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次高效课堂赛会[推荐]
一次高效课堂赛会
“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则发灵光”。一次赛会,一次碰撞,一次汇报,一次成长。2014年月29日,xx市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在xx隆重举行。来自各县(区)中学共38位语文教师参加了本次比赛评选活动中,参赛教师精心准备,倾情奉献,集中展示了我市一线教师精湛的教学水平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尤其可喜的是,一批年轻教师在比赛中崭露头角,脱颖而出。这些课以展示新课程背景下的高效课堂为主题,充分体现了新课程语文教学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文本、关注语言的教育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已经在高效课堂中遍地开花。它必将有利于推动全市高效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一、同样的文本,不同的精彩
1、重视语言文字的学习
本次比赛课题为两篇现代文,一篇为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篇为琦君的《春酒》。有生上课为《猫》和《吆喝》。参赛老师既注重工具性,也注重人文性。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教学。不管语文教学的内容如何纷繁复杂,作为语言文字,它毕竟是基本工具,教师必须认识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努力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逐步养成良好的运用语文的习惯,掌握终身受用的语文工具。常说学语文要重视积累,这其中最基础的便是字词、句(语文学科的独特性也在这里),这次比赛,我们看到很多教师都非常重视这一环节。如有的教师设计为“你认识这些字吗?”有的设计为“读准下列加点字词”,有的让学生自主速读中发现„„
2、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阅读教学不可以肢解文章,学生一定要先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对文章有一个全面的感知。参赛教师在教学时,都能够首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教师们往往安排“文章给你留下什么印象?”或者“说说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学生对文章所写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总体认识,为下面具体分析情感做好准备。
3、教学设计比较新颖
这次比赛,出现了设计比较新颖的教学,显示了教师独立思考和处理教材的能力。例如:“拍摄节目”——拍摄舌尖上的中国;板块式结构——“识春酒”“赏春酒”“品春酒”;运用对联知识——对联引入,运用对联总结课堂。这些设计,运用比较新颖的课堂形式,达到把握内容、认识人物、掌握写法的目的。
4、注重朗读
朗读是学生学习语言运用的主要形式,对课文的朗读得到了教师们的广泛关注。很多教师都设计了指导朗读环节,模拟吆喝,惟妙惟肖。有一个老师有了15分钟为学生朗读了课文《吆喝》真正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也真正在听读中把握了内容,在后面的学生读中,表现非常精彩。
5、注重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节课主要内容的体现,尤其在多媒体使用频繁的今天,能重视板书,非常难得,围绕核心内容或者课堂进程,有“美”字形状的寻美课堂;有以酒杯的形状来带领学生品春酒;有对联的形式贯穿来总结;有以蝴蝶来概括民俗这个美丽的蝴蝶的„„这些都体现了老师闷得匠心独运,精心设计的板书,不用听课只看板书也能窥知其教学思路和教学重点。
二、同样的展示,不同的遗憾
1、教学设计程式化
很多教师的教学设计是程式化的,缺乏创新。学习课文大多都先是走近作者、背景介绍、然后才是文本解读,为什么作者及其背景介绍不可以穿插在中间?有新意的设计,往往 1
也出现重复的现象,舌尖2有了4次,酒杯的板书有了六次出现,导入为了导入,没能注意与后面的关系,孤立起来。创新的设计优势只是为了创新,没能把新颖的创新与徐盛要学习的内容结合,环节匆匆而过。
2、重预设 轻生成
本次赛课关于文本解读,师生缺少深层次对话。虽然部分老师语言华丽,但背诵作秀的痕迹很明显。学生的疑问,也正是课堂出彩的地方,遗憾的是老师没有把握好这一时机及时提问“为什么”,而是用自己的总结了结,从而错失探究的最佳时机。语文课堂没有精彩的课堂生成,语文教师就不具备专业性。学法指导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很重要,至少,要把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加以总结,让学生学会这一篇,会学这一类。参赛教师很少关注学生的学法习得。
3、其他方面
