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写作精彩结尾展示
申论写作精彩结尾展示
结尾,主要起收束全文的作用,就是概括全文内容,进一步强调或肯定文章的中心思想,使文章意义表达得更加深刻。在形式上,可以鞭辟入里、发人深省,也可以点到即止、意味深长,但是不论哪一种,都要写出亮点。下面将几个极具特色的文章结尾总结出来供考生参考。
第一,照应总论点
结尾要体现文章总论点,这提示我们结尾可化用总论点,即对总论点进行升华,或者对全文的总论点和分论点进行总结、强调。考生需要注意,如果文章开头已经采用了“开宗明义”的写作方法,即开头已经提出了总论点和各分论点,那么结尾不可以使用这一方法,以免造成前后重复。
(一)照应标题
此类写法的特点是,标题即为总论点,结尾是标题的扩展句。往往使用“只要„„就„„”“只有„„才„„”“而”等表条件和转折的连词来组织语言。[范例...] 题目:
阅读以上材料,从当前实际出发,围绕“以人为本”这一话题,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标题:
坚持以人为本构筑和谐之基 结尾:
《孟子》中齐宣王问孟子:“德何如,则可以王矣?”孟子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如何治理好国家和社会,孟子说,让百姓安居乐业而成就大业,是没有任何势力可以攻破的。当前在依法治国的要求下,能保证以人为本的核心不变,就能保证国家的安定,社会的和谐。赏析:
结尾以《孟子》中经典治国方略点明“以人为本”的重要性,呼应文章标题,深化了文章主题,同时也是文章更具生动性和可读性。
(二)照应开头
这类写法与照应标题类似,文章的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在结尾时重申。[范例...] 题目:
请从浙江省实际出发,围绕“转‘危’为‘机’”的主旨,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一篇文章。开头: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浙江精神是我们的立省之本,也是我省人民战胜艰难险阻、赢得发展先机的动力之源。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散的形势下,我们尤其需要在浙江精神的感召下,风雨同舟、和衷共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直面金融海啸带来的困难和挑战。结尾:
弘扬浙江精神,大力开拓创新,抓住机遇锻造自己抗御危机、持续发展的能力,必将唤醒浙江经济新的生机,使浙江再一次从低位奋起,抢占新一轮的发展先机。赏析: 文章结尾虽然语言简练,但辞藻华丽。“抗御危机”“唤醒浙江经济新的生机”“低位奋起”等词汇的使用,既增添了文章的可读性、文采性,也使文章主旨顺势而出。“必将„„”的语句形式增强了气势,体现实践“浙江精神”、实现“抢占发展先机”的决心和信心。
第二,总结分论点
即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括、归纳的结尾法,通常是对论点的总结,尤其是分论点。[范例...] 题目:
结合给定资料,围绕“粮食安全”这一主题,写一篇文章。分论点:
(1)以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为基础,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2)以粮食价格调节机制为抓手;
(3)以粮食贸易管制机制为保障,制止发达国家粮食掠夺。结尾: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国家大本,食足为先”。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关乎民族持续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根本。综上所述,我们要坚持以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为基础、以粮食价格调节机制为抓手、以粮食贸易管制机制为保障,才能充分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并有效防止发达国家的掠夺,才能夯实粮食安全基础、筑牢粮食安全屏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与和平崛起奠定最为坚实可靠的基础!赏析:
结尾时对分论点进行一一概括,使人一眼就能明了全文讲了些什么,方便阅卷老师评分。名言的引用舒缓了这个形式容易出现的过于刻板的毛病,为全文增加了色彩。
第三,展望式
这个类型就不需要重复前文的内容了,一般针对现实进行展望、感召式描述,经常使用“必将”“一定”等词语来表示对实现展望内容的决心,起到升华论点的作用。[范例...] 题目:
围绕“给定资料2”提到的“朔州途径”,写一篇议论文。结尾:
朔州的今天预示着山西的明天。“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把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必将为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省份的转型开辟出一条新路,最终让全国人民在享用金山银山的物质之实时也能真切地享受到碧水蓝天的自然之美!赏析:
文章结尾将视角由朔州拉向山西,继而又拉向全国资源型城市,再次表达了文章的中心论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把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必将为资源型城市和资源型省份的转型开辟出一条新路”,这句话既在内容上总结了全文,又在形式上与文章前两段相呼应。同时,“最终让全国人民在享用金山银山的物质之实时也能真切地享受到碧水蓝天的自然之美”亦让人们看到了问题得以解决的积极方向和良好效果。这种既总结全文,又展望未来的结尾,给人以充实、振奋之感。
让民族文化大放异彩
[第一段]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一个民族的文化成果只有让世界分享,才会获得更强的生命力。当今世界,我们既置身于文化的交流,又面临着文化的竞争,只有保护自身文化特色、加强文化输出与交流,才能让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大放异彩,雄踞世界文化的殿堂,与世界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总论点)。(此段引导出文章的总论点)
