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篇演讲稿的赏析

时间:2019-05-15 12:2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一篇演讲稿的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一篇演讲稿的赏析》。

第一篇:对一篇演讲稿的赏析

睿智温馨铸和谐——**演讲稿《走出**府》赏析

2006年6月24日是香港特区行政长官**宣誓就任一周年的日子。他于24日在电台节目“香港家书”中,以题为《走出**府》的文章和市民分享了一年来的感受。**先生出身平民,年轻时曾做过推销员,25岁投考港英政府公务员之位,在众多英裔人员中脱颖而出,其面试时机智、流利的口才深深打动

了在座英人。之后的发展也表明,曾先生口才确实好,演说很有感染力。**先生的成功之处很多,其超强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智慧的口才能力,很大程度上造就了他的巨大成功。就让我们从这篇《走出**府》中感受他的智慧吧——

一、以题目精彩亮相

一年之前,**先生走进**府,担任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一年之后,曾先生以《走出**府》为题目,在就职一周年纪念时,“与各位市民分享一年来的经历和感受”。进,众望所归;出,众心所盼!当权者走向民间,是普通百姓对领导阶层的常规期待。曾先生对市民心理把握得何其准确,对演讲辞的题目设置何其巧妙!只这五个字的标题,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怦然心动了!

二、以诚意打开沟通之门

曾先生在香港政界作风果断,心直口快,有人形容他是“语不惊人死不休”,而对自己一年来的经历和感受,表白得相当低调,朴素简洁,情真意挚,耐人寻味:“地方大了很多,但人相对显得渺小了”;“权力大了,却越觉得需要战战兢兢”。简简单单两句话,既显示了他对这个职位的清醒认识和自觉担当,又流露出身居高位者“高处不胜寒”的特有心态,闻之令人动容。这真诚的开场白使听众对演讲者身份的敬而远之一瞬间转为心理上的敬而亲之,进而愿意倾听、愿意接受。

三、以民本标举为政之道

这篇演讲辞,阐述为政之道是核心内容,**先生首先引述前港督麦理浩勋爵的话,表明走出**府的重要性。然后以自己生平经历和职业经验说明作为决策者,要“以同理心去感受市民的需要,然后以理性去寻求解决方法,决策时尽量平衡各方利益和符合长远目标”,必须“多走出去”“放下身段”,最后倾吐为政的个中真意:“当权者不应高高在上,绝不能以一种精英的傲慢,由上而下看待平民百姓。”这段话,层层推进,逻辑严密,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反映了一个智者的缜密思维,又紧紧扣住“民本”,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住听众的心,并用感性的方式糅合住,显示出一个政治家的风范。

四、以理解铺就亲和之桥

对民众的热爱、赞美、关心都可以表达领导的亲民之心,**先生的亲民之心却是别一番滋味:以理解、认同亲民。香港是个受西方文化观念影响很深的国际化大都市,香港人什么样?曾先生一言以蔽之:“有趣”。他眼中的港人“我们有滑头、实际的一面,有时对很多事情看不顺眼,很多牢骚;但我们又会为像霍金教授一样正面积极、坚毅不屈的人而喝彩。出现危机时,我们更会展现出人性光辉的一面。例如sars肆虐时期,大家团结抗疫,舍身救人……在南亚海啸灾难中,我们也会为素未谋面的灾民出一份力。”在这段对港人的描述中,**先生处处强调“我们”,而不是“你们”,用以说明自己就是700万港人中的一员,特首与普通市民水乳交融:我们不完美、毛病多多,但我们乐观,有趣!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认同、融合会产生巨大的亲和力.不比表象的歌颂“父老乡亲”亲切得多、实在得多吗?

五、以温辑展望未来

一般领导结束演讲,惯用豪迈、激励的话语,以激情收束全篇,鼓舞人心,**先生别开生面,设想了一个极为温馨的画面:装束干练的“煲呔曾”(bowtie音译)在街头某家茶餐厅吃牛脯面时,与市民不期而遇,“大家打个招呼吧!”可以想见一定是欢声笑语伴着茶香饭香,那场面其乐融融,让人满怀期待,悠然神往。这个特殊的结尾,一方面别致、轻松,给人格外深刻的印象;另一方面,展示了走出**府的**先生取信于民的自信,它预示着在“以民为本”的新一届特首带领下,香港的人文环境会更和谐,香港的明天会更好!

