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风的话》课后反思
《西风的话》课后反思
付雯雯
音乐课程最基本、最重要的价值体现在审美体验价值。也就是说,音乐课要以审美为核心。在本课的设计中,我充分认识到“音乐审美”的重要性,在分析音乐作品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音乐要素来解释。尽量使课堂审美跟学唱结合。对学生多鼓励,想使课堂气氛活跃,但学生状态不佳,也有怯场表现,效果不明显,以后要加强锻炼。在学唱过程中发现个别同学掌握不了音高,经过反思我觉得我所设计的教学过程适合大部分同学,但对于小部分基础薄弱、能力欠佳的同学来说,就不够周到了,应添加自主学习旋律的环节,我可以走到他们身边单独进行辅导。希望自己在今后上课过程中可以做到面面俱到。
第二篇:《西风胡杨》反思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和谐小学刘可可
伴随着今天第二节课悠扬的下课铃声,我的这节公开课--《西风胡杨》顺利
地结束了。在前前后后的这几天中,我收获了很多。
一、学生的兴趣由什么来调动?
之前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总是以积分的形式鼓励学生发
言。有同事曾经提建议说这样会破坏课堂的整体性,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当时也
有这种担忧却没有放心上。在筹备这节课时才发现,在教学各个环节都很连贯的情况下,真的很难将积分这种形式穿插其中,况且成功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走下
讲台,能及时地捕捉到孩子们灵光的眼神,鼓励他们大胆说出自己的见解并加以
正确的引导,此时的我就很难顾忌黑板左下方的那个积分表了,除非我的这副双
臂能自由的伸缩。况且任何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可能在某一天都会丧失它的魅力,因为它毕竟是人为设置的一种形式。那什么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必须
是这堂课本身,在老师的启发下,每堂课上学生都能有新的感动,碰撞出思想的火花,获得美的体验。只有这种收获性的激励才能持久,才能从内心激发学生求
知的欲望。《西风胡杨》这节课,学生最感动的应该是在老师的引领下,看到了
一颗颗坚韧、无私、悲壮的胡杨,触摸到了一个个为了信念坚韧不屈的灵魂。
很显然,这样的教学艺术对我来说还有很大的难度,它需要我不断地探索不
同体裁的课文的教法,不停地提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并使自己的引导性语言和教
材的魂合二为一,来勾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二、静下心来,等待花开
我是一个急性子,做事情总有点奈不住性子。反应在课堂上,就是有时
貌似很有激情,也能激荡起学生内心的涟漪,但不能深入骨髓。在今后的课
堂中,应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让一些催促性的语言在自己的课堂中消失,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安全的氛围,静下心来等待他们对新东西的吸收和领
悟,让他们自由地抒发自己的一些感想,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让学生获得美的体验,才能真正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静待花开还需正确地评价学生课堂上的发言。是要激励学生,但不能总
是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长此以往,学生的兴趣会渐渐变淡,原本整齐响亮的掌声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关键还在于不能盲目地对他们的回答给以
正确与否的评价,而是用自己的教学机智适时地正确地引导,不断激发,耐
心等待。
三、灵活运用课改模式
面对课改模式,首先不能惧怕,应灵活地吸收其中对自己有用的部分。例如这节课中,“请找出哪些语句让你体会到了胡杨的坚韧”这个问
题并不难,完全可以由学生自学,而后边的“如果你在茫茫大漠中偶遇了胡杨,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可以先由小组讨论,再由个人发言。总之,不能硬套六步
模式,应学会为我所用。
四、结合文本,适当点拨写作手法
选入课本中的课文都是名家名段,有很多写作手法对小学生是有借鉴意义的,在教学中应给以适当地点拨,这样有利于规范孩子们的写作。例如《西方胡
杨》这一课中,就应该引领孩子们观察第二、三、四自然段的结构有没有相似之
处,让他们体会到段首句是每段话的中心句。
五、加强团队协作,勇敢吸收好的意见。
和之前的那节课相比,今天的是相对成功的一节课。这些多亏学校老师给我的耐心指导,给我指出了这节课的几个关键点,让我的这节课在短时间内有了提升,也让我感受到了团队力量的强大。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勇敢地吸收老师们的建设性意见,不断地提升自己。
第三篇:《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问题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陆良县中枢镇盘新小学
谭四海
什么是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是这样的一种教学方法,即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摘自网络)看了很多对“问题教学”定义的阐述,比较认同这种表述。
《西风胡杨》是一篇借物言志的散文,作者以充满激情和哲理的语言描述了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的可贵品质,抒发了对胡杨的热爱、同情和赞美之情。在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时,对于“能力目标”我这样定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感悟能力、想象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质疑能力。这里重点强调“质疑能力”,质疑能力是不仅是本课学习的“指南针”也是基于中心学校提出的研究专题:问题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提法虽早,但对于我,本课也只是初探,所以我侧重问题意识的培养,即能“提出问题”。
因此本课教学设计的理念是: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在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想象,读中悟情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尝试如下途径:
一是充分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深入对话,关注胡杨”的环节中,借助第一节课的铺垫(理解胡杨的坚韧、无私、悲壮),我说“是啊,胡杨,是最坚韧、最无私、最悲壮的树。可是:‘胡杨也有哭的时候„„’面对这一幅图片,听到胡杨的哭泣,又会引发你怎样的疑问呢?请你对胡杨发问。”针对此情景,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谁在祈盼?祈盼什么?胡杨怎么会流泪呢?胡杨怎么会流泪,为谁流泪? 二是反复朗读,抓住关键词提问,进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深情朗读,唤醒良知”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两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充分朗读后,抓住关键词“祈求”提问:作者连用三个“祈求”到底在祈求什么?
