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简介
许地山(1893~1941),现代作家、学者。名赞堃,字地山,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17年考入燕京大学文学院,1920年毕业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度而病逝。
许地山一生创作的文学作品多以闽、台、粤和东南亚、印度为背景,主要著作有《空山灵雨》、《缀网劳蛛》、《危巢坠筒》、《道学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第二篇:许地山作品及人物简介
著作书目 语体文法大纲 1921,生活
《缀网劳蛛》((短篇小说集)1925,商务
《商人妇》(短篇小说集)呵住,1925,商务
《空山灵雨》(散文集)1925,商务
《换巢鸾凤》
《无法投递之邮件》(散文集)1925,北京文化学社
《印度文学》(论著)1930,商务
《解放者》(短篇小说集)1933,北平星云堂书店
《道教史》(上册,论著)1934,商务
《春桃》(短篇小说集)1935,生活
《落华生创作选》(短篇小说、散文)1936,上海仿古书屋
《扶箕迷信的研究》 1941,商务
《萤灯》(童话故事)1941,香港进步教育出版社
《许地山语文论集》 1941,香港新文学学会
《国粹与国学》(论著)1946,商务
《杂感集 》1946,商务
《危巢坠简》(短篇小说集)1947,商务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集)1951,开明
《许地山选集》(短篇小说、散文等合集)1952,人文
《佛藏子目引得》(上中下册)汇编,1923,燕大图书馆编纂处
《落花生达衷集》 编纂,1931,商务
[翻译书目] 孟加拉民间故事 印度戴博诃利著,1929,商务
二十夜间 英国贝恩编,1955,作家
大阳底下降 英国贝恩编,1956,作家
《落花生》(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课文)
人物简介
许地山,名赞堃,字地山,他出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小时候父亲曾以落花生作比喻教育子女,给许地山留下了深刻印象,于是就写了一篇文章《落花生》,并被登在了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15课,以教育同学。1921年许地山开始创作时,就以落华生作为自己的笔名(在古文中,“华”同“花”),勉励自己要做一个具有落花生品格的人。祖籍广东揭阳。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1910年中学毕业后曾任师范、中学教员。1921年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郑振铎等12人,在北平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创办《小说月报》。1922年往美国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和宗教比较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后曾研究人类学、民俗学等。1927年回国在燕京大学文学院和宗教学院任副教授、教授,同时致力于文学创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他发表文章、演讲,宣传抗日,反对投降。“皖南事变”发生,即与张一廛联合致电蒋介石,呼吁团结、和平、息战。同时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为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1941年8月4日终因劳累过度再加上心脏病发作而去世
第三篇:许地山《春的林野》
许地山《春的林野》
篇一:落花生
《落花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3、学习花生不求虚名、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
2.懂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的、体面的人”。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学习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过程:
一、谜语激越,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现在,老师说个谜语,看看谁能猜出它是哪种植物?
2、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落花生》(生:齐读课题)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许地山。谁能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二、朗读感悟
1、快速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落华生写了哪些内容?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种花生——收花生——尝花生——议花生(板书)
2、作者重点写了哪部分内容?(议花生)
“议”什么意思?
3、因为谁的什么问题,引发了一家人的讨论?
每个人是怎么说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3-9自然段,用直线画出每个人说的内容。
4、学生汇报交流
5、同学们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给同桌读一读,体会花生有哪些好处。
6、众人的话中,谁的话最能给人以启发?(父亲的话)
三、直奔重点,理解父亲的话
(一)1、出示父亲的话,找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边听边划出中心句。
中心句: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
2、“可贵”在哪些地方?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的可贵的,请同学分小组讨论,并完成表格。
3、交流汇报(默默奉献、朴实无华的品质最可贵)
4、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二)理解父亲的话:出示课文10节内容
1、父亲仅仅让孩子们知道花生的品质可贵就够了吗?哪里可以看出它真正意图,用曲线画出来。
2、“有用”是什么意思?父亲说这番话的意思是什么?
