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优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粤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讲评教案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4:32: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优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粤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讲评教案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优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粤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讲评教案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

第一篇:【高优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粤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讲评教案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讲评教案二 古代诗歌鉴赏

教学目标

1.分析试卷,了解诗歌鉴赏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原因,反馈矫正。2.突破难点,多角度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

3.推敲语言,规范答题模式,使答案准确、流畅、雅致。

教学过程

一、对照答案,自查自纠

发放答案,对照自查。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错题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解题过程与结果。

二、合作交流,问题汇报

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适时合作学习。个人提出问题,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等。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调控讨论情况。

2.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理清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误答展示,分析归纳

对学生所提较集中的问题,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解题过程的规范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文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锤敲击。

下面以专题规范练九第12题姜夔的《鬲溪梅令》为例加以分析。(一)错例分析

(1)“粼粼”“盈盈”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病例1:重复,起强调作用;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分析:考生为了能够拿到分数,把能够想到的作用不加分析地全部写上,殊不知,尽管其中能够涉及评分标准中的某一点或两点,在高考评卷中也是拿不到分的。

归纳常见失误一:漫无目的,堆砌术语

病例2:运用叠词,读起来朗朗上口;也增强了诗句所要表达的语意效果。

分析:这一答案似乎已经从形式、内容两方面回答两个叠词的作用,但学生对内容方面的作用只是浮于表面,没有涉及文本,而此种答案亦可以成为“万能答案”,任何题目都可套用这种浮在表面,落不到实处的“赏析”,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也是诗歌鉴赏严重失分的一个原因。本题内容方面的作用要结合“粼粼”“盈盈”在词中具体的作用回答。

归纳常见失误二:浮于表面,架空分析

参考答案:朗朗上口,有音节美。前者表现碧波滔滔的情景,表达与梅花隔开的遗憾心情;后者表现女子美好的身姿,借此比喻寻找中的梅花。

(2)本词通篇借花喻人,其中亦有以人喻花,请具体说明。

病例3:借花喻人,借花对春风归去的担忧,表达自己无处寻找精神寄托的担忧;以人喻花,把人比作花,表现作者对春的眷恋、对春的渴望。

病例4:本词将花比作人,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感慨时光易逝;又将人比作花,如同花的美好、高洁品质。

分析:诗歌中的词语往往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不少学生在答题时不领会具体语言环境,常常用词的基本义替代词的语境义,望文生义、牵强附会。如由“春”只想到“万物复苏”,想到“希望”,想到“热爱生活”,看到“梅花”就只想到“志趣高洁”,这就是典型的以基本义替代语境义的错误;不少学生在答题时抛开诗歌的思想内容大谈自己的感想,任意发挥,结果离题万里。这种任意发挥的答案,无视诗歌鉴赏的根本前提是“鉴”,信马由缰,答题偏离在所难免。

归纳常见失误三:脱离文本,盲目拔高

病例5:开头以描写梅花暗喻作者思念之情人。

病例6:上片中“玉钿”是人所佩戴饰物,以此用来代人,词人此处将人喻花。

分析:本题是要求具体分析如何“借花喻人”和“以人喻花”的,答案应该涉及两方面,同时要分析出以什么花喻什么人,怎么以人喻花,喻什么花等几方面,以上两个答案都只涉及其中的一方面。以偏概全、挂一漏万,肯定会严重失分。

归纳常见失误四:只知其一,不及其余

参考答案:通篇以梅花喻恋人;“玉钿”与“盈盈”本指美女,用来喻梅花。

(3)小序中所说的“寓意”是什么?“翠禽啼一春”一句是怎样巧妙地表现这个寓意的? 病例7:是伤春惜春之情,时光流逝、物是人非之感;禽鸟啼叫整个春天,春天逝去时,鸟儿不叫了,鸟儿还在,春天已经走了。

分析:鉴赏离不开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鉴赏,因此诗歌鉴赏时往往有串释一下诗句内容的必要,但是这种串释只是鉴赏的前提,而不是鉴赏本身。第一问的错误在于脱离文本,无中生有,第二问前半部分,考生仅翻译了“翠禽啼一春”一句,而未根据题干的要求进行答题,显然不符合鉴赏题的要求,“以译代析”的结果是没有赏析。归纳常见失误五:以译代析,没有鉴赏

病例8:寓词人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翠禽啼一春”表明朝中奸臣当道,自己无法施展抱负的愁闷与无奈。

分析:题干的要求是问“怎样巧妙地表现”,考生应该回答的是“怎样表现”,而不是“表现什么”。“怎样表现”也就是作者使用了何种方法、技巧、手段去表现。《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可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部分,此题是对属于形式部分中的关于表达技巧鉴赏能力的考查。有的学生或者疏于审题,或者根本不明题意,故而出现了这种让人哭笑不得的作答方式。

归纳常见失误六:审题不清,答非所问

参考答案:抒发缠绵悱恻的怀念恋人的感情。以乐景写悲情,以美丽的春光衬托出寻梅花(恋人)不见的失望之情。

(二)抢分技巧

1.审题准确,切忌答非所问。2.结合主旨,联系具体内容。3.答题具体,切忌罗列术语。4.谨慎下笔,理清答题思路。

四、难点突破,拓展升华

(一)迅速、准确地把握诗歌内容的方法 1.借助题目、作者、注释和诗序。

古诗的题目很讲究,它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重要切入点。作者、注释和诗序,可以让我们了解作品创作背景,在此基础上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如:王安石的《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①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了解王安石积极变法的经历、他的思想性格、他生活的时代背景,就不难把握此诗的主题。王安石在这首诗中借“孤桐”以言志,孤桐即为他的人格写照:尽管在变法中,他受到种种打击,但他志存高远,正直不屈;经历的磨难越多,斗志越坚;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粉身碎骨。

2.了解诗歌语言的特点,疏通诗句的含义。

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语言的变形。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和跳跃性。中国诗歌语言的变形,在语法

②上主要表现为颠倒词序、改变词性、省略句子成分等,主要目的是形成格律,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如苏轼《浣溪沙》词中有“簌簌衣巾落枣花”一句,实为“枣花簌簌落衣巾”的倒文;如王维的《过香积寺》“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联中,“咽”和“危”为使动用法,而且全句倒装。如果不了解诗歌语言的这些特点,势必造成阅读上的障碍。

3.抓关键词句(标题、诗眼、议论性语句),注意作品中的“细节描写”。

细节,是人、事、景、物的局部特征或细微特点。朱自清先生曾经指出“细节”是“一沙一石之细,一言一动之微”,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和某处细节描写,往往便能“一叶知秋”,迅速地把握诗意。如宋代《悟道诗》中“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一个“嗅”字,既勾画出了梅的精魂,也写出了作者玩味不倦的神态,为清香所醉而流露出的会心的喜悦;同时,还凸显了“道不远人”的哲理,极大地拓展了读者的想象空间。再如秦观的《鹊桥仙》,看本词的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即可明白本词意在通过对牛郎织女相聚场面的描写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4.注意作品中“典故”的运用。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我们的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所以必须对作品中的“典故”有初步的理解,透过典故的本意理解用典所表达的新的含义。一般而言,古诗词中的用典要注意以下几种情形。

