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一模作文
2014届高三南通一模作文讲评(2014.4月)
【题目阐析】
这次作文命题顺应减速高考作文命题变化,考查材料作文。文题提供给考生阅读的材料是著名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在其80寿辰聚会上,对民族文化问题而提出的意味深长的16字箴言: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四句话,实为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意为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
第二个层次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为将欣赏自己的美和欣赏他人的美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天下大同。
第一个层次应是基础,第二个层次是结果,审题的重点应落实在第二个层次上。
从立意上看,“各美其美”,是指各自懂得美化自己的美德,欣赏自己的美,可写肯定自我,欣赏自我;发挥自身优势;每个人都应该自爱,每个人都可以从欣赏自我中获取自信。大而言之,可写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国人充满民族的自信心,而不妄自菲薄。“美人之美”,是指赞美他人的美,可写学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长处,“君子成人之美”。大而言之,我们要学会欣赏外族或外国的优秀文化,勇于借鉴接受外来文化,而不应闭关自守,夜郎自大。“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指将欣赏自我和欣赏他人结合起来,方能建立大同世界。可写个体的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包容,互相融合,求同存异,也 可写文化、精神相互欣赏、融合,共建和谐社会。考生写作时可从自我、生命、文化、生态、国家、民族等多角度入手,展开多元的、有深度的思考,但写作时切口要小,要把“美”化小,化实,化具体,要尽可能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在新颖和独特上花功夫,在细腻中挖掘真情,在思辨中显现灼见。切忌泛泛而谈,空而无当。
【存在问题】
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一是忽视审题,偏题严重。这次作文应该来说审题没有难度,可偏偏还是有考生审题发生严重偏差,如只写“美”或侧重于写“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抓不住材料的中心句等。只写“美”,什么是美,怎样美,或自然景物之美,表明未能读懂材料,此类作文应判为四类卷,如有考生只写“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或每点都写,但都写不透,表明未能抓住材料中心,此类作文应判为三类卷,如考生能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角度而写,应判为二类卷以上。当然这只是从审题的角度考虑,在实际操作时可根据立意、选用材料和文采上下浮动判分。
二是立意肤浅,缺乏内涵。记叙文选材低幼化现象十分严重,如写为妈妈的美丽、写父母的爱等;作文写作只是流水账,从出生直写到高中,叙述琐碎,没有详略安排,没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认识肤浅,未能写出“美”的意蕴,写出“美”对人生的意义。
议论文不能准确地把握提示语,牵强附会,没有逻辑性,思想境界低,分析不深刻。议论文较多为事例的堆砌和生搬硬套,明显的“贴 标签”。比如写“小悦悦事件”“刘伟”等,未能指出这些事件中包含着什么样的“美”,突出“美”的意义,立意缺少新意和深度。
三是思路逼仄,思维僵滞。不少学生对作文材料的作用缺乏认识。作文材料在材料作文中不仅起到引出题目、为考生打开写作思路、并含蓄地表露命题意图的作用。优秀的考生应该既要揣摩命题人的意图,紧扣材料,又要不受其限制,争取有所突破。但阅卷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考生演绎着两种极端:一种是抛开材料而写,我行我素,让阅卷者不知写的是什么主题;另一种是“紧扣”材料而写,不舍不弃,如有好些学生就只是简单举例演绎材料。
另外,套作太多,泛泛而谈,内容空洞,不能揭示内涵。出现明显的抄袭文、雷同文或毫无任何创造性的改编文等。还有一些作文文体不清,写议论文叙述成分过多,写记叙文成了举例论证。
在审题上,有些考生将“美”简单叠加,所写内容没有关联,抓不住材料中心,或胡编乱造,颠三倒四,让阅卷者看得云里雾里;在选材上,学生视野逼仄,绝大部分写自己、同学或父母,简单记叙一件或几件事,缺少细节描写和精当的抒情、议论,造成大量的题材撞车,给阅卷者带来审美疲劳之感;在文体上,不伦不类,四不像的现象大有人在;在表达上,词汇贫乏、语言无味、甚至面目可憎,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思维混乱,书写潦草、错别字较多。
【应对措施】
对于高考作文复习,首先要把好审题关,因为“审题决定生死”,审题不当,就会偏题,被判为六类卷,这点对材料作文尤为重要;其 次要把好立意关,因为“立意决定高下”,同一题材的作文,立意不同,判分的档次也就不同,文章的立意要深刻,要能显示文化、历史的情怀,给人警醒的力量;再次要抓好语言关,因为“语言是文章的外衣”,深蕴、流畅的语言能够给人赏心悦目的效果,浅表、杂乱的语言令人望而生厌,容易给阅卷者造成视觉疲劳。在今后的高考复习中,要优化阅读教学,通过阅读,开阔学生视野,培养思维品质,提升文学素养,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并强化规范、升格的作文训练,努力提高作文水平。
1当元宵节碰上情人节
今年元宵节的特别之处在于正赶上西方的情人节。一家人其乐融融吃元宵,情侣们手牵手看电影,当中国传统节日与西方文化相遇,碰撞出了别样的花火,别样的精彩。
这便是一种文化与另一种文化的融合。
两种文化的交融往往是艰难曲折的。拿我们中国来说,当年清朝闭关锁国,自诩天朝上国,称西方技术为“淫巧”之技,连西方人也被轻藐地称为“夷”。对本国文化的强大推崇和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优越感,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处于对外来文化的排斥状态。
而现在,圣诞颂歌充斥着大街小巷;假面舞会、南瓜灯装点着人们的生活;玫瑰花、罗曼蒂克营造着爱的氛围„„一切一切,都表明西方文化正渗透进我们的生活。
对此,有人提出了担忧,西方文化的不断输入会不会导致中国自身文化的消失?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在强行推动另一种文化的时候,便会导致自身文化的淡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很好的例子。孝文帝在强制推行汉化政策的时候,殊不知将北魏自身的文化改没了,真是成也汉化,败也汉化。历史的教训警示着我们必须采取正确的态度对待另一种文化。
首先,应当是“我见青山多妩媚”的态度。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特性,都不失为一种美。美之所以为美,便在于“不同”二字。试想所有文化若都是相同的,世上便只有一种语言,一种服饰,一种节日,一种食物,一种建筑.....那是何其单调枯燥。所以认识到不同文化的不同,认识到不同文化特有的美是首要态度。只有当“我见青山多妩媚”的时候,才能“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其次,应当提一提鲁讯的“拿来主义”。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相互交融的步伐已是锐不可当。大胆开放,吸收外来文化,大喊一声“拿来!”
