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
话题分析:在我的理解上,这个话题就是要表述我们对自然的观察,感悟,旅游记录也是个很好的方式。
精彩构思:
一、写我到峨眉山去游玩,经过艰辛的路途,终于登上了山顶,看到了猴子,欣赏到了一览无余的景色,然后感慨万千,悟到了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的道理。同时对祖国的大好河山给予赞美,表露出我的一腔爱国热情。
二、跟前两篇的方式差不多,用以论文的格式也可以写,中心论点为人们在向自然索取时,也应该保护自然,不然,大自然也会向人类“索取”,最后再总结人与自然是分不开的。
三、见写作。
经典范文引路:
人本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是„„
在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的今天,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人们砍伐一片片的森林,生产出各种纸张。参天的大树在高科技的电锯中轰然倒下,绿色在眼前慢慢地消失。而最后,那些纸张却被随意丢弃,成为垃圾。它们在哭诉,哭诉自己的命运,也为人类感到悲哀。
工厂一座座地兴建起来。它们把矛头指向天空,把废气排向大气;它们把矛头指向大地,把废水排进河流湖泊。天空不再蔚蓝,流水不再清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美好景象已成为往事。抬头,蓝灰色的天空上飘着几朵略带灰色的云,时而还弥散着一些尘土。再看看水呢?深绿色,甚至有些是褐色的。鱼呢?它们在哪儿?答案是在饭店的餐桌上,或是永远沉没在了河底。
这样的自然会成为我们的朋友吗?
洪水泛滥了,淹没了一块块土地,一个个村庄,夺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人们不得不离开世代居住的故乡。水土流失了,沙尘暴滚滚袭来。天空被披上了一层黄褐色的“沙衣”,扬尘使人们睁不开眼。人们被迫戴上眼镜、口罩,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当大自然愤怒、咆哮时,人们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人们开始植树造林,一大批小树苗肩负着防风固沙的使命走上了岗位,阳光照耀下,它们在微笑。人们整治河流,把它们浑浊的身体洗净,又放养鱼苗,让河水焕发往日的生机,成为鱼儿欢乐的家园。人们开发新能源,把对大气的污染降到最低,使天空变得澄清了,时而鸟儿们俏丽的身影又会从头顶上轻轻掠过。
人们生活在自然的怀抱中,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会美好,人们才会幸福。如果人们光想着自己,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那么生活就不会圆满,当然,人们的幸福也就此告终。
我幸福地憧憬着:在蓝天白云下,鸟语花香,蜂蝶翩飞,鱼游潜水,人们在灿烂地微笑。
人总认为自己是大自然的主宰,本文却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的怀抱”中的孩子,任性地毁坏母亲的健康,到头来害苦的是自己。唯有懂得爱护,才能幸福生活。对我们所关注的对象,跳出圈子来看,也是一种行文之道。
点评:作者运用了多个论据来论证了只有保护了自然,自然才会奉献。
经典素材链接:1.只有服从大自然,才能战胜大自然.——达尔文
2.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
3.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
原创作文:“垂死”的铁树
我家的阳台上,有着两棵铁树,相距一米开外。闲暇无聊之际,供我观赏观赏。
我的眼神通常停留在那棵显得垂死的铁树上,顿觉它有一种别致的美感。
它们刚到我家的时候,都还只有一层柔绿的不成熟的叶片,针状的叶片也丝毫不扎手,摸上去只有浅浅的酥麻感。枝干也并不粗壮,但却有勃勃的生机散发出来。
