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定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19:26: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定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定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篇:高定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sea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Basic pattern strategies of technology information-seeking

一、政治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秦朝开始确立封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政治、经济、文化)

2.汉武帝的大一统:

3.唐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二)政治制度

1.禅让制(原始社会)*

2.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启“家天下”)

3.分封制:(西周分封诸侯的制度)

4.秦朝:郡县制度

5.两汉时期政治制度(“汉承秦制”)

⑴刺史制度:(监察制度)西汉武帝始自东汉止 “刺史”“州牧”

⑵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武帝“推恩令”“附益之法”

⑶察举制(选官制度)自上而下推举人才;东汉形成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

6.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三省六部、科举、府兵、募兵)

(三)改革及变法

1.春秋战国时期:

⑴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

⑵鲁国“初税亩”

⑶魏国李悝楚国吴起和商鞅变法(秦国)

2.北周武帝的改革,后灭北齐,统一黄河流域

3.北魏孝文帝改革*P57(背景及影响)

(四)中国古代“治世”

1.西汉时期:“文景之治”*

2.东汉时期:“光武中兴”*

3.唐朝:“贞观之治” “开元之治”

(五)**及起义

1.“国人暴动”:-841年(西周平民和奴隶的反抗,周厉王逃跑)

2.春秋五霸、战国七雄(楚问九鼎、卧薪尝胆、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3.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4.“永嘉之乱”:311年,匈奴贵族与羯族联军攻陷洛阳,俘虏西晋怀帝

5.隋末农民战争:翟让、李密领导瓦岗军

6.唐朝后期:安史之乱 *唐末农民战争(黄巢)*首次提出平均思想

二、经济

(一)经济制度及赋税制度:

1.井田制:(西周时期的土地国有制度)

2.由公田到私田:(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

3.西汉时期:编户齐民制度

4.隋朝沿用北魏以来的租调制,以庸代役的制度开始部分实行

5.唐朝前期:租庸调制;唐朝后期:两税法

(二)经济发展概况:

1.农业

⑴农作物:

①商周时期:“五谷”

②两汉时期:稻麦成为主要粮食作物

③茶叶在唐代已经成为生活必需品,唐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

⑵工具:

①商周时期:木、石、骨、蚌(少量青铜农具)

②春秋时期:铁农具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我国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③两汉时期:铁农具使用广泛(西域和珠江流域)

④曹魏时,马钧改进了翻车,用于灌溉

⑤唐朝时期:创制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曲辕犁便于水田耕作

⑶耕作技术:

①商周时期:粪肥、草木灰、绿肥

②春秋战国时期:牛犁耕并推广(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③两汉时期:耕犁装犁壁翻土碎土,早欧洲千年;西汉赵过发明播种耧车;二牛抬杆的牛耕法推广 *

④唐朝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

⑷水利工程:

①春秋战国时期:桔槔(中原)芍陂(楚孙叔敖)都江郾(战国秦李冰)郑国渠(战国)

②两汉时期:黄河流域灌溉渠;江淮江汉陂池;东南排水筑堤;西北坎儿井 *

③隋朝时期用运河灌溉

④唐朝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工程

2.手工业

⑴青铜铸造:商周手工业的主要部门

⑵冶铁业:

①春秋战国:铸铁柔化处理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比欧洲早两千多年。

②西汉:煤成为冶铁燃料、淬火技术

③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低温炼钢技术发明推广

④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百炼钢技术成熟:“灌钢法”

⑤唐朝时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⑶陶瓷业:

①商周原始瓷器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盛产青瓷、北方创制出白瓷

③唐朝的唐三彩;青瓷中的秘色瓷;刑窑的白瓷:“南青北白”

⑷漆器:

①原始社会河姆渡遗址:红漆碗

②商周达到较高水平;周朝漆工艺用于车制造

③战国漆工艺夹纻技术

④两汉时期:“万人之功”

⑸纺织业:

①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

②西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素纱禅衣;东汉:新疆地区种植棉花

③曹魏的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蜀汉蜀锦

⑹煮盐酿酒业:

①春秋战国:山西池盐、山东海盐、四川井盐

②春秋战国:用由造酒,这是我国古代酿造技术的重要发明

③汉代:池盐、海盐、井盐;汉武帝实行盐铁专卖制度

⑺造船业:

①秦汉造船业发展迅速

②唐朝时期:中国能制造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海上霸王”;能造使用推进器的战舰,这是最早使用机械动力的轮船雏形

⑻造纸业:

①西汉前期的纸(甘肃天水放马滩绘有地图的纸)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纸;

②105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蔡侯纸”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纸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北方的洛阳、长安,南方的建业、扬州都是有名的造纸中心

3.商业

⑴城市:

