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9届北师大文学类考研料之《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
2009届北师大文学类考研料之《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
二、名词解释:
1、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P.52-P.53
8、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造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散篇的“楚辞”才被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P.130
9、《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又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所以“离骚”就是遭受忧愁。P.134
1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中借助人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11、互见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P.263
12、乐府:乐府本来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乐府就是乐府机关采集的民间歌谣。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东门行》。其二,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白头吟》、《孔雀东南飞》。其四,反映社会**给文人造成的忧惧漂泊之痛,如《枯鱼过河泣》、《西门行》。P.297-301
1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是萧统为编选这部诗文集而收集东汉末年的五言诗时,所收集到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又都失去了题目的无名氏作家的作品。萧统把它们编在一起,起名《古诗十九首》。作者们大概都是些失意文人,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借题发挥,抒发的大都是些个人的利害得失,怀才不遇,以及穷愁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P.317
14、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P.23-2
4(二)
15、左思风力:左思《咏史》八首无论是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蹈、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与以潘、陆为代表的繁缛雕饰之风迥异,表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不但对咏史诗的题材有极大的开拓,而且他这种“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独创表达方式,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左思风力”。P.57
(二)16、《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燕集于山阴之兰亭,各赋诗咏怀。羲之为序,记叙燕集之盛况,名《兰亭集序》,最为传诵。P.6
2(二)
17、“永明体”: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说有了突破性发展。周颙借鉴转读佛经之声,对汉语语音的天然声调进行规范,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沈约等人根据四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声、韵、调的相互配合,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至此,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基本确立。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体诗,世呼为“永明体”。代表作家是谢朓、沈约、王融。P.86
(二)18、宫体诗:“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的体态、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宫体诗代表人物,梁代有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陈代有陈后主及其“狎客”江总、孔范等人。P.90
(二)19、骈文:也称骈偶、俪文、四六等,是一种通篇对偶或以对偶句为主构成的文章。这种以偶句为主的规范化、格律化的文体与自由抒写的散文相对立而存在,表现出形式、情调和风格上的明显不同。P.9
4(二)
20、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7世纪下半期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四杰中当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最高。他们身上也体现着沿袭与变革六朝文风的两种倾向,但与宫廷诗人不同的是,他们力求创新的精神与成就显然更强更大。P.157
(二)21、大历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其出处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其中成就较高者当推钱起、卢纶、戴叔伦。这些大历诗人的创作内容比较贫乏。P.239
(二)三、简答:
1、简述《诗经》的语言特点。P.53-P.54(1)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例如:《关雎》。(2)“国风”和“小雅”普遍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方法。例如:《采薇》、《采葛》。(3)《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如“依依”、“涟涟”、“悠悠”)及双声(如“踟蹰”、“黾勉”、“参差”)、叠韵(如“沃若”、“逍遥”、“辗转”)等语词来描绘复杂的感情和自然景色,同时也造成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优美。(4)《诗经》的用韵纯任天真,自然和谐。
2、举例说明《左传》辞令的特点。P.71-P.73(1)《左传》中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2)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如展喜犒师就是利用道义的力量,使齐侯自知无理而撤军。(3)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便讲得坦率而深入,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3、举例说明孟子作品的艺术特点:P.100-P.103(1)在孟子的文章中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两问两答,让齐宣王无法回答。再如他针对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还有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这种特点。(2)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如他指斥公孙衍、张仪为“妾妇之道”,甚至骂杨朱、墨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些都表现出孟子锋芒毕露、刚正不阿的个性。(3)以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在书中俯拾即是。如缘木求鱼、揠苗助长、奕秋等。
4、简述《庄子》的艺术成就。P.109-P.115(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内心感受,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整部《庄子》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认为大道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庄子的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庄子在运用寓言时很少把寓意点明,而是留给读者去体悟。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庄子的寓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造成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3)意出尘外的想象。(4)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
5、简述《荀子》的写作特点。P.118(1)《荀子》的散文已发展为完整而详密的鸿篇巨制。除了《成相》以下的八篇,其余各篇都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构思缜密、结构严谨、论证周详、条理明晰。(2)《荀子》的另一个特点是醇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浓厚的学者气。
6、简述散体大赋的特点。P.190-P.191(1)散体大赋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家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学说发展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2)从形式上说,这类作品都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几乎都是一样的假设上两个或三个人,让他们各自代表一方,互相攻驳辩难,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那一方大获全胜。(3)这类作品的代表是枚乘的《七发》,2 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杨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从内容上说多是描写帝王的宫殿、帝王的狩猎、帝王的祭祀,以及帝王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等。从思想倾向上说,大多是空有讽刺之名,实际上是一种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
7、简述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P.195(1)
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有时间的流动。(2)讲究绘声绘行,有声有色。(3)极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方块字在字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在文章的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
8、简述《汉书》的思想特征。P.276-P.284 班固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因此《汉书》的揭露性和批判性远不如《史记》那样广泛、深刻、尖锐、彻底。但与《史记》比起来,《汉书》在思想内容上也有许多新的特点:(1)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王朝统一;反对外戚专权,维护刘氏正统。(2)歌颂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和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如在《苏武传》中,班固热情地赞扬了苏武那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其爱国精神是很感人的。(3)班固看人更注意整体,更注意大节,纠正了司马迁的许多偏颇之见,从而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更为公允。例如贾谊,司马迁在《史记》他的列传中只收了《吊屈原赋》和《服鸟赋》,字里行间满含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贾谊在读者面前完全是一个穷愁潦倒的书生。而到了《汉书》中,班固引入了他的长篇巨制《陈政事疏》,从而使贾谊凛然以一个政治家的面貌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9、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P.302-P.305(1)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汉代乐府民歌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2)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如《陌上桑》中作者夸张地描写了各种人见到罗敷的不同情态,以客观效果来突出罗敷的美,极为精彩。还有的作品,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汉代乐府在形式上贡献最大的是五言体。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如《江南》。
10、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P.320 钟嵘说《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好处有以下三点:其一,是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高度融合。如《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其二,是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两句,在表现人物的心理上精彩极了。其三,是语言的浅近凝练,韵律和谐。读起来完全感觉不到有任何人工造作的痕迹,而又让人感到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妥贴。大批判家刘勰说:“婉转附物,惆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1、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P.30-P.3
3(二)
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在其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均为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曹植后期的诗歌在内容和风格方面与前期大不相同。其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12、简述《咏怀诗》的内容。P.45-P.46
(二)阮籍诗文兼长,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为其代表作。这组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1)抒写了诗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寂寞的处境和抑郁苦闷的情怀。如“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深刻揭示了作者的无限焦虑与忧惧心态。(2)《咏怀诗》中,也有讽刺时政及某些丑恶现象的,如“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曲折地揭露了司马氏操纵大权、为所欲为的重大历史事实。(3)《咏怀诗》中也有少量自述平生经历和建功立业理想的篇章。例如“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所刻画的临难赴危,誓死报国的英雄形象。(4)《咏怀诗》中也有一些游仙之作。
13、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P.70-P.7
1(二)
由于陶诗的内容多样,所以诗风也不尽相同。主要是以平淡为主,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1)陶渊明的诗歌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的平淡主要是其内容贴近生活;陶诗的淳真主要是富于真情实感。(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但并不重自然实景的工笔描绘,不拘于眼前实有,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景,又有意中之景,而重在写意中之景,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 3 诗人的主观感**彩。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陶诗中的理趣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且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3)精工而本色的语言,是陶诗的又一特色。陶诗语言朴素、真率,毫无斧凿之痕。
14、简述鲍照在诗歌史上的地位。P.84-P.8
5(二)
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和建安风骨的传统精神,用诗歌来反映现实。(2)他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此外,鲍照学习南朝民歌所写的五言四句小诗,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颇有影响。(3)鲍照对古代诗歌的题材也有新的开拓,特别表现在边塞诗方面,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5、简述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P.11
1(二)
(1)南朝乐府民歌一改汉乐府民歌多长篇,多叙事的特点,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而以抒情为主。每首诗集中写一点,不拖沓繁缛,既明快,又含蓄。(2)诗中长于委婉细腻的笔法,尤善描写心理活动,将主人公刹那间的感情片断表现得淋漓尽致。(3)在语言运用上,不仅有传统民歌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特点,而且充分利用汉语谐音的特点,大量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散”双关聚散之“散”,用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其他如以“棋”双关“期”,以“莲”双关“怜”等,比比皆是,这样就避免了直抒,将难写之情以隐语出之,委婉含蓄,耐人回味。
16、简述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P.183-P.18
4(二)
岑参的边塞诗以壮丽恣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因而以形式自由的歌行体,尤其是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的七言歌行体最为擅长。在使用这一形式时,往往即事命题,字里行间充溢着奇情壮彩,昂扬着勃发英气。要之不离“奇”、“丽”二字。其创作手法不外有三,一是丰富的想象,二是大胆的夸张,三是多变的节奏。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想象奇特丰富,夸张大胆,句式上破偶为奇,三句一转。节奏多变,跳跃灵活。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17、简述柳宗元寓言的成就和特点。P.306
(二)(1)柳宗元创造性地将寓言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学意味的新文体,他是中国寓言文学的真正完成者。(2)柳宗元的寓言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如《黔之驴》讽刺那些表面上声威显赫、实际上无德无能的人物。(3)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4)通过精彩的描绘,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5)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峻洁。如《黔之驴》中写老虎对驴的戏弄挑逗:“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
18、简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P.326-P.328
(二)(1)构思缜密,情致深蕴。他的诗无不透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如其名作《锦瑟》、《夜雨寄北》。(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也是运用得极为精彩的一个。如其《安定城楼》一诗,八句中连用四个典故,多而切合事情,精妙绝伦。(3)锤炼字词,工于造语。如“集鸟翻鱼艇,残虹拂马鞍”,一个“翻”,一个“拂”,写尽了水禽飞舞嬉戏、残虹行空如彩的景象。此外,如其“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等,大量传世名句精美典雅,曲尽唱叹之妙。
四、论述:
★
1、论述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P.151-P.160(1)屈原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在备受打击时诗人也曾有过迟疑和彷徨,设想独善其身:悔相道之不察兮,严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他对未来的道路也进行过苦苦的探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屈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屈原作品的基调是“苦恋”,感情核心是“恋”,却表现为“苦”。▲(3)屈原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以美玉、象牙镶嵌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侍,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4)独具特色的比兴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楚辞》纯粹的起兴已经消失,而是注意在诗中将比喻成片连用,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5)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屈原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如羌、凭、修、些等楚地方言在诗中的运用,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屈原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也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2、举例说明《史记》强烈的抒**彩。P.264-P.267(1)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含义之一就是指这部著作的强烈的抒情性而言。《史记》是一部饱含着作者激情的文学著作,司马迁主要是要通过写史来表现他的政治理想。《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史记》中这种全篇都像一首诗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的篇章则是很多的。有些段落中,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特别是那种让作品人物 “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如《刺客列传》荆轲在易水送别时作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廉颇失势时,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3)《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项羽本纪》、《伍子胥列传》、《荆轲列传》等就是如此。
★
3、联系作品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P.227-P.229
(二)杜诗的抒情,以后人一致公认的“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集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换言之,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老杜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的关系。安史乱前,盛唐气象培育了老杜磅礴的气魄和崇高的理想,但涉世之后,他看到的只是政局腐败、江山日非。安史乱后,他的忧愤更广了,再加之他歌咏的两大主题忧国与忧民之间总横亘着激烈的矛盾,这都使他的诗歌在立意方面必然导致“沉郁”的风格。政治思想受压抑,美学思想也必然受到扭曲,这样就从壮美一变而为沉郁顿挫。老杜忧国忧民和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风格,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共三段,每段都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篇之内,三致志焉”,极具沉郁顿挫之情,而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短篇严格的律诗中,老杜照例能将沉郁顿挫的特点发挥得酣畅淋漓。如《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一联充满向往之情,感情是激昂向上的;第二联充满了荒凉之感,感情突转为悲伤向下;第三联充满了景仰之情,感情再次昂扬向上;第四联充满了凭吊之悲,感情又跌入沉痛。几经反复,一颗英雄惜英雄的沉郁之心,被表达得极为顿挫有致。
▲
4、试述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P.247-P.250
(二)由于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而心理又极度压抑;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也以奇著称。但他的诗不但是怪奇、奇丽,而且是诡奇以至怪诞,为浪漫主义又增加了新色彩。其具体表现有三:一是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二是意象奇特,选材奇特,往往不取常情常景,而取光怪陆离以至荒诞不经的意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凤凰叫”已很奇特,再配之以“昆山玉碎”则奇上加奇,接着又以“芙蓉泣露香兰笑”来形容不同的声音效果更是出人意外。李贺在选择意象时还经常撷取阴森幽怖、鬼气拂拂的画面。因而诗中常出现怨鬼愁吟、山魅食祭、萤丘荒冢等形象。三是语言修辞奇特,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通感。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血”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总之李贺的诗诡谲怪奇,堪称“骚之苗裔”,被后人称为“长吉体”。
▲
5、试述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P.279-P.28
1(二)
唐代古文的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元结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年间,韩愈、柳宗元为其领袖;衰微于晚唐,杜牧、孙樵、罗隐等为其余响。(1)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所谓“小中兴”时期。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2)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的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3)从古文自身发展的情况看,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的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比兴传统和汉魏风骨。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的作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高级的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4)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的道统文学理论。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的讽时刺世功能,萧颖士、柳冕等强调人文成化,元结等强调褒贬讽谏,这对韩柳古文运动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古代文学重要作品解析
1、《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在形式上《诗 5 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章法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复沓方法,可以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如“周南”《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中间只换六个动词,却写出了采集所得由少到多的情况和采芣苢的妇女们的欢乐情绪;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最突出的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如“依依、涟涟、踟蹰、参差”等语词来描绘复杂的的感情和自然景物,同时也造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优美。比如“周南”《螽斯》全诗六句竟用了六个叠字描声状态,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蝗虫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夺尽人民的粮谷,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与憎恨。
2、《左传》艺术特色:
①精彩细密的叙事。a.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曾强了故事性。b.具有讽刺意味。c.突出体现在战争方面。一是很多著名的战事都写的曲折完整,精彩动人;二是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②个性鲜明的人物。a.主要采用随事写人的方法。作者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构成相对完整的形象。b.对一些次要人物,写出一两个富于特征的细节,便收到形神毕肖,声情并现的效果,如写先轸发怒只用了四个字“不顾而唾”,就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③微婉巧妙的辞令,《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
3、《战国策》在人物塑造方面和辞令方面有哪些特点?
1)《战国策》,叙事写人也有很高成就,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笔墨叙写一个人的事迹,不但用夸张、渲染、乃至虚构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异策,转危为安,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在写人叙事时,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2)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a.很少用道德礼仪去说服人,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b.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其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通俗生动。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
*
4、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①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③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④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
5、庄子艺术特点(每条特点都有可能成为一道题):①哲理与诗意的交融[人生哲学]。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结合哲学道理,注重表现管理科学理想和内心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如《逍遥游》中那个展翅高飞的大鹏,翱翔于天地间,相比之下,受自身条件控制的人类就显得格外渺小了。b.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如‘蝴蝶之梦与周公’的奇想、<秋水>中庄子感受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些饱含着审美感受的故事,把读者带入物我两忘的诗的意境。c.庄子主张齐物,在他的作品中跳荡着强烈的激情,不仅表达了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的作品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首先,庄子的哲学核心是人生问题。庄子渴望摆脱丑恶的现实,摆脱束缚,达到“逍遥游”。他在讲述哲学道理时,注重通过一定的艺术境界来表现。例如《逍遥游》中大鹏和鴳鸟的对比、《养生主》中疱丁解牛的得心应手、出神 6 入化等艺术境界,都给人以哲理的启迪,达到了“逍遥之境”和“艺术之境”的统一。其次,庄子以艺术的态度去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例如《齐物论》中由庄生梦为蝴蝶,产生了“不知周之梦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的奇想。最后,庄子虽然主张齐物,但并完全泯灭是非、忘怀一切。他的作品中跃荡着强烈的激情。例如《大宗师》通过一则语言故事,表达了作者的悲愤不平。整部《庄子》不仅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理性认识,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②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为什么用寓言创作?]。a.庄子认为大道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也不能用具体的感官和逻辑思绪去把握,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由于强调直觉体悟,庄子在论道的时候很少做纯理论的阐述,而是把深奥的哲理化作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b.与其他战国寓言相比,庄子的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表现了对现实的犀利观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在荒唐谲怪的形式下,批判了诸侯间的不义战争。c.庄子的寓言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人们往往在原有的寓意之外,领略到更为丰富的意蕴,如‘庖丁解牛’,原为以技喻道,以说明养生之理,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得出办事必须掌握规律和熟能生巧的结论。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使人产生丰富联想。d.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③意出尘外的想象。庄子的作品充满了奇幻而丰富的想象,这与他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有关,他主张突破僵化的思维模式的束缚。克服‘成见’‘成心’达到绝对的自由,生活范围的狭隘,限制了人们的眼界,把有限的存在放到无限的宇宙中去考察,才能极大地扩展人的精神视野。他主张用多种尺度对同一事物作多侧面、多角度的透视,而不要拘执于一成不变的眼光。庄子善于逆反型思维。④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文章结构富于跳跃性,跌宕开阖,曲折有致,起伏变化,他的语言奇峭富丽,精彩传神。
6、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韩非子的文章在诸子散文中别具一格。①犀利峻峭,敢于直言。②论证严密。无论是内在的逻辑关系,还是外在的结构形式,都严谨周密,具有令人折服的力量和气势。韩非往往在文中先列举事实,提供充分论据,从中引出论点;一个观点说完,再转入下一层分析,如此环环紧扣,直至讲完全部论点。洋洋五千字的《五蠹》就采用了这种层层归纳的论证方法。③文章中有大量的寓言和故事,或是取材于历史传说,或是根据现实生活加工创造。大都平易朴实,短小凝练,具有幽默冷隽的特点,作者在意以此作为论证的手段,因此总是在故事之外点明寓意。善于鞭挞世态人情。如<内储说下>中一对夫妻的对话,只是短短的几话句,就能生动地揭示夫妻间的利害关系。
7、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①屈原是第一次有意识地把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段集中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在创作中驰骋想象,采用夸张的手法,使作品充满着激荡人心的浪漫色彩。a.作者在长期政治上斗争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态度加以升华,运用想象进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大胆的艺术夸张。b.善于把神话传说与自己的思想感情结合起来,运用神话素材抒情写志,扩大了诗歌的境界,使他的诗歌别具风格。②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楚辞》中的比喻的多样性,丰富性和奇特性为诗人驰骋浪漫主义的奇思妙想开辟了一个广阔的天地。a.他的作品善于凭借‘山川之助’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把相思的愁苦和秋风,落叶联系起来,更加突出了湘君的悲哀与孤寂。③在描写人物、状摹物态方面,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在《招魂》中诗人对楚宫美人群像的刻画尤其精彩。④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a.汲取楚地民歌的丰富营养,又吸取散文的章法和句法,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b.屈原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如羌、蹇、凭、些等楚地方言等在诗中的运用,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c.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屈原在抒情中叙事,大大扩展节抒情诗的篇幅和容量。《离骚》《九章》《九歌》的句式多为六言或七言,间或出现四言或五言、八言。屈原作品的这些变化,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诗歌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成就的取得同屈原创造性地运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是分不开的。
8、汉赋的形式特点:
以司马相如的作品为例,①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时间的流动,多种场面、生活、气氛构成了一种极其广阔复杂而又极其统一和谐的艺术画面。如他的《子虚赋》《上林赋》中写天子的宛囿的广大富饶,天子诸侯打猎的盛况和壮观及种种排场,场面非常开阔,层次也很分明,给人一种富丽堂皇之感。
②讲究绘声绘形,有声有色。声音、色彩的种类极多,变化极大,穷形极相,动魄惊心,就其总的气氛来说,又是极其富丽,极其热烈而又庄严的。③它极大程度上利用了是国方块字在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一排列就是几十个山字头,几十个水字边,几十个草字头等等,给人一种迎面扑来的气势感。
9、简述散体大赋的发展过程:
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 7 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演说发展起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从武帝开始到东汉中期,是散体大赋的发展期和成熟期。东汉顺帝以后,随着汉帝国政治经济的衰落和儒家思想统治的崩溃,散体大赋走向衰息。这类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10、论述《史记》的艺术成就:
①《史记》为我们展现了一道丰富多彩的悲剧英雄人物的画廊。这些人物形象有许多是具有非凡的感染力,感染力最强的又是悲剧英雄人物。1)《史记》的悲剧人物大致可分为:一是站在时代前列,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为了变革社会而在与反动势力斗争的过程中被杀害的,如商鞅;二是有崇高的理想、高尚的气节,为忠于自己的国家而英勇献身的,如屈原;三是在历史上起过一定作用的英雄豪杰,他们曾显赫一时,最终由于自身的某些错误而结局悲惨,如项羽;四是一些曾为统治阶级建立过丰功伟绩,最后由于受到最高统治者的猜忌而被杀害的文臣武将,如蒙恬、李广;五是为了某种“道义”,或是为了维护某种“原则”而英勇拼死的,如“荆轲”。2)《史记》中的人物能写得如此成功,一是注意刻画细节,极力描摩人物的神情口吻。例如《项羽本纪》在介绍项羽有家世之后,只写了项羽少时学剑和观秦始皇出游两个细节,这位豪放不羁、才力过人,胸怀大志的贵族后裔的形象就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了读者眼前了。二是善于通过矛盾冲突集中、尖锐的场面来表现人物。如《项羽本纪》中最精妙的场面描写是鸿门宴。三是善于通过渲染气氛来烘托人物,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如《项羽本纪》写到项羽被韩信打败,被困于垓下时是四面楚歌,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竟落到这步田地,这已经够使读者为之感慨嘘唏了。在这样的气氛中,项羽再慷慨悲歌,“美人和之”,“左右皆泣”这就更加构成了一种无限悲凉的气氛,寄寓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惋惜之情。此外,《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这就使《史记》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更加鲜明了。②强烈的抒**彩。司马迁写的虽然是历史人物,但溶入了他深挚的爱憎感情的。他的文章从始至终都带有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这是《史记》文章充满激情的最重要的原因。1)《史记》中有的作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史记》中的有些篇章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让作品人物‘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彩。《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使语言与其所表达的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和谐。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11、论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a.生动的故事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b.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c.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句式自由,变化多样,各种杂言的形式。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d.语言朴实凝练,有民歌的特点,善于叙事言情。对整个后世诗歌影响极其巨大,开创了现实主义传统,这种传统一直被后代许多杰出的作家们所继承。他的形式与风格,具体表现方式深刻地影响着后世。直接影响着后代文人的五言诗创作。
12、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内容大至可分为四类:①游子思乡,思妇的痛苦;②男女想恋之情;③表现文人士大夫的孤芳自赏,怀才不遇;④反映了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其艺术特色:长于抒情,融情入景,寓景于情。
抒情中带有叙事意味,善于运用比兴手法。如《行行重行行》中“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语言浅近自然,又异常精炼。如《迢迢牵牛星》中语言的特殊运用,大量使用叠字来表现情感。
13、简述汉代文人五言诗的发展过程:
文人五言诗是从民间五言诗发展而来的,主要是文人学习乐府民歌中的五言诗创造的新形式。五言诗出现的时间是东汉初年,五言诗所包含的词和音节比四言句式多,在艺术表现上更灵活和方便,所以大量出现五言诗。东汉时代的早期作家班固开始写的一首《咏史》五言诗,其后张衡也作五言诗《同声歌》,这些创作表现出文人五言诗技巧的不断提高和成熟。《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东汉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也标志着东汉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新阶段。
14、简述曹操诗歌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特点:其重要的市场诗作多为政治抒情诗,善将叙事、描写和抒情融为一体,具有鲜明的抒情性和时代感。形式自由,语言质朴自然,兼有浓郁的民哥情味。诗的境界开阔,气象雄浑。艺术成就:曹操用自己的创作实践,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曹操的坦率质朴、简约严明的文风,具有现实性和斗争性,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鲁迅称为他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15、简述曹植诗歌创作的成就及诗歌前后期的变化:
