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心理咨询案例

时间:2019-05-14 09:10:2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级心理咨询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级心理咨询案例》。

第一篇:二级心理咨询案例

一例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案例分析报告

XXXX XXXXXX

摘要:针对一例出现人际交往问题的求助者,应用合理情绪疗法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观念,从而达到改善其人际交往的目的。经过四次咨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三个月后回访,求助者的症状明显好转,社会功能和社会适应良好。

关键词:一般心理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合理情绪疗法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刘妍(化名),女,汉族,21岁,大学二年级,未婚,平时除了学习以外没有过多的兴趣,朋友圈子相对较小。

二、个人成长史

求助者在家中排行老大,足月顺产,母亲身体健康,孕、产及哺乳期未服用特殊药物。1岁会走路,1岁半会说话,3岁上幼儿园。上学后学习成绩好,深受老师们的喜爱。父母关系好,对其疼爱有加,但是要求较高。求助者在父母的影响下从小就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任何事都尽量做的尽善尽美。

三、主诉及个人自述

(一)主诉:

厌恶宿舍的一位室友,只要她在宿舍,自己就感到紧张焦虑甚至莫名的气愤,这种情况持续近一个月。

(二)个人自述:

我在以前的宿舍生活一年多了,大家相处的还算不错,但一个月前学院突然调整了宿舍,我们宿舍的人员发生了一些变化,来了几个其他宿舍的成员。虽然大家以前也都是一个班的,但毕竟没有朝夕相处,现在住在一起,发现各自的习惯都很不一样。我是比较喜欢安静的,可她们很喜欢热闹,扰乱了我的生活节奏,尤其是其中的一个女生,感觉她就是故意的。她刚谈恋爱,每天晚上都要和自己的男友泡

电话粥,都很晚了,她怎么还能这样,不知道熄灯后应该保持安静睡觉吗?刚开始我就忍着没说什么,但过了几天那个女孩又在给她的男友打电话时我忍不住了,于是有些生气地对她说:“都这么晚了,明天再打吧,弄得我都睡不着。”当时气氛顿时有点尴尬,她倒是把电话挂了,不过挺生气的说:“才这么早就要睡,还要求别人配合你的节奏,真无语。”我知道是在说我,也很生气,但忍忍没说什么。可是事后越想越气,觉得自己太憋屈,感觉她很自私,很不知道替别人考虑,而宿舍其他人也不站出来说句公道话,太冷漠了。

从此,我就有点讨厌她,对她的行为也更加留意,总感觉她有点针对我。比如我给她说过,我喜欢安静,我睡觉的时候关门轻声点,她当着我的面说知道了,可她关门的声音还是很大,好像是故意的。渐渐地只要一看到她就会感到别扭紧张、甚至莫名的反感,所以尽量避开和她单独相处的时候,甚至只要她在宿舍,我就尽量不在。可大家生活在一起啊,所以,我也是很想改变这种紧张、对峙的状态。

四、咨询师观察和了解到的情况

求助者衣着整洁,样貌端正。进入咨询室时步态有点急、神情有些紧张。咨询过程中很合作,询问其问题时,语速很快,对答流利,思路清晰,能完整叙述自己的问题。通过观察可看出求助者自知力完整,主动求助,表现出要解决问题,积极配合咨询的倾向。

通过询问得知求助者既往身体健康,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精神病史,无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史。

通过对求助者进行心理量表的施测得出以下测试结果: SCL-90的测试中各因子分如下:

躯体化0.5;强迫0.8;人际敏感2.2;抑郁2.0;焦虑2.5;敌对0.8;恐惧0.6;偏执0.8;精神病性0.6;其他0.7。

抑郁自评量表(SDS)分测试中得分如下: 粗分46分,标准分58分,提示有轻度抑郁。焦虑自评量表(SAS)测试中得分如下: 粗分50分,标准分64 分,提示有中度焦虑。

五、评估与诊断

(一)诊断:人际交往问题,属于一般心理问题的范畴。

(二)诊断依据如下:

1、根据既往病史,该求助者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2、根据判断正常与异常心理的三原则:求助者的主客观世界相统一,知情意协调一致,个性相对稳定,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强烈的求询愿望而主动求助,且感知觉正常,思维清晰,没有出现妄想、幻觉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问题。

3、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以及轻度的抑郁,产生心理冲突是由于和宿舍室友关系紧张,明显与现实处境相关联,属于常形的心理冲突,可排除神经症性问题。

4、求助者的主导症状是焦虑和抑郁情绪,且仅局限在特定的对象上,尚未泛化,可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5、求助者的情绪症状由现实因素引发,尚未泛化,持续时间较短,仅一个月,对社会功能稍有影响。

据此,初步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

(三)鉴别诊断:

1、与精神病相鉴别:根据病与非病三原则,来访者知情意协调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有主动求医的行为。无逻辑思维混乱,无感知觉异常,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

2、与抑郁性神经症相鉴别:抑郁性神经症在症状上主要是抑郁,病程在两年以上。而该求助者以焦虑为主要症状,抑郁只是伴发症状,且症状持续不到一个月,因此可以排除抑郁性神经症。