①春秋战国:齐国临淄、楚国郢等

②两汉时期:城市都设有专供贸易的“市”;匈奴“远驱牛马与汉会市”;两汉时期“五都”:长安、洛阳、成都、邯郸、临淄、宛

③隋唐时期,长安和洛阳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国的商业大都会;长江流域的商业都市以扬州、成都为东西两个中心;唐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天下之盛,扬为首”“扬一益二”

⑵交通:

a)夏朝:“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

b)商周:施舍;邮驿传递制度

c)隋朝:开凿大运河

d)隋唐时期交通要道上还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

⑶货币:

a)商朝用贝作为货币

b)秦朝: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秦半两)

c)两汉时期:汉承秦制,以黄金和铜钱为主币(五铢钱)

d)隋仍铸五铢钱

e)唐高祖行“开元通宝钱”,以后货币以它为范式

⑷商业:

a)商朝重视商业:“商人”

b)唐朝:有交易场所-市,市中有邸店和柜枋(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市的买卖时间有限定;唐后期城市里有夜市、农村里有草市;胡商遍布各大都会

4.江南经济的开发:(原因)

⑴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农业得到开发,使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为经济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础。

⑵安史之乱后,我国的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5.明清时期时期新的生产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但发展缓慢(原因)

三、文化

(一)文字书法:

1.甲骨文:商朝(比较成熟的文字)“六书”构字规律

2.金文:西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钟鼎文”

3.东汉末年:书法成为一种艺术(蔡邕)

4.曹魏:钟繇把隶书转化为楷书;东晋王羲之“书圣”与王献之全称“二王”

5.由隋入唐的欧阳询等初唐三大家;盛唐的颜真卿“颜体”;中晚唐柳公权“柳体”;草书大家有“草圣”张旭和怀素等

(二)科学技术

1.数学:

⑴汉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标志中国古代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⑵魏晋时的数学家刘徽,提出计算圆周率的正确方法

⑶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比外国早近一千年《缀术》

2.历法:

⑴夏朝:《夏小正》

⑵商朝:干支纪日法是世界上延续至今的最长的纪日方法

⑶春秋:基本确立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⑷西汉:汉武帝时:制订出中国第一部较完整的历书“太初历”,开始以正月为岁首

⑸唐朝僧一行制订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表明中国古代历法体系的成熟

3.天文:

⑴夏、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

⑵《春秋》记载世界上公认的首次关于哈雷彗星的确切记录

⑶战国时期: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甘古星经》

⑷东汉:张衡发明制作地动仪测地震方位,早欧洲1700多年

⑸唐朝: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的创始人

4.医学:

⑴商周时期:眼、耳、口腔、肠胃等分科。商代遗址:石砭镰

⑵战国时期:名医扁鹊“脉学之宗”;四诊法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

⑶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

⑷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华佗“神医”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医圣”

⑸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千金方》;吐蕃名医元丹贡布《四部医典》;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药典

5.科技、农业著作:

⑴战国时期:《考工记》(齐国官营手工业)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⑵两汉时期:《氾胜之书》《四民月令》(农书)

⑶北朝贾思勰《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6.其它:

⑴战国:《墨经》有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墨经》光学八条”

⑵纸的发明及传播:

⑶西晋裴秀是中国古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禹贡地域图》提出绘制地图的原则

⑷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地理著作

⑸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金刚经》和火药的发明;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⑹隋唐是建筑成熟时期。隋建筑师宇文恺修建大兴城;李春设计建造赵州桥

(三)艺术

1.商周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

2.春秋战国青铜铸造莲鹤方壶、金银错

3.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种艺术(《妇女凤鸟图》《御龙图》帛画)

4.青铜器的装饰从图案花纹到完整画面(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全套编钟)

5.秦朝:秦始皇陵兵马俑;东汉说唱俑和杂技俑

6.秦汉时期: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彩色帛画、画像石等。

7.魏晋南北朝绘画(宗教画):三国曹不兴是佛像画始祖、东晋顾恺之画人物

8.魏晋时期的石窟艺术(云冈、龙门)

9.隋唐艺术宝库莫高窟;绘画山水、花鸟为主题(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

10.隋唐乐舞

(四)史学哲学宗教

1.史学

⑴《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夏商周历史文献和传说资料汇编)

⑵《史记》西汉司马迁,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黄帝到汉武帝)

⑶《汉书》东汉班固,第一部断代史(西汉一朝)

2.哲学

⑴《周易》是我国最古的一部占卜用书(朴素辩证法思想)

⑵东汉时期:王充唯物思想《论衡》

⑶南朝齐梁范缜《神灭论》的反佛思想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思想的重大发展

3.宗教

⑴佛教:

①西汉时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

②东汉明帝派使臣到西域求佛法(白马寺)

③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盛行(原因及表现);范缜《神灭论》反佛;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从加强统治出发,曾先后两次灭佛

