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回答》的进一步赏析

时间:2019-05-14 19:0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回答》的进一步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回答》的进一步赏析》。

第一篇:对《回答》的进一步赏析

回答:一诗中结构组织方面的对比原则及意象:

首先,讨论的是第一诗段所用的意象,如开头第一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它本身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这明显是一个隐喻,简略来说就是「卑鄙」是「通行证」,而这「通行证」是「卑鄙者」的,这给原属中性的「通行证」,沾上「卑鄙」负面的感情色彩。事实上,意象感情色彩的改变往往是阅读意象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里也不例外。若从规范语言的角度看,在这么一个短距离内,出现两个相同的字词「卑鄙」和「卑鄙者」)的情况是应该极力避免的。但这种不规范不洗练的语言现象,在文学文本强调陌生化效果的前提下,便变成吸引读者注意的手法。读者不禁要问:「卑鄙」为何能够成为「通行证」呢?诗人刻意把这两个意象放在一起,目的是让读者思考。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卑鄙」是指语言、行为很恶劣,不道德的形容式名词;若在语言上、行为上是恶劣,又如何成为「通行证」呢?「通行证」意指到达某特别地方的证明,而这地方是限制进出的,「通行证」一般是给合资格人士进出的凭证。可是如果结合这两个意象在一起,「卑鄙」是「通行证」的话,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来:这个限制进出的地方是以行为语言恶劣及不道德作为进出标准的。读者不难由此推断:这以「卑鄙」为「通行证」的地方,必然是乌烟瘴气,是非黑白不明,道德沦亡的。

接者的一句:「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也与前一句紧密地连在一起。「高尚」是用来形容道德水平高的人。这句里呱想[喻:说「高尚」是「墓志铭」,「墓志铭」是指放在墓里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石刻上的文字,一般是死者生前好友对死者的评价。「墓志铭」一词的出现,暗示「高尚者」已死,而「高尚」是他致死

如结合第一及第二诗行一起看,不难引起读者的深思:「高尚」与「卑鄙」的意义在哪里?卑鄙的人竟然可以凭借「卑鄙」而通行无阻;相反,高尚的人却因他的高尚而死,这究竟是一个怎么样的社会,怎么样的世界呢?这明显给「卑鄙者」和「高尚者」身处地方,一个极负面的评价。

如从诗句的结构和组织来看,这两句用上了对比和比喻原则。首先「卑鄙是通行证」和「高尚是墓志铭」是隐喻,四个意象分别以比喻原则连在一起。另一方面,四个意象从另一角度看,又形成强烈的对比。「卑鄙」与「高尚」是言行的两个极端,对比明显十分强烈。「通行证」与「墓志铭」一组,前者是畅通无阻的根据,后者则是死亡的标志,也有着无法继续前进的意味;所以两个意象之间明显有着对比的关系,再加上「卑鄙者」与「高尚者」的强烈对比,使这两诗行形成比喻的横向关系,以及对比的纵向关系。只这两句已能将〈回答〉一诗的主题:社会黑白不分,道德沦丧的现象表露无遗。

接着的第三、四行是写景句。诗的首两个陈述句直接说出是非颠倒、不公平的社会现象,接下来便出现这一对写景句,两者的关系是明显的。

但要认识写景句的意义,我们必须先了解它们表面的写景成分,再而深入探究内中的深意;要了解写景成分,必须从了解意象入手。

「看吧,在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两行写的意象是天空上的倒影。按常理,飘在天空上的该是云朵,「死者弯曲的倒影」是云朵的借喻。「弯曲的」这形容词正好配合云朵弯曲的形状。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倒影」即倒立的影子页258),既然云朵是「倒影」,且飘在天上,那么这倒着映像到天上的物体,便该在地面了。根据原诗,那在地面给倒映到天上的物体便是「死者」。此外,以「镀金」来修饰天空,若从字面解释,「镀金」指的是黄昏时分,夕阳光折射下产生的金黄色。「镀」字可解作「镶」,因此「镀金的天空」可理解为黄昏时分,夕阳斜照天空上的云朵,在云端映着金黄的色彩。