最后,应当谈一谈“丢弃主义”。所谓的“丢弃主义”是对“拿来主义”的一种补充,即将精粹拿来,将糟粕丢弃;将美好拿来,将腐朽丢弃;将适合的拿来,将不合适的丢弃。只有这样,才真正是“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了。
或许,以后还会有愚人节碰上清明节,春节碰上情人节等许多东西方文化的相遇的巧合,不知那时又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2欣赏的艺术
当某个同学在教室里展示自己的新衣服或是新发型,你是否觉得 他自恋至极对他嗤之以鼻?当你在学校橱窗艳羡同龄人的书法画风,你是否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生来平庸?殊不知我们常常走进了欣赏的死胡同,错过了本该属于我们的美,终成过错。
在我看来,欣赏的艺术不仅是发掘自己的美,也在于为别人的美喝彩。
近年来网络上大火的“聚美体”这样一句话我甚是喜爱:“你只闻到我的香水,却没看到我的汗水。我是**,我为自己代言。”众网友纷纷效仿的同时也让陈欧---聚美优品的创立人由此走火。品牌的大火带来的是巨大的经济效益,也让这个小伙子的奋斗终有收获。或许有人认为这个广告词过傲,我却认为这是对自己美的发掘。当大牌明星的代言引发“从众效应”,如此自信的令类代言却别有一番意蕴美,请允许我的仿句:你只看到我自恋的表现,却没理解我的心灵美----我美己,我为自己代言。
如果说发掘自己的美能让人增自信,这却只是一个个体的层面;若是由此拓展开来,那应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
当我们为“最美妈妈”的壮举勇敢称赞敬佩,当我们为“最美司机”的镇定敬业感动,当我们为“最美儿子”割肾救母的反哺行动动容„„这些美德都让我们不由自主为其“点赞”。此时的我们,正是在为别人的美喝彩!不用抱怨自己的人生平庸,没有偶像剧般奇异的遭遇;也不用抱怨生活无味,没有电影般的惊心动魄,当我们在为别人喝彩的同时,你自已得到了你期待的美——那是无私丶正义与真情!正如王尔德所说:“我们都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在仰望星空。” 当你学会欣赏星空的美,你也将发现阴沟里柔和的普照。
欣赏的艺术便在于此。正如“林李大战”引发无数体育迷的关注,与其说“超级丹”的霸气,不如说是他的学会了欣赏的艺术。在李宗伟大比分超前的局势下,他能够为对手喝彩,心态淡定;然而他又拥有着无可匹敌的自信,让他次次反超,将金牌揽入囊中。而比赛结束后与李宗伟的拥抱便是对对手由衷的尊重。若是将欣赏的艺术运用如此之妙,何愁人生不能绽放华彩?
愿你我携着欣赏的艺术与世间更多的旖旎风光不期而遇,撞个满怀!
3赏人悦己,共沐春风
墙角的花朵,身处阴暗潮湿之地,却只一味孤芳自赏,使人难以发现它的可爱美丽;花园的百花,互相包容欣赏,亦不妄自菲薄,竞相开放,向世人展现一派明艳生机。
花朵如此,我们人亦如此。若我们一味孤芳自赏,对他人的闪光点视而不见;亦或是一味称羡他人,而忽视自我,那我们终将无法谱写人生的精彩乐章。
惟有做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的社会才会达到“天下大同”的理想境界。
既学会欣赏自己,也懂得赞美他人,才可使我们共沐春风,迈向明丽的未来。
当今社会,很多人总是习惯拿着放大镜看自己,对自己百般挑剔,甚至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诚然,对自己要求严格,力求上进,那也无 可非议。但要知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可因为有缺点就忽视自身的闪光点。我们应学会欣赏自己,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并不断发挥自身优势,释放我们的潜能。
当我们看到别人站上领奖台,获得荣誉;当我们看到他人奔跑于赛道冲刺夺冠。我们流露出的是一种羡慕之情。但于丹曾说:“不要一味羡慕别人,他人有他人的精彩,我亦有我的可爱。”也许,我们并没有他人辉煌的成就,但我们或许拥有一副好嗓子,拥有一双巧手,而这些都是我们的优点,我们应学会欣赏。
有时,我们对自己的一点小成就,就会沾沾自喜,甚至陷入孤芳自赏的状态;有时,我们对他人的闪光点,表现出嫉妒,甚至仇怨;有时,我们也会挖空心思去找寻他人的劣迹,甚至在他人背后恶意中伤。说到底,这都源于我们不懂得欣赏他人。而这样的后果,必定会使我们和周围的人面对关系破裂的紧张局面,使双方都难以愉悦地生活。
因此,懂得欣赏他人,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的重要课程。对待他人的优点,我们应秉持欣赏的态度,并立志向他学习,切不可因为自己不如他人而恶意中伤,懂得欣赏他人有助构建我们之间和洽的关系,使我们获得更好地发展。
欣赏他人,也学会欣赏自己,方使我们共沐春风,迈向明丽的未来。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4孤芳不自赏 我想到百年前那一出寂然散场。当所有的人为“天朝上国物产丰富,无所不有”而把酒言欢时,当那群身着各色祥云朝服的人跪在所谓的龙颜之前极尽谄媚之辞时,一声炮响,震动了一个千年未老的国度,逼着那些孤芳自赏的天朝子民低下了他们高傲的头颅。
那是我们百年来从未释怀的耻辱,而我却在百年后的今天,看见了历史正在可悲地呈现出螺旋性上升。我们把古典名著翻拍了一遍又一遍,却在所谓的加入时尚元素中,诞生了多少荒诞的作品。我们在抱怨着晦涩难懂的译本的同时,放任网络文学城中幼稚粗浅的垃圾文字摆在各大书店显眼的柜台上。
孤芳自赏不是清高的象征,更不是自夸的方式,这是一种毒,会让你慢慢迷失在臆想的世界里,进而毁了自己。就像一个永远听不见小孩子在喊“他没有穿衣服”的皇帝。
固然我们需要欣赏到自己的美,却也要意识到,美是一个多广泛的定义。谁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美,但固步自封只能使你的美无法得到别人的认可,你也没有机会欣赏或赞叹别人的美并汲取养分改变自己,到头来,你还是那个你,而你的美再也没有了魅力。所以,孤芳再不可自赏。
我曾惊异于《图兰朵》的华美唱腔,但最惊艳的,莫过于它用中国传统民歌《茉莉花》的曲调唱出了西方爱情故事中的分分合合。这就是一种升华了的美。西方人看到了歌剧的美,也看到了中国民歌的美,于是他们将这场美的盛宴送到具有庄严之美的紫禁城,唱了一出绝美。这就是一种“美美与共”的崇高精神,它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歌剧艺术。西方人做到了,我们呢?