3、与焦虑性神经症相鉴别:焦虑性神经症的反应与初始事件本身不相关,焦虑持续的时间长,大于三个月或半年,而且内容充分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显著影响。而该求助者虽然表现出焦虑症状,但持续时间只有一个月,焦虑对象有明显的针对性,内容没有泛化,社会功能未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可以排除焦虑性神经症。

4、与严重心理问题相鉴别:严重心理问题的反应强度强烈,而且已经泛化,对社会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病程大于2个月。而该求助者的问题尚未泛化,持续的时间也没有超过一个月,对社会功能未

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可以排除严重心理问题。

六、原因分析

(一)生理原因:据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可得出:该求助者的症状没有明显的生理原因。

(二)社会原因:首先,存在负性生活事件,即于室友发生冲突。其次,家庭教育是传统式的且较为严格,注重孩子学习成绩,忽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再次,现在宿舍中大部分成员都与和自己发生冲突的女孩关系较好,且求助者朋友本来就不多,因此缺乏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

(三)心理原因: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信念,如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并照顾到别人的感受,如果没有这样做,那就是难易忍受和不可思议的;缺乏有效解决问题的行为模式;人格方面具有追求完美、敏感、偏内向的特点。

六、咨询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的评估与诊断,经过双方协商,达成了以下咨询目标:

1、具体目标:改变求助者关于“别人应该时刻考虑我的感受,否则我会感觉被冒犯了”以及“我照顾到了她的感受,她理所应当该照顾到我的感受”等不合理的信念,帮助其建立人际交往的合理信念,从而缓解他的焦虑、抑郁情绪。

2、长期目标:使求助者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模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完善自己的人格。

七、咨询方案的制定

(一)针对本案例,计划采用的咨询方法及咨询原理如下: 咨询方法:通过与来访者协商,确定采用合理情绪疗法进行治疗,具体通过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认知性家庭作业等技术达到咨询目标。

咨询原理:合理情绪疗法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利斯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简称RET。该理论认为情绪并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该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是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是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他认为外界事件为A,人们的认知为B,情绪和行为反应为C,因此其核心理论又称为ABC

理论。

(二)双方的责任、权利与义务

1、求助者的责任:向咨询师提供与心理问题有关的真实资料;积极主动地与咨询师一起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双方商定的作业。

2、求助者的权利:有权利了解咨询师的受训背景和执业资格;有权利了解咨询的具体方法、过程和原理;有权利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或更换咨询师;有权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对咨询方案的内容有知情权、协商权和选择权。

3、求助者的义务:遵守咨询机关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的各方面内容;尊重咨询师,尊重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咨询师。

4、咨询师的责任:遵守职业道德,遵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帮助求助者解决心理问题;严格遵守保密原则,并说明保密例外。

5、咨询师的权利:了解与求助者心理问题有关的个人资料;有权利选择合适的求助者;本着对求助者负责的态度,有权利提出转介或中止咨询。

6、咨询师的义务:向求助者介绍自己的受训背景,出示营业执照和执行资格证等相关证件;遵守咨询机构的有关规定;遵守和执行商定好的咨询方案各方面的内容;尊重求助者,遵守预约时间,如有特殊情况提前告知求助者。

(三)咨询时间

每周一次,每次50分钟,共四次。

八、咨询过程

咨询工作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步,建立咨询关系进行诊断评估;第二步,实施心理帮助;第三步,结束和巩固阶段。

(一)建立咨询关系进行诊断评估的阶段

该阶段共包含一次咨询,具体咨询的目的、方法、过程如下:

1、咨询目的:

(1)通过摄入性谈话了解求助者的基本情况。(2)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

(3)确定主要的问题。

(4)在征得求助者同意的基础上,制定合适的咨询方案。

2、咨询方法:(1)会谈法(2)测验法

3、咨询过程:

(1)填写咨询登记表,介绍咨询中的有关事项和规定。(2)通过各种咨询技术如倾听、共情、开放式问题以及具体化等技术收集资料,让求助者尽情倾诉,以便咨询师找出问题的关键。(3)根据SCL-90和SAS、SDS的测验结果对求助者的问题作出初步的诊断,并在双方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咨询目标及咨询方案。

(二)实施心理帮助阶段

该阶段一共包含两次,即从第二次到第三次,具体内容如下:

第二次咨询的目的、方法、过程如下:

1、咨询目的:

(1)介绍并帮助求助者真正领悟合理情绪疗法。

(2)帮助求助者进一步对自己的问题以及所存在的问题与自身不合理信念关系的领悟。

2、咨询方法:会谈法

3、咨询过程:

给求助者讲解合理情绪疗法关于情绪的ABC理论,使求助者能够接受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让其认识到情绪困扰和信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让求助者认识到A、B、C之间的关系,还进一步使求助者结合自己的问题进行分析,如求助者之所以痛苦是因为她认为:宿舍的同学必须考虑她的习惯和感受,如若不然,是非常糟糕的事情。

现将本阶段的一部分咨询对话摘录如下:

咨询师:好,刚才我介绍并和你一起讨论了合理情绪疗法,你有什么感受呢?

