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下一站,再爱你-超越苦难的力量(共)
下一站,再爱你-超越苦难的力量
生来死去 谁来决定 美丽的爱情故事也会有结局!-《下一站·再爱你》 我不得不说,当看完整部影片,从电影院出来时,时间好像停滞了,看着不同的人从身边走过,不同的生命从地球上消失,好像整个宇宙,都落入一个巨大的虚空中。在虚空中,没有别的,只是渊面黑暗。
“你的手心 温暖我心 依靠着一路风雨同行 海的声音 为我期许 忘不了与你听海是那么宁静”……伴随着电影叙事,我仿佛和主人公一起,经历了一场感人至深的爱情旅途,也经历了一次惊心动魄的人生终极之问——当我们自信满满地为未来做好一切铺垫时,生命的大法官却宣判死期将至,面对这突如其来的苦难,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下一站,再爱你》深深触动了我。它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拍摄技巧简约、贴近生活,同时富有诗意,更在于影片本身蕴含的精神的力度。它所传递的爱情,对于这个世代是如此陌生;它所传递的人生观,对于浮躁的心灵,也颇显厚重。从开始、到结束,没有宏大叙事,没有庞大的明星阵容,故事平淡无奇,却将人性的冲突、人生的变动、主人公心灵世界的微妙变化,表露得不动声色。正是如此返璞归真的场景、契合生命真相的叙述,让生活中的我们,产生共鸣。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子萱是一位心理学高材生,毕业后,结婚,在一间医院实习,性格开朗的她,本想用心理学的技巧为癌症患者进行辅导,但没想到,自己缺乏同理心的“辅导”遭受拒绝。很快,工作中的挫折在他的老公——万豪精心布置的场景中被消解了。万豪是年轻有为的职场人士,他对她的爱是如此强烈,为了未来,他做好了精心打算,但造化弄人,新婚一年后的子萱,被诊断已是癌症晚期,两个情比金坚的伴侣,遭遇了人生中的致命打击,他们,又何去何从?
在一个癌症高发的年代,大部分癌症患者都会和子萱初期一样,得知自己的病情后,第一时间世界瓦解、心灵恐惧,有人说,30%的癌症患者死于未知的恐惧,或许有道理。另一位心理学毕业生,试图为子萱和其他病友辅导时,子萱已不是从前那个开朗阳光的女孩,她问道:“你能帮我不死吗?”此时的她,心灵中仍被痛苦和焦虑填满。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故事中,编导有意安排了几位具有正能量的人物:一位,是那个有过前科、出狱后天天看圣经、被人们成为“牧师”的陈牧师;另一位,是那位在教堂中和子萱分享她先生故事的老太太。他们的台词不多,但如同一条线,将子萱的生命,渐渐地从这个世界,带向彼岸那个有信、有望、有爱的世界。
那位有过前科的“陈牧师”,在那间医院做基层的清洁工作,他陪伴子萱读圣经;教堂中的老人,多年前老伴去世后,经历了生命的黑夜,但最终明白了,在永生的信念中,生命不再被死亡囚禁,而是回到了新家。她说:“有一天,我们还要在新家重逢。”
坐在教堂中,子萱的头发因化疗已渐渐脱落,她用围巾包裹着,平生第一次,她体会到生命的短暂、脆弱、易逝。她说:“凡是你爱的人,或爱你的人,有一天都要分开。”那一刻,子萱顿悟了。当她看穿了生命的真相,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能量,可以笑着说:死亡,别狂傲!
