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苔丝》环境描写与人物性格命运的表现
摘要: 试图分析英国杰出作家哈代在《苔丝》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法,通过景物描写来烘托和揭示主人公的心理活动, 不仅仅把环境当作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而是把环境作为与人物心态、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部分。
关键词: 环境描写;心理活动;性格
环境是构成小说的要素之一。从环境中, 往往可以预见到人物的命运, 窥见出人物的性格。在《苔丝》(Tess)这部作品中, 环境更是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作者哈代并不仅仅把环境当作是人物活动的背景, 而是把环境作为与人物心态、性格和命运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 在《苔丝》中, 哈代巧妙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把环境描写同女主人公苔丝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 从“肥沃的、绿意葱茏的田野”到“悬石神庙”, 把悲剧一步一步地推向高潮。
《苔丝》一书第一处主要环境描写出现在苔丝出场前。作者不惜笔墨, 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苔丝的家乡黑原谷(the Vale of Blackmore), 显然是为了给苔丝的出场做铺垫。这里的田野是“浅绿色”的, 天空是“蔚蓝”的, 连“大气也清澈透明”, 分明是苔丝性格的写照———纯洁,未涉人世。而当苔丝身穿白袍出场欢舞后回家看到的却是“由一枝蜡烛照耀着的幽暗愁苦的景象”, 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 与“白色袍子, 花束, 柳条”简直是天壤之别。这也许是苔丝命运从此走向不幸的一个预兆。哈代的象征手法在此也初露端倪。
川特里奇(Trantridge)是苔丝人生女旅途第一站。苔丝在川特里奇的杜伯维尔(D'Urbeuville)家的猎宛(Chase)与阿历克·杜伯维尔(Alecd'Urberville)相识, 这可说是她一生不幸的起源,因此, 哈代对杜伯维尔家的描写也颇费了一番苦心。这座“纯粹为享乐而建造的乡间别墅”几乎全新,“是那种跟长青树鲜明对比的大红”。在西方文学中, 红色经常被作为是血、暴力、情欲和罪恶的象征。事实上, 在杜伯维尔大厦的经历也的确是苔丝“年青生命中的光谱中的一道血红色的光”(《苔丝》孙法理译, 译林出版社2000 年1 月,第33 页)虽然这座大楼绿树掩映, 玫瑰盛开, 但是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的;“有毒的野草总是跟名花纠缠;甜蜜的鸟儿歌唱处便有毒蛇咝鸣。”在这看似宁静的气氛中, 苔丝的悲剧已经悄悄地拉开了序幕。
而在苔丝遭遇不幸的那个晚上, 更是夜色深沉。这不仅反映了苔丝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幕, 也是对苔丝所处的那个残酷、无情的世界的写照。苔丝离开川特里奇, 回家途中, 路上所见的是狂热的教徒用朱红色的大字写的教义, 这对受辱的苔丝无疑是雪上加霜, 在此之后, 即她在家中休养的日子里, 书中仅有一两处简单的景物描写, 或是“雾气朦胧的破晓”, 或是烦闷的田野, 正如苔丝此刻的心灵, 迷茫, 无望, 到了这里, 景物的描写已经把人物的心情、命运巧妙地呈现了出来, 表现出苔丝在社会习俗压力下, 在自我鄙薄的痛苦中挣扎的情形, 悲剧的气氛强烈地凸现出来。
然而,哈代又给了苔丝新生的希望。她第二次离家是在“一个麝香草馨香弥漫, 鸟儿们孵化着幼雏的五月清晨”,一切都显得那么美好,充满了希望,苔丝的命运也似乎出现了转机。但是, 苔丝是在走向“一片石楠丛生的辽阔而荒凉的高地”。(第91页)如果联想到哈代惯用的象征手法, 敏锐的读者会注意到这一场旅途不过又是把苔丝推向另一场悲剧罢了。虽然在苔丝的眼中, 艾格登牧场(Egdon Farm)是生机勃勃的, 但哈代仍然不动声色的在景物中揭示了一些“恶兆”:“这佛鲁姆河(the Floom)的水却清澈得如同福音传播者所见到的生命之水, 迅疾得如同流水的影子⋯⋯”(第92 页)根据《新约》, 任何不贞不洁的东西都不能流入这条生命之河, 把这种说法同苔丝的处境相联系起来, 这里显然有强烈的暗示。当苔丝下到谷底, 在平原上行进时,“很像一只落在广阔无垠的弹子台上的苍蝇”。可见苔丝的命运仍然没有改变。在那个充满了陈规陋习的社会里, 苔丝渺小如一只苍蝇对社会即使有所反抗, 也是无济于事的。等待她的, 仍然只是不幸。的确, 即使在苔丝最欢乐的时候, 厄运的暗影仍然没有放松她。书中有一处描写苔丝和安琪儿·克莱尔(Angel Clare)到车站去送牛奶, 这一段路对苔丝也许是最幸福的一段旅途了, 因为在路上, 安琪儿大胆的向她求婚了。然而哪怕是在这个时候, 她们周围的景物也不是令人愉悦的: “那路被艾格登荒原黝黑的陡坡衬托成一条灰色, 往多少英里外延伸。艾格登荒原顶上是一丛丛, 一排排枞树, 倒齿形的树梢像有雉垛的塔楼,高踞于一座座有黑色大门的魔法城堡之上。⋯⋯河流水洼上水银样的光泽不见了, 从一张张巨大的明镜变作了表面像矬子一样的黯淡的铅板。”(第164 页)