(希望孩子做一个落花生一样的人,借花生教育孩子做一个不求名利、默默奉献的人)
3、父亲的话,孩子们听懂了吗?从哪儿可看来?在文中用~勾划出来
4、你怎样理解这句话?联系生活讲讲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听了我的话,父亲说:“这是我对于你们的希望。”你们指谁?希望又指什么?
5、其实,我们的身边,有很多默默奉献的人,他们就是落花生那样的人。请举例说一说。然后完成填空:
我爱花生,它的好处很多,它虽然没有(),但可贵的是它那()的精神。我们的()不正像花生一样吗?他()。我赞美花生,我更要赞美()。
老师,为了学生在工作上默默奉献;清洁工,为了一方的清洁,宁愿牺牲自己的青春;蜡烛是伟大的,牺牲了自己的身体给我们带来光明;春蚕,为了让人们穿上华丽的衣裳,到死都还在吐丝;太阳,因为你无私地奉献光和热,所以大地才一片生机昂然、万紫千红。
4、大家说得真棒,在我们的身边像落花生那样的人和事很多很多,他们都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做贡献。这篇课文,从种花生到收花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从尝花生到议花生,经历了多长时间,在课文中占了多少篇幅?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这篇课文的重点是议花生,父亲的议论是着重写的,这样可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其它内容略写,但它为文章的主要内容起说明交待的作用,不能不写。我们在写作时也要确定重点,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
四、总结升华
1、学了这篇课文,了解了花生的品质,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在小组内交流。再集体交流。
2、齐读最后一节。(我们谈到深夜才散??)谈谈你的感受。
父亲的话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的心上,也印在了我们大家的心上,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要有真才实学,有本领,将来做一个对别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栋梁之才!
3、让我们也以他的这句话来勉励自己——(出示许地山的话,全班齐读)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一篇读后感;
2.读许地山的其他作品──《空山灵雨》《春的林野》,3.搜集整理许地山的文章和生平事迹,写出你的评价文章。
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一项或两项作业。篇二:四五六单元上册教案语文
落花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生字,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教法:启发引导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中出现的词语。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2分)
1、板书课题:落花生。师:谁能说说花生的特点?学生交流后,师再作小结。
2、简介作者:(许地山,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常用笔名“落花生”。)
二、学习生字词(16分)
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文章伴随着钢琴曲出示)。
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辟pì 榴liú(“榴”在“石榴”一词中读轻声)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5、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吩咐 茅亭 榨油 石榴
空地
开辟
居然
(学生可以通过查词典、结合上下文或实际生活理解)
6、让学生说说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辨”的字型应与“辩”进行区分)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6分)
1、说说课文围绕落花生写了哪些内容?分段,并说一说段意。
第一部分:(1)种花生,吃花生。
第二部分:(2)母亲提议过收获节,并为此做准备。
第三部分:(3——11)吃花生时的议论。
2、通过读课文,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以落花生为线索,全文写了(种花生→收花生 →
吃花生 →议花生(重点))。
3、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四、练习朗读课文。(5分)
五、全文总结:(1分)
同学们,通过大家的学习,你们很好的掌握了生字词语的认读及正确书写,并通过朗读,能说出自己的感受,很好,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来检测一下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六、课堂检测:(8分)
1、指名分段读课文
2、听写词语。(吩咐 茅亭 榨油 石榴
空地
开辟
居然)
3、形近字组词;
辨(分辨)
附(附和)
贱(贱价)
辩(辩解)
咐(吩咐)
钱(价钱)
七、板书设计:
落花生
辟尝
辨
《落花生》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习落花生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
教学难点:
理解“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教法:启发引导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3分
《落花生》一课以(落花生)为线索,按着(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议花生)的顺序,写了一家人过收获节的事情。
二、出示目标 1分
三、自学探究20分
(一)、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居然”能换成“果然或当然”吗?为什么? 学生交流:
指名回答1,问:这几个词能交换顺序吗?不能,否则就种不出花生了。
指名回答2,“居然”说明花生好种易活,出乎人的意料,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在这里用“居然”强调了大家惊喜的心情。)
总结:一片荒地,在我们几个小孩子的侍弄下,不经意间,竟然长出花生!这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请齐读这一段,读出惊喜之情。
过度:收获了花生,母亲提议我们过一个收获节。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作者一家吃花生时又是如何议花生的?
