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何老师的读书笔记
何老师的读书笔记
推荐一: “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不存在的骑士》《分成两半的子爵》《树上的男爵》
“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马克思称之为异化,弗洛伊德称之为压抑,古老的和谐状态丧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我们的祖先”三部曲作为一个整体,正是表现从残缺到完整的主题。
争取生存:《不存在的骑士》
战争打到底,谁也不会赢,或者说谁也不会输,我们将永远互相对峙,失去一方,另一方就变得毫无价值。我们和他们都已经忘记了为什么要打仗„„
追求不受社会摧残的完整人生:《分成两半的子爵》
“我以为什么都已看清,其实只看到皮毛而已。假如你变成你自己的一半,你便会了解用整个头脑的普通智力所不能了解的东西。你虽然失去了你自己和世界的—半,但是留下的这一半将是千倍地深刻和珍贵,因为美好、智慧、正义只存在于被破坏之后。” 一条通向完整的道路:《树上的男爵》
“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对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
推荐二:《伊斯坦布尔》奥尔罕·帕慕克
“福楼拜在我出生前一百零二年造访伊斯坦布尔,对熙熙攘攘的街头上演的人生百态感触良多。他在一封信中预言她在一个世纪内将成为世界之都,事实却相反:奥斯曼帝国瓦解后,世界几乎遗忘了伊斯坦布尔的存在。我出生的城市在她两千年的历史中从不曾如此贫穷、破败、孤立。她对我而言一直是个废墟之城,充满帝国斜阳的忧伤。我一生不是对抗这种忧伤,就是(跟每个伊斯坦布尔人一样)让她成为自己的忧伤。”“我依附于这个城市,只因她造就了今天的我。” 这是一部关于个人和城市的历史,关于个人和城市的失落与感伤。城市在奥尔罕·帕慕克的心中随着年月生长,悲哉心中有忧伤的人。
推荐三:《那些忧伤的年轻人》《了不起的盖茨比》《夜色温柔》
安葬菲茨杰拉德的碑坟上镌刻着这样一段墓志铭,它也是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伟大的盖茨比》中的最后一句话:“于是我们继续奋力向前,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至回到往昔岁月。”这句话在我看来很贴切,“逝去”是菲茨杰拉德一个不变的主题。菲茨杰拉德在《爵士时代的回声》中称1919年到1929年的这十年间为“爵士时代”:“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他的小说读起来总是有一种无可挽回的破碎和伤感,又充满爵士乐的浪漫氛围。“这世上有的是时间——他的一生和她的一生。可他一吻她,就立刻明白过来就是他找遍永恒的宇宙也无法找回那些失落的四月时光。此刻他可以紧紧搂住她,直搂到臂膀上的筋肉暴突——她是可爱的,她是宝贵的,他曾为她而战,也曾拥有过幸福——可那暮色中飘渺的呢喃,和那夜色里温柔的微分,都将永远地失落„„.好吧,就让它去吧,他如是想;四月已逝,四月已逝。这世上有成千上万种爱,但从没有一种爱可以重来。”
这是典型的菲茨杰拉德式的忧伤。青春,梦,爱情,失去的不能再来。
推荐四:《施蒂勒》(瑞士)马克斯·弗里施
摩西十诫中有一条“你不可为自己雕像”。它引出了一个“画像”的概念。正如弗里施自己所说的,“人把自己当作一个秘密,一个有趣的迷。我们对这个谜逐渐厌倦了,于是人就给自己画了一幅肖像。这是与爱相悖的一种出卖。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真的是那些人我把我们看作的那个东西。无论是朋友还是敌人!我们也是他人的作者!”我们处于社会生活之中,难免会对自己有一个定位和期许,又难免会处处面临来自他人的议论或者评价。弗里施说“我们如果自以为认识了他人,那就意味着爱的终结。不是因为我们认识了这个人而造成了爱情的终结,而是正相反,因为我们的爱情到头了,它的力量耗尽了,于是,这个人对于我们来说就完结了。我们不再准备接受这个人的改变,我们拒绝他要求活着的渴望,同时我们感到受伤,感到失望,因为我们的关系已经死亡。失望者说,你不是我以为得那个人。” 我们给自己画相,别人给我画像,这是一种不公平。而处于这样不公平中的我再去为“别人”画像,这其实是对“我”的另一重不公平,这种画像的行为使得我们处于一种不公平的社会关系之中,我眼中永远是一个不宽容的充满偏见的世界。我们用“画像”这样的行为,终结了我们可能从生活之中获得的宽容和爱。
施蒂勒是一个始终在分裂的人物形象,他融合了现代人所共同面临的很多问题,人的异化,身份的认同,来自各方面的压迫以及人精神世界的丧失。