这一段描写, 读者领略到的不是明媚的风光, 而是略带阴森的荒原风景。这也是苔丝心情的反映: 甜蜜, 但更多的是恐惧与不安。苔丝命运中的那根悲剧的弦又在暗暗地拉紧了。在苔丝向安琪儿坦白后, 安琪儿走在她身边的影子是“黑糊糊的”, 令她觉得“凶险可怕”, 连她们走过的桥都现出“五个大张着嘴的桥洞”。命运已经赤裸裸地露出了真面目, 正在吞没着苔丝。
然而,《苔丝》中最扣人心弦的环境描写是关于苔丝到燧石顶村(Flintcomb-Ash Village)劳动时的景象。这是苔丝命运中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深爱的丈夫离她而去, 生活无处着落, 来到燧石顶村后, 又面临着艰辛的劳作, 意图报复的雇主。哈代对苔丝的工作场景有过这样一段描写:“⋯⋯因此整片农场变作了一片荒凉的黄色, 一片没有颜色,有如一个从下巴到前额只有一层皮而没有五官的面孔。天空同样也是模糊一片, 只是颜色不同, 在蒙蒙的白色里什么都没有。⋯⋯两张脸之间一无所有, 只有两个妇女像苍蝇一样在黄脸上爬来爬去。”(第252 页)哈代所用的颜色是极其单调的, 但所造成的心灵撞击却远远超过任何绚烂的颜色。荒凉的田野正如苔丝的心灵: 寂寞、凄凉。而苔丝在这里又一次被比做是“苍蝇”, 这既是对苔丝个人微不足道, 受命运拨弄的又一次强调, 同时也从另一个角度更加深入地揭示了作品的主题, 靠近了悲剧的真谛: 在此书中, 苔丝一直是作为纯洁、美丽的化身存在的, 而此刻, 即使是苔丝, 也不得不像苍蝇一样挣扎求生。鲁迅说过,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哈代这里的环境描写显然给鲁迅这句话作了一个完美的诠释。在没有口眼的苍天下,苔丝再美好也是枉然, 她只能是一个被迫害, 被摆布的人。
哈代选用景物是精心, 谨慎的。在《苔丝》一书的结尾, 苔丝是在“献牲台”上被捕的。献牲台(the Pillar)是远古时期为向太阳献祭而建的, 这在书中曾特别提到。这也就意味着苔丝是无辜的受害者,但她的牺牲在“社会习惯势力代表者们眼里却是确保人类利益的需要”, 因为在他们眼里, 苔丝是一个不贞不洁的人。然而, 就哈代而言, 他却把苔丝当作“奉献给神灵的无辜牺牲品”———只有纯洁的事物才有资格做供品。因此,“献牲石”是哈代对社会习俗的一个大胆抨击。许多评论家说过,“自然景物也是哈代小说中的人物”。确实, 在《苔丝》一书中, 几乎每一处景物, 每一种颜色, 每一个地点都有其内在的含义。在书中, 哈代用了许多颜色来描绘自然景色。比如, 从一开始, 充满生机的“浅绿色”, 到后来预示着血腥不祥的“大红”, 再到“荒凉的黄色”,“蒙蒙的白色”, 可以说, 苔丝所处的地方, 背景颜色也就是苔丝心态及命运的折射。因此在这部讲述苔丝一生悲惨遭遇的书中, 虽然也有阳光明媚的时候, 更多的确是凄风苦雨。在她向安琪儿坦白时,“一个巨大的暗影在她的身后升起, 投射到墙壁和天花板上去”, 这也表明了哈代的意向: 清新的颜色和希望是联系在一起的, 而阴郁的颜色却是不幸的象征。
此外, 苔丝活动的地点的风景地貌和她的命运也是息息相关的。黑原谷的美丽和僻静实际上也就反映了苔丝纯洁的心灵。而川特里奇是一个风俗不良的地方, 与之相伴的是大红的猎苑, 尘土飞扬的庸俗舞会———这一切都在暗示川特里奇是给苔丝带来污点的地方。苔丝和安琪儿相识在艾格登农场, 因此这里风光秀丽。然而, 这里又是苔丝另一场悲剧开始的地方, 美丽的风景也就常常夹杂着令人不安的因素:“生命之河”, 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等, 无一不在预示着苔丝厄运的到来。苔丝只身到燧石顶村工作时, 心情郁闷凄凉, 与之相应的景色也变成了黄色的荒原, 苍白的天空。可见环境反映心态, 心态赋予环境灵气。而苔丝作为阿力克的玩物来到桑德波恩(Sandbourne), 哈代笔下的这座城市虽然美丽, 却是没有内涵, 浮华不实的,是一个“幻美的奇镜”和“寻欢作乐的城市”。这与苔丝的处境多么相似。最后苔丝在“献牲台”上被捕, 更是哈代巧妙的安排, 说明了苔丝只是社会陋俗中一个无辜的牺牲者而已。
哈代的景物描写造诣很深, 真正发挥了环境对小说的作用。“他的描写不但是彼时彼地人物情绪和心境的外化, 而且呈现出一种内在的和流动着的美感, 使主体和客体, 人物和自然景物达到水乳交融, 相得益彰, 人物的思索和情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得到平衡, 交流和调整。”《苔丝》中的环境描写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哈代在苔丝中, 着力创作的是苔丝这样的“纯洁的女人”, 因此, 他在书中所作的一切, 比如塑造了一群性格各异, 形象丰满的人们, 这些都是对苔丝起了一个众星捧月的作用。自然, 书中的环境描写也是为了表现苔丝的性格, 为暗示她的命运而存在的, 是经过哈代精心设计的。当然, 苔丝的形象也因此变得丰满。正如黑格尔所说的,“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 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 正如神像不能没有庙宇来安顿一样。”