可是如将两行诗句一并考虑,不难发觉内中隐含着死亡的意义。「死者」一词固然直接点出死亡的意义,加上「飘满了」的形容,仿佛在读者心中呈现一幕天空满布尸体的恐怖景象。此外,「黄金」或「金色」在不同文化里,都象征死亡,也是埋葬死者的一种金属。在棺椁在镶有黄金的现象在中西方都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表面看来,这两诗行写的只是一黄昏日落天空现出彤云的景象,可是当句中加上「镀金」、「死者」等负面色彩的用词时,诗句给读者的印象便有很大的改变。这明显是作者刻意的安排,为的就是突出负面色彩,以配合第一、二诗行表达对社会不满的情绪。

另外,第二诗段:「冰川纪已过去了,/为甚么到处都是冰凌?/好望角发现了,/为甚应死海里千帆相竞?」在这里明显分成两组,是一个重复,换句话说,第二诗段的第一、二诗行及第三、四诗行在句子结构上是重复的。

先看第一组诗句:「冰川纪已过去了」;「冰川纪」即指冰河时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其中一个时代当时由于气候异常寒冷,所有生物都无法生存。若以人情冷暖的角度来看天气的冷暖,那么,这个冰川纪指的便是人情极度冷暖的时代。这首诗写于1976年,很多人也自然地将「冰川纪」联想成文革时期。「冰川纪已过去了」一句,便可解作人际关系极度冷淡的文革时期已过去。

再看下一句「为甚么到处都是冰凌」,「冰凌」即冰锥,如将这意象放到人际关系上看,那么「冰凌」那寒冷、尖锐得可以造成伤害的特点,便可用来形容人们互相攻击、互相猜忌,不能互相信任,融洽相处的情况。所以这句的意思是指既然人情极度冷漠的时代已经过去,为甚么人与人之间还要互相攻击,不能融洽相处呢?

「好望角发现了,/为甚么死海里千帆相竞?」刚才提到「冰川纪」是用了地球的历史;这句则用了空间或地理的意象。好望角(Cape of Good Hope)位于非洲的南端,是航海家迪亚士(Bartolomeu Dias, 约1450-1500)给这个地方的名称。意谓只要经过好望角,便有望到达富庶的东方,得到梦寐以求的财富。因此这里用上「好望角」,为的是隐喻有望实践梦想,达到目标的地方。

「死海」位于中东地区,处于以色列的西陲,由于附近温度高,蒸发强烈,因此死海的湖水含盐度高达23-25%,水生植物及鱼类不能生存,沿岸草木也很少,所以取名「死海」。这里,明显借用它那死寂没有生命力的特点,以表达死寂的感觉。换句话说,在死海中千帆相竞,就像是为了些没有意义的东西在竞争一般。如果发现「好望角」解释为有了新的好的希望,那么,为甚么还要死气沉沉、没有半点生气的地方互相竞争,你争我夺呢?

虽然好望角和死海都是空间,但两者是相对的,明显形成强烈对比。此外,冰川和好望角刚巧相反,如冰川代表人情冷漠,那么好望角便指好的希望,两者也是相对的。所以,这里既有句式的重复,也有时间空间上的对比。

而在最后一段也出现了几个重复意象,这些意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诗的意义,因此意象的组合是诗歌组织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同样道理,要了解诗的含义,了解意象的组合也可事半功倍。

「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简单来说,若根据句子结构来解释,第一句:「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是主语,这与「没有遮拦的天空」合起来成为完整的句子。而「那是」的「那」是指「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星斗」。换句话说,「新的转机」和「闪闪的是斗」是暗喻,等于「象形文字」,亦等于「人们凝视的眼睛」。

若能理解这个关系,便知道比喻原则是以相同和相异的角度去组合的。在这个诗段中,相同的地方就是星斗微弱的光线组成的形象,似是象形文字造成的形象;星斗本身的光亦与人的眼光相似,以星来比喻为人的眼光也不是一个新鲜的比喻,以星的形状来喻文字,以其光喻为人的眼光,所以虽然用了两个不同原则,但亦以相同的角度把有关的意象连起来;当然,这里的重点是在相异的地方,闪闪的星斗等于五千年的象形文字,究竟有甚么意义呢?这可能要从「新的转机」一句解释,换句话说,整首诗提到一个时代的结束和一个新时代的开始,但却不知道方向在哪里。所以最后一段提到「新的转机」,就是指可能在中国五千年文化中找到「新的希望」;这里提到「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它代表中国文化,这是合理的推断。从另一个角度看第二个隐喻,把星斗等同于眼睛,两者是有相同的地方,而相异的地方是现在所造的一切会在将来的历史中看到。

