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人教版一轮题库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二) Word版含答案]

时间:2019-05-14 19:2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届人教版一轮题库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二) Word版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届人教版一轮题库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二) Word版含答案]》。

第一篇:2014届人教版一轮题库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二) Word版含答案]

考点提升练(二)分诗体综合训练

一、诗

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阙 题 刘眘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请分析“春与青溪长”一句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前四句的景物描写在角度上有何变化?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这一句写山路悠长,溪水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源源不绝。作者将“春”与“青溪”作比,采用了化虚为实的手法,将抽象的春意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让人从文字中感受到草盛花繁、春意盎然的美丽。

(2)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性描写,用粗略的笔墨写山路和溪流,颔联又分别与山路、溪流相照应,用工笔来写青溪,仿佛把镜头里的景物从远处拉到眼前,让我们也看得清清楚楚,甚至还可以闻到花香。

解析(1)此题考查赏析作品优美语句的能力。分析该句的妙处,首先要明确该句描写的内容,然后分析其表现手法。这个句子中的“春”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青溪”是一个具体的事物,两者加以比较,则使抽象事物的特征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了出来,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最后阐明其效果即可。

(2)此题考查赏析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作答时,应首先明确这四句所写的具体对象:第一联写“道”与“溪”;第二联写“流水”,与“溪”相照应,其间也暗含了“道”这一意象,因为读该句可以明确感知一个人沿溪边的山路而行的情形。两联的描写对象相同,在此基础上加以比较,便可以知道首联写得粗略,是概括性的句子,颔联则是具体描摹,是特写。

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琴 歌 李 颀

主人有酒欢今夕,请奏鸣琴广陵客。

月照城头乌半飞,霜凄万树风入衣。铜炉华烛烛增辉,初弹渌水后楚妃。一声已动物皆静,四座无言星欲稀。清淮奉使千余里,敢告云山从此始。

【注】 ①广陵客:善弹琴的人。②渌水:琴曲名。③清淮:地近淮水。④云山:隐者或出家人的居处。

(1)请从写景与抒情关系的角度赏析诗歌的三、四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以哀景衬乐情。

三、四句描绘了一幅凄冷、幽寒的深秋月色图:月光如水倾泻在静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与开头两句的“欢”形成对比,以哀景反衬乐情。即便是秋气萧然,但有琴,有酒,有知己,足矣。

(2)由欣赏琴曲,陶醉于琴声到产生归隐之念。作者和朋友一边喝酒一边听琴,推杯换盏,陶醉于琴声中。听了琴曲之后,作者想到了自己将去赴任,离家千余里,归隐之念油然而生。

解析 此诗是诗人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开头两句以饮酒引起听琴一事;

三、四句写当时的夜景:月照城头,乌鹊半飞,霜凄万木,冷风吹衣。

五、六句写在《渌水》和《楚妃》等乐曲声中,香绕铜炉,华烛增辉。

七、八句写琴歌动人:一声即出,万籁俱寂,星星渐稀,四座无言。最后两句写听琴之后,忽起乡思:客去清淮,离家万里,思绪悠悠,不如归隐。

全诗写景,写琴歌,写人,步步深入,层次分明。描摹琴声,重于侧面描写,更显琴声之高妙动人。

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 陈 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1)“红旗直上天山雪”中的“直上”二字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分析三、四两句的表现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直上”二字是动态描写,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③

④②

“直上”二字使整幅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2)

三、四两句用“横笛”“红旗”写人,这种借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加大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作者这样写不仅是因为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现行军将士为保卫国家而不畏天寒路险、昂扬直上的崇高精神。

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怀二首(其一)

李 贺

长卿怀茂陵,绿草垂石井。弹琴看文君,春风吹鬓影。梁王与武帝,弃之如断梗。惟留一简书,金泥泰山顶。

【注】 ①李贺写此诗时,因不得举进士而赋闲在昌谷家中。②长卿:司马相如的字。司马相如在景帝时任武骑常侍,武帝时拜孝文园令,都是闲职,与他的才华、抱负极不相称。后来他弃官而去,闲居茂陵家中。③一简书:汉武帝在司马相如去世后才把他的《封禅书》奉为至宝,躬行实践。

(1)“绿草垂石井”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本诗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修长的绿草从石井栏上披挂下来,静静地低垂着,营造了一个清幽雅洁的氛围,衬托出了司马相如闲居生活的悠然自得。

(2)用典。诗人借咏司马相如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愤之情。

二、词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玉楼春 欧阳修

洛阳正值芳菲节,秾艳清香相间发。游丝[]有意苦相萦,垂柳无端争赠别。

杏花

①红处青山缺,山畔行人山下歌。今宵谁肯远相随,惟有寂寥孤馆月。【注】 游丝:蛛丝。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图景?在整首词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最后两句选用了怎样的意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开头两句描写了洛阳美丽、热闹的春景:花木繁盛、色彩艳丽,百花相继开放,争奇斗艳、清香扑鼻。点明了告别的地点和季节,以乐景衬哀情,自然引出下文。(2)选用了两个传统意象:“孤馆”和“月”。作者身处旅途,只有清冷的月亮和孤馆相伴,这恰恰与洛阳的繁华形成鲜明的对照,从而表达了作者凄凉悲伤的心情。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忆秦娥(南宋)刘克庄

梅谢了,塞垣冻解鸿归早。鸿归早,凭伊问讯,大梁遗老。

浙河西面边声悄,淮河北去炊烟少。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

【注】 ①垣:矮墙。②大梁:战国时魏国都城,即后来的北宋都城汴京。③宣和:北宋徽宗年号。

(1)词的上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词人的情感寄托物是什么?选用这样的意象有何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词的下阕,词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表达了对北方同胞的思念之情以及无法收复中原的苦闷之感。情感寄托物是归鸿。词人委托北去的鸿雁问候长期处于金人统治下的宋朝遗民,个中滋味,难以言表,真是蕴藉深致。

(2)词人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山河破碎图:宋金前线,边声悄寂,防务废弛;昔日大好河山,哀鸿遍野,了无生机;昔日繁华的宫殿,也满目凄凉。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贺新郎 辛弃疾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