哈代的环境描写是他的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他的书中, 景物描写往往如他自己所言的, 是“一片风景加一个人的灵魂”, 体现了人物与环境之间的交会和契合, 为他的小说增添了许多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M].北京: 商务出版社1979, 1.[2]黎舟, 阙国虬.茅盾与外国文学[M].厦门: 厦门大学出版社, 1991.[3]莎士比亚.鲁克受辱记[M].译林出版社, 2000.[4]曾令富.象征与神话原型: 德泊家的苔丝[J].外国文学评论, 1994(4).[5]张中载.托马斯哈代———思想与创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第二篇:《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与悲惨命运之关系 罗佳
《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与悲惨命运之关系
罗佳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德伯家的苔丝》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哈代悲剧小说的杰出代表,书中通过山谷,丘陵,草地,花,鸟等环境描写,营造了一种纯洁与邪恶的对比氛围,映衬出了女主人公苔丝悲惨的命运。
关键词:苔丝 环境 纯洁 悲惨
美丽,纯洁,清新,不屈,如一朵绽放在淤泥中的荷花,她就是苔丝,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现实主义作家托马斯· 哈代笔下那朵奇葩,她那富于抗争却悲惨的命运震撼了无数读者,《苔丝》在历史长河中犹如一颗闪亮的星星照耀着无数前行的脚步。苔丝拥有大自然所赐予的美好。在哈代的笔下,她就是美的化身,勤劳,善良,无私,为了家庭勇于牺牲自我。她有着顽强而旺盛的生命力,不屈不挠,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和命运,与封建世俗抗争,但不幸的是,最终封建门第,世俗偏见以及家庭,个人自身等多重因素使这位纯洁的女人慢慢走向了毁灭。
小说作为一种时间和空间艺术,环境是其至关重要的要素。它为人物活动提供了驰骋的舞台,亦为情节的发生、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苔丝这部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与女主人公的性格及遭遇息息相关。环境描写可以塑造人物性格;可以渲染烘托气氛;可以交代故事背景;可以推动情节发生;可以暗示人物命运。
1.环境描写可以塑造人物性格 马克思曾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作者借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丰富的内心,反衬人物性格。当苔丝的妹妹来找苔丝,告诉她母亲病重时,苔丝连夜赶回家时有这样一段描写:“这里原是一片森林,在这样的黑夜里,它好像故意要表现当年的特性,便弄得远近一片混沌,每一棵树和每一道高高的树篱都显得都显得阴森恐怖。这里是当年猎人追逐麋鹿的地方,是女巫受到针刺与沉入水中的地方,这儿有满身绿斑的妖精对着行人咝咝直叫。现在,人们依旧相信这一切的存在,把这个地方说成了妖魔鬼怪聚集的地方。”在这如此恶劣的坏境下,苔丝选择安顿好劳累的妹妹,连夜赶回家,毅然担起家里的重任。苔丝坚强,坚韧的性格跃然纸上,也是这次变故,造就了苔丝不得不为了家庭回到不爱的杜伯维尔身边,做她的情妇,苔丝曾多次拒绝杜伯维尔的引诱,坚持靠自己辛苦的劳动养活自己,可是在这样的家庭变故面前,她为了家庭勇于牺牲自我,只能放下个人的感情。苔丝是可敬的又是可悲的,是这个家庭,这个社会,这个时代的牺牲品。
2.坏境描写可以渲染烘托气氛
清末民初大学问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情语皆景语。”环境描写既是写景,也是写情。苔丝家唯一一匹干活的老马王子死前,有这样一段描写:“树木,树篱从她肩膀无声地掠过,似乎是现实以外的另一个神奇领域的事物。有时挂起了风,隐约是什么广阔无垠的悲凉的灵魂的哀叹,这灵魂与宇宙同其辽阔,与历史一样悠久。”悲凉的氛围在字里行间蔓延,这也预示着苔丝悲惨命运的开始,正是因为王子的死亡,苔丝才无奈地听从父母的安排去了杜伯维尔家,才会受到玷污。哈代通过超自然气氛的营造,为《苔丝》增添了深沉感人的悲剧效果。朱光潜在《悲剧心理学》曾写过“在大多数伟大悲剧中,往往有一种神怪的气氛。这种气氛加强了悲剧感,使我们的想象驰骋在一个理想的世界里。”苔丝在与克莱尔结婚后准备离开牧场时,小说中这样写道:“在一对新人离开之前,有一段短暂的沉默,这沉默叫一只公鸡的啼鸣打破了――那只玫瑰色冠子的白公鸡早蹲在门前木栅顶上,距离他们只有几码远,那一声声长鸣竟震透了他们的耳朵,像在岩石的峡谷里震荡的一声声回声,直至终于消失。”这午后奇怪的公鸡啼鸣,正是预示了苔丝婚后不幸的开始。
3.环境描写可以交代故事背景
“紧靠在麦垛曹顶得檐口下面便是女工们要伺候的红色霸王――脱粒机,一副木头做成的架子”,装着几个轮子和几根皮带。那东西一转动,对她们的肌肉和神经的忍耐力都会提出苛刻蛮横的要求。”这段出现在苔丝遭到克莱尔的抛弃后独自生活,机器的出现交代了故事背景,正是十九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兴起,并开始侵入农村,使小农经济解体的时代。同时可以看出哈代眷恋平静的田园社会,厌恶这种改变。“红色霸王”,“苛刻蛮横”以及小说中“那机器热气腾腾,清晨的空气在它的黑影边哆嗦”等等一系列的描写,透露出哈代对机器的厌恶。