(二)、自学提示二
四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3——11自然段,思考:
1、在收获节上,一家人是怎样议论花生的好处的?用——画出。
2、“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
方法:读,画,说
时间:6分钟
学生交流
1、课件出示句子1: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想那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它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
羡慕之心。它只把果子埋在地底,等到成熟,人们才把它挖出来。你们偶然看见一棵花生瑟缩地长在地上,不能立刻辨出它有没有果实,非得等到你接触它才能知道。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父亲认为花生与苹果、石榴、桃子有哪些不同之处?花生的可贵的品格是什么?(不好看、但很有用,不夸耀自己、朴实无华)板书:不求虚名,默默奉献。父亲的这段话是对落花生的什么?赞美。再次齐读,读出赞美的语气。
2、接着,看父亲的第二次议论
出示句子2: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
⑴ 生齐读句子
⑵ 父亲借花生来教育孩子们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呢?(做一个外表虽不好看但对社会有用的人,做默默奉献的人)
“父亲”希望“我们”做什么样的人?请齐读作者的话。
出示句3:我说:“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⑴ 怎样的人是“有用的人”?请举例。
⑵ 体面的人是什么样的人?(有地位,有身份的人)哪些人是
只讲体面,只讲外表,对他人或社会没有好处呢?举例。郭美美、富二代等。
4、那么,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鼓励同学们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5、大家说的都很好,希望同学们从现在起,能脚踏实地,掌握知识和本领,将来做一个内外都很美,对社会有用的人,也可以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并且伟大、体面的人。
6、许地山有个笔名叫落华生,他在一篇文章中谈到了他的笔名,他是这样说的,我们来读一读。
我要像落花生一样,踏踏实实地做一个淳朴的人,有用的人,我要为中华而生,为中华而贡献。──许地山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长大后埋头苦干,默默奉献,成为了著名的教授和作家。
四、当堂检测8分
1、填空:
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味道)很美,可以(制油),可以用(贱价)买它来吃,都喜欢吃。但可贵的品格是(不求虚名,默默奉献)。读了课文我明白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
2、写一写:
落花生,我想对您说??(如:可以说说自己原来是怎么看待花生?现在又怎么看待?学完本课后有什么收获?)
五、推荐阅读:
许地山的其他作品──《空山灵雨》《春的林野》
六、板书设计
落花生
许地山
种花生→收花生→吃花生→ 议花生
做人不图虚名 默默奉献
教后札记:在学习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读父亲说的话,重点让学生理解父亲赞美花生的话的深刻含义,把花生的特点与人的品质联系起来考虑,使学生懂得“人要做有用的人,不做伟大、体面的人”的道理。
拾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字7个,写字6个,学习多音字“落”。继续练习写摘录笔记,积累自己喜欢的重要词句。