求助者:嗯,我想到我的情绪不单是由发生的事情引起的,也许

和我对事情的看法,也就是你所说的认知是有关系的。

咨询师:(微笑、点头)对,你说的很好,那么,你现在可以结合ABC来解释一下自己的问题吗?

求助者:(凝望空中一点,思考)我觉得,宿舍那女生很晚了还给他男朋友打电话是诱发事件A,我很生气是我的情绪C,因为我感觉她应该考虑到的我的感受,而她没有这样做,这应该是我的认知B吧。

咨询师:(微笑)好,你分析的很好,那你再想想,你的情绪困扰究竟因何而生呢?

求助者:嗯,我觉得,是因为我一直认为她应该考虑到我的感受,照顾到我的感受,而她却在很晚的时候还打电话,没有照顾到我的感受,所以我生气了。这样说来,也许我其实真正生气的是她的行为不符合我的信念,或者我的信念让我出现了现在的情绪„„

咨询师:说的非常好,看来你已经领悟了自己的问题和自身的信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了。那么你回去之后可以好好想想你的这些认知、信念是合适的吗?下次我们就这个问题再讨论。

第三次咨询的目的、方法、过程如下:

1、咨询目的:

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使情绪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

2、咨询方法:

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认知家庭作业等技术

3、咨询过程:

(1)通过“产婆术式”的辩论技术让求助者认识到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2)帮助求助者建立合理信念。现将本阶段的一部分咨询对话摘录如下:

求助者:虽然我认识到了我的情绪和我的认知、信念有密切关系,但宿舍的那个女生打电话关门的时候没有考虑我的感受,我说她,她还不听,我生气能怨我吗?

咨询师:按你所说,你宿舍的室友必须考虑你的感受? 求助者:是的,大家生活在一起,这不是应该的嘛。

咨询师:因此,你信奉的是:身边的人理所应当要考虑并照顾你的感受,是吗?

求助者:是的。

咨询师:那宿舍室友刚刚谈恋爱,一定很想多给男朋友说说话,对吗?

求助者:可不是嘛。

咨询师:那好,看来你也知道她的感受和需要呀。求助者:那是,大家生活在一起嘛,这是肯定了解的。咨询师:那好,按照你的说法,身边人应该考虑并照顾到你的感受,那你一定很考虑并照顾到了你室友的感受了。

求助者:嗯(不好意思)„„也不是吧,她合理的感受我会考虑,不合理的我就不考虑了。

咨询师:你没有完全考虑到她的感受,但似乎又要求她必须要考虑你的感受,都是要考虑到身边人的感受,你的说法前后是矛盾的,这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沉默)我有点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我并没有完全考虑到她的感受,所以她也可以有考虑不到我的感受的时候。

咨询师:你说呢?

求助者:(思考)我好像明白了,我要求我的室友必须考虑到我的感受有些绝对了,可她不考虑我的感受时我该怎么办呢?

咨询师:事实上,有时候你也没考虑她的感受,这该怎么解释呢? 求助者:(思考)我彻底明白了,我的感受,她可能考虑到,也可能考虑不到,我不能要求她必须考虑到。

咨询师:对,正是由于你的绝对要求没有得到满足,你才生气。求助者:我理解了,谢谢你!

(三)结束与巩固阶段

第四次咨询的目的、过程、方法如下:

1、咨询目的:(1)巩固咨询效果。(2)结束咨询过程。

2、咨询方法:

(1)会谈。(2)认知作业。(3)心理测验。

3、咨询过程:(1)检查家庭作业完成的情况,并给与反馈;

(2)为加深并巩固求助者对合理情绪疗法的领悟及应用,为其制定咨询结束后的作业。

(3)实施心理测验:通过SCL-90、SAS、SDS对咨询效果进行评估。

(4)结束咨询:回顾来访者的咨询内容与本人的变化,指出其继续努力的方向;鼓励来访者在以后的生活中用认知作业的方式解决今后的情绪问题;基本结束咨询关系。

九、咨询效果评估

(一)来访者自评:通过咨询,自己认识到了原来的观念是不对的,即每个人都应该考虑到我的感受,如若不然,是非常糟糕的事情。现在可以和宿舍的朋友友好和谐的相处,不再苛责他们。

(二)咨询师评价:求助者对不合理认知的辩论基本可以接受;不良情绪消失,表现出较为积极的精神面貌。

(三)咨询后心理测验的结果:

SCL-90:人际敏感:1.7,抑郁:1.4,焦虑:1.7 SAS 标准分46,提示没有焦虑。SDS 标准分50,提示没有抑郁

三个月后随访,求助者自我感觉良好,称自己能够较好的和宿舍的同学以及曾经发生过冲突的女生正常的交往。

参考文献

(1)钱铭怡.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教程培训心理咨询师三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3)郭念峰.国家职业资格教程培训心理咨询师二级.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

