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时间:2019-05-13 06:1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文学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第一篇:中国古代文学论文

中国古代文学

课程论文

姓名:陈娜玲 学号:208324 专业:汉语言文学

任课教师:王萍

成绩:

目录

一、山水田园诗歌的起源..........................................................................................3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及其形成条件..............................................................3

(一)初唐.............................................................................................................4

(二)盛唐.............................................................................................................4

(三)中唐.............................................................................................................5

(四)晚唐.............................................................................................................5

三、王维......................................................................................................................5

(一)王维的生平及创作...................................................................................6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6

四、孟浩然..................................................................................................................6

(一)孟浩然的生平及创作...............................................................................6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7

五、总结......................................................................................................................7

六、参考文献................................................................................................................7

对唐代山水田园诗的认识

摘要:山水田园诗是以反映山水田园为主要题材,描绘山水田园风光为主要内容,抒发渴望,喜爱自然山水,向往田园生活为思想情感,始于东经,繁于盛唐。唐代是我国诗歌艺术发展的巅峰时期,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歌强调以景传情,表现创作主体的情思意趣淡泊高远。该诗派的代表王孟诗派,代表人有王维、孟浩然,除此二人外,还有储光羲、常建、柳宗元、韦应物等人。他们的诗歌题材广泛,数量较多,恬静闲适的审美情趣,给人一种空灵自在、清新隽永的感觉。

关键词:唐代 山水田园 清淡

引言:山水田园诗,源于魏晋南北朝。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们致力于山水田园题材,在对幽清宁静的自然美的歌颂中,展示创作主体真实的心灵世界。其中山水诗的鼻祖是谢灵运,田园诗的鼻祖是陶渊明,而在灿烂的盛唐诗坛上,山水田园诗派的诗人们以清淡之语,写清淡之景,抒清淡之情。

一、山水田园诗歌的起源

中国古典山水田园诗歌的源头是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劳动创造了最原始的诗歌,其诗歌中大有反映古代劳动人民的田园生活的生活,但都只是为反映生活状况,并没有一首完整的专门描绘自然山水、田园风貌的诗歌。山水田园诗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是在晋宋时期形成的。秦之后,两汉数百年的巨丽风光,乐府五言诗的朗朗上口,尽管其间铺采摛文的辞赋中,也有些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但唯有在汉末建安时期,曹操的一首《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才为中国汉代以前的诗坛上献了一首完整的山水诗。

到晋宋时期,陶渊明把田园诗真正纳入了审美与文学的视野,谢灵运把山水诗的清新隽永刻画在人们的脑海,“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生动的体现了春意苏醒的状态。自此,山水田园诗脱离了依附于其他诗歌的附庸地位,独立于诗歌园地了。

二、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形成及其形成条件

山水诗和田园诗虽体近趣邻,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却以陶、谢二水分流,两峰并峙。直到唐代,山水诗和田园诗合流,文人“用陶家手段写山水,则山水雾断云连,意境高远;采谢家技巧入田园,则田园景物自呈,意向鲜明”,最终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唐代又分为四个时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在这其中,盛唐田园山水诗最繁盛。

(一)初唐

唐朝国势强盛,思想多元自由。初唐时期,沿袭南朝文风,倚错婉媚的“上官体”大受推崇,当时上官仪重视诗的形式技巧,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梁齐诗风的浮艳雕琢,尽管诗的题材内容还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之内,但“工五言,好以倚错婉媚为本,仪既显贵”的上官体为创新后的新诗歌体制。与此同时,一生三仕三隐,诗风流离于当时诗坛之外,个性和诗风远超陶、阮,时人谓“斗酒学士”,弃官归隐于民间的诗人王绩,以其清淡高远的诗风,独立于初唐浮艳之气盛行的时代。其《野望》清新质朴,使得他成为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先驱人物。

(二)盛唐

在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的创作达到高峰,也因其特殊的背景,多元自由的思想及文学自身的发展有关联。

盛唐时期国力强盛,社会安定繁荣,为人民提供了充实的物质基础,让人们有更多的闲余去追求精神上对美的需求,于此山水田园诗便兴盛起来。唐代推崇道教,道家倾心于自然,老子提倡返璞归真,既是接近自然;庄子认为道“无所不在”,其为自然山水本是“道”的化身,因此提倡走向自然,以审美的眼光去观照自然,做到物我两忘,从而获得精神的自由。唐代也推崇佛教,士大夫学佛成风,与僧人多有交往。诗人王维笃信佛教,在辋川隐居处,常奉佛吃斋静修。佛教吸收了道家的自然观念,将山水自然看成是“法身”的象征,并把自然作为佛教“静悟”的意象依据。王维等诗人在山水田园诗中表达禅意时,不是用禅语,而是用寂静清淡的自然景物所组成的意象,而且总是以合作亲和的态度去描绘这些自然意象。儒学自汉以来就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虽然唐统治者崇道尊佛,但儒学并未衰落,科举之风的盛行受儒学影响,可谓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盛唐诗人的独善其身往往借助歌咏田园、寄情山川的办法。故道、儒、佛三教对以自然为题材,以清淡田园为意境的唐代山水田园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唐代时尚的隐逸之风和行旅之风,这也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形成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原因。正所谓“隐逸、漫游既是一时时尚,那末,反映到诗坛上,就必然会促使山水田园诗的大量产生”。当时,士人阶层风行隐逸风尚,饱学之士不去科考,而选择隐居山林做一名悠闲自得的隐士,歌颂田园生活,赞美山川河流,崇尚本色自然,故而形成了隐逸文学。而行旅之风与中国经济有关,唐代经济重心处于南移阶段,当时长江下游及中上游的经济地位不断上升,交通十分便捷,这为探幽寻胜的士人们创造了极好的行旅条件,江南如水墨画般的明山秀水,成为诗人们赞美称颂的对象。诗人们在漫游和隐逸的经历中,接触了大量的山水田园景物,融情于景,流于山水田园中。

山水田园诗奠定于陶、谢之时,陶谢的山水田园诗也为唐代诗人提供了艺术借鉴。且在陶、谢之前,风行一时的玄言诗也对唐代山水田园诗清淡风格的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流派的形成需要大批相同或相似风格的大作家组成的群体外,一个或几个具有本派领袖地位的大作家的出现,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王维和孟浩然的出现,使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有了坐标式的人物。

(三)中唐

中唐时期,是一个分化时期。大唐历经战乱由盛转衰。社会的动荡使得文人们极需寻找更符合时势且表达心声的新方式,此时的文坛相对于盛唐而言,“气骨顿挫”是最好的形容。在创新变革时,中唐诗坛百花齐放、不拘一格。前期有元洁、杜甫等人用诗歌反映现实;韦应物、柳宗元则主要以山水诗见称,讴歌自然;韩愈、孟郊“尚奇求怪”,摆脱传统诗教的束缚。山水田园诗在这样的变革下,不同风格的推动,向多元化发展。