教法:启发引导
教学难点:理清文章脉络,概括段落大意。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2分
今天我们来学习“收获”这一单元的第二篇课文《拾穗》
板书(拾穗)“拾”是什么意思?(弯腰捡东西)“穗”是指什么?(麦穗)(这是一篇介绍名画的说明文)
二、出示目标1分
三.检测预习,整体感知20分
1、引入:昨天晚上,同学们对课文进行了预习,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
2、同桌分段轮读读课文。纠正读音。能正确、流利地读下来的在同桌的书上插一面小红旗。
3、检测识字情况:
(1)把下面词语填在句子的括号里,读一读。
搜寻欣赏
传统
弥散 逼真
收获的季节,麦香混合在晨雾中,(弥散)在田野上。
她手里紧紧地攥着麦穗,眼睛还在地上(搜寻)。
拾穗的穷人都遵循古老的(传统),只在白天拾穗,天黑了决不会来。
《拾穗》这幅画画得十分(逼真),充满对农民的理解和同情。认真地(欣赏)画面,会使我们产生丰富的感受和联想。
(2)给下列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落(laolaluo)下毛病落(laolaluo)叶
丢三落(laolaluo)四
小结:没有老师的帮助,同学们自己就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并且能学会生字,真了不起。
4、整体感知。接下来,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写这幅画的?画面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交流:(有总到分,由近及远的顺序)
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三个妇女正在收割后的麦田里捡拾麦穗。
5、学生再读课文,分段。
生先自学,再交流
第一部分:(1-5)写拾穗画面。
第二部分:(6-7)写作者介绍及对画的评价。
6、老师小结。
四、堂清检测:9分
1、指名朗读课文。
2、听写词语。
3、形近字组词;
妇(妇女)
麦(麦子)
描(描写)
扫(扫地)
表(手表)
猫(小猫)
4、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落:
五、作业:8 抄写好词五个,好句三个。
六、板书设计:
拾穗
落
麦
描
腰
《拾穗》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油画,理解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
2、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欣赏油画,理解体会农民劳动的艰辛。
教学难点:
欣赏油画,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描写和想象的写作方法。
教法:启发引导
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分
同学们,你们看。(出示课文插图)还记得这幅画吗?你能简单的来介绍一下这幅画吗?上节课,我们一起欣赏了著名画家米勒的这幅油画作品,学习了一篇课文,今天,让我们一起再走进课文,感受一下作者这幅画想表达什么?是怎样将画面内容写具体的?
二、出示目标1分
三、自学探究,理解课文20分
(一)1、老师质疑:从课文中的哪一部分看出收获了?(第一段)篇三:名篇好段
名篇好段
1:海涛拍击岩石和沙滩的声音永无休止地喧响着。几乎像一条白线似的浪花从远处奔腾而来,猛碰到岸边,发出富有韵律的激溅的声音,然后迸着泡沫,消失在沙石之间。后面一排浪花又紧接着追逐上来……
——秦牧《黄金海岸》
2: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
