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4 19:10: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5年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5年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第一篇:2005年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和存在(物质和精神)的关 系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明的,它是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最重大的基本问题。该知识点也是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一个最基础性知识点,必须予以基础性的掌握。以往的考研政治中曾多 次作为选择题考查到。

政治试卷的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基本原理的掌握和理解,但近年来的选择题 的考查特点是一般不直接提出知识点发问,而是创设某些相关材料予以提问,2005年的几乎所 有选择题都是如此,这也体现了考研政治强化理解运用能力考查的总体趋势。本题题干的主体 内容是“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说明的是农民通过掌握正确的思想和接受科学的理论指 导,可以获得物质财富;精神的力量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

物质和精神的辩证关系包括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物质决定精神,精神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它通过实践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等。选项A、D本身就是错误的唯心主义观点,选项C 也不正确,因为精神不直接等同于物质,精神力量也不能代替物质力量。

2.“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当他说什么是 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这一名言的哲学意蕴是

A.在科学研究中,经验是不可靠的 B.事物的可能性是因人而异的

C.世界上一切事物只有可能性,没有不可能性

D.每代人所获得的真理性认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真理及人的认识的相对性与绝对性关系原理。题干所引用的科学 史上的一句名言,表达了人类的认识及科学未来成果的无限发展的可能性,表明了人的认识的 绝对性和至上性;同时,它也表明了就个人而言,包括“杰出的老科学家”,其认识具有相对性、有限性和非至上性。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所揭示的:“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按它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 终极目的来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它的个别实现和每次的现实来说,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 的”。答题的关键是要审清题干所引名言的涵义。考生较容易陷入的误区是只是简单地注意到 其中的“可能”与“不可能”等表面关键词,从而选择C。但考生只要认真地审题后,就不难 发现其真正的考点是人的认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关系原理。而且,选项A、B、C本身的观点 就是错误的。

3.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与实践 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答案】 C 【解析】 本题的考点是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列宁明确指出:“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是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认识和理论具有间接 的现实性,因为它是现实的反映并能转化为现实。但实践具有直接的现实性,它作为人的客观 物质活动,现实地改变着世界的状况。只有通过实践这种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活动,人的认识和 理论才能变成现实。未来学家尼葛洛庞蒂曾说:“我不喜欢别人称我为预言家、未来学家或预 测家。因为我反对这么做。我首选发明家。我始终相信预见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 来”。可见,这位未来学家的真正意思是主张以预见为基础,通过实践把科学的预测和理论转 化为现实。考生搞清楚这句话的涵义和理解“实践高于认识”的涵义,是顺利解题的关键。选 项A、B是明显错误的。认识可能落后于实践,但也可能超越、优先于实践,作为实践的指导 或先导。选项D也是错误的,类似的有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论。

4.第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 标志着

A.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完善 B.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进步 C.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发展 D.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升华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点涉及2004年的时事政治“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上层建筑的完善等知识点。本题难度较低,基本属于常识题。上层建筑包 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观念上层建筑,宪法和法律的修正是属于政治上层建筑完善的内容,标 志着政治文明的进步。值得指出的是,本题是典型的以时事政治为素材来考查基本理论和知识 点的题目类型。这种题目类型是近年来考研政治试卷的一个命题趋势,这也体现了考研政治注 重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考查方向。这既给考生提出了注重时事政治复习的要求,也为我们在把 握出题方向和浓缩复习要点乃至猜中真题方面提供了借鉴。

5.在市场上,一台笔记本电脑的标价是12000元,此时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货币是 A.实在的货币 B.信用货币 C.观念上的货币 D.现金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二章中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这一知识点,属于基 本知识考查,这也是政治经济学的常考点。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 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并不需要现实货币,而只需要观念的或想象 上的货币。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6.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这时 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此 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

A.1000元 B.2000元 C.3000元 D.4000元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四章中的“技术进步和固定资本折旧”这一知识点。固定资本的价值是按照其磨损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由磨损程度决定的固定资本转移 价值的大小,直接影响资本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按其磨损的原因不同,分为有形磨损和无形 磨损。(1)固定资本的有形磨损也叫物质磨损,这种磨损形成的原因有两个:①由于固定资本 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一般来说,使用时间越长,使用强度越大,有形磨损也就越大。②受自 然力的作用引起的,如金属因氧化被腐蚀,这种磨损无论固定资本使用与否都会发生。(2)固 定资本的无形磨损又叫精神磨损,造成这种磨损的原因也有两个:①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同样机器设备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使原有机器设备的价值相应降低。②由于技术进 步,新技术的运用,出现效率更高的机器设备,使原有的固定资本贬值。

根据本题提供的材料,“某企业有一台高精度磨床,价值为20000元,使用年限为10年,目前已使用2年。”显然,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物质磨损是4000元。因此,本题的正确答 案是D。本题题干中“这时由于生产该种设备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所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 少,其价值降为15000元。”这一提示表明:此时,这台高精度磨床的精神磨损是1000元。

7.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是

A.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 B.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C.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 D.社全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五章中的“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客观必然性”这一知识点。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 的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条件下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有其客观必然 性。这是由社会主义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第一,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 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阶段旧的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第三,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 上也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以交换为前提,交换以等价为条件,收 入与投入相适应,因而必然产生多种分配方式与收入形式。所以,D是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重 要条件。

8.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指出:“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 或若干小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事。这种奇事的发生,有其 独特的原因。”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是一个经济政治发展极端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 B.国民革命的政治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 C.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

D.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点是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本题属于 基本的记忆型知识点,试题难度较低。从1928年10月到1930年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 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阐述了农村包 围城市和工农武装割据等理论。关于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原因与条件,毛泽东指出,其根本 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其两个客观条件是国民革命的 政治影响和革命形势的继续发展;其两个主观条件是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以及共产党组 织的坚强有力和正确领导。该项知识内容是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基础性重要知识点。

9.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土地改革中对富农的政策是 A.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B.消灭富农经济 C.保存富农经济 D.限制富农经济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建国初期的土地政策。本题属于记忆性知识点的考查。关 于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路线方针政策,应该成为考生复习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一个重要内 容。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革命路线是“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变 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实行减租减息政策。解 放战争时期,中共提出的土地改革总路线是:“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 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建国初期,在新解放区采取保存富农经济的政策。在后来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路线是:“依靠贫下中农,团结中农,对富农从限制到逐步 消灭”。

10.“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段话所反映的思想观点是

A.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B.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C.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答案】 A 【解析】 本题引文来自毛泽东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演讲《为人民服 务》。本题考查考生对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刘少奇同志概括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 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以毛泽东同志的经典原著内容作为素材出题是毛泽东思想概 论部分的重要命题特色。这就要求考生对毛泽东的代表性著作有一定的了解。就总体复习方法 而言,考生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复习过程中应当注重“史、论、著”三者的结合。

1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发展才是硬道理 B.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C.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中的内容,考查对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的记忆,是对1996年文科试题的重复。“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同志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就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疑虑和困惑,归根到底也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搞清楚。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12.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关键是要 A.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B.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C.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 D.发扬顾全大局、诚信友爱、扶贫济困的精神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九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内容,考查社会 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理解与运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 务为核心”,“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在全体人民中提倡为人民服务和集体主 义精神,„„引导人们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C。

13.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将是科技力量的竞争,归根到底是

A.经济实力的竞争 B.人才的竞争 C.军事实力的竞争 D.政治实力的竞争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六章“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中的内 容,考查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属于2005年大纲的一个新增考试点。此题的现实依据与背 景是2003年12月19日至20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人才工作会议,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 话,明确提出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2003年12月26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指出:“人才问题是关系党 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多极化趋势曲折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科技进 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 义。”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14.2003年12月31日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提 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方针是

A.“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B.“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C.“多予、少取、放活” D.“统筹、协调、扶持” 【答案】 C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15.以色列议会于2004年10月26日通过了沙龙总理提出的计划。根据计划,以色列将在2005年底前撤出加沙地带所有的犹太人定居点和约旦河西岸4个定居点。这一计划称为

