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文本记忆”写作习惯说开去
从“文本记忆”写作习惯说开去
很多老师都对学生说过,写作文要调动生活体验,写出既有个性又有生活与生命气息的作文。春天来临之际,老师们都让学生写过“春天”之类的话题作文。我也未能免俗,就是因为这个话题学生再熟悉不过,对于“春天”,他们一定早有感觉,一定积累了丰富的体验。
我预想学生这次定会写得不错,可结果却大吃一惊。大部分作文要么内容空洞,要么落入俗套。很多同学习惯用“和风送暖”“阳光明媚”“万紫千红”之类的词语描绘台州的春天。殊不知,这样的词语描写台州的春天根本不合适。尽管“和风”“阳光”“鲜花”都不缺,但绝不是台州春天的主旋律。更典型的是,几位同学形容“春雨”,竟然用了“春雨贵如油”。稍稍一想就可以知道,这“春雨贵如油”是北方的农谚,在台州不适用。“黄梅时节家家雨”,台州的春雨缠缠绵绵,让人腻烦,怎么会贵如油呢?还有几篇完全是朱自清《春》的仿写,东施效颦,庸俗至极。
一写春天,为什么那么多学生落入俗套甚至 “背叛”自己家乡的春天呢?难道是自己家乡的春天不够美吗?带着疑问,我打算开一个“写作心理交流会”,了解一下学生如此写的心理动机。一番交流之后,原因清楚了。原来,写文章之前,学生根本就没有好好想想台州的春天到底是什么样的,更不用说出去走走,亲身体验一下台州春天的气氛了。不少同学把工夫花在搜罗例文上,根据例文去“比葫芦画瓢”,至于例文里的春天是否跟台州春天的味道相切合他们就不管了。还有一些同学更是自信,他们说根本用不着煞费苦心地去搜罗例文,从小学读到初中,他们的头脑里已经积累了足够多的关于春天的描绘。凭借着这些文本记忆,就可以轻轻松松地写出一篇作文来。
这种从范文里或者现成的阅读经验里索取素材的习惯,可称之为“文本记忆”写作习惯,和它对应的是“生活记忆”写作习惯。显然,靠“文本记忆”写作,可以顺手拈来,免去了构思创新的折磨;而靠“生活记忆”写作,往往需要提炼整合,难免费心劳神。
但哪种写作习惯更好呢?当然不言自明,靠“生活记忆”写出来的作文植根于生活,情感真挚,内容鲜活。而靠“文本记忆”写出来的东西严重缺乏个性和真情实感,有时内容还会与现实严重不符,违背基本生活逻辑。比如这次作文就有几位同学写到了“麦浪滚滚”“一望无际碧绿的麦田”,一看就知道是“拿来”的。南方人,生活中很少见过麦苗,哪来的那么多关于麦田的记忆与体验。违背这样的基本事实写出来的作文,怎能不给人虚假浮夸的感觉呢?
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不良写作习惯,“文本记忆”写作习惯肯定也早已被学者们发现。天河在《作文的起点》一文中这样写道:“从作文中,很难看到个性的生活痕迹、生命体验。我把这种作文叫作‘无背景作文’――内容高度模式化,失去了具体的生活背景和生命背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一些学生写作文的起点出现了偏差。他们写作文,不是从现实生活、个人心灵出发,而是从别人的好恶、书本、现成观点出发,写出的作文常常与生活、生命无关――换句话说,就是现实生活、个人生命没有真正进入作文。”
该如何矫正这种顽固的“文本记忆”写作习惯呢?
天河给出了这样的建议:回归日常,回归心灵。回归日常,我的理解就是亲近自然,关注生活;回归心灵就是尊重体验,书写感悟。亲近自然,关注生活是前提;尊重体验,书写感悟是关键。如果连自然和现实生活都不愿意去亲近和关注了,怎么能谈得上尊重体验与书写感悟呢?
