中班幼儿案例分析3

时间:2019-05-14 18:3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班幼儿案例分析3》,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班幼儿案例分析3》。

第一篇:中班幼儿案例分析3

中班幼儿案例分析:大家一起玩

案例:

自由活动时,大家都拿出了自己带来的玩具,最近比较“流行”爆龙机,几乎每个男孩子手里都有一个。这时一边出现了争吵声“你给我玩一会,我的跟你的交换好吗?”我走近一看,原来是宝宝和浩浩他们两个人在抢爆龙机,谁都不肯让步。最后宝宝还是抢不过浩浩,啪嗒一下摔在了地上,不停地哭着,嘴里还说着:“这是我的玩具呀,你还给我!”

分析:

鉴于宝宝的这一系列表现,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首先从个性看宝宝是个性格内向、胆小、活动能力相对同龄儿童要落后一点。同时,说话拘谨、不愿与同伴交往、性格孤僻,依赖性较强,造成了自我保护意识过强;与人合作上,采取的孤立;交流上,采取的缺乏亲近感,积极性。再次从家庭环境看浩浩家是典型的“溺爱型”的家庭,父母忙于工作,浩浩的生活起居等各方面的培养都是由爷爷奶奶包办代替的,要什么给什么,他的一切要求爷爷奶奶都会依他。他们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看不到孩子的弱点,如果一发生特殊情况,便无法适应,形成紧张焦虑的情绪。由于胆小,他不敢也不愿意把自己的想法与大家分享,同时也包括玩具,别人有的,他也要有,但是就是不肯和别人交换。

方法:

针对宝宝的状况,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亲子交往

引导家长经常的询问、倾听孩子在园的一日生活,经常的给孩子提供语言环境,并不时的鼓励孩子主动的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愿意与他人交流分享。

(二)家园合作

家长与幼儿园共同合作,家长可以将自己在教育中的困惑和老师进行交流,大家一起来解疑,共同分享教育经验,达到一致的教育目标。

(三)榜样示范

在班级中挑选会分享玩具的孩子作为榜样,以身示范,引导宝宝向他学习,鼓励他将玩具带来幼儿园与他人分享并以一定的奖励来刺激宝宝的分享行为。经常用正面刺激的方式,教育孩子,关注孩子的发展。循序渐进,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四)一天一样

引导宝宝每天带一个玩具来,在同伴面前大胆交流自己的玩具,让他去关注其他孩子带来的玩具,并引导他主动去和他人交流交换,使他不“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儿歌:《玩具带到幼儿园,高高兴兴大家玩》 小小玩具花样多,每件都是我喜欢,一人独玩真没劲,大家分享才有趣,玩具带到幼儿园,你交换来我交换,大家都来换一换,高高兴兴大家玩。

新冶路幼儿园 孟学珍

2013年10月10日

第二篇:中班幼儿案例分析

中班幼儿案例分析:东西不见了

中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我告状,说东西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帮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贝贝的书包里有许多东西。仔细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丢失的东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我的眼里,贝贝是个乖巧、懂事又内向的孩子。这件事发生在贝贝的身上,我觉得很惊讶。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一种偏差行为,如果不经教育,很可能影响到幼儿日后的发展。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一 跟踪观察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贝贝的行为,我首先对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观察发现,贝贝“拿”的东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朋友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另一类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较特别的,贝贝没有玩够或者没有机会玩的。贝贝拿东西的时间通常是在自由活动以及活动与活动转换的时候,因为这些时候幼儿都分散在教室、卧室、餐厅、盥洗室等各个地方,教师的注意力相对也比较分散。

二 行为分析

结合对贝贝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贝贝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贝贝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伴时常告状。可见,贝贝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贝贝对那些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贝贝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贝贝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

三 应对策略

由于这一行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应对策略上,我坚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以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从细节出发,不过分关注贝贝,尽可能以集体的形式解决个体的问题。

1.制定分享玩具的集体规则

我和全班幼儿一起商量什么时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时间,大家一致认为每天早餐以后是游戏的最好时间。我们就把这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分享时间。那在哪里玩比较好呢?孩子们认为就在活动室的中间区域比较合适。于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区域。接着,我又腾出一个玩具柜,专门供幼儿摆放自己的玩具。这样,幼儿所有的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家”。我还和幼儿约定,既然玩具带到了幼儿园里,就要愿意与每个人分享,但同时提醒幼儿玩之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2.开展整理书包的集体游戏

