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国初十七年期间的水浒传研究
建国初十七年期间的水浒传研究
作者:映雪斋主人
从1949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共17年的时间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取得了比较大的成绩。从学术成果的数量来讲,这一时期所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的书籍比起三四十年代还要多。如北师范学院中文系资料室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图书资料室合编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论文索引》,共收集了自1949年至1966年6月间各类报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约五千篇左右。从这我们就能够窥见当时古典文学研究所取得的成绩。作为古典文学研究分支的《水浒传》研究同样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掀起了在胡适、鲁迅之后的第二个研究高潮。简单来说,这一时期的成绩主要有:
1、作品的整理和出版:《水浒传》最早的整理本是1920年亚东图书馆出的汪原放标点本,也是古代小说最早的新式标点本,系以金本为底本。十七年时期主要有8种不同版次的《水浒传》出版。
1)七十回本:195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水浒传》,系建国后第一部出版的《水浒传》。它以金本为底本,删去“惊噩梦”,复楔子为第一回,复“排座次”为第七十一回,并以百回本为参照将金氏更改处恢复。每回插增光绪23年石印本的插图。1953年作家出版社重印,并删去插图。1959年北京群众出版社影印出版了台北世界书局版的《足本水浒》,该书系1923年上海世界书局的翻印本,底本为金本。1965年人民文学出版社评注本《水浒》,系内部征求意见用,故仅印1-6回。正文有夹评,每回回末有回评。2)百回本:1966年初上海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容与堂本《水浒传》。
3)百二十回本: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郑振铎、王利器校点的《水浒全传》,系以石渠阁百回本为底本,并插入袁本的田虎王庆故事而成。195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根据1929年万有文库本重印,系以袁本为底本。1961年北京中华书局根据原商务印书馆版重新校定排印了袁本,并附录插入了袁本插图和醉耕堂本陈洪绶的水浒人物像。4)简本《水浒传》:1956年北京文学古籍刊行社影印本《水浒志传评林》,该书系万历年间余氏刊本,属于简本系统的代表,原藏日本日光山轮王寺慈眼堂。大陆出版的本子是根据王古鲁拍摄的照片影印的。
另外,宋云彬的《洁本小说水浒》系解放前开明书店出过的一套“洁本”经典长篇小说之一,在当时有一定的影响。建国后北京宝文堂书店重新予以出版。[2] 虽然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还有一些《水浒传》的版本没有进行整理和出版。但从总体上看,这个时期出版的文本基本上涵盖了《水浒传》几种主要的本子,对推动《水浒传》的研究和普及有重要意义。
2、论文和专著:十七年时期除了对《水浒传》的版本进行整理出版外,还
发表了三百余篇学术论文。从其发表时间来看,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第一个是1953—1957年,五年内共发表论文约170篇,占十七年时期论文发表总数的60%左右;第二个时期是1961—1963年,三年内共发论文约65篇,占十七年时期论文发表总数的23%左右。
除了论文之外,这一时期还出版了14部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专著。其中何心的《水浒研究》考证了水浒传中的官制、地名、生活风俗、衣食品类、俗谚土语,以及《水浒》故事的来源,梁山泊地势的变迁等;并对《水浒传》的作者、水浒故事的演变和版本的先后依违做了比较研究,是建国后《水浒传》的经典之作。严敦易的《水浒传的演变》主要对《水浒传》演变进行了详尽而细致的分析,堪称《水浒传》成书演变方面的扛鼎之作。何满子的《论金圣叹评改〈水浒传〉》则主要对金圣叹及其评点进行了研究。而高阳(杨柳)的《水浒人物论》则对《水浒传》中所塑造的二十来名主要人物进行了分析和论述。
黄裳《谈水浒戏及其他》是作者在1949年冬至1950年夏(其中《关于武松》写于1951年)半年时间所写的有关戏曲改革的部分文章,企图通过对水浒的分析讨论,来阐明作者对当时戏曲改革的看法。另外傅惜华、杜颖陶《〈水浒〉戏曲集》则收录了现存的主要水浒戏。王少堂口述、扬州评话研究小组整理的《武松:扬州评话水浒》是水浒衍生作品对评话的收集整理。
此外,这段时期还出版了两本论文集,两本资料汇编。其中作家出版社编辑的《水浒研究论文集》收录文章48篇,附录关于版本的考证3篇,内容涉及小说的人物、结构、思想、艺术、时代背景以及如何评价和阅读等问题。东北人民大学中文系资料室《〈水浒〉研究论文集》收录了茅盾等人的8篇论文。北京图书馆编的《〈水浒传〉及其参考资料》和复旦大学中文系资料室编的《有关〈水浒传〉的参考资料目录》是比较早的两部著录部分《水浒传》版本和有关《水浒传》论文索引的工具书。
从我们上面对十七年时期的研究状况的简单介绍来看,这一阶段在短短的17年中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1953—1957年研究成果是最突出了,大多数专著和半数以上的论文都发表或出版五年间。所以我们说十七年时期是《水浒传》研究史上继胡适、鲁迅、郑振铎之后的第二个研究高潮。
第二篇:浅谈《水浒传》中小人物的塑造及其人物价值研究
浅谈《水浒传》中小人物的塑造及其人物价值研究
摘要:中国的古典小说,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朵奇葩,引起后人不绝的评赞。但是,人们的注意力似乎总愿集中到小说的主角身上,对于其中的配角,小人物,大都不够重视。因为,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小人物常常是没有自己的独立价值和地位的。可事实上,一部好小说,其中的配角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属品,因为尽管他们是配角,是小人物,可也是活生生的人,是社会的构成部分。就社会而言,他们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价值,“天生一人,自有一人之用。”(李贽语)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在小人物的塑造方面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关键字:水浒传
小人物
价值
《水浒传》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这不仅仅表现于对英雄人物的成功塑造,也表现于对书中的配角,小人物的传神描写与刻画。《水浒传》中的众多小人物,组成了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廊。本文拟结合作品对郓哥、王婆、何九叔三个小人物形象的塑造,谈谈《水浒传》中配角的塑造及其在书中的价值。
一、配角的塑造与情节的发展