三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走出文本,追根溯源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读完课文,总结过后,我说:“对,书要靠自己读懂,才有长进!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想问的?”学生提出:胡杨生活在沙漠,为什么作者用“西风胡杨”作为题目?作者写胡杨,有人的特征,他有什么目的吗?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有了疑问,才有进一步深入学习的需要,也才可能获得新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发现问题提出来,即是思维活动的表现形式,也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的发展从问题开始。每发现一个小问号,这个小问号就像一个小钩儿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问题愈多,好奇心愈强,兴趣愈浓,注意力就愈集中,思维就愈活跃。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一个个“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之中,探讨自己提出的问题,情绪高涨,其乐无穷。
第四篇:《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西风胡杨》是我特爱特爱的一篇文章。备课时,我曾读得心潮澎湃。说实话,学这课之前,我居然不知道沙漠中生长着这样一种坚韧、倔强而无私的树(真是孤陋寡闻啊)。我被胡杨不屈不挠的品格深深震撼,我被作者精彩绝妙的文笔深深折服,我被作者深厚丰富的情感深深感染。对胡杨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对胡杨的同情关注之心也自下而上,对胡杨的前途命运也深深忧怀。那如何让学生来完成与作者、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作者波澜起伏的情感,理解作者那深奥磅礴的文字,这成了我备课的关键。
首先,教学的基调定为读。由于这不是一篇单纯状物的文章。作者借胡杨的天然素质和品格,表达自己对人类崇高理想和可贵品格的追怀,从而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事业的关注。对小学生来说,深入理解课文,感悟作者的深刻思想是不太容易做到的。所以我首先定为让教师少讲,学生多读,让他们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读出准确,读出感情,读出感动。
第一课时,简单谈话引入,老师充满感情的读。也许是受了老师激情昂扬的朗读的影响,学生第一遍也读得有滋有味;然后再让学生读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和让 自己最感动的句子,并说说感动的理由。学生兴趣盎然,时间转瞬即过。
第二课时,让学生理解胡杨的品格。这是一种典型的总分构段方式。除了让学生读,抓住重点词句来深入理解胡杨的品格以外,还学习了作者的表达方式,进入相关形式的语段练习。可由于学生的注意
力不是很集中,所以效果只是一般。
后面难点段的分析,学生基本能体会,但我觉得学生回答问题的全面和想问题的深远真是差距很远。比如同样一个问题:你觉得上游的人做得对吗?为什么?我班学生只能回答:不对,因为他们让胡杨缺水了,胡杨生存就困难了。而二班学生回答的不仅是这些,还说“这些人们只考虑到他们的眼前利益,根本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子孙后代,就连胡杨都能为人们考虑,甘心为人类、地球做出应有的贡献,而那些上游的人却不能做到,真的是太自私了。”回答精妙!我不知是自己启发不当,还是学生启而不发。
总的说来,我觉得这篇课文的教学总体还是满意的,只是完成了任务,但预设和生成还是有一定差距,没有完全达到“教学微笑,学生激动”的效果。我想如果能摒弃平时上课的随意性,精心设计过渡语,让每个环节都能环环相扣的话,教学效果一定会更好。
2011-9-21
第五篇:西风胡杨教学反思
杨燕
上完这节课,我认为做得较好的地方有如下几点:
1、学生能通过朗读感受到胡杨的坚韧,但对于重点词语表达的意思和传递的情感可能理解得不到位,在此环节中,我通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耸立、挺拔”感悟胡杨的生存状态,体会胡杨的“最坚韧”埋下伏笔。
2、我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要尽量增加信息密度,丰富与课文有关的信息量,用教师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点的是让学生意识到课外查阅资料也是获得知识的一种方法,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创设情境,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强烈的触动,为下面教学构建良好的氛围,从而体会人类从中应吸取的教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3、课后拓展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练习搜集整理有用信息,培养忧患意识,从我做起,切实行动。
我的不足之处是:
1、这节课设计的教学内容过多
2、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质疑;
3、没有很好的指导学生读书,且读的形式单一。
所以,针对这三点,我必须解决三个问题:
1、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备学生;
2、寻找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
3、课堂上,注意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