我们无比欣喜地看到,莫言把他的《蛙》带到了世界读者的眼前,让他们领略中国乡村的生活韵味;李安把张爱玲的《色戒》搬上奥斯卡的荧幕,让全世界看见了爱国青年邝裕民的隐忍与伟大;李云迪把以京剧西皮二黄戏腔改编成钢琴曲《皮黄》带到维也纳的金色音乐厅,让听惯了洋乐的西方听众站起来为中国的古老艺术鼓掌。
然而这些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在跳出千百年来孤芳自赏的圈套的开始。“天下大同”不是幻想而是梦想,孤芳不自赏延伸出“美美与共”的伟大精神,将激励我们看见更多不同的美,吸收更多别样的美,把一枝绝美的“孤芳”呈现于世界的眼前。让美与美相遇
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上帝创造了我,然后将模子打破。”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在碰撞中,我们审视自己,发掘自身的价值;欣赏别人,发现不同的闪光点。美与美的相遇最终使这个世界化零为整,天下大同。
法国作家辛涅科尔曾说:“对于宇宙,我微不足道,但,对于我自己,我就是一切。”诚然,对于浩瀚广阔的世界,我们再渺小不过。天下大同,各美其美的世界于自身似乎只能增添厚重的无力感。可是,我们掌握着我们的人生,我们有责任在有限的航程里找寻自己的亮点,发现自己的独一无二。
学会美自身之美,才能美他人之美。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高呼:“人是万物之灵”,“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不正是看到人类自身之美才使人纷纷从神的信仰中抬头,开启了人类认识自己的道路吗?而之后便有了不断审视自身,肯定自身之美的哲学家与诗人的诞生。
江北城墙高,江南水巷深。仅仅认识自身之美还不够,西北的戈壁,川藏的高原,江南的小桥人家等共同构成了宇宙的自然景观。而这个世界的社会景观必须由人类不同的美来组成,无论是忠诚,诚信,或是责任心,这些美好的品质都会在不同的人身上得到显现。正如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克己复礼,以仁义治天下;道家道法自然,有天人合一的美好境界,法家坚持依法治国,规范秩序;墨家兼爱非攻,培养高尚品质。宽容的社会使诸子百家各美其美,不同文化的碰撞诞生了百花齐放的璀璨传奇。立足个人,也只有学会欣赏,学会赞扬,学会包容,才能百花齐放。
沉迷于自身精神世界的对他人的闪光点嗤之以鼻,这种自大无知必然可鄙可陋,并且将其自身禁锢,他们不仅成不了哲人,还会与整个世界断了联系。眼里只有他人之美,慨叹自身无能之人终日惶惶,被自卑折磨,天下大同这般恢弘,却并没有他的身影。
“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每个人都是一个宇宙。我们需要美自身之美,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世;同时,宇宙是一个整体,学会美他人之美,让美与美不断相遇,碰撞,才能化零为整,天下大同。
6和谐社会“三步曲” 费孝通曾说过:“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意即做好自身建设,学习他人美德,互相借鉴交流学习,最终社会和谐。
费孝通的话表明建设大同社会需要三个步骤。确实,做好自身建设,学习他人长处,互相交流借鉴这三步正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经之路,也是必不可少的三个过程。在整体中,每个个体若能遵循这三步,那么整体定会更和谐,更强大。
首先是做好自身建设。我们每个人从小学、初中、高中,再到大学,这一整个过程,包括以后的工作,都是一个不断完善自身的过程。要做好这一步,便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子曰:“学不可以已。”祖莹囊萤映雪,祖逖闻鸡起舞,悬梁刺股——古人的种种名言与事例都启示着我们只有通过废寝忘食的学习,才能充实自己。而在学习过程中,树立长短期目标又是十分重要的,“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因此,树立目标,再加之以刻苦钻研,才能学有所成,才能做好自身建设。
其次是要学习他人长处.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尚且有不足之处,要向郯子,苌弘等询问学习知识,我们作为普通的中学生,便更应该学习他人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但向别人学习也不应盲目,更应结合自身,找到适宜学习之处,且应观察别人有此长处的原因,再自己加以学习,使之成为自身长处。
最后,便是要互相交流代借鉴.这是一个需要双方互动的过程.唐 朝时,文成公主入藏,为藏族人民带去了许多中原先进的耕作技术,而中原地区也学习藏族人民的生产方式,引进农作物.正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互相交流,才能出现了唐朝盛世.如今出土的文物,大都融合多民族特征,形成绚丽的文化遗产.可见,双方的交流借鉴融合是至关重要的.在交流中,保留自身特,融合他人长处,方能使自己与他人更出色.
当今国际社会,和平与发展是主题,在国际进程中,小到个人,大到国家,若都能遵循这三步,那么世界定会和谐美好。
8世界需要“异教徒”
看那些无垠原野上随风摇摆的不知名的野花,雪山深处倔强怒放的雪莲,深山峡谷中高贵的幽兰,坑塘河湖中洁身自好的荷花,种在花园里的富贵的牡丹,还有笑傲风雪的梅花!
它们,无论是生长在肥沃的花园里,能够得到人们的精心浇灌;还是需要靠自己艰难地寻找土壤,都盛放出了令人惊艳的生命,这世界才有了丰富的美。大自然告诉我们:世界之美,在于各美其美。
当今在青年文坛叱咤风云的八零后作家郭敬明与韩寒之争似乎从未停息,两人明里暗里互相批判互相攻击,粉丝之间无数次引发口水战。我认为大可不必。郭敬明与韩寒各有其美,郭敬明擅长唯美抒情的文字,而韩寒更会针砭时弊,评论社会现象。两人各有所长,没有太大可比性。韩寒写不出郭敬明那样忧郁细腻的语言,也拍不出票房过亿的电影:郭敬明同样无法拥有韩寒讽刺性的幽默、老练独特的见解和在赛车界的地位。所以,好就好在中国文坛拥有这两个风格截 然不同的作家,才会有现在繁荣发展的文学,迎合多样的口味。
然而在现在的神州大地上山寨之风盛行。美国媒体刊发《一个下午逛遍巴黎和威尼斯》一文,讽刺的就是中国内地某些开发商为了刺激消费而疯狂复制国外知名地标和城市风景的现象。显然这些开发商并不懂得“各美其美”的道理,如此疯狂的山寨并没有使建筑在外观上取胜,更不用说掌握西方国家建筑文化的灵魂了。生搬硬套只会为自己扣上“山寨”的帽子,而丢失了真正的美。中国同样拥有灿烂的建筑历史,优雅的园林建筑,雄伟的宫殿„„我国当代的建筑要想真正创造独成一家的美,就不该盲目窃取他人之美,沦为西方建筑的赝品,而是不与历史做切割,传承自己的美。否则世界将趋于大同。
席慕容说:我们生存在一个文化与艺术都重新萌发个性与特色的时代,每个人对于他人都是一个异教徒。是的,世界需要这样的“异教徒”。千篇一律和各式模仿秀早晚会使审美疲劳,只有当各位异教徒不同的思维碰撞出创新的火花,当各位异教徒懂得互相欣赏时,这个世界才真正被称为“大千世界”而不是“大同世界”。
歌者在歌唱:当我和世界不一样,那就让我不一样。与我同时代的你,你准备好成为我的“异教徒”了吗?准备好为这大千世界绽放与我不一样的美了吗?
