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我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反思
家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我对孩子家庭教育的反思
我出生在七十年代,当时条件很艰苦,父亲常年在外,母亲是农民,农活很重,不仅母亲整天忙碌,而且让我从小劳动。我觉得自己的童年太苦,决心让我的孩子不再吃苦,从小无忧无虑,快快乐乐,健健康康。于是,从女儿出生我就小心呵护,衣食住行,样样满足她的要求,家务杂事从没让她沾过手…。我以为她会快乐,长大了会心存感激,会更听话,更孝顺。然而,我错了,大错特错。女儿今年已十七,不但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极差,而且性格还孤僻古怪。很少见她有笑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成了一种习惯,稍有怠慢便大发雷霆,或赌气绝食,郁郁寡欢。我担忧:女儿离开我们将怎么独立生活,怎么适应社会?我懊悔:我对孩子的疼爱却害了孩子。我反思:我对孩子缺乏劳动教育才导致孩子的现状。
据了解,像我这样的家长比比皆是。许多家长,望子成龙心切,溺爱过度。对孩子只抓成绩,只管身体,就是不抓家庭劳动教育。为使孩子能考上大学,把孩子本应自己做的事全部包揽下来。不少家长不让孩子参加任何劳动,心甘情愿地对孩子进行“全方位”的服务。有报纸报道,一些城市寄宿中学,乃至高校,每年秋季开学新生报到之际,许多学生都是在父母双双护驾下来到学校,由父母拎着行李送到寝室,为其铺好床,挂好蚊帐。星期天,孩子将脏衣服 送回家,由父母代劳。由于父母较多地剥夺了孩子们参加各种劳动的权利和机会,造成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弱化,自理能力在下降,以致十三四岁的孩子不会叠被子,洗袜子,手帕,家常便饭都做不好。扫地怕灰尘,抹桌椅门窗怕弄脏了衣服的大有人在。事实上,现今有许多学生在家里什么也不做,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他(她)们怕苦、怕累、怕脏。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比如: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
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 %,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 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
更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不尊重他人劳动,不珍惜劳动果实,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 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 :“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
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 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作为家长,对孩子从小进行劳动教育刻不容缓。
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作为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每个人必备的基本素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劳动教育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劳动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劳动教育是通过家务劳动树立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把孩子培养成为具有独立生存能力的、有责任感的社会人的过程。家庭劳动教育有助于孩子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意志品质,对培养健全的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发展其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1、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形成健全人格。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节俭朴素、体贴父母等良好品德。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教育,让孩子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养成劳动习惯,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实践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表明,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孩子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孩子高出20%左右。从小培养劳动习惯,有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
2、家庭劳动教育能够培养身心两健的人。首先,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孩于经常参加家庭劳动,能增强肌肉的力量,使动作灵巧协调,并能增进食欲,增强心肺功能。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参加家务劳动的一种实践活动,通过家务劳动可以锻炼孩子身体健康成长,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劳动也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医学科学的研究证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可以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房间的整理和布置,衣服的洗涤和收藏,家庭中的绿化、美化、电器化等等,无不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父母如能让孩子经常从事各种劳动,并且有意识地传授一些知识和经验,就一定会使孩子既学到许多劳动的技能,又学到丰富的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另外,家务劳动也是孩子脑力劳动后的一种调节。总之,孩子多参加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对孩于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既可锻炼儿童身体,也可以锻炼儿童头脑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主张培养儿童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教育思想,培养“康健的体力,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团体自治的精神”。