比之于现在的学生,很多大作家的童年生活并不富有,但他们始终与自然相偎相伴,始终在现实生活的大熔炉里摸打滚爬。他们的经历未必波澜壮阔,但体验与记忆却是鲜活深刻的。月光下的捉迷藏,稻田里的守望,瓜园里的窥探,小河边的嬉戏……鸡毛蒜皮,琐琐碎碎都化为他们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
而现在的学生呢,平时被圈在校园里啃食单一的教材。放假了,又从一个封闭的校园进入一个封闭的家庭。春天来了,他们没有爬过小山,没有溜过河沿,没有捉过蜻蜓,没有扑过蝴蝶,没有捧过泥土,没有嗅过花香……难怪他们写不出真实而感人的春天!玩的呢,不是陀螺,不是沙包,不是赛跑,不是摔跤,而是清一色的电脑、手机。网络便捷了他们的生活,也隔断了他们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良机。曾几何时,他们已经不愿出门,一张CD,几部电影,任凭窗外流水落花春去也!数字化、影像化的娱乐生活让那份来自自然的鲜活体验和创作灵感消失殆尽。
莫言也间接谈到过亲近自然,关注生活,尊重体验,书写感悟的重要性。他在《讲故事的人》中说:“我童年辍学,饱受饥饿、孤独、无书可读之苦,但我因此也像我们的前辈作家沈从文那样,及早地开始阅读社会人生这本大书。”莫言所讲的“阅读社会人生”就是“亲近自然,关注生活”。他在演讲中还说:“许多年后,当我成为一个小说家,当年的许多幻想,都被我写进了小说。”莫言的幻想,不是脱离现实生活的妄想,而是基于生活体验的想象。这份幻想透着现实主义的光辉,读来真实而自然。而有些学生的作文虽也是日常琐事,但却未能让人感受到生活和生命的气息,关键就在于学生写的根本就不是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体验,而只是别人作品的模仿与复制而已。
莫言还说:“我听到的这些故事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家族历史紧紧联系在一起,使我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我们从这句话更可以看出,很多题材所反映的生活虽然不是作家亲身经历,但一定似曾相识,能够引起他的共鸣和强烈现实感。否则,再好的故事也不能生动鲜活地走进作家的作品。而如今一些学生的作文就不同了,他们不管某个题材是不是打动过他,也不管某些题材是不是跟他的内心体验相切合,就尽管去模仿与复制,难怪写出的东西空洞无物,严重缺乏生活与生命气息。
接下来的作文课,我严肃地对学生说:“写作文一定要学会向现实生活索取素材,从自己的内心挖掘真实的体验,从而书写最个性最本真的感悟。写事,要写现实生活里自己关注过、思索过的事;写人,要写现实生活里自己关注过、审视过的人;抒情,要抒现实生活里自己体验过的情;说理,要说现实生活中自己思索过的理。因为只有关注过、思索过、审视过,才可能会有深刻的内心体验。依据体验写出来的作文,才会有鲜活的生活和生命气息,也才会有个性。”
第二篇:从规范着装说开去
从规范着装说开去
□ 骄子
有人说穿工作服显得失去了个性,有人说工作服穿着不自在,也有人说穿不穿工作服上班无所谓。那么,穿工作服上班到底意味着什么?穿工作服有什么必要呢?统一着装,本是企业形象识别(CIS)系统的范畴,看起来是件小事,其实它是体现一个企业文化内涵,展示企业管理水平最直接的手段,是反映企业员工精神风貌和公司形象的大问题。
规范着装,并不是为了形象工程、形式主义,而是为了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凝聚力,创造公司独特的企业文化,规范员工行为。作为企业,要突出企业员工的素质修养,规范着装首先可以体现出一种良好的操作程序,第二可以在每一个员工身上显现出庄重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突出其个性和修养,对树立企业形象,展示企业风采具有一定的作用;其次,规范着装对企业员工有良好的心理暗示作用,能够帮助员工集中精力,加强合作,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着装还可以有助于团队建设,增强员工的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同时规范着装还能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对企业规范化管理也可以起到一定的帮助。
就穿工作服上班一事,也许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公司对这种“小事”还抓得那么严?还要重申制度,加大处罚力度,我们暂且不去论是“大事”还是“小事”,而是来谈谈如何“按制度办事”。在我们的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公司的很多规章制度,但总是存在着“有章不循”或“降低标准”的现象。上班穿工作服亦是如此,有人不穿,有人不戴厂牌,这种随意性的表露是一种“不自觉”的 “下意识”行为,而没有把“按制度办事”作为一种自觉的、深刻意识形态下的行为。不少人认为,这种小事无所谓,又不影响工作效率,又不影响产品质量,无关紧要。其实不然,规范着装,让员工统一着装上岗,确也是一件小事,是员工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员工个人本就应当自觉服从并执行之,可就这一件小事,我们都不能遵守好,不能去执行好,又怎么能在平时的工作中认真执行操作规范、工艺要求、质量标准呢?小事尚且如此,何况更加严格更加规范的其他各项规章制度呢?