推荐五: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美] 杜鲁门·卡波特
《别的声音,别的房间》是杜鲁门·卡波特有自传性质的作品,语言奇诡,意象丰富。
“头脑可以接受劝告,但是心却不能,而爱,因为不懂地理,所以不识边界,随你怎么给他拴上石块,沉入水底,它总能浮出水面,为什么不呢?任何存于人的天性中的爱都是自然、美丽的,只有伪君子才会追究一个人所爱为何,那些不懂感情的人,还有那些醉心神圣信仰的人,他们为此焦虑担忧,反而频繁将指向天堂的箭头误认为是直指地狱的。”像这首抒情诗,卡波特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奇异朦胧的未知世界。
推荐六:《俄狄浦斯王》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悲剧,但这样的理解是十分不准确的,这样的观点会把对于古希腊戏剧的理解引入一个“宿命论”的深渊。对于宿命论来说,无论它提倡什么,最终都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当它道出人应当臣服于自己的命运时,就暗藏着人无须对于自己的行为负责这一层含义,这和古希腊戏剧“寓教于乐”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悲剧中导致主人公遭到不幸的不应该是无法把握的命运,而应该是由于自身所招致的不幸。“祸不完全由自取,却有几分由自取”,这才是古希腊悲剧之中最为重要的地方。
《俄狄浦斯王》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亚里士多德创作《诗学》的时候正值理论发展到可以对古希腊悲剧的创作做一个总结的时候,他的悲剧理论尤其体现了古希腊时代的悲剧风貌。亚里士多德十分推崇《俄狄浦斯王》,而《俄狄浦斯王》在今天也可以看作是亚里士多德悲剧观点的印证和具体化。俄狄浦斯王所遭受的杀父娶母的厄运并非因为他作恶,而是因为他犯了错误,在一个岔路上与一群陌生人发生冲突,失手杀了人。从俄狄浦斯王这个人物设置上讲,他是一个英雄胆也有着冲动鲁莽的一面,再加之亚里士多德在谈到“怜悯和恐惧”时的看法,“只有当亲属之间发生苦难事件时,才是最可怕的可怜的,这样的事件才是诗人所应当追求的”,这就造成了强烈的戏剧效果。这出发生在亲属之间的“祸不完全由自取,却有几分由自取”的悲剧,既让观众“流泪遣怀”,宣泄自己郁积的情感,又使他们在观看过这出戏剧之后能够反思自己的生活,避免俄狄浦斯王那样的冲动和鲁莽,以理智指导自己的行为,避免这样悲剧的发生。而在强大的灾难面前,人在意识到作为一个凡人的无力和无助的同时,也使得自己的情感得到了净化。
推荐七:《规训与惩罚》
福柯曾经说过:“如果想分析西方社会的主体系谱学,那就必须不仅考虑支配技术,而且必须考虑自我技术。可以说,必须考虑这两种技术的互动关系,因为人支配人的技术需要借助于个人对自己采取行动的方式。”他认为系谱学研究可以有三个领域:“第一,有关我们自身与真理关系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知识主体;第二,有关我们自身与权力领域关系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作用于他人的主体;第三,有关伦理学的历史本体论,通过它,我们把自己变成道德代理人。所以,系谱学可能有三个轴心,在《疯癫与文明》中三个轴心并存,但有些混淆;《临床医学的诞生》和《词与物》研究的真理轴心,《规训与惩罚》研究的是权力轴心,《性史》研究伦理轴心。”(引自《福柯的思想轨迹》 王倪)而《规训与惩罚》是对福柯对于谱系学中权力轴心的阐释。
在八九十年代之后我们进入了“碎片化”的社会,否定启蒙运动以来强调的理性至上主义,拒绝哲学宗教之中对于普遍真理的要求,拒绝系统、道德、意识形态、乌托邦、宗教和科学,集体感、团结性也在逐渐的丧失,社会生活碎片化,其主张各自矛盾,文化艺术社会中则出现了极端的多元主义。而尼采可以看做是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在延续理性并依靠理性去克服这样的弊端让理性再重新完成一次自我批判和放弃理性回到我们的本源这二者之间尼采选择了后者。尼采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人生就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这种权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过的“生命意志”,征服异已,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命的原则。
