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惧症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

时间:2019-05-14 19:3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恐惧症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恐惧症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

第一篇:恐惧症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

一、一般资料

戴某,男,17岁,某普通中学高中二年级学生,家中有一姐姐,身高170cm左右,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历史,父、母亲大专毕业,在机关工作,收入稳定,父母家族均无精神疾病历史。

戴某足月顺产,家庭经济条件一般,与爷爷奶奶同住,家里他这一辈就他一个男孩,自己有一个姐姐,全家人自他出生就对他疼爱有加,但父亲对他的要求较严,希望他将来可以出人头地。自幼就性格腼腆,少说话,对于家中的陌生客人经常躲而不见。

念书期间,在幼儿园、小学期间,伙伴就较少,不太会与人交往。但因为上学时自己聪明且非常的勤奋用功,成绩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很好的,虽然与别人的交往较少,但有家里姐姐、父母、爷爷奶奶的理解和关爱,对各方面的发展,自己认为很顺利。但自从考入高中、寄宿在学校,离开姐姐、父母、爷爷奶奶后,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家庭环境,离开了能够包容自己的爷爷奶奶、父母、姐姐,就开始感到很多的事情非常不顺利,很让自己苦恼,让自己不知所措。

两个月前,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用余光看了一下前桌的女同学,发现此女同学偏着半个身子靠着桌子写字,正巧女同学摸了一下自己的耳朵,他当时认为这影响了他,因为女同学从他的眼光里看出“问题”才偏着半个身子写字,同时摸耳朵是在警告他。从此,只要在余光范围有人,特别是异性,他就很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学习没有效果,而且很慌乱。起初只是在余光范围怕见到异性,后来发展到与同性、与老师交往不敢使用目光,怕人们看出他的目光有问题。

从此,他基本上不与同学来往,很少参加集体活动,与同学之间感情也越来越淡漠,感觉在学校里没有人可以了解自己,信任自己,帮助自己,孤独感和自卑感时时刻刻笼罩着自己,情绪很不稳定,时而抑郁,时而焦虑,痛苦至极。由于情绪很不稳定使得学习精力很难集中,效果非常差,成绩也急剧的下降。现在已经休学在家,与家人交往基本正常,言语较少,目光闪烁。

老师和同学都说他性格太内向,与人相处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近来与人交往都不敢抬头,老低着头,很紧张,好象在躲避什么。集体活动也不积极参加,基本上没有一个可以互相倾诉的朋友和伙伴。

心理测评结果

SCL—90测验结果:恐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指数超过正常范围。

二、主诉:

自小就比较不会与人打交道,特别是考入高中以后,在学校的寄宿生活太累,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处理。目前最大的苦恼就是我认为“自己的眼光里有‘不正派’的东西,怕别人从我的眼光里看出来”,所以就很少与人交往,害怕交往,而缺乏了交往,同学们对我很冷淡,我自己内心越来越感到空虚、孤独,情绪时好时坏,学习成绩和效率明显的下降。

三、咨询师的观察:

求助者衣着整齐,说话有礼貌,表情不自然,情绪较低沉,不敢与咨询师有目光接触。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个性孤僻、情绪不稳定,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差。

综合分析所获得的临床资料,对求助者问题持续的时间、强度和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的性质和严重程度进行分析、判断,根据心理测验结果和躯体疾病历史、精神病家族历史以及典型心理与行为异常的表现排除了精神病、神经病。

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表现高于心理问题的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适应不良

2、人际交往障碍

3、自我评价过低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同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与近期目标:缓解求助者的抑郁和焦虑等不良的情绪,解答青春期困惑,克服人际交往的障碍即克服不敢用目光与人交往的障碍,逐步的改善人际关系。

2、最终目标与长期目标:协助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学习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培养求助者独立自理的能力,回到学校、适应学校的集体住宿生活。克服不良个性特征的制约,注重自身有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完善自己的个性,最终养成求助者健康的心理,掌握并灵活运用人际交往的原则、方法和正确途径,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水平,培养高尚的人格品质。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主要咨询方法与使用原理:行为疗法、认知领悟疗法、支持心理疗法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人际交往障碍和学校环境适应不良上,人际关系问题是处在青春期中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是导致各种神经症状的主要因素。人际交往障碍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是造成求助者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家庭教育和自身素质方面,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情绪不稳定、性格内向,长期宠溺的家庭生活使他较难适应独立的学校,自理生活能力很差,形成了求助者不良的人格特征。由于处在青春期这个特殊的生理、心理发育时期,身心变化巨大,一方面十分渴望获得友谊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性,加之又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和自理能力,而求助者的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低,自我调整能力差,以致形成不正确的认识、观念,所以难以适应新的人际交往和学校环境较为复杂的关系,导致人际交往障碍。求助者在学校认识和协调人际关系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主要是以下原因造成的:

(1)认知偏差:在人的心理过程中,认知是基础,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情感和意志,主导行为取向。正确的认知会产生健康的情感和意志;错误的认知则导致消极的情感、意志和不良的行为。求助者在进入青春期后,出现了一些正常的性幻想、性欲要求,但是又用成人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要求自己,对自己的想法进行谴责,对人际认知存在错误想法,从而出现怕别人从眼光里看出来他的“问题”,与别人交往不敢用眼光。

(2)个性缺陷:性格是一个人稳定的态度体系和习惯了的行为方式,是个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性格可以改变和弥补气质的某些消极因素,对人生具有积极的意义。良好的性格是身心健康基本保证,相反,不良的性格不仅严重影响人际关系、人的成长与进步,而且十分有害与身心健康,容易导致心理疾病。求助者的性格有着很大的缺陷,如过分的内向、个性的自我封闭、抑郁、过分依赖家人的心态,对人际关系有着非常大的消极作用。

(3)能力欠缺:人际交往能力欠缺也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原因之一。由于成长环境和个性方面的原因,求助者十分欠缺人际交往的能力,平时他即不爱说话,也很少与人来往,经常独来独往,孤家寡人,非常不善于为人处事,更欠缺这方面的锻炼。尽管有时他也希望和同学交往改善关系,但却不知道如何去做,产生了非常强的自卑感和恐惧心理。而他处在青春期这个“狂风暴雨”期,“眼光有问题”就成为他躲避交往恐惧的诱因。

综合上述的原因求助者的心理问题都是在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认知的偏差和能力的欠缺。所以应及时的采用操作性、时效性、目标性很强的认知疗法和行为疗法,使求助者尽快摆脱目前的困境。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之间的转换,再加上学校适应不良的催化,所以应转换到家庭环境后用支持心理疗法,在合适的时机再回到学校,融入学校正常的学习、生活。

2.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90分钟

心理测验收费:SCL—90 每次100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心理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2005年9月27日

目的:

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

建立信任感和情感互动协调;

确定主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安排近期目标;

使求助者了解他自己的心理障碍;

使求助者的困难正常化并注入希望;

设置日程安排(提供一个可遵循的基本原则)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心理咨询的性质和限制以及咨询过程中有关事项与规则;

协助求助者做相关的心理测验,同时了解求助者的成长经历;

了解求助者为什么要进行咨询,想通过咨询达到什么目的,陈述自己的问题出在那里,对咨询的期望是什么?

发现求助者问题,做出评估和诊断;

与求助者一同协商、确定咨询目标;

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进行分析,找出求助者的认知偏差,让求助者理解自己心理与行为问题背后的存在的心理不成熟。

布置家庭作业:写出自己关于青春期的人际交往的认识。

第二次:2005年10月4日

目的:

加强咨询关系;

找出求助者对人际关系非理性认知,并进行纠正,使求助者自己用悟到的正确认知去说服自己;

鼓励求助者向人调查,了解别人的想法;

方法:会谈、行为疗法、认知领悟法

过程:

1、通过会谈,加强咨询关系。

2、找出求助者对人际关系的非理性认知,咨询师针对求助者的认知,在对他的观点表示理解的基础上,进行了提问,促进求助者对正确认知进行领悟,让他领悟在青春期有性方面的需求是人的天性所需要,同时别人不会从他的目光看出他的想法有“问题”。

3、鼓励求助者用调查的方式来获得真实的结果来纠正自己的错误认知。

4、布置家庭作业:用目光直视每个家人2分钟后,询问他们从目光中看出什么?

