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宋元部分
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
第三部分 宋元文学试题题库
二、填空
1.疏影横斜水清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明月何时照我还。3.欲把西湖比西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不是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桃李春风一杯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塞上长城空自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今宵酒醒何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_________________。9.两情若是久长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_________________。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悲切。12.惜春常怕花开早,______________________。13.三十功名尘与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留取丹心照汗青。16.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宋初“香山派”师法的诗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自称梅妻鹤子。18.大小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9.宋代的__________事件将李清照人生分成两个时期,其词集的名称__________;“词别是一家”是她的《__________》一文中著名的观点。
20.苏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1.苏门四学士长于词者___________,长于诗者____________。22.江西诗派“一祖”__________;三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元好问是_______代重要诗人,其以_______形式作诗论批评,题名为________________。
24.元杂剧每一幕称_______,南戏中则称_______;南戏中动作提示语“介”,杂剧为________。
25.元早期杂剧家中本色派的代表是____________,文采派的代表是____________。
26.王实甫《西厢记》取材于唐元稹《______________》,经金代________所作的《诸宫调西厢记》而获重大成功。
27.元末四大南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8.柳永的词集_________,秦观的词集________,周邦彦的词集_________。29.苏轼的词集,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的词集,_______________。30.晏殊的词集___________。欧阳修的词集____________。贺铸的词集___________。李清照的词集____________。
31.陆游的诗集______________。杨万里的诗集_____________。范成大的诗集_______________。
32.《明妃曲》的作者______________;《荔枝叹》的作者______________。33.《后催租行》的作者____________;《过零丁洋》的作者____________;《论诗绝句》的作者____________。
34.《岳阳楼记》的作者____________;《秋声赋》的作者____________;《六国论》的作者____________。
35.《留侯论》的作者____________;《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____________。36.《金石录后序》的作者____________;《指南录后序》的作者____________。37.因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响而产生的词牌《念奴娇》的别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8.窦娥的三桩誓愿是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金代《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
40.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1.关汉卿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王实甫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白朴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
42.纪君祥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郑光祖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高明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
43.辛派词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44.姜派词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5.《梧桐雨》杂剧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汉宫秋》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46.《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传奇________________;《琵琶记》中的女主角是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1.简述诗与词的区别 2.简述词与散曲的异同
3.简述杂剧与南戏在形式上的区别 4.简述话本的结构
5.简述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中的作用与地位 6.简述柳永对词文学发展的贡献 7.简述秦观词的风格与特色 8.简述贺铸词的风格与特色 9.简述周邦彦对词发展的影响 10.简述张元干在词史上的地位 11.简述姜夔词的风格与影响 12.简述吴文英词的风格
13.简述柳永《雨霖铃》的抒情特色 14.简述柳永《望海潮》的白描特色 15.简述苏轼《水调歌头·中秋》的旷达风格 16.简述李清照《声声慢》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17.简述欧阳修诗文革新运动的主张 18.简述“江西诗派”的主张与特点 19.简述《西厢记》的主题及其表达 20.简述《错斩崔宁》的结构特色
21.简述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主题的表达22.简述《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
四、论述题
1.宋代散文兴盛的原因 2.欧阳修对宋代文学的影响
3.欧阳修“诗文革新”对文学的影响 4.分析《秋声赋》
5.苏东坡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6.分析《前赤壁赋》 7.豪放派形成的原因
8.陆游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9.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
10.辛弃疾在词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11.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影响 12.杂剧之所以成型、成熟于元代的原因 13.关汉卿的戏曲成就及影响 14.王实甫的戏曲成就及影响
15.王实甫《西厢记》的成书过程及艺术特色 16.戏曲的形成过程
17.话本的形成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1,柳永在宋词发展史上有哪些贡献?请简要说明。答题要点:(1),创调。顺应民间新声的繁荣,采用新声创制大量的新词调。(2),大量写作慢词,改变了小令独占词坛主流的局面。(3),丰富了题材内容,扩大了词境,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4),适应词体的新创和内容的扩展,在慢词的写作上发展了铺叙展衍、白描、突出抒情主体等艺术表现方法。(5),语言、抒情语调、结构等方面的创新。
*以上数点答出其中四点即可。要求知识准确,表述清楚。