我们知道,情节是着眼于、服务于人物性格的发展逻辑的,若没有人物独特的性格发展,也不可能有生动的情节。因为情节的本质就是人物的性格,情节不过是性格的运动而已。因此,情节与人物的性格应是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水浒传》中的小人物,作者把他们创造出来,并不只是着眼于人物本身的性格和命运,其主要作用之一,是为了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郓哥,就是这样一个角色。郓哥是在小说第24回出现的。这是一个市井小人物。他的出现,为的是引出武大得知潘金莲与西门庆的奸情,武大被西门庆打,造成潘金莲药死武大的时机等等情节。这一人物虽小,却非常关键。虽然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郓哥只是简单的几个镜头,却活脱成一个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并由此让我们看到他在书中的地位和价值。郓哥可以说是武氏家庭事件的引爆者。他机智、聪明还极有孝心。这是一个未脱孩子气的少年。他的最先出场,是由于与西门庆有联系,正因为如此,他听说了西门庆与潘金莲的奸情。在别人的戏弄下,他带着孩子般的得意和闹着玩的心情到了王婆家。他清楚地知道王婆是知内情的,可他并不直接点明。有这样一般对话———王婆:“郓哥,你来这里做甚么?”郓哥道:“要寻大官人赚三五十钱养活老爹。”婆子道:“甚么大官人?”郓哥道:“干娘情知是那个,便只是他那个。”没有描写,没有说明,只简单的几句性格化的对话,便显示出了郓哥的灵巧。当郓哥被王婆打骂之后,书中写道:这小猴子打那虔婆不过,一头骂,一头哭,一头走,一头街上拾梨儿。这几个“一头”,就把一个十五六岁少年的单纯、气恼、无奈和孩子气,用他那富有特征的动作,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郓哥很自然地产生了对王婆的愤恨和报复心理,所以说出了“老咬虫!我教你不要慌!我不去说与他,不做出来不信!”这样的话。郓哥的一举一动,都显示了他在社会矛盾中所处的地位,显示了他的独特性格以及在特定场合下的心理状态。若换了别人,或许就不会有与王婆的对打,若没有与王婆的对打,也许就不会那么自然,那么快,那么合情理地使武大知道真情;如果换一个人,也许会想出更高明点的捉奸方法,若真是这样,那往后的故事情节很可能就要更改一下了。而正是这个郓哥,这个在特定环境中形成自己个性的郓哥,才使武大被打来得这样自然,这样顺理成章,才引出了“王婆计啜西门庆,淫妇药鸩武大郎”以及郓哥大闹授官厅,武松计杀西门庆等往后的一系列情节,从而很自然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我们不难看出,就郓哥而言,塑造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情节的发展,以便给刻画故事中的主人提供条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郓哥这个人物也不是随便写出来的,作者对他也是精雕细刻的。他个性鲜明,虽只是白描式的描写,但他那性格化的语言,个性化的动作,却使这一形象塑造得生动、传神,并使得故事情节发展得自然、真实,曲折跌宕,引人入胜,从而给主要人物登场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因此,郓哥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人物,他的成功塑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他在书中所起到的作用,决定了他在《水浒传》中的价值。
二、配角的塑造与主要人物的关系
小说中塑造典型人物是很重要的,典型人物塑造得是否成功,往往关系到整个小说的成败。应该这样说,《水浒传》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出色地塑造了典型的人物形象。但是,“人要有现实客观存在,就必须有一个周围的世界,正如神像不能没有一座庙宇来安顿一样。”(黑格尔语)若没有这样一个自然的、社会的“周围的世界”,小说中的典型本身就会变得很抽象,从而失去他的现实性和真实性。而这个“社会的周围世界”,就体现在典型人物以外的一些次要人物身上,这些次要人物塑造得好坏,即这个“社会的周围世界”是否精彩,往往影响着典型人物的塑造。
《水浒传》中,王婆和何九叔都是出现在作者精心创造的武松的性格传记里的。(前面提到的郓哥亦不例外)他们对故事情节的发展,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由于他们的存在,更衬托了作为典型人物之一武松的性格特点,使得武松本来极富特征的个性更鲜明。王婆是一个善于投机钻营、损人利己的江湖市侩,也是一个串百家门的三姑六婆。她善于揣测人们的心理,能说会道。她能“教唆得织女害相思,调弄得嫦娥寻配偶”,她的性格特点,在她看出西门庆的心事以及为西门庆策划引诱潘金莲的两段描写中,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看出西门庆的心事,是王婆凭着自己的经验。王婆的目的是想从西门庆那里获点利。于是她采取欲擒故纵的办法慢慢引西门庆上钩,然后从他身上捞一把,“着些甜糖,抹在这厮鼻子上,只叫他舐不着,那厮会讨县里人便宜,且教他来老娘手里纳些败缺”。王婆的目的达到了,当然西门庆的目的也达到了。王婆那种种布置和推测,大概也只有王婆能想得出。她不露破绽地让人慢慢走进她布置的圈套中。为了自己得到,她不惜唆使西门庆、潘金莲毒害武大。这足以见出王婆狡诈、刁钻、恶毒的品性,这个畸形人物的市侩阴毒性格特点,被作者刻画得逼真传神。她的结局,也水到渠成,令人拍手称快。如果说王婆是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个畸形人物,那么何九叔则是属于生活下层中的另一种人了。他精细、圆滑,谈不上太坏,也说不上好。他是团头,管理地方上的殓尸抬埋一类的事,因此他得以广泛接触社会各个层次。为了生存,不得不给自己着上各种各样的保护色。收殓武大尸首,他的精细使他一开始就觉得跷蹊。平白无故,西门庆突然设酒招待,又给他银两。当何九叔看到潘金莲时,心里就更有数了,“原来武大却讨着这个老婆,西门庆这十两银子有些来历”,这时,书中并没有对何九叔的性格作怎样细致的描写和说明,只是写出了何九叔见到武大尸首时在行动上的快速反应:何九叔大叫一声,望后便倒,口里喷出血来。但见:指甲青,唇口紫,面皮黄,眼无光。这种带有性格特征的“快速反应”,生动地写出了何九叔的久经世故,笔墨不多,却活脱了一个明哲保身的小市民形象。因为应了西门庆,武大有个兄弟,便是景阳冈上打虎的武都头,“是个杀人不眨眼的男子”,若逆了西门庆,“却不是去撩蜂剔蝎”?谁也不想得罪,谁也不能得罪,又不得逃脱,于是他只有这样干脆、迅速地处理眼前的尴尬,并不露一丝破绽,使人们不能不佩服他的圆滑、精细和应变能力,这与前文提到的单纯幼稚的郓哥是多么鲜明的对比!这种中庸的态度,等到面对着手握尖刀的武松,则表现得更加突出。
王婆和何九叔,尽管都是下层社会中世故圆滑的代表,但却一个圆滑得很毒、钻营、损人利己,一个圆滑得中庸,不愿招惹是非。两个同类性格却又存在鲜明差异的小配角,在充分表现社会生活复杂性的同时,更衬托了武松耿直、勇猛、疾恶如仇的粗犷性格,反衬出武松敢做敢为的豪爽。
这就如同“烘云托月”的道理。画云是为了画月,云画不好,月也就画不好。当人们被月亮的美所吸引时,可能不再注意到云彩的美,但这正体现了云彩美的价值。同样的,为了“画”好武松这一形象,作者下功夫画好了作为烘托武松形象的王婆、何九叔,甚至郓哥。虽然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逼真传神,使得人们看过《水浒传》后,被武松的性格特征所吸引,赞叹这位力大无比,且极有正义感,敢做敢为的打虎英雄。其实,这不仅仅是因为武松这一典型形象本身塑造得好,当我们回过头来仔细看看时,却发现了作为小人物,作为配角的王婆、何九叔、郓哥等人所起的作用。正是这些小人物的成功塑造,才使得小说的主人们有了生活的空间,才使人们感受到了典型人物的真实,社会的完整和人物性格的鲜明。
总之,一部小说中的配角,决不是无足轻重、可有可无的附属品,他们展现出社会生活的复杂面,展现了生活在社会各阶层复杂人物的多样化性格,也为典型人物的存在营造了精彩的、现实的、社会的“周围世界”,亦即典型人物赖以生存的真实的空间。参考文献:
[1]《辞源》,商务印书馆,1982:2638 [2]《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6:1508 [3]罗贯中,《三国演义》,岳麓书社,2001:105 [6]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2461 [8]齐裕焜,《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敦煌文艺出版社,2002:242 [9]施耐庵,《水浒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246-248页
第三篇:研究称每周快走两个半小时 可延长寿命七年
研究称每周快走两个半小时 可延长寿命七年美国政府医学研究机构与哈佛大学合作,针对60多万名体重不
一、年龄在40岁以上的男女进行调查。
结果发现,每星期快走2.5小时,可以延长寿命3.4年,若每星期快走5小时,可延寿4.2年;若拿肥胖者与体重正常的人相比,身材正常的人快走受益更多,也就是平均一星期快走2.5小时,寿命可增加7年。
