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14)(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
第15天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析】诗歌三、四句是说,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2、根据诗歌的意思,展开丰富的想象,描绘一下“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所展现的画面.【答案】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运用形象化的语言将诗歌的意境描绘出来即可,注意语句要流畅。
3、有人认为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有些矛盾,结合诗歌的意思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对诗人思想感情的把握。回答此题时,需要掌握句子翻译,从而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苏轼的《游白水书付过》一文,完成下列问题。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循山而东,少北,有悬水百仞。山八九折,折处辄为潭,深者縋石五丈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可喜可畏。山崖有巨人迹数十,所谓佛迹也。暮归倒行,观山烧,火甚。俯仰度数谷。至江,山月出,击汰中流,掬弄珠璧。到家,二鼓,复与过饮酒,食余甘煮菜。顾影颓然,不复甚寐⑮⑪
⑫
⑬
⑭
⑧
⑨
⑩⑤
⑥
⑦
②
③
④
①。书以付过。东坡翁。
【注】①此文是作者远谪惠州上所作。白水:山名。过,苏轼第三子,名过。题目的意思是作者与儿子苏过同游白水山后写成此文交给苏过。②佛迹院:寺庙名。③汤池:温泉。④殆:大概。⑤悬水:瀑布。⑥折:弯转。⑦縋(zhuì)石:用绳子系着石头向下。⑧倒行:顺来路回去。⑨山烧:一说夕照景象,一说山火。⑩度:越过。⑪击汰:击水,汰:水波。⑫掬:用双手捧取。珠璧:喻星月在水中的倒影。⑬二鼓:二更。⑭颓然:衰老的样子。⑮寐:睡觉。4.用现代汉语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循山而东()②食余甘煮菜()..③顾影颓然()④书以付过()..【答案】① 沿着 ② 吃③ 回头看 ④写
【解析】注意②食余甘煮菜的“食“是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吃”的意思。④书以付过的“书”是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写”的意思。
5.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为”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折处辄为潭
A.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B.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幼时记趣》)C.为其来也(《晏子使楚》)D.橘生淮南则为橘(《晏子使楚》)【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一词多义。D项的为和例句的为都是动词是的意思。A项的为是作为的意思B 项的为是被的意思C项的为相当于“于”,当。
6.根据诗句的意思,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与 幼 子 过 游 白 水 “ 佛 迹 院 ” 【答案】与 幼 子 过 / 游/ 白 水 “ 佛 迹 院 ”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根据句意“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来划分节奏即可。
7.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的意思。⑪浴于汤池,热甚,其源殆可熟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⑫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小石潭记》)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⑪(我们)在温泉中沐浴,(水)很热,它的源头(的水)大概能把东西煮熟。⑫那溪岸的形状像犬牙那样交错不齐,不能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
【解析】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记漏翻关键词语。如:“犬牙”是名词作状语,像犬牙那样。
8.结合短文内容,说说作者在这篇游记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山水之乐和身世之悲的复杂感情。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结合写作背景:苏轼五十八岁时又一次被放逐,写了这篇短文。以及文段:“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作者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我说,你听 木 铃
她曾经可以做到连续数小时说个不停,且是站着说,微笑着说,声情并茂的说。她也会让身边的人开口说话,无论你多木讷、多胆怯,她都有办法让你开口。有人说她的提问方式是这个世界上最为温和的一种。时间久了,即使是最不爱学习语文的学生也会被她的课迷住。
有一个学生,恰好转到她的班。因刚到新地方,上课有点走神。她正在台上讲作文,说到细节描写的话题。她说:“譬如,那位新同学的头发天生的黑而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心立刻回到课堂上。
她若无其事地继续说:“你们大家看看我,能说说我的一些特点吗?不许恭维我啊。”大家听了都笑。那个新同学先获得了发言的机会。她鼓励说:“我刚才说了你的头发,你现在可以说我的某个特征。看,你可以后发制人,主动权更大。”同学们又笑。
气氛轻松活泼了,新同学也不怕了,她果断地说:“老师,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大声说“好”。
那位新同学渐渐发现,她们班有一个共同的喜好,就是特别喜欢语文学科,这与她的教学方式密切相关。
那个当年的新同学就是我。后来,有幸和她一起共事,向她学习教书的艺术。
有一年,学校考虑到她快退休了,没有给她排课,只是让她负责年级学科的教研工作。她很生气。那次,是我第一次见她生气。她说:“不上课,有什么教可以研的?”学校只好继续让她授课。就这样,她一直工作在讲坛第一线。从教几十年,没有缺过学生一节课,也从未对学生发过一次火。最后,她是从讲台上退休的。
可是,现在她不会讲话了,经常一个人长时间静坐。别人问她话,她也不理。医生说她是脑梗,大脑80%混沌。我不愿相信,一个擅长语言的人,并且是一个让语言散发魅力的人,会失去语言。
也许,她是讲累了,一旦有机会休息,就想好好享受一下。等她休息好了,就好了。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她家的茶几上有不少中学语文课本,是医嘱进行刺激治疗的道具。
我打开一本书,轻轻对她说:“老师,以前,我听你讲了许多年。今天,我来说,你听。”她没有一点反应,保持原姿态坐着,雕塑一样。
“她的头发天生的纯,可以说黑得像缎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她的头微抬,面部表情有了些微的变化,似乎是尽了最大的努力,她的嘴唇颤抖着用微弱的声音说:“好!”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1年第17期 有改动
9、据报道,这位老师被评为2013年度最感动教师,下面的话是颁奖辞选段,请根据文段提供信息,将下列颁奖辞选段补充完整,要求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动词。
她,是红烛。年轻时,不倦三尺讲台;退休后,不 ▲ 三尺讲台;脑梗后,不 ▲ 三尺讲台„„
【答案】不离 不忘
【解析】此题考查根据句意补填词语,难度不大,只要根据短文内容,结合人物品质,即可解答此题。
10、细读文章,体会文段中最能体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巧妙的交流艺术的词语是()
A、声情并茂 B、若无其事 C、轻松活泼 D、喷涌而出 【答案】B 【解析】根据短文第二、三段的内容,“大家一齐向那个新同学的头发看,新同学的脸微微发红,” 可知“老师”为了避免“我”的不好意思,所以表现出若无其事。
11、联系文章内容,找出体现了“我”看到老师的病情后对老师的深深爱怜与痛惜的情感的句子。【答案】“我的眼泪喷涌而出”
【解析】根据“可我面对她,呼唤老师的时候,她坐在轮椅上,头微低,没有任何反应。我的眼泪喷涌而出。”可解答此题。
12、结合短文内容,请选择其中一句,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①“她的头发天生的黑,可以说黑得像猴子,也可以说顺滑得似瀑布。” ②“你的眉心有颗红痣,圆圆的,像一枚红豆镶在那儿,泛着柔润的红晕。”
【答案】第①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学生头发的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赞美之情。从而表现了老师高超的语言艺术,也表现了老师的细心、爱心,对学生的观察细致入微。示例二:第②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师的亲切温和,表现了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对学习内容的领悟,也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关爱心领神会。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品读欣赏能力,结合修辞手法的作用和作者的描写意图来思考。这两句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结合比喻的作用来解答即可。
13、细读文章,说说“好!”在文中出现了几次?第二个“好”表明了什么意思?
