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重要性讲话稿
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的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大家下午好,感谢各位家长百忙之中抽空前来我们长石桥村,今天我要的讲座主题是《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是唱给老师的,但是,其实这句话运用到我们家长身上,也是恰如其分的。
一、首先,问一下大家,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初生时所组成的家庭成员,一般情况下就是我们的亲生父母,如果是二胎的话,一出生,还会有一位哥哥或者姐姐,但也有特殊家庭,可能原生家庭是由爷爷、奶奶、或者养父、养母等其他成员。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家长现在都有自己的家庭,但是你们也有你们的原生家庭,而我们孩子们的原生家庭成员主要是你们。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你们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很关键的作用。
首先给大家看几个视频,《王子文》《大学生谈论原生家庭对自己的影响》
看完视频,想必大家心里开始打鼓去了,自己心里也在想自己的童年,在想自己的所作所为对自己的孩子是不是也会有什么影响等等,最近,有句话特别的火: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 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我们都是从原生家庭中走出来,再成立自己的小家庭,在你成为父母之后,你有没有发现你身上有您父母的影子? 我本人是有的,我现在带孩子们,每次他们考试的时候,我都会跟他们说:“细心点,先做容易的,再做难的”,这句话,是我小时候每次考试,我妈都会跟我说的,从小学一年级一直到高考都是这样。所以,现在我也会把这句话告诉我教的孩子们。
二、父母的样板意义 什么是样板?就是儿童从出生时开始接触的第一对成人模板。孩子们从小就爱模仿,从爬行、走路、说话等等,他都是模仿的大人,所以,原生家庭的样板就极其重要。
如果一个孩子的原生家庭是亲生父母每天不是吵架就是拌嘴,每天家里都是吵闹声,父母脸色凝重,甚至大打出手,而且,您的孩子目睹了这一切,或者你将这一切告知了您的孩子,那么您的孩子都会记在心里。0-8 岁,是一个
人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我们的孩子 0-8 岁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等他到了成年,即使发现自己身上存在这个问题,他也很难改过来,毕竟,他曾经有 8 年时间,一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已经习惯了。
举例:一个女强人,她的丈夫每天哆哆嗦嗦,夹着尾巴做人,如果她生的是一个儿子,母亲每天对儿子严加管教,而他的父亲,每天在家洗衣、做饭、母亲声音稍微大一点,就开始畏手畏脚。那么,等这个孩子长大后,娶了个媳妇儿进门,会发现,这个儿媳妇会有些强势,而这个的儿子,却也甘愿被压制住,因为他已经习惯了。他从出生的第一个男人样板就是这样,不会觉得自己这样有何不可。因为小孩儿在 0-8 岁,没有是非概念,他并不觉得他的爸爸这样子就是懦弱,也不认为妈妈这样叫做强势,小孩儿是没有概念的,他最多的就是形成习惯,就类似于肌肉记忆,一言一行不需要经过大脑思考都打着原生家庭的烙印。
一个人在长大成人后,无论成功与失败、顺利与坎坷,很多时候都在重复着父辈兄弟姐妹的行为,年龄越大回归原生家庭的特征就越明显,这是植根在血液中的。
播放《徐静蕾》视频 “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这就是诠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有多大影响的最准确的一句话。
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则。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
举例:国际巨星的私生女 2018 年 4 月在推特上有一个视频被疯传,一名 19 岁的女生与其 31 岁的女友在视频里说,她的父亲是中国香港著名的功夫巨星,现在生活窘迫,身无分文,请大家帮帮忙。
这个 19 岁的女生是谁呢?她从小过着怎么样的生活呢? 她的母亲在她青春期拉着她参加各种商业活动,让孩子曝露在媒体前,围绕着功夫巨星全家上下大做文章,对孩子从小教育就是父亲的不负责,吴绮莉就向媒体表示自己
对女儿“很凶”,试过让女儿双手举起厚重的《辞海》罚站两个小时,也试过用皮带抽她的大腿和屁股。
反过来看其母亲的原生家庭,其母亲自幼单亲,但并未贫苦出身,她母亲在当时商界赫赫有名,因大多时间忙于工作,所以疏于管教,再加上对女儿的愧疚,所以十分宠爱,几乎是有求必应。久而久之,便养成了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个性,十分放纵。
所以,这也是她能做出利用女儿去胁迫功夫巨星的原因。
举例:我的朋友,乐宝,乐宝是一个特别漂亮,高挑、苗条、长着一个网红脸的女生,父母离异,母亲定居 gz,父亲常住 SS,小时候,父亲经常酗酒,赌博,输了钱就回来找她妈妈要钱,不给就打,这一切也被乐宝看在眼里,觉得妈妈可怜,父母离婚后,乐宝跟着爸爸,在湘潭读书,寒暑假就去广州找妈妈,她因为女孩青春期没有母亲照顾,乐宝生理期来了是她自己一个人在慌乱中过来的,爸爸的不闻不问,导致她性格特别倔强,不认输,学习成绩一般,跟男孩儿打成一片,抽烟、喝酒,什么都会,毕业后在长沙工作。20 岁那年,遇到一个道上混的小青年,比他大十岁左右,认识不到一个月,领证结婚,在朋友圈晒,说是她这辈子遇到的对他最好的男人。这个男人也就是在她生日的时候,亲手
