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秋佳节——金霞送温暖
中秋佳节——金霞送温暖
9月5日,中秋佳节来临前夕,金霞医学美容院团委在浉河区团委带领下组织了部分团员青年来到吴家店镇中心敬老院,慰问长期居住在这里的孤寡老人,吴家店镇副镇长李兆红、浉河区团委黄辉、金霞医学美容杨登峰院长出席并参加了活动。
团员青年们为敬老院的老人们送去了月饼、糕点、米、鱼、肉等慰问品,并致以节日的问候,祝福老人们身体健康,度过一个欢乐祥和的中秋佳节。老人们对团员青年们的到来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热烈的欢迎。
第二篇:王金霞辅导员事迹材料
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主要事迹材料
王金霞同志1995年毕业于巢湖市黄麓师范学校,以严谨、真诚、肯钻研、富有爱心获得师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从2000年起,她一直担任苏湾镇中心学校少先队辅导员工作至今。凭着对这份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忙忙碌碌而又多姿多彩地一路走来,竭尽所能,无怨无悔。在辅导员工作中,本着重在参与、重在育人、重在进步的思想,王金霞尽心尽力做好每一件事,为我校少先队工作扎实有序开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加强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无论何时,学生的安全永远摆在第一位。王老师运用多种方式加强安全教育,创建平安校园。
利用国旗下讲话和班队会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通过学校宣传栏、班级黑板报、墙报、法制教育活动、校园广播等途径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创建平安校园的良好氛围。在每年二月底开展以交通安全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三月底在全校举行交通安全图片展,组织学生参观,全校召开了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少先队大队活动——《远离危险,重在预防》。四月份开展传染病预防知识宣传教育,特别是近期的H7N9禽流感预防。五月份举办防震知识图片展及疏散演练,六月份组织学生观看安全教育图片展,对学生进行防溺水教育。九月份组织学生观看交通安全录像,看完以后要求各年级学生写观后感。十月到十二月以冬季安全教育为主,对学生进行消防安全教育、防煤气中毒教育、安全用电教育、食品安全教育等。由于措施得力,持之
以恒,我校近年来没有出过一次大的安全事故。
二、关爱孩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
在看似平凡的辅导员岗位上,王金霞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她以辅导员特有的敏锐和细致,针对孩子们点点滴滴的小事,塑造他们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品质,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化孩子们。“关爱孩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成了王老师的座右铭。她把这平凡而简单的爱融于日常琐碎繁杂的工作中,以自己友善和蔼的笑脸,豁达向上的胸怀影响、感化学生,全心全意地爱每一个孩子。平时,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孩子谈心,与家长交流,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和心理动态,让孩子感受老师的关爱与温暖。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更是了如指掌,课堂上关注学生学习情况,课后针对学习上有困难的孩子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学法上的指导,加大检查力度,督促孩子的学习,尽量让每个孩子发挥潜力,快乐学习。作为少先队辅导员,她对自己的服务对象倾注了无限的热情和关爱,尊重他们并以诚相待。渐渐地,时间一长,她自然成了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三、培养小干部,完善中队制度。