4.坏境描写可以推动情节发生
环境描写可以调节小说的节奏,也可以推动情节的发生,为后续故事的发展做好铺垫。“周围是沉沉的黑夜,他绝对地看不见东西,只在他脚边有一片模糊的白影,代表着他留在枯叶堆上那个穿白色细棉布的身子。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一片漆黑。”正是描写了苔丝在遭到杜伯维尔的玷污之前的景象,一切都是黑暗的,这黑暗正反衬了苔丝的洁白无暇,这样的环境描写,引得读者无限的遐想。
5.环境描写可以暗示人物命运
小说中描写川特里奇是—个风俗不良的地方,“早已尘灰弥漫的屋子又围着倒下的人扬起了新的灰尘,一片乌烟瘴气之中胳膊和腿乱作一团,隐约可见。”这段对舞会的描写正暗示了苔丝即将在这个乌烟瘴气的地方受到玷污。即使苔丝与克莱尔一起去送奶,克莱尔即将向苔丝表白时,原本是苔丝最幸福的时光,哈代依然用这样的环境描写提醒着读者,“两人赶着车在逐渐微弱的光线下穿过草场,沿着平坦的路走去。那路被远处艾格等荒原黝黑的陡坡衬托成一条灰色,往多少英里外延伸。艾格等荒原顶上是一丛丛,一排排枞树,倒齿型的树梢像有雉堞的塔楼,高踞于一座座有黑色大门的魔法城堡之上。”这并非让人愉悦的沿途景色也暗示的苔丝内心的煎熬,一方面渴望得到克莱尔的心,一方面又担心曾经的遭遇。“倒齿型的树梢”“灰色”都暗示了苔丝坎坷的命运。
《苔丝》中的环境描写与苔丝的悲惨命运息息相关,对大自然的描写与苔丝这个人物刻画相得益彰。正如许多评论家说的,自然景物也是哈代小说中的人物。
参考文献:
(1)孙法理译,托马斯·哈代
苔丝[M] 译林出版社 1993.3
第三篇:人物性格描写参考资料
人的性格分类及优缺点
人的性格大体分为四大类:活泼型、力量型、完美型、平和型。每一类优缺点的性格表分类如下:
优点
活泼型 力量型 完美型平和型
生动 富于冒险 善于分析 适应力强
喜好娱乐 善于说服 坚持不懈平和
善于社交 意志坚定 自我牺牲 顺服
令人信服 竞争性 体贴 自控性
使人振作 反应敏捷 受尊重 含蓄
生气勃勃 自立 敏感 满足
推动者 积极 计划者 耐性
无拘束 肯定 按部就班 羞涩
乐观 坦率 井井有条 迁就
有趣 强迫性 忠诚 友善
可爱 勇敢 细节 外交手腕
令人高兴 自信 文化修养 贯彻始终
激励性 独立 理想主义 无攻击性
感情外露 果断 深沉 尖刻幽默
喜交朋友 发起者 音乐性 调解
多言 执着 考虑周到 容忍
活力充沛 领导者 忠心 聆听者
惹人喜爱 首领 制图者 知足
受欢迎 勤劳 完美主义者 和气
跳跃型 无畏 规范型平衡
大方 慷慨 缺点
活泼型 力量型 完美型平和型
露骨 专横 忸怩 乏味
散漫 无同情心 不宽恕 无热忱
唠叨 逆反 怨恨 保守
健忘 直率 挑剔 胆小
好插嘴 急躁 无安全感 优柔寡断
难预测 不善表达 不受欢迎 不合群
即兴 固执 难于取悦 犹豫不决
放任 自负 悲观 贫乏
易怒 好争吵 不合群 无目标
幼稚 鲁莽 消极 冷漠
虚荣 工作狂 不喜交际 担忧
喋喋不休 不圆滑老练 过分敏感 胆怯
生活紊乱 跋扈 抑郁 怀疑
反复 排斥异己 内向 无异议
杂乱无章 喜操纵 情绪化 言语不清 好表现 顽固 猜疑 缓慢
大嗓门 统治欲 孤僻 懒惰
不专注 易怒 多疑 拖延
报复型 烦躁 勉强 轻率
善变 狡猾 好批评 妥协
内向型:沉着、冷静、稳重,遇事谨慎,深思熟虑周 密计划,喜怒不形于色
2、工作认真,责任心强,兴趣专一
3、除了知心朋友,不愿多接触人,交际面窄
外向型:心直口快,感情外露,喜怒常形于色
2、开朗活泼,思想活跃,关注外界事物,渴望兴奋的事
3、乐观,好动,善于与人交往,处事果断
4、自我克制和坚持到底的能力较差
兴奋型: 拿到报纸后,不分场合和地点急于求得报纸各版内容,即使手中有事,也搁在一边。这类人性格外向,精力充沛,开朗乐观,喜形于色,不甘寂寞,反应灵敏,工作大胆热情,易于接受新事物,适应性强。但好出风头,刚愎自用。安静型: 拿到报纸后,先把报纸置于抽屉或桌案边,将工作麻利办好,在无他人干扰之下,一版版细细地阅读。从中猎取知识,重要之处甚至剪至存资料。这类人性格内向,沉默寡言,自得其乐。不尚空谈,自我约束能力强,办事认真,有独立工作能力。但不善交际,对人漠不关心。活泼型: 抓到报纸,不问清红皂白,一古脑儿看个大概,有时信手拈来做它用。这类人性格外向,乐观风趣,不甘寂寞,善交际,兴趣广泛,有组织能力,但做事马虎,得过且过,好惹事生。抑制型: 拿到报纸后,随随便便往抽屉或衣袋里一放,待闲下来,才慢腾腾地拿出来,纯属把阅读报纸做为解闷消愁的手段。这类人性格内向,孤僻、多愁善感,处事不果断,工作缺乏魄力。不善交际,孤芳自赏。但富于想象,善于体察别人,顺从、憨厚。人物外貌描写的词语
第四篇: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河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作
者:牛璐 专
业:汉语言文学 准考证号:020109100116 成绩:
工作单位:黄河水院职业技术学院 职称职务:学生 邮
编:475000 联系电话:*** 完成时间:2011年3月
论红楼梦人物性格与服饰描写
牛璐
内容摘要:《红楼梦》是一个悲情的爱情故事,在里面有三个比较关键性的人物,我在这边文章中主要讨论的是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在《红楼梦》中的服饰与其相对应的性格描写,从而导致了恋爱、婚姻悲剧。