这项研究还指出,与积极运动的胖子相比,体重正常的人若不爱运动,死亡会提前3.1年。因此不论胖瘦,运动均有助延年益寿。
第四篇:建国六十周年我国武术的发展研究(定稿)
建国六十周年我国武术的回顾与展望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从自身性质、体系、社会功能、社会地位等都有巨大的变化和发展,正向着竞技化、科学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方向发展。主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建国六十来武术发展的几个阶段进行了研究,对武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武术今后的发展进行了探索,以期望武术能够健康、科学、快速的发展。
关键词:建国六十周年;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竞技武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The Six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Our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Martial Arts Development
Research Abstract: Since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martial arts from their own nature, structure, social function, social status, have a great change and development, is oriented toward sports, scientific, industri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direction.Mainly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ounding of 60 years martial arts has been studied in several stag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are analyzed, an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martial arts to explore, to look forward to martial arts to health, science, rapid development.Key word: Sixtieth anniversary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RC;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Traditional Wushu;competitive martial arts;development;
中国传统武术有几千年的历史,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国一项特殊的体育运动。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冷兵器在军事上明显消退,西学东渐的文化改良,使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冲击的同时,传统武术也同样受到西方体育思想的强烈冲击,其自身的文化内涵、价值定位、体系结构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尤其是建国六十年来,武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术的自身文化、性质及其社会功能方面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变。1959年、1960年《武术竞赛规则》的出台以及武术技术发展“难度大、质量高、形象美”方向的确立,武术技术训练主要在“高、难、美”上下功夫,技术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主要表现在套路结构布局更趋完美,运动负荷增大,跳跃动作腾空高、落地稳等方面。以后,随着竞赛规则的更新,原来以技击为主导的传统武术逐渐被这种注重艺术表现的竞技武术取代,竞技武术逐渐取得了中国武术发展的主导地位。伴随着竞技体育的科学化训练,武术产业的出现,武术正向着进军奥运会的世界性大发展。较竞技武术的加速发展传统武术相对落后,传统武术文化被人们淡化。群众性武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继承逐渐成为武术界比较关注的话题。如何处理好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关系,传承武术文化,科学的发展竞技武术,使武术科学化、大众化、产业化是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建国六十周年来我国武术发展的回顾
1.1传统武术的裂变拉开中国武术走向世界的序幕(民国时期50年代以前)
近代以来,冷兵器在军事上明显的消退和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使得我国传统武术的性质和社会功能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巨大变化,以传统武术和军事武术为主导的中国武术逐渐衰退,传统的以技击为主要内容的武术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由此中国武术拉开了竞
技化发展的序幕。
由于武术的自身价值和社会功能发生的改变,武术的健身、娱乐、表演、审美等功能和价值凸显出来,这些都加速了我国武术向世界范围的传播、发展。这个时期,武术就开始了走出国门,拉开了走向世界的序幕。1936年1月,张之江组织“国体南洋旅行团”到东南亚表演,历时三个月,武术表演65场,场场爆满,大大宣传了武术; 1936年,经张之江提议,中国武术队随中国体育代表团赴柏林第11届奥运会表演,中华武术让欧洲人大开眼界。另外,精武会在海外设有许多分会,对武术在海外传播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2]。这些都标志着我国武术已经迈出国门,开始了走向世界的征程。
1.2竞技武术的成型和武术性质之争(1950——1960年)
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竞技武术套路是在60年代前后形成的。1953年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运动大会”,武术作为主要比赛内容,拉开了竞技武术的序幕。当时,武术门派林立,传统的武术套路繁多、杂乱,不适于竞技比赛。为了便于裁判员的评判,促进武术套路竞技化的发展,1960年,编制了五个项目的“武术竞赛规定套路”,这一方面改变了过去不同拳种套路内容庞杂、风格各异而无法评判的现象,提高了竞技难度,增加了可比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武术竞技单一化发展的趋向。1960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相应增加了规定套路的比赛条文。1960年9月在郑州举办的全国武术运动会,除原设有长拳、太极拳、长器械和短器械外,增设了南拳项目。至此,以长拳、南拳、太极拳、刀、剑、棍、枪为核心的竞技武术套路技术体系的雏形基本形成。[3]