③①

②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注】 《停云》:陶渊明有《停云》诗,写饮酒与思念亲友之事。(1)词的上片,词人感慨“衰矣”的原因有哪些?请加以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全词在抒发情感上主要运用了哪种手法?词的下片,词人表达了哪些复杂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知交零落殆尽,②年华老去,③壮志未酬。

(2)运用典故。对知交的思念和感激之情,对追名逐利者的讥讽之意,积极进取、壮心不已的豪迈之情。

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注】 ①漕:宋代掌管钱粮的转运副使的简称。②长门事: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别居长门宫,闻司马相如文名,奉黄金百斤,请写《长门赋》代为陈情,武帝阅后深为感动,陈皇后复得宠幸。③玉环飞燕:杨玉环,唐玄宗的爱妃,后被赐死;赵飞燕,汉成帝的皇后,后自杀。

(1)下阕选用“长门事”“玉环飞燕”等典故,请简析其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借陈皇后貌美见妒遭武帝遗弃暗喻自己有心报国却被朝廷冷落、弃置不用;借陈皇后的再度得宠自悲自伤求告无门、重用无望,影射当朝皇上的昏庸、投降派的猖獗。借“玉环飞燕皆尘土”怒斥、诅咒投降派(或寄托自己对投降派的不满与憎恨),暗含对投降派不要得意忘形的警告。

解析 “陈皇后”的典故有正用与反用之别。第一层是正用,用陈皇后被妒喻自己被弃置不用;第二层用陈皇后再度受宠自伤自己的求告无望。

(2)全词结尾“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这暮色苍茫中的景象,象征南宋朝廷日薄西山、前途暗淡,表达对国事的担忧;以“休去”“断肠”,抒发忠而被谤、请缨无路、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

解析 抓住“斜阳”的象征义和“断肠”情语进行分析。

三、散曲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南吕]四块玉 闲 适 关汉卿

适意行,安心坐。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日月长,天地阔[],闲快活。

注③②

【注】 日月长,天地阔:暗用“壶公”的故事,即一个叫施存的道士施展法术,缩身到酒壶中过日子,壶中也有天地日月,应有尽有,只是没有人世间的争斗、干扰和罪恶。(1)这首小令题为“闲适”,作者认为怎样的生活才是“闲适”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小令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行要适意,坐要安心,只有真正挣脱了名缰利锁、不忧虑祸福荣辱的人才能做到。喝水、吃饭、饮酒、唱歌、睡觉,一切顺其自然,这才是人应有的闲适生活。(2)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以下表现手法:①白描,“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均不事雕琢,简洁的语言描写出作者闲适的生活;②用典,最后一句暗用“壶公”的故事来寄寓主旨;③直抒胸臆,“适意行,安心坐”,“闲快活”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快乐闲适之情。(答对其中两种并适当分析即可)解析 这首小令一开头,作者就提出了自己的生活信条:“适意行,安心坐。”既没有荣辱的干扰,又没有祸福的忧虑;既不仰人鼻息,又不受人驱使,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生活。“渴时饮饥时餐醉时歌”,“困来时就向莎茵卧”,饮、餐、歌、卧,完全顺其自然,随心所欲。这就是作者追求的闲适、宁静、自由、安稳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与当时社会的扰乱纷争、动荡不安的世俗生活相对立的。在这种对立中,作者表明了自己的人生追求。全曲运用朴素的笔墨,不事雕琢,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自己喜欢的生活。同时,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的喜爱和追求。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沉醉东风·重九

卢 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注]?

【注】 白衣送酒:这个典故出自南朝宋檀道鸾《续晋阳秋》:“陶潜九月九日无酒,宅边东篱下菊丛中摘盈把,坐其侧,未几,望见白衣人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而后归。”(1)请赏析“月落山容瘦”中“瘦”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请赏析“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中蕴涵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秋天草木凋零,月落时分山影斜长而显得清瘦的姿态。(2)表达了作者在重阳佳节,面对衰柳寒蝉的秋景,无人作陪的孤独之感与淡淡哀愁。

第二篇:古诗文阅读考点二古代诗歌鉴赏

古代诗歌鉴赏

知识点1.鉴赏人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简要概括人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联系诗歌中表现这一形象特点的内容加以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诗歌刻画这一人物形象的原因或意义,如抒发了作者何种思想感情,对表达诗歌主旨有什么作用等。典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嘲王历阳不肯饮酒 李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吾于尔何有。

王历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从题目来看,诗人是嘲笑王历阳不肯饮酒。大雪纷飞,正是饮酒的天气,王历阳“不饮杯中酒”的行为,让陶渊明也会笑死。陶两明喜欢饮酒,常戴头巾,抚琴自乐,宅边有五棵柳树。诗歌借陶渊明来嘲笑王历阳“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空负头上巾”,刻画了王历阳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形象。

【答案】王历阳是一个追慕陶渊明却徒有虚名的人,表面上以陶渊明为榜样抚琴、栽柳、戴头巾,可是喝酒不痛快。“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

知识点2.鉴赏事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概括事物形象的总体特点;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说明;第三步,分析事物形象体现的人物品格或寄寓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典例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诗中的“花影”有着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事物形象。诗歌描写了“花影”在不同情境下的不同变化。“重重叠叠”写花影之多,“上瑶台”写花影移动;“扫不开”写花影难除,表现憎恶花影之情;“收拾去”写花影消失,大有庆幸之感;“送将来”写花影再现,又发无奈之叹。诗人巧妙地将自己内心的感情变化寓于花影的变化之中,使诗作具有言近旨远、意在言外的含蓄美。【答案】花影重重叠叠,不能消除,虽随同太阳落山而消失,却又因月亮升起而重现。诗人借吟咏花影,抒发了自己想要有所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知识点3.鉴赏景物形象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抓住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第二步,概括诗歌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要言之有据,切忌脱离诗歌内容,凭空想象。典例3.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越调〕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全曲描绘的景物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景物形象。这首元曲全曲都在描写景物,作品题目点出描绘的是秋天的景象。前两句通过“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等凄清的意象,描绘了一幅孤寂萧瑟的图景,大有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意境和格调;“一点飞鸿”给图景增添了灵动的色彩,但描写的只是飞鸿的影子,又增添了寥落之感;后面两句,笔锋陡转,通过“青”“绿”“白”“红”“黄”一组具有鲜明色彩的词语,描绘出景物的明丽,使画面充满生机。答题时,可先概括景物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句进行赏析。