创作成就:他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也是建安诗人中最讲究艺术表现的作家。他广泛利用乐府诗的形式,却变乐府诗以叙事为主而为以抒情为主,善用比喻,大大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曹植的诗既有充实的思想内容,又有高超的艺术技巧,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完美统一,形成了“骨气奇高,词采华茂”的风格特色,既不同于其父的古直沉雄,也大别于其兄的清丽哀婉,在建安诗人中独树一帜。把文人五言讲坛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前后期的变化:前期是志得意满,恃才傲物,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报负,《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的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也有些诗是描写宴饮游乐的诗、赠友诗,如《公 8 宴》《名都篇》《赠徐干诗》等。诗人也有少量是反映社会现实的,如《泰山梁甫吟》。后期因备受曹丕父子的猜忌和迫害,抑郁失志,所以,他后期的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奸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16、阮籍咏怀诗的内容:
①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深刻地揭示了他无限焦虑与忧惧的心态。②讽刺时政及某种丑恶的社会现象,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③自述平生经历和建功立业的理想、借游仙之作表达自己追求理想,是诗人为了解脱苦恼,追求遗世高蹈情怀的流露。
《中国当现代文学史》 洪子诚著(北大版)复习重难点提示
第一章 绪论
了解中国当代文学和现代文学的关系;中国当代文学的两个主要传统;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历史地位和意义;当代文学的历史分期及各时期的主要特点。第二章 1949年-1965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 1949-1965年文学运动概述
了解第一次文代会;1949-1965年间的文艺思想论争;“双百”方针和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重难点:“双百”方针和六十年代初文艺政策的调整。第二节 土地之歌
了解以赵树理、柳青、李准为代表的农村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掌握《李双双小传》的局限及李准创作的变化趋势;分析赵树理《锻炼锻炼》及“山药蛋”派的艺术特征。重点:农村题材的特点。
难点:如何理解1958年赵树理的《锻炼锻炼》。第三节 战斗中的诗情
了解以杜鹏程、吴强为代表的现代战争题材小说的一般特点;《洼地上的“战役”》与战争场面中的个人化视角;《红日》在战争观念及美学上的开拓;《百合花》别具一格的小说风格;《红岩》及《青春之歌》历史小说的特点及英雄形象的塑造。重点:战争题材小说的特点。
难点:《青春之歌》典型环境下的典型性格。第四节 早春的气息
了解以王蒙为代表的新一代作家对社会现实的态度;掌握《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与王蒙对当时生活的“干预”精神;《红豆》对知识分子人生选择和内心矛盾的表现。重点:干预生活题材及人情人性题材。难点:刘世吾典型分析。第五节 诗歌、戏剧、散文
五六十年代的颂歌潮流及贺敬之、郭小川的诗歌;《茶馆》及老舍式的戏剧结构;杨朔、秦牧、刘白羽的散文模式;邓拓的《燕山夜话》对现实的针砭。
重点:《茶馆》的艺术成就。难点:《茶馆》的艺术结构。第三章 1966-1976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 1966-1976年文学运动概述
了解《部队文艺座谈会纪要》;文革时期的公开创作;“样板戏”及“三突出”理论;浩然的《金光大道》。重点:《纪要》的出笼及危害。第二节 潜在写作
了解文革时期潜在写作的概况;《缘缘堂续笔》、《神的变形》的主要特点;青年一代的思考及知青小说。重难点:《神的变形》的主要特点。第四章 1977-1985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 1977-1985年文学思潮概述 了解五四精神的复兴;从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到改革文学在表现内容上的变化;从乡土小说、市井风俗小说到文化寻根在表现形式和内容方面的变化;当代作家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重点:新时期十年文学思潮的嬗变。第二节 心灵的伤痕与归来的歌
了解伤痕文学及政治社会批判特征;分析卢新华的《伤痕》的悲剧意味主其对传统文学的冲击;掌握巴金《随想录》在当代文学史上的成就;分析《鱼化石》、《光的赞歌》与艾青诗歌的变化。重点:伤痕文学;《随想录》。难点:《随想录》的忏悔意识。第三节 历史的沉思及人的觉醒
了解反思文学及创作的基本特征;《内奸》对历史的整体反思;《杂色》对革命历程的理性主义的反思;《爱,是不能忘记的》对婚姻道德的质疑和《方舟》表现出的女性意识;《哦,春雪》的的创作特点。重点:反思文学;杂色。难点:张洁的女性意识。第四节 沉重的翅膀与文学寻根
了解改革文学的基本特征及《乔厂长上任记》的特征;掌握《陈奂生上城》与高晓声对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追踪式描写;谌容对改革现实的忧虑和困惑的代表作品《人到中年》;分析路遥的《人生》对于改革时代社会内涵的把握。了解寻根文学的基本特征;《棋王》与阿城以非社会政治视角对人生的观照;《爸爸爸》中所体现的韩少功的文化批判意识;《黑骏马》及张承志小说的文化内涵及艺术特点。
重点:改革文学;寻根文学;《爸爸爸》。难点:《棋王》儒道合壁的艺术特点。第五节 朦胧诗及现代主义思潮的多方面表现
朦胧诗;舒婷、顾城的诗歌在内容选择和艺术形式上与传统诗歌的异同;《在同一地平线上》存在主义意味;《山上的小屋》现代主义与现实战斗精神的结合。重点:朦胧诗。
难点:《在同一地平线上》存在主义意味。第五章 1986-1996年的中国文学 第一节 1986-1996年文学现象概述
了解90年代与80年代文学的异同;中国社会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对文学的影响和冲击;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多元化特点。重点:20世纪末中国文学的多元化特点。第二节 今日先锋
先锋小说的文化背景和文化意义;《风底斯的诱惑》对小说叙事美学的探索;《我是少年酒坛子》对小说语言美学的实验。重点:先锋小说
难点:《风底斯的诱惑》、《我是少年酒坛子》小说的审美特点。第三节 人生写实
新写实小说对传统写实观念的更新;《风景》对人的生存状态的还原;《一地鸡毛》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重点:新写实小说。
难点:《一地鸡毛》对日常生活的诗性消解。第四节 民间的历史
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重新审视与叙述特征;《红高梁》的民间立场与叙述话语;《白鹿原》对中国历史文化精神的开掘;《长恨歌》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
重点:新历史小说;《红高梁》。难点:《长恨歌》的文化精神与生活情韵。
第二篇:北师大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
北师大版《中国古代文学史》串讲
一、知识点:
1、我国古代没有专门的神话集,神话材料散见于古书当中。保存材料较多的有《山海经》、《楚辞》、《淮南子》等。P.21
2、《诗经》由风、雅、颂三部分组成。风、雅、颂在本质上是一种音乐上的分类。P.27
3、从内容方面对《诗经》进行分类,可分成祭祀诗(《维天之命》、《载芟》)、颂赞诗(《生民》、《公刘》、《帛系》、《皇矣》、《大明》)、怨刺诗,揭露时艰、讽谕朝政的诗歌(《民劳》、《节南山》、《小弁》)、婚恋诗(《关雎》、《蒹葭》、《月出》、《采葛》)、征役诗,反映战争问题和军旅生活的诗(《采薇》、《无衣》)。P.34-P.49
4、《尚书》以记言为主。P.58
5、《战国策》的散文艺术具有很高的成就,前人称赞它“辩丽横肆”。P.77
6、《战国策》有很多寓言故事,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P.79
7、诸子百家包括儒家、墨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等众多的学派。P.85
8、孔子之后,与儒家学派相抗衡,在当时并称为“显学”的,是墨翟创立的墨家学派。P.91
9、《墨子》的中心思想是兼爱、非攻。《墨子》显露出由语录体向成熟的论说文过渡的痕迹。墨家还提出以“三表”做为立言的标准,“三表”又称“三法”。P.92
10、《老子》一书共八十一章。P.94
11、孟子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了《孟子》一书,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建立在性善论的前提下。P.98 P.99
12、《庄子》原有五十二篇,现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P.105
13、《荀子》共有三十二篇,系汉代刘向编定。荀子主张“法后王,统礼义,一制度”。P.117
14、荀子有《成相》和《赋篇》两篇韵文。清代卢文弓召(chāo)称《成相》为“后世弹词之祖”。P.120
15、韩非的主张是“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韩非的寓言有“守株待兔”、“郑人买履”。P.121 P.124
16、《吕氏春秋》以道家黄老学派的观点为主流。P.125
17、李斯的名篇是《谏逐客书》。P.126
18、屈原的作品共二十三篇,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九章》(九篇)、《天问》、《招魂》。P.133
19、宋玉的作品在 《楚辞章句》中载有《招魂》、《九辩》 两篇,后人确信为宋玉作品的是《九辩》。P.164
20、《风赋》、《登徒子好色赋》、《高唐赋》、《神女赋》、《对楚王问》等作品很有特色。P.166
21、汉赋分为骚体赋和散体大赋。骚体赋上与屈原一脉相承。首倡者是汉初的贾谊,代表作是《吊屈原赋》和《服鸟赋》。还有董仲舒的《士不遇赋》,司马迁的《悲士不遇赋》。东汉后期有张衡的《归田赋》和赵壹的《刺世疾邪赋》。P.188 P.189
22、司马相如还有《大人赋》、《哀二世赋》。散文有《谕巴蜀檄》、《难蜀父老》、《谏猎疏》、《封禅文》。P.196
23、杨雄写有《甘泉赋》、《羽猎赋》、《长杨赋》。还写过骚体的《太玄赋》、《逐贫赋》和《反离骚》。P.199 P.200
24、张衡的《归田赋》与西汉初期的骚体赋仍一脉相承,但从思想和文章的体制上又有许多变化,它是魏晋以后大行于世的所谓“抒情小赋”的先驱。这类赋还有赵壹的《刺世疾邪赋》,祢衡的《鹦鹉赋》,王粲的《登楼赋》。P.204
25、贾谊的政论散文主要有《治安策》、《过秦论》、《论积贮疏》。P.207
26、晁错的政论散文主要有《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贤良文学对策》、《言兵事疏》、《论削藩疏》。P.210
27、梅乘的散文仅存一篇《谏吴王书》。P.211
28、邹阳的散文有《上吴王书》、《狱中上梁王书》。P.212
29、董仲舒的散文有《举贤良对策》三篇。P.214
30、东方朔的散文有《应诏上书》、《谏起上林苑疏》、《答客难》、《非有先生论》P.217
31、杨恽《报孙会宗书》。P.220
32、刘向的奏议最著名的是《谏营延陵过侈疏》。P.222
33、杨雄的散文有单篇散文《解嘲》和《法言》中的一些段落。P.224
34、刘歆的散文有《移书太常博士》。P.226
35、东汉前期的论说文作家主要有桓谭、王充、冯衍、马援等,最重要的是王充。东汉中后期的论说文作家有李固、王符、仲长统等。王充《论衡》;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李固《遗黄琼书》;王符《潜夫论》;仲长统《昌言》。P.228-P.238
36、《史记》的原名叫《太史公书》,称此书为《史记》是东汉后期以后的事。此书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字,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它的记事上起轩辕皇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年间。其中分本纪、世家、列传、书、表五个部分,“本纪”是以历朝帝王的顺序年代为纲的历史大事纪,是一种编年史的摘要;“世家”是有爵位封地世代相传的家族的历史,写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所存在的各
个诸侯国和汉代帝王所封的王侯;“列传”是一些有才干、有作为,卓荦不群,能不失时机地建立功业,对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的人物的传记;“书”是有关经济、军事、水利、祭祀,以及礼、乐方面的制度史;“表”是把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谱列成表格,以使人一目了然。《史记》的内容广泛,艺术高超,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和文学杰作,而且还有着丰富的哲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法学、医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许多学科、许多领域的内容。以至于使得我们今天不论研究哪个部门的学问,仿佛都不能抛开《史记》而不顾。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史记》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P.246
37、班固说《史记》“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鲁迅称《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P.246
38、《史记》的创作目的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P.247
39、《汉书》先后由四个人共同写成:班彪、班固、班昭、马续,包括十二篇纪,八篇表,十篇志,七十篇传,共一百篇,记事上起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四年,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P.275
40、《吴越春秋》的作者是赵晔。P.288
41、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可称之为游记文学的始祖。P.293
42、乐府机关的职能,一是写词配曲,演习排练;另一方面就是组织人到各地去采集民间歌谣,“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P.297
43、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南朝末期徐陵编的《玉台新咏》。题下有个小序说,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年间。P.305
44、汉代楚歌有项羽《垓下歌》、刘邦《大风歌》、戚夫人《戚夫人歌》、刘彻《秋风辞》及《瓠子歌》二首、梁鸿(东汉)《五噫歌》、张衡《四愁诗》(已经是一首比较整齐而有韵味的七言诗了)。P.312-P.316
45、班固写过一首《咏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首有案可查的文人五言诗。从此以后,张衡写过《同声歌》,秦嘉写过《赠妇诗》,宋子侯写过五言乐府《董娇娆》,辛延年写过五言乐府《羽林郎》。P.317
46、建安时期文学创作的主力和代表,是“三曹”、“七子”和女诗人蔡琰。P.2
2(二)
47、“七子”指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P.2
4(二)、48、曹操是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和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创了建安文学的新风气。曹操诗、文俱佳,散文形式自由,作风清峻通脱。P2
5(二)
49、曹操不愧为
建安文学的核心人物,其诗文都有开一代风气之功劳。其以乐府古题写时事,不仅开创了乐府诗歌创作的新风,而且为后世
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他于五言腾踊的时代,又使四言诗重放光彩,对嵇康、陶渊明、韩愈等人的四言诗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P.28
(二)50、曹丕的《燕歌行》用代言体,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一韵到底,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曹丕也擅长散文及辞赋。其《典论》一书中的《论文》长于议论。其名作有《与吴质书》、《又与吴质书》。P.29
(二)51、曹植是第一个大力写五言诗的作家,钟嵘称他“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曹植把文人五言诗的发展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钟嵘称之为“建安之杰”。《洛神赋》为其名作。另有《与吴季重书》、《与杨德祖书》、《求自试表》。P.3
3(二)
52、孔融的散文有《论盛孝章书》、《荐祢衡表》。刘勰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其《七哀诗》三首最为有名,其辞赋《登楼赋》最负盛名。陈琳有《饮马长城窟行》。阮瑀有 《驾出北郭门行》。刘桢的《赠从弟》三首写得最好。徐干著有《中论》。P.34-P.37
(二)53、祢衡有《吊张衡赋》、《鹦鹉赋》。诸葛亮有《出师表》。P.39
(二)54、正始文学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P.4
4(二)
55、钟嵘评阮籍的诗“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阮籍是建安以来第一个全力作五言诗的人。P.47
(二)56、嵇康的代表作是《赠兄秀才入军》十八首和《幽愤诗》。文章有《太师箴》。其《与山巨源绝交书》一文中,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刘勰说嵇康之文“兴高而采烈”,“师心以遣论”。P.48-P.50
(二)57、太康年间的三张、二陆、两潘、一左,名噪一时。P.51(二)
58、潘岳“善为哀诔之文”。P.53(二)
59、陆机被钟嵘奉为“太康之英”。其骈文有《吊魏武帝文》、《叹逝赋序》、《豪士赋序》。论文有《文赋》。P.54(二)
60、左思的代表作是《咏史》八首。P.5
5(二)左思的辞赋,名气最大的是《三都赋》,洛阳纸贵。P.57
(二)61、郭璞工诗善赋。其诗今存二十余首,《游仙诗》十四首为其代表作。P.59
(二)钟嵘认为其诗“文体相辉,彪炳可玩”,“词多慷慨,乖远玄宗”,“乃是坎壈咏怀,非列仙之趣也”。P.60
(二)62、东晋的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桓温、庾亮、支遁等,而以孙、许为代表。P.6
2(二)
63、陶渊明的三篇辞赋,《闲
情赋》仿张衡《定情赋》、蔡邕《静情赋》等而作。《感士不遇赋》仿董仲舒、司马迁同题之作。其辞赋中最为出色的是《归去来兮辞》。陶渊明的散文有《五柳先 生传》、《桃花源记》。P.72-P.7
4(二)
64、南朝诗歌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刘宋时期山水诗的代表作家是谢灵运、颜延之和鲍照,世称“元嘉三大家”。齐及梁初为“永明体”形成和繁荣时期,代表作家是沈约、谢朓等。梁中叶至陈为“宫体诗”兴盛时期,代表作家是萧纲、萧绎、徐摛、徐陵、庾肩吾、庾信。P.78
(二)65、鲍照的代表作是《拟行路难》。钟嵘称鲍照“才秀人微”。其风格豪放俊逸,杜甫说:“俊逸鲍参军”。P.8
4(二)
66、沈约提出了“文章当从三易”的著名论点。P.87
(二)67、谢朓的创作主张是“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P.89
(二)68、萧纲提出“立身先须谨慎,文章且须放荡”。萧纲与其弟梁元帝萧绎和徐摛、庾肩吾等宫廷文人大煽宫体诗风,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庾体”。P.91
69、鲍照是宋代的骈文高手,其名作是《登大雷岸与妹书》。齐梁时期的骈文也不乏优秀之作,如孔稚珪的《北山移文》、陶宏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丘迟的《与陈伯之书》。P.9
5(二)
70、徐陵是梁陈时期著名的骈文作家,《玉台新咏序》为其代表作。P.96
(二)71、宋代的辞赋作家首推鲍照,以《芜城赋》最负盛名。P.96
(二)72、谢惠连和谢庄也是宋代知名的赋作家。谢惠连以《雪赋》最著名,谢庄以《月赋》最著名。P.96
(二)73、江淹赋今存二十八篇,而最为世人所传诵者,是《别赋》和《恨赋》。P.97
(二)74、北魏末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其中声名较著者有温子昇、邢邵和魏收,号称北地三才。P.100
(二)75、杜甫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庾信以《拟咏怀》二十七首为代表。庾信的抒情小赋有《枯树赋》、《竹杖赋》、《伤心赋》、《小园赋》等,均为传诵名作,而《哀江南赋》则是其最具代表性的赋作。庾信又是一位骈文大家,最为人们称道的是《哀江南赋序》。庾信是南北朝文学的集大成者,他继往开来,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P.102-P.10
4(二)
76、自齐梁之后,南朝散文日衰,而北朝却出现了几部别开生面的散文名著:颜之推《颜氏家训》、郦道元《水经注》、杨衒之《洛阳伽蓝记》。P.10
5(二)77、南朝乐府民歌主要保存在郭
茂倩《乐府诗集》中,主要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吴声歌曲,二是神弦曲,三是西曲歌。南朝民歌中最杰出的代表作是抒情长诗《西洲曲》。P.109 P.111
78、中国古代小说的源头,可追溯到远古的神话和 传说。P.11
5(二)
79、志怪小说以干宝的《搜神记》成就最高,其中较著名的有《东海孝妇》、《干将莫邪》、《韩凭夫妇》。其他志怪小说还有王嘉的《拾遗记》,托名曹丕的《列异传》,张华的《博物志》等。P.117-P.119
(二)80、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也颇盛行,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它是这一时期轶事小说的代表作。P.119
(二)81、曹丕的《典论·论文》是我国最早的一篇文学理论批评专著,他把文章看作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他明确提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的观点,还提出“文以气为主”的观点。P.12
3(二)
82、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P.12
3(二)
83、南北朝时期,随着文学意识的明确和作家对作品艺术性的自觉追求,“文”“笔”之说流行。P.12
4(二)
84、《文心雕龙》共五十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四大部分。P.126
(二)85、《诗品》是我国第一部论诗的著作,所论的范围主要是五言诗。钟嵘对诗歌创作的一些重要问题,如诗的“滋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P.128-P.129
(二)86、隋唐之际独树一帜的诗人当属王绩。P.1
51(二)
87、沈宋的成就主要是使律诗进一步定型规范化。P.156
(二)88、“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其中以杜审言成就最高。杜审言最擅长五律,《诗薮》称他为初盛唐五律之冠。P.157
(二)89、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滕王阁诗》、《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杨炯《从军行》,卢照邻《行路难》,骆宾王《从军行》,《在狱咏蝉》,《代李敬业讨武氏檄》。
90、陈子昂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地位,首先在于他比四杰更明确地批判了齐梁之风,为唐代文学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明确批判了六朝以来“采丽竞繁”,“逶迤颓靡”的不良文风,而且大力提倡汉魏与正始之音,并准确地概括出他们最主要特色:“风骨”与“兴寄”。陈子昂一开始即指出:“文章道弊,五百年矣”,非常准确地抓住了文学发展史的问题,这就比四杰等人只一味提倡《诗经》,甚至连屈宋、枚马、曹王都一律加以否定要切实得多。陈子昂的《感遇》三十八
首是模仿阮籍《咏怀》八十二首的。和郭璞的《游仙诗》十四首,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庾信的《拟咏怀》二十七首,以及后来张九龄的《感遇》十二首,李白的《古风》五十九首一起,构成一个言志抒情的系列(除鲍照皆五言)。P.163 -P.16
4(二)
91、盛唐诗歌最重要的有两派,一是山水田园诗派,二是边塞诗派。前者重要的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丘为等,后者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欣等。P.168
(二)92、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作品主要有《山居秋暝》、《汉江临泛》、《鹿柴》、《辛夷坞》、《观猎》、《相思》、《送元二使安西》等。P.170-P.17
5(二)
93、孟浩然作品主要有《归故园作》、《过故人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春晓》等。P.175-P.178
(二)94、高适边塞诗的最大特色和最高成就在于思想深刻,触及到深层次的社会内容,现实意义比岑参诗更强烈。代表作有《燕歌行》、《封丘县》、《别董大》等。王昌龄代表作有《从军行》、《出塞》、《闺怨》、《芙蓉楼送辛渐》等。王之涣代表作有《凉州词》、《登鹳雀楼》等。李欣代表作有《古意》、《古从军行》。崔颢代表作有《黄鹤楼》、《赠王威古》。P.187-P.19
3(二)
95、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成就最高的特点。清新自然是李白诗的重要风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除律诗稍欠外(五律好),各体皆工。从四言的《诗经》体,到屈赋的“骚体”,到汉魏六朝盛行的乐府体、五七言古体、歌行体,再到初唐以来流行的绝句体、律体,李白都有不少佳作,其中以乐府体、七言歌行体和绝句体成就最高。除屈原外,李白对前代诗人还有广泛师法。他盛赞“蓬莱文章建安骨”,他“一生低首谢宣城”,杜甫 更以“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称赞他的诗风。P.204-P.21
2(二)
96、杜甫诗达到了中国诗歌史上现实主义最高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具体表现有二:一是关切祖国命运,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时代。二是同情人民的苦难,最全面、最深刻地反映民生。P.217
(二)97、杜诗众体皆备,且众体皆佳。他写乐府绝不沿用旧题,而是“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他自制了许多新题乐府,如《兵车行》、《丽人行》等。可以说律诗的成熟、兴盛,以至登峰造极是完成于杜甫的手中。杜甫善于锤炼句意,“语不惊人死不休”。P.229
(二)98、中唐诗歌大约有以下几派:一是由
白居易以及前于他的元结、顾况,与他同时的元稹、张籍、王建等诗人组成的,其中因元稹影响较大,故尔后人习惯称他们为“元白诗派”。这一派以浅近通俗为主要特色,尤以善写新乐府著称。二是以韩愈、孟郊为代表,还可以包括贾岛、姚合,以至著名诗人李贺,史称“韩孟诗派”
。这一派以险怪奇特为主要特色,其诗排奡瘦硬,以至艰涩峻刻。三是以韦应物、刘长卿为主的大历诗人和柳宗元。这派诗人以清丽淡远为主要特色。P.23
4(二)
99、刘长卿以五言诗享誉当时,自诩“五言长城”。P.238
(二)100、大历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P.240
(二)101、孟郊不但生活艰苦,作诗也特别艰难,有如“诗囚”,他尚古拙,求奇险,好瘦硬,不以平淡清新为意,在奇险古奥中争胜负,在苦涩滞重中见新意。前人评孟郊贾岛二人诗有“郊寒岛瘦”之称,这一“寒”字,正是孟郊生活之艰苦与作诗之艰苦叠加出的效果。P.2
43(二)
102、贾岛也以苦吟著称,诗风清奇僻苦、瘦硬幽新,作诗刻意于琢磨锻炼,“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也是他的缺点,劣者有句无篇,使诗风流于枯槁寒酸。P.24
5(二)
103、李贺也是一个著名的苦吟诗人。P.247
(二)104、李益的边塞诗写得最多最好。P.250
(二)105、刘禹锡的诗以豪迈为主要特色,后人称之为“诗豪”。P.2
54(二)
106、《诗经》中的“风”诗,早就具备了乐府诗的特色。至汉代,乐府诗正式问世。至建安魏晋时期,乐府诗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了继承。北朝乐府较好的继承汉制。唐代产生了新乐府,首创者即是诗圣杜甫,他“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用旧题写乐府始于李白。李贺也用旧题写乐府。)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运动”是在继承杜甫的新题乐府的基础上,正式提出“新乐府”的概念,并将它发展成一场有理论指导,有明确宗旨的大规模的运动。对新乐府作出贡献的,杜甫之后,白居易之前主要有元结、顾况等人,与白居易同时的主要有李绅、元稹、张籍、王建等人。P.256-P.257
(二)107、元结的新乐府有《系乐府十二首》。P.257
(二)108、顾况的代表作是《上古之什补亡训传十三章》。P.258
(二)109、白居易对“新乐府”有一套完整的理论。首先,白居易认为,文艺是社会生活与政治的产物,优秀的文艺都应是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都具有十分深刻的社会认识价值。其次,他认为文学不仅具有反映社会的价值,而且也具有能动地改造社会、干预政治、直接影响人的思想意识的巨大功能
。他特别提倡周朝的采诗制度,认为这是“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最好手段。最后,他也论及到文学的特性、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他认为文学应以情感人,以美感人,“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P.261-P.26
2(二)
110、白居易在编定自己的诗集时,将诗分为四类:讽喻、闲适、感伤、杂律。讽谕诗都可以算是新乐
府诗。其中《秦中吟》十首和《新乐府五十首》是代表作。P.26
3(二)
111、白居易的感伤诗中的两首长篇抒情叙事诗是《长恨歌》和《琵琶行》。P.269
(二)112、张籍、王建以创作新题乐府著称,合称为“张王乐府”。李绅是最早明确地以《新题乐府》为题写新乐府诗的。P.27
4(二)
113、元稹的乐府诗有《田家词》、《织妇词》。P.27
5(二)114、张籍的乐府诗有《野老歌》。P.276
(二)115、王建的乐府诗有《水夫谣》。P.277
(二)116、“以文为诗”是韩诗最主要的特色之一。奇崛险拗是韩诗的另一主要特色。P.298-P.299
117、柳宗元散文成就最高,大体可分为论说、寓言、游记、传记、骚赋五类。P.30
5(二)
118、柳宗元开创了具有独立意义的山水游记,被后人视为游记之祖。P.307
(二)119柳宗元被贬官到永州所写的八篇山水游记,被后人称为“永州八记”。包括:《钴鉧潭记》、《钴鉧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始得西山宴游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记住前四篇即可)。P.308
(二)120、柳宗元的诗的总体风格是清朗疏淡、幽峭深婉。苏轼称柳诗:“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P.31
3(二)121、中唐其他古文家还有李翱、皇甫湜、刘禹锡、权德舆等。P.31
5(二)
122、李商隐是中晚唐之际成就最高的诗人。P.32
2(二)李商隐今存诗六百余首,众体皆备,而尤以七言近体成就为最高。李商隐又师承极广:屈原、阮籍、杜甫、韩愈、李贺、六朝诗、民歌。P.32
5(二)
123、李商隐诗秾丽而时带沉郁,摇曳而不失厚重,形成“深情绵邈”、典丽精工的独特风格。P.327
(二)124、陆龟蒙的小品文颇有成就,均收入其自编的《笠泽丛书》中。P.338
(二)125、罗隐著有《谗书》五卷。P.339
(二)126、唐传奇分为爱情婚姻题材,包括沈既济《任氏传》、李朝威《柳毅传》、蒋防《霍小玉传》、白行简《李娃传》、元稹《莺莺传》;文人仕途题材,包括沈既济《枕中记》、李公佐《南柯太守传》;历史题材,包括陈鸿《长恨歌传》和《东城老父传》;豪侠行义之作,包括
杜光庭《虬髯客传》、袁郊《红线传》、裴铏《聂隐娘》和《昆仑奴》、薛调《无双传》;神仙怪异题材,包括牛僧孺《郭元振》、李复言《李卫公靖》、裴铏《韦自东》。P.346-P.348
127、词有各种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谓之词牌,如《菩萨蛮》、《苏幕遮》、《忆江南》、《念奴娇》等。每首词,可以无题目,但绝不可无词牌。词是依曲填写的,所以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乐谱,这就决定了每个词牌的句数,每句的音节,也就决定了词本身的句数、字数、用韵的位置及平仄关系,也就是说,每个词牌都有固定的格式,即所谓“调有定格,字有定声”。词是供演唱用的,一支乐曲演奏一遍叫一阙,所以一段歌词也叫一阙,或称一片。一般的乐曲演唱时要重复一遍,所以词一般也就分为上下两阙。只有一段歌词的词称单调,当然后世也有一首词有三阙或四阙的。词又根据篇幅的大小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长调又称慢词。(词的文体特点,了解)P.366
(二)128、中唐以后,韦应物、戴叔伦、张志和、王建、白居易、刘禹锡等人竞相试作,文人填词风气渐开。P.368
(二)129、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代表作有《菩萨蛮》、《梦江南》。温庭筠使词真正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开创了真正的文人词的传统。P.371-P.37
3(二)
130、韦庄词与温庭筠齐名,并称“温韦”。P.37
4(二)
131、花间词就是晚唐五代文人词。
132、南唐词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冯延巳和李璟、李煜父子。P.38
1(二)
133、李璟的代表作是《摊破浣溪沙》。李煜的代表作有《望江南》、《浪淘沙》、《虞美人》等。P.383 P.38
5(二)
二、名词解释:
1、赋、比、兴:《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赋是《诗经》中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赋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诗经》中使用赋法较多的是“雅”、“颂”,而“国风”里也不乏用赋法写出的优秀篇章,例如:《静女》、《七月》。比,即比喻,例如:《氓》用桑树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子由风华正茂到年老色衰,也比喻夫妇间爱情的变化。兴即起头、开端,借外物以引出所歌咏的对象和所抒发的感情,有的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例如:《关雎》用“雎鸠”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P.52-P.53
2、《春秋》:本是东周时期各国史书的通称。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春秋》是
一部鲁国的编年史,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春秋》的记事极为简略,在记事中体现出鲜明的思想倾向。《春秋》以一字为褒贬的写法和微婉含蓄的风格,对后代散文有不小的影响。P.60
3、《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它的成书大约在战国初年,一般认为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作,以记言为主,故称《国语》。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P.60
4、《左传》:原名
《左氏春秋》,是独立的编年体史书,成书约在战国初年。《左传》的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P.64
5、《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校理群书,得三十三篇,按国别分为十二国策,定其名为《战国策》。书中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P.73
6、《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此书约成于战国初年,是孔子的弟子和后学编纂而成的。传至汉代,出现了鲁《论语》、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三种不同的本子。今天我们见到的《论语》是在鲁《论语》的基础上,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而形成的,共包括《学而》、《为政》等二十篇。P.87
7、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道德修养方法,孟子非常重视道德修养,他还说:“吾善养吾浩然之气”,所谓浩然之气,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至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P.99-100
8、楚辞:“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造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散篇的“楚辞”才被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从此,“楚辞”又成为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P.130
9、《离骚》: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离骚赞序》又说:“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所以“离骚”就是遭受忧愁。P.134
10、《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诗中借助人与神,或神与神的爱情故事展开抒情,间接地表现了作者的理想、追求。
11、互见法:《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作者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 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互见法”。P.263
12、乐府:乐府本来是个音乐机关的名称。我们今天所见到的乐府就是乐府机关采集的民间歌谣。思想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痛苦,如《病妇行》、《东门行》。其二,反映战争徭役给劳动人民造成的灾难,如《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其三,反映青年男女婚姻恋爱方面的问题,如《白头吟》、《孔雀东南飞》。其四,反映社会**给文人造成 的忧惧漂泊之痛,如《枯鱼过河泣》、《西门行》。P.297-301
13、《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昭明文选》,是萧统为编选这部诗文集而收集东汉末年的五言诗时,所收集到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又都失去了题目的无名氏作家的作品。萧统把它们编在一起,起名《古诗十九首》。作者们大概都是些失意文人,他们或直抒胸臆,或借题发挥,抒发的大都是些个人的利害得失,怀才不遇,以及穷愁潦倒的各种忧愤之情。P.317
14、建安风骨:建安文学以曹魏集团为中心,主要成就在诗歌。建安诗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了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了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这些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色。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P.23-2
4(二)
15、左思风力:左思《咏史》八首无论是抒写志向怀抱、愤懑反抗,还是写自己的遗世高蹈、大彻大悟,均能古今融合,气势雄健;直抒胸臆,慷慨淋漓,笔调挺拔,辞采壮丽,形成独有的豪壮风格,与以潘、陆为代表的繁缛雕饰之风迥异,表现了鲜明的创作个性。不但对咏史诗的题材有极大的开拓,而且他这种“或先述己意,而以史事证之;或先述史事,而以己意断之;或止述己意,而史事暗合;或止述史事,而己意默寓”,独创表达方式,对后世咏史诗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左思的诗歌继承了建安诗歌的风骨,被誉为“左思风力”。P.57
(二)16、《兰亭集序》: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燕集于山阴之兰亭,各赋诗咏怀。羲之为序,记叙燕集之盛况,名《兰亭集序》,最为传诵。P.6
2(二)
17、新体诗:齐武帝永明年间,声律说有了突破性发展。周颙借鉴转读佛经之声,对汉语语音的天然声调进行规范,总结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同时,沈约等人根据四
声和双声叠韵来研究声、韵、调的相互配合,提出了八种必须避免的声病。至此,以“四声”“八病”为核心的声律说基本确立。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面目一新的新体诗,世呼为“永明体”。代表作家是谢朓、沈约、王融。P.86
(二)18、宫体诗:“宫体”之名,始于梁简文帝萧纲。宫体诗以描绘女性的体态、生活为重要内容,风格雕饰绮艳。宫体诗代表人物,梁代有萧纲、萧绎、徐摛和徐陵父子,陈代有陈后主及其“狎客”江总、孔范等人。P.90
(二)、骈文:也称骈偶、俪文、四六等,是一种通篇对偶或以对偶句为主构成的文章。这种以偶句为主的规范化、格律化的文体与自由抒写的散文相对立而存在,表现出形式、情调和风格上的明显不同。P.9
4(二)
20、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指共同活跃于7世纪下半期文坛上的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在思想性格、生活遭遇、文学主张,以至创作实践上都有许多共同倾向,故合称初唐四杰。四杰中当以王勃、骆宾王成就最高。他们身上也体现着沿袭与变革六朝文风的两种倾向,但与宫廷诗人不同的是,他们力求创新的精神与成就显然更强更大。P.157
(二)21、大历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其出处最初见于姚合《极玄集》所载。其中成就较高者当推钱起、卢纶、戴叔伦。这些大历诗人的创作内容比较贫乏。P.239
(二)三、简答:
1、简述《诗经》的语言特点。P.53-P.54(1)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例如:《关雎》。(2)“国风”和“小雅”普遍采用重章叠唱的复沓方法。例如:《采薇》、《采葛》。(3)《诗经》的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性。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如“依依”、“涟涟”、“悠悠”)及双声(如“踟蹰”、“黾勉”、“参差”)、叠韵(如“沃若”、“逍遥”、“辗转”)等语词来描绘复杂的感情和自然景色,同时也造成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优美。(4)《诗经》的用韵纯任天真,自然和谐。
2、举例说明《左传》辞令的特点。P.71-P.73(1)《左传》中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2)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
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如展喜犒师就是利用道义的力量,使齐侯自知无理而撤军。(3)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长。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向秦穆公分析利害,便讲得坦率而深入,有力地打动了秦伯。
3、举例说明孟子作品的艺术特点:P.100-P.103(1)在孟子的文章中表现出高超的论辩艺术。如在《齐桓晋文之事》中,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一个故事,引出两问两答,让齐宣王无法回答。再如他针对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
行观点的不切实际。还有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章,也都具有这种特点。(2)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如他指斥公孙衍、张仪为“妾妇之道”,甚至骂杨朱、墨翟“无君无父,是禽兽也”。这些都表现出孟子锋芒毕露、刚正不阿的个性。(3)以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在书中俯拾即是。如缘木求鱼、揠苗助长、奕秋等。
4、简述《庄子》的艺术成就。P.109-P.115(1)哲理与诗意的交融。注重表现生活理想和内心感受,形成了诗意盎然的艺术境界。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整部《庄子》更包含着深厚的情感体验,这种强烈的抒情性,使《庄子》达到了哲理与诗意的和谐交融。(2)异彩纷呈的寓言故事。庄子认为大道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只能借助于直觉体悟。庄子的寓言独具寓真实于诡诞的浪漫特色,还有超乎言意之表的特点。庄子在运用寓言时很少把寓意点明,而是留给读者去体悟。作者越不作刻意说明,就越能使人产生丰富联想。庄子的寓言注重细节刻画和夸张渲染,造成绘声绘色的艺术效果。(3)意出尘外的想象。(4)汪洋自恣的文章形式。
5、简述《荀子》的写作特点。P.118(1)《荀子》的散文已发展为完整而详密的鸿篇巨制。除了《成相》以下的八篇,其余各篇都是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构思缜密、结构严谨、论证周详、条理明晰。(2)《荀子》的另一个特点是醇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浓厚的学者气。
6、简述散体大赋的特点。P.190-P.191(1)散体大赋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也就是说,赋家的作品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学说发展来的,其文风与先秦诸子很有关系。(2)从形式上说,这类作品都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几乎都是一样的假设上两个或三个人,让他们各自代表一方,互相攻驳辩难
,最后让代表天子立场的那一方大获全胜。(3)这类作品的代表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杨雄的《长杨赋》、《羽猎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从内容上说多是描写帝王的宫殿、帝王的狩猎、帝王的祭祀,以及帝王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等。从思想倾向上说,大多是空有讽刺之名,实际上是一种似贬实褒、似讽实劝的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
7、简述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的艺术特点。P.195(1)结构宏伟,富丽堂皇。讲究场面的开阔,层次的分明;有空间的转移,有时间的流动。(2)讲
究绘声绘行,有声有色。(3)极大程度地利用了中国方块字在字形构造上的突出特点,在文章的字形排列上给阅读者以强烈的视觉刺激。