第三次:2005年10月11日

目的:

1、缓解焦虑情绪

2、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方法:行为疗法(暴露法)、认知疗法

过程:

1.分析上次的家庭作业,指出原有认识的不合理性,进一步纠正。

2.与求助者一同列出社交恐怖的情景,鼓励求助者直接接触社交恐怖的情景,直到紧张感觉消失。

3.鼓励求助者与他认为的比较喜欢的人进行主动的交往和互动;强化求助者对人际关系重要性的重新认识。

4.布置家庭作业:一周内与自己比较喜欢的家人,并且主动的与他们去沟通,并记录沟通的心得。

第四次:2005年10月18日

目的:

1.学会合理正确的评价在校的学习、生活,提高自理能力;

2.提高处理人际交往矛盾的水平,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3.加强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沟通

方法:认知疗法、支持心理疗法

过程:

1)针对求助者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促使求助者认识自己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欠缺,从而利用科学理性的认知去改变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模式,锻炼、提高自己社会、生活的自立能力。

2)与老师商量,回到学校,指导他多利用集体的活动、班会、生日聚会的场合去与人交往,多与同学交流接触。

3)咨询师与老师协商,请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多鼓励、表扬求助者。

4)布置家庭作业:找出自己的能被同学和老师接受的5个优点,并确认就是自己的优点,意在提高求助者与人交往时的自信心。制定自己与人交往的一个计划(一周内)

第五次:2005年10月25日

目的:

1)巩固咨询的效果;

2)训练交往能力;

3)从人际交往中完善人格欠缺。

方法:会谈、行为训练、支持心理疗法

过程:

1)通过与求助者一同分析他的家庭作业,提高他对人际交往的自信。

2)继续强化求助者对同学和老师的人际关系,利用角色扮演习得正确的交往技巧,并要求求助者尽快的迁移到现实的生活中去。< br /> 3)与求助者共同分析他性格上的缺陷,鼓励他在完善自己的性格上下功夫,改善人际关系的深层动力,克服自己的弱点,使自己的性格不断的得到完善。

4)布置家庭作业:记录自己的情绪与行为有什么改变。

第六次:2005年11月1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上次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指出求助者需要继续用积极、理性的态度去看待人际的关系和矛盾。

2)以后要不断的提高个人自信心,学会分析自己非理性认知,提高自我的情绪控制能力。

3)结束咨询,进一步巩固自己与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人际交往,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自己的评价:我不再害怕看别人了,我能接受别人直视和直视别人了,不再害怕眼光有问题,感觉轻松多了,我从新回到了学校的宿舍,逐步学会自己打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同学交往渐渐多了,不再象以前那么忧郁,我觉得自己自信、有主见了。老师对我评价挺好的,我很开心,我的成绩也好多了。

2.SCL—90测验复查结果:恐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指数正常。

3.咨询师的评估:两个月后,咨询师进行了回访和跟踪,求助者的交流态度和状态都是非常好的,与同学和老师的关系比较的融洽。老师与同学反映,求助者与以前相比在为人处事上有了非常大的进步,能与同学有说有笑,整个人变的自信、乐观了。

此次的咨询结构比较的严谨,咨询关系的建立比较好,咨询方法基本恰当,咨询过程相对完整,条理比较清楚。

华人心理咨询网http://www.xiexiebang.com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02784530206夏老师,心语心理医生网上在线工作QQ:362890071 华人心理咨询网http://www.xiexiebang.com华人心语心理咨询中心电话02784530206夏老师,心语心理医生网上在线工作QQ:362890071 社交恐怖症

■[个案]“要我上台发言,还不如把我杀了。”小张是名高中生,性格内向。上初中时,由于爱斜着眼看同一排的女生,引起了对方的反感。调换座位后,仍无法改变这种行为,后来连男生也不愿意坐在他旁边了。从此他便认为世上最难打交道的是人,十分害怕与人交往。老师说,每次遇到同学必须轮流上台发言,他宁愿装病逃学,也不敢面对朝夕相处的同班同学说话。小张显然是得了社交恐怖症。

[应对]内向的孩子在青春期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调整心理状态,就会惧怕与人交往,从而引发社交恐惧。因此作为父母应及时审视自己对待孩子的行为是否恰当,并尽早纠正不恰当的教育行为,对孩子给予更多表扬和鼓励。孩子则要注意训练用大胆而自信的眼光看别人,为建立自信心打下基础。

[小贴士]患社交恐怖症的人,面对不熟悉的人讲话、在众人注视下运动或与异性交往时,往往会出现显著的、持续存在的担忧或恐惧,担心自己将面临窘境或耻辱。患者对所恐惧的环境一般采取回避行为,即使坚持下来也十分痛苦,经常会出现焦虑、多汗、面红耳赤等症状。

心理咨询案例 社交恐惧症

作者: 来源: 更新日期:2009-6-27 阅读次数:72 女士,女,27岁,北京市人,本科学历,未婚,社会经济地位中等,广东某国际贸易公司财务部职员。无家族精神病史,无器质性伤病史,无不良嗜好。

王女士是独生女,父母在外交部驻外大使馆工作。从出生3个月起,父母就连续出国工作8年,回国后虽然在外交部机关工作,也是经常有出国任务。王女士从小与外祖母生活,很少能和父母在一起。因为父母不在身边,外祖母对欢欢百般呵护,很怕王女士发生问题,经常是千叮咛万嘱咐要注意安全、别遇上坏人。从上幼儿园到小学毕业,都是由外祖母或保姆接送;从家到学校到回家,十多年两点一线不让接触外界。王女士在幼儿园时就不爱合群,性格温顺、听话,胆小孤僻。上学后学习用功,成绩优秀,成绩稍不理想就着急、烦恼;喜爱文学和绘画;家里藏书很多,有时间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阅读,读了上百篇中外小说名著。就是不爱与人交往,从中学到大学毕业,也没有几个要好的朋友。

在大学5年的校园生活中,人际交往问题仍然没有明显的改变。与同寝室的女同学关系紧张,经常为琐碎小事产生矛盾。有些男同学主动来试图接近她时,她经常采取冷淡的态度,认为他们会有不好的企图。临毕业时,她对一个外班的品学兼优的男同学有好感,聊了几次天,觉得很合得来,就鼓足勇气约他周末去公园玩,没有想到他以论文没有写完婉转地拒绝了。这使她非常气恼,男人都是假情假意,再也不想理他了。后来从别人那里得知他在原籍已有女朋友后,她对他又有了非常强烈的崇敬感,懊悔自己没有能早些认识他。还感到自己冒失地去约会他,被他拒绝是一个天大的耻辱,心里又想他又怕见到他。白天,在校园从宿舍到教学楼的路上或食堂里,诚惶诚恐地搜索着他的身影;夜晚躺在床上满脑子都是他的音容笑貌,经常自编自演地遐想着与他聊天、散步、郊游,甚至抚摩他的身体、他的敏感部位,与他同床… …,两手不自觉地伸向自己的乳房和下身。一想到此,她就心慌意乱,面红耳赤。可是在内心又深深谴责自己怎么会这样无耻下流,为此忍受了2周的烦乱与失眠。平时很正常的例假不知为什么也错后了10天。整天害怕,怀疑自己是不是怀孕了,如果真的怀孕了,那太丢人了!只有一死了之。看到别人有意无意看自己时,就觉得他们一定知道了自己的“丑事”而马上逃避开对视的目光。

一天在食堂排队买饭,听到有人在背后小声叫她,回头一看,正是那个男同学。对视着他的眼睛,她感到心慌意乱,面红耳赤,就像自己裸体站在众人面前一样无地自容,马上低头跑回宿舍大哭了一场。

她没有参加毕业典礼的合影和会餐,也没有和同学们主动联系过。

毕业后由亲友介绍,2000年初来到现在的公司工作。开始的半年多时间,她感到离开了让自己窘迫、蒙羞的大学环境,心情还好,工作也比较顺利,与同事关系方面,虽然交往面比较小,但也没有太大的问题。

有一次,上级公司财务监理来进行常规财务账目审查,欢欢不知为什么非常紧张,本来账目很清白,但在回答监理的提问时结结巴巴,面红耳赤。领导知道后找她问话,也出现这种情况。从此,她怕见到领导,怕上级来检查,怕与同事近距离的目光对视,怕开会发言,甚至不愿到食堂就餐,和以前不愿进校门一样不愿进入公司的大门。明知没有什么可怕的,但就是控制不住,生活和工作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心理测验结果:

1、EPQ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测验结果:

测 验 P 量 表 E 量 表 N量 表 L量 表

粗 分 4 6 21 6

T 分 45 40 70 75

2、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结果:

总分:230 总均分:2.67 阳性项目数:67 阴性项目数:23 阳性症状均分:3.5

因子分(正常人上限2.5分)

因子 因子分

1、躯体化 2.3

2、强迫症状 3.0

3、人际关系障碍 3.8

4、抑郁 2.5

5、焦虑 3.3

因子 因子分

1、敌对 2.3

2、恐怖 3.9

3、偏执 1.7

4、精神病性 2.2

5、其它 1.7

二、主诉:

“上大学期间有过一次短暂的暗恋,虽然我与他之间什么都没有发生,但我从此以来不敢与别人目光迎视,开始是不敢对同班女同学的目光对视,后来发展为对班里男同学的目光也不敢对视,进而对与自己年龄相当的男性和女性的目光都不敢迎视,怕他们知道了我的丑事,认为我的目光是不正常的,为此深深地陷入痛苦之中。”

“离开大学环境,到了工作岗位,以为换了一个环境可以摆脱不敢与别人对视的苦恼,但仍然没有什么大的改观,又出现了这种情况。特别是害怕领导的目光对视,有时害怕出入公共场合和社交场合,自知这是一种病态,但是又无力摆脱,十分痛苦。”

“我至今还没有正式地谈过恋爱,亲友介绍了几次,我都没有勇气去见面。”

“自己也曾看过不少关于心理治疗方面的书籍,也知道这种症状叫做社交恐怖症,是心理问题造成的。我下决心要改掉,但是一到实际生活中就常常不是那么回事了,怕别人看出自己的目光和表情不自然,怕人家怀疑自己有不道德的想法和行为。有一段时期感觉好一些,过后又犯,总也摆脱不了这种阴影。”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自己连别人的目光都不敢对视,那怎么能在社会中生活呢?”