(四)晚唐

山水田园诗发展到晚唐时便大为减弱,晚唐从文宗开成元年到昭宣帝天佑四年,大约七十年左右。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国势衰落,前景暗淡。在诗歌领域,政治黑暗,社会生活腐败堕落,民族矛盾加深,外战内乱使得人民痛苦不堪,这也使得晚唐诗人心灵受挫,对于游赏山水已然失去兴趣。还有官场争斗,党羽混乱,使得已入仕途的文人们心力憔悴,无法静心去领略山水美景,体验田园闲逸的生活,山水田园诗在这一时期有些没落。但还是有一些诗人在注力于山水田园诗的创作,如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将明丽的自然风光与繁闹的都都市生活结合,并且加入对历史的反思,将情自然地融于景。还有李商隐,他和杜牧这独有的风格,为伤感绮丽的晚唐增添了一份生机。

山水田园诗在唐朝时达到第一个艺术高峰,而山水田园诗歌风格的变迁不仅因唐代社会的时局而变,还因政治文化,思想经济而变化。诗人们努力去发现美,创造美的存在,极力摆脱传统的束缚,从现实社会出发,汲取艺术经验,促成山水田园诗走向更加成熟的地位。

三、王维

(一)王维的生平及创作

王维,字摩诘,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最杰出的代表,他能诗善画,精通音乐、佛理,可谓是盛唐灿烂文化的通才。早年对功名充满热情和向往,持儒家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但前期的作品大都表现对权贵的不满和奋发进取精神,其中游侠诗和边塞诗居多,如《少年行》、《从军行》、《陇头吟》等。晚年则无意于仕途荣辱,亦官亦隐。退朝后,常游山水之间,体悟禅理,以随遇而安的思想为主。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表现其恬淡闲适、与世无争的心情。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从泉流之声、浣女的喧笑声、莲动之声,这些听觉上的自然音响和视觉上的自然界意向相结合,构成了衣服至纯至美的雨后山村的美景,体现了作者理想境界的追求,对山野自然的向往。还有《终南山》、《渭川田家》、《竹里馆》等。

(二)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极富诗情画意,是诗情与画意的高度统一,后人称赞为“诗中有画”。王维以画入诗,使他笔下的山水田园景物的布局错落有序,富于图画美。如在《终南山》中,在“连山到海隅”的崇山峻岭之中,平添“隔水问樵夫”这一笔,是以大衬小,更“见山远而人寡也”。王维充分调动绘画的艺术手段来塑造意境。

王维还善于捕捉和描摹大自然的音响来刻画景物,创造意境。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表达出了一幅生机勃勃、诗意浓郁的秋景。王维以诗人的灵感、画家的眼光、乐师的听觉创作山水田园诗。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另一特色是诗中有禅。他笃信佛理,既悟世事皆空,以山水田园作为心灵净土,有静心观照摒弃杂念,真切体验自然,从中悟的真理。

四、孟浩然

(一)孟浩然的生平及创作

孟浩然是与王维齐名的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是盛唐第一位大力创作山水田园诗的诗人。他终生不仕,在同代人的心中,被视为不慕荣利的世外高人。思想中存在着矛盾,既有向往隐逸的一面,也有济时用世的强烈欲望,可谓是“身在山水,心在朝廷”的入世的隐士。其中在抒写孤高的情怀中夹杂着失意的情绪。如《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江上思归》等。他一生以漫游隐逸为主,诗歌内容单薄,多为描绘山水田园。如《过故人庄》、《宿建德江》等。

(二)孟浩然山水田园诗的艺术特色

 孟浩然在山水田园诗的风格上,以冲淡闲远为主调,运用白描的手法,风格天然而韵味醇厚。闻一多先生曾评:“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他的山水田园诗平淡自然,富有生活气息。如《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诗人在不遇之后,以隐士理想的眼光,描绘山村宁静秀美的景色。

 孟浩然的诗语言淡而味浓,沈德潜称“襄阳诗从静悟得知,故语淡而味终不薄”。他善用平淡的语言,融入个人思想与情感,创造出富有个性的意境和风格。

五、总结

正所谓“机缘巧合”,唐代繁盛的社会状态造就了唐代诗歌的繁盛,更使得山水田园诗达到了一个艺术高峰。唐代山水田园诗从多方面意境展现诗人们对社会不同状态下对于山水田园不同的寄托,不同阶段所表达的内心真挚的情感,或是向往山水田园,亦或是感慨称赞,都是这一时代这一诗派最不可或缺的情感与艺术特色。唐代山水诗歌无论从情感上的深刻,还是审美的创新与完善,都是诗坛上不可企及的艺术成就。

参考文献:《唐代山水田园诗传》(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

第二篇:古代文学论文

目 录

中文题目、摘要、关键词„„„„„„„„„„„„„„„„„„„„„„„2

英文题目、摘要、关键词„„„„„„„„„„„„„„„„„„„„„„„2 正文

一、关羽的生平、性格特点„„„„„„„„„„„„„„„„„„„„„3

二、《三国演义》中对关羽进行“义绝”塑造的原因„„„„„„„„„„4

三、从普通武将成为“武圣”的神化之路„„„„„„„„„„„„„„„5

注释„„„„„„„„„„„„„„„„„„„„„„„„„„„„„„„„8

参考文献„„„„„„„„„„„„„„„„„„„„„„„„„„„„„„8

《三国演义》中 “义绝”关羽的“神化”之路

摘 要:《三国演义》中塑造了一批深入人心的形象,其人物塑造的笔法凌厉,用短短的几句话就能将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尤其是对本书主要人物之一的关羽,作者更是采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来塑造,从而使得关羽成为古今妇孺皆知的名将。至此以后,关羽便走上了他“神化”的道路,被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封,最终成为与“文圣人”孔子并称的“武圣人”。

关键词:《三国演义》 关羽 义绝 神化

Ultimate loyal character, Guan Yu’s apotheosis way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bstract, It is created interiorizing that a groups of image are of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It’s characters brushwork deeply, With a few words can make book’s character have vivid.Especially to book one of the main characters of Guan Yu.The author is adopted a variety of descriptive methods to shape him.So make Guan Yu become everyone knows General since ancient to now.Since then Guan Yu took him apotheosis way, And every dynasty emperor constantly conferment him.Finally, Let him become like the Confucius same as saint.We call him as heroic saint.Keywords, 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Guan Yu, Ultimate loyal character, apotheosis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毫无疑问是一部伟大的作品,其自问世的那一天起,就一直为人们所重视,如今更是成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中的历史背景是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公元184年)到司马氏统一三国(公元280年)这一百年左右的时间。其中书中所塑造的“三绝”更是深入人心,而“三绝”之一的“义绝”关羽成为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封的典型,最终从一名普通的武将成为近“神”的“武圣人”。