欣 赏
印度诗人迦梨陀娑曾言: 欣赏吧!在捕捉他人亮光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散发的光华。
我想欣赏的动人之处便在于此:欣赏他人之美,又增添自身之美。唐朝诗人王维却非善欣赏者。说他当时位居丞相又颇有文才,府中迎来穷书生孟浩然的来访,希望得他助力荐于圣上。王维口上应下,但见孟诗绝采,心中却起妒才之意。这天唐玄宗到府,王维竟以“布衣不便面圣”为由将孟匿于床下。事后孟愤然郁然离去,终不得志抑郁病卒。一句“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道尽其中怨怼辛酸。
王维胸中纳下了“江流天地外”的宽广之境,却纳不下对有才之人的欣赏,究其原因,是放不掉对名利的计较。
除了名利,身段面子也可能成为阻碍我们欣赏他人之美的绊脚石。
从古至今,不乏领导上级嫉贤妒能之事,饱识之士目中无人之例。须知美美与共的世界里,必舍去身段。
孔子坚持“三人行,必有我师”的信条,一生虚心求学,甚至向学生屈尊受教。所以他才能流芳千古,“六经”的奥妙成为他贈与后世最珍贵的礼物。
微软公司和苹果公司一直以来都是竞争对手。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当苹果公司出现经济困难,日常工作全因为资金周转不灵而陷入瘫痪之时,众人都猜测比尔盖茨会不会采用并购手段一举摧毁苹果王国,然而他却作出了惊人之举——贷款给乔布斯一亿美元以帮助苹果公司度过困难。
假使没有当初比尔的慷慨解囊,现如今风靡全球的iphone系列也不复存在。当然,微软又会少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然而正因为比尔盖茨对乔布斯科技才能的由衷欣赏,才有如今科技业两大巨头你 追我赶、耀目科技星空之景。
学会欣赏,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魅力。它为你增添豁达情怀,吸引着才识广博者与你为友,助你成功。
奸雄曹操有一点广受赞颂,那便是欣赏爱惜人才。官渡之战袁绍率十万大军猛然攻来,却固执己见而失许攸良师。当许攸星夜赶到曹营投靠,曹操欣喜至极,竟“跣足出迎”。而后他从许攸之计,袭马巢、烧粮草,在官渡打了个漂亮的翻身仗,为统一北方奠定基础。
曹操凭借赏才爱才之名,纳入郭嘉、荀彧、贾诩等贤士良师,最终曹魏赢天下。
王维学不会欣赏,失去了孟浩然这一珍贵的心灵伴友,终身内疚不安,岂不是得不偿失?
其实只要放下名利,身段,偏见,欣赏他人,你必能从中收获些许,这将为你增光添翼,助你散发炫目光华。
此时便正是应了费孝通那句“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了,又何乐而不为呢?
尊重文化多样性
前几年,有一部名叫《刮痧》的电影引起了国际间的热议。电影讲述的是一对居住在美国的中国夫妇,因儿子不舒服给他刮痧,后来孩子背后的淤痕被人发现后,引起了轩然大波,美国人认为这对夫妇虐待孩子,并剥夺了他们的监护权,将孩子送到专门机构。而这对中国夫妇则认为这是中医中的一种治病方法,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事 件。
这部电影充分体现了中外文化间的差异,也呼吁人们用宽广的胸襟包容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
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在这个拥有六十多亿人口的地球上,文化之间必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我们的文化在其他民族人的眼里,可能并非是最好的,相反,他们的文化才是最好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今这个中外交流频繁,全球化趋势增强的社会中,学会包容与理解,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周恩来曾在一次亚非国家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这成为了处理国际关系,对待国与国之间差异的重要方法,伟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
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许多外国人选择来中国留学,工作,他们中不乏一些黑种人,他们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和我们存在很大的差异,于是一些中国学生经常嘲笑他们的外表,穿着甚至公然做出不尊重,歧视他们的行为来,而他们则可能因为语言不通不理解那些嘲笑,或者理解了,也宽容看待,一笑了之。这一切都彰显了我们民族胸怀的狭小。我们不妨换位思考,如果我们中国留学生在外国如此遭遇,心情会是怎样?
因此,有一颗包容理解的心很重要。
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有一下几方面: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劣根性,中国古代,多称外国人为“蛮夷”等这类带有明显歧视意味的名称,另一方面则是现代教育的缺失,没有从小灌输孩子平等,尊重的思想。
我们以一种包容的心态对待文化间的差异,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第二篇:2014市一模总结(定稿)
1、2、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 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的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
3、直接价值:对人类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直接价值。
4、信息传递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5、6、|力的基础 物质循环:组成生物题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7、8、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工业废水、生物污水、农田排水
N、P矿质元素增多
藻类植物、浮游植物及浮游动物大量繁殖进行有氧呼吸
藻类植物、浮游生物遗体由需氧生物分解
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
9、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在本节课的探究活动中,需要设置有氧和无氧两种条件,探究酵母菌在不同洋气条件下细胞呼吸的方式,这两个实验组的记过都是事先未知的,通过对比可以看出氧气条件对细胞呼吸的影响。
第三篇:一模作文
2018年山西省高考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作文审题与写作示例 【文题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都说中国人有种菜天赋,这话真有道理。
小到饮料瓶、塑料管、泡沫箱,大到楼层露台、小区空地,住房周围边边角角,都能被中国人利用来种点绿菜。
从雪域高原哨所,到南海岛礁驻地,战士们自给自足,吃到了时令蔬菜;远赴南极的骨科医生王征,在中山站成功培植了无土蔬菜,让外国南极考察站的人羡慕不已;武警宁夏总队后勤基地养殖员孙鹏,当兵15年,种菜15年,把昔日的不毛之地建成占地近2000亩的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到美国帮儿女照看孙辈的中国大爷大妈在美国很难融入当地文化,种菜可以帮他们打发时间,也算是一种寄托乡思的方式。
非洲每年都会因为缺粮食而申请国际援助,大多数人常年挣扎在温饱线上。中国人去了,手把手地教非洲人怎么种地,不但帮他们解决了吃饭问题,还建了农贸市场。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看法?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本材料的关键词是“种菜”,一共5个自然段,可以先分析每段的重点是什么。
第一段引出话题,强调中国人的天赋。第二段把能利用的都利用起来,这是一种创造。第三段条件的恶劣,这是一种坚持,不畏困难的精神。第四段身在他乡,传承文化的力量。第五段帮助非洲人,利己与利他。
在审题时一定要注意由实而虚,分析“种菜”的内涵是什么?这是中国人的什么精神?材料中为什么提了那么多地方,既有城市,也有荒郊;既有条件好的地方,又有条件恶劣的处所;既有国内,又有国外。由此需要思考出题人的意图。在所有的地方种菜,不仅解决了自己的饮食,而且帮助别人。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看出,如果仅仅写节俭,或写助人为乐,就有些没有扣住核心。个人认为,最好的立意应该是在全面理解材料的基础上,准确把握出题人的意图。
种菜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由此可以立论:幸福需要自己创造。时时处处不忘种菜,由此可以立论:中国人对土地的热爱,或者中国人对劳动的热爱。
还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分析,立论,如何传承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例文】
我要稳稳的幸福
我觉得人生求乐的方法,最好莫过于尊重劳动。一切乐境,都可由劳动得来,一切苦境,都可由劳动解脱。
——李大钊