⑵道教:

①东汉时期开始

②东晋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使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

③南朝萧梁时,陶弘景吸收佛教教义建立起道教的神仙体系

(五)思想

1.春秋时期:孔子和老子

2.战国时期:诸子百家

3.西汉时期:董仲舒对儒学加以发挥,使其处于统治地位

(六)文学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西周至春秋时诗歌)春秋时期

2.战国时期:屈原(“楚辞”《离骚》);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赋”和“乐府诗”

4.魏晋南北朝时期:“建安文学”;东晋诗人陶渊明;乐府诗即民歌盛行

5.唐代文学表现在诗歌领域:陈子昂、孟浩然、高适、岑参、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隐

四、民族关系

(一)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民族融合: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奠定了基础。

1、北击匈奴,修筑长城抵御匈奴南侵

2、南征百越,设三郡管辖

(二)两汉时期与边疆各族和民族关系:

1.匈奴:北方民族(和战);东汉时期匈奴分裂

2.西域:张骞两次出使西域、西域都护设置;东汉经营西域

3.西南夷:武帝西南夷地区设郡

4.百越:华东、华南地区的越人部落总称。武帝设郡,进行有效管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五族内迁(“五胡”)

实质上是促进了封建化,封建化又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备了条件。

(四)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

1.突厥:

⑴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统一我国西北地区,与中原有贸易往来

⑵隋朝分裂为东西突厥,隋末东突厥强大

⑶贞观时期大败东突厥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⑷唐太宗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

唐高宗时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武则天时又置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回纥(回鹘):

⑴在色愣格河一带受突厥汗国奴役;东突厥灭亡后南移归附唐朝

⑵唐太宗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8世纪中期回纥首领骨力裴罗统一各部,唐玄宗册封他为怀仁可汗

⑶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唐肃宗开始与回纥可汗和亲

⑷8世纪后期改名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西迁(维吾尔族、裕固族)

3.靺鞨:

⑴分布于松花江、黑龙江流域;7世纪中期靺鞨的黑水与粟末两部强大

⑵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设置都督府,黑水靺鞨地区正式划入唐版图

⑶7世纪初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政权;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统辖忽汗州,粟末以渤海为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⑷渤海手工业以纺织为主“鱼牙绸”“朝霞绸”唐在登州设渤海馆接待商人

4.南诏:彝族和白族祖先;8世纪前期首领皮罗阁统一六诏,玄宗封云南王

5.吐蕃:(藏族祖先)

⑴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创制了吐蕃文字

⑵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唐蕃自此结为姻亲之好

⑶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长庆会盟”

第二篇: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考历史)

专题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含义:专制制度是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

权力于一身,中央集权式指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式——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基本线索:战国——提出(韩非子)

秦朝——确立

两汉——巩固

隋唐——完善

宋元——发展

明清——强化

民国——结束

3.发展过程:

政治上:

(1)战国商鞅变法(推行县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

权)(七上P43)

(2)秦朝(秦始皇)专权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七上

P69)

a.皇帝至高无上

b.中央:丞相——行政太尉——军事御史大夫—

—监察

c.地方:推行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由朝廷直接任免

(3)西汉汉武帝的大一统(七上P75~76)

a. 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封国

势力

b. 加强监察制度

(4)隋唐:

a.实行三省六部制(七下P10)

b.修订《唐律疏议》,它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在历史上对亚洲各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5)元朝推行行省制:中央设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

税,进行有效的统治。

(6)a.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实行了1500多年的宰相制度。使

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加强了皇权。(P99~P100)

b.朱元璋对百官和京城百姓不放心,特别设立锦衣卫,专门侦缉官民言行。明成祖时,又设立特务机构东厂.厂

卫成为专职皇权的可靠支柱。

c.为了树立皇帝绝对权威,朱元璋还设立了廷杖制度,对不和意的大臣在殿堂上任意杖责。君臣之间的关系完

全成为主仆关系。

(7)清朝雍正时期,中央设立军机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使君主旨意畅达无阻,是皇权高度膨

胀的产物。(七下P100~101)

(8)1912年清帝退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被推翻。

(八上P43)

经济上:

控制。(七上P70`73)统一货币(圆形方孔钱)和度量衡,有利于巩固统一,加强统治,促进经济的交流.秦朝:车同轨,书同文,修驰道,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军事上:

将其连为一体,西起临珧,东到辽东。(七上P71~72)秦始皇为了防御匈奴进攻,修补燕,赵,秦三国北边的长城,思想文化上:

(1)战国法家思想:代表人物是韩非子,主张实

行“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用残酷的刑罚镇压

反抗,巩固国家的统治。深受秦国国君的赏识。

(七上P52)

(2)秦始皇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统治,但也钳

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七上P72)