个别教师教学目标定位太大太空,如一位老师的目标设定了8条,一位老师设定了6条。环节的简约不够,有一位老师设计了8各环节,所以只能蜻蜓点水。拓展似是而非,如写一写民俗,学生偏到了游戏上去了。品读字句不够而把时间和精力花在情感把握主题探究等方面;部分教师小组交流时间太短,刚刚开始就草草收场,使合作探究流于形式;部分教师板书潦草,书写不规范;部分教师“是不是”“那么等口语太频繁;个别教师的表现力弱,没法感染观课者,只是平淡的叙述出来,正向一个广告中说的,“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不来”。
三、教学的盛会,深远的思考
1、教师的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是一个漫长的动态的过程。我们感到当前制约教师成长的瓶颈不是学校,也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自身。打铁先得本身硬,课赛中我们发现一些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在思想观念、学识素养、专业水平等方面亟待提高。教育是职业更是事业,语文教师应通过专业阅读(教育名著、文学名著、教育报刊等)专业写作(教学案例、教育案例、教育随笔、教学反思)名师引领、校本研究、上公开课等途径来促进自己的专业发展。
2、学校的教研
教而不研则浅。教师的个人理解与反思毕竟有一定的局限,如果学校重视教研工作,同学科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倾听“不同意见”、“多种声音”,使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不断矫正个人教学行为的偏颇,从而进行更深刻、更全面的教学反思,使教师的教学思想和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升华,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
3、活动的组织
比赛的当天,非常巧合赛场停电,这样无生上课都不用多媒体了,还原原生课堂的同时,略显考查老师综合能力的不足,毕竟多媒体室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手段。由于时间紧,选手结束后缺少点评环节,如果在每半天结束时有评委点评,无论对选手水平的提升,还是对观课者的信息传递,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次活动,一次反思,有时不仅需要热热闹闹的展现,更需要冷静的凝结,有时不仅仅需要对完美的追求,也需要多缺憾的回味,纵观活动,反思提升,活动虽然结束了,思考却不会结束,期待阜阳语文教学更加的精彩。(中语教研组)
语文教学,让核心理念落地 作者:江苏通州市教育局
郭志明
语文学科是一门非常活跃的学科,观点多,争论多,教学探索多,流派也就多。与一些一线的语文老师聊起语文教学,大家很愿意接受新理念,很羡慕那些有鲜明教学主张的语文名师,也很信服那些有理论支撑又有现实课例的语文教学风格。同时,他们又感到应接不暇,甚至觉得无所适从。他们很希望在打开眼界的同时,能形成语文学科一些“通识性”的东西,让大家易学、好做。我很理解一线老师的想法,而语文学科一些“通识性”的东西其实也一直客观存在着,只不过因为现实的五彩缤纷可能导致人们的眼花缭乱罢了。笔者以为,语文就是语文,语文老师就是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新理念也好,新标签也好,毕竟是一种符号、一种表情,语文学科内在规律性的东西我们还是要认真去做。让核心理念落地,语文教学就是行走在健康发展的轨道上。
1.从语文教学的学理上说,学科的性质和学科框架是我们语文教学的方向。2013年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素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非常精辟,也是多年来语文学科性质之争以后的经典概括,这就为语文教学定了向、定了调。在日常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每一位语文教学工作者都要努力去践行这一思想。就学科框架体系,小学低、中、高学段,初中学段分别就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对这一学科框架,所有的语文老师都必须非常熟悉,这样才能高点俯瞰,才能有序而教。所以,小学语文老师不仅要熟悉小学阶段的教材体系,还要熟悉中学的语文教材系统,这样才能理清脉络,总揽全局,高屋建瓴,纵横捭阖。自然,中学老师对小学教学内容也必须烂熟于心,才能够前后贯通,继往开来。过去,我们的语文教学画学段为牢,小学、中学似乎是两个系统,互不往来,此种现象必须改变。
关于教材的使用问题,过去有一句话叫“以本为本”,曾受到比较强烈的批判,但教材选文毕竟都是经典,其样板性、示范性很强,我们还是要充分使用好的。吴卫新老师在《以写作的视角重构阅读教学》一文中指出:“教材中的某一文章和数理化中的某一例题在性质和功能上都应该是一样的,具有典型性和供剖析性,应该是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可是当前的语文教材有浪费之虞,很多精彩的写作衍生点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反而肆意去课外寻找作文,或者传授一些老掉牙的写作技法,实在是极度奢侈的浪费。”这段表述击中了当前语文教学在教材使用上的弊端。语文老师不仅要善待教材,还要有过硬的基本功,必须找出每一篇课文在阅读和写作上的典范意义,理清一篇篇课文间、一个个单元间在阅读和写作上的内在的逻辑序列,并藉此去设计并实施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这样,语文教材的价值才能充分显现,常态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有指向、有序列、有效果、有意义。