「正在缀满没有遮拦的天空」一句,传统上认为云雾等是不好的东西,因为是会阻碍前景,例如有「污云蔽白日」的说法,甚至会把云雾比喻为小人,所以诗中说没有遮拦,即是指这个时代充满希望。因此可以见到这首诗是利用简单的比喻原则来制造深刻的意象。

[1]冰川期指的是地质上的一个时期,在新生代的第四纪。参《现代汉语词典》,页88。

[2] 1488年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曾到此处,因此处多暴风,所以名为「风暴角」。但也因从此可通往富庶的东方,因此也称为「好望角」。见《辞海》,页1099。《辞海》,页1336。

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时代的开始。诗中展现了悲愤之极的冷峻,以坚定的口吻表达了对暴力世界的怀疑。诗篇揭露了黑白混淆、是非颠倒的现实,对矛盾重重、险恶丛生的社会发出了愤怒的质疑,并庄严地向世界宣告了“我不相信”的回答。诗中既有直接的抒情和充满哲理的警句,又有大量语意曲折的象征、隐喻、比喻等,使诗作既明快、晓畅,又含蕴丰厚,具有强烈的震撼力。

作品开篇以悖论式警句斥责了是非颠倒的荒谬时代,“镀金”揭示虚假,“弯曲的倒影”暗指冤魂,二者形成鲜明的对照。第二节中“冰凌”暗指人们心灵的阴影,情绪上顺承第一节。第三节渲染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拯救者形象,诗人以此自居,表现了新时代诗人个体的觉悟和对自身肩负的责任毫不犹豫的担当。第四节“我——不——相——信!”的破折号加重了语气,表现了无畏的挑战者形象,末两句中作者从历史的维度来表明自己不屈的决心。第五节的排比句表现了否定和怀疑精神。第六节前两句对苦难的态度,抒发承担未来重托的英雄情怀,末两句,传达出对未来的企望。“五千年的象形文字”从历史与未来中捕捉到希望和转机,显示了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民族的强大的再生力。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

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代艺术的本质。

第二篇:北岛《回答》赏析

回 答

一、作者介绍:北岛,原名赵振开,另有笔名石默、艾珊等。原籍浙江湖州,生于北京。就读于北京第四中学。1969年进北京一家建筑公司,当过混凝土工、铁匠等。1970年末开始写诗。1972年开始写小说。1976年参加天安门运动,写诗《回答》。其现代主义色彩的新诗歌形式受到青年读者的欢迎,被称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但也受到来自传统保守势力的批评。1986年被《星星》评为“我最喜欢的中青年诗人”之一。《北岛诗选》获中国作协全国第三届(1985—1986)优秀新诗(诗集)奖。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取得文化代言人资格的,非那些朦胧诗人莫属。有论者曾在评价朦胧诗和北岛的存在时说:“从我们民族本身而言,从朦胧诗运动对当代中国人精神生活的启蒙和重建作用而言,从北岛在朦胧诗人中所居的重要地位而言,他无疑是我们新时期文学前十年中的大诗人,绝无仅有的诗坛偶像、文化英雄。”事实上,当朦胧诗的兴起以及随之所引发的那场人数众多的论争都时过境迁之后,北岛以及他所代表的朦胧诗派在尘埃落定之时,已经渐渐被理性的批评者所认可,而其诗歌代表作《回答》更是被称作“以孤篇压倒当代”。

二、背景介绍:《回答》写于1976年的天安门事件中,是那一时期最有个性的时代强音,是先觉者对“新的转机”的期待和呼唤,是从迷惘到觉醒的一代青年对现实的严肃“回答”。后发表于朦胧诗主要阵地的民间油印刊物《今天》的第一期。