其实,要做好规范着装,自觉执行制度并不难。
规范着装是树立企业形象之必需,是规范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如果今天你不穿,明天他不穿,大家都认为无所谓。殊不知这样根据个人喜好来对待规章的态度,最终降低了自己遵章守纪的标准。规范着装也是保证公司员工人身安全的必要措施之一。自身
都不安全了,他人安全、生产安全就成了一句空话。我们只有把规范着装当成是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标准,把穿工作服当成是一种责任,一种遵章守纪的标志,一种团队的重要体现,我们就会感到自豪和习惯,就不会认为只是执行制度而穿工作服了。
]
第三篇:从湖泊危机说开去(推荐)
从湖泊危机说开去
水是生命之源,湖泊是地球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它滋养了文明,润泽着万物,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依托,大到地球生态环境的维系,小到个体生命的存亡,都离不开湖泊,湖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可谓不言而喻。然而,近年来世界各地的湖泊几乎都遭遇到了大同小异的生存危机:湖泊范围逐渐缩小,水质污染严重,生态功能不断萎缩,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敲响了警钟。
我国作为一个湖泊大国,也已成为世界上湖泊危机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究其原因,固然包括陆源污染排放、填湖造陆屡禁不止、公众环保意识缺失等现实原因,但其折射出的却是湖泊保护综合机制的严重落后,长此以往,湖泊所面临的绝不仅仅是危机,而是消亡!因此,创新湖泊环境保护综合机制,让湖泊休养生息并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亟待进行。
一要加强湖泊环境保护法制体系建设。一方面,各地政府要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加快制定和完善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地方湖泊环境保护提供坚实的法制保障。另一方面,要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持对超标排污、填湖造陆、只顾经济利益而罔顾环境保护的片面政绩观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打击态势。二要探索创新优化陆源污染管控机制。首先,各地政府要根据自身实际,探索新体制,如加大湖泊整治专项资金投入、明确湖泊河道污染防治责任人和责任单位,拓宽融资渠道引入民间资本形成对湖泊保护的强大合力等;其次,各地环保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自身职责,督促陆源污染排放企事业单位建立起“未污染,先防治”的新体制,通过创新制造工艺、建造污染物无公害处理设施等措施,力争将污染物在陆地即予以清理和回收再利用,将污染物对土壤、湖泊的二次污染的可能性降到最低。最后,各地政府还要创新生活垃圾处理机制,积极采用生物降解、废物循环利用等方法,告别长期垃圾入湖的习惯。
三要构建非政府组织的公众参与体系。各地政府要充分认识公众参与的巨大作用,从拓宽湖泊保护投融资渠道、积极引入民间资本入手,通过积极引导、鼓励、推动地方性非政府湖泊环保组织的建立和运行,以全民力量实现对湖泊的有效保护。四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环境保护意识。通过电视、网络、报刊、手机短信等媒介,积极宣传湖泊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以及湖泊保护的基本常识,引导广大公众增强自身环保意识。同时,以青少年学生为重点对象,积极宣传“垃圾不入湖”、“不使用含磷日化品”等基本常识,逐步形成“生态湖泊,全民共创,你我共享”的良好局面。
湖泊作为重要的国土资源,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加强湖泊保护,创新湖泊保护综合机制,实现湖泊可持续发展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引导全民共同参与,切实做好湖泊的休养生息工作,积极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友好型社会,还湖泊一个生态平衡、生机勃勃的美好明天!
第四篇:从吃亏书记说开去
从吃亏书记说开去
据报载,我省优秀农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最近把一座自己创办的年获利70余万元的工厂转交给本村,再一次用“认吃亏”的精神,展现出一位共产党员的无私胸怀和高尚精神。笔者想,如果我党的干部大多能像李连成这样干事创业和乐于奉献,我国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步子就加快了。
我们的党是一个光荣的党、伟大的党,也是一个拥有6000万党员的党。“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在党章上,布置在会议中,检验在党员的行动里。作为一个最基层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就是用这四个字作为理念,高喊出“共产党员要吃亏”的口号,并有“认吃亏”的行动,所以李连成所在村这涌现出这样一批优秀党员,该村尽管先前条件不好,但农村经济发展很快,村民的收入在年年增长,工农业生产在突飞猛进。