2,什么是诸宫调?产生、流行于什么时代?有哪些代表作品? 答题要点:(1),诸宫调是一种说唱文学。其形式是以同一宫调的若干支曲子连成短套,再以不同宫调的许多短套连缀成长篇,穿插说白,有说有唱,用以讲述长篇故事。(2),诸宫调产生于北宋中叶,据记载是由一个叫“孔三传”的民间艺人首创。诸宫调主要流行于宋金时期,元代仍有流行。
(3),诸宫调代表作品有《西厢记诸宫调》,也是现存唯一完整的诸宫调作品,作者是金代的董解元。其他作品有„„。
*以上数点要求全部回答。尤其是第一点关于文体性质和形式特点,要求准确。
3,简要评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答题要点:(1),“长亭送别”一折的戏曲矛盾冲突是全剧矛盾冲突的继续和强化展开。着重表现崔莺莺在人生观、道德观与婚姻爱情观上与老夫人的矛盾冲突。(2),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3),曲辞的艺术风格和成就。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花间美人。抒情性和叙事性的完美结合;人物行为表现和心理刻画的完美结合;优美的抒情风格与人物性格表现的完美结合;借鉴并创造性地利用古典诗词的抒情艺术手段等。
4(附:宋元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西昆体 :宋初馆阁文士杨亿、钱惟演、刘筠大倡吟和风习,所吟编为《西昆酬唱集》,因得名。风格师法李商隐,词采华丽而少实质内容。因是高官文人,故多影响。
2.晚唐体:宋初寇准、林逋等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得流派。有清丽、质朴的风韵。
3.香山派:又称“白体诗派”,以五代入宋的李昉、徐铉等人为代表,有闲适风格。
4.江西诗派:指北宋晚期以黄庭坚(江西修水人)创作理论为中心而形成的诗歌流派,理论宗旨为“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学问为诗”。有“一祖三宗” ——一祖为杜甫;三宗为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5. 豪放派:指宋词中渊源于范仲淹,形成于苏轼,鼎盛于辛弃疾与辛派词人一种的词派。题材扩大,延伸至史事、家国、建功立业,风格豪纵、旷达、雄奇。
6.婉约派:指有晚唐五代宋初一路继承,以吟风弄月,闲情逸致,男欢女爱为题材,风格委婉、轻柔、圆润的词派。以晏殊、欧阳修、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为代表。
7.中兴四大诗人:是进入南宋以后,从江西诗派得氛围中冲决而起,取得重大创作成就得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以陆游为代表。
8.诚斋体:南宋诗人杨万里,字成斋。写诗自出机杼,独具风格。有活脱通透的特点。
9.四灵诗派:指南宋后期温州地区徐照(灵晖)、徐玑(灵渊)、赵师秀(灵秀)、翁卷(灵舒)四人,因均有“灵”,而得名。是对江西诗派得继承者得反拨。以清苦、幽深、枯健、小巧取胜。
10.江湖诗人:南宋后期由江湖游士,因刊印《江湖集》而得名,代表人物有刘克庄、戴复古等。内容反应底层生活,风格较为多样。
11.散曲:渊源于民间,盛行于元代,别于剧曲的“新诗体”,合乐;有散套与小令两种。诗、词、散曲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12.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不同的“词”,以词牌区分,对句,字数,声调有限制。有些词牌,一调数名;也有同名异调。
13.科范:元杂剧中术语,是对演员作出动作、表现效果的提示语。14.套数:是散曲中相对于小令一种大型体式,与诸宫调有渊源关系,是由多种曲调连贯而成的整套曲子。又名“套曲”、“散套”。15.话本:说话人的底本。说话是起于隋唐的一种说故事的行当,有类现代的说书。“话”:故事。是白话小说的源头。
16.入话:是“话本”与“说话”引入“正话”的部分,大多是相类的小故事,也有诗词等。
17.诗话:中国诗学史上,诗人、文人读诗时评点、分析而发展而来的理论概括。
18.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流行于宋元南方的相对于北方杂剧的戏曲。其曲调来自宋人词调与里巷歌谣;篇幅较长,场次结构为“出”;演唱比杂剧灵活,可合唱、对唱、接唱;“科”曰“介”。后发展为明清传奇。
19.元末四大南戏:柯丹邱《荆钗记》;民间作品《刘知远白兔记》;徐田臣《杀狗记》;施惠《拜月亭》。
20.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最有代表性的四位曲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马致远。四大家的说法是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出来的。
21.套曲: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又称散套、套数,或与小令相对而言而称大令,一般都有尾声。
22.《董西厢》:指的是金代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取材唐元稹《莺莺传》,而结果从始乱终弃到终成眷属,主题人物均有变化,反封建意义更为积极,篇幅亦甚宏大,是演变为王实甫《西厢记》的重大关节。董解元生平不详。
23.《录鬼簿》:元锺嗣成所著关于元曲的重要史料著作。
24.“张三影”:北宋词人张先,以写景著称,有名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堕风絮无影”等,因此得名。
25.自度曲:自创词调、曲调。可举例。
二、填空答案 1.暗香浮动月黄昏 2.春风又绿江南岸 3.淡妆浓抹总相宜 4.只缘身在此山中 5.江湖夜雨十年灯 6.镜中衰鬓已先斑 7.杨柳岸晓风残月 8.此事古难全 9.又岂在朝朝暮暮 10.人比黄花瘦 11.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12.何况落红无数 13.八千里路云和月 14.似曾相识燕归来 15.人生自古谁无死 16.柳暗花明又一村 17.白居易;林逋 18.晏殊;晏几道
19.靖康之变;《漱玉集》;《词论》 20.苏轼;黄庭坚 21.秦观;黄庭坚
22.杜甫;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 23.金,“诗”,论诗绝句 24.折,出;科 25.关汉卿;王实甫 26.《莺莺传》,董解元
27.《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28.《乐章集》,《淮海词》,《清真集》 29.《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
30.《珠玉集》,《六一词》,《东山词》,《漱玉集》 31.《剑南诗稿》,《诚斋集》,《石湖居士诗集》 32.王安石;苏轼
33.范成大;文天祥;元好问 34.范仲淹,欧阳修,苏洵 35.苏轼,苏辙 36.李清照;文天祥 37.大江东去;酹江月
38.血染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 39.董解元
40.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
41.《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汉宫秋》 42.《赵氏孤儿》;《倩女离魂》;《琵琶记》 43.陈亮、刘过、刘克庄
44.吴文英、张炎、周密、史达祖 45.唐明皇、杨贵妃;王昭君 46.《离魂记》;赵五娘
三、简答题答案
1.要点:词合乐,诗不必合乐;相对格律诗的齐言,词可长短;相对于格律诗的平声韵,词韵的押韵多样;诗庄词媚。
2.要点:合乐供唱是相同;曲多用北曲;用韵自由;可用衬词;内容更俚俗,广泛。词雅曲俗。
3.要点:(1)形成地不同,一南一北,故各自承传有别。(2)形制不同。(3)术语不同。(4)曲调渊源不同。(5)唱法不同。
4.要点:(1)入话引入,是相类相关的小故事,或相关诗词韵语。(2)正话,即本体故事。(3)结尾,有时有一段说教的文字,或以诗结题,或以套语“话本说彻,权作散场”之类。
5.要点:说话;话本;白话小说的肇始;形式、内容对后来小说的影响;反映社会现实。
6.要点:有《乐章集》。(1)自创长调;(2)扩大题材;(3)丰富艺术手法。7.要点:有《淮海居士长短句》。婉约风格的代表。(1)“古今第一伤心人也”。(2)言情的特色、婉转的语调。(3)凄迷的景色。
8.要点:有《东山词》。栖于豪放与婉约之间;豪气中有伤情。主调叙写愁情;主题风格则是秾丽带凄凉,伤感中显幽洁。
9.要点:有《清真词》。(1)形式上创制新调,讲求章法,注重语言锤炼;(2)表现手法上善于铺叙与白描,通过曲折往复的描写,表达摇曳之美。10.要点:有《芦川词》。他经历靖康之变,留守于李纲门下,以词表现爱国情怀,在豪放派的发展历程中起重大作用,成为南宋爱国词派的先导。11.要点:有《白石道人歌曲》。语言清刚峭拔,瘦硬凝练;音节谐婉,意境清空;兼具骚雅,多有寄托。
12.要点:有《梦窗词》。音律和协,字句研炼,重视形式,喜用典故,词意晦涩。
13.要点:该词抒人之别情,特色是哀怨悲愁。(1)特征性景物的选用,包括别前、别时、别后。(2)临别的别情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3)别后设想,铺垫、映衬等手法。