8、简述《汉书》的思想特征。P.276-P.284 班固是一位受封建正统思想影响极深的儒者,因此《汉书》的揭露性和批判性远不如《史记》那样广泛、深刻、尖锐、彻底。但与《史记》比起来,《汉书》在思想内容上也有许多新的特点:(1)反对分裂割据,维护王朝统一;反对外戚专权,维护刘氏正统。(2)歌颂了一批具有爱国思想和作出了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如在《苏武传》中,班固热情地赞扬了苏武那种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其爱国精神是很感人的。(3)班固看人更注意整体,更注意大节,纠正了司马迁的许多偏颇之见,从而对许多历史人物的评价更为公允。例如贾谊,司马迁在《史记》他的列传中只收了《吊屈原赋》和《服鸟赋》,字里行间满含对贾谊“怀才不遇”的同情,贾谊在读者面前完全是一个穷愁潦倒的书生。而到了《汉书》中,班固引入了他的长篇巨制《陈政事疏》,从而使贾谊凛然以一个政治家的面貌出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9、简述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P.302-P.305(1)生动的故事性。乐府大都是叙事诗,汉代乐府民歌非常注意故事的生动性、注意情节场面的描写。(2)鲜明的人物形象。为了刻画人物,乐府中使用的手法有些是具有开创性的。如《陌上桑》中作者夸张地描写了各种人见到罗敷的不同情态,以客观效果来突出罗敷的美,极为精彩。还有的作品,语言个性化的程度很高。(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汉代乐府在形式上贡献最大的是五言体。汉代乐府开创并完成了五言体诗歌的形式,推动了文人五言诗的发展,为建安时期五言诗歌的繁荣奠定了基础。(4)语言朴实凝练,善于叙事言情,基本上都是口语,朴素自然,没有什么人为的雕饰。如《江南》。
、简述《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点。P.320 钟嵘说《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其好处有以下三点:其一,是抒情、议论与叙事、写景的高度融合。如《迢迢牵牛星》、《西北有高楼》。其二,是善于抓取生活中的典型活动、典型细节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两句,在表现人物的心理上精彩极了。其三,是语言的浅近凝练,韵律和谐。读起来完全感觉不到有任何人工造作的痕迹,而又让人感到无一处不生动,无一处不妥贴。大批判家刘勰说:“婉转附物,惆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
11、简述曹植诗歌创作前后期的变化。P.30 -P.3
3(二)
曹植的诗歌创作明显地分为前后两期。其前期诗歌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抒写自己的理想和怀抱。《白马篇》是他前期诗歌的代表作。诗中那个“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的游侠儿,显然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融注了诗人的理想和愿望。在其前期诗中,也有不少描写宴饮游乐的诗歌,均为他邺下时期生活和情趣的真实反映。曹植后期的诗歌在内容和风格方面与前期大不相同。其后期诗更多地表现了壮志不得施展的苦闷、备受迫害的无限压抑和悲愤。其代表作《赠白马王彪》是他“愤而成篇”的传诵千古的赠别诗。此诗集中抒发了诗人对曹丕迫害同胞兄弟的满腔悲愤;痛斥了监国使者一类*佞小人离间他们兄弟关系的丑恶行径;对曹彰的含冤而死表示的沉痛的哀悼;表达了自己在岌岌可危处境中的忧生嗟叹;对白马王曹彪表示了深情的宽慰和劝勉。
12、简述《咏怀诗》的内容。P.45-P.46
(二)阮籍诗文兼长,八十二首五言《咏怀诗》为其代表作。这组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一生极度复杂的思想感情。(1)抒写了诗人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寂寞的处境和抑郁苦闷的情怀。如“胸中怀汤火”,“终身履薄冰”深刻揭示了作者的无限焦虑与忧惧心态。(2)《咏怀诗》中,也有讽刺时政及某些丑恶现象的,如“小人计其功,君子道其常”曲折地揭露了司马氏操纵大权、为所欲为的重大历史事实。(3)《咏怀诗》中也有少量自述平生经历和建功立业理想的篇章。例如“临难不顾生,身死魂飞扬”,“岂为全躯士,效命争战场”所刻画的临难赴危,誓死报国的英雄形象。(4)《咏怀诗》中也有一些游仙之作。
13、简述陶渊明诗歌的艺术特色。P.70-P.7
1(二)
由于陶诗的内容多样,所以诗风也不尽相同。主要是以平淡为主,还具有多样性的特点。(1)陶渊明的诗歌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平淡自然、亲切淳真。陶诗的平淡主要是其内容贴近生活;陶诗的淳真主要是富于真情实感。(2)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但并不重自然实景的工笔描绘,不拘于眼前实有,只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景,又有意中之景,而重在写意中之景,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陶诗中的理趣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且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3)精工而本色的语言,是陶诗的又一特色。陶诗语言朴素、真率,毫无斧凿之痕。、简述鲍照在诗歌史上的地位。P.84-P.8
5(二)
鲍照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他继承和发扬了汉魏乐府和建安风骨的传统精神,用诗歌来反映现实。(2)他对诗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七言诗的发展树立了样板。此外,鲍照学习南朝民歌所写的五言四句小诗,对后来五言绝句的形成颇有影响。(3)鲍照对古代诗歌的题材也有新的开拓,特别表现在边塞诗方面,对后世边塞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5、简述南朝乐府民歌的特点。P.11
1(二)
(1)南朝乐府民歌一改汉乐府民歌多长篇,多叙事的特点,主要采用五言四句的形式,而以抒情为主。每首诗集中写一点,不拖沓繁缛,既明快,又含蓄。(2)诗中长于委婉细腻的笔法,尤善描写心理活动,将主人公刹那间的感情片断表现得淋漓尽致。(3)在语言运用上,不仅有传统民歌语言明白晓畅,清新自然,多用比兴、象征手法等特点,而且充分利用汉语谐音的特点,大量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如“合散无黄连,此事复何苦”,用药名“散”双关聚散之“散”,用黄连之苦双关相思之苦;其他如以“棋”双关“期”,以“莲”双关“怜”等,比比皆是,这样就避免了直抒,将难写之情以隐语出之,委婉含蓄,耐人回味。
16、简述岑参边塞诗的艺术特色。P.183-P.18
4(二)
岑参的边塞诗以壮丽恣肆的浪漫主义为主要特色。因而以形式自由的歌行体,尤其是善于表达更丰富思想感情的七言歌行体最为擅长。在使用这一形式时,往往即事命题,字里行间充溢着奇情壮彩,昂扬着勃发英气。要之不离“奇”、“丽”二字。其创作手法不外有三,一是丰富的想象,二是大胆的夸张,三是多变的节奏。在《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想象奇特丰富,夸张大胆,句式上破偶为奇,三句一转。
节奏多变,跳跃灵活。例如:“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
17、简述柳宗元寓言的成就和特点。P.306
(二)(1)柳宗元创造性地将寓言发展成一种独立的、完美的、更富文学意味的新文体,他是中国寓言文学的真正完成者。(2)柳宗元的寓言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如《黔之驴》讽刺那些表面上声威显赫、实际上无德无能的人物。(3)构思精巧,故事完整,情节曲折。(4)通过精彩的描绘,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动物形象。(5)短小精悍,语言简练峻洁。如《黔之驴》中写老虎对驴的戏弄挑逗:“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
18、简述李商隐诗歌的艺术特色。P.326-P.328
(二)(1)构思缜密,情致深蕴。他的诗无不透露出自
己的真情实感,但同时又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如其名作《锦瑟》、《夜雨寄北》。(2)长于用典、精工贴切。李商隐是唐代诗人中用典最多的一个,也是运用得极为精彩的一个。如其《安定城楼》一诗,八句中连用四个典故,多而切合事情,精妙绝伦。(3)锤炼字词,工于造语。如“集鸟翻鱼艇,残虹拂马鞍”,一个“翻”,一个“拂”,写尽了水禽飞舞嬉戏、残虹行空如彩的景象。此外,如其“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等,大量传世名句精美典雅,曲尽唱叹之妙。
四、论述:
★
1、论述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P.151-P.160(1)屈原的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如在备受打击时诗人也曾有过迟疑和彷徨,设想独善其身:悔相道之不察兮,严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他对未来的道路也进行过苦苦的探寻: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2)屈原的作品具有浓郁的悲剧色彩和强烈的抒情性。屈原作品的基调是“苦恋”,感情核心是“恋”,却表现为“苦”。▲(3)屈原的作品充满着浓郁的浪漫色彩。在《离骚》中诗人把现实和幻想结合起来,用幻想的形式表达生活的波涛在内心所激起的复杂的思想感情。在现实中遭到失败后,他乘坐以美玉、象牙镶嵌的宝车,由飞龙驾驶,腾空而逝,辞国远游:朝发轫于天津兮,夕余至乎西极,凤皇翼其承旂兮,高翱翔之翼翼。„„路修远以多艰兮,腾众车使径侍,路不周以左转兮,指西海以为期。„„显示出诗人丰富而奇特的想像力。(4)独具特色的比兴手法。《楚辞》中的比兴比起《诗经》有重大发展。《楚辞》纯粹的起兴已经消失,而是注意在诗中将比喻成片连用,使
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象征体系。(5)在文学形式和诗歌语言的运用上,也极富开创性,创造出一种句式长短不齐、音节抑扬顿挫、章法灵活多变的“骚体”诗。屈原善于运用楚国的民间方言口语来写诗,如羌、凭、修、些等楚地方言在诗中的运用,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屈原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进一种低徊往复的忧叹与哀思,也使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增强了诗的音乐美。
★
2、举例说明《史记》强烈的抒情色彩。P.264-P.267(1)鲁迅先生曾盛赞《史记》为“无韵之离骚”,含义之一就是指这部著作的强烈的抒情性而言。《史记》是一部饱含着作者激情的文学著作,司马迁主要是要通过写史来表现他的政治理想。《史记》中有的作
品通篇像一首抒情诗,如《伯夷列传》、《屈原贾生列传》。《史记》中这种全篇都像一首诗的作品虽然不多,但一篇之中有一个或几个抒情段落的篇章则是很多的。有些段落中,作者还特意引入一些歌谣谚语,特别是那种让作品人物 “自己”的即景作歌,突出地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如《刺客列传》荆轲在易水送别时作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史记》的文章常常夹叙夹议,这些议论往往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写到廉颇失势时,作者借廉颇与宾客的对话抒发了他对世态炎凉、人情淡薄的感慨。(3)《史记》语言的总体风格是朴拙、浑厚、气势沉雄,这种特点在那些记述悲剧英雄人物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如《项羽本纪》、《伍子胥列传》、《荆轲列传》等就是如此。
★
3、联系作品说明杜甫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P.227-P.229
(二)杜诗的抒情,以后人一致公认的“沉郁顿挫”为主要风格。沉郁顿挫都指感情而言。沉郁有深挚、沉雄、郁结、抑塞之意,主要指感情的力度、浓度、深度,侧重于“意”、“思想”。顿挫有抑扬曲折、句断意连、波澜起伏之意,主要指感情表达的层次、节奏,侧重于“法”、“表现”。沉郁与顿挫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唯感情聚集得沉郁,表达起来才不至于一泻无余,非顿挫不足以尽之;唯表达得委曲盘旋,似有不尽之意,才越发显得感情的深沉郁勃。换言之,沉郁顿挫即感情特别充沛深厚而又无法一下倾吐出来,仿佛有什么东西梗塞其间,但几经反复,它终于被表现得更淋漓尽致了。老杜沉郁顿挫的风格和他的经历、思想,特别是美学观有密切的关系。安史乱前,盛唐气象培育了老杜
磅礴的气魄和崇高的理想,但涉世之后,他看到的只是政局腐败、江山日非。安史乱后,他的忧愤更广了,再加之他歌咏的两大主题忧国与忧民之间总横亘着激烈的矛盾,这都使他的诗歌在立意方面必然导致“沉郁”的风格。政治思想受压抑,美学思想也必然受到扭曲,这样就从壮美一变而为沉郁顿挫。老杜忧国忧民和表现自己不幸遭遇的作品大多具有这种风格,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诗共三段,每段都从不同角度抒发自己忧国忧民之情,可谓“一篇之内,三致志焉”,极具沉郁顿挫之情,而第一段表现得尤为突出。在短篇严格的律诗中,老杜照例能将沉郁顿挫的特点发挥得酣畅淋漓。如《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第一联充
满向往之情,感情是激昂向上的;第二联充满了荒凉之感,感情突转为悲伤向下;第三联充满了景仰之情,感情再次昂扬向上;第四联充满了凭吊之悲,感情又跌入沉痛。几经反复,一颗英雄惜英雄的沉郁之心,被表达得极为顿挫有致。
▲
4、试述李贺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P.247-P.250
(二)由于有高度的艺术才华,醉心于浪漫主义,而心理又极度压抑;由于刻意的苦吟而追求创新,李贺的诗也以奇著称。但他的诗不但是怪奇、奇丽,而且是诡奇以至怪诞,为浪漫主义又增加了新色彩。其具体表现有三:一是构思奇特,想象奇特,往往超出常人的智力和自然时空的局限,充满神秘色彩。二是意象奇特,选材奇特,往往不取常情常景,而取光怪陆离以至荒诞不经的意象。如“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凤凰叫”已很奇特,再配之以“昆山玉碎”则奇上加奇,接着又以“芙蓉泣露香兰笑”来形容不同的声音效果更是出人意外。李贺在选择意象时还经常撷取阴森幽怖、鬼气拂拂的画面。因而诗中常出现怨鬼愁吟、山魅食祭、萤丘荒冢等形象。三是语言修辞奇特,经常选择感情强烈或生新拗折的字眼,使用比较特殊的修辞方法,如通感。如喜用“啼”、“泣”、“腥”、“酸”、“冷”、“鬼”、“死”、“血”等字,使诗歌充满幽冷哀伤的色彩。总之李贺的诗诡谲怪奇,堪称“骚之苗裔”,被后人称为“长吉体”。
▲
5、试述唐代古文运动兴起的背景。P.279-P.28
1(二)
唐代古文的发展,兴起于武则天统治时期,陈子昂为其先驱;发展于安史之乱前后,萧颖士、李华、独孤及、元结等作出了重要努力;繁荣于贞元、元和
年间,韩愈、柳宗元为其领袖;衰微于晚唐,杜牧、孙樵、罗隐等为其余响。(1)安史之乱以后,出现了唐德宗贞元至唐宪宗元和年间的所谓“小中兴”时期。但社会矛盾并未真正缓和。一部分中小地主知识分子,深刻感受到社会的矛盾与危机,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迫切要求社会改革,要求文学为政治改革服务。(2)以韩愈为代表的儒家复古思潮成为古文运动的推动力量和指导思想。(3)从古文自身发展的情况看,古今文体之争从骈文鼎盛的齐、梁时代已经开始,后经“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力主恢复风雅比兴传统和汉魏风骨。安史之乱前后,又涌现出一大批倡导古文的作家,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高级的层次上推动了古文的发展。(4)形成了教化中心说和完整的道统文学理论。元结等人又特别强调文学的讽时刺世功能,萧颖士、柳冕等强调人文成化,元结等强调褒贬讽谏,这对韩柳古文 运动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古代文学重要作品解析
http://bnuep-chinese.com/data/dispArticle.Asp?ID=23
1、《诗经》的艺术特色:
《诗经》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在形式上《诗经》多是四言一句的四言体诗。章法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复沓方法,可以充分抒发思想感情,如“周南”《芣苢》全诗三章十二句,中间只换六个动词,却写出了采集所得由少到多的情况和采芣苢的妇女们的欢乐情绪;语言准确、生动、丰富多彩,最突出的就是创造性地运用叠字,如“依依、涟涟、踟蹰、参差”等语词来描绘复杂的的感情和自然景物,同时也造成了诗歌音律节奏的和谐优美。比如“周南”《螽斯》全诗六句竟用了六个叠字描声状态,绘声绘色地刻画出嗡嗡乱叫,到处毁灭庄稼的蝗虫形象,用以比喻剥削者子孙众多,夺尽人民的粮谷,表达了人民对统治者的厌恶与憎恨。
2、《左传》艺术特色:
①精彩细密的叙事。a.书中出现了引人入胜的情节,生动逼真的细节和场面,大大曾强了故事性。b.具有讽刺意味。c.突出体现在战争方面。一是很多著名的战事都写的曲折完整,精彩动人;二是作者不仅写出纷纭复杂的战争过程,而且注重交代与战争有关
的政治、外交等活动,具体揭示战争的背景及胜负原因。.②个性鲜明的人物。a.主要采用随事写人的方法。作者在历史事件的发展中,通过主人公的所作所为,构成相对完整的形象。b.对一些次要人物,写出一两个富于特征的细节,便收到形神毕肖,声情并现的效果,如写先轸发怒只用了四个字“不顾而唾”,就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③微婉巧妙的辞令,《左传》记载了很多文采斐然的辞令,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是委婉巧妙,典雅从容,在彬彬有礼的外表下包藏着锋芒。即使是敌国交战,在兵戎相见之际,也不失温文尔雅之态。例如齐晋鞌之战前夕齐侯与晋人的一段对话中,齐侯的态度极为强硬,晋国也不示弱,但双方的辞令却又委婉谦恭,尽力表现出文雅安详的风度,使人难以相信这是面临一场你死我活的战斗。在论辩方式上,《左传》中的辞令又往往援引典章,依礼而论,用道义的力量使人折服,也有些辞令直率有力,以鞭辟入理的分析见 长。《左传》虽以细密婉曲著称,但又不尚铺陈,不事夸张,无论记事记言,都能言简意赅,韵味悠深。
3、《战国策》在人物塑造方面和辞令方面有哪些特点? 1)《战国策》,叙事写人也有很高成就,书中围绕谋臣策士的游说活动,描写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往往在一篇作品中集中笔墨叙写一个人的事迹,不但用夸张、渲染、乃至虚构表现人物性格,而且注意揭示其内心世界。《战国策》叙事记言,都以人物为纲,书中所记,多为权谋之士出奇智异策,转危为安,因此,奇异曲折的情节与恢奇卓异的人物有机结合在一起,使作品带有传奇色彩。作者在写人叙事时,不惜笔墨,加以细致入微的描写。2)游说辞令是《战国策》中最引人注目的内容,这些说辞纵横驰骋,辩丽姿肆而又浅显生动,富于形象性。a.很少用道德礼仪去说服人,往往无所顾忌地分析形势,指陈利害,甚至不惜张大其辞,危言耸听。b.在语言方面《战国策》的辞令词藻富丽,准确传神,句式错综变化,文中常常综合运用铺陈、排比及夸张、比喻等手法,造成淋漓酣畅的气势和铿锵有力的节奏,其中还有很多寓言故事,通俗生动。这些寓言大都是说者根据临时需要而顺手拈来,取材广泛,寓意鲜明,富于现实感。它们虽未独立成篇,但有些故事已有较为完整的情节,叙事也颇为生动,如“画蛇添足”、“鹬蚌相争”、“狐假虎威”、“骥服盐车”、“南辕北辙”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篇。
*
4、孟子作品艺术特点:
①在当时孟子有‘好辩’之称。在他的文章中也表现出高
超的论辩艺术。a.善于抓住对方心理,因势利导,诱其就范。b.采用迂回战术,先设好圈套,让对方钻进去,然后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如他批评齐宣王未治理好国家的时候,就是通过讲了个故事,引出二问,让齐宣王无法回答。c.先通过设问,使对方暴露其理论弱点,当找到突破口之后,再发动猛烈反击。如他针对其老师许行的观点,通过设问,充分地暴露了许行观点的不切实际。d.孟子还有些正面的议论,能够围绕中心观点,严谨细密地展开论述。如天时地不如地利、鱼我所欲也等。②感情充沛,气势强劲,生动体现了作者的鲜明个性,具有强烈的救世责任感。③善用譬喻见长,比喻和寓言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平易通俗而又发人深省。如揠苗助长、缘木求鱼等。④语言浅显自然又明快畅达。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有口语特点,又带有强烈的感情和气势。
*
5、庄子艺术特点(每条特点都有可能成为一道题):①哲理与诗意的交融[人生哲学]。现在以下几个方面:a.结合哲学道理,注重表现管理科学理想和内心感受,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给人以哲理的启迪。如《逍遥游》中那个展翅高飞的大鹏,翱翔于天地间,相比之下,受自身条件控制的人类就显得格外渺小了。b.庄子以艺术的态度体味人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诗意,如‘蝴蝶之梦与周公’的奇想、<秋水>中庄子感受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些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复习资料
中国文学点睛篇
第一部分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比较难复习,一是因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二是内容多,有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以及抽象的文学理论。注意掌握主要的作家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尤其要多参看历届的真题,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从从文学流派团体、作家在文学史的地位、主要文学创作的特点、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和基本内容、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及文学理论作品等方面对文学史有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类,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
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2)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佺期和宋之问。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3)
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 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1)《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墨子》的艺术特色有:①质朴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2)《苟子》的艺术特色是:体系完整,长篇大论,论点明确,论证严密,巧譬博喻,句式整齐。《韩非子》议论透辟,观点鲜明,切中要害,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是:①叙事说理铺张渲染,纵横您肆。②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③刻划人物,鲜明生动。《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00余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②塑造了诗人伟大爱国者的主体形象。③融铸神话传说,驰聘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寄托遥深。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3)
《吕氏春秋》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负条理,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富有形象性。《史记》的艺术特色有: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划人物。③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④语言生动、准确、灵活。《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有:①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的最高艺术成就。②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情节曲折,结构完整,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曹操诗歌创作的特色有:①大都用乐府旧题表现新的内容。②风格苍凉悲壮。《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有: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②记事与记言相结合。③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4)
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有:①风格完整,意境深远。②语言平淡自然、富于韵味。③对田园有着真挚的爱,情景交融。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有:①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②语言清新自然。③广泛运用双关语。《搜神记》的艺术特色有:①行文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的行文特征。②一些名篇结构完整,情节较丰富,粗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人物形象比较鲜明。王维诗歌的特色有:①融诗情画意于一体。②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李白诗歌的风格是:飘逸、奔放、雄奇、壮丽。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浓郁顿挫。岑参诗歌的风格特点有:感情真实、气势磅礴、想象新奇、格调激越。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②常用对比手法。③注重人物描写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5)
李商隐诗歌的特色有:①诗歌风格雄浑悲壮。②词作兼有豪放和婉约之长。
柳永词作的特点有:①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青楼歌妓的生活。②尤善于表达羁行役之苦。③大量制作慢词。④以铺叙见长。辛弃疾词作的特色有: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三国演义》艺术特色:①善于刻画人物形象。②语言传神、生动、准确。
三 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1)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自15个地区的诗,其中大多数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地王都附近的诗;“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洲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2)《西厢记》写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许多贵族、名人的言谈逸事。三国演义》以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自汉末群雄逐鹿至西晋统一历史进程。《西游记》以孙悟空为中心,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黑暗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3)《聊斋志异》描写歌颂爱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政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桃花扇》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长生殿》一方面颂扬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另一方面又谴责他们荒淫祸国,企图达到“垂戒来世”的目的。《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爱情故事,提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四 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1)《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左传》是我国早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乐府诗集》是唐五代以前乐府诗的总集。《世说新语》是一体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集。《西厢记》是元杂剧,是我国古典杂曲国的不朽著作。
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2)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作的白话长篇小说。“三言”“二拍”是明代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志怪传奇文言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文学的代表作。《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五 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1)
孔子文论:以诗教为核心,倡“兴观群怨”说。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老子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庄子文论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提“虚静”、“物化”和“得意忘言”。屈原倡“发愤抒情”说。司马迁提“发愤著书”说。
王充文论倡“真善美”相统一。钟嵘文论以“直寻”为核心。
李白诗歌理论祟尚自然清新。
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2)
王昌龄倡“诗境”论。司空图论诗歌要有“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韩愈文论:文道合一,务去陈言,气盛言宜,文从字顺。欧阳修文论: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严羽论诗倡“别才、别趣”、“妙悟”、“以盛唐为法”。
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3)
李蛰主张“童心说”。公安派:倡导“性灵说”,各尽其变,力求创新。王土帧主张“神韵说”。沈德潜主张“格调说”翁方纲主张“肌理说”。袁枚主张“性灵说”。六 古代文学各章精华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然而被上层集团疏远、流放,最终自杀古人或曾感慨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 屈原的诗歌基本上是他品味着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楚国的政治悲剧创作的,主要包括《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它们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屈原在中国诗歌史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原始神话中包含的不自觉的超现实想象,提升成了自觉的艺术创作方法。《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愤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美人香草意象:美人比喻君王,或者是自喻;香草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骚体:屈原作品在形式上的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秦始皇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带来生机,相反,由于施行的极端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谏逐客书》但是它 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一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但在文化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文必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总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
汉赋的起源:一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它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和文体,如荀赋、战国纵横家散文、楚辞等的关系。二赋的定义及其体制特点: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三 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 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 散体大赋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汉代散文:《吕氏春秋》、《淮南子》,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组织众人集体编写的成书特点。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著述的结构,表达的方式。杂取各家思想,诸子思想由分到合的趋势。二汉初散文纵横家风格的复兴 汉初的社会结构,诸侯——游士的社会格局,对战国的呼应。贾谊、晁错等人及其作品。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以其《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这是一部空前的大著作,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这样几部分。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作为一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著作,《史记》一向被称为“实录”。司马迁对社会,尤其是对当代社会所持的大胆的批判精神,正是中国古代良史“秉笔直书”的传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充分体现。三 《史记》的内容和写作艺术:司马迁具有空前自觉、强烈的历史写作意识,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明确的写作目的,就使其区别于单纯的历史记录和整理。在《史记》中,他试图使过去曾经发生的一切成为真正有组织的历史。不仅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风俗等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历史,他首创的纪传体意味着:历史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汉书》:一 班固的生平及《汉书》的写作《汉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继司马迁之后,《汉书》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后来相沿不替的断代史体例。班固使司马迁首先创设的纪传体更加稳定、完善,从而成为后世正史修撰的唯一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史书最为经典的形式。文章的演变:曹丕〈典论 论文〉“概文章也,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汉乐府诗 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 叙事成分 三 以杂言为主,具有向五言发展的趋势。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编集《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二诗歌在汉代长期以来的不发达,以及东汉中后期社会文化土壤的转变三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宦途失意者的伤时失志之悲 《古诗十九首》高度的艺术成就:长于抒情,其情感真挚而富于概括性。情景、物我交融,构成浑然优美的艺术境界。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工整细致。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
(一)时代特点: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文学风貌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魏晋南北 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二)文学思潮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魏晋南北朝文学约四百年,其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这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一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风格与表现方式产生的时代。第一,它使中国文学摆脱了政教观念的束缚,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第二,随着文学的自觉,对于自身的特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丰富了。第三,文学的题材、体裁更丰富了。山水题材、田园题材、游仙题材乃至宫廷题材、边塞题材都出现了,而且奠定了后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五言诗逐渐兴盛,成为中国诗歌史影响最大、创作量最多的一种诗体,七言诗在形成中。骈文、骈赋也大大发展,达到了高峰。小说这一文体也有了一定基础与规模,出现了志人、志怪两大类。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一、文学的自觉与建安文学的新面貌
1、五言诗创作的腾涌。
2、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3、建安风骨的形成。“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可说是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
二、曹氏父子及其文学创作
(一)曹操 生平与文坛地位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的文学创作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今存有20余首,数量不算多,但成就却很突出。从内容上来看,大致分为四类,即纪事,述志、游仙、咏史。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第三,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五言而言,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
(二)曹丕 字子桓,曹操次子。
(三)曹植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位作家。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余一斗,天下人共一斗”。
三、“建安七子”与蔡琰建安时期在诗创作上影响最大的除“三曹”外,就是“建安七子”与女作家蔡琰。
(一)“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的名号,最早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宜,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从此,建安七子的名号便确立下来任司空事祭酒等。其诗今存不多,以《饮马长城窟行》最有名,所长在书檄,《移豫州檄》为代表。
四、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二)阮籍与嵇康在正始文人中,“竹林七贤”最具代表性;在文学创作上,阮籍与嵇康则是成就最突出者。阮籍与嵇康是正始中期玄学的主要代表人阮籍与嵇康的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为魏晋散文的代表。阮的散文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嵇的散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等。
西晋文学 :西晋主要作家
1、潘岳与陆机 潘岳与陆机是西晋太康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左思与刘琨 左思与刘琨在西晋诗坛上是两位比较突出的作家,左思继承并发扬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作品内容充实,富于力度,有“左思风力”(钟嵘语)之称;刘琨当晋末乱亡之际,抒英雄失路之悲,清刚悲壮。二人确为当时文坛之骄骄者。东晋文学与陶渊明陶渊明 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后代文影响极大现在我们接着来谈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
(二)陶渊明的作品 今存诗一百二十五首,文七篇,辞赋二篇。他的辞赋与散文均写得很出色,《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园记》均是其中的代表作。陶诗的艺术特点,大致可有以下几方面:
1、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
2、情、景、理的统一
3、豪迈雄健:诗风的另一侧面。
南北朝文学:
(一)(1)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创作活跃(2)文学创作上求新求变的倾向很突出。新题材、新风格不断出现,诗歌上,刘宋时期山水诗涌现,“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字之奇”。齐时出现永明体,开始了对声律的追求,语言上开始追求简省,剔除宋诗的板滞晦涩,如沈约提出作诗“三易”:“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梁陈题材又转向宫体,写后宫妇女生活等。散文创作上。进一步骈化,骈体文创作成为这时的最有代表性的文体。(3)文学观念上,由“言志”转向重“缘情”。
(二)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1)精工富艳的风格(2)细腻的景物刻划(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三)鲍照与乐府七言诗鲍照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诗歌、辞赋、骈文都有佳作,在元嘉时,与谢灵运、延颜之并称“元嘉三大家”。
(四)永明体与沈约、谢眺 永明体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五)宫体诗与梁陈其他诗人宫体诗是继齐永明体之后在梁陈诗坛上出现的一种新的创作倾向,与齐梁以来诗歌创作上出现的艳情化、娱乐化的创作趋向有关,而在梁陈两代这种诗风发展到极致,形成了宫体诗风。从梁武帝普通年间至陈代末年过七十年中,是宫体诗风兴起,并在诗坛上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宫体诗的出现,与梁简文帝萧纲有关。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地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一、南朝乐府民歌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南朝乐府民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清商 曲辞,其中吴(声)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歌)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曲十八首。清商曲辞以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吴歌》、《西曲》、《神弦曲》
二、北乐府民歌北朝文人诗,既少又不好。严格地说,没有一个诗人。魏晋南北朝小说、骈文、辞赋及散文、《搜神记》等志怪小说《世说新语》等志怪小说。
骈文与辞赋 散文:从总体看,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兴盛的时代,散文并不发达,代表这一时期散文成就的是一些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而这些著作,其文风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骈文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部著作,即郦道元的《水经注》与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隋唐五代文学概论:隋唐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特别是唐高祖李渊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唐太宗李世民,继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固政权起很大作用,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外因。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诗歌、散文、小说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内因。
第一章 初唐四杰
四杰生平:“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之浪漫,遭遇悲惨。”(闻一多语)重点:王勃生平;重点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两条感情线索的交互发展,决定了此诗健康、向上的基调。杨炯与《从军行》。骆宾王与《在狱咏蝉》。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远眺》。四杰诗作虽未能脱尽六朝绮靡文风,然而,能初步突破诗歌只描写宫庭、贵族生活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诗歌的领域,开始具有唐诗的气派,五律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初步定型。第二章 陈子昂
四杰之后,正式举起诗歌革新的旗帜,以坚决的态度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表现了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陈子昂的生平:早年“任侠使气”,中进士后,上书论事,曾两次随军出塞,因受主将压抑而去职还乡,后遭政敌迫害死于狱中。陈子昂的思想:政治上的远大抱负。“请息兵”,“请措刑”的政治主张。陈子昂的创作:感遇诗《丁亥岁云暮》。陈子昂的理论:《感遇诗》“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陈子昂的诗特点:质朴、苍劲、平实、无华。第三章 山水田园诗派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价值。认识山水诗的思想性。山水田园盛行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盛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山水田园诗应运而生。孟浩然生平:早年在家隐居读书,四十岁后到京求仕,未如愿,经过一段漫游后又回乡,一生清淡寡居。孟浩然的创作:分析《过故人庄》,串讲《春晓》。王维的生平:早年关心社会现实,向往开明政治,由于张九龄的罢相,李林甫擅权,他在40岁以后就过上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更加消极。“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是其处世哲学。王维的创作:也以40岁为分界线,划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第四章 边塞诗派边塞诗