[第二段]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我国拥有举世无双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进一步发展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雄厚基础。但也毋庸讳言,中华文化正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从外部看,各国纷纷重视抢占文化制高点,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美式价值观强势来袭、个别国家对我文化资源肆意盗用和掠夺,威胁着我国文化安全。从内部看,随着外来文化对我国社会各个领域的渗透,一些人丧失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和依赖,对民族文化却日渐疏离。长此以往,不仅将使民族文化对人民的向心力和维系力发生危机,而且有可能使中华民族文化失去自有的特色,陷入存亡绝续的境地。(此段分析问题)
[第三段]深入贯彻十八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建设亿万人民共有的精神家园,离不开民族文化建设。从目前我国文化危机“内外交迫”的形势来看,要让中华民族文化大放异彩,必须走好“四步曲”:
[第四段]第一步,继承。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普及中弘扬,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传统节日等资源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特色。第二步,建设。要立足基层,致力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文化资源向社区、村镇倾斜,完善基层文化设施,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第三步,创新。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一批乔布斯式的文化创新先锋,一批李安、莫言那样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大师,创新文化产品内容形式与产业形态,打造出更多传世精品。第四步,输出。要把文化交流、文化输出与文化保护工作结合起来,打破外来文化威胁,切实将民族文化成果保护好,并推介到世界各地,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增强我国的国际话语权。(此段分“四步走”指
出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
[第五段]“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通过我们自身的努力,可以让祖先的文化遗产完好保留,于今发扬光大;“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的部署,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引用党和国家的会议精神),消除当前文化领域的种种乱象,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让古老中华文明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与世界共享文化多样性的明媚阳光!(此段总
结深化,发出号召)
范文点评
“让„„大放异彩”是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市地以下作文题目,本文章便是围绕该主题所写。统观全文,可以发现值得学习的优点有以下10个:
[1].认真审题,严格按照题目要求来写
很多考生在做小题的时候会非常注重审题,但是在写作文时就把审题的意识抛之脑后了,信马由缰,以为每一次考试作文的要求都大同小异。写这篇作文时,细心的考生会发现作答要求中多了一个“素材不必拘泥于‘给定资料’,要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感受,切忌空谈对策”,于是认真的按该要求去做。但是一些粗心的考生由于写惯了策论文,对策连篇而缺乏分析,自然很难得到高分。
该范文紧密结合了资料而不拘泥于给定资料,分析和对策并重,既有政论文的深入阐释,又有策论文的具体详实,因此在审题上做得是十分到位的。
[2].做好文章各部分字数的分配,遵循了“凤头、猪肚、豹尾”的原则
在一篇900字左右的文章中,开头和结尾部分字数大致一致,都坚决不能超过300字,主体部分要保证在500字左右。
本文第一段字数135字,最后一段字数154字,主体部分字数669字。开头迅速切入主题,结尾对开头加以呼应,在主体部分重点发力,是一篇“重点突出,详
略得当”的好文章。
[3].写作时从政府角度出发
很多考生在写作时会习惯于发散性思维,认为这样可写的东西非常多,比较好写,但往往越好写的文章越不会得高分。要明白写作的角度,考生就必须从未来自己的工作性质来思考,公务员写文章、办事情一定要从政府的角度出发,从政府的角度来分析问题,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从群众、从学者的角度来切入。
本篇文章在分析问题时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来阐述,在解决问题时从政府角度提出了“继承-建设-创新-输出”的文化发展思路,指出了政府在民族文化发展
中应发挥的作用。
[4].主题明确,全文严格围绕一个主题来写
在写作申论作文时,要牢记一个原则——“文章的主题应该是资料的主题,文章的标题应该是浓缩的总论点”,严禁文章中出现两个总论点,要做到主题明确,中心突出。
本篇文章的标题为“让民族文化大放异彩”,总论点为“保护自身文化特色、加强文化输出与交流,才能让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文化大放异彩,雄踞世界文化的殿堂,与世界共同分享人类文明成果。”给定资料是围绕“民族文化”这个主题来展开的。三者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完全符合“观点鲜明”的要
求。
同时,文章的分析部分——“从内外两个原因来分析民族文化的困境”,文章的对策部分——“分四步提出民族文化弘扬的措施”,都是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来展开的,使得文章的主题灵魂深入到每一段的细节当中,是非常值得考生借鉴的。
[5].句式整齐,整散结合,行文有致,使文章富有节奏感
整句是指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使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整散句的结合使用能使文章节奏明快,舒缓自如,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充满着抒情和论证的气势。
