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论孟子“仁政”的古今影响大全
论文关键词:孔子 孟子 仁 仁政 影响
论文摘要:孟子的“仁政”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仁政学说的基石,对当时及以后的封建社会乃至当今社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先介绍孔子伦理学意义上的“仁”,其次介绍孟子“仁政”学说提出的背景,最后引申出孟子仁政思想的古今影响。
“仁”和“仁政”是儒家人学思想中最基本的两个概念,孔子在吸收前人丰富资料的基础上形成了“仁”学,孟子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一、孔子“仁”的辨析
从字形上看,“仁”,从“人”从“二”,是“二”“人”的结合,二个是人对等的位置关系,意味着二个人之间的矛盾经过化解达到统一。可见是一种关系,他强调双方的对等,如“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夫妇有别”、“兄友弟恭”、“朋友有信”都同时对双方提出了权利义务上的要求。
孔子的“仁”属于伦理学范畴,关于 “仁”他有许多解释,如“仁者,人也”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③,主张以爱人之心协调人际关系。这种伦理学意义上的仁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孔子认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就是“恭、宽、信、敏、惠”。他强调身体力行,认为“求仁而得仁”④,只要有坚定的志向,始终不渝地追求,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二、孟子“仁政”提出的背景
战国时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当时王道解枢、礼崩乐坏、诸侯并起,战争,压抑,管制,使得民不聊生。目睹当时的社会环境,孟子关心人民疾苦,积极为改变这种现状寻求出路。在对君民关系进行深切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仁政。
“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孔子说“为仁由己”,他强调道德上的自觉自律,孟子把这种道德意义上的“仁”扩充发展成为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使之具有法律性质的约束力,就是“仁政”。
三、仁政的思想对封建社会的影响
在仁政问题上,孟子关注的对象有两个,即居上位君主和处下位的百姓。他提出仁政的目的是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所以“仁政”既是统治者平天下的法宝,又是维护百姓利益的重要手段。
(一)为统治者治理天下提供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治国之道。
《孟子•梁惠王上》记载了君主的施政态度:“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推行仁政不是“挟太山以超北海”,而是属于“为长者折枝”之类。
为什么仁政可以如此轻而易举的实现呢?孟子主张性善,“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⑤”恻隐、是非、羞恶、辞让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君王不普及“仁政”,不是客观上不能为,而是主观上不愿为。将此四端推广于政治上,也就有了所谓的不忍人之政,即“仁政”。“人皆可以为尧舜”⑥,通过“法先王之治世”,每个国君都可以成为圣王,达到平天下的目的。[!--empirenews.page--]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孟子的仁政思想对后世的统治者影响是深远的,西汉初年从刘邦到汉景帝所实行的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以及唐初“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康乾盛世”等等都直接受孟子思想的启发。唐初政治家魏征依托孟子的“民贵君轻”提出了“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劝诫统治者要居安思危。[1][2]下一页
(二)孟子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提出“仁政”,启发了人民的觉醒。
孟子关注民生问题,在当时激烈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他看到了民心向背对于国家政权安稳的决定性意义,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⑦,极力反对“暴政”,“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⑧肯定人民有推翻暴君的权力, 赞成“汤放桀”、“武王代纣”的正义行动。
孟子的治国理论给封建统治者和人民描绘了一幅理想的仁政蓝图。他在如何对待人民问题上的主张,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四、仁政思想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古代的“仁政”思想在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中仍不失为一种宝贵的财富。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提出了“人最为天下贵”这一光辉的人学命题,时至今日,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正是对这一思想的延伸和升华。
1、孟子的贵民思想有利于维护人民的利益。“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这些都是得益于孟子“以民为本”的重要启示而制定的。
2、孟子主张节用爱人、轻徭役、薄赋敛,并且多次谈到不违农时的重要性:“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⑨”我们现在所面临的一个很大问题是农民问题,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减轻农民负担,最后宣布取消农业税,这是真正的为民着想、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
