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赋杭州
古赋杭州
·江南好
《忆江南·江南好》 作者:白居易【唐代】赏析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忆江南】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
江南忆,其次忆吴宫。吴酒一杯春竹叶,吴娃双舞醉芙蓉。早晚复相逢。
【五月十五日夜月】白居易
岁熟人心乐,朝游复夜游。春风来海上,明月在江头。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无妨思帝里,不合厌杭州。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杨柳枝词】白居易
六么水调家家唱,白雪梅花处处吹。
古歌旧曲君休听,听取新翻杨柳枝。
陶令门前四五树,亚夫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
依依袅袅复青青,句引春风无限情。
白雪花繁空扑地,绿丝条弱不胜莺。
红板江桥青酒旗,馆娃宫暖日斜时。
可怜雨歇东风定,万树千条各自垂。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
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
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
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叶含浓露如啼眼,枝袅轻风似舞腰。
小树不禁攀折苦,乞君留取两三条。
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似柳丝。
柳丝挽断肠牵断,彼此应无续得期。
【春题湖上】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句留是此湖。
【答客问杭州】白居易
为我踟蹰停酒盏,与君约略说杭州。山名天竺堆青黛,湖号钱唐泻绿油。大屋檐多装雁齿,小航船亦画龙头。所嗟水路无三百,官系何因得再游?
【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诸客】白居易
柳湖松岛莲花寺,晚动归桡出道场。卢橘子低山雨重,棕榈叶战水风凉。烟波澹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首望,蓬莱宫在海中央。
【西湖留别】白居易
征途行色惨风烟,祖帐离声咽管弦。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绿藤阴下铺歌席,红藕花中泊妓船。处处回头尽堪恋,就中难别是湖边。
【杭州回舫】白居易
自别钱塘山水后,不多饮酒懒吟诗。欲将此意凭回棹,报与西湖风月知。
【虞美人】韩淲
西湖十里孤山路。犹记荷花处。翠茎红蕊最关情。不是薰风、吹得晚来晴。而今老去丹青底。醉腻娇相倚。棹歌声缓采香归。如梦如酲、新月照涟漪。
【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李白
西江天柱远,东越海门深。去割慈亲恋,行忧报国心。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五月披裘者,应知不取金。
【白舍人自杭州寄新诗,有柳色春藏苏小家之句】刘禹锡
钱塘山水有奇声,暂谪仙官领百城。女妓还闻名小小,使君谁许唤卿卿。鳌惊震海风雷起,蜃斗嘘天楼阁成。莫道骚人在三楚,文星今向斗牛明。
【题临安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冷泉亭】林稹
一泓清可沁诗脾,冷暖年来只自知。流出西湖载歌舞,回头不似在山时。
【老叹】陆游
八十未满七十余,山巅水涯一丈夫。长鸣未免似野鹤,生意欲尽如枯株。临安宫阙经营初,银鞍日日醉西湖。不须细数旧酒徒,当时儿童今亦无!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瓛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孟浩然
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采桑子】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采桑子】欧阳修 10首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春深雨过西湖好,百卉争妍,蝶乱蜂喧,晴日催花暖欲然。