A.双边行动计划 B.单边行动计划 C.“路线图”计划 D.中东和平计划 【答案】 B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二、多项选择题

16.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明只要 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信息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 D.信息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关于联系观点的理解和掌握。联系的客观性说明事物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是其本身固有的联系,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 选项B排除。联系的普遍性说明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每一事物都是世界普遍联系中的 一个环节。联系的条件性说明联系是通过中介而实现的。选项A、C符合原理。信息是物质世 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相互联系的一种重要中介,但它不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相反,我们可 以说,物质世界的固有联系是信息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所以选项D排除。

本题代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的一种典型的命题方式,即以现代社会生活实例和最 新科技知识作为命题素材。这仍然体现了考研政治注重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注重考查考生理解 运用能力的总体趋势。考生们在较好地理解基本原理和知识点的基础上,认真审清素材,是不 难选出正确答案的。

17.党的十六大指出,要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 规律的认识。这“三大规律”

A.是有层次的 B.都是人的活动的规律

C.是人们在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规律 D.存在着个别、特殊和一般的关系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规律的特征和人类社会规律的理解和掌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上“三大规律”体现出层次递进的个别与一般、特 殊与普遍、个性和共性的关系。这些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是人的活动的规律,是人类改造社会 的实践活动中所体现和实现的、且必须予以遵循的规律。所以选项A、B、D符合要求。任何 规律,无论是物质世界的规律,还是人类社会历史的规律,都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 律,绝不是人创造的,所以选项C排除。

18.资本主义地租中的绝对地租

A.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主义生产价格以上的超额利润 B.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 C.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D.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三章中的“土地所有权和地租”这一知识点。资本主 义地租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凭借其土地所有权取得的一种剥削收入。资本主义地租根据它产 生的原因和条件的不同,区分为两种基本形式: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是指租种任何 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绝对地租实质上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余额的那部分 超额利润。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C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

19.在我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 A.不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B.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C.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其存在的 D.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答案】 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五章中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这一知识点。党的十五大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 国现阶段,大力发展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从根本上讲是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的。而私营经济是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形式,它 属于非公有制经济的范畴。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CD。A是错误的观点。我国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是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的前提下发展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非公有制经济,在我 国现存的所有制结构中,私营经济当然要受公有制经济的影响和制约。

20.规范市场秩序所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信用制度要以

A.道德为支撑 B.行政为主导 C.产权为基础 D.法律为保障 【答案】 A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六章中的“整顿规范市场秩序”这一知识点。党的 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指出:“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建设现代市场体系的必要条件,也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因此,本题的正确答 案是ACD。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是近年来考研当中的一个热点问题,2004年在这一知识点上出了一道辨析题。

21.近代中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两头”是指 A.无产阶级 B.农民阶级 C.地主大资产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答案】 AC 【解析】 本题考查中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级构成状况的知识点。明确中国社 会阶级的构成,对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具有重要的意义。毛泽东在早年的文章《中国社会各 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第一篇文章)开头就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敌人?谁 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及其各自的地位、性 质,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力量、革命动力和革命对象。就如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 线所集中表述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毛泽东于1941年11月6日发表的《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

中明确指出:“中国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 数,最广大的人民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以及其他的中间阶级。” 考生如果了解以上毛泽 东的该论断就可直接得出正确答案;考生如果不熟悉该论断,但基本掌握了中国近代社会阶级 状况的知识点,也不难推断出正确答案。

22.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设面临的特殊困难是 A.党的理论长时期准备不足 B.中国社会封建思想的影响

C.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出身的革命者大量入党,使党处于小资产阶级思想的包围之中 D.共产国际在一段时期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倾向对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三大法宝”之一——党的建设的 基本知识点。本题主要属于记忆性知识点的考查。毛泽东在1939年10月发表的《〈共产党 人〉发刊词》中提出了党的建设的“伟大过程”。建设这项工程既存在有利条件,又面临着特殊困难。根据毛泽东的经典表述,其特殊困难就包括了选项ABCD的四个方面。

23.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通过的政治报告指出,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A.工人阶级同民族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B.人民对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C.发展重工业和发展农业、轻工业之间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关于中共八大及其提出的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知识点。1956年9月 召开了中共八大,刘少奇所做的政治报告分析了当时的国内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报告指 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我国的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 本上解决,阶级剥削制度的历史已基本结束,社会主义制度已基本建立起来。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 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的中 心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来解决国内主要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所以答案是B、D。选项A可直接排除,选项C是干扰项,毛泽东在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 系》中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 的问题,其中包括了如何处理农业、重工业、轻工业的关系问题。

24.坚持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

A.体现时代性 B.把握规律性 C.富于创造性

D.注重协调性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中的内容,涉及到的是“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这 一知识点。这道题考的就是大纲的标题内容。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 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

25.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产业格局,其主要内容有

A.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 B.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 C.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D.服务业全面发展 【答案】 AB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六章中“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 路”和“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一知识点。工业化过程是科技进步、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和 升级的过程。党的十六大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的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针对我国 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推进产 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 产业格局。”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

26.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治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A.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 B.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 C.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D.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八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的内容,涉及到的 是“依法治国的含义、内容和重大意义”这一知识点。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 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本知识点1999年考过一道论述题,其中答案就有“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保证”这一条。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CD。

27.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须坚持 A.科学执政

B.民主执政 C.依法执政 D.有效执政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28.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的主要内容包括 A.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 造活力

B.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C.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D.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29.从2003年8月至2004年6月,朝核问题第一、二、三轮六方会谈均在北京举行,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上发挥的作用主要有

A.提出了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总体目标、方向和途径,并得到广泛认同 B.推动形成了六方会谈框架,现已成为一个持续的过程 C.发挥了作为东道主的斡旋和调停作用,得到各方面的肯定 D.促成了朝韩双方《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的签订 【答案】 ABC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30.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 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

A.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B.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 C.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D.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 【答案】 ABCD 【解析】 本题属于“形势与政策”内容,准确记忆即可得分。

三、辨析题

31.元代许衡一年夏天外出,天热口渴难耐,刚好道旁有棵梨树,众人争相摘梨解渴,惟 独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他为何不摘?他回答说:“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劝解 道:“这梨是没有主人的。”许衡答道:“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吗?”

请透过“这道旁的梨该不该摘?”这一问题,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对上述材料加以辨析。

【答案要点】.(1)“该不该摘”是一个价值观问题。价值是客体的属性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即客体对 主体的意义,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2)同一客体对不同主体的价值是有区别的,因此,同一主体对客体价值的追求也是有 层次的,主体(人)对事物的价值要做正确的评价和选择。

(3)价值问题说到底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该不该摘”反映了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 境界。

注:如考生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的角度加以辨析,言之有理,亦可给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价值观的基本原理、人的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原理。考研政治试卷的辨析题,在考查考生对基本原理的记忆性掌握的基础上,突出了对于所学

原理和知识点的理解运用能力的考查,即要求用相关原理说明、解释所给的事例和材料,使现 实的事例得到理论上的阐释。本题就比较好地体现了这个要求。材料采用了著名元代学者许衡 不摘道旁之梨的故事(河南焦作人,中国元代思想家、教育家。作为儒学大师,他继承先秦孔 孟之道和宋代程朱理学的传统,一生按照儒家思想与原则做人行事。该故事取自《元史》列传 第四十五。2004年河南焦作召开的“中国首届许衡学术研讨会”,可视为该试题材料的思想理 论背景。),要求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进行辨析。本题比较明显地采用了近年 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的辨析题命题模式,即以某个中国历史上的有名故事和事例作为材 料,要求用相关哲学原理进行说明解释。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有代 表性的主观题命题模式还将在今后继续采用,所以考生们应当有针对性地做好相关的准备,了 解这种题型的出题模式和答题技巧。

