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团结观
《梁家河》一书中提到,习近平带领群众建淤地坝时,刚开始就遇到了重重困难,有村民因为祖坟原因,不愿意让步;也有上了年纪的村民认为不切实际,出力得不到回报……抱怨,不解,村上不同的声音一时燥起。但习近平没有退缩,他耐下性子,挨家挨户,一个一个做工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不久后,一场造福全村的浩大工程在村民的高涨热情下热火朝天的建设起来了。这启示我们,美丽西庄要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就要认真学习践行总书记的“团结观”,打好“团结牌”、干好“团结事”,最大程度地形成合力、激发动能。这就需要我们真心融入集体,放下架子,始终常怀谦虚、关爱、尽责之心,在尽职尽责,真心实干中锤炼党性,提升修养。
在乡镇工作,融入群众,团结群众,才能动员群众,带领群众。共建美丽乡村,懂团结是大智慧,会团结是大本事,真团结是大境界。在团结问题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党性,也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行。班子成员要心胸坦荡,光明磊落,从善如流,有容人之境。懂得尊重和欣赏别人多姿多彩的个性,谅解和包容别人的缺点和不足,做到容人、容言、容事。要坚持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争做“思团结、促团结、护团结”的楷模,视团结为生命,视团结为力量。工作中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在沟通交流中增进理解、在协调配合中加强信任、在相互支持中形成合力。使干部之间成为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志、思想上肝胆相照的知己、工作上密切配合的同事、生活上相互关心的挚友,形成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的良好工作氛围。
总之,大家一起共事,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一段难忘的经历。共同的事业,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共同完成,懂团结是真聪明,会团结是真本领,善团结是大智慧,越是追赶超越的关键时期,越要践行好“团结观”、弘扬好团结精神。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努力在新时代谱写美丽西庄大发展的新篇章!
第二篇:我的团结观
我的团结观
团结的表述:一是作动词,为了集中力量实现共容理想或共同任务而联合或结合;二是作形容词,齐心协力,结合紧密,和睦。
一、团结是什么
(一)团结就是帮助
有人和上帝谈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上帝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于是,他们走进一个房间,那里有一群人围坐这些一大锅肉汤前。但是,每个人看来都营养不良、绝望、饥饿。仔细一看,虽然他们都拿着一只可以够到锅里的汤匙,但汤匙的柄却比他们的手臂还长,根本无法将食物送到嘴里,只能看着一锅香喷喷的肉汤而兴叹,在饥饿带来的死亡面前,他们神情十分悲苦。
看过地狱之后人、一样的长柄汤匙。但是,这里的每个人却显得很快活,吃得饱、睡得香,一个个满面红光。原来,他们都将自己汤匙里的汤送到对面人的嘴里,在相互帮助中,每个人都得其所需。
相同的环境,为什么有人很快乐,而有人却很悲惨?原因就在于他们会不会去喂别人,他们都是只顾自己,而不懂得如何团结协作。天堂和地狱差别也就在于此。
(二)团结就是协作
在南太平洋的澳大利亚,有一个鱼竿和鱼篓的故事广为人知。
两个人外出旅行,因为迷路而越走越远,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地方。这个地方距离最近的村镇也有几百公里。眼看着所带的食物没有了,而要返回是不可能了。
正在绝望的时候,他们遇到了一个钓鱼的老人。老人手里拿着一个钓鱼竿和鱼篓,鱼篓里有一些鱼。他们立即向老人求救。老人说,从这里走到有人烟地方,至少有七天的路程,我手里的两样东西分别送给你们,请你们自己度过难关吧。老人请他们自己选择,要么要鱼篓里的那些鱼,要么要钓鱼竿。年龄大的要了鱼篓和里面的鱼,他说,我没有力气去钓鱼了,我吃着这些鱼回去了。
他拿了鱼篓上路了。年轻的拿了钓鱼竿以后,心里想,有了钓鱼竿就去找有鱼的地方钓鱼,也没有问题。他很高兴地从老人手里接过钓鱼竿上路了。
几天过去了,拿了鱼的那个人把鱼吃光了,但是他仅仅走了一半的路程,在他要开始走下一半路程的时候,他饿死在了路上。而拿了钓鱼竿的人呢?他拿了钓鱼竿以后就去寻找能够钓鱼的地方,当他距离有鱼的地方还有十几公里的时候,他再也走不动了,他也饿死在了路上。
很多年以后有,又有两个年轻人同样因为迷路到了这个人迹罕至的地方。同样,在他们山穷水尽的时候,遇到了一
个老人,老人手里有两样东西,一是钓鱼竿,一是有一些鱼的鱼篓。他们向老人求救,老人依然是分别给他们每人一样东西后就走了。
两个年青人是好朋友,他们商量,我们不能分开,两个恩的力量和指挥肯定比一个人大,我们共同吃着这些鱼,然后去寻找钓鱼的地方,边钓鱼边向有人烟的地方靠近,就有救了。
果然,在鱼篓里的鱼将要吃尽的时候,他们找到了钓鱼的地方,他们一个上午就钓了十多斤鱼。然后,他们把钓的鱼晒成鱼干,继续前行。不久,又发现了钓鱼的地方,他们又钓了很多鱼。
澳大利亚人已经把它作为民族的座右铭,告诉自己的子孙,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精诚团结合作,而不要自私狭隘。他们有一句格言家喻户晓:团结合作可以把成功无限地放大,自私狭隘只会毁掉前程。
其实,我们也有很多因合作而成功,因为自私而失败的例子,只是很多人并没有牢记。
(三)团结就是宽容
有这么一个故事:在一家快餐店里,一位小伙子买了一份快餐,在餐桌前坐下,正准备吃,突然想起忘了取汤。于是,他起身去取汤,可返回餐桌时,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座位上坐着一位白发老者,正在津津有味地吃着自己刚买的那
份快餐。“这个人,怎么吃我的东西!”小伙子正要发作,转念一想,“也许他太饿了,太穷了,还是让他吃吧。不过,我也不能让他一个人独吃了。”于是,小伙子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与老汉同桌,面对面坐下,拿起盘里的汉堡也不声不响地吃了起来。就这样,两人共同吃着一份快餐,偶尔互相看看,却都默默无语。眼看两人都要吃完了,老者站起身,买来两份汉堡,一份放在小伙子面前,示意他继续吃。两人继续默默无语地吃着,不一会,两人吃完后各自起身,准备离去。“再见!”小伙子友好地打招呼。“再见!”老者热情地回答道。老人走后,小伙子显得特别愉快,感到非常欣慰,因为他自认为刚才做了一件好事,慷慨帮助了一位饥肠辘辘而又穷困潦倒的老人。可是,当他笑眯眯地要离开餐桌时,突然发现旁边的一张餐桌上,放着一份无人吃的快餐,仔细看时,正是他原先买好的那一份。小伙子恍然大悟,赶紧去追老汉,老汉却已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
一场本来可能导致唇枪舌剑、大家斗殴的误会,由于两位当事人都有颗宽容的心、互谅互让,终于演绎成了一段双方奉献爱心、互相播撒真情的感人佳话。假如我们的社会每个层面、每个 都能相互宽容,我们的生活一定是个美好的人间。
还有一个故事,说是在美国的一个市场里,有一个中国妇人的摊位生意特别好,引起其他摊贩的妒嫉,大家常有意
无意地把垃圾扫到她的店门口。这个中国妇人只是宽厚地笑笑,不予计较,反而把垃圾都清扫到自己的角落。旁边卖菜的墨西哥妇人观察了她好几天,忍不住问到:大家都把垃圾扫到你这里来,你为什么不生气?中国妇人笑着说:在我们国家,过年的时候,都会把垃圾往家里扫,垃圾越多就代表会赚越多的钱。现在每天都有人送钱到我这里,我怎么舍得拒绝呢?你看我的生意不是越来越好吗?从此以后,那些垃圾就不再出现了。
这个中国妇人化诅咒为祝福的指挥确实令人惊叹,然而更令人敬佩的却是她那与人为善的美德。她用智慧宽恕了别人,也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融洽的人际环境。俗话说和气生财,自然她的生意越做越好。如果她不采取这种方式,而是针锋相对,又会怎么样呢?结果可想而知。
也许有人不以为然:难道别别人往你脸上吐口水,你也要笑脸相迎吗?难道别人拿屎棍子戳你,你还要感谢他吗?