14.要点:(1)总写与分写。(2)详写与略写。(3)实写与虚写。15.要点:此词述志而怀人——志未达,人相隔。并不生怨,而显得达观。志:不羡“天上宫阙”,能在人间把酒起舞,亦足称慰。情:“离”与“悲”,若“月缺”,不可避免,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可慰相思。16.要点:思想内容,故国之思,故乡之思,故人(丈夫)之思。艺术特色,纯用赋体,白描铺叙,语言家常,感受细腻,形容尽致,讲求声律,巧用叠字。
17.要点:(1)“文”与“道”的关系,肯定“道”而突破“道”,文以明道,“道”不仅“道统”,文自有“道”。(2)文学内容与功用的关系,文既载道明道,亦当经世致用。(3)关于创作规律,吸收司马迁的“发愤说”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提出“穷而后工说”。(4)创作态度,主张严谨勤奋,力戒浮躁。18.要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学问为诗”,“无一字无来历”。19.要点:主题是“让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通过有情人莺莺与张生有情而遭阻,通过艰难的努力斗争而终获成功,表达出来。
20.要点:(1)通过十五贯钱组织情节。(2)巧妙使用误会、巧合的手段。21.要点:(1)铺垫,险要的潼关不能拱卫皇权,让人寻思巩固政权的要素究竟是什么。(2)“兴亡”百姓均苦的原因。22.要点:尽孝,勤劳,善良。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
1.要点:(1)诗文革新运动的影响;(2)天才领袖欧阳修、苏轼等的出现,引领;(3)社会因素;(4)宋代科举“策论”的指挥棒作用。
2.要点:(1)作为领导诗文革新的领袖而产生的影响。(2)培养奖掖青年学人而产生的影响。(3)散文、诗歌、词创作的影响。(4)文论、诗学观的影响。3.要点:(1)基本主张;(2)欧阳修及其奖掖下的文人集团的形成;(3)诗文词的成就;(4)对后代的影响(明唐宋派,唐宋八大家的称谓等)。4.要点:(1)内容简说;(2)人生哲理分析;(3)艺术特色。
5.要点:(1)诗、文、词、书、小说的各自成就与地位;(2)儒道佛积极的和谐结合文人魅力;(3)豪迈旷达的风格的魅力等。
6.要点:(1)内容简说;(2)人生哲理分析;(3)旷达的情志;(4)艺术特色。
7.要点:(1)婉约是正宗,豪放是流变。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必然。(2)北宋、南宋的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导致有志之士对国家命运的关切,用词作表达,又每与自己建功立业的志气相连。(3)天才人物的引领。
8.要点:(1)内容方面——爱国、述志等;(2)艺术特色方面——对李杜的继承与发展;独自的风格魅力;(3)数量方面。
9.要点:(1)思想内容的丰富性,前期贵族小姐、少妇的生活形成的悠闲风雅的前期风格;靖康之变以后题材的拓展、视野的开阔的家国之思。(2)艺术风格的多样性:神骏自傲的抒情女主人公形象的塑造;直率大胆与委婉含蓄的抒情艺术;自然清新的语言;庄重典雅的词品;意境的炼铸。(3)“词论”中表达的对词的本质的独特认识。
10.要点:(1)专力写词,词作在宋代最多;(2)爱国内容的巨大影响;(3)9 豪放派中的雄奇一路,对苏轼一路有所推进;(4)熔铸与创新出自己新的艺术特色:①从词作看出一个抒情主人翁的英雄形象;②用典的蕴藉繁富;③以文入词;④多样化风格。
11.要点:诗、词、文、文论均有重要影响,分别叙述。
12.要点:文体的内在规律的发展;元代的特殊社会原因,文人无出路,与瓦肆勾栏优伶的结合;天才人物的出现(如关汉卿、王实甫等)。
13.要点:(1)对杂剧形式的形成与完善。(2)剧作题材多样,关注生活,有深刻丰富的认识功能。(3)创作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4)善于营造戏剧冲突,切合舞台需要。(5)语言的戏剧“本色”。
14.要点:即是《西厢记》的成就与影响:主题的提炼、戏剧的冲突、人物的塑造、语言的优美,“让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主题对后世青年男女、后世爱情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15.要点:《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说出主题及其其他主要变化。艺术特色:(1)鲜明的从众的主题。(2)人物形象的鲜明与典型化;莺莺、张生、崔母、红娘形象。(3)严谨的结构,曲折的的情节,优美的辞章。16.要点:(1)远源——原始社会至唐宋;(2)宋金的“诸宫调”;(3)杂剧与南戏。
17.话本的形成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要点:社会、经济、城市、市民化;说话与说话行业;话本;白话小说渊源。
第二篇:中国古代文学试题库
第三部分元文学试题题库
一、名词解释
13.科范
14.套数
15.话本
16.入话
17.诗话
18.南戏
19.元末四大南戏
20.元曲四大家
21.套曲
22.《董西厢》
23.《录鬼簿》
24.“张三影”
25.自度曲
二、填空
23.元好问是_______代重要诗人,其以_______形式作诗论批评,题名为________________。
24.元杂剧每一幕称_______,南戏中则称_______;南戏中动作提示语“介”,杂剧为________。
25.元早期杂剧家中本色派的代表是____________,文采派的代表是____________。
26.王实甫《西厢记》取材于唐元稹《______________》,经金代________所作的《诸宫调西厢记》而获重大成功。
27.元末四大南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8.柳永的词集_________,秦观的词集________,周邦彦的词集_________。
29.苏轼的词集,_______________。辛弃疾的词集,_______________。
30.晏殊的词集___________。欧阳修的词集____________。贺铸的词集___________。李清照的词集____________。
31.陆游的诗集______________。杨万里的诗集_____________。范成大的诗集_______________。
32.《明妃曲》的作者______________;《荔枝叹》的作者______________。
33.《后催租行》的作者____________;《过零丁洋》的作者____________;《论诗绝句》的作者____________。
34.《岳阳楼记》的作者____________;《秋声赋》的作者____________;《六国论》的作者____________。
35.《留侯论》的作者____________;《黄州快哉亭记》的作者____________。
36.《金石录后序》的作者____________;《指南录后序》的作者____________。
37.因苏东坡《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影响而产生的词牌《念奴娇》的别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8.窦娥的三桩誓愿是_____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金代《西厢记诸宫调》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
40.元曲四大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关汉卿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王实甫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白朴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马致远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
42.纪君祥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郑光祖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高明的代表作________________。
43.辛派词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4.姜派词人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5.《梧桐雨》杂剧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汉宫秋》中的主要人物是________________。
46.《倩女离魂》取材于唐代传奇________________;《琵琶记》中的女主角是________________。
三、简答题
3.简述杂剧与南戏在形式上的区别
4.简述话本的结构
5.简述话本在中国小说史中的作用与地位
19.简述《西厢记》的主题及其表达
20.简述《错斩崔宁》的结构特色
21.简述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主题的表达
22.简述《琵琶记》中赵五娘的形象
四、论述题
11.元好问在文学史上的成就与影响
12.杂剧之所以成型、成熟于元代的原因
13.关汉卿的戏曲成就及影响
14.王实甫的戏曲成就及影响
15.王实甫《西厢记》的成书过程及艺术特色
