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代: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译文
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
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
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
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
注释
赋得:借古人诗句或成语命题作诗。诗题前一般都冠以“赋得”二字。这是古代人学习作诗或文人聚会分题作诗或科举考试时命题作诗的一种方式,称为"赋得体"。
离离:青草茂盛的样子。
一岁一枯荣:枯,枯萎。荣,茂盛。野草每年都会茂盛一次,枯萎一次。
远芳侵古道:芳,指野草那浓郁的香气。远芳:草香远播。侵,侵占,长满。远处芬芳的野草一直长到古老的驿道上。
晴翠:草原明丽翠绿。
王孙:本指贵族后代,此指远方的友人。
萋萋:形容草木长得茂盛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唐人的咏物诗,往往仅在最后一句才能见到作者的本意。白居易一向提倡作诗要通俗易懂,但也不反对用隐喻的办法。《古原草》这首诗题目标有“送别”二字,很显然是一首送别友人的诗篇。而通篇几乎都在写草,实是借草取喻,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第二篇:赋得古原草送别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第三篇:赋得古原草送别教案设计
语文S版六年级下《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将古诗熟读成诵。
2.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3. 在朗读中切身体会古诗的韵律美。
教学重点:
感受古诗中蕴含的情感,能想像古诗描画的情境。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于“花”、“鸟”、“树”、“草”和有关于离别的古诗,并准备教学软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背一首你最喜欢的古诗,请说出喜欢的理由。
2. 老师提高一些要求,能背一首诗中有“花”的古诗吗?能背一首诗中有“树”的古诗吗?能背一首诗中有“草”的古诗吗?
3. 出示白居易写这首的背景
公元787年,白居易十六岁,为了取得功名,带了一首诗到当时的京城长安拜见名士顾况。起初,顾况见白居易年纪不大,志气不小,开玩笑说:“长安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说京城不好混饭吃。等他读完古诗,不禁大为赞赏。这是哪首古诗呢?
4. 请同学们看老师写出这首诗的题目。读一读。
5. 介绍诗题。“赋得”就是诗的一种体裁。从“古原草送别”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
6. 出示整首诗
7. 指名读一读。(要求读得顺。)
8. 能不能读出节奏来?
二、出示前半首古诗,学习前半首古诗
1. 出示《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前半首古诗。
2. 读一读这两句古诗,诗人写的什么?他写出了小草的什么?哪些地方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指名读古诗。
3. 好好想一想,哪个字最能看出小草生命力的顽强?为什么?
4. 去年烧尽了,今年又生了;今年烧尽了,明年又„„;明年烧尽了呢?
5. “一夜东风来,春色尽满园。”在春风的吹拂下小草又长得怎么样了?
6. 再读古诗,感受草生命力的顽强。先指名读,后齐读。
三、出示古诗的后半首
1. 前两句古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两句古诗又写了什么呢?
2. 出示古诗。
3. 指名学生读一读。
4. 诗人首先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场景呢?读诗: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5. 这句话的意思理解吗?有什么不理解的字词请提出来。相机解决词语
6. “远芳”用组词法解决;“侵”直接告诉;“晴翠”出示图片结合理解。
7. 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了吗?能不能用一句话说说你的理解。(同桌练习说一说。)
8. 你能想像出这是怎样的一个画面吗?
9. 用一个词形容一下。
10. 用一个字概括一下。
11. 在这么美的情境之下,作者在做着什么?送别王孙,王孙是谁?出示诗句理解王孙。(可以直接告诉。)这里的王孙是同一个人吗?但他肯定是诗人的朋友。
12. 读诗句。
13. 作者是第几次送别朋友?从哪里看出来的?(“又”字)(只有第二次吗?)
诗人第一次来送别友人,心里会想些什么?
诗人第二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
诗人第三次来送别友人,又会想些什么?
第四次呢?
第五次呢?
14. 芳草萋萋的草原此时溢满了离别时的哀伤和诗人的感慨,我们再来读一读诗句。此情此景不由让我想起这么一句诗,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读一读。又让你想起了哪些诗句?
15. 送朋友那天,郊外的景色是如此美好?难道是“芳草不知愁滋味,只作好景向春生。”作者的心里明明是如此的悲苦,却为何还把景色描绘得如此美丽?
16. 配乐再读古诗。
四、完整读全诗
1. 出示全诗,再指名读。
2. 全诗前半首用一个“又”字写出了小草生命力的顽强,后半首用一个“又”写出了诗人离别时满怀的忧伤。
3. 请大家再读读古诗,想想白居易既然是写离别时的诗,为何还要写野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呢?(出示: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4. 配乐再读古诗,在古时候,诗人写完一首诗后往往用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今天也来试着唱一唱这首古诗。
5. 第一遍请大家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感受,诗中的画,画中的诗。
6. 第二遍如果你能勇敢一些,就跟着唱一唱。
7. 第三遍大家一起来唱一唱吧!