我们所说的宽容不是迁就,也不是软弱,而是一种修身之法,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事之道。宽恕别人其实就是善待自己。俗话说:吃小亏+吃小亏=占大便宜;占小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上天是公平的,你在这里失去的东西,它会在那里给你加倍的回报。
清朝时期,宰相张廷玉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地皮发生了争执。张
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宰相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作诗劝导老夫人: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老夫人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张廷玉失去的是祖传的几分宅基地,换来的却是邻里的和睦及流芳百世的美名。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当然,善待伤害自己的人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要把怨气甚至仇恨从心里驱赶出去,的确需要极大的勇气和胸襟。就像一本书上说的,我们的心如同一个容器,当宽容越来越多的时候,仇恨就会被挤出去;我们不需要可以地去消除仇恨,而是不断用宽容来充满内心,用关怀来滋润胸襟,仇恨自然没有容身之处。我们何不抛弃仇恨,放下愤怒,来相互宽容呢?
(四)团结就是信任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两个人十分要好,不分彼此。有一次,他们走进了沙漠,干渴威胁着他们的声明,上帝为考验他们的友情,就对他们说:前面树上有两个苹果,一大一小,吃了大的就能平安走出沙漠,两人听了,都让对方吃大的,坚持自己吃小的。争执了很久,谁也没能说服谁,两人都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其中一人忽然醒来,却发现他的朋友早向前走了。于是他急忙走到那棵树下,发现两个苹果只剩下一个了,摘下来一看,很小很小。他顿时感到朋友欺骗了他,便怀着悲愤与失落的心情向前走着。
突然,他发现朋友在前面倒下,便急忙跑过去,小心地将朋友轻轻地抱起。这时他惊讶地发现:朋友手中紧尽握着的苹果,比自己手中的小得多。
朋友之间、同事之间,最重要的是相互忠诚和信任,来不得半点猜疑。无端的猜疑是对友谊的伤害,是团结的大敌。
在阿拉伯传说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个好朋友在沙漠中旅行,在旅途中的他们因为一些小事发生了争执。愤怒之下,一个还给了另外一个一记耳光。被打的那个人觉得很受辱,一言不语,用手在沙子上写下一行字:今天我的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他们继续往前走,直至走出了沙漠,走到一个池塘边,他们就决定停下。被打了一巴掌的那个人为了从池塘里打水喝而失足掉进了水里,差点被淹死,这时候他的朋友毫不犹豫地把他从水里救了出来。被救起后,他拿了一把剑又在石头上刻下了一行字: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朋友好奇地问:为什么我打了你以后你要写在沙子上,而现在要刻在石头上呢?另一个笑了笑回答说:当被一个朋友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负责抹去它;相反,如果被帮助,我们要把它刻在心里的深处,那里任何风都不会抹去它!
二、团结不需要什么
(一)团结不需要谣言
把别人的批评当作一面镜子,察看自己究竟是错了,还是未错。如果确实是错了,就应老实承认并立刻设法改正过来。
许多人对于道听途说的传闻及无关紧要的事实,不停地钻牛角尖,因而导致失败关系破裂及悲剧。理性的思考能够判断别人所表达的意见是否有价值,如果全盘接受某些自以为是的偏见、成见,或是想当然的猜测之间,是非常危险的。
听到“据说”这样的开场白,理性的思考者会充耳不闻,因为他知道接下来都是一些没有意义的话。理性的思考者知道,对自己负责任的人,一定要根据可靠的事实,才会发表意见或提出问题,而不会人云亦云。
查斯特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20人围成一个圈,随机指定其中一人为头一个,由他随便想一句话,低声告诉给左边的人,此人再向下传,以此类推。等这句话再传回头一个人的耳中时,与他原先说出的那句话早已大相径庭了。
查斯特想了又想,终于认识到,二手传播不可信的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无法断定当事人是怎样说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语气神态不同,意思也不同。
比如: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别人这么说)。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我的确没这么说)。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我是这么想的)。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别人偷了)。
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可是她对这钱做了什么)。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别人的钱)。我没说她偷了我的“钱”(她偷了别的什么)。查斯特就此写了一篇论文,获得了市政府三室一厅的奖励。
人的一生谁都难免要遭到别他人不公正的批评甚至辱骂。不论是卑鄙的、恶毒的、残酷的,你千万不要因为对方一句不公正的批评或难听的辱骂,就边的像对方一样失去理智。获胜的唯一战术,就是保持冷静的沉默,不和别人发生正面冲突,就连多余的解释也没有必要。因为在这种情况下,相互争吵、辱骂,既不会给对方带来快乐,也不会给对方带来胜利,只会给双方带来更大的烦恼,更大的怨恨,更大的伤害。
退一步讲,在对骂中没有占上风的一方,当众出丑,地来的只是对自己鲁莽行为的悔恨。占了上风的一方,虽然把对方骂得体无完肤,又能怎么样?只能加深对立情绪,加深对方的怨恨,在旁观者的眼里也不过是一只好斗的公鸡罢了。
把别人的批评当作一面镜子,察看自己究竟是错了,还是未错,如果确实是错了就应老师承认并立即设法改正过来。
虚心接受批评,让批评成为你成功的必备素质。“三人成虎”谣言的传播往往是一件事首先使人感到迷惑,继而产生好奇,随即因好奇而引发猜测,在猜测中自觉不自觉加上主观臆想的成分,于是越传越离谱,到后来完全走了样,面对谣言,我们应何去何从?那就是“ 在谣言面前保持沉默”。“在谣言面前保持沉默”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关于他人的谣言在自己的嘴中封杀。“言止于智者”。做人只有保持内心的纯净,才能成为消除谣言的“智者”。谣言在传递过程中遇到“智者”,往往经不起仔细推敲。因为“智者”听到谣言后的反映是运用独立思维进行理性判断,进而得出结论,并不轻信流言。如果每个人都能将谣言封杀在自己的“嘴”中,那些不确切、不客观的信息传播速度就会减缓,甚至停止;二是关于自己的谣言,保持沉默,从积极的方面理解别人的批评,包括那些不公正的责骂,把别人的批评,看作是改进自己工作、完善个性、克制情绪、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以及激发斗志的机会。这就是“沉默是金”,谣言是团结的杀手。
(二)团结不需要嫉妒
嫉妒可以说是人类的劣根性,几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曾体
验过嫉妒或被嫉妒所伤害过。嫉妒又是一把双刃剑,常常在伤害别人的同时又使自己陷入深深烦恼之中。他们对别人的怨恨和仇视并没有阻挡住对手继续超过自己,而自己却被嫉妒折磨得筋疲力尽。