【答案】前三句着力渲染秋天凄凉萧瑟的氛围,后两句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落日残霞”点出时间为秋日傍晚,与“孤村”相配,透出萧瑟与凄清之感;“老树寒鸦”已带有暮寒意味,加以“轻烟”环绕,就更有一种惆怅之感;“一点飞鸿”给冷寂的静景增添了生命力,但又只是依稀难辨的影子,增添了寂寥之感。而后作者笔锋一转,写“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这些带有明丽色彩的景物,为这肃杀的气氛平添了生机与活力,一扫前人写秋景一悲到底的俗套。

典例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山中香后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

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描绘的画面,要求鉴赏诗歌前两句描绘的画面。这两句诗,交代了清晨开门所见到的景象:大雪封山,雪停之后,天气放晴,云彩淡淡,日光清冷。据此,考生不难概括出作者描绘的画面,概括时一定要结合诗句描写的景象。

【答案】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清晨大雪封山、天气初晴、云彩淡淡、日光清冷的冬日山居雪景图。

知识点4.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炼句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给出字句的意思,即“某字在句中的意思是„„”或“某句的含意是„„”;第二步,分析表达技巧,即“运用了„„的手法”;第三步,描述景象,即“写出了„„的景象”;第四步,分析情感,即“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典例5.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送应氏二首(其一)曹植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类赏析。曹植生活在战乱频发的年代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荒畴不复田”“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等诗句写出多年战乱造成的宫室被毁、田地野草丛生的破败情景。“尽”是“全部、完全”的意思,也就是说,洛阳城内所有的宫殿都被大火烧毁了。“侧足无行径„„不识陌与阡”等诗句写出了田野荒芜、游子因久不归家而不识阡陌的情况。“侧足”极言田野荒芜到行人已无法正常行走的程度,从侧面写出了战争过后的惨败景象。【答案】(1)“尽”是“全部、完全”的意思,写出了洛阳城的残破景象,既表现出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又交代了“何寂寞”的原因。(2)“侧足”是“侧着脚”的意思,“侧足无行径”写出道路的狭窄,诗人把行人在草丛中步履艰难的情状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出来,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典例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采桑子 欧阳修

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飞絮濛濛。垂柳阑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诗歌末尾两句“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炼句类赏析。从标题看,本词写的是百花凋谢之后西湖上的美好景象。词的前六句写的是宜外西湖上的美好景色,“垂下帘栊”一句交代描写由室外转向室内,但“双燕归来”一句说双燕在“细雨”之中,这不免令人生疑,但这恰恰是作者语言运用绝妙的地方。这两句是倒装,本是开帘待燕,“双燕归来”才“垂下帘栊”。着意写燕子的活动,反衬出室内的清寂气氛,体现出一种静观自适的情调。理解了这一层,就能把握住这两句的妙处了。【答案】“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写室内景,将人物动态描写与自然景物相结合,以细雨衬托春空之后的清寂气氛,又以双燕归来营造出轻灵、欢快的意境,表达出作者静观自适的情调。

知识点5.鉴赏语言特色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明特色,即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如简 练传神、凝练沉郁、语近情遥等);第二步,列例证,即结合诗•歌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第三步,析感情,即分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典例7.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题目。〔中吕〕山波羊.闽思 【元】张可久

云松螺髻,香温鸳被,掩春闺一觉伤春睡。柳花飞,小琼姬,—声“雪下呈祥瑞”,团圆梦儿生唤起。“谁,不做美?呸,却是你!” 【注】①小琼姬:美丽的小丫头。

这首元曲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对“谁,不做美?呸,却是你!”做简要赏析。【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特色。考生要想准确揣摩诗歌中加引号的句子的语言特点,必须结合整篇元曲内容来分析。这首元曲描写一个闺中少妇对离人的思念,构思十分巧妙。春暖花开时节,闺中少妇寂寞伤春,昏然入睡,做起了甜美的梦。屋外柳絮飞舞,犹如雪花飘飞。小丫头见了,不禁高声惊叹:“雪下呈祥瑞。”不料把少妇惊醒了,她嗔怪地说:“谁,不做美?呸,却是你!_”短短八个字,极富生活气息和口语化,使女主人公含娇带怒的神情跃然纸上,从她的埋怨中可看出她对离人深切的思念。组织答案时既要说明语言特点,同时也要阐述表达效果或作用。【答案】引口语人曲,通俗而传神,将女主人公被惊醒那一瞬间的懊恼之情表现得极为生动。

知识点6.鉴赏修辞手法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点明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其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

典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咏同心芙蓉 【隋】杜公瞻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色夺歌人脸,香乱舞衣风。名莲自可念,况复两心同。

诗歌五、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代诗歌所用修辞手法的分析鉴赏。题干要求就诗歌五、六句 的修辞手法进行分析。从语句本身来看,这两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另外,“色”与“歌人脸”,“香”与“舞衣风”之间存在某种相似性,据此可以断定此处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确定了这一点,然后对诗句内容加以分析,概括出表达效果即可。

【答案】诗歌五、六句运用了对偶、比喻的修辞手法,写荷花秀丽的颜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气如舞衣下的微风,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荷花的颜色和味道。

知识点7.鉴赏表现手法型

【得分技法】第一步,点出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如渲染、烘托、衬托、象征、联想、欲扬先抑、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托物言志等);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具体表现;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

典例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暮秋山行 岑参

疲马卧长坡,夕阳下通津。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晨。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注]①飒飒:风声。②旻:天空,此处指秋季的天。③鶗鴂:杜鹃鸟。诗歌前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前四句均描写景物,虽然没有人物出现,但从诗歌标题来看,是写诗人暮秋时分在山间行走所见到的景象。一个“疲”字奠定了景物的基调,也交代了诗人的心情。山林空寂,山风吹起,飒飒作响,好像有人在这里,其实根本就没有人,以“空林”和“飒飒”的风声衬托诗人心中的寂寞无聊。

