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的铜像-纪念叶培大先生(共5篇)

时间:2019-05-14 19:0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心中的铜像-纪念叶培大先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心中的铜像-纪念叶培大先生》。

第一篇:心中的铜像-纪念叶培大先生

心中的铜像:怀念叶培大

林金桐

2011年1月16日早晨,晓敏副校长发来手机短信:“先生病危”。我立即约李青老师,请他驾车,一起赶往协和医院的危急病房,去见先生最后一面。先生的几位儿女都在病房门外,先生的儿子尔强是位医生,他告诉我,致命的病症是肾衰竭。随即,我们换上白褂,进入危急病房。先生此时靠机器帮助呼吸,心脉急剧地衰落。虽然,先生因高烧不退从玉泉医院转往协和危急病房时,大家已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此时,当听到医生说“还有一两个小时,请家属准备后事”,我依然不愿相信,悲恸不已。

治丧期间,国家主席、政府总理发来唁电,可见先生对中国信息通信事业的贡献之巨大;许多兄弟高校的校长们前来参加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可见先生对高等教育的影响力之深远;国内外通信行业的知名学者纷纷来电来函表示哀悼,可见先生几十年来在学术界建立的交流网络之广大;几天时间里,成千上万的师生员工来到先生灵堂或者在网络空间沉痛悼念,可见先生受到人们的爱戴之深厚。

不少人,包括国际电联(ITU)副理事长赵厚麟先生、英国戴卫.佩恩教授、军队某位将军研究员等,在向治丧委员会发出唁电的同时,也给我个人发来电邮表示对先生的悼念。赵厚麟先生说“叶先生名满天下,对他的逝世,海内外都很悲痛。您是叶先生的高足和继任者,您与他的感情非常人可比,悲痛之情自然也比常人更为强烈。还望保重。”这些对我个人的慰问,让我感动不已。

叶先生的儿女们,选定了“头七”将先生送往天国。1月22日,当我向先生遗体鞠躬告别,望见先生身穿呢子大衣,里面衬一条羊毛围巾,这正是我非常熟悉的先生在冬季的穿着形象,顿时止不住的眼泪从眼眶夺出„„。

冬季,先生喜欢穿呢子大衣,衬羊毛围巾。1979年。

回到家里,翻出旧相册,找到了那张照片。照片中,先生着冬装,左边是黄章勇,右边是我。我们是先生“文革”后最早的两个研究生。章勇于21日专程自深圳赶来北京,参加了第二天先生的遗体告别仪式。

送别先生之后,悲痛的心情慢慢趋于平静,仔细回忆我和先生相识相处的33年来的一件又一件往事,写成这篇怀念文章。又找到一些北邮师生很少能够看到的个人照片,等到先生的忌日数到“二七”的那天,贴到网站上,敬献给先生的在天之灵。

当先生的研究生

革命常常有个后遗症:它的领袖会被人奉若神明。只因为领袖的一句话,“我们不搞学位制”,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前29年就没有博士、硕士和学士;领袖说一句“知识份子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于是大学教授、老师们就得放下手中的书本,离开教室,去农村上干校。

1978年,中国的教育,回归人类正常的文明轨道,开始实行学位制度。那年10月,像我这样的,离开了学术界、离开了大学校园12年的大学生成为第一批共和国的硕士生;像叶培大这样的,差点儿就习惯了喂猪、种菜、烧饭这些新的活计的教授,返回大学,成为第一批硕士生的指导教师。我很幸运,选择了先生作为导师,选择了光通信作为专业。

73年的光荣

自1938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留校任教直到谢世,先生在高校执教73年!从第一个助教岗位到名誉校长;从第一门本科生课程《电工学》到87岁讲授的最后一门研究生课程《光波导》;从1959年招收第一个研究生到2009年他94岁高龄获得他生平最后一个奖项:优秀博士论文指导奖,他把毕生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高等教育事业、献给了他的学生。

先生讲课,每年都要更新讲义,增添一些在这一年里与课程相关的科技发展的新内容。我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讲师,兼任先生的科研助手,并为他的研究生课程当了4年助教,先生的每堂课我都听,课后帮先生答疑,给研究生批阅作业,期末为先生草拟课程考题、判阅考卷。4年后,我去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在一个国际化的研究组里工作,感觉自己的光纤理论功底不比任何人差,这得益于跟随先生的3年硕士培养和4年的助教经历。

先生在高校的执教生涯中,至少编著出版了四本教科书:两本微波,两本光通信。这几本书,影响力很大、使用时间很长、受益面很广。有的至今还在一些大学里用作教材。一本《微波技术基础》,1979年出版,8年后,荣获邮电部优秀教材特等奖;两本光通信的书,分别于1981年和1985年出版,在使用了18年以后,荣获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先生73年的光荣无与伦比;北邮的学生们对他无上敬仰。

光纤通信教研室

先生从事的专业先是广播,后来是微波通信。当我们文革后第一批研究生入学时,他带领我们的研究方向是光纤通信。那时候,虽然高锟博士的论文《光频介质纤维表面波导》已经发表于1966年,但是中国的革命领袖就在这一年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得整个中国在“革命”时期根本就没听说过“光导纤维”。

“文革”以后,中国有四位科学家立即转向研究光通信,除先生之外,还有上海的张煦(交通大学)、黄宏嘉(科技大学)和成都的林为干(电子科大)。这四位科学家,都是微波专家,同是从美国留学归来。这几位科学家,会同在工程方面探索光通信的、武汉的赵梓森、杨恩泽,成为推动中国光纤通信科学研究、工程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学术带头人。

然而,拨乱反正需要时日,先生要把研究方向从微波转向光纤通信,组建国内第一个光纤通信教研室,谈何容易?培训教材、实验设备、文献档案,一切都是空白的!