以句子“要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普及中弘扬,贴近人民的日常生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传统节日等资源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特色。”为例,“保护中利用”、“普及中弘扬”便是对偶手法的运用,给人以阅读的美感。全句“坚持”、“贴近”、“加强”、“维护”等动词后各带话语,给人整齐有力的良好印象。此外,文章中还有很多类似的句子,考生可以细细体会。
[6].适当的引用党和国家的会议精神和名言警句,可以增强文章的思想深度和文
采
写作申论文章,一定要深入了解和学习党和国家在近些年召开的重要会议精神,作为自己写作的重要思想基础,例如党的十八大和每年的两会。名言警句是历代无数先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往往一句话便能辉映主题,既易于理解又能显出作者的知识面宽广。因此考生应加大对党和政府重要文件的学习,加强对中外优秀
政治思想的感知和继承。
本篇文章中,引用了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决定》和十八大的会议精神,并在结尾再次强调了要“按照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的部署”开展工作,使得文章的思
想深度和权威性大大增强。
[7].字数符合要求
字数要求在“1000字”左右时,字数的浮动在1000字的5%—10%左右,也就是说考生写作的字数应该在900—1000字。本篇文章字数为958字,符合题目要求。
[8].在论据和对策的选择上,既有来自于材料的论据和对策,又有来自于自己知
识面的切身感受
申论文章的写作和小题作答有一个很大的区别:小题的作答采分要点往往与给定资料密切相关,即使不是来自于资料,往往也可以通过资料归纳得出。但是申论作文给了考生更大的自由度,即一般申论作文要求的“结合资料而不拘泥于给定资料”,这就提示考生:论据应该有一部分是来自于给定资料的,一部分则来自
于自己的切身感受。
本篇文章中,来自材料的论据对策方面:“美式价值观强势来袭”、“维护民族文化特色”、“一些人丧失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把文化交流、文化输出与文化保护工作结合起来”等都是来自于资料,或是对资料的高度浓缩。来自于自己知识面的切身感受方面:“软实力”、“乔布斯”、“李安”等论据来自于作者的知识结构,“内外交迫”的局面来自于作者的高度提炼,等等,既严格忠实于资料写作,又体现了自己的思考和才华,把握好了二者之间的平衡取舍。
[9].文章中句子一定要有主次之分,便于阅卷人寻找关键点
很多考生写作文,句子和句子的分量一样重,没有主次之分。但好的申论文章句子是有主次之分的,在文章中可以做主要句子的一般有以下几类:总论点句子、分论点句子、段落衔接句、总结句等等,因此把关键的句子写好了,往往事半而功倍,没有关键句意识,以为所有的句子作用都差不多,往往事倍而功半。
本篇文章中“只有保护„„、加强„„,才能让具有„„”、“从外部看”、“从内部看”、“第一步„„”、“第二步„„”等关键句在形式上,在内容上都刻意与其他句子不同,非常便于阅卷人的找寻,体现了作者主次分明、详略得当的文章思路。
[10].文章的结构要完整,框架要清晰,条理要分明
一篇申论文章的写作应该遵循政府公文的行文规律,遵照公文特有的结构来布局谋篇,一般通过“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总结陈述”三部分。在议论文中,有一个“结构黄金比例”:侧重于对策的文章,开头、分析、对策、结尾的结构比例大致为1:3:5:1;侧重于分析的文章,开头、分析、对策、结尾的结构比例大致为1:5:3:1。
本篇文章结构完整,框架十分清晰。开头指出文化的重要性,引导出文章的总论点。第二段主要是分析问题,从外部危机和内部危机两方面指出保护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第三段指出民族文化弘扬的重大意义,第四段分“四步走”指出民族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第二段和第四段是文章的主干部分。最后一段总结深化,发出号召,呼应第一段的主题。段与段之间存在着非常自然的逻辑关系,同时衔接非常紧密,让阅卷人可以用最快时间了解作者思路,提取出文章要表达的具体意
图,符合申论考试对结构的要求。
是理论不算热点 先看定义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里说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是运用国家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包括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悟空批注)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主导的力量,更注重各方的积极性、参与性,坚持国家制度建设,追求自由民主公平正义,充分调动和运用法制的力量、市场的力量、社会的力量、人民的力量,实现法治、德治、共治、自治,实现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民主化。国家治理现代化比起单纯的国家统治、国家管理来,显然是更加的科学、文明、高尚、进步。
《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
没有好的制度,国家难以实现善治;没有卓越的制度执行力,再好的制度也会落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两者相辅相成,把两者统一起来,才能治理好国家。怎样认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如何不断提高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有效治理国家的能力?(首段反问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作出了深刻阐述,是我们准确把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科学指南。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PS:师兄批注 “物体苦还是甜,尝到的人知道;道路的艰险,走过的人知道。”用来说明的道理:任何事情要自己去亲自尝试才会知道。)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不断探索创新,形成了一套与基本国情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制度体系,治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没有这些,我们就无法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无法实现持续数十年的经济增长,无法应对一次次重大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也无法在国际金融危机等逆境中保持相对稳健的发展。我们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决不是否定和放弃这些行之有效、具有独特优势的既有成果,而是在这一基础上更上层楼。我们应该也必须有这个自信。