三、赏析:

全诗共7节,北岛企图在一个封闭的逻辑空间内构建一个完整、自足的“自我”形象,并依靠与外部世界的对立关系来强化这一形象的独立性。

第1、2节,是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黑暗体验并由此产生质疑。在诗中所描绘的世界里,卑鄙者以卑鄙的手段可以在世上畅行,高尚者的高尚品行却使其自身走向墓地。“镀金的天空”喻示着以辉煌的表象掩盖了一个时代真正的黑暗,到处是歌功颂德,到处是粉饰太平,人性被扭曲成“弯曲的倒影”四处凋落。诗人在世界的混乱与无序中,保持着清醒的痛感,对置身其中的世界提出了疑问:“冰川纪过去了”“好望角发现了”,这个世界明明已经经历过巨大的变革、阵痛,一个旧时代曾被庄严地宣告死亡,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和“千帆相竞”的“死海”的现实,依然显示着诡异和不公正?

从第3节开始,“我”作为抒情主体,出现在一片死寂、冰凉、规则混乱和缺乏公正的世界,以一种理性的声音,开始对世俗世界审判、否定和挑战,对一切习以为常的规则表示质疑:“我——不——相——信!”

在6—7节中,这个傲岸的“我”在对这个不义的世界与历史宣战之后,毅然表达了愿以个体的自我来承担属于全部人的一切,特别是人的苦难,此时的“我”是一代人中最清醒和坚定的灵魂:如果一个民族的历史,真的能重新开始,就让所有的苦难只存留在“我”的心中;如果一个民族的再生,需要一代人的伤痛作为代价,这一切就由我们来承担吧。这里,“海洋的决堤”、“陆地的上升”,都是以自然界恢宏阔大的沧桑变迁,喻示人类历史的涅槃和新生。

最后一节,对人类与世界的未来新的转机充满信心和期望:“闪闪的星斗”缀满天空,“五千年的象形文字”,是一个民族悠久和坚实的力量。既然诗人从一开始就自觉地承担起了重整乾坤的伟大使命,因而诗作中始终能感到历史的目光在注视。

“文革”结束后,文坛上先“伤痕”继而“反思”的写作,纷纷竞相展示苦难和控诉历史,在对历史的鞭挞中把现实指认为“新生”。而北岛的《回答》却是以清醒的眼光审视过去,愤怒而又不失理性,拒绝承认全部现实的新生性,以一种批判的立场,为了重新确立人类的基本价值,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庄严宣告。北岛在《回答》一诗中向世界喊出“我不相信!”传达了一代青年人的心声,使由来已久的政治意识形态和国家主义道德神话的大厦应声坍塌。

这里丝毫看不到任何撒娇的痕迹,只有愤怒和反抗挑战之声。新的一代人成熟了。曾经撒娇和哭闹的孩童,如今喊出了独立的、自我的声音。而作为一代人成熟的标志,倒不仅仅是他们已知道审时度势和懂得事物要害,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然拥有了自己的原则和信条,那就是“怀疑”,是说出“我不相信!”的勇气和能力。北岛的这些带有“怀疑主义”倾向的诗歌,事实上标志着一个新的启蒙时代的到来。它的伟大的精神光芒照亮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昏暗的天空。

但是,果真是什么都不相信了吗?也许。“怀疑一切”是理性的根本尺度,是“自我意识”成熟的标志。但是,在北岛他们看来,有一样东西却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自己的“声音”。因而,“我不相信!”这样的语句,首先是喊给自己听的,它提醒一代人注意到自己应有的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同时(也是更主要的)是喊给城楼上的父辈听的,它宣告了新的一代人的成熟,并表明了自己的反叛性态度。这是一次蓄意的、大胆的挑战。它典型地体现了朦胧诗中的理性批判精神和对于人性和人道主义的呼唤,以及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等被践踏时的愤慨与反抗。