第二篇:心理咨询案例

2010年6月16日星期三18~20点。

来访者,×××,为隐私考虑,其他情况略

今天,为一位来访者进行了咨询,使用的技术主要是朱建军的“意象对话技术”和“子人格分裂”技术的有机结合。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机敏”,也就是在咨询中多次出人意料的在意象之间转换角色,杀回马枪,从而刺破阻抗,一层层的揭示人格结构和矛盾。

我从朱建军常用的“房间”的意象入手,引导她想象一间房间内的布置,从而探察她的心理状况。她描述了一个空旷的房间后,我并没有依照常规,引导她对房间进行改建,从而在潜意识层面调整她的情绪。我认为还需要更进一步看看她的子人格。于是我出了第一个奇招,要她钻到床底下看看,藏着什么东西。

她看了好一会,说有一只小猫,我回忆了下猫的意象的代表意义(性本能、妩媚、直觉、攻击和强健,和来访者本人有些像),然后问她,是什么样的猫。她说是一只很惧人的,缩在墙角的小猫。

我感到满意的一点是,这时候,没有顺着常规走下去,去安抚这只小猫。而是第二次迅速转换角色,要她投入到那只猫当中,代替那猫说说话,看猫有什么感受,这样就能吐露出第一个子人格的心声。结果那只猫说,它害怕主人打它,因为它想上床,想一起做这个房间的主人,主人不想它把房间弄乱。如此这般,吐露了很多委屈的心事。

按常理,可以要主人好好的疼爱这只小猫了,这样就能取得内心的和解,并学会表达感受。但是我再杀一次回马枪,要她融入到那只小猫中,回过头看看意象中的主人,是什么样子。这样,就能将来访者的主导人格观察出来。

她看了好一会,说意象中的本人,“她一会变成妈妈,一会变成一个怪物。那怪物是个马脸的,很高很瘦,奸冷的笑,好像要吃了小猫……妈妈很凶、很严厉,黑色的,满脸怒气”

到这个时候,症结已经很明显了,她子人格中的由母亲的严厉的教导形成的超我,对小猫代表的本能,造成了严重的压制。

在这之后,我再采用其他技术,引导小猫所代表的本能和母亲所代表的超我进行沟通,达到了温暖的融合。

我请她谈谈咨询后的感受,她问我,怪物代表什么,母亲为什么会和怪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我跟她简单介绍了客体关系理论,告诉她,小孩子会在心中把母亲愤怒的一面形成一个客体,这个母亲形象是她在心中形成的自我压制的超我的形象。现在这个超我中严厉、压制、绝对化的一面已经基本消除,而来自父母的温暖的慈爱和支持,将使她余下的人生更加坚强。

第三篇: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

一般资料:求助者,男性,32岁,己婚,博士,公司职员。

求助者主述:快半年了,我为工作的事项,心情不好,情绪低落,内心很乱。

求助者自述:我博士毕业后选一家军队单位。进了部队的门,我才发现自己己错了。我坚决要求转业,经过三年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到了一家和我专业非常对口的地方公司。没有了部队纪律的约束,我觉得真自由,但新问题又来了。公司虽然挣钱多,但远没有我想象的那样好,我有些后悔从部队转业了。一次吃饭,一位朋友说他先在军队工作后来转业了,博士毕业后又回到了部队。我心里一亮,别人可以二次入伍,我也可以啊。我找到原部队的领导提出想回去的要求。可领导却解释说没有这种规定,我特别生气,明明人家都这样办了,他们却还说不可能…………什么原因啊?还不是我当初坚决要走,没给他们面子,他们趁机找我麻烦。我就去上级机关讨说法,可他们的解释也一样。我很后悔,自己当初一步走错,现在步步错,觉得特别难受,心烦。我生他们的气,更生自己的气。苦恼。没兴趣工作,打不起精神,没什么胃口,晚上有时折腾到夜里三四点才睡,经常头昏脑胀的,注意力总集中不起来,特别爱对人发脾气,也不愿意出门见人,各种各样的应酬都推掉了。我希望您能帮帮我。

心理咨询师观察与了解:求助者性格较内向、柔弱,从小就要求把事情做好,从小到大学习和生活比较顺利。博士毕业后到军队保密单位工作,自觉难以适应,后转业到地方工作,又对地方单位不满意。现不愿上班,对什么事都不感兴趣,白天无精打采,晚上睡不着,体重下降了20多斤。

根据以上案例,请回答以下问题:

1、对该求助者做出初步诊断并说明依据。(30分)

2、心理咨询师应怎样与求助者商定咨询方案,咨询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什么?(30分)

3、心理咨询师应该怎样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20分)

4、针对本案例,心理咨询师使用了合理情绪疗法,请简述修通阶段的常用技术。(20分)

标准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对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什么?(25分)答:该求助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生物学原因(2.5分):男性,19岁,患过肠胃炎(每个0.5分,共1.5分)。

(二)社会性原因(2.5分):

1、环境因素。(1分)

2、家庭教育严格。(1分)

3、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1分),鼻炎、胃肠炎、高考失利、与同学矛盾、物品丢失。((每个0.5分,共2.5分))