,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了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巴金《海上的日出》
3:他面前是一片壮丽宁静、碧蓝无边、像光滑的大理石一般的海。在眼光所能看到的远处,海和淡蓝色的云天相连:涟波反映着融化的太阳,现出一片片的火焰。远处连绵的群山,在晨雾中隐现着。
——〔苏〕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天空和大海也显得更加清明可爱了。风,轻轻地吹着,掠过了银波闪闪的海面,带来了周围小岛上的五月的花香。在那银波粼粼的海面上,有一条显得特别明亮的银色的光带,笔直地通往月亮升起的地方,使人联想起这是一条通往月宫的大路。这大路,就好像是一片灿烂的碎银铺成的。我们的船,就沿着这条碎银铺成的大路,迎着月亮,向前飞驰前进。
——竣青《海燕》
5:春光充满着生气,遍地的野草,幽伏在地上,在每平方尺的绿色之中,总有少女们的唇瓣似的不知名的小花点缀着,似乎她们的风姿与面貌有些特殊。嫩绿的麦苗,受了微风的吹拂,显出袅娜窈窕的姿态,妩媚地谈笑。
——艾芜《思潮》
6:四月中的细雨,忽晴忽落,把空气洗得怪清凉的。嫩树叶儿依然很小,可是处处有些绿意。含羞的春阳只轻轻的,从薄云里探出一些柔和的光线:地上的人影、树影都是很微淡的。野桃花开得很早,淡淡的粉色在风雨里摆动,好像媚弱的小村女,打扮得简单而秀美。
——老舍《二马》
7:春天。枯黄的原野变绿了。新绿的叶子在枯枝上长出来。阳光温柔地对每个人微笑,鸟儿在歌唱飞翔。花开放着,红的花,白的花,紫的花。星闪耀着,红的星,黄的星,白的星。蔚蓝的天,自由的风,梦一般美丽的爱情。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
8:春光在万山怀抱里,更是泄露得很。那里的桃花还是开着,漫游的薄云从这峰
飞过那峰,有时稍停一会,为的是挡住太阳,使地面的花草在它的阴下避避光焰的威吓。
——许地山《春的林野》
9:正是三月天,城外天显得极高,也极清。田野酥酥软软的,草发得十分嫩,其中有了蒲公英,一点一点的淡黄,使人心神儿几分荡漾了。远远看着杨柳,绿得有了烟雾,晕得如梦一般,禁不住近去看时,枝梢却没叶片,皮下的脉络是楚楚地流动绿。路上行人很多,有的坐着车,或是谋事;有的挑着担,或是买卖。春光悄悄儿走来,只有他们这般儿悠闲,醺醺然。也只有他们深得这春之妙味了。
——贾平凹《品茶》
10: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11:一阵暖风吹来,带着新生、发展、繁荣的消息,几乎传达到每一个细胞。湖那边的远山已从沉睡中醒来,盈盈地凝着春的盼睐。田里的春苗犹如嬉春的女子,恣意舞动她们的嫩绿的衣裳。河岸上的柳丝,刚透出鹅黄色的叶芽。鸟雀飞鸣追逐,好像正在进行伟大的事业。
——叶圣陶《倪焕之》
12岩下的阴处和山溪的旁边长满了薇蕨和其他凤尾草。红、黄、蓝、紫的小草花点缀在绿茵上头。天中的云雀,林中的金莺,都鼓起它们的舌簧。轻风把它们的声音拼成一片,分送给山中各种有耳无耳的生物。
——许地山《春的林野》
13桃花听得入神,禁不住落了几点粉泪,一片一片凝在地上。小草花听得大醉,也和着声音的节拍一会倒,一会起,没有镇定的时候。
——许地山《春的林野》
14几簇村屋,形式大体一样,屋瓦鳞鳞可数。住在那些屋里的人们,男的,女的,老的,少的,看见春天降临,大地将有一番新的事业,新的成功,他们也欢欣鼓舞:不贪懒,不避劳,在那里努力工作着吧。
——叶圣陶《倪焕之》
15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朱自清.《荷塘月色》
第四篇:许地山缀网劳蛛研究
理想人生的达观者
摘要:本文主要阐释了许地山《缀网劳蛛》中作者的宗教情结对于文中主人公为人处世的影响,并由此窥探出的作者的人生观。关键词:人间苦海宗教式的博爱坚毅而又淡然的性格