那时,年幼的我对这种从没见过的植物充满了好奇,于是主动请缨了浇水、除草这项“重任”。每天都要给他们浇水,有杂草的话要尽快除掉,在辛苦中看着它们茁壮地成长也就成为了我日常生活中的一项乐趣。
日子渐渐久了,我隐隐觉得这两棵铁树有些不同,可我又说不出来,只是有这种感觉。
在我的精心照料下,第一个春天终于到来了。我每天都细心观察,终于,左边的那棵铁树率先发出了新芽。新芽日渐生长,每天早上起来都会有不同的变化,没多久,那带着些许绒毛的黄褐色芽苗渐渐舒展开来,柔嫩的,带着饱满水分的新叶正努力地向外伸展,黄褐色慢慢褪去,嫩绿色铺满了全身。可右边的那棵铁树却迟迟没有发芽的迹象,让我有些心悸。还好,当它的同伴的新叶已经成熟坚韧起来的时候,于暮春时节,在我的紧张期待中发出了新芽。
此后,它俩的不同愈来愈明显。一盆散发出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向着顶峰前进,而另一盆则萎靡不振,像深秋时节的老人,垂危地度过最后的时光;一盆叶脉层层叠叠看不透的青葱,数不尽的坚韧,而另一盆,叶片已透出晚秋的枯黄,虽然硬,但却不韧,那是一种缺乏水分的脆;一盆的枝干粗壮而挺拔,感觉其中有永不穷的生机在流动,而另一盆,枝干表皮已裂出痕迹,正一点一点地萎缩。
那棵铁树的模样让我心中焦急又担忧,每天给它浇更多的水,分外精心地照料它,查阅了不少资料,可一天天过去了,各种方法都无济于事。心情渐渐由焦急与担忧变为愤怒与厌倦,我给那棵铁树浇水的次数越来越少,慢慢地,我就再也没有给它浇水了。任它自生自灭。
偶有一天,我惊奇地发现,那棵铁树居然没死,还是那副模样。我心中又升起了希望,重新开始精心照料它。结果依旧,可这次我心中没有半点愤怒与厌倦,竟升起了一股敬佩!“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也不过如此吧。
隔着书房的窗户望去,刚好能看见那两棵铁树,只不过我的眼神通常停在那棵看似垂死的铁树上,觉得那别致的美感,越来越盛。
第二篇: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
谁是生命的主宰?人,还是大自然?
有人说:“世界上如果存在神,那么神便是天上的主宰,而人类则是地球的上帝。”自然。世上不存在神,那些神明论也都是人们虚构出来的,那么人类就是世上的主宰吗?
人类是最高等的动物,人有思想,感情,有着低等动物所没有的智慧,人类能发明制造出几乎他们想要的一切。人有感知与判断能力,能够分析世间的美,万物的理,事物发展的规律。人在其它低等动物眼中真的是至高无上的,对人类,它们既羡慕,又畏惧。
人类的科学技术也是不断进步的,也试图凭着自己的智慧改变本不能也不可能改变的大自然。人类的野心太大,想要凌驾于大自然之上。在他们眼中,他们本该是无所不能的,以致能决定一切。他们也在为主宰自然,主宰地球作准备,肆无忌惮地破坏阻碍他们的事物。大自然也曾一次次地警告,人类还是执迷不悟。大自然的怒火是无情的,足以焚毁一切。让你在痛苦中煎熬,让你第一次感到恐惧,也开始后悔人类的无知与可笑。
人类抵抗不了大自然给予他们的惩罚,这是一种屈服。最高等动物也只能跪伏在大自然面前,生命的主宰,地球的主宰,便是大自然。
人类总认为自己与自然是并列关系,其实不然,人类还不够资格。人与大自然只是包含关系,而且是自然包括人类。人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又或者更少。所以,假设哪一天出现了比人类更高等的生物,我也不会感到奇怪。
另一方面来说,人类是产生于大自然的,是由森林中的古猿进化而来的,只是人类总将自己与自然对立起来。人类在大自然的各个区域里生存下来,依靠着大自然存活并发展。等到一个人渐渐年迈,直到死去。人们总希望他的灵魂还在世间飘荡,自古祭祖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但从本质上讲,人死后无非是成为泥土或其它植物的养料。总的来说,人生于大自然,最后也会归于大自然,这只是生物循环的一个过程。除了生前遗留的精神财富,或是造福于人类的各种技术,总之,除了生前的贡献还留在世上,便没有其它超出实际的意义了。
别把自己当做上帝,人最多是上帝的臣民罢了。我们没有资格掌控自己的生死,一切都是按照事物的正常发展规律进行的,每种生物或非生物都是充当循环链的一部分,人类也的确有很多智慧结晶,但我们自己又何尝不是大自然的产物呢?