我们所从事的是一项前无古人的新事业,任务之繁巨、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相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要求,相比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相比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我们在国家治理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这也正是我们不断推进各方面改革的根本原因。(过渡一下,直说我们有问题,不需要说什么问题也是可以的也是一种经常用的手法。)
(接下来阐明意义)治理国家,制度起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只有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才能更好发挥制度效力、有效保障社会发展。我们的制度建设,必须在不断变革与完善中,适应国家现代化总进程,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提高国家机构履职能力,提高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经济社会文化事务、自身事务的能力,最终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再接下来阐明对策)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相比,我们在提高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对此各级领导干部要有清醒认识。面对新情况新问题,一些干部深感新办法不会用,老办法不够用。为什么会这样?归根结底,还是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工作本领不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不够。制度执行力、治理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制度优势充分发挥、事业顺利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我们应当有紧迫意识,危机意识,以只争朝夕的态度,努力提高制度建设水平,增强治理国家的能力,从而使我们的治理适应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适应实现“中国梦”的时代节奏,以更加深厚的制度实力,建设一个更加强盛的现代中国。(无痕结尾,就是没有结尾的结尾)
热点三:精神文明建设相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类意识形态领域的主题特别容易考,大家重点看看,特别重要。如果考诸如“社会道德”、“社会不良分气”等可以向这方面靠拢。再就是比如“阅兵精神”“伟大的抗战精神”这类的也可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命题。
改革发展年代更需要核心价值观引领
总书记在5月4日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确立反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使全体人民同心同德、团结奋进,关乎国家前途命运,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用***讲话开头是特别好,特别流行的写法,有理论高度)
(阐释主题内涵)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信仰的支撑;社会的发展,有赖于价值罗盘的导航。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它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之德,也是国家、社会之大德。(摘抄)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核心价值这根主心骨,没有了这种精气神,一个社会,如果人们都搞不清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那么势必莫衷一是,行无依归,还谈何发展,谈何前进?古今中外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构建具有强大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精神,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价值观念。(阐明意义一)回望过去,中华民族曾经谱写过灿烂辉煌的文明华章,也曾经陷入过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悲惨境地。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正是救亡图存、振兴中华历史洪流的时代缩影。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起来了,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然而离梦想越近,我们面临的形势越复杂,遭遇的挑战越艰巨,亟须破解的矛盾和问题越多。社会转型期的多元多样多变,国内外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为这个时代注入了空前活力,也在精神价值层面带来了种种干扰和迷茫。新时期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坚决确立我们的价值观“最大公约数”,才能将亿万中国人凝聚起来共同奋斗。