先生带领无线电工程系的吴彝尊、陶尚平、张世佩、林坚、蒋佩璇、李玲等几位教师,加上两名硕士研究生,黄章勇和我,初步搭起了实验室的人员框架。他本人白天黑夜地加班加点,阅读外文资料,整理完成了第一个教师和研究生的培训讲义《光波导技术基础理论》,讲义是用英文写的,为便于大家理解,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正是叶先生的这门课程,对快速提高老师们和研究生的理论水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那时候的大学教授,家里都没有空调,我有一次晚上去先生家请教,看到先生穿着汗衫背心在台灯前整理讲义,满桌子的英文书籍和期刊,一把蒲扇放在电镀折叠椅上。

先生这般“无言之教”,带动着、激励着整个教研室努力学习和工作。那时候,“夺回失去的时间”,不仅是口号,也是大家一致的行动。

那几年的北邮,从事光纤通信研究的教师队伍在扩大。从开始在无线系,扩展到电信系,李国瑞、王明鉴和区惟煦老师都转向了光纤,再加上应用物理专业从事半导体激光器研究的陈德昭教授和研究生张英海、张晓辉,还有辛德禄老师和研究生刘选忠,以及钟保安老师和研究生孙雨南。研究生的招生数也逐年增加。在无线系,第二年有了王开斌、肖子英、郭恒和潘秀雯;在电信系,先后招收了顾畹仪、姚嘉陵和赵荣华。

北邮的光纤通信队伍开始聚集、壮大,在先生的带领之下。

请进来、走出去

在北邮光纤通信起步阶段,为尽快提高大家的业务水平,先生请了许多国际知名专家来北邮讲课。那几年,我们听过加拿大叶嘉林教授40学时的《光波导》 课程;听过法国教授阿诺德教授20学时的《导波光学》课程;听过日本教授桥本正弦和森下克己的讲座;听过英国电信首席科学家约翰.密德温特教授的《光通信前沿》报告„„。

与此同时,先生多次亲自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了解科技前沿,把握科研方向。为了让研究生开阔眼界,先生每次从国际会议回来,总要做个报告,介绍国外同行的新的研究方向。我记得很清楚,一次从国外回来,他详细讲解了“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的概念,告诉我们,这是下一个十年光纤网络的发展方向。在那次组内报告会上,先生还介绍,英国电信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新的由相干光源所引起的噪声,称作“模式噪声”。

先生就是这样,用了短短两三年时间,建立起与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德国、法国、荷兰等国一流光纤科学家的联系网络,这个网络,后来对于北邮乃至全国访问学者的派出、对于学术交流,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83年,桂林,光波导国际讨论会,左一叶培大,左三密德温特,左四甘柏林

研究生课题调研

先生指导研究生,重视培养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学期的选课,都是先生亲自与我们研究生认真商定。当我们完成所有的课程,先生又特别安排黄章勇和我赴长春、大连和上海作课题调研。这也是先生“走出去”战略的一部分。

从三个城市调研归来,黄章勇确定了自己的课题:铌酸锂调制器。我向先生报告了在上海与复旦大学方俊鑫教授的讨论。当时方教授提到,应该把有源器件做到光纤里边去。叶先生沉思片刻,表示同意这个想法。同时也指出,目前我们还没有实验条件。他考虑我有较强的激光物理背景,最后商定,我的课题是“多模光纤中的模式噪声”。

第一只半导体激光器

1980年,先生去荷兰参加国际会议期间,参观了飞利浦公司,公司赠送了一只波长为0.85微米的半导体激光器。先生如获至宝,带回国马上交给实验室,嘱咐我们要爱惜使用。张世佩老师帮助我们设计完成了驱动电路,几个月以后,我们用它作光源,研究多模光纤传输系统中的模式噪声问题有了实验结果。先生听说后,立即来实验室检查,布置我们下一步的研究工作。

第一篇国际会议的论文

在叶先生和他的团队悉心指导下,黄章勇和我按期完成了硕士论文答辩,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批硕士。黄章勇的论文实现了国内第一个铌酸锂调制器,正是从这里开始,他走上了一条专攻光通信器件的创业之路,后来被国家授予许多荣誉,成为杰出校友。我留校任教,在先生指导下,将硕士论文期间的研究成果撰写成英文论文,投向在东京举办的《集成电路与光通信国际会议IOOC’83》。那次研究组一共投稿两篇,先生对我说,我们刚刚起步,在国际上没有知名度,两篇能中一篇就很不错,要做好不被录用的思想准备。果然,被叶先生言中。当他得知我们的那篇论文被录用为口头报告时,很高兴地说,第一篇呵,连加了两声“不容易!”先生是指,这是在光通信领域,中国被国际会议接受的第一篇论文。

当时的国家不富裕,研究组经费不多,先生于是就一个人,无人陪同,赴日本参会,并宣读论文。那年他已经是68岁的老人,并且担任着北邮校长的行政职务。先生从日本归来高兴地告诉我,论文宣读的效果很好,不少外籍华人都对先生说,听到来自中国大陆的论文,真高兴。还告诉我,英国电信有意邀请我去当访问学者。稍后,先生写信将我推荐给密德温特,但因为他已调往伦敦大学任教,此事没能联系好。