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新鲜的蔬菜,无论农村的百亩良田,还是城市小区的边边角角;无论荒漠戈壁,还是南海岛礁;无论身在家乡,还是身处异地。中国人的种菜天赋一次次震惊着世人。
种菜,不仅仅是一种生活的技能,更是一种生活的态度。不靠天,不求人,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真实的幸福。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我们的GDP已经世界第二,许多领域都已经世界领先。人民的生活早已越过温饱线,饥饿成了上一代人的记忆,这一代人的“教材”。那么,还有必要如此勤劳,还有必要利用一切机会来劳动吗? 诚然,生活条件改善了,物质极大丰富了,似乎各种生活必需品都没有必要亲自动手去获取。种菜,费力费时,能省多少钱呢?其实,中国人的种菜,绝不仅仅是为了省钱,为了吃得放心,这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我们保持着对劳动的热爱,保持着对大地的尊敬,保持着对自然的向往。
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从茹毛饮血到珍馐佳肴,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停止对自然的探索,对提高生活品质的追求。从结绳记事到发明文字,从竹简木牍到活字印刷,我们的祖先从来没有停止对文化的创造,对文明智慧的总结。每一次的进步,每一次的变革,都离不开先人们的勤劳与智慧。
如今,当我们吃饱穿暖,享受着物质丰富带来的种种便利时,是不是就有了懈怠懒惰的理由?是不是就有了高枕无忧,视劳动为轻贱的资格呢?恰恰相反: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谆谆古训至今都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一再告诫我们:幸福,从来不是天上掉馅饼的坐等,从来不是白日做梦的空想。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幸福,是踏踏实实的劳动,是一丝不苟的专注,是不论条件优劣的上下求索。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点种,施肥,浇水,耕耘,一株株嫩芽破土而出时,我们得到的不仅仅是口中的美味,更多的应该是劳动之后的幸福。
第四篇:茂名一模作文
24.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四川小伙邓启明2011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华为海外技术部经理,虽然要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然而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为了照顾好母亲,也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他打定主意要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此举感动了很多人,但也引来了一些非议。有人支持他,认为“亲情是用钱买不到的”,“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也有人反对,“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去享福”,还有人认为要“尊重个人选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3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4年茂名市一模语文作文”浅谈
(2014年1月18日)
尽管不在高三任教,可我仍然对高三每次大考的作文题目及其评卷深感兴趣。
2014年油市一模刚刚考完,阅卷工作也已结束。前晚自修,一位在高三任教的朋友询问我对这次作文的看法,并向我陈述他所在的某重点中学高三语文科组对此的评卷指导意见。
以下是这次作文的题目:
24、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四川小伙邓启明2011年硕士毕业后,担任华为海外技术部经理,虽然要常在海外工作,但待遇优厚。然而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为了照顾好母亲,也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他打定主意要回老家陪母亲卖黄粑。此举感动了很多人,但也引来了一些非议。有人支持他,认为“亲情是用钱买不来的”,“是金子在哪里都可干一番事业”。也有人反对,“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去享福”,还有人认为要“尊重个人选择”。
要求:
1、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2、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3、不少于800字。
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朋友说其学校高三语文科组的共识是——这则材料实质是在谈如何“行孝”,所以只有抓住“行孝”去写才是切题的。
我听了大吃一惊,脱口而呼:“可惜了,埋没了你校那么多优秀学生!这样写,必然写不出有深度的佳作来!”并断言我们的另一位语文素养涵宏的朋友一定也会为此深深惋惜。
下班回家,上网查阅,已有勤快的同行在百度文档里展示了他的两篇范文。一篇是正面立意,肯定邓启明的做法,但用的是一个中心观点加三个正面例子的写法,非常单薄,正是我与朋友们鄙视的那种“轻薄文章”。另一篇是反向立意,否定邓启明的做法,分三层论证,脉络清晰;但格局窄小,就事论事,持论又过于“自我”,实在是眼界狭浅之作。
我拨电话与那位平时多卓思创见的朋友交流。果然,他也大吃一惊,也深深惋惜。我们的观点不约而同。
这则材料作文,从“行孝”的角度来理解当然正确。但“正确”并不代表“透辟”。我与朋友都认为,“行孝”仅是材料的浅层含意,它的深层含意是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选择。
材料中,“但父亲去世的消息给他猛然一击”,这句话含意非常丰富。“猛然一击”的涵义应该是多重的。第一层,是对父亲去世而自己未能多尽孝心的憾恨;第二层,是对母亲孤苦伶仃而自己未能陪伴与渡的愧疚;第三层,是对父亲终生坚守、传承传统黄粑技艺(非物质文化)的感动与震撼;第四层,是由父亲的突然离去、父亲对黄粑技艺的寂寞坚守、黄粑技艺后继无人行将消亡、母儿天各一方的憾痛,而引发的对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深沉反思与坚定抉择。
由以上分析看,邓启明的选择其实包含着极深广的人生思悟。例如,什么是“孝”,是儿女在外面赚很多钱任很大官就是孝吗?什么是“成功”,是单纯由金钱与地位的高度来衡量的吗?什么是“幸福”,是功成名就、活得风光就是幸福吗?什么是“生命意义”,是儿女事业有成、母子团聚、共享天伦就有意义吗?
那么,郑启明为什么不把母亲接到身边,然后继续在外面打拼,获取令人羡慕的丰厚待遇呢?这样,他不就既“孝”,又“成功”,又“幸福”,又“有生命意义”了吗?
可是,邓启明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呢?很显然,他的抉择里,有比这些更宏大更重要更深层的追求。
我与朋友皆以为,邓启明追求的是高层次的“人生价值”。而这种追求,早由父母亲从小到大、耳濡目染传授给他——背负传承黄粑这种濒临消亡的传统美食文化的使命。这种使命感是一种“铁肩担道义”式的自我牺牲与担当。没有人要求他们这么做,但他们的内心要求自己必须这么做。这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在世代传承中融入他们家族血液的视若生命的义务与宿命。它高于一切形式的名与利,它千钧一发式的坚守饱含着无限的悲怆与无比的崇高。它寂寞,它微弱,它孤高,它只是一点萤火,飞在那漫漫黑夜的无垠旷野里,顽强地画着它蹈舞的姿态。独行的夜者,却视它为最温煦的慰藉、最畅心的惊喜:“看,它还在!它一直都在!它还是那么美丽!”此时,便是它生命里最荣光的时刻。这,便是它最灿烂、最永恒的价值。
可惜的是,在传统工艺、传统文化日渐式微的今天,太多的人只是关注那些珠光宝气的光鲜、那些永夜璀璨的霓虹灯罢了。那暗夜里的幽光,谁会在乎?谁能理解呢?
然而纵然不被理解,他们又何尝媚俗而改变呢?他们是高山上的孤草,风侵雪摧,却依旧痴心不改,顽强活着。活着,只为触摸那峰顶上最纯最亮的天光。
他们永不改变。而世俗,包括这些重点中学的语文老师们,也不会、不能理解他们。因为,他们入世太深,却很少去作出世式的思考。所以他们是庸庸者,然后去把学生们也教成了庸庸者。
悲乎!
但邓启明也有同道吧。凤凰卫视《冷暖人生》里,曾经讲述了那些中国西部山区的代课老师,他们没有公办教师的福利,数十年领着几十元、百十元微薄工资,在那些最偏远、最艰苦、最落后、孩子对知识最渴望的地方,默默奉献,默默耗尽他们受尽世俗、权势冷眼的生命。他们如此渺小,却又如此伟大。他们的人生价值,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只有他们自己理解。一位代课近三十年、家中一贫如洗的老师,面对记者“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是否还当代课老师”的提问,沉思片刻,毅然回答:“即使再有选择的机会,我也依然要做代课老师……看着孩子们学到知识,我感到这一生很有价值。”
呜呼!言至于此,孰能不感动涕零?而他们,竟要受世间无情的指责。如节目中一位代课老师,家中穷得全部家当价值不超过二百元,儿子上不起学,只能靠外界资助才勉强维持学业。别人批评他,他的表情就像做错事的孩子。
可是,他错了吗?