2.从语文教学的内容上说,学生不懂的地方是我们教学的重点。语文教学一
直有个“教什么”的命题,各家说法也不尽一致。其实,当我们面对学生的时候,可能大家都会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语文教学必须教学生不懂的东西。如果要分析当前语文教学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笔者以为还是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的盲目和低效。孙绍振老师在《名作细读》中说:“最怕的是把人家的已知当作未知,视其未知如不存在,反复在文本以外打游击,将人所共知的、现成的、无需理解力的、没有生命的知识反复唠叨,甚至人为的制造难点,自我迷惑,愚弄学生。”孙绍振老师把语文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做过比较:“自然学科或者外语教师的权威建立在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未知到已知。而语文教师,却没有这样的便宜。他们面对的不是惶惑的未知者,而是自以为是的‘已知者’。如果不能从其已知中揭示未知,指出他们感觉和理解上的盲点,将已知转化为未知,再雄辩地揭示深刻的奥秘,让他们恍然大悟,就可能辜负了‘教师’这个光荣称号。”孙老师讲得很中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去感觉、去发现学科上、教材上他们不懂的东西,这种“不懂”可能是真的什么都不知道,也可能是似懂而其实没有真正懂。老师呢就是要带领学生去解决这些问题,真正把学科弄明白、把文章读懂读透。如何让学生产生“我不懂”的意识?我们要去激发,我们要去探究,比如给学生展示作品的写作背景,让学生意识到要结合特定的环境理解作品;提供给学生与课文知识相关的大的知识世界,让他们感觉到学海无涯,需要积极投入;让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在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学生因为不能很好地完成而切身体会到自己不知道的东西,体会其中的“奥秘”等等。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有吸引力,学生也才能积极投入。
散文《散步》的内容、主旨学生一看就懂,教什么?我们就要分析学生会有什么不懂,或者向学生征询问题。有老师了解以后发现学生的不懂主要表现在作品技法的运用上:以小见大的选材、有趣的对仗句、两处景物描写的作用。由此,我们的教学就应在这些方面考虑,即少谈“部件”即作品内容、主题之类,重在“组装”即结构、技巧等等。说一下文言文教学的问题。时代的久远让我们的学生理解文言词汇、语法及古代文化知识比较吃力,但眼下教学速度太快,学生还没有把字词句疏通好,老师就在那里架空分析,“夹生饭”现象普遍,很不利于古代文化的传承。教学首先要确保学生把文言字词句意思弄明白,然后再去梳理篇章结构,不然就是舍本逐木。
3.从语文学习的主体上看,语文教学主要是帮助学生形成语文素养的建构。学生的语文素养有哪些要素组成?首先是基础知识系统。包括文字、词语、句子、语法、修辞、逻辑、作家作品知识、文体知识等;其次是文体路径。用小说的知识读小说,用诗歌的知识读诗歌。你不知道“三一律”,怎么读得懂戏剧?郑桂华老师曾探讨适合学习某类文体文本的阅读图式,说:“如果找到几篇典型的文章,总结出这一类文章文体上所隐含着的共同特征,然后试着以这些特征为线索,去阅读理解这些文章,也许就能总结出这一类文章的普遍适用的方法,从而建立起阅读这类文体的‘图式’。”郑老师表述的就是要通过努力,形成学生文体阅读和写作的路径;第三是能力结构。语文教学就应该帮助学生形成听说读写方方面面的能力:听能听出要义,说能从容流利,读能沉入其中,写能鲜明畅达。
这里有一个问题要解决,就是语文教学一定要注意形成学生的语文积淀。这有两个方面:一是经典要让学生背。经典是永恒的星辰,经典使人厚重。朱熹谈
经典诵读,说:“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须是沉潜讽咏,玩味义理,咀嚼滋味”,达到“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的境地。《课标》要求初中生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还不够,我们要选好学生必背经典,形成系列,有序安排,让学生的学习历程成为经典积淀的过程;二是教材中的经典老师要“照着讲”。选择最权威中肯的诠释,咬文嚼字,一字一句的读,一字一句的讲,细细揣摩,把经典完整鲜活的呈现出来。有的老师教经典采取粗糙的、浮光掠影的教法,不要学生背,不让学生记,这实在不可取。有位外国教授叫瑞恰慈的说:阅读经典的用处,就是叫人见识经典一番。学生读经典,就是要一字一句的品味体悟,浸入经典、融入自己的血脉加以内化、植入民族文化的基因。有了这样的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4.