【答案】两次。第一个“好”表现的是一个善于鼓励学生的老师;第二个“好”表现的是一个热爱本职工作的老师。
【解析】揣摩词语内涵,一定要根据语句内容、上下文内容、文章的观点等加以综合分析推断。揣摩出词语在文中的意思,最后用合适的语句概括出来。当然,有原文语句可借用的,也可借用原文语句。
(二)说明文阅读
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①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一款通过网络快速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手机聊天软件。
②用户可以通过微信与好友进行形式上更加丰富的类似于短信、彩信等方式的联系。微信软件本身完全免费,使用任何功能都不会收取费用,微信时产生的上网流量费由网络运营商收取。2012年9月17日,微信注册用户过2亿。
③因为是通过网络传送,因此微信不存在距离的限制,即使是在国外的好友,也可以使用微信对讲。其实微信相当于另一个QQ。但是不同于QQ的是,它在交友这块表现的更具时效性,也更强大。不论是塞班、安卓还是苹果的手机用户,只要安装了微信,就可以进行跨手机平台的畅通聊天。④而微信交友的方式也是非常的独特,那么微信到底是通过什么方式交友的?微信怎么用?微信的使用方法其实非常简单的。它与所有的即时聊天软件一样,需要注册与登入。但相对于其它即时聊天软件,微信的注册和登入更加的方便。QQ微信注册账号:如果你拥有QQ帐号,就可以不需要注册而直接使用QQ帐号登入微信。如果你不想使用QQ帐号登入的话,可以用手机号码进行快捷注册。只要选择好自己所在的国家,然后填下手机号码与登入密码就可以了,非常方便,10秒钟就能搞定。注册成功之后,你就将拥有一个微信帐号,你下次除了使用QQ帐号、手机号码登入之外,还可以使用微信帐号登入。
⑤说完微信注册问题,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微信都拥有什么独特的交友方式吧。
⑥一:查看附近的人。微信将会根据用户的地理位置找到附近同样开启这项功能的人,使用户轻松找到身边正在使用微信的他们。这个距离在100-1000米之内,只要是开启了查看附件的人的微信用户,都能在列表中看到。也许,就因为这个功能,你就找到了心目中的TA。二:摇一摇。摇一摇是微信最独特也是最强大的交友方式。支持通过摇一摇手机找到同时也在摇手机的朋友。只要是在同一时间摇动手机的微信用户,不论你在地球哪一个角落,都可以通过这个功能认识彼此,非常强大。三:漂流瓶。微信支持扔漂流瓶匿名交友。相信大家对于漂流瓶都不会陌生,就是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然后放入瓶子,将它扔进水里,等待有缘人拾取。微信还支持将语音放进漂流瓶,非常给力。漂流瓶可以让你将自己想说的话装进瓶子,扔进大海,等待有缘人拾取。基本上,微信的交友方式就是这三大类别了。当然,你也可以通过搜索对方的微信号进行添加。⑦除了这几个给力的交友方式,微信还拥有很多辅助功能,比如QQ离线助手,微博私信助手等等。
⑧对于喜欢交友的朋友来说,微信绝对是一款神器。
14.阅读全文,“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具体指的是。【答案】是一种独特(全新)的交友方式。【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从“独特”或“全新”的角度来作答。
15.仔细阅读文章,说说文段④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作比较.说明了微信使用(注册和登人)的方便和快捷。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第④段通过把微信和其他交友方式进行比较,突出了微信快捷的优点。
16.请联系上下文写出你对⑥段中画线句子“微信还支持将语音放进漂流瓶,非常给力”的理解。【答案】微信不仅能将自己想说的话写在纸上,放人瓶中,将它扔进水里,等待有缘人拾取,还能够将语音放进漂流瓶。“非常给力”说明微信不仅可以用文字的方式,还可以用语音的方式进行交流,功能非常强大。
【解析】这道题目考査对文章的理解,必须整体感知全文。扣住“非常给力”理解微信强大的交友功能。
17.⑧段中画线句子“微信绝对是一款神器”中“神器”有什么含义?根据文意谈谈你的理解。【答案】“神器”原意是神奇(神秘)的武器,文中指功能强大的通讯工具。
【解析】可以从修辞角度、词语的运用、词的感情色彩等方面着手,联系词语本义,解释在文中的含义,找出其指代的具体内容。“神器”指交友的功能强大。18.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答案】逻辑顺序。文中先概说微信的概念和优点(特点),接着具体说明微信的注册和登入,最后具体说明微信有什么独特的交友方式。
【解析】此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按照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即逻辑顺序。
第二篇: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66)(含解析)
语文学习资料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
阅 读 100 天 第67天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人日思归 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注释:人日:古代相传农历正月初一为鸡日,初二为狗日,初三为猪日,初四为羊日,初五为牛日,初六为马日,初七为人日。
1.简要赏析“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中““才”“已”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对比手法,“才”表示时间虽短,“已”写出作者却感觉离家时间很长了,表达了渴望回家的急切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要结合具体语境,写出所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才”表示时间短,“已”写出作者却感觉离家时间很长了,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渴望回家的急切心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把握。“诗言志”,解答此题,要仔细揣摩诗歌内容,抓住关键字词,从“离家已二年”“思”不难发现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
君不侮臣 刘 向
赵简子上羊肠之坂①,群臣皆偏袒推车,而虎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简子曰:“寡人上坂,群臣皆推车,会独担戟行歌不推车,是会为人臣侮其主;为人臣侮其主,其罪何若?”虎会对曰:“为人臣而侮其主者,死而又死。”简子曰:“何谓死而又死?”虎会曰:“身死,妻子又死,若是为死而又死。君既闻为人臣而侮其主者之罪矣!君亦闻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乎?”简子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何若?”虎会对曰:“为人君而侮其臣者,智者不为谋,辩者不为使,勇者不为斗。智者不为谋,则社稷危;辩者不为使②,则使③不通;勇者不为斗,则边境侵。”简子曰:“善。”乃罢群臣推车。为士大夫置酒与群臣饮,以虎会为上客。3.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妻子又死 妻子: ..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2)若是谓死而又死 是: .【答案】(1)妻子儿女;(2)这样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此外,还要注意古代汉语中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四种情况。解答此题,要注意这两个词是古今异义词。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子。
简子曰:“善。”乃罢群臣不推车。
译: 【答案】赵简子说:“好吧。”于是停止了让群臣(为自己)推车。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的理解与翻译。文言语句的翻译一般采用直译的方法,直译讲究字字落实,特别要注意关键词语的意思。课外的文言语句翻译时,结合语境,根据上下文来推断。翻译此句,注意本句中的“善”、“乃”、“罢”的意思。5.根据文章内容,概括赵简子的性格特点。【答案】善于纳谏,知错就改。
【解析】本题既考查了考生对文言文选段中人物形象把握能力,又考查了考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能力。把握人物形象,首先整体理解文章的大意,然后,根据题干的要求,抓住文章的相关语句回答。从文中“虎会”对“赵简子”的劝说,赵简子的态度,可见其是一个善于纳谏、知错就改的明君。6.本文指出君侮臣对国家的严重危害,你认为其中包含着什么思想?