(1)点化前人语句。点化不同于直接引用,而是将前人语句消化后用自己的话写出。(2)明用历史故事。在引用历史故事时,明白地指出是何人何事,这是明用。

(3)暗用历史故事。它比明用隐蔽,因为没有明白地指出是什么,所以很难一眼看出。如果知道所用的历史故事,便能读懂诗词;反之,便要大伤脑筋了。

(4)反用历史故事。明用和暗用历史故事,都是正用其意。反用历史故事,则是反用其意。如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此诗采用的写法,一为用典,“朱雀桥”“乌衣巷”为东晋的繁华之地,“王谢”为东晋权贵豪门。一为借景抒情,“野草花”“夕阳斜”,这些景物让人联想到萧条衰败;旧时的堂前燕,目睹了王谢家族的富贵荣华,现在只能飞入寻常的百姓家。从用典入手,可以在字里行间感受到昔盛今衰的王朝悲歌。

5.分析诗歌的体裁和题材。

抒情诗要注意把握诗人在诗歌中传达出来的情感。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六首》(其五):“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定位此诗为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而应不断进取。

了解古代诗词题材上的分类,也可以快速把握诗歌的大意。古代诗词的分类,大体可概括为:山水田园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咏史怀古诗、赠友送别诗、思乡怀远诗、叙事写人诗、闺怨诗等。

6.看意象,明技法。

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如晏几道的《鹧鸪天》中有“杜鹃”这一意象,而“杜鹃”常常表达凄婉、思念之情,再联系最后两句,便可明确本词抒发了有家不能归的相思之苦和无奈之情。

技法即艺术手法,基本的艺术手法有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另外还包括象征、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欣赏诗歌时,判明该诗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可以使我们透过语言散布的迷雾而洞彻诗人的本意。所以,在古诗阅读备考中,应熟知一些常见意象的寓意和诗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二)遵循答题的格式

1.先观点后理由。

解题时,一定要先表明观点,然后再有条理地陈述理由。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参考答案:同意(表明观点)。看,在诗中指回望(理由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蒙眬,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理由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理由三)。

2.先总后分。

答题时,先总说后分说,即先概括地回答,再分条详细地解释。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 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第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参考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总说概括)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清愁、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分说解释)3.分点梯度作答。

答题时,分成几点,列出答案,但是要有一定的区分度,前后点要体现意义的梯度。这样会使答案一目了然,不至于丢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听蜀僧濬弹琴

李 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①绿绮:古代名琴。②流水:用“高山流水”典故。③霜钟《山海经:·中山经》载:“丰山……有九钟焉,是知霜鸣。”

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

参考答案:①写出了曲终时的景色;②写出了作者沉醉于琴声之中的状态,侧面描写了琴声的魅力。

五、跟踪训练,梳理巩固

1.学生梳理错题解答的规律与方法,完成跟踪卷。

2.根据试卷中出现集中的问题和学生的反馈情况,投放一组对应的跟踪训练题,进一步开拓学生思路,提高适应能力和迁移能力。

①跟踪训练

1.阅读下面的清诗,完成第(1)~(2)题。

夜 起

黄遵宪

千声檐铁百淋铃,雨横风狂暂一停。正望鸡鸣天下白,又惊鹅击海东青。沉阴噎噎何多日,残月晖晖尚几星。斗室苍茫吾独立,万家酣睡几人醒? 注:①黄遵宪:我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活动家,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卓有成就的诗人。曾经积极参与维新变法,被解职归家闲居,此诗写于此期间。②鹅击海东青:暗指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部分地区。

(1)赏析首联“檐铁”“淋铃”“雨横风狂”的作用。(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1)①写了夜间所见所闻的十分险恶的自然景色。②象征了当时国家政治上的艰难形势。③奠定了全诗忧国忧民的基调。

(2)①忧虑。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②愤懑。对朝廷阻挠变法,导致国势日衰的愤懑之情。③孤独。感觉国人还没有觉醒,没有同道,十分孤独。

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2)题。

送李丞归汉阳别业

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百万师。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简析尾联中的“茫茫”二字及最后一句的作用。

参考答案:(1)①表现了对一位战功赫赫的老将军的赞美。②对他老来受朝廷冷遇一事的强烈不满。③对即将分手的老友的关爱。

(2)尾联中“茫茫”既点出送别地点,又描写了江水的浩渺,更表现了送别时茫然若失的感觉。最后一句除了点明送别时间,渲染气氛,更直接抒发了对老友的暮年生活前景难卜的担忧之情。

3.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第(1)~(2)题。

鹊桥仙

②月胧星淡,南飞乌鹊,暗数秋期天上。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

一杯相属,佳人何在?不见绕梁清唱。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注:①北宋末年,奸臣当道,谢由于不阿谀当权者,一生困居布衣。②锦楼:当时富贵人家用锦缎扎成的乞巧楼。

(1)请分析“锦楼不到野人家,但门外清流叠嶂”的意蕴。(2)请赏析本词的抒情艺术。

参考答案:(1)这句词将富贵人家乞巧的奢侈与自己在七夕节的清苦生活相对比,既突出了自己生活的清苦,更以“清流叠嶂”寄托了自己正直、高洁的道德情操。

(2)这首词运用了融情入景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抒情自然、真挚。上片融情入景,朦胧的月、淡淡的星、南飞的乌鹊,蕴含着一种朦胧、欢快的情感,“清流叠嶂”蕴含着自己高尚的节操;下片直抒胸臆,“佳人何在”表达了自己对意中人(或知音)的呼唤,“人间平地亦崎岖,叹银汉何曾风浪”表达了自己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倔强抗争。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

鹧鸪天 兰溪舟中

韩 淲

雨湿西风水面烟。一巾华发上溪船。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

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五更犹作钱塘梦,睡觉方知过眼前。

(1)简要分析“寻浊酒,试吟篇。避人鸥鹭更翩翩”表达的内容。

(2)说说“帆迎山色来还去,橹破滩痕散复圆”两句的描写对象分别是什么,采用了怎样的手法。

参考答案:(1)“寻浊酒,试吟篇”——舟中,词人要来家常之酒,乘兴吟起诗篇;“避人鸥鹭更翩翩”——江上,鸥鹭翩翩飞翔,亦无拘无束。这三句写出人自得其乐,鸟亦自得其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乐相融的画面,表现了词人清逸绝俗的襟怀。