五、让学生扮成顾况对白居易的诗作出评价。
你们学完了古诗,有什么话要说吗?如果你是当年的名士顾况,读完了这首古诗,会怎么评价这首古诗呢?
六、介绍白居易
白居易后来果然成为唐代著名诗人,为中国诗歌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留下了《长恨歌》、《琵琶行》、《新乐府》等千古流传的名篇,请同学们课后去收集一些白居易的古诗,读一读。
板书:
草
又
生命力顽强
赋得古原草送别
别
又
不舍、感慨
第四篇: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
迎旭小学
任淑芳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字。
2、朗诵古诗,熟读成诵。
3、通过看图读诗,使学生体会到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教学过程:
一、图画激趣,孕伏导入
1、出示课件:以书上图画为基本,加上“古道”“荒城”和远行的人,再配以春风吹拂草地的动感,在学生眼前展现一幅生机盎然的草原美景图。
2、在出示课件的同时,响起悠扬、凄婉的古筝曲,渲染草原的空旷和离别的愁绪。
3、孩子们,用你们的心去静静地听,用你们的眼睛仔细地看,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4、给孩子们一分钟时间欣赏音乐和动画,放手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画之中,像诗人一样,尽情地去感受、去体验。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感受到什么?分层要求,孩子有哪一层能力就回答哪一层问题。
6、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此时的感受。在孩子回答过中,相机引导孩子们赞叹草原的一碧千里、生机盎然;引导孩子观察图中主要人物的面部表情,感受送朋友时的离别愁绪。
7、大家的耳朵会听,眼睛会看,小嘴会说。刚才你们这么多精彩的发言,老师可以用短短的40个字全说出来。课件上出示古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想读这首诗吗?先要认识5个字宝宝。
二、整体通读,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卡片,卡片外形像小草,指名认读。
2、请自信、声音响亮、读音正确的孩子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生字。
3、调皮的字宝宝把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们还认得它们吗?开火车认读不带拼音的生字。
4、字宝宝夸大家真能干,把它们的音读得真准。字宝宝还想和大家玩捉迷藏的游戏,有兴趣吗?赶快拿出铅笔,打开课本第122页,在这首诗中找出字宝宝,画上圈,再大声地读几遍。
5、大家的本领真大,都把字宝宝找到了。快速看看这首诗,一共有几句话?(4句)
你能把每一句话都读正确吗?孩子们自由练读,教师巡回辅导。
你觉得自己哪句话读得最棒,想读给大家听?孩子们自信地读自己读得最好的一句话。
6、哪位小朋友能把第1、第2句话连起来读?哪位小朋友能把第3、第4句话连起来读?
这两位小朋友真能干,如果两位小朋友能合作,把这首诗连起来读就更棒了。同座之间相互合作,试着读读吧。哪两位小朋友想合作读给大家昕?还有想读的吗?
谁能勇敢地站起来,一个人读整首诗?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准备准备。
表扬勇敢的孩子。
三、读品结合,渐入诗境
1、你从这位小朋友的朗读中,感受到什么?
(任由孩子们说,说出大意即可,说得不对的地方教师伺机引导正确理解。)
2、这首诗中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
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引导孩子们结合图文感悟。
(1)“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4句诗班上部分学生曾经学过,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之间相互解决质疑。
(2)“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两句诗可利用草原图像来帮助学生想象、感悟草原的辽阔和美丽。
(3)“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引导学生在读中通过“满”字感受不忍分离的离别之情。
3、不懂的地方弄明白了,再读读诗,你最喜欢哪句诗?把自己最喜欢的一句请读给大家听。
分别指多名学生诵读,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使学生渐惭进入诗境。
四、整体诵读,体悟诗蕴
1、瞧!你们都是小诗人了。诗人们,一起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齐读全诗。
2、音乐响起,老师有感情地诵读,请学生们闭上眼睛听。你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与开课初步感知相照应,引导学生体悟诗蕴。
孩子说完感受,请他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体现孩子对诗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可以是对草原的赞美,可以是对小草的歌颂,还可以表达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让孩子个性化诵读。
3、这么美的诗,你能把它背下来,记在脑子里吗?
自由背、指名配乐背、配乐齐背。
五、小结全诗,课外延伸
这短短的几句话,40个字,把我们的所看、所想、所感全写出来了。不过。这可不是王老师的杰作,这是唐朝大诗人白居易16岁时所作的一首诗。他一生写了三干八百多首诗,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大诗人。回家后,大家找找白居易的其他诗读一读,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激发大家读古诗的兴趣。
第五篇: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想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想
衡阳市雁峰区六一小学
贺玲
“一千个读者,便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此话道出了不同人之间不同的阅读感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同一个教学内容,也有不同的教学设计,能彰显设计者的教学理念,碰撞出绚丽多彩的思维火花,我想这也许正是“同课异构”的价值所在。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古诗三首》中的一首,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16岁时的一篇诗作,它寓情于景,热烈赞美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讴歌了朋友之间珍贵的友谊。笔者十分喜爱这首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于是大胆地对其进行了教学设计。将其教学目标定为:
1、有感情地朗诵古诗,理解诗意。
2、感受野草不怕烈火焚烧的顽强生命力,体会朋友之间珍贵的友谊,拥有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学设计一
一、故事导入:传说16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去拜访当时的诗坛前辈顾况,顾况看到面前这个衣着朴素的少年,又看了看诗稿上的名字,笑着说:“你名居易,现在长安城的米价很贵,你想要居住下来可不容易啊!”可当他翻开诗稿看了片刻之后,脸上却渐渐露出了满意的笑容,并情不自禁地吟起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诗,他亲切地对白居易说:“孩子,你能够写出这样的诗,看来你想在长安城居住下来并不难啊!”