嫉妒是心灵的毒瘤,采取不道德的手段破坏竞争规则,甚至不惜加害竞争对手,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克服竞争中的嫉妒心理呢?羚羊的故事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因嫉生恨,嫉妒常常是指那些在竞争中处于弱视的人对对手的一种敌对怨恨心理。
莎士比亚说:您要留心嫉妒啊,那是一个绿眼的妖魔!一句话写出了嫉妒的可怕。
当然,嫉妒在大多数情况下只是一种内部的心里活动,如果不付诸于损害他人的行动,一般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但是如果这种心理长期存在,却会对个人的工作、学习、社交和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一个团队、一个集体、一个单位就会产生不和谐、不团结的一面。
嫉妒不会降低对手的竞争力,反而会自生烦恼成为困扰自身发展的绊脚石。面对对手的威胁,我们不妨转变对竞争对手的态度,以感激的胸怀面对对手。感谢对手的竞争使自己警醒,感谢对手的优势让我们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感谢对手的挑战为自己的发展和提高提供了新的动力。当然感谢对手不是心甘情愿地接受被人超越的命运,而是乐观的承认
现实,重新披挂上阵,去迎接挑战。
心理学研究发现,嫉妒心理通常建立在过度自尊、虚荣和自卑的基础之上,是对心目中对手的畏惧,是无力晚会竞争中的劣势而表现出的一种消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即通过敌对、憎恶而从感情上疏远对自己形成压力和威胁的人,获得心理的安慰。而这种心理机制的背后却暴露出嫉妒者的自私和狭隘。因此以开阔的胸怀面对他人的成功,学会感谢别人,勇于向别人学习,不但是克服嫉妒的妙药,也是搞好团结的首要条件,而且也是个人形成乐观豁达的性格,培养自信,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嫉妒的人是可恨的,他们不能容忍别人的快乐与优秀,会用个中手段去破坏别人的幸福,有的挖空心思采用流言蜚语进行中伤,有的采取卑劣手段;嫉妒的人又是可怜的,他们自卑、阴暗,他们享受不到阳光的美好,体会不了人生的乐趣,生活在他们的黑暗世界里;嫉妒的人是那么的可悲,“心灵的疾病”会扩散到身体各处,引起躯体上的不良反映,各种疾病不请自到,它是摧毁人性和健康的毒药。而引起人嫉妒的,往往是他的对手、同伴、同事、朋友,我们每个人对自己的同伴、同事、朋友、对手不要产生嫉妒心,要有接纳、感谢的心态。
(三)团结不需要说坏话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很敏感的。特别是在办公
室里,几个人在一起闲聊,有时说到某个人时,会说出一串的坏话。在这种时候,很多把持不住的人,也会跟着附和说起某人的坏话来,其结果可想而知。这种坏话不久便添油加醋传到他的耳朵里,别人不仅对你有了看法,还有可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说你的坏话或打击报复你。
有人在你面前说别人的坏话,别人爱怎么说就怎么说,你能不听就不听,能溜最好。实在不便,你就答非所问,另起话题。
生活中,人们在一起聊天闲谈时,总喜欢说些有趣的事件作为谈资。这种乐趣是生活的浪花,深受人们的欢迎。但是,有些人却喜欢无事生非,或揭别人的短,或以此取乐,或以此报复,这就成了一种不良行为。它虽然也能给人带来短暂的快乐,但同时也会给被谈论者带来苦恼和怨恨,严重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最终还会伤害到自己。事实上,一个总是在背后说三道四,蜚短流长的人往往是个小人。其实这样的人才是满肚子的坏水的人。我们如果相信这样的人,人云亦云,不但有可能助纣为虐,而且有损于自己的形象,甚至结下夙敌。因此,我们不但不要背后说别人怀化,而且当别人说时,我们也要能躲就躲,“往顾左右而言他”,让这无趣的话就此停止。
三、团结需要什么?
(一)团结需要结交诤友
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受朋友的影响是相当大的,很多人因为朋友而事业有成,也有很多人因为所谓的朋友而失败,甚至因为朋友而倾家荡产,妻离子散。
一样米养百样人,人有很多种,在对待朋友的态度上也有很多种类型,有每天说好听话给你听的,有看到你不对就批评、指责你的,有热情如火,喜欢奉献的,也有冷漠如冰,只考虑个人利益的;有憨厚的,也有狡诈的
但是,有一种类型的朋友肯定是值得交往的,那就是能够批评,指责你的朋友。可是,这种朋友你如果放弃,那就太可惜了。但也有很多人碰到光说好话的朋友便乐悠悠,不知是非了,比较起来,那些光说难听的话的朋友就真实多了。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真诚批评你的人难能可贵,也许这种人才是你人生的导师和真正的朋友。与那些只说好之言的朋友相比,经常给你提出批评意见的朋友似乎有点令人讨厌,因为他说的都不大中听,你向他道出一些自认为得以的事,他却偏偏给你泼来一盆冷水;你热情地向他描绘自己满腹的理想与计划,他却毫不留情地指出其中的问题,有时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地把你做人做事的缺点数落一顿。反正,你从他嘴里经常听到一些逆耳之言,折中人看来还真有点让人讨厌!但如果你对现实社会冷静思索一番就会发现,这种人既是生活中的诤友也是人生的导师。如果错过了这种人,那未免优点可惜。因此,碰到那些经常提醒自己、在自己冲昏
头脑时给你浇点冷水之人,我们应感到庆幸。善意的批评、真诚的批评是团结的催化剂。
(二)团结需要笑
《一千零一夜》中聪明的老国王所罗门留给我们一颗智慧的明珠:愉快的心情能治百病,沮丧和沉闷会使人疾病加身。医学研究也表明,一个情绪乐观的人往往有健康的身体。
一次大笑所产生的生理作用,在许多方面相似于一次中等程度的体育锻炼。腹部、胸部、肩部等的肌肉收缩,心率和血压增高。在一次爆发性的大笑以后,脉搏的频率会加倍,从每分钟60次变为120次,心脏的收缩压会从平常的120很快升高到十分激动时的2000次。
有这样一条新闻:新加坡某公司为了激励员工上班的士气与消除员工的工作压力,安排了一个教导员工怎样开怀大笑的课程,利用大笑来提升员工的士气,让他们心情变好。看看喜剧或是听听消化也是一个让自己的神经松弛的好方法。
人是精神和肉体的统一体。身、心之间有明显的相互作用。一个人情绪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他的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也会影响到周围人的情绪。
相信压力在你开怀的笑声中会慢慢散去,团结会在笑声中产生。
笑是一种令人看了舒心、清爽的表情,是展开在脸上的
最灿烂的花朵,给人以温暖与亲和力。它会令第一次和你见面的人印象深刻,它可以在瞬间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更会令你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受益。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脸上的表情比他身上穿的更重要。学会笑,就学会了团结,笑是团结的重要元素。
(三)团结需要责任
有个造船的老师傅想要退休了,他对老板说,他不能再干下去了,因为最近添了一个孙子,家里需要他。
老板舍不得他走,就问他能不能帮忙再造最后一艘船,老木匠答应了。
看得出来,他的心已不在工作上,他用的是软料,出的是粗活;造的是烂船,磨的是洋工。等船造好的时候,老板把浆递给他,说:这是你的船。这么多年,你为我造了很多很好的船。我很感谢你,现在你要走了,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老木匠惊呆了,楞在那里不知所措;同时,他又后悔了,更多的是,他羞愧了,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如果他早知道是在给自己造船,他怎么会这样三心二意,粗制滥造呢?现在他得驾着自己造下的下三烂的船去披风斩浪!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天天漫不经心地“造”自己的生活,不是充满热情主动出击,而是消极应付,敷衍了事,对任何事都不肯精益求精,善始善终,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不能坚持到最后。等我们醒悟过来时,早已在自己