(2)①第一句写山色。帆迎,船迎往前去,是动态。山迎面而来,也是动态。动态写山,动中有静,别具情趣。②第二句写水容。“滩痕”即滩上水纹。船夫过滩摇橹,击散了圆圆的滩痕;船过处,滩痕又复为圆形。从“破”“散”看,滩痕为动态;从“复圆”看,滩痕呈静态。静态写水,静中有动,又具理趣。

第二篇:【高优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粤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讲评教案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Word版含答案

专题讲评教案六 实用类文本阅读 传记

学习目标

1.剖析试卷错题,归纳传记文章答题中常见错误类型,分析原因,反馈矫正。2.突破难点,掌握传记类文章答题技巧。

学习内容及过程

一、对照答案,让学生自查自纠,独立解决问题。

发放专题规范训练试题答案,让学生独立地对照答案分析出错误的原因(包括知识、思路、方法、技巧、规范等方面),更正答案。

二、归纳问题,学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

1.对学生自查自纠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通过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先由个人提出问题,再由其他同学解答或小组内进行讨论、争辩。以学生之间的智慧共享,进一步促进认识、理解的深化。教师巡视各组讨论,及时了解讨论情况,掌握学生思维的脉搏。

2.对有争议的问题和小组未解决的问题,由小组长进行整理并集中汇报。对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三、展示错误答案,分析错因,指出解决办法。

对学生所提较集中的问题,从原因分析入手,从概念和规律认识、理解的深刻性与全面性方面,从解题方法、技巧的灵活性方面,从题干情景和设题的变化性等方面进行重点讲解,举一反三,重锤敲击。

(一)错例分析

病例1:如第一大题《大卫·切瑞顿:全球最富的教授》篇的第2题:文章结尾处引用了两位学生对切瑞顿的评价,请谈谈这样安排的作用。

有的同学回答:(1)说明了这两位学生对于切瑞顿的喜爱。(2)显得更为真实、客观。分析:该同学的答案无视传记文本特征,只知道传记是在写传主的成长中具体的经历,并不理解别人的评价也是在侧面表现传主。侧面表现能使人物更为形象丰满,就本文来讲,前文都是具体在写传主的具体的事例,最后通过学生的评价来深化这样一个形象——切瑞顿对别人都有深刻的影响。另外该同学也知道一点传记的基本特点:真实、客观,但是在答案中并没有具体分析如何“真实、客观”,这是大忌。

归纳常规失误一:无视传记文本特征,答案牵强。归纳常规失误二:答案概念化,不够具体深入。病例2:如第四大题《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篇的第1题:请根据全文,概括马寅初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同学的答案为:他是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

分析:该同学的答案没有理解题干中的“概括”,同时没有整合的意识,全文其实都是在表现马寅初的“倔”具体表现为他忧国忧民、坚持真理、有气节等各个方面。仅仅用“一位摆弄经济学的倔老头儿”显然是不太合适的。

归纳常规失误三:不会整合,照搬原文。

病例3:如第四大题的第2题:文章为什么以“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为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有的同学回答:因为马寅初特立独行,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别人左右,所以他是思想者的第三种造型。

分析:该同学并没有审清题干要求,题干要求是分析题目,而答案为马寅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很显然文不对题。同时该答案更没有具体分析题干中的各个答题角度,如“第三种”“造型”等重要信息。

归纳常规失误四:文题不对,答非所问。归纳常规失误五:找不准答题角度,要点不全。(二)抢分技巧

1.认真审题,找准区域。2.理清层次,圈点整合。3.精确概括,分条列项。4.具体阐述,精练得当。5.讲究条理,有序组织。

四、难点突破,拓展升华。

人物传记文本探究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一个重点,也是此类阅读的一个难点。人物传记文本探究题偏重对传主身上表现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及对传记文本独特的社会价值进行探究,也有对传记文本独特的表现技巧和艺术特色进行探究的。回答探究类试题一定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文本与分析紧密结合的原则。探究性题目要尊重文本,答题时必须尊重原文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合情合理的概括和阐发。二是观点鲜明、分析有理有据的原则。

具体步骤:①表明自己的观点,句式为“我认为……”或“我赞同……”;②分析自己的理由,句式为“理由是……”,最好把理由分点罗列;③加总结句,句式为“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强化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高风亮节

梁启超拥有博大的胸怀。1924年,他不幸得了尿血症,亲友们热心地建议他出国治疗,但他坚信祖国的医疗水平,不仅不出国,而且特意请北京协和医院的中国大夫为他诊治。1926年,协和医院为他做了割除右肾的手术,结果证明这次手术是一个大的失误:右肾无肿瘤,也无其他病灶!术后梁启超的身体状况日益恶化。这引起他的朋友和社会人士对协和医院的强烈不满,他们在报刊上发表文章批评协和医院的失误。梁启超宽厚地对待协和医院,恐怕此事影响人们对中国西医科学的怀疑,不顾自己所受的损害而极力维护协和的声誉,替该院辩护,并说自己会继续接受协和的治疗。

梁启超具有高尚的品格。他追求真理,坚持原则。为了寻求真理,他抛弃传统习俗,恭恭敬敬地拜地位比自己低的康有为为师。然而当康有为逆历史潮流搞复辟时,他即断然与恩师决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是中国的传统道德,背师、逆师,近于大逆不道,梁启超无论是当初拜师还是其后背师,都是以极大的勇气突破了传统规范和道德,他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与他所说“吾爱孔子,吾更爱真理”一样,成为传世名言。

梁启超热爱祖国,公私分明。他一生多次受过日本政府和友人的极大帮助,尤其在戊戌政变后的生死关头,日本人曾帮助他逃离虎口。梁启超在日本度过十余年,视日本为第二故乡,但是当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危害中国的“二十一条”时,梁启超义愤填膺,在报刊上接连发表文章,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日本人威胁利诱不成,即中伤梁启超“忘恩负义”。梁启超义正词严地表示,他决不会因受日本保护十余年而放弃对祖国的责任。

梁启超为政公正,做官清廉。他多次组织筹款,经手无数钱财,但未曾滥用一分钱以自肥其私。有时他生活窘困,卖文度日,在日本时甚至一度举债为生,他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数月来生计之狼狈,乃至不可言。”他不为个人争权力。在组织政党时,一些人争地位、权力,他则大力主张任人唯才、唯贤。民国初年,多少人为求官而多方奔走,他却因袁世凯及段祺瑞专制独裁、难以合作而毅然数次辞去高官。护国运动之后,他功成名就,却退出政坛,潜心学术,表现了知识分子高尚的情操和独立的人格。他不以权谋私,袁世凯任命他为司法总长,他上任伊始,即发表《告乡中父老书》,表示要“谢绝请托,破除情面”,对于同党、朋友及康有为等推荐的人,他任用和推荐德才兼备之士,为此而得罪了不少人。

梁启超光明磊落,为人坦荡。他不仅平时待人平等、宽容,在政治上也主张自由竞争和宽容。梁启超在日本组织政闻社,革命派同盟会成员大闹成立会会场,并痛打梁启超。当时日本警方前来调查,以便依法处理。梁启超为避免同胞纠纷,将此事淡化处理,赢得人们的称赞,日本名流及报纸颇赞美梁先生有“政治德量”。

梁启超平易近人,没有名人的架子。他在协和医院住院时,给从医生到看护妇,乃至厨子、打杂工共几十人每人送了一把题了字的扇子,而当时梁启超的墨宝是相当名贵的,由此可见他的为人。

梁启超高尚的人格和爱国情操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赞许,即使是他的一些反对派也十分佩服他。真可谓高风亮节梁任公!