而福柯的理论正式尼采主义的一支,他否定了启蒙主义以来的“人是万物的灵长”,而相信人是被建构和被规定的。知识也不再可以被看作是一种启蒙,而是一种与被规训联系在一起的“有目的”的社会组成。
监狱的历史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从中见出我们的社会,正像是被“无形监视”的“环形监狱”,用法律,规则,道德构建起的一个充满规定的社会,而这种社会规则也确实对我们构成了切实的规训。规则,道德或者是知道都与“权力”相联系,他们充当着一个“评价”的作用,有时甚至会发展为更加危险的惩罚。
推荐八:《悲剧的诞生》
尼采可以看做是从启蒙主义到后现代的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在延续理性并依靠理性去克服这样的弊端让理性再重新完成一次自我批判和放弃理性回到我们的本源这二者之间尼采选择了后者。尼采认为权力是生命意志的最高目标,人生就是强弱权力意志的较量过程。这种权力意志实际上就是用酒神精神改造过的“生命意志”,征服异已,使之成为自己生存,发展的工具,这是生命的原则。“权力意志”是一种神秘的精神力量,它在量上是不变的,它的存在是绝对的、永恒的。但它不是僵死不动的,它像河流,奔腾不息,像海洋、汹涌潮湃。在它永恒的运动变化中,事事物物被创造出来,复又被消灭,世界就这样不断推陈出新,幻化不已。权力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本质,一切事物无不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的一切行为、活动都是权力意志的表现。人们追求食物、追求财产、追求工具、追求奴仆和主子,根源都在于权力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压迫、剥削、奴役、战争、人们之间的争斗等等,都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相互作用的表现。生物机体吸取营养,就是它们作为权力意志去占有、吞噬、征服环境。生命就是有机体发挥权力意志去剥削外界环境,驱使环境为自己服役的过程。化学中的分解和化合,无非是一种权力意志侵占、征服另一种权力意志。物理学中的引力和斥力的对立,其实就是不同的权力意志的争夺。在一切事物中,权力意志的发挥都表现为抗强欺弱。事物间形形色色的争斗现象,其根源在于“一种永不厌足的表现权力的意图,或权力的运用,作为创造本能的权力的应用。”
他提出了“酒神精神”,对传统理性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如果我们无法依靠理性自身的批判来改变这样的世界,尼采的“重估一切价值”、酒神对理性世界的冲击以及强力意志都是很有转折意义和启发意义的。
第二篇:何海涛读书笔记
何海涛字符串的排列
30赋值运算符重载
CMyString& CMyString::operator =(const CMyString &str)
是否把返回值的类型声明为该类型的引用,并在函数结束前返回实例自身(即*this)的引用?只有返回一个引用,才可以允许连续赋值。
是否把传入的参数的类型声明为常量引用?如果传入的参数不是引用而是实例,那么从形参到实参会调用一次构造拷贝函数。把参数申明为引用可以避免这样的无谓消耗,能提高代码的效率。同时,我们在赋值运算符函数内是不会改变传入的实例的状态的,因此应该为传入的引用参数加上const关键字。
是否记得释放实例自身已有的内存?如果忘了在分配新内存之前释放自身已有的空间,将出现内存泄露。
是否判断传入的参数是不是和当前的实例(*this)是不是同一个实例?如果是同一个,则不进行赋值操作,直接返回。如果事先不判断,就进行赋值,那么在释放实例自身的内存的时候就会导致严重的问题:当*this和传入的参数是同一个实例时,那么一旦释放了自身的内存,传入的参数的内存也同时被释放了,因此再也找不到需要赋值的内容了。
不能被继承的类
将构造函数设置成私有的;(实现一个公有的成员函数用于产生对象或者设置一个友元函数)34 数组中只出现一次的数字
若只有1个数字出现一次则将所有数抑或,最终得到的就是所求。
若有2个数字出现1次,则将数字分成两组,每组抑或分别得到两个数字。
在字符串中删除特定的字符
采用快慢指针来删除;采用hashtable来查询;
void deleteChar(char *resChar, char *deleteChar)
{
}
if(resChar==NULL||deleteChar==NULL)return;const int size = 256;//定义哈希表 int hashTable[size] = {0};char *pTemp = deleteChar;while(*pTemp!= ' ')//初始化哈希表hashTable[*pTemp++] = 1;char *pSlow,*pFast;pSlow = pFast = resChar;while(*pFast!= ' ')//删除要删除的字符 {} if(hashTable[*pFast]==1)pFast++;else*pSlow++ = *pFast++;*pSlow = ' ';//最后设置结束符