叶先生领导的模式噪声研究成果,后来获得北京市学术成果奖。这是我获得的第一个学术奖励,我至今保留着当年的奖状。先生也有一式一样的奖状。

1985年,我和叶先生在东京会议上发表的论文,获北京市学术成果奖。

至于后来,叶先生当选了IEEE会士,担任许多国际会议的主席,获得种种荣誉,标志着国际学术界对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学术水平的承认。而他在国内外学术界的那种威望,是用多年来的实实在在的对于科学技术的贡献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的。

北邮的光通信研究,就是这样,在先生的执着努力下,从无到有走了过来。现在的北邮,光通信已经是一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相当规模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就在北邮送别了先生的3天之后,1月25日上午,科技部和教育部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北邮,就授予“光电子与光通信国家重点实验室”做最后的一次评估。让实验室同仁万分痛心的是,先生却在这个关键时刻离开了我们。

正人君子

先生绝对是个正人君子。做事,秉公而正直;待人,诚恳而友善。

1982年,校办主任和我陪先生访问上海。他叫我为他预订南京路上的一家饭店,说要宴请亲友,让我把时间选在周末。那次宴会,他不让我们参加。我想,先生那是要告诉校办,一定由自己买单。

既使有些应当由公家支付的外事活动,先生为了让国际友人感受更为亲切,常常将宴会设在家中。英国的密德温特教授、加拿大的叶嘉林教授都享用过先生的家宴。

左起:密德温特,叶培大夫人,密德温特夫人、叶培大、叶嘉林,1986年

先生一生,坦坦荡荡,宠辱不惊。当校长、当院士,不动声色,照常指导他的学生,照常为学生上课。出差的时间总是一缩再缩,为的是赶回来给学生上课。这对于今天有些教授,课程表上写自己的名字,其实只上第一节绪论,其余都由助手或博士生来上,应该是极好的教训。我跟先生当科研助手的几年,正好是先生当校长的那几年。我们经常见面,但他从来没有对我提到过哪怕是一点点行政会议讨论的事情;我技术职称的晋升、出国考试成绩、批准与否,他从来不告诉半点消息;在任何场合,我从来没有听见过先生对于任何干部、任何教授的微词。

他担任国务院第一届学位委员会“电子学与通信”组的召集人,我是该组学术秘书。凡是需要民主投票决策的事宜,他总是先酝酿、再投票,严格执行民主决策程序。先生从来不把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也从来不曾在会前会后对我这个学术秘书作过任何非程序的指示。

先生公事公办,不会因为是学生,或者多年的下属而得到他格外的照顾。先生担任校长以后,与我有一次谈话,布置了我作为他的科研助手的工作任务,同时语重心长地说,如果有出国深造的愿望,那么在做好工作的同时要做好语言上的准备。并提醒我说,国家公费留学生是通过正规考试进行选拔的。那意思就是:不会因为是校长的弟子、助手就能得到任何照顾。

先生担任名誉校长之后,凡是有关学校的大事,邮电部和学校领导总会听听他的意见。他其实随时都了解学校的发展动态,然而他从来不会传播一点“小道消息”。我从1993年回国,95年担任副系主任,一直到1998年3月,出任北邮第6任校长。在几年时间里,我和先生见面,他只和我讨论学术和教学,从来不问、不谈我行政职务的晋升。

1985年,在我出国留学的前夕,我去先生家告别,师母告诉我说,先生说了,林金桐有能力,现在就做个副院长都可以。如果不是我要离去,师母应该不会告诉我这句话。我在北大的任课老师问先生,林金桐在北邮可好?先生说:“第一,人品好;第二,独立工作能力强。”对于先生的这个评论,我也是过了好长时间才听说。先生本人,从来没有当面对我说过任何夸奖的话。

先生尊重每一个教职员工;热爱每一个学生;先生主持一所大学的行政,民主、正派,具备极高的大学校长素养。

先生过着普通人的生活。不求奢华、安贫乐道。从我认识他的第一天,到他驾鹤西去,他一直就住在眷7楼2层的一套单元房里,会客室只有14平米大。先生生前曾给我背诵过刘禹锡的《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罄。”先生追求的是一种“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洁傲岸的学者生涯。

先生待人,热情而谦逊。与人握手,总是满脸笑容,很用劲地摇动胳膊;家里来客,总要送出家门,送到楼梯,直到客人的背影消失。对于学生,只有鼓励和关怀,从来不用教训的语调,更不会嘲讽挖苦。

先生在正式场合,衣帽端正。或西服套装,或中山装,总是笔挺。我熟悉先生从60岁到90岁的形象,四个字:气宇轩昂。所到之处,给人以庄重、认真的感觉,令人肃然起敬。休闲时,与常人百姓一样的穿着,我也曾看到过先生穿着公司赠送的夹克。

先生豪饮,白酒、啤酒,都不在话下。但先生在宴会上绝不劝酒,更不闹酒。

北邮基金会的第一个捐款人

我担任北邮校长后,策划成立北京邮电大学教育基金会。“算计”着必需要得到两个人的支持,才能做成此事。第一个:叶培大;第二个:吴基传。当我说明了事由,先生立即表示支持,欣然允诺捐赠一万元,成为北邮基金会的第一个捐款人。有了先生的第一笔捐赠,我才有胆量拟定一份教授名单,先是10名,后来扩大到20名,邀请大家成为基金会发起人。再后来,有了吴基传的捐赠,我才开始寻找四大运营商、通信企业和校友,邀请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作为基金会发起人。

当募集资金超过了两千万元的时候,宣布基金会成立。先生于是挥笔写下“利在当代,功施后世”八个大字。铭刻在基金会成立纪念的匾额上。

恩重如山

从我考上先生的研究生那天算起,直到先生谢世,叶培大教了我33年。这三十三年的言传身教,悉心栽培,恩重如山!