要建设一个优秀的团队,光靠中队辅导员孤军奋战是不行的。培养一支强有力的中队骨干,是建设优秀团队的工作核心。因此,每带一个中队,王老师都特别注意培养中队干部。她的班级,人人都是“班干部”,通过申报、选举等过程,为每个中队成员确定工作岗位,然后进行培训并与平时活动相结合,随时随地进行指导。这样使每一个中队干部、每个中队成员提高了工作能力,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
调动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学生们也越来越变得更加自信、更加阳光。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要想使中队像一台机器一样运转起来,必须有一套完善的中队制度。每带一个中队,王老师都要和中队干部即全体中队成员共同制定班规。如班干部停职制度、班干部轮换制度、小组长记分制度等,这些制度与学习成绩好坏没有必然联系。班干部负责制使该班形成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的局面,增强了中队的活力和凝聚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搭建自主成长的平台。
活动是少先队的生命线。只有开展丰富多彩,集教育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队活动,才能使少先队组织充满活力。我校很重视学生的素质培养,常常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每次活动王老师都非常重视,因为每一次活动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次提高的机会,如系列主题队会,“体育艺术2+1”活动,磨练意志月,校园艺术节,小型运动会等,无不是对学生的意志、能力和集体主义精神的锻炼。除了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她还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符合学生特点的特色中队活动。近几年王老师班参加学校举行的各项活动均获得优异成绩:诗歌朗诵比赛《沁园春·雪》荣获一等奖,唱儿歌《让我们荡起双桨》《同一首歌》获中低年级组一等奖,舞蹈《走进新时代》获校园艺术节第一名,讲故事比赛,她班选送的两个节目《小萝卜头》、《雪山小太阳》荣获一等奖和二等奖。
少先队辅导员工作担负着塑造少年儿童灵魂的重任,寄托着家庭
和社会的重望,承载着美好而光明的梦想。王金霞身为一名辅导员,勤奋并富有创造性地开展少先队工作,成绩显著。
苏湾镇中心学校
二〇一三年五月八日
优秀少先队辅导员主要事迹材料
巢湖市苏湾镇中心学校
二〇一三年五月八日
第三篇:师徒结对总结 金桂霞
师徒结对徒弟总结
转眼间一个学期即将过去。这一学期,我很荣幸能成为余萍老师的徒弟,她在职业道德、教学方法、管理学生等方面都毫不保留地给了我许多的指导和帮助,真正发挥了“传、帮、带”的作用,使我在各方面有了较大的提高,成为了师徒结对活动的一名受益者。
下面我就从徒弟这个角度谈谈我这一学年的收获:
首先在教学上,余老师在数学教学上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她的课最大的特点就是条理性强、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能够很好的把握关键点,同时又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和师傅之间的互相听课、评课成为了我向她学习的最直接也最常用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我有以下几点感想:
第一、如何备课?
所有的老师上课前都要备课,年轻老师更要备好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时要特别注意以终为始,也就是特别注意围绕授课目标安排教学活动,而不是为了讲内容而讲课,从而使自己的备课水平有了提高。备课过程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重点、难点、关键点、教学过程、结课方法等各个方面余老师都给予我很多的指导,并且师傅在她的课中有什么好的举措,有什么难点或容易引起学生歧义的关键点,也都会及时地讲给我,使我在课堂上能够避免一些问题,让我少走了不少弯路。
第二、正确对待听课。