【答案】衬托。诗歌开头就写马疲卧在长坡上,以马疲于山行及渡口西沉的斜阳衬托了诗人倦于奔波的心情。“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两句先以风吹“空林”来表现林的“空”,又以仿佛有人而实则无人来衬托林的“空”,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疲于奔波、寂寞无聊的心境。

知识点8.评价情感态度型

【得分技法】无论是写景、叙事的诗歌,还是揭示生活哲理的诗歌,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情感或态度,或借景抒情,或叙事言情,或托物言志。评价诗歌情感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首先要读懂诗歌,了解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创作背景,然后结合具体语句分析揣摩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或蕴含的情感态度。答题模式为:这首诗歌运用了„„手法,描写 了„„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态度)。典例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玉蝴蝶 柳永

望处雨收云断,凭阑悄悄,目送秋光。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水风轻、蘋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遣情伤。故人何在,烟水茫茫。

难忘。文期酒会,几孤风月,屡变星霜。海阔山遥,未知何处是潇湘!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黯相望。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注】①宋玉悲凉:宋玉《九辩》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悲秋情怀。②蘋花:一种在夏秋开小白花的水草。③几孤风月:辜负了多少美好的风光景色。④屡变星霜:经过了好几年。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赏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全词通过描写“雨收云断”的情景,表达作者真挚深沉的情感。“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通过对“双燕”的“念”和对“归航”的“空识”,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己常年漂泊的无奈之情。【答案】作者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以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寓意与友人欲通音讯却无人可托,将思念友人的深沉、诚挚的感情表现得娓娓动人;看到天际的归舟,疑是故人归来,到头来却是一场误会,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从对方着笔,写出因不能与思念中的人相见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也折射出自己常年漂泊的怅惘与无奈。典例1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赠从弟(其二)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旨趣?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题目虽然是“赠从弟”,但全诗却没有一句表兄弟之情的话,也没有出现“从弟”一词,而是描述以“松”为主的景物。本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借青松之刚劲,明志向之坚贞。全诗开头四句写山上松在瑟瑟风中亭亭直立的状态,“一何”意为“多么”,“一何盛”极写风声之大、风力之猛,“一何劲”极写松枝傲然不屈的生命状态;

五、六句写冰霜来临,天气更加恶劣,但松树依然“端正”,表现了松树坚贞不屈的高贵品格;最后两句在问答中写出松树因拥有自己的本性,所以才不畏严寒。答题时,可以先概括作品旨趣,然后逐句分析。

【答案】作品歌颂松树不畏严寒、傲然挺立、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诗人以此自勉并勉励从弟要不畏险恶环境,保持坚定、端正的高贵品格。起首四句,写松树在猛烈的寒风中坚强挺立的生命状态,反映其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品格;

五、六句,写环境恶劣,但松树“常端正”;最后两句以问答作结,揭示了松树不畏严寒的原因。

知识点9.比较鉴赏型

【得分技法】解答比较鉴赏类诗歌题目,首先,要从总体上理解两首诗歌的内容,找出两首诗歌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其次,认真分析题干,看题目要求从哪一个或哪几个角度进行比较鉴赏;再次,围绕某一个或某些角度对每首诗歌从具体语句到用词进行比较分析,确定其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按要求整合答案。

典例12.侧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题周喻将军庙 胡曾

共说生前国步难,山川龙战血漫漫。交锋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庭际雨余春草长,庙前风起晚光残。功勋碑碣今何在,不得当时一字看。赤璧 胡曾

烈火西焚魏帝旗,周郎开国虎争时。交兵不假挥长剑,已挫英雄百万师。1.“交锋魏帝旌旅退”“烈火西焚魏帝旗”两句所写的场景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解析】两首诗均出自同一作者,所写的主要人物都是三国东吴名将周瑜。本题要求分析两首诗中含意相关的两句诗所描写的场景的不同,答题时应从分析两句诗的含意入手。“交锋魏帝旌旃退”写的是两军交锋之后,魏帝(曹操)一方军队撤退的情景;“烈火西焚魏帝旗”则描绘的是在战争中,魏帝的旗帜被烈火焚烧的情景。【答案】“交锋魏帝旌旃退”写出了赤壁之战期间周瑜带领大军击退曹军的豪壮场面烈火西焚魏帝旗”写岀了赤壁之战时曹军旗帜被焚烧的惨烈场景。2.周瑜的形象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鉴赏周瑜这一人物形象。从第一首诗来看,刻画周瑜形象的诗句主要是三、四、七句,三、四句通过写周瑜率大军击退曹军和周瑜被委以重任后社稷安定的情况,突出了周瑜指挥有方、受到君王重用的特点;第七句通过写其功勋碑碣的零落从侧面交代他曾建立了不朽功勋。第二首诗前两句写周瑜作为开国元勋在指挥战斗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这一点与第一首诗的三、四句内容相近。分析时一定要结合具体诗句,做到言之有据。【答案】受到君王重用、有军事才能、功绩卓著。“交锋魏帝旌旃退,委任君王社稷安”“烈火西焚魏帝旗”写他在战场上指挥有方,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并受到君王重用,能保社稷平安;“功勋碑碣今何在”则从侧面表现了他的功绩卓著。

第三篇: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习题:专题七 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4 专题演练 Word版含答案

第二部分 专题七 考点四

考点四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客 游 李 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石。不谒承明庐,老作平原客。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旅歌屡弹铗,归问时裂帛。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日暖南山石”一句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颈联中诗人用“四时”“三年”强调了自己离开家乡和故国的时间之长,在外漂泊的不易,为尾联抒情蓄势。

【答案】CE

【解析】C.“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该是“悲”和“暖”形成对比。E.诗人没有离开故国,“乡国”是“家乡”的意思。

(2)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相同点:都有思乡之情。不同点:崔诗写了诗人长期不能回家,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李诗表达的是漂泊在外,空

③①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解析】注意答出相同点:思乡,然后分析不同点:崔诗是韶华易逝的愁苦,李诗是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田家行(唐)王建

男声欣欣女颜悦,人家不怨言语别。五月虽热麦风清,檐头索索缲车鸣。野蚕作茧人不取,叶间扑扑秋蛾生。麦收上场绢在轴,的知输得官家足。不望入口复上身,且免向城卖黄犊。田家衣食无厚薄,不见县门身即乐!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本诗开头两句,写村子里男男女女因丰收而面带的喜悦之色,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一个“别”字,暗示村民平日生活的辛酸。

B.