做了个蛋糕,生病的时候嘘寒问暖,但是因为小青年不务正业,最后两人以离婚告终。因为,从小没有得到过父亲的关爱,所以,他找了个大她十岁的男生,而且就觉得能为她做个蛋糕就是天底下对她最好的男人,懵懵懂懂的年纪就毅然决然的想要以身相许。
就这位国际武打巨星的女儿来说,也是一样的,19 岁与31 岁外籍女友结婚,因为她打心眼里觉得男人不是个好东西,通过她母亲的灌输,她甚至会惧怕男人,也有可能适得其反,想要变成一个更好的男人,不想让自己重蹈母亲的覆辙。
所以,原生家庭的教育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决定,四、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我们或许听过这句话: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父母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
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万不得已离异、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 分开后,对彼此的评价从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改成: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这个时候,你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
即使分开,也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我今天讲的这些,就是希望我们家长能够给我们的孩子打造一个完整且幸福的原生家庭环境,一个充满幸福感的孩子,脸上的笑都会自信很多,即使她吃的不是最好的,穿的不是最贵的,但是洋溢在脸上的幸福和快乐绝对是最真实的。很多时候,我都会说,孩子就是家长的镜子,如果你觉得您的孩子还有哪些地方不够好,那就在夜里躺在床上的时候想想,你是不是也这样过。
我不要求您生了一个孩子就要变成教育学家,但是,您希望您的孩子变成什么样的人,那么您就先做。我听到过很多,家里家长每晚阅读,孩子也养成阅读习惯的,从孩子读书开始,家长就准备考研的等等,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因为我们的童年没有人给我们做主,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孩子做主。
感谢家长的聆听。谢谢大家!
第二篇:深度分析: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深度分析: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各位亲爱的家长朋友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原生家庭带给孩子的影响”。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理地图,我们在它构建的世界里思考着、觉察着、体验着、生活着,或许我们从未想过自己的心理地图里是否有着“错误路线”,而在原生家庭有这样一个奇妙的现象,如果我们没有把属于我们自己心理地图的“错误路线”修正,那么它将很容易继续在我们孩子一代的心理地图中延续……
其实,无论你信不信,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你会觉得,自己身上存在一些让自己非常痛恨,但是却无法改变的性格特征。而自己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为何还在孩子身上重复出现。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我们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一个是我们从小长大的家,有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另一个是我们长大以后,自己结婚成家的那个家,我们把第一个家叫做原生家庭。
我们的性格或行为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本身从小生长的家庭中所给与输入的印记。现在,当我们为人父母时,我们和伴侣处事的行为模式又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未来。我们现在就是子女的原生家庭,为了孩子,请做更好的原生家庭。
而我们的孩子现在生活的家庭,就是他(她)的原生家庭。一切的起源,在这里开始了!幸福以及快乐,其实,都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
好,来看下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大家思考下,你们认为记得的事情,和当你年幼在原生家庭时一些不记得的事情,哪个对你的影响比较大呢?
是那些我们不记得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更大。人好比一台运行良好的电脑,平时我们看到的电脑界面是我们需要看到的界面,但决定呈现这些界面的程序却隐藏在电脑编好的程序中。因此,我们也受一些看不见的程序的驱使,而表现出现在的行为。在人际互动中,很多时候我们是在仿照自己在原生家庭里不知不觉中学到的一些行为,有些时候也会反其道而行之。由于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对事情的要求有不同的规则。
比如一对新婚夫妻,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丈夫却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会说牙膏本来就该从底部挤,丈夫会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