关键词: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性格;服饰
《红楼梦》写了一个恋爱不能自由、婚姻不能自主的悲剧,即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悲剧。这一悲剧是《红楼梦》全书悲剧的中心事件,而这三个人物,也就成了全书的中心人物,整个《红楼梦》都是以这三个人物为中心。即一个人的服装,是一个人的整体气质个性的外在最重要表现之一。就像现在来说,从一个人的衣着打扮也不难看出这个人平日的个性,喜好,还有气质。现在,试着讨论一下这三个人物的形象和个性的描写。
一、论述人物一:贾宝玉
贾宝玉这一典型的艺术形象犹如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的思想性格,是在他的遭遇和经历里,在那种特定的生活环境中的多方面复杂的条件和因素给予他
(1)影响,发生作用,而于不知不觉中形成起来的。这也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人,他在自己特定的生活环境里,有了自己的遭遇和经历,才会逐渐形成他自己的性格特征。
1、服饰
贾宝玉是荣国府正统的嫡孙,在世袭官宦贾家中男丁的地位其实是很高的。但是宝玉偏生不爱四书五经经济仕途,整天在脂粉堆里打滚。根据书里的描写他长的并不英武神气,而是长的很漂亮,有小女儿姿态,再加上他本人的性格是温柔多情的。在书中写到宝玉第一次出场的时候书中这样写到:
头上带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色白蝶传话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套石青起花倭缎排穗褂;
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脚;身上穿着银散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
(2)散华凌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第3回
因此贾宝玉这个人物身上的女性色调会比其他的书里的男人要多。所以他的衣服都是比较艳丽而偏向女性化的。比如在颜色上,花纹上,都是凸显了他柔美的气质,温和的个性。
2、性格
贾宝玉很从小就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他的个性就贾宝玉的外柔内刚,表现在仁者爱人的境界上,也表现在守护女儿、守护理想的信仰上。贾宝玉的人生悲剧,不仅是爱情的悲剧,更是理想的悲剧。随着宝玉的成熟与成长,他更具有男人的操守。他与晴雯在一个被子里也持有操节。宝玉对黛玉更是如此:
彼时黛玉自在床上歇午觉,丫鬟们皆出去自便,满屋静悄悄的。宝玉揭起绣线软,进入里间,之间待遇谁在那里,忙走上来推他道:“好妹妹,才
(3)吃了饭,有睡觉。”将黛玉唤醒。
——第19回
在这一段宝玉出于对黛玉身体的关心,上来将黛玉唤醒,作为一个男子进入 2
女孩的闺房,却只是为了简单的为对方的关心,这就可见宝玉是多美的“纯情”。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
一面想,一面又恨认不得这个是谁。再留神细看,只见这女孩子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有林黛玉之态。宝玉早有不忍其他而去,只管呆看。只见他虽然用金簪划地,并不是掘土埋花,竟是向土上画字。宝玉用眼随着簪子的起落,一直一画一点一勾的看了去,数一数,十八笔。自己又在手心里用指头按着他方才下笔的规矩写了,猜是个什么字。写成一想,原来就是个蔷薇花的“蔷”字。宝玉想道:“必定是他也要作诗填词。这会子见了这花,因有所感,或者偶成了两句,一时兴至恐忘,在地下画着推敲,也未可知。且看他底下再写什么。”一面想,一面又看,只见那女孩子还在那里画呢,画来画去,还是个“蔷”字。再看,还是个“蔷”字。〃〃〃〃〃〃可
(4)恨我不能替你分些过来。”
——第三十回
这个场景描写了“龄官画蔷”的场面,作者安排在雨景里,龄官反复画蔷,宝玉看傻了眼,用“呆”这一词表现出贾宝玉已经沉醉与此景,发现了下雨,却只知道关心人家,自己淋湿却不知道。世上之人过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非本真的生活而慨叹,欲以痴字感化天下使人觉悟之意,这一点也表现出贾宝玉的“痴情”。
贾宝玉除了以上两方面性格的表现以为,他也是一个外柔内刚男子,是一种生命的超脱。宝玉始终保持对社会现实的距离,注重内在自我的提升与完善,审视家族和社会的腐朽黑暗,坚守人生的理想与信念。美国学者莫里斯曾对“超脱”作过这样的阐述:“超脱是一种离开过度的外部的刺激活动,一种不要求推进世 3
界的活动。一种走向人的内心的活动。所指望的不是安慰和权力,而是自知。不是卷进这个世界,而是同世界保持一个相当安全的距离。这样的人可以服从自我,保护自我,使自我感到乐趣,寓于高度自觉之中。”贾宝玉隐居在女儿世界,拒绝男人世界,是“一种不要求推进世界的活动”,这样的生活“不是安慰和权力,而是自知”;贾宝玉护花使者的身份与职责是他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上的自觉选择,这种选择“不是卷进这个世界,而是同世界保持一个相当安全的距离”;贾宝玉的诗歌是“一种走向人的内心的活动”;贾宝玉的悬崖撒手,是替天行道,终结家族的延续,终结封建末世的社会,是“服从自我,保护自我,使自我感到乐趣,寓于高度自觉之中”。
