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文2009)浅谈小学科学实验器材的准备策略(论文)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器材的准备策略
单位:桐乡市屠甸镇小学 姓名:朱浩杰 邮编:314503 【摘要】准备实验器材是一线科学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个工作量非常大的工作,也是“上科学课麻烦”的重要原因。笔者在多年教学实践也尝试着各种方法策略,让实验器材的准备变得简单。主要可以采用的策略有:
1、避繁从简,节约器材准备的时间。
2、调动学生,成立实验器材准备小组。
3、合理存放,为方便下次使用埋下伏笔。
4、特殊器材,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利用学校资源。
【关键字】准备 实验器材
策略
【正文】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教学的重要载体,几乎每一堂课上都会有科学实验。而既然要做实验,准备实验器材是一件课前心不可少的事情,备实验器材也变成一线科学教师备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班一般分九到十二个实验小组,专职科学教师又往往执教四到五个班级。这样算起来,所有班的一节新授课上下来,科学教师要准备(还有收拾)至少36个小组的实验器材。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工作量。又由于科学教材的更新换代很快、科学课内容包罗万象等等原因,在有些实验器材的准备上往往还存在着实验室器材无法满足教材实验需求,需要教师自行设计、自行制作的问题。这无形中又增加了科学教师在准备实验器材时花费的精力和时间,有时候甚至比上课更花时间。以上所述,也是一线科学教师常常会说“上科学课麻烦”的重要原因。笔者在从事多年科学教学的工作实践中也深深体会到了这一点,因此也尝试着各种方法,让准备实验器材这件麻烦事变得相对简单一些。以下从一线科学教师的角度,谈谈准备实验器材的一些策略。
一、避繁从简,节约器材准备的时间
做实验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实验中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培养科学素养。所以教师首先要树立“不能为实验而实验,教材中的实验是可以改变的”的观点。因而在分析教材、准备实验器材的时候,若遇上材料准备非常困难、麻烦时,教师可考虑在同样达到探究培养目的的前提下,是否可以更换材料或改变实验?从而让实验器材的准备更省力、简便。从而避繁从简,节约器材准备时间。
如在上到三年级下册《磁极的相互作用》这一课时,教材上用到“把一块条形磁铁横着悬挂起来,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这一实验来确定磁铁的南北极。但在实际材料准备时,绑好这个磁铁让它能自由转动并不容易。三年级学生无法完成这个操作。即使教师动手,要绑好也有一定难度,要费许多时间。因此对这个繁锁的实验进行改进变得很有意义。如果改用老实验器材组中的塑料泡沫上放小条形磁铁,把它们放入水中,塑料泡沫静止下来后磁铁自然而然的就能指南北了。如此一改,教师课前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又由于操作简单给了学生亲自动手的机会,真是一举两得!
二、调动学生,成立实验器材准备小组
准备器材的工作量实在是相当大。班级一多,有些小组实验多的课甚至准备的上课都来不及。一线教师除了自己做,还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力量。把一些对科学趣味浓厚的学生组织起来,成立一个(或每班一个)实验器材准备小组。每周在教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里(如每周五的中午),对前一段时间(如一周)已经用好的器材进行收集保存,对接下去一段时间(如一周)里需要用到的器材进行寻找准备。一个人做的事如果几个人甚至十几个人做的时候,所花费的时间自然会越来越少。如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4、第5课课前都要为每一组准备已经连好的电路。显然教师一个人准备时间会消耗相当多,但如果由十几个学生在教师的示范下一起准备,显然会节省下很多时间。“学生多力量大”。可能一开始实验器材准备小组速度不一定很快。但随着他们对实验室和器材的熟悉,动手能力的提高。效率一定会有明显的提高。因此,培养实验器材准备小组是一个短期投资,长期收益的事情,千万不能半徒而费。小组成员在准备的过程中也强化了相关的一些知识点,满足了他们对实验室这个“神秘区域”的探索欲望。
三、合理存放,为方便下次使用埋下伏笔
在使用好实验器材后,收拾存放往往是一个容易被轻视的环节。很多人往往是随处一放,等到下次要又需要用的时候就找的焦头烂额,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其实,器材使用完毕后的存放非常重要,合理的存放方式会让下次的寻找使用更加方便、效率更高。
“年级——单元”存放方式就是一种便于下次寻找的好办法。它的主要策略是把实验室按年级、上下册划分成几个区域,如分成三上、三下、四上、四下、五上、五下、六上、六下等八个区域,再按照每一册中的单元进行子区域划分,如四年级下册这个母区域又可以划分成“电单元”、“新的生命单元”、“食物单元”、“岩石和矿物单元”等四个子区域。最后把实验器材存放在对应的区域中。这样一来,教师只要在上到哪一单元时,直接寻找到对应的“年级——单元”区域就可以了。对于像剪刀、小刀、电池、天平等这些常常会用到的材料,可以再划分出一个“常用区域”集中起来存放。
相信如此一来,寻找器材将会变得十分简单。从而节省了实验器材准备的时间和精力。
四、特殊器材,充分发挥学生能动性、利用学校资源
像桑叶、凤仙花、油菜花、鸡蛋等等这些无法在实验室保存,每次使用都要重新去买或者重新去采集的特殊器材。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前 给学生布置活动作业,将所需的材料从家里带来上课。如上到四年级下册《油菜花开了》这一课时,教师可提前布置下任务,每人从自己家油菜地里摘一束油菜花来上课。这就解决了器材的问题。学生们因为是自己提供的研究材料,课堂研究时一定会更加投入。
除了学生,还可以利用学校的土地资源准备实验器材。教师可以将校园中某几个角落开辟成“种植园”。按课文所涉及的内容进行种植。等上到相关内容时,既可以带领学生直接到“种植园”进行观察,也可以把相关植物“请”到课堂中进行研究。如上到三年级下册《植物》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把凤仙花的种子种进“种植园”,一起对凤仙花的一生进行跟踪观察,记录它的生长过程。
准备科学课实验器材的工作虽然繁重,但通过以上这些策略,确实可以让它变得简单一些,减轻一线科学教师的工作负担。办法肯定也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在教学活动中作一个有心人,相信我们的工作会越来越轻松。