1959年公布实施的第一部《武术竞赛规则》借鉴体操的评分方法,引导了武术向“质量高、难度大、形象美”的艺术方向发展。1960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的执行对竞技武术运动的技术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对促进武术套路运动向高、难、美、新的方向发展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国家体委武术负责人毛伯浩撰文指出:“套路是武术运动的主要内容„„一旦锻炼成熟,自然会表现出矫健敏捷,勇敢优美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的自由 [5]体操或艺术体操”。紧接着一场关于武术性质“击”、“舞”的大讨论以后,坚持技击者受到批判,仅存的套路竞赛形式也逐渐被引向“舞”的方向,并将其定格为“动作优美,气势雄健,能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是技击反映在舞中的表演艺术”,是一种“古代艺术体操”归纳在体育项目之中[6]。自此,武术的性质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传统的武术文化被淡化,武术也不再是作为一种防身自卫、以军事武术为主要内容和目的的运动,而是以展现技击艺术性为主要特色的武术套路,中国武术开始了以现代竞技之路。
1.3文革期间武术的停滞与“激进”(1961——1977年)
文革期间,“四人帮”及其党羽的猖狂进攻,使我国体育事业遭到空前的灾难。他们严重摧残队伍,拆散机构,搞乱思想,搞垮训练,乱砍规章制度,损毁体育设施,破坏竞技体育,严重影响了武术的发展。文革前期,许多优秀拳种被打入冷宫,如少林拳、罗汉拳被戴上“宣扬迷信,为和尚歌功”的帽子,醉拳被戴上“宣传醉汉主义,对现实不满”的帽子,对太极拳者则戴上了资产阶级活命哲学的帽子,甚至对练任何武术者都认为是准备打架,“反攻倒算”。武术运动本身也被带上“传播封建迷信的工具”的帽子,受到批判,传统武术瑰宝遭受空前的浩劫。在这种环境下,原有的武术训练、竞赛制度,受到严重的干扰破坏,竞赛活动被迫停止,竞技武术套路发展陷入停滞状态。
70年代的“乒乓外交”不仅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政治局面,同时也促进了体育的发展。武术运动的发展,逐渐引起了国外的关注。本世纪70年代以来,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出现了“武术热”,中国武术团队经常应邀出访,武术教练员频频应邀到国外执教。当时11岁的李连杰在美国白宫表演后得到尼克松总统的赞誉就是很好的例证。因“中国功夫”在西方世界的巨大影响,武术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张名片,在中国武术出访过程中,运动员以其矫健的身姿和出色的表演赢得了国外朋友的高度赞誉。
[3]
鉴于武术对展示新中国形象的重要作用,1972年武术比赛就得到了恢复,并且更加强调展示优美形象,注重演练效果。1973年《武术竞赛规则》引人注目的设置了0.7分的“出色完成难度动作和创新难度动作”分值,这对竞技武术套路技术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后来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动作越来越快,奔跑越来越多,器械越来越轻薄细小,技击特点越来越少。该规则的实施虽然催化了武术的艺术化进程,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由于过分突出跳跃翻腾,而使运动员忽视了武术的固有特点,从而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随着武术的技击特点越来越少,艺术演练特色越来越浓,人们逐渐意识到了武术套路技术发展的过分激进,1977年的全国武术比赛上即停止使用1973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随后出台的[3] 1979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开始引导武术转变方向。1.4改革开放时期传统武术的短暂回归与武术的世界性大发展(1978——1993年)
改革开放初,随着党中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方针的确立,文革中的许多领域的错误逐一得到纠正,这当然也包括武术领域。邓小平、廖承志、于步血、荣高棠等都曾关注武术发展[3]。面对落后的现状,中国竞技体育界对竞技运动项目和训练的许多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思考,并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在许多项目的训练实践中开始了不断深化改革和探索。1978年体育院校恢复招收武术本科生、研究生,1979年原国家体委发布《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等都极大的促进了我国武术的发展。
当时确立了武术姓“武”,而不姓“舞”,动作具有攻防含意是其最主要的特点,具有攻防含意的动作是其最主要的内容,以此内容构成的套路、对抗性练习以及有关的练习方法,则是武术的形式。这促使武术逐渐向传统回归,向技击回归。这种回归主要表现在三方面:挖掘整理民间武术;恢复武术对抗形式比赛;重视竞技武术套路的技击特点[3]。同时对我国传统武术遗产进行挖掘、整理,1986年全国挖掘整理成果在河北承德、北京分别展出,计武术文献482本(册)、古兵器392件,初步整理出129个拳种的文字资料和394.5小时的技术录像,以及多达651万字的地区性《拳械录》和《武术史志》等。在此基础上中国武术研究院组织编写了《中国武术拳械录》。一些关于传统武术(拳、械)套路的挖掘书籍也相继出版,如《戳脚》、《通背拳》、《形意拳理论研究》等。[7]各方面力量对武术的努力本应促成武术界各拳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大局面。
但是,当时整个体育发展的大方针是“在普及和提高的前提下,侧重抓提高”(1979年2月初于北京召开的全国体工会议上提出),根据“国内练兵,一致对外”的原则,调整了全运会项目,初步形成了以发展竞技体育为先导的“举国体制” [8]。这种大环境对武术发展的积极影响是促进了竞技武术的蓬勃发展,消极影响是将对民间武术的三年挖掘整理成果束之高阁,并没有带来各个武术拳种的蓬勃发展[3]。
受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这一时期竞技武术套路发展一方面仍然备受重视,另一方面又开始向重视“技击特点”的方向回归。
改革开放之后,1982年的12月5日第一次全国武术工作会议在北京开幕,会议上提出了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竞技武术加快了走向世界的步伐。1978年体育院校恢复招收武术研究生,在科研上,大量珍贵的武术史料被发掘整理,大量的教学、科研文献出版发行,国际的学术交流日渐增多。紧接着一系列的武术比赛推动了中国武术的世界性大传播,如:1982年9月举行了南京中国武术国际友谊邀请赛;1984年举行了武汉国际太极拳、太极剑表演观摩会;1985年8月在西安举行了第一届国际武术邀请赛等。在此期间,欧洲武术协会、亚洲武术联合会、泛美武术协会、南美武术功夫联合会和非洲功夫联合会等国际和各洲的武术组织相继成立,并举行了洲级和地区武术比赛。1990年10月3日,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标志着武术走向世界的新历程。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上,武术套路被列为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并成为亚运会的常设项目,这是武术进入体坛高层次竞赛新的里程
碑;1991年,第一届世界武术锦标赛在北京举行,套路和散打携手走上世界武术竞技赛场。
[9]1.5武术的竞技化进程加剧了与传统武术的矛盾(1994年至今)