为了保护贝贝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每个星期五,我都要幼儿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戏,用游戏代替调查帮小朋友找到丢失的东西。幼儿回家前都要整理书包。我用一个废纸箱,让幼儿在整理书包的时候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放进箱子里。等幼儿整理完书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纸箱,是幼儿园里的东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东西就还给主人,没有用的废弃物则扔进垃圾桶。

3.让教室里的东西都有自己的位置

我觉得,拿走一个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个随意放置的玩具更容易被发现,而且当教室里的各类物品被随便放置时,没有人明确知道教室里有什么东西。于是我在每一件玩具和橱柜上都贴上标签和标记,让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摆放的位置,这样,教室里所有的东西都显得很重要,而且容易发现缺少了什么。

4.给予贝贝相应的支持

看到贝贝在玩别人的玩具时,我会对他说:“你玩一会儿小朋友的玩具,马上就还给他了,对吗?”在我的提示下,贝贝会把玩好的东西还给别人。看到贝贝在整理玩具的时候,我会马上表扬他、鼓励他:“谢谢你帮助老师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扬强化了贝贝的正确行为。

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类似行为时,家长可能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我和贝贝的爸爸妈妈作了交流,和他们一起寻找合适的方法。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级里再也没有幼儿说东西不见的情况了。

第三篇:幼儿案例分析。中班的时候

幼儿案例分析(中班)

中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老师)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老师)告状,说东西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我在帮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贝贝的书包里有许多东西。仔细一看,正是很多小朋友先前丢失的东西。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在(老师)我的眼里,贝贝是个乖巧、懂事又内向的孩子。这件事发生在贝贝的身上,(老师)我觉得很惊讶。拿别人的东西属于一种偏差行为,如果不经教育,很可能影响到幼儿日后的发展。(那么)该如何处理这件事呢?

为了更客观地分析贝贝的行为,(老师)我首先对她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观察发现,贝贝“拿”的东西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小朋友带到幼儿园的玩具;另一类是幼儿园里的玩具或者一些食品。这些东西有一个共同特点——很小,比如玩具上的小零件等,这些东西都可以捏在手心里或放在口袋里。玩具基本上是新的或是比较特别的,贝贝没有玩够或者没有机会玩的。贝贝拿东西的时间通常是在自由活动以及活动与活动转换的时候,因为这些时候幼儿都分散在教室、卧室、餐厅、盥洗室等各个地方,教师的注意力相对也比较分散。(老师)我和全班幼儿一起商量什么时候是玩自己玩具的时间,大家一致认为每天早餐以后是游戏的最好时间。我们就把这个时间作为玩具固定的分享时间。那在哪里玩比较好呢?孩子们认为就在活动室的中间区域比较合适。于是,分享玩具有了固定的区域。接着,(老师)我又腾出一个玩具柜,专门供幼儿摆放自己的玩具。这样,幼儿所有的东西都有了自己的“家”。(老师)我还和幼儿约定,既然玩具带到了幼儿园里,就要愿意与每个人分享,但同时提醒幼儿玩之前要征得玩具主人的同意。

为了保护贝贝的自尊心,尽可能地把不良反应减到最低,老师就想了一个办法,每个星期五让幼儿玩“玩具回家了”的游戏,用游戏代替调查帮小朋友找到丢失的东西。幼儿回家前都要整理书包。(老师)用一个废纸箱,让幼儿在整理书包的时候把那些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出来放进箱子里。等幼儿整理完书包大家再一起整理纸箱,是幼儿园里的东西就送回“家”,是小朋友的东西就还给主人,没有用的废弃物则扔进垃圾桶。拿走一个放在固定地方的玩具比拿走一个随意放置的玩具更容易被发现,而且当教室里的各类物品被随便放置时,没有人明确知道教室里有什么东西。于是(老师)在每一件玩具和橱柜上都贴上标签和标记,让每一件玩具都有固定摆放的位置,这样,教室里所有的东西都显得很重要,而且容易发现缺少了什么。