是先生带我走进光纤科学的殿堂。也是先生介绍,我才得以结识高锟、甘柏林等世界知名的前辈学者。

是先生推荐我担任第一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术秘书,有机会为全国“电子学与通信”领域的权威教授服务,并向他们学习,提高自己行政工作的素质和能力。

是先生让我做他的研究生课程助教,学习观摩了先生四年的研究生课程,为自己后来在高校授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是先生让我担任他的科研助理,经历了硕士培养从招生到答辩的全过程。

当我取得公费留英资格,又是先生亲自写推荐信给甘柏林教授,把我送到著名的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光纤研究组去学习和工作。

叶培大和甘柏林。1989年,北京中英双边光纤通信讨论会。

当我完成博士学业,又是先生支持我在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继续从事三年“光纤中的光信号处理”博士后研究。“让林金桐本事学大些再回来不迟”这是先生对学校的建议。

当我准备回国,选择地区和单位,是先生郑重要求我“就回北邮。”

当我回到北邮任教,是先生邀请我与他共同担任《光波导》研究生课程,由我来讲20学时的“光导纤维”章节。并且,先生把自己上一年的有关讲稿亲手赠送给我,供我备课时参考。我和先生合作讲这门课大约有6年,直到先生87岁高龄停止讲课。先生在七十三年的高等教育生涯中,讲授了许多许多的课程,这最后一门,与我合作,这是我终身的荣耀。

1985年,先生《光纤理论》一书出版,因为我出过一点力,先生的书稿将我列为共同作者。出版社与先生商议,因为是民盟组织的系列丛书,希望一律都只用一位民盟专家署名。先生很为难地将出版社来信给我看,我当即同意,请先生不必在意。14年后,这本书获得信息产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此时,先生没有告诉我,直接把我的名字列为第二获奖人。

应该说,先生修养这么高,他作为导师,对于自己的每一个学生必定是同样的关怀。我只不过是有幸留在他身边工作,因此才有了多一点的接受先生教诲和关照的故事。更因为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自己的为人做事,都受到先生的影响。先生对于我的恩情,首先是教我做人的恩情。

先生爱国爱校、敬业乐群,永远是大家的楷模。

先生“崇尚奉献、追求卓越”。这八个字,在50年校庆前的一次校务会议上,大家一致同意,被提炼成为“北邮精神”。

先生秉公办事,不谋私利。是干部的一面镜子。

先生尊重教师,热爱学生。是当校长的和当院系主任的应当学习的品质。

先生给北邮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先生对北邮恩重如山。

缺席的国际会议主席

2000年,我陪同先生一起赴日本参加了《中日光纤科学与电磁场理论会议》(OFSET ‘2000)。这个双边会议是由先生早在1985年创立的,已经连续举行了很多届。那时候的先生,身体很好,健步如年轻人。他在会后,又独自启程,飞往美国。那年,先生85岁。

2002年,中日会议的另一届在中国举行,地点选在黄山。与历届相同,由叶先生担任大会主席。当北邮的参会代表即将启程赴会的时候,一个消息传来,医院不肯出具飞行健康证明,医生不希望先生乘坐飞机。

不管我们怎样解释先生经常坐飞机出差,先生的健康状况非常之好,医生始终不作让步。先生最后听从了医生意见,委托我前往代行主席职责。

这一年,先生87岁。从那以后先生就再没有坐过飞机,再没有离开过北京。从那一次黄山会议之后,《中日光纤科学会议》也没有再举办过。

1998年,行政小办公楼建好启用后,为名誉校长准备了办公室,就在我的对面。我曾和先生有两项约定,“第一,只要您有力气爬楼,请您天天来半小时,读读报纸,看看文件,也便于我们随时向先生请教;第二,同学们喜欢听您的课,只要您愿意讲课,有力气讲,您就一直讲下去。”

打从那次先生缺席黄山会议,他来办公室也就渐渐地少了。又过了一段时间,他对我说,从下学期起,他的课由张民博士接替吧。学校尊重先生的意愿,只愿他保重身体,安享晚年。

50年校庆

2005年10月,北邮50年校庆,适逢先生90岁生日,也是先生从教整整65周年。先生的五位学生郭建恩、李青、唐雄燕、张民、吕召彪策划编著了《叶培大教授从教65年纪念册》,编著者让我为纪念册题写书名,我建议并题写了书名《六十五年的光荣》,《纪念册》做了副标题。

《六十五年的光荣:叶培大教授从教65年纪念册》

校庆大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先生作为名誉校长在主席台前排就座。当主持人介绍前排就座的国家、部委和北京市的领导人时,与会者报以礼貌的掌声。唯独介绍到先生,全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暴风雨般的掌声,那掌声发自教职员工、学生和返校校友内心。