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檐下缫丝图”,虽然天气热,但蚕妇们愉快地忙碌着,似乎只感受到带着麦香的怡人清风。

C.

五、六两句写村民忙于家蚕的丰收,无暇顾及野蚕。野蚕化蛾出茧,在桑叶间扑扑地飞来飞去,衬托出村民们兴奋喜悦的心情。

D.

七、八两句写出村民们将辛勤劳动所得的粮食、绢匹拿来交租,因丰收而足够应付官家,隐含着村民们的喜悦心情。

E.本诗运用了白描手法,前八句精练地勾勒出一幅幅丰收年景图,整首诗前后映衬对比,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答案】(1)AD

【解析】A.“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错。D.“喜悦心情”错,应为“悲苦心情”。(2)简析本诗后四句的内容及其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最后四句写村民们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就高兴了。寄寓了作者对淳朴善良的村民们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深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无情剥削。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及思想情感。这首诗的后四句写了村民不奢望吃饱穿暖,只求保住耕牛,不被抓进衙门。这四句寄寓了作者对村民的同情,揭露了统治者对村民的无情剥削。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

满庭芳 苏 轼

有王长官者,弃官黄州三十三年,黄人谓之王先生。因送陈慥来过余,因为赋此。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

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

【注】①陈慥:字季常,眉州人。东坡至黄州,季常数从之游。②司州:唐代武德初以黄陂置南司州;王长官时住黄陂。③摐摐:拟声词。④釭:灯。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上阕开篇三句语出不凡,既包含着诗人岁月流逝、傲视天下的感慨,又将王长官其人与长江共论,有赞颂之意。

B.“古县”表明历史悠久,“云溪”“竹坞”“松窗”凸显环境之幽,“江南岸”三句则写与王长官黄州会面的因由。

C.下阕转入景语,描写雨过风起、烟云迷离的景象,借景邀王先生喝酒,侧面表现了王先生高雅的志趣。

D.“居士先生老矣”是劝酒之辞,意思是王先生虽然老矣,但相见如梦,还是要把酒言欢,珍惜相逢,一醉方休。

E.“逢逢”是象声词,形容鼓声,此处写分手在即,“行人未起”而鼓声催发,表现了相聚的愉悦和二人的相得。

【答案】AD

【解析】A.“傲视天下”分析不当。D.“居士先生老矣”并不是劝酒之辞,是对生命短促、人生无常的感叹。

(2)词作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对友人的赞颂之情。“苍桧”之比,松竹云溪,赞颂友人不慕荣利、风骨凛然,志趣高雅。②相聚的欢愉之情。相见恨晚的友人相会,要“一饮空缸”,酒逢知己千杯少,豪爽奔放。③惜别之情。主客相见恨晚而船鼓催发,表现了相互留恋、不忍离别的怅然。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对友人的赞颂之情,相聚的欢愉之情和惜别之情。分析这些情感时须结合具体词句。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秋 思(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①④③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1203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A.“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旅夜书怀》中的“天地一沙鸥”中的“沙鸥”特征相同。

B.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

E.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

【答案】CE

【解析】A.“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是“闲适”的象征,杜诗是“凄苦”的意象。B.产生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D.“欲获高位而不得”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2)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

【解析】解答本题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诗人过着闲适生活的具体表现,再分析诗人的不安的心情,诗人的不安来自于他的忧国忧民和无所事事。把这两点分析清楚即可。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四月五日集陈园照山堂

范成大

寻壑经丘到此堂,官闲聊作送春忙。短篱水面残红满,团扇风前众绿香。尽卷帘旌延竹色,深斟杯酒纳山光。洞门无锁城门近,转午鸡啼日正长。(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诗人说自己翻越山丘穿过幽谷来到照山堂,目的是趁着官场无事赶紧观赏早春

②季节的景色,其中“闲”字反衬“忙”字。

B.颔联描写照山堂前的池塘景致,池塘被低矮的篱笆墙围绕,水面漂满陨落的荷花,诗人轻摇团扇,各种绿叶的清香扑鼻而来。

C.颈联描写主人高挂窗帘、主客赏景饮酒的欢乐场面,“延”与“纳”意指延请苍翠竹色、迎接美丽山光,是拟人手法的运用。

D.尾联说照山堂所在的园林墙门敞开,距离官署所在的城门也很近,言外之意是留恋园景山光不想急着回城,“鸡啼”以动衬静。

E.全诗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如“残红”与“众绿”就具有很强视觉冲击力,整诗意境隽永,蕴含无尽诗意。

【答案】CD

【解析】A.“早春季节”错,从诗题“四月五日”和“送春”可知是夏始春余。B.“陨落的荷花”错,诗中“残红”当为桃花。E.“四联皆对仗工整,用词造语也浓墨重彩”错误,诗歌首尾两联不对仗,用词造语是清新自然。

(2)此诗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恋春之情。诗人感慨于落红、众绿、竹色、山光,表达了热爱自然的感情。②闲适之情。“官闲”之余,寻壑经丘,踏春访友,主客欢饮,体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情趣。③眷恋之情。客人反说离城很近、不急于回程,表现了对浓浓友谊的眷恋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情感。这首诗表现的是诗人的恋春之情、闲适之情和眷恋之情。分析诗人的情感时要结合具体诗句。

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

送魏万之京 李 颀

朝闻游子唱骊歌,昨夜微霜初度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首联上句说魏万离去,下句再用“昨夜”点明其来的时间,“微霜初渡河”写出深秋时节宁静的气氛。