只有多交流,多听取意见才能进步,很多年轻老师都惧怕被听课,怕出丑,所以端正态度是第一位的。听课可以使我发现一些自己难以注意到的问题并能及时改正。比如我上课的时候特别容易说的口头禅,有时形体语言过于频繁,这些问题都是我自己平时无法注意到的,在师傅的帮助下,我渐渐有了改善。听课后要能够把每一位老师反馈的意见和建议真正转化为自己的上课时的方法还需要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要多思考,多总结,才能真正的掌握教学的技巧。
第三、善于利用评课机会查找不足,(个人总结)做一个有心者。师傅给我评课时,会反馈出很多我自己没有意识到的优点和缺点。比如:在某个教学环节问题上,我可能从教师的角度觉得没有任何问题,而我的师傅在听课时则从听者的角度看出许多不足之处,这样的时候,余老师会在评课时及时地反馈给我,让我以后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调整。师傅在评课时对我的指导不仅在理论层面,更是体现在具体的每一个环节中,甚至对学
生的每一句评价语言都仔细斟酌,使我明白课堂上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四、利用一切机会学习。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跟上课改的步伐,才能以全新的思想、观点指导自己的教育实践。因此,在余老师的要求、指导下,我坚持课课写教学反思,平时及时充电,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每天都生活在紧张与充实之中,通过这样长期地认真实践、及时总结,我的教学水平不断地进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能做到认真备课,钻研教材,遇到教学中的难点、重点、疑点,主动向师傅请教,与师傅共同钻研教材和备课;主动让师傅检查教案,虚心接受师傅的建议,修改不足,更好的吃透教材。
第五、多向师傅取经。
我听师傅的课收获颇丰,余老师上课不仅思路清晰,有条不紊,而且很重视鼓励学生,真正的做到了让学生在思考的氛围中学习知识。我们时常一起交流上课后的体会,在多次听师傅课的过程中,我慢慢体味到她的教学风格,并且渐渐地能把握住他每一节课的闪光之处,这使我受益匪浅。
这一学期以来,余老师的为人处事,经验心得,她的热情、负责、真诚与自信,常常让我在感动之余,获得了更多的学习、工作动力,使自己能更好的投入到这份事业中去。在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她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的感染下,良好人格品质的熏陶下,我各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更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要让学生有一碗水,老师就一定要成为一条奔流不止的小溪,因而,只有虚心的向师傅学习,才能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我也将不断学习,不断提高,向更高的目标迈进,争取早日成长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高中数学教师。
会元学校
金桂霞 2013-1-15
第四篇:读史金霞《重建师生关系》
也许培育美好并不遥远
——读史金霞《重建师生关系》
本书的作者史金霞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从她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眼睛写出了最平凡也是最真实的一个个有关她和她学生们的故事。
这本书的封面没有华丽的色和复杂的背景,有的仅仅是一棵树。无意中在博文中看到史金霞老师对其封面的解读,说这棵树即是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而封底的鸟群,一方面与《不拘一格教语文》的封面那个打开的鸟笼相衔接,另一方面,其飞翔的方向是朝向封面这棵树的,意味着一种和谐共生。那么,这棵树本身就可以理解成是师生之关系,那一群鸟则可以看作是师生齐飞共舞,朝向那温暖与明亮。而树形所选的叶子,颜色是金色的,形状是活泼的,象征着收获和自由,预示着温暖与明亮。一个看似简单的封面已经道出了本书的核心问题。
书中对师生关系之“爱”、“理解”、“对话”、“尊重”及师生关系在社会关系中的意义做出了独到的解读。在翻阅的过程中可以看到一个个真实的案例,有相当的篇幅是她曾经和现在所带班级学生的随笔、来信,还有她和家长之间的互动与深层次交流。如本书第四章讨论的是“尊重在师生关系中的意义”,史老师讨论了“反省:让尊重成为可能”和“尊重:使师生自由平等”,接着转入“尊重:让师生彼此支撑”,便出现了学生张婧《回忆》片段:“这个时候,她会跟我们倾诉,会跟我们畅谈她的理想,甚至有时也会在我们面前抱怨。我们经验很少,给不了她有价值的建议;我们语言能力远不如她,也给不了她什么安慰;我们没有权力,不能帮她在创业的路上锄荆斩棘。但是,我们愿意做她的倾听者,我们不愿意她在失意或者迷茫的时候感到孤独,她的身后有一大群学生朋友无声地支持她”。我想读到这段文字,不用太多的解说分析,就自然明白了尊重“何以为”和“以何为”的双重问题。我也从学生对她的积极回应中看到史老师教育的成功。如她所做的,不是仅为了分数,她是真正在用心做教育,就是为了培养出美好的人性,滋育出合格的公民,而不仅仅是培养出一个优秀考生。