从语文教学的形式上看,我们一定要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都说语文教学应该洋溢“语文味”。这种“味”,从教学的形式上讲,就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什么是语文的方法?我们还是要扣住《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句话,从“综合性、实践性”的角度,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这一中心,考虑用能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方法去教语文,让学生去听说读写,去提高语文素养。一是要集聚语文学科的学科元素,通过特定的教学路径与手段,借助对大量的语言文字资料的接触和感悟,让学生优化语文感觉,提升语文素养,并同步提高自己其他方面的涵养。比如执教邹韬奋《我的母亲》这篇文质兼美的文章,有位老师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简要分析了文章的结构,接下来便大谈母爱之伟大,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那些难忘的母爱故事,激发其孝敬之情,又向学生介绍历史上那些伟大母亲的事迹,诸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整堂课像上语文课,又像上政治课,又像上历史课,有点“四不像”,如此不伦不类的语文教学就不是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应该抓住这篇作品最可人之处——细节的生动和语言的含情,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和咀嚼,唤起其生活经验,进行联想、比较,感知文章“以情动人、以事感人、以言诱人”的魅力;二是要强化文体意识,依文体教学,教出语文学科的异彩纷呈。语文学科文体纷繁,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这不仅是表现手法的不同,语言上也有各自的风格。教学中,教师必须在考虑语文学科的共同特点时,充分兼顾文体的个性特征,指导学生清晰不同文体不同的学习路径、不同的学习重点、不同的学习方法。语文教学要按体施教,而整个教学流程又要紧扣语言来推进,因为文本的任何价值都是通过语言来实现的。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表达的内容,更要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语言的音、形、义,品味语言的色、香、味,乃至掂量语言的轻与重,估摸语言的刚与柔。”(郑逸农《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标准》)悟出思想内容是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的。
黄厚江老师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什么是语文的方法,提到三条路径:一是符合语文学习规律的方法,就是用文体的知识教相关文体的文章,比如教《塞翁失马》不要讨论马是公马还是母马等等;二是语言的方法,比如教《看云识天气》,让学生看作者写了哪几种云,然后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云,用第一人称说说“我”的特点和特长,这里用语言的方法,也就是语言的方法;三是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方法思考和回答问题,比如教《黔之驴》,不能脱离教材和寓言特点从生物学的
角度将驴和虎理解成生物链的关系,而要根据课文、寓言,抓住老虎如何由惧驴到吃驴,驴如何被吃的具体语句。
5.从语文教学的功用上看,语文教学应更多的指向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衡量学生语文水平的高低有很多的角度,最关键的我以为是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眼下的语文教学,阅读和写作是“两张皮”,阅读教学只注重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技法的欣赏,较少关注在写作上的意义;而写作教学又随意性很强,不太注意运用阅读教学的成果,所以本应密不可分的东西变得游离甚至各行其道。而日常的语文教学,包括练习、测试,花在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方面的时间太多,花在写作上的太少,结果是基础知识和阅读的能力提升不明显,而写作上又无长进。笔者以为,基础知识和阅读水平不是仅靠多讲多练就可以提高的,它更多地依赖于平时的生活阅历和积累,而写作能力的养就倒更需要老师结合课文的教学进行点拨,就像“画龙点睛”一样,让学生理解和顿悟。写作理论研究专家马正平教授指出:写作能力的形成、生成的方法论,可以从三个渠道考察:一是从大量的写作实践中进行无意识的积淀,二是通过阅读来提高,三是通过写作教学行为进行写作理论知识向写作能力的转化。现在回过头来看,一直以来我们都比较强调前两者,而对第三个渠道比较忽视。