走出**府

**

今天是我宣誓就任行政长官一周年,我想借这个机会与各位市民分享我一年来的经历和感受。

自从搬进**府之后,地方大了很多,但人相对显得渺小了,正如当上行政长官一样,权力大了,却越觉得需要战战兢兢。

前港督麦理浩勋爵退休前,有记者问他的管治心得,他说最重要的是要确保你的决策能走出港督府。一个人的位置越高,权力越火,越容易困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越容易与市民的生活脱节,所以我真正感受到走出**府的重要性。

自己大半生都任职公务员,而且长时间在财经金融政策范畴工作,这是一个理性的训练过程。因为财经政策属于相当专门的知识,例如市场行为预测、经济理论、数据分析及谈判策略等,这都是一些冷冰冰的数据,论证过程强调理性。作为一个技术官员,这些训练可算足够。但当了行政长官之后,我明白到理性只是

第二篇:演讲稿赏析

不平凡的爱——《感恩父母心》赏析

最近火了一份帖子,内容是一份演讲稿。题目是《感恩父母心》,作者是一个很平凡的女孩她叫肖倩。虽然这份演讲稿的作者没有很华丽的出身,演讲稿也不是没有大家的风范。但就她的平凡和它的朴素,带给我们的却是无尽的感动,它让每一个听到这篇演讲稿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和自己的父母。就让我们来品味这篇演讲稿中流露出的真爱吧——

一、以普通的题目精彩亮相

感恩父母心,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题目,却让读者一下就明白了,它写的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文化素养——感恩,对象也是天下最平凡但又最伟大的人——父母,感恩父母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中国虽然不像西方国家那样设有“感恩节”,但中国传统文化中从来不乏感恩教育。古语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讲的就是对父母养育的感恩。

二、以诚携感恩简单开场

开场第一句话就是感谢听众,简单的重复一遍主题,大显低调、朴素、简洁,其情真意挚,百姓“孝”为先,随后便是很自然的点出了“孝”。“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谈道德之首,又满怀真诚低调的开场白使听众对演讲者身份的敬而远之一瞬间转为心理上的敬而亲之,进而愿意倾听、愿意接受。

三、以矛盾回忆引起共鸣

通过对小时候父母和自己的一些生活小片段,来引发听众的共鸣,从而达到勾起听众听的兴趣。描述回忆虽然很简单,但是每个人得回忆都不会是一样的,作者却做的很好“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抽象画”,她不去写很很具体的事,只是对某一个年龄段,提一点生活的中细节。简简单单的句话却激起了听众的思绪,像磁铁一样深深吸引住听众的心,用激起它感的方式糅合住,达到了共感的效果。

四、以发问让演讲升华

一般的演讲稿,都会用到发问。但是不是每一个演讲稿都把发问用的恰当,很多演讲稿的发问只是凑字数,发问不仅仅在于问题要与主题相关,还要注重发问的时机和发问的目的。作者前面已经激起了听众的回忆,在这个时候问了一两个虽然简单但能引发深思的问题,可谓恰到好处。“你是否在他们劳累一天后为他们递上一杯茶,送上一双拖鞋?”这样的问题不仅不会让听众对你不满,反而能让听众更深层次的思索,这种思索与回忆相融合会产生巨大的亲和力。让听众被你的演讲完全

吸引住,真的是神来的一问。

五、以呼吁从小爱到大爱

本文全局并没有提到很多关于父母爱的描述,用的是一种让听众自己思考自己感悟爱的方式。从开场到发问,可谓步步为营,成功的激发了听众的思绪。现在就只差最后的点睛之笔了。作者用的点睛之笔是呼吁,前面太多的思考,并没有融入作者自己的思想进去。在结尾作者以自己的思想去呼吁“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珍惜父母在身边的日子吧!在我心中,父母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以呼吁的方式结尾,一方面表明了作者的思想,另一方面引导了听众思考的方向。这样的演讲会让听众留恋忘返,不为别的只为自己心中对父母的那份感恩。

作者通过小细节、小感触成功的将平凡升华到了父母伟大的爱,用语朴实但是情感华丽、没有精点但是处处动人心弦。对一篇感恩类演讲稿来说,不需要很多故事去打动听众,最能打动人得是自己的故事,勾起听众自己的故事,让他们的回忆成为演讲稿中的事例。这就是它的过文之处,它虽然平凡,但是它不平凡。

附:《感恩父母心》演讲稿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首先我要感谢让我参加这次活动的所有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心》。

孝,其为人之本也。一个只有懂得感恩父母的人,才能更好的感恩他人,感恩社会。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过没有?从我们出生到现在,那个被我们称为母亲,称为妈妈的人为我们做过什么?