二、论述人物二:林黛玉
曹雪芹怀着深挚的爱意和悲悯的同情,用历史与未来、现实与理想、哲理与诗情,并饱蘸着血与泪塑造出来的林黛玉,是《红楼梦》里一位富有诗意美和理想色彩的悲剧形像。二百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为她的悲剧命运洒下同情之泪,为她的艺术魅力心醉神迷。她是《红楼梦》读者心目中的一位圣洁、美丽的爱神。
1、服饰
黛玉换上掐金挖云红香羊皮小靴,罩了一件大红羽纱面白狐皮的鹤氅,(5)束一条青金闪缎双环四合如意绦。
——第四十九回
前八十回中唯一一次正面描写林黛玉的衣着是在这一回中,下雪后大观园众多小姐商量赏雪作诗的文字。其中,对每个人的着装都有详细描述。林黛玉依旧是有红有绿还有金,富贵得很。林黛玉是曹雪芹最钟爱的人物,是他心中的爱人,必定要把最美的色彩赋予她,可以肯定作者十分钟爱红和绿这两种色彩,再次的同时也赋予了作者心目钟爱的人物的特征。
2、性格
林黛玉性格十分丰富复杂,既自尊又自卑,既敏感又坦荡,既尖刻又宽厚,既孤傲又谦和,既脆弱又坚强。歌德指出:“人是一个整体,一个多方面的内在 4
联系着的各种能力的统一体。艺术作品必须向人这个整体说话,必须适应人的这种丰富的统一体,这种单一的杂多。”确实,人物性格只有具备多方面性才能充满生气。每个性格包含的性格因素,不是一种,两种,三种,而是多种多样的。但是,这种丰富性和复杂性必须显得凝聚于一个主体,并统一于主导性格。否则,就只能是杂乱肤浅的东西。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显得那么敏感、多疑和伤感。曹雪芹为这种性格素质的成长提供了丰厚的土壤和养料。
谁知晴雯和碧痕正拌了嘴,没好气,忽见宝钗来了,那晴雯正把气移在宝钗身上,正在院内抱怨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忽听又有人叫门,晴雯越发动了气,也并不问是谁,便说道:“都睡下了,明儿再来罢!”林黛玉素知丫头们的情性,他们彼此顽耍惯了,恐怕院内的丫头没听真是他的声音,只当是别的丫头们来了,所以不开门,因而又高声说道:“是我,还不开么?”晴雯偏生还没听出来,便使性子说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呢!”林黛玉听了,不觉气怔在门外,待要高声问他,逗起气来,自己又回思一番:“虽说是舅母家如同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边。如今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如今认真淘气,也觉没趣。”一面想,一面又滚下泪珠来。正是回去不是,站着不是。正没主意,只听里面一阵笑语之声,细听一听,竟是宝玉、宝钗二人。林黛玉心中益发动了气,左思右想,忽然想起了早起的事来:“必竟是宝玉恼我要告他的原故。但只我何尝告你了,你也打听打听,就恼我到这步田地。你今儿不叫我进来,难道明儿就不见面了!”越想越伤感起来,也不顾苍苔
(6)露冷,花径风寒,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第二十六回
曹雪芹为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投下了多么精彩、多么凝练的笔墨啊!纵观林黛玉的性格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林黛玉的性格是多愁善感、悲凉、忧郁。但是作家对这种性格因素又不是孤立的存在,它始终被笼罩在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里,那就是:叛逆!是的,这种叛逆精神使得林黛玉更加多愁善感了。原来,林 5
黛玉的多愁善感,暗洒闲抛,并不是闲得发愁的贵族小姐的无病呻吟,而是承受着封建末世的时代压力,从纯真美好的心灵的深处,发出的怨愤的声音!失去了双亲,失去了家门权势,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在那样的年代里就等于失去了一切:人格、尊严、发言权,以及在婚姻问题上的起码的要求。林黛玉的一颗高傲的心,正是被这种封建私有制度的巨石,隐秘地、无情地碾碎了!所以,她的每一种疑虑,每一声叹息,每一滴眼泪,往都是一种性格悖逆的表现:越是寄人篱下,越是要维护人格的尊严,越是在爱情上没有希望,就越是要把绝望和期望反复咀嚼,夜夜品味。很显然,历史的必然,生活的逻辑,诱发和强化了林黛玉的叛逆精神。这种精神,又凭借性格的内在逻辑力量,润物无声地渗入那些非主导性格里去了。
三、论述人物三:薛宝钗
1、服饰
薛宝钗是具有典型自然美的代表人物,“不觉奢华,惟觉淡雅”是她外在形象的最合适写照。在着装方面也遵从了自然美的原则。首先在服饰色彩上,她大都选用了自然界具有的原生态的色彩,如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的坎肩、葱黄色的棉裙等都是一些自然界的植物颜色。其次,在服饰的材质上也都选择了动植的毛发等天然纤维,如鹤氅、棉裙、丝绸,可谓取之自然用之于自然。最后,在服饰搭配方面,她也是遵从简约原则,力求保持朴素、原汁原味的自然之美。明清时期女子服饰造型以秀美、清丽为主,所以那时候的女子化妆打扮不如其他时期的女子那么繁荣复杂,一切从简,主要是为了突出个人自身的形象气质。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