1994年的第二次武术训练工作会议,张耀庭指出:“凡是以评分为特征的运动项目,无一不是以创新和难度为目标,引导运动员向更强的体能和更高的技巧方面努力”,从而确定了武术“高、难、新、美”的发展方向,这标志着武术重新走上了加快艺术化进程的发展之路。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及2002年试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是这种发展趋势的集中体现。1996年《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不仅在“长拳主要动作的组别和要求”上增加了11个跌扑滚翻动作,而且增加了0.2分创新难度分;新世纪试行《武术套路竞赛规则》不仅保留了裁判长对创新难度的加分,而且将难度分值增至2分。这种高度重视动作难度的倾向正引导着竞技武术套路一步一步向“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靠近。[3] 由于武术的竞技化进程的加快,导致了翻转没有体操动作的高飘,平衡没有杂技动作的稳健,韵律没有舞蹈动作的优雅的现状,过多的注重于“高、难、美、新”等外在的表现。中国的传统武术文化没有较好地真正地继承、挖掘,传统武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内外兼修、练养结合、打练结合等精华被忽视,中国武术原有的诸多文化内涵和精神逐渐消失,这种淡化技击性、健身性,更加注重艺术表现性的竞技套路运动和只讲技击不讲功法、套路的格斗运动被摆在了“龙头”位置,无论从人才储备、学历教育、竞赛体系、科研力量等方面,现代竞技武术都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传统武术却犹如“后庭花”,面临着一种“合法性危机”。至此,在武术的发展中加剧了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的矛盾。对新时期武术发展的探索
2.1处理好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的关系,使其协调发展 2.1.1正确认识传统武术与竞技武术
从整体观来说,竞技武术与传统武术可以看作是武术整体的两个方面,传统武术是中华武术的根基,竞技武术是发展武术的必由之路,没有传统武术,武术将失去根基;没有竞技武术,武术将停止不前。它们两者既有区别,又相互融合,互补共生。因此,传统武术和竞技武术同等重要,都是武术文化的一部分,在发展竞技武术的同时,必须大力发展传统武术。
2.1.2继续传承和发展传统武术文化
武术的价值与功能在历史的沧桑巨变中有着十分强烈的变革,武术的实际内涵也经历了一个从单一到丰富的发展过程。武术文化更是与众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分支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脉联系。因此,从文化的角度出发,武术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各种文化综合发展、交互促进的过程。近代以来,由于经济、社会、文化的诸多变革,武术所曾经依存的文化根基正在逐步受到影响。
制约当代武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武术发展中传统文化的缺失,这也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由于传统文化的缺失,武术在国内的传播已受到一定的制约,从这个角度出发,武术发展的关键即在于对其中所内涵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失去了传统文化的文化支撑,武术也就失去了它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化根脉,只徒留技术外壳的武术也就只能走上濒危的道路。由此,我们对武术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其中所内涵的传统文化因素,在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使武术以完整的文化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
2.1.3在传承传统武术文化的同时加快武术的竞技化进程
在竞技武术的发展过程中既要既能抓住武术得以存在的核心,又要具有强烈的全球化时代竞争力,以竞争求生存,以竞争求发展。一方面积极推行“奥运策略”,一方面结合现行竞技武术发展实际和潜在问题,提出总体的可持续发展思路,满足中国武术合乎国情、体现本质的长久、健康发展。要加强武术国际推广,就必须坚持奥运战略,积极把竞技武术推进奥运会;要建立国家武术队,发挥举国体制的优势,形成梯队建设;要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扶
持力度,进一步重视武术项目的发展;要加强对武术规则、器材、队伍的国际化、标准化研究,完善武术竞赛体系,对武术礼仪、武术服装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要抓好武术管理人员和武术教练员的培养,注重武术文化传播和发展。
2.2继续走武术的科学化发展之路
随着科技的进步,体育运动训练理论的不断完善,加上生物力学,生理,解剖,营养学等学科在体育中的大量运用,武术也逐渐走上了科学化训练的道路。在这个科技、信息发达的时代,我们继续加快武术的科学化进程。要充分应用现代科技和文化来推动武术的发展,运用科学的训练理论来培养运动员和练习武术者;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和知识来宣传中华武术、传播武术文化;要学习现代竞技运动的管理体制,加强对武术规则、器材、队伍的国际化、标准化研究,完善武术竞赛体系。
2.3培育和发展武术市场,开发和利用武术功能性资源,大力发展武术产业
随着国力的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加,健身娱乐将成为潮流与时尚。武术恰好在健身强体、娱乐休闲和祛病延年等方面提供了一个博大市场。我们要更新观念,树立武术的市场经济意识,完善武术产业发展的体系,根据武术自身发展的规律,不断开拓武术健身市场和武术竞赛市场。武术管理部门要逐步改革与创新武术产业的管理体制,通过各种传媒加强向世界宣传中国的武术,要进一步打开、扩大武术的竞赛表演市场;发展武术健身娱乐市场;鼓励、支持武术培训市场;繁荣武术旅游市场,推动武术市场的发展。逐步完善武术产业的法律体系,使其健康、和谐的发展。
2.4促进传统武术的大众化发展
一个体育项目开展的好坏主要应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竞技水平;二是普及情况。普及是竞技的前提和基础,而普及并不完全是出于竞技的需要,普及更是人们对健身的需要。我们要以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石来普及我们的传统武术。
武术项目要借鉴跆拳道等项目的经验,采取积极措施,主动走出去,要坚持“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让武术走进学校、机关、军营和普通群众中等方式,进一步推广普及武术运动,增加武术人口,让武术成为“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的重要内容。传统武术的大众化普及,包括对传统武术人才,辅导人员在技术和理论方面的培养以及建立由各地武术管理中心直属的传统武术辅导站;定期举办不同规模、不同层次的传统拳学习班。
在武术今后的发展中,一方面要继续发展并普及它的健身娱乐功能,使武术在全民健身计划中起到重要作用,使它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另一方面要提高它的技击水平,使武术在国际体育交流,特别在大型国际比赛中发挥出它的威力,让全世界人民都看到武术与生俱有的技击性。
[7]3 结论
3.1武术要发展就必须走可竞技发展之路,但竞技武术发展的太快,以至于脱离了传统武术或传统文化,竞技武术则会成为一具无血无肉的空壳,竞技武术的发展必然也会受到阻碍。因此,在武术的发展过程中,不能忽视传统武术的重要作用和地位,要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其和谐发展。
3.2进一步加快武术的科学化进程,国家要加大对体育科研的投入力度,加大科学化训练,完善武术竞赛规则和管理体系,使武术早日进入奥运会,在世界发扬光大,让它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3.3武术的功能和价值比较丰富,武术健身、武术康复、武术医疗、武术竞赛、武术训练、武术产品等都可在适当时机推进市场,进而发展为武术主体产业。武术市场要面向绝大多数习武者,我们的,把那些群众基础好,易于形成市场需求的武术产品尽快地推向市场。[13]要尽快完善武术产业的有关法律体系,改革武术产业的管理体制,使武术快速、健康的发展。