16.戏曲的形成过程
17.话本的形成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附:宋元文学试题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答案
11.散曲:渊源于民间,盛行于元代,别于剧曲的“新诗体”,合乐;有散套与小令两种。诗、词、散曲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12.词牌:填词用的曲调名。不同的“词”,以词牌区分,对句,字数,声调有限制。有些词牌,一调数名;也有同名异调。
13.科范:元杂剧中术语,是对演员作出动作、表现效果的提示语。
14.套数:是散曲中相对于小令一种大型体式,与诸宫调有渊源关系,是由多种曲调连贯而成的整套曲子。又名“套曲”、“散套”。
15.话本:说话人的底本。说话是起于隋唐的一种说故事的行当,有类现代的说书。“话”:故事。是白话小说的源头。
16.入话:是“话本”与“说话”引入“正话”的部分,大多是相类的小故事,也有
诗词等。
17.诗话:中国诗学史上,诗人、文人读诗时评点、分析而发展而来的理论概括。
18.南戏:南曲戏文的简称。流行于宋元南方的相对于北方杂剧的戏曲。其曲调来自宋人词调与里巷歌谣;篇幅较长,场次结构为“出”;演唱比杂剧灵活,可合唱、对唱、接唱;“科”曰“介”。后发展为明清传奇。
19.元末四大南戏:柯丹邱《荆钗记》;民间作品《刘知远白兔记》;徐田臣《杀狗记》;施惠《拜月亭》。
20.元曲四大家:指元代最有代表性的四位曲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和马致远。四大家的说法是元人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中提出来的。
21.套曲:套曲是由两支以上同一宫调的曲子相联而成的组曲,又称散套、套数,或与小令相对而言而称大令,一般都有尾声。
22.《董西厢》:指的是金代董解元所作《西厢记诸宫调》,取材唐元稹《莺莺传》,而结果从始乱终弃到终成眷属,主题人物均有变化,反封建意义更为积极,篇幅亦甚宏大,是演变为王实甫《西厢记》的重大关节。董解元生平不详。
23.《录鬼簿》:元锺嗣成所著关于元曲的重要史料著作。
25.自度曲:自创词调、曲调。可举例。
二、填空答案
23.金,“诗”,论诗绝句24.折,出;科25.关汉卿;王实甫26.《莺莺传》,董解元
27.《荆钗记》、《刘知远白兔记》、《拜月亭记》、《杀狗记》28.《乐章集》,《淮海词》,《清真集》29.《东坡乐府》,《稼轩长短句》30.《珠玉集》,《六一词》,《东山词》,《漱玉集》31.《剑南诗稿》,《诚斋集》,《石湖居士诗集》32.王安石;苏轼33.范成大;文天祥;元好问34.范仲淹,欧阳修,苏洵35.苏轼,苏辙36.李清照;文天祥37.大江东去;酹江月38.血染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39.董解元40.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41.《窦娥冤》;《西厢记》;《墙头马上》;《汉宫秋》42.《赵氏孤儿》;《倩女离魂》;《琵琶记》43.陈亮、刘过、刘克庄44.吴文英、张炎、周密、史达祖45.唐明皇、杨贵妃;王昭君46.《离魂记》;赵五娘
三、简答题答案
4.要点:(1)入话引入,是相类相关的小故事,或相关诗词韵语。(2)正话,即本体故事。(3)结尾,有时有一段说教的文字,或以诗结题,或以套语“话本说彻,权作散场”之类。
5.要点:说话;话本;白话小说的肇始;形式、内容对后来小说的影响;反映社会现实。
6.要点:有《乐章集》。(1)自创长调;(2)扩大题材;(3)丰富艺术手法。
7.要点:有《淮海居士长短句》。婉约风格的代表。(1)“古今第一伤心人也”。(2)言情的特色、婉转的语调。(3)凄迷的景色。
8.要点:有《东山词》。栖于豪放与婉约之间;豪气中有伤情。主调叙写愁情;主题风格则是秾丽带凄凉,伤感中显幽洁。
9.要点:有《清真词》。(1)形式上创制新调,讲求章法,注重语言锤炼;(2)表现手法上善于铺叙与白描,通过曲折往复的描写,表达摇曳之美。
10.要点:有《芦川词》。他经历靖康之变,留守于李纲门下,以词表现爱国情怀,在豪放派的发展历程中起重大作用,成为南宋爱国词派的先导。
11.要点:有《白石道人歌曲》。语言清刚峭拔,瘦硬凝练;音节谐婉,意境清空;兼具骚雅,多有寄托。
12.要点:有《梦窗词》。音律和协,字句研炼,重视形式,喜用典故,词意晦涩。
13.要点:该词抒人之别情,特色是哀怨悲愁。(1)特征性景物的选用,包括别前、别时、别后。(2)临别的别情描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3)别后设想,铺垫、映衬等手法。
14.要点:(1)总写与分写。(2)详写与略写。(3)实写与虚写。
15.要点:此词述志而怀人——志未达,人相隔。并不生怨,而显得达观。志:不羡“天上宫阙”,能在人间把酒起舞,亦足称慰。情:“离”与“悲”,若“月缺”,不可避免,能“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即可慰相思。
16.要点:思想内容,故国之思,故乡之思,故人(丈夫)之思。
艺术特色,纯用赋体,白描铺叙,语言家常,感受细腻,形容尽致,讲求声律,巧用叠字。
17.要点:(1)“文”与“道”的关系,肯定“道”而突破“道”,文以明道,“道”不仅“道统”,文自有“道”。(2)文学内容与功用的关系,文既载道明道,亦当经世致用。(3)关于创作规律,吸收司马迁的“发愤说”与韩愈的“不平则鸣说”,提出“穷而后工说”。(4)创作态度,主张严谨勤奋,力戒浮躁。
18.要点:“夺胎换骨”、“点铁成金”,“以学问为诗”,“无一字无来历”。
19.要点:主题是“让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通过有情人莺莺与张生有情而遭阻,通过艰难的努力斗争而终获成功,表达出来。
20.要点:(1)通过十五贯钱组织情节。(2)巧妙使用误会、巧合的手段。
21.要点:(1)铺垫,险要的潼关不能拱卫皇权,让人寻思巩固政权的要素究竟是什么。
(2)“兴亡”百姓均苦的原因。
22.要点:尽孝,勤劳,善良。
四、论述题参考答案
11.要点:诗、词、文、文论均有重要影响,分别叙述。
12.要点:文体的内在规律的发展;元代的特殊社会原因,文人无出路,与瓦肆勾栏优伶的结合;天才人物的出现(如关汉卿、王实甫等)。
13.要点:(1)对杂剧形式的形成与完善。(2)剧作题材多样,关注生活,有深刻丰富的认识功能。(3)创作手法上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结合。(4)善于营造戏剧冲突,切合舞台需要。(5)语言的戏剧“本色”。
14.要点:即是《西厢记》的成就与影响:主题的提炼、戏剧的冲突、人物的塑造、语言的优美,“让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主题对后世青年男女、后世爱情文学产生巨大影响。
15.要点:《莺莺传》、《董西厢》、《王西厢》,说出主题及其其他主要变化。
艺术特色:(1)鲜明的从众的主题。(2)人物形象的鲜明与典型化;莺莺、张生、崔母、红娘形象。(3)严谨的结构,曲折的的情节,优美的辞章。
16.要点:(1)远源——原始社会至唐宋;(2)宋金的“诸宫调”;(3)杂剧与南戏。
17.话本的形成及其在中国小说史上的地位
要点:社会、经济、城市、市民化;说话与说话行业;话本;白话小说渊源。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部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本称《诗》,古时也称作《诗三百》,后世奉为儒家经典,故称《诗经》按音乐的不同编为风、雅、颂三部分.古人把《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概括为三点:赋、比、兴.2.屈原,名平,又名(自名)正则,又字灵均,是我国战国出现的伟大诗人.他在楚歌的基础上,创造了一种抒情、句式灵活、以兮字为助词的新诗体——骚体.他的主要作品都收在汉朝人刘向编的《楚辞》里,共25篇.计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远游》、《卜居》、《渔父》.其中《离骚》是他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个人抒情诗.3.《左传》本名《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春秋240余年的历史.4.《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司马迁说:“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左传》长于记事,《国语》偏于记言.《叔向贺贫》“为卿大夫身家长久之计”的重要,《召公谏厉王止谤》“说明对待百姓的批评言论,不能堵塞,只能宣导”.5.《战国策》的作者不可考,现存的本子是西汉末年刘向编次的.《战国策》同《国语》一样也是国别体.著名的篇目,如:《荆轲刺秦王》、《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曹刿论战》等.6.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它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论语》主要是记录孔丘言行的书,从记录的称呼和口气上看,是他弟子根据自己的回忆写下来的,语言简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7.