在当代中国,我们的民族、我们的国家应该坚守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阐明意义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字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深刻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这三个“倡导”,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和血脉,凝结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艰辛求索的理想和信念,也承载着我们每个人对今日中国和未来中国的美好愿景。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当代中国的精神之钙,与中国梦的内涵相通一致。在全社会牢固树立核心价值观,激发社会共鸣,凝聚社会共识,必能为建设现代国家、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不竭的精神动力,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摘抄)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当今这个时代,呼唤我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去一起营造更加美好的精神家园,描绘更加壮丽的发展图景。(摘抄)
城镇化是个老热点,算是十大热点之一。
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在我们这样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实现城镇化,在人类发展史上没有先例。粗放扩张、人地失衡、举债度日、破坏环境的老路不能再走了,也走不通了。在这样一个关键的路口,必须走出一条新型城镇化的道路,切实把握正确的方向。新型城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引用大大讲话作为开头,很赞)总书记的讲话表明,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将成为现阶段我国城镇化推进的主要目标和方向。(率先引出论点)
那么,究竟什么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笔者认为(考试时候可不能出现笔者之类的表述,出现被阅卷者看到就很危险了,记在:你是政府、你是政府、你是政府,要从政府角度出发考量问题),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每个人在城镇中自由、公平和全面的发展。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以下四个分论点首句内容要摘抄记忆,具体展开论述熟悉就行了。如果考试考到这个热点(尤其是国考地市以下那套卷,以下观点可以直接套用,师兄会在考前选取一些热点推送,此为热点二,热点一是生态文明哪个)
要实现人的“身份的城镇化”。(摘抄)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首当其冲是要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特别是解决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的落户问题,从而实现人的“身份的城镇化”。目前我国仍有6亿多的农民仍未城镇化,其中接近一半是农民工。这些农民工是城市的生产者和建设者,却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无法真正融入城市成为“城市人”。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应坚持自由、分类、有序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意愿,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等文件确定的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开放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的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办法,有序引导农村转移人口向不同规模的城市转移落户。广东作为全国农村转移人口输入大省,有超过2000多万的外省流动人口,如何通过户籍等相关的制度改革使这些外省流动人口逐步有序地转化为真正的城市居民,使其在广东各大中小城市安居乐业,分享城市发展红利,将成为首先需要考虑的问题。
要实现人的“发展机会的平等化”。人进入城市就业生活,更重要的是实现“发展机会的平等化”。一方面,应通过现有户籍、社保等制度的改革,实现城市常住人口公共服务的公平和均等化。特别是把原来被排除在社保供给体系范围之外、已经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村转移人口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使其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权利;另一方面,应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农村转移劳动力职业培训体系,使其经过培训进入城市以后能够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实现稳定就业和职业升迁。举例来说,近十年以来城镇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广东各地出现了大量的失地农民群体。由于无法获得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这一群体逐渐成为“种地无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的弱势群体,失去在城市生活的可持续保障,或者是成为依赖于集体分红和土地租赁收入的“土地二世祖”。因此,通过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和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使城市常住人口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也是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目标之一。
要实现人的“生产生活空间的优质化”。传统的城镇化模式以GDP和经济增长为导向,各级政府通过土地城镇化进行城市经营,以吸引产业项目和投资。这样做的结果,一方面导致城市规模盲目扩大,“摊大饼”式的城市扩张导致大量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也导致城市历史文脉和自然环境被破坏,房地产业推动的城市景观复制导致“千城一面”,城镇建设水平不高。更重要的是,传统的城镇化忽略了对人的生产生活空间的关注,城市开发建设偏向物的尺度而非人的尺度,给城市居民的就业生活带来很多问题,比如城市空间尺度过大导致出行不便、公共活动空间偏少等。因此,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首先要按照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构建以人为尺度的生产和生活社区;另一方面,城市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保护和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提高城市建设品质。