做题时,首先要对问题有明确的判断,明确辨析题的“题眼”——即究竟需要辨明的主题 是什么,也就是搞清楚本题的“考点”究竟何在。本题在问题中已经明确启示了其“考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观的有关原理”,从而为考生做题点明了方向。这较之于2004年 “扛 木头”的漫画题,明显降低了难度。(据统计,2004年的“扛木头”漫画题,由于没有给出相 关启示,许多考生没有把握到考点,只有约四分之一的考生准确地判断出本题与整体和部分关 系的原理有关。)在确定了价值观的相关原理作为基本考点后,考生必须进一步明确有针对性的答题思路。分析该材料,其显示的问题是“这道旁梨该不该摘?”,而其核心表达是“梨无主人,难道我 心中也无主人吗?”这就表明,其中心的思想和主题是事物(客体)的存在意义、价值取决于人

(主体)的价值选择。这就可以明确,该问题应该围绕价值观中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来进行阐 释。“梨无主人,难道我心中也无主人吗?”表明的是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和意 义是不同的;而主体对于客体可以做出自己的价值选择。所以,“这道旁梨该不该摘?”就是 一个价值问题,它体现了不同的价值选择,体现了不同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考生们围绕以 上核心要点进行展开,注意答题的条理性和逻辑性,就不难顺利地得到高分。

当然,对于同一个材料,应该允许做出多种理解和思考,这也应该是未来公共政治理论课考试的一个方向,因此在提供标准答案要点时,考题组也设想到了其他情况。评分标准明确指出,“考生如果从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的角度加以辨析,言之有理,亦可给分。”所以,考生如果在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关系的角度进行较好的阐述,也能得到分。(人的价值具有二 重性,是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和人生意义是在满足社会、他人和自我需要的 过程中得到实现的。人在实现其个人价值的同时,应考虑到其思想和行为的社会价值。正确的 人生观和价值观表现为较高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许衡的做法应该得到肯定。)但是,考生 们还是应该注意到,虽然允许相关的不同解答,但考试和参考答案还是有一个基本尺度的。所 以,考生回答问题时还是要在一个基本的范围和框架内,并以全面覆盖主要考点为上选。

32.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答案要点】.(1)流动资本是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以及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从价值周转方式看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2)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资本在价 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式上只 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去。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 中创造的新价值来补偿。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政经”第四章中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这一知识点。回答本 题主要是要弄清楚“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和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 象”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之间的异同。回答时主要抓住三点:

(1)流动资本的定义及其两种存在形式。即:“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和以“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

(2)流动资本两种存在形式的共同点。即:价值周转方式是相同的。从价值周转方式看 它们都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全部收回。

(3)流动资本两种存在形式的不同点。即:在价值回收方式上存在不同。以原料、燃 料、辅助材料等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物质形态上只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使 用价值的完全消耗,其价值也随之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用于 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它的价值不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 新价值来补偿。

因此,说“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流动资本,它的价值同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 的价值一样都是一次性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是错误的。

33.按照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由1000美元 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关键时期,它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现期”。稳定与发展似乎成了两难选择。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

请结合材料,辨析这一观点。【答案要点】.(1)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互相促进、互相统一、不可分割。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 力,稳定是前提,发展是改革和稳定的基础。

(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 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在改革发展中产生的新问题与新矛盾,最终要靠深化改革和继续发展来解决,要用 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离开了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能实现。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邓三”第五章中的“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和第 六章中的“全面理解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这两个知识点。本题材料的出处是:2004年2月2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发表的讲话。这篇讲话的题目是《提高认识统一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温 家宝总理指出:“从我国进入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面临的矛盾和国际发展经验来看,树立科学 发展观至关重要。多年来,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城 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 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 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这些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而不可回避,必须逐步解决而 不可任其发展。还要看到,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 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整个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 结构将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发 展结果:一种是搞得好,经济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另一种是搞得不 好,往往出现贫富悬殊、失业人口增多、城乡和地区差距拉大、社会矛盾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等问题,导致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 训告诉我们,在这个重要阶段,一定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城乡发展与 地区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增长同资源、环境的关系,处理好 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物质文明建设同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还要 处理好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为我们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顺利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事业,提供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根本指针。”

回答本题主要是:(1)要阐明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2)要用科学发展观统筹各方面的重大关系的要求。上述两点说明 稳定与发展并非两难选择,只要处理得当,可以相得益彰。(3)强调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有人认为,为了确保稳定,就要限制发展”是错误的。

四、分析题

34.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 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

请回答: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如何理解“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3)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

【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3个问题之间具有内 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

(2)自然界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人类能够认识和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达到自己的目的,但人类不能不顾自然规律为所欲为。否则,最后受伤害的还是人类自身。

(3)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掌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 分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努力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的 内容,还有辩证法质量互变规律中“度”的观点。所用材料出自《光明日报》2004年7月5日关 于中国科技馆的“科学发展观”专题展览的报道。

本题的设计比较富于新意,但是考点比较清晰。考生从材料中的“环境”、“人类”、“自然界”等关键词中就可以大致把握到本题主要是考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理。这个原 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而且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与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部分也涉及到,具有所谓的跨学科性,因而是考生们复习时必须注意 过关的知识内容。而且,关于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界协调发展的问题是越来越突出的国际国 内社会、科技的热点问题。所以,其重要性就自不待言了。本题考查的知识主题,既体现了 学科重点,又回应了社会热点问题,兼具理论性和时代性。其作为大题考到,也在我们的预料之中。

问题(1)材料中提到的精巧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主体和客体的双向互动关系,即 一方面主体的实践活动改造了客体,使客体发生了符合主体需要的改变;另一方面客体反作用 于主体,主体的状况受到客体的影响。确切地说,这就是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人的实践活动改变着自然界,同时自然界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它把人类实践所施加的正负影响都反作用给人类。所以,在人类的实践活动中应该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实 现人与自然、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问题(2)引用的说法“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 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出自恩格斯的名作《自然辩证法》。恩格斯的本意正如 答案所指出的,是主张人类要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否则将遭到自然界的 报复。考生要避免的是对这句话作简单的字面理解,从而得出这句话是错误的结论。这样就陷 入了误区。如果考生不了解这句恩格斯的名言,也须认真从题意和上下文进行理解。从“我们不要过分陶醉”等字词,我们不难看出这句话的真实用意。

问题(3)考查的“度”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法部分经常涉及到的一个知识点。用“度”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是非常契合考查要求的。“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应该是出自圣雄甘地的名言。考生在回答时要凸现“适度”原则,说明自然界承载能力及其资源的有限性,主张人类利用开发自然资源的合理性和适度性,这样就合乎试题答案要求了。如果考生还提到了科学发展观等内容,也可以得分。

3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 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下表的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 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

*就业弹性系数指就业速度与经济增长速度的比值,即经济增长每变化1个百分点,多对应的就业数量变 化的百分值。

请回答: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说明为什么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 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

(2)当前为了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 【答案要点】(1)从表中数据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在保持较高速度的情况下,却没有拉动就业的同步增长。这主要是由于:体制转型深化,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产业结构 调整升级,资本和技术密集程度提高,结构性失业问题突出;我国人口基数大,经济增长创造 的就业机会被人口增长部分抵消,劳动力的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新增劳动力对就业形成很大的压力。

(2)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前解决好就业问题的措施主要有:确立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并重的长期战略和政策,通过促进 经济增长来扩大就业,又通过扩大就业来促进经济增长;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培育新的就业增长点,发展第三产业,充分发挥中、小企业吸纳就业的作用,鼓励人们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 继续全面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就业援助制度,增加就业和再就业资金投入,强化就业 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逐步建立城乡统筹、规范运行的劳动力市场,完善社会化的就业服务体系。

注:如果考生回答的措施虽然没有在参考答案之内,但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 本题是涉及到“政经”和“邓三”这两个学科的双重考点,也是我国当前经济 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主要是考查“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中的就业问题。党的十六大 明确指出:“要把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作为宏观调控的主 要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 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全面把握宏观调控目 标的内涵和要求。增加就业就是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努力把失业率控制在 社会可承受的限度内。我国人口多,就业压力大,始终是现代化建设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业 是民生之本,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更大的精力做好就 业和再就业工作。

本题的考查内容似乎相对比较偏,但提出的问题却比较简单,就是“原因”和“措施”这 两个问题,也比较容易回答。本题题目中所给出的材料对实际做题并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因为表中数据“反映了我国20世纪80-90年代以来,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的演变状况”揭示出 来的问题已经在问题(1)中被说明了,即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在保持高增长速度的同 时,却没有带来较高的就业增长速度”。所以,做题时直接根据平时学的知识作答就可以了。

36.关于中国革命的性质与动力,在中国共产党早期历史上,曾经出现以下两种观点:一 种认为,每个阶级的革命,都要建立在每个阶级的力量上面,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如果没有资 产阶级的有力参加,便会失去革命的阶级意义和社会基础;另一种认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只有在坚决进行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胜利。

请回答:(1)上述两种观点分别存在什么错误倾向?