因此,我们是不是应该以写作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并构建新的阅读教学观,强化对文本的写作关注。潘新和教授在《语文:表现与存在》一书中提出“写作是阅读的目的”这一观点,认为“写作才是语文能力的最高呈现”“阅读,应指向言语表现、指向写作。”这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我们的阅读教学要突破狭隘的作法,不能只是为了让孩子读懂,而忽视了作品在写作上的可模仿借鉴之处。鲁迅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说明这应该怎样写。只是读者都很不容易看出,也就不能领悟。”从这里我们得到启发,阅读教学必须紧贴写作,引导学生悟出“怎样写”的门道,在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同时,同步提高写作能力。有老师举例说,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段,除让学生从内容上了解写了什么、从结构上了解布局层次、从语言上了解准确精妙以外,还要从写作上给学生以这样一些点拨:从色、形、味等方面抓住景物特征描写;按照静到动、高到低、低到高、整体到局部等顺序有层次地进行描写;描写要有重点、融入情感;描写要融入人的活动、动静结合;描写要善用修辞手法等等。
第二篇: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小组建设总结
高效课堂的实施,学习小组的创建是核心,和谐的班级管理是后盾,有效的评价机制是学生保持学习热情的保证和催化剂。学习小组是高效课堂进行的基本单位,它是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小组合作学习就是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一、小组建设的重大意义
利用学习小组的好处:(1)、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2)、培养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能力(3)、培养了小集体的 团结(队)精神;(4)、分组合作增加了学生展示的机会,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特别是后进生参与课堂展示的机会更多了;(5)、有利于落实兵教兵、兵练兵、兵强兵的小对子帮扶工程;(6)、有利于实行分层次教学,教学中更注重了学生的个体差异;(7)、增强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更有利于班主任的管理;
二、如何划分学习小组
1、小组划分的原则 小组划分应遵循“同质结对,异质编组,组间平行”的基本编组原则,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学业成绩、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方面组成学习能力相当的学习小组,一般以异质为主,使小组成员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个性化。同时保持组与组之间的同质,以便促进组内合作与组间竞争。(1)、男女比例分配要适中(2)、学生性格搭配要互补。(3)、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要结合好。(4)、座位的安排要合理。我们座位的排布是优秀生居中(通常是组长),中等程度和待转化生同学在两边,这样优生与优生可以随时交流,优等生与待转化生同学也可以随时进行交流。小组的整体座位成S型。(5)、阶段性随机调整。
2、具体分组方法:我班以9个小组为宜,每组6人每组学生编好座位后每个学习小组6人中,按照学生知识基础、心理特征、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家庭情况等分为A、B、C三类,6人形成AA、BB、CC的组内成员结构。A类学生我们称做特优生,B类学生称做优秀生,C类学生称做待优生,A、B、C类学生既有个性发展的类似性,又有学习程度上的不同。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实现A对A、B对B、C对C的分类合作交流,使学习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同时,可以实现A教B、B教C的目的,使每个人都能实现“最近发展区”的学习目标。这样分组,提供了A与A、B与B、C与C的交流合作条件,又有利于A帮B、B帮C,充分利用了学生间的差异资源,进一步优化了班内、组内学生学习的最优学习环境,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实现“把教学相长延伸到整个课堂,让差异资源衍生出万千学长。”
三、搞好学习小组中的结对帮扶工作
1、建立帮扶对子以学科互补、自愿的原则。在组中,根据同学们的学习状况,在某一学科的优势科目与劣势科目的同学结成帮扶对子。
2、利用好帮扶对子。在课堂中,对建立的帮扶对子在每天的每节课中进行督促、赏识。发现帮扶对子互帮效果好的及时进行表扬
3、指导学生帮扶的方法。
4、帮扶并不是“包办”,要求帮扶的同学要把好脉。在哪个地方实施帮扶,怎么帮。也就是说,被帮扶的同学必须是在学生独立思考过程中遇到了困难了才要进行。
5、评选“黄金搭档”
四、怎样进行小组文化建设?