一、关羽的生平、性格特点

历史上的关羽(?~219)并没有详细的生平家世记载,只有《三国志》中一言记载道:“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亡命奔涿郡。”①《三国演义》中第一回则借关羽自己口中解释了他的出身:“吾姓关名羽,字长生,后改云长,河东解良人也。因本处势豪依势凌人,被吾杀了,逃难江湖,五六年矣。”至此我们不难看出,关羽应该原本只是河东解良的一个普通百姓,因为杀人犯了法四处逃难才得以遇见刘备。而这也是他一生中最光辉的时期的一个开端。自“桃园三结义”后,他一直忠心跟随刘备,这才有了后来《三国演义》中的“斩黄巾首立功”、“三英战吕布”、“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刮骨疗毒”以及最后的“败走麦城”。尽管其中很多情节是《三国演义》虚构出来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关羽确实是历史上的一员虎将,但绝不是《三国演义》中所塑造的那么“智勇双全”。

就关羽的性格而言,从《三国演义》中不难看出,我们顶礼膜拜的“武圣”不只有着“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忠义两全,其实也有着阴暗的一面。《三国演义》的第六十五回:当马超归降刘备的消息被关羽知道后,关羽上信刘备,想要从荆州入川与马超比武,吓得刘备一身冷汗。而后,还是诸葛亮深谙关羽的脾气性格,写了封回信赞叹关羽是美髯公绝伦超群,马超只不过是和张飞一样猛将而已。关羽将诸葛亮的书信遍示宾客后,这才打消了“入川比武”的念头。而第七十三回:刘备进位汉中王,在蜀中册封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为“五虎将”。派费诗去荆州封赏关羽,而当关羽知道是将他与“张、赵、马、黄”四人共称时,关羽怒曰:“翼德吾弟也;孟起世代名家;子龙久随吾兄,即吾弟也,位与吾相并,可也。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断然拒绝了刘备的封赏,最终还是费诗的一番说教,并将他称为刘备一般的人物,关羽才欣然拜受印绶。其实我们不难看出,一向以“义”字当先的关羽,并不是嫌弃黄忠老迈而不屑与他为伍;而是因为在他带兵攻打长沙时,黄忠曾是他的手下败将,以 关羽的自傲,焉肯与自己的手下败将同位而称?所以他才不能接受和黄忠一起同为“五虎将”。至此也不难看出关羽并未“义”待黄忠。②反而尽显关羽性格中的自傲、自负,而这也是他最后失掉荆州,败走麦城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他对待不如自己的同僚与盟友,也缺乏起码的尊重,虽说没有永远的盟友,但是关羽恃才傲物,盛气凌人,对待盟友,动辄恶语相向。充分体现了他性格的“刚而自矜”——刚强而骄矜(自高自大)。刚强固然是优点, 但也须看场合和对象,不能时时处处一味刚强, 否则便有可能误事;骄矜则是一大缺点, 对于独当一面的统帅或政治集团的领袖, 甚至是致命的弱点。③

二、《三国演义》中对关羽进行“义绝”塑造的原因

谈到关羽的形象,人们自然会在脑海中浮现出《三国演义》第一回对他外貌的描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而“义绝”形象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刻画的“三绝”之一,把关羽塑造成一个忠义智勇兼备的英雄形象。从古至今,圣哲贤人、英雄豪杰成千上万,只有关羽的地位如此显赫,如此得人心,应该说不是偶然的,这有着深层次的伦理道德原因,关羽形象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尤其是伦理文化,因而堪称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代表了普通民众的伦理道德倾向。④

所以《三国演义》中对关羽进行“义绝”塑造的原因不外乎是两点:一,作者罗贯中个人对于关羽的钦佩。二,借关羽所具有的忠义,即普通民众的伦理道德来对罗贯中所处的时代的讽刺。

虽说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并不像是罗贯中笔下的那么智勇无双、忠义参天,甚至以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是对刘备过于愚忠了。但就当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而言,确实是让人肃然起敬。尤其是当刘备在徐州被曹操击败投奔袁绍,他为曹操所擒,并被曹操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后替曹操斩杀颜良后又被封为汉寿亭侯。但就算是曹操如此器重礼待,关羽也始终是心系刘备,其回答张辽的一段话我们便不难看出。既而辽问羽,羽叹曰:“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⑤《三国演义》第七十四回:刘备为汉中王,拜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同年秋,关羽水淹于禁七军,杀庞德,降于禁,威震华夏。但面对孙权的求婚,关羽大骂孙权是贼寇并严词拒绝了这门婚事,孙权知道后大怒。后来趁关羽北伐襄阳、樊城,袭击荆州。3 表面上看来,关羽的拒婚并谩骂孙权似乎是违背了刘备同诸葛亮制定的“联吴抗魏”的策略,实则不然;因为在关羽看来,刘备是汉中山靖王之后,是正统的汉朝皇室后裔,他起兵是理所应当的,是正义的,因为他是为了匡扶汉家社稷。而孙权尽管雄踞江南,兵强马壮,但是说到底,也不过是瓜分汉朝天下的一个乱臣贼子,同曹操无异。所以,他拒绝与孙权联姻,实际上就是对刘备的忠心。如此忠义,相信确为当时世之表率,令人钦佩,相信这也就是罗贯中为什么会为关公虚构出千百年脍炙人口的“千里走单骑”与“过五关斩六将”吧。这两个情节或是罗贯中有感于关公的忠心而虚构,但真正将关于塑造成“义绝”的情节当是《三国演义》第五十回:“关云长义释曹操”。尽管此情节是罗贯中虚构的,但不容置喙的是也正是此情节成功地成就了关羽的“义”,从而塑造了关羽千百年来人尽皆知的“义绝”形象。清初人毛宗岗曾这样描述关羽形象:“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思之谊重。„„是古今来名将中第一奇人。”⑥并将关羽定义为“义绝”。

而联想到罗贯中身处于元末明初的时代,一边是社会动荡不安,百姓流离失所;另一边是自己理想不得实现,又面临身处二朝的尴尬局面,为中国士人传统伦理所不齿。所以,借史讽今,以抒己愤,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加上他对于关羽的欣赏与钦佩,因此将自己不得实现的理想寄托在自己笔下自己所钦慕的人物,选择关羽作为“三绝”之一的“义绝”,从而进行脸谱式的塑造,也算是一位作者对自己的作品的一种个性化创作吧。至于最后的败走麦城,不降孙权而死,则算是“义绝”塑造中的最后的升华,悲壮,但是却令人一咏三叹,回味无穷。但不管怎么塑造,关羽也还是只是一个人的形象,也有着自身致命的性格缺陷。只是湖海散人或许不曾想到,在他身死以后,他所塑造的“义绝”关羽却被历代的统治者所重视,不断加封,走上了“神化”的道路,甚至成为了和“文圣人”孔子并称的“武圣人”,受百姓的朝拜与万世香火。