兴盛的原因:盛唐社会,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新的局面吸引着有志之士,跃马边疆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题材的边塞诗,应运而生。岑参生平略述;分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岑参的诗,气势磅礴、雄奇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特点。高适《燕歌行》、《封丘作》。王昌龄《出塞》、《从军行》、《闺怨》。第五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生平:李白出身富而不贵。学习从方术入门,博涉百家,未受过正规的儒学教育,习辞赋,好剑术,慕神仙。二十六岁离乡远游。胸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其生活理想是“功成身退”。生平的三个重点:1.李白的籍贯问题;2.供奉翰林与赐金还山;3.从永王李璘东巡。思想:由于李白的家世,所受教育及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形成了他的庞杂的思想。1.封建市民的思想。2.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思想。“功成身退”将二者统一起来了。3.虚无主义思想。这是李白思想中的糟粕。4.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李白的创作继承了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丰富发展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浪漫主义这一流派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1.主题的现实内容与非现实情节的结合。2.很少详尽地描写生活过程。3.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古风》《行路难》《月下独酌》《赠孟浩然》《赠汪伦》《嘲鲁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六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生平和思想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长安十年(35-44岁)。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4.“漂泊西南天地间”(49-59岁)。杜甫的创作,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艰难坎坷的生活,玉成了杜甫,使其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杜甫的创作,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度:剖析社会现实的尖锐性;对时局的敏感与预见;对战争的清醒认识。
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介绍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成熟、高超的艺术技巧。《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现了杜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生命线,正是这条生命线,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批判现实的力量,具有真正的思想价值。《三吏》、《三别》表现了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特征:1.深刻、冷峻的解剖现实。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3.选材的典型性与真实的细节描写相结合。五律《春夜喜雨》,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表现了“律中鬼神惊”的高超技巧。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杜甫继承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把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推向一个比较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对中晚唐的新乐府运动具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技巧,一直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篇目:《望岳》、《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第七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第一节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原则,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加者。概括地说:乐府诗,自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文人的摹拟创作,再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写时事,三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其间,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他与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共创新乐府,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一曰讽谕诗,二曰闲适诗,三曰感伤诗,四曰杂律诗。以白居易44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划分前后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后期志转消沉,“独善其身”,写了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其中,白居易最重视的是讽谕诗。作品:《上阳白发人》,串讲《卖炭翁》、《钱塘湖春行》。
第三节 白居易的《长恨歌》《长恨歌》是一篇脍炙人口而内容又极为复杂的叙事诗。
(一)古今岐说述评。
(二)《长恨歌》的基调是婉而讽。篇目:《重赋》、《杜陵叟》、《轻肥》、《卖炭翁》、《上阳白发人》、《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第八章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
第一节 古文运动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中唐社会中一部分地主知识分子为挽救社会危机,巩固唐王朝统治,积极从事政治改革,要求文学自觉地为它服务。古文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由秦汉的古文到魏晋南北朝的骈体,再到韩柳的古文,走了一个由散到骈再到骈散结合的过程,恰巧走了一个“之”字。古文运动不是重复秦汉古文而是一种新的发展。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
第二节 韩愈和他的散文
(一)韩愈的生平、思想、创作
(二)重点是《送董邵南序》、《祭十二郎文》。
第三节 柳宗元和他的散文
(一)柳宗元的生活体验及其创作。
(二)重点是:《永州八记》,具体分析《小石潭记》、《小丘记》,综合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第九章 中唐其他诗人
刘禹锡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贺 《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第十章 杜牧、李商隐及晚唐现实主义诗派了解晚唐现实主义诗派的创作实际。杜牧生平及其作品,李商隐生平及其作品,唐末社会概况及现实主义诗派。第十一章 唐传奇与唐五代词了解唐传奇及唐五代词的作品特色。第一节唐传奇繁荣的原因及思想、艺术简介。兴盛原因:1.都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丰富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科举考试“温卷”之风的盛行。3.唐代各种文学形式的普遍繁荣,诗、文、小说出现了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倾向。4.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及轶事小说的传统。传奇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初盛唐是兴起时期,中唐为鼎盛时期,晚唐时传奇创作仍很丰富,但开始脱离现实,艺术上趋于粗俗。传奇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爱情主题的作品,如《李娃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描写仕途坎坷、官场黑暗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河太守传》;反映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传》、《长恨歌传》;描写侠义刺客的《聂隐娘》、《无双传》、《谢小娥传》等,还有描写鬼怪、神仙的《古镜记》等。唐传奇作家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对现实生活精细描绘,注重人物性格、心理描写,细节真实,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语言采用散文古体,也吸收民间口语及骈文的技巧,并插入大量诗词。第二节唐、五代词温庭筠与花间词派:温庭筠生平。怀才不遇,生活放浪。其词内容狭窄,多写妇女,寄寓自己失意情怀。艺术上描写细腻,真切,善于创作意境。如《望江南》(梳洗罢)等篇。花间词派:晚唐五代时,西蜀少蒙战乱,统治者淫乐成风。西蜀的一批词人,把温庭筠词封为正宗,极力推崇、仿效,形成花间词派,主要写男女相思、离别,绮罗香泽,内容空虚,追求词藻,形成唯美主义词风。李煜和南唐词:李煜是南唐后主,是一个屈辱图存、苟安享乐的风流天子。前期词作,近花间派;亡国被俘,有故国之思,写了一系列感情真挚、沉痛的词,如《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等。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代文学概说
1.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2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从960-1279年,共319年,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社会特点:对外关系特别软弱;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成熟;(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4.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 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5.宋代文学的分体特点:(1)宋诗风格与唐诗和宋词不同,整体上含蓄、深沉以文为诗成为基本风气;(2)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风格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3)宋文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4)俗文学如说话、杂剧、南戏也较有成就。
第二章 宋初诗文革新运动
1.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1)白居易体—浅俗平易。代表人物是徐铉与王禹偁。(2)贾岛、姚合体—境界狭仄,语言工巧。代表人物是林逋、潘阆以及“九僧”。(3)李商隐体—绵密富丽。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2.宋初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理论:大致分两类:(1)重道的一派,以柳开、穆修为代表,主张通过复兴古文来复兴儒道。(2)重文的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主张在内容上“传道”与“明心”结合,艺术上讲究自由流畅、亦骈亦散的风格。第三章 北宋前中期的词
1.晏殊字同叔。晏殊的词集名《珠玉集》,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语言清淡自然,以白描为主,不失精巧之美。内容上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索及孤独感为主。2.张先 字子野。生性浪漫。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词集名《张子野词》。他的词多写长调,风格也逐渐背离婉约的传统,趋于明白爽快、铺张详尽。3.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词集名《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等,存词240多首。其词的总体风格是典雅,擅长用平常的景象和普通的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如《踏莎行》(侯馆梅残)等,即为代表。4.晏几道 字叔原,号小山。其词与父亲晏殊齐名,并称“二晏”,都属婉约一派。晏几道的词以写爱情为主,在深沉中露出奔放,在温柔中显示真率。创作方式以追忆为主要特色。5.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第四章 柳 永
柳永的词集名《乐章集》,存词200多首,堪称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他对词史的贡献,就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1)多描写具有现实感情和现实环境中的女性。(2)擅长写作描写离别与羁旅之情的词。(3)描写城市风物的词也颇具特色。艺术方面的贡献(1)发展了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2)语言上雅俗结合。(3)音调优美,格律考究。地位 1)直接影响到当时和北宋中后期的词风。(2)“凡有井水饮处,辄能歌柳词。”(3)“掩众制而尽其妙。”(4)其俗词上承敦煌词的传统,下启金元散曲谐俗语言风格的开端。
第五章 欧阳修与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的生平与政治思想。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欧阳修的散文创作 分为三类:(1)论道之文(2)论政之文。(3)抒情之文。欧阳修散文的主流艺术特色是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诗歌创作。内容上可分三类:(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其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第六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续)
1.梅尧臣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的贡献主要在散文方面,而“苏梅”的贡献则主要在诗歌方面。后代学者称赞他们开创了宋诗的新格局。2.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宣城人。有《宛陵先生集》,存诗8200多首。梅尧臣在诗歌风格上推崇平淡古雅,但要求以创新为基本前提。他的大部分诗歌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从中往往加进一些哲理性的内容,朝思理深密方向发展,创造出一种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美。3.苏舜卿,4.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主要以政治家的身份驰名。他的散文以政论文为主,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等,散文的艺术特点是: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立意新颖,语言简朴有力,气势不凡。其诗歌的成就总体上要超过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4类:政治诗,怀古诗,咏怀诗,写景诗。艺术上以“雅丽精绝”著称。5.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以散文驰名,以“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而自成一家。代表作有《墨池记》、《醒心亭记》等。6.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著有《嘉祐集》,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文方面,有战国策士之风,代表作有《六国论》等。7.苏辙著有《栾城集》,其散文以“论事精确,修辞简严”著称,代表作有《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等。第七章 苏 轼苏轼的生平。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的诗歌创作。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苏轼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从自然中体悟人生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等。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是(1)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2)多发议论。(3)善用比喻。(4)时有雅谑。第八章 苏 轼(续)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2)咏物词。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第九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1.黄庭坚的生平与思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2.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主要侧重在创作技巧方面。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三宗”,明确提出“一祖三宗”之说,揭示了江西诗派的源流。第十章 周邦彦与北宋后期的词秦观的词。
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擅长描绘凄迷感伤的意境,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结合起来,极具艺术感染力。(2)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写景、抒情更为形象生动。(3)语言精美而平易,遣词典雅凝练,雅俗共赏。其不足是风格较弱,缺少力量之美。贺铸艺术特点是:(1)意象重叠。(2)注重锻炼字面,善于点化前人语句入词。第十一章 周邦彦与北宋后期的词(续)1.周邦彦的生平。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2.周邦彦的词集名《清真集》,一名《片玉词》,存词200余首 被后人誉为“结北开南”的重要人物。
3.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铺叙,结构谨严;描摹物态,曲尽其妙。(2)句法奇警,辞气高华,造语精工,风格浑厚和雅。(3)精于声律,音韵优美。
第十二章 李清照与南宋前期的词
1.李清照的生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2.李清照词的情感基调。李清照的词集名《漱玉词》,存词40余首。她的词在情感上以“愁”为主,可以北宋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围绕自己的闺阁生活来写,以闺愁和夫妇别离之愁为主;后期词的“愁”情则以家国之思为主。3.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情感上的微妙变化。(2)语言精工自然,雅俗共赏。
4.李清照词的影响。李清照的词在南宋初年即开始流传,并被宋人誉为南宋女词人之首,明清两代学者誉其词为婉约派的典范。
第十三章 李清照与南宋前期的词(续)
1.张元干,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福建永福人。2.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第十四章 陆游与南宋前中期的诗歌
1.南宋前中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均以诗歌擅名天下。其中陆游影响最大,杨万里、范成大二家次之,尤袤作品则较少。
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所作诗歌构思新颖奇特,善于表现人物情态和稍纵即逝的场景;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被称为“诚斋体”。代表作有《小池》、《闲居初夏午睡二绝句》等,情趣与理趣兼备。3.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人,兼有“清新妩媚”和“奔逸隽伟”的特点。第十五章 陆游与南宋前中期的诗歌(续)1.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
2.陆游诗歌的创作主题。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其诗集名《剑南诗稿》,存诗9300多首。其诗歌主题分为三个方面:(1)表现自己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迈理想以及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代表作有《书愤》、《金错刀行》等。(2)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小园》等。(3)爱情诗,代表作有《沈园二首》等。
3.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1)渊源各家,风格多样,众体皆工。(2)高度的抒情性与强烈的感染力。(3)对偶工整,语言精致。第十五章 辛弃疾及其豪放词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
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
第十六章 姜夔与宋末格律词派
“格律词派”,其代表人物是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和张炎等。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以词的成就最高,著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存词80余首。他的词有感叹国事的内容,但在表达上低回深沉,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等;也有不少咏物词,仅咏梅的就有28首,其中代表作是《暗香》、《疏影》二首。
3.姜夔词的风格特点是“清空”,这一评价最初是由张炎提出的。“清空”的主要内涵是:(1)词中的情感,多属于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2)在表现手法上,多追求言外之意和空灵的的神韵。(3)词中的语言、意象偏向淡雅素净。(4)词的意境以疏朗开阔为主,结构上有跳跃性。第十八讲 姜夔与宋末格律词派(续)1.吴文英,号梦窗,别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2.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今河南开封)人。著有《梅溪词》一卷,存词100余首。他的词情景交融,咏物、节序之作尤为人称道。代表作有《双双燕?咏燕》等。3.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4.张炎,字叔夏,号玉田。著有《词源》二卷,上卷论音律,下卷论作法。
第十七章 南宋后期的诗歌
1.“四灵诗人”是指南宋后期生长在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因为这四个诗人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也称“永嘉四灵”。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艺术上追慕晚唐隐逸诗风,崇尚平淡自然的风格,语言精炼,以白描为主要表现手法。
第二十讲宋代话本
1.话本在宋代是指新体白话小说,也称为“平话”,它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说话”相当于今之“说书”,它起源于唐代,到宋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说话”主要在勾栏、瓦舍中进行。宋代“说话”主要有三家:小说,讲史,说经。话本的体制包括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六个部分。
2.现存宋代话本,小说类有《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讲史类有《大宋宣和遗事》、《新编五代史平话》等,说经类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
3.话本塑造了不少市民形象,揭示了他们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斗争,特别是表现了他们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压迫的民主思想。讲史类话本则体现了当时民众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新的评价。话本在艺术上以通俗性和生动性为主要特征,特别是在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上更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4.话本,特别是讲史话本的出现,为后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在著作形式和故事情节方面对收到宋代话本的影响。
元代文学史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元杂剧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元诗以宗唐为主,但亦受宋诗的影响。前期作家主要有刘因、卢挚、赵孟兆页等;后期作家主要有萨都剌、杨维桢、王冕等。元词亦呈衰落的趋势。元词人多宗宋词,大致可分为宗苏轼、辛弃疾和宗周邦彦、姜夔两派,前者以刘因、萨都剌为代表;后者以张翥为代表。元代散文主要以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为学习对象,代表作家有姚燧、虞集等。第二章 元杂剧的渊源、形成和体制
第一节 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第二节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二)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四)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
(五)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第三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为元代剧坛的领袖。号已斋叟,他博学多才,性格倔强而滑稽,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表示对现实黑暗的反抗。代表作为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历史剧《单刀会》。第二节 悲剧名作《窦娥冤》
一、剧作的题材来源:从古代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演化而来,二、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通过窦娥幼年被卖作童养媳,成年后被流氓欺负,陷入冤案而被杀害的悲剧故事,揭露了元代高利贷盛行、恶势力猖獗、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而以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死后鬼魂报仇的方式,表现了元代下层人民反抗压迫、要求政治清明的呼声。窦娥的形象分析(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艺术特色(1)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2)戏剧冲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3)语言特色:关汉卿为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体现其大师风格。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第三节 喜剧《救风尘》主题思想剧作通过花花公子周舍欺骗、虐待歌妓宋引章,赵盼儿以“风月”手段回击周舍,解救受难姐妹的故事,揭示了元代妓女的不幸命运,表达了元代人民反抗强暴的理想和愿望。
赵盼儿形象的分析:(1)饱经风霜,世故机智。(2)侠义心肠,仗义救人。(3)泼辣豪放,出语痛快。艺术特色(1)勾栏喜剧:剧中的主要人物为妓女、嫖客,赵盼儿战胜周舍用的是打情骂俏的“风月手段”,具有青楼调笑的作风。(2)语言特色:质朴自然,泼辣明快。
第四节 历史剧《单刀会》主题思想通过蜀汉关羽单刀赴东吴鲁肃之会,宣扬汉室为正统的观念,塑造关羽英武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反抗元蒙统治者的民族情绪。人物形象分析(1)关羽:对大汉赤胆忠心,大智大勇,为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2)乔公:对汉朝怀有浓厚的感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欣赏关羽的英武过人。(3)司马徽:厌倦战乱,绝意功名,赞赏关羽的勇武。乔公和司马徽都是衬托关羽的人物。历史剧的特色(1)改造史料,借古讽今。(2)改造史料,突出主要历史人物关羽的形象(3)用铺垫和渲染之法塑造人物。(4)语言刚劲有力,融入诗词。
第五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善于塑造不同身份性格的鲜明人物形象。
二、戏剧结构多为一人一事,主脑清楚;剧情发展迅速,又曲折多变。
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四、本色自然的语言特色。第四章 王实甫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
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一说名信,字实父。大都人。《西厢记》为其代表作。一部爱情戏的杰作。创作主题《西厢记》结尾曲词:“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该剧的点睛之笔。传统的封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金钱权势是婚姻的基础,父母作主是婚姻的缔结方式。而此剧强调婚姻的基础是“有情的”,而不是“有钱的”、“有权的”,而“有情”只能由婚姻双方的当事人才能完成,这样,就将婚姻的决定权从局外人手里夺回到当事人的手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婚姻的色彩。
人物形象分析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
莺莺: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理想 爱情。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儿”。红娘: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 而苦恼,成人之美。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历史地位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对后世剧坛最有影响的作品,它所宣扬的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它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第五章 元代前期剧坛 第一节 白朴与马致远。白朴与马致远是元代前期剧坛地位仅次于关汉卿和王实甫的重要杂剧作家,与关汉卿和元代后期杂剧作家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白朴,字仁甫,号兰谷,《墙头马上》、《梧桐雨》。悲剧《梧桐雨》《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主题思想与白居易《长恨歌》着重歌颂李杨爱情不同,此剧一方面表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切爱恋,一方面又不回避他父纳子妇、杨贵妃与安禄山有私情的丑闻;而且,更着重批判他对安禄山养虎为患的昏庸误国。因此,此剧并非纯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而是着重表现一种对国家兴亡原因的反思。联系白朴幼年逃难的经历、刘祁《归潜志》中金章宗纵容悍将胡沙虎、金哀宗在蒙古军攻汴京时逃难归德的史实,此剧显然是以古讽今,表达白朴在国破家亡后的沧桑之感。
艺术特色(1)社会悲剧 此剧颇为符合西方悲剧的概念,主人公为贵族(皇帝),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剧作结局凄凉,打破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惯例。(2)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
三、喜剧《墙头马上》《墙头马上》以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为素材,写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爱情故事。(3)主题思想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合理性,猛烈抨击了以裴行俭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表现了元代青年追求理想爱情与个性解放的思想。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汉宫秋》是其代表作。
历史剧《汉宫秋》写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艺术特色(1)抒情悲剧(2)典雅酣畅的语言特色。
第二节 杨显之和康进之
一、杨显之和《潇湘雨》 杨显之,时称“杨补丁”。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作家之一。今存剧目8种,剧本二种,《潇湘雨》为其代表作。
二、康进之和《李逵负荆》李逵形象的分析:(1)憨厚直率,热爱梁山事业,也爱梁山的一草一木。(2)疾恶如仇,鲁莽急躁。(3)知错能改,真诚正直。
第六章 元代后期剧坛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是元代后期重要的文采派作家之一。是“古杭书会”的领袖人物。《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倩女离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主题思想:通过对张倩女为追求爱情幸福而灵魂离开躯体的描写,说明封建礼教可以限制青年的行动,却无法拘束他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和愿望。并否定了门第观念和喜新厌旧的思想。张倩女形象的分析(1)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灵魂离开躯体,追随王文举。(2)有沉重的精神负担——担心母亲悔婚,王文举得官后易妻。其他后期杂剧作家:
一、乔吉一名乔吉甫,字梦符,《两世姻缘》为其代表作。
二、秦简夫秦简夫,大都人,流寓杭州。《东堂老》为其代表作。
三、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是元代包公戏中的优秀作品。第七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体制特点
一、什么叫散曲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散曲小令也叫街市小令、叶儿。
二、散曲的来源和兴起(1)宋词:(2)诸宫调:(3)北方民歌:
三、散曲的体制和特点(1)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组成,一韵到底,有尾声,但不必句句押韵。(2)在小令和套数之间有带过曲,为小令的变体,用同一宫调的二至三调。(3)多用衬字。(4)无入声。(5)抒情直露。
四、元散曲作家的流派和分期元散曲的流派大致分为豪放与清丽两大流派。豪放派以马致远为首,其他作家有张养浩、贯云石等。清丽派以张可久为首,其他作家有白朴、乔吉等。元散曲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白朴、卢挚、张养浩等,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元散曲的后期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贯云石、睢景臣等,以张可久的成就为突出。
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
一、马致远的散曲马致远在元代被誉为“曲状元”,有散曲集《东篱乐府》。马致远的小令名作为《[越调]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连用名词,描画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篇末画龙点睛,点明游子思乡的主题。全曲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有唐诗的韵味,故备受称赏。马致远的套数名作为《[双调] 夜行船?秋思》,写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怀,对隐逸生活的歌颂。艺术特色:(1)感情强烈,表现酣畅,多用感叹句、反问句。(2)善用鼎足对和博喻。(3)语言明快宏放,雅俗兼备,体现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二、张养浩的散曲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代表作为《[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从沿途景色勾起思古之情,追昔抚今,结句点题:指出历代王朝的兴亡,都是建立在人民苦难的基础上。在艺术上,此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警深刻,尤以结末的对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影响深远。另外,全曲气势雄浑、语言刚劲,也体现了张养浩作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第三节 第三节 元代后期散曲
一、张可久的散曲张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他与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双璧”。有散曲集《小山乐府》。张可久的散曲名作为套数《[南吕] 一枝花?湖上晚归》,描写作者携美人游西湖的赏心乐事,寄托隐者流连湖山的高雅情趣。艺术特点:(1)营造清雅的意境;(2)化用前人诗词名句;(3)语言清丽文雅,善用对句和鼎足对,体现出清丽派散 曲家的特点。
二、睢景臣的散曲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代表作是《[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套曲。这首套曲通过村民嘲讽汉高祖刘邦还乡时的装腔作势,揭露他的丑恶老底,表现出对封建皇权的极度蔑视;实际上是借古讽今,讽剌元蒙统治者每年耗费巨资回东北祭祖,反映出作者的民族情绪。第八章 宋元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概述及其体制
一、什么叫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简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二、南戏现存的作品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末明初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
三、南戏的体制(1)结构:以出为单位,可十几出至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2)音乐:以南方歌曲为主,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3)演唱:各个角色均可演唱,还可合唱、伴唱。(4)脚色:生、旦、净、丑、末、杂。
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一、高明的生平和创作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作品有南戏《琵琶记》。主题思想《琵琶记》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但作者在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这个悲剧故事的时候,客观上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伤害,统治阶级的专横不法、官场的贪污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劳动人民善良、坚忍、互助友爱的美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艺术特色(1)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2)双线结构,交叉发展,对比映衬。语言特色:以质朴自然为主,兼有文采之美,兼顾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环境。元代诗文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一、刘因的诗和词刘因,字梦吉,号静修是著名的元代理学家。诗作多沉痛的故国之思。在诗歌艺术上受元好问影响,风格豪健而沉郁。
二、萨都剌的诗和词萨都剌为元代最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风格既刚健俊爽而又清丽婉转。其诗《芙蓉曲》为乐府诗,原诗题下有“兼善状元御史”六字。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文学概述
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他们都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以沉重打击。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而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世。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晚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此概述参考了以下两种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
第二章
《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三国故事自晚唐时即已开始流传于民间,至宋时尤盛,金元杂剧中亦多演绎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发现了元刊《三国志平话》,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本轮廓。经过前辈学者的研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上为人们所了解:即它是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戏剧以及正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而成。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大概是一个不太得志的下层文人。《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是嘉靖本,以后各种本子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更动。明末时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李卓吾评本”,将嘉靖本的回目予以合并,并加入批语。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冈父子则对此书加以整理,删掉了原来的评语后自行加批;其次又对该书的文字和情节都作了一些更动,这使原书的艺术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题亦偏离原著,比如历史宿命感、历史循环论与正统观念的加强,对“忠”这一君臣伦理的宣扬盖过原书对“义”的强调。
二、《三国演义》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长期以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封建正统说、拥刘反曹说等。这些说法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发掘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但是纵观全书,小说中除了对正、邪的截然区分,对忠、义等伦理价值的宣扬之外,实在很难说还有什么集中的主题思想。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是描述了一个历史过程中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政治与军事斗争中的波谲云诡,从一个更高的立场来表达对历史沧桑的咏叹。书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也都是对政治军事谋略铺排描写,和对智慧与勇敢类型人物的集中塑造。比如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即体现出很高的叙事技巧(可参看林庚先生《中国文学简史》中的分析),对诸葛亮、赵云、关羽、曹操、周瑜等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但书中对许多小规模战争或战斗的描写却之失简单和草率,对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有脸谱化、平面化的倾向,某些人物性格特征则有夸张过头的嫌疑。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指出,不必赘述。