3.4武术要发展必须要有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发展竞技武术必须大力推动武术的大众化发展,同时武术的大众化发展必定也会带动武术竞技化和武术产业的发展。因此,要提高对武术的认识,把武术的大众化发展提升到重要的战略性地位。参考文献:
[1] 桑全喜.21世纪传统武术与现代竞技武术的和谐发展原则[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07,2,23(1):47-49.[2] 杨建营,王岗.20世纪武术发展特征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2:123-125.[3] 杨建营,屈政梅,石旭飞.从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探讨其未来趋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9,3,32(3):135-138.[4]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1997,9:365.[5] 毛伯浩.武术的表演和竞技[J].新体育,1956(24):17.[6] 蔡龙云.我对武术的看法[J].新体育,1957(2):20-21.[7] 姜娟,胡玲.民族传统体育传统武术发展战略构想[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2):89-9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9:308.[9] 陈宣赞.近现代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历程[J].体育科技,2009(5):156.[10] 邱丕相,翁信辉.传统武术发展的新思路--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对传统武术人才招生改革的思考[J].体育文化导刊,2005,5:54-56.[11] 喻德桥.21世纪武术运动发展战略构想[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7,37(4):161-163.[12] 黄红田.从武术的价值功能演变看武术的发展[J].搏击·武术科学,2006,6,3(6):6-9.[13] 金添泉,张茂林.21世纪武术产业化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8,8,5(8):13-15.[14] 徐武,黄光丽.民间传统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2,12(4):34-35.[15] 王勇,卫京伟.武术入奥并非武术发展的最佳选择[J].体育学刊,2006,13(4):66-68.[16] 朱俊英,宋冠勇.关于武术产业化发展的探讨与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1,(30):19-20
第五篇:《水浒传》沙博里英译本中人物对话研究
《水浒传》沙博里英译本中人物对话研究
摘要
《水浒传》,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蕴涵浓厚的中国风味,已被译为多种语言,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欢迎,到迄今为止的多种英语译本中,沙博里的译本流传最为广泛。
小说任务对话在塑造任务形象,构造故事情节,解释背景信息,推动故事发展以及创造整体美学效果方面都其这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罗曼.佩奇所说:“小说的对话有助于发展情节,有助于读者理解任务和背景。这些是其他陈述做不到的。”
论文首先对《水浒传》任务对话的特点及其作用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然后通过分析《水浒传》沙博里英译本中任务对话,分别从几个方面讨论翻译过程中如何实现“意义相符,功能相似”。
此外,由于翻译中信息的流失无法避免,只能最小化,本文又对意义流失的起因做了探讨。
关键词: 〈水浒传〉,人物对话,翻译,社会符号学,意义,功能
Chapter One:introduction 1.1《水浒传》在国内外的文学价值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是施耐庵和罗贯中于明朝开放年间写就的,它是一补以南宋末年为背景的写实作品,书中描写了一群以宋江为首的英雄们如何反抗朝廷的残暴以及劫富济贫的义举。作品通过对现实生活的冲突的描叙,表达了当时的普通百姓希望惩贪除恶的普遍心理。
《水浒传》在中国影响深远,它为后世的小说创作不仅提供了经验模式,而且还提供了广泛的素材。许多戏剧,小说都由它衍生而来。举例来说《金瓶梅》从23章到26章都与《水浒传》有关。
《水浒传》被翻译成了多国文字。最先在18世纪它被翻译成日语。最早的英语版本是由一位美国女作家翻译并在1933年出版。他同样被翻译成法语,俄语,拉丁语,德语和意大利语等等。
1.2《水浒传》英译本中对话研究的重要意义
对话在小说中对于传达人物个性,组织故事情节,解释故事背景和推动故事发展起着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许多杰出作家之所以成功,如海明威,马克,吐温,狄更斯,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由于他们那独一无二的栩栩如生的对话描写。中国名著《水浒传》也同样如此。金圣叹就曾称赞说::“《水浒传》在人物对话描写上有着很独到的技巧。
因此,对《水浒传》人物对话的系统研究着实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好渠道。翻译这样一部作品有助向外国读者介绍中国的价值观,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对译本对话的研究有助于译作提高翻译质量,并因此增加其生动性。因为一个好的翻译能有效的增加发行量并怎增加作品的受欢迎程度。并且这些自研究中获得的方法可以用欲其他中国经典作品的翻译中
Chapter Two:A Study on Character Dialogues in Shuihu Zhuan 2.1《水浒传》中人物对话的语言风格
要重造原文的语言风格,首先必须抓住原文本确切风格,做不到这一点,想将范文风格翻译过来是不可能的。那么《水浒传》中人物对话的语言风格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必须了解《水浒传》这部作品。
《水浒传》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用地方语言写就的长篇小说,它的每一章都有一个标题用来说明此章的内容。它源于南宋口头相传的传奇,然后发展成为一种融合说和唱的流行艺术形式。后来在元朝时它被配上音乐放在舞台上公演,最后到了明朝,通过小说家的创造整理,它最终成为了一本人尽皆知的小说。分析《水浒传》中的任务对话,我们不难发现,《水浒传》中的大多数对话都是口语化的,他们简单易懂,生动精练但又不乏幽默。2.11口语化和直白
小说通过粗浅的口语来表达人物对话或许在某些人看来是不雅的。但是事实上,《水浒传》水浒之所以吸引人的最关键原因就在此,这同样也是它为什么能对后期中国文学产生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中的语言很大部分来自于宋朝和明朝时南方方言,这些方言到现在还有很多在使用,如“俺”“他爹”“我那爷”“仁兄”“贤妹”“兄长”“害病”,他们中的另一些虽已不用,但意思却仍然粗浅易懂。如“那厮”“洒家”“盘缠”“请受”等等。
他还在口语中加入了大量的俚语和谚语。例如:第21章
例(1)婆惜道:“可惜哩!常言道:‘公人见钱,如蝇子见血。’他使人送金子与你,你岂有推了转去的?这话却似放屁!做公人的,哪个猫儿不吃腥?阎罗王面前,需没放回的鬼,你待瞒谁。。。”
例(2)婆惜冷笑道“你这黑三倒乖,把我一似小孩搬玩弄。我便先还了你招文袋这封书,歇三日却问你讨金子,正是‘棺材出了,讨挽哥郎钱。’。。。
在这个段落里面,“放屁”就是粗话,“做公人的,那个猫儿不吃醒?阎罗王面前需没放回的鬼,”“棺材出了,讨挽歌郎的钱”是地方谚语。使用这些词语和句子鲜明的表现了婆惜答对钱的贪婪和粗陋。2.12生动和简洁