当你1岁的时候,她喂你吃奶并给你洗澡;而作为报答,你整晚的哭着;

当你3岁的时候,她怜爱的为你做菜;而作为报答,你把一盘她做的菜扔在地上;

当你4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下彩笔;而作为报答,你涂了满墙的抽象画;

当你5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漂亮的衣服;而作为报答,你穿着它到泥坑里玩耍;

当你7岁的时候,她给你买了球;而作为报答,你用球打破了邻居的玻璃;

当你9岁的时候,她付了很多钱给你辅导钢琴;而作为报答,你常常旷课并不去练习;

当你11岁的时候,她陪你还有你的朋友们去看电影;而作为报答,你让她坐另一排去;

当你13岁的时候,她建议你去把头发剪了,而你说她不懂什么是现在的时髦发型;

当你14岁的时候,她付了你一个月的夏令营费用,而你却一整月没有打一个电话给她;

当你15岁的时候,她下班回家想拥抱你一下,而作为报答,你转身进屋把门插上了;

当你17岁的时候,她在等一个重要的电话,而你却抱着电话和你的朋友聊了一晚上;

当你18岁的时候,她为你高中毕业感动得流下眼泪,而你却跟朋友在外聚会到天亮;

当你19岁的时候,她付了你的大学学费又送你到学校,你要求她在远点下车怕同学看见笑话…。这就是母亲为我们做的事情,当然,母亲为我们做得还远远不止这些!“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亲爱的同学们,那么我们回报给父母的又是什么呢?你是否在他们劳累一天后为他们递上一杯茶,送上一双拖鞋?是否为他们洗过一件衬衣,哪怕一双袜子?你是否觉察到父亲那已经微微驼了的背,母亲那满脸的皱纹,缕缕的银发?

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珍惜父母在身边的日子吧!在我心中,父母一直都是我的奇迹!不要的等到我们失去他们的那一天才发现我们不曾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感恩吧。真心的为父母做些事情,哪怕捶捶肩,洗洗碗,哪怕陪他们散散步聊聊天,哪怕给他们唱段曲子,讲个笑话!让我们一起将这份感恩之心延续,我想父母的冬天将

不再寒冷,黑夜将不再漫长,幸福快乐将常常配在他们身旁!

再此,我祝愿天下所有父母安康!快乐!

第三篇:演讲稿赏析

演讲稿赏析+情感

赏析一篇演讲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演讲稿的题目、开头、内容(语句)、结尾和情感

情感则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音调的变化演讲速度的快慢来加以控制表达 演讲稿的题目有以下几个类型

1、提要型

提要型的标题,即标题概括演讲的基本内容,把演讲内容的核心简明地提示出来。如:

《人总是要点精神的》

2、象征型

象征型的标题,即运用比喻或象征等修辞手法,把抽象的哲理或某种特殊意义具体化、形象化,从而深入浅出地揭示主题。如:

《让美的横杆不断升高》

3、含蓄型

含蓄型的标题,即运用伏笔,造成悬念,引而不发,撩拨听众思维。用婉转的话来烘托或暗示某种内涵,让人思而得之,而且越思含义越多。如: 《红绿灯下赤子情》

4、警醒型

警醒型的标题,即运用哲言用镌语,立片言以居要,提醒,劝谏、鼓励听众,以激发听众的警觉,使之猛醒。如: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适足亡身》

5、设问型

设问型标题,即通过设问,提示演讲所涉及的内容,而演讲内容则是对标题设问的回答。如:

《人生的价值何在?》

6、抒情型

抒情型标题,即抒发情感,以情感人,具有浓烈的感情色彩。如:《自豪吧!光明的使者》

演讲稿的开头,一般有下面几种方式:

1、提问式开头

直接提出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或是一个人们普遍关注的、急切需要解决而一时难以解答的问题,紧接着予以回答,构成“提问式”开头。

2、悬念式开头

3、揭题式开头

以片语惊人的方式,揭示主题,构成“揭题式”开头。

4、警语式开头

引用深邃而新颖的格言,或采用哲言隽语、名言警句,构成敬语式开头。

5、故事式开头

讲一个亲切感人的小故事,以感人的情节来吸引听众,构成故事式开头。

常见的演讲结尾方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十种。

1、总结式

以总结归纳的方式结尾。这种结尾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对演讲内容和思想观点作

一个高度概括性的总结,以起到突出中心,强化主题,首尾呼应,画龙点睛的作用。

2、号召式

用提希望或发号的方式结尾。这种结尾是演讲者以慷慨激昂、扣人心弦的语言,对听众的理智和情感进行呼唤,或提出希望,或发出号召,或展示未来,以激起听众感情的波涛,使听众产生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

3、决心式

以表决心,发誓言的方式结尾。这种结尾感情饱满,态度鲜明,激情奔放,有助于坚定听众的信念,增加演讲的感召力。

4、余味式

以留余味、泛余波的方式结尾。这种结尾语尽而意不尽,意留在语外,像撞钟一样,清音有余,余味袅袅,回味无穷,三日不绝。余味式结尾好像秋天瑰丽的晚霞一样,收得俊美漂亮,并且伴有“鱼舟唱晚”的娓娓之声,让听众留连忘返,久久回味。