看到贝贝在玩别人的玩具时,(老师)就会对他说:“你玩一会儿小朋友的玩具,马上就还给他了,对吗?”在(老师)的提示下,贝贝会把玩好的东西还给别人。看到贝贝在整理玩具的时候,(老师)会马上表扬他、鼓励他:“谢谢你帮助老师把玩具送回家,你做得真好!大家都能玩了!”正面的肯定和表扬强化了贝贝的正确行为。

发现自己的孩子有类似行为时,家长可能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往往会有反效果,所以要找到一种适当的方法,来改正孩子的行为。就像这位老师提出的这种方法,让贝贝在游戏中纠正了自己的行为。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班级里再也没有幼儿说东西不见的情况了。

结合对贝贝行为的观察及年龄特点的分析,我认为:贝贝的行为属于一种偏差行为。所谓偏差行为,就是指在一定的社会中社会成员不同程度地偏离或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的行为,也被称为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差异行为等。贝贝拿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同伴时常告状。可见,贝贝的行为偏离、违反了“既有的社会规范”,即幼儿之间正常交往的规则。其次,三四岁的幼儿常常分不清想象和现实,对于他人和自我的区别也不是非常明确。贝贝对那些

小东西很感兴趣,所以就拿走了。综合起来,导致贝贝偏差行为的原因可能有:贝贝对“所有权”概念理解模糊,对集体交往时的规则不太明确,自制力教弱。

由于这一行为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应对策略上,我坚持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原则,以促进幼儿的成长与发展为目的。在操作上,注重从细节出发,不过分关注贝贝,尽可能以集体的形式解决个体的问题。

学前081班曹远

第四篇:中班幼儿美术活动案例分析

一、案例场景: 一天,我组织中班小朋友进行“童心迎奥运”美术活动,要求每八人一组,共同在一张长两米,宽一米的绘画纸上,通过画、剪贴、折纸多种形式组画合作而成。这是孩子们第一次尝试合作的形式来作画,相互之间的摩擦时有发生。

正在我来回观察幼儿作画时,一个夹杂着哭腔的声音传到耳边:“老师,你看呀。”我走过去了解情况: “施施,你怎么了?”

“婧婧把我这里弄成这样了,都不圆了。”他指着自己画的奥运五环,哭着说。

同组的徐畅把头凑过来说: “是婧婧撞了她的手。”

我转头看了看婧婧,看得出婧婧也不是故意的,她也正在为这事而难过。一副很过意不去的样子。

我对施施说: “别哭了,她也是不小心的,没有故意要弄坏你的画!”

但施宇施依旧伤心地哭着,说:“她把我弄成这样了!”

我见状轻抚着施施,建议: “施施不要急,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弯曲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

我刚说完,他们一桌的人都动起了脑筋。不一会,徐畅想出了办法:“可以再涂大一点,把它修圆。”崔浩宇却说:“老师,我来折一只信鸽贴在那儿,表示信鸽来报信,告诉我们北京要开奥运会了”

“这倒是一个不错的办法!,我们来试试这个办法好吗?”

我马上对小朋友的提议给予肯定,并且询问施施,是否同意。

施施没有说话,只是点了点头。接着,她就让崔浩宇在那里贴了一只信鸽,她的画看上去依然是完美的。

二、案例分析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孩子有自己解决的好办法,只是在面对问题时没有意识到要自己想办法。因此我们认为,在幼儿日常生活及学习活动中出现问题或遇到困难时,自己解决的关键(首要条件)不在于他们是否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于他们是否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心理主动性。

所谓心理主动性,是指儿童自发地采取行动倾向,不需要他人及环境的鼓励和支持。儿童在注意到周围环境后,往往就直接采取行动,是一种主动的心理品质。主动性是人的自主性在人体自身特征方面的体现,心理主动性的培养是幼儿自主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幼儿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教育所决定的。幼儿缺乏主动性的原因可能也在于这两方面。首先,长期以来,人们始终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在上面画什么就出来什么。相应的,不少家长和教师的教育行为中也体现出灌输式的教育观。幼儿早期表现出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的出现,他们的欲望、要求都很鲜明,而且愿望与行为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如果成人经常将自己的判断强加给孩子,抑制一些孩子认为很正常的行为,会使幼儿的心理受阻。久而久之就会对孩子自主性的正常发展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者养成与成人对着干的态度,再或者放弃自主,滋长依赖性,或者削弱了排除束缚和干涉的能力等等。其次,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成人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通常都扮演了解决者的角色。认为孩子还小,没有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马上插手帮助其解决问题。成人的这种对孩子能力的不信任也就影响了孩子自己的自信心,在心里形成了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式。因而出现在遇到问题时,等待成人来解决的现象。