【答案】君臣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或君敬臣,臣才愿意为君效命;国家利益重于个人权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根据文章内容,从中体现出我国在古代就讲究人人平等这一思想了。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捡来的手机
①散步的时候,我在地上发现一部手 机。没等我反应过来,儿子已经蹦过去一把捡起来。是款崭新的黑色手机,很漂亮。四处看看,还真不好说是谁丢的,决定等失主自已打电话过来。
②看着捡来的手机,儿子问:“要是没有人打电话联系呢?”我似乎猜到他的心思,给了他三条建议:第一、通过存在手机里的电话号码寻找失主。第二,次日把手机教给老师,由学校处理。第三、如果确实没人来找,这部手机就归他所有。
③儿子歪着脑袋想想:“第一条可以考虑。第二条无聊透顶。我们班同学有次和他妈妈在外面捡到手机,也不理别人打电话过来,硬是等第二天带到学校交给老师。联系到失主后,还要人家写感谢信。开校会时校长拼命表扬,还说这是学校的荣誉。绕来绕去就是为了让别人都知道。第三条„„”他没继续说,我也不问。知道他心里的那个结:说起来全家前前后后丢了5部手机,都没能找回来。最可气的就是儿子的那款苹果绿的手机,那是他的儿童节礼物,喜欢得不行。用了还没半个月,落在出租车里,发现时那车都没走远,打过去居然关机。倒是他对把手机交给学校的那番评论出乎我预料。我很惊讶,也很欣慰。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④果然,儿子有些想不通:“为啥别人捡到我们的手机都不还,我们捡到了却要还给别人?”我想都没想就说:”“我也想不通。我只是相信:人不能贪小便宜,贪小便宜的人肯定会吃大亏。也赚不到钱。我丢手机那次,打过去听到关机,气得我可劲诅咒那个拿我手机的人。被人诅咒可不是件好事,除非你问心无愧。做过亏心事,就算别人不知道,还有苍天在看着呢。”儿子不再言语。
⑤总算等到失主的电话,告诉他我们所在的位置。很快就看见一个小伙子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估计是附近院校的学生。看他急成那个样子,真替他庆幸他遇到的是我们。儿子把手机递给他时,可能是没想到手机如此轻易地失而复得,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好不容易缓过神,只知道冲着我们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挥挥手和他道别。直到我们走远,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儿子心情很好,拉着我们有说有笑,还不时模仿那丢手机的小伙子语无伦次的样子。
⑥快到家时,儿予忽然不好意思地说:“其实,刚捡到手机那会儿,我还在想:要是没人打电话过来联系就好了。”我牵紧他的手:“不管怎样,你真的很棒。你比好些成年人都做得好。最起码,你不仅善良,而且不虚伪。”
⑦正是因为怀有世俗的心态,所以能够懂得高贵。7.阅读文章,根据提示填空。
①故事情节:()手机——讨论如何处置手机——()手机——回忆还手机情景。②儿子的情绪:惊喜——()——心情很好——()。【答案】①捡到;归还②不屑或想不通;不好意思
【解析】本题要求理清故事情节和人物心理变化两大内容,是针对全文设置的题型,需要通读全文,参照所给内容,在排除、限定中,找出相应的情节和人物心理,并作出准确的总结。
【答案】把手机交给学校,儿子肯定受表扬,但儿子却不愿受表扬,所以我感到“惊讶”。儿子懂得做好事不是为了受表扬,而是做人的本分。说明儿子不爱慕虚荣,为人善良,不虚伪,懂得做人的道理,我为此感到欣慰。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理解与概括。做好此题的关键在于认真阅读选文,尤其是第3段内容,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即可。
【答案】动作描写 突出着急;神态描写,突出惊讶,说明手机失而复得出乎小伙子的意料;语言描写,突出说话很激动,表达感激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描写手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掌握人物描写方法,“他竟愣在那里不知所措”“他还呆呆地站在那里”运用了神态描写,突出小伙子的惊讶,说明手机失而复得出乎小伙子的意料。“急匆匆地从远处奔过来”运用动作描写,突出小伙子的着急;不停地说:“谢谢您啦,叔叔!谢谢阿姨!谢谢这位小弟弟”,运用语言描写,突出说话很激动,表达感激之情。10.第⑥段写到“我”夸奖儿子的“善良”和“不虚伪”,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儿子的“善良”和“不虚伪”分别表现在哪里? 8.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③段“我很惊讶,也很欣慰”中“惊讶”和“欣慰”的原因。
9.分析文章第⑤段对小伙子的描写手法及其作用。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答案】善良:归还手机;不虚伪: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做好此题,关键在于认真阅读全文,联系上下文分析,可知儿子的善良表现在归还手机;儿子的不虚伪表现在不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
11.课外链接:南京的彭宇在街上扶起摔倒的老人,却惹上官司,被一审法院判赔老人损失,让不少人觉得好人难做,那么,当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你会选择怎么做?请说说你的想法。【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能力。此题具有开放性,学生只要想法积极,方法可行,语言通顺即可。
(二)议论文阅读
莫远离“深阅读”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 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 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④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习焉不察:经常接触某些事物,反而察觉不到其中存在的问题)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⑤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____________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 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⑥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
语文学习资料
语文学习资料
12.本文作者表述的观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答案】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观点的提取与概括能力。议论文的论点是作者的主张,从句子形式上看,往往是一个判断句。论点出现的位置往往在标题、开头、结尾、中间。所以提取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一定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本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在文章的篇末揭示的。即“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
【答案】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意的把握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做此类试题,审题后首先要确定答题范围,然后精读并提取出关键语句,并根据理解概括答案。为了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论证。③---④段是一个方面,⑤段是另一方面。③---④段的分论点是“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第⑤段的分论点是“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
14.简要分析第③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答案】举例论证。具体有力的论证了“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从而论证了中心论点。【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掌握议论文常见的论证方法,其作用要根据具体的文章来作答,一般来说证明其前面的观点,第3段为了论证“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这一观点,作者列举“韩愈、曾国藩”等学者的事例来论证,使文章的观点更易于让人接受。15.简要说说第④段划线的句子不能去掉的原因。
【答案】因为这一部分补充论述了作者的观点,避免读者误解,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第④段划线的句子是作补充论证自己观点的句子。解答此题,紧扣住“补充论证”、“使文章的论证更加的严密”等关键词语来解答即可。16.请你为第⑤段划线处补写一个恰当的事实论据。【答案】《资本论》写了四十年(其他事实论据也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补写论据的能力。解答此题,注意两点:论据的格式与例句一致;二论据要与论点的意思一致。第⑤段划线处补写的事例要能够体现“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这一观点即可。
17.本文论证严密,请结合全文说一说。【答案】略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议论文严密性的把握能力。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个是议论文的结构;一个是议论文的语言。本文结构非常严谨,充分体现了议论文论证的严密性。文章①②段提出问题,③④段的分论点为“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第⑤段的分论点为“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
语文学习资料 13.为论证文章的中心论点,本文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述深阅读的重要性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语文学习资料
由此得出“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的中心论点。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准确鲜明、逻辑性强、形象生动,从文中选取体现语言这三个方面特点的例句作答即可。
语文学习资料
第三篇: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90)(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
阅 读 第91天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从军行
王昌龄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①,无那②金闺万里愁。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雕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
注:①羌笛:羌族竹制乐器。②无那:即无奈。
1.通读诗歌,简要辨析。体裁角度看,王昌龄的诗属于
① 杨炯的诗歌属于
②
;意象角度看,两首诗都共同选取了
③ 意象。【答案】绝句