生动和简洁是《水浒传》中人物对话的又一大特色。生动和简洁历来是中国文学的一大特点,这一点在《水浒传》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例如:第25章 例(1)“如今这事有甚难处,只使自家自去敛了,就问他几时出丧,待武松归来出殡,这个便没什么皂丝麻线。若他便出去埋葬了,也不妨。若他便要出去烧化时,必有蹊跷。你到临时,只做去送葬,张人眼错,拿了两块骨头,和着十两银子收着,便是个老大见证,若他回来,不问时便罢,却不留了西门庆面皮,做一碗饭却不好。”
这些看上去很简单的话实际上并不简单。这些话里,霍妻制定了一个具体的计划来巧妙的应付即将到来的麻烦事。短短几句话便分析了三种可能情况,推导出了两种结果。作者就是使用这么几句话就将一个经验老到的悍妇展现在我们眼前。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作者在应用语言方面的简洁和生动。2.13幽默
鲁迅曾经说:“中国没有幽默”但随后他又说“幽默仅存于自汉朝以来的少数作品中”在《水浒传》中绝大部分幽默来自于李逵的话语。
例如18章
例(1)李逵看着宋江问戴宗道:“哥哥,这黑汉子是谁?”戴宗对宋江笑道:“押斯,你看这厮任么粗鲁,全不识些体面。”李逵便道:“我问大哥,怎的是粗鲁?”戴宗说:“兄弟,你便请问这位官人是谁便好,你道却说‘这黑汉子是谁’这不是粗鲁,却是什么?我且与你说知:这位仁兄,便是闲常你要去投奔的义士哥哥。”李逵笑道:“莫不是山东及时鱼黑宋江?戴宗喝道:“咄!你这厮敢如此犯上,直言叫唤,全不识些高低,兀自不快下拜还等几时?李逵道:“若真是个宋公明,我便下拜,若是闲人,我却拜甚鸟!节级哥哥,不要瞒我拜了。你却笑我。”宋江说:“我正是山东黑宋江。”李逵拍手叫道:“我那爷,你何不早说些个,也叫铁牛欢喜。”扑翻身躯便拜。
通过这些幽默的语言,这段文字鲜明生动的刻画了李逵直率,粗鲁的个性以及他对宋江的崇拜
Chapter Three:A Study on Sidney Shapiro’s Translation of Character Diologues in Shuihu Zhuan from a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 在西方翻译史上,四种方法在实际中被使用:名称语文学方法,语言学方法,语言交际能力方法和社会符号学方法。语文学方法一直是2000年来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但是他只关注源文本的主题结构和样式,并且过分强调信息语言。语言学方法对翻译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只是比较语言形式,而且它所使用的一系列配套方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情况,更重要的是,一个严格的语言学方法往往忽略语篇的交流方面。语言交际方法,比语言学方法更容易让人理解,它认为翻译就是一种交流,但它往往忽略在社会现实中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在最后一章对社会符号学的研究表明,社会符号学作为一种方法,她将人类社会的所有符号包括语言学符号和社会文化符号都考虑进去了。翻译因此被认为两种社会符号体系的信息互换。正因为如此构建于社会符号学之上的翻译研究已经和语言学,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一起成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所以,本论文将从社会符号学的角度探讨沙博里所翻译的《水浒传》中的角色对话。
3.1《水浒传》中角色对话指示意思的翻译
指示意思首先认识到的是语言的非正式功能,然后是其他的一些功能。翻译《水浒传》中角色对话的指示意思的时候,沙博里主要使用了如下的策略以达到翻译标准:意义上的一致性和功能上的相似性。(1)字面意义上的翻译
字面意义上的翻译是指翻译文本必须保持原文的形象特色不能随意篡改原作者的思想。Peter曾经说字面翻译是真确的,也是不可避免的。他相信字面翻译将成为翻译的一个必要步骤,语言交际翻译和符号学翻译都是从它开始的。
在许多情况下字面翻译都被证明是一个有效的翻译方法,并且它还能最好的达到翻译标准:意义上的一致性和功能上的相似性。目标语言读者从中大获益处,因为它能介绍外国的文化,扩展他们的视野,并且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互补。
字面翻译被广泛应用以达到一个高水平的文化交流,经常是当源语言文化的R 与目标语言文化的R一致时,再这种情况下,字面翻译方法被应用。虽然有些时候字面翻译方法会给目标语言读者制造一些外国风味的甚至是古怪的感觉。但它还是会被目标语言读者及其文化逐渐接受。在下面《水浒传》角色对话的翻译中沙博里就运用了字面翻译方法使得一些重要的中国特色形象得到传达。
例(1):听得天师说道:“。。。我如今乘鹤驾云去也。”
The Dving Teacher said: “…….I shall mount a crane and ride the clouds and go there today.” 在中国文化中,鹤经常被刻画为一种天空中的生物。它代表了一种永恒与不朽。通过字面翻译,那个重要形象被完美的传到目标语言,它对介绍中国文化是极有帮助的。
例(2):太尉又道:“我正走不动,方欲再上山坡,只见松林旁边转出一个道童,骑着一头黄牛,吹这铁笛,正过山来。。。”
“By then I could hardly walk.Just as I was about to continue up the slope ,a novice ,sitting on a yellow ox and palying a metal fltue ,came riding over the rise ….”
童子骑牛吹笛的图景可谓深入国人的心中。我们能在很多画作和雕刻中找到这一形象。它是典型的中国特色,所以沙博文在这里运用字面翻译是很合理的。
例(3):王都尉见端王心爱,便说到:“再有一个玉龙笔架也是这个匠人做的。。” The same artisan also made a jade rack carved like a dragon for writing buushes.”
从古代开始,中国人就对象征好运与高贵的玉十分喜爱,因此在中国、有许多工艺品是用玉做的。龙在中国文化中则象征了尊贵与吉祥。虽然字面翻译的龙对外国人来说不好理解,但是随着他们对中国及其文化的渐渐了解,这些文化之间的隔阂总会被填平的。
(2)自由翻译
自由翻译被解释为在不能完全复制原作的样式或形象时即根据译者自己的理解大致传达原文意思的一种翻译中的补充手段。,总的来说,这种方法是翻译文化混合表达的最常用方法,同时也是最安全的方法。为了避免误译或者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替代,译者会选择 拿整段已一种比较让目标语言读者接受的方式来诠释一个短语。这就是说,当译者受限于社会和文化差异以及历史的原因,译者就要放弃使用字面翻译,而转而使用自由翻译。
例(1)太尉道:“。。。目今京师瘟疫流行,今上天子特遣下官捧玉书丹诏,亲奉龙香,来请天师。。。”
“。。。A plague is raging in the capital and the emperior has sent me with an impeiral edict and royal incense to invite him to …”
例(2)高殿帅大怒,喝道:“话说,既有手本呈来,却不是那厮抗拒官府,搪塞下官!。。” Marshal Gao was furious ,:”nonsense,”he shouted,::Sheer insubordination!He sent in his indentification document,didn‟t he ?The oaf is just pretening to be sick …..”
例(3)王进道:“。。和张牌买个三牲煮熟,在那里等候。我买了些纸烛,随后便来。” “……You and Corporal Zhang buy and cook the three kinds of sacrifical meat ,and wait for me ,I‟ll join you just as soon as I‟ve bought some sacrifical paper ingots and cnadle.”
王进笑道“。。。。只是令郎学的,都是花棒,只好看,上阵无用。。。”
Wang jin langhed:”…..What he‟s learned so far are a lot of flashy maneuvers.They look good ,but they „re of no in combat.王婆道:“。。。。月下老偏生是要这么配合!”