3、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是一切有成就者必备的意志品质,这样的意志品质只有经过长期劳动磨练才能获得。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一般来说,劳动的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体验成功的过程,它有助于历炼意志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次困难和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练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做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了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路是人走出来的,事是人做出来的,意志品质是锻炼出来的。教育不但要发展孩子的智力,还应燃起孩子对劳动的渴望,在劳动中锻,炼意志品质。
4、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责任感是一种态度,是道德评价最基本的价值尺度,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 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家务劳动对孩子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务劳动能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精神上的愉悦,学会关心他人,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树立起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一个有责任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他就会凭借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战胜困难。相反,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作出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才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
5.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事实上,孩子出生一岁后,就会表现出一种独立的意向,走路会推开你的手,有“我自己来”的要求。这种可贵的自发独立意识如果得到健康发展,长大后能独立思考,办事果断。从小让孩子进行劳动锻炼,使孩子学会做点事,减少对成人依赖的心理,将会促进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不依赖别人帮助”的独立意识形成,这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创造性将起着巨大的作用。孩子从事劳动的时间与孩子的独立性有显著的关系,即劳动时间较长的孩子,其独立性就较强。
一个人有无劳动的兴趣和习惯,将影响他的一生。不论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经济收入如何,种族肤色如何,凡是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人到了中年以后往往特别能干,工作成就大,生活也很美满。凡是从小就好吃懒做、不爱劳动的人,长大了多不能吃苦,独立自谋能力差,工作成就平平。年轻的爸爸妈妈们,如果您期望你的孩子有一个聪明好学的头脑,有自强不息的性格,有健壮的体格,切勿剥夺了孩子早期劳动训练的机会。应为孩子创造一种环境和条件,对孩子进行早期劳动训练,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生成一双勤劳的手,使其终身受益。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劳动,就是为孩子的人生道路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劳动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生存技能,而且可以锻炼他们的意志品质,为他们将来自立于社会打下基础。
它有助于孩子德、智、体的全面发展,是提高孩子思想品德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爱惜劳动成果、节俭朴素、体贴父母等良好品德。家庭劳动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也有积极 意义,如房间的整理和布置,衣服的洗涤和收藏,家庭中的绿化、美化、电器化等等,无不都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和科学性。父母如能让孩子经常从事各种劳动,并且有意识地传授一些知识和经验,就一定会使孩子既学到许多劳动的技能,又学到丰富的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家庭劳动对孩子身体健康的作用就更加明显了。孩子经常参加家庭劳动,能增强肌肉的力量,使动作灵巧协调,并 能增进食欲,增强心肺功能。另外,家务劳动也是孩子脑力劳动后的一种调节。总之,孩子多参加一点力所能及的家庭劳动对孩于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
第二篇:浅析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浅析劳动教育对小学生的重要性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独生子女的增多,以及封建思想的影响,出现了鄙视体力劳动的现象,导致新一代人劳动观念淡薄,影响了学校教育。现在,在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下,社会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基础是抓好劳动教育。笔者认为,抓好学生的劳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去培养其劳动习惯和树立劳动观念:一是用劳动去激发学生追求;二是通过劳动引导学生去体验劳动的价值;三是在劳动中去培养人的素质。一个人从小打下爱劳动的基础,培养会劳动的习惯,树立劳动观念,锻炼毅力显得极为重要,这样能全面地提高学生素质。
[关键词]劳动教育素质教育中学