造的“船”里了。
如果一个单位的每个员工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公司,哪有不团结的组织?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身在职场,单位就是“皮”,员工技术附着在“皮”上的“毛”。如果就职的公司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任何一名职员,不管自己的能力怎样的优秀,都难以实现自我价值。因此,企业的命运与员工的命运息息相关,如果你真的想要在职场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应把公司的事情当作自己的事情,怀着一种感恩的心去面对工作,主动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让自己成为一名忠诚敬业的优秀员工,始终把公司的命运与发展系在心中,牢记住单位的事就是自己的事。只有每个员工都能够齐心协力,同舟共济,单位才能凝聚出强大的竞争力。而那种自发地把公司作为自己事业的舞台,以公司的主人翁心态去对待工作的员工,才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力,才能让未来呈现出一片光明、坦荡的空间。
单位是一条船,老班长就是船长,员工是船员。大家坐在同一条船上在大海中航行。如果认为船上的事只与船长有关,那这条船翻沉的时候自己只能跟着倒霉。只有带着主人翁的精神才能包工作做好,只有把自己当成单位的主人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当中。把自己当成单位的主人,就会有一种与单位血肉相连、心灵相通、命运相系的感觉,去做好
每一件事情,在你每一个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里面,渗透出单位以及你个人这种共同的精神气质。主人翁精神固然是有“奉献”的一面,但其实在“奉献”的同时,不仅对单位有正面的帮助,而且收获最大的还是自己,你是在实实在在收获“属于自己”的财富。以主人翁的心态去对待单位,处处为单位着想,把单位视为己有并尽职尽责的人,终将会赢得成功的奖赏。
(四)团结需要传递爱心
几位地质爱好者在崇山峻岭考察时迷路,长时间的劳累耗尽了随身携带的食物和水。饥渴不已的他们四处寻找水源,天将黑时终于在一间废弃的茅屋旁边发现了一口装有手动压杆的压水井。他们狂喜至极,冲上前轮番用力掀动压杆,大家的力气费尽了,却无法压出一滴水来。
他们正陷于无边的绝望之中时,突然有人发现茅屋门口有一只盛满清水的罐子。他们狂奔过去拿起水罐,正欲狂饮时,看到放水罐的石头上刻有字:饮水思源,把这些水从注水口倒进去,再掀动压杆,就可以汲出井水。
他们犹豫了,摆在面前的是一个生与死的抉择:万一把水倒进去,还是汲不出水来。岂不白白浪费了这罐水?而喝下这棺水,可暂时保住生命,但这罐水数量有限,不一定能保证他们脱离危险。
最后,他们还是按石头上的指示,将水倒进注水口中,再掀动压杆。很快,源源不断的井水汲了上来。他们喝够水后,装满了自己的水壶。在离开那间茅屋前,将那个水罐装满水,放回原处,他们害怕有人夜间到此找水喝,看不见水罐的石头上有字,就用夜间可以发光的原料在罐上写着:喝此水前请看放水罐的石头的字,并按它的指示去做,只有舍弃这罐水,你才能拥有那口井。
每一个享用过前人留下的水源的人都又给后来者留下了希望,爱心,就像那永不枯竭的水源温润着每一个路过的人,传递爱心是最崇高的团结。
四、团结的结果是什么?
有了团结就有了成功、胜利、和谐、融洽、力量。失去了团结,失败、分裂、斗争、矛盾、仇恨
第三篇:浅谈团结
浅 谈 团 结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 / 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比铁还硬比钢还强......”我们新招队员培训时,必学的一首歌曲:“团结就是力量”你还会唱吗?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就是财富,只有团结起来,上下一心,拧成一股绳,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相对于一个中队来说,个人的力量是不足道的;相对于一个公司来说,部分人的力量是弱小的;相对于国家来说,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力量无疑相形见绌的多。
有这样一个故事:突如其来的水包围了一小块陆地,那一小块陆地有许多的蚂蚁,是蚂蚁的家园。蚂蚁们对水是很敏感的,因为它们不会水。天如果要下大雨了,它们总是能够预先知道,于是就能看到它们浩浩荡荡搬家的场面。但是这一次它们无法预先知道,因为这一次是人祸,那个人挖开了沟渠,要浇灌他的菜园子。天灾可以预知,但是对于人祸蚂蚁们就无法预知了。蚂蚁们爬出了洞穴,一阵慌乱,可是只过了几秒钟,蚂蚁们就有了秩序,它们聚拢,聚拢,再聚拢,最终成了一个大大的蚂蚁团,这时,水漫了上去,蚂蚁团就漂在了水面,而且在微风的吹动下,蚂蚁团开始了滚动,在水面上向前一直滚动。没有一只蚂蚁松手,那蚂蚁团好像向前漂得很轻灵。终于,他们抵达了陆地,它们分散开来,它们一定又一次开始重建家园了。试想,假如有蚂蚁不想在最外边想在里边安全着,还会有那紧密的蚂蚁团吗?假如有更多的蚂蚁这样想,还会有蚂蚁团吗?假如这样,只能有一个后果,就是全部淹死。因此,唯有团结的力量才是伟大的力量,唯有团结起来才能干成大事业,取得好成绩,最终胜利。
主动团结是觉悟,善于团结是能力,搞好团结是大局。与一个人或一群人在一起时,不搬弄是非,就是团结。被别人议论放平心态,被别人批评虚心接受。只有那些与别人共欢乐的人,别人才会与其共患难;只有与别人共平安的人,别人才会与其共危难。大家可曾听说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问神:“为什么在天堂里的人快乐,面地狱里的人痛苦呢?” 神说:“你想知道吗?我带你去看一看天堂和地狱的差别。” 于是他们先来到地狱,只见房间中央摆放着一锅热腾腾的肉汤,一大群人围着锅坐着,个个都愁眉不展,原来,他们虽然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汤匙,但汤匙的柄太长,他们无法将汤喂到嘴里。面前摆放着美食,他们却只能眼睁睁的望着,仍旧要饿肚子,怪不得一个个神情暗淡、愁眉苦脸。神又带他来到天堂,里面仍然是一个锅热腾腾的汤。一大群人围着锅席地而坐,他们手中仍拿着长柄汤匙,可每个人脸上的表情却幸福而满足,他们在欢笑、唱歌,过的非常快乐。他迷惑不解,问上帝,同样的食物,同样的条件,第一间房里的人们都在挨饿,处境悲惨,而另外一间房里人们却丰衣足食,过得很快乐,差别为何如此之大呢?上帝微笑着说:“难道你没有看见,第二个房间里的人都在相互喂对方吗?” 原来,地狱里的人只想着怎样来喂自己,而长柄使他们无法做到,而天堂的人彼此帮助,他们用长柄汤匙舀上汤互相喂对方,于是大家都喝上了汤,这便是天堂与地狱的差别。我们工作中也一样,要与人为善、精诚团结、互帮互助,不能患得患失、斤斤计较、因小失大。
蚂蚁虽小,但团结起来力量大得惊人;一滴晶莹的水珠虽然美丽,但经不起太阳的曝晒;个人的力量再大,也不能单枪匹马杀出天下,只有团结才会让人生之路更平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一个人如果只看到自己比别人好,就会产生盲目乐观情绪,自以为是,就不能处理好与同事之间的关系,把自己孤立起来,影响公司内部团结,最终影响到自己的前途。
有一个故事是这样讲的:三只老鼠一同去偷油喝,到了油缸边一看:油缸里的油只有底下一点点,并且缸身太高,谁也喝不到。于是它们想出办法,一个一个咬着另一个的尾巴,吊下去喝。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它在下面想:“油只有这么一点点,今天总算我幸运,可以喝一个饱。”第二只老鼠在中间想:“下面的油是有限的,假如让它喝完了,我还有什么可喝的呢?还是放了它,自己跳下去喝吧!”第三只老鼠在上面缸边想:“油很少,等它俩喝饱,还有我的份吗?不如早点放了它们,自己跳下去喝吧!”于是,第二只放了第一只的尾巴,第三只放了第二只的尾巴,都只管自己地抢先跳下去,结果它们都落在油缸里,永远逃不出来了。