(2)毛泽东在1948年明确指出:“决定革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请依据这一观点分析建国前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革命的性质。

【答案要点】

(1)第一种观点视资产阶级为中国民主革命的主体和阶级基础,夸大资产阶级的力量和 作用,忽视无产阶级,特别是农民阶级的革命主力军地位,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放弃无 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犯右倾机会主义的错误。第二种观点混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无视民族资产阶级有参加民主革命的可能性,在指导革命实践过程中容易排斥和打击民族资产阶级,犯“左”倾教条主义和关门主义 的错误。

注:如果考生从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可适当给分。(2)因为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所以中国革命的性质 不会是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只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由于主要的革命者是以工 农联盟为主体的工人阶级同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等其他劳动人民的联盟,其中无产阶级 是革命的领导者,这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又不同于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是新式的、特殊 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

注:如果考生不加分析,直接得出结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得分不应超过2分。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革命动力、革命对象等问题。该问 题是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的一个基础性的重大理论问题,以往曾多次从各个方面考到,而本次 考试则进行了综合性的全面考查。该知识内容具有基础重要性,并且可以从各个角度、层面,采用各种材料出题,所以仍然值得引起考生的充分重视。

问题(1)考查的是中共与资产阶级关系的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分为民族资产阶级和 官僚资产阶级。前者是中国革命的一个动力,须争取它作为革命的力量;而后者则是中国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在对待中国资产阶级的问题上,党的历史上曾有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 义错误和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关门主义错误。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中共领导 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从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来的。考生在看到“错误倾向” 的问题时,首先就可以从最熟悉的“左”与右的错误倾向方面去思考,这样也容易找到解题 的路向。

毛泽东在1948年3月1日的《关于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问题》文中明确指出:“决定革 命性质的力量是主要的敌人和主要的革命者。我们今天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 僚资本主义,我们今天同敌人作斗争的主要力量是占全国百分之九十的一切从事体力劳动和脑 力劳动的人民。这就决定了我们现阶段革命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的人民民主革命,而不同于十 月革命那样的社会主义革命。”考生应该从革命对象、主要敌人的方面分析出中国革命首先是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再进而从革命的领导力量方面分析出中国革命不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 主义革命,而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可见,在毛泽东思想概论部分,围绕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原理而展开的关于中国 革命性质、动力、对象、领导者的问题,始终应是考生复习的基础性知识点;而其中关于中国 资产阶级在中国革命中的地位和应对之采取的态度、政策问题,可以从许多角度出题,也应是 考生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应该始终明确,不管材料如何设计,试题如何提问,只要考生理 解与掌握好了基本的原理和知识点,就把握了解题和得分的关键。

37.本题为选做题,请在Ⅰ、Ⅱ两道试题中选取其中一道作答,若两题都回答,只按第Ⅰ 道试题的成绩记入总分。

选做题Ⅰ: 材料1 2004年11月下旬,由于反对派质疑总统选举第二轮投票结果,乌克兰爆发了一场空前的政治危机。莫斯科最难以容忍西方打着民主的旗号插手独联体国家的选举。格鲁吉亚已 经是前车之鉴,如果“玫瑰革命”在乌克兰再度得手,多米诺骨牌效应很可能会冲击其他独联 体国家。如此一来,俄罗斯苦苦经营的独联体战略空间将不复存在。乌克兰大选危机发生 后,欧盟采取了与俄罗斯的支持态度完全相反的立场,立即以十分坚定强硬的态度对大选结果 表示反对。同欧盟以往处理热点问题时常常表现出的犹豫不决,议而难决的情景不同,欧 盟在处理乌克兰危机时却态度坚决,行动迅速,„„欧盟自今年5月扩大至25国后,乌克兰成 为欧盟的直接邻国。

材料2 摘自《人民日报》2004年12月10日

北约是在1949年为对抗苏联而成立的。冷战结束后,北约无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于1999 年接纳波兰、捷克和匈牙利3国加入该组织。今年3月29日,美国国务卿鲍威尔从保加利亚、罗 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7国领导人手中接过入约批准 书,布什还会见了他们,这标志着北约由19国扩展到26国,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纵向防线被打 通,其东部边界向前推进了1000多公里。

摘自《当代世界》2004年第5期

请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分析乌克兰的重要战略地位及俄欧、俄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答案要点】(1)乌克兰东部与俄罗斯接壤,北接白俄罗斯,西与波兰、斯洛伐克毗邻,西南与匈牙 利、罗马尼亚等相接,南隔黑海与保加利亚、土耳其等相望。它处于欧洲和独联体的地理交叉 点上,介于东方的俄罗斯、西方的北约和欧盟之间,这一地区的形势从一定程度上讲决定着整 个欧洲地区的力量对比。

(2)从俄罗斯与欧盟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而言,在欧盟扩大到25国后,乌克兰已成为其 邻国,欧盟不愿看到乌克兰局面出现混乱,给欧盟带来难以预料的结果。同时,乌克兰是欧盟 要拓展的重要经济战略生存空间,以此推动其经济一体化进程。欧盟现已成为乌克兰的最大贸 易伙伴,因此,欧盟和俄罗斯的经济战略生存空间在乌克兰发生了冲撞。

(3)从俄罗斯与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战略利益冲突而言,乌克兰是俄罗斯传统利益范围,它们之间有数百年的历史渊源和血肉相接的人文因素,乌克兰是俄罗斯的重要贸易伙伴和 原料通道,它还是阻止北约东扩的屏障。俄罗斯不能容忍北约的东扩不止,第四次扩大以来,北约东扩直接触及到了俄罗斯的政治安全利益,俄罗斯的战略利益空间已大大缩减,特别是北 约的疆域首次与俄罗斯接壤,使俄失去了传统的安全屏障。

注:要求考生能根据地图和材料概要叙述乌克兰的地理位置特点,指出乌克兰介于东方的 俄罗斯和西方的欧盟、北约之间,后面两层意义的问题核心是分析欧盟扩大经济战略生存空间 与俄罗斯传统利益生存空间发生的冲突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不断东扩、挤压俄罗斯传统安全屏 障而导致的利益冲突。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七章“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 家”中的知识点。主要考查的是“独联体成员国与冷战后东欧国家的概况”、“独联体及东欧 国家的对外政策”、“俄罗斯的经济、政治和外交”等几个知识点。本题也是“形势与政策” 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其“时政”背景是2004年发生的“欧盟扩大”、“北约东扩”以及“乌克 兰大选危机”等事件。

本题所给出的问题“请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分析乌克兰的重要战略地位及俄欧、俄美之间 的战略利益冲突。”实际上包含了三个问题。即:(1)分析乌克兰的重要战略地位。(2)分析俄欧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3)分析俄美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

在回答问题(1)时要结合地图和所给材料来看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战略地位,要透 过材料2特别指出“这一地区的形势从一定程度上讲决定着整个欧洲地区的力量对比”。