兰桡画舸悠悠去,疑是神仙,返照波间,水阔风高扬管弦。
画船载酒西湖好,急管繁弦,玉盏催传,稳泛平波任醉眠。
行云却在行舟下,空水澄鲜,俯仰流连,疑是湖中别有天。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飞盖相追,贪向花间醉玉卮。
谁知闲凭阑干处,芳草斜晖,水远烟微,一点沧洲白鹭飞。
清明上已西湖好,满目繁华,争道谁家,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路转堤斜,直到城头总是花。
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不用旌旗,前后红幢绿盖随。
画船撑入花深处,香泛金卮,烟雨微微,一片笙歌醉里归。
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西南月上浮云散,轩槛凉生,莲芰香清,水面风来酒面醒。
平生为爱西湖好,来拥朱轮,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归来恰似辽东鹤,城郭人民,触目皆新,谁识当年旧主人。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夜泛西湖】苏轼
菰蒲无边水茫茫,荷花夜开风露香。渐见灯明出远寺,更待月黑看湖光。
【蝶恋花·密州上元】苏轼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乍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减字木兰花】苏轼
凭谁妙笔。横扫素缣三百尺。天下应无。此是钱塘湖上图。一般奇绝。云淡天高秋夜月。费尽丹青。只这些儿画不成。
【送郑户曹】苏轼
游遍钱塘湖上山,归来文字带芳鲜。羸僮瘦马従吾饮,陋巷何人似子贤。公业有田常乏食,广文好客竟无毡。东归不趁花时节,开尽春风谁与妍。
【杭州故人信至齐安】苏轼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朝来闻好语,扣户得吴饷。轻圆白晒荔,脆酽红螺酱。更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故人情义重,说我必西向。一年两仆夫,千里问无恙。
【卜算子·感旧】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
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杭州呈胜之】王安石
游观须知此地佳,纷纷人物敌京华。林峦腊雪千家水,城郭春风二月花。彩舫笙箫吹落日,画楼灯烛映残霞。如君援笔直摹写,寄与尘埃北客夸。【浣纱女】王昌龄
钱塘江上是谁家,江上女儿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
【钱塘曲】温庭筠
钱塘岸上春如织,淼淼寒潮带晴色。淮南游客马连嘶,碧草迷人归不得。风飘客意如吹烟,纤指殷勤伤雁弦。一曲堂堂红烛筵,金鲸泻酒如飞泉。
【好事近】辛弃疾
春意满西湖,湖上柳黄时节。濒水雾窗云户,贮楚宫人物。一年管领好花枝,东风共披拂。已约醉骑双凰,玩三山风月。
【念奴娇】辛弃疾
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春消息。尚馀花品,未忝今古人物。看取香月堂前,岁寒相对,楚两龚之洁。自与诗家成一种,不系南昌仙籍。怕是当年,香山老子,姓白来江国。谪仙人,字太白,还又名白。
【晓出静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昭君怨 咏荷上雨】杨万里
午梦扁舟花底,香满西湖烟水。急雨打篷声,梦初惊。却是池荷跳雨,散了真珠还聚。聚作水银窝,泛清波。
【瑞鹤仙】杨无咎
听梅花再弄。残酒醒,无寐寒衾愁拥。凄凉谁与共。谩赢得,别恨离怀千种。拂墙树动。更晓来、云阴雨重。对伤心好景,回首旧游,恍然如梦。欢纵。西湖曾是,画舫争驰,绣鞍双控。归来夜中。要银烛,卸金凤。到而今,谁拈花枝同载,谁酌酒杯笑捧。但逢花对酒,空祗自歌自送。
第二篇:杭州漫游闲赋诗歌
《杭州漫游闲赋》
孔庙寥人烟,西湖人为患。
河坊街上走一走,人来人往肩并肩。
吴山不显高,城隍阁壮观。
满山绿叶蔽天日,摩崖石窟点缀山。
三潭印晚月,残雪留堤岸。
断桥凄美恋与爱,西子湖畔梦与幻。
灵隐隐山寺,岳墓依湖畔。