第三篇:人与自然
物竞天择or和谐相处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曾是亘古不变的生物进化的真理,然而今天,很多人却把它用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将整个自然关系的链条变成了“弱肉强食,强者生存”。人类以“地球上最聪明的灵长动物”自居,因为强大,因为聪明,所以可以对自然中的一切资源随意的使用,甚至是没有节制的蚕食。在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越演越烈,看似作为强者的我们在征服着其余的生物,实则平静之下,暗流涌动。就像下面这幅图一样,我们仔细一看,换一个角度,就会有惊人的发现。
这幅图,根据我们的惯性思维,我们第一眼可以看见的是,在一个平静的湖上,有一块长着草、树的陆地,一个人坐在一条小船上,张着双手,旁边游着一条大鱼。看着这样的画面,我们可能把它理解为:渔夫捕鱼。但是,这幅漫画的寓意绝不仅于此。根据题目的要求,我们要用的是创新思维而不是常规思维,那我们思考的角度就应该有所变化。于是我们将漫画颠倒,我们就可以发现一副不一样的场景。也是一片平静的湖上,远处天空飞着几只鸟,我们也不去猜想那是什么鸟了,近处一只巨大的鸟,眼神里充满了愤怒,嘴里衔着一个东西,我们再仔细一看,鸟嘴里的“东西”不是别的,是一个人,是我们刚刚从正面角度观察出来可能是渔夫的人。整幅画面很明显的表达出一个意思:大鸟吃人。从这两幅画面中,我们可以得到截然相反的寓意。如果将第一幅渔夫打鱼的画面寓意理解为人对于自然生物的征服,那第二幅大鸟吃人的画面寓意就变成了自然生物对人的“征服”,简单一点说就是报复。如果第一幅画面展现的是现在人与自然生物的关系,那第二幅画面就是不久的将来,或者是一百年,或者是几百年之后人与自然生物的关系。从来逻辑角度,如果第一幅画面是因的话,那第二幅就会成为果,而这其中的条件就是:人类的不加节制。在对这幅漫画的解读中,我们首先要学会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思考问题。文学中讲求的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而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仅用惯常思维,那问题的答案可能就是唯一的,而如果从多角度,逆向创新思维出发,答案却是丰富多彩的。众所周知,在漫画中,深刻的寓意来自拟不同角度解答出来的内容,而这幅漫画像传达给我们的也是如此。角度的变化带来了画面内容的变化,从人捕鱼变成了鸟吃人,从字面上看是主语的变化,但从生物的角度来看,就是主宰者的变化。如果不加重视,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将会在不久的将来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如这幅漫画所寓意的那样。
当今社会,工业文明的推进,物质的丰富,伴随着的是人欲望的不断膨胀。人对自然资源的掠取,不再是满足简单的生存要求,更多的变成了一种求新、求异欲望的满足。人们变的空前的“大无畏”,无畏吃任何东西,无畏吃任何动物,如此这般,人们吃果子狸、生吃猴脑以及活取熊胆等,人们不断地残害着自然中的生物,而这每次对动物的蚕食,都会得到一个相应的“回应”,从以前的非典到后来的禽流感等。这样发展变化,不禁让人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将如何演变,如果不加控制,是否真的会出现漫画中鸟吃人的那一幕?答案可想而知。
无论是人与社会环境还是人与自然环境,每一个整体得以存在并发展,都是因为内部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平衡的力量。“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这些成语都深刻的揭示了,每一种存在都应该坚持适度原则。人如果欲望不止,变需要为一种掠取,那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势必被打破,当这种失衡达到一种极致的时候,另一种生存方式势必应运而生,就如第二幅漫画那样。这样的结局肯定是每一个作为“人”的我们,不想看到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抛弃那自以为是的“最聪明灵长动物主宰者”的优越感,停止对资源的掠取式开采,停止对动物的残忍吃食,跟自然,跟动物和谐相处,物竞天择只是一种物种发展的规律,而和谐相处才是物种生存的规律。
第四篇:人与自然
人与自然
——读《大象的主人》有感
八(3)班
刁家慧 辅导老师:贾殿石
从一本书中读出一份精彩;从一个书中读出一个人生,我从《大象的主人》中读出一片新世界。
跟随着主人公让·吕克踏上非洲的大地,这片新世界里没有弥漫整片天空的浓烟,没有令人作呕的污水,没有恼人的汽车鸣笛和废气。非洲,这片充满神秘而又有魔力的大陆,陆上的人们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不去计较着环境的变化,感受着让·吕克的惊讶,感受着他的激情友谊,感受着他对自然懵懂的喜爱,感受着他的成长,感受着人与自然的美好。
历经沧桑的变化,大千世界如此多娇,从原始而简朴的生活到现在的高科技,人与自然经历了多少的变化?无人知晓,人与自然的千丝万缕的关系,无论是从生活还是学习。远到非洲人们利用大象搬运东西,近到自家守在门口的小狗。它们更是我们的“老师”,小到一草一木,大到鲸鱼,从鲸鱼身上发现“流线体”开始制造舱船,利用鸡蛋原理建行房子,从蝙蝠身上发现“超声波”„„这些都是一件又一件活生生的例子,人们从自然母亲身上得到那么多的赠品,人们在自然中生活着,这种平衡于己于人都有有利的,人们的发展与生活离不开自然,人们的学习离不开自然,人与自然的平衡是必要的。