(3)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提出者:董

仲舒),从此儒家思想被确立为专制王朝的正统

思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七上

P74)

(4)科举制度: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强调以才能作为选官标准。

诞生:隋文帝——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七

上P20~21)

——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正式

诞生

完善: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科举中常设的主要科目有明经和进士。

僵化:明清——八股取士(七下P101)

废除:1905年,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多

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八上P51)

(5)明清文字狱(七下P102)

第三篇: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题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练习题

1.下列关于赢政改“王”而称“皇帝”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神化皇权

B.效法古代明君

C.君主集权

D.有体现专制主义的倾向 2.秦朝建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规定皇权的至高无上

B.中央设三公九卿

C.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3. 右图是秦阳陵虎符,铜铸,中分为二,左右各有十二字铭文: “甲兵之符,右在,左在阳陵。”将帅发兵时,必须左、右半符验合后方能生效。上文“右在”后的“

”应是()

A.皇帝

B.太尉

C.丞相

D.御史大夫 4.有学者认为“到战国时期,一些不同于西周礼制的新制度不但产生,而且已经相当成熟。”这个“新制度”()

A.封国制

B.井田制 C.郡县制

D.世袭制

5.右图是秦朝政府的基本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本质特征是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皇权至高无上

C.全面推行郡县制

D.中央与地方相互分权 6.“新皇帝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这段材料涉及的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皇帝制度

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A. 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8.(2006上海单科)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此其所以为得也。”这句话指的是()

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

9.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说:严格说来,要到秦汉才是中国历史上正式有统一政府。秦汉以前的中国,只可说是一种封建的统一。他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秦汉时期实行了 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

10.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11.公元前214年,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南海郡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4县,郡所设在番禺(今广州)。任嚣任郡尉(因南海郡属下县少,是小郡,故称尉不称守),是为广州建置之始。下列有关任嚣的说法正确的是

A、他的职位由中央任命,但可以世袭 B、他事实上是南海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C、他有权任免辖区内的四个县令 D、他像以前的诸侯一样拥有封地 12.“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间,也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包括

①行省制度

②皇帝制度

③郡县制度

④三公九卿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13.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践此万岁”。其中“海内皆臣”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交通发达,水陆并用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皇帝集权

D.法律严苛,覆盖全国

14.史学家曾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华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指的应是我国的

A.商周时期

B.秦汉时期

c.魏晋时期

D.隋唐时期

15.秦统一后确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关于这一制度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易导致唯上是从和因循守旧之风

B.可以消除封建割据维护国家统一 C.易导致官僚主义和贪污腐化之风

D.易于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活动

16.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①是韩非子理论的应用和发展②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③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④顺应了人民的要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⑧④

D.①②③④

17.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时说“他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系和教育。”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

A.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C.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 18.《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该材料从本质上反映了()A.秦朝皇印为玉玺

B.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萌芽 C.玉玺为皇帝独用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19.秦始皇一生的作为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以下对秦始皇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完成了统一,使人民生活安定、经济繁荣

B.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C.统一度量衡、文字、货币,有利于全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D.南征北战,开疆拓土,进一步拓展了华夏中国的疆域

20. “夏、商、周、汉封建而延,秦(朝)郡邑而促”的说法之所以是错误的,原因是 A.没有看到秦统一的历史贡献

B.认为秦不是封建社会 C.把秦亡原因归于郡县制

D.没有指出秦的暴政 21.《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初并天下,令丞相、御史曰:“……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对此,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大一统的产物 B.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王嬴政称霸的需要 C.丞相和御史主动提出要给秦王改名号

D.秦王试图通过改名号让后人认识自己

22.某博物馆藏有一块砖,此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正面以凸线划为12方格,每格内有一阳文秦篆,被推测为秦代遗物。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这一遗物印证了秦朝()A.是大一统的王朝

B.没有自然灾害

C.人民生活的富裕

D.社会安定团结 23.史书记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2 A.收藏玉玺,天子喜好

B.以玉制玺,天子专有 C.皇位世袭,君权神授

D.天子至尊,皇权至上

24.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联系秦朝的历史,我们可以得到的正确结论是()

①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②秦朝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等职 ③秦朝在地方推行分封制 ④秦朝统一了文字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25.《华阳国志·蜀志》载:“(秦)司马错率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取商於之地为黔中郡。”据此判断,在秦统一六国的过程中()A.楚是第一个被灭掉的诸侯国

B.黔中郡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司马错是秦朝的第一任太尉

D.秦统一前郡县制已得以施行

26.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这些现象说明()A.秦朝官僚制度削弱了中央集权 B.西汉郡国并行制巩固了中央集权 C.唐朝三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中央集权制度有利于国家的统一