六和塔镇钱江龙,延爽建塔保俶安。
漫步地下城,独行古街前。
往昔南宋中央署,今日入土三尺三。
曲苑送荷香,花港鱼悠闲。
雷峰塔影夕烟照,双峰插云暮飘烟。
平湖映秋色,柳浪闻莺啭。
南屏晚钟曲悠美,苏堤春晓歌声酣。
西湘二姊妹,静卧江两岸。
西湖笑迎四方客,湘湖人文八千年。
西湖十景:《苏堤春晓》、《曲苑风荷》、《平湖秋月》(古作平湖秋色)、《断桥残雪》、《柳浪闻莺》、《花港观鱼》、《雷峰夕照》、《双峰插云》、《南屏晚钟》、《三潭印月》。
第三篇: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四篇:万寿古寨赋(共)
万寿古寨赋
石柱擎天,锦绣南宾;玉带拖蓝⑴,迴龙拱揖⑵;万寿古寨,宝鼎雄据⑶。土家儿女身怀廪君巴人遗风⑷,集千年土家风韵于山寨;马氏后裔脉承伏波定虎血脉⑸,铸今日土汉辉煌存万寿。
古寨锁龙河玉带,碉楼控城东险峻;虽无万寿山寨之突兀奇峰⑹,却藏土司衙署之气势巍峨;虽无太保祠之鬼斧神工⑺,尚有万寿山寨之浑然天成;寨前龙河朱雀翩翩舒翼,寨后宝鼎玄武腾蛇蜿蜒,寨左咸婆山恰似青龙飞翔两仪护寨⑻,寨右大寨坡状如白虎威摄八极守家⑼。黄龙寨铧头寨龙骨寨铁炉寨⑽,三十六寨独尊万寿山寨,寨寨沧桑;山水景人文景自然景人造景,七十二景唯数男女石柱,景景绝妙。
万寿古寨,依宝鼎山而居,山水融合建筑;土司衙署,仿太保祠而建,人文共唱民俗。取万寿山寨神韵,传巴人淳朴民风;借土司衙署格局,展土家彪悍神采。一座万寿古寨,如同白虎尊神坐堂⑾,两侧碉楼炮台,恰似秦帅马将护翼。
仿佛时空远去,依稀现实降临。古寨门前,“奇山奇水此间宜有奇杰,”摆手堂内,“寿民寿国随在可为寿徵”⑿;碉楼青炮,鸣礼迎宾客,廪君筑土船,开疆立巴国⒀;土司楼定虎铁戈划地平五溪⒁,龙河岩棺挂绝壁⒂;玉音楼玩牛斗锣对歌跳摆手⒃,哭嫁跳丧唱啰儿⒄;马家宗祠,“汉室将军甲第”,忠义可嘉,“明朝都督人家”⒅;土家白杆兵⒆,威震九溪十八峒⒇;石柱安抚司,保境安民创太平;太保秦良玉,“桃花马
上请长缨”。(21)
纵览古寨之大观,青砖小瓦吊脚楼,回廊挂落花格窗,天井听雨看春秋,堂中品茶眠冬夏。黄连纯菜包谷酒,四星酒店吃住行;合渣都巴绿豆面(22),情歌对唱游购娱(23);土家汉阳刚耿直,辣妹子泼辣俏丽。
古寨盛情,鼙鼓动地,宝鼎有约,美酒迎客;摆手舞,啰儿调,宾欢主乐;喝咂酒,捣糍粑,糯香蜜甜。石柱红辣椒,黄水老土鸡,马武豆腐鱼,野生菌子宴(24);醉对情歌烤全羊,狂围篝火九大碗;风情似酒,如醉如痴,眼迷情乱;如梦如幻,流连古寨,梦醉忘返。
万寿古寨,壮哉,土家族文化传承之宝地,美哉,实乃琼楼玉宇之仙境。
蒋屏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四日晚
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四日修改
注释:
⑴石柱擎天、玉带拖蓝:石柱古八景之一。这里的石柱指石柱县名,南宾:石柱县城名。⑵迴龙:指县城东迴龙山,秦良玉及其子、兄弟、部将、土司马氏后裔死后葬于此地,今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秦良玉陵园。
⑶宝鼎:指万寿古寨所居之山为宝鼎山。
⑷廪君:相传,远古的时候,土家族的祖先巴务相被推为五姓部落的酋领,称为“廪君”。巴人的先祖是廪君(即巴氏之务相),初居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假山),有巴、樊、晖、相、郑五姓。巴氏出于赤穴,其余四姓出于黑穴。巴氏之子务相为五姓之首,尊为廪君,后来巴氏廪君的势力逐渐发展,便率领五姓沿夷水(今清江)向东发展,到盐阳(今湖北恩施),射杀征服了盐阳女部落,后又向川东扩展,控制了这一地区,发展为一个廪君时代的巴氏族。传说廪君死后魂魄化为白虎,土家族以奉祀,故土家族崇拜白虎,以白虎为图腾。
⑸千乘良玉:马千乘(1570∽1613年),字肖容。石柱宣抚使。明朝将军,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因祖上有功世袭石柱县土司,妻为秦良玉(著名女将军、忠贞侯),子马祥麟(骠骑将军),孙马万年。1613年被内监邱乘云诬陷病死狱中。秦良玉,明朝末年战功卓著的女性军事统帅、民族英
雄、军事家。曾率“白杆兵”参加平播、援辽、平奢、勤王、抗清、讨逆(张献忠)诸役。累功至大明柱国光禄大夫、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保、四川招讨使、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镇东将军、四川总兵官、忠贞侯、一品诰命夫人。