是的,他错了!他错在自觉地承担起他本不必承担的教书育人的责任!正如邓启明自觉地承担起他本不必承担的传承黄粑技艺文化的责任!可时代回馈他们的,竟是冷霜的嘴脸。诚如李敖所说:“群体是最愚昧、最自私、最冷酷的。”他们一边受着耶稣的打救,一边却冷酷地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人世最无情!而那些面对无情依然痴心不改的人,就成了耶稣,成了圣徒。他们的价值,就在我们对他们永世的怀念里。
所以代课老师被无情地辞退了,像狗一样被一脚踢开。所以我现在写了这篇文章,去怀念他们,去礼拜他们。他们是耶稣,是圣徒,所以总是受难,所以总是受难而不悔。
而我,是一具未堕至深渊的灵魂而已。
所以,我发见了邓启明苦苦追寻与坚守的人生价值。
所以,邓启明的选择,既是为了行孝——“为了照顾好母亲”;更是为了追求人生的价值——“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
壮哉!
2014年油市一模作文范文(摘自百度文档)
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四川硕士生邓启明能在父亲去世后放弃优裕的工作,回家陪伴母亲,引人非议。但我认为他的做法是对的,因为亲情是不能用钱买来的,亲情比金钱更重要。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为了改变生活而在外打拼,把父母独留在家中,他们希望能功成名就,光宗耀祖。殊不知父母多么希望的陪伴,想让子多回家看看。就算有些深明大义的父母一心只想子女成功,而子女因为优厚的工作而错过照顾父母,不是会留下终身遗憾吗?需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啊!所以行孝需趁早。
更高的地位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把亲情放在第一位,《陈情表》的作者李密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祖母九十又六,常在床褥,他放弃被提拔为朝中高官的机会,即便“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都无法使他离开自己那得病的奶奶,只想在家一心一意地照顾家人。因为他知道,金钱地位可以再来,而没有自己,祖母无以终余年,在李密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良好的待遇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把亲情放在第一位,感动中国人物陈斌强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母亲不幸患上老年痴呆症,生活能力几乎丧失。为了方便照顾母亲,他放弃待遇较好的中学,主动申请回到离家较近的小学教书。他用绷带背着母亲上下班,在下课时可以抽空回到母亲身边逗她笑,喂她吃饭,在母亲寂寞时陪伴她,他毫不犹豫的承担起一个做儿子的责任,把母亲放在第一位,不想让母亲去缺失亲情的养老院。在陈斌强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高薪的工作与亲情发生冲突时,我们应亲情放在第一位,清华学子陈勇应是这样一个人。是四川省理科状元,曾经是清华优秀毕业生,在广州投身金融界,做起人人羡慕的高级白领。但天有不测风云,父亲不幸骨折,在家无从照顾。他果断放弃广州的高薪工作,选择回家照顾父亲,父亲的病久不见好转,他就找离家较近的一家物流公司做了一名普通保安,虽然工资不高,却能自食其力,最重要的是能常陪在父亲身边。在陈勇的心中,金钱诚可贵,亲情价更高!
让我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做出正确的选择,不要像季羡林老人一样遗憾终生!(赞同的角度。一般议论文写法,举例与材料类似,非常准确到位。)
常回家看看
一面是待遇优厚的工作,一面父母之恩,难道真的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吗?不!我相信,鱼和熊掌亦可兼得,工作应该继续,但亦得“常回家看看”。的确,“子欲养而亲不待”会是每个人都难以想象的痛。但是,邓启明为了把父亲做黄粑的技艺传承下去而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这种做法在我看来显然是极其不理智的行为。首先,这样的选择真的是父母的愿望吗?于一位农民而言,培育出一个硕士生需要付出多大的金钱和精力啊!父母的目的无他,肯定是希望儿子出人头地,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安稳的生活,天下父母的心都是一样的。放弃了这样优厚待遇的工作回乡做黄粑,母亲脸上无光,心里岂能痛快?邓启明,你确定这样就是孝了吗?这就是你父亲培养出一个硕士研究生的目的吗?这就是寒窗苦读十余载之后应该走的路吗?
其次,丢弃自己的专长,选择自己的弱项重新开始,是不明智的。专业有专攻,一个硕士毕业生,饭读读书,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却要放弃自己的专长,去做自己所不懂的黄粑,即使妈妈可能会教会他做,但一个硕士去做一种没有一点技术含量的工作,也是大材小用,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是极不明智的。
最后,今天,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我们随时可以与父母在电话上视频、交谈,即便是身处异国的你,不是也能和母亲畅谈来排解她的孤独吗?随着高速公路、铁路、飞机的飞速发展,各种交通工具速度越来越快,昨天,你还在公司电脑上敲击,或许今天你已然在家与母亲话家长里短了。父母的爱是伟大而无私的,他们不需要我们回报太多,只要你记得常打打电话,告诉父母你的近况;记得常回家看看,让父母知道你确实过得很好;有空的时候,陪父母到街上走一走,这就足够了。一个高素质的硕士应该有两全的理智和妥善地解决问题的方法。
坚持自己的优厚工作,为自己的亲人赚取一定的物质基础;不忘父母之恩,常回家看看。工作与孝道两不忘。北京大学校长是称职的校长,每到母亲大寿也会抽出时间回家,向母亲下跪,给母亲洗脚。自豪的母亲活到九十还身体倍儿棒。这样工作和尽孝两不误的人才是人中龙凤,让人敬佩!
两利相权取其重,有了更好的物质生活才能更好地行孝。处事稳重,不让父母担心的儿女才是真正孝顺的好儿女,我们又何必放弃优厚待遇呢,父母只须你常回家看看。
(反对的角度。列举理由式时评,合乎人情,发乎真情,是一篇有思想的佳作!)