此案例的现象在幼儿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心理主动性,使其具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意识呢?就教师而言,在培养教育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确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认识到幼儿是发展着的、能动的个体,从而正确理解幼儿的自主性要求。三四岁是幼儿的第一反抗期,其显着表现是自我态度萌芽和自我行为主张,如果成人过于压制孩子的反抗,就可能扼杀孩子的主动性。2.教师要对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有足够的信心。建立一种开放式的师幼关系,关注和尊重幼儿的需要。无论在教学活动或是日常生活中都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主性,以使幼儿在遇到问题时能很自然地产生自己解决的意识。3.注意随机教育,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处处渗透了自主性教育的内容,教师应注意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放手让他们去实践自己的方法。如果儿童在自己的尝试中,能经常取得成功,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就会产生自信心,从而激起他对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如上述案例中,教师在幼儿遇到问题时的解决就很好地贯彻了这一原则,利用幼儿碰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幼儿实践的机会,让他们意识到原来自己也是可以想出好办法来的。

4.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如给幼儿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又如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期,教师在幼儿出现困难时给予暗示或提示,帮助幼儿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使他们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立即反应出解决方法并实施。逐渐习惯于自己解决事情。比如,案例中教师在建议幼儿想办法解决问题时说:“我们一起想想有没有补救的办法,把这一条线变成一样画里的东西。”这就是给予幼儿的提示,让幼儿有一定的思考方向。5.做好家园联系和交流工作,确保教师与家长教育思想、行为的一致。心理主动性的培养不是一事一时就能见效的,必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而幼儿园和家庭的生活、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两者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必然会对幼儿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相对的,如果两者不能一致,那么其影响有可能也会相互抵消。

实践证明,美术活动是一门艺术教学,也是一门学问,教师要创设出各种符合幼儿身理、心理特点的活动,从小抓孩子的自主创新,应该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孩子的成长中如果能培养好他们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并用自主、创新这样一条主线来带动孩子素质的各个方面,把孩子的观察力、想像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信心、求知欲以及学习兴趣等都结合在一起,就能够使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五篇:关于幼儿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让幼儿动起来

木里图幼儿园

石丽红 案例背景

A是班级里的小男孩,来幼儿园一年都不到,长得很帅气,有时俨然一个大男孩,人也很聪明,但话不多,还有让老师苦恼的是:他很多时候比较懒,睡前不愿意自己脱裤子,醒了更多的时候等老师、阿姨帮他穿裤子、鞋子,如果不是很饿他连喂自己吃饭都懒得动手,做操时只要老师不扶着他做,他也懒得动手动脚,活动时,只要是需要动手稍微有点麻烦的事情,他宁愿坐在一旁看看,仿佛他对于很多事情都没有什么激情。

案例描述: 情境一:“老师好!”门口A进来。“你好!今天真棒,来得早起来了。”老师一边摸着A的头,一边对他说,“想玩哪个区角,自己选一个进去玩吧。”他选了娃娃家,在里面玩得很开心,又是烧菜,又是做饭,还躺在靠垫上蹭来蹭去很是舒服。到了做操的时间,老师铃鼓响起,“请小朋友们把你们的玩具整理好,有小便的小朋友去小便,然后来搭火车,我们要准备下楼做操了。”可他还在玩,老师叫他:“A整理好玩具,穿鞋子出来了,我们要准备下楼了。”可他还在继续玩,老师走过去,对着他说,他这才放下手中的玩具,但是没有整理的意思,来到自己的鞋子旁边坐着,但是就是没有动手穿,然后看看老师。老师知道他的意思,但是老师说:“你先把自己的玩具整理好,然后自己穿上鞋子,A很棒的,自己会穿的哦?”他没反应,然后老师又说:“A再不整理,等下我们就都下楼了,就不等你了。”他见老师这么说就象征性的拿了几个玩具放好,这时一位小女孩进去帮他整理,他就马上退出了,他坐在鞋旁没有穿“我不会!”A说。“不会我可以教,但是我教完了你要自己穿。”老师说。A点点头,老师一步步告诉他,他今天穿的鞋子应该怎么穿,并一步步帮他穿上一只,另一只让他自己动手,他很快久穿好了。