“我听说心理咨询可以治疗社交恐怖症,但是几次下决心来咨询,都没有敢来,我怕也会不敢看咨询师的目光。”

三、观察印象:

动作缓慢,神情紧张疲惫,多汗,低头、目光游移、躲避对视,话语少,低语调、语速稍慢、断续,开始交谈时语音有颤抖。思维、逻辑有层次,衣着得体、化妆适度,有礼貌、频繁使用敬语。

四、评估与诊断:

根据对临床资料的收集和分析,该求助者智力水平正常,但对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与人交往困难,将应对窘迫不合实际的夸大,惧怕与领导交谈,不敢对视别人的目光。在上述交往中,求助者害怕在人面前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伴有显著的心悸、气短、出汗,紧张焦虑和植物神经症状。为此,该求助者对自感难以应付的人际交往和预期事件采取反复持续的回避行为。持续时间长(最近一次从去年10月至今),恐惧内容泛化。病史初起可追述到幼年期,有焦虑性人格基础。该求助者对上述症状有病感,认为不可思议,但克制不住,主动求治。在既往病史中,未见该求助者酗酒、药物中毒、脑外伤史。医院检查结果排除脑及躯体器质性病变引起的病因。EPQ心理测验表明,该求助者有抑郁质倾向,易焦虑、紧张,对刺激反应过度。SCL-90分析结果,总分230;阳性项目数67;强迫症状3.0;焦虑3.3;人际关系3.8;恐怖3.9;均超过正常人上限,其他因子分数阴性。综合上述资料,可排除精神疾病。

该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异常属于神经症性障碍社交恐怖症范畴。

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惧怕在正常人际交往场景中的近距离目光接触,有意回避,行为退缩,影响社会功能;

2、夸大潜在危险,过分关注自身躯体症状,联想中引发紧张和焦虑,有植物神经紊乱症状;

3、自知恐惧感过分,不合乎情理,但不能自控与消除,有苦恼、痛苦体验;

4、不能接纳自己的弱点,缺乏自信,失去生活目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和诊断,与求助者协商确定如下咨询目标:

(1)具体与近期目标:缓解求助者的紧张焦虑,改善其当前人际关系,适应职场人际环境,部分恢复其社会功能。

(2)最终与长远目标:帮助求助者理智地认识客观现实,取代非理性观念,愉悦的接纳自己,建立对社会生活的自信心,完善求助者的个性,增强其社会(人际)适应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习得健康有效的人际交往技巧。尽可能地全面恢复社会功能。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1、咨询方法与适用原理:认知—行为治疗

求助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其适应不良的社会交往行为上,无论是回避的行为倾向还是人际关系的紧张,都是因其不良的社会适应模式所直接导致的。而这一系列的不良行为模式,都是在其成长经历的背景下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不断习得和形成的。这其中无论是情绪的变化,还是行为的异常,也都同样存在着个体社会认知的偏差和不合理等因素。而行为的不断重复和强化,反过来又会加剧认知和个性的偏离,再加上教养方式和学校教育环境等不利因素的加重和催化。如果不及时采用操作性、目标性、时效性很强的行为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方法加以矫正,求助者将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极易导致逃避社会现实,自我封闭的结果。

求助者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焦虑性人格基础让该求助者更加敏感地捕捉人际交往中的他人评价因素,对现实的认识过分偏颇于不幸和担忧,并感受其带来的紧张和焦虑。其注意力全部集中于身体的恐惧反应上,或自认为存在窘迫的身处环境中,失去了洞察内在感受和外在现实的能力。

要改变求助者原有的情感体验、情绪反应、处世态度和行为表现,需要从该求助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着手,了解其对生活状况的感知和思维模式,从中发现错误思维和认知扭曲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引导求助者逐步以客观积极的思维替代消极扭曲的思维,走出原有的循环误区。由于求助者有较多的躯体感受经验,这些经验被求助者不恰当的用以支持错误的认知。因此,在进行认知治疗的同时,辅以行为治疗,以缓解焦虑,重新建立认知和行为的联系,逐步纠正行为偏差。

鉴于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异常内容,以及其较高的文化水平和领悟能力,另外,求助者目前的典型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还没有达到较为严重的程度,都比较适于采用如上咨询方法。

2、双方的权利与义务

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及其监护人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

(1)求助者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选择咨询师;

(2)对咨询进程不满意可要求更换咨询师;

(3)对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的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义务:

(1)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

(2)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咨询收费、咨询时间等方面的规则;

求助者应尊重咨询师,按照预约时间不失约、不迟到,如有特殊情况提前通知咨询师。

咨询过程中咨询师的权利和义务:

(1)热爱本职工作,坚定为社会做奉献的信念,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增强技能,提高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与求助者建立平等友好的咨询关系。

(2)心理咨询师不得因求助者的性别、年龄、职业、民族、国籍、宗教信仰、价值观等任何方面的因素歧视求助者;

(3)心理咨询师在咨询关系建立之前,必须让求助者了解心理咨询工作的性质、特点、这一工作可能的局限以及求助者自身的权利和义务;

(4)心理咨询师在对求助者进行工作时,应与求助者对工作的重点进行讨论并达成一致意见,必要时(如采用某些疗法)应与求助者达成书面协议;

(5)心理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不得产生和建立咨询以外的任何关系。避免双重关系(尽量不与熟人、亲友、同事建立咨询关系),更不得利用求助者对咨询师的信任谋取私利,尤其不得对异性有非礼的言行;

(6)当心理咨询师认为自己不适合对某个求助者进行咨询时,应向求助者做出明确的说明,并且应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将其介绍给另一位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或心理治疗师;

(7)心理咨询师始终严格遵守保密原则。

3、咨询时间与收费:

咨询时间:每周一次,每次1小时。

咨询收费: 门诊收费咨询: 周一至周四每小时268元,周五至周日每小时368元。

网上收费咨询: 周一至周四每小时168元,周五至周日每小时268元。

七、咨询过程:

咨询阶段大致分为:

1、诊断评估与咨询关系建立阶段;

2、心理帮助阶段;

3、结束与巩固阶段。

具体咨询过程:

第一次咨询 2005年8月7日

目的:

1、了解基本情况;

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问题;

4、探寻改变意愿;

5、进行咨询分析。

方法:会谈、心理测验

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询问基本情况;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与规则;

2、做EPQ艾森克人格问卷(成人)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测验,同时了解成长过程,尤其是长期养成习惯和发生的重大事件;

3、确定咨询目标;

4、摄入性交谈,鼓励、启发其倾诉,以倾诉宣泄为主,辅以认知性引导,收集临床资料,探寻求助者的心理矛盾及改变意愿;

5、将测验结果反馈给求助者,并做出初步问题分析,让其理解“我为什么会这样?”;

6、布置咨询家庭作业: 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紧张焦虑,想法与体验。

第二次咨询 2005年8月14日 目的:

1、加深咨询关系;

2、突破应对策略。

方法:了解求助者的认知模式、核心信念、条件信念准则、生活事件和认知脆弱性的相互作用、补偿和对应策略、目前障碍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其自我分析进行引导,适当的肯定其正确做法、想法。引导其自我比较、自我分辩、自我检讨,引出正确认知。

分析作业,寻找当前典型问题和问题情境,搜索情境中典型的自动思维,再现问题情境中的感觉和行为,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就人际交往时的恐惧感进行情境再现。经过两次重复当时情景,发现有的时候这种自我的负性认定好像才是最重要的原因,当认为不会出现紧张时,就不会有问题,当认定自己会紧张时就会非常紧张。当然这种认定有的时候是经历过、证实过,有的时候是心理联想造成的。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对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事件的程度与情绪反应程度的比较;