4、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1分),未得到父母、老师和同事的理解和帮助(0.5分)。

(三)心理学原因:(2.5分)

1、存在错误认知(1分):自己是最倒霉的(0.5分),觉得别人讨厌自己(0.5分),觉得别人对不起自己(0.5分)。

2、情绪方面(1分):受苦恼的情绪困扰(0.5分),情绪不稳定(0.5分)。

3、行为模式(1分):缺乏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技巧(0.5分)。

4、个性特征(1分):个性偏执、敏感多疑、追求完美、患得患失。(共2分,每个0.5分)

二、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及依据是什么?(25分)答:

(一)对该求助者的初步诊断是:一般心理问题。(10分)

(二)诊断依据:

1、根据区分心理正常与异常的心理学原则(2分),排除精神病(障碍)(1分)。

2、心理问题由现实刺激引起(3分)。

3、心理问题无泛化、回避(5分)。

4、社会功能受到轻度损害(1分),仅出现学习效率下降(1分)。

5、病程时间短,近两个月。(1分)

6、并非由躯体疾病所引起。(1分)

三、该案例咨询过程中求助者出现了较为强烈的阻抗,请简述阻抗的表现形式。(25分)答:阻抗的表现形式:

(一)讲话程度上的阻抗(2.5分)。包括沉默、寡语、赘言。(每点1分,共3分)

(二)讲话内容上的阻抗(2.5分)。包括理论交谈、情绪发泄、议论小事、假提问题。(每点1分,共4分)

(三)讲话方式上的阻抗(2.5分)。心理外归因、健忘、顺从、控制话题、最终暴露。(每点1分,共5分)

(四)咨询关系上的阻抗(2.5分)。不履行咨询安排、诱惑咨询师、请客送礼。(每点1分,共3分)

四、心理咨询各种方法有效的共同因素有哪些?(25分)答:

1、咨询师与求助者之间建立的和谐、信任关系,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点。(5分)

2、求助者具有求治的强烈动机、积极态度。(5分)

3、有一套双方都相信的理论和方法。(5分)

4、咨询师本身的特征。(5分)

5、促进求助者的认知改变、情绪调节、行为改善。(5分)

第四篇:心理咨询案例

樟湖中心小学心理咨询案例

三年(2)班

陈志

辅导对象:胡志源 班级:三年(2)班 性别:男 年龄:9 辅导时间:2014年5月

问题表现:胡志源与别的同学交流时,特别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总是觉得自己被孤立,上课常走神。他总有这样的苦恼—— “他们不喜欢我”、“他们总不愿和我做朋友”、“根本没人理会我”。平时同学不小心碰了他的什么,他便会大发雷霆,与人争执。为此他本人很懊恼,没少挨老师和家长的批评。胡志源在心理也常提醒自己,别人没你想的那么坏,他们不是故意 的,但到时候他还是会很激动。他真是苦恼极了,却很难改掉这个坏习惯。

原因分析:有一个可怕的毛病就是自卑,对自己缺乏自信,这种自卑感使得他克服不了一点小麻烦。也有可能是“入学适应” 困难,胡志源刚进入三年级的学习,环境变了,学习的压力大了,学习的方法也需要调整了,这些都可能在他心理上产生压力。

辅导对策及过程

1、体验“成功”喜悦,克服“自卑”心理

多形式、多层次地让胡志源“体念成功喜悦,克服自卑心理”。其一,教学降低重心,重视基础。其二,课堂上创造参与的机会。课堂上让他回答能够解决的问题、主题班会让他发言等,让他知道“我的回答还可以得到老师的表扬、我的讲话还可以得到同学们的掌声”。其三,给予展现自己、锻炼自己的机会。胡志源体操做得不错,让他领操。

2、学会恰当评价自己

自卑的本质就是自我评价过低,以至信心不足。要克服自卑,应从恰当评价自己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肯定 自己的成绩;要进行“别人能行,我也能行”的积极暗示,以振作精神,增强信心。

3、确定合乎实际的目标。

奋斗目标应根据自己的能力分阶段制定,首先确定最有可能实现的近期目标,集中精力向这个目标冲刺。这个近期目标实现 后,再制定下一个近期目标,循序渐进,这样可以减少挫折和失败,有效的保护和增强信心,防止自卑感的产生。

辅导追踪:

辅导效果: 随着学习的适应,同学的逐渐了解,学习方法的改变,尽管学习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难,压力越来越大,胡志源同学的心情越来越好、学习劲头越来越足、学习成绩稳中有升。虽然胡志源还会与同学有摩擦,但他比较服从老师的处理,不再自作主张,大大出手了。班级里,他也有了几个要好 的伙伴,参加了几次体育比赛,获得了好名次。