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主张“仁政”.他又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就是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他主张人性善论,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鱼我欲也》章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来论述“羞恶或义”的.《庄暴见孟子》章,他把“仁政”作为治国之本.8.贾谊,西汉杰出的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长沙、贾生,也称贾太傅.9.司马迁,字子长,是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的《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大的历史文学巨著.它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共约三千年的历史,分本纪(12)、书(8)、表(10)、世家(30)、列传(70)等五种体裁,共130篇,52万余字,作者创造了“纪传体”史籍的体制.《史记》被列为正史二十四史之首.鲁迅先生曾赞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10.《三国志》是《魏志》、《蜀志》、《吴志》的合称,是记载三国政治情况比较完整的史书.过去人们把《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为《前四史》.就其编写的体例说,属断代史,分国写,用纪传体,别具一格.作者是西汉的史学家陈寿.11.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是东晋伟大的诗人.因对黑暗政治不满,岂知归隐,旋即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在《桃花源记》一文中表达了他的先进的社会理想.他善写田园诗.12.杜甫有一首绝句:“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余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留.”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时候的什么人?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1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他的诗风雄奇豪迈,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的诗歌有:《李太白集》《望天门山》《秋浦歌》《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
14.杜甫,字子美,诗中常自称少陵野老.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外郎,所以后人又是称他杜工部.他的许多优秀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因此被称作“诗圣”.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诗歌:《三吏》,包括《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包括《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15.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他的文学思想,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代表作是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和《琵琶行》.16.韩愈,字退之,河南河阳人,常自称昌黎人,因而世称韩昌黎,他官终吏部侍郎,所以也称他韩吏部,谥文,所以也称他为韩文公.他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17.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为他做过柳州刺史,所以又称他为柳柳州.他和韩愈都是“古为运动”的倡导者,并称“韩柳”.他的《捕蛇者说》揭示了“苛政猛于虎”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暴政的憎恨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刻同情,他的寓言,笔锋犀利,我们读过他的《三戒》中的《黔之驴》.他的山水游记清新,秀美,又以《永州八记》最为后世所传颂.18.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追谥“文忠”,所以也称他为“欧阳文忠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和思想家,他也被公认为是当时文坛的领袖.19.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排行第七,所以世称柳七.他是景嘉佑进士,官至屯田外郎,所以世称柳屯田.(《雨霖铃》《乐章体》)
20.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以诗为词,开创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与其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散文家,世称“三苏”.其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21.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他是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县)人,所以世称王临川.生前封荆国公,故称王荆公.朝廷追谥文,又称他为王文公.他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他的散文,挺拔劲峭,简洁明净,有很强的说服力.《游褒禅山记》可以代表他的散文风格.22.被誉为“唐宋八大家”的文学家是:
(1)韩愈(2)柳宗元(3)欧阳修(4)苏洵(5)苏轼(6)苏辙(7)王安石
(8)曾巩
23.司马光,是北宋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在今山西)人,居涑水乡,世称涑水先生.他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是我国最大的编年体史书.全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计1362年.这部宏伟的历史巨著,从编辑到成书,历时19年,各就所长,分段负责,有司马光总其成,删订定稿.编书的目的是“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政”.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资于善道”.于是定名为《资治通鉴》.24.沈括,字存中,北宋著名的科学家.晚年居 州(今镇江)梦溪园,著《梦溪笔谈》.25.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她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女词人,著有《漱玉集》.26.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南宋伟大诗人.他的压卷之作是《水龙吟》,选自他的词集《稼轩长短句》.27.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诗人.一生留下9300多首诗.他的词也有名,前人评为“纤丽处似淮海,豪慨处似苏轼”写他和前妻唐氏的爱情悲剧的一首词《钗头凤》最为有名.28.姜夔,是南宋著名的词人、音乐家,字尧章,号白石道人,诗词均有名,且精通音乐,《扬州慢》是他的“ 首创”.29.杨万里字延秀,号诚斋,是我国南宋著名诗人.30.文天祥,字宋瑞,履善,号文山,是南宋最后一个大诗人.他是坚决抗敌的民族英雄.《正气歌》《过零丁洋》是他的代表作.宋代的诗,以他的诗当作结束,使人感到分外光辉.31.《窦娥冤》,作者是元朝杂剧奠基人关汉卿,号已斋臾,该剧全名《感天动地窦娥冤》,元曲四大家,出关汉卿之外还有马致远、白朴、郑光祖.32.睢景臣,字景贤,元朝散曲家.生卒不详,传世作品不多,其中一首著名的套曲《汉高祖还乡》,大胆辛辣,颇具讽刺文学的特色,为世所传.33.明清文学出现了许多长篇小说,揭开了我国文学史上光辉的一页,其中最为杰出的有六部,他们依次是:
作者 时代 小说名称
(1)罗贯中 明 《三国演义》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历史小说