律诗
烽火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的分类和诗歌的意象。律诗,每首有首、颔、颈、尾四联,每联两句,共八句。绝句为四句。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2.自选角度赏析“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答案】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对描写角度的掌握,一般描写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几个方面。根据“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应是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的。3.请指出这两首诗共同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析它们的情感。
【答案】这两首诗都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来表达情感。王昌龄的《从军行》表达了闺中妇女思念戍边丈夫、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感情,战争给士兵以及他们的家庭带来深深的痛苦,诗人对此表现了深刻的同情;杨炯的《从军行》抒发从戎书生保边卫国的壮志豪情。艰苦激烈的战斗,更增添了他对这种不平凡的生活的热爱,他宁愿驰骋沙场,为保卫边疆而战,也不愿作置身书斋的书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诗歌情感。王昌龄的《从军行》前三句写景,最后一句抒情。杨炯的《从军行》中五六两句写战斗,诗人却没有从正面着笔,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进行烘托。“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前句从人的视觉出发:大雪弥漫,遮天蔽日,使军旗上的彩画都显得黯然失色;后句从人的听觉出发:狂风呼啸,与雄壮的进军鼓声交织在一起。以象征军队的“旗”和“鼓”,表现出征将士冒雪同敌人搏斗的坚强无畏精神和在战鼓声激励下奋勇杀敌的悲壮激烈场面。后两句直接抒情。
二、文言文阅读: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1。宋人既成列○2,楚人未既○3济。司马○4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5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6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7伤,不禽二毛○8。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9,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1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2成列:指摆好阵势。○3既:尽,全部。○4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5陈:通“阵”,指摆好阵势。○6门官:国君的卫士。○7重(chóng):重复,再次。○8二毛:头发斑白的人。○9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间().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狱().③公伤股,门官歼焉 股()
④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徧().【答案】① 间:参与。②狱:案件。③股:指大腿。④徧:通“遍”,遍及,普遍。【解析】“间”“狱”为古今异义,做题时注意辨析。“徧”为通假字。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二要注意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彼众和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弄清楚,也一定会根据实情来处理。(2)敌人多我方人少,乘他们还没有完全渡过泓水,请下令出击。
【解析】(1)“狱”为古今异义,意为案件。“以”依据、根据。(2)“寡”译为少,“其”代词他们。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做题时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还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6.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1)[甲]文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2)[乙]文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及其未既济
【解析】对于课本内容的考查,曹刿凭借敏锐的政治嗅觉注意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对民情的体察,强调了人心向背的重要性。作为军事指挥,子鱼有表现出过人的才能。及其未既济,抓住时机。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提炼归纳能力,做题时找到问题所对应的语段,分析概括。7.结合语段叙述分析长勺之战和泓水之战为什么会产生不同的结局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失败。
【解析】战争胜利与否,取决的因素有关,领导的卓越指挥才能往往占据较大的比重。长勺之战鲁庄公取信于民且善于听取曹刿的建议,战争中善于抓住战机,因此取胜。泓水之战宋公不能听取子鱼的意见,固执己见,不能抓住战机,因此败北。本题考查对文意的辨析,做题时注意依据文章的重点语段信息,提炼概括。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我为白菜狂的日子 莫 言
12岁那年,一个临近春节的早晨,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我去找个篓子来。
“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的„„”我哽咽着说。
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透过矇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两棵较大的白菜从墙上摘下来。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我熟悉这棵白菜。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行的拐角处,小时被牛踩了一脚,一直长得不旺。我和母亲格外关照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脸上洋溢着欣喜的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去集市的路上。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似的。我的手很快冻麻了,篓子跌在地上,篓底有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根跌损了。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然后小心又匆忙地下到沟底将它抱上来放进篓子。我知道闯了大祸,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再打骂我,只用一种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后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
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将篓子放在七姥爷的旁边,就让我去上学。我也想走,但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了白菜的价钱,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又用枯柴一样的手指,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那您就到市上,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惊讶地看着我。母亲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
老太太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洁白的菜帮。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抱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偏头痛,算了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根草棒,用刚学的乘法,在地上算着。我报了一个数字,母亲跟着报出。“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揭开,露出一沓纸票,沾了些唾沫,一张张地数着。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
我放了学回家,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三棵白菜都躺在蜡条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泪挂在了腮上。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选自《杂文选刊》2013.4有删改)
8.通读全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我”的“狂”体现在文中哪些地方?
【答案】“狂”主要表现在:母亲决定卖掉白菜时,“我”不愿意且埋怨(冲撞、责怪)母亲;老太太刁难“我”的白菜时,“我”不顾尊长,气愤地回击她;“我”算账时,故意多算一毛钱报复老太太; 母亲要“我”算账时,不诚实,欺骗、伤害了母亲。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着重考察的是突出文章中心所用的材料有哪些,这就需要通读全文,疏通文章大意,领会答题要点,一一落实,这类题目一般要点与分值是一致的,也就是说,有几分,往往会回答几个要点。(一点1分,大意正确即可)
9.找出文章第一段用了那些词语刻画母亲,并简要说说它们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答案】本段细节描写用了“叹息、抬高、瞥、锁定、端详”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在艰苦的年月里,母亲对自己珍爱的白菜不想卖又不得不卖的矛盾、无奈和痛苦的心理。
【解析】细节描写是记叙类文体描写人物常用的方法,它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其中动词、形容词又是常用的两种词,文段中的动词,着重表现的是母亲当时的矛盾心理。
10.“我看到七姥爷尖锐的目光在我脸上戳了一下,然后移开。”哪一个词用的好?好在哪里? 【答案】“戳”一词用的好。“戳”原意是用尖端触击,在这里准确生动的写出了七姥爷对我行为的惊讶和不满。
【解析】回答词语的运用这类题目,首先要点出是哪个词,然后解释出这个词的原义或本义,再解释出在文中的意思,最后回答出作用即可。
11、作者随母亲卖白菜的事,至今记忆犹新,结合母亲的言行举止,分析母亲有哪些品质? 【答案】表现了母亲本性善良、为人诚信、朴实能干、严格教子的品质。
【解析】总结人物的性格品质,要联系文中母亲所做的每一件事,从事件中概括出品质就好。回答时要注意分值,往往要点与分值是一致的。
12.结合文章的结尾段,分析在本文中作者倾注了那些感情?