而从她的案例中我仿佛也看到了自己,书中所举的例子也在我身边发生过,我感到很羞愧,原来很多我自以为的对学生的好并不是他们所需要的。在刚踏上工作岗位的时候面对学生没有想这么多,先想
着怎么把课上好,工作三年也碰到了很多困惑和很多不知如何是好。比如一个小朋友英语成绩一直不好,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也很不认真,我对他也真是喜欢不起来。但是到了三年级一次无意的谈话中我了解到他说自己以前对成绩什么的一点没概念的,现在开始明白了也想要考好分数。我顿时觉得原来对分数的追求对于他们这个年龄的孩子而言太早了呀。本来这个年纪的孩子担心的就不应该是分数而应该更多是对周边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而现在这一切似乎都被成绩所控制着。现在虽然他的成绩还是很不理想但是我开始喜欢他了而他似乎也比以前认真了许多。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师生关系的重建,但是至少是有了一点改变,而这个改变竟是源于一次这么简单而短暂的闲聊。
史金霞老师的这本书中难得可贵的部分是她并不是要教导我们老师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她与学生发生的故事让我们看清自己。与其说史金霞老师在这本书里展示了一个普通教师为重建师生关系所做的努力,不如说她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人如何在并不完善的环境里努力保持其自身的完整、追求美好的实践。而这种努力与坚持,在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一点勇气而已。“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我和史老师一样,非常欣赏帕克·帕尔默的这句话。在实践中,史金霞老师也一直秉承她“与其说教育者应该去培育一个怎样的人,毋宁说教育者应该追求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这一信念。这,也是读这本书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也许培育美好并不遥远。引用本书后记中说的: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勇敢走下去。身为教师的你我,要传递给我们学生的不是努力去适应这个社会的犬儒,更不是让这个社会变得越来越可怕的恶徒,而应该是具备创造力的、能够给社会带来更多福祉和美好的健全的公民。不要一味地抱怨环境、归咎体制、怨恨社会,须知,你我造就环境,你我便是体制,你我构成社会。所有这一切,你我必须负责,无论身处何地。努力吧,不是为了屈从,而是为了改变,既然选择这条路,就要做个强者,勇敢地走下去。正因为现实的种种无奈,才更需要志同道合的人,一起支撑,互相取暖,获得前行的力量,一路走得潇洒矫健,充满热情!
第五篇:吴金霞事迹材料
柏山社区吴金霞孝老爱亲模范事迹材料
吴金霞
我是柏山社区居委会委主任,丈夫没工作,二十年前,我与丈夫结婚,成为婆家长媳,我的奶奶婆婆已80多岁常年有病,不能自理,常年住院吃喝拉撒睡都由我打理。
丈夫兄弟姐妹多,公婆年迈体弱,身体不好,在家境最困难的时候,我走进了这个家,不知不觉地成了这个家里的顶梁柱,把家计操持得井井有条。
一个家庭跟一个单位一个样,必须有一个人出来牵头、必须把身边的人凝聚在一起,同心协力搞建设,这样的家庭才有生机,才有希望,才有发展,能成为这样的人,我感到很荣耀,也很快乐。我总是想:作为女性,经营好自己的家,为丈夫营造爱的港湾是天经地义的。因为男人把世界当家,女人则把家当世界。二十多年来,我在这个家里只讲奉献,不求索取,抱着两个宗旨:一是不怕吃苦,二是不怕吃亏,其实这也是我做人的原则。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必须构建和谐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是家庭的一员,有义务和责任营造和谐家园。