情境二:

操场上,孩子们都兴致勃勃地和着音乐做早操,虽然有些孩子的动作也不是特别标准,但是一个个都是一副认真的样子。这时,看到站在圈子上的A又在那里一动不动,老师开车开到他的面前:“A小司机当好了吗?”说着老师扶着他的手开着,他就像一个提线木偶,没有任何感觉的让老师扶着他开,开了一小会,老师放开了他,继续开到其他孩子的面前,然后他又是呆呆的站着懒得动手了。老师叫他:“A,小手举起来了,变成小猪了吗?”老师扶着他的手夸张的做起来,他就跟着老师的手动起来了,但是当老师离开后,他又停了,对此老师显得有些无奈。

情境三:

餐前老师讲了嘟嘟熊的故事给孩子们听,故事讲完后,老师问孩子们:“老奶奶为什么喜欢嘟嘟熊?还夸奖他。”有孩子很快的说:“因为他会把自己的吃出的垃圾都带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爱劳动。”“对呀!所以老奶奶喜欢他,还夸奖他。那我们也要学嘟嘟熊,以后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能偷懒,要不然没有人会喜欢你的。”“A是吗?”旁边的一位孩子马上说:“恩,是的。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A也点点头。

情境四:

有天起床,所有的孩子都已经穿好鞋子了,只有A还坐在他的鞋子旁边等阿姨出来帮他穿。一会,阿姨出来,老师对阿姨说:“阿姨,不要帮他,他会习惯的。”然后,阿姨没有帮他,他继续坐着,老师走过去,“我们今天来给你得小脚丫找家好吗!”老师把自己的鞋子脱去,“这个是它得家吗?”“不是!”“那它得家在什么地方?”“这里!”“那赶紧让它进家门吧?”“好!”

案例分析:

1、形成不良习惯的原因

A的不良习惯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通过家访我们了解到,从小A一家就跟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两位老人对于小孙子是宠爱有加,每天吃饭都是由外婆喂,外公外婆的另一个任务就是清理A每次玩好的场地,他从来都不习惯自己整理玩具。就这样,什么都由大人包办代替,使他失去很多自己动手的机会,并逐渐养成了娇生惯养的性格,而且外公外婆对于他的每个眼神总能很快的心领神会,并做出及时正确的反应,难怪A经常说自己不会但也懒得问。

2、教育效果经常不明显的原因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老师们也会运用故事、榜样激励、说理、看图等策略,但是这些对他来说更多的时候只是简单的说教,教育只停留在表面而使被教育者缺乏感性认识和经验。教师对于孩子的教育有时还是会受到传统教育的思想束缚,有时也会只注重教育的结果而非过程。比如有时教师为了让孩子尽快的完成任务,仅仅只是用了语言的提示让A把自己的玩过的玩具自己整理好,却没有交给他应该如何整理,这对于其他的孩子来说也许并非难事,但是对于一个在家一直有人帮他做事的A来说也许是有难度的,可能根本没有人告诉过他应该要怎么拿怎么放,放哪里。而有时教师也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上述的教育对于A来说也许只是对于一些基本道理的表明的接受,而并非从内心有所触动,因而也达不到明显的教育效果。

案例反思:

1、做好家园共育工作,统一孩子的教育方式方法

长辈们对于独生子女得溺爱让他们失去了很多动手的机会,正是这样才让A变得如此的依赖他人。要是他发生根本性得改变必定需要一个很长得过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更多家长得配合,教室要及时得指导家长的工作,要让家园真正能达到很好得共育,而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要让5+2=7而不是小于7,为孩子创造良好得家庭环境和表现自我的机会。