除了校庆大典,先生还出席了校庆晚宴和国际大学校长论坛。先生是这次论坛的名誉主席,有他的号召力,加上学校的努力,我们请来了中国大陆之外26个国家和地区的51所大学的校长参会。先生精神饱满,从头到尾参加了论坛。论坛结束,当学校编辑论文集出版,编辑人员首先想到的是送给先生一本。

先生担任国际校长论坛名誉主席。2005年

那次论坛,扩大了学校的国际影响力。论坛的第二届是在韩国举行的,第三、第四届分别在阿联酋和俄罗斯举行。今年的第五届将回到中国,由西安科技大学主办。

先生接待的最后两位外宾

90岁以后,先生步行范围开始缩小,北邮师生很少再见到他们敬爱的老校长在校园漫步。来校访问的外宾中,有些对北邮感情深的,希望见到先生。我们征得先生同意,安排去家里探望。此时的先生,总是兴致勃勃,准备好旧时的照片,与老朋友一起回忆往事,重温友谊。有时也问问来访者所做报告的题目,请他们讲讲目前在研究什么。

2007年10月,先生在家里接待了英国的戴维.佩恩。上次与先生见面,佩恩还是30多岁的年轻人。在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佩恩成就卓著,尤以领导光纤放大器的发明而备受全世界称道。他这次来访,是前来接受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教授的称号。在仪式之后,佩恩问起叶先生,我于是陪他去看望先生。

那年,92岁高龄的先生,记忆力完好,语言能力正常,只是语速较慢。那时的先生能在室内走动。佩恩教授告别,先生缓步送到门口。

先生在家里接待戴维.佩恩教授。2007年10月

闻讯先生仙逝,佩恩教授立即给我发来电邮,请我帮他在灵堂献上花圈,让我在挽带上写上“献给中国光通信的先驱”。随后,他给治丧委员会发来唁电,在唁电中,他称叶先生是“中国光通信之父”、“非常善良的人”和“伟大的科学家”。唁电全文如下:

“I met Prof YE Peida in the early 1980's when I visited China for the first time with Prof Gambling to attend a workshop on Optical Waveguide Theory.At that time he was President of the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in Beijing.For me as a young man, it was a great honour to meet such a research legend, but I discovered he was warm, friendly and not the least bit intimidating.We must have impressed him, because shortly afterwards he sent his very bright young protege Lin Jin Tong to study with us in Southampton UK for a number of years and obtain a second PhD.We would happily allowed Lin to study for a third(!), but he returned to China, where he succeeded Prof YE as President of BUPT.Most recently in 2007 on a visit to BUPT where I was made an Honorary Professor, I met Prof YE once again at his house on the campus.I was amazed how he remembered me and my earlier visits and we drank tea together and reminisced.I was once again struck by his warmth and quick wit even at such a considerable age.I count myself lucky to have met him once again, the father of optical telecommunications in China.He was a very fine man and a great scientist.It is with great regret that I am unable to attend the funeral.However, I would like to offer my deepest sympathy to the family and my condolences to all his friends and colleagues who have lost so much.” 2010年6月,清华大学设宴招待前来讲学的美国光学学会前会长厉鼎毅博士,我应邀作陪。厉博士当时与我约定,8月他再来京时,让我一定陪同去探望先生。他履约来到北京,我却因外科手术住院而不得不委托徐坤博士陪同。徐坤博士当时用相机拍摄了这张先生最后一次会见外宾的珍贵照片。

叶先生最后一次接待外国学者朋友。2010年8月。

相约百岁

很多年的习惯了,春节的初三或初四,我总要去先生家拜年。捧一束鲜花,带一件礼品,给先生和师母请安,祝一年吉祥如意。

2008年春节,我去拜年,先生的语言仍然清晰可辨,他问起我在领导筹备的巴基斯坦-中国工程技术大学计划何时招生,还关切地问道安全是否有问题。

2009年春节,我去拜年,先生的听力仍好,语言能力却衰退较快,想讲话但很难讲出来。2010年春节,我约请曾经在先生身边工作过的王雅蕙老师驾车,一起去给先生拜年。雅蕙很高兴,带上了她最好的相机。见到先生,我很吃惊,发现先生的语言能力竟然较比一年前有了改善。当雅蕙问他,“还认识我吗?”先生看了看她,用右手指指自己的头说,“这里不太灵了”。反应好快!从先生家出来,我很高兴地对雅蕙说,叶先生的健康状况比去年好,活过百岁应该没有问题。

2010年10月16日,先生95岁生日的前两天,我去先生家祝寿。除一束花之外,还献上一枚长白山的野山参做寿礼。我对先生说,保重,百岁生日的时候,我们当学生的,一定为您大庆百年寿辰。当我告诉先生,校学术委员会要在先生的生日当天,召开一个座谈会,祝贺先生生日,探研先生的治学方法,学习先生的治学精神。先生拉着我的手,感情激动,随即眼角流出眼泪。

这是我认识先生33年来,第一次见到先生流泪。现在想起来,莫非先生有了预感?流下那一串留恋生活、留恋自己所钟情的教育事业、留恋北邮师生员工的泪水。

天不遂人愿,先生没有能够活到百岁。他带着对北邮师生的眷恋,告别了他为之奋斗了73年的高等教育,离开了与他朝夕相处的中国光通信科技界的同仁和学生,寿终正寝,驾鹤西去。这张摄于2010年春节的照片,成为了最后一张我与先生的合影。