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面临着许多新的课题。在我国全面走向小康时期,一些独生子女,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父母代办,缺乏自理能力,导致劳动观念越来越淡薄,使这些独生子女只会读书,不会劳动,这样就会影响一些人将来的素质问题。于是,笔者认为,从小抓好劳动教育相当重要。劳动教育是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一个人从小培养好的劳动习惯,树立强烈的劳动观念,将来才会有所作为。才能加勤劳才等于力量,所以,初中阶段应该把劳动教育作为全面提高一个人的素质的基础。
一、用劳动去激发学生追求
人能从劳动中得到启迪,有模仿性劳动到创造性劳动,使追求更进一层。没有追求,何谈创造发明。而组织学生参加劳动,能使学生产生取得劳动成果的喜悦感。喜悦的劳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觉性和独立性,从而摆脱了青少年个性所表现的脆弱性和依赖性,形成强大的自我束缚力。学生自我的约制力一旦形成,才能变空虚为追求,变盲目为目标。另一方面,学生一天中从事的读写、记忆、课外活动、业余制作、实验操作、清洁打扫、体育锻炼„„使自己感到同学们时时刻刻注视着自己的劳动,这敏感的个性道德评价,似乎通过别人的目光看清自己,从而形成了有力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也就是说,只有当学生做到自我认识中的自我肯定后,才能激发他们的愿望,从而去追求尚未实现的美好理想。
二、通过劳动,引导学生去体验劳动的价值。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下,使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在一些独生子女的家庭,父母视孩子为掌上明珠,哪舍得让孩子干活,这样一来,孩子就不可能懂
得要承担家务的责任,不能明白盆中之餐来之不易,更不明白劳动有何价值。日本的教育,规定小学生每周干家务的时间,这不但使儿童明确了劳动的义务,又培养了儿童热爱劳动的好习惯。而我们的国家有要求开足开齐课程,可有些学校人手不足,没有按要求开设劳技课,又不能安排学生去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国家要求每门学科开设实践活动课,一些学校往往没有落实好,还是把实践活动课上成落实知识课。这样,学生就没有机会参加那些五花八门的劳动,试问怎能去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兴趣?学生怎么会在劳动中去思考、创造,也就体会不到在劳动中所取得的快乐,在劳动中体会不到人生的价值。劳动不但锻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体质,也能帮助人提高对美的欣赏力。只有让青少年亲自参加劳动,尝尝汗湿、腰酸、手疼的滋味,才能觉得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的分量,才能理解农民为城市居民提供粮食、蔬菜或者农副产品,工人为社会提供日用品,输送水电是为了什么,才会真正明白他们所付出的代价一一劳累,是为了人们的幸福,是在为社会创造财富。更能激发对那些好逸懒做、不劳而获、窃取别人的劳动果实的人的厌恶感,做到加倍珍惜自己和别人的劳动果实。
三、在劳动中培养人的素质
所谓素质可视为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个性四个维度。对人的素质培养方法是多方面的,其中以劳动去培养人的素质更不可忽视。就拿学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现象来说吧,部分学生损坏公物肆无忌惮,随地扔果壳、纸屑,对吐痰习以为常,打骂同学,欺侮弱小,反自以为光彩,明里吸烟,暗里赌博,粗话脏话成为不少学生的口头语,诸如此类,均表现出了学生道德、思想、政治和知识修养的低下,情感意志的脆弱。
劳动给人以聪明才智,劳动陶冶人的情操,劳动锻炼人的意志,劳动创造财富,要让小学生在劳动中进一步理解和接受。当学生在一次次劳动中大显身手时,那就是他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这样,学生不至于在“为生存而斗争”的环境里“拼搏”,不至于成为性格偏激、铁石心肠的人。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力量未能用高尚的活动发挥出来,他的精力未能通过人的高尚的活动发挥出来,这正是儿童和青少年犯罪的根源之一。”可见,创造一个高尚活动的环境加强劳动教育,是多么重要。
总之,学校的教育应引导学生把精力用于进行热情的高尚活动和劳动之中去,以不同形式的能吸引学生实施劳动。把学生从引到趣味性、知识性、技巧性、实用性的高尚而又文明的环境中去。
第三篇: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希望有所帮助!
第一: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成长。
因为环境因素有广泛性、经常性、自然性、偶然性的特点,所以,孩子会受到种种影响。尤其是自发性的特点,它有与教育相平行的影响,也有与教育相矛盾的影响,这时孩子的身心发展有时可能是有利的、积极的,有时可能是不良的、消极的。所以,不能低估环境因素的作用。
有的孩子在家庭影响下,可以较早地显示某些方面的特殊才能。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一定意义上说明了环境对人影响的作用。古代曾有“孟母三迁”,从“其舍近墓”到“迁居市旁”,最后徙居“学官之旁”,终于使孟轲在学官的影响下,成为学者。这说明人们很早就重视环境影响人的作用。
第二: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榜样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生活的第一环境,孩子的真正“启蒙教师”是自己的父母!教会孩子做人是孩子成长的首要条件,在孩子们用询问的眼光注视世界,同时,认识着世界的时候,在他的眼中最常见到的,是父母,父母的言行正表达着他们自己的人生态度。父母最先总是被孩子无条件认定的',于是并无意识的,但模仿对象就由此确定了。因此,作为家长事事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以堂堂正正的人的形象,留在孩子心目中。
堂堂正正的人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有责任心的人、言行一致的人、守时惜时的人……那种贪婪、自私、斤斤计较、欺善怕恶、吹牛、违犯法纪、缺乏爱心的是最损害形象的,一旦印入孩子心中,不但难以磨灭,而且还是今后和父母产生情感障碍的潜在诱因。同时,又常是导致孩子自悲、自我封闭、自暴自弃等病态心理的原因之一。另外,还要敢于在孩子面前认错,那种认为认错就意味着降低威信,于是强词夺理硬辩,甚至以打驾手段镇住孩子的作法是最愚蠢的,最失诚信的,在孩子心理会刻下失望、伤心和轻视。因此,要塑造好自己的形象,做好孩子的“启蒙教师”。
第三: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影响孩子的成长。