2、淡化说教,创设更加生动活泼的实践情景去教育孩子,运用好游戏得方式

在我们得日常教育中,不要以成人得眼光或语气去教育孩子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不要总习惯于把现成得东西告诉孩子,要倡导以人为本,更多得运用游戏为孩子创设有趣得情景让他们亲身体验。

3、教师要成为幼儿学习活动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园纲要指出:“教室应为幼儿学习生活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就要求教室要观察幼儿、了解孩子、同时鼓励孩子去发现自己的世界。而教室仅仅作为他们参加获得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4、找到孩子得兴趣点加以引导

都说兴趣是最好得老师。纲要也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得事情、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得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提高孩子对于参与活动得兴趣。

活动设计:

第一:小班语言活动《香蕉变戏法》

一、活动目标:

1、通过游戏形式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并用语言动作表达想象结果。

2、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鼓励学说:“香蕉像。。。。”一句话。

3、培养幼儿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二、活动准备: 人手一根香蕉。

三、活动过程:

1、猜谜,激发幼儿活动兴趣。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种水果,它的样子长得长长的、弯弯的、皮是黄黄的,拨开以后才能吃,猜一猜它是哪一种水果?”

2、教师出示香蕉,幼儿学说:“香蕉像。。。。”(1)

教师提出让香蕉来变戏法。提问:“香蕉像什么?”引导幼儿学说“香蕉像。。。”一句话。

(2)

依次将香蕉横放、竖放、倒放,根据不同摆放位置让幼儿自由讲述。(3)

教师发给幼儿人手一根香蕉,要求幼儿相互交流说“香蕉像。。。”。(4)

请个别幼儿讲述,并带领其他幼儿一起学一学。

3、游戏:打香蕉电话(教师与幼儿或幼儿之间用香蕉打电话)。

4、拨开香蕉引导幼儿继续想象这时香蕉像什么?

5、师生共同品尝香蕉同时发挥想象。师:“现在香蕉像什么?”

“刚才香蕉怎么样,现在怎么了?” 师:“我们把香蕉变没有了。”

“今天小朋友拿香蕉变戏法都很开心,回去以后还可以想一想,还有哪些水果也会变戏法,来告诉老师或是你的好朋友,好吗?”

第二:小班美术:漂亮的帽子

漂亮的帽子

——小班美术集中教育活动

活动目标:

1、观察感受帽子美丽的图案与色彩,并进行大胆装饰。

2、体验装饰的快乐并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活动准备:

1、收集展示有特色的帽子

2、手偶:米奇(头上带顶帽子)

3、空白的帽子底图每人各一张

4、颜料、棉签、小毛巾(湿的)每桌一份 活动过程:

一、出示手偶,导入主题

导入语:(1)“小朋友看看米奇头上带的是什么?漂亮吗?”

(2)“这里还有很多帽子,你最喜欢哪一个?”

二、欣赏帽子,激发装饰帽子的兴趣

1、引导语:(1)你为什么喜欢这顶帽子?

(2)它的颜色怎么样?

(3)上面有什么图案?

重点: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帽子的样式、色彩及图案,为下面装饰帽子打下基础。

2、出示空白的帽子底图

引导语:(1)小朋友看看这顶帽子好看吗?为什么?

(2)我们把它装饰一下好吗?

三、展示作品进行正面评价

1、重点评价:建构武器的功能和色彩,以及适当评价它的稳固性。

2、将幼儿建构的作品摆上展示台,供幼儿自由观赏。

第三:小班玩沙:串串烧 串串香

一、活动目标:

1、乐意尝试学习串串烧的一些技能如:撕、烤、翻、喷涂等,发展幼儿精细动作的协调性。

2、活动时不抛沙、扬沙注意自己和同伴的安全。

2、喜欢玩沙,体验玩沙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沙坑、烧烤图片、新疆帽。

2、幼儿连体玩沙服若干件。

3、范样、录音机、磁带、边丝绳、夹子、水桶四个、装好各色颜料化妆瓶。

三、活动过程:

教师出示图片,引起幼儿兴趣。

宝宝们,听说新疆烧烤美食节开幕了有好多好吃的东西?你们看,这是什么?(羊肉串)它是什么样子的?幼儿答。一串串的烧烤东西,那我们给它起个好听的名子叫串串烧。串串烧的品种可多了,羊肉串只是其中的一种美食,要想了解的更多串串烧,一起跟着我这位美食妈妈,一起到串串烧之都新疆去转转!㈠设置游戏情景。

1、开汽车去新疆。宝宝,新疆离我们温州可远了,这次我们开自驾车去。滴!滴!准备好了吗?汽车要出发了,加速上高速——减速钻隧道——小心开弯路了。我们的快乐之行终于到达目的地新疆。

2、“哇”新疆的美食节好热闹,摊位上摆满了各种各样好吃的 串串烧,看!小贩还在吆喝着什么?(串串烧,串串香)去看看都有些什么好吃的?好了,孩子们围着妈妈坐好了。

3、幼儿说说自己看到的串串烧。

4、这些串串烧太好吃了,你们想不想也来学学。不过你们可要认真学,到时候有可能成为知名的串串烧师傅。

㈡教师介绍制作串串烧的步骤。

1、出示范例。这是串串烧里有名的烤全养,它的肉质鲜美。

2、我们先来撕开片片保鲜膜,提醒幼儿别把肉撕破。

3、沙地就是我们的烤炉,边烤边翻,烤多会焦,烤少了会生。

4、烤好了还要喷上各种口味的调料品,有青苹果味、草莓味,味道会更佳。㈢幼儿利用沙子制作串串烧,教师巡回指导。

后面的垫子上妈妈为你们准备好了串串烧的工具,下面请宝宝招呼你们的“阿达西”(新疆话朋友的意思)4人一组坐好一起聚餐。好!

1、鼓励幼儿将一片片的双面胶撕开,保持环境卫生将废纸扔在固定处。

2、然后将沙子装到盘子里“拍拍”、“抖抖”。

3、将颜料喷到串串烧上,要求均匀。㈣品尝。(放音乐)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用沙子制作了,色味俱佳的串串烧。味道好极了(亚克西!)品尝的时刻到了,让我们拿好串串烧一起跳舞庆祝!最后,我们带好串串烧美食和

同伴客人老师一起分享。

下载中班幼儿案例分析3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班幼儿案例分析3.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星期一,A老师埋怨地说: “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

    幼儿中班个案分析

    幼儿中班个案分析:不乱扔垃圾 观察对象: 陈欣怡 观察目的: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 观察记录: 活动课后,我给每个小朋友都分上个小面包,等小朋友吃的差不多的时候。 我发现只有......

    中班幼儿个案分析

    中班幼儿个案分析 中班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一踏进教室就有幼儿向我告状,说东西不见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帮幼儿整理书包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贝贝的书包里有许多东西。仔细一......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幼儿的嫉妒心理

    幼儿园中班案例分析:幼儿的嫉妒心理 一、个案对象基本资料 璇璇是我们班(中班)一个5岁的小女孩,活泼聪明,好胜心强。语言能力很强,能说善辩。由于父母忙于生意她一直由姥爷带。入......

    幼儿案例分析——关于迟到

    关于迟到 案例:寒冷的冬天到了,早上班上有几个小朋友来得比较晚了,每天都要快做完操了才来。于是在晨间谈话的时候我就提醒他们每天八点到幼儿园。谦谦也是迟到小朋友之一,早上......

    幼儿 体育活动案例分析

    幼儿体育活动案例分析一、案例描述: 晨间体育活动开始了,活动前我要求孩子们在指定的区域玩游戏,如玩圈的和玩布制玩具的小朋友在塑料跑道上玩,跳绳的在中间。活动开始了孩子们......

    幼儿安全案例分析

    幼儿安全案例分析 背景 黄欣怡是小班的一个小女孩,不要看她小,她可勇敢了,而且胆子也很大。做事情和男孩子一样,摔一跤也不会哭的。 事件 记得欣怡刚来学校没几天,就在午睡时发生......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幼儿逆反心理案例分析 宝儿的妈妈说,最近发现三岁的宝儿出现了一些逆反的行为,比如晚上洗脸的时候,她非嚷着先洗脚,家长没听,结果一盆水被她用脚掀翻弄到地上。有好几次是专门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