“一声叹息 无缘再聚 永恒的情意永远在我心 爱像流星 没声音 画过一段情 一瞬间 但看清 你的眼睛 像繁星 照亮我心底 让生命无限动听”……随着故事的发展,子萱生命的旅途已渐渐缩短,因为病痛,日益衰弱。医院走廊的上方,那个天窗上曾写着“死囚之路”,这原是院长妻子因癌症去世后,院长思其心切而愤然留书的,这个走廊因为这个刻有“死囚之路”字眼的天窗,而被传说为不祥之地。诚然,子萱也有过恐慌,对于死亡的恐惧,是人类的共通性。
正是在最无助、软弱时,万豪对子萱的爱,不离不弃。他搀扶着她,在天窗下,又踟蹰了瞬间,万豪解下自己戴的十字架项坠,交给子萱,并紧紧握着她的手,一对患难中的伴侣,就这样,走过了这条通道。这个场景,呈现了人的爱,必要有圣爱的坚守,才会具有穿越死亡、超越苦难的力量。子萱在强大、积极的爱情中,逐渐变得坚韧、乐观,她学会鼓励和帮助身边的病友,学会以最灿烂的姿态,绽放也许仅有几秒钟的生命之花。
“海边流星 变得无情 谁能让生命变得因爱而动听 王子的花 公主婚纱 化作了永恒不灭的神话 谁能让公主的吻再留下”……最让她放心不下的,是她的挚爱——万豪。如果她死了,老公要怎么生活?
在活生生的现实中,没有“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也没有“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子萱想到的唯一办法,是帮老公找一位爱他的妻子,虽然她承认,自己出于女人的私心,会嫉妒、会不开心,但总比看着老公一人痛苦要好得多。在病魔的摧残下,子萱憔悴不堪,她和两位朋友设计了一个场景,希望介绍好友青青给万豪,当她们躲在背后,看着万豪和青青相谈甚欢时,万豪却瞬间回过头来,举着一张写有“I ove you only”的牌子,奔向子萱,两人紧紧拥抱在一起……
子萱最终离开了世界,没有带着伤悲。正如那位老人所说,她不是死了,而是回到了新家。子萱走后,万豪带着他们结婚一周年时酿制的红酒,来到子萱的墓地,脸上洋溢着温暖的微笑。这个笑容中,满含盼望,当他笑看人生时,漫天飞舞的羽毛,尽管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但仍然因为永恒的对爱的信念,而有勇气继续自己的人生。这不是心理的自我安慰,对于万豪和她的亲友来说,挚爱之死仍然需要在时间中慢慢弥合,有时需要一年,有时需要一生的时光,而在永恒的长河里,今生再长的时光,都是沧海一粟。
这部电影,感动人心,我想,最大的因素是它直面人生的真相。还记得《阿甘正传》的经典台词么?“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永远不知道下一颗会是什么。”同时,《下一站·再爱你》改编自陈淑贤小姐(Tracy)的真人故事,观赏起来,则兼具艺术性和纪实性。
大概来说,人生最重要的问题,莫过于爱情和苦难。这也是所有经典艺术作品一贯表达的主题。关于爱情,这部影片不会呈现一个并不真实的爱,子萱和万豪的爱情,根植于现实,又超越现实。敏感细腻的子萱,懂得在人生擦肩而过的风景中,思考生命的意义,如在教堂中、在圣经的启迪中,她的心灵潜移默化发生着变化,她触摸到上帝的爱,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懂得经营自己的爱情,以至于可以在真爱中,彼此成为彼此的帮助者;关于苦难,它含蓄地告诉我们:苦难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面对和经历的事实,但如果要超越苦难,除了培养勇气和乐观的精神,还需要信仰。
子萱的境遇正是当下许多人共同的境遇。我们用尽一切努力,规划自己的人生,但人生时常遭遇出其不意的厄运。在一个癌症高发、各种不幸事件陡增的时代,我们会遭遇大大小小的挫折,乃至于经历生离死别,但是否可以怀着温暖的盼望,超越苦难和死亡本身的恐惧,回到最美好的新家中?这取决于我们在活着的每一天,是否可以尽力去爱,去相信,因为只有爱和永恒的信念,是消解苦难的两种武器,当我们以爱为旗,就拥有了浴火重生之后的新生命!