(一)、班级文化有两种形式:有形文化、无形文化。小组有形文化:组名,组训(小组口号),值日本、组牌、、教鞭、粉笔盒、粉笔擦等; 无形文化:指做不出来的,通过长时间培养、认识的提高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如:小组目标、组规、小组集体荣誉感、组内风气、组内人际关系、组长威信等。两种文化的区别和联系:有形文化是表象,可临时建设,可强制强定;无形文化本质,需长期过程的积累才能形成,可以感化人感染人。有形文化是无形文化的反应,并且促进无形文化的完善,无形文化通过有形文化才能表现出来。
(二)小组文化建设的步骤
1、定组长带领组员定组名、组号、组歌、组牌、组誓词等,在制定时,应围绕学校的主流文化或者理念来引领学生起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如至善、求知、雄鹰、学无止境、永不言败等。
2、由组长,带领组员依据老师指导,制定详细的组规。从常规的到校、卫生、午休、纪律到课堂的参与、学习状态、作业等都要根据班规制定本组的组规。
3、每日反思会由每小组组长反思每天小组成员表现。有表扬、有批评、有鼓励。
4、由班主任指导,班级策划,由组长组织一次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开组会、座谈、游戏等,和谐组员之间的关系,增强小组凝聚力,促进组内同学的相互了解和团结协作,形成团结向上、勤于钻研、积极进取的组风。首先就要把本次培训精神传达给组员。
5、组建小组管理机构。在班主任指导下,安排自己的值日组长,给每个组员进行分工,让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6、以身作则,成为榜样,善于处理组员间的矛盾,做好组员的思想工作,团结小组组员一起为实现小组目标而努力!
五、小组的评价和考核
任何制度,任何方案的实施,如果没有考核,没有评价,就等于一纸空文。如果没有一定的评估,就很难证实小组工作的完成情况。所以评估工作是课程的收尾工作,也是决定合作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客观准确的评价工作就是对分组学习的画龙点睛,对于学习小组的成员日后更好的开展合作学习,起着良好的反馈促进作用。
(一)评价的原则
1、及时性
2、客观性
3、公正性
4、激励性
5、团体性:当然,评价除了这种量化评比之外,还可以有精神评价。组长利用一日反思,对组员进行表扬与批评,这就是一种精神评价。另外,对于组员的典型表现可以及时反馈给班主任、乃至组员的家长,这也是精神评价的有力手段。
(二)评价的内容 评价内容主要体现在协作过程和协作结果两方面。协作过程主要体现在小组是否有较强的内聚力,协作结果主要体现在是否达到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评价:
1、小组成员关系
2、与他人信息交流情况
3、学习动机
4、学习中的投入
5、问题解决结果:个人贡献是否突出结果本身的价值。
6、学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
(三)评价的要求 合作学习的成绩评价应该注意点面结合,小组成绩不等同于个人成绩,两者应该分开评价并分开奖励。另外,还要注意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对合作小组的评价应着眼于过程,而对个人的评价应该比较偏重于结果。教师在具体操作时要灵活把握,在兼顾效益与公平的原则下,最大程度地调动每一个学习小组和个体成员的学习积极性是做好小组评价的关键。班级具体的评比要求如下:
1、每节课统计,每天评比,每周小结,每月、每期总结等。一个月进行一次大的评比、表彰、奖励(建议奖励采取多种形式)。
2、设定各种荣誉称号(优秀组长、、优秀课代表、展示高手、点评专家等等),全班每周评选一次,设立专栏,贴照片进行公示。同样累计参选每月的文明称号的评选。
3、以组为单位,每个星期进行评比“高效课堂常规评比栏”的表格,规范好的项目就贴标签过关。每个月进行一次评比,规范到位的小组,组长可参加评选优秀小组长。
4、建立优秀小组、优秀个人、待改进学生的专栏,每日进行公布。
第三篇:271高效课堂
“271高效课堂”——让学生破瓮而出
一、“271高效课堂” :
——让学生破瓮而出
1、“满堂灌”、“填鸭式”传统课堂是我们教育的顽疾
陶行知先生是上个世纪的著名的教育家,曾经这样描述旧中国的教育:
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
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
杜威:“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 ß 陶行知曾提出过教育的“六大解放”:
一是解放学生的头脑,二是解放学生的双手,三是解放学生的眼睛,四是解放学生的嘴巴,五是解放学生的空间,六是解放学生的时间
2.“271高效课堂”立足于三个改变:
1)教师角色的改变:“师长”变“学长”,教师变教为启,变教为帮;
2)学生角色的改变: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3)教室功能的改变:“教室”变“学室”,“讲堂”变“学堂”。
3.“271高效课堂”的内涵
1)学习内容方面:
20%的知识——自学能会,70%的知识——合作学会,10%的知识——老师教会。
2)学生组成方面:
20%学生——优秀学生,70%学生——中档学生,10%学生——后进学生,3)我们271课堂模式的时间分配及内容安排:
20%(约10分钟)——教师指导、点拨、答疑
70%(约30分钟)——学生自学、讨论、展示
10%(约5分钟)——学生自结、巩固、检测
4.“271高效课堂”的五个基本步骤
预习自学,自主探究
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5.“271高效课堂”的核心:让学习目标成为贯穿每堂课的的主线和灵魂
1.学习目标应包括:学习内容……理解掌握……灵活运用等内容;
2.学习目标应设计科学、时间分配合理,切忌模棱两可;
3.板书要认真、工整、醒目,写在黑板右上角,不能擦掉;
4.学习目标要贯穿课堂始终,每个步骤都要围绕目标进行。
6.“271高效课堂”的关键:让“学习小组”成为“动车组
让课堂学习目标的达成、学生成功欲望的满足、小组集体荣誉的实现、课堂分组展示的竞争成为
课堂高效推进的驱动力。
7.“271高效课堂”带给我们的收获:
1)“271高效课堂” 师生情感交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提升生命价值、丰富精神世界,学生们如沐春风,教
师们如鱼得水,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2)“271高效课堂”,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学习成为享受,学习效益大幅提高; 3)“271高效课堂”,倡导民主、尊重、平等、宽容、欣赏、和谐、进取等现代理念,影响了学生思想。
二、“271高效课堂”高效课堂的解读:
昌乐二中针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高度出发,总结出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以“目标性”、“针对性”、“高性能”为特点,以“促进教师工作转变,变备教材、备教法为备学生、备学法,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教学效果好起来,师生负担减下来”为目的,“包括“预习、互动、测评”三大模
块的“课堂教学271法则”,形成了昌乐二中教学的最大特色。
所谓“271法则”,即课堂45分钟分别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课前准备紧锣密鼓
在每个学期开学之初,各班老师就对全班学生按性别、成绩、能力等因素进行均衡组合,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为8―10人),并由每个小组推选出一名学生任组长。
任课老师将备课过程中准备好的预习提纲提前一至两天提供给学生便于学生预习准备。老师根据内容的多少,可灵活采用课代表在黑板上抄写、教师出示小黑板、打印张贴于班级、印发给小组长乃至全体学生等多种方式提供预习提纲。此外,根据内容的难易,老师可灵活采用课外预习、课堂前半部分预习或者整节课预习等方法进行预习提纲的学习。与此同时,各小组要进行组内预习交流,归纳出小组集中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便于上课时进行组间交流。课前周密认真的预习准备为课堂上师生互动、学生自主、小组探究等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课堂互动热火朝天
该课堂模式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教师引导小组之间进行交流。每组派一名代表(每节课轮流),提出本小组预习过程中出现的疑点或新发现的问题,教师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鼓励性评价。在调动各小组充分发言的同时,又要保证整个过程时间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课堂中段30分钟,教师针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迅速进行组织整理并结合自己已准备好的新授课的教学设计,对学生提出的疑点和相关的新发现问题进行点拨、引导、分析、讲解,此间尽可能地让学生回答,教师尽量减少完全不涉及教材内容的陈述,并及时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价,充分利用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位同学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课堂后段5分钟,要求学生迅速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及知识要点,并举手代表本小组提出一个与本节内容有关的最想提出的问题,教师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酌情解答,或请学生回答。教师还要评出优胜组和最佳答题手。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都保持高涨状态,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课后复习温故知新