(7)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第八回
通过宝玉的眼睛我们看到的宝钗是一个衣着端庄之人,身上无过多的修饰,不刻意装扮而改变自然美,一切以体现自身原有的容貌气质为主。作者曹雪芹更是用水杏等一些自然界中美的事物来形容她的容貌,来体现她的自然美。唇部不 6
用涂朱丹而自然发红,眉部不用修饰而自然形成长而黑的眉毛,其他女子都用化妆、佩带饰物来修饰自己,薛宝钗却是偏偏不喜欢这些后天加入的东西,她天生丽质,自然形成的美感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人。
2、性格
薛宝钗一出场,作者就描写了她的美貌和品格。她穿着“不见奢华,惟觉淡雅”,她“品格端方,容貌美丽”;“罕言寡语,人谓装愚;随分从时,自云守拙。”这就概括地写出了她谨守封建礼教,顺应环境的个性特点,勾勒了一个封建淑女的轮廓。
这个人物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她忠诚地信奉封建礼教;特别是强加在妇女身上的奴隶道德。她曾多次规劝贾宝玉走“仕途经济”、“立身扬名”之道,以至引起贾宝玉的极大反感,说她说的是“混帐话”,并说“好好的一个清白女子,也学的沽名钓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她也多次向黛玉、湘云进行“女子无才便是德”、“总以贞静为主”之类的封建说教。这些都足以说明,在大观园的贵族少女中,她是受封建正统思想、封建道德观念毒害比较深的一个。但是也不能因此将她与贾政、王夫人、王熙凤等人等同看待,一律说成封建统治者。她虽然属于“主子”的阵营,但是,她不但谈不上什么统治权力,而且,作为封建社会的一位少女,连自己的命运也掌握不了;一切都得听从封建家长的摆布。一方面是“主子”,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另一方面,又处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之下,这就是薛宝钗社会关系的特殊性。正是她的特殊社会地位,决定了她的思想性格与贾政、王夫人、凤姐等的本质区别。那种将薛宝钗与贾政、王夫人等人等同看待的观点是错误的。
薛宝钗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很世故,即很会做人和处世。在贾府这个派系复杂、矛盾重重的大家族中,她一方面抱取“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另一方面,她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各方面的人保持着一种亲切自然、合宜得体的关系。薛宝钗的性格中,确实也有虚伪和矫情的一面。她喜欢讨好人和奉承人。贾母要给她做生日,问她爱听什么戏,爱吃什么东西。她深知老年人喜欢热闹戏文,爱吃甜烂食物,就按贾母平时的爱好回答。薛宝钗入都是为了待选“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的,她具备了封建社会女子最完备的美德,奔的是封建社会女子最高的出路。
对于以上的讨论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悲剧,不只是个人的悲剧,而且是社会的悲剧,时代的悲剧,是由于反封建的力量还远远弱于封建势力所造成的悲剧。与历来的才子佳人式的爱情不同,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具有反对封建,追求自由的性质。作者通过对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爱情的描写,揭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的对立,这就使这一爱情悲剧能够打动人心。作者全面深刻地揭示了产生爱情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对封建社会作出了深刻有力的批判。
注释:
(1)张俊,《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5版,第239页(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14页(3)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81页(4)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131页(5)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215页(6)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112页(7)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3月版,第37页 参考文献:
(1)张俊,《中国文学史》第四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2)曹雪芹,高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69年版