第二篇:《下一站.再爱你》观后感
网上盛传已久的基督徒电影《下一站.再爱你》已上映数日,那么我们来看看本片到底表现如何。据闻,女人一般很容易被感动,不过男人们可能就不一样了。在网上看到有弟兄说看了五十分钟受不了,跑了。很多弟兄虽然没有跑掉,但是似乎不为所动。在他们看来,这部电影,有些“粗糙”,有些像说教,也担心某些部分是否真的合乎《圣经》。
凭心而论,从技术、演技、剧情上来讲这部影片确实不是很出彩,从信仰方面来讲,其实也有些模糊,看完心里有些空空,没有预期的那般被触动,也许是有删节或拍得有些隐晦。从网上的评论来看,似乎有一部分人更喜欢早年因同样见证拍成的纯福音电影《生命因爱动听》。不过,能看到这样的见证在内地搬上银幕,已足以让我们感恩,感谢背后的牺牲,也祝愿以后能拍出更好的见证。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基督徒婚姻咨询师的影评,觉得写得很不错,很真实地写出了她对影片的感受和评价,并从基督教和婚姻的角度做了解读,有网友表示,如果看一看该影评,可以弥补一下电影的不足,在此,分享一下这位名叫“真爱之光史月”的咨询师的影评:
奔着“以一位基督徒的感人见证拍成的电影”去看的,多多少少心里都有一些期待,期待着在影院里看到震撼人心的福音的大能。相较于这个期待,电影多少令人有一些失望。
可以说,这是一部轻巧的影片,更像一个电影小品,从整部影片的讲述来说,也算是以情动人吧。在面对癌症这个巨大的课题时,观众自发地进入到了主角的悲恸之中。在这样的悲恸中,看到女主角对丈夫的安慰、对身边的人的关怀、为丈夫安排新生活的苦心,都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
在影片中,关于基督的福音信息以及教会生活的体现,非常简化,简化到没有称呼的祷告、一本清洁工读着的中英文对照的圣经、十字架项链的特写、教堂里长得像“姐姐”(曹格的女儿Grace)一样的老奶奶用世俗化的基督教人生观讲出来的安慰人的话。我想,轻描淡写,是一个恰当的形容词。
实际上,这个电影小品可以展开深入探讨的大主题很多,至少可以有三个。
一、爱情与婚姻
影片展现了男女主角在面对绝症的压力和生离死别之际,对爱情的忠贞、对婚约的持守,表现出了基督徒特别强调的“委身”。这种从情感到意志的完全“委身”,一方面是人们心里非常认同与期待的、超越世代的,一方面却又是如今这世代里可遇而不可求的。
在基督教的教导中,爱情是十分重要的情感,也是神与人之间的关系的集中表现。圣经中到处都可以见到对爱情的颂赞,如“爱情如死之坚强”,“爱情,众水不能息灭,大水也不能淹没;若有人拿家中所有的财宝要换爱情,就全被藐视。”“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有人形容圣经就是一部神写给人的情书。而对爱情的委身,是基督教教导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婚姻,是爱情关系的盟约。在基督教的教导中,盟约是十分重要的。神与人所订立的新约,是用基督的血订立的。婚姻的盟约,是在基督的宝血里、在神与人面前订立的。圣经上说“神所订立的,人不可分开”。
二、疾病与苦难
这是历世历代都不可回避的主题。影片中的女主角得到了癌症,且因为肿瘤长在大动脉上,不能手术。这个疾病,成为男女主角的生活中的巨大苦难。在面对这样的苦难,女主角从绝望中走出来,变成了身边的人的祝福,男主角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殷勤守护着患病的妻子、不离不弃。这两个人从惊闻噩耗的痛苦之中,如何一步一步走出来、如何一步一步在苦难中走出祝福的道路?托起他们从苦难中走出来的那个力量、那改变人心的大能、那扶持他们的基督的爱,该是多么地震动人心呀。只是可惜,在影片中只是一番话和一幅雄鹰展翅的油画。在圣经中,不乏苦难。最大的苦难,莫过于神的儿子道成肉身进入人间之后所经历的一切。因此,基督徒可以在各种患难中仰望那位苦难的主,在各种疾病、灾难、意外、创伤、苦痛之中,仰望那位经过一切忧患的主,祂在天上为我们做祭司、做中保。“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如今的世界,正如启示录中所写的状况:民攻打民、国攻打国、有地震、海啸和各种各样的灾病。我不知道,在这样多的大灾难和大苦难面前,除了那救人免死的基督,人还有什么出路?