要实现人的“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化”。长久以来,在我国的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重视。在城镇化刚刚步入中期阶段的时候,许多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经减弱,水土资源和能源不足,环境污染等问题凸显,部分特大城市还出现了以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为特征的“大城市病”,导致城市居民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这一问题在广东凸显已久,东莞、佛山等城市酸雨浓度、空气二氧化硫浓度等指标长期超标,PM2.5居高不下,城市水体污染严重等,极大地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存环境。因此,推行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改善环境治理,促进人地和谐,最终实现人的“生存环境的可持续化”。
《在把握大局中下好改革这盘大棋》
——建议整篇摘抄
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不是某个领域某个方面的单项改革。随着改革深入推进,这一特征愈发凸显。“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坚持以全局视野看问题、想办法,敢于在突破利益藩篱时动真格、见真章,善于在把握大局中破难题、克难关,是中央对各级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制胜关键。
改革如逆水行舟,改到深处更会遇到激流险滩。面对新旧观念的碰撞激荡、不同利益的摩擦抵牾、各种诉求的角逐博弈,改革的立场怎么选、标准怎么定、分寸怎么拿捏?只有严格按照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的,自觉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一思想,正确把握改革大局,从改革大局出发看待利益关系调整,始终遵循只要对全局改革有利、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利、对本系统本领域形成完善的体制机制有利,都要自觉服从改革大局、服务改革大局,勇于自我革命,敢于直面问题,才能共同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把握大局、服从大局、服务大局——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既是针对改革实际的思想动员,也是着眼改革进程的方法指导,为当前全面深化改革指明了政治方向,提供了行动指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许多看似复杂难解的问题,站在全局高度方能准确审视正确把握。在全面深化改革不断触及深层次社会关系和利益调整的新形势下,认真学习、深入领会、坚决贯彻讲话精神,对于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防止局部利益相互掣肘、相互抵消等诸多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悟空师兄微信号:houge108大家加我看最新YY课通告 全面深化改革之所以是篇大文章,不仅因为这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部署,而且完成这篇文章还需要形成强大合力,使改革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让整体利益产生乘数效应。中央从全面深化改革伊始就反复强调其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从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提出善于观大势、谋大事,站在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深化改革全局来思考和研究问题,到相继召开12次会议审议及审议通过50余份规则、方案、意见等重要文件,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有计划、有步骤地协同推进改革,取得全面播种、次第开花的总体成效。一年半的全面深化改革实践证明,树立改革全局观念、增强改革大局意识,是扎实推进改革的一条重要经验。
下好改革大棋局,各地各部门不能总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忽视改革总体要求,不顾改革总体利益,搞各取所需、挑三拣四,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而是要按照中央部署统一行动、令行禁止。该大刀阔斧的不等待观望,该严格审慎的不违规操作,既保持敢为人先的闯劲干劲,也要避免不得要领的盲目冒进,既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的积极探索,也遵循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的基本原则。要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引起的利益关系调整,通盘评估改革实施前、实施中、实施后的利益变化,统筹各方面各层次利益,分类指导,分类处理,在“破”与“立”的统筹兼顾中使改革蹄疾步稳地不断推进。悟空师兄微信号:houge108 大家加我看最新YY课通告
深化改革,难免触动别人乃至自己的“奶酪”,不可能没有阻力。是有勇气、有胆识、有担当?还是畏首畏尾、不敢出招、怕得罪人?是检验改革意识和能力的“试金石”。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有的放矢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大家争当改革促进派,壮大改革生力军,就能有效突破各种形式“中梗阻”,使人民群众有更多改革“获得感”,凝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改革的力量在于人心所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用“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就一定能把全面深化改革这篇大文章做好!