第三章 《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水浒传》成书的情形有类于《三国演义》。北宋末年发生了以宋江为首的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关于这次起义的各种传说却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到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具备一个后来水浒故事的轮廓。元代戏曲中数量众多的水浒戏说明这一时期水浒故事日趋发达。到元末明初先由罗贯中将传说、戏曲中的水浒故事综合、加工成一个本子,其后施耐庵对这个本子加以完善而成《水浒传》。《水浒传》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现在一般认为繁本先出。此系统中所知之最早版本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其次则有嘉靖间郭勋所刻百回本。现存较完整的百回本则有天都外臣序本。繁本中还有一种袁无涯所刻一百二十回本,但内容有所增饰。明末金圣叹又将繁本删削成一个七十回本,保留了最精彩部分,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以上参考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二、《水浒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水浒传》是一部表现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的英雄传奇。这些人走上反抗道路的共同原因在于官府的黑暗,所以他们反抗的对象也主要在于权豪势要。其次,梁山好汉聚义的一个共同基础还在于侠义精神的感召,这便使梁山的英雄群体具有一种强烈的精神魅力。另外,替天行道的主张也体现着黑暗政治中一种行动理想,并为他们的反抗提供了合法性。而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反抗方式与最终的招安结局固然说明了这种反抗的不彻底性,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叙事策略(为了小说能够顺利地流传)。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历来受人称道:首先,是其叙事及结构之精妙,对此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有精辟阐说;其次,是书中众多英雄性格的成功塑造,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第三,是小说强烈的情节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欲罢不能而又痛快淋漓的审美感受;第四,是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堪称古典白话小说中的一个典范。当然,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不够浑融紧密,各个不同人物的经历在小说中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不过对于早期长篇小说来说,这种缺陷似乎是难免的。
第四章
《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西游记》跟《水浒传》一样,也是在历史与传说的基础上经文人编撰而成。唐代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乃实有其事,后来玄奘弟子根据其口述先后撰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传记作品。此后关于取经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大约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关于此书的成书时代有不同看法,此处取李时人、蔡镜浩说),此书已初具《西游记》轮廓。到宋元时期又出现了许多与取经故事有关的戏曲。至元末明初则出现了比较完整的《西游记》一书(取鲁迅、孙楷第先生之说),但此书仅有片段佚文保存在《永乐大典》中。《西游记》的版本流传情形比较复杂,若概而言之则有:明代金陵世德堂刊本(为现存最早刊本)及李卓吾评本——此二本均无“陈光蕊赴任逢灾”一回;至清人刊《西游证道书》一百回,乃增第九回,遂成定本。关于此书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然后说亦迭遭质疑,其作者归属竟成悬案。(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
二、《西游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主题,长期以来歧说并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部小说内涵之丰富性。诸说之中似以游戏之说出现较早、亦更切近题旨。清人焦循《剧说》中云:“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鲁迅先生上承其说,更进一步指明游戏之中又兼以讥讽当时之世态(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林庚先生则又创新说,认为《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其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精神,其喜剧性也来源于这种童话性。并认为这种童话性乃是时代思潮(如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中的一种反映。这种观点可谓抓住了《西游记》艺术魅力的本质。此外,本书的成功还在于塑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学界有过长期争议,主要有来源于印度史诗、来源于本国神话与来源于二者之综合三种观点。印度故事对中国小说之影响在六朝小说中已见端倪,至于猿猴变化的故事在六朝至唐代小说中都不乏其例。其次,唐代小说中还有大量表现精怪变异题材的作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孙悟空和其他精怪形象的艺术渊源。此外,《西游记》以一个旅行(或历险)的框架结构全书,这种结构方式在世界文学中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第五章
《金瓶梅》
一、《金瓶梅》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描写人情与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新纪元。但是这样一部重要作品却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首先是,它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 这个问题从明代以来已经有了多个答案,比如王世贞、屠隆、李开先、李渔、冯梦龙、汤显祖、贾三近等。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金瓶梅》是在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由某个文人整理写定的。这个说法虽然可以找到许多文本上的证据加以支持,但是文本之外的证据却很少,对于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其中的故事曾在民间流传过,可我们却几乎看不到多少文献上的记载,似乎不可想象(这跟《水浒》和《三国》的情形实在相去甚远)。其次,象《金瓶梅》中所描写的这种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似乎也不太适合于在说唱文学中予以表现。关于《金瓶梅》的第二个未解之谜是其写作年代,到目前为止,主要有嘉靖和万历两说。明人笔记中首先提出此书出自嘉靖间大名士之手,至郑振铎、吴晗等人始提出万历说,迄今未能趋于一致。《金瓶梅》刊刻之前已有抄本在社会上流传,其初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现存最早的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1932年在山西发现)乃据初刻本翻印;明末崇祯年间所刻之《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则经过删削和修改,尤其是第一回作了很大改动,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部书的主题。另外一个重要的本子乃清初康熙年间刊行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此即张竹坡评本。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删改本,然多背离原著甚远。
二、《金瓶梅》的主题、艺术特色及影响
《金瓶梅》乃是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情节作为整体叙事框架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长篇巨制,虽然小说中的时代设定在北宋末年,但其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却是属于晚明时代的。小说以西门庆这个人物为核心,描述了他在对金钱、女色、权势的追逐中耗尽生命的短暂一生,与此同时小说中又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一个暴发户家中成群妻妾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生活图景,刻画了潘金莲这样一个乖巧机变、情欲旺盛而又阴险狠毒的不幸的女性形象。此外,作者又对官场的腐败、世态的炎凉多所揭示。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冷酷无情、弥漫着欲望气息的成人社会,作者以一种冷静的自然主义的笔调在叙述这个社会的聚散离合,描述它的短暂的繁华和彻底的毁灭,除了一丝宗教拯救的渺茫希望之外,看不到多少理想的色彩。在《金瓶梅》中,作者以一种客观的手法来塑造其中的人物,人物的性格都更为真实、丰满、复杂,一改以往小说中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局面。《金瓶梅》中的人物已经难以完全按照某一种标准去衡量,而是应该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金瓶梅》又以一种近似于重复、琐碎的笔法去描写当时的日常生活,改变了过去小说所形成的审美期待和阅读方式(我们不再可能从中获得阅读《水浒》、《三国》等书时的审美愉悦)。《金瓶梅》所开创的题材领域与写作方式对后世的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六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汤显祖的生平及思想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中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职,曾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交往。万历十九年上书议政,被贬官广东徐闻。万历二十一年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临川。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创作上,代表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其中后三者均作于弃官归乡以后。汤显祖在思想上先后受到罗汝芳、达观、李贽等人的影响,兼备老、庄、儒、佛、心学等多种因素。在创作思想上他强调“情”的价值,这正如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所云:“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牡丹亭》的写作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主张。
二、《牡丹亭》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牡丹亭》这部戏曲的构思受到魏晋隋唐文言小说中女鬼再生题材的启示,但又融进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杜丽娘乃是太守之女,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管教,除了每日在闺中刺绣,她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行动自由。为了使她能够成为知书达理的“贤淑”,父亲便为她请了一位腐儒教授《诗经》。但是这样一种陈腐的教育方式却并不能遏止丽娘青春生命的冲动。在一次偷偷的游园经历中,她看到满园荒颓中的“姹紫嫣红”,不禁油然地感慨自己在孤寂中虚度的华年(“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当她回到闺中,便恹恹入梦,却不料在梦中与一位俊秀的书生相遇,二人欢情缱绻。然而春梦无痕,丽娘从此幽思成疾,以至抱恨而终。不久之后,那位梦中的书生(柳梦梅)竟然来到园中,拾到丽娘临终时留下的画像,日夜焚香参拜,感动丽娘幽魂降临。二人海誓山盟,更兼宿缘前定,丽娘乃获重生,与书生结为夫妇。在这个戏剧中所体现的这种对礼教的抨击、对人性的尊重正与晚明的时代思潮相一致。《牡丹亭》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其中的曲辞精致优美,充满了诗一般的抒情氛围;全剧风格在深沉、含蓄中兼以诙谐、幽默;剧中所涉及的生活面及地域空间也很开阔,这都使其超出当时的其他剧作而显得卓尔不群。
三、《牡丹亭》的影响及流传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第七章
明代短篇小说
一、短篇文言小说
明代前期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主要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再加上万历年间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可合称“三话”,这三种小说集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较少创变。明代后期文言小说集则有宋懋澄的《九籥集》、《九籥别集》,冯梦龙纂辑的《情史》,以及朱孟震的《河上楮谈》、《汾上续谈》等。这些集子中虽仍带有前代小说的痕迹,但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如《九籥别集》中的名篇《珠衫》即完全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冯梦龙等人的拟话本小说亦曾从这些文言小说中取材。这一时期的文言小说仍然包含不少狐鬼花妖的题材,可以视为唐代传奇与清代文言小说之间的一个过度阶段。
二、白话短篇小说
中国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时期已较为发达,宋代小说家话本中的某些篇目得以保存在明人所刻的《清平山堂话本》中,使我们可以略窥当时白话小说的概貌。到了明代,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大量涌现,标志着这种文体形式的成熟。其中冯梦龙和凌濛初先后编著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乃是这类小说的集成。现在一般认为,“三言”中包括了一部分经过改编的宋元话本,此外基本是明人(包括冯梦龙)的创作。“二拍”中的作品则基本出于凌濛初的个人创作。冯梦龙对白话小说的关注乃有其明确的“导愚适俗”的主张:“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叙)”这注定“三言”会带有道德教化的色彩,但是其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已经带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对于人的自然情欲的充分尊重,对背离礼教的行为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宽容等。“三言”、“二拍”中的小说也更加广泛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婚姻生活。其中的许多作品在叙事以及塑造人物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廊独占花魁》即是历来受人称道的名篇。在“三言”、“二拍”之外,明末人刊刻的《西湖二集》、《型世言》也是较为重要的白话小说集,但其艺术性都已大逊于前。
第八章
晚明小品
小品文是公安、竟陵文学主张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这类文章不拘形式,不限题材,随心所欲,没有道学气,最能体现出人的性情和襟怀,所谓“文章新奇,无定格式,一一从自己胸中流出”。在晚明文坛,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袁宏道、袁中道、谭元春、刘侗、王思任、张岱等人。袁宏道为人洒脱,不滞于物,辞官后纵情山水,写下大量小品文的佳作,如《高梁桥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均文字清丽活泼,令人怡情悦性。谭元春、刘侗等竟陵一派小品则幽深孤峭,于新奇拗涩之中蕴涵深趣。王思任则于幽峭之中杂以谐谑,似又别为一体。张岱则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史考研必备名词解释
文学专业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畿地区的音乐,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赋: 《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最大就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引用其它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有进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如:《关雎》用‘雎鸟’的鸣叫起兴,引出诗人即景生情的联想。
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书中既尊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书中生动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卿大夫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主要记载了当时谋臣策士的言行,鉴于此书的性质,有人把它归入诸子类。
《孟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儒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是孟子晚年和弟子万章等人编撰的,全书包括《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等七篇。书中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反映了他的思想学说(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仁政思想)。
《庄子》: 《庄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道家学派重要的一部著作,原有五十二篇,现仅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篇、外篇十五篇、杂篇十一篇。《庄子》是战国中期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的作品,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本人自著,外篇和杂篇中的有些作品出自其门人和后学之手。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在统一中略有差异,大体上反映了庄子的观点。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西汉末年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汇、交流的产物,也是春秋以来楚国在长期独立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
《九歌》:是屈原在楚国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的祭歌,总共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等十一篇作品。
《九章》:作者是屈原,是楚辞中一组叙述屈原身世和遭遇的抒情诗,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篇作品。《九章》只是表明作品的实际数目,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九章》的作品分别创作于屈原生活的不同时期,其内容和让题与《离骚》近似。
《九辩》: 《九辩》之名源于古代传说中的天乐,宋玉写的《九辩》只是袭用古乐之名而作,在内容上已非其本来面目。《九辩》是楚辞中的一首抒情长诗,共255句。
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是孟子提出的。孟子重视道德修养,他把孔子的“仁”的道德规范发展为仁义,提出尽心、养性、诚心、寡欲等修养方法。浩然之气就是通过“义”的积累而养成,它到大至刚,充塞于天地之间,表现为崇高的无所畏惧的精神境界和心理状态。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自觉实行仁义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把道德操守置于生命之上,他的舍生取义思想对后世影响极大。
楚辞:是战国后期楚国屈原等人创作的诗歌,是当时产生的一种富有南方地方特色的新诗体,汉成帝时由刘向整理后“楚辞”就成为一部总集的名称。
散体大赋:汉代兴胜起来的一种文学体裁,一种艺术形式。它除师承屈原、宋玉外,还师承《诗经》的“雅”、“颂”,是从战国时期的纵横游说之风发展起来的。这种作品多属为统治者扬威颂圣的文字,篇幅巨大,文字铺排堆砌。代表作品是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两京赋》等。《古诗十九首》:最早见于梁萧统所编的《昭明文选》。他收集了东汉末年的一些内容风格相近,而又失去题目的无名氏的五言诗,编在一起,起名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大体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游子思乡、怀人;二是男女恋情;三是文人士大夫的怀才不遇;四是反映一种颓废心理和一种及时行乐的情绪。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记载自汉高祖元年到王莽地皇四年,共229年的历史。东汉时期最杰出的史传散文。《汉书》先后经过四人之手才完成,分别为班彪、班固、班昭和马续,其主要作者是班固。在体制上承袭《史记》,而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全书分本纪
十二、表
八、志
十、传七十,共一百篇。
互见法: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建安风骨:东汉末年,建安诗人直接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广泛地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展示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抒发作家建功立业的理想壮志和积极进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情绪。作品意境宏大,笔调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风格。后人把这种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风指作品的思想内容,骨指作品的艺术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正始文学:正始时期,玄学兴起,思想界玄学成为主流,这对魏晋时期的文人及文学都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贤”.竹林七贤:正始时期的隐士,指阮籍、嵇康、山涛、王戎、向秀、刘伶、阮咸。他们发言玄远,任性放达,饮酒服药,一进颇有名声。七贤的政治态度和处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学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学:太康是西晋文学的繁荣时期,此时时局稳定,文人们有时间和精力用于文学的创作和研究,又因社会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颂德,故形式主义文风亦日趋严重,追求文学作品形式的华美,创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学地追求作品的艺术表现,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学大潮是趋于浮艳,诗尚雕琢,文崇骈俪,词采绮丽成为诗文的普通特色。代表这种主流派风格的作家,当首推潘岳和陆机。
玄言诗:晋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乐,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学自我迷醉的风气日渐浓厚,其内容上是以谈论老庄玄理为主,少数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达上则是抽象玄虚,谈乎寡味。几乎无艺术性可言,东晋玄言诗人有孙绰、许询等。(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刘琨、郭璞)左思风力:左思诗虽不多,但内容充实,风格独特,在太康诗坛独标一帜,成为太康,以至西普时期成就最高的诗人,钟嵘认为其《咏史》诗是“五言之警策”,并极力推崇“左思风力”。
宫体诗:产生于梁陈时代的宫廷,多是描写女性和宫廷享乐生活的,风格绮艳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调柔弱,内容平泛,题材狭窄,把形式主义诗风推向极致。代表人物是萧纲、萧绎、徐陵父子等。
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从诗歌声律高度提出的一个概念,指五言诗从声律比较自由的古体诗走向格律严整的近体诗之间的过渡阶段,其理论支持便是永明声律说。出现于南朝齐永明年间。周颙在音韵上做出贡献,对汉语语音的天然音调进行规范,沈约把这种音韵的研究成果直接运用到诗歌中,提出了自觉运用声律来写诗的要求“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诗人们把声律说自觉运用于诗歌创作,产生了这个新诗体。诗歌的声律和诗句的对仗加以结合形成了“永明体”。最优秀的“永明体”诗人是谢朓。
徐瘦体:由于徐樆和徐陵父子和庾肩吾、庾信父子均以写艳体诗著称,人们遂称这种形式讲究的艳体诗风为“徐瘦体”。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齐时期,北朝出现了几位比较正统的诗文作家,模仿南朝诗文创作,虽然水平有限,难与南朝相比,但它却标志着北朝文学开始复苏,也迈开了南北文学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较著名的是温子昇、邢邵、魏收。号称北地三才。
志怪小说:多指超现实的神灵鬼怪之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产生,是与当时宗教迷信思想的盛行有关的。是普通百姓表达理想愿望的需要,他们将自己的反抗情绪和对理想的追求,通过大胆的幻想,曲折的表达出来。志怪小说的内容是宣扬迷信思想,大谈鬼神妖异,神仙道术,志怪小说大都采用非现实的故事题材,展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在艺术上比较简略。代表作是干宝的《搜神记》。
轶事小说:以记录人物轶闻琐事为主的轶事小说,在魏晋南北朝盛行。这与魏晋以来品评人物和崇尚清淡的社会风尚大有关系。今存比较完整的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搜神记》:<搜神记>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小说。作者是干宝,原30卷,今本为20卷,作品虽然不乏神仙道术、鬼怪灵异的内容,但故事来源广泛,保存了不少优秀的民间故事和神话传说,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世说新语》: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叙轶闻逸事小说的先驱,以魏晋知识分子为主要记载对象,故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对后世的小说和散文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世效仿《世》的作品有:唐王方庆《续世说新语》、宋王谠《唐语林》、明何俊良《何氏语林》、清王晫《新世说》等
山水诗: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为独立的、客观的审美和描写对象,山水诗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对永明新体诗和后世山水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代表作家是‘谢灵运’。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在文学主张上都竭力反对华而不实的绮靡之风,提倡抒发真情实感。对齐梁文风的批判尤显自觉。四杰诗文在内容上有较大的开拓,由宫廷走向市井,由台阁移至江山与塞漠。题材扩大了,思想严肃了,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也有了初步的定型。他们的诗带有强烈的热情与幻想,愤懑与牢骚,不仅反映了齐梁所没有的大唐盛世气象,而且气势雄壮,意境宏博,节奏有力,语言浏亮,富于个性,壮而不虚,刚而能润,雕而不碎,按而弥坚。四杰为结束齐染文风,开启盛唐之间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
大历十才子:指中唐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津、夏侯审,大历初年他曾在长安参加重要唱和活动,又创作倾向和诗风相近。其中以钱起、卢纶、戴叔伦成就最高。大历诗人创作内容较贫乏,诗风以清丽空灵、省净纤巧为主要特色,相对盛唐,由壮阔变为清秀,由重气势变为重韵味,艺术显得更为精工。
永州八记: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属游记,写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动人之处,神形毕肖的地再现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艺术独创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动写静的手法与大量的比喻和拟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记,画廊式的展现了永州的山水胜景。(游记的名字再写出来)
花间词:五代后蜀时,卫尉少卿赵崇祚将晚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韦庄等十八家词编为《花间集》,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人词总集,花间词派因此得名。其核心内容不脱冶游宴乐、男女私情,风格绮艳婉丽,对宋词产生了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温韦:温庭筠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以词名家的人,以宫怨闺诗为主要题材,韦庄是唐末另一位卓有成就的词人。二人齐名,并称“温韦”。
唐传奇:指唐代流行文言短篇小说,它是在六唐志怪小说的基础上,融合历史传记小说、辞赋、诗歌和民间说唱艺术形成的新的小说文体。使得小说由单纯的谈神说鬼,以通过写人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方面演进。它的兴盛和唐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和唐代佛教道教思想的流行有密切关系。受《史记》以来历史传记文学的影响,以及六朝志怪小说的影响,唐代传奇最繁荣的时期是中唐时期,主要创作在中唐时期,晚唐则出现了大批的专集,传奇的内容既有描写社会生活的,也有写宗教迷信的。但传奇中,成就最高的是有关爱情生活题材的小说,如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艺术上,情节比较复杂,结构相当完整,语言典雅华丽,富于文采。宋人以后,人们根据这类小说多传述奇闻异事的特点,泛称唐人小说为“传奇”,在明清,则指南戏演唱的戏曲。西昆派-----由《西昆酬唱集》得名。全部为近体律诗,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为代表作家。内容无外乎歌咏宴饮生活,咏物、咏史及泛咏男女情爱。追求用典丰缛,属对工整,下字丽艳,音节铿锵;标榜学习李商隐。
江湖诗派----《江湖集》中所录诗人大部分或为布衣,或为下层官吏,身分卑微,以江湖习气标榜,因而被统称为江湖诗派。江湖诗人时时抒发欣羡隐逸、鄙弃仕途的情绪,也经常指斥时弊,讥讽朝政,表达不与当朝者为伍的意愿。江湖诗人中成就较著的是戴复古和刘克庄。
诗话----诗话是宋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批评形式,最早的诗话是北宋欧阳修的《六一诗话》。诗话内容大体包括记事、考证和文学批评几个方面。南宋后期严羽所作的《沧浪诗话》,是一部最著名的宋代诗话。
以禅喻诗-----以禅喻诗的风气开始于北宋苏、黄等人。严羽改变了前人仅以参禅喻学诗“工夫”的作法,直接以禅境喻诗境,以参禅的“妙悟”喻对诗歌本质的领会。禅宗在说明“如何是禅”的问题时总是恍惚其辞,悠谬其谈,绝不肯作出正面回答。严羽认为诗的本质也是不可言传的,只能依*“妙悟”。这样,他就把以禅喻诗运用到诗的本质问题上,由此导出了后人的“诗禅等一”等论调。
诸宫调-----是一种讲唱文艺形式,是在鼓子词和赚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同一宫调的曲牌组成套曲,再用若干宫调的套曲组成长篇,间以说白,来演唱故事。
元杂剧-----以宋杂剧和金院本为基础,融合宋、金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艺术样式而形成的戏曲艺术,并在唐、宋以来词曲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产生了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南北合套-----元代后期,又有所谓“南北合套”,即在套数中将南曲和北曲的曲牌依一定的规则间用。小令、套曲------小令又称“叶儿”,一般是独立的单只曲子。套曲也称“套数”、“散套”,由同宫调的三支以上只曲组成,也可“借宫”,一般套末应有尾声,全套必须一韵到底。
铁崖体-----杨维桢的古乐府,题目多新创,题材或翻新故事、或描写世故,爱用古韵,诗风瑰奇绮丽,时称“铁崖体”。
茶陵诗派----以李东阳为代表,作诗力主宗法杜甫,强调法度音调.对台阁体文风是有所冲击的,对后来前七子的诗文主张也有直接影响。
唐宋派----嘉靖间,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主张文章取法唐宋古文的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等,他们被称为“唐宋派”。
格调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认为诗歌在内容上应该符合封建社会秩序。而在表现上,则应'温柔敦厚“,”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要讲含蓄、比兴,只能”委婉陈词“,不可”过甚“、”过露“。好诗的标准是”风雅“,是盛唐的诗歌,因此写诗必须学古,必须有法度,也就是要”摩取声调,讲求格律“。
义法----”义法“是方苞的文学见解。他认为作文要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法"即言有序。言有物,是说文章要有内容;言有序,是说文章要有条理、有层次、有技巧,也就是指形式。方苞主张要写好文章,必须学习古文的法则,必须向古代学习。这既是道统又是文统,是道统和文统相结合的完整的体系。
第五篇: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一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袁行霈)第一部分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比较难复习,一是因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二是内容多,有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以及抽象的文学理论。注意掌握主要的作家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尤其要多参看历届的真题,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从从文学流派团体、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文学创作的特点、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和基本内容、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及文学理论作品等方面对文学史有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类,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2)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3)
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1)
《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墨子》的艺术特色有:①质朴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2)
《苟子》的艺术特色是:体系完整,长篇大论,论点明确,论证严密,巧譬博喻,句式整齐。《韩非子》议论透辟,观点鲜明,切中要害,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是:①叙事说理铺张渲染,纵横恣肆。②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③刻画人物,鲜明生动。
《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00余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②塑造了诗人伟大爱国者的主体形象。③融铸神话传说,驰聘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寄托哀思。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3)《吕氏春秋》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很有条理,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富有形象性。
《史记》的艺术特色有: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③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④语言生动、准确、灵活。
《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有:①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的最高艺术成就。②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情节曲折,结构完整,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曹操诗歌创作的特色有:①大都用乐府旧题表现新的内容。②风格苍凉悲壮。
《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有: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②记事与记言相结合。③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4)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有:①风格完整,意境深远。②语言平淡自然、富于韵味。③对田园有着真挚的爱,情景交融。
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有:①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②语言清新自然。③广泛运用双关语。
《搜神记》的艺术特色有:①行文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的行文特征。②一些名篇结构完整,情节较丰富,粗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人物形象比较鲜明。
王维诗歌的特色有:①融诗情画意于一体。②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李白诗歌的风格是:飘逸、奔放、雄奇、壮丽。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浓郁顿挫。
岑参诗歌的风格特点有:感情真实、气势磅礴、想象新奇、格调激越。
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②常用对比手法。③注重人物描写。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5)
李商隐诗歌的特色有:①诗歌风格雄浑悲壮。②词作兼有豪放和婉约之长。
柳永词作的特点有:①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青楼歌妓的生活。②尤善于表达羁行役之苦。③大量制作慢词。④以铺叙见长。
辛弃疾词作的特色有: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三国演义》艺术特色:①善于刻画人物形象。②语言传神、生动、准确。
三 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1)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自15个地区的诗,其中大多数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地王都附近的诗;“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洲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2)《西厢记》写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
《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许多贵族、名人的言谈逸事。《三国演义》以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自汉末群雄逐鹿至西晋统一历史进程。
《西游记》以孙悟空为中心,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黑暗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3)《聊斋志异》描写歌颂爱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政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桃花扇》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长生殿》一方面颂扬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另一方面又谴责他们荒淫祸国,企图达到“垂戒来世”的目的。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爱情故事,提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四 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1)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早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乐府诗集》是唐五代以前乐府诗的总集。《世说新语》是一体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集。《西厢记》是元杂剧,是我国古典杂曲国的不朽著作。
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2)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
《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三言”“二拍”是明代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志怪传奇文言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文学的代表作。《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五 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1)孔子文论:以诗教为核心,倡“兴观群怨”说。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老子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庄子文论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提“虚静”、“物化”和“得意忘言”。屈原倡“发愤抒情”说。司马迁提“发愤著书”说。王充文论倡“真善美”相统一。钟嵘文论以“直寻”为核心。李白诗歌理论祟尚自然清新。
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2)王昌龄倡“诗境”论。
司空图论诗歌要有“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韩愈文论:文道合一,务去陈言,气盛言宜,文从字顺。欧阳修文论: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严羽论诗倡“别才、别趣”、“妙悟”、“以盛唐为法”。
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3)李蛰主张“童心说”。
公安派:倡导“性灵说”,各尽其变,力求创新。王土帧主张“神韵说”。
沈德潜主张“格调说”翁方纲主张“肌理说”。袁枚主张“性灵说”。
六 古代文学各章精华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然而被上层集团疏远、流放,最终自杀。古人或曾感慨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 屈原的诗歌基本上是他品味着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楚国的政治悲剧创作的,主要包括《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它们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屈原在中国诗歌史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原始神话中包含的不自觉的超现实想象,提升成了自觉的艺术创作方法。《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愤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美人香草意象:美人比喻君王,或者是自喻;香草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骚体:屈原作品在形式上的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秦始皇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带来生机,相反,由于施行的极端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谏逐客书》。但是它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一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但在文化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文必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总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