第五篇: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小学生懒惰个性问题

一年级的李明懒出了名,作业总拖拖拉拉、偷工减料,每次劳动就想方设法偷懒,不愿动弹。老师就拿他没办法,批评、体罚全没用,急得老师忍不住直皱眉头:他还能变勤快吗? [分析] 小学生的懒惰主要是由于家庭的培养方式不当,父母怕孩子年幼做不好事情,总主动为孩子承担一切杂务,结果不但使孩子失去了做事的兴趣,而且会对别人为自己做事习以为常,自己却什么都不会干,什么都不愿干,这样形成的惰性还会扩展到其他方面。还有的学生懒惰是因为其他负性心理的影响,如畏难、依赖等。[方法] 1.帮助学生认清惰性的危害。惰性不但给父母增加负担,给周围的人带来危害,削弱自己的斗志,而且会最终落得平庸、失败的下场。

2.在学校情境中规定学生劳动的时间,养成整理环境的习惯。决不迁就学生对劳动的消极抵抗,不把劳动作为惩罚,否则会使学生厌恶劳动。

3.与家长沟通。教师、家长都积极地让学生学习、劳动,鼓励学生动手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

心理咨询师情绪问题咨询案例之不合群

小明的智力发育和学习十分正常,课间同学们都到室外活动去了,可他却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他不愿和同学们一起玩,渐渐对周围的环境没了兴趣,对周围的人和事不予理睬。大家都说他是个“不合群”的同学。[分析] 不合群的情况一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学生对与人交往根本就不感兴趣或因为焦虑、担忧等原因而不能与人交朋友,称为交往退缩,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交往心理障碍;另一种是学生不被同伴所喜爱,与他人交往时遭到了拒绝。不合群的原因是多种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婴儿早期与同伴隔绝导致以后的适应问题。曾有研究表明,婴儿从出生后半年即开始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同伴社交行为,16~18个月是婴儿交往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有的孩子由于在婴儿早期缺乏这种必要的同伴交往,有可能导致不合群。

2.由于身边没有同龄伙伴和朋友,在家里主要同父母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与能给自己保护和支持的成年人很好相处(如教师),而不会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

3.家长的过分保护,不让孩子与其他“坏孩子”来往,怕孩子受欺负,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或是急躁、自我控制能力差,或是胆小、懦弱,均不受同伴的欢迎。

4.曾在交往中遇到过挫折,失去信心,不愿交往。如有的孩子可能在幼儿园或小学低年级因尿裤子而遭到同伴们的哄笑,于是就产生逃避集体场面的心理和行为。

5.个性原因。有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呆板、不爱活动的性格,因此不容易与大家交朋友。

6.患有儿童孤独症、精神分裂症的儿童对交往根本不感兴趣,也易引发其他心理问题。[方法] 对于不合群的儿童,首先做的应该是查找原因,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确定不同的矫治重点。问题比较严重的儿童应建议寻求专家的帮助。

1.区分不合群的儿童究竟是受到忽视还是遭到拒绝。对于遭到拒绝的儿童,给予交往技巧和原则上的指导;对于受到忽视的同学,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关心,查找原因。要区别这两种情况,可利用提名测验,让每个同学写出班上三个最想交往和三个最不想交往的同学,那些两种情况都未被提名的往往就是被忽视的儿童,教师也往往忽视他们,应对他们实施行为改变计划。

2.行为强化法。鼓励儿童主动交往,教师给予相应的强化,如表扬、注意等,同时争取得到家庭的帮助。

3.认知重建法。交往障碍常常源于不正确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自我,树立信心,有正确的自我评价。

4.教学一指导技术包括指导、提供榜样、练习、强化等环节。如教会儿童问问题、提建议,给他们提供交往技能较高的同伴做榜样,再给予同伴的支持和帮助。

5.交往能力训练。

6.多组织集体活动,创造交往的机会。

浅谈小学生的健康心理

小学心理学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要位置,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小学生智力的发展固然重要,我们应该高度的重视,但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还是生命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因为小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是孩子成长的前提条件。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说到底就是要促进小学生个性心理的全面发展。当代的小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具体来说主要是要促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要维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要培养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即根据小学生成长发育的规律、特点和需要,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促使小学生人格即个性心理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作为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心理保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以自己的言行、健康的人格来感染学生。在给小学生提供精神环境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小学生的心理活动和身心发展。教师不仅是环境的创设者,还要做小学生的引路人,小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引导小学生形成奋力向上、积极进取的个性品质,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教师尽量满足小学生的合理需要,如果得不到适当的满足,就会影响其正常的发育和成长,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任何一个小学生,作为班级中的一员,如果长期得不到认可,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关爱,总是受到排斥,体验不到集体的温暖,他就会感到孤独,感到压抑,就有可能走向自我封闭,导致逆反、消极的心理,心理健康就无从谈起。小学生由于缺乏判断力和自制力,很容易在满足需要的冲动驱使下,接受不健康或不正当诱因的影响来求得满足,从而导致错误行为,教师对此必须充分注意。每个人的性格是一种个性心理特点,它是个性的核心部分。做事胆小,缺乏独立性、过分依赖家人,是性格软弱孩子最突出的表现。在性格形成时期,学生表现出性格意志的缺陷,教师应引起重视,及时进行帮助、引导,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健康发展。对于小学生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教育,使学生对自己成长发育中可能面临的问题有所认识,有所准备,能以平常的心态去面对。针对个别小学生存在的某些不利于身心发展的问题,如逆反心理、厌学心理或人格上的某些弱点应给予正确的帮助。