问题(2):俄欧之间的战略利益冲突主要是经济战略利益冲突。一定要抓住“欧盟和俄 罗斯的经济战略生存空间在乌克兰发生了冲撞”这一点进行分析。问题(3):俄美之间的战略 利益冲突主要是政治安全利益冲突。一定要抓住“北约东扩直接触及到了俄罗斯的政治安全利 益”,“使俄失去了传统的安全屏障”这一点进行分析。选做题Ⅱ: 材料1 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截至2003年底)

材料2 我国石油的总资源量约为940亿吨,可开采资源量约是160亿吨。50多年来,仅找到60亿 吨可采储量,这就是说至少还有100亿吨左右的储量亟待我们进一步勘探发现。„„有资料显 示,我国的石油日消费量已达约548万桶,仅次于美国。„„我国石油储备的情况是:长输管储存量为2~5天,铁路运输储量为7~15天,水路运输储量为15~25天,石油系统内部原油的 综合储量为21.6天。以上均为生产性储备,没有战略储备。(国际能源机构要求其成员国建立 可供90天需求的石油储备,发达国家一般有120~200天的战略储备。)下表是我国石油长期供 需平衡状况。

根据《石油与国家安全》和《中国国家战略问题报告》整理(1)结合材料1,简要分析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的特点。

(2)结合材料1、2,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答案要点】

(1)石油作为一种战略资源,其分布呈现不均衡特点,储存量最多的地区分别是中东、拉美和非洲地区,这些地区都属于发展中地区;从消费情况看,北美、西欧和亚太是石油资源 的主要进口区和消费区,而这些地区主要为发达国家和地区;中东地区是全球石油资源的最大 供应地。全球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依赖,全球经济问题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2)我国的石油资源还有待于进一步合理、科学地勘探开发;消费增长速度快,对外依 赖程度将日益增强,而我国战略储备严重欠缺,能源安全体系不完善;同时,国际竞争激烈,在国际市场上我们还是很弱小。

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问题,主要对策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合理开发利用,提高使用效 率,重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完善战略储备体系,应对国际油价风险,同时,坚 持“走出去”的方针,开展多元化能源外交,有效利用国际能源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 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解析】 本题涉及到“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和“邓三”这两个学科的双重考点,也是“形势与政策”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本题主要是考查“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一章中的“人 口、粮食、能源、水资源、生态环境等一些全球性问题仍然十分突出”(这是2005年的一个新 增考点)和“邓三”第六章中的“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两个考点。其“时政”背景是2004 年世界油价飚升,成为经济领域的一个热点。

本题所给出的问题“(1)结合材料1,简要分析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的特点。”实际上包含了两个问题,即:(1)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2)世界石油经济战略态势的特点。回答这两个问题时要牢牢扣住材料1,通过分析材料1的表格,我们可以直接总结出答案。本题所给出的问题“(2)结合材料1、2,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途径。”也包含了两个问题,即:(1)我国可持续发展的能源战略面临的问题。(2)面对严 峻的国际国内问题,解决的途径或主要对策是什么?问题(2)中的第一个问题“我国可持续发 展的能源战略面临的问题”结合材料2的文字和表格,基本可以得到解决。问题(2)中的第二个 问题“解决的途径”。要求我们针对我国能源战略面临的问题来提出解决的途径,回答时一定 要针对上面列出的问题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第二篇: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

第五课企业与劳动者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权利的实现要求义务的履行,故劳动者要获得权利、维护权益必须自觉履行应尽的义务,故D项符合题意;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市场秩序与市场规则的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食品生产者要依照食品安全标准进行生产、检验,这实际是要求食品生产者严格遵守市场规则,故A项正确;其余各项均不符合题意。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企业依托科研机构进行技术研发,进而带动了新产品的问世及企业的销售和利润的增长,可以看出科技创新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故①正确;这样做可以实现科研机构和企业的联合,实现优势互补,故②正确;③的说法与题目设问构不成因果关系;科技产品应该属于高档耐用品,需求弹性较大,故④的说法错误。故本题选A项。

4.【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要提高我国的就业弹性,从就业弹性的计算公式看,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扩大就业人口增长率,二是缩小GDP的年增长率。从实际来看,只有第一个方面的措施是可行的切合实际的。故①③的做法正确;②④的做法均不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从题干中看出,奶联社经营成功之处在于统一饲养、管理,适度规模化经营,降低了农户散养的经营风险和饲养成本,故①③的说法正确;②的说法材料没有体现;奶价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④的说法错误。故本题选C项。

6.【答案】C

【解析】题干强调了国家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扶持,行为主体是国家,据此可以排除A项;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过分强调了个人的兴趣爱好是错误的。做好本题要把劳动者应该树立的择业观念区分开。

7.【答案】A.【解析】本题以当前的大热点国际金融危机和“家电下乡”为背景,考查了学生对企业经营成功的要素、中国企业如何应对措施等主干知识,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探究参与的能力,属于中等难度题。在“家电下乡”的利好政策的机遇下,海尔集团一方面实施了“即需即供”的商业模式,又建立了各种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为其赢得了不菲的市场份额,是其制定了正确的经营战略的诠释。这里材料稍微长些,但是抓住了“实施了”“建立了”等关键词,就不难选出A项。

8.【答案】C

【解析】首先应该注意的是此题要求选择“属于不正当竞争”的选项。依法进行广告宣传是正当的企业竞争行为;我国法律规定,企业进行有奖销售的奖励最高限额为5000元,因此乙企业的行为是不正当竞争;通过捐建希望小学的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不仅符合我国的法律,而且还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是应该大力倡导的,属于企业的正当行为;企业间联合达成价格协议的行为属于对市场的垄断,是不正当竞争。②④符合题意。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积极意义。①②两项与题干无关,劳动者竞争意识的提高一般是通过用人单位与劳动之间双向选择或劳动者之间竞争加剧等内容来体现。②项强调是劳动者权利和义务间的统一,材料中没有关于劳动者义务的内容,没有体现劳动者权利和义务间的关系。劳动者参与到自己工资协议的制定,实行协议工资,既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也体现劳动者和企业间当事人双方的意志,③④两项符合题意,正确。

10.【答案】 ACD

【解析】题目体现了A项,应选;公务员招考竞争的激烈程度反映了人们对公务员的态度,提倡职业平等与材料内容相符合;解决就业压力的重要方法就是树立多种方式的就业观,增加选择的机会;B项中内容是对政府的要求,与题目要求不相符合。

11.【答案】A

【解析】《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为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明确了双方权利义务,为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因此,①②③可以入选。此外,《劳动合同法》体现了国家利用法律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不体现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性作用,因此,排除④。

12.【答案】A

【解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的解释,个人独资企业是指依照本法在中国境内设立,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人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营实体。故本题选A项。

13.【答案】D

【解析】某地初步形成了汽车生产的完整配套网络,这为众多汽车厂商提供了优越的生产条件,减少了这些工厂进行配套设施的投资,降低了生产成本。生产成本降低只是降低企业经营风险的一个方面,也只是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的一个因素,但并不意味着一定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故直接原因只能是D。

1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企业的知识,考查记忆能力。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获得利润,选A项。

1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企业兼并破产的认识。价值规律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这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的兼并破产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客观要求。因此,①④说法正确,该题选D项。

16.【答案】ABC

【解析】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向社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济组织。公司制是现代企业的基本组织形式。一家企业要营业需有一定数量的资本、员工和管理人员以及经营场所,而是否拥有大量的顾客并不是其基本要素。

1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企业的知识,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看出企业要自己做好,这就必须面向市场,①应选,还要服务社会,③选;材料中有增加就业,但企业无法做到充分就业,②不选;企业发展目标是经济效益,而不是简单增长,④不选。

18.【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企业经济效益的知识,考查推理能力。从材料看出,2006年