5、抒情式

以抒情怀、发感慨的方式结尾。演讲本身是一种思想和激情的燃烧,用抒情怀,发感慨的诗情画意的语言结尾,最易激起听众心中感情的浪花。

6、名言式

用哲理名言、警句作结尾。这种结尾方式,是通过引用名言、警句、谚语、格言、诗句等作为结尾,这样不仅使语言表达得精炼、生动、富有节奏和韵律,而且还可以使演讲的内容丰富充实,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同时还可以给人一种生动活泼、别开生面之感

7、高潮式

在演讲的高潮中结尾。即把演讲的高潮设计在最后,在高潮中结尾。演讲结束时,演讲者设法最后一次拨动听众的心弦,打开听众的心扉,掀起高潮。

8、祝贺式

诚挚的祝贺和赞颂本身就充满了情感的力量,最容易拨响听众的感情之弦,产生和谐的共鸣。所以,用祝贺或赞颂的言词结尾,能造成欢乐愉快、热情洋溢的气氛,使人在愉快中增加自豪感和荣誉感,激励人们满怀信心去创造未来

9、点题式

用重复题目的方式结尾。演讲的题目或标题是演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个性和特色的标志。在演讲结束时,如果重复题目,再一次点题,那么,就能加深听众对演讲的印象,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这种结尾方式,即表达了主题的需要,同时又对听众产生振聋发聩的冲击力

10、幽默式

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结尾。除了某些较为庄重的演讲场合外,利用幽默结束演讲可为演讲添加欢声笑语,使演讲更富有趣味,令人在笑声中深思,并给听者留下一个愉快的印象。

以“无悔选择,绽放青春”为例

题目

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同事们,亲爱的同学们:

上午好。我今天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无悔选择,绽放青春 》

题目选取,生动、新颖。在向听众介绍题目时,这里可提高音量,节奏慢速,高音。引人注意。配以向上的手势,目光随手的方向望去。

开头

例:

花从春走过,留下缕缕花香;叶从夏走过,留下片片清凉;风从秋走过,留下阵阵金浪;雪从冬走过,留下种种希望。

抒情式的开头,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引人入胜。这里演讲时要带感情,语速中速即可。

内容(语句)

我常常在想正在教育的道路上行走的我将来能否留丝丝桃李芬芳

这句提出了作者的疑问,容易引起人们的深思。在这里,语速放慢,语调降低,用轻柔的声音演讲。可把手放于胸部上方,表示“我在思考这个问题。”与听众产生共鸣。

如果说坚定自己的选择是一种果敢的话,那么无愧于自己的选择则是一种责任。论点“责任”论据是运用名人名言的道理论证法说明。然后结合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提要求。在“责任”要用高音,重音,起强调作用。

结尾

朋友们,坚定自己的选择,让青春绽放出美丽的光辉吧,是一棵大树,你就洒下一片绿阴;是一株小草,你就增添一份春色;是一只蜜蜂,你就酿造一份甜蜜;是雄鹰,你就搏击万里长空;是一名教师,就要修得桃李满园,香飘四方。呼吁式的结尾,与主题呼应,使首尾圆和。作者坚定自己的决心,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要在这一行奉献自己的青春。在结尾的部分,目光应注视所有的观众,提高语调,增高音量。这边可用双手向上抬起,表示自己的希望和坚定的信念,以饱满的热情呼吁朋友们。这里的站姿,可适当向前移步,包含积极的含义。试分析以下例子

1、《没有金钱并非“万万不能”》

2、《扬起生命的风帆》

3、《蜡炬成灰泪始干》(开头)

4、泰戈尔说过,死之烙印将生命本真烙在生之硬币上,使它去购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惟有诗意地生活,才能清明淡然的看待纷争的世界,让烦扰不再。

5、好一块无字碑,好一个武则天,她在那片白上描绘出了一个女子的广阔胸襟与明智。她知道自己得到了太多,多得让每一个人都忌妒;她也失去了太多,多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都无法乘载她的悲哀。一切尽在不言中,留一点空白,让后世子孙揣摩她内心的骄傲与哀伤。

6、苏轼的“缺月挂疏桐”,会不让人产生遐思吗?

朱淑真的“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不知又有多少人体会到呢?李煜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那月如钩;何人能不感到秋的冷清呢?