汉赋的起源:一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它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和文体,如荀赋、战国纵横家散文、楚辞等的关系。二 赋的定义及其体制特点: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三 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 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散体大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
汉代散文:《吕氏春秋》、《淮南子》,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组织众人集体编写的成书特点。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著述的结构,表达的方式。杂取各家思想,诸子思想由分到合的趋势。二 汉初散文纵横家风格的复兴汉初的社会结构,诸侯--游士的社会格局,对战国的呼应。贾谊、晁错等人及其作品。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以其《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这是一部空前的大著作,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这样几部分。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作为一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著作,《史记》一向被称为“实录”。司马迁对社会,尤其是对当代社会所持的大胆的批判精神,正是中国古代良史“秉笔直书”的传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充分体现。三 《史记》的内容和写作艺术:司马迁具有空前自觉、强烈的历史写作意识,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明确的写作目的,就使其区别于单纯的历史记录和整理。在《史记》中,他试图使过去曾经发生的一切成为真正有组织的历史。不仅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风俗等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历史,他首创的纪传体意味着:历史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机整体。《汉书》:一 班固的生平及《汉书》的写作;《汉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继司马迁之后,《汉书》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后来相沿不替的断代史体例。班固使司马迁首先创设的纪传体更加稳定、完善,从而成为后世正史修撰的唯一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史书最为经典的形式。文章的演变:曹丕《典论•论文》“概文章也,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汉乐府诗: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 叙事成分 三 以杂言为主,具有向五言发展的趋势。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编集。《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二 诗歌在汉代长期以来的不发达,以及东汉中后期社会文化土壤的转变。三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宦途失意者的伤时失志之悲。《古诗十九首》高度的艺术成就:长于抒情,其情感真挚而富于概括性。情景、物我交融,构成浑然优美的艺术境界。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工整细致。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
(一)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文学风貌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二)文学思潮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约四百年,其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 这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一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风格与表现方式产生的时代。第一,它使中国文学摆脱了政教观念的束缚,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第二,随着文学的自觉,对于自身的特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丰富了。第三,文学的题材、体裁更丰富了。山水题材、田园题材、游仙题材乃至宫廷题材、边塞题材都出现了,而且奠定了后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五言诗逐渐兴盛,成为中国诗歌史影响最大、创作量最多的一种诗体,七言诗在形成中。骈文、骈赋也大大发展,达到了高峰。小说这一文体也有了一定基础与规模,出现了志人、志怪两大类。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一、文学的自觉与建安文学的新面貌。
1、五言诗创作的腾涌。
2、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3、建安风骨的形成。“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可说是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
二、曹氏父子及其文学创作。
(一)曹操 生平与文坛地位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的文学创作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今存有20余首,数量不算多,但成就却很突出。从内容上来看,大致分为四类,即纪事,述志、游仙、咏史。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第三,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五言而言,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
(二)曹丕 字子桓,曹操次子。
(三)曹植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位作家。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余一斗,天下人共一斗”。
三、“建安七子”与蔡琰。
建安时期在诗创作上影响最大的除“三曹”外,就是“建安七子”与女作家蔡琰。
(一)“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的名号,最早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宜,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从此,建安七子的名号便确立下来任司空事祭酒等。其诗今存不多,以《饮马长城窟行》最有名,所长在书檄,《移豫州檄》为代表。
四、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二)阮籍与嵇康
在正始文人中,“竹林七贤”最具代表性;在文学创作上,阮籍与嵇康则是成就最突出者。阮籍与嵇康是正始中期玄学的主要代表人。阮籍与嵇康的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为魏晋散文的代表。阮的散文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嵇的散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等。
西晋文学 :西晋主要作家:
1、潘岳与陆机。潘岳与陆机是西晋太康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左思与刘琨在西晋诗坛上是两位比较突出的作家,左思继承并发扬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作品内容充实,富于力度,有“左思风力”(钟嵘语)之称;刘琨当晋末乱亡之际,抒英雄失路之悲,清刚悲壮。二人确为当时文坛之骄骄者。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后代文影响极大 现在我们接着来谈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一百二十五首,文七篇,辞赋二篇。他的辞赋与散文均写得很出色,《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园记》均是其中的代表作。陶诗的艺术特点,大致可有以下几方面:
1、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
2、情、景、理的统一。
3、豪迈雄健:诗风的另一侧面。
南北朝文学:
(一)(1)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创作活跃(2)文学创作上求新求变的倾向很突出。新题材、新风格不断出现,诗歌上,刘宋时期山水诗涌现,“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字之奇”。齐时出现永明体,开始了对声律的追求,语言上开始追求简省,剔除宋诗的板滞晦涩,如沈约提出作诗“三易”:“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梁陈题材又转向宫体,写后宫妇女生活等。散文创作上:进一步骈化,骈体文创作成为这时的最有代表性的文体。(3)文学观念上,由“言志”转向重“缘情”。
(二)谢灵运及其山水诗。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1)精工富艳的风格。(2)细腻的景物刻划。(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三)鲍照与乐府七言诗。鲍照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诗歌、辞赋、骈文都有佳作,在元嘉时,与谢灵运、延颜之并称“元嘉三大家”。
(四)永明体与沈约、谢眺 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五)宫体诗与梁陈其他诗人。宫体诗是继齐永明体之后在梁陈诗坛上出现的一种新的创作倾向,与齐梁以来诗歌创作上出现的艳情化、娱乐化的创作趋向有关,而在梁陈两代这种诗风发展到极致,形成了宫体诗风。从梁武帝普通年间至陈代末年过七十年中,是宫体诗风兴起,并在诗坛上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宫体诗的出现,与梁简文帝萧纲有关。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地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一、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南朝乐府民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清商曲辞,其中吴(声)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歌)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曲十八首。清商曲辞以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吴歌》、《西曲》、《神弦曲》。
二、北乐府民歌
北朝文人诗,既少又不好。严格地说,没有一个诗人。魏晋南北朝小说、骈文、辞赋及散文、《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骈文与辞赋 散文:从总体看,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兴盛的时代,散文并不发达,代表这一时期散文成就的是一些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而这些著作,其文风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骈文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部著作,即郦道元的《水经注》与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隋唐五代文学概论:隋唐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特别是唐高祖李渊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唐太宗李世民,继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固政权起很大作用,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外因。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诗歌、散文、小说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内因。
第一章 初唐四杰
四杰生平:“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之浪漫,遭遇悲惨。”(闻一多语)重点:王勃生平;重点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两条感情线索的交互发展,决定了此诗健康、向上的基调。杨炯与《从军行》。骆宾王与《在狱咏蝉》。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远眺》。四杰诗作虽未能脱尽六朝绮靡文风,然而,能初步突破诗歌只描写宫庭、贵族生活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诗歌的领域,开始具有唐诗的气派,五律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初步定型。
第二章 陈子昂
四杰之后,正式举起诗歌革新的旗帜,以坚决的态度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表现了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陈子昂的生平:早年“任侠使气”,中进士后,上书论事,曾两次随军出塞,因受主将压抑而去职还乡,后遭政敌迫害死于狱中。陈子昂的思想:政治上的远大抱负。“请息兵”,“请措刑”的政治主张。陈子昂的创作:感遇诗《丁亥岁云暮》。陈子昂的理论:《感遇诗》“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陈子昂的诗特点:质朴、苍劲、平实、无华。第三章 山水田园诗派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价值。认识山水诗的思想性。山水田园盛行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盛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山水田园诗应运而生。孟浩然生平:早年在家隐居读书,四十岁后到京求仕,未如愿,经过一段漫游后又回乡,一生清淡寡居。孟浩然的创作:分析《过故人庄》,串讲《春晓》。王维的生平:早年关心社会现实,向往开明政治,由于张九龄的罢相,李林甫擅权,他在40岁以后就过上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更加消极。“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是其处世哲学。王维的创作:也以40岁为分界线,划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第四章 边塞诗派
边塞诗兴盛的原因:盛唐社会,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新的局面吸引着有志之士,跃马边疆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题材的边塞诗,应运而生。岑参生平略述;分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岑参的诗,气势磅礴、雄奇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特点。高适《燕歌行》、《封丘作》。王昌龄《出塞》、《从军行》、《闺怨》。第五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生平:李白出身富而不贵。学习从方术入门,博涉百家,未受过正规的儒学教育,习辞赋,好剑术,慕神仙。二十六岁离乡远游。胸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其生活理想是“功成身退”。生平的三个重点:1.李白的籍贯问题;2.供奉翰林与赐金还山;3.从永王李璘东巡。
思想:由于李白的家世,所受教育及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形成了他的庞杂的思想。1.封建市民的思想。2.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思想。“功成身退”将二者统一起来了。3.虚无主义思想。这是李白思想中的糟粕。4.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非政治家。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李白的创作继承了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丰富发展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浪漫主义这一流派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1.主题的现实内容与非现实情节的结合。2.很少详尽地描写生活过程。3.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古风》《行路难》《月下独酌》《赠孟浩然》《赠汪伦》《嘲鲁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六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生平和思想
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长安十年(35-44岁)。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4.“漂泊西南天地间”(49-59岁)。杜甫的创作,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艰难坎坷的生活造就了杜甫,使其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创作,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度:剖析社会现实的尖锐性;对时局的敏感与预见;对战争的清醒认识。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介绍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成熟、高超的艺术技巧。《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现了杜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生命线,正是这条生命线,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批判现实的力量,具有真正的思想价值。《三吏》、《三别》表现了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特征:1.深刻、冷峻的解剖现实。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3.选材的典型性与真实的细节描写相结合。五律《春夜喜雨》,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表现了“律中鬼神惊”的高超技巧。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杜甫继承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把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推向一个比较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对中晚唐的新乐府运动具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技巧,一直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篇目:《望岳》、《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第七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第一节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原则,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 加者。概括地说:乐府诗,自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文人的摹拟创作,再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写时事,三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其间,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他与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共创新乐府,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
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一曰讽谕诗,二曰闲适诗,三曰感伤诗,四曰杂律诗。以白居易44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划分前后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后期志转消沉,“独善其身”,写了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其中,白居易最重视的是讽谕诗。作品:《上阳白发人》,串讲《卖炭翁》、《钱塘湖春行》。第三节 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篇脍炙人口而内容又极为复杂的叙事诗。
(一)古今岐说述评。
(二)《长恨歌》的基调是婉而讽。篇目:《重赋》、《杜陵叟》、《轻肥》、《卖炭翁》、《上阳白发人》、《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第八章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 第一节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中唐社会中一部分地主知识分子为挽救社会危机,巩固唐王朝统治,积极从事政治改革,要求文学自觉地为它服务。古文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由秦汉的古文到魏晋南北朝的骈体,再到韩柳的古文,走了一个由散到骈再到骈散结合的过程,恰巧走了一个“之”字。古文运动不是重复秦汉古文而是一种新的发展。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第二节 韩愈和他的散文
(一)韩愈的生平、思想、创作
(二)重点讲述《送董邵南序》、《祭十二郎文》。第三节 柳宗元和他的散文
(一)柳宗元的生活体验及其创作。
(二)重点讲述:《永州八记》,具体分析《小石潭记》、《小丘记》,综合介绍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第九章 中唐其他诗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第十章 杜牧、李商隐及晚唐现实主义诗派
了解晚唐现实主义诗派的创作实际。杜牧生平及其作品,李商隐生平及其作品,唐末社会概况及现实主义诗派。
第十一章 唐传奇与唐五代词
了解唐传奇及唐五代词的作品特色。
第一节 唐传奇繁荣的原因及思想、艺术简介。
兴盛原因:1.都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丰富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科举考试“温卷”之风的盛行。3.唐代各种文学形式的普遍繁荣,诗、文、小说出现了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倾向。4.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及轶事小说的传统。传奇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初盛唐是兴起时期,中唐为鼎盛时期,晚唐时传奇创作仍很丰富,但开始脱离现实,艺术上趋于粗俗。传奇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爱情主题的作品,如《李娃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描写仕途坎坷、官场黑暗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河太守传》;反映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传》、《长恨歌传》;描写侠义刺客的《聂隐娘》、《无双传》、《谢小娥传》等,还有描写鬼怪、神仙的《古镜记》等。唐传奇作家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对现实生活精细描绘,注重人物性格、心理描写,细节真实,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语言采用散文古体,也吸收民间口语及骈文的技巧,并插入大量诗词。
第二节 唐、五代词 温庭筠与花间词派:
温庭筠生平。怀才不遇,生活放浪。其词内容狭窄,多写妇女,寄寓自己失意情怀。艺术上描写细腻,真切,善于创作意境。如《望江南》(梳洗罢)等篇。花间词派:晚唐五代时,西蜀少蒙战乱,统治者淫乐成风。西蜀的一批词人,把温庭筠词封为正宗,极力推崇、仿效,形成花间词派,主要写男女相思、离别,绮罗香泽,内容空虚,追求词藻,形成唯美主义词风。李煜和南唐词:李煜是南唐后主,是一个屈辱图存、苟安享乐的风流天子。前期词作,近花间派;亡国被俘,有故国之思,写了一系列感情真挚、沉痛的词,如《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等。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代文学概说
1.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2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从960-1279年,共319年,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社会特点:对外关系特别软弱;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成熟;(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4.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5.宋代文学的分体特点:(1)宋诗风格与唐诗和宋词不同,整体上含蓄、深沉以文为诗成为基本风气;(2)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风格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3)宋文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4)俗文学如说话、杂剧、南戏也较有成就。第二章 宋初诗文革新运动 1.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1)白居易体—浅俗平易。代表人物是徐铉与王禹偁。(2)贾岛、姚合体—境界狭仄,语言工巧。代表人物是林逋、潘阆以及“九僧”。(3)李商隐体—绵密富丽。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2.宋初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理论:大致分两类:(1)重道的一派,以柳开、穆修为代表,主张通过复兴古文来复兴儒道。(2)重文的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主张在内容上“传道”与“明心”结合,艺术上讲究自由流畅、亦骈亦散的风格。第三章 北宋前中期的词
1.晏殊:字同叔。晏殊的词集名《珠玉集》,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语言清淡自然,以白描为主,不失精巧之美。内容上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索及孤独感为主。2.张先 字子野。生性浪漫。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词集名《张子野词》。他的词多写长调,风格也逐渐背离婉约的传统,趋于明白爽快、铺张详尽。3.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词集名《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等,存词240多首。其词的总体风格是典雅,擅长用平常的景象和普通的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如《踏莎行》(侯馆梅残)等,即为代表。4.晏几道 字叔原,号小山。其词与父亲晏殊齐名,并称“二晏”,都属婉约一派。晏几道的词以写爱情为主,在深沉中露出奔放,在温柔中显示真率。创作方式以追忆为主要特色。5.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第四章 柳 永 柳永的词集名《乐章集》,存词200多首,堪称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他对词史的贡献,就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1)多描写具有现实感情和现实环境中的女性。(2)擅长写作描写离别与羁旅之情的词。(3)描写城市风物的词也颇具特色。艺术方面的贡献(1)发展了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2)语言上雅俗结合。(3)音调优美,格律考究。地位:(1)直接影响到当时和北宋中后期的词风。(2)“凡有井水饮处,辄能歌柳词。”(3)“掩众制而尽其妙。”(4)其俗词上承敦煌词的传统,下启金元散曲谐俗语言风格的开端。第五章 欧阳修与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的生平与政治思想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欧阳修的散文创作 分为三类:(1)论道之文(2)论政之文。(3)抒情之文。欧阳修散文的主流艺术特色是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诗歌创作。内容上可分三类:(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其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
第六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续)
1.梅尧臣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的贡献主要在散文方面,而“苏梅”的贡献则主要在诗歌方面。后代学者称赞他们开创了宋诗的新格局。2.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宣城人。有《宛陵先生集》,存诗8200多首。梅尧臣在诗歌风格上推崇平淡古雅,但要求以创新为基本前提。他的大部分诗歌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从中往往加进一些哲理性的内容,朝思理深密方向发展,创造出一种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美。3.苏舜卿。4.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主要以政治家的身份驰名。他的散文以政论文为主,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等,散文的艺术特点是: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立意新颖,语言简朴有力,气势不凡。其诗歌的成就总体上要超过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4类:政治诗,怀古诗,咏怀诗,写景诗。艺术上以“雅丽精绝”著称。5.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以散文驰名,以“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而自成一家。代表作有《墨池记》、《醒心亭记》等。6.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著有《嘉祐集》,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文方面,有战国策士之风,代表作有《六国论》等。7.苏辙著有《栾城集》,其散文以“论事精确,修辞简严”著称,代表作有《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等。第七章 苏 轼
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的诗歌创作。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苏轼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从自然中体悟人生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等。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是(1)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2)多发议论。(3)善用比喻。(4)时有雅谑。第八章 苏 轼(续)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2)咏物词。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第九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1.黄庭坚的生平与思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2.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主要侧重在创作技巧方面。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三宗”,明确提出“一祖三宗”之说,揭示了江西诗派的源流。
第十章 周邦彦与北宋后期的词
秦观的词。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擅长描绘凄迷感伤的意境,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结合起来,极具艺术感染力。(2)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写景、抒情更为形象生动。(3)语言精美而平易,遣词典雅凝练,雅俗共赏。其不足是风格较弱,缺少力量之美。
贺铸艺术特点是:(1)意象重叠。(2)注重锻炼字面,善于点化前人语句入词。
第十一章 周邦彦与北宋后期的词(续)1.周邦彦的生平。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2.周邦彦的词集名《清真集》,一名《片玉词》,存词200余首 被后人誉为“结北开南”的重要人物。3.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铺叙,结构谨严;描摹物态,曲尽其妙。(2)句法奇警,辞气高华,造语精工,风格浑厚和雅。(3)精于声律,音韵优美。第十二章 李清照与南宋前期的词
1.李清照的生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2.李清照词的情感基调。李清照的词集名《漱玉词》,存词40余首。她的词在情感上以“愁”为主,可以北宋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围绕自己的闺阁生活来写,以闺愁和夫妇别离之愁为主;后期词的“愁”情则以家国之思为主。3.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情感上的微妙变化。(2)语言精工自然,雅俗共赏。
4.李清照词的影响。李清照的词在南宋初年即开始流传,并被宋人誉为南宋女词人之首,明清两代学者誉其词为婉约派的典范。第十三章 李清照与南宋前期的词(续)1.张元干,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福建永福人。
2.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第十四章 陆游与南宋前中期的诗歌
1.南宋前中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均以诗歌擅名天下。其中陆游影响最大,杨万里、范成大二家次之,尤袤作品则较少。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所作诗歌构思新颖奇特,善于表现人物情态和稍纵即逝的场景;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被称为“诚斋体”。代表作有《小池》、《闲居初夏午睡二绝句》等,情趣与理趣兼备。3.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人,兼有“清新妩媚”和“奔逸隽伟”的特点。第十五章 陆游与南宋前中期的诗歌(续)1.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
2.陆游诗歌的创作主题。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其诗集名《剑南诗稿》,存诗9300多首。其诗歌主题分为三个方面:(1)表现自己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迈理想以及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代表作有《书愤》、《金错刀行》等。(2)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小园》等。(3)爱情诗,代表作有《沈园二首》等。
3.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1)渊源各家,风格多样,众体皆工。(2)高度的抒情性与强烈的感染力。(3)对偶工整,语言精致。第十六章 辛弃疾及其豪放词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
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第十七章 姜夔与宋末格律词派
“格律词派”,其代表人物是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和张炎等。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以词的成就最高,著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存词80余首。他的词有感叹国事的内容,但在表达上低回深沉,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等;也有不少咏物词,仅咏梅的就有28首,其中代表作是《暗香》、《疏影》二首。姜夔词的风格特点是“清空”,这一评价最初是由张炎提出的。“清空”的主要内涵是:(1)词中的情感,多属于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2)在表现手法上,多追求言外之意和空灵的的神韵。(3)词中的语言、意象偏向淡雅素净。(4)词的意境以疏朗开阔为主,结构上有跳跃性。
第十八章 姜夔与宋末格律词派(续)
1.吴文英,号梦窗,别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2.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今河南开封)人。著有《梅溪词》一卷,存词100余首。他的词情景交融,咏物、节序之作尤为人称道。代表作有《双双燕•咏燕》等。
3.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4.张炎,字叔夏,号玉田。著有《词源》二卷,上卷论音律,下卷论作法。第十九章 南宋后期的诗歌
“四灵诗人”是指南宋后期生长在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因为这四个诗人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也称“永嘉四灵”。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艺术上追慕晚唐隐逸诗风,崇尚平淡自然的风格,语言精炼,以白描为主要表现手法。第二十章 宋代话本
1.话本在宋代是指新体白话小说,也称为“平话”,它是“说话”艺人表演时所依据的底本。“说话”相当于今之“说书”,它起源于唐代,到宋代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说话”主要在勾栏、瓦舍中进行。宋代“说话”主要有三家:小说,讲史,说经。话本的体制包括题目、篇首、入话、头回、正话、篇尾六个部分。
2.现存宋代话本,小说类有《京本通俗小说》、《清平山堂话本》等,讲史类有《大宋宣和遗事》、《新编五代史平话》等,说经类有《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等。3.话本塑造了不少市民形象,揭示了他们与封建统治者之间的矛盾斗争,特别是表现了他们争取恋爱婚姻自由、反对封建压迫的民主思想。讲史类话本则体现了当时民众对历史事件与历史人物的新的评价。话本在艺术上以通俗性和生动性为主要特征,特别是在人物语言和细节描写上更为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色。4.话本,特别是讲史话本的出现,为后代长篇小说的创作奠定了基础,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等在著作形式和故事情节方面对收到宋代话本的影响。
元代文学史
元代社会的特点及其对文学发展的影响。疆域辽阔,经济繁荣,俗文学兴盛 民族压迫,矛盾尖锐,反抗意识强烈 文士落魄,转向通俗文学创作。多民族杂居,各民族文化融合,形成元代文学独特的风格。第一章:元代文学概述 元代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元曲,元曲分杂剧和散曲两种,杂剧是戏剧,散曲是清唱曲。元曲流行的区域主要在北方大都一带,故也称北曲。元杂剧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白朴、纪君祥、康进之等,后期作家主要有郑光祖、乔吉等。在元代南方还流行着另一种戏曲形式——南戏。它是由南方语言和南方音乐组合而成的戏曲样式,最初流行于浙江温州一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著名的南戏为高明的《琵琶记》。
散曲是元代出现的新诗体,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支曲,套数是由两支以上宫调相同的曲子联缀而成的组曲,也称套数、散套。散曲的前期作家主要有关汉卿、白朴、马致远、张养浩等;后期作家主要有张可久、乔吉、睢景臣等。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元诗以宗唐为主,但亦受宋诗的影响。前期作家主要有刘因、卢挚、赵孟兆页 等;后期作家主要有萨都剌、杨维桢、王冕等。元词亦呈衰落的趋势。元词人多宗宋词,大致可分为宗苏轼、辛弃疾和宗周邦彦、姜夔两派,前者以刘因、萨都剌为代表;后者以张翥为代表。元代散文主要以唐代的韩愈和宋代的欧阳修为学习对象,代表作家有姚燧、虞集等。第二章 元杂剧的渊源、形成和体制 第一节 元杂剧的历史渊源和形式 元杂剧是在宋杂剧、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诸宫调等说唱文学的成就而形成的成熟的戏剧形式。
第二节 元杂剧的体制特点
(一)剧本结构:一般分为一剧四折一楔子,剧末附“题目正名”。
(二)演唱体制:用北方歌曲演唱,流行的宫调有五宫四调。
(三)脚色:分为旦、末、净、杂四大行当。
(四)宾白:剧中称为“云”,指剧中人的说白。有韵白和散白两类,韵白为诗句,散白为散文。
(五)科范:剧中称为“科”,指演员的做工、武打、歌舞等表演,第三章 关汉卿
第一节 关汉卿的生平和创作
关汉卿是元杂剧的奠基人,为元代剧坛的领袖。号已斋叟,他博学多才,性格倔强而滑稽,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表示对现实黑暗的反抗。代表作为悲剧《窦娥冤》、喜剧《救风尘》、历史剧《单刀会》。
第二节 悲剧名作《窦娥冤》
一、剧作的题材来源:从古代流传的“东海孝妇”的故事演化而来。
二、剧情梗概和脚色扮演: 通过窦娥幼年被卖作童养媳,成年后被流氓欺负,陷入冤案而被杀害的悲剧故事,揭露了元代高利贷盛行、恶势力猖獗、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而以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死后鬼魂报仇的方式,表现了元代下层人民反抗压迫、要求政治清明的呼声。窦娥的形象分析:(1)是中国封建社会被压迫妇女的典型,一个悲剧形(2)是遵守封建道德,尽孝守节的本分善良的妇女形象。(3)是反抗封建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形象。
三、艺术特色(1)剧作结构:一人一事,主干突出,详略得当。(2)戏剧冲突:在正反面人物的尖锐冲突中塑造鲜明的正面人物形象。(3)语言特色:关汉卿为本色派语言大师,此剧的语言既然质朴自然,又酣畅泼辣,体现其大师风格。名曲有第三折 [滚绣球]。第三节 喜剧《救风尘》
主题思想:剧作通过花花公子周舍欺骗、虐待歌妓宋引章,赵盼儿以“风月”手段回击周舍,解救受难姐妹的故事,揭示了元代妓女的不幸命运,表达了元代人民反抗强暴的理想和愿望。赵盼儿形象的分析:(1)饱经风霜,世故机智。(2)侠义心肠,仗义救人。(3)泼辣豪放,出语痛快。
艺术特色:(1)勾栏喜剧:剧中的主要人物为妓女、嫖客,赵盼儿战胜周舍用的是打情骂俏的“风月手段”,具有青楼调笑的作风。(2)语言特色:质朴自然,泼辣明快。
第四节 历史剧《单刀会》
主题思想:通过蜀汉关羽单刀赴东吴鲁肃之会,宣扬汉室为正统的观念,塑造关羽英武的民族英雄的形象,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反抗元蒙统治者的民族情绪。人物形象分析:(1)关羽:对大汉赤胆忠心,大智大勇,为富有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2)乔公:对汉朝怀有浓厚的感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欣赏关羽的英武过人。(3)司马徽:厌倦战乱,绝意功名,赞赏关羽的勇武。乔公和司马徽都是衬托关羽的人物。
第五节 历史剧的特色(1)改造史料,借古讽今。(2)改造史料,突出主要历史人物关羽的形象(3)用铺垫和渲染之法塑造人物。(4)语言刚劲有力,融入诗词。第六节 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一、善于塑造不同身份性格的鲜明人物形象。
二、戏剧结构多为一人一事,主脑清楚;剧情发展迅速,又曲折多变。
三、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塑造人物。
四、本色自然的语言特色。第四章 王实甫
王实甫的生平和创作:王实甫,名德信,字实甫;一说名信,字实父。大都人。《西厢记》为其代表作。一部爱情戏的杰作。
创作主题:《西厢记》结尾曲词:“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是该剧的点睛之笔。传统的封建婚姻讲究门当户对、父母之命,金钱权势是婚姻的基础,父母作主是婚姻的缔结方式。而此剧强调婚姻的基础是“有情的”,而不是“有钱的”、“有权的”,而“有情”只能由婚姻双方的当事人才能完成,这样,就将婚姻的决定权从局外人手里夺回到当事人的手里,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婚姻的色彩。人物形象分析:
张生:志诚种——忠于爱情,将爱情置于功名之上。才气与勇气——追求爱情和解决危难果断、机智、大胆。傻角——软弱、忠厚、傻气。莺莺:美丽而多情——离经叛道,不满父母包办的婚姻,追求理想 爱情。内热外冷—受封建礼教约束,感情丰富而外表贞静,常有“假意儿”。