3、孟子的限制君权思想启发我们:如果不对权利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就不可能有效的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要防止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就要切实努力进行民主制度化和法制化建设,通过健全的体制真正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4、孟子提倡尊贤贵士,发挥人才的积极主动性。“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⑩。适当的选人、用人是富国强民的关键。这一主张与我们党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用人路线和用人标准是一致的。
五、结语
孟子的政治哲学以“仁”为核心,以“仁政”为归宿,从而人也在“仁”学里找到了自我的本质及价值。历经两千多年的历史洗礼,孟子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实践中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价值。他的仁政思想,作为一种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对当今社会主义建设价值巨大,理应为我们继承并发扬光大。
注释:
①《中庸》。
②《论语•颜渊》。
③《论语•卫灵公篇》。[!--empirenews.page--] ④《论语•述而》。
⑤《孟子•离娄》。
⑥《孟子•告子》。
⑦《孟子•尽心下》。
⑧《孟子•万章下》。⑨《孟子•梁惠王上》。
⑩《孟子•公孙丑上》。
第二篇:孟子论述仁政的名言
名言警句,是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纪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孟子论述仁政的名言,一起来看一下吧。
1.(孟子曰):“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
[译文](孟子说:)“国土不必再扩大了,人民不必再增加了。只要认真施行仁德政治、统一天下,没有谁能够阻挡的了。
2.(孟子曰):“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
[译文](孟子说:)分些财产给人家这叫小恩小惠,教育别人要善良这个叫忠诚,帮助天下人民找到治世人才的,这个才叫仁德。
3.(孟子曰:)“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所以只有具有仁爱之心的人适合处在帝王地位;不仁爱的人处在帝王地位,这将会把他的丑恶传播给大家了。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孟子曰:)“孔子曰:‘仁不可为众也。夫国君好仁,天下无敌。’今也欲无敌于天下而不以仁,是犹执热而不以濯也。”(离娄上)
[译文](孟子说:)“孔子说:‘仁的威力是不可以人数多少计算的。一个国家君主爱好仁,那就会天下无敌的。’现在有些人既想做到天下无敌,可自己又不肯实行仁政,这好比是害怕炎热却又不肯去洗澡一样。”
5.(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仁德能够胜过不仁德,好比水能胜过火。但现在那些行仁的人,却好比用一小杯水去扑灭一车木柴燃起的大火,火焰扑不灭,他就说是水不能胜过火,这就又和那种很不仁德的人差不多了,以后他也一定会把自己的仁丧失掉的。”
6.(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告子上)
[译文](孟子说:)“五谷是粮食作物中品种最优秀的;但如果种了不能成熟,反而不如秭米和稗子了。仁德的价值也在于它成熟罢了。”
7.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尽心上)
[译文](孟子说:)君子亲爱亲人因而仁爱人民,仁爱人民因而爱惜万物。
8.(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完全相信《书》,那就还不如没有《书》为好。我对于书上的《武成》篇,也只采用二、三段文字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是没有敌手的,以周武王这样极仁爱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极不仁爱的人,怎么会发生血流成河以至漂走木槌的惨景呢?”
9.(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不行仁德而能获得一个国家,这种事是有的;不行仁德而能获得整个天下,这种事是决不会有的。” 更多孟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0.(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尽心下)
[译文](孟子说:)“仁的意思,就是人。把仁与人合起来讲,就是道了。”
第三篇:以民为本:孟子的仁政思想
以民为本:孟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曾提出“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观点,认为统治者应遵守礼制、爱惜百姓。但他没有从根本上明确这一观点是“为什么”,也没有从操作层面明确“怎样”及“如果不又怎样”的问题。孟子继承了孔子的相关思想,比较好地解决了上述两个问题,形成了完整的“仁政”学说。
什么是仁政:
仁政是“仁”的推广
《孟子?梁惠王上》中记有这样一件事:一次,齐宣王看见一头牛被牵去宰杀,他不忍心,下令用一头羊换下它。于是孟子对齐宣王说,这说明大王有“不忍人之心(即同情心、怜悯之心)”,假如他把这样的恻隐之心用于人事、治国上,那他就是在施仁政、行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仁”不过是每个人都有的“恻隐之心”的发展而已,“仁政”不过是“仁”的推广而已。
既然人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每一个统治者都有施行仁政的前提和基础。
如何推行仁政:
“推己及人”“与民同乐”
如何施行仁政呢?继续上面的故事来说明。齐宣王拒绝孟子让其推行仁政的建议,因为他自己有好货(即贪财)、好色的毛病。孟子说,世上人人好货、好色,大王只要通过了解自己的欲望,从而推知所有人民的欲望,并采取措施尽可能满足这些欲望,这样做,就是推行仁政。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a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可见推行仁政的方法不过是推己及人、想民所想、与民同乐。
如何看待统治者:
“君不仁即可诛”“民贵君轻”
假如一个统治者不能做到体恤百姓、尽心国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或对待这样的统治者?