我们来自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习惯和规则。
比如:一个原生家庭家教严格、亲密度高的妻子新年陪原生家庭关系疏离的丈夫回家,吃完年夜晚丈夫一家人四散离开,看电视的看电视,玩的玩,留下新媳妇一个人在饭桌边面对满目杯盘,一片狼藉,丈夫看也不看自己一眼——妻子感到受伤以致哭泣,而丈夫却觉得不解;那我们再来看妻子的原生家庭,等到丈夫回妻子家的时候,大年初一,一家人早起煮好饺子,穿戴整齐坐在桌前等着父母的新祝福,新女婿却还在床上睡觉,妻子把他匆匆叫下来——妻子感到特没面子,倍受伤害,丈夫还是觉得不解。
所以,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也许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同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故意要伤害你。文欢曾在《历史不忍细看》中评价张爱玲,“张爱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恐惧和怀疑,在心里筑起一道坚硬的屏障,把她与世界隔开。在这种阴沉冷酷的环境里长大,青春期遭受过如此残酷的折磨,心理上不发生一些畸变,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且不说,张爱玲笔下《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有一种官方考证说是张爱玲的庶母,她的许多小说人物的冷酷、乖戾都是抽丝剥茧般地出现的。海明威曾说“作家成长的条件是不幸的童年”,而张爱玲性格中的冷淡,无疑与童年密不可分。
其实,无论你信不信,性格的所有线索都可以追溯至童年。一个人长大后的样子,或多或少是童年许多个瞬间堆积而成的。这件华丽的袍子充满着时间的虱子,它们牢牢地抓着,怎么也甩不掉。童年经历过的一些非常强烈、痛苦的经验感受,往往使当事人在不知不觉中做了影响一生如何待人接物的重大决定。比如一个非常漂亮、品学皆优的女孩子,找对象的时候总是找条件比自己差很多的男孩子,相处一段时间,又很难勉强自己而分手。
原来,在她六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为了养家不得不做几份工作。有一天晚上,母亲还在工作,她一个人回家,看到漆黑的房间,冰箱里什么吃的也没有。这种孤独凄伤的感受如此刻骨铭心。从此她做了一个决定——绝不要被人抛弃。所以她找对象的时候不敢找和自己一样优秀的男孩子。
这些潜意识中产生的“隐形的内在誓言”,常在当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上造成决定性的影响。这个影响一生的决定,并不见得一定是坏的。它曾在你人生中某一阶段保护了你,对你有帮助。只是到后来,当你的人生环境改变时,过去这保护你的行为在新的环境里,反而变成了阻碍。
有一个小姑娘,我遇见她的时候,是参加一个远亲的喜宴。那年,她九岁。她的外婆倒是个热情的老人,一见到熟悉的客人对她说,你叫阿姨啊,叫叔叔啊。她叫了我爱人一声阿姨,对我只是礼貌地笑笑,然后躲到了外婆的身后。她的外婆说,小孩子不懂事,别介意啊。
吃饭的时候,这个孩子的外婆与别人聊得欢,但很少听到这个姑娘出声,连想夹远处的菜,都是用手点点,向外婆示意。时不时的,外婆也烦了,说,你哑巴了嘛,总是这样,不说话不说话。顺手还用筷子敲了敲她的手指。小姑娘一开始忍着,后来大哭,说,我要找爸爸,我要找爸爸。现场真是瞬间尴尬,而这个外婆好像是自己精心掩藏的秘密被不小心掀开了一般,特别气恼。还好,外婆终归是女人,有女人的温暖。她抱着小姑娘,紧紧的。渐渐的,姑娘平复了情绪。
后来,我从我母亲口中得知,这个姑娘的母亲性格极其暴力,时不时地就在家里动粗,每每与姑娘的父亲吵架,除了摔碗以外,还常常把小姑娘的玩具摔碎。不过,给小姑娘影响最大的,大约是在她还只有三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出轨,与另一个男人好上了。那个男人当着小姑娘的面,狠狠地把他父亲扑倒在地,并扇了她的父亲好几个巴掌,而那一次,这个小姑娘因为惊悸过度,在家哭了好多天。当然,小姑娘的父亲和母亲最终离婚了,她判给了她的母亲。
我一度觉得她不愿意叫我“叔叔”是因为童年那一次看到她父亲被一个陌生男人暴力后留下的阴影。我的母亲告诉我的一件事从侧面断定了我的猜测,她说,某次她和我父亲一起去她家,那时还小,她看到父亲就大哭,嘴上叨叨着“坏人,坏人”。我问母亲,是不是因为童年那件事,母亲说,也许是,她对所有陌生男人都这样。
凯瑟琳·凯利-莱内曾经有一句话是,为什么童年的记忆特别真切,那是因为它们是最初的人生体验,带着某种特殊的味道。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M.Ehresnsaft教授也曾发表一篇为期20年的调查研究报告,针对540名孩子及其母亲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幼时曾被人虐待、殴打或性侵犯者,长大成人后较易有行为上的问题。
我们国人面对孩子的时候,时常会说一句话:小孩子那么小,懂什么。然而,当我们能够清晰地回忆起自己年幼的时候,自己看到的一切温暖的、心酸的、暴力的画面,也该顺势想到孩子的明天是否也会如此,而记忆是否美好,全在于童年的人、事、物。我们的成长,是经历了时间的灌木丛,而童年扎根在灌木丛的最底端,一刻不曾离去,终究是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影响着谁的。什么样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最好?
一个爸爸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好好疼爱孩子的妈妈; 一个妈妈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欣赏并推崇孩子的爸爸!
可以在一起、也可以分开,但不能没有爱!