7、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入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语句)

8、我想,所谓爱,便是如此。就是我所爱的人,我惦念的人,必得在我看得见的地方,我手够得到的地方,我能够走到的地方,好好的存在着。

9、“人间有味是清欢。”抓不住明月的影,但求留住一颗琥珀的心。繁忙的生活中,饮一杯淡淡的矿泉水,哪怕是片刻的清欢,也会带给你一番别样的感受。梦和生命同在,它在记忆的暖室里将永不凋零,所有残缺的梦,让我们用爱的花朵,为它们插上奋飞的翅膀。

10、青山一道,我们同历风雨,团聚一处。而将五洲四海的人们集汇在—起的纽带,也许,是这样的期望:为天下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第四篇:对雪 赏析

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杜甫这首诗是在被安禄山占领下的长安写的。长安失陷时,他逃到半路就被叛军抓住,解回长安。幸而安禄山并不怎么留意他,他也设法隐蔽自己,得以保存气节;但是痛苦的心情,艰难的生活,仍然折磨着诗人。

在写这首诗之前不久,泥古不化的宰相房琯率领唐军在陈陶斜和青坂与敌人作车战,大败,死伤几万人。消息很快就传开了。诗的开头──“战哭多新鬼”,正暗点了这个使人伤痛的事实。房琯既败,收复长安暂时没有希望,不能不给诗人平添一层愁苦,又不能随便向人倾诉。所以上句用一“多”字,以见心情的沉重;下句“愁吟独老翁”,就用一“独”字,以见环境的险恶。

三、四两句──“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正面写出题目。先写黄昏时的乱云,次写旋风中乱转的急雪。这样就分出层次,显出题中那个“对”字,暗示诗人独坐斗室,反复愁吟,从乱云欲雪一直呆到急雪回风,满怀愁绪,仿佛和严寒的天气交织融化在一起了。

接着写诗人贫寒交困的景况。“瓢弃樽无绿”,葫芦,古人诗文中习称为瓢,通常拿来盛茶酒的。樽,又作尊,似壶而口大,盛酒器。句中以酒的绿色代替酒字。诗人困居长安,生活非常艰苦。在苦寒中找不到一滴酒。葫芦早就扔掉,樽里空空如也。“炉存火似红”,也没有柴火,剩下来的是一个空炉子。这里,诗人不说炉中没有火,而偏偏要说有“火”,而且还下一“红”字,写得好象炉火熊熊,满室生辉,然后用一“似”字点出幻境。明明是冷不可耐,明明是炉中只存灰烬,由于对温暖的渴求,诗人眼前却出现了幻象:炉中燃起了熊熊的火,照得眼前一片通红。这样的无中生有、以幻作真的描写,非常深刻地挖出了诗人此时内心世界的隐秘。这是在一种渴求满足的心理驱使下出现的幻象。这样来刻画严寒难忍,比之“炉冷如冰”之类,有着不可以拟的深度。因为它不仅没有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如实描写,而且融进了诗人本身的主观情感,恰当地把诗人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做到了既有现实感,又有浪漫感。

末后,诗人再归结到对于时局的忧念。至德元载至二载(756ˉ757),唐王朝和安禄山、史思明等的战争,在黄河中游一带地区进行,整个形势对唐军仍然不利。诗人陷身长安,前线战况和妻子弟妹的消息都无从获悉,所以说“数州消息断”,而以“愁坐正书空”结束全诗。“书空”是晋人殷浩的典故,意思是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划着字。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对国家和亲人的命运深切关怀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作者】:柳宗元

【朝代】:唐

【体裁】:七言绝句

【注释】:

宦思:客居他乡的思绪。【赏析】:

诗的首句“宦情羁思共凄凄”,是我心蕴结之情。柳宗元的身世与屈原有相似之处。他自二十六岁进入仕途,到四十七岁逝世,其间仅二十一年,但却过了十四年的贬谪生活。他三十三岁时被贬到永州,十年才被召回,可是,回到长安只一个月,又被外放到比永州更遥远、更荒僻的柳州。这首诗就是他到柳州后,也就是他的政治希望和还乡希望一度闪现而又终于破灭之后写的。

正因为这种情思积累在心中已非一朝一夕,这里用不着以浓墨重彩渲染,只用“凄凄”两字轻描一笔,就足以表明一切了。人们在欣赏诗歌时常会发现,以平淡的笔墨来显示深厚的感情,往往更见其深厚,就正是所谓“厚积薄发”的妙用。至于这句中的一个“共”字,则说明这一“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羁思的凄凄,因而其分量是加倍沉重的。

诗的三、四两句“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是物象构成之境。当时的柳州还是所谡“瘴疠之地”,风土人情不同于中原地区,在逐客旅人的眼中,别是一种殊方色彩、异域情调,在在都足以触发贬谪之思,勾起怀乡之念,何况又在阳春二月见到反常的如秋之景。那种落叶满庭的景象,自然更令人心意凄迷了。这里,莺啼而曰“乱啼”,则是诗人情往感物,辞因情发。其实,莺啼无所谓“乱”,只因听莺之人心烦意乱,所以别有感受。

【评析】:

诗人就是当上述的在我之情与在物之境相会相融之际,写出了这样一首物来动情、情往感物的诗篇。诗的第二句“春半如秋意转迷”,正是彼来此往的交接点。而如果从诗的章法看,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句子。句中的“意转迷”上承前一句,句中的“春半如秋”下启后两句,从而在我与物、情与境之间起了绾合作用。

当然,就对诗歌的要求而言,仅仅我与物会、情与境融是不够的。这首诗之所以特别凄楚动人,还因为诗人所怀的在我之情不是一时的感慨、淡淡的闲愁,诗人所触的在物之境也不是通常的景色、一般的物象。王士禛有一组《秦淮杂诗》,第一首“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十日雨丝风片里,浓春烟景似残秋”,也是写“春半如秋”。但王诗所怀的情只是感怀往事的一点惆怅之情,所触的境只是风雨凄其的江南习见之境,两者交织成篇,虽然也饶有风韵,不失为一首佳作,而在重量和深度上是不能与柳诗抗衡的。

时当二月,又处南方温热地带,柳州早已是百花盛开,春色满园了。可是一场意外的暴风雨却洗劫了百花,送走了春色。这在过着谪居生活的诗人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打击。本来他还可以寄情景物,排遣内心忧怨的,而现实竟是这样冷酷无情!哀凉的心绪触发了他的诗思。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诗篇起句便直抒胸臆。“宦情”与“羁思”,原本就有必然联系。长年游宦在外,远离故土与亲人,旅途漂泊的艰辛,离亲别故的悲怨,有谁能不动心动情呢?屡遭贬窜,此种心情理当加倍沉重.“共凄凄”三字,真实地表现了作者这时候的特殊心态。“宦情”之苦与“羁思”之深迭相撞击着诗人的心扉,他要寻求解脱,而又无可奈何,在这种心境的支配下,他只好走出书房,漫步庭院。而当他目睹了已经过去大半的春光以后,这种情绪反而愈趋沉重了。“春半如秋”,用语平淡而新鲜,写出一种常人不曾,也不会有的独特感受,的确是愁人眼中之景,心中之情相互感应的凝结品。“意转迷”三字,则就“春半如秋”作承转,极言意绪的迷乱烦恼。三、四两句,偏重叙事描写。说“山城过雨”,人们似乎还难于体味这场雨的份量和内涵,故后面紧接着补写了“百花尽”三字。此雨非早春润物之雨,它横掠山城,下得大,来得猛,涤荡万物。此一句,遥扣题面,把第二句“春半如秋”四字亦落到实处,同时又引带出末尾一句。“榕叶满庭莺乱啼”。柳州多檀椿树,冠大身屈,四枝旁出,以其不材,故能久而无伤。但是经过这场暴风雨的洗劫,那些百年老榕也叶落满庭了。此等情景令诗人伤心,莺啼之声又格外增添了一重伤感情绪。那一个“乱”字,分明是诗人心烦意乱的精神状态的真实反映。

这首诗写景肃杀肃条。写情凝重深沉。二月春光正浓之际反呈现百花凋零、榕叶满庭的暮秋景象,反激起诗人一片宦情与羁思,其构思立意均不同常态,而其遣辞造语又极平淡。苏轼《东坡题跋》曾就柳宗元的诗与陶渊明的诗作出评论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内容丰富充实而字面却略显枯干淡泊的作品,其实正是诗人苦心锤炼的结果,是诗歌创作艺术的极高境界。这样的作品往往“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咀嚼久之,才能得其真味。

第五篇:对赤壁赋的赏析

《前赤壁赋》——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宋诗富有理趣,以苏诗为杰出的代表。其实苏轼的创作不只是诗歌富于理趣,他的散文也同样是富于理趣的,著名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诗情与哲理融合的优秀散文。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元丰二年(1079)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乌台就是御史台,封建时代的监察机关)。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政治上遭受这种严重打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o赤壁怀古》。这篇《前赤壁赋》,生动地描写了他夜游赤壁所见的优美景色,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了他贬官黄州时期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独特思索。