【答案】“我”因故意多算一毛钱让母亲丢脸、难过而自责;“我”对自己当年幼稚不宽容的做法而感到愧疚;“我”因辜负了母亲平时的教育,做事出格,让母亲失望而感到懊悔;“我”因欺骗伤害了母亲,但又无法弥补而痛苦。
【解析】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把文本内容与感情表达统一起来,这里的“沉痛”不仅有行为上的,更有心灵上的,自己的所作所为,让母亲生气而流泪,由此而产生的自责、愧疚、懊恼、痛苦一一袭来,让自己终生难忘。
13.文章的那棵最小的白菜在文中多次出现,结合文章内容说一下有何作用?
【答案】表现了这棵最小的白菜长成不易;表现了“我”对这棵白菜特别的喜爱;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我气愤时惩罚老太太多算一毛钱作铺垫;也用这棵最小白菜的曲折经历来暗示了“我”的人生经历曲折坎坷。
【解析】小白菜是文章的线索,它在文中不仅是一棵普普通通的白菜,它对文中的行文起推动作用,也为后文的情节起铺垫作用,同时,它还是作者曲折人生经历的写照。
(二)议论文阅读
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①一个同事,用着20年前大学时期破烂不堪的雨伞,冬天也穿着常被人嘲笑的地摊上买的便宜羽绒服,相对他不低的收入,他是节俭呢还是吝啬?如果我告诉你,他是江苏一个小山村出来的大学生,而且身体有一些残疾,童年吃了很多的苦,很早就懂得了生活的艰辛,物质的匮乏在他心中打下了很深的烙印,那么你会说他是节俭还是吝啬呢?节俭与吝啬虽然两词褒贬截然不同,然而其间的界限却真是不易把握的。
②人对价值或者行为的认知来自周围环境,对于价值观的培养和接纳也有各自不同的方式。同学就是一个大环境,有一种普遍的价值观,就像我的那个同事,他一定会受到大家的嘲笑,虽然他坚定地秉持了自己的原则。而一些人对“节约之星” 之类的榜样或者模范作用的抵触,才是在一个社会奉行节约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
③其实调节个人与整个环境(节约型社会)的价值观问题很简单: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节俭,如何把这种观念让个人真正地接受与执行。
④首要原则是“和谐”。和谐意味着不与环境发生不必要的冲突,例如:一个人可以有一些漂亮的,可以穿很久的衣服,用不着总是衣着破旧以彰显自己的节俭;也不用过分痴迷易变的时尚或者名牌。节俭是一种意识,一种与他人的共识,一种默契,存在于社会与个人的集体意识之中。任何时代都有穷奢极欲的人,然而如果在一个社会中,人们追求浪费,并把这种炫耀式追求和个人的财富地位相联系时,这个社会便存在问题!“节约型社会”需要解决“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节俭”的问题,这也是建立大众节俭意识的过程。
⑤而如何完善地建立“节约”的标准,是一个非常细化的庞大事业,需要点点滴滴的行动,简单的口号与教条化教育无法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2005年夏天,6家民间环保组织发起了“26℃空调节能行动”就是一个非常细节化的行动,而且效果非常显著。当人们从身体健康以及整个环保与节约意识中懂得这个道理时,行动起来就快捷有效了。2006年“每月少开一天车”活动也是这种细化的教育活动。一次我去参观一个同事的新居,看到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问起他,他才解释说是把洗衣机的排水存下来可以冲厕所用。当时我很惊讶,因为我平时并没有感觉到自己身边这个并不张扬的人竟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从那之后我对他便有了一种新的认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他绝对不是一个吝啬的人。
我相信只有在很小的事情上真正形成了一种普遍意识时,一切便都是自然而然了。
⑥回到“节俭还是吝啬?”当人们认为你怎样的时候,那就是怎样,这就是公共意识!如果进一步,如何让人们认为我是节俭而不是吝啬呢?说大呢,那是社会的事情,老百姓呢,毕竟省了不少钱啊(还不会被人们背后说是吝啬鬼),这才是“节约型社会”对普通个人的真正好处。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像春雨般地“润物细无声”,才是最实际和最现实的做法。而要不要“节约之星”的漂亮帽子,就变得不甚重要了。
14、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大有大的思想、计划和考虑。小有小的算盘和实际生活,让节约的观念和行动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
【解析】文章扣住论题,从标题、开头、结尾、中间四部分依凭中心论点。在文章的第⑥段总结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概括提炼总结,做题时注意从文本中搜集总结性语句,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同时应对“综上所述”“总之”“由此可见”等引领总结性语句的词语进行重点关注。
15、文章开头段讲同事的事,结合文章分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引出节俭还是吝啬的讨论,提出文章的论题。
【解析】首先要分清本文的文体——议论文,所以分析段落的作用要从论证方法入手,文章开头讲同事的事采用的是举例论证;然后分析举例论证的作用,引出节俭还是吝啬的讨论,提出文章的论题。本题考查对某一段落的作用的分析。做题时要注意语段的位置以及使用的论证方法,然后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16、请指出第四段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解析】第四自然段“例如”列举了一个人穿衣的事例,并进行了道理论证。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以及作用是议论文常考的题型。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熟知各种论证方法,然后必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论证方法。
17、第五自然段运用同事新居中洗衣机的下水管搭在一个大水桶上的论据,是要证明什么观点?你能从生活中举出类似的例子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应该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例子略。
【解析】第五自然段的事例证明力后文的要“有这样很细节化的节约意识”。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从事例的上下文中找总结性的句子。
18、某媒体要制作“当节约细化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的公益广告,请你结合对本文的理解,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构思新颖,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伸出你的手,擦干她的泪(水龙头公益广告)
【解析】广告词要能表现出生活的细节,不可以空、大;其次是要最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广告词的用语要简洁,一般使用对偶、比喻等修辞手法。
第四篇: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7)(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100天
第 8 天
月 日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解析】本题考查文中重点词语的作用,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秋”即秋季,点明季节。