第二篇:国家公务员申论精彩结尾集锦
国家公务员申论精彩结尾集锦
申论文章的结尾要求完整简洁且要言之有物,要做到言简意赅又能完整地表达文章的意思,切忌空喊口号,无实质内容。结尾方式可以有:照应总论点、总结分论点、展望号召式、借用名言式等。湖南启政公务员为考生展示几种精彩结尾句,以帮助考生写出精彩文章。
(一)照应总论点
这种结尾方式主要是对提出总论点的标题或开头进行回顾、照应,以达到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目的,是最常规的一种结尾方式。
【示例一】
标题:从黄河精神中汲取民族前进的动力
结尾:不断认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是中华儿女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需要,也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黄河精神,为民族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和用之不竭的强大动力。
【分析】
文章标题强调了黄河精神对于促进民族前进的积极作用,结尾紧紧围绕标题展开论述,再次强调、深化了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点明主旨,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
开头: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包容、博大、拼搏、进取、团结是对黄河精神的一种阐述,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传承民族经典,弘扬黄河精神,就是要使九州大地河清海晏,黄河两岸河图再现。
结尾:在敬仰与图强中传承历史,在担当与奋斗中开创未来。弘扬黄河精神,我们要以“包容、博大、拼博、进取、团结”之心去迎接挑战,为实现河清海晏、官清民安、邦兴国盛的大好局面而奋斗!
【分析】
文章开头点出了黄河精神的内涵,继而点出了传承“民族经典,弘扬黄河精神”这一总论点。结尾处再次重申了此论点。
(二)总结分论点
即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结尾方法,通常是对论点,尤其是对分论点的总结。需注意的是,对分论点的总结不是对分论点的混乱堆砌,而应对分论点进行适当加工。通常,这种结尾方式是分论点与意义的杂糅表述。
【示例】
总论点:
汲黄河文化力量 建共有精神家园
分论点:
弘扬黄河精神,要挖掘黄河文化资源,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弘扬黄河精神,要更新治黄理念,真正按照自然规律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弘扬黄河精神,要注重文化创意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让人民群众在感受黄河景观中接受精神洗礼。
结尾:
黄河精神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将为民族发展提供永恒的精神动力。只有明确“弘扬什么、怎么弘扬”,才能使黄河精神代代传承。从挖掘文化资源、更新治黄理念、注重文化创意这三个方面努力,有利于促进黄河精神的弘扬,使之与时俱进、永葆生机。
【分析】
结尾先分析了黄河精神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利用精要罗列分论点的方式进行总结式写作。
(三)展望号召式
就是在采取措施解决文中问题并取得效果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升华文章的主题,一般采用感叹、反问等句式加重语气。
【示例】
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以安不忘危的思想统筹好、谋划好安全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维护安全的各项工作,让人民生活在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环境里,我们一定能够让中国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
【分析】
此段在号召从理念、思想、精神层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忧患意识、切实做好各项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顺势展望出让中国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简明有力,不乏感染力。
(四)借用名言式
即引用名言警句,并将其恰当地与文章的中心论点紧密联系起来,在增强文采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示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不忍想象一钩残月从布满垃圾污物的海平面升起,使古人诗句的意境空余一个苍白的回忆。要让后人看得到古人描绘的美景,眼前就要从我们手中做起,让海洋恢复健康,成为我们可以相依而生的永恒家园。
【分析】
结尾引用诗句,从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诗意中加以引申,对海洋污染持续恶化的未来展开联想,语言表述生动,意境幽远,引人深思。
第三篇:2013年413公务员考试申论文章精彩结尾展示
文章写作讲究的是“起”、“承”、“转”、“合”,这里的“合”说的就是文章结尾。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最末部分,起到收束全文,升华主题的作用。很多考生在写作过程中,往往不注重结尾的写作,不懂得去使用点睛之笔和关键性语句,导致文字显得收尾无力,甚至成为残篇。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如何收束文章、结束论证为考生指点迷津。
一、总结深化
顾名思义,总结深化就是对全文内容进行总结归纳,以达到点名主旨、深化主题的目的,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结尾方式。看下面的例子:
文章三个分论点为:
以土地承办经营体制为基础,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以粮食价格调节机制为抓手,保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以粮食贸易管制机制为保障,制止发达国家粮食掠夺。尾段:
中国古代有句名言,叫作“国家大本,食足为先”。粮食安全关乎国家生死存亡、关乎民族持续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根本!综上所述,我们要坚持以土地承包经营体制为基础、以粮食价格调节机制为抓手、以粮食贸易管制机制为保障,才能充分保障农民种粮积极性、保持粮食产量稳步增长,并有效防止发达国家的掠夺,才能夯实粮食安全的基础,筑牢粮食安全屏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和平崛起奠定最为坚实可靠的基础。!