成果测评是课堂效果的关键环节。昌乐二中课堂模式的成果测评可以是在学习小组成员间的相互测评,可以是教师事先设计问卷,也可以是学生在自主协作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向老师提出,由老师就各组共性的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目的来归纳提升。
在此基础上,各小组成员进一步复习整理本节课的知识结构、未弄懂的问题以及新发现的问题,并进行组内交流汇总,由组员轮流抄写在小组专用本子上,交授课老师批阅或进行小组间交流、评价。
同时,由于许多简单的知识在预习和新授课时已经解决,所以,为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老师只需要针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知识选择习题,少而精地布置一些强化训练作业,让学生以书面作业的形式按时交上,授课老师逐一批改。不管是课后对知识的梳理还是作强化训练作业,学生都很主动,这从侧面也反映了学生在高效率的课堂上收获很大,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被充分调动起来。
“271课堂教学法则”的成功推出,打破了教育的单向传授形式,打破了教师压抑学生学习天性的课堂霸权,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使得学生在灵动与鲜活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分享成果,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第四篇: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减负担,和谐评价促能力
宋桐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等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不断的变化,教师如何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如何对学生进行全面科学评价,日益成为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一段时间以来,我从自身做起,本着为学生全面发展着想的原则,从构建和谐高效英语课堂,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运用和谐评价模式入手在这方面作了初步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效。
一、高效课堂减负担
教学中发现,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它消耗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丧失了学习动力。激发活跃的课堂状态: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在组织课堂教学的各环节中,教师要时刻牢记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中心,要精心设计能调动学生课堂学习主动性的方法。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和领悟去获得知识,才是最佳学习途径。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彻底改变把知识强行“塞入”学生大脑的“注入式”传统教学模式。教师要由“演讲者”转变为“编剧”和“导演”,创造一种使学生能真正处在“做中学”的情景,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
课堂教学中只有教师的“一头热”是很难产生高效课堂的。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既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也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所
第五篇:高效课堂
徐老师
一、集体备课 学案导学
1、教研活动
2、电子和纸质学案:分工后汇总产生定稿
二、任务驱动法
1、结合生活中热点布置任务,贴近生活,与学生密切联系。
2、都能有事儿干,任务层级化。
3、精彩导入,及时布置任务,与导入有关,有一条贯穿的主线,密切学习目标。让学生带着任务主动探究。
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兴趣
导入的层面可以扩大,除了兴趣以外还要有情感类引导。
四、分组教学
注意分组技巧,兵教兵。
五、问题
1、课时不足
2、评价机制不规范。当堂反馈
宋老师
三句话:教学中三分天下,课堂上学案主导,研究中寻找交集
三个分级:20%自学 70%小组讨论后会 10%教师点拨
三个转化:优等生个性化中等生部分向上分化待优生推进为中等生
三讲三不讲:易错易混展示点评 规律方法;不讲会的,不讲讨论后会的,不讲
怎样构建健康的师生关系:尊重、学习小组的建立:细化小组,每组一个优秀生,课代表负责
最终目标:改变以听为主的学习状态,把学习变为快乐的体验,实现课堂学习效益的最大化。
任务
制定本学校方案,明确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