(选自黄敏兰著《中国知识分子第一人:梁启超》,湖北教育出版社,有删改)1.简析梁启超为什么既拜康有为为老师,又与康有为决裂。

参考答案:梁启超追求真理,恭恭敬敬地拜地位比自己低的康有为为师,然而当康有为逆历史潮流搞复辟时,梁启超断然与恩师决裂。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分析文章的内容。先选定答案所在区域,筛选重要信息后,语言简洁地表达出所需要的内容。

2.文章着重写了梁启超作为哪几种身份主要对待、处理了哪些事情? 答案示例:①作为普通病人,宽容地对待、处理了协和医院手术失误的事,平易地给医院的普通人送扇子。②作为学生,正确地对待、处理自己与康有为之间的师生关系。③作为政治家,正直地对待权力、贤才和同盟会的痛打。④作为受助者,虽然接受过日本政府的帮助,但他理性地对待、处理日本给予自己的照顾以及为了国家民族的命运坚决地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赏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这道题要求选准角度,弄明白“身份”的含义,文章虽然用了大量的材料,但从身份角度看,不外乎就是普通病人、政治家、学生和受助者等几个方面。

3.梁启超的高风亮节中,哪一点给了你深刻的启示?试结合文本、联系社会实际谈谈你的感悟。

答案示例:梁启超的高风亮节中,追求真理坚持原则给了我深刻的启示,特别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能因为个人感情原因而放弃对真理的追求。梁启超尊敬他的老师,热爱他的老师,但当老师康有为逆历史潮流搞复辟时,他断然与老师决裂,选择追求中华民族向前发展的真理。当前,一些地方政府不切合当地实际地发展经济,招商引资,弄来了污染环境的企业,或者盲目地开发而无端地扩大建设规模。作为这些地方的年轻一代,面对热爱家乡、热爱政府、培育自己的长辈们,我们要更爱科学,更加热爱科学发展观的真理,因而就有必要大声疾呼:保护环境,科学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要求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要先亮出观点,再结合文本内容,最后联系社会实际。表述时,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论述要逻辑性强,语言要尽量简洁。

第三篇:2016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人教版) 古代诗歌鉴赏 单元测试

古代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宋]晁补之

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松间药臼竹间衣。水穷行到处,云起坐看时。

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月斜西院愈声悲。青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1)试分析这首词的前两句在全词中的作用。

解析:这首词是词人被贬为信州(今江西上饶)酒税后所作,表现了他厌弃官场而向往故里的思想感情。“谪宦江城无屋买,残僧野寺相依。”这两句无一字虚下,先交代了全词的政治背景,并为全词定下基调。“江城”点明信州,“无屋买”是夸大之词,表明信州的偏僻荒凉,这样便自然地引出“残僧野寺”一句。这里“残僧”画出了僧人的年迈衰老;“野寺”画出了寺庙的荒僻陋小。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参考答案:前两句交代了词人当时的处境,为全词定下了苦闷的情感基调。“谪宦”和“无屋买”点明被贬的境遇,“残僧”和“野寺”画出了寺庙的偏僻荒凉。如此残破不堪而词人还得与之相依为命,足见其命运、境遇的凄惨。

(2)词的下片中哪个意象是词人自身内心情感的外化?请对此具体分析。

解析:“一个幽禽缘底事,苦来醉耳边啼”两句,巧妙地抓住一个“幽禽”悲啼的意象来抒写自己的心曲:词人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为什么事,一个幽禽(杜鹃)又在醉酒之时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苦来醉耳边啼”应作“醉来耳边苦啼”。

“月斜西院愈声悲”紧承“苦来醉耳边啼”而来,写词人对于“幽禽”啼声的感觉。这“幽禽”的啼叫已不仅是“苦啼”,而且愈啼愈悲。“月斜”即月影西沉,表明时间已晚;时间既晚,则啼叫之久可知。“愈声悲”以见鸟之情切。仔细品味词意,这里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

参考答案:幽禽(杜鹃)。词人曾试图遁入醉乡以遣岁月,但不知因为何事,幽禽(杜鹃)来到耳边苦苦啼叫,而且愈啼愈悲,实是借鸟的悲啼来显示自己的悲苦心境。青山尽管无限美好,但杜鹃仍啼道:“不如归去!”词人巧妙地抓住一个悲啼的“幽禽”来抒写自己的心曲。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古 戍①

[明]刘基②

古戍连山火,新城殷地笳③。九州犹虎豹,四海未桑麻。天迥云垂草,江空雪覆沙。野梅烧不尽,时见两三花。

注:①古戍(shù):古老的戍楼。②刘基:字伯温,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谋略家、政治家、文学家和思想家,明朝开国元勋。③笳:一种管乐器,古代流行于塞北及西域一带;号角。(1)首联景物描写有何特色?试作分析。

解析:首联借助视觉与听觉描写了激战后的战场情景,表明元军虽遭失败,但元气未伤,仍在激烈反扑。

参考答案:调动人的视觉与听觉,让人仿佛看到激战后的战场情景,古老的戍楼连接着遍野的山火,新攻占的城池传来阵阵胡笳声,诗中虽运用侧面描写,但透过山火、胡笳声,自可让人想象刚发生的激烈战争,写出了雄浑悲壮的气势。(2)尾联景物描写传递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写诗人看到战争给社会带来的破坏,心中感到说不出的悲凉,但诗人并没有失去信心。尾联写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暗含着春天的脚步不可阻挡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欲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

参考答案:尾联借景抒情,写野地的寒梅并未被山火烧尽,偶尔还可以看到两三朵盛开的梅花,暗含着春天的脚步不可阻挡之意,表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和欲重整山河的壮志豪情。3.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乙亥岁除渔梁村①