三、从普通武将成为“武圣”的神化之路

关羽生前最辉煌的时候,也不过官至“五虎将”之首、前将军、汉寿亭侯,假节钺,总领荆州七郡事务。死后追谥“壮缪侯”。这样官职,在当时并算不上是很高的官职,就“关、张、马、黄、赵”“五虎将”相比,其生前地位几乎相当,死后也都被追谥封侯。但关羽却从宋代徽宗在崇宁元年(1102年)加封他为“忠惠公”开始,一步步走向了他成为“武圣”的神化之路,到了清代宣宗,即我们熟悉的道光皇帝,于道光八年(1828年)加封他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其间700多年的时间里,关羽由人入圣,现在更是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信仰。

究其根本,主要原因有三点:一,关羽生前的“忠义”为当世所少有,后世所钦佩;二,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义绝”脸谱化塑造深入人心,从而掩盖了关羽真实性格的缺点,开始成为人们的一种信仰;三,后代统治者基于自己统治的需要,以及关羽“忠义”对百姓的影响,采取不断加封,来巩固自己的统治。

历史上真实的关羽,虽然没有《三国演义》中“温酒斩华雄”的英武,也没有“千里走单骑”与“过五关斩六将”的传奇经历,更没有“华容道义释曹操”的义薄云天,但却也有着不为曹操高官厚禄所动,封金吊印而投刘备,以及水淹于禁七军的忠义勇武。而这样一位武将,相信确实是动荡不安与尔虞我诈的东汉末年的一位令人尊敬的英雄。陈寿在《三国志》中直言记载“羽刚而自矜” ⑦。所以哪怕他有着很明显的性格缺点,但却仍是让后人所钦佩的。在《三国演义》问世之前, 民间已有关羽崇拜, 佛教、道教也根据自己的需要来神化关羽⑧;但真正让关羽从普通人向“神”转变的,还是罗贯中著的《三国演义》。提高关羽的地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树立关羽高出其他武将的武勇,并以此来体现他的“忠义”。《三国演义》中,名将如云,但关羽之奇勇神威更出于众将之上。温酒斩华雄,关羽便以万人敌的雄姿傲立于世。⑨但这也只是罗贯中对于塑造关羽“义绝”的一个开始而已,而随后的一系列虚构情节,无不是为了更加突显关羽的“忠义”。另一个方面,也是为和“三绝”中的“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形成侧面衬托,从而达到文学作品中的典型环境下的典型人物的文学化效果。罗贯中对于关羽“义绝”塑造可谓是不遗余力,即使如此,在《三国演义》付梓后的很多年里,民间虽对关羽“忠义两全”的“高、大、全”的形象顶礼膜拜,但却并未将他“神化”,只是视作一位伟大的英雄来崇拜,却为关羽神化奠定了基础,而宋徽宗则是第一个将关羽推上“神坛”的人。当时的大宋王朝正值内忧外患之际,面对无法改变的羸弱局面,宋徽宗选择将希望寄托给了历来被百姓所崇拜的关羽。他加封关羽为“忠惠公”,想通过突显关羽的“忠”,达到鼓励百姓和大臣效忠自己,与金人作战的效果,从而解决当时的矛盾。自此以后,历代统治者都不断加封关羽,以期用这种手段加强对百姓的信仰控制,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三国时期这么多的文臣武将,为什么这些统治者偏偏选中了关羽呢?其实这不是偶然,而是必然的。关羽作为最初跟随刘备一起起事的人之一,不仅有着万人莫敌的大将 风范,更难得的是较张飞而言,他亦有谋略,明事理。即使是当刘备在徐州被曹操打败而投奔袁绍,他被曹操所擒时,仍提出“不降曹操,只降汉帝”;到后来的封金挂印而弃曹投刘;到最后的败走麦城,不降孙权而死;这些都显示了他对刘备的忠心。而桃园结义,不杀马失前蹄的黄忠,也无不彰显他的义薄云天。这样的“忠义”精神,显然是千百年来统治者所倡导的儒家伦理道德中的优秀品质,倘若百姓能以此为榜样,统治者又愁自己的江山不稳?所以,层层加封,也就是理所应当了。

即使如此,《三国演义》仍是关羽走向“神坛”不可或缺的桥梁。倘若没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对关羽进行“义绝”的脸谱化塑造,关羽义薄云天的形象也不会得以让世人所熟悉,更不会成为妇孺皆知的大英雄,也就无从谈起千百年来被百姓所景仰了。恰恰百姓的这种景仰,直接让关羽引起了统治者的注意,从而被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封,一步步将他“人性”的一面消磨殆尽,却大肆宣扬他的“神性”,最终走上了“神坛”,成为人们心中那个理想化的人。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源自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关羽的“义绝”形象,所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义绝”塑造,关羽走上“神坛”的路途或未可知。但就关羽“神化”的历史进程而言,则是上至封建君主,下到黔首百姓,旁至三教九流,以及其它各种宗教等各种社会力量,均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可以说,关羽的由人入圣,虽是由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义绝”形象为基石,但却是千百年来,社会的各种力量相互交织促进而成的。

总的来说,关羽作为历史上一名功绩彪炳的武将,确有他的独到之处,值得让后人尊敬。但他并不是我们现在普通百姓所熟知的那位“武圣人”,因为他性格中的盛气凌人、刚而自矜都是造成他最后兵败身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只是到了明朝,在罗贯中的笔下,作者过于夸大了他身上的“忠义”,但这是因为文学作品中对于塑造“义绝”这一典型人物的需要,是一种人物艺术化的手法。至于后来历代统治者出于自己统治需要的目的,对关羽进行层层加封,则更是一种政治手段了。这对于我们以客观的、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正确认识一个历史上的真实人物,都是有阻碍的。因为他们都是竭力宣扬他符合自己需要的好的方面,而掩盖了他不好的那一面。所以,关羽能从《三国演义》的“义绝”一步步走上神坛,成为“武圣人”,其实都是人们理想化的主观认定和文学作品中的艺术夸大,已经政治目的的需要共同促成的。注释:

①⑤⑦[晋]陈寿 撰 [宋]裴松之 注.三国志·蜀书六·关张马黄赵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6,560,567 ②席东京.英雄的末路——浅谈关羽、张飞的性格差异与缺陷[J].古代文学研究(文教资料)2009(6),下旬刊

③⑧沈伯俊.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论关羽形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第6卷 第4期

④王春梅.义绝——雅俗文化交融整合的关羽形象[J].大众文艺(文史哲)⑥[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2

⑨杨旺生.论关羽形象的“类神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

参考文献:

【1】[晋]陈寿 撰 [宋]裴松之 注.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清]毛宗岗.读三国志法[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4】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后汉演义[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5】席东京.英雄的末路——浅谈关羽、张飞的性格差异与缺陷[J].古代文学研究(文教资料),2009(6)

【6】王春梅.义绝——雅俗文化交融整合的关羽形象 [J].大众文艺(文史哲)