人生路上,责任作伴(56分)
小伙子弃优厚待遇赴老家人传承父母技艺,这是对父母最沉也最真的责任。众说纷纭,而我认为,人生路上,有责任作伴,且歌且舞。
责任之于家人,是一生不变的承诺与守护。“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虽然,很多事情都逃避不了责任,也大可不必逃避。有没有曾经想起过:很多时候,你认为一天这样过来又过去了,明天也一定还会到来,能见的人明天也一定会见到,但是就在你一转身一放手的一刹那,可能有些人就和你永远地离别了。没有谁约定会一辈子留在你身边。很多事情不能等到失去后才明白,等到不再年轻时才懂得如果这样,只会换取白了少年头的空悲切。邓启明在父亲去世后意识到家人的重要性,海外职工千千万万又不差他一个,赴家承艺,尽孝要趁早的他再也停不下回家的脚步,将责任换成行动。相信他这一辈子也不会为这一决定后悔,因为责任之花已在他心头盛开。
责任的兑现,要在合适的时间,责任是如此的美丽,如同一园勃勃生机,引来鸟鸣花开;如同一汪清泉,造就泉香酒洌;又如一缕阳光,换取万物复苏。但是,这个电动机要恰当,迟到的到来不可行。在冬日造一片假园换不来鸟语花香,在冰封雪飘的日子里酿不成清泉美酒,在荒凉冬季也无法造就万物复苏„„可见,时机是如此的重要。小伙子事业如日中天,家里境况同时也紧急万分,似乎不是抛下好事业的好时机。但是正如有些人所说“应功成名就后接老妈云享福。”试问,有多少妈妈是认为物质才是幸福的,在老家的妈妈眼坦克,与子相依,终日作伴才是一生最 大的企盼。不必等到功成名就,不必顾此失彼,现在背起包袱,迈上回家的路上的路途,与责任作伴,切勿让兑现的时间推迟。
最真最美的约定坚守,并且持之不懈。责任之花永不凋谢。也许有人会发问,会不会有一天小伙子耐不住老家的寂寞而重归海外奋斗?我想,不会的。这责任已在他心中植根,热爱并坚定追求,他会在老家有一番属于他父亲也是他自己的事业。这履行,不必上刀山下油锅,也不必头悬梁锥刺股,只需每天一点一滴地积累,以坚持的力量云浇灌责任之花,相信,当责任之花盛放于中国人每人的心头之时,社会悲剧就少了,文明之风便多了。范文2
以爱之名,传承大爱(53分)
邓启明在父亲去世后,为照顾好母亲,传承父亲的黄粑技艺,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此举体现了他重视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也向世人表明了心迹:亲情无法用钱来衡量和替代的。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邓启明的父亲去世后意识到,即使有再多的金钱去安抚老人晚年孤寂的心,也是于是无补的。毕竟人已去,纵使我们有心有力,但却无法弥补失去之痛。趁着还有时间和机会,便真心对待我们要珍惜和报恩的人。年华逝去,无人可以跨越时光之轴,回到从前,拾起一颗颗遗憾和懊悔的金子。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穷尽一生捍卫英国的利益与主权。但却忽视了自己的家庭。但是,亲情之痛是无法弥补的,即使她权倾一生,给予家庭再多的荣誉和财富,但是她的家族始终感受不到爱和温情。这样的亲情仅靠出生时的血缘纽带和冷冰冰的地位和荣誉是无法维持的。晚年的她,曾落寞道:“我站在高位上,却体会不到家的温暖,若可以选择,我宁愿一开始就选择我的家庭。”家庭是伟大首相撒切尔夫人的遗憾,而邓启明却聪明地预料到这一点,及早从金钱中抽身,回到家里报养母亲的养育之恩。金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金钱不可以买到亲情。
邓启明从金钱泥淖中抽身,既慰藉母亲受伤孤独的心灵,又向世人宣扬着亲情为上,纵然生命周遭的风景再华美,也要适时停下,常常回家看看,中华民族是一个注重传统的民族。其注重孝为先的精神品格源远流长。但在如今现代文明的冲击碰撞之下,孝心成为了年轻人略显缺乏的一面,社会上赶父母出家的事比比皆是。街头那穿着破旧衣裳的老人拾荒的场面是如今金钱主义、冷漠人性的写照。因此,国务院也出台文件号召出外打工的人要常回家看看,而邓启明今日之为正是应了国情之说。号召着众人要重视亲情,莫等回头时,才发现所爱之人已不在。
亲情与金钱,若为金钱故,亲情价更高。金钱失去了,可以再获取,但亲情失去了,那将永远难以弥补。家是幸福的港湾,老百姓们的幸福基于亲情之上,和家人安康则是中国老百姓千年以来共同的愿望。今日邓启明之为,着实给予了中国拜金主义者一记冷击,他以爱之名,传承了中华文明的大爱。
第五篇:一模优秀作文
温州市2014年“一模”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会将你关在门外。(泰戈尔)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成语)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感情,也可以发表议论。
悦纳错误,理性对待
龙湾中学高三(10)班 范晨雪
有人曾说,人之降临,错误便已如影随行。他时而阴骘如鹰,时而温柔似水,既是坠入深渊的羁绊又是攀登成功的云梯。有的人恐惧殊甚,詈骂斥之,而有的人则坦然豁达,悦纳错误,理性对待,最终成就人杰。
诚然,错误又矮又丑,实在称不上是个“高富帅”,也着实不讨人喜欢,但若抱着愉悦态度看待他,却也是受益非浅,青霉素的发明,不正是这样一个美丽的错误创造的吗?
我们常惊叹聪颖的牛顿引我们走进了一个多么神奇奥妙的世界,那星河闪动,银光烁烁,令多少人留恋忘返,可观之晚年,却固执信奉上帝,不愿接受错误,才为他璀璨人生留下了可叹的一笔。而焦尔在数次试验后,果断提出了“要科学,不要永动机”,这为他往后发现能量守恒定律埋下不可置否的一笔。这是对于错误的悦纳,是科学的睿智,是恰如其分的知难而退。
欧阳修曾说,强者不自省,或死或泥于无闻,弱者能自力,必能称其于一世。弱者的成功,是面对自己犯下的数次过错的接纳与纠正,是无数个红叉后得到的胜利的对勾,是拾起强者不屑的自省。
如果你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会将你拒之门外。泰戈尔如是说。陶行知面对弟子的诘问大度认错;吴冠中的画受农夫批判也虚心纳谏;丘吉尔坦诚接受来自士兵的指责。任何人都不是完美无缺,毫无瑕疵的,我们有权利并且一定要让自己懂得犯错,这才是大家的风范,名将的豁达。
然而并非所有错误都可被原谅,一场败兵走北的覆国之战,究其缘由竟是区区一枚马掌钉;一场步步为营的对弈,却因一着不慎,便满盘皆输;还有那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自鸿门一宴后,就已注定他霸王不复,命绝乌江的结局。由是观之,纵使有些错误是助你前进的垫脚石,但有些错误,哪怕微毫,足以让人悔不终生。对这“一着”,我们要慎之又慎。是故,有遇错误,悦而纳之,但更高明的做法,理性待之。不是盲目的排除和接纳,而在错误中汲取经验,渐入佳境,这样错误才不至了无意义。将它当作一次美丽的邂逅吧,也请用智慧驾驭它。
(50分)
[评点] 本文融合两则材料,辨证的看待分析错误,提出理性对待错误,既要悦纳错误,又要注重重要的环节;观点较明确。既有名家之言,又有事理分析,内容较充实。六七两段采用排比形式列举分析事例,容量较大。个别事例尚不够典型;文章虽用牛顿的反面事实,但反面论证需要进一步充分论述,使文章论述更具辩证性。
脚边的淤泥
苍南中学学生