2、谈在人际交往行为的问题,找出差异,促进自我认知;

3、初步制定“行为契约”,以加强自我控制,并在咨询室进行演练;

4、布置咨询作业:我在人际交往中比较好的事例分析。

5、制定反馈表,记录行为。

第3次咨询 2005年8月21日

目的:

1、学会合理自我评价;

2、提高自我控制力;

3、加强人际交流。

方法:会谈;合理情绪疗法、行为治疗“代币法”。

过程:

1、反馈咨询作业:“行为契约”完成顺利,得到同事的赞许,并在某天午餐时,比较自然地进入食堂,和同事打招呼。有了从容的体验感受;

2、进一步分析行为与情绪、人际的关系,强化“合理观念”,并引导对人对事的合理评价,练习评价领导及同事;

3、使用“代币法”,逐渐增强人际交往的数量。

第4次咨询 2005年8月29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发展交往策略;

3、增强自信心。

方法:

会谈、心理测验法、认知行为法。

过程:

1、反馈作业:完成顺利,继续执行;

2、肯定其交往能力认知行为方面的进步,找出交往策略问题;

3、训练面对面解答提问,以提高交往自信,减消紧张情绪,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务交流方面。

4、布置咨询作业:

先前事件与当前情绪之间的关联,合理认知与评价。

第5次咨询 2005年9月16日

目的:

1、巩固咨询效果;

2、结束咨询。

方法:会谈

过程:

1、反馈作业:评价交往策略应用,调整对应人际关系角度;

2、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自我监督与控制;

3、基本结束咨询。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4、进一步巩固与亲友、同事、领导的关系。

八、咨询效果评估:

1、求助者的自我评价:

“在公司里愿意与人主动说话了”;

“感觉同事们开始喜欢我了”;

“我不再害怕与领导对话了”;

“现在我有信心接受男朋友的约会”

和领导一起去深圳出差7天,顺利完成了任务;

在庆祝公司成立5周年晚会上参加了集体舞表演。

2、咨询师的评估:

本案例综合运用了“心理分析”、“认识领悟”、“行为疗法”等治疗方法。这就使来访者不仅对自己的症状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新的认知结构,解决自身尚未解决的内部冲突,深化自我认识,学会面对社会现实,逐渐形成正常的人际交往,达到了消除心理障碍的咨询目标。同时提示心理咨询的局限性,为达到长期目标而继续努力。

通过回访和跟踪,发现咨询已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改善了自我封闭行为,促进了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提高了工作适应性水平。

心理咨询案例 社交恐怖症

作者: 来源: 更新日期:2009-6-27 阅读次数:49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情况:吴某,女,一十九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既往健康状况与咨询史:该来访者既往身体健康,没有得过大病,也无明显躯体疾病,未进行过心理咨询。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她认为自已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后来她哭诉说,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她急切地问:“老师,请她快点告诉我,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该怎样才能克服怪毛病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神色慌张而羞怯,动作僵硬,面谈中眼神不敢直视对方。

四、评估与诊断

经过对求助者进行通过scl-90自评量表的测验及咨询交流,结果显示:因素项f1躯体化f2强迫f3人际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它T分1.2; 1.3 ;3.5 ;1.6 ;2.4; 1.2; 1.3 ;1.5 ;1.1 ;1.25

对照scl-90国内常模(成人),可以显著地看出晓婷的人际敏感分明显偏高,焦虑分次之(因子分一般应低于2分,3分以上表明有相当严重的程度)。

分析她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是指导来访者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加深对自己心理问题来源的认识,降低人际敏感程度和焦虑强度;最终目标是指导来访者克服社交恐怖心理,获得正常健康的人际交往。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方法和原理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中国大陆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故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中国式心理分析”、“钟氏领悟疗法”。咨询中要用符合病人生活经验的解释使病人理解、认识并相信他的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和不符合成年人逻辑的特点,这样可使求助者达到真正的领悟,从而使症状消失。

系统脱敏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即经典的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还有交互抑制理论。由于在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人员的鼓励、赞许对求助者的操作训练起着强化作用,使求助者在恐怖情境下仍保持放松,不再引起焦虑,这样,恐怖行为就会自然消退。换句话讲,心理咨询人员有步骤地让求助者在放松状态下想像以前曾引起他恐怖和回避的情境,逐步增加其耐受程度;由于处于放松状态,求助者一般不会出现回避行为,并且能直接体验到平静和放松的情绪,因而原先恐怖反应的强化因素被消除,这样经过反复多次以后,求助者的焦虑和回避行为就会逐步减退和削弱。

(二)双方责任与义务:向吴某指出心理咨询目标的效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求吴某每周准时来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并于每次咨询之后写出心理感受及心中的疑问。心理咨询人员要无条件的积极针对吴某的问题给与咨询服务,及时解答吴某心中的疑问。

(三)时间:6次(包括其中1次对来访者进行scl-90量表测评),每次1小时。

七、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以患者为中心,以倾听,共情为主,积极关注。

首先,让她回顾一下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我的耐心开导下,吴某细细地回忆道:“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一次我的考 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我重做生题,我不乐意。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说到不愉快的经历,吴某还讲道:„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我,一次提问没答好,老师当众批评我、挖苦我,我难过得直流眼泪。再就是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来自农村,家境不好,我经常主动帮助她;资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她自尊似的。她不但不把我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我、指责我、刁难我,故意当我的面和其他同学亲亲热热,冷落我、孤立我。这使我委曲极了,难过极了。我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后来,我们发生了冲突。我讨厌她、恨她、和她不讲话。我也觉得她讨厌我。不知不觉地我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

此阶段获得了吴某的充分信任,吴某把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历和内心感觉和盘托出,使其内心中压抑等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使其内心平静下来,开始理性面对自己的问题。

第二阶段:认知领悟过程,每次探讨一个问题。

与吴某进行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对其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产生影响的因素。使其领悟到:

1、父母对她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她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羞耻,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2、少儿时,她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3、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她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她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所以,人际矛盾这桩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她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4、正值青春期的她,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她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她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她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害伯、羞于见男生这种病态反而减轻了她的这种冲突。从心理学上讲,躯体的“症状”是内心冲突的“改头换面”。

5、当她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她愈感到“不自然”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她的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她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 了综合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回避同性,害怕男生外,还那么怕上课的老师的缘故。

在吴某对自己人际恐怖症状成因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焦虑心情有所缓解。

第三阶段:运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放松训练

由于个体在人际交往有心理恐惧感的同时还伴有强烈的焦虑、紧张和抑郁情绪,且和心理恐怖感产生交互作用,进一步加深患者的痛苦,所以在鼓励其带着症状自然生活的同时,辅以交互抑制松驰训练和躯体放松技术,利用这种方法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当在社交场合恐怖感觉出现时,意志上不是人为地与之它进行对抗,而是保持情绪自然,以一种新的刺激替代当前的思维活动。让吴某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我不断地鼓励吴某面对这种场面,让吴某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当出现恐怖感觉时,进行简单易行的自我放松训练。即让她在一套我的一些语言指令暗示下和轻松音乐伴随下,全身肌肉依次放松。

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如某位男生),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如任课老师)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

经过几次放松训练法,情景想象的治疗,吴某已经降低了在人际接触过程的敏感心理和焦虑症状,可以实现正常的社交活动,具备了相应的自信和平静。

八、咨询效果评估

吴某自述对人际交往不再感觉焦虑,与男生的交往已能保持轻松自信的态度,不再消极回避。

心理咨询人员观察到吴某在咨询的后期收尾阶段,表情放松,见面、交谈、离开的几个过程中表现出正常的人际交往态度,态度平静、积极,情绪良好。

第二篇: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

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

主诉:

我叫晓鸣(化名),16岁,我上初三。初一刚来学校时,第一次住校,我因为想家大哭,大闹了几天,影响很不好。后来在老师的帮助下,我慢慢平静下来,开始认真学习。初

一、初二我一直是全年级前三名。我爱好广泛,体育项目、文艺活动我都表现不错,担任班干部。上初三后,我学习成绩有所下降,第一次月考成绩是全年级第十,我很紧张。现在每次大大小小的考试,我全身会发抖,不能集中注意力做题。我很伤心,我知道他们都在说我。我妈妈和老师都说没什么,名次不重要,我已经很好了。这些道理我都知道,但就是一想到考试就害怕,一想到成绩就心烦,不能集中注意力了,总想心事,快中考虑了我该怎么办?