【7】沈伯俊.民族文化孕育的忠义英雄——论关羽形象[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

【8】杨旺生.论关羽形象的“类神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1)【9】郭若鑫 赵岩.试论《三国演义》关羽形象类型化与多样性的统一——对于关羽“义绝”形象的补充[J].大众文艺(文史哲)

【10】刘海燕.民间传说中关羽形象塑成探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11】韩红宇.《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中关羽人物形象之比较[J].电影评介(文学长廊)【12】孙波.浅谈《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塑造[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13】李惠明.传神文笔写关公——关羽艺术形象神圣化之历史变迁[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3(2)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学

一、填空

1、隋朝李谔的《上隋高帝革文华书》

2、“初唐四杰” 王勃 杨烔卢照邻 骆宾王()

3、“文章四友”:杜审言 李峤 苏味道 崔融

4、“吴中四士”:指张若虚、贺知章、张旭和包融

5、洛中八俊是北宋和南宋交接时期,在洛中地区活跃的八位文人,他们被记载于宋代楼钥《攻愧集》第七十一卷。历史上,只有其中的三人被确认,这“三俊”分别有“诗俊”陈与义、“词俊”朱敦儒和“文俊”富直柔。其代表作品有《登岳阳楼》和《墨梅》(陈与义)、《雨中花》(朱敦儒)等。

6、《春江花月夜》

7、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好颜色。“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8、宋之问 沈佺期 成为律诗定型的标志

9、“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 和《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10、王士源说孟浩然的五言诗“天下称其尽美矣

11、《黄鹤楼》崔颢 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

12、元结的《系乐府》中《贫妇词》《去乡悲》《农臣怨》

13、诗鬼 李贺

14、诗豪 刘禹锡“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

15、“二王”:王叔文、王丕

16、南宋四大家: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

17、“七绝圣手”“诗家之夫子”是指 王昌龄

18、“皮陆”:陆龟蒙、皮日休

二、问答题(简答题)(什么是上官体、城斋体、易安体?其特点)

上官体:指唐初贞观、龙朔之间,以宫廷使人上官仪诗风为代表的封合应诏之作,绮靡浮艳,是齐梁宫体诗的余风。工于五言,追求形式技巧与声辞之美宫廷化诗风,但有一种天然媚美之致,体现了较为健康开朗的创作心态和雍容典雅的气度,成为代表当时宫廷诗人创作的最高水平典范,对律师形势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231页《箧中集》:诗集名,元结收沈千远、赵微明、孟云卿、张彪、王季友等诗二十四首,命名为《箧中集》。他们诗中没有盛唐诗中那种慷慨豪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他们是最先感受到哀败景象到来的一群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予了很多的评价。元结主张诗应有规讽寄托,有益政教,故选录其中以警时人。初唐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初唐诗人。他们均是官小而才大,名高而位卑,心中吃哦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郁积着不干人下的雄杰之气。他们的是重视抒发一己之情和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同时,他们反对继承齐梁遗风的上官体,积极开拓诗歌的思想题材领域,倡导有“骨气”的刚健之诗,为初唐诗坛吹进了一股清新的空气,使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开始形成,但他们的诗仍残留不少南唐遗风。

山水田园诗:是盛唐最有影响的诗歌流派之一,山水田园诗派诗人多仕途失意,受佛道思想

影响较深,寻求隐匿,因而诗中多描写山水田园的自然风光。其诗风清新流利,常常表现出静谧恬淡的境界。王维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杰出代表。

边塞诗:是盛唐诗歌中的一个重要的流派。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涣等。他们继承并发展了魏晋、隋及唐初以来边塞诗的创作传统,以深刻的边塞生活体验多方面反映边塞生活,表现了巩固国防,为国立功的英雄主义气概和进取精神。诗歌反映了盛唐时代气息,开阔了诗歌创作题材,气势磅礴,乐观向上,描写生动形象,风格雄浑豪放,富有艺术感染力,促进盛唐诗歌的繁荣。

大历诗风:指大历至贞元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使人的共同创作风貌。他们大多青年时期在开元太平盛世度过,受过盛唐文化的熏陶,可由安史之乱引发的近十年的空前战乱,使他们心里状态产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的诗,不再有李白的自信与气势,也没有杜甫的反映现实的激愤和深广情怀,但也有少量盛唐余韵,民生疾苦,但大量作品表现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净高逸的情调,淡远凄静的情志,虽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但气骨顿衰,转录出中唐面目。代表有李端、卢纶、韩翃、钱起、司空曙等。

大历十才子:

1、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十才子,指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伟、夏侯审。因在大历年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瞩目。他们创作成就高低不一,钱起被公认为十才子之冠。

2、他们的诗歌内容上主要写日常生活细事、自然风物和羁旅愁思,抒发寂寞冷清的孤独情怀,表现超然世外的隐逸风调

3、艺术表现以谢朓为宗,讲究格律辞藻,追求清雅闲淡

4、手法上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都写的精致工整,带有大历诗特有的情思韵味。

5、“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编的《极玄集》。

郊寒岛瘦:对中唐诗人孟郊和贾岛的称谓。孟郊一生困顿,贫寒凄苦,其诗也常道穷愁凄凉;贾岛的诗注重字句的雕琢、推敲。因二人诗歌都有清峤硬瘦,好作苦语,固有此称。

唐传奇:是在前代志怪小说和史传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言小说,它注重作品的审美价值,注重小说的愉悦性情作用,油菜形成“作意好奇”、“始有意为小说”的特点。其题材扩大,篇幅加长,情节完整、描写细腻,注重人物思想刻画,展示人物命运,反映复杂社会,代表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质变,标志我国小说发展到成熟阶段。代表有王度的《古镜记》白行简的《李娃传》

变文:也简称“变”,是寺院僧侣向听众做通俗宣传的一种文体,是转变的一种底本。这种文体盛行于唐代。因清光绪年间才从甘肃敦煌藏经洞发现,故又称“敦煌变文”。现存的变文,其内容一为佛经故事,如《降魔变文》,一为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如《伍子胥变文》,一为当时当地的重大的人物和事件,如《张议潮变文》。变文对我国通俗讲唱文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后蜀赵崇祚编,收录唐、五代词人温庭筠、黄埔松、韦庄等十巴家词500首,欧阳炯作《花间集序》,指出这些词人把视野完全转向女性姿色和生活情欲,艺术上文采繁华,轻柔艳丽,崇尚雕饰,形成缛采轻艳的花间词风,对词体影响极大,“诗庄词媚”一说成因即与它有关。

新乐府运动:是有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的反映现实的诗歌革新运动。“新乐府”一名,是白居易相对汉乐府而提出的,标榜“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宗旨,强调诗歌“补差时政”“泄导人情”的社会功能,提出诗歌通俗话的具体要求。不论是古题还是新题,只要是为事而作,都被看做是新乐府诗。