B.颔联运用倒装手法,加深了描写,先写“鸿雁”“云山”这些感官能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

C.颈联“催”字用得精妙,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是树色把寒气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常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D.尾联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前面第三联后一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表明了诗人的谆谆告诫,可谓语重心长。

E.本诗把叙事、写景、议论交织在一起,中间四句或在议论中写景叙事,或在写景叙事中议论,描绘了一幅寒秋送别的凄凉画面。

【答案】AE

【解析】A.“宁静”错误,应是“萧瑟”。E.“议论”应为“抒情”。(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魏万赴京,分别之际,诗人满怀依依不舍之情。②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③长安是行乐之地,诗人提醒魏万不要虚度岁月,饱含关爱之情。

【解析】本诗为送别诗,感情基调是“哀伤”,所以有对友人离去的依依不舍之情;颔联,魏万跋山涉水,路途艰险,诗人满含担忧之情;尾联,长安是繁华之地,诱惑极多,而时间易逝,不要白白浪费大好光阴,表达了对友人的嘱托和关心。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

赠俊公道人(南朝)范云

秋蓬飘秋甸,寒藻泛寒池。风条振风响,霜叶断霜枝。幸及清江满,无使明月亏。月亏君不来,相期竟悠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A.诗歌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清寂的秋野上飘飞起枯蓬,寒洌的水池边漂浮着萍藻,是虚写;时时振响树条的萧萧风声和纷纷飘坠的瑟瑟霜叶,是实写。

B.诗歌运用寓景于情、借景抒情的手法,枯蓬和萍藻在天地间、水池中是不定的,诗人借这两种意象表达了自己心中的无限怅惘。

C.诗歌使用了句中复字回环的方式,首句以“秋蓬”回应“秋甸”,下句以“寒池”回应“寒藻”;第三、四句上句以“风条”引出“风响”,下句以“霜叶”引出“霜枝”,各在句中回环往复。

D.

五、六句诗人伫立江畔,感觉到那早、晚的潮水,正一天比一天壮盛,很快就要达到满潮之期,这两句笔致哀婉。

E.

七、八句用词精当,一个“不”字,一个“竟”字,写出了诗人的无限情思,满轮明月已经亏成这个样子,我们的约会又要推迟到很久以后了。

【答案】BD

【解析】B.“无限怅惘”分析错误,应该是“对远方友人在人世间流徙不定的关切和牵挂”。D.“哀婉”分析不正确,应是“清丽”。

(2)请简要分析诗歌的后四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期待。作者看到清江渐及满潮,想到月明相会之时即将到来,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②担心。告诉友人千万不要耽误了行程,要赶上这潮满月圆的时候,不要辜负了这明月,对友人能否如期而至有些担心。③失望。眼看明月渐渐亏缺了,而依然不见友人,诗人感到惆怅和失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诗人看到清江渐及满潮,便想到了月明相会之期已近,心中既充满了喜悦,又平添了几分对友人能否如期而至的担心。“幸”,这里是希望的意思。因此第五、六句是在对远方友人热切呼唤。然而,眼看着夜空的明月渐渐变为一弯月牙,诗人久待的友人依然不见。这使诗人感到深深惆怅,不禁喟然叹息。一个“不”字,一个“竟”字,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多少憾意。人们仿佛可以看到,诗人正夜夜仰对着空月,搔首叹息,徘徊不定。

第四篇:2018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12古代诗歌鉴赏(押题专练).[定稿]

专题12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11分)采桑子·杂忆 史惟圆

当时已惯何曾惜,滚遍香弦,字字清妍。能得当场几度怜? 今知此曲人间少,绝艺谁传?往事如烟,满耳筝琶值几钱? 【注】①史惟圆,明末清初人,经历甲申之变,明亡之痛。(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滚遍香弦”中“香弦”代表美好的音乐,意思是说过去天天听惯美好的音乐。B.“字字清妍”是描写音乐所达到的妙境,每个唱词都能让人感觉美好绝伦。C.“何曾”“几度怜”,则表现了作者对错过美妙音乐的后悔之情,过去没有好好品味。D.“绝艺谁传”表达出诗人对艺人们不思进取,不再钻研音乐的痛惜之情。E.“往事如烟”中“往事”既包括过去尽情欣赏美妙的音乐的生活,也包括身经战乱的生活。①

(2)“满耳筝琶值几钱”的意思作者认为现在的音乐不值得一听,造成“筝琶不值钱”的原因有哪两个?试简述。(6分)

【答案】第一个原因是因为现在的音乐确实不如往昔,过去是“字字清妍”,现在是“人间少”,可以知道;(3分)第二个原因是作者的心境不好,无心鉴赏。注解中的“明亡之痛”,词中的“往事如烟”,可以解说乱世心境如何能听得下“满耳筝琶”。(3分)【解析】解答此题首先要审读题干,可知有今昔对比之意,然后针对相关诗句分析即可。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①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①绵谷:地名,今四川广元县。“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全诗感情真挚,形象新颖,语言含蓄而有韵味,结构严整工巧,堪称是一件精雕细琢的艺术精品。

B.首联叙写一年两次游览锦江,字里行间流露喜悦之情。“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东风喻指春天。

C.三、四句极写所见之美,上句写春景,下句写秋景。

五、六句写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极言别去之难,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

D.“淡烟乔木隔绵州”一句,点明题旨,以景作结,乔木高耸、淡烟迷茫的画面,情韵悠长,余味无穷。

【解析】BC B项,“前值东风后值秋”一句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C项,“直接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表述有误,应是“委婉 含蓄”。

(2)《唐宋诗举要》评价颔联“写景极佳,而意极沉郁”。试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第二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运用拟人手法。(2分)将人之情感赋予碧草白云,春游锦城时,连绵不尽的芳草,对自己依依不舍,似乎有意绊着马蹄,不让离去;秋游锦江时,美丽的云彩为了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2分)。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借此强调出告别锦江山水的离愁别恨,表达了对锦江景物的赞美和留恋之情,寄托了对友人的怀念。(2分)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11分)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D.颔联“风月不供诗酒债”,风月,指自然景物,作者意指留恋山水、纵情美酒会让人消磨意志,不思进取。