许地山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位风格独特的作家、学者。从1921年开始连续的发表了《命命鸟》,《商人妇》、《缀网劳蛛》等作品,以他独特的取材、浓郁的异域情调、无处不在的宗教情结,引起的文坛的关注。《缀网劳蛛》是许地山最著名的短篇小说,文章以“我像蜘蛛,命运就是我底网”为下文做了铺垫。揭示了女主人公就像一只蜘蛛的活着,生活就像一张网,主人公尚洁在当童养媳时,受到残暴的对待,使“网”损伤,“我”就要去补缀,在长孙可望的帮助下摆脱残暴的婆家。出于报恩之心,而没有行婚礼而和长孙可望结为夫妻,但他们之间只是自然的结合,毫无感情可言。对于尚洁来说即使生活环境再怎么改变,亦不过是从一张网掉到另一张网。“网仍与从前一样没什么差别”,长孙可望不仅自身行为不检,还对尚洁满是怀疑和不满,尚洁出于慈悲之心拯救了一个贼,可望却误会了她,因此与她离异,尚洁迫于无奈,在史夫妇的帮助下,独自到土华地方暂居,她自食其力,内心非常坦然。最后长孙可望在牧师的规劝下,回头挽回了尚洁,但可望出于惭愧和内疚,只身们前往槟榔屿,最终两人还是无法团聚。作品中宗教情结对于主人公的影响是随处可见,透过文本可以看到许地山的处世态度和人生观:
人生彷如一片苦海
“自而今回溯到濛鸿。从没有人说过里面有个形式与前相同。去罢,生的结构都由这几十颗‘彩琉璃屑’幻成种种,不必再看第二个生的万花筒。”人生的每一天虽然不同,但都是由那“几十颗‘彩琉璃屑’幻成种种”,人和蜘蛛的命运是何其的相似,所有生活的网都来自自己的编织,或完美或缺陷只是任其发展罢了。对尚洁来说,摆脱童养媳生活婆家的残暴,与长孙可望组成家庭,虽然那是自然的结合没有爱情的关系。但她认为既然在结合了,那就是“网”结好了,“我”应该住在中央。但是,“万花筒里等等的形状和颜色,仍与从前没什么差别!”,尚洁对入室行窃的贼的救助不过是一个导致命运的“网”遭受损伤的导火线。这些都正如佛教学说的人生是一个苦海,每个人要接受轮回之苦。许地山从宗教的教义中汲取了生活本来就是不快乐为主题,然后从生活的苦难入手,塑造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阐释了自己的人生观。另一方面,许地山的作品涉及了现实的种种丑陋和污秽,《缀网劳蛛》中的长孙可望的行为之不检,对人的不信任和猜忌。《商人妇》中的林荫桥在漂洋过海发迹之后,弃糟糠之妻于不顾,还在他妻子去找他时想方设法卖掉其发妻。等等都是人性恶的显现,同时可以看出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深刻认识和对于人生的思考。
现实的迷茫,那么许地山将如何面对这个充满坎坷的苦海呢?
1)宗教式的博爱
写作题材的选择和运用往往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有者密切的关系,在许地山的一生中他阅读和研究佛经,甚至全面考察印度佛教文化,这都深深的影响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渗透到他的作品中。在佛教看来,人生在世就是受苦,世间是一个苦海,所以提倡要普度众生,以达到脱离苦海。许地山在这样的意识形态的支配下,在无形之中产生了一种博爱的思想,而尚洁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她不同于仆人一鞭一打的对待想要入室行窃的小偷,而是一到,就止住他,还命仆人将其扛到屋里躺在贵妃椅上,面对仆人的不愿意,她说:“一个人走到做贼的地步是最可怜悯的”“若是你们明白他的境遇,也许会体会他。”并且为他做了处理伤口。在被丈夫误会而弄伤自己的情况下,为了顾全小偷的安全,一个人承担了所有的痛苦。后来,长孙可望在受到基督教神父感化之后,亲自前往土华岛请求她的原谅,她很快的接受了他的道歉,“别人伤害我,我还饶恕,更何况是他呢?”体现了一种宗教菩萨似的善良和基督教的博爱,也反映出了许地山的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2)坚毅而又淡然的性格
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尚洁不像易卜生笔下的娜拉,同是离家出走,娜拉是同丈夫坚决的决裂,而尚洁是一个温婉的女性,在丈夫道歉之后很快的原谅了他。但《缀网劳蛛》中的女主人公“表面上看来是一个逆来顺受的弱者,实际上却是达天知命的强者” ①当她和史夫人一同看到一朵被虫蚀了一半的花时,史夫人说“这花不好”,然而尚洁确认为这花和人的命运是如此的相似,“若不把他的生命完全夺去,虽然不完全,也可以得着生活上一部分的美满”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她的乐观之态,尚洁用一种沉静和无抵抗的态度来对待人