小学生身心发展和健康教育的复杂性,个体间的差异性和家庭生活、环境影响的多样性,因此无论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多么重视,工作多么细致,也不可能使所有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都能达到理想的程度,总会有少数或个别小学生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这就要求从事小学教育的教师们都能根据有关方面的知识,善于分析,及时发现,并能随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给予及时调节和治疗。只要及时发现,善于分析,及时帮助和调治,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都能有效地得到根治。教师要重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要充分利用沟通方式,学会倾诉心声,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振奋学生的情绪,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健康心理。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心灵的丰富性、多样性。一个老师要想在学生平静的心田中激起情感的浪花,就要用“爱”来感化学生,让学生有一个健康的心理,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是当代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我认为我们要做到:

1、教师要用“爱”去呵护,用“爱”去感化学生。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师爱是每位教师必须具有的道德品质,但对学生更是一种伟大的教育力量。对于小学生来说,教师对他们的爱既是“亲其师”的纽带,又是学生愿意接受教育的桥梁。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关心儿童的生活和健康,关心他们的利益和幸福,关心他们的完满的精神生活。”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如果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就会使他们鼓起勇气,力所能及的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关心和爱护就成了学生增加信心的力量。爱给了学生温暖,学生在爱的感染下找回了自己的自信,能勇敢的面对问题,并且能解决问题。

2、教师要尊重和理解学生:所谓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待人,学生的人格尤为重要。教师要想了解学生靠平时的观察是不够的,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和学生沟通,沟通多了,就能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动表现,及时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纠正其不良行为。实事说明,要想让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批评说教的效果远及不上和学生谈话的效果明显。作为教师要把自己放在和学生是平等的的位置上,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人格力量去感染学生,要让学生从心底真正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爱护。如果一味的挖苦、讽刺,只能促成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伤害学生的心灵。和学生交流时要讲究语言艺术,维护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你交流,这样才能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对他的理解,从而放下自己畏惧的心理状态,平等的与老师交流,师生的感情才能更加融洽,这样就能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对学生心理成长的作用。

作为一个教师只要你能够及时的发现、挖掘我们职业中的那种高尚的爱,你就会每天都产生冲动,你就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是你读不完的一本书。明白自己所从事的是一个影响人的一生的、值得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这样,你才会爱这个职业,才会全身心地投入。你的爱才会使每一个学生用同样的爱来回报你,学生在爱的氛围中身心能够健康的成长。

利用学科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作为教师要时刻记得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对学生要和蔼可亲,以培养其良好情绪;每位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营造生动愉悦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尤其是对性格软弱的学生,更应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抓住时机给予不同方式的表扬,鼓励他们要有进取精神。充分利用学科知识中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情绪,使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康的发展。

小学生最大的心理问题是厌学

让孩子11岁前疯玩过 没有兄弟姐妹,也没有弄堂的喧嚣,现在很多小孩子基本都是独套公寓里的独子,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孤独。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资深咨询师陈默碰到的一名最小的抑郁症患者只有9岁。陈默还看到幼儿园4岁的孩子坐在那里发呆。“有的问题是无解的,没有人帮他解惑,于是我们的孩子抑郁了。”很多孩子幼时是在贵族化的环境里生活,但是进入学校后,又给他一个高竞争的环境,这种反差让他们很难承受。

在心理专家看来,要让孤独的孩子在某种环境里释放孤独,尤其要让孩子在11岁以前疯过,这样的心理环境才可能更健康。擦掉对孩子的负面评价

目前小学生碰到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厌学。孩子上到小学二年级后,厌学已成为普遍现象。专家认为,这个问题要怪两个人——老师和妈妈。很多孩子成了订正专业户,订正量比功课量还要多。家长是孩子读书的监工,可是在监督之下又很难学习好。孩子其实特别需要的是,引导出学习兴趣。现在还有个很大的误区,妈妈70%的功能在做“老师”。陈默风趣地指出,如果让孩子找一个动物来代替妈妈,小朋友经常答的是老虎或者狼。“实际上妈妈要做老母鸡,应时不时护着小鸡,让他有安全感。孩子一上学就进入竞争状态,即使老师对孩子都是负面评价,妈妈也必须做橡皮擦,擦掉负面评价。”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自卑树”是在小学时种下的,妈妈要把老师批评时给孩子带来的自卑阴影擦掉,让孩子永远有信心。小小孩过度早教害处多

过度早教是很多小小孩都可能遇到的问题。事实上,如果让小孩子长时间做同一件事,会超前抑制他的大脑,将来形成的问题就是高级神经功能紊乱症状。过度早教还会过早开发视力,可能让孩子长大后戴上“啤酒瓶”,甚至引发视网膜变性或脱离。“目前,儿童近视较以往提早了三四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上海市视光学学会委员柯碧莲指出,持续的近距离用眼、iPad等多种视频终端的普及、不良的坐姿及握笔姿势、不均匀的照明等都会诱发近视。柯碧莲曾经接待过一名3岁半的小病人,父母忙着做生意,孩子天天在狭小的空间里长时间看电视,结果近视程度竟达1200度!因此,家长应保证孩子有一定的“远视保有量”,把密集用眼期延到12岁以后。