现在的父母大多忙于挣钱,为自己的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会忽略了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些父母可能简单的认为让孩子上最好的学校,有最先进的学习工具就是对教育的投资。其实不然,父母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仅仅是一些物质的简单投入,而更多的包括对孩子心理的关爱和呵护。首先必须了解孩子的心理,遵循孩子心理发展规律。
其次,在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既不自轻自贱,也不自骄自傲,这样才能正确地为人处事,否则孩子就会片面地认识别人,过高地估计自己,遇到事总感觉不顺心,不是嫉妒别人,就是烦恼、愤恨,被一些不健康的情绪所笼罩,也就失去了自己的快乐。要培养孩子的自信,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自信的基本点是相信自己有力量完成某项任务,即使这项任务带有挑战性,自信心来源于获得成功的体验和父母的教正方式,欣赏孩子,是每个父母对孩子都应该有的基本态度。
最后,要教育孩子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
世界上,没有一条缀满鲜花的路铺在孩子面前,只待他去收获一个又一个的果子,去体会种种成功的欢乐,谁也躲不开那生活中必然会有的失败和挫折。
总之,孩子的教育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一个人能够承担的责任。家庭教育对孩子习惯的养成、学习态度以及学习成绩都有着重大的促进作用。孩子的成长,不是只靠学校制度的约束、老师教学的管理来完成的,还有家庭的环境和家长的教育。
家庭要配合学校、配合老师,扎扎实实地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是当务之需。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和成长氛围,是国家、社会、学校以及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
家庭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堡垒,也是文化冲突的避风港。在人格塑造中,家庭以其血缘的联系产生着潜移默化而又深根蒂固的影响。健全的人格不能缺少家园文化情感的内化及熏陶。
家长应该在不断的进行自我学习,更新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提高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同时,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孩子更好地养成良好的行为和习惯,提高孩子各方面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得到真正健康的成长和发展。
第四篇: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已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的三大支柱。每个孩子都有一个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基础性支柱。家庭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能否健康成长。好并不是指富裕的家庭环境,而是指家教好、家风好。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便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受欢迎的环境中,便学会喜欢别人;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便学会觉得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
要提高家教水平,最主要的是转变家庭教育的观念。家长的思想境界、人生观、价值观及其对工作、生活的态度、待人接物、举止谈吐,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即便一些生活上的小事,往往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身教重于言教,因此,家长在教育子女时,既应注重言教,经常与子女沟通交流,更应注重身教,以自己良好的行为为子女树立典范。
提6个建议,供家长参考。
1、对于自己的子女要有正确的目标定位
不少家长或许太渴望成功了,太渴望优秀了,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就相应太高、要求过多。这让孩子整天背着父母的压力过大。有时孩子做错几道题或是发现孩子某个问题没学懂,家长马上焦急万分、严厉呵责。其实孩子的成长像一颗树一样,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问题都是有可能的正常的。孩子正是在不断出现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我们要做的是为他提供能解决各种问题的条件。曾有教育家指出,学校是允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同理,家庭更应是允许子女犯错误的地方。
2、注意培养子女良好的品行习惯
对青少年的道德品行、良好习惯的养成要从小抓起,从小事抓起。对不良行为要及时地预防和矫治。而常见的、多发的、容易诱发孩子犯罪的不良行为概括起来有10种,它们是:与品行不正的人交朋友;旷课、夜不归宿;携带管制刀具;吸烟;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偷窃或故意损害公共财物;参与赌博或变相赌博;观看、收听不良内容的音像制品读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合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电子游戏厅、网吧等。因此对以上10种不良行为作为监护人的家长切不可视为小事。
现在经常听到一些学生为小事自杀的事件,原因一是父母与孩子交流太少,不知道孩子心理在想些什么,更重要的是孩子受不良信息特别是网络游戏的影响。在网络游戏中,参与了游戏就好像身临其境,不知死了多少回,又活了多少回,所以孩子是不怕死的,曾有媒体的记者采访自杀但经抢救复活的孩子,死亡是什么,孩子回答:死亡便是睡着了,可以再活回来。就像游戏,死亡了,可以再来一局。
所以希望家长监督学生课余上网吧、游戏室、看课外读物等现象。更要注意孩子与那些人交往,及时发现不良苗头加以制止。
3、多和子女沟通交流
孩子并不仅仅满足家长物质上的给与,他们需要的是和家长的真诚交流。往往一个学生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家长的期望,家长要经常性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在学校表现情况,和学生共同制订学习目标。家长要更多地关心学生的学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管理,了解知道孩子什么时间该上学,什么时间放学,一天学习多长时间,完成没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孩子感受到家长对其学习的关注,当然在学习上就会非常用功,努力把学习搞好。
家长对教育的投资是最明智的投资,是回报率最高的投资,所以我认为家长同志应该和孩子共同努力,把精力更多的投入到关心孩子的学习中去,把孩子培养好。