新婚第二年,我的孩子出世,小叔子从中学毕业回来,闲赋在家,无事可做,我的公婆为小儿子找不到挣钱门路,愁白了头。我看在眼里,急在心头,暗地回到娘家恳求我的堂兄把小叔子带到长春去学手艺。二十年前,当学徒的第一年不仅拿不到工钱,还要自带生活费。于是,小叔子的生活费我全包了。我还拿出自己陪嫁的上等布料,为他们做了几套换洗的衣服,把自己的新床单给他们带上。长兄长嫂当爷娘,我的一举一动,感动了堂哥,一年后,堂哥开始给弟弟开工资。
春去春来,弟弟都大了,该谈婚论娶,我又到处托人给他们介绍对象,还多次亲自上门提亲,张罗婚姻大事,将弟媳娶进家门。我和婆婆有了新的帮手,日子渐渐红火起来。人员多了,矛盾和分歧在所难免,我成了家庭粘合剂、协调员。每当家庭成员间闹小矛盾,产生隔阂,我总是推心置腹地给他们讲道理,坦诚地表明观点,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家人一团和气。日久见人心,弟媳与我成了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
真情涌动家业兴。我的弟弟都成了手艺界的“大师傅”,凭劳动脱贫致富了,有了自己幸福小家,充满生机活力。十多年来,我家两兄弟、两妯娌都相互协助,在各自的住房周围栽树种花,兴园种菜,有时一大家人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人到老年图清静。公婆年近七旬,不愿跟晚辈一起生活。2003年,我和丈夫倾其所有,在建龙给老人买了两居室,将两位老人搬进新居,为老人营造一个清静而又舒适的生活环境。很多亲戚朋友说我傻,但我从不这样认为,如果我把父母丢在一边不管,自己去享受,那我就枉为人。按说,我的年纪并不大,但是我的思想很传统,甚至有些守旧,我小时候在父亲的教导下,读四书五经,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懂得“百善孝当先”的道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我的公婆住好、穿好、吃好、喝好,这是我的责任和义务。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两年前,我的公公突发脑溢血,昏迷不醒,我和弟媳一起把公公送到区医院进行治疗,公公在急救室抢救二十五天,那二十五个日夜,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我给公公翻一次身,倒一次尿。我不分昼夜,守在公公的病床前,等她老人家清醒过来,就喂流质食物,每天我都用小砂罐给公公熬三顿热粥,并一匙一匙地喂给公公吃。由于卧床时间较长,公公大便困难,我在护士的指导下,戴着医用手套一点一点地帮公公抠粪便,这些连医生看了都感动不已。公公脱离了生命危险,却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婆婆受到刺激,中了风,并发老年痴呆症。那段时间,我忙碌着不免焦虑:儿子在陕西科技大学读
书,不能不管;公婆需要护理,不能不望;丈夫也身体不好,不能不问。我还是柏山社区居委会主任,只怨人无分身术,尽管如此,我任劳任怨,轻重缓急,妥善处理,一切井井有条,忙而不乱。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公却离开了人世。
三伏天,别人在家午休,我却得骑着自行车,顶着炎炎烈日,急匆匆地从单位回家,到家后,又马不停蹄地烧水给婆婆洗澡、洗衣服、洗尿布。在护理婆婆的过程中,我除了轻手轻脚外,还总是和颜悦色,轻言细语,尽量让婆婆心情愉悦,每次从家里离开,我反复嘱咐丈夫:“莫吼婆婆,耐烦些……”。为了不让老人寂寞,我为老人买了一台彩电,买来“故事会”、“故事报”读给老人听。老人总是看着电视,笑呵呵地说:“这东西好,不出门,知天下事。”天暖时,又和家人一起用轮椅把婆婆推到人多的地方去散心。婆婆卧床两年多,没有半点破皮烂肉,这成为医生见到的奇迹。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更是不敢含糊,我的儿子在陕西科技大学读书,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在家里是人见人夸的好孩子。言传身教,耳濡目染,儿子也知道孝顺爸爸妈妈,孝敬爷爷奶奶,每次放假,他都要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上许多好吃的东西,带回家给爷爷奶奶。每当儿子看到我料理婆婆累得满头大汗时,他都要张开双臂深情地拥抱我,激动地说:“妈妈,我将来一定好好孝顺您,就像您孝顺奶奶一个样”!这个时候,我的劳累都化作了幸福。
圣人云:大丈夫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是一个普通的女性,没有能力治国、平天下,只有兢兢业业地搞好工作,尽心尽力地当好老师,一心一意地经营好家庭,默默无闻地做一名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