此外,作为北岛的代表作,诗作在抒情结构和意象的选用上,具有“北岛特色”:“审视——怀疑——否定——挑战”的抒情结构,以及“天空”“海洋”“陆地的上升”和“让所有的苦水都注入我心中”等意象的拼贴与组合,追求陌生化和距离感,使用密集的意象群和飘忽不定的语义转换,从而产生“朦胧”的诗意和充满弹性与张力的结构。这与同为朦胧诗人的舒婷诗作中对于“星星”、“风铃草”、“鸢尾花”等意象的选用和诗意表达上的婉转、抒情和感伤相比,显得冷峻、势不两立和剑拔弩张。

《回答》反映了整整一代青年觉醒的心声,是与已逝的一个历史时代彻底告别的“宣言书”。诗歌总体特征上可以概括为象征诗。北岛在20世纪80年代初接受西方现代派文学影响,他通过所倾心的意象的接组和叠加,撞击和转换,通过所谓的超越时空的蒙太奇剪接,成功地将一个理想的艺术世界呈现在读者面前。民族文化传统、时代的哲学氛围、沉重的理想生活的渴求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他的诗歌基本上是由两组对立因素构成的象征意境,他用这些象征性诗歌形象再真实不过地传达出了一个充满压抑感的生活氛围,也表现了重压之下,生存意愿和发展要求仍然存在着的人对苦难现实的心理反叛。

艺术手段上,象征、隐喻的运用迫于环境险恶的不得已,基本上呈现出比照性的描写。在他的笔下,政治的黑暗犹如漆黑的无所不在的夜,生活的束缚好比四处张开的网,希望的境界成了被堤岸阻隔的黎明,而觉醒者恰如被河水包围的孤独的岛屿。通过象征、暗示,诗人的主观境界过渡到了诗的世界。象征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在北岛的诗里被普遍运用,表明了诗人丰富的再造性想象力。

由于心里感受的真实的外象化,北岛的诗歌染上了一层阴冷的色彩,给人以冷峻凄怆的感觉。北岛诗歌阴悒的冷峻虽不是象征主义的直接感染,但他却从生命感受这共同层次上验证了现代艺术的本质。

四、写作手法

1、《回答》最具特色的当属象征手法的运用,诗人通过不同意象所表达的象征意义,含蓄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诗歌的主题。

诗歌开头“冰川”、“好望角”、“死海”等意象,并不指真正意义上的地域,而是象征着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无序。在诗人眼中,所谓“冰川纪”,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旧时代。旧时代虽然已经结束了,但社会仍然还是那么寒冷;“好望角”这个地理名词被诗人巧妙地揉合在朴实的想象中,可当成“美好的希望”,人们所盼望的新生活到来了,但实际上并没有享受到新生活的果实,那些“卑鄙者”仍在“死海”里“千帆相竞”。无论是卑鄙者,还是高尚者,他们赖以生存的空间,都已变成毁灭生命的“死海”。诗歌的结尾,诗人又运用了一连串的复合意象,表现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同时也将诗歌升华到具有历史性的哲理的高度。“那是五千年的象形文字”——象形文字是中国特有的象征性的符号,是神州大地的代称,是诗人“重新选择生存”的祖国。“那是未来人们凝视的眼睛”也意味着未来人类的焦点和希望之所在!这两句真切地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转机充满了信心。

《回答》典型地体现了北岛诗歌在艺术表现上的特点,即善于运用鲜明、独特和坚实的意象,并且通过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成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镀金的天空”和“弯曲的倒影”这些超现实的物象无疑喻示了貌似辉煌实则黑暗的年代对于人的戕害与扭曲,而“到处都是冰棱”及“千帆相竞”的“死海”则象征着诗人所处的险恶的时代环境,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诗人以傲岸不屈的“挑战者”的姿态对不义的世界进行了严正的回答。诗作的第四至第七节所突显的是一个怀疑和挑战现实、具有博大的胸怀及坚定的历史信念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已经成为广为传诵的具有历史积淀意义的著名诗句。

2、整首诗结构完整,层次分明。

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感情经历了“审视——怀疑——否定——挑战”等一系列的转变过程,让诗歌更具有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

3、诗歌的语言也颇具特色,诗人灵活运用了问句、感叹句、陈述句等不同的句式,同时还运用了对偶、排比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感情,例如四句“我不相信”,强健而有力地表达了诗人作为“挑战者”的怀疑与抗争,语言简洁、明白晓畅,显示出了一种冷峻而刚强的美,这在朦胧诗中是不多见的。