尊重是最深层次的爱!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否认孩子父母亲的其中一方,等于无意识里也否认了孩子的一半;
再者,孩子是由父母的细胞结合而来,因此每个孩子的潜意识都希望爸妈是结合的。然而,夫妻能够一同生活已是一件不容易之事,更何况期待每对夫妻都能白头偕老?因此夫妻离异时有所闻,重点是当夫妻分开时,我们要如何帮助孩子面对?我们是否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呢?
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研究,当人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是吃饱穿暖之后,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爱与归属感,它们像心灵的食物,若是得不到,会令人感到空虚沮丧。
孩子心里最大的渴望就是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那是超越了一切事物的渴望,那么,孩子是透过什么方式与父母连接的呢?如同前面提到的,就是做和父母相同的事,因为透过做相同的事,孩子可以感觉“我们是一起的”,这就是归属感的需求。
因此,孩子不会去管所做的内容是什么,有时甚至是触法也不管,因为强烈的心理需求就像饥饿时只要能吃饱,甚至犯险去偷食物。因此,我们要了解孩子深层的心理需求,也就是他必须与父母双方都有所连接,这样才能满足心中的归属感需求。
如果孩子对其中一方的连接有所缺乏,将会让孩子感到空虚遗憾,而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其中一方否定另一方、排除另一方,那就像自己内在的一半否定另一半一样,结果必然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例如,妈妈常说爸爸不好、不认同爸爸,孩子为了能和爸爸连接,会采取强烈的方式,也就是和爸爸做相同的事或发生相同的事。但因为这不被妈妈允许,所以孩子表面上会听妈妈,然而私底下会像爸爸,甚至在潜意识里跟随着爸爸的命运而不自知。当我们否定自己的先生/太太时,我们正在给孩子什么样的信息呢?
“你爸爸是懒惰、不负责的人,你以后不要像他一样!”
“你妈妈死爱钱,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
“你妈妈爱唠叨,你以后不要像她一样唠叨!”
“你妈妈都不顾家,你以后千万不可以像她一样!”
这样的孩子长大后肯定会出现这些行为:懒惰、不负责、死爱钱、爱唠叨、不顾家。为什么?因为他心里强烈需要和他的父母连接,但有关他爸爸/妈妈的信息却全是负面信息,他当然只能跟这些信息连接,做出相同的行为来满足与爸妈连接的归属感。
有人说,我只放在心里没说出来呀!不要自欺欺人了,孩子的感觉无比敏锐,就算表面上没说,如果你心中有这些信息,一定会在无意识里显露出来,而你的孩子一定会感受到。当夫妻因为对方的行为而否定他/她身为父母的身份,孩子就会和被排除的一方做出相同的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当你越不尊重对方,孩子就会越像他/她。
那我们该怎么办呢?既然与父母连接是孩子天生的心理需求,那就提供更多正面的信息来满足孩子连接父母的需求。
“孩子你真了不起,你和你爸爸一样真聪明!” “你和你爸爸一样讲义气!”
“你和你爸爸一样人缘儿很好!”
“你和你爸爸一样很孝顺!”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善良!”
“你跟你妈妈一样很有爱心!”
“你跟你妈妈一样喜欢学习!”
“你跟你妈妈一样做事很认真!”
不只是称赞孩子,重点是称赞孩子“像爸爸”“像妈妈”的地方,透过这种方式,孩子会朝好的信息方向与爸妈连接,心中对归属感的渴望也会得到满足。要尊重另一半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并允许孩子和他/她连接:
“如果你像你爸爸,我会很高兴。”
“如果你像你妈妈,我会很高兴。”
当孩子连接的渴望被允许了,就不会那么强烈地在暗地里连接那些被否认的缺点。那我们顺便说下离婚的家庭,现在离婚率越来越高,很多都是有孩子的,离婚对孩子的影响和伤害无疑是最大的,会因为父亲或母亲的爱的缺失而存在一些问题,所以说,尤其是离婚的父母,更应该这么做,若能这样做,孩子必能有好的发展,他们会学到大人有时候会吵架,夫妻有可能会分开,但是他们却能承认彼此的位置,也承认对方的父母身份,这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身教,也是莫大的祝福。
因此请记住,最重要的一点,千万不要因为另一半的行为,否定他们是孩子父母的身份,因为事实不会因为隐瞒而改变,否认或隐瞒只会令孩子在无意识里被否认。
不要把我们的原生家庭当作不肯成长、改变的借口,因为,你的幸福、快乐掌握在你自己手中。过去原生家庭中发生的一些事情,你不需要负责任。但是,从今天开始,你所做的每一个选择,你都要自己负责任,为孩子的原生家庭负责任。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孩子会打洞”,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进入到了一个家庭系统里,这个系统就像一个染缸一样,每一张白纸都必须而且是被迫的被这个染缸浸染,在人形成价值观的前十几年里,我们一直被家庭系统浸染着,突然有一天,我们有了独立意识,我们有了基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我们的潜意识里已经被原生家庭重重的烙上了烙印,如果原生家庭的烙印是充满爱的,那我们就是个阳光,自信,上进,有责任能担当的人,如果原生家庭的烙印是缺爱的、溺爱的、瞎爱的、乱爱的,那我们的爱的能力、价值观、心态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问题,我们被原生家庭给我们烙上的问题(我们自己的潜意识)支配着,如果这样我们就会远离幸福,只有通过学习和修行,我们才能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这就好像很多女人和我说:“老师,我最讨厌我的母亲的性格,为什么我一直想摆脱,不要成为我母亲那样的人,但为什么我却越来越像我妈妈呢?!”这就是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