真理是上帝的脚印,错误则是你脚边的淤泥,只要你保持清醒,坚守自我,那么你终究会寻到自己的上帝。
古语云,“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实则不然。棋局之上,步步凶险,千变万化,一子下错,即陷入万劫不复。但人生之安变化对于棋局来说只多不少。有谁生而为圣人,从不犯错?我想没有。所以重要的不是在乎自己是否会犯错,而是应该在意自己对待错误的态度。
文学巨匠高尔基著作等身,闻名中外。但他却有一个特别的爱好,写诗。虽然自知写的不尽如人意,但他还是会不时写上几首。
一天,恰逢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到家中作客。大文豪按捺不住,将自己认为写得最好的诗拿出来请教马雅可夫斯基。谁知这个被誉为“革命歌手”,写“楼梯诗”的诗人一看便开始批评高尔基:“你这诗怎么可以这样写?„„”待马雅可夫斯基说完,抬头一看,这个老人正在偷偷地抹眼泪。同来的人强烈要求马雅可夫斯基向高尔基道歉。高尔基却说:“在这个方面马雅可夫斯基是我的老师,他指出我的错误是应该的。”
这短短几句话,不仅突显出高尔基一代大怀的谦逊,而且还可以看出高尔基对待错误的态度——接受并改正。假使高尔基仗着权威勃然大怒,呵斥马雅可夫斯基,结果可想而知。
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城市之光》中有这么一个片段,卖花的盲女在听到重重的车门响后,以为遇到了阔人,连忙向前兜售鲜花。好心的流浪汉不忍拒绝,用身上仅有的二角五分买了一束鲜花。这个片段播出后,受到人们广泛的称赞。当人们问卓别林怎么想到这么细致、真实的场景,并将其演绎得如此完美之时,他淡淡地说了一问:“我只不过是在否定了341个方案后得到的第342个方案。”
我们不免惊叹于卓别林对艺术的热爱与敬重。正是这种一丝不苟,承认错误并争取完善的态度成就了一代大师。
错误,不过是脚边的淤泥,它能够阻碍你,但它永远都不能限制你前进的脚步。当你经由山水,经由光阴,脚边的淤泥也随着这一切雕琢你,塑造你,锤炼你,带你去找寻真理。
在路上
瑞安市第十中学高三学生
人生在世,我们一辈子都在路上。在人生的道路上,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或许这里说真理,便显得有些空乏,我们不妨把真理的尽头看作是一份事业,或平凡或非凡伟大的成功。
那么在这真理之路上,这一道弯弯折折,时而泥泞时而顺坦的路上,我们知道,会有一段路总是布满荆棘,或花开遍地。
但你要时常想起那尽头,那来自成功的光明。那尽头便是风郎气清。所以,你不必怕。
也就是说,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你不必怕被锋利的荆棘刺破皮肤,不必担忧犯下的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误,你必要坚持不懈义无反顾。
你是否记得英雄丹柯?面对族人的质疑、不屑、轻蔑,他毅然决然的掏出自己熊熊燃烧的心,照亮了黑森林,带领那一群无知的族人走出了阴暗痛苦的森林。走向了光明幸福的草原。
那些来自无知的族人的“刀锋”,还有那来自险境里的威胁无疑是丹柯在通往草原道路上的尖锐、极具杀伤力的荆棘,然而丹柯,这位心灵充满爱的英雄,高举自己燃烧的心,勇往直前,披荆斩棘。
我们暂且不去评判丹柯的牺牲是否值得。于他而言,对族人的救赎便是他光荣的使命。
丹柯做到了,到达了光明的彼岸,真理的尽头。那些出现在途中的荆棘都不是问题。
你是否听到来自古希腊的沉吟,“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是亚里士多德,在通往真理的道路上,这位古希腊文明的集大成者发出了这样的慨叹。
他认识到老师柏拉图在哲学与生物学上认识的错误,经历数十年的不断探索,实验,终于,真理之光降临。
所有真理必出自无数次错误的尝试,所有成功必来自无数次曲折的探索。你抬头看那日光灯,在黑暗中为所有勤勤恳恳的人照明,它便出自爱迪生无数次的实验。
爱迪生的成功,攻克下所有可能的错误。于是有了这满室通亮的光明。所以,我们在路上,不必怕那险滩与荆棘,一路大步向前吧。那些错误,在尽头的真理之光的照耀下,也会显得可爱起来。
(50分)
[点评] 文章仅写了不怕失败一方面,而且主题不够明显,达, 不到一类作文的要求。但可贵的是能够以课本里的丹柯为例子。(刘建利)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温州市第四中学高三(6)班 陈渊景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我之所以要以问号结尾,并不是在乎会否 “满盘皆输”,而是对“不慎”二字充满了疑惑。对比着泰戈尔的那句话,我便开始思考:“不慎”,是怎样的“不慎”才会导致“满盘皆输”?
“不慎”应当有两种。一种“不慎”便如泰戈尔所说的,对一切错误关上了门,那么真理也便对其关上门。这种人我称他们为“伪君子”。“君子”之处,说的是他们有追寻真理的行动,进行过,失败过。而“伪”呢?便是把一切错误都当成了错误,真理最终都没有机会出现,而前面所做的工作全都化为了泡影。他没有坚持下去,所以“满盘皆输”。
而第二种“不慎”呢?是对一切错误都开门,这是完全不同于第一种“不慎”的做法,我称这么做的人为“先驱者”。他们与前者的本质不同便是把错误请进门,仔细研究、深刻思考,不断改变自己的意识,去理解、去接受这些可能是“对”的事物,并提出自己的全新理论。这种人最令我欣赏。可是这么夸他们,为何他们还会“满盘皆输”?其实,这里的“输”只是他们向真理靠近的过程中的一个艰难的阶段,这里的“输”代表着另一个开始,为后人向真理出发找到一个更近的新的起点。
就像亚里士多德的“重物先落地”理论,现在看来已成为大家的一个笑料,以致于人们附带着又重新看待了其他由他而提出的理论。虽然错误较多,亚里士多德却仍然是我们心目中的伟人。可以说,在某些方面他的确是个大输家。但当时人们的认知也不可能意识到有“加速度”之类的东西,是生活、经历让人们把它给提炼了出来。这种“不慎”虽会被世人所笑,其主人会成为某种意义上的输家,但是精神可取,社会需要这种先驱者。自称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牛顿,其万有引力、牛
一、牛二定理,皆来自于先人,也就是所谓的“巨人”,牛顿对他们所总结出的理论加以修改,便得到了世人的尊敬。其一,巨人所做的铺垫必不可少;其二,牛顿也是个“不慎”(第二种)的人,区别只是他成功了,在时间的推移中,真理站在了牛顿身边,他是个幸运儿,也是个伟人。
“一着不慎”,虽可能“满盘皆输”,但是请不要胆怯,打开门,把错误请进来,坐下来,花点心思,谈一谈,又有谁会说你做错了什么呢?或许这便是你收获真理的唯一机会呢!开门吧,真理已在苦苦等候。
[点评]
一、切口小巧。“不慎”二字贯穿全文,紧扣层递、不漫不溢,此谓之“小”;避开寻常或热门的字眼,而将目光锁定该词,确实有点出人意料、匠心独具,此谓之“巧”。
二、条理清晰。以对“不慎”之第一种人的心理动机、行为效果的简述为辅,主要突出作者对第二种人的介绍、分析和评价,其中渗透着浓浓的钦敬之情,并能将两则材料有机结合、恰当运用。
三、语言活泼。“伪君子”、“先驱者”之论准确简练而又生动可感,且将作者的褒贬意自然蕴含;结尾处的修辞甚为妥帖,既把作者的态度和盘托出,又与材料中泰戈尔的话语照应、相承,开放式收束,引人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