心理咨询诊断:

经过西安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对以上的盘顿,晓鸣属于考试焦虑症。

心理咨询师分析:

1、叙述中能感受到他是胆汁质的气质类型。思维灵活,勇于进取,性格刚强,处理问题容易情绪化。这种类型的学生成就动机高,容易发生焦虑反应。

2、对考试的认识不正确。他强调名次不重要,其实在他的潜意识里还是挺很重的。有较强的完美主义倾向。全年级前十名已相当棒了,同学们只有羡慕的份,有谁会笑话他呢?

3、心理调试能力较差。从入学到初三的考试失误都能看出哓鸣的心理调试能力不够好。家庭全方位的呵护,让他没有学会应对挫折的能力。有时候遇到困难并不全都是坏事。

第三篇:社交恐惧症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参考书

一例社交恐惧症学生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 要:本文是一例社交恐惧女大学生结合心理咨询实践,通过对王某进行scl-90自评量表的测验及咨询交流进行评估诊断,然后提出解决王某社交恐怖症心理咨询方案,最终达到帮助王某克服社交恐怖心理,实现正常的人际交往。

关键词:认知领悟;系统脱敏

一、来访者一般资料

来访者情况:王某,女,一十八岁,某大学一年级学生。既往健康状况与咨询史:该来访者既往身体健康,没有得过大病,也无明显躯体疾病,未进行过心理咨询。

二、主述和个人陈述

她认为自已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肌肉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最怕接触男生,即使在寝室里,只要有男生出现,也会不知所措。对老师也害怕,上课时,只有老师背对学生板书时才不紧张。只要老师面对学生,就不敢朝黑板方向看。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由于这些毛病,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后来她哭诉说,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她急切地问:“老师,请快点告诉我,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该怎样才能克服怪毛病呢?”

三、观察和他人反映

神色慌张而羞怯,动作僵硬,面谈中眼神不敢直视对方。

四、评估与诊断

经过对求助者进行通过scl-90自评量表的测验及咨询交流,结果显示:因素项f1躯体化f2强迫f3人际敏感f4抑郁f5焦虑f6敌对f7恐怖f8偏执f9精神病性f10其它T分1.2; 1.3 ;3.5 ;1.6 ;2.4; 1.2; 1.3 ;1.5 ;1.1 ;1.25 对照scl-90国内常模(成人),可以显著地看出王某的人际敏感分明显偏高,焦虑分次之(因子分一般应低于2分,3分以上表明有相当严重的程度)。

分析她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社交中的对人恐怖症。

五、咨询目标的制定

具体目标是指导来访者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加深对自己心理问题来源的认识,降低人际敏感程度和焦虑强度;最终目标是指导来访者克服社交恐怖心理,获得正常健康的人际交往。

六、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方法和原理

认知领悟疗法:是通过解释使求治者改变认识、得到领悟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失,从而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中国大陆心理治疗专家钟友彬先生首创,是依据心理动力学疗法的原理与中国实情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相结合而设计的。心理动力学疗法源于心理分析,故认知领悟疗法又称“中国式心理分析”、“钟氏领悟疗法”。咨询中要用符合病人生活经验的解释使病人理解、认识并相信他的症状和病态行为的幼稚性、荒谬性和不符合成年人逻辑的特点,这样可使求助者达到真正的领悟,从而使症状消失。

系统脱敏疗法:其理论基础是学习理论,即经典的条件反射与操作条件反射,还有交互抑制理论。由于在系统脱敏治疗过程中,心理咨询人员的鼓励、赞许对求助者的操作训练起着强化作用,使求助者 在恐怖情境下仍保持放松,不再引起焦虑,这样,恐怖行为就会自然消退。换句话讲,心理咨询人员有步骤地让求助者在放松状态下想像以前曾引起他恐怖和回避的情境,逐步增加其耐受程度;由于处于放松状态,求助者一般不会出现回避行为,并且能直接体验到平静和放松的情绪,因而原先恐怖反应的强化因素被消除,这样经过反复多次以后,求助者的焦虑和回避行为就会逐步减退和削弱。

(二)双方责任与义务:向王某指出心理咨询目标的效果需要双方的共同努力,要求王某每周准时来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并于每次咨询之后写出心理感受及心中的疑问。心理咨询人员要无条件的积极针对王某的问题给与咨询服务,及时解答王某心中的疑问。

(三)时间:6次(包括其中1次对来访者进行scl-90量表测评),每次1小时。

七、咨询过程

第一阶段:建立有效的咨询关系,以患者为中心,以倾听,共情为主,积极关注。

首先,让她回顾一下所经历过的不愉快事件,分析一下自己性格形成的过程,以找出造成她现在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我的耐心开导下,王某细细地回忆道:“我从小性格内向、胆小、孤僻。父母对我要求极严甚至苛求。父亲动起怒来特可怕。记得一次我的考 试成绩不理想,父亲让我重做生题,我不乐意。父亲怒气冲天地将钢笔甩到我脸上,笔尖刺伤了我的脸,鲜血直流.至今想起那件事还很害伯。父母很正统、很古板,对我的禁忌很多,不准我和男孩子交往。父亲认为女孩子在外蹦蹦跳跳、打打闹闹是不正经的,还容易上坏人的当。所以除了学校和家,我很少在外玩耍,从不和男生交往.中学时,见到男女生之间的往来很反感。”说到不愉快的经历,王某还讲道:“初中时,一向成绩很好的我,一次提问没答好,老师当众批评我、挖苦我,我难过得直流眼泪。再就是大一时,同室一位同学来自农村,家境不好,我经常主动帮助她;资助她,可这样反而伤了她自尊似的。她不但不把我当朋友,反而时常挑剔我、指责我、刁难我,故意当我的面和其他同学亲亲热热,冷落我、孤立我。这使我委曲极了,难过 极了。我恨自己,自责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人。后来,我们发生了冲突。我讨厌她、恨她、和她不讲话。我也觉得她讨厌我。不知不觉地我就怕和人接触了,愈来愈害羞了。”

此阶段获得了王某的充分信任,王某把自己的成长经历经历和内心感觉和盘托出,使其内心中压抑等不良情绪得到发泄,使其内心平静下来,开始理性面对自己的问题。

第二阶段:认知领悟过程,每次探讨一个问题。

与王某进行探讨其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对其内向、孤僻、胆小的性格产生影响的因素。使其领悟到:

1、父母对她交往中的禁忌以及灌输的与男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使她的性格中形成了较强羞耻,这对人际交往起着阻碍作用;

2、少儿时,她父亲发怒导致的恐惧反应和老师当众的批评、挖苦所产生的羞辱反应在她心灵深处留下了负性心理印痕。这种印痕会由于日后的负性生活事件而被激活,对心理障碍的产生和发展起作用;

3、在与同学相处中感到“好心未得好报”,反被误解,恶意相待,于是委屈、怨恨、愤激;又由于心理防御机制的作用,这些挫折反应在潜意识中被转换为对那位同学的压抑的敌意和回避反应导致她产生了泛化心理现象(即由对某一人的敌意、回避发展为对周围的人都产生了戒备心和回避反应);另一方面,自责、自怨加重了她性格中的羞耻心和胆怯。所以,人际矛盾这桩负性生活事件是导致她对人恐怖的直接的、现实的诱因。

4、正值青春期的她,一方面有着正常的与异性接触的愿望;另一方面她已经内化了的有关两性交往的“羞耻感道德意识”有意无意地使她批判自己的想法,抑制自己的欲望。因而,她常常处在一种是否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冲突之中。而害伯、羞于见男生这种病态反而减轻了她的这种冲突。从心理学上讲,躯体的“症状”是内心冲突的“改头换面”。

5、当她出现对人恐怖反应后,便批评、督促自已该怎样怎样,控制自己不要怎样怎样,这就产生了一种暗示、强化“症状”的作用。再加之她愈感到“不自然”头脑中就愈多地出现“想象观念”。这进一步导致了她的自我感觉恶化。如此恶性循环,“症状”便日益严重了。她在这种想改变又未能改变,想摆脱又无力摆脱的困境中,早年的负性心理印痕被激活了,与现实问题交织在一起,产生了综合作用。这就是为什么除了回避同性,害怕男生外,还那么怕上课的老师的缘故。

在王某对自己人际恐怖症状成因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焦虑心情有所缓解。

第三阶段:运用系统脱敏疗法进行放松训练

由于个体在人际交往有心理恐惧感的同时还伴有强烈的焦虑、紧张和抑郁情绪,且和心理恐怖感产生交互作用,进一步加深患者的痛苦,所以在鼓励其带着症状自然生活的同时,辅以交互抑制松驰训练和躯体放松技术,利用这种方法诱导求治者缓慢地暴露出导致神经症焦虑的情境,并通过心理的放松状态来对抗这种焦虑情绪。当在社交场合恐怖感觉出现时,意志上不是人为地与之它进行对抗,而是保持情绪自然,以一种新的刺激替代当前的思维活动。让王某在一个假想的空间里,不断地模拟发生社交恐惧症的场景,不断练习重复发生症状的情节,我不断地鼓励王某面对这种场面,让王某从假想中适应这种产生焦虑紧张的环境。当出现恐怖感觉时,进行简单易行的自我放松训练。即让她在一套我的一些语言指令暗示下和轻松音乐伴随下,全身肌肉依次放松。