[宋]黄公度

年来似觉道途熟,老去空更岁月频。爆竹一声乡梦破,残灯永夜客愁新。云容山意商量雪,柳眼桃腮领略春。想得在家小儿女,地炉相对说行人。

注:①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是农历乙亥年。这年十月,秦桧死了,在舆论压力下,高宗召回一些受秦桧打击迫害的官员。诗人也奉诏回朝,大年三十行经闽北渔梁村时写下了这首诗。(1)这首诗颈联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天气。“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雪意浓酣,垂垂欲下的客中实景,进一步映衬游宦在外的艰辛和漂泊羁旅的寂苦;“柳眼桃腮领略春”句又联想到腊尽春来、春回大

地的旖旎风光。“柳眼”指初生的柳叶,“桃腮”指桃花,从岁末欲雪到春光明媚,在时间上有一个大的跨度,但诗人却用对偶的手法,把不同时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通过对比来增加境界之美,从而表达了他在长期贬谪之后,终于盼来了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同时还可以看出他对这次临安之行充满了希望,因为残冬将尽,春天将临,他可以尽情领略“桃红柳绿”的春色,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了。

参考答案: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云容山意商量雪”描绘出乌云堆积山头,酝酿着一场大雪(雪意正浓、晚来天欲雪)的景象,“柳眼桃腮领略春”形象地描绘出桃红柳绿、春回大地的景象。彤云密布衬托出诗人漂泊羁旅的艰辛和前路难测的忧虑;“柳眼桃腮”则用旖旎春光象征诗人对未来的希望,表达了诗人长期贬谪之后被重新起用的喜悦心情。(2)这首诗的颔联与尾联是如何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的? 解析:除夕夜本该是合家团圆的时刻,但这时诗人客居他乡,只好到梦境中去寻求与家人团聚的欢乐,却被爆竹声惊醒了。在漫漫的长夜中,诗人独自伴着昏暗欲灭、摇曳不定的灯光,听着窗外传来的辞旧岁的爆竹声,更觉得旅况的孤单寂寞,叫人心碎,又添新愁。在诗句中,“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从中我们不难悟出诗人旧愁添新愁的内涵。诗的结尾展开想象,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着自己,这比直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要生动深切。

参考答案:颔联以景衬情,“爆竹”渲染了节日的气氛,“残灯”“永夜”又刻画出环境的凄凉,表现了诗人长夜难眠的孤单寂寞和浓浓乡愁。(或答“用爆竹声声的热闹反衬自己独守残灯、长夜难眠的孤独寂寞”)尾联展开想象(或答“从对方落笔”“虚写”),不说自己如何想念家人,而说儿女们在“围炉”时念叨自己,把思乡之情表达得更加生动真切。4.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西江月 秋 兴

[明]程馞

尽日荷锄治圃,有时捉杖寻泉。山翁招我坐桥边,笑指菊花开遍。

隔岸重重竹树,近溪点点潭烟。滩头流下小渔船,转过芦花不见。注:程馞(bó):字墨仙,明朝休宁人。

(1)结合上片词句,简要分析词人通过“山翁”的形象寄托的思想情感。解析:结合上片词句可知,词人是一个有着生活情趣、恬然自得的人物。

参考答案:①从“治圃”、“寻泉”、一“招”一“笑”,可见山翁是一个有生活情趣、恬然自得的人。

②词人通过“山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向往山水田园的思想情感。(2)词的下片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请试举两个简要分析。

解析:可以从叠词、对偶、远近结合、动静结合等角度分析,注意结合诗句词语分析。参考答案:①叠词:“重重”写出竹树浓密蓊郁之态;“点点”营造潭烟轻盈迷蒙之境。②对偶:“隔岸”“近溪”远近对举,“重重”“点点”叠词增韵,“竹树”“潭烟”相对,写出景色清幽之美。③远近结合:“隔岸”远观,“近溪”近景,更显景物的参差有致。④动静结合:“竹树”“潭烟”属静景,“渔船下滩”属动景,动静结合。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念奴娇 过洞庭①

[宋]张孝祥

洞庭青草②,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③经年④,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疏⑤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吸⑥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注:①这首词作于孝宗乾道二年(1166),当时,词人因谗言而被贬职,从广西经洞庭湖北归。②青草:湖名,与洞庭湖相连,在湖南岳阳西南,总称洞庭湖。③岭表:即岭南,两广之地。④经年:年复一年,几年。⑤萧疏:萧条稀少。⑥尽吸:舀尽。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描写洞庭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请结合本词的上片分析二者的景物描写有何不同。

解析:范文“衔远山”等句描写了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

参考答案:范文“衔远山”等句描写白天洞庭湖的动态之景。“衔远山,吞长江”写出洞庭湖的汹涌奔流,“浩浩汤汤,横无际涯”写出洞庭湖湖面广阔、水势浩渺的壮观景象。本词上片主要描写月下的洞庭湖静态之景。在皎洁的月光照耀下,辽阔的洞庭湖风平浪静,万顷碧波,如洁白明净的玉鉴琼田,水天一色。“表里俱澄澈”描绘了天地间空明的坦荡景象。

(2)南宋学者魏了翁评价张孝祥的词集时说,词人“有英姿奇气……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这首词中词人的形象特点。

解析:概括词人的形象特点应扣住词句分析,如大江澄澈昭示着词人高洁的性格;身处逆境从容沉稳,身心与宇宙融为一体显示其境界高远。

参考答案:①人格高尚,光明磊落,心无纤尘,如月下的大江表里澄澈;②胸怀坦荡,忠肝义胆,如

同晶莹的冰雪;③境界高远,气魄豪迈,身处逆境而从容沉稳,身心与博大的宇宙融为一体。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南园十三首(其十三)

[唐]李贺

小树开朝径,长茸湿夜烟。柳花惊雪浦,麦雨涨溪田。古刹疏钟度,遥岚破月悬。沙头敲石火,烧竹照渔船。

(1)这是一首游记诗,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描写的。

解析:首二句写晨景,三、四两句写白昼的景色,可见诗人是以时间为线索展开描写的,结合诗句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诗人以时间为线索,从早上、白天、傍晚到深夜依次展开描写。“朝径”“长茸湿夜烟”点明是清晨,柳花飞舞、麦田水涨则是白天所见,“钟声”“悬月”已是黄昏,尾联则写渔家劳作到深夜。

(2)请对诗歌颈联进行赏析。

解析:应抓住“疏钟”“破月”“度”“悬”等词语赏析。

参考答案:①古庙里远远传来缓慢的钟声,山头云气中一弯缺月高悬,营造了一种浑厚深远的意境。②“疏钟”“破月”,一声一色,视听结合,自然真切。③“度”写出了钟声由远及近的传递感,化虚为实;“悬”表现了缺月浮于山头的姿态,形象生动。④表现了作者宁静、淡雅的心绪。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画 鹰①