4、给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能家长要问,你让我们更多的关心孩子,但我们不缺他的吃穿,学习上我们有使不上劲这不是为难我们么?我说不是这样,学生学习的好坏关键是我们能不能给他提供一个好的学习环境。
有人说教师的孩子往往读书会很好,其实教师的孩子在智力上根本没有优势,关键是当教师的父母往往更注重孩子的家庭教育,往往注重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良好环境。
有的家长每次孩子考试完后,都和孩子一起制定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每天都检查督导学习计划执行情况。
良好的学习环境需要安静,打麻将、打扑克、看电视都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家长最好单独给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空间,一间屋子,一张桌子。戒除打麻将、打扑克、赌博等不良嗜好,让孩子远离干扰。
5、多与学校、教师进行交流
家长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往往不如教师了解得多,何况有的学生向家长汇报假情报,不说真话。所以要想家庭和学校双方面共同对孩子的教育有所促进,家长同志们就要更多的和我们的教师进行交流。家长和教师进行交流的方法很多,家长有事可以到学校找找班主任,也可以和教师通过电话进行联系。每次考试完后,问一问学生的学习情况,乃至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孩子在家中有什么异常情况,也应当及时向班主任反映。
6、加强对子女的安全教育和生命教育
当前社会治安仍存在着一些不安定的因素。我校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努力营造卫生、安全、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在此,希望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安全教育,在日常对子女进行防火、防盗抢、防溺水、防交通事故、防人身侵害的教育,培养子女的自我防范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确保您的子女健康、快乐地成长。
希望各位家长配合学校加强对子女的生命教育,帮助子女认识、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提高生命质量,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子女就读高中的家长应着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识,引导学生形成文明的性道德观念,培养对婚姻、家庭的责任意识,学会用法律和其他合适的方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生命、热爱生命,提高保持健康、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
第五篇:谈谈家庭劳动教育对形成孩子优良品德的意义
谈谈家庭劳动教育对形成孩子优良品德的意义
马克思说过:“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劳动是人们改变物质对象,使之适合自身需要的有目的的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中华民族是热爱劳动的民族,正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上下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创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使人高尚,是我们生存于世界的最为神圣的活动,是每一个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或行为习惯。
一、忽视劳动教育带来的不良后果
近几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劳动“答卷”一直令人担忧。各种传媒不断报道有关当代青少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能力差的现象。如近些年上海某著名大学录取的新生中,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帐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年级的学生作过一次调查测试,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能煮好一锅白米饭的占84%,不会和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汽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整理书包的占39%,家长给洗手绢的占66%,家长给洗脚的占52.3%;家长给穿衣服的占59%。看了三份大、中、小学生的劳动“答卷”,使我们不得不忧虑,劳动这种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素质,中华民族最为优良的品质正遭到某些因素的削弱与侵蚀。结果,许多青少年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比较欠缺。从种种调查报告和现实分析研究中可以看到,青少年的劳动观念正日趋淡薄,对青少年的教育已陷入一些误区。问题出在孩子身上,责任应在家长身上。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是由于家长思想上的偏差,忽视了劳动教育而产生的严重后果。可悲的是,忽视劳动教育,致使孩子与劳动人民的感情上发生扭曲,不尊重劳动人民,甚至形成看不起体力劳动者的坏思想。某小学校的一个孩子课间不慎将眼镜掉入便坑中,急得没办法。一位工友用手从便坑中帮她掏出来,还给了她。没想到她转身就走了,连个谢字也没有。同学问她,你怎么不好好谢谢人家?她居然说:“谢什么,她就是干这个的。”没有经历过劳动磨炼的孩子,往往不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他们不知道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他们不爱惜劳动成果,不知道这些劳动成果凝聚着劳动人民的血汗。目前,有不少孩子花钱大手大脚,不爱护东西,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分析今天在丰盈的物质生活氛围中成长的一代,许多不良的道德、心理品质,大抵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从缺少劳动教育中找到根源。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劳动教育,不是一家一户的问题,它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决不可掉以轻心。
二、劳动在青少年成长中的作用。