E.诗人登临杜牧曾登高之处,运用拟人、用典等手法,既详细描绘了池州的美好风光,又表达了对先贤的景仰与追思。

【解析】AB(选A得2分,选B得3分。选C、D、E不得分)C项,“风雨不动安如山”是杜甫的诗句;D项,诗句指自然风景不能偿付诗酒之债,言下之意是,诗人们为这里的美好景物所吸引,经常把它作为灵感的源泉和诗材的渊薮,以致供不应求;E项,作者并未详细描绘池州胜景,且并未表达对先贤的景仰之情。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杨诗记叙初游池州,却宛如梦中重来,游历故地,写出对此地的喜爱和向往(或赞美);(2分)②就池州美好的风月山水抒发感慨,见证古今人事变换,抒发了风景不殊而人事已非之感(或将江山风月与古今人事相联系,抒发有感于国运盛衰、人事代谢的愁怀);(2分)③池州州民浑然不知李、杜两位大诗人当日的风流文采,使作者徒生寂寞苍茫之感。(2分)【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记事抒怀诗,可以根据诗人的行文思路,结合具体内容,按照“一件事抒发一样情感”的模式作答。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11分)送友人游河东 项 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 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

③①【答案】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离别时的伤感情绪。(2分)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1分)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2分)

【答案】①上阕劝慰祐之看淡名利荣辱,秋饮美酒,夜吟佳句,人生态度淡泊旷达,不因失意而哀伤。②下阕前两句回忆往事,小窗风雨、对床夜谈的温馨和深情冲淡了离愁,情真而不流于感伤,清丽洒脱。③最后三句写祐之虽独自上路,但有明媚的山水千里相伴,不会因旅途孤独寂寞而哀伤。(每点2分)【解析】上阕以议论为主,是对朋友的劝解,希望朋友能直面得失,有好的心境。有两层意思:仕途中的顺与逆,生活中的荣与辱,如梦一样的虚幻,没有必要为此伤脑筋费心思;就算是遇到了挫折,有了好心情,生活依然可以充满诗意。下阕忆往昔温情,想象沿途有美景与友人为伴,清丽明朗。词人的送别不同于一般的送别:不做悲戚忧伤之态,不抒哀怨缠绵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11分)东湖新竹 陆 游

插棘编箩谨护持,养成寒碧映沦漪。清风掠地秋先到,赤日行天午不知。解箨时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官闲我欲频来此,枕簟仍教到处随。

(1)诗歌的中间两联使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竹子?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案】①虚写。颈、颔两联都是描写想象中的新竹长大之后的情景。②侧面描写。颔联是侧面描写,上句以风写竹,下句以日写竹。③动静结合。颈联上句描写新竹生长的动作,是动态描写;下句写竹子的影子,是静态描写。作者使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形象逼真地描画出新竹成长过程中的特点,读后使人如见如闻。(每点2分)【解析】结合诗题“新竹”可知,颔、颈两联竹已长成,应为想象之景,是虚写。颔联上句

(2)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诗人在尾联写道,将来辞官归乡后,将会经常到竹林来,带上枕垫竹席,仰卧其

7秦楼月 向子

芳菲歇,故园目断伤心切,伤心切,无边烟水,无穷山色。

可堪更近乾龙节,眼中泪尽空啼血。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

【注】 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尽失,向子就生活在这个时期。②古人以“乾龙”喻帝王。乾龙节,指宋钦宗生日。

(1)“空啼血,子规声外,晓风残月”一句中“晓风残月”是移用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词中的名句,但意象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试指出两首词中“晓风残月”表现的不同的情感内涵。(5分)

②①【答案】柳永《雨霖铃》中表现的是离别的愁苦,(2分)本词表现的是因国破家亡而产生的故国之思。(3分)【解析】柳词写的是个人的离别之情,向词,结合注释及词中“故园目断伤心切”“可堪更近乾龙节”等句可知,抒写的是家园、故国之思。

(2)这首词的上片是怎样表达伤心之“切”的?请简要赏析。(6分)

【答案】“故园目断伤心切”是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直接表达了登高遥望北方故国,而故国却不可见的悲伤痛苦之情;(3分)“无边烟水,无穷山色”是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迷离的烟水,朦胧的山色,融情于景,进一步渲染了悲切之情,表达了诗人满腹的惆怅和悠远的悲伤。这样就将伤心之“切”抒写得淋漓尽致。(3分)【解析】该问是考查表情达意的方式。举首远望,再也见不到北方故园,故引发深切的伤感,这是直接抒情。“无边”两句,以景物来烘托“伤心切”的心情,是间接抒情。

11.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问题。(11分)早 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中,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注】 ①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②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③张说《戏草树》:“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

(1)这两首词在用字方面都是连用叠字,表达效果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5分)

①②③【答案】相同点:使描写对象特点鲜明,(1分)富有韵律美、节奏感,极富艺术感染力。(1分)不同点:阮词“盈盈”“淡淡”突出佳人眼如秋水之清,眉似春山之秀的特点,借此衬托相思之情。(1分)石词“淡淡”“萧萧”烘托了沉闷、迷濛、凄冷气氛,以景衬情,(1分)“暮暮”“朝朝”则直接抒发抒情主人公绵长无尽的相思。(1分)

(2)前人评价石孝友的《眼儿媚》结处三句 “‘萱草’‘修竹’‘芭蕉’,一句一景,而含不尽之意”。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案】既得“萱草”一丛,也不能解忧,加倍突出忧思的绵绵无尽,难排难解。(1分)“修竹”句,只见修竹数竿而不见美人,自然会触目伤怀。(1分)雨打“芭蕉”更使人感到孤独忧愁。(1分)词作最后三句虽未着一字写情,却句句借景抒情,充分地表现了抒情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无尽思念,从全篇来看,又是以景结情。(2分)结尾三个意象的铺排给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1分)【解析】结合注释来理解三句所抒之情。结合手法借景抒情,以景结情等来回答效果——含不尽之意。