2、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前一句是写实,后句是想象会面时对当时情景的描述,两次出现构成了音调和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诗词内容,本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一实一虚。
3、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主旨的理解,做好此题,要认真读诗词,理解内容并通过关键词语去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词语的读音和意思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
【答案】(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词语的理解,做好此题,平时要加强积累,做题时要结合句子意思去理解。
5、用现代汉语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
【答案】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做好此题,要逐字逐句解释句中词语,尤其是重点词语一定要解释
准确。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答案】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以及感悟,做好此题,要在理解文章内容基础上谈感悟或启发。
7、探究下列句中“之”的意思。
①而置之其坐()②至之市()③而忘操之()④反归取之()⑤何不试之以足()【答案】①脚的尺寸②到、往③脚的尺寸④脚的尺寸⑤鞋子
【解析】本题考查一词多义现象,做好此题,要一句语句的意思判断“之”的意义。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蔷薇几度花 丁立梅
① 喜欢那丛蔷薇。
② 与我的住处隔了三四十米远,在人家的院墙上,趴着。我把它当作大自然赠予我们的花,每每在阳台上站定,目光稍一落下,便可以饱览它了。这个时节,花开了。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素素妆,淡淡笑。眼尖的我发现了,欢喜地叫起来,呀,蔷薇开花了。我欣赏着它的点点滴滴,日子便成了蔷薇的日子,很有希望很有盼头地朝前过着。
③也顺带着打量从蔷薇花旁走过的人。有些人走得匆忙,有些人走得从容;有些人只是路过,有些人却是天天来去。
④看久了,有一些人,便成了老相识。譬如那个挑糖担的老人。老人着靛蓝的衣,瘦小,皮肤黑,像从旧画里走出来的人。他的糖担子,也绝对像幅旧画:担子两头各置一匾子,担头上挂副旧铜锣。老人手持一棒槌,边走边敲,当当,当当当。惹得不少路人循了声音去寻,寻见了,脸上立即浮上笑容来。呀!一声惊呼,原来是卖灶糖的啊。
⑤可不是么!匾子里躺着的,正是灶糖。奶黄的,像一个大大的月亮。久远了啊,它是贫穷年代的甜。那时候,挑糖担的货郎,走村串户,诱惑着孩子们,给他们带来幸福和快乐。只要一听到铜锣响,孩子们立即飞奔进家门,拿了早早备下的破烂儿出来,是些破铜烂铁、废纸旧鞋的,换得掌心一小块的灶糖。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
⑥现在,每日午后,老人的糖担儿,都会准时从那丛蔷薇花旁经过。不少人围过去买,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这正宗的手工灶糖,少见了。....
⑦便养成了习惯,午饭后,我必跑到阳台上去站着,一半为的是看蔷薇,一半为的是等老人的铜锣敲响。当当,当当当——好,来了!等待终于落了地。有时,我也会飞奔下楼,循着他的铜锣声追去,买上五块钱的灶糖,回来慢慢吃。
⑧跟他聊天。“老头!”我这样叫他,他不生气,呵呵笑。“你不要跑那么快,我追都追不上了。”我跑过那丛蔷薇花,立定在他的糖担前,有些气喘吁吁地说。老人不紧不慢地回我:“别处,也有人在等着买呢。”
⑨祖上就是做灶糖的。这样的营生,他从十四岁做起,一做就做了五十多年。天生的残疾,断指,两只手加起来,只有四根半指头。却因灶糖成了亲,他的女人,就是因喜吃他做的灶糖嫁给他的。他们有个女儿,女儿不做灶糖,女儿做裁缝,女儿出嫁了。
⑩“这灶糖啊,就快没了。”老人说,语气里倒不见得有多愁苦。(11)“以前怎么没见过你呢?”(12)“以前我在别处卖的。”
(13)“哦,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了。”我这样一说,老人呵呵笑起来,他敲下两块灶糖给我。奶黄的月亮,缺了口。他又敲着铜锣往前去,当当,当当当。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
(14)一日,我带了相机去拍蔷薇花。老人的糖担儿,刚好晃晃悠悠地过来了,我要求道:“和这些花儿合个影吧。”老人一愣,笑看我,说:“长这么大,除了拍身份照,还真没拍过照片呢。”他就那么挑着糖担子,站着,他的身后,满墙的花骨朵儿在欢笑。我拍好照,给他看相机屏幕上的他和蔷薇花。他看一眼,笑。复举起手上的棒槌,当当,当当当,这样敲着,慢慢走远了。我和一墙头的蔷薇花,目送着他。我想起南朝柳恽的《咏蔷薇》来:“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飞。”诗里的蔷薇花,我自轻盈我自香,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人生最好的状态,也当如此罢。
8、第⑤段记叙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答案】插叙交代了贫穷年代货郎卖灶糖,孩子们买、吃灶糖的情形;为下文写有人买的是“记忆”做铺垫;更加突出老人给人们带来幸福与快乐的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插叙及作用。做好此题,要仔细分析语段内容,⑤段插入回忆贫穷年代,是插叙,突出了那个年代的特殊感情。
9、“有人买的是记忆,有人买的是稀奇”中的“记忆”和“稀奇”分别指什么?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指代内容,做好此题,要到⑤段找具体内容。【答案】记忆:①当年孩子们用破烂换灶糖的情景。②贫穷年代的幸福和快乐。稀奇:①少见的正宗的手工灶糖。②逐渐消失的传统的美好东西。
10、“那是甜了别处的人”中“甜”在句中的含义是什么? 【答案】赞美老人的手工灶糖给很多人带来了甜蜜和快乐。
【解析】甜了别处的人也就是老人的糖给别人带来甜蜜。
11、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孩子们)伸出舌头,小心舔,那掌上的甜,是一丝一缕把心填满的。(从人物描写角度品析)(2)敲得人的心,蔷薇花朵般地,开了。(从修辞角度品析)
【答案】①这是动作描写形象地描绘出孩子们对灶糖的珍惜,以及他们的幸福和快乐感。
②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卖灶糖老人给生活在平淡中的朴素的人们带来欢乐和幸福感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卖灶糖老人的赞美之情。
【解析】“伸、舔”是动作描写,表现了吃糖时的幸福。“人的心开花了 ”写出了人们的高兴。
12、简要回答“蔷薇”在文中的作用和含义? 【答案】①贯穿全文的线索;②引出挑糖担的老人;③象征老人的品格;④比喻人生的最好状态;⑤烘托老人的美好形象。
【解析】在文中反复出现是文章线索。
13、请结合本文的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我认为随性自然,不奢望,不强求,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实际生活中尽量不要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情。
【解析】联系原文,并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结合所选观点谈自己的理解,表述准确,语言流畅。
(二)说明文阅读
海洋中的好医生
海洋动物也会生病。如果它们得了病,到哪里去医治呢?请别担心,海洋中有“医疗站”、“医疗队”,还有许多不辞辛劳、手到病除的“医生”呢。