劳动有助于孩子形成良好的思想和道德品质。实践证明,人的许多优秀品质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只有在劳动实践中,才能培养孩子爱人民、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艰苦朴素的好作风。劳动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劳动能培养孩子勤快、主动的工作态度,有利于形成对集体、对国家的义务感和责任心。劳动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劳动能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有些家长不让孩子干家务活,不愿让孩子参加学校组织的劳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其实学习并不能排除孩子参加劳动。因为劳动可以改善呼吸、血液循环,促进生理的新陈代谢过程,调节大脑疲劳,有利于大脑发育。在劳动中,孩子双手的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如湖南省湘潭清联小学的许卫东和张永义,在他们十一、二岁时早晨起来要帮家里烧饭,但又想利用烧饭的时间看书,有时读书入了迷,忘了熄火,饭就烧糊了。为了解决看书和烧饭两不误这个难题,这两个孩子一起研制了一个饭熟报讯器。它是利用杠杆原理制成的,一头是装了米和水的锅,一头是相当重量的沙罐。当饭熟时气体蒸发,重量减轻,沙罐下垂接通电源,电铃便自动报警。如果人在外面,听不到电铃的声音,报讯器还可以自动将炉门关闭。这项成果,在湖南省举办的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中获得一等奖。这是劳动能激发孩子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的生动一例。劳动可使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的人格。学会劳动,养成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形成健康人格的重要保证。劳动可以培养孩子自己动手创造整洁的学习生活环境,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有助于孩子的心灵美。在日常生活中,每个家庭成员都自觉主动地承担家务劳动,可以增进家庭的团结、安定,使家庭气氛和谐。每一位有远见的父母,都应该培养孩子从小学会做合格的家庭成员,这不仅是为了减轻做父母的劳动强度,而且也是为了孩子的一生的幸福。通过劳动,让孩子学会关心他人,即在外关心同学、老师,在家关心父母、长辈,长大成家后才能关心妻子、丈夫。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
三、学习发达国家家教经验,走出家庭劳动教育误区,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劳动之美德。据有关方面对各国小学生每日劳动时间的统计,美国为72分钟,韩国为42分钟,法国为36分钟,英国为30分钟,中国只有12分钟。德国的法律规定: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做家务。6—10岁的孩子要帮助父母洗餐具,给全家人擦皮鞋:14—16岁要擦汽车和菜园里翻地;16—18岁要完成每周一次的房间大
扫除。另据报载,美国和加拿大有17个城市每年举办“铁孩子运动会”参赛者是7至14岁的少儿,比赛内容是连续进行长距离游泳、骑车、越野和长跑。每年均有成千上万的父母带着孩子前往报名参赛,角逐“铁孩子”的桂冠。无独有偶,日本中学普遍设有一门锻炼课程,即在严冬组织学生身着短裤进行户外长跑,旨地培养孩子钢铁般的意志。
这些生活富裕的国家,竞有如此苛刻的教子法,令人大开眼界。相比之下,我们身边的孩子未免被娇宠得过了头。然而,眼下这些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大多过于娇嫩,吃不得苦耐不了劳,经受不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这实在怨不得他人,从72分钟比12分钟的数字里,就不难得出,责任主要在父母身上。该是父母警醒的时候了,做父母的应充分认识到,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要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品格和勇于克服困难、迎接挑战的素质,从小就应给其创造磨炼的机会。
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不是个简单的习惯问题,从长远来看是一个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大问题。一代青年如果不爱劳动,将后患无穷。古代巴比伦的消亡,与其民族好吃懒做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说说重要,做做次要,过后全忘掉。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中,圣贤们身体力行给劳动赋予了神圣无比的意义。《抱朴子·广警》中说:“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宋代罗大维在《鹤林玉露》中说:“民劳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万恶生。”中国古代的禅著百丈丛林清规的主要精神是“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认为人不可不参与劳作,每个人都有奉献的义务,才有资格吃饭。制订该清规的百丈怀海禅师不仅是制度的建立者,也是实践者。有一个动人的故事,虽他到了90岁,弟子看到师父年老,不忍心让他再到田里工作,又不敢劝师父,只好把他的锄头藏起来,找不到锄头的百丈虽然不下田,但也不吃饭,他绝食三日,弟子劝他吃饭,他说:“我不是规定过,一日不做,一日不食吗?”弟子只好把锄头还给他。传说他活到90岁,工作到临终最后一天。
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美德,在当今孩子的身上出现了变化,做父母的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至今仍是一种保姆式的教育,这种教育可能带来外观华美的花朵,但这样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曝晒,它只能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中生长。在为自己的孩子无休止地倾注爱心时,父母们忽视了孩子不可能永远在“温室”里生存的事实。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讲过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家强。”这句话曾让许许多多关心中国革命的人睡不着觉。孩子强不强,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下一个世纪的面貌与命运。每一个父母都应对孩子负起培养的责任,多为孩子的社会属性和未来着想,培养孩子热爱劳动,使中华民族勤劳的美德得以弘扬,使中华民族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