企业经济效益提高的原因是自主创新能力增强,销售增加,这体现了科技进步和市场规模扩大,①④应选;能耗和居民存款在材料中未涉及,②③不是主要原因。

19.【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观、集体主义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知识,考查判断能力。材料中该企业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为社会做出贡献,其价值观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也说明了追求经济效益与坚持集体主义的一致性,①③正确;价值观不能决定企业发展,②错误;材料未说明企业管理,④不能体现。

20.【答案】(1)保障劳动者的基本生活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劳动者合法收入,稳定收入水平,使劳动者享受到改革发展成果;以缩小收入差距,缓解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调动劳动者积极性,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分,答出其中任意3项即可得4分)

(2)可以通过投诉、协调、申请调解、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

(3)短期内突击裁员可以降低一定的劳动成本,是企业追求利润的一种选择;但从长期年,突出裁员牺牲了员工利益,造成劳动关系紧张,忽视了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的社会形象和长远利益会因此受到损害。

【解析】本题以《劳动合同法》有关内容做背景材料,来考查企业与劳动者有关知识。在我国,实现和维护劳动者权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第1问要回答实行最低工资制对劳动者的意义,这是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力的表现,《劳动合同法》规定了最低标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劳动者生活、实际收入、劳动积极性、社会贫富差距都会产生重大影响。第2问是在第1问的基础上进行设问,要求回答当劳动者权益受到侵害,怎样维护自己的权益,主要途径有投诉、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但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第3问要求对材料中有关企业提前“裁员”行为进行分析,这要从企业的盈利性质来分析“裁员”原因首先看到企业的做法是合法的,短期内看是一种有效的做法,但从长远看,又是不正确的做法。本题是一道考查基础知识试题。应紧紧围绕“劳动者”这个主体来做题,比如第2问就是考查学生记忆能力,第1、3问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教育功能,要求学生拓展思维,提高辨证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

21.【答案】(2)①国家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增加财政支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如教育、医疗、就业等。②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人民生活水平;有利于维护劳动者就业和享受社会保险的权利;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和共同富裕。

【解析】第(2)题应从经济常识的角度回答两个方面的内容。一要回答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的措施。材料中体现出政府的措施主要有加大宏观调控,增加财政支出,解决上学难、看病难和就业难等民生中的突出问题。二要回答解决“三难”的重大意义,要从农民的素质、生活水平、劳动者的权利和社会主义本质等方面全面作答。

22.【答案】(1)①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劳动者的基本权利。扩大就业是我国当前和今后长期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②政府应当遵循客观经济规律,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规范摊点设置,调节经济活动。

③上海市政府出台《导则》,设置和规范摊点,发挥第三产业扩大就业的优势,既有利于实现自谋职业者的就业权利,又方便居民生活,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

社会安定。

【解析】本题考查就业、国家的宏观调控、发展第三产业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考查提取材料信息、分析说明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等。第(1)题注意上海市政府的做法是在进行宏观调控,发展了第三产业,增加了就业,围绕这些方面回答即可。

23.【答案】(2)①进行技术革新;促进产品升级换代;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②任用优秀的企业经营者;正确预测市场,顺应需求变化。(从专业化生产角度回答也可得分)

③企业兼并和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

④实行股份制,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施“走出去战略”,利用国际资本市场筹集资金。

【解析】第(2)题,该题考查企业的发展,考查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式设计新颖,容易作答。关键是要注意提炼所给材料的中心意思,把握每一则材料的考查意图,准确使用教材知识作答。

财政收入参考答案:

选择题:

14①第一,我国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偏低。除少数地区外,多数地区尚属“不足”。

第二,我国基本公共服务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整体优于中西部地区。

②市场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基本公共服务应主要靠国家宏观调控来解决。

③第一,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出中基本公共服务的比重。

第二,中央财政支出向中西部倾斜,弥合东西部之间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差距。第三,通过发挥财政支出的作用,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科、教、文、卫事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15.参考答案:

(7)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西部绝大多数省市的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都有较大幅度下降,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分)西部所有省市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均有较大幅度上升,教育投入明显增加。(2分)

(8)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1分)

②财政通过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可以保障和提高西部各省市的人民生活水平。(3分)

③财政通过增加教育经费支出,可以促进西部各省市教育发展,逐步实现教育公平。(2分)④发挥财政作用可以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我国西部与其他地区的协调发展。(3分)

16.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

17.(1)材料主要说明税收具有强制性特征,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偷税行为要受法律制裁。

(2)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等行为,造成国家税收流失,影响国家职能的充分发挥,破坏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法制建设。因此,国家要依法制裁。

第三篇:2012年政治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四川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 统一考试(四川卷)

文科综合 政治解析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140分)

【试题总评】本卷符合《考试大纲》要求,命题注重测试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总体上难度适中,试题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1.试题考点分布合理,覆盖面较广,突出考查主干知识和核心知识,考点均为教材中的重点

6.考查的角度和知识点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主观材料题命题角度新颖,要求高,虽然整体看不难,但是有一定的区分度,是一套选拔考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好试题。

本部分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汽油和汽车是必须组合在一起才能满足人们行车需求的商品。汽油价格的变动不仅会引起汽油需求量的变动,还会影响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下列能够反映油价上涨对汽车需求量影响的是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以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的能力。汽油和汽车是互补商品,存在互补关系的商品,它们之间呈同向关系,即汽油价格上涨会引起汽油需求量的的减少,从而使与之成互补关系的汽车需求量也随之减少,汽油价格上前与与上涨后相比汽车需求量减少。故选D

23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A.○1○3 B.○1○4 C.2.○3 D.○2.○4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仔细阅读材料:该公司顺应“网络微时代” 对 “微文化”的需求,充分发挥智能手机触摸屏的优势,针对当代人内心的童趣及强烈的角色感,成功开发了一款休闲益智游戏。这表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的实践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能动性(主动创造性)。人的实践水平是由生产工具决定的,○3与材料无关。故答案选:B 【考点定位】本题考察实践和认识的关35.观察图9政务微博的出现 1增加了公民政治权利和自由 ○2.畅通了公民政治参与的渠道 ○3创新了政府社会管理方式 ○4形成了监考的网络舆论环境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C

系。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共160分)

注意事项:

1.请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2.本部分共4大题,共160分

38.(32分)就业是撬动人民幸福的支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年来,中国共产党逐步形成了就业优先战略,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位置。落实“就业优先战略”成为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2007年以来,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就业促进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和促进就业创业的政策体系,今年一月,国务院批转了七部委联合制定的《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确定了“十二五时期促进就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就具体实施作出了详细部署,明确了各级政府的相关责任”(1)联系材料一,运用政治常识,说明党和国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依据(12分)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价值和价值观等知识。

39.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五

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推进,以及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农产品有效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耕地,淡水等资源性约束加剧,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农资、农机、土地和用工等农业生产成本加速上涨。同时,部分农产品卖难买贵,价格波动大,质量安全问题濒发,给农户和消费者造成了损失。

(5)结合材料五,运用经济常识,说明如何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10分)

【答案】①财政政策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农业科技的公共性等特点,要求政府发挥在农业科技投入上的主导作用。②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要推动产学研、农科教紧密结合,培育和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升农技推广能力。③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农业,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度。

【解析】本题以中央一号文件为背景,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审设问可知考查范围:经济生活中的如何发展农业。审材料可知:存在影响农业发展的具体因素。第三步针对这些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即可。

【考点定位】本题考察如何发展农业这一知识点。

材料六

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必须首先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农业科技创新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农业科技创新超前部署农业前沿技术和机械研究,力争在世界农业科技前沿领域占有重要位置;“立地”,就是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坚持产业需求导向,从农民地实际需要出发,力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6)结合材料六,说明农业科技创新方向是如何体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的。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审设问可知考查范围:哲学生活的中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主要涉及:发展、主要矛盾、两点论、矛盾的特殊性等有关知识。接着带着这些原理去解读材料,看材料有无体现以及怎样体现的。【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有关知识。