第五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练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练案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凝 香 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纟由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到任后齐州大治。该篇为曾巩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

(品味炼字之妙)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品味炼字之妙)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试赏析其中“偷”“看”两个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①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②见范蠡③,参差烟树五湖④东。

注①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宣州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②无因:没有机会,无缘。③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为后代文人所艳羡。④五湖:即太湖。

(赏析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情感的词句,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是如何在诗中表达他的情感的?请结合尾联进行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嘲王历阳①不肯饮酒

李 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②,吾于尔何有。

注①王历阳:指历阳姓王的县丞。当时李白在历阳访问。②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陶渊明曾用头巾滤酒,滤后又戴上。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着李白极为鲜明的个性特色,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①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这里指佛家思想。②毒龙: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香积寺的确切位置,但面对人迹罕至的云峰,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B.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与“古木无人径”和“日色冷青松”的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精神一振。

C.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诗人通过对古寺周围景物的描写,使得寻幽访胜和体悟禅理两方面完美契合,从而成为其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D.全诗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2)(赏析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赏析炼句之美)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注]

杜 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漂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

D.本诗借景抒情,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2)(鉴赏炼句之美)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 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①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②。

日色才临仙掌③动,香烟欲傍衮龙④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①尚衣:官名。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这里指皇帝。③仙掌:指形状如扇的仪仗,用以挡风遮日。④衮龙:指皇帝的龙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运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气氛庄严肃穆和皇帝尊贵威严的特点。

B.首联选择“报晓筹”和“进翠云裘”两件事,表明大臣忠于职守,为显示大唐之威蓄势。

C.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从殿外写到殿内,从天子写到大臣,有概括叙述,也有具体描写。

D.尾联中的“佩声”,是以声音代人,暗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2)(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前人评价此诗“气象阔大”“盛丽极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练案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参考答案:

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①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所,实为清幽之地。悠游西斋,临风赏月,乐而忘记自身乃一地方“古诸侯”。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揽胜。②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可谓幽景寄幽情。③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展开。

解析:此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幽”字,故应结合全诗来分析“幽”的体现。能从景、人、情三个角度来分析“幽”之体现即可。

2.参考答案:

一个“偷”字,写出了孩子贪嘴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枣儿童的欣赏、爱护之情。

解析:“梨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梨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偷”字极有趣味,写出了孩子贪嘴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前面写孩子偷打梨枣,这里写词人观看孩子打枣的情形,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

3.参考答案:

本诗的“诗眼”是“惆怅”(惆怅无因见范蠡)。全诗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尾联用典、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诗中写宣城风物让人流连,但六朝文物已成云烟,因而游于五湖享受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和羡慕的对象。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却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怅然若失。全诗尾联以对一代名臣范蠡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

解析:诗眼是集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句,本诗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是尾联的“惆怅”。“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显然,诗人是因为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羡慕的古人范蠡而惆怅不已。本联诗人借用范蠡的典故,表达对这位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享受美景的古人的羡慕。用“参差烟树五湖东”的迷离景象作结,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惆怅。

4.参考答案:

诗歌语言具有极为鲜明的李白的个性色彩。①语言风格豪放。“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多用夸张,说雪花如手掌大,“笑杀陶渊明”等,有很强的感染力,增强了豪放感。②用语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地白”和“风色寒”,都是寻常用语;“一张琴”“五株柳”虽然是用典,也如同随口说出,毫不晦涩。

解析:本诗首联“雪花大如手”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雪花之大,用语豪放,感染力强。颔联“笑杀陶渊明”也运用夸张的手法,以此来嘲笑王历阳不肯饮酒,更见李白的豪放。颈联和尾联中“浪”“虚”“空”三字信手拈来,作者的嘲讽之意和激将之情溢于言表。“地白”“风色寒”“一张琴”“五株柳”等词,用语平常,用典明了,也正是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的体现。

5.(1)B 解析:B项,“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有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环境的幽静,并非打破静谧清幽的气氛。

(2)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表现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解析:从颈联来看,不难断定“诗眼”分别为“咽”“冷”。在赏析时仍要注意从意境入手,分析诗句的句式结构。

6.(1)B 解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枚,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安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2)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表现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体现了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指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诗人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7.(1)C 解析:C项“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错误,原诗并没有这方面的意思,诗中主要是表现漂泊不定的生活和羁旅漂泊的苦味。

(2)参考答案:

“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能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明亮,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解析:“见羽毛”“数秋毫”,这是借助外物来体现月亮之亮,属于侧面烘托,同时月光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战争平息,国泰民安。末两句,“直”同“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细毛,形容月亮的明亮。本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8.(1)B 解析:B项,“为显示大唐之威蓄势”有误,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

(2)参考答案:

①空间的阔大:从宫门到层层叠叠的宫殿,再到大明宫中的朝拜,最后写到凤池阁官员的忙碌,给人空间上的阔大繁盛之感。②物件的繁盛富丽:人物衣着和宫廷物品、宫殿的华美层叠,皇帝的翠云裘、冕旒、仙掌仪仗、龙袍,万国使节之多、万国衣冠的华丽、凤池官员的玉佩和起草的五彩诏书都给人繁盛华丽之感。③气象的繁盛:本诗依照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的时间顺序写宫门报晓、尚衣进裘、万国朝拜、凤池起诏等内容,展现了君臣司职、上下井然、万方臣服的大唐盛象。

解析:考生要先理解题干中“气象阔大”“盛丽极矣”的意思,回归诗句筛选相关信息,最后分角度、分要点作答。答题格式是“要点+分析”。“阔大”可指空间阔大,可联系“九天阊阖”“万国”“凤池”等词概括。“气象”和“盛”指唐朝风貌,即大唐内外的整体繁盛气象,联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万国衣冠拜冕旒”等内容分析。“丽”可指华丽的色彩和质地,联系“绛”“翠云裘”“九天阊阖”“冕旒”“衮龙”“五色诏”“佩”分析。

下载2014届人教版一轮题库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二)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届人教版一轮题库古代诗歌鉴赏 考点提升练(二) Word版含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