生,她相信命运又有深刻的生命意识,但是在她的意识中又融进了中国式的宗教思想:既来之,则安之,默默忍受的想法。这也是许地山的人生哲学,在他看来人活着虽然不乐,但要有坚毅的生存精神去承受生命中的厄运。
这样的生命观不仅可以从作者的作品中看出,更是伴随着作者的一生,他的人生并不平坦,从小因全家搬迁在途中不甚左臂脱臼,导致长期活动不自如,十九岁,开始了自力更生的生活,接着亲人的相继去世,给了他深深的影响。但参透人生之禅的他并没有因其而消极颓废,而是以他坚毅而淡然的精神支持着,在生活和事业上更加的坚定和执着。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他积极的抗日,为了救国而奔走疾呼,后因劳累过度而病逝。许地山没有沉溺于人生之苦之中,而是在这基础上凭借坚毅的精神和达观的佛教思想的影响,展现出了一个不一样的作家。
综观《缀网劳蛛》作者把自身对宗教教义、典故等的理解如春雨润物般的运用于作品,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尚洁的形象如同作者笔下的许多女性一样,有着宗教思想,并用其指挥着她们的为人处世,这也是作者自身的写照,伴随着宗教的思想的实践着他的人生哲学,做人生之海的理想的达观者。
参考书目:
①朱栋霖等:《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00(上)》 49页 北京大学出版社
②王向远:《佛心梵影——中国作家与印度文化》 179页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谢昭新:《理论、创作与批评(20世纪中国文学综论)(百年文学论丛)》安徽教育出版社
第五篇:《春桃》看许地山对现代世界的解读论文 (500字)
《春桃》看许地山对现代世界的解读
摘要:许地山的小说创作数量不多.在现代小说史上,也许称不上大家,但他的创作富有个性。其小说故事性强,具有浪漫传奇色彩。他的《春桃》,开创了一个超俗入圣新型故事的先河,创造了一个现代故事的母题,其影响尤其深远。
关键词:许地山 春桃
许地山小说《春桃》新解许地山的短篇小说《春桃》写于1934年,发表于当年的《文学》第3卷第1期,《春桃》与许地山20世纪20年代的那些空灵奇幻的“宗教寓言小说”相比,在小说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环境、人物性格和形象、故事情节的构成等方面,确实“今非昔比”,充满强烈的生活气息和人间烟火味,具有鲜明的写实性,将其誉为现实主义转向后的代表作或径直就是现实主义小说,允为有理。
一、超俗入圣的母题
所谓母题,有各种不同的说法,美国学者汤普森在《民间文学母题索引》一书中的解释,比较有权威性,他说:“一个母题是一个故事中最小的,能够持续存于传统中的成分。” 胡适对于母题的理解,也接近这个意思。汤普森认为大多数母题分为三类:其一是一个故事中的角色;其二是情节的某种背景;其三是那些单一的事件。春桃故事最稳定的因素,就是人物关系。“持续存于传统中的成分”就是“一女二夫”,这样一个特殊的人物关系。这就是春桃故事创造的母题。这个故事新奇,惊世骇俗的地方也在这里。在封建社会
里,由于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所决定。在家庭关系结构中,男女关系总是表现为一个男人和两个或多个妻子,只有在私情故事中才可能出现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的关系。在家庭内部,可以同时容纳许多个妻妾,但不可能同时容纳两个丈夫,在《春桃》故事中,如果向高在街上碰见失散的妻子,把她领回来和春桃一起生活,也许很自然。而春桃把失散的丈夫李茂领回来,和另—个男人一块生活就显得极为反常。在民间,虽然存在“招夫养夫”、“拉边套,打伙计”的畸形婚俗,但是过去的文学作品很少见到表现这种婚姻关系的,更没有人能够从通过这种畸形的婚姻形式表现新的思想和艺术的价值。许地山的贡献在于,他通过家庭关系的这种变异结构,发现了道德是非,反映了溢出传统道德规范以外的人的观念和现代意识,这是一种独具慧眼的发现。