而我们是孩子们的原生家庭,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孩子烙上原生家庭的烙印,这些烙印直接决定了孩子未来是否能够快乐成长,幸福生活。高期望高要求的父母,孩子内心缺少价值感和成就感,这样的孩子要么在无限压力和焦虑下努力奋斗,看似上进其实是不自信;要么就是自信上进心不足而碌碌无为;总包办总满足的父母,孩子要么自私要么享乐,缺少道德和责任......家长们,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系统的学习和修行,一来是为了摆脱原生家庭对我们负面的影响,二来是为了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充满爱的原生家庭,前者为自己一生幸福,后者为孩子一生幸福。而系统的学习和修行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为它犹如“公鸡给自己拔毛”一般,是痛苦的,但这种痛苦是值得的,因为这就是蜕变化蝶的过程,最终迎来的是个人,家庭和孩子的幸福。但是能够系统学习的人是少数,能够系统学习完之后坚持改变的人是少数,所以,在当下,幸福的人是少数。在现实生活中,也许我们没有办法为孩子提供非常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我们同样可以为孩子的一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以及处理好夫妻关系将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请各位爸爸妈妈们记得:你现在就是你子女的原生家庭!你在重新创造一个文化。也许我们的原生家庭曾经给我们带来了伤痛,但希望不要再给孩子带来伤痛,过去不对的事情,不要持续下去;过去好的经验,要把它传承下去。我们无法改变我们自己的原生家庭,但可以改变我们的小家庭,给孩子一个健康的和谐的幸福的原生家庭。
家庭教育是什么?
孩子的教育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跑 家庭教育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有人说,是一生的陪伴与牵挂
有人说是一种情怀 有人说,是一场心的修行 有人说,是一次爱的传递
第三篇: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_童年成长
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_童年成长
现在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事情都是妈妈的责任,爸爸由于各种原因,总是疏忽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父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要了解的,要了解母亲父亲对孩子的影响有什么不同。
“我最希望爸爸有时间能够多陪陪我,和我一起玩。”小童今年读三年级,她爸爸是做生意的,平时工作很忙,很少有时间能够和她在一起,小童大部分时间都是和妈妈待在一起,每年小童最大的生日愿 望就是希望爸爸能够回来和她一起过生日。小童的例子在现在并不特别,长期以来,受到“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响,在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的责任主要落在母亲身上,而父亲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缺失已经非常严重。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缺席?工作繁忙能够成为父爱缺失的合理借口吗?父亲又该如何和孩子加强沟通?
孩子的第一个榜样是父亲
“父亲和孩子天然的血缘关系,确定了父亲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这种教育除了言传身教,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也是无法取代和割舍的。”汇景新城国际学校教育顾问詹文龄校长说,“很重要的一点,父亲能够给孩子安全感,虽然三岁
但是从这之后,孩子的安全感主要从父亲那里获得。”
詹校长举例说,孩子只有有了安全感,才能放开心灵、很舒展地去探索、去了解周围的一切,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安全感,那可能造成两个极端,一种是他会很努力,使自己变得强大,从而消除这种不安;另一种是很胆小,缺乏勇气。
“父亲是孩子的榜样,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他们的第一个榜样,往往都是父亲。”詹文龄说。儿童的学习是一种模仿学习,因此榜样的作用非常大,如果这个时候只有母亲而没有父亲的影响,那么孩子就无法学习到他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品质,这对孩子将来的成长非常不利。