每天做二至三次想象——放松训练。即在想象中将最想见又最怕见的人(如某位男生),想回避又回避不了的人(如任课老师)突然呈现在自己面前,体察自己的情绪反应和心理反应,然后放松,使情绪和肌体产生由紧张到松驰的反应,最后产生意向上的适应并扩展到现实行为中。

经过几次放松训练法,情景想象的治疗,王某已经降低了在人际接触过程的敏感心理和焦虑症状,可以实现正常的社交活动,具备了相应的自信和平静。

八、咨询效果评估 王某自述对人际交往不再感觉焦虑,与男生的交往已能保持轻松自信的态度,不再消极回避。

心理咨询人员观察到王某在咨询的后期收尾阶段,表情放松,见面、交谈、离开的几个过程中表现出正常的人际交往态度,态度平静、积极,情绪良好。

通过scl-90自评量表对吴某进行复查,人际敏感分数、焦虑分数已恢复到常模水平。

本文档由原创作者两性用品http://www.xiexiebang.com成人用品站长上传,只为分享经验与体会,请尊重版权。

第四篇:青少年心理咨询常见案例

青少年心理辅导常见案例

例一:女,16岁,初三学生

咨询原因:中考前焦虑,影响学习效率

首次来访主诉:精神无法振作,不能完成作业,说不出原因地烦躁,不愿上学。有时愿与人谈天论地,有时只想一人呆着。对家里的人反感,饭后呕吐已两个月,常常失眠,多梦,经常无缘无故想哭。来访者母亲介绍:两个月前开始饭后岖吐,不敢吃东西。不进食时做呕吐状。夜间说梦话,内容多和考试有关。近来面临中考,学习特别紧张。一个月前感冒,结果有两门功课没考好,经受不住就想哭,老师建议休息,但她怕考不上高中,面子不好看。家长和老师都理解她,劝解,但她自己给自己施加压力。常常自卑,对考试特别害怕,认为自己记忆力不好。

例二:男,1岁,应届大学考生

咨询原因:高考后情绪压抑、紧张、焦躁不安

首次来访主诉:考试前虽然很紧张,但头脑还清醒,思想单纯,只想考进重点大学,没想别的问题,但考完后的这些日子里反而失眠,心情紧张,每天脑袋发胀,坐立不宁。

这次考试不太成功,可能不会被重点大学录取,如果这样我就太冤枉了,我念初中时,一直没落过前三名之后。高中时在学校也是前五名的学生,全市统考是第20名,都说我准能考取重点大学,可在临考时我很紧张,有的考卷没能答完。这件事我越想越难过。另外,考不取重点大学就只能去外地,我的志愿在外地的大学是非重点大学,这事一想赶来就害怕。我从小没离开过家,没离开过父母,我对去外地读书没信心,不知大学里厢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怎样处,万一出点问题,都不知道找谁请教和商量。我感到很压抑,想大喊几声轻松一下。在中学时我有几个好朋友,这次分开不知何时能再见,有些失落感。现在我朦艨胧胧地感到要走进社会了,要独立生活了,可是不知前面等待我的是什么,就象是黑夜里走路,不知前面还有没有路,每迈一步都提心吊胆、顾虑重重。

例三:女,21岁,大学四年级学生

女孩来信诉说了近年来的苦恼,她在信中说:“长期以来,我一直经受着心理障碍的困扰和折磨,时至今日,我仍旧无法摆脱这个阴影。它已经给我的生活和学习造成了很大的损失。我真心希望心理老师能帮助我!”她还在信中提出了会见时间,又特意嘱咐道:“我不愿这件事让别人知道,我没有勇气前来敲门,请你们将咨询室外的门开一小缝,我即可进来。”

按照约定时间,心理老师把门敞开着。她来了,神色慌张而羞怯,大步跨入咨询室后赶紧把门关上。心理老师一面热情地为她让座,一面告诉有关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并表明乐意为她排忧解难。她认为自己是个怪人,有个害羞的怪毛病。两年多来,从不多与人讲话,与人讲话时不敢直视,眼睛躲闪,像做了亏心事。一说话脸就发烧,低头盯住脚尖。心怦怦跳,起鸡皮疙瘩,好像全身都在发抖。她不愿与班上同学接触,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个:怪人。最怕接触男生,对老师也害怕,常常因为紧张,对老师所讲的内容不知所云。更糟糕的是,现在在亲友、邻居面前说话也“不自然”了。极少去社交场所,很少与人接触。自己曾力图克服这个怪毛病,也看了不少心理学科普图书,按照社交技巧去指导自己;用理智说服自己,用意志控制自己,但作用就是不大。后来她哭诉说,这个怪毛病严重影响了她各方面的发展:学习成绩下降;交往失败,同学们说她清高。她正在争取入党,同学关系不好肯定不行。眼看就快毕业了,这样下去怎样适应社会呢?她急切地就:“老师,请你快点告诉我,我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该怎样才能克服怪毛病呢?”

例四:男,18岁,高三学生

来访者主诉:近来脑子很乱,注意力集中不起来,想一个问题无法中止,无休止的联想下去,有时候脑子里不断地问同一个问题,为此心里烦得很。

既往史:来访者很聪明,初中时就喜欢钻研问题,对学过的功课都要搞清楚,不然不罢休;高中时开始考察人生,觉得生活很不真实,怀疑存在的真实性,见事情就思考,拚命追究根源,当时想不清就记在本子上,过后再拚命想,有些问题是琐事,也不放过。甚至想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如“为什么钥匙能把门开开?”等等。

例五:女,19岁,高中

既往史:身健,无任何躯体不适。无精神病家族史。咨询原因:想克服报复心理。

首次来访主诉:在初中时,对任何事都好强,从不服输,爱和别人辩论,非辩赢不可。有一次一位女同学骂我大小眼,我很生气,并想: “我非找机会教训她一次不可”。升入高中以后,那位同学进了另一所中学。再也见不到她了,但心里的报复情绪未消。于是便找到她打了她两记耳光,当时觉得出了气。可是在打她时有几个男学生在场,那几个男学生打抱不平又把我打了一顿,以后,更增强了我的报复情绪,但又找不到好机会,很苦恼。

例六:男,20岁,大学一年级学生

首次来访主诉:自高考前出现心悸,高考后心悸频繁。大一第二学期开始后,脑袋发木,头痛,注意不集中,烦躁。不能控制自己,对各类事情兴趣下降。每逢考试,症状加重,对考试有恐惧感。初中二年级时,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时间己到,但尚有一题未答,心里一紧张造成遗精。后在高中二年级时,又有一次类似情况出现。从此对考试有紧张情绪。

例七:女,19岁

咨询原因:在街上走路时心紧张,怕人看。

来访者:我觉得自己走路的姿势太难看,所以一上街就紧张,在人多的地方几乎不敢迈步。咨询师:有这种感觉是从什么时候开始?

来访者:三年多以前,开始时没这么重,只是不敢穿高跟鞋,后来不愿在我姨面前走路。有一个星期天,我姨和姨夫来我家,我买了一双高跟鞋试穿。穿上后走不太稳,因为从来没穿过。我姨看了后,说了句特别难听的话,我都不愿意重复这句话,我听了后很难过,哭了一下午,后来我再也不敢穿高跟鞋了,过了几天,我还是忘不了骂我的那句话,一想起来就想哭,真想骂我姨几句出出气,可又不敢,我也不会骂人,心理委屈得很。从那以后,我觉得穿平底鞋也走不好路了,姿势难看。我姨常到我家,她一来我就跑出去,跑不掉时也坐在椅子上不站起来,更不在她面前走路。后来在大街上也觉得走路姿势难看,怕人笑话。我想摆脱这种想法,可越想摆脱越摆脱不了。

例八:男,21岁,大学二年级学生

首次来访主诉: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情绪低落,不愿与同班同学在一起上课,独来独往,无食欲,睡眠不深,易醒,怕考试,一听说考试就睡不好,吃不下饭,进考场出汗,心慌。五岁就读小学,聪慧,学习成绩优秀,后在重点学校就读中学,六年都是学校第一名,倍受教师和家长赞扬和夸奖。保送重点大学。大学一年级时第一学期考试时,正值患者患重感冒,在考场晕倒。后补考,考试成绩不理想,打击很大,从那以后,见人不不爱讲话,上课总坐在最后一排,天天在图书馆不愿与同学一起活动。