第四篇:不平等条约---政治试题答案

1.《南京条约》的内容:

1、宣布结束战争。两国关系由战争状态进入和平状态。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分4年付清,倘未能按期交足,则酌定每年百元应加利息5银元。

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5、协定关税。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必须同英国政府商议。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

1.领事裁判权;

2.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3.准许英人在五口通商口岸出租地建屋,永久居住等。

意义:

1.《南京条约》签订后,虽然暂时实现了停火,但《南京条约》的签订打开了不平等条约的先例,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2.破坏中国主权,损害了中国的领土完整,使香港成为英国进一步侵华的基地;

3、对中国人民的无耻掠夺,开创侵略者勒索赔款的先例;巨额的赔款,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同时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使他们的生活更加艰苦,激化阶级矛盾,影响中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4、打开了我国东南沿海门户,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有利于外国资本主义的资本输出;

5、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

6、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天津条约》的内容:

1.在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并准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2.增开牛庄、登州、台湾(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淡水为通商口岸;

3.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4.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5.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 6.确定领事裁判权和扩大片面的最惠国待遇;

7.中英两国派员在上海举行会议,修改关税税则;

意义: 1.对中国主权的又一次严重的破坏,使外国又获得了一系列侵略特权;

2.外国公使的进驻北京拉近了与清政府的距离,可以近一步的操纵清政府以干涉中国的内政和经济;

3.新口岸的开放,使外国侵略势力从沿海扩展到了内地;

4.长江各口岸的开放,使得各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势力扩展到了华南、长江流域和东北,以及更加靠近出口货物的产地和进口货物的行销地,从而更加有利于其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中国的原料,对中国社会经济造成巨大的破坏,破坏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5.巨额的赔款更加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困苦,加重的社会的矛盾;

6.来中国游历的人、经商的人和传教的人往往是侵略者的一个幌子,借用这些幌子来进行侵略行为;

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化程度大大加深;

3.中英法《北京条约》的内容:

1.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 2.增开天津为商埠;

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 4.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

5.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 800 万两白银;

意义:

1.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2.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和主权,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3.清王朝投靠外国侵略者,开始成为他们的附庸和工具,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4.经济上,外国侵略势力扩张到沿海各省,并伸向内地,方便了它们倾销商品,掠夺廉价原料和劳动力,使中国难以抵挡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冲击;

5.英、法侵略者可以公开掠卖中国人口出国,使贩卖人口合法化,使中国人民的灾难日益深重;

4.中俄《瑷珲条约》的内容:

1.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千米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仅在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罗斯结雅河)以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仍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和管辖权;

2.乌苏哩江(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3.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哩江,此后只准许中、俄两国行船,别国不得航行。

意义:

1.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蒙受了巨大的损害;

2.俄国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

3.《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4.损害了《尼布楚条约》规定的内容; 5.中俄《北京条约》的内容:

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

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

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

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新疆贸易除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外,增辟喀什噶尔为商埠;恰克图贸易,俄国商人可由恰克图照旧到京。

意义:

1.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

2.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又为沙俄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

3.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6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的内容:

1.重新规定从沙宾达巴哈起至浩罕边界为止的中俄西段边界,新界以西原属中国的土地划归俄国。

2.划界后,新边界线附近居民,“地面分在何国,其人丁即随地归为何国管辖”。

3.换约后满240天,两国立界大臣会同,“按照议定界址,建立界牌鄂博”,并拟定国界记文,互换为凭。4.立界后,位于新界俄国一侧的原有中国卡伦,应于一个月内迁往中国一侧。塔尔巴哈台所属巴克图卡外民庄五处,限10年内内迁。

意义:

1.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2.中国的大量领土被割占,使中国的领土主权进一步被破坏;

7.《中法新约》的内容:

1.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

2.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在保胜以上,一在谅山以北,允许法国商人在此居住并设领事; 3.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

4.此约签字后六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 5.法军退出台湾、澎湖。

6.降低中国云南、广西同越南边界的进出口税率;

意义:

1.打开了中国的后门,确立的法国的侵略权益,中国西南地区逐渐成为法国的势力范围;

2.承认了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8.《马关条约》的内容:

1.中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中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

2.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3.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 4.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5.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6.彼此的最惠国待遇;

7.中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

8.台湾澎湖内中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

9.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10.增辟通商口岸;

意义:

1.台湾等大片领土的割让,进一步破坏了中国主权的完整,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2.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大借外债,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3.通商口岸的开放,使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

4.允许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给近代中国社会带来严重危害,《马关条约》反映了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6..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7.对日本而言,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而且便利了日本对远东地区的进一步侵略。8.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高涨。

9.《辛丑条约》的内容:

1.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军队。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录用。5.对德、日“谢罪”。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

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意义:

1、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2、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

3.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4、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5、该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确立了清政府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的地位,从此,清政府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0.中美《望厦条约》内容:

1.协定关税。

2.扩大领事裁判权范围。3.侵犯中国的领海权。

4.规定了12年后可以“修约”的条款。5.同样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意义:

1.美国强迫中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并成为日后其他帝国主义与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的范本;

2.中国的司法、关税、领海的主权进一步丧失;

11.中法《黄埔条约》内容:

1、法国人可以在五个通商口岸永久居住,自由贸易,设立领事,停泊兵船等。对法国人的家产、财货,中国政府负责保护,中国人均不得欺凌侵犯。

2、中国将来如改变海关税则,应与法国“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3、法国享有领事裁判权,法国人与中国人或其他外国人之间发生诉讼,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

4、片面最惠国待遇。

5、法国人可以在五口建造教堂、坟地,清政府有保护教堂的义务。

意义:

1.给中国造成了灾难性的影响;

2.进一步破坏了中国的司法、关税、领海的自主权。

3.外国侵略者利用传教权利进行公开的侵华活动埋下了第一块基石。

第五篇:2012年政治高考试题答案及解析-广东(写写帮推荐)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2012年广东省高考真题文综政治解析

24.《汉书·食货志》记载:“籴(dí,买进谷物)甚贵。伤民:甚贱,伤农。”近期,“ 大葱”、“卷心菜八分一斤愁坏菜农”登报道也时有所见。这说明 A.农产品的价格变化由流通环节决定 B. 农产品的价格应调控在合理的范围内 C.农产品“好货不便宜,便宜无好货” D.农产品的价格波动由价值变动引起 【答案】B 【解析】本题以农产品价格变化为背景,考查经济生活有关影响价格变动及价格变动的影响相关知识。农产品的价格变动由生产环节决定,受流通环节影响,故A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农产品价格无论是过高还是过低对国家经济及人民生活都是有不利影响的,因此应将农产品价格调控在合理范围内,故B项正确;C项与本题无关,舍去;D项错误,农产品的价格由价值决定,但其波动是受供求关系影响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考点定位】必修1: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等。

25.以下是三种投资方式的风险-收益比较示意图,不考虑其它因素,表达合理的是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26.对图6解析正确的是

A.该省财政收入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的 B.该省地区生产总值应与居民收入水平保持同步增长

C.该省财政收入的比重过大不利于个人购买力的增加

D. 该省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某省若干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图表为背景,考查经济生活中有关财政收入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A项错误,尽管从图表中可以看出,在2009-2010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都在增长,但不能以此得出财政收入是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而增长的,因为二者都属于对国民收入的分配过程;B项表述错误,该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居民收入也应该相应增长,使居民共享发展成果;C项错误,从图中不能判断出财政收入的比重过大,只能看出增长速度较快,故排除;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是建立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基础上的,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考点定位】必修1: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财政收入与居民收入的关系等。

27.近年来,广东某市委市政府以城乡社区民主自治和社会组织“自立、自主、自律”发展为两大着力点,推动法律、体制、能力三大建设。形成了“党委政府为主导、社会组织为主体、人民群众为主人”的社会管理新机制,受到当地居民的支持和拥护。这说明 ①城乡社区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获得了行政权力 ②新机制使政府、社会与公民的关系定位更合理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③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保证 ④新机制有利于调动公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A.②④

B.②③

C.