俗讲:与僧讲对立的概念。佛教传入中土后,僧徒为弘扬佛法,利用说唱手段为俗众讲佛家

教义宗教活动。是一种讲道通俗化的手段。主要来源于六朝以来佛家的讲道化俗手段:“转读”和“唱导”。唐代形成俗讲。

变文:或简称“变”。是转变的底本。敦煌说唱类作品中保留较多。一种说唱艺术,适应普通民众的审美趣味,也有佛教文学的影响。想象丰富,语言活泼。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散韵结合。

260韩愈诗风:

278张王乐府:张籍王建 古文运动: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317晚唐小品:在古文走向衰落的过程中,晚唐小品却异军突起,大放光彩,是韩愈、柳宗元杂说、寓言小品等文体在新形势下的继续和发展,也是晚唐日趋尖锐的各种社会矛盾的产物。基本特点一是篇幅短小精悍二是多为刺时之作有的放矢,批判性强三是情感炽热,生气贯注。其代表作家有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

318“三十六体”:晚唐令狐楚、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擅长骈体文,其中李、温、段三人齐名,时号“三十六体”(三人在其兄弟中皆排行第第十六,故有此称)

“西昆体”

苦吟诗人

三、阅读翻译题()

(1)也是论述题,原文:魏征《隋书文学传序》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若能掇彼清音,简兹累句,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斌斌,尽善尽美矣。

翻译:

分析:“贵于清绮”是对追求声律辞藻的南朝诗风的概括,偏重于诗的声辞之美而言,宜于咏歌是其所长,缘情绮靡而流于轻艳纤弱则为其所短。“重乎气质”指北朝诗歌特有的真挚朴厚的情感力量和气势,贞刚壮大是其所长,而表现形式的简古质朴或理胜其词,则是一种缺憾。二192页(2)原文: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东方公1足下2:文章道弊五百年矣3。汉、魏风骨4,晋、宋莫传,然而文献有可征者5。仆尝暇时观齐、梁间诗,彩丽6竞繁,而兴寄7都绝,每以永叹。思古人,常恐逶迤颓靡,风雅不作,以耿耿8也。一9昨于解三10处,见明公《咏孤桐篇》11,骨气端翔12,音情顿挫13,光英朗练14,有金石声15。遂用洗心饰视,发挥幽郁16。不图正始之音17复睹于兹18,可使建安作者相视而笑19。解君20云:“张茂先

21、何敬祖22,东方生23与其比肩。”仆亦以为知言也。故感叹雅制24,作《修竹诗》一首,当有知音以传示之

翻译:东方公足下:文之道衰弊,已经有五百年之久了(指从西晋至唐初),汉魏时期优秀的风骨传统,晋宋虽然没能流传下来,然而在现存的文献中有可以找到证明。我闲暇的时候曾经欣赏齐梁的诗歌,(觉得)当时的创作过分追求词采的华丽,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每每感慨万千。回想古人,常常担心浮艳绮靡(的文风充斥文坛),而风雅之风就此沉寂下去,因此心中很是不安。自从昨日于解三处欣赏了您的《咏孤桐》诗,深深地感到诗中透露出一种端直飞动的风骨美,声情并茂,抑扬起伏,表达鲜明精练,音韵铿锵悦耳。于是乎心目为之一新,消除了那种沉闷和抑郁之感。没想到(您的诗作)又感受到了正始之音,也可以令建安时代的作者感到欣慰。解君说:“您可以与晋代的张华、何劭相比肩”,我认为这是知音之言。所以感叹于雅制(的复兴),所以写了这首《修竹诗》,自然期待献给

分析:

241页(3)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唐兴,官举大振。历世之文,能者互出。而又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然而莫不好古者遗近,务华者去实;效齐、梁则不逮于魏、晋,工乐府则力屈于五言;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浓莫备。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其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翻译:

分析:沈宋:是指初唐诗人沈佺期同宋之问的并称。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

苏李:指苏武、李陵。过去把汉时期的无名氏的诗都附会在他们的笔下。最早见于《文选》。是汉代文人诗的代表。

曹刘:是指曹植与刘祯,二者均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刘勰曾在《文心雕龙》中把二者并称。

颜谢:是指南朝宋诗人颜延之和东晋诗人谢灵运,后者被钟嵘称为“元嘉之雄”。

徐庾:是指南朝梁、陈时期文学家徐陵和北周文学家庾信。他们集六朝诗作之大成。

四、论述题(选取一篇默写分析其内容及艺术特色 李煜 虞美人)

南北文学的优缺点或区别

初唐统治者提倡的是什么样的文风?对后来的唐文学的发展有何影响? 225页论述李白诗歌的艺术个性特点

233页 为什么杜甫的诗被称为史诗?

240页 杜甫诗的艺术风格

257页 韩孟(韩愈和孟郊)诗派的理论主张

267页李贺的诗歌特征

276页简述韩愈的“以文为诗”

277页新乐府诗歌的特征

284页简述白居易新乐府创作主张

303页简述韩愈柳宗元 古文运动的主张(散文艺术成就308)

357页论述李商隐的艺术成就

五、综合题(任选一名诗人或词人的作品分析其内容和风格,或任选作品分析唐诗宋词的区分)如:375页李煜《虞美人》

第四篇:中国古代文学

一.名词解释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并称,四人都出生于太宗时,才高位下,高宗时以文词齐名天下。四人从理论和实践上与“上官体”对立,体现出诗风的转变。并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推动了律诗的发展。

2.沈、宋: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皆为初唐宫廷诗人,同以五言律诗见长。他们在总结前人和当代人应用声律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完成了“回忌声病,约句准篇”(《新唐书·宋之问传》)的工作,为律诗在平仄粘对、句数用韵方面的定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使以后作诗的人有明确的规格可以遵循。律诗形式的定型,在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3.江湖诗派是稍晚于四灵,并受四灵影响的一个诗派,因作品多收入《江湖集》而得名。他们多为落 二.填空题

1“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是王昌龄

2.杜甫诗歌风格多样,但为历来所公认的主要风格沉郁顿挫

3.在韩孟诗派中,以瘦硬奇警为诗风特点,直接影响宋代江西诗派的重要诗人是贾岛 4.唐代文学的发展,大体上可以安史之乱为分界线

5.白居易的生平与思想可分前后两期,以四十四岁时被贬江洲司马为分界线

6.北宋 三.简答题

1.《春江花月夜》是著名的七言歌行,被闻一多赞美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有如下特点: 的境界,色彩上偏于素净。

7.陈子昂在著名的《修竹篇序》里表达了他的诗歌革新主张。首先,他用“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概括了前代文学的弊病和不足;其次,他明确标举“汉魏风骨”与“风雅兴寄”,反对没有风骨、没有兴寄的作品; 四.论述题