⑹万寿山寨:万寿寨又名万寿山,位于石柱县城南宾镇东20公里处,海拔1490米。奇峰突兀、山顶平阔、四周险峻,寨北寨南各有酷似男女的石柱耸立,称为“男石柱”、“女石柱”,是石柱的象征。因明末著名将军秦良玉在此筑寨御敌而远近闻名。
⑺太保祠:位于石柱县城南宾镇狮子坝,原名土司署。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初为石柱宣抚司、宣慰司署。明末,秦良玉因功被崇祯朝封为中军都督府左都督,遂改名为秦良玉“大都督府”。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石砫直隶厅同知王萦绪奉乾隆皇帝圣谕改建为太保祠。嘉庆初年,朝廷降旨将其纳入国家祀典,由地方官春秋致祭。大都督府共占地20000平方米,建有门坊、正殿、寝殿、后堂、玉音楼、柏子堂、坐隐楼、宾月楼、芹香亭和殿堂亭榭等建筑。府门悬挂“大都督府”匾额,门联书“汉室将军甲第,明朝都督人家”,正殿悬挂“忠义可嘉”匾。四周树立着文人墨客题咏碑刻。玉音楼有五楹三层,正檐下挂“龙章四宝”匾额。
⑻咸婆婆:石柱县城东南一古地名,位于万寿古寨前,是石柱县城通往湖北省利川、恩施的古道上的关隘。
⑼乌羊坝:石柱县城东南一古地名,曾是明代巾帼英雄秦良玉白杆兵校兵场之一。秦良玉寓兵于民,战时为兵,闲时就组织士兵开垦荒地,发展生产。并将部分新垦荒地分给官兵的家属和群众广种粮草。如郑家坝、秦家坝、羊儿坡、乌杨坝等地。女兵则纺花织布,供应军需。《马全明(70岁)、隆禹言(67岁)、退休干部马德文(73岁)、马世厚(66岁)提供;1986年马世凡、马俊收集》
⑽石柱县古寨名:《石柱县古寨名录》:黑猫寨(双庆乡)、上石寨沟(双庆乡)、下石寨沟(双庆乡)、黄龙寨(华丰乡)、大寨(华丰乡)、铧头寨(华丰乡)、王宿寨(大歇乡)、枇杷寨(下路乡)、大寨(下路乡)、土堡寨(天泉乡)、龙骨寨(三汇乡)、豹子寨(三店乡)、万寿寨(蚕溪乡)、黑虎寨(龙沙乡)、李家寨(龙沙乡)、斧头寨(龙沙乡)、土堡寨(龙沙乡)、马桑寨(大沙乡)、刘家营寨(永和乡)、铁炉寨(桥头乡)、羊角寨(桥头乡)、大寨坎(桥头乡)、金岗寨(鱼池乡)、万家寨(鱼池乡)、狮子寨(临溪乡)、寨湾(临溪乡)、寨沟(王家乡)、寨子坪(临溪乡)、明寨子(黄鹤乡)。(据《石柱县地名录》及田贵昌、向大培等提供,周建华、谢学禄搜集)
⑾白虎:《世本》中记载:“廪君死,魂魄世为白虎。巴氏以虎饮人血,遂以人祠焉。”从此土家族便以白虎为祖神,时时处处不忘敬奉。每家的神龛上常年供奉一只木雕的白虎。
⑿奇山奇水此间宜有奇杰,寿民寿国随在可为寿徵:石柱县万寿寨前寨门对联。
⒀土船开疆:巴人崇拜白虎,廪君制造土船,沿夷水(清江)而上开疆拓土。
⒁定虎:《马氏家乘》载:“公(马定虎)陕西扶风茂陵庄人,汉伏波将军三十九代孙也。„„时五溪蛮因朝廷多故,连结土司秦勾等陷施州大田所、南宾诸郡,扰及大江之南,官兵屡征不克。„„高宗允其奏,因诏定虎公领兵由建始入川,驻兵于南宾县之水车坝,传檄南路土司七覃八田,宣扬威德,克期会兵施州。溪蛮闻定虎公为伏波之后,已自摄服欲降,独贼首覃勾拒施州欲战。建炎七年(建炎仅四年),我公合诸土司兵攻破施州,贼走屯七岳山。„„捷闻,并图其山川形势以献,中有石峰高耸插空之语,因封公为石柱安抚司,世袭节制九溪十八洞。”《马氏家谱•始祖克用公传》载:始祖克用公为定虎公十五世孙,生元末,袭石柱安抚司。„„分境内户口为十三族,大山外有陈、汪、高、崔、罗、向,为六族;山以内有谭、刘、秦、何、冉、江、白,为七族。土司无城郭而有峒寨。令十三族皆得各立寨栅,具走徒卒,无事尽力农亩,有警则各寨并起,以听指挥。凡境内高峰绝岭,星落棋布,皆各族屯兵之所。迄今犹有某家某寨之名,其遗迹也。不数年庶富为川东之冠。忠路、酉阳、唐岩、沙溪等司,皆推石柱为司长。
五溪:《水经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满溪、酉溪、无溪、辰溪”。其范围以怀化为中心地带,包括湘黔渝鄂等省市的周边地区,共三十几个县市。五溪地区有31个少数民族,历史上是中国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⒂龙河岩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龙河岩棺是古代巴人在石柱、丰都龙河流域两岸绝壁上的一种崖墓。