27.秦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的基础。下列对于秦朝中央集权的认识理解错误的是()A.秦朝的统一是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前提条件 B.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的建立是秦朝中央集权制建立的标志 C.皇权至上是秦朝中央集权制的突出特征

D.秦朝迅速激化的阶级矛盾集中反映了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

二、非选择题(25分)2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镇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

材料二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史记》

材料三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相议……秦王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的建议。材料四 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材料五 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请回答:(1)指出材料一主张的实质内容。(2分)

(2)材料二反对的理由是什么?(2分)“安宁之术”主要指什么?(2分)(3)比较分封制,材料二中的“安宁之术”对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有什么影响?(3分)

(4)既然“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为什么秦朝二世而亡?(3分)

(5)根据材料

三、材料四和材料五,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6分)

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

——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观堂集林》卷十二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知封建之弊变而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有圣人起,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而天下治矣……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

(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3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3分)

(2)柳宗元对秦制度的基本态度是什么?(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顾炎武对两种政治制度的评价。(8分)

参考答案

1~5:BAACB 6~10:DCBCB 11~15:BBCBB 16~20:ACDAC 21~25:AADCD 26~27:DD 28.(1)设置王国,行分封。(2分)(2)分封诸侯将重蹈春秋战国时的纷争局面。(2分)“安宁之术”指行郡县制。(2分)(3)废分封,行郡县,是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性变革。秦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3分)(4)秦的暴政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农民起义,遂致秦二世而亡。(3分)(5)基本特征: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3分)

本质特征:君主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3分)29.(1)变化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或君臣之名分确定)。(3分)(答出“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可得1分)影响加强了对地方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3分)(答出“巩固统治”即可)(2)肯定郡县制有利于秦朝的统一。(3分)

(3)顾炎武反对恢复分封制,认为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分封制的弊端在于容易导致地方权力的过大和国家分裂;(4分)

肯定了郡县制代替分封制的历史进步,同时也指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中央权力过大,影响地方的建设(或容易产生君主专制和独裁);应该在郡县制中加入地方分权的因素。(4分)

第四篇:4《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教案

新高中历史必修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2014-4-27 新高中历史必修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在中央行政设三公九卿,秦时即有,汉朝亦设,但到汉武帝时又形成了“中朝”决策机构,尚书令的权力日显重要。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东汉光武帝时进一步剥夺三公权限,扩大尚书台的权力,“虽置三公,事归台阁”,这些又是与秦时不同的。2.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并最终以“推恩令”的颁布消除封国的隐患

①.汉仿秦制,实行郡县制,但同时惩戒秦不分封孤立而亡,又恢复诸侯王分封制。西汉初,郡设太守、国设相,作为郡国的最高行政长官。西汉建立后,很长时间里,封国的势力一直比较强大。②.“七国之乱”后,虽然景帝采取了一些削弱诸侯王势力的措施,但地方分权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

③.汉武帝在位期间,采纳主父偃的献策,制定“推恩令”,在政治体制上实行强干弱枝。推恩的办法易于为有关的皇族所接受。推恩法不断加强了中央的统治,也不断削弱了地方的力量,这对于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隋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②.隋文帝时形成三省六部的格局,尚书省下设六部。

③.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有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君权的独尊,可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2.在地方,郡县制发展为州县制,中期始设节度使 ①.唐朝前期在地方实行“州县制”

②.唐睿宗为了加强西部与北部边防,于710年开始设置节度使,以掌管地方军政。开元以后,唐政府在沿边相继设立了安西、北庭等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岭南经略使。节度使设置之初,对稳定边疆形势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但是,募兵制的实行,使边将得以专兵,节度使的势力不断扩大,“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财赋”,尾大不掉,很快发展成为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③.安史之乱后,唐政府不仅对参加叛乱的节度使不予追究,而且还任命安史旧部担任节度使。平叛过程中设置的节度使也大多保留下来。这样,藩镇割据的局面进一步扩大,史称:“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这些节度使名义上是唐政府的节度使,但实际上“虽奉事朝而不用其法令”,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四、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这一部分内容较多,名词概念既多且难,教材没有充分展开,只需抓住中央政府从军事、行政、财政三方面削弱了地方的权力,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即可。

1.政治上:除了保留唐代以来的六部之外,又设“中书门下省”,称“政事堂”,设于内廷,长官官职为“中书门下平章事”,掌最高行政权;另外在中央增设参知政事(副宰相)分割宰相(中书门下平章事)的行政权;

在地方派遣文官到各州任知州,取代节度使对郡(州)的行政权,同时各州又设通判,主要负责监督知州,各州公文必须有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能有效。

2.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功臣宿将的兵权,将禁军(中央军)的指挥权收归皇帝亲自掌握;除原来的兵部外,又在中央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分散禁军统兵大将兵权,将兵权一分为三,其长官为“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号称“三帅”,三人互不隶属,直接对皇帝负责,而且只能统兵不能调兵;设枢密院负责调兵而不能统兵;