2010年春节,与先生最后一张合影,右为师母,左为王雅蕙。

心中的铜像

北京大学有一座蔡元培铜像,交通大学有一座唐文治铜像,北京交大有一座茅以升铜像,北邮应该有一座叶培大铜像。

在这座铜像前,让每一届新生开始学习北邮的历史; 那些从国内外各类竞赛凯旋的学生,那些取得了卓越成就的杰出校友,可以用这座铜像作背景,向母校报喜;

这一座铜像,将接受那些学术行为不端的学生和教师的忏悔和检讨,并且用一种道德的力量,督促、鞭笞他们改正;

对于那些从北邮校门走出,却当上贪官污吏的败类,要把他们拉到这座铜像前,让他们给老校长下跪!

北邮需要一座叶培大铜像!在北邮师生员工的心中,早已经有了这座叶培大铜像!

(林金桐,2011年1月29日)

第二篇:《纪念孙中山先生》

读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有感 姓名:李泽田 学号:2015110055 摘要:孙中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先驱,是时代的巨人。

关键词:孙中山辛亥革命民主革命毛泽东三民主义

孙中山先生可谓是中国革命史上的先驱,早在1905年孙老就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后来,孙中山先生又把这个纲领诠释为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即三全主义。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民生主义就是“平均地权”。这个纲领在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的胜利中,至关重要。毛泽东所带领的中国共产党就是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核心所建立的,因此,中国共产党一直都是孙中山先生的支持者,伴随者。这也是毛泽东极其敬仰孙中山先生的原因,他推动了中国走向民主革命的大潮。

1925 年,在孙中山先生去世不久,毛泽东就在《〈广东省党部代表大会会场日刊〉发刊词》中写道:“我们的伟大领袖孙中山先生应乎中国被外力、军阀、买办、地主阶级重重压迫的客观环境,为我们定下了革命的三民主义。我们的伟大领袖虽死,革命的三民主义不死。”(《毛泽东文集》第1 卷,第15 页),这足以看出毛泽东对孙中山的尊敬。在书中有这么一句让我印象深刻“孙先生是一个谦虚的人。我听过他多次讲演,感到他有一种宏伟的气魄。从他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又从他注意研究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情况方面,知道他是很虚心的。”(摘自《纪念孙中山先生》)毛泽东通过孙中山,学会了很多优秀的品质,谦逊、内敛。我觉得,作为一个政治家,谦逊是很重要的一个品质,在许多优秀的人物中,他们都有这个美好的品质。谦逊即谦虚和逊,在对待别人的意见时谦虚聆听,这样不会让一些忠言错过,而犯下大错,无论自己的地位有多高,都要保持谦逊,为人处世而是如此。谦逊的人,对待别人善于倾听,而不是没等对方把话说完就打断对方。谦逊的人往往会得到大家的认可,会帮助自己树立可靠的形象。

毛泽东那么尊敬孙中山,是有原因的。我们喜欢一个人,是因为我们喜欢那个人身上的某些特质,我们所不具备的但是很想拥有的特质。我想,在孙中山的身上,毛泽东看出了一股强烈的爱国救国之情。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说:“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义。”(《毛泽东选集》第2 卷,第700 页)孙中山心中有国,面对中国的独特的国情提出了独特的纲领,这个纲领后来就是新中国的最低纲领,可见孙中山对中国理解之深刻,爱国之心之强烈。

还有一点关于孙中山的最伟大的贡献—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一次具有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国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为中华民族振兴中华提供了武装推翻君主专制的革命实践,并且开创了中华民族复兴道路的新起点。以孙中山为领导的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让人们摒弃了封建的陋习,许多男人开始减掉他们的长头发,女人再也不用裹小脚,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的解放。辛亥革命也绝非偶然,他是长时间的累积,是国内与国外的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间产物。今年是辛亥革命105周年,在1911年,在中国的土地上,民主革命的嫩芽破土而出,逐渐成长,到如今新中国的繁荣。想想一路的艰辛,有国共两党一致抗日的光辉岁月,有内战时的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时的艰辛,有改革开放的春风,有两弹一星的辉煌,还有很多很多巨大的进步,都要归功于这一次伟大的革命。

同时,也不是说孙中山是完全完美的,他也有他的性格上的缺陷,但总的来说,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是中国现代化的开创人,也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捍卫者。他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是世界的巨人。在二十世纪,他的影响力无人可以替代。

第三篇: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纪念孙中山先生》是1956年毛泽东同志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写的。在这一年,中国基本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华大地上破天荒第一次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党领导人民在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后,又开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于是,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这篇文章第一方面是写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毛泽东赞扬孙中山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毛泽东认为,孙中山先生虽然有缺点,但是这些缺点不能掩盖孙中山的伟大历史功绩,评价孙中山,要把他放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去说明,不能苛求。

第二方面,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真正继承者。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把中国建设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以使中国能够为人类的进步作出更大的贡献;在对外方面,已经独立的中国人民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大国主义”,即反对帝国主义,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的独立。