詹文龄还强调说:“父母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到孩子去建立自己与其他人的关系,如果父亲不能保持和孩子的沟通,也就意味着孩子不能看到父母之间的沟通,那么孩子以后与其他人在沟通上可能会出现问题。”
父亲能给予孩子勇气和创造力
孩子的成长需要完整的家庭教育,父母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会给孩子带了不同的影响。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是有所侧重的。婴幼儿时期以母亲的教育为主,小学阶段父母的责任各半。而上了初中以后,母亲的影响力下降,父亲的影响力变大。
“一般来说,父亲对孩子的 意志力、勇敢精神和创造力的培养会有更大的影响;另外,父亲和孩子是朋友的关系,而母亲更喜欢强调自己的母亲身份,这使得父亲更能从精神上给与孩子更多影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管理系教授王建军说。
詹校长补充说:“相对于母亲来说,父亲更宽容、心胸更开阔,因此能给孩子相对多的自由发展空间;女性一般偏感性,而男性偏理性,因此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父亲往往比较能坚持原则,这对于孩子的规则和纪律意识形成更有好处。”
研究亲子教育多年的专家林启鹏表示,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父亲的角色应该有所侧重。孩子0—6岁,父亲主要是养护者,如果在这个阶段他们能感受父亲的温暖关爱,未来通常能用自己觉得安全稳当的方式与父母建立关系。7—12岁,父亲主要是规范者,他应该要替孩子树立正确的规范,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以自信的态度面对人生。12~18岁,父亲主要是协助者,这阶段的父亲角色,应该以协助子女磨练技能为主。18岁以后,父亲应该是孩子的精神导师,主要是从精神提升上给孩子帮助和引导,并且要大胆放手让孩子独立面对生活。
重要时刻,父亲应陪在身边
谢女士的儿子今年上高二,她一直都很关注儿子的成长和教育,期间发生的一件事让她对“父爱”这个话题特别有感触。“我先生工
一年有四分之三的时间在出差,父子关系一度有点紧张和冷漠。儿子中考那年,当爸的决定表现表现,多陪陪儿子,向单位争取了尽量少出差。”谢女士说,“说来也奇怪,他在家这半年好像也没做什么,只是每天早上起来给儿子准备鸡蛋火腿早餐,但儿子的成绩却一路上升,最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理想的高中。最可喜的是,儿子和他爸的‘冰封期’也过了,两人还时不时地出去散步,聊聊‘男人间的话题’。”这次无心插柳让谢女士两口子认识到父爱在亲子关系中的重要性,“之后,我们开始有意识地重视孩子的一些成长关键时间点,比如生日、开学、放假等等,在这些时间点上,他爸再忙也会安排好工作,抽时间陪孩子。”
詹校长也特别指出:“在孩子刚出生、妻子正在坐月子的时候,做父亲的、做丈夫的一定要陪在他们身边,这是孩子很重要的时刻,是和孩子建立感情的开始,对日后的父子关系很有影响。”她还建议,是否能像日本一些国家一样,给男士也放产假,让他们能够陪在刚出生的孩子身边。
小贴士:忙爸爸和孩子巧沟通
方法一 让孩子了解自己的工作。在家处理业务的时候,可以把孩子带在身边,给孩子一些简单的说明,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这种方法让孩子们懂得关心身边的很多事情,还能更理解父亲。
方法二 用纪念品和孩子心意相连。每次出差回来可以给孩子带礼品,这些礼品不贵重,但要有意思。这些礼物除了给孩子带去乐趣以外,还能让孩子明白,虽然爸爸有时候不在身边,但爸爸的心和他们时刻在一起。
方法三 和孩子在餐桌上边吃边聊。这是对孩子语言能力的一种训练,同时也是启发孩子求知欲的方法,既可以增进亲子关系,还能增进思考。父亲可以先想好话题,然后引导孩子畅所欲言,的动态。
方法四 抽时间和孩子一起玩。不管有多忙,每年或每个月至少抽出一个星期或者一两天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尽情玩耍。
孩子的话
我的爸爸会鼓励我(广东实验中学初一 谢晨)
Q:你觉得爸爸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子的?
A:很好脾气、笑眯眯的,比妈妈大方,会鼓励我。
Q:你每天都能和爸爸说上几句话吗?
A:不能,有时爸爸回来得很晚;不过周末能和他一起游泳或者去他办公室。
那要如何做个称职的“爸爸”?
要做个称职的爸爸,你首先要摆脱“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俗套,不要认为照管孩子是“婆婆妈妈”的事情。要知道父亲角色是绝非母亲可代替的,要发挥出你的独特作用,即使再忙也要挤出时间来与孩子交流,不与孩子交往怎么行呢?
每天都要热情地抱抱孩子;每天都与孩子玩一次;每天都要蹲下来与孩子交谈;每天都要表扬孩子一次,哪怕小家伙听不懂;每周与孩子及孩子妈妈团团圆圆乐一次!
做到以上几点并不难吧?试着做做,你会觉得孩子带给你的快乐、幸福是天使般纯净、永恒的!
美国卫生部组织专家编写了一本手册,叫做《父亲在儿童健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明确定义了有效的父亲功能的七个方面:
第一,和孩子的母亲培育积极的关系;
第二,花时间陪孩子;
第三,养育孩子;
第四,恰当地规训孩子;
第五,引导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第六,保护和供养;
第七,成为一个孩子的模范。
新时代的父亲们,请你们适时放下手中的工作,从母亲们的背后走出来,加入到共同养育子女的行列中,让你们的孩子在回顾自己的成长之旅时能深深地自豪:“我有一个伟大的父亲!”