三、死亡与天堂
影片的名字叫《下一站,再爱你》。女主角即将走完人生的道路,她盼望着在人生的下一站,在天国里,与她深爱的丈夫重逢。天国的重逢,成为男女主角面对死亡的力量。影片中反复几次提到这样的说法:到天国去预备地方,等待亲人的重逢。“预备地方”是耶稣离世归父前对祂的门徒们的应许,见于《约翰福音》14章。
关于死亡和死后的去处,圣经中有多处的描述,而这也是基督教信仰的核心内容之一。对任何人来说,死亡都是不容回避的人生主题。知死,才能知道如何活着。影片中的男女主角,正是因为知道死,才能够在活着的日子继续尽自己人生的本分。死亡并非人生的终点站,而是中转站,带我们进入更美好的旅程中。能够在那里与自己挚爱的亲人重逢,必定令人切望等候。事实上,早有人在那里等待我们走过去,那是爱我们、为我们而死、又为我们而活的耶稣基督。
对于以上主题,这个电影小品都是蜻蜓点水地掠过,不知道能否在观众的心目中荡起涟漪。不过,在当前的电影放映背景下,这完全可以理解。不过,整个影片的艺术性也是差强人意,这也是我称之为电影小品的原因。在表演上,有些矫揉,且各自自成一统,整体协调上略差。特别是女主演在影片前半段的表演,令我有点坐立难安。实际上,一个重生得救的敬虔的基督徒女子,是“以里面存着长久温柔、安静的心为妆饰”的。相较于这份长久的温柔、安静,女主演在前半段的表现显得有点轻佻。
影片的主题曲可圈可点。然而,我们期待着可以听到一些赞美诗的旋律……
第三篇:我还能再爱你吗?(范文)
喜儿:
2004年11月5号晚上10点35分。我知道你从广州回长沙了。你走的时候没有和我说再见,回来的时候也没有告诉我。我想尽一切办法弄来了你的新电话号码。在那之前我打过你以前用是所有号码听到的都是:你拨打的电话是空号。可你知道不?那些电话我打过了多少次,我多么期望能从那里听到你的声音。
喜儿,广州之行你肯定吃了不少苦。我曾经对自己发誓我要尽我的能力去呵护你,但我失败了。你的坚持只好让我做出了分手的决定。可你知道不?我答应你分手的前几个晚上都是在黑夜里面怎么熬过来的吗?当我把你织给我的围巾送到你同事那里的时候,你能看穿我那假装坚强的面孔后那脆弱的心灵吗?在我真正决定前,你知道我在湘江边上流过几次泪吗?我用尽了我所有的办法你都不给我一次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你真的好残忍。
我也想过分手快乐,快乐分手。可我知道我是不可能做到那样的。因为我已经爱上哪个叫我大老鼠的女孩子。我曾经对你说过,爱人是在心里,而不是挂在嘴边。那我今天想告诉你,你一直都是我的爱人,我想请求你给我一次让我再爱你一次的机会。可以吗?
爱你的大老鼠
2004 11 06
第四篇:以执著的生命力超越苦难
以执著的生命力超越苦难
——论余华小说《活着》中所呈现的生存状态
先锋作家余华在《活着》中穿透生活的层层表相,向我们展现了人的生存之苦,以及人在直面苦难厄运时所拥有的生命承受力。余华不仅批判了传统的把生命价值寄予于生命之外的物质名利和权力追求上,而且还强调了人在苦难面前,必须紧紧地抓住生命本身。在《活着》中,作品一方面向我们展现了生命在苦难冲击下的脆弱和无奈,命运的变幻莫测、不可捉摸,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人在充满苦难的生命历程中,生命本身所拥有的一种坚韧和乐观的精神品质。余华在不动声色的叙述里,逐渐凸显了《活着》中所蕴含的的生存状态:以执著的生命力超越苦难。然而,这种生命力对苦难的超越又是相对的,有限的。由于主人公主体意识的缺失,在其超然的背后,必然隐藏着作家极大的悲哀。
一、苦难的始终存在构成了生命的永恒威胁
在充满坎坷的人生之路上,苦难与死亡如影随形、无处不在,是人永远无法逾越的生存形态。“任何一个生命个体从它诞生之日起,就生活在死亡的边缘,这是无法超越的困境,尽管每一个人都在做着试图逃遁的努力,但常常是以死亡的不期而至宣告结束。”[1.P49]在苦难和死亡面前,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威胁,苦难愈是进攻,对生命构成的威胁就会愈大,就愈会加重生命的悲剧色彩,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都只不过是生命苍白的点缀而已!