在热带海域里,有一种叫做“彼得松岩”的清洁虾,常在鱼类聚集或经常往来的海底珊瑚中间找到合适的洞穴,办起“医疗站”,全心全意为海洋动物免费看病。彼得松岩虾常常在洞口舞动头前一对比身体长得多的触须,前后摇摆身体,以招徕“病员”。从这儿游过的鱼,要是想看病,就游到“医疗站”去。这时清洁虾爬到鱼的身上,像医生一样先察看病情,接着用锐利的“钳”把鱼身上的寄生虫一条条地拖出去,然后清理受伤的部位。为了治疗病鱼的口腔疾病,还得钻进鱼儿的嘴巴里,在一颗颗锋利的牙齿之间穿来穿去,剔除牙缝中的食物残渣。当检查到鱼的腮盖附近的时候,鱼儿会依次张开两边的腮盖让“医生”捉拿寄生虫。对于鱼身上任何部位的腐烂组织,清洁虾也绝不留情,会“动手术”彻底清除。登门求医的鱼很多,包括一些凶猛的鱼,一旦有了病,也会跑来求医。有时病鱼依次等候门诊,有时却争先恐后、毫无秩序。热心服务的“医生们”有时候也会因为过分操劳而暂停“门诊”,退回洞里休息。在热带海域里,做鱼儿医生的清洁虾种类不少,人们已经知道的就有6种,如猬下虾、黄背猬虾等。
温带海域里的清洁虾则与热带不同,它们不设立固定的“医疗站”,而是组成流动的“医疗队”,到
处“巡回义诊”。由于它们的外表色彩平淡,貌不惊人,很难引起注意。但是它们治病细心、熟练,手术干净利落,对不同的患者都一视同仁,深受“病号”的喜爱。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它们的名声越来越大,求医者也就蜂拥而来。这些“医生”对海洋生物的保健工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条清洁虾6小时就可以医治300条病鱼。
别看那些高明的“医生”貌不惊人,但为了容易被“病员”识辨,以及免于被凶猛生物捕食,它们都有特殊的标志,同时也受到特殊的保护。
清洁虾、鱼为什么会自愿担当起海洋动物的医疗保健工作呢?从生态学角度理解,这就是生物界的一种互惠现象,即“清洁性共生”。病鱼需要去除身上的寄生虫、霉菌和污垢,而清洁虾、鱼却由此获得食物,彼此互惠。
有人做过调查,大多出名的渔场,都是许多清洁虾、鱼设立大量“医疗站”的海区。科学家认为,研究海洋清洁性生物,能帮助人类保护渔业资源。
14、清洁虾是怎样给鱼治病的?
【答案】清洁虾爬到鱼的身上,像医生一样先察看病情,接着用锐利的“钳”把鱼身上的寄生虫一条条地拖出去,然后清理受伤的部位。
【解析】在第② 段中找到相关语句即可。
15、“有人做过调查,大多出名的渔场,都是许多清洁虾、鱼设立大量‘医疗站’的海区”中的“大多”能删去吗?为什么?
【答案】不能删。“大多”说明多数出名的渔场,是许多清洁虾、鱼设立大量“医疗站”的海海区,但并不排除特殊情况,删掉后就变成了所有出名的渔场都是这样,表达就不严密了,这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此题考查限制性词语的作用,做好此题,要说出限制性词语的作用以及删去前后的区别。
16、分析下列语句的说明方法和作用?
在热带海域里,有一种叫做“彼得松岩”的清洁虾,常在鱼类聚集或经常往来的海底珊瑚中间找到合适的洞穴,办起“医疗站”,全心全意为海洋动物免费看病。
【答案】举例子,打比方,举例子使文章有说服力,打比方生动形象的说明了海洋中也有好医生。【解析】““彼得松岩”的清洁虾,”是海洋医生的其中之一,“医疗站”是对洞穴的比喻,可使文章 生动形象。
17、请你用下定义的方法解释“清洁性共生”。
【答案】清洁虾、鱼去除病鱼身上的寄生虫、霉菌和污垢,而清洁虾、鱼却由此获得食物,彼此互惠。生活中的这种现象叫做“清洁性共生”。
【解析】抓住关键语句“从生态学角度理解,这就是生物界的一种互惠现象,即“清洁性共生”。病鱼需
要去除身上的寄生虫、霉菌和污垢,而清洁虾、鱼却由此获得食物,彼此互惠。”整理作答。
18、请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点。
【答案】生动的语言。例句:由于它们的外表色彩平淡,貌不惊人,很难引起注意。但是它们治病细心、熟练,手术干净利落,对不同的患者都一视同仁,深受“病号”的喜爱。运用拟人的修辞,是文章生动形象。
【解析】“鱼办起“医疗站”,全心全意为海洋动物免费看病。”“清洁虾也绝不留情,会“动手术”彻底清除。”等语句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使文章生动形象。
第五篇:2016中考语文阅读训练100天(75)(含解析)
2016年语文中考阅读 100天
阅 读 100 天 第76天
年 月 日 班级 姓名 评价
一、古诗词阅读
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他的诗被称为“ ”。【答案】杜甫 诗史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文学常识的掌握能力。对杜甫,大家应该十分熟悉,对他的诗歌也有一定的了解,记住“诗史”一词。
2、为诗歌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第一层:
第二层: 第三层: 【答案】第一层(前两行)写盛夏麦收时节,农家辛苦繁忙的情景。第二层(3——8行)极写农家的辛苦。
第三层(9——最后)写诗人的愧疚之情,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首先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根据诗歌意思来整合诗句,划分层次。本诗歌可以分文三个层次,抓住主要内容来概括各层的意思。
3、结合对诗歌的理解,概括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答案】表达了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
【解析】这首诗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依次来表达诗人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
二、文言文阅读
扁鹊投石
医扁鹊见秦武王,武王示之病,扁鹊请除。左右曰:“君之病在耳之前,目之下,除之未必已也,将使耳不聪,目不明。”君以告扁鹊。扁鹊怒而投其石曰:“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战国策·秦策》)
注:①扁鹊:医学家,姓秦,名越人,战国时人,医术高明,人们就用传说中的上古名医扁鹊的名字来称呼他。②秦武王:战国时秦国国君。③示:给……看,④已:停止,病愈的意思。⑤石:古时治病用具,一种针灸用的石针。
4、理解加线字的含义。
(1)武王示之病()(2)君以告扁鹊()(3)君与知之者谋之()(4)则君一举而亡国矣()【答案】(1)扁鹊(2)把(3)商量(4)使……灭亡
【解析】文言文实词的理解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要准确理解,牢固掌握。注意“亡”是使动用法,“使……灭亡”的意思。
5、与“扁鹊怒而投其石”中“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B拔山倒树而来 C舍生而取义 D 温故而知新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文言文中重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的辨析例句中“而”和B项的“而”都表示承接,A项表示假设,C、D项表示并列。
6、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将使耳不聪,目不明。
【答案】将使你的耳朵(听觉)不灵敏,眼睛不明亮。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注意对重点字的解释要准确。注意“聪”是“灵敏”的意思
7、扁鹊的言论不仅对 而言,还对 而言。【答案】治病 治国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理解“君与知之者谋之,而与不知者败之。使此知秦国之政也,则君一举而亡国矣”一句,扁鹊的话一指“治病”,二指“治国”。
三、现代文阅读
(一)记叙文阅读
韭菜饺子 徐立新
①儿子回乡下的老家看父母,但只能在家待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要走,临走的前一天晚上,儿子跟母亲坐在老房里一直聊到深夜。
②临睡前,儿子有些遗憾地说:“妈,这次太匆忙,等下次有空,我一定在家多待几天陪陪您,还要吃小时您亲手包的韭菜饺子,那个味道太好了,我一直都想着呢。”
③之后,儿子便到里屋睡觉了,可母亲却没了睡意,她走到另一间屋,叫醒已经睡下的父亲,说:“老头子,你赶紧起来,去问问谁家菜园里有韭菜,跟他打个招呼,割点儿回来,娃想吃韭菜饺子了,我得给他做。”
④躺在床上的父亲一听,立即明白,连说:“好,好。”然后迅速穿上衣服,下了床。母亲又说:“老头子,你动静小些,别吵醒了娃,他明早还要走呢。”
⑤父亲再次“嗯”了两声,然后别上一把菜刀,悄悄打开大门,出去了。⑥此时,正是初冬的深夜,外面很寒冷。