[唐]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扌双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②。绦镟③光堪摘,轩楹④势堪呼。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本诗为杜甫早期作品。②愁胡:典出孙楚的《鹰赋》:“深目蛾眉,状如愁胡。”胡,这里指猢狲。一说指胡人。③绦镟:系鹰用的丝绳铜环。④轩楹:堂前廊柱。(1)本诗描绘了怎样的苍鹰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志? 解析:诗人借鹰言志,通过描绘画中雄鹰的威猛姿态和飞动的神情以及搏击的激情,“曲尽其

妙”,从而表现了诗人青年时代昂扬奋发的心志和鄙视平庸的性情。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个动作敏捷、眼神锐利、身手矫健、勇敢搏击、气势不凡的苍鹰形象。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疾恶如仇、英勇豪迈、奋发向上之志。(2)颔联、颈联用了哪些手法来塑造鹰的形象?请举出两种加以分析。

解析:颔联是说苍鹰的眼睛和猢狲的眼睛相似,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是想攫取狡猾的兔子似的,从而刻画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是传神之笔,把画鹰一下子写活了,宛如真鹰。颈联“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此指画鹰悬挂之地。这两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好像只要把丝绳解掉,即可展翅飞翔;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好像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从而描写出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诗人用真鹰来作比拟,以这两联诗句,把画鹰描写得栩栩如生。

参考答案:①想象。由画面上鹰“耸身”的情态想象到鹰想搏击狡兔时的心理状态;由画面上鹰“侧目”联想到鹰搏击前像发怒的猢狲的眼睛一样锐利。②动作细节。颔联以“耸身”“侧目”两个细节描写了鹰的动作神情。③侧面烘托。颈联描写画鹰身边的物件,侧面烘托画中鹰的气势。④虚实结合。实写鹰的情态,虚写鹰的心理。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江城子

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

[宋]苏轼

凤凰山下雨初晴,水风清,晚霞明。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

忽闻江上弄哀筝,苦含情,遣谁听!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1)上片是怎样塑造一位美丽的弹筝女子形象的?请结合词句分析。

解析:词人富有情趣地紧扣“闻弹筝”这一词题,从多方面描写弹筝者的美丽与音乐的动人。词中将弹筝人置于雨后初晴、晚霞明丽的湖光山色中,使人物与景色相映成趣,音乐与山水相得益彰,在对人物的描写上,词人运用了比喻和衬托的手法。

参考答案:运用比喻和衬托的手法来塑造,前三句用美丽的湖光山色来衬托人之美,接着用荷花作比,极言其风姿绰约。后三句用白鹭似也有意倾慕来烘托弹筝人的美丽。(2)下片画线句子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解析:词的最后,承“依约”一句正待写人,却又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法,不仅没有正面去描写人物,反而写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人不见,数峰青”两句,用唐代诗人钱起《省试湘灵鼓瑟》诗“曲终人不见,江上

数峰青”,是那样自然、贴切而又不露痕迹。它不仅意象动人,而且在结构上还暗承“依约是湘灵”一句,把上下用典结合起来。“数峰青”又回应词的开头“凤凰山下雨初晴”描写的雨过山青的景象,真可谓言尽而味永。

参考答案:弹筝人已飘然远逝,只见青翠的山峰仍然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乐曲仍然荡漾在山间水际。以景结情,以宁静之景侧面烘托音乐的效果。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石滩

[唐]王维

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1)这首诗描写白石滩月夜景色,主要突出月色之皎洁,请举例分析前面两句是怎样突出表现这一点的。

(2)从这些景物的特点中,你可以感受到诗人怎样的追求或态度? 解析:题目已经指明是写“月色之皎洁”,所以解答第(1)题就是要在理解前面两句描绘了哪些景物的基础上,具体分析这些景物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月明”之间有何关联。这些景物及其特点是水清、石白、蒲草绿,如果不是月明,这些景物的特点是不能显示出来的。回答第(2)题,需要对全诗的内容作总体把握。前面两句写景,月光皎洁、水清、石白、蒲草绿;后面两句写人,人是自由自在、闲适的。在总体把握全诗内容的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思考:景物美固然是由其自身特点所决定的,但更有人的主观感受的融入。据此推断,此处之所以表现出这种美,就在于诗人对这种生活环境的喜爱和追求。

答案示例:(1)前两句诗通过描写沉浸在月色中的景物,暗示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写滩上的水、水底的石和水中的蒲草,清晰如画,正暗示月光的明亮。唯其月明,照彻滩水,水才能见其“清”,滩才能显其“浅”,而水底之石也才能现其“白”。不仅如此,从那铺满白石的水底,到那清澈透明的水面,还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生长其中的绿蒲。

(2)这首诗所写景物,清新、纯洁,更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一种自然、纯真的美,也寄托着诗人对这种自然、纯真的美的追求。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夜 坐

[宋]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1)这首诗写了秋天的哪些景致?(2)本诗写梧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使用了什么手法?(3)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的一句印证你的观点。解析:回答第(1)题要读懂诗句,第一句写了明月,第二句写了夜霜,三、四两句写了梧桐,在语言上稍作提炼加工即可。解答第(2)题抓住“不甘衰谢”“迎风”便可品味出梧桐的一种精神,或对待秋天的态度。然后进一步思考,文学作品中,写景往往是为写情服务的,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就这首诗来说应该理解为后者;据此可得出写梧桐就是写诗人自己的结论。回答第(3)题则需要回顾总结关于描写梧桐、秋天的古典诗词,此题侧重于文学常识的识记与理解运用。答案示例:(1)明月高照,夜气清冷,梧桐振叶有声。

(2)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诗人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3)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愁情怀以及对生命凋谢的伤感。“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等。

第四篇:2017届高三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 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之动与静 教案

上课,同学们好,上几节课我们共同复习了诗歌鉴赏的形象问题,一起来回顾一下。诗歌鉴赏的形象即人物形象、景物形象和事物形象。例如陶渊明。是一个寄情山水、隐居田园的隐者形象。“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大家回顾一下人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学生回答:概括形象特点——结合诗句分析——指出形象的意义包括作者的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再如这幅送别场景,缠绵悱恻又悲凉寂寥,“断送扁舟过林杪,愁云音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将离别时的难舍难分表现的韵味十足。大家回顾一下景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学生回答: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抓住诗中各个意象特征,借助联想和想象具体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出意境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同学们注意描绘诗中图景、形象,不能翻译诗句,要用自己语言再现。既要忠于原文又要适当创新。再看这幅野菊的形象。“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一个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高洁的超凡脱俗的野菊形象跃然眼前。大家回顾一下事物形象类题目的答题步骤。(学生回答:概括出诗中描绘歌咏的主要对象——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托之情。)诗歌鉴赏是语文高考的重难点,我们欣赏诗歌的美,领会诗歌的意境,除了把握诗歌的形象,还离不开对表现手法的掌握。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诗歌鉴赏表现手法中的动静结合。(复习回顾,导入新课)(5分钟)(板书课题)