寻找丑数
int GetUglyNumber(int index)
{
if(index <= 0)
return 0;
int *pUglyNumbers = new int[index];
pUglyNumbers[0] = 1;
int nextUglyIndex = 1;
//标志乘以2,3,5的标界
int *pMultiply2 = pUglyNumbers;
int *pMultiply3 = pUglyNumbers;
int *pMultiply5 = pUglyNumbers;
while(nextUglyIndex < index)
{
int min = Min(*pMultiply2 * 2, *pMultiply3 * 3, *pMultiply5 * 5);
pUglyNumbers[nextUglyIndex] = min;
while(*pMultiply2 * 2 <= pUglyNumbers[nextUglyIndex])
++pMultiply2;
while(*pMultiply3 * 3 <= pUglyNumbers[nextUglyIndex])
++pMultiply3;
while(*pMultiply5 * 5 <= pUglyNumbers[nextUglyIndex])
++pMultiply5;
++nextUglyIndex;
}
int ugly = pUglyNumbers[nextUglyIndexnumber[1];
for(int i = 2;i < size;i++)
{
if(number[i1];//i-1之前的最大数int currentDiff = max-number[i];//diff[i]if(currentDiff > maxDiff)
maxDiff = currentDiff;
}
return maxDiff;}
T(n)=2T(n/2)+O(n)= nlgn
T(n)=2T(n/2)+O(1)= n
T(n)=aT(n/b)+f(1)用nlgba与f n 比较
第三篇:何老师欢送
齐:同学们,大家好!这里是我们欢送敬爱的何老师的欢送会。何老师在两个月前,来到了我们的学校,来到了我们的班,那时,同学们都非常高兴,教室里一片欢呼,一片笑,这种笑声持续了很久,但在今天,那笑声变成了依依不舍的心情,同学们很难过,希望他再陪我们一天、一月、一年,甚至陪我走过这短暂的三年。
余可:老师跟我们玩的声音是开心、快乐的,而老师教导我们时的声音却是认真、严肃的。那现在,让何老师上来再讲几句,来看看现在他们是用开心、快乐的声音,还是用认真、严肃的声音。大家掌声欢迎!
张慧珍:听了何老师的讲话,同学们可能也有对老师讲的话吧!谁愿意上来发自肺腑地说说看自己的心里话? 【点名上台】
余可:我猜,一定有同学想给老师礼品,有没有?
张慧珍:然后,让我们班的班长代表全班的情意给老师的礼物!
【送完礼物之后】
张慧珍:大家安静一下!
余可:这几个月中,和何老师一起度过的这几个月中,我们的贪玩任性,让何老师操碎了心,在当时,我们没有为何老师着想。课堂上的吵闹,作业的差劲也许就是换来何老师的离别。也许,只有分离的时候,才会为老师着【zhuo】想,才会懂得珍惜。
余可:其实,珍惜这两个字,是凄凉的。我们什么时候才会珍惜?只有爱的人或事物,失去时才会懂得珍惜。珍惜,是世界上最真实的感情,它记录着我们的回忆,记录知道我们的悲伤离合,记录着发生的点点滴滴,珍惜,自然成为感动,珍惜自然成为分离,珍惜,自然成为一种爱的表现,因为珍惜过后就是空白一片,再也没有彩色填补回忆的空虚。
张慧珍:当我们,知道何老师要离去我们的时候,珍惜,不舍的心情已如同流水般的流露出来,同学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何老师的依依不舍:有教室布置,充满情谊的礼物,正确率高的作业,还有……
余可:现在,让我们把回忆制成对何老师的纪念,现在,请看ppt 张慧珍:插播一条草蛋新闻:大帅哥终于实现了作为粉丝的要求,成功与何老师合照。
余可:行了,行了别开玩笑了,现在让我们看一看当时自修课的一些视频。【看完之后】
张慧珍:分离的滋味总是痛苦的,人,一生都在面临着分离残酷的现实,前天,我们与小学同学分离,昨天我们与教官分离,今天我们与王老师分离,而明天,我们又要与何老师分离。离别的泪水,为记忆的长河增添新的浪花,离别的祝福,为再一次的相聚拉开了序幕。我们应期待,下次的相聚,何老师,分离之后,一定记着常回景芳中学,看看您以前曾经教过的学生。您,一定要记着我们,我们是景芳中学初一二班,一个一个……四十一个您曾经教过的学生。齐:您别忘了!