⒃玩牛斗锣对歌跳摆手:石柱县土家族民风民俗,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⒄哭嫁跳丧唱啰儿:哭嫁跳丧,石柱县土家族民风民俗,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啰儿调,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石柱土家啰儿调因山歌唱词中有“啰儿”而得名,与唐代巴渝地区广泛流传的竹枝词一脉相承,具有悠久的历史。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是流传于渝东南广大地域本土汉族和土家族民歌啰儿调的发祥地,代表歌曲“太阳出来喜洋洋”。
⒅汉室将军甲第,明朝都督人家:原秦良玉太保祠大门对联。
⒆白杆兵:明朝末期四川石柱土司秦良玉为其丈夫马千乘训练的一支善于山地作战的特殊兵种。此兵种所持的白杆枪是用结实的白木(白腊树)做成长杆,上配带刃的钩,下配坚硬的铁环,作战时,钩可砍可拉,环则可作锤击武器。当年秦良玉就率领这支军队参与了平播、平奢、援辽、抗清、勤王、剿匪诸役,获得赫赫功勋。
⒇九溪十八峒:“峒”,泛指南方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与溪连用,即溪峒。有“地理概念”、“有血缘的社会组织”、“县辖下的基层政权组织”的含义,常与“蛮”等连用。“峒”最初是指生活在山上的少数民族聚居群落,或者一个氏族部落。封建社会时期,恩施属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被称作“九溪十八峒”。唐宋时期,朝廷在施州地区实行羁縻政策,在施州西南设置土州,州以下设峒、寨,“峒”仍为基层组织。元明土司制度时期,设立有散毛峒蛮夷长官司、金峒安抚司、中峒安抚司、石关峒长官司、卯峒安抚司、忠峒安抚司、上爱茶峒长官司、下爱茶峒长官司、摇把峒长官司、支罗峒、怀来峒、刺惹峒等。在元、明、清三朝时,“九溪十八峒”它泛指今天的湖南西南部(今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张家界、沅陵、怀化等地)、湖北西南部(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四川东南部(今黔江、石柱、秀山、酉阳、彭水)和贵州、广西、云南等苗族、土家族、侗族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21)桃花马上请长缨。摘自:崇祯皇帝(明思宗)
学就西川八阵图,鸳鸯袖里握兵符。
古来巾帼甘心受,何必将军是丈夫。
蜀锦征袍手剪成,桃花马上请长缨。
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
胡虏饥餐誓不辞,饮将鲜血带胭脂。
凯歌马上清吟曲,不是昭君出塞时。
凭将箕帚扫虏胡,一派欢声动地呼。
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
(22)黄连纯菜包谷酒、合渣都巴绿豆面:均为石柱餐饮名菜名吃。
(23)吃住行、游购娱:指旅游六大要素。
(24)喝咂酒、捣糍粑、石柱红辣椒、黄水老土鸡、马武豆腐鱼、生态野生菌:均为石柱餐饮名菜名吃。
第五篇: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3篇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1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注释:
①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②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③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④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⑤晴翠:明丽翠绿。
⑥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的友人。
⑦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翻译:
长长的原上草是多么茂盛,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无情的野火只能烧掉干叶,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野草野花蔓延着淹没古道,艳阳下草地尽头是征程。我又一次送走知心的好友,茂密的青草代表我的深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赏析: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