诚实、正直、守信是搞好团结的法宝,也是壮大事业的武器。团结就像一股清泉,他能冲走一切障碍,团结就是力量,就是我们在团队比赛中胜利的关键,团结,更是一个大家庭和眭生活的象征......
第四篇:团结稿
华为小学五年级召开“民族团结活动”主题班会 地点:五年级教室
人员:班主任及五年级学生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满怀激情的集体合唱声是从辛集小学校园里传出来的。这是该校在迎接第十个全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所开展的“民族团结知识进校园”主题班会活动。主题班会上,各年级班主任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以班级为单位精心组织,同学们通过生动活泼的小品表演、真挚感人的故事讲述、感人肺腑的民族团结倡议书、经典互动的民族歌曲竞猜、民族团结知识有奖问答等不同形式来诠释民族团结这一永恒的主题,让民族团结知识成为课堂知识的一部分。“民族团结知识有奖问答”环节将班会推向了高潮,使全体同学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民族团结教育。该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工作,本次班会是学校开展民族团结知识进校园系列活动之一。学校通过设置《中华大家庭》、《民族常识教育》等专题课程,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在全校师生中牢固树立“三个离不开”的思想。该校还将利用多种形式加强民族知识的普及和民族团结教育,将民族团结进校园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把民族团结教育进校园工作抓紧抓实抓好。
时间:2012年5月14 日
华为小学三年级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会 时间:2012年6月5日 地点:三年级教室 人员:班主任及三年级学生
为切实做好我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5月16日在政教处和少先队的安排下,开展了“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班队会。
为了开好这次主题班会,各班级非常重视。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精心策划,准备充分,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各班主任和学生一起精心设计活动方案,将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使班会主题更鲜明,形式更新颖,内容更丰富。各班同学都展现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主题班会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通过这次活动,使同学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民族团结的意义,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使师生们受到了一次很好的民族团结教育。在全校营造了浓郁的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氛围,激励学生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增强了光荣感和使命感。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们了解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知识,增强学生们的民族团结意识。同学们通过聆听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介绍,欣赏少数民族的音乐、图片,感受到了我国不同民族与众不同的风土人情。
民族团结进步师范学校主题班会资料
三 年 级
永靖县华为希望小学 2012年5月18日
《民族团结一家亲》教学设计(教案)
华为希望小学 孙义龙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树立各民族“共融共存”的思想,体会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从而增强维护民族团结的意识。
行为与习惯:学会观察社会现象的能力;提高从收集的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懂得要维护民族团结,就要从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
知识与技能: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知道各民族人民在相互融合中进步,在交流中发展,共同创造着中华民族美好的未来。
教学重点
使学生懂得要为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的统一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学难点
使学生懂得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也离不开汉族;只有共同奋斗,才能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了解国家的民族政策;收集促进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的故事,尤其是发生在本地区的故事;收集体现各民族特色的歌曲;准备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的图片;准备几张人民币。
学生准备:收集一些促进民族团结的故事或传说;收集抗击侵略者维护祖国统一的故事。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教材P41-P43页内容,话题为“亲情源远,共融共存”。
第二课时完成教材P44-P46页内容,话题为“心相连,手相牵”。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民族歌谣齐欢唱 1.播放民族歌曲大联唱:
《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朝鲜族)《微山湖》(汉族)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蒙古族)《我们新疆好地方》(维吾尔族)
请学生试着哼唱并猜一猜:这些都是哪个民族的歌曲? 2.谁能说说在我国社会主义大家庭中,除以上几个民族外,你还知道哪些民族?
3.(出示民族分布地图)边交流边指认民族的分布区域。4.小结:不同的民族虽然在服饰、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是一家人。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团结友爱,共同建设着祖国,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才使我们的祖**亲变得如此强壮,如此美丽。今天就来说说咱们这个“大家庭”,56个民族亲情源远,共融共存,亲同手足。(板书课题:民族 一家亲)
活动二 民族故事齐分享
1.师: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我们的国家犹如一个大家庭,家庭的团结必然带来事业的兴旺。你们知道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咱们家乡湖北省有一位为促进民族团结而远赴北方大漠的人吗?