红娘:富有正义感——不满老夫人的背信弃义,同情崔、张为爱情 而苦恼,成人之美。机智——巧妙帮助崔、张,反驳老夫人的责骂。泼辣——尖锐批评张生、莺莺的缺点,嘲讽郑恒配不上莺莺。王实甫为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家,其剧作语言被朱权的《太和正音谱》称为“如花间美人”。
历史地位:王实甫的《西厢记》杂剧是元杂剧对后世剧坛最有影响的作品,它所宣扬的反对封建婚姻、争取爱情自由的思想,成为后代爱情作品的精神源泉。它与明代的《牡丹亭》、清代的《红楼梦》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中三大爱情作品,具有里程碑式的历史地位。
第五章 元代前期剧坛 第一节 白朴与马致远
白朴与马致远是元代前期剧坛地位仅次于关汉卿和王实甫的重要杂剧作家,与关汉卿和元代后期杂剧作家郑光祖合称“元曲四大家”。白朴,字仁甫,号兰谷,《墙头马上》、《梧桐雨》。《梧桐雨》取材于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写安史之乱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故事。
主题思想:与白居易《长恨歌》着重歌颂李杨爱情不同,此剧一方面表现唐明皇对杨贵妃的深切爱恋,一方面又不回避他父纳子妇、杨贵妃与安禄山有私情的丑闻;而且,更着重批判他对安禄山养虎为患的昏庸误国。因此,此剧并非纯以歌颂爱情为主题,而是着重表现一种对国家兴亡原因的反思。联系白朴幼年逃难的经历、刘祁《归潜志》中金章宗纵容悍将胡沙虎、金哀宗在蒙古军攻汴京时逃难归德的史实,此剧显然是以古讽今,表达白朴在国破家亡后的沧桑之感。艺术特色:(1)社会悲剧:此剧颇为符合西方悲剧的概念,主人公为贵族(皇帝),在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下,一步步走向衰亡。剧作结局凄凉,打破元杂剧大团圆结局的惯例。(2)典雅而富有文采的语言。
《墙头马上》以白居易的乐府诗《井底引银瓶》为素材,写李千金和裴少俊的爱情故事。主题思想:通过李千金和裴少俊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歌颂了青年男女自主婚姻的合理性,猛烈抨击了以裴行俭为代表的封建卫道士,表现了元代青年追求理想爱情与个性解放的思想。马致远号东篱,大都人《汉宫秋》是其代表作。历史剧《汉宫秋》写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艺术特色:(1)抒情悲剧。(2)典雅酣畅的语言特色。第二节 杨显之和康进之
一、杨显之和《潇湘雨》 杨显之,时称“杨补丁”。是元杂剧本色派的作家之一。今存剧目8种,剧本二种,《潇湘雨》为其代表作。
二、康进之和《李逵负荆》李逵形象的分析:(1)憨厚直率,热爱梁山事业,也爱梁山的一草一木。(2)疾恶如仇,鲁莽急躁。(3)知错能改,真诚正直。第六章 元代后期剧坛 郑光祖,字德辉,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人。是元代后期重要的文采派作家之一。是“古杭书会”的领袖人物。《倩女离魂》是其代表作。《倩女离魂》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取材于唐代陈玄祐的传奇小说《离魂记》。主题思想:通过对张倩女为追求爱情幸福而灵魂离开躯体的描写,说明封建礼教可以限制青年的行动,却无法拘束他们追求自由幸福的思想和愿望。并否定了门第观念和喜新厌旧的思想。
张倩女形象的分析:(1)大胆反抗封建礼教,热烈追求自由幸福——灵魂离开躯体,追随王文举。(2)有沉重的精神负担——担心母亲悔婚,王文举得官后易妻。
其他后期杂剧作家:
一、乔吉一名乔吉甫,字梦符,《两世姻缘》为其代表作。
二、秦简夫秦简夫,大都人,流寓杭州。《东堂老》为其代表作。
三、无名氏的《陈州粜米》是元代包公戏中的优秀作品。第七章 元代散曲
第一节 散曲的兴起和体制特点
一、什么叫散曲
散曲是在元代出现的新诗体,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歌形式,因多用北方歌曲演唱,也叫北曲。散曲小令也叫街市小令、叶儿。
二、散曲的来源和兴起(1)宋词。(2)诸宫调。(3)北方民歌。
三、散曲的体制和特点
(1)分为小令和套数两大类,小令只有一段,句句押韵;套数又称套曲、散套,由同一宫调的数支曲组成,一韵到底,有尾声,但不必句句押韵。(2)在小令和套数之间有带过曲,为小令的变体,用同一宫调的二至三调。(3)多用衬字。(4)无入声。(5)抒情直露。
四、元散曲作家的流派和分期
元散曲的流派大致分为豪放与清丽两大流派。豪放派以马致远为首,其他作家有张养浩、贯云石等。清丽派以张可久为首,其他作家有白朴、乔吉等。元散曲前期的创作中心在大都,主要作家有关汉卿、王和卿、马致远、白朴、卢挚、张养浩等,以马致远的成就为高。元散曲的后期创作中心在杭州,主要作家有张可久、乔、贯云石、睢景臣等,以张可久的成就为突出。第二节 元代前期散曲
一、马致远的散曲
马致远在元代被誉为“曲状元”,有散曲集《东篱乐府》。马致远的小令名作为《[越调]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小令连用名词,描画出一幅萧瑟悲凉的秋景图,篇末画龙点睛,点明游子思乡的主题。全曲情景交融,富于诗情画意,有唐诗的韵味,故备受称赏。马致远的套数名作为《[双调] 夜行船•秋思》,写作者愤世嫉俗的情怀,对隐逸生活的歌颂。艺术特色:(1)感情强烈,表现酣畅,多用感叹句、反问句。(2)善用鼎足对和博喻。(3)语言明快宏放,雅俗兼备,体现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
二、张养浩的散曲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代表作为《[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从沿途景色勾起思古之情,追昔抚今,结句点题:指出历代王朝的兴亡,都是建立在人民苦难的基础上。在艺术上,此曲寥寥数语,高度概括,精警深刻,尤以结末的对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为影响深远。另外,全曲气势雄浑、语言刚劲,也体现了张养浩作为豪放派散曲家的特色。第三节 元代后期散曲
一、张可久的散曲
张可久,字伯远,号小山,庆元(今浙江宁波)人。他与马致远被誉为“元曲双璧”。有散曲集《小山乐府》。张可久的散曲名作为套数《[南吕] 一枝花•湖上晚归》,描写作者携美人游西湖的赏心乐事,寄托隐者流连湖山的高雅情趣。艺术特点:(1)营造清雅的意境;(2)
化用前人诗词名句;(3)语言清丽文雅,善用对句和鼎足对,体现出清丽派散曲家的特点。
二、睢景臣的散曲
睢景臣,字景贤,扬州人。代表作是《[般涉调] 哨遍•高祖还乡》套曲。这首套曲通过村民嘲讽汉高祖刘邦还乡时的装腔作势,揭露他的丑恶老底,表现出对封建皇权的极度蔑视;实际上是借古讽今,讽剌元蒙统治者每年耗费巨资回东北祭祖,反映出作者的民族情绪。第八章 宋元南戏
第一节 南戏的概述及其体制
什么叫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亦简称戏文,是宋元时用南方歌曲演唱的戏曲形式。它最初流行于浙东温州(永嘉)等地,故亦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南戏现存的作品 主要有:《永乐大典戏文三种》,元末明初四大传奇,高明的《琵琶记》。南戏的体制:(1)结构:以出为单位,可十几出至几十出。第一出为副末开场介绍剧情,从第二出开始才是正戏(2)音乐:以南方歌曲为主,有入声。曲词组织一般有引子、过曲、尾声。(3)演唱:各个角色均可演唱,还可合唱、伴唱。(4)脚色:生、旦、净、丑、末、杂。第二节 高明与《琵琶记》
一、高明的生平和创作: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作品有南戏《琵琶记》。主题思想:《琵琶记》取材于宋代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但作者在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这个悲剧故事的时候,客观上揭示了科举制度对人们的伤害,统治阶级的专横不法、官场的贪污给人们带来的深重灾难;歌颂了劳动人民善良、坚忍、互助友爱的美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艺术特色:(1)悲剧特色:善于塑造苦境,抒发苦情,以情动人。主要以苦境苦情塑造赵五娘历尽苦难的悲剧形象。(2)双线结构,交叉发展,对比映衬。语言特色:以质朴自然为主,兼有文采之美,兼顾不同人物的身份和具体环境。第九章 元代诗文 元代诗文从总体上走向衰落,但仍在继承唐宋诗文的基础上继续发展。
一、刘因的诗和词:刘因,字梦吉,号静修 是著名的元代理学家。诗作多沉痛的故国之思。在诗歌艺术上受元好问影响,风格豪健而沉郁。
二、萨都剌的诗和词:萨都剌为元代最杰出的少数民族诗人,风格既刚健俊爽而又清丽婉转。其诗《芙蓉曲》为乐府诗,原诗题下有“兼善状元御史”六字。
明代文学
第一章 明代文学概述
根据几种目前通行文学史的分期方式,我们可以大致将明代文学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和后期。前期为从明初到成化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的文学成就不高,诗歌方面的代表人物主要有高启、宋濂和刘基等人,这些人经历了元末战乱,作品较有现实内容;其后出现了歌功颂德的“台阁体”,以杨士奇、杨荣、杨溥为代表。在小说方面出现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与施耐庵的《水浒传》。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则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少创变。戏曲的创作则落入低潮,仅有邱濬、邵璨等人可以一提,然其皆以剧载道,殊无艺术感染力。
中期从成化末年至隆庆年间,约一百年。这一时期,先是在苏州一带出现了以唐寅、祝允明为首的“吴中四才子”,同时在京城出现了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前七子”。他们都提出了复古的口号,比如“前七子”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给予台阁体文风以沉重打击。此后又出现了以唐顺之为首的“唐宋派(”著名散文家归有光即被划入此派)和以王世贞、李攀龙为首的“后七子”,均带有复古倾向。这一时期戏剧的创作开始走出低谷,出现了徐渭的《四声猿》以及梁辰渔的《浣纱记》,后者专为当时经魏良辅改良的昆腔而创作。著名的长篇小说《水浒传》在这一时期开始流行,神魔小说《西游记》亦于此时问世。
后期为万历至明亡,约七十余年。这一时期,戏曲创作进入丰收期,汤显祖陆续完成其包括《牡丹亭》在内的“临川四梦”四部剧作。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沈璟、王骥德等对戏剧进行理论探索的文人。小说创作在此时也进入高潮,长篇人情小说《金瓶梅词话》、《醒世姻缘传》及神魔小说《封神榜》等先后问世。在白话短篇小说方面,则有冯梦龙的“三言”与凌濛初的“二拍”等相继刊刻流行。诗歌方面则主要出现了以“三袁”兄弟为首的“公安派”和以钟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提倡一种“独抒性灵”或“深幽冷峭”的风格。晚明时期又出现了一种抒写情性的短小散文——小品文,其代表作家有“三袁”和张岱等人。(此概述参考了以下两种文学史:章培恒、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第二章 《三国演义》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三国故事自晚唐时即已开始流传于民间,至宋时尤盛,金元杂剧中亦多演绎之。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日本学者发现了元刊《三国志平话》,从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后来的《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基本轮廓。经过前辈学者的研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上为人们所了解:即它是在民间的三国故事、戏剧以及正史资料的基础上经过罗贯中的整理、加工而成。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大概是一个不太得志的下层文人。《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版本是嘉靖本,以后各种本子都是在其基础上加以更动。明末时出现了一个所谓的“李卓吾评本”,将嘉靖本的回目予以合并,并加入批语。清代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冈父子则对此书加以整理,删掉了原来的评语后自行加批;其次又对该书的文字和情节都作了一些更动,这使原书的艺术性有所提高,但思想主题亦偏离原著,比如历史宿命感、历史循环论与正统观念的加强,对“忠”这一君臣伦理的宣扬盖过原书对“义”的强调。
二、《三国演义》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三国演义》的主题长期以来有各种不同的观点,比如封建正统说、拥刘反曹说等。这些说法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发掘了这部小说的思想内涵。但是纵观全书,小说中除了对正、邪的截然区分,对忠、义等伦理价值的宣扬之外,实在很难说还有什么集中的主题思想。在这部小说中,作者主要是描述了一个历史过程中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政治与军事斗争中的波谲云诡,从一个更高的立场来表达对历史沧桑的咏叹。书中最为吸引人的部分也都是对政治军事谋略铺排描写,和对智慧与勇敢类型人物的集中塑造。比如对赤壁之战的描写即体现出很高的叙事技巧(可参看林庚先生《中国文学简史》中的分析),对诸葛亮、赵云、关羽、曹操、周瑜等人物的塑造也十分成功。但书中对许多小规模战争或战斗的描写却之失简单和草率,对人物的性格塑造也有脸谱化、平面化的倾向,某些人物性格特征则有夸张过头的嫌疑。对此,已有许多学者指出,不必赘述。
第三章 《水浒传》
一、《水浒传》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水浒传》成书的情形有类于《三国演义》。北宋末年发生了以宋江为首的武装起义,虽然起义最终被镇压下去,但关于这次起义的各种传说却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到宋元之间的《大宋宣和遗事》中已经具备一个后来水浒故事的轮廓。元代戏曲中数量众多的水浒戏说明这一时期水浒故事日趋发达。到元末明初先由罗贯中将传说、戏曲中的水浒故事综合、加工成一个本子,其后施耐庵对这个本子加以完善而成《水浒传》。《水浒传》的版本大致可以分为繁本和简本两个系统,现在一般认为繁本先出。此系统中所知之最早版本是《忠义水浒传》一百卷;其次则有嘉靖间郭勋所刻百回本。现存较完整的百回本则有天都外臣序本。繁本中还有一种袁无涯所刻一百二十回本,但内容有所增饰。明末金圣叹又将繁本删削成一个七十回本,保留了最精彩部分,成为最流行的一个本子(以上参考章培恒主编《中国文学史》)。
二、《水浒传》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水浒传》是一部表现一百零八位好汉聚义梁山、替天行道的英雄传奇。这些人走上反抗道路的共同原因在于官府的黑暗,所以他们反抗的对象也主要在于权豪势要。其次,梁山好汉聚义的一个共同基础还在于侠义精神的感召,这便使梁山的英雄群体具有一种强烈的精神魅力。另外,替天行道的主张也体现着黑暗政治中一种行动理想,并为他们的反抗提供了合法性。而反贪官不反皇帝的反抗方式与最终的招安结局固然说明了这种反抗的不彻底性,同时也表明了一种叙事策略(为了小说能够顺利地流传)。这部小说在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历来受人称道:首先,是其叙事及结构之精妙,对此金圣叹在其《读第五才子书法》中有精辟阐说;其次,是书中众多英雄性格的成功塑造,正所谓“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第三,是小说强烈的情节性,让人在阅读中获得欲罢不能而又痛快淋漓的审美感受;第四,是小说的语言生动活泼,极具表现力,堪称古典白话小说中的一个典范。当然,这部小说在结构上不够浑融紧密,各个不同人物的经历在小说中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不过对于早期长篇小说来说,这种缺陷似乎是难免的。
第四章 《西游记》
一、《西游记》的成书、作者及版本
《西游记》跟《水浒传》一样,也是在历史与传说的基础上经文人编撰而成。唐代僧人玄奘赴天竺取经乃实有其事,后来玄奘弟子根据其口述先后撰成《大唐西域记》和《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两部传记作品。此后关于取经的传说开始在民间流传,大约晚唐五代时期出现了《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一书(关于此书的成书时代有不同看法,此处取李时人、蔡镜浩说),此书已初具《西游记》轮廓。到宋元时期又出现了许多与取经故事有关的戏曲。至元末明初则出现了比较完整的《西游记》一书(取鲁迅、孙楷第先生之说),但此书仅有片段佚文保存在《永乐大典》中。《西游记》的版本流传情形比较复杂,若概而言之则有:明代金陵世德堂刊本(为现存最早刊本)及李卓吾评本——此二本均无“陈光蕊赴任逢灾”一回;至清人刊《西游证道书》一百回,乃增第九回,遂成定本。关于此书作者,先有邱处机之说,后有吴承恩之说,然后说亦迭遭质疑,其作者归属竟成悬案。(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
二、《西游记》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主题,长期以来歧说并出,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这部小说内涵之丰富性。诸说之中似以游戏之说出现较早、亦更切近题旨。清人焦循《剧说》中云:“此特射阳游戏之笔,聊资村翁童子之笑谑,必求得修炼秘诀,亦凿矣。”鲁迅先生上承其说,更进一步指明游戏之中又兼以讥讽当时之世态(以上参考史铁良《明代文学研究》一书)。林庚先生则又创新说,认为《西游记》的成功在于其童话般的活泼自由精神,其喜剧性也来源于这种童话性。并认为这种童话性乃是时代思潮(如李贽的“童心说”)在文学中的一种反映。这种观点可谓抓住了《西游记》艺术魅力的本质。此外,本书的成功还在于塑造了孙悟空和猪八戒这两个成功的人物形象。关于孙悟空形象的来源学界有过长期争议,主要有来源于印度史诗、来源于本国神话与来源于二者之综合三种观点。印度故事对中国小说之影响在六朝小说中已见端倪,至于猿猴变化的故事在六朝至唐代小说中都不乏其例。其次,唐代小说中还有大量表现精怪变异题材的作品,这些都有可能成为孙悟空和其他精怪形象的艺术渊源。此外,《西游记》以一个旅行(或历险)的框架结构全书,这种结构方式在世界文学中也具有一定代表性。
第五章 《金瓶梅》
一、《金瓶梅》的作者、成书年代及版本 《金瓶梅》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描写人情与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开拓了中国古典小说的新纪元。但是这样一部重要作品却还存在着许多未解之谜:首先是,它的作者“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这个问题从明代以来已经有了多个答案,比如王世贞、屠隆、李开先、李渔、冯梦龙、汤显祖、贾三近等。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说法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同。另外也有一些学者提出,《金瓶梅》是在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由某个文人整理写定的。这个说法虽然可以找到许多文本上的证据加以支持,但是文本之外的证据却很少,对于一部百万字的长篇小说,如果其中的故事曾在民间流传过,可我们却几乎看不到多少文献上的记载,似乎不可想象(这跟《水浒》和《三国》的情形实在相去甚远)。其次,象《金瓶梅》中所描写的这种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似乎也不太适合于在说唱文学中予以表现。关于《金瓶梅》的第二个未解之谜是其写作年代,到目前为止,主要有嘉靖和万历两说。明人笔记中首先提出此书出自嘉靖间大名士之手,至郑振铎、吴晗等人始提出万历说,迄今未能趋于一致。《金瓶梅》刊刻之前已有抄本在社会上流传,其初刻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现存最早的刊本《新刻金瓶梅词话》(1932年在山西发现)乃据初刻本翻印;明末崇祯年间所刻之《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则经过删削和修改,尤其是第一回作了很大改动,这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这部书的主题。另外一个重要的本子乃清初康熙年间刊行的《皋鹤堂批评第一奇书金瓶梅》,此即张竹坡评本。此外清代还出现了一些其他删改本,然多背离原著甚远。
二、《金瓶梅》的主题、艺术特色及影响
《金瓶梅》乃是以《水浒传》中武松杀嫂一段情节作为整体叙事框架而发展起来的一个长篇巨制,虽然小说中的时代设定在北宋末年,但其所反映的生活场景却是属于晚明时代的。小说以西门庆这个人物为核心,描述了他在对金钱、女色、权势的追逐中耗尽生命的短暂一生,与此同时小说中又以大量笔墨描写了一个暴发户家中成群妻妾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的生活图景,刻画了潘金莲这样一个乖巧机变、情欲旺盛而又阴险狠毒的不幸的女性形象。此外,作者又对官场的腐败、世态的炎凉多所揭示。在这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冷酷无情、弥漫着欲望气息的成人社会,作者以一种冷静的自然主义的笔调在叙述这个社会的聚散离合,描述它的短暂的繁华和彻底的毁灭,除了一丝宗教拯救的渺茫希望之外,看不到多少理想的色彩。在《金瓶梅》中,作者以一种客观的手法来塑造其中的人物,人物的性格都更为真实、丰满、复杂,一改以往小说中好人全好、坏人全坏的局面。《金瓶梅》中的人物已经难以完全按照某一种标准去衡量,而是应该进行全面的、具体的分析。《金瓶梅》又以一种近似于重复、琐碎的笔法去描写当时的日常生活,改变了过去小说所形成的审美期待和阅读方式(我们不再可能从中获得阅读《水浒》、《三国》等书时的审美愉悦)。《金瓶梅》所开创的题材领域与写作方式对后世的长篇小说(如《红楼梦》)产生了深远影响。第六章 汤显祖与《牡丹亭》
一、汤显祖的生平及思想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江西临川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中进士,授南京太常博士、礼部主事等职,曾与顾宪成、高攀龙等人交往。万历十九年上书议政,被贬官广东徐闻。万历二十一年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万历二十六年弃官归临川。他在文学上的杰出成就主要体现在戏曲创作上,代表作品有《紫钗记》、《牡丹亭》、《邯郸记》和《南柯记》,合称“玉茗堂四梦”或“临川四梦”。其中后三者均作于弃官归乡以后。汤显祖在思想上先后受到罗汝芳、达观、李贽等人的影响,兼备老、庄、儒、佛、心学等多种因素。在创作思想上他强调“情”的价值,这正如他在《牡丹亭》的“题词”中所云:“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耶!”《牡丹亭》的写作正是体现了这样一种主张。
二、《牡丹亭》的主题及艺术特色
《牡丹亭》这部戏曲的构思受到魏晋隋唐文言小说中女鬼再生题材的启示,但又融进了全新的时代内涵--杜丽娘乃是太守之女,从小受到父母的严格管教,除了每日在闺中刺绣,她基本上没有太多的行动自由。为了使她能够成为知书达理的“贤淑”,父亲便为她请了一位腐儒教授《诗经》。但是这样一种陈腐的教育方式却并不能遏止丽娘青春生命的冲动。在一次偷偷的游园经历中,她看到满园荒颓中的“姹紫嫣红”,不禁油然地感慨自己在孤寂中虚度的华年(“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当她回到闺中,便恹恹入梦,却不料在梦中与一位俊秀的书生相遇,二人欢情缱绻。然而春梦无痕,丽娘从此幽思成疾,以至抱恨而终。不久之后,那位梦中的书生(柳梦梅)竟然来到园中,拾到丽娘临终时留下的画像,日夜焚香参拜,感动丽娘幽魂降临。二人海誓山盟,更兼宿缘前定,丽娘乃获重生,与书生结为夫妇。在这个戏剧中所体现的这种对礼教的抨击、对人性的尊重正与晚明的时代思潮相一致。《牡丹亭》在艺术上也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尤其是其中的曲辞精致优美,充满了诗一般的抒情氛围;全剧风格在深沉、含蓄中兼以诙谐、幽默;剧中所涉及的生活面及地域空间也很开阔,这都使其超出当时的其他剧作而显得卓尔不群。
三、《牡丹亭》的影响及流传
在这部戏剧问世之后,立刻广为流传,产生了巨大影响,以至“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沈德符《顾曲杂言》)。由于剧中深刻地揭示了那个时代中青年女性的普遍处境,因此尤其受到她们的青睐。万历年间,江南才女冯小青曾在幽居水阁的凄寂生活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表达了她心中强烈的共鸣。与汤显祖同时代的戏剧家沈璟曾将此剧改编,以适合昆腔的演唱形式。现代戏曲大师梅兰芳曾排演昆曲《游园惊梦》,是对该剧《游园》一出最为完美的演绎。
第七章 明代短篇小说
一、短篇文言小说
明代前期文言短篇小说的创作主要以瞿佑的《剪灯新话》与李昌祺的《剪灯余话》为代表,再加上万历年间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可合称“三话”,这三种小说集主要上承唐人传奇笔法而较少创变。明代后期文言小说集则有宋懋澄的《九籥集》、《九籥别集》,冯梦龙纂辑的《情史》,以及朱孟震的《河上楮谈》、《汾上续谈》等。这些集子中虽仍带有前代小说的痕迹,但已经出现了许多新的题材,如《九籥别集》中的名篇《珠衫》即完全以当时的社会生活为题材。冯梦龙等人的拟话本小说亦曾从这些文言小说中取材。这一时期的文言小说仍然包含不少狐鬼花妖的题材,可以视为唐代传奇与清代文言小说之间的一个过度阶段。
二、白话短篇小说
中国的白话短篇小说在宋元时期已较为发达,宋代小说家话本中的某些篇目得以保存在明人所刻的《清平山堂话本》中,使我们可以略窥当时白话小说的概貌。到了明代,文人创作的拟话本大量涌现,标志着这种文体形式的成熟。其中冯梦龙和凌濛初先后编著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乃是这类小说的集成。现在一般认为,“三言”中包括了一部分经过改编的宋元话本,此外基本是明人(包括冯梦龙)的创作。“二拍”中的作品则基本出于凌濛初的个人创作。冯梦龙对白话小说的关注乃有其明确的“导愚适俗”的主张:“明者,取其可以导愚也;通者,取其可以适俗也;恒则习之而不厌,传之而可久:三刻殊名,其义一耳。(《醒世恒言》叙)”这注定“三言”会带有道德教化的色彩,但是其中的道德伦理观念也已经带上时代的烙印,比如对于人的自然情欲的充分尊重,对背离礼教的行为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宽容等。“三言”、“二拍”中的小说也更加广泛地表现了那个时代市民阶层的生活状况,尤其是他们的爱情婚姻生活。其中的许多作品在叙事以及塑造人物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比如《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卖油廊独占花魁》即是历来受人称道的名篇。在“三言”、“二拍”之外,明末人刊刻的《西湖二集》、《型世言》也是较为重要的白话小说集,但其艺术性都已大逊于前。
第八章 晚明小品
小品文是公安、竟陵文学主张的产物,体现了他们“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创作理论。这类文章不拘形式,不限题材,随心所欲,没有道学气,最能体现出人的性情和襟怀,所谓“文章新奇,无定格式,从自己胸中流出”。在晚明文坛,小品文的代表作家有袁宏道、袁中道、谭元春、刘侗、王思任、张岱等人。袁宏道为人洒脱,不滞于物,辞官后纵情山水,写下大量小品文的佳作,如《高梁桥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等,均文字清丽活泼,令人怡情悦性。谭元春、刘侗等竟陵一派小品则幽深孤峭,于新奇拗涩之中蕴涵深趣。王思任则于幽峭之中杂以谐谑,似又别为一体。张岱则为晚明小品文之集大成者,其代表作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嬛文集》。张岱中年经历明朝的覆亡,家境也随之败落,所以他的小品文中常暗含家国之痛与沧桑之感。张岱拓展了小品文的表现领域,各种题材、各种文体到他手中无不各臻其妙,而且获得一种表达的自由。清代文学
第一章 清代文学的时代特征与发展演进
清代文学作为古代文学的最后一个段落,它的发展既与前代文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又与时代演进密不可分。这使得清代文学更具包容性,也更富于变化。
第一节 政治与文学
与前代文学相比,清代文学与社会政治的关系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明清易代之际,抗清志士、遗民诗人以及钱谦益、吴伟业等对鼎革或激烈、或隐曲地反映将古代文学与政治色彩大大强化了。而自明末发端的时事文学也突出了小说、戏曲在表现现实重大政治题材方面的真实性、时效性。近代文学更与政治变革息息相关。
第二节 集大成的文化趋势及其在文学上的反映
清代文化从不同方面表现出对古代文化集大成的发展趋势,这一点在文学领域也得到了充分的反映。第一,文学观念更趋自觉、成熟和包容性;第二,各体文学在清代都有所发展;第三,在一些领域,如小说方面,出现了能全面体现古代文学丰富内涵和艺术成就的优秀作品。
第三节 走向近代化
清代文学上承晚明文学,继续向近代化方向发展,为中国文学的转型奠定了基础。近代化的表现是一个过程,首先在一些作品中反映了与传统观念相背的新的思想意识;其次,在文体方面,也有所革新,特别是到了晚清,社会变革的要求与新的传媒,使各体文学革命成为一种时代要求。
第二章 清代戏曲
继元杂剧、明传奇之后,清代戏曲在戏曲发展史又有了新的特点,戏曲体制更加完善,文人化的倾向也有所加强。与此同时,戏曲在民间也孕育着新的变化,形成了以京剧为代表的各种地方戏。
第一节《长生殿》
《长生殿》是传统的李、杨题材的新发展。李、杨题材具有新奇性和丰富性,历代作家对这一题材的处理,回避与增饰兼而有之,《长生殿》吸取前人经验教训,突出“至情”和“兴亡”的主题,赋予了这一题材新的艺术生命。其中《密誓》、《惊变》、《哭像》、《弹词》等出,脍炙人口。
第二节《桃花扇》
《桃花扇》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的悲欢离合,描写了南明王朝覆灭。作者意在总结历史兴亡的普遍经验。剧中的李香君富于正义感,是戏曲舞台上少见的女性形象。《却奁》、《骂筵》等出,表现了她气节和刚烈,也可看出剧本描写人物的高超技巧。
第三节 花、雅之争
戏曲发展到清中叶是一个重要的转折,自明中叶以来占主导地位的昆曲,至此开始为更富于生活气息的地方戏所取代。昆曲被称为“雅部”,其他地方戏被称为“花部”。地方戏与昆曲的争胜过程则被前人描述为花、雅之争。京剧的形成是戏曲史上的又一里程碑。但昆曲并没有完全退出舞台,许多地方戏的剧目也可以在昆曲中找到他们的祖本。
第三章 中短篇白话小说的繁荣
白话小说在清代有了新的发展,中短篇小说的既适应的文化市场的需求,也为《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品的出现进一步铺平了道路。
第一节 体制与创作特点
白话小说经过宋、元、明三代的发展,已有成熟,并在文体、题材等方面形成了不同的流派,但随着白话小说广泛地为文人小说家所创作,在体制与创作特点上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如短篇小说的章回化,中篇小说的广为流行,叙述风格与角度的灵活多变等。
第二节 才子佳人小说
才子佳人是清初小说的一个热门题材,从思想上看,它们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晚明倡导真情的文学的折衷,艺术结构虽然较为简单,但笔法的精致也为小说的进一步发展作了有意义的尝试,其中也有一些作品值得一读,如《玉娇梨》、《好逑传》等。
第三节 李渔的小说
李渔是清初一位很有个性的小说家,他在明清易代尘埃落定后,迅速选择了一条带有职业化特点的通俗文艺家的生活方式,大量从事小说、戏曲及其他畅销书的编印发行。他的作品充满喜剧色彩,追求一种通脱自然、轻松诙谐的思想情趣与艺术风格。
第四章 《聊斋志异》
文言小说在唐传奇之后,虽代有创作,续有发展,但其光芒为同时白话小说所掩。《聊斋志异》的问世,带来了文言小说的中兴。
第一节 蒲松龄的生平与创作
蒲松龄在科举道路上很不得意,是一个典型的乡村知识分子,他的创作与这种特殊的身份与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不同于那些精英阶层的文人,与冯梦龙、凌濛初等周旋于市井间的通俗文艺家也有所区别,他更多地关注的是下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对普通士人的精神追求也表现了极大的同情。
第二节 丰富的内容
《聊斋志异》体裁复杂,以短篇小说为主,兼有杂记、寓言等多种文体,故事来源也不一,有得之传闻的,也有出自前代文献的,但其中较为重要的作品往往并无依据是蒲松龄匠心独运的创作。《聊斋志异》题材广泛,其中《促织》、《席方平》等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权势者的残暴,并歌颂了民众的反抗精神;《贾奉雉》、《司文郎》、《叶生》、《王子安》、《胡四娘》、《镜听》等则从不同角度表现了科举制度的弊端及其社会危害;而《婴宁》、《小翠》、《连城》、《阿宝》等则塑造了一批聪慧美丽的花妖狐魅和志诚痴狂的青年男子,讴歌了纯净的精神追求和美好的爱情。第三节 艺术特色 作者充分发挥想象,创造了一个神奇的艺术世界。小说情节曲折与细节丰满,较之以前的志怪、传奇,有很大的发展。语言华朴兼擅,古雅清新,凝炼而富于表现力。“异史氏曰”拓展了小说的思维空间,使议论与叙事相互补充。第五章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中心,这一题材的长篇小说在小说史上还从未出现过。因此,如何处理这样一个没有剧烈情节冲突的题材,从结构、人物、描写、语言等各方面,对小说家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第一节 吴敬梓的生平与创作基础
“五十年中家门鼎盛”的祖上荣耀与“乡里传为子弟戒”的现实压力,使在科举道路上不得志的吴敬梓精神极为痛苦,移家南京,接触了更广泛的社会面,特别是知识人群,为他创作《儒林外史》提供了丰富的生活基础。
第二节 儒林命运的历史反思 文人作为叙事者,不再盲从上层意识形态,与世俗文化心理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为了突出儒林人物的精神状态,作品以所谓“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写,同时又广泛涉及了与之相关的社会环境。作者的描写既有现实依据,又包含了深刻的历史思考,使《儒林外史》的思想内涵超越了一般的世情小说,而表现出一种全面总结历史文化的意识。第三节 讽刺艺术和情节结构
《儒林外史》以前的小说,也时有讽刺描写,但象《儒林外史》这样,以讽刺作为全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讽刺手法又表现出多样性,具有鲜明的独创性。故事情节的淡化,是《儒林外史》的特点之一,也反映了一向重视情节离奇、巧合的中国古代小说在审美特点上的新变化。
《儒林外史》在结构虽无情节主干,但分散的人物与自成段落的故事,仍然前后呼应和衔接。思想的内在统一保证了作品的“形散神不散”,而散点透视式的描写,又更加自由灵活地展开了流转、开阔的社会场景。第六章 《红楼梦》
《红楼梦》是小说史上的高峰。这一高峰是曹雪芹创造的结果,也是二百多年来无数读者通过不断的接受认识共同塑造的结果。
第一节 曹雪芹的家世和《红楼梦》的创作
曹雪芹的家世与《红楼梦》的创作及情节有很密切的关系,这已经是“新红学”以来的考证研究所证明了共识。关键是与此相关的对小说性质的认识,《红楼梦》当然不是曹雪芹简单的“自叙传”,但在这部小说中,作家的经历与感受却有着比以往任何一部古代小说更重要的联系。它强化作品的现实性与情感力度,而曹雪芹不以“奇书”自诩,既强调“按迹循踪,不敢稍加穿凿,至失其真”,又着意“将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的创作理念,更使《红楼梦》达到了古代小说艺术思维的新高度。
第二节 没落的贵族家庭与新的人生态度 《红楼梦》的内容主要包括相互关联的两个部分,一是作者深刻全面地描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没落。作为以家庭为核心的小说,《红楼梦》较此前的同类小说如《金瓶梅》等有极大的发展。作者通过“冷子兴演说荣国府”,揭示了贵族大家庭没落的原因与表现,其中最严重的是所谓“一代不如一代”的问题。无论是贾政、贾赦、贾敬等人的昏聩,还是贾珍、贾琏以及贾蓉等人的荒淫,或是贾宝玉的率性而为,这个家庭的男性成员都不能承担起“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秦可卿语)。而在“富而好礼”的掩饰下,家庭成员内部的尖锐、复杂矛盾,又昭示出大族人家“必须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的哲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以强烈的同情,描写了宝、黛、钗三人的爱情、婚姻悲剧。宝玉鄙弃世俗与传统观念,不愿秉承父辈旨意,走求取功名之路,这使得他从心底里亲近与功名无缘的女性,特别是与志趣相投的黛玉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但这一脱离当时社会现实的感情追求,难以有美满的结局。相比之下,宝钗的世俗更多赢得了家长们的认同。后四十回描写黛玉的早逝、宝玉的出家和宝钗的独守空房,完成了宝、黛、钗的悲剧命运。不过,从曹雪芹的命意来说,“白茫茫大地一片真干净”是一种对现实更为彻底的否定。第三节 艺术的高峰
《红楼梦》是中国古代小说艺术的高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大旨写情,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二,真实而内涵丰富的细节描写;三,整体结构的严密、精巧与情节安排的灵活多样;四,高超的语言艺术;五,浓郁的抒情意味。第七章 传统文体的新发展
清代是诗、词、文全面丰收的时代。虽然这些文体在清代以前早已成型,并出现过创作的高峰,但清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以更为细致、精巧的笔法,将上述文体运用得得心应手,进一步展示了传统文体的艺术魅力。第一节 诗学四派
清诗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诗学主张与流派,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王士祯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袁枚的“性灵说”、翁方纲的“肌理说”。第二节 词的演进
词至到清代,已在整体意义上发展成为一种与诗并立的、独立的抒情文体。清前期的陈维崧、朱彝尊等人为清词奠定了超越元、明的基础,而纳兰性德则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他的词多写离别相思与个人闲愁,风格却不纤弱,其中融入了对人生的体悟,较之前人同类作品有所开拓。张惠言则在词的理论上有所发展。第三节 桐城派
康熙至乾隆年间产生的桐城派,是清代最重要的一个散文流派,持续时间长达二百余年,几与清朝相始终。桐城派创始人是方苞,他论文最重“义法”,这里所说的“义”即“言有物”,也就是要有内容;“法”则是“言有序”,也就是指形式技巧。刘大櫆继方苞之后,进一步论述了文章的作法,着重探讨了“神气”、“音节”、“字句”的关系。姚鼐则提出了义理、考据、文章三者兼备的观点。至此,桐城派完成了自己的古文理论构建。由于这一理论构建借鉴了历代古文创作的经验、教训,因此,又是古文理论集大成的表现。
第八章 古代文学的转型
近代文学产生于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动的背景,因此,它必然带有大变动的特点。它在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开始了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的转型,这一转型是全方位的,即有思想观念的,又有艺术形式上的。而由于思想观念上的转变不彻底,艺术形式上的转型也有很大的局限,但无论如何,变化已经不可逆转的展开了,近代文学因此获得了较以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更重要的方向性、过程性意义。第一节 龚自珍
龚自珍生活的时代虽然距近代社会的大变动还有一段时间,但他无疑已经敏锐地感受到了大变动的即将到来,或者说,他通过自己对社会敝端的观察与思考,最早以文学的形式呼唤着改革的到来。《已亥杂诗》是龚自珍以七言绝句形式写的大型组诗。这组诗有强烈的现实感。第二节 诗界革命
1895年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改良派兴起,文化思想界发生了“旧学”与“新学”的对立,热心宣扬新学的夏曾右、梁启超等人,写诗时大量采用新名词、外来术语及典故,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旧诗格律的束缚,被称之为“新诗”。1899年梁启超正式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新诗要有新意境、新语句,而又以古人之风格出之。黄遵宪主张“我手写我口”,他的诗“吟到中华以外天”,大量抒写外国的奇异风物、重大历史事件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物质文明,表达了改良主义的政治愿望。
第三节 新文体 戊戌变法前后,改良派很重视利用报刊作宣传工具,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康有为主办的《中外纪闻》,梁启超主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新民丛报》等。这些报刊大力宣扬变法维新的主张,介绍西方政治文化思想,并对时局发表评论,文章的体裁和风格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所谓“新文体”。因为“新文体”以梁启超等人的文章为代表,所以又称为“新民体”。
梁启超是改良派的领袖之一,大约从1895年开始的10年间,他写了《变法通议》、《少年中国说》、《说希望》、《新民说》等一大批很有影响的散文。如《少年中国说》全文充满积极进取的精神,展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美景,古今中外,纵横议论,思路流畅,半文半白,极富有感染力。
第四节 小说观念的转变与谴责小说
近代小说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1840-1894)为第一个阶段。这时出现的一些流传较广的作品如《儿女英雄传》、《荡寇志》、《三侠五义》等,基本上还是受此前小说的流波余韵。但其中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变化,如《海上花列传》就与不久前的狭邪小说如《花月痕》、《品花宝鉴》等,在题材上虽接近,内涵上却不尽相同,它初步展示了上海这一发展中的大都市对传统道德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冲击。从甲午战争到五四运动(1894-1919),是近代小说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这一阶段,改良派的兴起,抛弃了以往轻视小说的观点,从理论上高度评价小说的社会作用,提倡小说为改良主义政治运动服务。这些观点集中体现在梁启超的《译印政治小说序》、《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论文中。在这种誉论的引导下,出现了一大批所谓“新小说”,其中较为突出的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等,这些小说尖锐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特别是官场的腐败,所以鲁迅称之为“谴责小说”
中国文学点睛篇(2009修订版)
第一部分 古代文学
古代文学比较难复习,一是因为文学史时间跨度大,上下几千年。二是内容多,有很多风格各异的作家、作品以及抽象的文学理论。注意掌握主要的作家流派和重要的文学现象,尤其要多参看历届的真题,做到有的放矢。
下面从从文学流派团体、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主要文学创作的特点、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和基本内容、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及文学理论作品等方面对文学史有关知识、内容进行归类,供同学们学习参考。
一、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1)
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墨家的代表人物有:墨子。法家学派化人物有:韩非子。屈宋:指战国时期的屈原、宋玉。扬马:指西汉扬雄、马司相如。三曹:指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指孔融、王粲、陈琳、刘桢、徐干、阮禹、应玚。沈诗任笔:指南朝齐梁间的沈约和任昉。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2)沈宋:指初唐武后时期著名的宫延诗人沈全期和宋之问。
唐代诗人属于边塞诗派的有:王昌龄、岑参、高适、王之涣、李颀。张王乐府:指张籍、王建所写的乐府诗。
郊寒岛瘦:苏轼语,是对中唐诗人孟郊、贾岛诗风的形象概括。元白:指中唐诗人元稹和白居易。
南唐二主:指五代时南唐的两个皇帝,中主李璟和后主李煜。三苏:是苏轼、苏洵、苏辙。
唐宋八大家: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轼、苏洵、苏辙。宋代词人中属于豪放派的有:苏轼、辛弃疾。宋代词人中属于婉约派的有:柳永、李清照。
文学流派或团体的归类(3)
元代元曲四大家:指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明代后七子:指宗臣、李攀龙、王世贞、谢榛、梁有誉、涂中行、吴国伦。唐宗派:是明代前后七于的反对派作家有:王慎中、唐顺之、归有光。公安派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
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指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南施北宋:指清初著名诗人施闰章和宋琬。
宋诗派:即清代“同光体”诗人,代表作家是陈三立、陈衍。浙西词派:清初词派,以浙江秀水(今嘉兴市)人朱彝尊为代表。阳羡词派:清初词派,以江苏省宜兴人陈维崧为代表。常州词派:清中叶词派,代表人物是张惠言。
桐城派:清中叶最著名的一个散文流派,主要作家有方苞、姚鼐。苏州作家群:清初戏曲家群体,代表人有李玉、朱素臣、朱佐朝。南洪北孔:指清初著名的戏剧家洪异和孔尚任。
南社:成立于1909年,发起人为陈去病、高旭和柳亚子。
二、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1)
《论语》的艺术特色有:①浅显、简练、富于哲理性。②在简单的对话中表现人物形象。《墨子》的艺术特色有:①质朴少文采,但逻辑性很强。②善于运用具体事例来说理,从具体问题的争论进而为概括性的辩难,是说理文的一大进展。孟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气势充沛,笔力锋芒,富于鼓动性,有纵横家、雄辩家气概。②常用巧妙的譬喻和寓言式的小故事来阐明道理,生动而有说服力。
庄子散文的艺术特色有:①想象奇幻,构思奇特,极富浪漫主义色彩。②好用各种比喻和寓言来阐明道理,寓抽象概念于具体形象。②行文汪洋恣肆,变化万端。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2)《苟子》的艺术特色是:体系完整,长篇大论,论点明确,论证严密,巧譬博喻,句式整齐。《韩非子》议论透辟,观点鲜明,切中要害,标志着先秦理论文的进一步发展。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是:①叙事说理铺张渲染,纵横恣肆。②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③刻画人物,鲜明生动。
《离骚》的艺术特色是:①273句,2400余字,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②塑造了诗人伟大爱国者的主体形象。③融铸神话传说,驰聘想象,创造出神奇瑰丽的境界以表现对理想的热烈追求,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④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香草美人,寄托哀思。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3)《吕氏春秋》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很有条理,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富有形象性。
《史记》的艺术特色有: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性格鲜明的一系列人物形象。②谋篇布局,独具匠心、善于选择、剪裁和集中史料,善用“互见法”,善写大事和紧张场面,并以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③寓褒贬于叙事,有强烈的抒情性。④语言生动、准确、灵活。《孔雀东南飞》的艺术特色有:①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了汉乐府的最高艺术成就。②成功地塑造了刘兰芝、焦仲卿等几个鲜明的人物形象。③情节曲折,结构完整,结尾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曹操诗歌创作的特色有:①大都用乐府旧题表现新的内容。②风格苍凉悲壮。
《世说新语》的艺术特色有:①善于通过富有特征性的细节勾勒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使之栩栩如生。②记事与记言相结合。③语言精炼含蓄,隽永传神。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4)陶渊明田园诗的艺术特色有:①风格完整,意境深远。②语言平淡自然、富于韵味。③对田园有着真挚的爱,情景交融。
南朝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有:①体裁短小,多为五言四句。②语言清新自然。③广泛运用双关语。《搜神记》的艺术特色有:①行文简洁质朴,有魏晋史家的行文特征。②一些名篇结构完整,情节较丰富,粗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人物形象比较鲜明。
王维诗歌的特色有:①融诗情画意于一体。②风格清新淡雅、意境幽远。李白诗歌的风格是:飘逸、奔放、雄奇、壮丽。杜甫诗歌的风格是:浓郁顿挫。