在苦难面前,我们常会感叹生命是那样的脆弱易逝。主人公福贵一夜之间输光了祖辈留下的所有家产,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不久也因病不治而亡;十三年后,儿子有庆为拯救县长夫人因抽血过多身亡,此后,更多更大的苦难如雪片般飞来,女儿凤霞难产大出血死亡,妻子家珍积劳成疾不幸死去,女婿二喜则意外地被楼板挤死,就连他聪明可爱的外孙苦根也不能幸免于难……死亡是如此的变幻无常。面对苦难的步步进攻,生命显得是如此的不堪一击,苦难已构成对生命的持久威胁,在深重的苦难面前,生命永远是脆弱的。
苦难作为一种永恒的存在,对生命的冲击和威胁随时可能降临。在《活着》中,基层农村政策的朝令夕改让人感到可畏,队长的一句话就轻易砸了全村人的锅,后来又一句话,全村人又都到城里去买锅,生活
是如此的反复无常,好像总有无端的不测在等着他们。这种命运的变幻无常,不是天灾,而是人祸,是由激进的左倾政治路线造成的。为了给母亲求医治病,福贵到县城抓药,不料却碰上国民党的军队,被抓走从了军,这种命运的玩笑吓得他魂飞魄散,可是,后来历经战场上一次次的生死考验后,却又幸运地成了解放军的俘虏,被打发回了家。回家后,母亲早已不在人世,女儿凤霞却因一场高烧病而变得又聋又哑。生命在不断的、接踵而至的死亡中,变得异常脆弱,而且越是叙述,死亡之中冥冥不可臆测的成分就会愈大,就愈能体会到命运的多舛对活着所造成的致命威胁,生命这时所拥有的唯一力量只是坚韧、执著的活着。
二、以执著的生命力超越苦难
人在面对苦难时,生命本身拥有一种执著的力量,这种力量源于对生命本源性的留恋,源于人生物性的本能。这样,余华为我们找到了超越苦难的途径,即以执著的生命力超越苦难。这是一种高昂的生存姿态。这种执著的生命力就是以生存拒绝死亡,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正如余华所说:“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2.P2]作者以深邃的笔触剥离了传统的把生命价值附丽于生命之上的所谓立功、立德、立言或简单的追名逐利,仅仅只剩下生命的内核——活着。在这里,活着本身就是生活的理想和唯一目标,就是活下去的理由和信念。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余华力图在《活着》中呈现出用生命的原始本能力量——活着来超越苦难,力图为没有任何名利追求的底层民间大众提供生存下去的理由和信念。
福贵的战友老全这样告诉我们:“老子死也要活着”[3.P262],这不仅是一种活着的最高人生姿态,更是一种以生存拒绝死亡的态度宣言。老全对生命的崇拜是对生命本源性的热爱与留恋,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和直觉。像老全一样,主人公福贵从来都不计较生命的外在价值,而是紧紧地抓住生命本身;钱财、权力对他来说都是毫不相干的身外之物,他所追求的仅仅只是活着,只是生命本身。为了生存而生存,不在生命之外确立生命的意义,转而只求生命本身。如果过分看中寄予于生命之上的外在价值,生命价值就常常会被外物所遮蔽,甚至会带来杀身之祸。
对龙二来说,一夜之间赢得了福贵所有的财产,成为了大地主,甚是风光,然而,好景不长,龙二因福得祸,土改时因难以割舍自己的财产和土地而丢了自家性命。钱财是什么,余华以冷峻的目光告诉我们,钱财乃是身外之物,甚至是杀身之祸。地主龙二由于外物的遮蔽而根本无法看到生命本身,丢掉了性命。春生亦是如此。春生历经无数次枪林弹雨存活下来,在当了多年县长后,不料却因不堪忍受文化大革命的侮
辱和批斗而上吊自杀。从春生身上,余华用快刀斩乱麻的方式剥离了权力的价值,权力带来的也是对生命的摧残和扼杀。任何物质的、金钱的甚至权力的东西都只是一些远离生命个体的真实存在,确实系生命所需,但这些生命外在的东西绝非人活着的本真状态和真实内核。只有将人放回到独立的生命个体,才能成为永恒。
在面对苦难和死亡时,正是生命个体所拥有的执著生命力,才真正实现了对苦难的超越。这种执著的生命力,表现为生命对苦难的坚强忍耐力和对苦难的乐观态度。“在对力量的关注中,余华发现真正体现出力量的不是愤怒的进攻,而是对苦难的忍受,民间生存形态在对苦难的忍受中表现出来的坚韧与温厚才是真正可以与苦难对峙的力量。”
[4.P85]这是解脱苦难最为有效的方式。人所能拥有的执著生命力是需要坚韧的,需要在直面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时的心灵承受力。亲人们的相继死亡在带给福贵最深苦难和最大折磨的同时,也带给了福贵极为巨大的忍耐力。