在地方上实行更戍法,定期让军队调换驻地,统兵将领留驻原地;地方军队(厢军)的精壮之士入选中央禁军;禁军的半数拱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达到“强干弱枝、守内需外”的目的。

3.经济上:在中央设三司使分割宰相财政权;

十堰一中

曹鹏

2014-4-27 新高中历史必修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在地方设转运使,将地方大部分赋税收入运送中央,断绝地方割据的经济支持。

4.司法上:规定地方司法人员由中央派文官担任,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

5.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权力、互相制约;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6.积极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铲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消极影响:过分集权导致政府机构重叠,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地方财政困难。导致北宋出现“冗官、冗费、冗兵”现象,成为“积贫积弱”的根源。

五、元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新发展 1.在中央,设中书省,取代前代的三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构。

元朝后期,中书宰相的权力过大,影响皇权专制。2.在地方,设行省

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 3.行省制度的创立及意义。

元朝在地方设置行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行省之下设路、府或州、县,对边远民族地区设置宣慰司进行管理。元朝的行省制度加强了元朝的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六、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在中央,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归六部,皇权集中;

作为补救措施,明朝出现内阁;

①.明太祖设殿阁大学时做为侍从顾问,但大学时很少参与决策; ②.明成祖时大学士开始参与机密决策,“内阁”形成; ③.后来大学士有票拟权,权力扩大;

④.明朝中期,为了限制内阁,皇帝以司礼监太监牵制内阁

但是内阁终究不是决策机构,仅仅是内侍机构,其权力并非源自地位和制度,而是皇帝的个人支持和信任。

2.在地方,废行省,权分三司,大权统归中央

明太祖鉴于元朝地方行省权力过大,废除行省,设三司

改元朝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统管地方民政和财政;

设提刑按察使司,统管地方监察、司法;

设都指挥使司,统管地方军政。

七、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在中央,强化皇权

①.清初,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但议政王大臣会议限制了皇权; ②.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使中枢权力一分为三,皇权集中;

③.雍正设军机处,参与军国大事,但是没有决策权,只能照旨拟文、跪受笔录,从而使全国大权全部集中在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2.在地方,加强中央集权

①.恢复行省制度,一省设一巡抚,两省及其以上设总督,下设三司。全国共18个行省。②.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分别设5个将军辖区,2个办事大臣辖区,1个蒙古盟旗。③.加强对西藏地区的管理,册封**、**,派遣驻藏大臣。④.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实行“改土归流”。

十堰一中

曹鹏

2014-4-27 新高中历史必修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其实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官吏制度的一个侧面。

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历经“世袭为官——军功受爵——推荐做官——依据出身——考试选拔”。

1.世官制:

将官制限定在世袭贵族范围内,由贵族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威,国家权力世代由贵族把持。2.察举制:

汉武帝时间里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的察举制是两汉选官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主要靠地方官的主观印象选拔官吏。

孝廉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3.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以九品官人法为基础选拔官吏。实际上是一种发展的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初,有选贤的用意,但是不久就被门阀左右,成为世族把持政权的工具。

4.科举制:是一种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①.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建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形成; ②.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土、明经两科为主; ③.武则天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④.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考试内容,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以后成定制;

⑤.宋朝殿试亲自由皇帝主持,废明经科,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考试实行糊名法;

⑥.明清八股取士,试卷仅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体裁只能用“八股”,阻碍社会的发展;明清时代的科举制已经十分详备,然而也日益僵化,完全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

⑦.清1905年废科举。

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显然要比察举制时代凭现任官的主观印象选官要合理的多。

十堰一中

曹鹏

2014-4-27

第五篇:《第2课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讲义提纲

《第2课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讲义提纲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是指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一直至今。

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不是一个概念,是指集中到中央的权力集中到君主一人手中,止于清朝。

秦始皇不仅建立了专制君主制,也建立了中央集权制,习惯上合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一、前提条件

1、政治前提:秦朝武力统一全国

将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将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其前提是全国统一。

(1)历史条件:

①经济上:必修2,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商品经济发达,各地经济联系加强。

②政治上:春秋时期,王畿缩小、诸侯争霸战争不断(目的:支配他国,充当霸主),导致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天下大宗”地位动摇,大权旁落。战国时期,诸侯纷纷改称“王”和变法,出现“七雄”,发动兼并战争(目的:吞并他国,统一天下)。

③民族关系:当时人口流动频繁,周边民族与华夏族往来、联系加强,产生华夏认同观念并部分融入华夏族,为秦朝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④社会心理:春秋战国时期,人民渴望统一。战乱导致人民徭役、兵役和赋税加重,伤亡和财产损失严重,流离失所,故渴望统一、稳定、和平,如墨子“非攻”代表平民要求。