二、运用故事地点增强现实批判性
许地山早期故事的背景大都在异域,带有异域的情调,正如沈从文所说,“作者用南方国度,如缅甸等处作为背景,把僧侣家庭,异方风物,介绍得那么亲切。在作品中,咖啡与孔雀,佛法与爱情,仿佛无关系的一切联系在一处,使我们感到一种异国情调”。这一点是人们谈起许地山必然要涉及的话题。许地山的异域情调的故事带有虚拟性和幻化色彩,故事发生的情境在异域,本身就给人—种虚幻的感觉,加上语调和话语色彩,浪漫主义的情调更浓。而许地山后期的创作,现实成分逐渐加强,幻化的因素逐渐减少。正如茅盾所说:“地山的小说,在外表的浪漫主义风度之下,有一副写
实的骨骼,而且终于连这风度也渐淡以至于无。” 随着现实主义的加强,故事的地点也从异域移到了国内,用真实的地点强化故事的真实性。《春桃》的故事发生在北京“德胜门”、“天桥”这些人们熟悉的地名,明确标示了出来。
在首善之区的北京,竟没有穷人的立足之地。在一个没有公道和王法的社会里,贫民百姓为什么还要敬畏王法,做王法的囚徒呢!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春桃义正辞严地向传统道德发出了挑战。这篇小说之所以令人震惊,其原因也在这里,如果他把故事的背景移到缅甸、印度。恐怕就不足为奇,不会如此引人注意了。
四、故事主题体现出超俗的生存道路
《春桃》的故事,虽然讲的是一女二夫同睡一铺炕,但主要不是为了表现爱情,也不是反映婚姻爱情的关系和矛盾,许地山生活的时代更加严峻,谈婚姻爱情,对春桃、李茂来说,简直太奢侈了。他们所面临的是生存问题,是如何活下去的问题。所以许地山把生存作为主要问题来表现,把人的生存放在第一位。《春桃》不是浪漫的幻想故事,它是非常现实的,它揭示的是中国面临的最基本的问题,但是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道理,却与封建的道德观念发生着激烈的冲突。统治阶级提倡所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就是本末倒置地把名节放在首位。而把人的生存扔在脑后。《春桃》的主旨就是对这一传统道德的反叛,把生存问题作为故事的支撑点。我们看到,小说中有一个“龙凤帖”在起着穿针引线的叙述功能。这个“龙凤帖”就代表了名节和道德规范,但在春桃的眼里,它不如
一张废纸。她把向高填的龙凤帖投进了火炉,然后对向高说:“什么龙凤帖,烙饼吃了罢。” 在这里,许地山把“龙凤帖”与烙饼联系在一起。对于一个逃难的人家来说,是龙风帖重要还是烙饼重要,不是显而易见的吗?生命和生活都没有保障,龙风帖不是见鬼吗?这是作者在**的生活中悟出的生活真理。所以,李茂见了春桃以后,本想从腰里掏出龙风帖,证明他还是她的丈夫,但他把手缩回去了,因为他自己两天没吃饭了。他是现实的,他知道现在即使春桃愿意跟他,他也养不活她,生存问题严峻地摆在了他的面前。三个人能够勉强地在一起生活,首先是为了生存。但是作者并不认为他们是苟且偷安,在他们的行为当中还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情与义。传统故事表现情与义,以宣扬教化为目的,局限于传统道德规范之内。许地山表现的情与义立足于人的本体,远远超出了传统道德规范之外。春桃把伤残的丈夫领回家,这里有情也有义。当李茂看到三人关系难以维持,想以自杀成全他人的时候,也是一种义举。但是许地山没有让人物死去,李茂活了下来,他要把生存主题贯彻到底,让人活下去,这才是最大的情和义。虽然李茂的自杀是一种侠义行为,但它毕竟是一条死亡之路,而不是生存之路。许地山寻找的是一条民族生存的道路。
总之,许地山小说中的春桃是“现实主义的典型人物”,她充分反映了劳动人民善良、坚强、豪爽、侠义的本质特征,许地山所开创的超俗入圣的新型故事创造,也被后世的贾平凹等所效仿。参考文献:
[1]刘守华:《比较故事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9
[2]沈从文:《沈从文文集·11卷》,花城出版社,2006
[3]转引 张何之:《许地山文集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