1.黄庭坚诗歌理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阐明了具体的写诗办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黄庭坚认为,“文章最忌随人后”(《赠谢敞王博喻》)、“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题乐毅论后》),主张创新。创新的办法是“以故为新”。“以故为新”的具体办法就是“夺胎换骨”,即“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冷斋夜话》卷一引)。这就意味着创新是建立在对前人作品的加工改造上,一是不改变前人作品的意思,但用新的语言来表达;一是袭用前人的语言,但表达的是新的意思。此外,他还对诗歌句眼的设置、句律的运用、章法的安排等发表了具体的意见。这样的办法切实可行,而且立竿见影,对学诗者有实际的指导作用。

2.《长恨歌》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白居易的本意是要“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所以,诗的前一部分对君主的耽色误国和贵妃的专宠有所讽刺。但是,一方面由于作者对明皇的看法存在着矛盾,毕竟这个历史人物既是安史之乱的制造者又是“五十年太平天子”和悲剧的承担者,所以在描述杨、李爱情悲剧本身时,又抱着同情态度,用了许多动人的情节和语言把这场悲剧写得缠绵悱恻,使得诗歌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这就出现了双重主题彼此纠缠的现象。既有讽刺,又有同情。诗的客观效果是同情远远地超过了讽刺。因而《长恨歌》留给读者的,主要不是对唐明皇和杨贵妃荒淫误国的批判,而是对刻骨铭心的爱情的深深感动。3.盛唐诗歌内容丰富,思想深刻,体制大备,艺术精湛,思想和艺术都超越前代而臻于唐五代诗的顶峰。欣欣向荣的时代造就了一代人胸襟开阔、抱负远大、热情开朗、乐观自信的精神风貌,也激起了他们入世与出世、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而在内容方面形成盛唐诗歌所特有的理想主义、英雄性格和浪漫色彩,在艺术上则表现出清新自然、雄健高华、兴象超妙、声律圆融的鲜明特色。(要结合作品和例子回答)

4.高适、岑参同以边塞诗擅名,同长于七言歌行,诗风同样豪放。但也有不同:“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在反映现实的深度方面,高适诗超过岑参;在题材丰富新奇方面,岑参超过高适。高适诗将追求不朽功名的高昂意气,与冷峻直面现实的悲慨相结合,苦难与崇高相对照,表现出慷慨悲壮的美;岑参诗将西北荒漠的奇异风光与风物人情,用慷慨豪迈的语调和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手法,生动地表现出来,别具奇伟壮丽之美。艺术上高适诗以沉雄质气和浑厚骨力取胜,殷璠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岑参诗意奇、语奇、调奇,殷璠评其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

第五篇: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1、远古时期的歌谣和神话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2、马克思将上古神话科学地定义为“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得自然界和社会形态。

3、保存最完整的神话著作《山海经》

4、六艺:《诗》,《书》《易》,《礼》《乐》《春秋》

5、现存神话主要内容分类:解释开天辟地的神话(女娲补天),解释日月星辰,风雨雷电,鸟兽草木等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神话。,同自然和权威进行抗争的神话(后羿射日),有关民族来源,先祖诞生等人类社会生活的神话。大雅生民(周)玄鸟生商(商)

6、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第一部纯文学作品,是我国文学史的开端,共收入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诗160篇,雅诗105篇,颂诗40篇,诗经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诗三百”,汉代学者奉为经典,史称《诗经》

7、诗经的来源:采诗,献诗。

8、四始:《关雎》风之始。《鹿鸣》小雅之始。《文王》大雅之始。《清庙》颂之始。

9、诗经按照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共15国风。雅诗共105篇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31篇,小雅74篇。颂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

10、汉代传《诗》,申培《鲁诗》辕固生《齐诗》韩婴《韩诗》(今文诗)毛苌毛亨《毛诗》(古文诗)

11、诗经的艺术成就:(1)反映现实生活,干预现实政治的创作倾向。(2)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借景言情的抒情方式。(4)整齐中富于变化的语言特色

12、记言记事之祖:《尚书》《春秋》

13、《尚书》:即上古之书,是一部记言的古史,我国现存最早的以记言为主的历史散文集,书中记载的主要是一些官方问诰,誓词一类的文字。

14、《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由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撰而成,它简要的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周王朝和各诸侯国的历史。《春秋》的记事特点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系年记事,条理清晰,语言简朴,在记事的过程中表选出作者的倾向和评价。

15、《国语》是一部分国记录的史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史。

16、春秋三传:《公羊传》《毂梁传》《左传》

17、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形式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18、左传的艺术成就:(1)左传又是一部有很高文学价值的历史散文著作。它的文学成就,首先体现在叙事上。(2)左传的文学成就还体现在写人上。(3)其语言也很有特色,左传的语言简洁凝练,生动传神。

19、《战国策》倾向纵横家

20、道:《道德经》老子,墨:《墨子》墨子。显学:儒墨

21、《论语》:是一部记载孔子及其言传弟子言行的书,是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记,在战国初年编辑成书,是先秦儒家学派的代表作。共12篇。语录体散文

22、《孟子》:是一部主要记载孟子言行的书,书中详细记载了孟子对各国诸侯的游说之辞和与其他学者的论辩之辞,《孟子》一书由孟子和他的弟子共同著述,是战国中期儒家学派的代表组。七篇

23、战国末期儒家代表:荀子

24、《庄子》:庄子一书是先秦到家学派的代表作,今本三十三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七篇是庄子自著,外篇十五篇和杂篇十一篇是庄子门人和后学所作,庄子一书虽不是一人一时之作,但全书的思想和文风基本一致。

25、庄子通过“卮言”“重言”“寓言”来表达它的思想

26、《庄子》寓言,在先秦诸子中最富有文学性,最富有浪漫主义

27、《楚辞》: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创作的一种新体诗的名称,因其具有鲜明的楚国地方特色,故谓之“楚辞”《楚辞》是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西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宋玉等的作品和汉人的模拟之作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

28、楚辞和诗经的对比:《诗经》产生年代: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产生地域:黄河中下游流域为主。作者:集体创作。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为主。诗歌性质:多数保留民歌风貌。形式:质朴短小,四言为主。《楚辞》产生年代:战国中后期。产生地域:长江汉水流域。作者:个人创作。诗歌性质:文人诗。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为主。形式:华丽宏大,杂言为主。

29、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大诗人,第一位爱国诗人,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

30、《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属于长篇自传性政治抒情诗,为我国古代文学最长的政治抒情诗。

31、《九歌》:是《楚辞》当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战国时期流传于南楚地的民间祭歌,由屈原对祭歌修改加工,主要是南方巫祭的产物,用于宗庙,祭祀的歌曲歌词共十一章,中间九章是语神曲,《九歌》因中间九章而得名。