第三篇:经典英语电影赏析选修课 问题回答

危情十日

Misery

罗马假日

Roman Holiday 美人计

Notorious

百万英镑

The Million Pound Note 电话谋杀案

Frederick Knott

精神病患者

Psycho 八月迷情

August Rush

当幸福来敲门 The Pursuit of Happyness

光荣之路

Glory Road,Paths Of Glory 2.限制性叙述指的是利用第一人称或者是第三人称的视角进行拍摄,而非限制性就是就是用全知全觉的视角来描述,(1)罗马假日(2)精神病患者

惊魂记中的两分钟浴室情节中女主被杀,和凶手与他臆想的母亲进行对话的一些情节都使用了限制性的拍摄手法,给观众造成了悬念。非限制性,诺曼在房子里一人饰两角,精神分裂严重(3)电话谋杀案(4)美人计

(5)百万英镑

3危情十日经典三幕式分析 4希区柯克电影的特点

悬念;金发女郎情节;罪孽转移法;楼梯与阴影;窥视;线索道具;婚姻危机;黑色幽默;麦格芬;导演在电影中客串

(1)美人计

悬念:褒曼答应做间谍,为其命运与爱情留下悬念 金发女郎情节:褒曼是一个金发美女

罪孽转移法:最后,观众大多同情起那个即将被同伙谋害的塞巴斯蒂安,尽管他下毒想至美丽的褒曼于死地

楼梯与阴影:男主迪普走上楼梯

窥视:褒曼作为间谍窥视着自己的丈夫,被丈夫发现后反被窥视 线索道具:酒瓶

婚姻危机:夫妻之间相互算计,褒曼被丈夫发现她是间谍,被下毒 黑色幽默:褒曼的丈夫陷害不成反被害

麦格芬:整个故事围绕间谍活动展开,但却没有交代最后间谍结果 导演在电影中客串:(2)电话谋杀案

悬念:男主计划谋杀妻子

金发女郎情结:女主是金发女郎 线索:钥匙 麦格芬: 导演在电影中客串:希区柯克的照片在屋子墙上

婚姻危机:男主为取得遗产计划谋杀妻子,妻子之前也与人偷情 黑色幽默:妻子得到了男主千方百计谋划的遗产

罪孽转移法:男主与妻子的情夫谈话中,情夫恰巧提出与男主犯罪过程相同的设想,使观众为之担心

楼梯与阴影:侦探躲在楼梯上监视男主投下阴影,为男主的结局埋下伏笔 窥视:探长怀疑男主是凶手,多名侦探窥视其行踪(3)精神病患者

悬念:女主偷钱接下来的遭遇

麦格芬:电影由女主偷钱展开的却对偷钱的事情没有做出处理 楼梯与阴影:男主冒充母亲在楼梯上将侦探杀死却只投下阴影 金发女郎情结: 女主是金发女郎 导演在电影中客串

窥视:男主从屋子的洞窥视女主 线索:四万美元

罪孽转移法:诺曼在将汽车沉入河底时故意让汽车停顿一会儿,使观众为之揪心 黑色幽默:男主在监狱里精神分裂,一人饰两角,惊悚又让人想发笑 婚姻危机

5.最喜欢的电影

《危情十日》中,一间被大雪封闭的小屋,一个遭遇车祸受伤的作家,还有一个心理变态的疯婆子。电影中简洁的剧情和人物场景,极具有戏剧张力和渲染力,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兴奋感和紧张感,恨不得尽快能够逃脱这所房子。婉转自然的配乐,刹那间就会变得紧张急促,让人感到一阵阵的诡异与惊吓;温文尔雅的护士,也转瞬间就能够变成一个嗜血狂魔,让人不寒而栗。剧中的高潮自然就是最后一场互搏对决的戏,那种逃出生天的期盼和诡异狂魔的恐惧交织在一起,让人纠结于这最后一刻的你死我活,不断逼近观众的心理防线,血腥中带着恐怖。

第四篇:鲁迅对早恋的精辟回答

问:父母应该怎样看待早恋问题?