(2)施耐庵 明 《水浒传》我国第一部反映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3)吴承恩 明 《西游记》我国第一部长篇神话小说
(4)兰陵 明 《金瓶梅》我国第一部以日常生活和家庭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
(5)曹雪芹 清 《红楼梦》我国第一部由文人独自创作没有经过民间加工的长篇小说
(6)吴敬梓 清 《儒林外史》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
34.《三言二拍》是明人辑著的活本集及拟话本集的总称.请你依次填写下表:总称 集名 辑著者
(1)三言 《喻世明言》 冯梦龙
《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
(2)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 凌蒙初
《二刻拍案惊奇》
35.我国明代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其主人公是杜丽娘和柳梦梅.36.《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今淄博)人.他的小说通过谈狐说鬼的表现方式,对现实多所批判,具有高度艺术成就,老舍题联:“鬼怪有性格,笑骂成文章”.37.桐域派,是清代的一个散文流派,方苞所开创、姚鼐、刘大魁等又进一步加以发展.因为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名,他们主张学习《左传》、《史记》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讲究“义法”,提倡“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并重,要求语言“雅洁”.38.晚清的四大谴责小说:
作者 小说名称
(1)曾朴 《孽海花》
(2)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
(3)刘鹗 《老残游记》
(4)吴沃尧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
39.孔尚任是我国清代文学家,代表作为《桃花扇》.40.李汝珍是我国清代文学家,代表作为《镜花缘》.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背诵篇目(秦汉部分)
中古背诵篇目简体字版(秦汉部分)
战城南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水深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nú)马徘徊鸣。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忠臣安可得?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wâi)君,双珠玳瑁(dài mào)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bēi)呼豨(xū xī)!秋风肃肃晨风飔(sī),东方须臾高(hào)知之。
上邪
上邪(yã)!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líng),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yù)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陌上桑
日出东南隅(yú),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fū)。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jì),耳中明月珠;缃(xiāng)绮(qǐ)为下裙,紫绮为上襦(r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lǚ)髭(zī)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zhuï qiào)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chí chú)。使君遣吏往,问是谁家姝(shū)?“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罗敷年几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颇有余。”使君谢罗敷:“宁(nìng)可共载(zǎi)不(fǒu)?”罗敷前致辞:“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何用识夫婿? 白马从骊驹;青丝系(jì)马尾,黄金络马头;腰中鹿卢剑,可直千万余。十五府小吏,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为人洁白皙,鬑鬑(lián)颇有须;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趋。坐中数千人,皆言夫婿殊。”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àng)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duō)!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旁,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饭,下言长相忆。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皓如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曰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蹀躞(dié xiè)御沟止,沟水东西流。凄凄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杆何袅袅,鱼儿何徙徙,男儿重义气,何用钱刀为?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ǎ)谁?”“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zhì)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chōng)谷 1
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mí wú),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hã)去。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织缣(jiān)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焦仲卿妻 并序
序曰: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kōng hïu),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mǔ),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答:“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fù)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chîng)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pīng)萦(yíng)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有绣腰襦,葳(wēi)蕤(ruí)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wâi)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niâ)丝履,头上玳(dài)瑁(mào)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dāng)。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pán)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五噫歌
陟(zhì)彼北芒兮,噫!顾瞻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qú)劳兮,噫!辽辽未央兮,噫!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倚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 2