例九:男,13岁,初二学生

老师描述:这个学生性格孤僻,不合群,与同学关、老师关系不好。自称要想做的事没有做不到的,学习不用心,自以为是。在举止、风度等方面自觉高人一等,别人都看不惯。目中无人,不服管,抽烟,逃学,打架,离家出走。

母亲描述:孩子在婴儿时期很兴奋,睡着后一有声就醒,很闹人。五岁前放在奶奶家,脾气很强,父亲为了一些事也打过,但仍然任性,很难管理,总不让大人省心。小学二年级时外婆帮忙照看。母亲从小就管不住他,外婆照看和父亲镇压着勉强维持。母亲主要在生活上照顾得多,孩子从小体质不好,很瘦,偏食,总生病,个头小。上三、四年级时,暑假看书很多,科幻方面的书,很聪明。

例十:男,14,初中

母亲首次来访主诉:孩子是从初一开始有头痛的毛病,一开始以为是感冒或者没睡好,没当回事;直到有一次孩子在学校里晕倒了,把我们吓坏了,连忙带他到医院检查。医生怀疑他脑袋里长了肿瘤,给他做了脑电图、心电图、脑部CT,但都没有发现器质性问题,只说是特殊的生理反应,无需治疗,长大了就好了。其他医院的诊断也大同小异。既然医生说没事,我们也就没再上心。以后孩子每次喊头痛,我们和老师就让他忍一会,不要影响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头痛的毛病没好,又开始心脏痛,经常痛得大汗淋漓,我们不敢大意,赶紧带他去检查,医生做了全面检查,也没检查出什么毛病,就说让他多休息。从那以后我们发现孩子经常头痛、心脏痛,都是在学校发作,在学校痛得在地上打滚,一回到家就好了,周末假期也很少发病。我们怀疑他是不是装病不上学,可老师说他满头大汗脸色发青的样子又不像。没办法我们就给他请假,在家学习、锻炼,到学校考试,想等他身体好一点就去学校。没想到在家头疼毛病少了,又迷上打电脑游戏,干脆不想去上学了!没办法我们到处打听,听人家说可能是心理毛病,就带他来看心理老师。

例十一:女,18,重点中学高二学生

首次来访主诉:近一年来情绪低落、失眠,对什么都没兴趣,敏感多疑,食欲不振,感觉脑袋发木,难以集中注意力学习。症状常以半个月左右为一周期。暑假结束后学校开学,自感问题加重,痛苦不堪。

例十二:男,18岁,高二学生

首次来访主诉:我总是感觉很失落、压抑、空虚,总之很郁闷。我很敏感、脆弱,关注细节,还很自卑。我的情绪一直起伏不定,凡事不感兴趣,上课老是分神,经常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晚上睡眠质量很差,睡不着,头痛,白天又很疲劳,食欲也很差。我曾经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神经衰弱。我跟我爸不是很经常沟通,他很忙,很严肃;我妈就更不用说了,我跟她都不说话,我尽量不和她见面,吃饭也回自己房间,还锁上门的,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快一年了,因为她太多管闲事了,初三的时候,她偷看我日记,还把它复印下来,要拿去给心理医生看,幸好被我发现,从那以后我再也不写日记了,我把所有的日记当着她的面都烧了,从小到大所有的!我现在写博,她不懂,以为我已经好了。上周,我一个老同学在QQ里聊的时候说我‘脆弱得让人心疼’,还说我以后可能会走上自杀这条道路。其实我以前倒是想过自杀,但现在没有。我最担心的是: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不知道还有什么要留恋的?我对什么都没兴趣,我都不知道要干什么。

例十三:女,15岁,学生

首次来访主诉:两年来老有一种难以言状的苦闷与抑郁,总感到前途渺茫,对一切都不顺心,老是想哭,但又哭不出来,即使遇到喜事,也毫无喜悦的心情,过去很有兴趣去逛街、看电影、听音乐,但后来就索然无味。来访者深知长期忧郁苦闷会伤害身体,但又苦于无法解脱,并逐渐导致睡眠不好,多梦,食欲不振,有时很悲观,甚至想一死了之,但对人生又有留恋,因而下不了决心,决定求助。

例十四:男,17岁,中专学生。

首次来访主诉:初中的时候学习繁重,与同学来往减少,自觉形影孤单;学习成绩一般,每遇考试即难受。中考落榜而后复读,感觉对不起父母;跟同学相处即自感不如别人,口才差、交际差、不能引人注目、脑子笨。为此,整日内疚自责,胸闷头痛,苦恼难受,不想活。回家受父母关爱而缓解,回校即反复。上中专后每每看见同学们快乐地谈笑玩耍,虽想参加而不能;因为自觉没有共同语言,难以融为一体。看着试卷不久即疲惫不堪,头晕眼花,恶心欲呕;到目前看书也如此,难以继续学习,准备退学。睡眠每天5~7小时。食欲差,便秘。曾断续服用多虑平、安定及一些安神补脑中药,也受到老师的开导和同学的劝导,但效果欠佳。

例十五:男,19岁,高中学生

首次来访主诉:从初二起,不敢面对女性,一见女性就脸红,控制不住去想女性的隐私部位,就是控制不住就那样想,最难堪的是对母亲和姐姐也是这样想。觉得自己是个极其肮脏、道德败坏的人,简直禽兽不如。可一见女性还是那样,到后来一提到女性就那样想,平常看书吃饭写作业都控制不住去想,每天上床睡觉时也想,有很强的性冲动,常常忍不住偷偷手淫,过后更觉得自己肮脏无耻,无脸见人,觉得别人一定能看出自己的行为与想法。一开始只怕女性,后来连男性也怕见。可自己很清楚地知道自己啥也没做,强迫自己好好学习,初中升高中还算顺利考上了,觉得很侥幸。进入高中,学习压力很大,第一学期成绩就不理想。后来无论多么用功学,成绩就是上不去。这时候就想是自己这种心理问题影响了学习效率,痛苦得不得了,又不能和人说。内心感到又孤独又苦闷,很多次想到死,又怕死了别人说闲话,怕对不起父母。到高二时又开始头痛了,我知道是我脑子想事想的。过一段,胃也痛起来,就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胃癌,一想到胃癌,有时高兴,有时悲哀。高兴的是,如果是胃癌死了,别人不说我是个肮脏的坏家伙,不丢人了。悲哀的是我还小着呢,我还什么事都没作。这时不知怎的脾气也变坏了,常常在家发火。也不多说话,一发火就想砸东西。家里人带我到医院去看,作了一堆检查,医生说我没病。后来去了精神病院,大夫说我是精神病,要住院。我又怕又气,死活不住院,药也不吃,我说我没病。为了不去精神病院,我老实起来了,强忍着不再乱发火。但头痛得历害,胃也胀痛得历害,就又想是不是要死了。想到死,觉得很可怕。父母就我一个儿子,把希望全都寄托在我身上,我还什么都没做,还没有真正报答他们、孝敬他们,就死了。感觉很对不住父母。就想,我怎么会生病要死了呢,上天太不公平,这时就恨命运,恨上天,上天不应该这样对我。更多

中学生心理咨询典型案例

一、性意识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初一女生喜欢并希望一高二男生保护她。她自己也知道并非是交男朋友。但她仍然想知道这名高二男生的电话号码,却又害羞说不出口。同时,她不知道男女生之间的交往是否是正常现象。因此,很害怕别的同学知道了自己的想法而被笑话。她很迷茫,又不知道应该怎么做。请老师为她解答。——dohearts.com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我国青少年儿童性意识萌发成熟的平均年龄在11、12——

16、17岁,近几年来还有提前的趋势,身高体重的迅速增长以及性器官的成熟促使青少年对异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又因为对两性知识的缺乏而有一种强烈的神秘感。他们能很清楚的意识到自己身体上的变化,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慢慢长大,但在异性面前却显得很拘谨腼腆。到后期出现一种表面回避而内心憧憬的背反现象。一些男女同学虽然感情很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但却害怕它会招来大部分同学的议论,对他们的学习产生不好的影响。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喜欢一个人包括异性并没有错,这都是人很正常的想法。

2.当你对一个人有强烈的喜爱念头时,就应该从多方面去了解他的优点和不足,然后他在你心中的神秘感会逐渐消失的。

3.直接对他说自己很崇拜他并且希望能得到他的关心和保护,如果不敢面对面的说也可以间接接触,例如可以采用写信或者让自己信赖的老师和同学转告的方式等等。

4.表达不愿意影响他,希望能共同进步的想法。

5.当有人评论时,要理直气壮的接受这一切,因为大多数人都因为不了解而进行各种猜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也不要因此而气愤。