一起来读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微课引导,了解动景静景。

2、学习探讨,规范答题步骤。先看一个微课,了解动与静的概念。

(学生观看微课)(微课引导,了解动景静景)(2分钟)

动与静的问题具体如何分析呢?下面我们通过题目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第一题,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这首诗。(生齐读诗歌)

兰溪棹歌(zhào)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老师解释重点字词:

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②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③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④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学生翻译: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我们来看一下你们的答题情况:

A、上阕写凉月倒影,山光水色映射,湖面如同镜子般平静,而下阕写桃花雨把鲤鱼惊动,“跳”更表现鱼儿的活泼好动。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把景物写得活灵活现。(2分)(学生分析:不是倒影,也不是桃花雨把鲤鱼惊动)没有具体标明动景和静景;“跳”无中生有。

B、静态的景观:凉月如眉,山色水光清丽明净,与动态的景观:鲤鱼争相上滩相互映衬。以动衬静,更突出兰溪半夜的静谧。(2分)(学生分析:不是映衬,也不是以动衬静)术语不正确

学生争论:这种答法太死板,加上冒号——不死板,这是答题步骤

C、诗中的上联通过描绘“如眉的凉月挂在柳梢上,山色全倒影在清澈的溪水中”,从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空明澄澈的静景;诗的下联通过写兰溪鲤鱼争相游上岸来描绘了一幅美妙的动景,上下联动静结合,为我们展现了一种空明寂静、美妙清幽的氛围。(3分)(学生分析:太罗嗦,为我们展现的氛围不对,突出了静,回答成了以动衬静)不能太罗嗦,说的效果与分析相矛盾。

师:我们总结一下出现的问题:没有具体标明动景和静景;无中生有;术语不正确;太罗嗦,说的效果与分析相矛盾。大家在做题的时候尽量避免这些。

师:前两句着重整体描画,写静景;后两句着重个体(雨、鱼),写动态。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画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前二句是静景,后二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把整个画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所以给出的参考答案是:前两句山水的明丽动人和月色的清爽皎洁,是静景;后两句写了鱼抢新水、涌上溪头浅滩的调皮,是动景。(步骤1)全诗动静结合,(步骤2)写出了兰溪山水的美好和蓬勃生机。(步骤3)

通过这个题我们总结动与静类题目答题步骤:分动静—点关系—说效果(板书)

通过这个题的分析,我们对这类题目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下面给大家3分钟时间,小组前后6人前后讨论2、3题,完善自己的答案。3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展示自己的答案。切换展台

(生到展台展示答案)(字好的坏的2个对比)(提前复印学生的答案,做成小纸条)大家都交流好了吗?哪个小组想试试?

学生展示。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都是一位勇士!(鼓励一下)

有没有人想给他点评一下。学生点评。这位同学简直是个小字典,为他的表现鼓掌!哪个小组还想展示?学生展示。(前后对比)同学平时给我的感觉是不爱说话,小心翼翼。你今天表现的大胆、大方,真是让我刮目相看啊!

通过这几位同学的阐释,我们对这首诗歌已经了然于心,我们齐读这首诗,重新体会他的动与静。

再看第三首诗歌。哪个小组想尝试?学生展示。学生分析。

看到大家这么积极,我也想加入进来了,听了你们的分析,我觉得我做的不如你们,要扣一分。

练习题大家掌握的很好了,下面我们挑战一下高考题。(切换展台)挑战高考

试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数峰清瘦出云来”。(4分)

初见嵩山 张耒

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参考答案:一个“出”字,运用以动写静(化静为动)的手法,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尖耸与广阔,跃动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学习探讨,规范答题步骤)(20分钟)【课堂小结】

在前面的交流中,我还是看到一些迷茫的眼神,下面我们课堂小结一下,再强调一下这类题型的答题步骤。

1、分动静,分别概括诗中所描绘的静景、动景。

2、点关系,相关的术语有:以动衬静,以声衬静,动静结合,化静为动,以动写静等等。

3、说效果,即在营造意境、突出主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当堂检测】

同学们都掌握好了吗?下面请同学们完成课堂小纸条,检测大家的学习成果。(下发小纸条)

秋蕊香

张耒(lěi)

帘幕疏疏风透,一线香飘金兽。朱栏倚遍黄昏后,廊上月华如昼。

别离滋味浓于酒,著人瘦。此情不及墙东柳,春色年年如旧。

上阕寓情于景,请从“动”与“静”的角度分析景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学生展示)

参考答案:上阕起首两句写微风使金兽炉中的一线香烟袅袅飘动是动态描写;后两句写倚栏望远,皓月流辉,是静态描写。上阕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苦闷之情。(当堂检测)(10分钟)

好了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探讨了动静结合,下一节课我们学习虚实结合,剩下的时间交给你们。(下发虚实结合学案。)

这节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下课!

第五篇:高三语文古代诗歌语言鉴赏优质教案

高三语文古代诗歌语言鉴赏标准教案

一、教学目标及课标要求:

1、懂得诗歌语言的变形: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

2、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3、了解常见作家的语言风格特征。

二、教学重难点:鉴赏诗歌中的“诗眼”。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导入:

诗歌当是语言的艺术。严羽说“诗有别材”。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

(二)知识新授

1、把握词性的改变,体会诗人所炼之“意”。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这些地方往往就是一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

“复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何逊)本篇描写与友人惜别的情景。“夜雨” 二句渲染与友人话别时的环境气氛。一“滴”,写出夜已深沉,一片寂静,唯有雨点滴落在台阶上,发出 单调的音响。诗中虽然没有写人的活动和感受,但是通过“夜雨滴阶”的情景可以体察到离人心中的凄凉,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一“暗”,写出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 暗。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周邦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想那黄口雏鸟从昂首待哺的娇憨,慢慢丰了 一身羽毛,再到展翅离巢,不是一天一日的时光,更待其中亲鸟的艰劳,形态种种,时日漫漫,到后来只 得了一个“老”字,当真浓酽醉人。一个雨“肥”梅子。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 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 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2、注意诗词中的省略,用想象和联想去填补诗人留下的空白。

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3、诗中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

①动词: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具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1:你记得跨清溪半里桥,旧红板没一条,秋水长天人过少。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哀江南》孔尚任)

在这里,一个“剩”字引人注目,作者并没有用“留”、“见”,其妙处就在“剩”虽与“留”意思相近,但“剩”字一般是被动的,而且有“残存”,“残余”的意思;另外“剩”字有时间性,给人一种“无可奈何”之感。“留”则无这么多含义。“见”只就眼前而言,不能给人以今昔对比的变迁感。