这是宋代散文赋的代表作。赋是中国古代产生很早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在汉代是讲究辞采和铺陈的大赋,魏晋时期发展为讲究骈丽对偶、篇幅短小的徘赋,再经过唐代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律赋,到了宋代,经过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创造,便产生了更便于抒写情怀、描写物象的散文赋,就是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在形式上也保留了用韵、句式整齐或主客问答等特点,同时又打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更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克服了板滞僵化的弊病,显得自由灵活,生动清新。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全文共分为五段。第一段,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夜游赤壁,泛舟江上,江水和月色十分优美,令他们陶醉,竟产生了一种飘飘然变成神仙的感觉。先点出时间:“七月既望(旧历十六日)”,地点:“游于赤壁之下”。然后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个字,简淡清疏,写出一种静谧舒畅的艺术意境。下面写月:“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徘徊”二字,传达出缓缓升起的月亮的动的形态。写江:“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又是八个字,不见着力,就轻松自如地写出了一种寥廓邈远的景象:一片白茫茫的雾气横在长江的水面上,月光和江水融成一片,旷远无际,遥接天边。单是前后这十六个字写出的优美境界,就足以令人陶醉了。其间又穿插了主人公饮酒诵诗的描写,表现出他们自由不拘、闲适超旷的性格与情怀。其实,优美的景色出于诗人的感受,这景色本身就包含了诗人愉悦的心情和闲适的兴致。因此,这段的最后写他们驾着一叶扁舟,自由自在地在茫然无际的江水中随意飘荡,竟然产生一种升空浮游,有如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感觉,我们就完全可以理解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段写景主要抓住清风、明月、江水这三个方面,不仅准确地概括出这次夜游赤壁具体环境的特点,有力地突出作者的主要感受;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章的艺术构思和结构上有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三者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另一方面,后文的主客问答,议论人生,这三者又成为取譬的依据,使物我融合,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上看,作者信手拈来,似不经意,实际上是经过选择提炼和精心构思的。

第一段是重点写景,同时景中寓情;第二段则由重点写景转为重点抒情。主人公的感情经历了由乐而悲的变化,是通过主客间饮酒唱歌表现出来的。诗人陶醉于大自然的优美景色之中,心情无比欢愉舒畅,于是情不自禁地一边饮酒,一边歌唱起来。歌词的前半部分是写他感受到的眼前的优美景象;驾着小船,划破明澈澄净的江水,逆流而上,水面上荡漾着闪亮的月光;后半部分则写他邈远的情思;他所思慕怀想的人远在天边,不得相见。这里的“美人”不是指漂亮的女子,而是指自己所倾慕的人物或所追求的理想。这歌词,已在欢愉中透露出一缕隐藏在内心的惆怅的思绪。而客人“倚歌而和”的呜呜咽咽的箫声,则吹出了十分幽怨凄哀的情调。由乐生悲,文章的整个气氛有了很大的变化。这里,作者对箫声摹写极为出色,比喻联想,接连用了五个“如”字,极尽形容渲染之能事。这声音,好像含着深沉的怨恨,又好像寄托着执着的思慕追求,像是在低声啜泣,又像是在细语轻诉;箫声停了,可是余音不绝,好似轻柔不断的丝缕。经过这一番比喻,本来抽象而难于描绘的声音,便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使读者有如闻其声的感觉。而作者却意犹未尽,又进一步加以渲染形容,说这幽凄哀婉的箫声,竟然将沉潜在幽壑深水中的蛟龙也激动得腾舞起来,而身处孤舟之中的寡妇,听了更是禁不住动情哭泣。这样,读者不仅好像亲耳听见了这箫声,而且不能不为它所传达的那种悲哀的情绪所感染。感情和气氛由乐而到悲的转变,主要是为引起下文主客问答关于人生的议论。因此,这一段在结构上起到一种过渡的作用。

从第三段开始,进入文章的主体部分,借主客问答的形式,写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客人从眼前的景象,即明月、江水、山川,联想到曹操的诗,进而联想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说在黄州赤壁,向西望是夏口(今武昌),向东望是武昌(今黄冈对岸的鄂州),山川环绕,林木苍翠,这不就是三国时期周瑜大破曹操的地方吗?赤壁之战的赤壁究竟在什么地方,史学界有不同的认识,有人认为是在今天湖北省蒲圻县长江南岸,但也有人认为就是苏轼所写的黄州赤壁。不过作者意在借此抒写感慨,不是考订史迹,我们自然也不必拘泥。事实上,作者在《念奴娇o赤壁怀古》中曾经写过:“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人道是”就是据传说的意思,语气也是并不确定的。客人俯仰古今,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不禁发出深长的感叹。他说,像历史上演出过赤壁之战那样威武雄壮戏剧的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都曾经不可一世,而随着历史的发展,都早已风流云散,连一丝陈迹都没有留下,何况像我们这样失意贬官、浪迹江湖、不为人所重的普通人呢?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又是多么的渺小,跟长流不尽的江水和永存不灭的明月比较起来,人生实在是令人悲叹啊!这一段是客人解释上段所描绘的箫声所传达的悲情苦绪的,但它的目的却在引发下面一段对人生哲理的议论。文思如血脉贯通,流畅明晰而又十分紧凑。