毛泽东对孙中山的高度评价,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如此,而是在民主革命时期就已经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毛泽东第一个充分地、高度地评价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和孙中山“新三民主义”这份政治思想遗产的宝贵价值。由于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背叛了三大政策,对共产党和革命人民实行血腥屠杀,一部分共产党员存有“不喜欢孙中山”的思想和情绪,但毛泽东没有被党内的这种不正确的思想和情绪所左右。毛泽东提出纪念孙中山先生,就是要学习和发扬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精神,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实现孙中山先生提出的振兴中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更需要用辨证的目光看问题,孙中山先生是国民党的创始人,国民党在历史上犯下了很多错误,然而我们要明白那并不是孙中山先生的过错。即使是伟人也犯错误,孙中山先生也一样有过。我们需要学习与继承的是他的革命精神,这也是毛泽东对我们的期待。毛泽东之所以也是一位伟人,是他有独到的思想,能客观地评价一个人。借鉴前人的教训,以后的路才能走得更好。

第四篇:《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读书活动

“读文献·勤思考”

题 目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姓 名 学 号 班 级 指导教师

日 期 2013年 11月3日

《纪念孙中山先生》读后感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孙中山先生在我眼里一直是前者,他的死比泰山还重,因为他的逝去,代表中国失去了一个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读了毛泽东爷爷在1956年写的《纪念孙中山先生》,脑海中便不断浮现出先生的脸,他真真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一个为国家立命的践行者,这样为中国革命操虑了一生心血的人,我真心的敬佩他。

出生于1866年的孙中山还处于清政府晚期统治时代,在他青少年时受到了广东人民斗争传统的影响,向往太平天国的革命事业,他曾自称为洪秀全第二,并认为洪氏为“反清英雄第一人”。光绪五年,孙中山随母赴檀香山,并在长兄孙眉资助孙中山先后在檀香山、广州、香港等地比较系统地接受西方式的近代教育。中法战争中,孙中山目睹清政府的卖国、专制和腐败,开始产生反清和以资产阶级政治方案改造中国的思想,经常发表反清言论,同时与早期的改良主义者何启、郑观应等有所交往。当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后,开始在澳门、广州等地一面行医,一面结纳反清秘密会社,准备创立革命团体。1894年,孙中山上书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提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改革主张,但未被接受。这时,他确信“和平方法,无可复施”,决心以革命的方法推翻清朝的统治。1894年11月,孙中山从上海去檀香山,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为誓词。1905年又创立同盟会。这是我最早了解孙中山的开始。尽管在课本中了解到清晚期的腐败,我还是不能切身体会到当时国家的困难,不能想象到人民的生活究竟是有多么的难过,但是我非常感激与敬佩在这个时候站出来的革命先辈们,旧制度的力量在当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然而,他们仍然团结起来做斗争。一次失败了,总结经验后又继续新的革命,坎坷的道路什么时候才能结束?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当腐朽的制度消失不在,当人民不再受到压迫,他们的路途就结束了。不,我错了,革命的道路永远不会结束,一个目标实现了,就有新的目标又出现,因而,什么是革命者?就是不断探索更好的光明大道的人。

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中山先生,在革命中遇到的艰难险阻我们不得而知,只能不断的强调那是多么的困难与艰辛,为了宣扬革命或摆脱通缉而取的名字就数不胜数,直到高中我都以为先生的名字就是孙中山,其实他是叫孙文。毛泽东爷爷指出孙中山先生为中国的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一是与资产阶级改良派作了尖锐斗争,举起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大旗;二是在辛亥革命中,领导人民推翻帝制,结束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专制主义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三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掀起了国民革命的新高潮。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并建立了中华民国,无论最后的结果怎样,这都是一个巨大的里程碑。这一事迹也被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到了大学还是作为学生的教材内容。所以我们从小对先生就不陌生,我们都记得他为我们做的贡献。先生真真是一个不计名利的人,在民国建立后,并不居功自恃,在协调后让位于袁世凯,在识破袁世凯的骗局后又发动二次革命,坚持反袁武装斗争,捍卫革命成果。不断的革命与斗争,孙中山就这样一直坚持着,1925年,先生因病去世。《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毛泽东赞扬孙中山先生具有谦虚的美德,有百折不回的革命精神,全心全意地为了改造中国而耗费了毕生的精力,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人的一生,谁能真正做到这样为革命而奉献一生?尽管辛亥革命最终是失败了,但并不代表先生们的一切努力是白费的,资产阶级的道路不适合中国,自古以来为解救中国的未来的各个阶级的努力我们都感激并吸取他的经验,正因为此,我们才有了今天的成功。

想起孙中山就想起华盛顿,在担任了两届总统的职位后毅然回到自己的农场度过余生,这位美国最伟大总统之一的他将民主共和的观念以身作则,孙中山先生也是这样,在革命期间不断以身作则,将自己的身心投入了革命事业。扪心自问,有多少人能做到这样,就连我们伟大的毛主席,在晚年也犯了错,因此,孙中山先生真真是伟大的人。特别是在今天,我们的身边的各种大大小小的官员,有多少能像先生一样将天下视为己任,一心投入为人民服务的道路中去,不说投入全身心,只要尽职尽责地将自己的本分做好,社会会美好成什么样子,我期待着这样的社会。但毕竟这样的人是少数,否则为什么诸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雷锋精神、好人某某某的事迹会被大肆报道,我觉得就是因为这样的人太少,要是多了的话报道就不再新鲜,相反的是那些破坏中国十大人物的节目会引起人们的兴趣。