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踞要路津?无为守穷贱,轗(kǎn)轲长苦辛。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馀(yú)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明月皎夜光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hã)。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冉冉孤生竹
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与君为新婚,兔丝附女萝。兔丝生有时,夫妇会有宜。千里远结婚,悠悠隔山陂。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jiǎo)河汉女。纤纤擢(zhuï)素手,札札(zhá)弄机杼(zhù)。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jiàn),脉脉(mî)不得语。
回车驾言迈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
客从远方来
客从远方来,遗我一端绮。相去万余里,故人心尚尔!文彩双鸳鸯,裁为合欢被。著以长相思,缘以结不解。以胶投漆中,谁能别离此?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谏逐客书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借寇兵而赍(jī)盗粮”者也。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雠,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第五篇:古代文学第4讲-宋元文学
第四讲
宋
元
文
学
教学目的:
1、了解宋代社会历史和文学发展的概况。
2、了解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概况
3、掌握宋词的风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4、了解元杂剧及元散曲的代表作家和代表作品
学时分配:2学时 教学方式:讲授 教学内容:
一、宋代文学的社会背景:宋代分北宋、南宋两个时期。宋朝的统一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中央集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恢复,工商业繁荣,都市兴起;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促使农民起义的不断发生,也促进了地主阶级内部的变法革新;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理学盛行,书院设立,书籍大量刊行。
二、北宋文坛(唐宋八大家)
1、欧阳修(P186)及其作品《五代史伶官传序》(P252)、《醉翁亭记》
2、王安石的散文及成就。介绍篇目:《游褒禅山记》。
3、三苏的文论及散文创作:苏轼的文论及散文创作。《前赤壁赋》:此赋表现了作者理想、追求和苦闷;通过主客问答方式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写景、记游、怀古、伤今、抒情为一体;全文围绕水、月、风展开;比喻的运用。《日喻说》(P256)
三、北宋诗坛
1、王安石的诗歌创作:介绍篇目:《泊船瓜州》、《书湖阴先生壁》。
2、苏轼的诗歌创作(1)生平和思想:少年时的教育,对变法革新的态度和转变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不幸遭遇,任地方官时的德政,儒道佛杂揉的思想,旷达的性格。
(2)文学史上的地位:北宋第一位大作家,词诗文都有很高成就,开创了豪放词风,开拓了抒情小品的写作领域,文学理论上也有建树。简介老一辈革命家对苏轼的喜爱,简介当前苏轼研究情况。
(3)苏轼的诗:《荔枝叹》、《望湖楼醉书》、《新城道中》(其一)(P102)
四、北宋词坛
1、晏殊的词《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欧阳修的词《踏莎行》(候馆梅残)(与李煜词比较,着重体会其写愁名句之特色:眼前实景;表现愁思之无穷无尽;用词形象、秀丽。)
3、柳永生平(P113)与社会下层人们的交往,仕途失意,死后的凄凉景况。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在“慢词”发展上起了重要作用,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介绍篇目《雨霖铃》(P113)、《八声甘州》(P115)(此词感情细腻曲折,善用“领字”。)、4、苏轼与词风变革——豪放派代表(P14)(1)《念奴娇》(大江东去):豪放词之代表作;豪放表现在写景、写战争场面上,也表现于格律的突破。(P118)
(2)《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此词体现了苏轼思想感情中孤独、寂寞的一面。(3)《水调歌间》(明月几时有)
5、秦观的词:《踏莎行》(雾失楼台)、《鹊桥仙》(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五、南宋诗坛
1、陆游的诗歌创作(P14)(1)生平:刻苦学习,科举受挫,积极主张北伐抗金。是文学史上的多产作家;诗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及浪漫色彩;取得成就的原因(爱国思想、丰富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对前人的继承借鉴);对后世的影响。
(3)陆游的爱国诗篇:《书愤》(P104)、《示儿》(4)陆游的抒情写景诗:《游山西村》:(别具一格的农村诗;各句间安排巧妙;第二联是传诵的名句——流水对,强烈的对比性和概括性、典型性,对前人的借鉴。)
2、范成大与杨万里的诗歌创作(P15)(1)范成大的四时田园诗(2)杨万里的“诚斋体”
3、遗民诗人(文天祥)
六、南宋词坛
1、、李清照的词创作P123)
(1)生平:生活情趣爱好;不幸的遭遇(结合串讲《金石录后序》片断)(2)创作风格:前期作品活泼豪放:代表作《如梦令》、《渔家傲》
后期作品沉哀凄苦:代表作《声声慢》(寻寻觅觅)、《醉花阴》(薄雾浓云)理解李清照的愁,个人凄苦又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2、陆游的词: 《钗头凤》(红酥手):介绍陆游的爱情悲剧,利用词调格律特点来表达难言之苦衷。
《卜算子》(驿外断桥边)
3、辛弃疾的词(P128)
(1)生平:青年时期的抗金准备;组织义军、投奔南宋;报负不得施展。(2)爱国词:《水龙吟》(楚天千里):表现了忧怀国事、年华虚抛、路无知己的感叹;感情含蓄、深厚;步步深入地揭示自己的情感;多种句式的运用。《破阵子》(醉里挑灯)
(3)农村词:《西江月》(明月别枝):串讲全词。此词既写景又写人;写景包含叙事、抒情;动词的省略,名词大量运用,数词、量词、方位词的运用。
(4)以写山水景物见长的词:《沁园春》(叠嶂西驰):着重分析其写景特色(写出了景物的生命、感情、风格);写景手法(个人与景物的结合,比的手法等)。
(5)别有寄托带有婉约风格的词:《摸鱼儿》(P131):以婉约的风格写对国家大事的感慨;全篇使用借喻。
(6)文学史上的地位:开拓了词的境界;反映了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具有多样的风格;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南宋词的高峰;对后世的影响巨大。与苏轼并称“苏、辛”。
4、姜夔的词《扬州慢》(P137)
七、宋代的话本(P290)
1、话本的产生:由民间文学发展起来,上承唐代讲唱文学,下启明清章回小说。话本的出现不仅使文学更接近于人民,而且还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纪元。
2、话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描写爱情的作品反抗封建压迫如《碾玉观音》;公案作品揭露了当时社会,如《错斩崔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故事性强,人物性格突出,语言朴实、亲切。
八、元代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1、金与南宋对峙之际,北方的蒙古族日益强盛,从铁木真(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起,中经窝阔台灭金,到忽必烈(元世祖)灭南宋,其祖孙三代,历七十余年之久,终于完成了大统一之帝国。元王朝统治的近百年中,政治方面极端黑暗,统治者推行种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使汉人社会地位急剧下降,民分十等,儒居末流,将文人列入九等,仅在乞丐之上,反居娼妓之下,其如此受鄙视,社会地位之低下可想而之。加上又长期废弛科举,文人没有出路,迫使很多“门弟卑微”、“职位不振”而又“高才博识”的中下层知识分子投身杂剧创作,形成了有才能的作家群,并与民间艺人相结合,对杂剧的兴盛繁荣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5、元代文学出现一种新的文学形式——曲,曲分为剧曲和散曲两种。剧曲分为北曲(北杂剧中的曲调和唱腔)和南曲(南戏里的曲调和唱腔);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其中以元杂剧的成就为最高,其次为散曲和南戏,元代诗文的成就不高。