孟子提出了那个时代最具震撼性的观点,即君王若没有必备的道德条件,人民在道德上就有革命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诛杀了君主,也不能算有弑君之罪。理由很简单,但很充分:君主违背了民心、丧失了人性。丧失了人性中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等,即“非人也”,“非人”如何能为人君主?借此,他更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的仁政思想处处有“以民为本”的痕迹:民贵君轻的思想关乎民生国计;对君主一人专政的体制进行批判,提倡德治,更是有民主思想的意思;与民同乐的思想对当今社会也有不小的启发意义。
【练一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闯兀?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
(1)根据材料,概述孔子和孟子有关仁政的共同认识。
(2)《孟子》思想是《论语》思想的发展,请结合材料说明《孟子》在哪些方面发展了《论语》有关仁政的思想。
【参考答案】
(1)重视民生,重视教化。
(2)《论语》中提出了推行仁政的目标,即人口增加、财富增多、教化普及。
《孟子》中不仅提出了推行仁政(王道)的目标,同时提出了推行仁政的步骤和措施:首先通过养民和保护资源,初步解决温饱问题(王道之始);然后通过为民置产、开办学校、进行伦理教化等,使社会安定有序(王道之成)。有关“仁政”的论述,《孟子》比《论语》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第四篇:仁政、仁道的思想《孟子》读后感
仁政、仁道的思想《孟子》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仁政、仁道的思想《孟子》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孟子》中《滕文公(下)》篇里的一句话。是孟子同滕文公对话讲仁道时所论述的一个观点。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矣’。”百姓的基本情况是,有固定职业的人才能安分守己,没有固定职业的人就不能安分守己。如果不能安分守己,就放荡不羁,胡作非为,什么事情都能做出来。等到他们犯了罪,再去惩罚他们,这是陷害百姓,哪里有仁君在位做出陷害老百姓的事情呢?所以仁爱贤明的君主一定要谨慎从事,节省开支,尊重百姓,对社会取之有度,不能贪财。阳虎说过:‘要财富就不能仁爱,要仁爱就发不了财’。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一是针对百姓,二是针对君王及统治阶层。针对百姓是讲要有自己的事业,有固定的收入,爱岗敬业,生财有道。如果没有固定的职业与收入,则形同市井游民,无业盲流的无道德、无操守、无底线之人,邪恶异端之事往往发生在这类人身上,这是社会的悲哀,也是统治者的无能。仅仅惩罚而不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不是贤明的`君王所为,也不是有道的王国;针对君王及统治阶层而言,是告诫他们要体谅民生,体察民情,鼓励有恒产者置业生产,服务社会,引导无恒产者树立正确的财富观,不要好逸恶劳,要勤劳致富,安居乐业。同时统治者不要对民众索取无度,要多听取老百姓意见,倾听民间疾苦,做一个廉洁清明的人。鲁国大夫阳虎曾说过:‘想发财就不能有仁爱,想仁爱就不要想发财’。类似今天我们说的当干部别想发财,想发财别来当干部。这体现了孟子的仁政、仁道的思想,于我们当下很有借鉴意义。
第五篇:仁政个人自查报告
治庸问责个人自查报告
通过开展治庸问责活动,股室全体人员认真学习领会有关精神,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查找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根据治庸问责的要求,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现就股室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缺乏主动性,不系统、不深入。学习不够主动,平时也只满足于看看报纸,长期无学习计划,即使自己有时想到要学习,但又不知学什么东西,拿起书又学不进去。在学习的深入性和系统性上也做得不够,有许多东西往往学后就丢,浅尝辄止,钻得不深,学得不够。
(二)工作主动性有所欠缺,自己对自己没有严格地要求,往往满足完成任务。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思考得不够。
(三)进取意识不强,性情急躁,工作方法简单。缺乏进取精神,有时工作中遇到困难还产生埋怨和抵触情绪,思想消极,不主动找原因,使自己工作陷于被动。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自身学习不够,思想素质、理论教养、认识水平不高。特别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理解不够透彻和深入。没能完全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导致认识上、行为上的一些偏差。
二是宗旨观念不强,自身定位不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真正付诸实践。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没有以人民公仆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范围内、某些事情上等同于普通群众。三是自我要求不够严格,反映出一定程度的失之于宽。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工作上,有时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显得不够严谨,有图“完成任务”,“交差”的观念,不讲究精益求精,而是草率了事;有时说话做事也没考虑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环境,图一时之快,该说的说,不该说的也随口而出,没有过多考虑会造成什么影响和后果。
三、整改措施 文章来源:[www.xiexiebang.com 论文网在线]
1、刻若学习,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水平,要自觉把理论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联第实际学,扎实深入学,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要把自己空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分管业务,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自己的才干,提高驾双工作的能力。
2、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要敢于冲破传统理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不因循守旧,要创造性地开展作,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找出新思路、新方案、落实新举措,开创新局面。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松懈心理和懒散情绪,树立崭新的奋斗目标,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肯干,吃苦耐劳,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
“治庸问责”个人自查报告
按照局党组“治庸问责”活动的要求,在科室领导的指导下,我认真对照局“治庸问责”工作方案,结合自身工作岗位职责和“治庸问责”公开承诺,深入查找不足,剖析原因,明确了整改方向。
一、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学习不够全面
在学习方面主要偏重于与工作需要和个人爱好,对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只是听说,没有真正的读过一本马列原著,对于毛泽东思想只是粗浅的从长辈的教导那里了解,没有全面地学习,对于邓小平理论只停留于以前在读书时代的学习,没有进一步持续学习,对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没有系统学习,对于科学发展观,认为统筹兼顾是领导的事,没有结合全局工作进行深入思考。
2、党员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在工作中有意见不敢提,对发现的庸、懒、散现象不敢指出,对偏离为人民服务旨宗的情况不敢反映,没有充分发挥一名党员应有的斗争作用。
二、主要原因
一是没有学习动力,认为本职工作需要的技能都没学好,还去一些与工作不直接相关的理论,对实际工作帮助不大。
二是怕讲实话得罪人,怕得罪领导,被给小鞋穿,怕得罪同志,在单位受排挤。
三、整改方向
一是坚持不管怎样都要学的理念,为了整改也应该学习。
二是树立一切以完成任务为重的思想,埋头苦干、沉默是金,以干好自己的工作为先,把思想集中在工作上,做到工作百分百不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