然而人类在不知不觉当中打破了这种平衡,随着人类科技的急速发展,人们所制造的污染也逐渐变大,随处可见的白色塑料袋、零食袋、汽车恼人的汽笛声,排出的尾气,城市里令人烦躁的空气。逐渐增多的人群,开始拥挤的世界。人们为了生存开始将生活领土迁移到森林,开始出现砍伐森林,建立牧场,放养牛羊,无休无尽的拓展,渐渐的森林开始消失了。由于领土被侵占,人与自然的冲突增大了,野兽袭人事件、沙尘暴、泥石流等等,面对这种现象人类并没有停止自己的作为,还有许多人猎杀野兽,贩卖野生动物,捕食野生动物,贩卖兽皮,渐渐地许多存在的动、植物渐渐消失了。不仅是森林,人们也开始对海洋进行了侵害,石油污染、捕杀鲨、鲸„„人们开始悔误自己的行为,却依旧有更多的人在继续“犯罪”。
“人与自然”不是一种称号,不是一句口头禅。它是人类与自然那亲密不可断的关系,没有一个优良的自然环境,人们生存不下去。
我的中国梦很简单,我想用自己的双手为自然做出一些贡献,我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大家一起创造一种新世界。“人与自然”不是一个梦。
第五篇:人与自然
人是属于自然的。人类应该保持远古时期那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对于大自然我们只是了解了很少的一部分也没有掌控自然的权利。打开心去欣赏自然领悟自然,体会那种在自然中的渺小感.大自然是天然的资源,我们与大自然彼此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保持珍惜和爱惜的心态,适度的使用自然资源,不再让大自然遭到破坏,使生活环境美好、自然资源无耗尽,让后代子孙能享有一片净土,我们的关系就像是母子一样亲密、和谐。“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为我们描绘的一幅大自然与人和谐相处的画卷,这幅画卷是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神往!可是,如今在很多地方别说白鹭,就连麻雀的踪影都难以寻觅!听父辈们说,十年前在乡下,麻雀以田地为家,以庄稼为伍,虽然它们也有吃稻谷的劣迹,但它们为消灭四害功不可灭。不知何时,人们急功近利,为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大量施用农药灭害虫,结果无辜的麻雀身受其害,死的死,逃的逃,从此就很难寻到麻雀的踪影!昔日那种人与鸟共处,鸟声啾啾的的美好景象成为一种记忆!取而代之的是寂寥的田野,及使用农药后带来的种种后遗症!
记得,在课文中我们读到南朝梁代文学家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以简练的笔墨为我们描绘了富春江的水之美:“水皆漂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富春江的水是这样令人心旌摇荡,长江的水又何尝不是这样:“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星转斗移,如今的长江还是这样靓丽吗?“一江黄水向东流”是当今长江水的真实写照。在重庆一带,长江的水就是蜡黄蜡黄的,含有大量泥沙。上海长江入海口的地方,能看到的只是一江浊水。目前长江的实际排污量,已经远远超过了黄河和淮河。有些河流的江面,用垃圾池来形容恐怕也不为过。仅三峡库区的生活垃圾堆存总量就达到了380万吨,工业废物堆存更超过了3000万吨!汛期来临的时候,后果不堪设想!由此可见,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是多么可怕!如果我们还置若罔闻,人类将招致灭顶之灾!还谈什么奔小康,还讲什么生活美好!亡羊补牢,为时未晚。针对生态遭到严重破坏的种种情形,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可持性发展的战略方针,果断采取各种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绿化荒山,治理污水,推广沼气池,清理河道、江道垃圾,关闭一个个污染严重的生产点。昔日被污染的河流、湖泊正在返老还童,找回它们美丽的从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的美景,正走进人们的视野!由此可见,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活才能真正美好!让我们像爱护我们生命那样去爱护大自然的一草一木,大自然才会善待我们!
我们想看到到青山绵亘、林壑尤美;我们还想看到高山之上,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我们还想听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流水淙淙,清脆悦耳。多么希望
让我们每个人都投身于环保的行列之中,让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环保的忠诚卫士,那样,“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的美丽景象,就会重新回到我们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