九、元杂剧 ——北杂剧(P20)
(一)杂剧的简述
1、元曲的名称及内容: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元代,起了一个很大的变化,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元曲开始兴起和繁荣。所谓元曲,乃广义的称呼,实则包括两种文学体裁:一为剧曲,即元杂剧,乃戏剧之属;一为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乃诗歌之属。足以代表一代之文学,能与唐诗、宋词并称者,实为元杂剧,散曲无此成就。
2、戏剧的起源和形成:中国古代戏剧起源甚早,然发展缓慢,其滥觞于先秦之歌巫、优伶,中经汉代之百戏,唐代之歌舞戏)与科白戏(参军戏),到宋杂剧方成为带有调笑性质之短剧。金代院本(亦名杂剧)已初具戏剧规模,至元代则完全成熟。中国戏曲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士人向以诗文为正宗,文化传统思想颇为固守,视戏剧、小说为“小道”,予以歧视。
3、元杂剧创作发展两个时期的总况
(1)前期:出现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元、白朴等大剧作家,并形成了以他们为代表的有才能的作家群,给后代的戏剧创作以巨大深远的影响。这是元杂剧创作的黄金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代。
(2)后期:没有再出现可与关、王比肩的大作家,虽然此期的郑光祖被称“元曲四大家”之一,其实逊色很多。这是元杂剧创作的衰微期。
4、元杂剧的体制(1)“四折一楔子”的结构形式:全剧用楔子开场,中间四折,结尾用两句或四句对句,叫做题目正名,以概括全剧内容。
(2)在乐曲上每折使用一个宫调,全剧四折由四大套曲组成。用北曲演唱。(3)一角独唱的演唱体制,根据主唱角色的不同性别,分为“末本”(男)和“旦本”(女)。(4)杂剧演出三要素:科、白、唱,即歌唱、舞蹈、念白,是中国古典戏剧的艺术特点。(5)杂剧的角色的行当:末、旦、净、杂四大类。比之前代戏剧,角色增设和细分。
(二)关汉卿与《窦娥冤》(P148)
1、关汉卿杂剧的艺术成就:
(1)塑造了众多具有个性特色的、不同阶级和不同类型的人物形象,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和现实斗争,体现了充分的现实主义精神。
(2)歌颂了被压迫者的优良品质,赞扬了他们坚强不屈的反抗性和斗争精神,表现了人民试图掌握自己的命运、渴望战胜社会恶势力的强烈愿望,使杂剧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3)艺术的完整性、独创性、戏剧性,语言的质朴自然,都是杂剧创作的典范。
2、《窦娥冤》(P152)
(1)思想内容与人物形象:不幸的生活遭遇和她善良性格的体现;社会恶势力把窦娥平静而又可怜的生活也破坏了,种种迫害造成了她的反抗性格;封建官府一手制造了窦娥的冤狱,使她的反抗性格进一步发展;临刑前对天地的愤怒质问、指责与发下的誓愿,是对神圣的最高主宰者――天地的大胆怀疑,是不公平不合理的黑暗的社会形象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古代作品鬼魂形象出现的思想意义及其不同倾向。
(2)窦娥形象的意义:有力地揭露了黑暗与残酷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封建吏治的腐败,表现了被压迫者要求伸冤复仇、伸张正义的强烈愿望;寄托了作者的社会政治理想。
(3)作品使用浪漫主义手法,对悲剧气氛的渲染,获得了强烈感人的艺术效果。(4)结尾清官断狱,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局限性。
(三)王实甫与《西厢记》(P155)
1、王实甫以前崔张故事的演变
(1)唐元稹《莺莺传》所表现的主题思想否定莺莺不合封建礼教的行为:为好色无情、负心背义的张生开脱、辩护。
(2)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从根本上否定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确立了崔张故事反对封建的进步主题,肯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否定父母包办,否定以妇女为玩物、维护男子特权的封建婚姻。
2、王西厢对董西厢的继承和发展(P162)
(1)加强了崔老夫人作为封建家长的典型性,深化了董西厢反封建的主题思想。
(2)充分发挥戏剧艺术的特色和长处,使张生、崔莺莺的性格更丰富、更充实、更典型。(3)王西厢克服了董西厢在作品的前半部单线描写张生的倾向,细致地描写莺莺叛逆性格的形成发展过程,突出了崔张自由恋爱和包办婚姻的对立。
(4)张君瑞这一人物改变了前代文学作品中男子多负心汉的形象。张生在爱情上始终如一的多情重义的性格,体现了作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理想。
(5)《西厢记》在元代剧坛上获得“天下夺魁”的美名,在中国戏剧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西厢记》的艺术特色
(1)在杂剧艺术形式上的革新:根据内容的需要,突破了一剧四折的结构体制,创造了长篇巨制的结构。在演唱方面也突破了一人独唱的体制,打破了“旦本”“末本”的界限。
(2)篇幅长而结构严紧,剧情虽系单线索而进展曲折,并且自然而富于变化。(3)创造了精彩的戏剧场面:既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又有幽默讽刺的喜剧气氛。
(4)语言特色:辞采华美,清丽婉约,具有“花间美人”的艺术风格,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品擅长情景的描绘,善于吸收和融汇前人的诗词名句。
(四)其他剧作家的创作
(1)白朴的杂剧代表作《墙头马上》与名剧《梧桐雨》。(2)马致远的杂剧代表作《汉宫秋》。(3)郑光祖的杂剧代表作《倩女离魂》,作品用“离魂”这种幻想的形式发展了西厢故事的“私奔”的情节,强调了“形”、“神”的矛盾,表现了反对封建婚姻的胜利。
十、元代南戏(P21)
1、南戏简介: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用南方方言和流行的地方曲调演唱的地方性剧种。南戏上承宋词,下开明代传奇,是中国戏曲史上的一个重要环节。艺术形式的特色:在结构上没有固定的出数,长短自由,每本戏开始由副末开场,说明全剧大意,重要人物出场有定场白,每出戏完有下场诗,在演唱方面一出戏不限用一个宫调的曲子,也不限一韵到底,也不限一人主唱,可互唱、合唱,伴奏以管乐为主。
2、元代四大传奇——《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杀狗记》,是南戏复兴之重要作品,被称为“四大传奇”,又称“古戏四大家”。艺术性虽不甚高,但故事曲折,极尽悲欢离合之情,故为歌场所重视。《拜月亭》为四大传奇中之佼佼者,艺术成就较高,此剧系根据关汉卿同名杂剧改编,取其精华进行再创作。将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放在兵荒马乱、人民流离失所的社会背景下来描写,具有不同凡响的艺术特色。
3、高明的《琵琶记》(P21)
(1)作品保持民间创作有积极意义的思想倾向;蔡家的遭遇说明科举取士在民间所造成的家庭悲剧;赵五娘对公婆的孝行,体现了普通平民妇女善良、勇于自我牺牲的品质。
(2)作者从宣扬封建教化出发,改编民间创作,加强了作品的封建性;从根本上改变了《赵贞女》中蔡伯喈的形象,为他开脱罪责,硬把他写成全忠全孝的人;随着剧情的发展,赵五娘的性格越来越不真实,牛女的性格没有现实生活的根据,是作者封建概念的图解,作者对人物的改造设置,都是为了达到一夫二妻和一门孝义受旌表的大团圆结局。其思想内容比起早期戏文《赵贞女》来,相差甚远,此剧被称为南戏复兴之祖,历来评价过高。
十一、元代散曲(P21)
1、散曲――元代诗歌的新样式,在宋、金民间俗俚和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兴起。
散曲的种类:以一支曲子为单位、每支独立、形式短小、使用方法方便的小令;至少以两支同宫调的曲牌相联缀,结尾处有尾声的套曲。
散曲在形式上的特色:句式上增加衬字,极尽长短句之能事,使句法活泼、生动、接近口语,语意也复杂;在用韵方面平、上、去三声通押,一韵到底,可重复用韵。
2、元代主要散曲作家和作品
(1)关汉卿、王实甫、白朴的散曲。(2)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用色彩暗淡的萧索秋景来衬托天涯游子的断肠之思,取得了极高的艺术效果。马致元为散曲中的大家,对后世影响颇大。
(3)睢景臣的套曲《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制作新奇”、立意新颖,对最高封建统治者神圣威严的虚伪面目的揭露,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是散曲中别具风格少见的佳作。
思考题:
1、欧阳修对北宋诗文革新的贡献。
2、李清照词的艺术成就、社会意义及局限。
3、陆游爱国诗篇的社会意义及艺术成就。
4、辛弃疾词在中国词史上的地位及其艺术成就。
5、苏、辛词在风格与思想内涵方面的比较。
5、元曲的分类及其主要特点。
6、分析关汉卿杂剧的思想内容及窦娥这个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