第五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作用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作用
教学目标:
1、通过例文体会动作和语言描写的作用。
2、了解生动地描写来源于生活观察。
3、学会观察,学会写生动的人物片断描写。教学重点:
通过例文体会怎样写动作和语言描写。教具:小黑板 教学过程: 导语:
写人的作文对咱们同学来说并不陌生,读一篇好的写人作文,会让读者有一种如见其人的感觉。那么怎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写人作文呢?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探讨一下。板书:人物 分析过程:
1、既然要写一个人,你觉得在作文中应该重点表现人物的哪个方面?也可以说在写人作文中你要写的中心是什么?学生交流。人物的品质性格。(板书)
表扬同学们,作文只是很扎实。的确,一篇优秀的写人文章里,人物一定要有一个鲜明生动的性格或品质。那么怎样才能把人物的性格品质写生动形象呢? 今天老师交给同学们一种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来体现出人物的性格和品质。
板书:动作描写,语言描写
2、体会例文,把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妙处。
教师范读:片断
一、你觉得小刚是一个怎样的同学?通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动作描写)
作者有没有在文中写小刚是一个懒散、马虎、不爱写作业的学生呢?没有,可是我们通过动作语言描写就可以感受到小刚的品质,这就是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功劳。
片断二:学生范读。你觉得同学甲乙是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老师适当的表扬。出示小黑板“我们班的小乙是一个不遵守秩序,还爱耍小聪明的同学,又一次他乱扔垃圾被值勤的同学发现了,要扣他的分,他就和人家套关系,讲好话,可这个同学十分负责,就是不听他这一套,最后还是扣了分。” 你比较一下:这两段文字哪个更好哪?为什么?
刚才的片断分析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在写人的文章中是多么的重要,有的同学可能会想这样的描写我怎么写不出来,怎样才能写出生动的语言动作描写呢?
我们再看几个同学写的句子,从中找找答案。了解另外的四句话的表现作用。
这样类似的事我们身边有没有呢?这样的人我们见没见过呢?既然有而且我们都见过,那怎样才能写出来呢?(学生交流)我们对身边的人要细细观察。
板书:写出人的性格品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在生活中认真观察积累。
4、观察小品,写作文片断。
有同学着急了,是不是想自己试试,我们来看一个小品,看完小品后我们根据刚才观察到的写片断。(周琦、柳戈表演)
周琦是一个调皮的学生自习课上不遵守纪律被班级干部批评的故事。注意观察他的动作,留心他们的对话。学生写片断。
5、学生交流。
6、课堂小结:只要大家认真读书,仔细观察,作文就一定能越来越棒!
附学生参考资料:
片断一:7:50,小刚搓着朦胧的睡眼拖着步子进了教室,课代表正在收作业,叫道:“小刚,你的作业!”小刚一听马上直起了腰,呆呆地立着,突然,他一拍自己的脑门,弓着腰从书包里翻找起来,课代表敲敲桌子:“还没找到吗?就差你的。”小刚一面找一面嚷着:“我做了,别着急。”好不容易小刚把作业本从书包里拽了出来,交给了课代表。课代表看看这本“蓬松”的本子,摇摇头出了教室。找出小刚的动作词语,你觉得小刚是一个怎样的同学?
片断二:同学甲:“这位同学,你怎么随便扔垃圾?快捡起来。你是哪个班的扣你们班的分了。”
同学乙:“别别,我就这一次,下次不敢了,这次别扣了。” 同学甲:“不行,不遵守学校纪律就要扣分。”
同学乙:“你只要这次不扣我的分,我买包零食给你,怎么样?”
同学甲:“不行就是不行,如果大家都像你这样咱们的学校步变成垃圾场了吗?” 同学乙:“好好说说嘛,我下次真的不敢了,我和你班的明明是好朋友。” 同学甲:“你还这样,我就给你加倍扣分了。” 同学甲是一个怎样的人? 读下面的语言描写或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性格品质。
1、超市里,一位阿姨站在辣椒筐前,转着头向四下看了看,然后迅速的掰下一个辣椒的柄,把辣椒装进塑料袋里,然后长长舒了一口气,又向四下看了看,又把一个辣椒的柄掰下……()
2、“你这个人怎么回事?走路不长眼睛吗?没看见我从后面骑着车过来了,还不躲着点,告诉你,撞出毛病可不找我。”()
3、“老爷爷,让我扶着您过马路吧,你看来往的车这么多,这里又没有红绿灯,您自己走多危险呀,慢点走。”()
4、他看着弯弯的跑道,拖着沉甸甸的步子,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的往下滴,还有最后一圈,他用牙齿使劲咬了一下嘴唇,眉头轻轻地皱了皱,使劲迈着步子冲向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