当前,一些区域经济发展缓慢,那里的领导总是抱怨当地无资源优势,无支柱产业,无流动资金,却没有去看看本地干部队伍的素质、认吃亏的精神、为民办事的效率。对于农村党支部书记,笔者接触得不少,一些人非但没有“认吃亏”的精神,反而在一些工作中事事处处都有“沾光”的欲念。你看,在以前农村收取农业税和“三留五统”的阶段里,这些村干部总想给农民“加码”,能从中捞点好处;在村里搞计划生育工作时,自己人反而带头超生,分到生育指标却出卖给村民,把它变成钞票;遇到村民违法占用耕地建房,不主动去做说服工作,反在人家施工中去收取罚款;金融部门对农民下拨了扶贫贷款,自己总要插手一把,以便从中获利。其结果,自然是利用权势自己称了霸、富了家,在农村政权的“铁交椅”一坐就是10年或20年。但遗憾的是,这些人干了几十年,最终天还是那片天,地还是那块地,当地农村依旧没有走上富裕路。
话别扯得太远,咱们还是说说吃亏书记李连成。因为李连成有认吃亏的精神,他才能把村委班子拧成一股绳,他才能受到村民的拥戴、领导的信任,干起工作才能心想事成,才会大力促进集体经济的发展。最后,笔者衷心希望我党多出些像李连成这样“认吃亏”的书记,少些“好沾光”的干部。只有这样,党的事业才能蒸蒸日上,人民江山才能青春永驻,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才不是句空话。
第五篇:『材料典故』 从马氏体说开去
『材料典故』 从马氏体说开去
对于学材料的人来说,“马氏体”的大名如雷贯耳,那么说到阿道夫·马滕斯又有几个人知道呢?其实马氏体的“马”指的就是他了。在铁碳组织中这样以人名命名的组织还有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些名称和它们背后那些材料先贤的故事。
马氏体Martensite,如前所述命名自Adolf Martens(1850-1914)。这位被称作马登斯或马滕斯的先生是一位德国的冶金学家。他早年作为一名工程师从事铁路桥梁的建设工作,并接触到了正在兴起的材料检验方法。于是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铁的金相组织,并在1878年发表了《铁的显微镜研究》,阐述金属断口形态以及其抛光和酸浸后的金相组织。(这个工作我们现在做的好像也蛮多的。)他观察到生铁在冷却和结晶过程中的组织排列很有规则(大概其中就有马氏体),并预言显微镜研究必将成为最有用的分析方法之一(有远见)。他还曾经担任了柏林皇家大学附属机械工艺研究所所长,也就是柏林皇家材料试验所(“Staatliche Materialprüfungsamt”)的前身,他在那里建立了第一流的金相试验室。1895年国际材料试验学会成立,他担任了副主席一职。直到现在,在德国依然有一个声望颇高的奖项以他的名字命名。
下面说说奥氏体Austenite,套用一下无意间搜到的某个以Austenite为昵称的仁兄的话,Austenite之所以叫Austenite,不是因为发现者喜欢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作品,也不是因为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Austin)市,而是因为一位来自不列颠的冶金学家Roberts-Austen, Sir William Chandler(1843-1902)。个人猜测,他的名字大概是罗伯茨-奥斯汀,被封为威廉·查德勒爵士。这位爵士可算得上是有好几把刷子。他是第一幅铁碳相图的绘制者,1897年完成初稿1899年彻底完成。他还是第一个用定量试验验证菲克扩散定律的人,他所做的试验是金在铂中的扩散。他还与法国勒夏忒列同时称为差热分析的鼻祖。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位先生的生平。
罗伯茨-奥斯汀于1843年3月3日出生于英国的Kennington。18岁时进入皇家矿业学院。后来在造币厂从事金、银和合金成分的研究。他用量热计法测定银铜合金的凝固点,并首先用冰点曲线表示其实验成果。1875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876年与J.洛基尔一起用光谱仪作定量分析,以辅助传统的试金法。1885年他开始研究钢的强化,同时着手研究少量杂质对金的拉伸强度的影响,并在1888年的论文中加以阐述,成为早期用元素周期表解释一系列元素特性的范例。奥斯汀采用Pt/(Pt-Rh)热电偶高温计测定了高熔点物质的冷却速度,并创立共晶理论。他使用显微镜照相的方法研究金属的金相形貌。在造币厂的工作使他成为了举世闻名的铸币权威。1882年到1902年他在伦敦的皇家矿业学院任冶金学教授,1899年被授予爵士爵位。于1902年11月22日离开人间。
相比之下关于贝氏体和莱氏体的“被命名者”我们了解的要少得多。贝氏体Bainite,命名自美国化学家E.C.Bain,30年代,他和他的合作伙伴在由他们首先进行的“等温转变曲线”的试验中发现了一种不同于他们熟识的组织的新的组织,这种针状或羽毛状的组织随后被以他的名字命名。莱氏体Ledeburite,命名自Adolf Ledebur(1837-1916)。关于他,我们只知道他是Bergakademie Freiberg的第一个“Eisenhüttenkunde”教授,并因在1882年发现了铁碳“Mischkristalle” 而闻名,至于这些德语是什么意思就请高手不吝赐教了。
以人名命名的组织大体如此,其他的组织命名则各有不同。铁素体Ferrite,命名自拉丁文的铁(Ferrum);珠光体Pearlite,得名自其珍珠般(pearl-like)的光泽;渗碳体Cementite则因发现者称其为水泥(法语Ciment)以描述它在凝固过程中粘结先析出的晶胞的作用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