为了在更深的层次上呈现出这种极强的忍受力,《活着》还设臵了与福贵相依为命的老牛。作者赋予了它一种顽强、坚韧、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在中华民族的传统里,默默耕耘、终日劳作的老牛意味着忍耐、坚韧和持久,意味着隐忍求生的精神血脉。这头老牛与福贵的坚韧和承受能力相互映衬,从而使得执著的生命力量在超越苦难面前显得更有分量。
虽然生命本身拥有极强的承受力,但是这种直面苦难的勇敢和坚韧还是需要内在精神——对苦难的乐观态度来支持的。福贵相信命运,想到自己从战场上捡回来一条命,土改时龙二又成了替死鬼,福贵说:“我家的祖坟埋对了地方。”[5.P270]既然命中注定,那就用不着自己吓唬自己。只有这样,福贵才可以以一种乐观的态度来坦然面对苦难、审视苦难、超越苦难。因此,他不再对死亡产生畏惧,而是对死亡有了一种亲切感和归属感。福贵说:“我也想通了,轮到我死时,安安心心死就是。”[6.P361]于是,他在自己枕头底下压了十元钱,为了给替他收尸的那个人。福贵就是这样以一种平和、乐观的心态超越了人生最大的苦难——死亡。
三、执著的生命力对苦难的相对超越
面对生活的磨难和死亡的摧残,主人公福贵不仅没有放弃生存的权力,反而以执著的生命力超越了苦难,然而,这种超越不是绝对、无限的,而是相对、有限的。在苦难面前,尽管福贵超然地活着,但是由于主体意识的缺失,福贵从来都没有从根本上脱离生物性的生存挣扎,活着只是一种本能的求生。这种生物本能性的求生因没有主体意识的支
配,显得十分盲然,不知所措,因而对任何向他袭来的苦难只能被动地接受,从不对生活中的苦难进行强有力的抗争。对福贵来说,主体意识的缺失,这是一种深层次的悲哀,是执著的生命力对苦难进行超越有限性的最充分体现。由于主体意识的缺失,他根本不会对苦难进行任何形而上的理性思考,更谈不上对苦难进行形式上的任何抗争。我们只能为主人公的悲惨遭遇感到悲伤和同情,同时也对它的从不抗争感到强烈的愤怒。在福贵安然若素的乐观背后,隐藏着更大生命的痛处和无奈,这种痛处和无奈,深深植根于主人公主体意识的缺失。没有生命的主体意识,人所拥有的仅仅只是生命的躯壳,活着就和生物本能性的生存挣扎没有任何区别。只为生存而生存,这种本能的生命价值观导致他完全否定生命外在的任何价值,盲目地崇拜生命本身。
由于主体意识的泯灭,主人公无法进行任何形而上的理性思考,也就无法拥有任何社会责任意识。福贵的一生只为个人的生存而奔波劳碌,从来也不关心自己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民间大众这种社会责任的缺席,为主人公福贵以生命力对苦难的超越大大打了折扣。虽然主人公以执著的生命力超越了苦难,在保证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上,价值不可低估,但是没有社会责任、徒具生命躯壳的生命活在世上,没有意义。作品深邃的思想内涵隐藏着作家深层次的巨大悲哀,这种没有社会责任的生命,在更深的层次上印证了人生之虚无。人活在世上,只为生存而生存,没有追求,没有意义,生命最终要在苦难的威胁下走向死亡。在终极的意义上,人的死亡,意味着生命的虚无。“虚无最终湮没了超越的主体,更具有终极的真实性。”[7.P86]
正是由于主体意识的缺失,主人公不仅从不反抗苦难,而且还从不关心自己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终极价值,致使主人公的生命失去了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余华通过小说《活着》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个生活苦难的画面,在面对这种苦难时,人原始的生命强力不断得以体现,从而以一种坚韧和乐观的生活态度超越了苦难,但是这种超越由于主体意识的缺失使其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主人公盲目乐观的背后有着更为深刻的痛楚和悲哀,对于这种超越苦难的有限性,我们期待着余华能够用一种充满社会责任的主体精神和底层民间大众结合起来,使主人公的生命超越更具深度和力度,在超越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具坚实的基础,让多灾多难的中华民族以生命固有的充满社会责任和终极价值的精神姿态巍然仡立在中华大地上。
第五篇:信仰的力量——《苦难辉煌》读后感
信仰的力量
——读《苦难辉煌》有感