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坚持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完成了民主革命,并正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走上共产主义社会道路,这些都和当时孙中山先生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一致的,历年来,每个为中国革命奋斗的人无不希望看见今天我们这样的成果,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新中国的未来的潜力不可想象。很多时候,我在想,如果我回到那个革命的时代,该怎么向伟大的革命先辈解释今天我们祖国的辉煌成就,也许他们都不会相信,因为这个世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

对孙中山的评价历来很多,周恩来说孙中山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有功绩,也有缺点。刘少奇说:“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家,是我们的老师。我们现在实行的新民主主义就是继承了孙中山先生的新三民主义。”对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评价他的功过,都必须从客观的角度出发,中山先生无疑是功大于过的人,尽管他站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立场上,但他在革命中的付出,为后来党的革命事业做出重大的贡献。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向孙中山这样的伟人,他的所作所为是想让后人更好的评价他吗!不是的。在他做自己想做的时候,是真真为了人民,为了我们民族,而不是为了名利,为了死后被后人的美好的赞誉,因此,他无愧于自己,即使死了,先生依然牵挂着中国未来,让我们向这样的伟人致敬、中国的道路并没有结束,我们青少年肩负着伟大民族复兴的艰巨任务。现在我还不是党员,但这样的责任并不是共产党员才能完成的。我们每个中国人都是孙中山先生革命的继承者,我们都要继续革命下去,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要随时铭记历史,铭记心中的责任,为社会和国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小事做起,我们不是非要向孙中山先生那样,又或者是像钱学森教授这样作出对国家巨大的事情,我觉得,只要我们做好身边的事,做好自己在社会的角色中每个该尽的义务,这样我们已经对国家给了很好的帮助,每个人都这样做,社会也会更好的。

第五篇:纪念李默然先生策划书

纪念李默然先生系列活动

策 划 书

主办单位:毕节学院团委

承办单位:大学生普通话推广协会

大学生演讲与口才协会

一、活动目的:

为纪念有“中国的活李尔”、永生的“邓大人”之称的著名表演艺

术家——李默然先生于2012年11月8日去世,我们特举办“ 纪

念李默然先生”系列活动。通过这系列活动,希望能使同学们更

多地了解这位中国的“戏剧泰斗”,让这位伟大的艺术泰斗永远活

在我们的心中。

二、活动主题

纪念李默然先生系列活动

三、活动内容:(1)校广播站制作一期围绕李默然先生先进事迹宣传广播

(2)普通话推广协会制作李默然先生先进事迹宣传栏

(3)普通话推广协会制作李默然先生先进事迹海报与横幅

(4)社团联合会、普通话推广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共同举

办一次朗诵会

四、活动安排

1、活动时间及地点:

活动时间:2012年11月22-28日

活动地点:各学院、各社团、各班自行安排

2、活动流程:(1)各学院召集各班班委学习李默然先生先进事迹

(2)各班班长、团支书组织召开主题班会学习李默然先生的先进事迹

(3)社联组织各社团负责人学习李默然先生的先进事迹

(4)各社团组织学习李默然先生的先进事迹

3、活动后期:

(1)大学生普通话推广协会、演讲与口才协会收集各学院、各社团、各班级活动资料。

(2)从收集的资料中制作一期学习先进事迹活动的展板

五、注意事项:

(1)所有同学应提前到场。

(2)维持活动现场秩序的稳定,气氛活跃。

(3)协调好同学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矛盾。

(4)会前准备好话筒,调试好电教设备。

(5)现场布置应事先做好。

六、活动预算:

横幅3*70=210元展板宣传2*200=400元

海报6*9=54元

合计:664元

下载心中的铜像-纪念叶培大先生(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心中的铜像-纪念叶培大先生(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纪念孙中山先生发言稿

    11月12日,是孙中山先生的诞辰日。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翠亨村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里。孙中山先生是我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卓越......

    读《纪念孙中山先生》有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读《纪念孙中山先生》有感 1956年11月12日,适逢孙中山先生诞辰九十周年。为了......

    纪念罗哲文先生

    纪念罗哲文先生 2012年5月14日是一个沉重的日子,这一天,我的老师,中国著名古建筑保护专家罗哲文先生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在罗老88年的生命历程里,他与古建筑打了将近70年的交道......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 我心中的鲁迅先生“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时光都交给我们人民。”鲁迅先生在我心中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同于卖国贼,他是和平、正义的一方,亦是中国的文......

    在秦鹏春先生铜像揭幕仪式上的致辞

    在秦鹏春先生铜像揭幕仪式上的致辞校党委书记、校长 ***(2012年*月*日)尊敬的秦鹏春先生亲属,各位嘉宾、各位校友,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值此秦鹏春先生诞辰八十九周年之际,我们怀......

    少华街小学有关接受孙中山先生铜像捐赠函

    关于接受孙中山先生铜像捐赠的函尊敬的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穗芳博士: 您好!衷心感谢孙博士愿意慷慨赠予本校孙中山先生半身铜像一尊,底座石碑由我校负责制作,本校负责安......

    叶嘉莹先生论吟诵整理稿 (推荐五篇)

    叶嘉莹先生论吟诵 谈到中国的文学,特别是中国的诗歌,我想是要从我们的语言、文字本身的特色来谈的。中国的语言文字跟其他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字不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我们是单......

    国旗下讲话稿:纪念孙中山先生

    国旗下讲话稿:纪念孙中山先生 三年级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11月11日是我们孙中山先生的诞辰。孙中山年轻的时候是一名医生,后来看到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就放弃了医生这份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