⑤秦国的优势:商鞅变法,秦国从落后国家成为“七雄”之一;关中农业发达,易守难攻(西周、秦、西汉、唐等朝代皆先立足关中,再东进吞并天下);秦王嬴政雄才大略;秦国骑兵部队强大等。

(2)方式和战略:

方式:武力统一。

秦灭六国之顺序:韩赵魏楚燕齐。之战略:远交近攻,各个击破。

(3)主要标志:

前221年灭齐,定都咸阳(今陕西省地级市, 距西安30公里许)。

(4)历史意义:

结束了长期的地方分权和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此“封建”,是指社会形态,特点:经济上,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并剥削农民;政治上,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等)。

2、经济前提:春秋战国时期以来小农经济、地主经济的发展(必修2)

小农经济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以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新兴的地主阶级也需要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来巩固其统治地位,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保护其土地所有制度。

3、思想前提:商鞅变法后秦国推崇法家思想(必修3)

法家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文化专制等思想,为秦始皇创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理论基础。

二、措施:秦朝建立“三制”,总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国家元首制度——建立皇帝制度:

内容:

(1)名称:自称“始皇帝”。

北大辛德勇教授认为“始皇帝”是死后之称,相当于谥号,应自称“皇帝”。

思考题:阅读页9第一段正文文字。陶渊明《桃花源记》有“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无论魏晋”一段,文中的“何世”是何意?

(2)职权:总揽全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中央、地方主要官员由皇帝任免;军队调动由皇帝控制(虎符是古代君王调兵遣将用的凭证)。

(3)产生方式:世袭。

特点:

(1)皇帝独尊(独受尊重,唯我独尊)

独尊性一般具有排他性。①为显示皇帝的独尊,作出了许多皇帝专享的规定,许多通称变为帝王的专称,如皇帝才能自称为“朕”,皇帝的御印才能称“玺”,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者“诏”,皇帝死叫驾崩,皇帝的墓叫陵。②取消谥号,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废除了。

(2)皇权至上

皇帝是国家权力的最高主宰,朝议之后,由皇帝独裁,皇帝有最后决定权和否决权,见页10。

(3)皇位世袭、终身

皇位世袭是贵族政治的残余,体现“家天下”的特色。

影响:

标志专制君主制的建立。三代为贵族君主制,专制君主制结束于辛亥革命。

2、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

内容:

(1)丞相:百官之长,秉承皇帝之意帮助皇帝治理国家。下设九卿(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

(2)御史大夫:副丞相,且监察百官。

(3)太尉:武官之长,负责管理全国军务。当时虽置太尉,但未有任命人员,军权在皇帝。

特点:

(1)三公互相牵制,权力总于皇帝

(2)兼有“公天下”和“家天下”双重特色

公天下——三公九卿皆由皇帝任免,非世袭,非子弟同姓,体现“公天下”特色。

家天下——九卿是皇室的家务官,又是政府的事务官(政务官),家与国“同治”,体现“家天下”特色。当时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

3、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

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郡县制形成于战国时代,以郡统县的格局在战国中后期逐渐确立。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郡县制是在秦朝统一以后。

内容:秦统一初年置36郡(后有增加),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页11“历史纵横”:农村基层组织叫乡、里,称为乡里制,大体延续到宋代,为保甲制度取代。与乡大约同级的设亭,负责掌管地方治安等,约相当于今之乡的派出所。

特点:

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不能世袭,非子弟同姓,体现“公天下”特色。

秦朝行政流程图:

皇帝→中央政府(三公九卿)→郡(守)→县(令或长)→乡→里。

三、特点

1、具有显著的历史转折性

秦朝是中国政治制度史上最重要的转折时期之一。中国政治制度演变有两大转折时期(两大分水岭):

①秦朝,表,国王制到皇帝制,由分封制到郡县制;里,由贵族君主制到专制君主制,由地方分权制到中央集权制,由贵族政治(世袭)到官僚政治(任命制、俸禄制)。

②民国初年,由皇帝制到共和制,由官僚政治(任命制)到民主政治(选举制)。

2、政治上的血缘成分和“家天下”的性质在减少

秦朝皇位为世袭,九卿的家务官性质,说明“家天下”的性质。但中央的三公九卿,地方的郡守、县令与秦始皇无血缘关系,也不世袭,说明政治上的血缘成分在减少,说明“公天下”的性质。到辛亥革命取消皇帝制,建立共和制,血缘意识才完全脱离了与政治的关系,才完全“天下为公”。

总之,秦朝以“家天下”为主,因为国家最高的权力和最主要的权位由世袭产生。“减少”并不是说绝对的“少数”,而是一个过程的描述,不是一个结果的描述。

四、秦朝巩固国家统一的其他措施:页10“历史纵横”