余可:接下来由全班四十一为同学再献上真挚的祝福。【下课铃声响起】
余可:全班同学起立!敬礼,一起说,何老师,记得要回来看我们!预备起!鼓掌!停!
张慧珍:何老师,再见!
第四篇:感恩何老师
感恩何老师
最近观看了大型系列记录片《教师》中的两集,让我再一次走近并回顾了于漪、何金娣这两位教育楷模的教育心路。她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在讲台上,坚守着为人师表的那份正气,为广大的教师树立了学术和人格的灯塔,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学习榜样。
于漪老师是一个中国当代的优秀教师,是一位与时俱进的教育家,一直扎根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她高瞻远瞩、开拓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为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位不平凡的老师不仅在语文专业学科理论问题上有独特的认识,更为可贵的是她能够坚持教书育人,重视文化熏陶。于老从教一辈子,著书立说400余万字,上了超过2000余节公开课,却始终谦逊地说自己“一辈子在学做教师。”于老是把教育当作一项伟大的事业,把当好教师当成一辈的追求,把教学当作一项创造性的工作,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做出了令人尊敬、尊重和景仰的成绩,成为一代师者的楷模。
何金娣老师被誉为特殊教育界的“提灯女神”。当初她被组织从干了近二十年的普校教育岗位上调到了卢湾辅读学校当校长,这一干又是二十年„„面对曾经几乎是一张白纸的特殊教育、面对她所负责的智障学生,何金娣校长潜心钻研和再学习,从白手起家编写教材,到倡导“零拒绝”的全纳教育、风雨无阻送教上门,为残障儿童提供平等的生存能力教育,何金娣用百分之百的努力为孩子们的社会化争取着百分之一的希望。让何校长最开心的事情就是看见自己的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残而不废的有用人才。可以说,每一个成功融入社会的“折翼天使”都有力地坚定着何校长无悔奉献特教事业的人生选择,即使是在生命的最后时期有人问她来生再愿意选择哪个事业,她依然坚定的回答还是会选择这个特殊教育。
无论是于漪老师还是何金娣老师的事迹,都深深地感动和震撼着我。她们的伟大都是从踏实做好工作中的每一件小事开始逐渐铸就她们的成功,也是在认真完成这些小事中为大我舍小我、无私奉献铸就她们的伟大,同时也在无形中发挥着她们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激励着周围的人。相较之下,作为一名教师、也是作为一名特殊教师的我来说,要做的还有太多太多„„工作中是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对于学生是否潜心探究、面对集体与个人的冲突时能否做到牺牲小我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认真地思考和反省。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成为一名优秀的特教教师,我的路还很长,无论是育人能力还是师德水平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通过这次的学习,我会以两位老师为榜样,在今后的工作中更积极地投身特教事业,不断钻研探索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努力做到严于律己、言传身教、时刻把学生放在第一位,用实际行动更好地为特教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关于老师读书笔记
关于老师读书笔记
然,感情并不能代替教育,但是我们的教育必须充满感情,这就是要有一颗爱学生的心,关于老师读书笔记。而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应该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是发自肺腑的朋友的爱。
——读《爱心与教育》
作为刚踏入教育界的我来说,看完这本书,我觉得老师拥有很高的权力。我们的言行影响着学生是成功还是失败,表扬学生还是批评学生,能促进学生还是抑制学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不加约束的权力会破坏班级里的信任关系,极大地阻碍学生的身心发展。
——读《塑造教师》
缕缕书香,溢满校园每个角落。教育理念化作甘霖,更好地服务于教育,让每节课充满诗情画意,让学生心灵放飞,用知识点燃智慧,书籍是无穷的知识宝藏,是浩瀚的知识海洋,师生在知识海洋中扬帆起航……
——读《书籍是长生果》
对呀,揠苗助长不如顺乎天性,为孩子遮风挡雨不如让孩子经历风雨。这本书中又何止这两个教学方法呢?我还在细细品味。
——读《世界名人家教智慧》
我深深地知道,只有乐学的教师,才能成为乐教的教师;只有教者乐学,才能变成教者乐教,学者乐学,才能让学生在欢乐中生活,在愉快中学习。
——读《拿着棍子读书》
苦与甜本是一家,先苦后甜,才知甜滋味。正如余秋雨把书名取作《文化苦旅》,但苦中处处有希望的曙光!