①④

D.

①③

28.表2为某人大代表2011年工作总结部分内容

根据其内容,可以看出

A.人大代表有依法行政的义务。B.人大代表有权提出意见并直接处理问题 C.人大代表有权监督政府的工作

D.该代表行使了提案权、审议权、问责权 【答案】D 【解析】本题以某人大代表的工作总结为背景,考查政治生活中有关人大代表职权的相关知识。①项错误,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没有依法行政的义务,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29.在2011年世贸组织第八次部长会议上,各成员普遍认同加强世贸组织的作用,呼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但在多边贸易机制未来方向性问题上存在明显分歧,据此,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①各成员的地位是平等的,权利是对称的 ②世贸组织推动国际分工和资源的全球配置 ③各成员间的共同利益是国际合作的基础 ④多边贸易机制的发展能消除竞争和冲突

A.①④

B.①②

C.②④

D.②③

30.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并传播到世界多个国家,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这体现了文化

①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②源于实践,引导实践的发展 ③能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④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文化环境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本题雷锋精神的广泛传播与深远影响为背景,考查文化生活中有关文化的影响相关知识。①项正确,雷锋精神激励了中国也被称赞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说明文化既是民族,又是世界的;②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雷锋精神从实践中来,又引导实践的发展,故舍去;雷锋精神激励了几代中国人,说明文化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故③项入选;④项与本题无关,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31.广东某县依托葛洪等历史名人的文化遗产,致力于挖掘当地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和宗教文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化,力塑文化品牌。该县的这一做法是基于

①文化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经济与文化的发展是同步的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

④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32.在某报社“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总结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接地气抓活鱼”、“一头汗两腿泥才能写出好新闻”等心得体会。这集中反映了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要求

②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③量变引起质变的辩证过程

④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

A.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③

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观点和群众路线;③项与本题无关,舍去;④项本身错误,客观精神的表述错误,精神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管的,排除。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考点定位】必修4;一切从实际出发、群众路线、量变与质变的关系等。

33.“苹果之父”乔布斯认为,产品应该能够“改变世界”,产品设计和制造的每个环节都要追求完美无瑕。这体现了 A.系统优化的方法 B.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C.实践改造世界向产品改进世界的转变 D.能力卓越是实现个人价值的必要条件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34.对图7漫画《以大为荣》所示的文艺创作倾向,评价正确的是

① 创作者坚持创新勇于创新的精神值得肯定 ② 创作目的和动机违背了创作规律的客观性 ③ 错误的价值观对人的行为也具有导向作用 ④ 该作品的创作无法体现方法论的指导意义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5.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学生科通过高考入学的“农转非”政策取得城镇户口。但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综合效益的提高,城镇户口的吸引力逐渐下降,有些已办理“农转非”,的学生甚至有了“非转农”的念头。从哲学上看,这一现象的原因是

A.时代精神的精华发生了变化

B.主体的认识能力发生了变化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C.

社会生活的本质发生了变化

D.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 【答案】D

【解析】本题以人们的观念变化为背景,考查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相关哲学知识。A项排除,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本项与题意无关;B项错误,主体的认识能力无论发生何种变化,主观都要符合客观,所以,这不是材料发生的现象的原因;C项是原因,但并不是从哲学角度阐述的,故排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思,正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存在发生的巨大裱花,因此在人们的社会意识方面也随之发生变化,故D项正确。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是D。

【考点定位】必修4;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认识的无限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160分。

36.(29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高大9.9%,2010年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二。中国在短短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西方经济学界以苏联、东欧为参照,不能合理解释中国改革与经济高速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特此称为“中国之谜”。

材料二:中国经济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盲目扩张产能和忽视流通的重要作用,导致了重生产、轻消费的倾向;居民收入增幅赶不上财政收入和企业利润的增幅,造成了重效率、轻公平的矛盾。轻公平的矛盾;以高耗能、高投入所维持的增长模式,形成了重速度、轻结构的局面。

材料三: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2012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广东调研时指出,20年前邓小平南巡关于“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教导至今仍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1)结合材料一,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简析“中国之谜”的原因。(6分)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④我国充分利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并形成了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了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

【解析】本题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为背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关知识为考查角度,以“中国之谜”的原因为设问,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经济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有三点需要注意;一是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范围;二是明确“中国之谜”的原因是什么?三是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阐述上述原因。“中国之谜”是中国改革与经济调控增长并行的独特现象,得益于我国

(2)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材料二中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10分)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3)结合材料三,运用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的 其现实意义。(13分)

【参考答案】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目的与归宿。科学的认识对实践起促进作用。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中,中国人民不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进一步坚定了“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信念,凝聚了深化改革开放的共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与动力,正确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巨大成就证明了改革开放伟大战略的正确性,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37.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为推动文化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驾护航”。2011年11月,财政部表示,今后将进一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继续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各类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设立财政专项,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

材料二:当前。我国文化“走出去”的行动不断加强,但还存在较多问题。如某些国产电影因缺乏想象力、制作工艺粗糙、营销手段落后等,在国际电影界备受冷落。但文化“走出去”也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中国交响乐团在德国演奏了改编制作的交响京剧《贵妃醉酒》,以德国人喜爱的形式充分展现了中国京剧的魅力。因此,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1)运用政府责任和职能的相关知识,分析材料一。(12分)

【参考答案】①我国政府工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各级政府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保驾护航”,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体现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②各级财政部门加大对文化建设的投入,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设立财政专项,支持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体现了政府的组织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及文化建设的职能。调动社会各类文化机构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性,体现了政 10 学而思网校 www.xiexiebang.com 府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职能。

【解析】本题以政府支持文化事业建设,推动文化发展为背景,考查有关政府责任与职能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交流与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谈谈对中国文化要“走出去”、更应“走进去”的认识。(11分)

【考点定位】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的职能等。

下载2005年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5年政治试题答案及解析(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八年级上政治第三单元检测试题答案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12.A 13.C 14.A 15.C 16.A 17.B 18.B 19.A 20.C 21.D 22.B 23.A 24.C25.C 26.B 27.D 28.D 29.C 30.C33.西班......

    公益性岗位 试题答案及解析

    公益岗位考试题(3)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 时事政治类(30分) 一、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 1.厉行节约2. 65周年3. 哈尔滨4. 群众路线5. 思想理论 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7. 中国特色8.......

    国际经济法试题答案及解析

    1、 《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了服务贸易的方式,下列哪一选项不属于协定规定的服务贸易? A.中国某运动员应聘到美国担任体育教练 B.中国某旅行公司组团到泰国旅游 C.加拿大某银......

    统计分析大赛试题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共100小题,100.0分。 ˆ)E(1、在参数估计中,估计量的期望值等于总体参数,即说明是θ的( )。ˆ A. 无偏估计量 B. 有效估计量 C. 一致估计量 D. 充分估计量正确答案:A 2......

    2018模拟政治毕业试题答案

    2018-2019学年度广东东莞初中生毕业卷 《思想品德》 考前提示: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在答题卡填写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 考场号、座位号。用2B铅笔把......

    七年级下政治试题答案

    一、最佳选择(把最符合题意的一个选项填在括号内。)1、在校运会上,小江打破了初中男子100米的校运会纪录,在一片赞许声中,小江登上了领奖台。此时,他的心里格外激动,这是因为①他的......

    2014年政治中考试题答案(定稿)

    百色市2014年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试卷 思想品德与历史合卷 (考试用时:120分钟;满分:120分,其中,思想品德60分,历史6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认真阅读试卷和答题卡上的注意......

    2014北京高考 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4北京高考 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 答案:D 解析:镌(juān)刻;锒锒(琅琅)上口 2、 答案:C 解析:“万户”“千家”词性与“冬尽”不匹配,排除AB;“缕缕”平仄与上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