第二篇:科学实验器材清单
科学实验器材
圆底烧瓶2个托盘1个昆虫饲养盒1个
烧杯1个氯酸钾1瓶昆虫盒8个
量筒1个葡萄糖1瓶手摇发电机2个
试管8个
导气管5个
试管刷3个
滴管1个
试管夹4个
软木塞10个
显微镜3个
简单机械演示箱3箱氧化镁1瓶其他化学药品4瓶 大气压力实验盒 1盒 测力计31盒木架6组玻璃罩1个地球仪1个捕虫器4个太阳高度角测量器1个 石油分馏产品标本3盒 风车1个测电仪2个座式酒精喷灯1个石化矿物标本6盒 小学历史地图册15本 多功能气箱1个
第三篇:科学实验器材管理制度
1.按教学要求,及时添置器材及设备,保证科学教学正常进行,科学实验器材管理制度。
2.建立科学实验器材的变动情况和原因,做到账、物一致。定期对器材的管理、帐物情况进行检查。
3.实验器材应按其性能、形状分类,整齐存放。要做好器材的防潮、防尘、防蛀、防晒、防高温变形等工作,确保器材常处可使用状态,管理制度《科学实验器材管理制度》。
4.定期检查物品,及时办理易耗物品的注销手续,确保教学中使用。
5.因特殊情况需外借器材时,应履行借用登记手续,归还时要核对物品名称、数量,检查完好情况后予以注销。
6.班级同学课外借用实验器材,在外借、归还器材要及时清点数量查看有无损坏。一旦发生损坏、丢失情况,应对当事人批评教育并视情况进行赔偿。
7.任课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教育。如学生在使用器材不当造成损坏,要进行批评教育。对有意破坏者,要根据损害程度进行赔偿。
第四篇:科学实验器材管理制度
1.按教学要求,及时添置器材及设备,保证科学教学正常进行。
2.建立科学实验器材的变动情况和原因,做到账、物一致。定期对器材的管理、帐物情况进行检查。
3.实验器材应按其性能、形状分类,整齐存放。要做好器材的防潮、防尘、防蛀、防晒、防高温变形等工作,确保器材常处可使用状态。
4.定期检查物品,及时办理易耗物品的注销手续,确保教学中使用。
5.因特殊情况需外借器材时,应履行借用登记手续,归还时要核对物品名称、数量,检查完好情况后予以注销。
6.班级同学课外借用实验器材,在外借、归还器材要及时清点数量查看有无损坏。一旦发生损坏、丢失情况,应对当事人批评教育并视情况进行赔偿。
7.任课教师应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护实验器材教育。如学生在使用器材不当造成损坏,要进行批评教育。对有意破坏者,要根据损害程度进行赔偿。
第五篇:小学科学实验论文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论文
姓名:杨文杰 吴晚霞 怀化市通道县江口乡中心校
【论文内容摘要】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当前小学科学教学中,实验教学较为低效。针对这种现状,我们要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提高实验教学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优化小学科学教学。随着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和全球信息化的实现,作为未来人才培养基地的教育系统首先受到巨大的冲击,当代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系统的不仅是手段与方法的变革,而且也包括教育观念与教育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教育系统受到信息革命的冲击,最突出的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这给教育带来了新的格局和新的气象。特别是它对课程改革中新兴的课程——小学科学课,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活动的效益。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课的学科特点就是实验教学。而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动手做”。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有一节三年级的科学课,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液体的相同和不同。讲台两侧摆满了各种实验材料。有食用油、水、牛奶、蜂蜜、蜡光纸、小烧杯、玻璃片、木板、塑料小天平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食用油、水、牛奶、蜂蜜有什么不同?学生根据平时的生活经验说出了很多看法,比如:颜色、透明度、味道、稀稠程度、喝下去的感觉、用途等等。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一下子蜂拥到讲台上领取材料,想领什么材料就领什么材料。学生顿时忙开了,课堂上很热闹。听课的老师问一个同学,你们在研究什么呀?学生摇摇头„„
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工具和材料,是想让学生通过实验发现各种液体更多的不同,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由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确定自己要探究的课题,致使学生盲目地忙乱了一节课,无论是在科学概念方面,还是在科学态度、方法和探究方面,得到的东西很有限。
实验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助的。做的过程伴随着思维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的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如五年级上册《影子》时,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学生又产生了疑惑这是巧合还是规律?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是太阳的位置的缘故。这样为“太阳的位置在斜线的沿长线上”“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问题打下基础。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科学知识”三维教学目标的系统达成。
只有打破常规思维,才能培养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丁定一.小学自然教学方法[M].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