例2: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4: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5: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②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它在诗词鉴赏中也是关注的重点对象。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③特殊词:在诗文中,有一些词本身与众不同,读者能很快找到它们:

a.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b.拟声词: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为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作 用有一: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c.表颜色的词:“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附答案: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4、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诗:“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象是宾语,实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诗:“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实即“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所谓使动用法,“云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3)主、宾换位。叶梦得《贺新郎》词:“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4)定语的位置

王昌龄《从军行》诗:“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被挪在动词“遥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

刘叉《从军行》诗:“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闻横笛声)都是同类的例子。

5、语言特色

(一)平淡:语言力求朴素,不追求辞藻的华丽,显现出质朴无华的特点,但于平淡之中蕴涵着深意。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表面看来句句平淡,平淡之中蕴涵着诗人超脱尘世、悠然自得的情趣。

(二)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大部分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孟浩然的诗相对比较清新。如《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四句写了四种景色,有动景,有静景,有近景,有远景,有实景,有虚景,色彩绚丽,语言清新生动。

(三)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情思。如李商隐的诗。“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又如:如杜甫的《观山水图》“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辞藻华丽,对仗工整,每句开头的“红”“青”颜色词语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

(四)自然:不加雕饰的率真朴素的语言,多用口语,较少炼字,读来平白如话,自然生动,韵味无穷。如李白诗歌的语言,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曾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说明自然的风格。如李白《古朗月行》中的“小时不知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写出了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亮的皎洁可爱,不加雕饰,生动自然。

(五)明快:其特点是直接的,明朗的,爽快的,泼辣的,往往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

如:白居易的新乐府诗。(江楼月

白居易)嘉陵江曲曲江池,明月虽同人别离。

一宵光景潜相忆,两地阴晴远不知。谁料江边怀我夜,正当池畔望君时。今朝共语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诗。

(六)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的倾诉,言在此而意在彼,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如杜牧的绝句,李清照的词。(如梦 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绿”、“红”借代绿叶和红花;“肥”和“瘦”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词人惜花,为花悲喜,为花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含蓄地表达了青春韶光短暂、好花不常的惋惜之情。)又如: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本意在于表达作者对妻子的怀念,但是没有直接写出,而写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奔放:指直率而有气势。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词句,将滚滚长江与历史长河融于一体,凸现了历史荡涤千古风流的奔放气势,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对景抒情的壮怀气魄。

(八)洗炼:语言表达是通过千锤百炼而达到质朴、省净、流畅、圆润洒脱、意韵无极的境界。例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时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连”与“入”相携,织出一幅烟雨迷蒙的愁网,并以“孤”为动力,把人进一步推进索怀的离情之中,加之冰 心玉壶的绝妙比喻,作者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脱然而出。语近俗白却字字枝根相连,不可分割,匠意极深而不见斧凿。

(九)悲慨:即悲壮慷慨、寂寥苍劲的艺术风格。此风格的作品,含思悲壮,出语高昂,充满着对时代的感慨,或雄才不得志于时,或感时伤乱,忧国忧民,心中郁结,愤愤不平。例如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诗歌以苍茫原野为背景,勾勒出一位胸怀大志却因报国无门而孤独悲伤的诗人形象,苍凉悲壮,慷慨激昂。

(十)沉郁:用一种苍老遒劲的笔调去描绘广阔的社会生活,而在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上笼罩着凝重深沉的忧郁色彩和悲剧气氛,配之相适应的严格诗律和铿锵的音韵。杜甫《登高》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

(十一)雄奇:气势雄伟,立意奇特。例如,李贺《梦天》中的“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就是说九州小得像九个烟点,大海小得像杯中之水。

(十二)质朴:这类语言常见于叙事、抒情诗中,作者往往不刻意追求华美的语言,而是用明白如话的语言直接叙述,它是用语上的返璞归真。像贺知章的《回乡偶书》,杜甫的“三吏”“三别”,曹邺的《官仓鼠》,梅尧臣的《陶者》都是这类语言的典范。

课堂演练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色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口语化,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三、四句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6、规律小结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二)答题步骤

(1)明特色: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或结合全诗分析。(3)析作用: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三)能力提升

长干曲四首(其一)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品评这首诗歌语言上的特色?

这首诗歌的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有如民歌。(步骤一)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步骤二)烘托出一个素朴真率的船家女形象。(步骤三)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明确:从哪个角度来答“为什么”,这就得找到答题的方向(角度)。提问变体就是:要答出它传神在哪里?怎样传神了。(题干中说它传神,问为什么?我们自然要回答)过渡:解答分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经过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结合意境展开联想再现情景。答案:步骤一: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

步骤二: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或(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步骤三:只一“看”字,就淋漓其尽地表现了离别酸楚的心情。经过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锦 薛莹

札札弄寒机,功多力渐微 惟忧机上锦,不称舞人衣。

(1)分析:“寒”、“微”二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依据答题步骤,我们来判断评改以下答案(5分)

答案1:寒在句中指天冷,微在句中指力气弱;表现出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3分)(为什么)答案2:寒在句中指天冷,微在句中指力气弱。夜深天寒,织作不息,以致筋疲力尽。表现出织女内心的痛苦和无奈。(5分)(为什么)

诗眼型(一词领全诗):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叙事)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寓意不难答(隐含的意义,映衬怎样的主题),关键是回答“为什么”是关键词?从哪个角度答。探究变体的提问:“折柳”一词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过度:解答分析: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使诗的结构明朗,抓住这个词,就可以把握了整首诗,所以命题者往往出这类考题考我们。我们还是从研究答案找规律:

答:步骤一:“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折柳相送,表达依依惜别之情),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步骤二、三答的就是“为什么”是关键。

步骤二:同意,因为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是从线索还是情感还是结构上讲它的作用?)——结构上 步骤三: “折柳”二字真切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答题步骤:

(1)该词的隐喻是什么?对突出主旨所起到的作用。(词的寓意答题方式)(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或(线索、情感基调)上所起的作用考虑。(3)表达作者什么情感?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睿清。驱烟寻涧户,卷户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风声。

(1)这首诗的“诗眼”是那两个字?请作简要分析.依据答题步骤来判断评改:4分(显示答题步骤2、3)

答案1:“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睿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2分)——只答出结构作用

答案2:“诗眼”是“有情”二字,全诗扣住“风”的“有情”二字来写。前面从“有情”写它带给林睿以清爽,后面又由“有情”赞美它“为君起风声”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4分).(答全了结构作用、表达情感)

语言特色型: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语言特色一般从哪几个角度来答?(语言风格、语言艺术)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提问变体: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提供答题步骤,学生尝试答题: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提供参考答案,学生自行评改:

步骤一: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1分)

步骤二:“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2分)

步骤三: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2分)

下载【高优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粤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讲评教案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优设计】2016届高三语文粤教版一轮复习专题讲评教案二 古代诗歌鉴赏 Word版含答案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