《苦难辉煌》奏响了一曲可歌可泣的革命乐章。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新鲜的史料、生动的语言,从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政治时间和政治人物入手,深刻地剖析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错综复杂、恢宏壮阔的历史进程;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战争的正义、艰辛和伟大;清晰地再现了一幅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引导中国革命历经磨难挫折,最终走向辉煌胜利的历史画卷。
在那黑暗动荡的年代,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一群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推翻压迫、剥削的旧社会,为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建设民主、平等、富强的新中国”作为终生奋斗目标的坚定信仰。为了实现这一信仰,他们经历数不清的苦难,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即使是天上有大批飞机轰炸,地上有几十万重兵围追绞杀,都无法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所汇聚的滚滚洪流。前边的倒下去,后边又有更多的人站起来,前仆后继,勇往直前。
中国共产党成立时没有多少人相信,这个小小的政党能够赢得中国的未来,很少有人想到,那支在崇山峻岭、江河草地中长征的疲弱不堪的队伍,正背负着这个世界上最大国家和民族复兴的全部希望。正因为有无数的优秀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舍生忘死,踏着烈士的鲜血奋然前行,把个人的一切乃至生命都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党和人民,我们才赢得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正因为集合着无数为着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殚精竭虑、夜以继日工作的优秀党员,在苦难中不懈奋斗,自主创新,缔造一个不屈民族的伟岸形象,赋予一个古老国家以现代的品质,才有今天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昌盛。
作者金一南说:“先有真人,后有真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使我一定要写出这批真人。他们不爱财,不为官,不怕死,就为这个事业,为心中的主义。今天一些人可能觉得事业和主义已经没有躲闪吸引力了,但当年的共产党人为了心中的主义,始终抱有不变的信仰,所以我特别想写这批真人。他们之中,很多人没有看到胜利这一天,没有机会评功评奖,授衔授勋,也没有机会返回家乡光宗耀祖。但这批人是我们这个军队、这个党、这个国家真正的脊梁。他们当中很多人已不为今天的人们所知,我只想把他们写出来,让他们永志史册。当然,这批真人不限于共产党的队伍,国民党里也有真人,否则他们不可能使北伐战争犹如摧枯拉朽。”我想,这就是他们那一代人的信仰,正是这样的信仰,让他们可以抛弃一切,只为中国的未来。
这如此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的确是常人难以理解的。然而理想、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因为他们心中有为之奋斗的崇高目标理想,因此,才会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把个人的苦难、生死置之度外。这正如斯大林所说:“只有伟大的目的,才会产生伟大的行动。”