32、《九辩》长篇抒情诗,悲秋

33、李斯《谏逐客书》

34、《过秦论》贾谊

35、《治安策》(《陈政事疏》)贾谊政论文

36、《盐铁论》是经桓宽整理而成的盐铁会议文献,是西汉后期重要的政论文集。

37、刘向编著的叙事散文有《新序》《说苑》和《列女传》都是历史故事集,先秦至汉代史事。

38、东汉散文:班固《汉书》,王充《论衡》

39、司马迁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40、实际五种体例篇数及内容: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巨著,它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皇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共有一百三十篇,分本纪十二,书八,表十,世家三十,列传七十。本纪记帝王事迹,世家记诸侯王的兴衰更替,列传记有价值的历史人物,书记礼乐、律历、河渠、经济等方面的事,表是大事记。

41、史记的艺术成就:(1)作为以人物为中心的历史传记,史记最突出的成就是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2)《史记》的悲剧艺术(3)《史记》的语言艺术

42、最早以赋名篇的作品是荀子的《赋篇》

43、汉初的赋为骚体赋

44、汉代骚体赋最优秀的代表作家是贾谊最为著名的代表作品是《吊屈原赋》《鵩鸟赋》

45、散体大赋的奠基之作:枚乘《七发》

46、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47、汉赋四大家:杨雄,班固,张衡,司马相如。

48、杨雄:《甘泉赋》《羽猎赋》《河东赋》《长杨赋》

49、班固:《两都赋》

50、张衡:《二京赋》(散体大赋的结束)《归田赋》(抒情小赋的开始)

51、乐府:乐府是秦汉时期掌管音乐的政府机关的名称,主要是负责组织文人创作和从民间采集诗歌配乐演唱,供朝廷所用。乐

府又是一种诗体的名称,魏晋以后,人们把乐府机关演唱的诗歌称之为乐府,于是乐府又成了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52、汉乐府民歌内容及艺术成就:内容:(1)反映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2)揭露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3)反映妇女婚姻爱情生活的诗篇。(4)揭露上层社会荒淫腐朽的生活。成就:(1)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2)汉乐府民歌的叙事性较以前大为加强。(3)汉乐府民歌开始使用对话和行动来表现人物。(4)体制上的开拓和创造。

53、文人五言诗主要有苏武,李陵唱和的“苏李诗“,和被收在《昭明文选》中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54、建安风骨:建安风骨也称建安风力或汉魏风骨,出自钟嵘《诗品序》,是人们对建安时期美学风范的一种概括。指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歌继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运用朴素的言辞,反映当时的社会**和民生疾苦,表现诗人们建功立业的理想和一统天下的志向,诗歌情调慷慨激昂,感情炽热充沛,语言朴素清新刚健,思想性和艺术性得到完美的统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后世文学家创作的典范。

55、“汉末实录,真诗史也”评价曹操

56、曹植,字子建,世称陈思王《诗品》称为“建安之杰”

57、建安七子:最早见曹丕《典论论文》,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王粲)

58、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阮

籍,嵇康,其次向秀)

59、阮籍的诗以82首五言《咏怀诗》为代表作。60、嵇康散文的代表作是《与山巨源绝交书》。61、潘岳的代表作《悼亡诗》 62、郭璞《游仙诗》

63、左思的《三都赋》“豪贵之家,竟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64、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归去来兮辞》赋作 65、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1)平淡自然,亲切纯真。(2)浑融完整,境界高远(3)语言自然而精工(4)风格多样 66、钟嵘《诗品》称他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67、山水诗:南朝宋初兴起的一种诗体,代表人物是谢灵运(第一个山水诗人),谢朓,内容主要描写山水景物,真实的反映山水自然美,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创造情景交融的意境,山水诗对唐代田园山水诗派产生深远影响 68、元嘉三大家:鲍照,谢灵运,颜廷之。

69、庾信是集南北朝诗歌集大成者,《哀江南赋》,南北朝辞赋中的压卷之作。

70、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长篇叙事诗《木兰诗》 71、魏晋南北朝的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志人小说。72、志怪小说成就最高:干宝《搜神记》 73、志人小说: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

74、《论文》是曹丕专著《典论》中的一篇,是我国第一篇文学专

75、陆机《文赋》是我国第一部创作论

76、《诗品》一名《诗评》,是我国第一部评论五言诗的专著,将122位诗人分为上中下三品

77、初唐四杰:卢照邻,骆宾王,王勃(五律五绝),杨炯 78、山水田园诗人:盛唐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山水,田园风光,表现诗人的隐逸生活,闲适情趣为主要内容,诗境淡远自然,清雅明秀,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形式以五言(五律,五绝,无古)为主,代表作家王维,孟浩然。

79、孟浩然是唐代大量写作山水景色与隐逸生活的第一人。80、王维,字摩诘。《东坡志林》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81、盛唐边塞诗:以表现边塞战争,边塞生活,边塞风光和壮士的思想感情为主要内容。风格慷慨悲壮,情调高亢激昂,最能代表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形式以七言歌行,五言古体,七言绝句为多,代表作家高适,岑参。82、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p294自行整理

83、韩愈是司马迁以后最杰出的散文家,苏轼称“文起八代之衰” 84、柳宗元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85、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

86、《木兰诗》《孔雀东南飞》《长恨歌》《琵琶行》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最高成就

87、孟郊作诗以内容上的“吟苦”和艺术上的“苦吟”著称 88、韩孟诗派既杰出又年轻的诗人是李贺(诗鬼)89、《李娃传》,白行简 90、蒋防《霍小玉传》

91、《莺莺传》(会真记)。唐代诗人元稹 92、李朝威《柳毅传》 93、沈既济《枕中记》

94、晚唐时期与李商隐齐名的诗人温庭筠,是词史上第一位致力填词的作家

95、温庭筠和韦庄为花间词派的代表

96、南唐诗人的主要代表是冯延巳,李璟,李煜。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文学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文学

    孙悟空形象来源分析 《西游记》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四大奇书”之一。更是一部群众创作和文人创作相结合的作品。《西游记》是以唐玄......

    中国古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 一、默写 1、曹操 《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

    中国古代文学[本站推荐]

    1、白体——这群诗人主要效法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互相唱和的近体诗,内容多写流连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易清雅。故称“白体”。(也称“香山派”) 2、“晚唐体”是宋初模仿唐......

    古代文学参考论文(5篇)

    古代文学参考论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论文吧,借助论文可以有效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相信写论文是一个让许多人都头痛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代文......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以下古代文学论文题目供你参考 1 《诗经》分类研究(情诗、思妇诗、离别诗等) 2 先秦诸子文研究(《论语》、《庄子》、《孟子》、先秦寓言等) 3 屈原与楚辞研究(生平、悲剧成因、......

    中国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 《诗经》 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其中风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唐代所有诗人别称: 诗骨 陈子昂,其诗词意激昂,风格高峻,大有“汉魏风骨”,被誉为“诗骨”。诗杰 王勃,其诗流利婉畅,宏放浑厚,独具一格,人称“诗杰” 诗狂 贺知章,秉......

    中国古代文学练习题

    第三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单项选择题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出自曹操的( ) A《短歌行》B《蒿里行》C《步出夏门行》D《苦寒行》 2、《让县自明本志令》的作者是 A曹丕B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