二、新授:
1、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板书诗题,理解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并结合书中注释理解诗意。
(3)指名朗读古诗,师生评议。
(4)师强调古诗的停顿及重音,生自由练读。
(5)全班齐读古诗。
(6)质疑解疑:古诗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
2、再读古诗,体会诗情。
(1)生选读诗中自己最喜欢的句子,边读边体会。
(2)指名读诗句,并说说原因。
生1:我喜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句,它让我仿佛看到了无边无际的茂盛的野草。
生2:我喜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即使野草被烈火焚烧,但只要它的根还在,它就能长出新的叶子!
生3:我喜欢“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这句,它让我好像看到了大片大片的野草一直向远方蔓延。
生4:我喜欢“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句,我体会到了诗人和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师:同学们读得好,说得也好!老师很满意!
3、品读古诗,感悟诗魂。
师:自古以来,关于这首诗的主题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它赞颂了野草顽强不屈的生命力,有人则认为它表达了朋友之间珍贵的友谊。老师认为他们说得都有道理,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好吗?(师生共同感情朗读)
4、引导想象,拓展思维。
师:读了这首诗以后,同学们能否想象一下在辽阔的草原上,诗人与朋友分别的情景呢?(课件出示辽阔草原画面,播放谷建芬老师作曲的歌曲《赋得古原草送别》,生闭眼想象情景图。)
5、背诵古诗,表扬先进。
(1)指名背诵古诗,看谁背得流畅、有感情。
(2)分组比赛背诵。
三、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今天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课后请阅读白居易的诗歌《问刘十九》,不懂的地方可以与老师、同学讨论交流。
教学设计二
一、谈话导入:
1、(课件播放草原美景)多么美丽的草原啊!唐代诗人白居易因此而写下了一首传诵至今的千古佳作——《草》,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这首诗,不过大都只背四句,其实这首诗共八句,它的完整诗题是《赋得古原草送别》(板书诗题)。
2、理解诗题,学生介绍诗人白居易。
二、朗读诗歌,明意悟情。
1、引导学生自由读古诗。
师:白居易作诗讲究明白如话,他的许多诗连不识字的老奶奶也懂得意思。让我们读读这首古诗,想想意思。(生读古诗)
2、感情朗读,理解诗意。
(1)指名读诗,师生评议。
(2)课件出示古诗停顿及重音,师范读,生练读。
(3)比赛读,齐读。
3、畅谈感受,加深体会。
师:同学们,这首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读完之后你有什么感受?
生1:这首诗赞扬了野草不怕烈火焚烧的顽强生命力,我读完之后更加佩服小草了,它虽然默默无闻,但却那么勇敢!而且它绿化了环境,为人类做了很大的贡献!
师:你说得很好,老师赞同你的观点!
生2:这首古诗不但写了景物,而且写了友情,读完诗后我仿佛看到诗人在草原上与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景。
师:你说得很好!(课件出示“草原送别图”)请同学们想象一下,诗人与朋友分别时会说些什么话呢?
生3:虽然我们就要分别了,但是以后还会再见的!
生4:分别之后,大家回去刻苦读书,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再来谈诗论画,比试一番!
„„
师:同学们能积极思考,畅所欲言,真棒!
4、熟读成诵,感悟主题。
(1)生练习背诵古诗。
(2)指名背诵,师生评议。
(3)分男女生比赛背诵。
三、练说练写,拓展延伸。
1、体会写法,总结升华。
师:这首古诗以草为题,既赞颂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又讴歌了朋友之间珍贵的友谊,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托物言志”的写法。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古诗?
生:我们学过的王冕的《墨梅》、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等都运用了这种手法。
师:你说得对!同学们最喜欢以上哪一首诗?能用几句话说说原因吗?
(指名说,及时鼓励。)
2、课后练笔,读写结合。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你最欣赏、最喜欢的物品(包括动物、植物)是什么?为什么?
(指名说,师生评议。)
师:课后请选择一种自己最喜爱的物品写一段话。
教学设计一以故事引路,用朗读贯穿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避免了逐字逐句讲解诗意的枯燥乏味,保存了诗歌的完整性和鲜活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学设计二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让学生自由地去读、去想、去说、去写,触类旁通,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他们今后的阅读与写作做了较好的铺垫。
设计当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