第四篇:家庭文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文化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每个家庭的历史演变、经济状况,尤其是家庭主要成员的文化程度、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性格特征、思维品质、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形成了各个家庭独特的文化氛围,其优劣程度存在着显著差异。作为孩子生活、学习的最初学校——家庭,文化氛围主发是以潜移默化的心理暗示和熏陶的方式给孩子成长以巨大影响,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思想品质的导向
让孩子学会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究竟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当孩子年幼无知时,不是靠说教所能济事的,而是在特定的家庭文化氛围中受到熏陶所致。
列宁的父亲伊里亚·尼古拉耶维奇曾是省教育总督,为了发展国民教育,他经常坐着大板车离家四处奔走,一去就是几个星期。他这种对事业的热爱之情,为了事业可以牺牲一切的执着精神,深深打动了他自己的孩子。列宁和他的兄弟姐妹在父亲事业心的感染下,先后走上革命道理。
德国著名法学家卡尔·威特,从小就在父亲指导下背道德诗,并学以致用做善事,事毕记在一本“行为录”上,留作永久纪念。由于父亲这样的鼓励,幼小的威特为了一辈子做好事而奋斗不止。
反观有的家庭,由于父母思想道德不良,诱使孩子走上邪路。湖南宜章县一李姓妇女,自己偷东摸西,她的三个孩子上行下效,结果成了惯窃。类似例子,难以枚举,家长成了道地的教唉犯。
孩子在行为习惯从小就是家庭文化中习得。作家老舍的母亲一生爱清洁,老舍在母亲的榜样影响下,养成经常清扫屋舍,办事井然有序的好习惯。一些孩子出口成“脏”,懒散怠惰,堆物无序,办事拖拉,起居无律等坏习惯的形成,虽然原因多种,然家庭文化氛围之不良,也是一个重要因由。部分家庭搓麻将,赌博成风,家长口不离“混”,孩子耳濡目染,沾在赌博恶习,变得浑浑噩噩,也就不足为奇了。“父母的思想品德是孩子的一面镜子”。这句话真实也反映了父母的世界观,道德标准,价值取向,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导向和影响。
2、兴趣爱好的诱发
孩子正当兴趣、爱好形成的源泉多种多样,但不少孩子的兴趣、爱好形成,得益于家庭文化的诱发,可以毫不夸大地说,家庭文化是孩子兴趣爱好形成极好的温床。
被称之为“血液学和免疫学之父”的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保尔·埃尔利希,他的医学兴趣是受父亲——
一位德国著名医生的影响。父亲作医学实验时,他站在一旁好奇地观察,丰富的医学藏书为他探求一个个未知数提供了答案,做小助手使他对医道欲罢不能。这样,他被引发上医
学科学研究之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贝克勒尔揭开放射线奥秘,与他的祖父、父亲都是物理研究人员,这样一个物理世家有着密切的关系。
诚然,家庭主要成员兴趣爱好对孩子的暗示固然重要,但也有一些孩子兴趣的形成,得益于家庭的其他文化因素。上海有一朱姓女孩,父母都是初中文化的普通工人,但她在初中时,就发表多篇小说。她对文学的兴趣与她父亲经常为她借阅、购买文学作品,带领她外出参观、访问、浏览等有关。有位初中生,本来认为邮票无非是一些五颜六色的花纸。父亲有意识带他到一位集邮爱好者家中,请友人展示自己珍藏的邮品,讲解邮票上的知识,谈集邮的乐趣。一次次串门,一次次大开眼界。从此他与邮票结下了不解之缘,还多次在校内外举办过个人邮展,类似例子不少。医学世家、教育世家,诸如此类的书香门第,是一种文化传承。藏书,故事讲述,信息交流评价,观察,实践等文化氛围的间接暗示,常常把孩子的好奇心诱发上兴趣、志趣之路。
3、创造能力的激扬
潜在禀赋。要使这种潜在的禀赋成为现实的能力,就家庭而言,家庭成员和谐平等的人际氛围,家长的思维品质,家庭的文化环境等,是不可缺少的条件。
大发明家爱迪生,幼时家境贫寒,留过有,被小学教师骂为“糊涂”学生,但他母亲南希并不认为爱迪生是个没出息的笨蛋。爱迪生好问,南希深知这是求知欲强的表现,总是耐心地给予深入浅出的回答;爱迪生对理化知识有兴趣,南希为他买了一本当时很有名的《派克科学读本》;实验能引出孩子兴趣,南希和独生子一起做成。小爱迪生为了做摩擦生电实验,结果被猫抓破了手;在火车上做实验,引起了火灾,险酿大祸。这些都曾引起南希忧虑,但她没因噎废食,还说服丈夫腾出小阁楼给孩子做实验室。正是南希懂得儿童心理,善于引导激扬,使爱迪生走上科学发明道理。上海和田路小学11岁的颜永芳和她的弟弟颜永明,获得过上海青少年科技发明奖20多项,其中8项已获专利,她的防触电灯泡获首届亿利达发明奖。颜永芳的父亲是位文化不高的普通工人,面对孩子众多的问题,他与孩子一起进行平等讨论,有时回答不了孩子的问题,就会查阅资料,寻找满意的答案。他还为孩子买了大量科普读物和常用电器工具,为孩子创造提供了条件。颜永芳姐弟俩在这样互相尊重、民主平等的家庭环境中,创造的潜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现实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例:家长在烧菜是急需酱油,提起油瓶一看瓶塞已与瓶口相齐。孩子急中生智,把瓶塞往里一推,酱油顺流而出。然孩子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遭到一顿咒骂。至于一些孩子拆弄门锁、钟表而挨骂受训的情况时有所闻。家里看似文化气息浓厚,书籍不少,但除了习题集,学习参考资料外并无“闲书”可读。缺少创造所需的理解支持,没有民主和谐的人际氛围,鲜有科普文化的气息,孩子创造的潜能怎么会被激扬?