第四段是苏子对客的回答,正面表现作者的人生哲学。一方面,紧紧扣住客人“羡长江之无穷”和“抱明月而长终”的话;另一方面,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写景,所以就眼前的江水和明月来生发议论,既贴切自然,又十分生动巧妙。他说眼前这不断流逝的江水,滔滔不绝,奔流不息,但永远还是一江的水,它实际上是并没有消失的;那天上的月亮,有时圆,有时缺,但回环往复,既没有增长,也没有减少。因此作者认为,如果从变的一面来观察认识事物,那么即使一般人认为万古不变的天地,在短暂的一瞬间也是在变化着的;而如果从不变的一面来看呢,那么天地万物和我们自己也都是没有穷尽,不会消失的。既然宇宙万物和人生都既是变化的,又是不变的,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就用不着去羡慕长江的无穷而哀叹人生的短促了。那又应该怎样来度过和消受这人生呢?他又进一步提出,应该到大自然中去,尽情地享受那清风明月之美,因为这是上天的创造和赐予,不是某个人的私产,是每个人都能由耳目所接自由自在地享受的。这里在讲道理,而同时又是写他们夜游赤壁,陶醉于清风、明月、江水的优美景色之中,是人生的一种极大的享受和精神上的寄托。

第五段,写转悲为喜,主客二人开怀畅饮,忘掉了一切忧愁苦闷,兴尽而酣睡,在一种欢畅愉悦的气氛中结束全文。主客问答只是赋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实际上反映的都是苏轼本人的思想。在这里,我们看到封建时代一个有理想抱负的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以后内心的深沉苦闷,以及他努力从这种精神苦闷中解脱出来的思想矛盾及其发展变化过程。作者通过大自然优美景色的描写,通过诗的意境的创造,真实生动地揭示了他自己复杂的精神世界,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沉思索。从表面上看,他超然物外,襟怀旷达,是开朗乐观的,但仔细体会就能发现,作者的内心还是充满矛盾和苦闷的。他那种在大自然中尽情享受、寄托人生的想法,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我排解,这本身就是内心苦闷的一种表现,跟我们今天对生活和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的乐观主义并不完全相同。他那种变和不变的观点,看问题不绝对化,不无可取之处,但也不同于我们所说的辩证法,而是老庄主观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哲学观点的表现,它抹煞了物我之间的质的差别。但尽管如此,他在政治上遭受残酷打击以后,身处逆境而不消极颓废,表现出一种豁达开朗、超然物外的精神,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文章中对江山风物的热情赞美,对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倾慕向往,对理想的追求,都透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这些都是值得肯定,而在阅读时使我们受到感染的。

在艺术上,这篇赋写景、抒情、议论三者紧密结合,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创造了一种既充满诗情画意、又含寓着人生哲理的独特的艺术境界。江山明月这种客观的物境,与作者充满矛盾而力求排解的主观的心境相融合,而又完全切合于夜游赤壁的特定情景。历来的记游文字,多着重于描写山川自然之美,以写景抒情为主,宋人则多在写景中融入议论,表现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以王安石、苏轼为最突出。而这篇赋,既出色地描绘了江山明月的优美景色,又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又表达了他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是宋代游记散文中最富于理趣的。

下载对一篇演讲稿的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一篇演讲稿的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老人与海的赏析

    对《老人与海》的赏析当众多读者和评论家纷纷认为此小说充满象征意味时,海明威却执意认为自己的作品“没有什么象征主义的东西。大海就是大海,老人就是老人,孩子就是孩子,鱼就是......

    对《水调歌头》诗词的赏析

    系别:政法与旅游系 班级:历史教育1001班 姓名:金洪群 学号:20100206025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

    对《回答》的进一步赏析

    回答:一诗中结构组织方面的对比原则及意象: 首先,讨论的是第一诗段所用的意象,如开头第一行:「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它本身是一很奇怪的陈述句,这明显是一个隐喻,简略来说就是「......

    大学语文, 对《红楼梦》的赏析

    《大学语文》课程考查作业 作业类型:1.文学文化模块 2.实用写作模块 作业题目: 对《红楼梦》的赏析 班级:13级化学三班 学号:*****姓名:**** 课程负责人 时间 作业评阅人 成绩......

    对纪录片《新丝绸之路》的赏析

    《新丝绸之路》赏析《新丝绸之路》拍摄历时两年,摄影组深入丝绸之路,在西域沙漠和绿洲间寻找拍摄遗落的东西方经济文化等文明元素交融的痕迹。同时他们还不得不遍访瑞典、英国......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 对古诗词的解读与赏析,不是孤立的鉴赏评价,它要求与认读、理解、分析能力综合在一起。对作品形象的感知和对情感的审美把握。......

    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

    《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下面是关于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的内容,欢迎阅读!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精品演讲稿赏析[大全5篇]

    母爱就是身上衣广东惠州 许大田 各位朋友,我想请问大家一个问题:有哪位曾经穿过母亲做的衣服? 今天,又有哪位是穿着母亲做的衣服来参加比赛的? 看来我是幸运的!因为我今天就是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