Mistress Wang agreed.“The marriage god makes some crazy matches.” 在上面人物对话中,“丹昭”‘“龙香”“手本”“三牲”“纸烛”“花棒”“月下老”都是典型的中国特色词语。如果用字面翻译,他们可能看起来很奇怪,甚至不能被外国人所理解。举例来说。如果“龙香”被翻译成“dragon incense”而不是 “royal incense”也许外国人就不知道所指的是什么东西。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应用自由翻译的方法来保证翻译指示意思的主要功能的认识。(3)概括
概括就是说通过总结信息,消除累赘从而使译作清楚正确的传达源文本的大致意思。Monar backer 说一个特定的词语和表达对情节的发展不是很关键,并且还有可能抵消读者阅读的兴致,译者就应该考虑是否删去这一词语和表达。
例(1)史进对众人说:“我听得少华山上有三个强人,聚集着五,七百小喽罗,打家劫舍。。我庄子上打起契子,你众人可各持棍棒,前来救应。。。。”
“I hear that robber chieftains have formed a gang of six or seven hundred bandits on Mount Shaohua who raid and pillage ,”he said.“…If our manor sounds the alarm, all of you come running with your weapons ……”
例(2)“待小子卖了膏药,讨了钱,一同和提辖去”
“Gladly ,just as soon as I‟ve sold some of these medicines and earned some money.” 例(3)娘子听了,便吩咐美香道:“。。。你们四更起来烧汤,安排点心。”
The wife said to Plum Fragrance: “…..you girls get up at fourths ,heat water and prepare something to eat.在上面的例子中,沙博里应用了概括的方法来传达一些语言如“打家劫舍”“梆子”“枪棍”“膏药”“点心”的非正式功能。这样做有效的避免了罗嗦,增加了译作的可读性。
(4)音译和注释
作为一种翻译方法,音译是建立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音标同等的基础之上。一个语言的符号体系不是封闭的,因为在特定情况下,他们能从另一种符号体系中吸收符号。因此,当没有匹配的词语或表达时,音译可以避免误解,同时也省掉了一大堆解释性工作。举例来说,在沙博里的《水浒传》译著里,“kowtow”磕头出现了很多次,这就是文化转换和改换的最好例子。下面是其他的一些例子
例(1)柴进告道:“某乃是中原一秀才,能知天文地理,善阴阳。。。
“I am a scholar from the General Plain ,”Chai Jin told him.“I know astrology and geomancy,I understand yin and yang.”
音译是用于解释特殊短语的一种翻译策略,它在指出历史起源方面和补充源语言意义流失方面很有作用。
例(2)晁盖听了大喜,跺着脚道:“好,妙计!不枉称你做智多星!果然赛过诸葛亮!好计策!”
Chao Gai stamped his foot delightedly.”Marvellous!No wonder they call you the Wizard.You are better than Zhuge Liang(a famous strategist of the three kingdom period).An excellent plan!”
(5)指示意思的丢失
在翻译中指示意义丢失有两种原因。
〈一〉 因为特殊文化指代词造成的意义丢失
虽然,绝大部分经验世界里两种语言都描叙了重叠,或是词语缺失的现象,因为有一些特殊文化指代词。源语言中的特殊文化指代词也许没有在目标语言根本就没有出现或是不很平常或者从来没有被人们注意到。它可能是一种社会风俗,一种宗教信仰,或者是一种特定的食物,下面就举出沙博里所译的《水浒传》里的人物对话做为例证。例(1)当时那妇人倚门迎接,说道:“客官,歇脚了去,本家有好酒好肉,要点心时,有大馒头!
“Rest a while ,travelers,”she said.”We have good meat and wine here.And if you like a dilicancy,you can try our big dumpling.例(2)林冲持手对丈人说道:“。。。。。小人今日就高邻在此,明白立纸修书,任从改嫁,并无争执。。。。”
“。。In the presence of our honorable neighbors I want to write out an anmulment of our marriage ,consenting to her making a new match and promising not to contest it.”
实际上特指词馒头与英文词“dumpling”并不是完全相同。“修书”是由丈夫写的用来通知妻子婚姻关系被解除的一个证明。,它反映了在中国封建社会妇女的不平等地位。对于翻译这些文化转借词,我们必须允许出现一些指示意义的丢失。
〈二〉 因为不同的归纳方法造成的意义丢失。
Plamer指出“语言的词语经常不能很多的反映现实生活。,但是它却能反映说话者的喜好。这就是说,每一种语言都有根据自己需要和爱好归纳客观事物和经验的方法。源语言中用一个单词表达一个特指事物,这个特指事物在目标语言中也是为人所知的,但就是不简单的用一个单词来表示。
杜迁便道:“只有朱贵原是沂洲沂水人,与他是同乡”
“Zhou Gui is an Yishui Country man ,”said Du Qian.”They are from the same township” 在中国,“乡里”或者“同乡”都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但是在英语文化中他们却不这样看。沙博里将“乡里“翻译成“from the same township”.实际上词语里面暗含的社会关系没有传达出来。
Chapter four:conclusion
The success of great chinese novel,shuihu zhuan ,in a large extent ,is due to its vivid and unique character diologues.A study on character diologue in Shuihuy Zhuan shows that they have such chacterristics as colloquialism,plainness.vividness.conciseness and humorouness,and that they play an extremely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portraying personalities ,constructing plots ,advancing stories and reflecting Chinjese culture.Taking into consideration all the signs in human society and regaring translation as the message translation between turns out to be more practical and more advantage than other approches.Therefore ,the paper makes a tntative study on sidney Shapiro‟s translation of character dialogues in Shuihu Zhuan from a sociasemiotic perspective.Chacter diologue in Shuihu Zhuan ,as a part of linguistic sign system.contain three kinds of meaning and six types of language function.When they are taranslated into English,it is ideal to convey all meaning and funtion at the same time.However ,in many cases ,due to the difference in language and cultur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t is impossible to achieve full correspondence.By anlyzing Shapiro‟s translation ,the conclution is drawn form tha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rieterion “correspondence in meaning and similarity in fuction “established according to the sociosemiotics theory,translator should analyze the different kinds of meanings and functions ,decide which are the most important ,and then employ different translating methods to try to minimize the loss of message in the process of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However ,.loss of meaaage in translation can only be minimize but only completely avoided,so the paper also probes into causes for the loss of designative ,linguistic and progmatic meaning respectively.Through the explorationof ways to achieve the criterion of “correspodence in meaning and similarity in function”in sharipo‟s translation of character diologues in Shuihu Zhuan ,this research will be some help to the improvement of C-E translation.However ,beacause of the complication of translation and the author‟s academic limitation,the paper is not comprenhensible enough in many aspects ,so more efforts are neded to make futher study.BIBLIOGRAPHY(1)Baker,Mona.InOtherwords:Acoursebookon translation.London :Routledge,2000(2)Sharipo,sidney.outlaws of the the Marsh.Bejing :Foreign Language Press.2001(3)陈宏伟“社会符号学翻译研究”青海海洋大学学报,1996(3)88-89(4)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5)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6)柯平〈英汉与汉英翻译教程〉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1(7)张今〈文学翻译理论〉,河南:河南大学出版社,1987(8)赵毅衡〈文学符号学〉北京:中国文学出版社,1987(9)施耐庵,〈水浒传〉,陕西: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10)王丽娜,“水浒传在国外”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1998(1)63-71(11)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