4、良好性格的塑造
孩子的性格特征,意志品质并非与生俱有,它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结果。家长的举手投足,嬉笑怒骂,无时无刻不在影响孩子,对孩子起无形的塑造作用。
福建有一山村居民都是一族,村中屋舍户户相连相通,居住在这里的长幼,个个敦厚、善良,相传至少已有五代人世居于此,从无争吵,相安无事。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人质朴、善良的性格。教育家于漪老师的独生子待人极其热情豪爽,又不失儒雅风度,是于漪老师表率作用潜移默化的结果。中国古代创造发明家鲁班,让儿子磨三把新斧,直到刃磨艺成,以训练孩子的意志。与此相反,现在有些家长,性格暴躁,动辄打骂,致使孩子要么变得胆小怕事,要么变得粗野固执。家长还指责孩子的性格不良,殊不知这是自己不良性格在孩子身上投下的阴影。
5、审美情趣的培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讲究家庭环境布置,重视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各个家庭文化建设的议事日程。如何布置居室,追求怎样的生活方式,家长的审美情趣对孩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家庭质朴无华、格调高雅的装饰,家长端庄、优美、大方的仪表,以及谦恭文雅的言谈,豁达大茺的风格,会给人以充实、稳重、自然向上的感觉,孩子经长期熏陶,形成高尚情趣。它虽然默不作声,但却时时在陶冶孩子美好的心灵。家庭文化对孩子成长的作用毋庸置疑,因此被提到议程上来。值得一提的是,为数不少的家长,只要言及文化建设,于是就进行书报、乐器、电脑等物化精神产品的投入。诚然。这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应注意心理投入。倘若忽视了后者,仅注重前者,那么对孩子的健康发展效果不显著,甚至是零效应、负效应。正确、全面地重视家庭文化建设,孩子的健康成长将是确定无疑的
第五篇: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
原生家庭对我的影响
我的家庭是比较传统的家庭,普通并且和睦、从小的教育也是根据社会风气顺流形式,遵从中国传统的思想,小时候的口号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为成绩而打拼。心理学家提出 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幼儿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几种:威望型,独断型,放纵型,忽视型。父母威望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对幼儿高度接受又严格要求的父母属“威望型”:他们有威望,但不独断,也不过分放纵幼儿,其行为有利于幼儿积极的情绪,社会认知的发展。在我的家庭中父亲属于典型的“威望型”,而我的母亲几乎很多时间都在外面打工,对我的感觉有点 威望型与放纵型的结合体。
我是从小讲起故事来绘声绘色,性格开朗,活泼勇敢,有同情心。自小由父母我教养,而且由于父母感觉自己读书少想让我跳出农门,对待我的教育问题上格外认真,对孩子有一定的纪律要求,这种纪律要求使我有机会探索周围的世界并获得人际交往技能,同时又不使这一纪律要求显得充满敌意、苛刻、和强迫。让我在高度的热情和中度的限制中,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性格。我的父母对孩子是采取宽容,理解, 民主,保护, 非干涉性, 合理的态度,有了活泼好交际,态度友好,积极,情绪安定等性格特征的。在我的家庭成员之间是互相尊重、信任的关系,从我记事以来从未见父母打过架,吵架的时间都十分的少,而我现在任何时候都喜欢和睦的一种生活。家庭中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大家都有发言权,大家都尊重和认同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任何人无权决定别人应该做什么,大家要彼此信任,有问题当面提出,不要互相猜疑。家庭中不刻意树立某个人的权威,每个家庭成员都有尊严,也会自觉维护别人的自尊。
在我的家庭不好的影响主要是父母在我小时候的教育上一直都要我看教科书,其他的书都有些不让我看,导致现在的我一直都不爱阅读课外书,但父亲对我的数学表扬很多,让我从小就对数学产生了兴趣,是现在的我一直都是理工科较好。由于从小时跟母亲生活在一起的时间相对来说不是很多,我感觉现在有人在细微上对我关心的话就有一种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