2.读故事:和亲使者——王昭君
3.教师简单介绍王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了解昭君和亲的意义,欣赏图片昭君墓。
4.师小结:王昭君已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团结融合的代表;昭君墓也不是一个故事,而是一个民族友好的历史。
5.学生交流《文成公主进藏》故事。
6.议一议:唐朝皇帝为什么把文成公主嫁到西藏?为了促进藏族与中原的交流和发展,文成公主做了些什么?西藏人民为什么要供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
7.师小结:青藏高原的吐蕃族首领松赞干布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为促进西藏的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如今自从青藏铁路开通后,现在全国很多人去西藏旅游,看看这是人们参观布达拉宫留下的照片。欣赏布达拉宫图片。
8.师:历史长河中,无数这样的优秀人物为民族团结做出了贡献。红军长征期间,也有一段民族团结的故事广为流传。读故事“彝海结盟”
9.讨论:为什么刘伯承将军要和小叶丹结拜为兄弟?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10.师小结:红军的诚意和尊重,赢得了彝族人民的信任,也使革命得以顺利进行下去。
11.学生组内交流其他故事,选派代表主讲,全班故事分享。12.小结:这些流传至今的故事,无不告诉我们几千年来,各族人民在融合中进步,在交流中发展。(板书:亲情源远 共融共存)
活动三 民族团结感触多
1.小组内讨论:在听了这么多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大家共同总结学习的收获。
2.写下自己感受最深的想法,指名交流。
3.小结: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长流中,我国各族人民在相互融合中进步,在交流中发展,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在战争年代,民族团结是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那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还需要民族团结吗?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讨论这个问题。
板书设计
6.民族团结一家亲 亲情源远 共融共存
第二课时
活动一 谈话导入
1.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很多促进民族团结的历史故事和人物。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占主体,少数民族有55个。在全国总人口中汉族占92%,少数民族占8%。各民族分布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的地区有少数民族,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是大杂居。小聚居表现的很明显。
2.各民族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战争,但是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和睦、友好、互助、联合的关系却是主流,各族人民齐心协力促进祖国的发展和繁荣,都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如何巩固和发展呢?今天我们继续来谈论。
活动二 各族人民当主人
1.师:中国历史上长期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符合中国国情和历史传统。交流你了解的我国民族政策知识,师补充相关知识。
2.各民族共谋祖国发展。(出示照片)
3.师:国家成立了民族学院,培养民族干部,专门在中央民族会议上商讨各民族的大事。
4.(出示人民币)学生试认人民币上的几种文字,让大家看到上面标有藏、蒙、维吾尔、壮、汉语拼音五种文字。从这你能看出什么?
5.小结:以上这些让我们都清楚的看到,新中国建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策略,各族人民都成为了国家的主人。
活动三 心相连,手相牵
1.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为保卫家园,奋起反抗列强的侵略,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2.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3.师讲康熙抗击沙皇俄国入侵的史实,当地达斡尔族人民与清军配合赶走侵略者。(可出示地图简要讲解)
4.师: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着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长期以来,在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动人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事迹。
5.师:为支援少数民族地区的建设,国家派出了内地很多的干部、教师、医务人员支援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那里的人民同吃、同住、同工作,发生了许多动人的故事。孔繁森就是杰出的代表。下面我们就来听听《孔繁森》的故事。
6.师:刚才我们听了《孔繁森》的故事,有的同学的眼中噙满了泪水,同学们深深地被孔繁森为了祖国建设、民族团结而忘我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所感动。孔繁森牺牲了,当地人民又是怎样评价他的呢?
小结:孔繁森是新时期优秀党员的杰出代表,也是维护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发展的楷模。这位英雄模范,舍小家为大家,几十年如一日,为了祖国建设,促进边疆发展,帮助边疆人民,贡献出了毕生精力。
7.师:你还知道哪些国家为了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而作出的感人事件,和大家分享你收集的的资料。
8.师:这些事例无不看出汉族与少数民族间不可割舍的血溶于水的同胞情,各族人民心与心相连,手与手相牵。(板书:心相连 手相牵)
活动四 少数民族的建设和发展
1.师:由于历史和自然等因素,少数民族地区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极其薄弱,因此建国后我国首先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青藏、川藏、新藏等公路是什么时期修建的?
2.师:看这条川藏公路,蜿蜒于群山之间,人民解放军在修筑这条公路时,克服了高原冻土、泥石流、雪害、山体滑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终于使这条公路于1954年12月正式通车,密切了内地和边疆的联系,它们为西藏经济建设的发展和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师: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面临着什么发展机遇?西部大开发有哪些重点的项目?
4.学生交流收集的相关资料。
5.小结:包括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水利枢纽、青藏铁路、交通干线等重大项目。而其中最让西部人动心的是西气东输和西电东送两大世纪工程,这是让西部人走向富裕、为东部建设贡献力量的工程,令国人翘首。
活动五归纳总结,提出要求
1.师:学了“民族团结一家亲”这一课,以及本单元的内容,你懂得了什么?
2.师生共同总结学习的收获:(归纳如下)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五个自治区; 各民族不论大小,地位一律平等; 各民族习俗不同,彼此相互理解和尊重; 中华灿烂文化,各民族共同创造;