——读《文化苦旅》
看着讲台下的学生们聚精会神地听着,时不时的流露出或喜或悲的表情,在这里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儿时的心情,像他们一样,为公主与王子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而喜极而泣,为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欢呼雀跃。……虽然,这个世界充满了灰色,让人窒息、让人伤感,但在其中我们也看到了一种希望和追求,在作品中也流露出作者的信仰,对美好世界的追求。
——读《安徒生童话》
我们必须记住,从根本上看信仰从来都不是,也无须一种言辞的表白,而是一个人的活动所展现出的他的存在方式。对于一个人是如此,对于一个民族未必不是如此。
——读《法律与宗教》
最近学习了一篇关于“课堂上教师如何用语言鼓励学生”的文章,深受启发。当教师一个问题提出时,学生无人举手,这时教师可用:同学们,把你不同的看法告诉大家好吗?相信你能行,读书笔记大全《关于老师读书笔记》。
——读《教师,课堂上运用好你的语言》
我曾以蜻蜓点水的方式读过《古文观止》,除了提高了一点读文言文的兴趣外,最大的得益是我觉得读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国家古代的历史,因为我们的历史书实在是枯燥得很。所以读此书既可以增进文言知识,又可以增进历史知识。但愿“读点文言也好”能成为更多人的观点。
——读《古代文言,必修之课》
这是一本小书,谓其小是因为它几乎谈不上鸿篇巨制,只是由一篇篇日记组合而成,;另一方面也许是因为它的作者是一位年仅9岁的孩子,但我却是一口气读完的,虽然我没有流泪,课文的心已经承认这是一本洗涤心灵的书籍,吸引我的,似乎并不是其文学价值有多高,而在于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亲子之爱,师生之情,朋友之谊,乡国之恋……
——读《爱》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们的困惑和不解,好像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读《给教师的建议》
教师要有创造性地工作,他们教育的对象——儿童经常变化,所以教学的内容永远是新的,今天同昨天不一样,我们的工作是培养人,这就使我们担负着一种无可比拟的特殊任务。
——读《浅谈教师的职责》
这套书不遗余力地宣扬美的教育和情感教育,这至少应与思想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同等重要。如果一个人只是思想着的动物而缺少审美情调和情感,这种人的人格也是不健全的,因为我们在培养“完人”的意识中,更要考虑到个中元素对人的成长与生存的各种影响。
——读小学卷《新人文读本》
我不禁想起同行中一位人士说过的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当优秀教师的教师不是好教师。”首先你要敢想,那才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
——读《怎样使自己成为教育工作行家》
通过学习,我感受到于永正老师是一位热爱生命的人,不再靠自己,而是靠他所爱的东西活着,正是这种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热爱,于老师在三十多年的小学教育生涯中,风风雨雨,坎坎坷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无怨无悔。
——读《教海漫记》
我想,作为一名教师,既要讲“言教”,更要讲“身教”。你要求学生们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古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亦然。
——读《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课堂的传道、探求,不如拓宽孩子们的空间,让孩子们去书室感知一下古人的言与行,开展自我教育,领悟警言警句,理解人生的价值,激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促使孩子理解父母亲的辛劳为了谁,教师的苦口婆心又是为了谁。
——浏览《增广贤文》所想点滴
我们的课堂似乎不需要过多矫揉造作的客套,似乎也很需要太多精心得不着痕迹的安排,无论如何,如果一位真正能读懂生活的乐趣、真正能从生命的角度审视课堂,并乐于将一切自己感受过快乐的东西带给他人的老师也一定会懂得如何给自己的学生经常带去亲近大自然,亲近生活、体验生活乐趣的一堂课。
——读《课堂亲近生活》
作为一名班主任,“民-主教育”是他的一大特色,“爱心教育”是他成功的基石。他的爱是博爱,是严爱,是充满艺术魅力的关爱,他的教育方式是感性的,学生之于他是朋友而非机器。是啊,当我们以冷眼、责骂和各种各样无休止的惩罚对待学生的时候,我们又怎能期望教育能深入学生的心灵?离开了对学生起码的爱,一切教育都是一纸谎言!
——读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