小学生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王满,男,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该生学习成绩差,性情怪异,很难与同学相处。

1、卫生习惯差,手脸总是有污秽;

2、人际关系恶劣,总是欺负周围的同学,总以强者形象出现,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

3、组织纪律差,上课时有话就说,没有留心听课、认真思考、举手回答的习惯。原因分析:

1、该生从小跟爷爷在老家生活,很少见到父母,对父母缺少依恋。爷爷对他言听计从,千方百计满足他,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小时候环境生活的影响)

2、后来父亲怕他吃亏,叫他回击欺负他的人,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天王”,令老师极其头疼。(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由于该生自小过于宠爱、放纵,家长怕他吃亏,使他在家庭、在同伴中慢慢变得像个“小皇帝”。别人说他不得,碰他不得,而他却 目中无人,动不动就打人。该生以自我为中心,不接受别人的意见,他并没有认识到来学校是来学知识、学文化的,更没想到来学校是要遵守纪律的。对待这类孩子,一下子的批评教育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解铃还须系铃人,来源于家庭的病症,需要家庭的密切配合,学生的健康人格才能有效地培养。综合分析与诊断

该儿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攻击性行为; 2.人际关系; 3.学习适应性。

为什么会有这些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攻击性行为:根据儿童的成长经历,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是经验习得的结 果。人的行为都有“趋利避害”的特点,之所以选择某种行为,主要是这种行为能给当事人带来某种利益。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因此,观念中形成了这样的推理:“弱者”受到别的小朋友欺负,“强者”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武力来保护自己。而且,在“我是强者”的强烈暗示下,往往会对外界发出警示,以表明自己的强者姿态。当行为不断反复后,将会变成为一种习惯,甚至成为人格特征之一,就现状及年龄阶段,还谈不上“攻击性人格”,只能说有攻击性倾向,也正因此,及时的干预是可以矫正的,否则随年龄的增长,行为复现率的提高,会使改变难度增大,演变为人格特征。2.人际交往问题:该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动不得、说不得、脾气大、爱打人、即使有些行为是暗示“我想跟你们玩”,但“打”的方式是不被认同和接受的。3.学习适应性:现该生学习没有多大的进步,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目前,该生所面临的学习问题主要是如何调整好情绪,给予学习相应的注意力,提高上课效率,并且这也是促进人际关系的重要方面。在行为上给予积极的建议与指导,两者结合才可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1、询问基本情况。

2、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表明想教育好其儿子的心意。

3、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尤其是重大事件;

4、与孩子交谈,探寻孩子的心理矛盾及思想意愿;

5着重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目的一在于让孩子宣泄;二在于让父母学习与演练与孩子的沟通;三可以顺势引导家长如何做更好,做好共同教育工作。

6、让孩子找出班中最受欢迎的学生,让他明白如何与同学相处,做个受同学欢迎的人。

7、指出继续努力的方向:继续自我监督与控制。

8、制定行为目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下载二级心理咨询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级心理咨询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咨询案例(精选)

    案例 注:以下全部案例,均为化名,并在事件方面只选取了片断且有所加工,以符合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最大限度地保护来访者的隐私,但在情感及关系方面,尽可能做到最真实地呈现。 小学......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论文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题目:_一例高三学生考试焦虑的案例报告姓 名: XXX 身份证号: 142201197411XXXXXX 准考证号: __ ____ 所在单位......

    网瘾心理咨询案例

    心理咨询案例: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咨询报告 来源:考试大 2011年2月20日 【有了考试大,考遍全天下】 一、问题提出 目前,痴迷电脑游戏的现象在小学的中高年级发生率比较高,出现的问......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摘要:本案例介绍一名因即将面临中考学习压力,而致一般心理问题的初中学生的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主要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对求助者进行了心理咨询,针对其非理性......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国家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 心理咨询师文章 (国家职业资格二级) 文章类型:案例分析报告 文章题目:一例初中生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 姓名:XXX 身份证号:XXXX 所在省市:XXXXXXX......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格式[模版]

    病例报告格式 一、接诊过程 1.接诊途径介绍 : 2.来访者的表现问题: 3.既往治疗过吗?如果有,何时?持续多久?是否用药?既往治疗经历对来访者目前的期望有何影响? 4.情绪状况,心理状态,来访......

    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例小学生自卑情绪困扰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一、个人资料 1.一般资料: 求助者,女,7岁,小学二年级学生,出生于湖北省荆州市。父母亲是汉族,父母经营个体小店。 2. 个人成长史: 求助......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格式

    心理咨询案例分析作业(模板仅供参考) 摘要:关键词: 一、案例背景描述 内容:求助者的个人陈述与主诉,字数:500以上。 二、心理诊断 三、成因分析 字数:300以上。 四、治疗过程 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