各民族人民共同保卫祖国统一、国土完整;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3.向学生提出倡议:让我们给内蒙古少数民族的小伙伴写一封信,交流学习生活情况,互通信息,为促进民族大团结尽一份力。(板书补充课题:团结)
板书设计
6.民族团结一家亲 亲情源远 共融共存
心相连 手相牵
第五篇:团结
中国古代司法鉴定
前言:我国司法鉴定历史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起初萌芽于西周初年,以惯例制俗成法的形式表现,在战国初期定型,汉唐时代随着社会的稳固,以及人民生产生活的需要下,进一步巩固创新,宋元时期日期成熟,明清近代缓慢发展。民国时期随着我国对西方现代科技的引进,有一定的进步,解放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司法鉴定行业才开始突飞猛进,跨越入了整个现代化时代。
关键词:司法鉴定
神明裁判
司法审判
一、司法鉴定的概念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或者按照现代司法理论的价值说,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过程中,对案件中的专门性问题,由司法机关或当事人委托法定鉴定单位,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依照法定程序作出鉴别和判断送一种活动。
二、中国古代司法鉴定的特点
中国古代司法鉴定出现的比较早,基础实用性很强,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共同进步。与国外相比,政府主导的特性明显,并且随着司法形势的需要而分工细致,就大体上而言,法医鉴定方面成就比较突出。
三、司法鉴定的起源和发展
司法鉴定制度的兴起与社会制度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联。人类对自然、社会认识的历史发展经历过从无知愚昧到科学探索、科学认识的过程。同样,在人类生活中扬善惩恶、妥善解决生活纠纷的裁判活动中,对于证据的获取和认定经历过神明裁判时代、人证裁判时代和物证裁判时代。司法鉴定就是伴随着这种如何发现证据、如何确定证据、如何确保证据科学性、客观性的要求而产生、发展。
司法鉴定是依据司法证据方面的认定,由于缺少条件,神明裁判是证据制度发展史上最原始的一种证据制度,例如獬豸兽断案之类的神明裁判式的取证方法,它是在人类对社会、自然还缺乏认识的原始社会及奴隶社会时期,采用一定形式和现象作为神灵旨意帮助裁断案情,对争议事件的鉴定也是由“神意”控制,从而衍生出如“水审法”、“火审法”、“热油审”、的鉴定手段,“那时候,法庭不是为查明案件事实设立的机构,而是为获得‘神灵指示’设置的场所。”司法裁判和司法鉴定的控制权实际上被“神”所掌握,法官的任务只不过是对神灵显现的答案予以宣示。当时国家政权的统治者不但自身为神的崇拜者,同时利用人们的愚昧无知和宗教迷信,用这种证据制度来断狱决讼,以达到维护和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
随着人类理性的觉醒,司法者和社会民众深刻认识到必须将司法审判和司法鉴定的控制权从而理性,人们只有自己查明事实真相进行裁判才有说服力,使案件的原被告认可司法的权威,法定证据随之出现,人类社会的司法活动进入了证据时代。在证据时代早期,人证(证人证词、口供)是唯一的证据,因此,口供的获取成为执法者的主要任务。为获取口供、查明事实真相,执法者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惮采取任何手段。我国古代种种令人发指的刑讯、纠问式审判,都是“但求真相,不问代价”的典型。人证裁判时代是公正的起源具有跨时代意义,但也直接导致了刑罚的滥用和随意性,司法本身的权威性、公正性受到了严重的质疑。因此,人类在确定口供、证人证词在司法审判上的证据作用同时,也开始探讨采用其他方法作为证据帮助审判。此时,发现物证、研究物证引起了审判者的关注。司法鉴定的出现对物证的证据价值提供了依据,并且也对司法审判的证据制度起到了实质性改变作用。人类证据制度进入了物证时代。司法鉴定也随着物证的真实性、价值性考量展现它的意义。
三、司法鉴定在各个朝代中的发展和成就
在周初,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稳定性,缓和阶级与社会矛盾,在社会司法程序上推行,为了加强法理的正统性和说服效果,合理合据的运用检查结果作为断案依据,据史料记载,周朝的司法制度已经大体完善,司法机关方面,设有刑狱的司寇,他们在刑法法令的制定和公布时,也听讼断狱,在审判诉讼阶段,进行必要的调查和检验。此时可作为我国司法鉴定活动的渊源,这也说明我国司法鉴定活动以刑法为发起附着点开始萌芽发展,到了西周中、后期,以调整财产关系和婚姻,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的民事法律规范在社会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时期订立民事契约时,双方均在署名后边划一个十字或捺个手印,表示双方信用。这样,就开始形成了司法物证出现的萌芽时期。中国古代就有以指纹来判断身份的概念,这比西欧先进了1200多年。对于以上司法物证在人们活动中必然存在真伪的怀疑。对之的公示鉴定越来越走向正式化。据《周礼》的记载,在西周设立“司历”一职,其职责涉及对刑事案件的器械,赃物的管理。对于涉及财产的案件,同样要求人证,书证。据《周礼·秋官·小司徒》记载,一般民事纠纷,应有附近邻居提供证据。有关土地纠纷,则以官方的土地舆图为审判依据;有关债务纠纷,则须以相关的契约作证。官府有权断定相互纠纷中契约的有效性。到了公元前七世纪左右,西周的司法鉴定制度正发展的实体化,当时审判诉讼提起之后,规定了调查和检验的步骤。例如《札记·月令》:“孟秋之月命理瞻伤、察创、视折、审断”⑶。可见,西周已有司法法医检验伤害制度。字面上解释,“理”是指司法鉴定人员,“伤、创、折、断”是指伤害的不同程度。“瞻察、视、审、“是指不同的检验方法。意思就是对损伤检验的规定是由政府司法鉴定人员参与勘验检查、决定,由此可见,我国司法鉴定活动中以法医学为代表的最早时期也是在西周。大约在公元前500年到公元10世纪期间。这时不仅关于司法鉴定的法律已经出现,鉴于医学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在处理人命案件时,执法人需要征求医生的意见判断伤情等作为证据来处理案件。在已发掘的秦墓竹简中,亦有他杀、杀婴、自缢、外伤性流产等检验案例的记载。战国末期还有“令史”专门从事尸体检验和活体检验。在《出子》中,一原告里士伍之妻甲到官府告同乡里的女子丙将其殴至流产,并呈送凝血状的胎儿作为罪证,这是犯罪行为所侵害的客体物,之后官员予以认证,这虽是基于经验和常识断案,也是鉴定行为的一种体现。当时的司法鉴定已经具备程序性与实体性的统一,在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二号战国楚墓中发现的包山楚简中来看,同期的《集箸》即集着,共13枚简。是有关验查名藉的案件记录。《集箸言》有5枚简。是关于名籍纠纷的告诉及呈送主管官员的记录。《受期》共61枚简。是受理各种诉讼案件的时间与审理时间及初步结果的摘要记录。其中就有需要认实的记录,这是司法鉴定的体现。《疋狱》即记狱,公23枚简。是关于起诉的简要记录。引起诉讼的事情有杀人、逃亡、反官、土地纠纷等,其中重点写断案的依据里有调查确认的过程。尤其对于证据的资格审查方面算是绝妙之笔,这是早期人类司法鉴定对于非法证据排除的先驱。秦朝大一统后,在战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司法物证和检验制度。据《云梦秦简》记载,在秦朝初期就有“令吏”、“隶臣”兼施尸体伤痕检验和现场勘查工作。司法机关受理案件后,就比较重视现场勘查和法医检验,并作较详尽笔录。《封诊式·穴盗》中有关于家被盗现场的方位,痕迹的形状和大小等情况的描写,“于侧房,墙中央一新洞,洞沿宽刃凿迹,外地松土着旧綦履迹”。痕长一尺二寸;前掌花纹密、长四尺;中腰花纹稀,长五寸;墙洞口似登攀;松土付膝部和手印各六处„”《爱书》“经死”中详细记载了各种死者尸体悬挂的位置,绳索的质地和粗细、长短、绳套的相交情况,绳套在颈部形成痕迹的颜色,舌头外伸的情况等。最后还区分了自杀或他杀应注意勘查的几个关键问题。在“贼死”中也都强调仔细勘查,以便发现、搜集各种证据和线索,这些反映了当时在审案件时,广泛使用各种司法鉴定手段。除了鉴定技术外,在进行司法鉴定的法律规定方面,也有明确规定。首先,对于死因不明的,原则上要进行尸体检验,违反者要依法予以处罚;其次,检验和鉴定必须有专门人员来负责。从《云梦秦简》的记载来看,县里的“令吏”一职,就是专门负责检验和鉴定的国家公职人员。此外,在鉴定文书的体例和格式方面,也有统一的标准式样,表明对司法鉴定已逐步趋于规范化。