⑦父亲开始在村子里挨家挨户敲门,借割他们菜园里的韭菜,冬日,菜园里韭菜很少,好在敲了数十家门后终于找到了。
⑧村里各家各户的菜园都离村子很远,加上夜路不好走,等父亲割完韭菜回家已是夜里11点多了。⑨接下来,两位老人开始择韭菜,把两斤多韭菜择完、洗净后,差不多已经是凌晨了。
⑩接下来是擀饺子皮,然后包馅。这一切如果是在明亮的灯光下完成,不需要太长时间,但事实上他们都是在手电筒的光亮下完成的——两位老人怕开灯惊扰了儿子的好梦。
⑾这一切都做完是凌晨3点多,两位老人想了想,还有一会儿得煮饺子了,干脆别睡了,给儿子烧点儿热乎的水,这样,他一起来就有热水洗脸。
⑿5点30分,儿子的手机闹铃准时响了,儿子从睡梦中醒来,一睁开眼睛,便隐约闻到一股似曾相识的香味,这香味越来越浓,最后在厨房里达到了鼎盛——一大锅韭菜饺子在翻滚呢。
⒀看到儿子,母亲连连说:“娃快趁热吃了吧,你最喜欢的韭菜饺子,吃过再刷牙。”“是呀,先吃,先吃。”站在一旁的父亲帮母亲的腔,并立即将饺子盛进碗里,双手递到儿子的面前。
⒁儿子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随口说出的一句话,父亲和母亲就当真了,两位六十多岁的老人,竟然为了饺子一夜未眠。
⒂那是一碗滚烫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吃得儿子想哭。
8、仔细阅读文章,抓住关键的信息,概括文章记叙了一件什么事? 【答案】为了儿子随口说出想吃韭菜馅饺子的一句话,父母包饺子一夜未眠。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概括能力。提取主要要素,概括为“人(物)+(核心)事件+结果”。人物:父母亲,核心事件及结果:为儿子随口说的一句话,一夜未眠包饺子。
9、结合全文的内容,分析以“韭菜饺子”为题的妙处。
【答案】①线索 ②暗示文章中心,表现父母对儿子无私的爱 ③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题目作用的分析。仔细阅读文章,围绕“韭菜饺子”来行文叙事,是文章的“线索”,此外“韭菜饺子”上还寄托着父母的爱”,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10、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环境描写,描写深夜的寒冷,与父母的爱形成对比,突出父母对儿子的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环境描写的辨析以及对其作用的分析能力。注意对比手法的作用分析。
11、读了这篇文章,你觉得这一对父母具有怎样的品质?
【答案】细心,体贴,为孩子着想,不辞辛劳,甘心付出,关爱孩子。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从“我”无意的一句话中,父母却记挂在心上,为“我”不辞辛苦包饺子“,可以分析出父母的性格“细心,体贴,为孩子着想,不辞辛劳,甘心付出,关爱孩子”。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2、盼望的韭菜馅饺子很香,很香,儿子却有“想哭”的感觉,揣摩儿子的“想哭”的心理。
【答案】①因父母默默付出、无私的关爱而感动
②为自己不能长时间陪在父母身边而感到愧疚
③因父母整夜未眠为自己包饺子付出的辛劳而感到心疼。
【解析】这是一道联系全文内容考虑的问题。儿子在此的感情是百感交集的,不能仅仅答上一个知识点就不在考虑,联系全文发现,儿子想哭的原因,有多方面,如自己年迈的父母因为自己的一句无心之言就整夜不睡,给自己包饺子,默默付出,儿子感动之余,不免也充满辛酸,自己常年在外,不能时时陪伴在父母身边尽孝。
13、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读了这篇文章后的阅读感受?
【答案】能联系实际,写出自己经历,绕父母(亲人)关爱孩子或孩子理解父母(亲人)来谈感受,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答此题要联系文章的内容,先谈自己的感受,然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语句要顺畅,感受要贴切、真实、健康。要围绕父母关爱孩子或孩子理解父母来谈感受
(二)议论文阅读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1)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2)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3)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4)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5)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6)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超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7)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
(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4、文第(1)段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答案】要点:①引出论点:②作为道理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增强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开头讲故事或引名言作用的理解。引用高尔基的话,意在引出论点,并作为道理论据论证中心论点。同时,名人的话更具说服力。
15、文章的中心论点是。
【答案】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或: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解析】文章从开头人们对阅读文学作品的感受叹气,引出论点“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或者填出简单的一句话,即用题目做论点也可以。
16、阅读第(3)段,分析论证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引用屈原、韩愈、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的具体典型事例,充分、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意近即可)【解析】这一段引用了“屈原、韩愈、文天祥、林则徐等人的事例”具体地论证“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的观点”。
17、结合文章的内容,说一说文学作品对人的重要意义。
【答案】①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②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③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④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可以结合对②——⑥段的理解开作答。
18、结合自己阅读过的名著作品,谈谈你获得了哪些“正能量”?
【答案】参考示例一:我阅读了冰心的《繁星》《春水》,感受到了母爱的温馨、童心的可贵、自然的美好,懂得了“爱的哲学”。
参考示例二:我读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到主人公保尔在革命斗争中锻炼成长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从他身上我学到了不畏困难、勇敢坚强的优秀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从自己度过的文学作品(如名著)中选择,指出文学作品名称,说出这部作品对自己的启迪,内容必须积极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