岑参诗歌的风格特点有:感情真实、气势磅礴、想象新奇、格调激越。
白居易诗歌的特点是:①通俗易懂、雅俗共赏。②常用对比手法。③注重人物描写。
主要文学创作基本特点归类(5)
李商隐诗歌的特色有:①诗歌风格雄浑悲壮。②词作兼有豪放和婉约之长。
柳永词作的特点有:①多写都市繁华景象及青楼歌妓的生活。②尤善于表达羁行役之苦。③大量制作慢词。④以铺叙见长。
辛弃疾词作的特色有:词风以豪放悲壮为主,“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三国演义》艺术特色:①善于刻画人物形象。②语言传神、生动、准确。
三 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采自15个地区的诗,其中大多数是民歌;“雅”有《大雅》、《小雅》,是产生地王都附近的诗;“颂”有《周颂》、《鲁颂》、《商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
《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战国策》记载了战国时期谋臣策士洲说各国或互相辩难的言论和行动。
《左传》记叙了春秋时期250多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事实。
《史记》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2)《西厢记》写书生张生与崔相国之女莺莺追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故事。《世说新语》记载了东汉末年至东晋年间许多贵族、名人的言谈逸事。《三国演义》以蜀汉与曹魏的斗争为主线,描写了自汉末群雄逐鹿至西晋统一历史进程。
《西游记》以孙悟空为中心,写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故事。寄寓了广大人民反抗黑暗势力,要求战胜自然、克服困难的精神,曲折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
《红楼梦》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着重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到衰的过程。
主要著作的基本内容归类(3)《聊斋志异》描写歌颂爱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败。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政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热情地歌颂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斗争。
《桃花扇》以候方域、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写南明王朝兴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长生殿》一方面颂扬李、杨之间生死不渝的爱情,表达了作者的爱情理想;另一方面又谴责他们荒淫祸国,企图达到“垂戒来世”的目的。
《牡丹亭》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离死合的爱情故事,提示了反封建礼教的主题。
四 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1)
《论语》是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杂史书,也是一部优秀的散文总集。《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
《左传》是我国早期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具有文学价值的散文名著。《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同时它也是一部伟大的传记文学作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乐府诗集》是唐五代以前乐府诗的总集。《世说新语》是一体按内容分类的笔记小说集。《西厢记》是元杂剧,是我国古典杂曲国的不朽著作。
主要著作的文体性质归类(2)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西游记》是一部神怪小说。
《金瓶梅》是第一部文人独作的白话长篇小说。
“三言”“二拍”是明代代表性的短篇小说集。
《聊斋志异》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的志怪传奇文言小说。《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讽刺文学的代表作。《红楼梦》是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
五 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1)
孔子文论:以诗教为核心,倡“兴观群怨”说。
孟子提出“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和“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老子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论。
庄子文论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提“虚静”、“物化”和“得意忘言”。屈原倡“发愤抒情”说。司马迁提“发愤著书”说。
王充文论倡“真善美”相统一。钟嵘文论以“直寻”为核心。李白诗歌理论祟尚自然清新。
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2)王昌龄倡“诗境”论。
司空图论诗歌要有“味外之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韩愈文论:文道合一,务去陈言,气盛言宜,文从字顺。
欧阳修文论:文章应“明道”、“致用”、“事信”、“言文”。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严羽论诗倡“别才、别趣”、“妙悟”、“以盛唐为法”。
作家、文论家的文学主张归类(3)李蛰主张“童心说”。
公安派:倡导“性灵说”,各尽其变,力求创新。王土帧主张“神韵说”。
沈德潜主张“格调说”翁方纲主张“肌理说”。袁枚主张“性灵说”。
六 古代文学各章精华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战国时期楚国政治家和作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爱国诗人,曾担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美政,修明法度,举贤授能,使国家富强;在军事外交方面主张联齐抗秦。然而被上层集团疏远、流放,最终自杀。古人或曾感慨曰:“楚之治乱存亡,系于屈子一人。” 屈原的诗歌基本上是他品味着自己的人生悲剧以及楚国的政治悲剧创作的,主要包括《离骚》、《天问》、《九歌》、《九章》、《招魂》等。它们标志着我国历史上又一座难以企及的巅峰,对后世的影响异常深远。屈原在中国诗歌史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原始神话中包含的不自觉的超现实想象,提升成了自觉的艺术创作方法。《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和他热爱祖国愿为之效力而不可得的悲愤心情,也抒发了自己遭到不公平待遇的哀怨。主旨是爱国和忠君。美人香草意象:美人比喻君王,或者是自喻;香草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骚体:屈原作品在形式上的一种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
秦汉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第二个重要阶段。秦始皇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并没有给文学带来生机,相反,由于施行的极端文化专制政策,文学创作空前冷落。短暂的秦朝文学成就相当有限,“秦时不文”,秦政权对知识的当代性、实用性和官方一统性的倡导,没有为文学提供适于成长的土壤。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李斯《谏逐客书》。但是它在大一统国家的前提下,所采取的统一思想意识、统一文字等的社会政治措施,对后来的文人和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汉代是中国文化定型的关键时期,继承秦朝而来的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但在文化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社会意识形态建设,以“经明行修”为标准选举士人为官的制度,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文学发展的重要背景。一般认为,汉代的文学成就主要是赋、散文、乐府和五言诗歌。其中,赋是最具代表性的汉代文体,吸引了当时大量的才华之士进行创作;以贾谊等汉初文人为主的诸子散文,以司马迁《史记》、班固《汉书》为体现的历史散文,被看作是中国古典散文的典范,所以有“文必秦汉”的说法;乐府诗歌,尤其是其中的民歌,乃是《诗经》“国风”之后的又一重要收获;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不仅在《诗经》的四言时代之后,开创了新的诗体,而且将日益成熟的文人的趣味和情绪自由地表达出来。汉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还有更深刻之所在。对于文字本身的审美效果的清晰认识,文体的成熟,文章观念的发展,文学价值的较为普遍的社会意识,文人的增多及其社会地位的提高,等等,这些文学要素的汇聚,使得文学在汉代,特别是东汉时期有了长足的进展,并呈现出较为自觉的态势。总之,汉代虽不是中国历史上文学成就最高的阶段,却对于文学传统的塑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决定了此后中国文学的形态和方向。
汉赋的起源:一 赋是汉代最流行的文体,是两汉四百年间文人创作的重要文学样式。它的产生具有多源性,与先秦时期的一些作品和文体,如荀赋、战国纵横家散文、楚辞等的关系。二 赋的定义及其体制特点: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三 汉赋的几种不同的形式: 骚体赋、散体大赋、抒情言志赋等散体大赋为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西汉武帝时代所集中体现的皇权、帝国的声威和气势。大赋的巨丽之美,作为体现国家、民族生命力的美学方式。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汉代散文:《吕氏春秋》、《淮南子》,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组织众人集体编写的成书特点。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著述的结构,表达的方式。杂取各家思想,诸子思想由分到合的趋势。二 汉初散文纵横家风格的复兴汉初的社会结构,诸侯--游士的社会格局,对战国的呼应。贾谊、晁错等人及其作品。
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以其《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的史学,同时也开创了我国的传记文学。《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代大约三千年间的历史。这是一部空前的大著作,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这样几部分。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本纪”记历代最高统治者的政迹;“表”是以表格形式呈现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大事记;“书”是关于天文、历法、水利、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专题史;“世家”是先秦各诸侯国和汉代有功之臣的传记;“列传”为历代有影响人物的传记,有少数篇章记载少数民族等的历史。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作为一部忠实于历史事实的著作,《史记》一向被称为“实录”。司马迁对社会,尤其是对当代社会所持的大胆的批判精神,正是中国古代良史“秉笔直书”的传统,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的充分体现。三 《史记》的内容和写作艺术:司马迁具有空前自觉、强烈的历史写作意识,他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这一明确的写作目的,就使其区别于单纯的历史记录和整理。在《史记》中,他试图使过去曾经发生的一切成为真正有组织的历史。不仅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以及天文、地理、风俗等密切联系起来,形成一个统一体,更重要的是,通过展示人物的活动而再现历史,他首创的纪传体意味着:历史乃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有机整体。
《汉书》:一 班固的生平及《汉书》的写作;《汉书》的特点及其历史地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继司马迁之后,《汉书》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后来相沿不替的断代史体例。班固使司马迁首先创设的纪传体更加稳定、完善,从而成为后世正史修撰的唯一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史书最为经典的形式。文章的演变:曹丕《典论•论文》“概文章也,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汉乐府诗: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风格,浓厚的生活气息 二 叙事成分 三 以杂言为主,具有向五言发展的趋势。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一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与编集。《古诗十九首》是产生于东汉后期的一组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五言抒情诗。代表着汉代诗歌的最高成就。二 诗歌在汉代长期以来的不发达,以及东汉中后期社会文化土壤的转变。三 《古诗十九首》的内容。主要有两大类: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宦途失意者的伤时失志之悲。《古诗十九首》高度的艺术成就:长于抒情,其情感真挚而富于概括性。情景、物我交融,构成浑然优美的艺术境界。语言浅近自然而又工整细致。
魏晋南北朝文学概况:从公元196年(汉献帝建安元年)至公元589年约近四百年,是中国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北朝,这一时期的文学称为魏晋南北朝文学,也有称为中国中古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是一个承上启下,走向繁荣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学思想、文学的题材、体裁以及整体风貌上,都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又是同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哲学思想、文艺思潮密切相关的。
一、时代特征、哲学思想与文艺思潮
(一)时代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可说是中国历史上的“乱世”。这近四百年间,除了西晋短暂的统一外,一直处于分裂、动荡之中,汉末**,代之而起的是三国鼎立。王朝更迭带来的争斗以及南北对峙带来的相互攻伐,使这一时期战乱不断,少有宁日。这些都深刻地影响了文人的心态与精神风貌,同时也影响到整个文学创作的主题、题材与作品的基调。因为战争造成的大量的人口死亡,使心灵敏感的作家与文人普遍地感受到了人的生命的脆弱、命运的多变难卜,人生祸福无常以及生命个体面对多变的时代风云的无能为力,于是,我们便在魏晋南北朝文学里看到了一些集中的文学主题,如生死主题、游仙主题及隐逸的主题。文学风貌呈现出或梗概多气、或隐约曲折、或绮丽华靡的特点,这些都不能不说和特定的时代背景相关。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社会动荡不宁外,其另一值得注意的特点则是门阀制度。
(二)文学思潮
这一时期在哲学思想领域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各种思潮纷纷兴起。可概括为儒学式微、玄学兴起,佛、道二教广泛传播流行。
二、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的历程
魏晋南北朝文学约四百年,其文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建安、正始文学、两晋文学及南北朝文学。
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地位 这是一个充满新变的时代,一个充满开拓与创造力的时代,一个许多新的文学思想、文学观念、文学题材与体裁、文学风格与表现方式产生的时代。第一,它使中国文学摆脱了政教观念的束缚,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代。第二,随着文学的自觉,对于自身的特点、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内在规律的认识更为深刻、丰富了。第三,文学的题材、体裁更丰富了。山水题材、田园题材、游仙题材乃至宫廷题材、边塞题材都出现了,而且奠定了后来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五言诗逐渐兴盛,成为中国诗歌史影响最大、创作量最多的一种诗体,七言诗在形成中。骈文、骈赋也大大发展,达到了高峰。小说这一文体也有了一定基础与规模,出现了志人、志怪两大类。
建安文学与正始文学:
一、文学的自觉与建安文学的新面貌。
1、五言诗创作的腾涌。
2、开始了以乐府民歌为主向文人诗歌创作为主的转变。
3、建安风骨的形成。“建安风骨”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所谓建安风骨,是指作品的内在生气和感染力以及语言表达上的简炼刚健结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风貌。建安时期,由于社会的动荡不宁,文人政治热情普遍高扬,因而他们的诗文创作大都形成了内容充实,感情充沛,雅好慷慨,梗概多气的特点,而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明朗刚健,骨力遒劲,这种充实的思想内容,富有感染力的情感以及语言表现上的风健清新完美结合,就是建安风骨的基本内涵。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离乱,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可说是对建安风骨成因及其内涵的精确概括。
二、曹氏父子及其文学创作。
(一)曹操 生平与文坛地位操字孟德,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曹操的文学创作曹操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诗歌上。他的诗歌今存有20余首,数量不算多,但成就却很突出。从内容上来看,大致分为四类,即纪事,述志、游仙、咏史。他的诗在风格上以慷慨悲凉为基调,语言上极为本色。第三,在体裁上,他四言、五言均有,且皆成就不凡,就五言而言,他是开建安文人五言诗之风气者,就四言而言,他则《诗经》之后复兴四言的大家。
(二)曹丕 字子桓,曹操次子。
(三)曹植 植字子建,曹丕之弟。曾封陈王,死后谥曰“思”,故后世称陈思王。在建安作家中,他是留存作品最多,对后世影响最大,后世评价最高的一位作家。钟嵘称他为“建安之杰”,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子建独得八斗,余一斗,天下人共一斗”。
三、“建安七子”与蔡琰。
建安时期在诗创作上影响最大的除“三曹”外,就是“建安七子”与女作家蔡琰。
(一)“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的名号,最早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他说:“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宜,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从此,建安七子的名号便确立下来任司空事祭酒等。其诗今存不多,以《饮马长城窟行》最有名,所长在书檄,《移豫州檄》为代表。
四、正始文学
(一)正始文学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二)阮籍与嵇康
在正始文人中,“竹林七贤”最具代表性;在文学创作上,阮籍与嵇康则是成就最突出者。阮籍与嵇康是正始中期玄学的主要代表人。阮籍与嵇康的散文都有突出的成就,为魏晋散文的代表。阮的散文代表作为《大人先生传》,嵇的散文代表作为《与山巨源绝交书》、《声无哀乐论》等。
西晋文学 :西晋主要作家:
1、潘岳与陆机。潘岳与陆机是西晋太康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左思与刘琨在西晋诗坛上是两位比较突出的作家,左思继承并发扬了“建安风骨”的传统,作品内容充实,富于力度,有“左思风力”(钟嵘语)之称;刘琨当晋末乱亡之际,抒英雄失路之悲,清刚悲壮。二人确为当时文坛之骄骄者。陶渊明是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对后代文影响极大 现在我们接着来谈陶渊明的生平。陶渊明的一生,简单地说,可以分为闲居、出仕、隐居三个阶段。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一百二十五首,文七篇,辞赋二篇。他的辞赋与散文均写得很出色,《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园记》均是其中的代表作。陶诗的艺术特点,大致可有以下几方面:
1、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
2、情、景、理的统一。
3、豪迈雄健:诗风的另一侧面。
南北朝文学:
(一)(1)以宫廷为中心的诗人集团创作活跃(2)文学创作上求新求变的倾向很突出。新题材、新风格不断出现,诗歌上,刘宋时期山水诗涌现,“俪采百句之偶,争价一字之奇”。齐时出现永明体,开始了对声律的追求,语言上开始追求简省,剔除宋诗的板滞晦涩,如沈约提出作诗“三易”:“易见事”“易识字”“易诵读”,梁陈题材又转向宫体,写后宫妇女生活等。散文创作上:进一步骈化,骈体文创作成为这时的最有代表性的文体。(3)文学观念上,由“言志”转向重“缘情”。
(二)谢灵运及其山水诗。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1)精工富艳的风格。(2)细腻的景物刻划。(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三)鲍照与乐府七言诗。鲍照是一个具有多方面才能的作家,诗歌、辞赋、骈文都有佳作,在元嘉时,与谢灵运、延颜之并称“元嘉三大家”。
(四)永明体与沈约、谢眺 永明体。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五)宫体诗与梁陈其他诗人。宫体诗是继齐永明体之后在梁陈诗坛上出现的一种新的创作倾向,与齐梁以来诗歌创作上出现的艳情化、娱乐化的创作趋向有关,而在梁陈两代这种诗风发展到极致,形成了宫体诗风。从梁武帝普通年间至陈代末年过七十年中,是宫体诗风兴起,并在诗坛上逐渐占据统治地位的时期,宫体诗的出现,与梁简文帝萧纲有关。
南北朝乐府民歌:南北朝民歌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一般地说来,它篇制短小,抒情多于叙事。
一、南朝乐府民歌
南朝和汉代一样设有乐府机关,负责采集民歌配乐演唱。南朝乐府民歌约五百首,大部分属于清商曲辞,其中吴(声)歌三百二十六首,西曲(歌)一百四十二首,神弦曲十八首。清商曲辞以外,在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中也有少量南朝民歌。《吴歌》、《西曲》、《神弦曲》。
二、北乐府民歌
北朝文人诗,既少又不好。严格地说,没有一个诗人。魏晋南北朝小说、骈文、辞赋及散文、《搜神记》等志怪小说。
骈文与辞赋 散文:从总体看,南北朝时期是骈文兴盛的时代,散文并不发达,代表这一时期散文成就的是一些史传、地理等学术著作,而这些著作,其文风在不同程度上也受到骈文的影响,其中比较突出的有两部著作,即郦道元的《水经注》与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
隋唐五代文学概论:隋唐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特别是唐高祖李渊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帝国。唐太宗李世民,继而在经济上、政治上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对恢复生产、发展经济、稳固政权起很大作用,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外因。从先秦、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文学经历了一个长远的发展过程。诗歌、散文、小说等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也有深刻的教训,对唐代文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是为唐代文学繁荣的内因。
第一章 初唐四杰
四杰生平:“年少而才高,官小而名大,行之浪漫,遭遇悲惨。”(闻一多语)重点:王勃生平;重点分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诗中两条感情线索的交互发展,决定了此诗健康、向上的基调。杨炯与《从军行》。骆宾王与《在狱咏蝉》。卢照邻《九月九日登玄武山远眺》。
四杰诗作虽未能脱尽六朝绮靡文风,然而,能初步突破诗歌只描写宫庭、贵族生活的局限,一定程度上开拓了诗歌的领域,开始具有唐诗的气派,五律的形式在他们手中已初步定型。
第二章 陈子昂
四杰之后,正式举起诗歌革新的旗帜,以坚决的态度反对齐梁诗风,在理论和创作上都表现了创造革新精神的诗人,是陈子昂。陈子昂的生平:早年“任侠使气”,中进士后,上书论事,曾两次随军出塞,因受主将压抑而去职还乡,后遭政敌迫害死于狱中。陈子昂的思想:政治上的远大抱负。“请息兵”,“请措刑”的政治主张。陈子昂的创作:感遇诗《丁亥岁云暮》。陈子昂的理论:《感遇诗》“丁亥岁云暮”、“本为贵公子”、《登幽州台歌》、《蓟丘览古》。陈子昂的诗特点:质朴、苍劲、平实、无华。第三章 山水田园诗派
了解山水田园诗的审美价值。认识山水诗的思想性。山水田园盛行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盛唐社会安定,经济繁荣,给诗人提供了优闲生活的物质条件。统治阶级提倡佛老,也造成了一种特殊的政治局面。山水田园诗应运而生。孟浩然生平:早年在家隐居读书,四十岁后到京求仕,未如愿,经过一段漫游后又回乡,一生清淡寡居。孟浩然的创作:分析《过故人庄》,串讲《春晓》。王维的生平:早年关心社会现实,向往开明政治,由于张九龄的罢相,李林甫擅权,他在40岁以后就过上半官半隐、亦官亦隐的生活,安史之乱后更加消极。“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是其处世哲学。王维的创作:也以40岁为分界线,划为前后两个不同时期。
第四章 边塞诗派
边塞诗兴盛的原因:盛唐社会,由于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也愈加频繁,新的局面吸引着有志之士,跃马边疆建功立业。“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反映了在新的历史情况下一般知识分子的精神状态。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以军旅生活和边塞风光为题材的边塞诗,应运而生。岑参生平略述;分析《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岑参的诗,气势磅礴、雄奇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特点。高适《燕歌行》、《封丘作》。王昌龄《出塞》、《从军行》、《闺怨》。第五章 李白
第一节 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生平:李白出身富而不贵。学习从方术入门,博涉百家,未受过正规的儒学教育,习辞赋,好剑术,慕神仙。二十六岁离乡远游。胸怀“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其生活理想是“功成身退”。生平的三个重点:1.李白的籍贯问题;2.供奉翰林与赐金还山;3.从永王李璘东巡。
思想:由于李白的家世,所受教育及生活经历的特殊性形成了他的庞杂的思想。1.封建市民的思想。2.儒家入世与道家出世的思想。“功成身退”将二者统一起来了。3.虚无主义思想。这是李白思想中的糟粕。4.李白是一位伟大的诗人,而非政治家。
第二节 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李白的创作继承了屈原以来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丰富发展了浪漫主义创作方法,对浪漫主义这一流派起了继往开来的作用。
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征:1.主题的现实内容与非现实情节的结合。2.很少详尽地描写生活过程。3.具有浓厚的主观感情色彩。
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古风》《行路难》《月下独酌》《赠孟浩然》《赠汪伦》《嘲鲁儒》《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第六章 杜甫
第一节 杜甫生平和思想
杜甫生平的四个时期:1.读书与漫游时期(35岁以前)。2.长安十年(35-44岁)。
3.陷贼与为官时期(44-48岁)。4.“漂泊西南天地间”(49-59岁)。杜甫的创作,植根于社会现实的土壤之中,艰难坎坷的生活造就了杜甫,使其成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第二节 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
杜甫的创作,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实,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深度:剖析社会现实的尖锐性;对时局的敏感与预见;对战争的清醒认识。第三节 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 通过具体作品分析,介绍杜甫现实主义的创作特征,成熟、高超的艺术技巧。《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表现了杜甫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这是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生命线,正是这条生命线,给他的作品带来了批判现实的力量,具有真正的思想价值。《三吏》、《三别》表现了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特征:1.深刻、冷峻的解剖现实。2.真实性与倾向性的统一。3.选材的典型性与真实的细节描写相结合。五律《春夜喜雨》,七律《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表现了“律中鬼神惊”的高超技巧。
杜甫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杜甫继承自《诗经》汉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把唐代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推向一个比较自觉、更加成熟的阶段,对中晚唐的新乐府运动具有直接的启迪作用,其现实主义精神和卓越的艺术技巧,一直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篇目:《望岳》、《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三吏》、《三别》、《羌村三首》、《洗兵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丹青引赠曹将军霸》。第七章 白居易与新乐府运动
第一节 白居易的诗论与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白居易关于诗歌创作的理论、原则,新乐府运动的其他参
加者。概括地说:乐府诗,自汉乐府的“缘事而发”一变而为文人的摹拟创作,再变而为曹操诸人的借古题写时事,三变而为杜甫的“因事立题”,其间,经元结、顾况等人一脉相承,到白居易更成为一种有意识的创作,他与元稹、张籍、王建、李绅等人,共创新乐府,形成了声势浩大的新乐府运动。第二节 白居易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一曰讽谕诗,二曰闲适诗,三曰感伤诗,四曰杂律诗。以白居易44岁贬江州司马为分界线,划分前后两期,前期“志在兼济”,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后期志转消沉,“独善其身”,写了大量的闲适诗、感伤诗。其中,白居易最重视的是讽谕诗。作品:《上阳白发人》,串讲《卖炭翁》、《钱塘湖春行》。
第三节 白居易的《长恨歌》
《长恨歌》是一篇脍炙人口而内容又极为复杂的叙事诗。
(一)古今岐说述评。
(二)《长恨歌》的基调是婉而讽。篇目:《重赋》、《杜陵叟》、《轻肥》、《卖炭翁》、《上阳白发人》、《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暮江吟》、《长恨歌》、《琵琶行》。第八章 韩愈、柳宗元古文运动 第一节 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产生的原因:中唐社会中一部分地主知识分子为挽救社会危机,巩固唐王朝统治,积极从事政治改革,要求文学自觉地为它服务。古文运动形成的一般历史过程:由秦汉的古文到魏晋南北朝的骈体,再到韩柳的古文,走了一个由散到骈再到骈散结合的过程,恰巧走了一个“之”字。古文运动不是重复秦汉古文而是一种新的发展。韩柳古文运动的理论:“惟陈言之务去”,“文从字顺各识职”。
第二节 韩愈和他的散文
(一)韩愈的生平、思想、创作
(二)重点讲述《送董邵南序》、《祭十二郎文》。第三节 柳宗元和他的散文
(一)柳宗元的生活体验及其创作。
(二)重点讲述:《永州八记》,具体分析《小石潭记》、《小丘记》,综合介绍柳宗元山水游记的艺术特色。
第九章 中唐其他诗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李贺《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第十章 杜牧、李商隐及晚唐现实主义诗派
了解晚唐现实主义诗派的创作实际。杜牧生平及其作品,李商隐生平及其作品,唐末社会概况及现实主义诗派。第十一章 唐传奇与唐五代词
了解唐传奇及唐五代词的作品特色。
第一节 唐传奇繁荣的原因及思想、艺术简介。
兴盛原因:1.都市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生活丰富为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科举考试“温卷”之风的盛行。3.唐代各种文学形式的普遍繁荣,诗、文、小说出现了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倾向。4.魏晋南北朝以来志怪及轶事小说的传统。传奇的发展,大体分三个阶段。初盛唐是兴起时期,中唐为鼎盛时期,晚唐时传奇创作仍很丰富,但开始脱离现实,艺术上趋于粗俗。传奇中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是爱情主题的作品,如《李娃传》、《霍小玉传》、《柳毅传》等;描写仕途坎坷、官场黑暗的作品如《枕中记》、《南河太守传》;反映政治历史题材的作品如《高力士传》、《长恨歌传》;描写侠义刺客的《聂隐娘》、《无双传》、《谢小娥传》等,还有描写鬼怪、神仙的《古镜记》等。唐传奇作家摆脱了六朝小说粗陈梗概的写法,对现实生活精细描绘,注重人物性格、心理描写,细节真实,结构严谨,情节曲折,语言采用散文古体,也吸收民间口语及骈文的技巧,并插入大量诗词。第二节 唐、五代词 温庭筠与花间词派:
温庭筠生平。怀才不遇,生活放浪。其词内容狭窄,多写妇女,寄寓自己失意情怀。艺术上描写细腻,真切,善于创作意境。如《望江南》(梳洗罢)等篇。花间词派:晚唐五代时,西蜀少蒙战乱,统治者淫乐成风。西蜀的一批词人,把温庭筠词封为正宗,极力推崇、仿效,形成花间词派,主要写男女相思、离别,绮罗香泽,内容空虚,追求词藻,形成唯美主义词风。
李煜和南唐词:李煜是南唐后主,是一个屈辱图存、苟安享乐的风流天子。前期词作,近花间派;亡国被俘,有故国之思,写了一系列感情真挚、沉痛的词,如《虞美人》、《乌夜啼》、《浪淘沙》等。
宋代文学:
第一章 宋代文学概说
1.陈寅恪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宋代文学是宋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环。2宋代社会的特点:宋代从960-1279年,共319年,分为北宋与南宋两个阶段。社会特点:对外关系特别软弱;内部政权特别稳定;(3)文官制度相当成熟;(4)城市经济相当发达。4.宋代文学的特点:(1)主题上充满了沉甸甸的政治关怀与道德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悲凉情绪;(2)讲究理趣,好发议论;(3)讲究格律技巧以及法度和用典;(4)现实主义精神得以张扬,恢宏雄健的气概削弱了,而深入细致的钻研精神则大大增强了。5.宋代文学的分体特点:(1)宋诗风格与唐诗和宋词不同,整体上含蓄、深沉以文为诗成为基本风气;(2)宋词被称为“一代之文学”,风格特别讲究抒情性与音乐性,并形成婉约与豪放两大流派;(3)宋文在思想内容上与现实政治关系密切,总体风格是平易自然、流畅婉转;(4)俗文学如说话、杂剧、南戏也较有成就。第二章 宋初诗文革新运动 1.宋初诗歌的三大流派:(1)白居易体—浅俗平易。代表人物是徐铉与王禹偁。(2)贾岛、姚合体—境界狭仄,语言工巧。代表人物是林逋、潘阆以及“九僧”。(3)李商隐体—绵密富丽。代表人物是杨亿、刘筠、钱惟演。2.宋初散文的创作特色及其理论:大致分两类:(1)重道的一派,以柳开、穆修为代表,主张通过复兴古文来复兴儒道。(2)重文的一派,以王禹偁为代表,主张在内容上“传道”与“明心”结合,艺术上讲究自由流畅、亦骈亦散的风格。第三章 北宋前中期的词
1.晏殊:字同叔。晏殊的词集名《珠玉集》,代表作有《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等。语言清淡自然,以白描为主,不失精巧之美。内容上以表达他对人生的思索及孤独感为主。2.张先 字子野。生性浪漫。有“张三中”、“张三影”之称。词集名《张子野词》。他的词多写长调,风格也逐渐背离婉约的传统,趋于明白爽快、铺张详尽。3.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前中期的文坛领袖。词集名《六一词》、《醉翁琴趣外篇》等,存词240多首。其词的总体风格是典雅,擅长用平常的景象和普通的语言,描绘出悠远的意境,如《踏莎行》(侯馆梅残)等,即为代表。4.晏几道 字叔原,号小山。其词与父亲晏殊齐名,并称“二晏”,都属婉约一派。晏几道的词以写爱情为主,在深沉中露出奔放,在温柔中显示真率。创作方式以追忆为主要特色。5.宋代前中期词的共同特色:(1)在体制上以小令、中调为主,长调较少。(2)在题材上主要写男女相思、感时伤别,较为狭窄。(3)在语言上以典雅精巧、清丽流畅为主要特色。(4)在表现手法上,以委婉细腻、含蓄温柔为主。第四章 柳 永
柳永的词集名《乐章集》,存词200多首,堪称是宋代第一位专业词人。他对词史的贡献,就内容而言,主要表现在:(1)多描写具有现实感情和现实环境中的女性。(2)擅长写作描写离别与羁旅之情的词。(3)描写城市风物的词也颇具特色。艺术方面的贡献(1)发展了慢词,扩大了词的表现力。(2)语言上雅俗结合。(3)音调优美,格律考究。地位:(1)直接影响到当时和北宋中后期的词风。(2)“凡有井水饮处,辄能歌柳词。”(3)“掩众制而尽其妙。”(4)其俗词上承敦煌词的传统,下启金元散曲谐俗语言风格的开端。第五章 欧阳修与北宋中期的诗文革新运动
欧阳修的生平与政治思想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江西庐陵人。欧阳修的散文创作 分为三类:(1)论道之文(2)论政之文。(3)抒情之文。欧阳修散文的主流艺术特色是平易自然又委婉曲折。诗歌创作。内容上可分三类:(1)反映人民生活和军国大事的诗歌。(2)表现自己仕途中的各种遭遇,抒发自己的坦荡胸怀和旷达精神。(3)反映民风民俗以及咏物的诗歌。其诗歌总体艺术特色是:风格以平淡为主,但含意深婉,脉络细密;也有浓烈的议论化和散文化倾向。
第六章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续)
1.梅尧臣与苏舜钦并称“苏梅”,在诗文革新运动中,欧阳修的贡献主要在散文方面,而“苏梅”的贡献则主要在诗歌方面。后代学者称赞他们开创了宋诗的新格局。2.梅尧臣,字圣俞,安徽宣城人。有《宛陵先生集》,存诗8200多首。梅尧臣在诗歌风格上推崇平淡古雅,但要求以创新为基本前提。他的大部分诗歌以琐碎的日常生活为题材,从中往往加进一些哲理性的内容,朝思理深密方向发展,创造出一种内敛的、令人心境平静的美。3.苏舜卿。4.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主要以政治家的身份驰名。他的散文以政论文为主,代表作有、《答司马谏议书》等,散文的艺术特点是:逻辑性强,论证严密,立意新颖,语言简朴有力,气势不凡。其诗歌的成就总体上要超过散文,从内容上可分为4类:政治诗,怀古诗,咏怀诗,写景诗。艺术上以“雅丽精绝”著称。5.曾巩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以散文驰名,以“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而自成一家。代表作有《墨池记》、《醒心亭记》等。6.苏洵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都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著有《嘉祐集》,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政论文方面,有战国策士之风,代表作有《六国论》等。7.苏辙著有《栾城集》,其散文以“论事精确,修辞简严”著称,代表作有《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等。第七章 苏 轼
苏轼的生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的诗歌创作。苏轼的文学创作以诗歌的数量最多,达2700多首,内容题材多样,无论是表现自我、反映现实、歌颂山河,还是品评艺术、描写风俗,都是佳作纷陈。苏轼的最大特色就是善于从自然中体悟人生哲理,如《和子由渑池怀旧》、《题西林壁》等。苏轼诗歌的艺术特色是(1)讲究才学,重视才气与学问。(2)多发议论。(3)善用比喻。(4)时有雅谑。第八章 苏 轼(续)
1.苏轼的词。苏轼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2)咏物词。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第九章 黄庭坚与江西诗派 1.黄庭坚的生平与思想。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2.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作为江西诗派的领袖,黄庭坚的文学主张,主要侧重在创作技巧方面。杜甫为“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为“三宗”,明确提出“一祖三宗”之说,揭示了江西诗派的源流。
第十章 周邦彦与北宋后期的词
秦观的词。秦观,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苏门四学士”之一。秦观词的艺术特色:(1)擅长描绘凄迷感伤的意境,将外在之景与内在之情结合起来,极具艺术感染力。(2)善于运用多种修辞手段,写景、抒情更为形象生动。(3)语言精美而平易,遣词典雅凝练,雅俗共赏。其不足是风格较弱,缺少力量之美。
贺铸艺术特点是:(1)意象重叠。(2)注重锻炼字面,善于点化前人语句入词。
第十一章 周邦彦与北宋后期的词(续)1.周邦彦的生平。字美成,号清真居士。
2.周邦彦的词集名《清真集》,一名《片玉词》,存词200余首 被后人誉为“结北开南”的重要人物。3.周邦彦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铺叙,结构谨严;描摹物态,曲尽其妙。(2)句法奇警,辞气高华,造语精工,风格浑厚和雅。(3)精于声律,音韵优美。第十二章 李清照与南宋前期的词
1.李清照的生平。自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2.李清照词的情感基调。李清照的词集名《漱玉词》,存词40余首。她的词在情感上以“愁”为主,可以北宋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词主要围绕自己的闺阁生活来写,以闺愁和夫妇别离之愁为主;后期词的“愁”情则以家国之思为主。3.李清照词的艺术特点:(1)善于捕捉细小而生动的形象,来表达自己难以言传的感受和情感上的微妙变化。(2)语言精工自然,雅俗共赏。
4.李清照词的影响。李清照的词在南宋初年即开始流传,并被宋人誉为南宋女词人之首,明清两代学者誉其词为婉约派的典范。第十三章 李清照与南宋前期的词(续)
1.张元干,字仲宗,自号芦川居士,福建永福人。2.张孝祥,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安徽和县人。
第十四章 陆游与南宋前中期的诗歌
1.南宋前中期出现了“中兴四大诗人”,即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均以诗歌擅名天下。其中陆游影响最大,杨万里、范成大二家次之,尤袤作品则较少。2.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江西吉水人。所作诗歌构思新颖奇特,善于表现人物情态和稍纵即逝的场景;笔调幽默诙谐,语言通俗活泼,风格爽朗轻快,被称为“诚斋体”。代表作有《小池》、《闲居初夏午睡二绝句》等,情趣与理趣兼备。3.范成大,字致能,号石湖居士,苏州人,兼有“清新妩媚”和“奔逸隽伟”的特点。第十五章 陆游与南宋前中期的诗歌(续)1.陆游,字务观,自号放翁,浙江绍兴人。
2.陆游诗歌的创作主题。陆游自称“六十年间万首诗”,其诗集名《剑南诗稿》,存诗9300多首。其诗歌主题分为三个方面:(1)表现自己渴望万里从戎、以身报国的豪迈理想以及壮志难酬、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代表作有《书愤》、《金错刀行》等。(2)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歌,代表作有《游山西村》、《小园》等。(3)爱情诗,代表作有《沈园二首》等。
3.陆游诗歌的艺术成就:(1)渊源各家,风格多样,众体皆工。(2)高度的抒情性与强烈的感染力。(3)对偶工整,语言精致。第十六章 辛弃疾及其豪放词派
1.辛弃疾的生平与思想。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济南)人。2.辛弃疾词的分类。辛弃疾的词集名《稼轩长短句》,存词600余首,是宋代存词最多的词人。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3.辛弃疾词的艺术特色:(1)以苍凉、雄奇、沉郁为主导风格,但不拘一格。(2)意境开阔,气势飞动。(3)多用比兴,博征典故,语言繁富。4.苏轼与辛弃疾的异同。相同之处: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不同之处:(1)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2)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5.辛派词人。在辛弃疾爱国情怀和豪放风格的影响下,出现了一批风格相近的词人,如陈亮、刘过、刘克庄、刘辰翁等,被称为辛派词人。第十七章 姜夔与宋末格律词派
“格律词派”,其代表人物是姜夔、吴文英、史达祖、王沂孙、周密和张炎等。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以词的成就最高,著有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存词80余首。他的词有感叹国事的内容,但在表达上低回深沉,如《扬州慢》(淮左名都)等;也有不少咏物词,仅咏梅的就有28首,其中代表作是《暗香》、《疏影》二首。姜夔词的风格特点是“清空”,这一评价最初是由张炎提出的。“清空”的主要内涵是:(1)词中的情感,多属于文人士大夫那种高洁清雅的意趣。(2)在表现手法上,多追求言外之意和空灵的的神韵。(3)词中的语言、意象偏向淡雅素净。(4)词的意境以疏朗开阔为主,结构上有跳跃性。第十八章 姜夔与宋末格律词派(续)
1.吴文英,号梦窗,别号觉翁,四明(今浙江宁波)人。
2.史达祖,字邦卿,号梅溪,汴京(今河南开封)人。著有《梅溪词》一卷,存词100余首。他的词情景交融,咏物、节序之作尤为人称道。代表作有《双双燕•咏燕》等。3.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4.张炎,字叔夏,号玉田。著有《词源》二卷,上卷论音律,下卷论作法。第十九章 南宋后期的诗歌
“四灵诗人”是指南宋后期生长在浙江永嘉的四个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号灵渊;赵师秀,号灵秀;翁卷,字灵舒。因为这四个诗人的字、号中都有一个“灵”字,所以称为“四灵”,也称“永嘉四灵”。他们在思想方面,漠视功名富贵,安于贫贱,以陶渊明为师。他们的诗歌在内容方面着重表现大自然的秀丽景色和朋友之间的真挚情谊,艺术上追慕晚唐隐逸诗风,崇尚平淡自然的风格,语言精炼,以白描为主要表现手法。第二十章 宋代话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