汉承秦制,司法鉴定在汉初时期没有多大变化,到了东汉时期,随着自然经济的发展,人民越来越有意识重视对司法鉴定方法的研究,并把一些鉴定结论做以归类。《汉书·薛宣传》中,已经载“疻”“痏”(殴伤为疻,殴人为痏)等名词,“遇人不以义而见者,与人之罪钧”。东汉著作家应邵在《汉书集解》注:“以手杖殴击人,剥其皮肤,肿起青黑而无创瘢者,律为“疻痏”.三国两晋南北朝物证检验的种类区分更加明显。三国时期的司法物证检验的范围较以前有所发展和扩大,从死因检验、伤痕鉴定,到笔迹检验、弹丸检验等均有出现。据《三国志·魏书》记载:“三国时期,魏国的国渊出任魏郡的太守期间,有人投递匿名信诽谤朝庭,政府让他组织查处是谁干的。由于匿名信有好几处引用张衡的作品《二京赋》之内容,国渊请求把匿名信的原件留下,向郡属功曹(官吏)发出指示,选派聪明颖悟的年轻人,派他们求师就学《二京赋》找到写此书的人便向他学习,然后请他代写了书信,经与诽谤信中的笔迹比较进行比对,抓到了写诽谤信的人。这也是较早成功的文书物证检验。这时期弹丸检验也有出现。例如《三国志·吴志》有一则故事:“吴国太子孙登外出狩猎时,有人用飞弹袭击他,孙登的随从当即找到了弹丸,并抓获一名手持弹弓的人,随即进行询问,但该人不承认是他行刺的,孙登把拣到的弹丸与此人带来的弹丸拿来作了比对。运用类比推定的方法断定两者确实不同,遂放走此人。在刑事科学技术方法进入司法审判领域的过程中,法医学起到了先驱者的作用。在这个方面,法医学不仅是最早出现、最为重要的学科、而且对其他刑事侦查证据学科的兴起和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如痕迹学、指纹学、文检学等,法医学的诞生和发展,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法的出现、以及医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的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代司法鉴定发展至唐朝,达到了一个高峰。在集中国古代中华法系之大成的《唐律》及其《疏议》中,再吸收秦汉以来司法实践经验和发展成就的基础上,从法律上进一步完善了司法鉴定制度。其突出表现,就是在法律中对人命(凶杀)案件和伤害案件的检验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唐律》规定,在人命和伤害案件等案件中,检验的对象主要分为三类,即尸体、伤者以及诈病者,即相当于现今的尸体检验和活体检查。同时,对伤害案件中“伤”的标准作了明确界定:即“见血为伤”;以及各种伤害的分类:手足伤、地物伤与刃伤,并根据伤害程度的不同,承担不同的刑事责任。如对损伤他人眼睛的行为,凡“眇一目”的、处以“徒一年”;而“瞎一目”的,则要处以“徒三年”。眇是“亏损其明而尤见物”;瞎则“目丧明全不见物”。两者损伤的程度不同,所以量刑轻重也完全不同。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司法鉴定。除此之外,对于其他案件中的书证、物证的鉴定也得到了运用。也正因为如此,《唐律》对于检验人员的责任也作了明确规定:凡是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周密鉴定的,出现问题,要视其情节追究责任予以处罚,严重者以误人罪论处。这些法律规定基本上都被后来各朝的法律所继承。
在此文书检验有一个著名案例:唐武则天垂拱年间,湖州佐史江琛为陷害刺史裴光,将裴光所写的文章中的字割下来,拼凑成文,伪造了一封写给徐敬业的谋反信,并向朝庭告发。武则天派御史张金楚负责调查此案。张金楚经鉴定是裴光所写,又将信拿起来对着日光看,结果发现信上的字都是粘贴而成的,平铺在桌上是看不出来的。于是他便将衙门的官员召集起来,当着众人面,将信件放在一盆水里结果一个个字都散开了。此冤案就此鉴定下告破。
五代中,在司法鉴定方面影响最深的是对于司法鉴定结果的分类和总结,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案例选编是由五代后晋和凝、和蒙父子编著的《疑狱集》,共4卷,辑录了汉至五代的情节复杂、争讼难决而最后获得了正确处理的案件,包括御史奏状、李崇还儿、丙吉辨影、黄霸戮乱、严遵壁听、赵和籍产、若水留狱、敏中密访等100例。对各案例逐一进行分析,对司法检验方面的经验也作了详细介绍。这展现并代表了当时法律鉴定的最高成果。后来流行的刊本除收有原来的和氏4卷外,补注的还收有明代张景所著《补疑狱集》6卷,清代金凤清又增辑疑案30例。这些经典案例中记载有著名的“张举烧猪案”。张举,吴人也,为句章令。有妻杀夫,因放火烧舍,乃诈称火烧夫死。夫家疑之,诣官诉妻。妻拒而不承。举乃取猪二口,一杀之,一活之,乃积薪烧之。察杀者口中无灰,或者口中有灰。因验夫口中果无灰。以此鞠之(审讯),妻乃伏罪。在此运用了模拟侦查实验来鉴定死者的真正死因。这种做法为中国现场实事模拟辨别、查询案情提供依据方面开辟了先河。
宋朝在司法鉴定方面做比较好的有两方面有、:
一法律上系统的检验制度的建立;颁布了一系列有关检验的法律制度和法规,用以指导和规范检验工作。在南宋时颁布的《庆元条法律类》中,专门列了“验尸”一章,对验尸的程序、验尸报告的格式、负责验尸的主体、验尸时的主要事项,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都作了相应的规定。
二、出现了一部法医学的专著——《洗冤集录》。《洗冤集录》是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同时也是世界第一部系统的司法检验书。《洗冤集录》一书为南宋宋理宗淳祜七年(1247)湖南提点刑狱宋慈所著,共分为五卷,内容包括条令、检复总说、疑难杂说及自缢、溺死、服毒等53目。其中对于尸体现象及死伤状况作了分析,并据以推断死伤原因。此外对在检验总应当遵循的手续、方法等也都作了详细的阐述内容包括:检验总说、疑难杂说、初检、复检、验尸、四时变动、验骨、自缢,溺死、自刑、杀伤、火死、跌死、服毒及其他各种死共53项。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系统法医学著作,曾被译成多种文字在许多国家出版。除了此以外,两宋时期在刑事案件的发案原因、物证等方面的司法鉴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宋人郑克编写的《折狱龟鉴》就有相关的好多案例。
宋末元初赵逸斋编著了 《平冤录》,元朝在法医学方面的主要成就,就是王于编撰的《无冤录》一书。《无冤录》在继承《洗冤集录》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法医学理论,并纠正了《洗冤集录》中的一些错误。此外,元大德年间还颁布了由国家统一制定的《验尸式》,具体规定了对悬缢、水中、火烧、杀伤等各类尸体的现场勘验程序和方法,表明在这一时期,检验制度已基本上规范化、法制化了。
明代的检验分为命案的检验、盗案的检验及斗殴的检验。对于命案的检验,明初《大明律》规定的三种情形可以免检:
(1)凡诸人自缢、溺水身死、别无他故,亲属情愿安葬,官司详审明白,准告免检。、(2)若事主被强盗杀死,若主告免检者,官为相视伤损,将尸给亲埋葬。(3)其狱囚患病责保看治而死者,情无可疑,亦许亲属告免检。这说明在此时期,司法鉴定方面更完善制度化了。
清朝的司法鉴定的突出点在于检验分为命案检验与斗殴案检验的细化归类。要求什么类现场,要有什么一方面的鉴定结论,并且保证鉴定结论的可鉴定书面化。其中命案须起获凶器,盗案须起获赃物,鉴定现场的依据,和经鉴定确认赃物的归属,方可定案。另外规定了鉴定人员责任承担对象和方式。《大清律》第409条的附例规定:“(承审官)草率定案,证据无凭,枉坐人罪者亦革职”这种制度完善说明中国的司法鉴定活动在历史中处于不断趋于完善的状态。
参考文献: [1]《法史鉴略》张晋藩著,群众出版社,2012年版
[2]《中国法制史》张晋藩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 [3]《司法鉴定概论》杜志淳著,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3]《中国司法鉴定的古代史》
沈大路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院报 20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