6.为了双方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则应该做好每天该做的事。作为一名学生应该首先把自己的成绩搞好,从而回到正常的学习生活轨道中来。

二、社会性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初二女生来询问,她和她的一个很要好的朋友经常吵架,她不知道两人还是不是好朋友?为了保住友谊,他们不敢相互指出对方的对与错,甚至在她的好友有偷盗自己东西的行为时,也不敢多说,近来,好友还被一群品行不良的人恐吓威胁着让陪着他们玩玩,而且让好友去干坏事,她们两个都害怕不服从会招到报复,而服从了又害怕自己变坏。因此,徘徊不定,也不知道怎么办。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少年由于缺乏辨证而全面的看事物的经验,往往会把朋友之间的友谊神圣化。他们会把小集团中的一些人的行为准则作为自己的行动标准。常常为了所谓的“义气”而包庇同伴,或者为对方打抱不平,也不管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就很冲动的做出一些造成较大不良后果的行动。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首先明确真正的好朋友不仅仅是讲“义气”。好朋友就是要互相帮助,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因为每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

2.要知道每个人都有与别人不同的观点,要敢于接纳与自己不同的合理观点,保留自己的正确观点,最好能够采用一切合理的方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

3.真正的好朋友应该为对方的健康成长着想,对方的不当行为我们都应该勇敢而委婉的提出,引导他们改正错误。如果不方便直接说也可以通过他信任的老师或者同学来转达。

4.当好朋友在做伤害自己的事时,应该大胆提出,并表明只原谅第一次,再也不愿意看到有第二次。如果他还是不能改过就应该向相关老师反映情况,老师会帮他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并让大家来帮助他改掉这个坏毛病。

5.面对不良行为的影响,应该主动向家长或者老师寻求帮助,毕竟咱们处在一个法制较健全的社会,一切不良的和不合法的行为都会受到社会的惩罚的,正义终究会压倒邪恶的。

三、认知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几个初一女生来咨询室询问同性恋是怎么一回事,她们因为不知道而害怕。同时还问黄色书指的是哪些书?言情小说算不算黄色书?看言情小说对不对?还附带问了许多其它问题,父母打子女对还是不对?有些后妈为什么对养女不好?如何交到更多的新朋友?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少年思维的一个典型特征是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所发展。他们对事物的种种关系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加之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逐渐喜欢用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去评论周围的人和物,例如,父母、老师、同伴、小说中的人和物以及社会现实问题等。但是由于他们缺乏社会实践经验,这种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总带有不少的片面性和主观性,表现为固执己见,蛮不讲理,有时还会轻率的下结论。

在咨询时我主要从认知方面去引导并为她仔细分析,给了她许多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首先让她们知道同性恋指的是同性之间的性器官的亲密接触,例如,口交,肛交等。国际上对同性恋有着不同的看法,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接纳了它,并在法律上承认了它的地位,而我国对它还没有一个定论。但应该知道这种随意的性接触容易传播疾病。因此一般同性好朋友的关系是不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影响的,大可不必恐慌。

2.黄色书是指那些会影响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引诱他们做出不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或者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夸大异性之间正常关系的书籍。而言情小说不一定是黄色书,有的是在对人类异性之间的美好情感做深入细致的描述。但是,青少年如果沉溺于其中,就会转移自己的学习注意力而影响学习。

3.对父母打孩子的问题要辨证的看待。不能说它全对也不能说它全错,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如果孩子犯了错误应主动向父母承认错误,请求原谅,并保证以后不再犯错误。父母也应该给孩子一个改正错误的机会,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有的是因为父母心理上的其它原因而把更多的烦恼发泄在孩子身上。

4.后妈对养子不好有多种原因。有的是因为她自己生活不顺或者要求过高,有的是因为孩子对后妈本身就带有偏见,对后妈的态度不好等。

5.交到新朋友是需要你的观察和真心付出的。对方有困难就应该立刻伸出援助之手。

四、个性发展咨询案例

案例介绍

一名姓钱的初一学生前来咨询说,我在班上学习很刻苦,经常拿第一,如果有时当不了第一。就感觉会被别人说而感到很难受,我该怎么办呢?

案例分析

首先给她介绍并讲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少年对别人的关于自己的评价特别在意,如果有人评价不合事实或者不公正就会引起某种愤怒情绪。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一般落后于对别人的评价,因而对自己的评价往往偏高,对别人的评价往往吹毛求疵。

在咨询时我为她仔细分析,并且给了她参考性的意见,最终让她自己决定该怎么做。

1.肯定自己的优点。好学,有上进心强永远都是对的,值得大家学习的。

2.要看到每个人的优点和不足。可以在一张纸上分别写上自己和竞争对手的优点和不足。对照着找到自己的差距,要看到身体条件的差异,起点高低等种种原因。多给自己一些肯定,从而争取下一次赶上去。

第五篇:心理咨询案例

樟湖中心小学心理咨询案例

三年(2)班

陈志

辅导对象:胡志源 班级:三年(2)班 性别:男 年龄:9 辅导时间:2014年5月

问题表现:胡志源与别的同学交流时,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觉得自己被孤立,上课常走神。他总有这样的苦恼—— “他们不喜欢我”、“他们总不愿和我做朋友”、“根本没人理会我”。平时同学不小心碰了他的什么,他便会大发雷霆,与人争执。为此他本人很懊恼,没少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胡志源在心理也常提醒自己,别人没你想的那么坏,他们不是故意 的,但到时候他还是会很激动。他真是苦恼极了,却很难改掉这个坏习惯。

原因分析:有一个可怕的毛病就是自卑,对自己缺乏自信,这种自卑感使得他克服不了一点小麻烦。也有可能是“入学适应” 困难,胡志源刚进入三年级的学习,环境变了,学习的压力大了,学习的方法也需要调整了,这些都可能在他心理上产生压力。

辅导对策及过程

1、体验“成功”喜悦,克服“自卑”心理

多形式、多层次地让胡志源“体念成功喜悦,克服自卑心理”。其一,教学降低重心,重视基础。其二,课堂上创造参与的机会。课堂上让他回答能够解决的问题、主题班会让他发言等,让他知道“我的回答还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我的讲话还可以得到同学们的掌声”。其三,给予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胡志源体操做得不错,让他领操。

2、学会恰当评价自己

自卑的本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以至信心不足。要克服自卑,应从恰当评价自己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肯定 自己的成绩;要进行“别人能行,我也能行”的积极暗示,以振作精神,增强信心。

3、确定合乎实际的目标。

奋斗目标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分阶段制定,首先确定最有可能实现的近期目标,集中精力向这个目标冲刺。这个近期目标实现 后,再制定下一个近期目标,循序渐进,这样可以减少挫折和失败,有效的保护和增强信心,防止自卑感的产生。

辅导追踪:

辅导效果: 随着学习的适应,同学的逐渐了解,学习方法的改变,尽管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难,压力越来越大,胡志源同学的心情越来越好、学习劲头越来越足、学习成绩稳中有升。虽然胡志源还会与同学有摩擦,但他比较服从老师的处理,不再自作主张,大大出手了。班级里,他也有了几个要好 的伙伴,参加了几次体育比赛,获得了好名次。

下载恐惧症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恐惧症青少年心理咨询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咨询案例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18~20点。 来访者,×××,为隐私考虑,其他情况略今天,为一位来访者进行了咨询,使用的技术主要是朱建军的“意象对话技术”和“子人格分裂”技术的有机结合。给......

    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2岁,己婚,博士,公司职员。 求助者主述:快半年了,我为工作的事项,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内心很乱。 求助者自述:我博士毕业后选一家军队单位。进了部队......

    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小学生懒惰个性问题 一年级的李明懒出了名,作业总拖拖拉拉、偷工减料,每次劳动就想方设法偷懒,不愿动弹。老师就拿他没办法,批评、体罚全没用,急得老师忍不住直皱眉......

    心理咨询案例——自我剖析

    心理咨询案例——自我剖析 我的气质类型属于多血质,活泼、热情,也很喜欢与别人交往。可是对于与异性的交往我却很迷惑。在和陌生我或不是很熟的异性谈话是我会紧张,脸红,不知所......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分析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初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XXX 身份证号:XXXX 所在省市:XXXXXXX......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 1、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排除精神病 2、对照症状学标准:(1)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引起不良情绪反应/(是较强烈的、对......

    心理咨询案例要求

    心理咨询案例要求 一、心理咨询案例记录1.一般背景资料2.来访原因(学习、工作、婚恋、情绪、个性、人际关系、子女教育、疾病困扰或其它问题)3.当前主要症状(程度、频率、发生......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内容 1、一般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个人成长史、精神状态、身体状态、社会功能、心理测验结果 2、主诉和个人陈述:包括问题发生发展过程,求助原因。 3、观察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