现在硝烟、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但这并不代表信仰的力量已经失去。革命先烈可以因为信仰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的解放贡献自己的生命,和平年代的我们也可以因为信仰让自己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复兴之火”添柴加薪。我作为一个平凡的人民教师,没有什么雄心大志,有的只是尽一己之力培养祖国的花朵,以一腔热忱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有人说:“现在的老师太难做了,学生不好教,尤其是一些问题学生,上课吊儿郎当,下课顽皮捣蛋,让老师头疼不已。”这曾经也是我的最大苦恼,但我始终相信,对于那些“难教的孩子”,特别需要一种长远的眼光,需要我们以加倍的耐心和细心,去等待和面对。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只要我们用百倍的努力去守护学生那颗脆弱的心,再难教的孩子也会变成“一粒金子”。
文文就是那个曾经让我头疼的学生,别看他个子小,却是最调皮捣蛋的。刚开学两周,我就发现他上课老是走神,小动作不断,没收了一样东西后,他又开始玩另一样东西,真是防不胜防。下课后,总能听到其它小朋友的报告声:“老师,文文打我。”“老师,文文拉我的辫子”„„而且他的作业总是不交,一追查才知道原来都没完成。几次,我让他留下来,他却趁我不留神,一溜烟便不见人了。我多次找他的父母反映情况,也都无济于事。
经过几周的观察,我发现文文头脑灵活,有点小聪明。可他的父亲一直忙于工作,没时间管他,而他的母亲因为他是男孩,很是溺爱,在他面前没有威严。他们只能乞求他在学校能够平安,不要出去惹事。我多次寻求他父母的配合,却没能取得好效果。一次次的作业拖欠,让老师对他的学习失去了信心;一通通的电话来访,父母也逐渐对他的学习失去了信心,而他自己却心安理得。老师失望,家长放纵让他体会不到学习带给他的快乐与自豪感。
“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使他感到愿意为自己的亲人(爸爸妈妈)带来喜悦的一种高尚情操。”
最近几周他的作业虽还有缺失,但在父母老师的帮助下,总算有长进。这一次,我把他叫到办公室,没再让他补作业。我和他谈起他的父母。“你的爸爸妈妈是干什么工作?你帮过他们忙吗?他们辛苦吗?妈妈的身体不太好,你知道吗?他们为什么要那么辛苦? 他们爱你吗?你爱他们吗?他们这样辛苦工作,你却这样对待学习,他们看到你这样会伤心吗?爱学习就是爱爸爸妈妈,你知道
吗?„„”一连串的追问,让这个大家看来顽固不化的孩子泪如雨下。这恐怕是他第一次听见别人把自己的学习与父母这样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震撼。
对于文文的学习光靠学校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寻求其家长的配合。我找到他妈妈,“文文是个头脑聪明的孩子,只是一直以来养成了不良好的学习习惯,但只要我们一起努力,他一定会很快学好的。从明天开始,我会交代他的同桌把他的作业抄一份给你,请你每天依照作业清单帮他检查。希望你们支持他,不要放弃他„„”他的妈妈爽快地答应了我,说一定会积极配合,从那天起,他的妈妈的确在很认真地配合我的工作。
马克·吐温说过:“凭一句赞扬的话,我就可以活上两个月。”“只有体验到取得成功的快乐的人,他才有希望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对于文文这样的学困生,如果布置与其他小朋友一样的作业,他完成的效果可能不会那么好。结合他的具体情况,我给他布置适合他的作业。比如:其他小朋友要背一篇课文,他只要背其中的一个自然段。只要看到他的一点点进步,我就毫不吝啬地给予表扬。第二单元的默写他对了二十个词语,比上一次多对了好几个。他进步了,我就奖励他一本刻有“好孩子”的本子。同时,给他妈妈打电话,告诉她最近一段时间的良好表现,并希望家长在家里也能好好表扬他。这样靠自己的努力而完成任务的欢乐,成了他建立自豪感的源动力。慢慢地,课堂上开始见到他眼睛里流露的神采,举起小手时的自信„„
正是因为我相信真诚的对待、慷慨的夸奖、诚意的尊重会鼓励学困生一次次战胜自己,所以文文的生命之花才会灿烂绽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何等的豪迈和气概,历史的长河浩浩荡荡,我们每个人只是其中的一粒尘埃,然而每颗尘埃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多少伟大的人物,出生是那么的平凡无奇甚至平庸。“不是每个人,都能以短暂的生命辉映漫长的历史。”但是我们所要做的是扮演好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所应该扮演的角色,用信仰的力量去守护我们平凡无奇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