统一法律:秦朝以法家思想立国,重视法律建设。参照六国律令,制订颁布了秦律,体现了地主阶级的意志。

统一度量衡:度——长度;量——容量;衡——重量(插图“秦铜量”“秦铜权”)。目的是方便征收赋税。商鞅变法中有明确的统一度量衡的内容。

统一货币:①将铸币权收归国家;②明确规定法定货币为黄金和铜钱,黄金属于上币,铜钱属于下币。铜钱为圆形方孔钱,上面铸有“半两”的字样(小篆:见插图),每钱重十二铢;③废除原来六国使用的货币。目的是方便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统一国家的财政收支。

统一车轨:含义,①“轨”是道路,“车同轨”是统一道路的宽窄(“道路说”);②“轨”是“两轮之间的距离”,“车同轨”是统一两轮间距(“轴距说”);③“轨”是“车子留下的辙印”,“车同轨”是统一车辙(“车辙说”)。目的便于政府公文、军队等的通达。

修建驰道:修建了以咸阳为中心的道路交通工程。著名的驰道有9条。由于马匹在上面飞驰,故称之为“驰道”。

统一和简化文字:统一后的字体是小篆(古文字),但民间出现了隶书(今文字),隶书更为简易。

兴修灵渠:目的是给秦军平定岭南提供后勤保障(如运粮)。沟通了湘水、离水,长江与珠江,便利于中原和岭南的经济文化交流。

修筑万里长城:各国修长城主要是在战国时,军事防御设施,内地之间防御为主。秦长城直接目的是抵御匈奴南下。游牧民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有强大的骑兵,机动性强,来去如潮水。农业国家对付它的较好办法就是修长城。

禁止私学:禁止私学;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大规模移民:①实边;②推动秦文化,学习秦的语言文字等;③推动郡县制,减少阻力,徙天下豪强于咸阳十二万户(把关东豪族徙到关中去)。

五、影响:积极与消极并存

1、基本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专制君主制、中央集权制、官僚制三位一体,或者专制君主制、中央集权制、官僚制三条线索)。

谭嗣同《仁学》:“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毛泽东《读〈封建论〉呈郭老》:“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

帝制时代政治制度发展的三条线索、两个斗争:

三条线索: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发展,官僚制的发展。

两个斗争:中央与地方的斗争,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2、积极影响:

政治上:

(1)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国家的统一;

(2)有利于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郡县的设立);

(3)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经济上,有利于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文化上,有利于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

3、消极影响:

(1)大大加强地主阶级的统治力量,使人民处境日趋恶劣,容易激化阶级矛盾,如陈胜、吴广起义。

(2)容易激化统治集团内部矛盾

①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如赵高杀秦二世,秦二世时丞相。

②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如汉七国之乱、唐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等。

(3)容易造成地方经济发展的停滞和落后。

评析:三代的地方分权有缺点,秦朝的中央集权也有缺点。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顾炎武提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看法,他认为,“封建”与“郡县”各有其得失,“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

小练习

1、(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

2、(2010年高考安徽)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3、(2014高考新课标全国Ⅰ卷)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

A.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

B.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C.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

D.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

4、(2015年高考天津卷)秦汉时期设置朝议制度,凡遇军国大事,皇帝往往“下其议”于群臣,议定的结果,通常由宰相领衔上奏,最后必须经皇帝裁决,方能施行。这一制度

A.表明军国大事最终由朝臣决议

B.反映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C.起到了限制、监督皇权的作用

D.有利于皇帝决策时集思广益

5、(2016年高考海南卷)西汉初年,刘邦封置诸侯王国,封子弟为王,功臣为侯,并规定“非刘氏不王,非有功不侯”。这表明刘邦推行分封制意在A.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B.继承西周的政治体制

C.确保皇位传承稳固

D.否定秦朝的政治体制

下载高定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定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三历史专题教案_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央..._501

    历史备课吧——http://lishi.beikeba.com——免费下载 高三历史专题教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古代中央与地方行政制度) 政治制度是政治的载体和规则,其核心是国家政权结构......

    高定价2009年工作总结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一、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 1、分封制 (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

    高定价2000年上海市高考作文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

    高定价2009年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结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

    高定价2011兔年开学典礼致辞

    U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of literature, means of observation, behavioral approach, conceptual analysis and the pattern of information-seeking of local and over......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 章太炎在《秦政记》中说:“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据此,你认为秦始皇能在中国历史上有如此地位,最主要是因为他 A.兼并六六国B.确......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导学案

    第15课 明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 七年级历史下册学案白喜娟第17课时 教师寄语:才华是血汗的结晶。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学习目标:1、识记明朝的建立,归纳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