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不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毁灭的,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不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2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解
1、离离:历历,分明的样子。
2、远芳:伸展到远处的草。
3、萋萋:茂盛的样子。
译文
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
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
远处芳草掩没古老驿道,延至荒城一片翠绿清朗。
春绿草长又送游子远去,萋萋乱草可比满腹离伤。
赏析
这是咏物诗,也可作为寓言诗看。有人认为是讥刺小人的。从全诗看,原上草虽有所指,但喻意并无确定。“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作为一种“韧劲”而有口皆碑,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想求他在公众场合帮着扬扬名。“居易”这个名字根据词义可以解释为住下很方便。顾况看到白居易年纪轻轻,就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京城里粮价高得很,住下很不方便吧)。”等读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一联时,顾况大为惊奇,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走到哪儿住下都方便得很)!”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诗题“古原草送别”颇有意思。草与别情,似从古代的骚人写出“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楚辞·招隐士》)的名句以来,就结了缘。但要写出“古原草”的特色而兼关送别之意,尤其是要写出新意,仍是不易的。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啊,这话看来平常,却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名家评论
前人于此诗好评甚多。《古欢堂集杂着》:“刘孝绰妹诗:‘落花扫更合,丛兰摘复生'.孟浩然’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此联岂出自刘欤?……古人作诗,皆有所本,而脱化无穷,非蹈袭也。”《唐诗成法》:“不必定有深意,一种宽然有余地气象,便不同啾啾细声,此大小家之别。”
但亦有说此诗别有寓意者。《唐诗三百首》:“诗以喻小人也。消除不尽,得时即生,干犯正路。文饰鄙陋,却最易感人。”《诗境浅说》:“诵此诗者,皆以为喻小人去之不尽,如草之滋蔓。作者正有此意,亦未可知。然取喻本无确定,以为喻世道,则治乱循环;以为喻天心,则贞元起伏。虽严寒盛雪,而春意已萌。见仁见智,无所不可。”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3原文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赋得古原草送别》
赵玄荒院士楷书刻石拓片《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年年岁岁枯萎了又苍翠。
原野上的大火无法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机勃发。
芳草的馨香弥漫着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又送游子远行踏上古道,满怀离请望着萋萋芳草。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何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