答: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问:您怎样看待早恋现象在校园里的蔓延呢?玖

答: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问:您对已经被老师家长发现了的早恋学生有何建议呢?

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问:你怎样评价那些排斥早恋的学生呢?

答:无情未必真豪杰。

问:您对早恋中的男女有何劝告呢?

答: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忽略了。

问:您对早恋本身的看法是?

答:他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人们也便这么过。

问:请您将国内外同龄人的早恋问题做一个比较?

答: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问:您对教师干涉学生早恋抱什么态度?

答: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

的痛苦。

问:您对教师不干涉学生早恋又抱什么态度?

答:则普天下之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问:您对早恋者的评价是什么?

答: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问:您对学生某某因早恋事发被其父殴打有何看法?

答: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问:您认为早恋的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气质?

答:横眉冷对千夫指。

问:胆量呢?

答:我以我血荐轩辕。

问:您觉得早恋者该怎样面对师长呢?

答: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问:您自己有过早恋的经历吗?当然您可以不回答。

答: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

问:父母应该怎样看待早恋问题?

答: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问:您怎 样看待早恋现象在校园里的蔓延呢?

答: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问:您对已经被老师家长发现了的早恋学生有何建议呢?

答: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问:你怎样评价那些排斥早恋的学生呢?

答:无情未必真豪杰。

问:您对早恋中的男女有何劝告呢?

答:不能只为了爱,而将别的人生要义全盘忽略了。

问:您对早恋本身的看法是?

答:他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人们也便这么过。

问:请您将国内外同龄人的早恋问题做一个比较?

答: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问:您对教师干涉学生早恋抱什么态度?

答:我将深味这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他们快意于我

的痛苦。

问:您对教师不干涉学生早恋又抱什么态度?

答:则普天下之人民其欣喜为何如。

问:您对早恋者的评价是什么?

答: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问:您对学生某某因早恋事发被其父殴打有何看法?

答:我已经出离愤怒了。

问:您认为早恋的学生应具有什么样的气质答:横眉冷对千夫指。

问:胆量呢?

答:我以我血荐轩辕。

问:您觉得早恋者该怎样面对师长呢?

答: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问:您自己有过早恋的经历吗?当然您可以不回答。

答: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

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范文网】

第五篇:对雪 赏析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至二载(756ˉ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注释】:

宦思:客居他乡的思绪。【赏析】: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

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评析】: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迭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肃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下载对《回答》的进一步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回答》的进一步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面试的回答思路 (精选五篇)

    问题一:“请你自我介绍一下”思路:1、这是面试的必考题目,对面试的回答思路。2、介绍内容要与个人简历相一致。3、表述方式上尽量口语化。4、要切中要害,不谈无关、无用的内容。......

    对赤壁赋的赏析

    《前赤壁赋》——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宋诗富有理趣,以苏诗为杰出的代表。其实苏轼的创作不只是诗歌富于理趣,他的散文也同样是富于理趣的,著名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诗......

    对酒原文及赏析范文大全

    对酒原文及赏析对酒陈与义〔宋代〕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译文眼前......

    对老人与海的赏析

    对《老人与海》的赏析当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纷纷认为此小说充满象征意味时,海明威却执意认为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

    面试回答

    销售员面试技巧 来源:(58.com)发布时间:2011-05-05 销售员面试技巧 随着金融风暴的袭击,各行各业裁员的消息不绝于耳,因此面试技巧就成了现下求职者面试之前必须温习的功课,销售行......

    党建回答

    文章标题:党建回答1、什么是党课教育?党课教育是党组织用授课形式定期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我们通常说的“三会一课”,其中“一课”就是定期上党课。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党......

    党建回答

    文章标题:党建回答1、什么是党课教育?党课教育是党组织用授课形式定期对党员进行教育的一种方法。我们通常说的“三会一课”,其中“一课”就是定期上党课。这是我们党在长期党......

    征文回答

    “回眸历史,聆听现在,叩问将来” ______ 心中的党,未来的梦百年农大,铸就百年辉煌;百年农大,造就农大学子百年梦想。 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想到了我们母校历经百年沧桑巨变,不禁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