文章的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证了坚持现有土地承包经营体制的重要性、要从粮食价格调节及粮食贸易管制机制着手解决粮食安全问题。文章最后先引用名言警句,然后分析说明了粮食安全对于国家的重要性,最后利用概述分论点的方式进行总结,收束全文。
2.首尾照应
这里主要是对标题或者开头进行回顾、照应,以达到紧密扣题的效果。例如:
标题:以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尾段:江泽民同志曾高屋建瓴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扎扎实实培养创新观念,造创新人才并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登上国际产业链的最高峰,创造出高品质的中国品牌形象!
文章以“自主创新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为标题和总论点,而结尾则在总结分论点的基础上再次退出总论点,首尾呼应,紧密扣题。
3.展望号召
这种模式就是通过在结尾中针对现实进行展望、感召式的描述,抑或是为今后工作树立的目标,力图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达成既定目标。
例如: 争议的视线、社会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和制度能否有效保护证人的权益。随着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逐渐完善,奉法者强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法治的尊严得到维护,行义为善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公平正义必将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柱。
这是一篇文章的结尾,它先点出了“我国证人保护制度的逐渐完善以及奉法者强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的现实趋
势,紧接着展望出“公平正义必将成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柱”。这种收尾于光明,给人以希望,比较有感染力。
4.名言升华
这种结尾方式实际上就是引用名言警句,将其恰当与文章的中心论点紧密联系起来,在增强文采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例如:
康德曾说:“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相信随着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推进,我国的公民道德素质必将迈向新台阶,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有长足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将指日可待!
这里的结尾段引用康德的名言,通过引申其含义,可以看出崇高的道德准则能够震撼人们的心灵,指出道德准则的重要性,继而点出公民道德建设的全面推进将取得巨大成就,语言表述生动,引人深思,催人奋进。
文章结尾方式还有很多,主要的是以上几种方式,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加强对它们的理解,并且能够灵活运用,不断在实际训练中增强自己的写作能力,相信在未来的考试中定能够写出一篇引人注目的文章,最终取得满意成绩。
第四篇: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精彩结尾--集锦
申论文章的结尾要求完整简洁且要言之有物,要做到言简意赅又能完整地表达文章的意思,切忌空喊口号,无实质内容。结尾方式可以有:照应总论点、总结分论点、展望号召式、借用名言式等。下面为考生展示几种精彩结尾句,以帮助考生写出精彩文章。
(一)照应总论点
这种结尾方式主要是对提出总论点的标题或开头进行回顾、照应,以达到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目的,是最常规的一种结尾方式。
【示例一】
标题:从黄河精神中汲取民族前进的动力
结尾:不断认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是中华儿女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需要,也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黄河精神,为民族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和用之不竭的强大动力。
【分析】
文章标题强调了黄河精神对于促进民族前进的积极作用,结尾紧紧围绕标题展开论述,再次强调、深化了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点明主旨,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
开头: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包容、博大、拼搏、进取、团结是对黄河精神的一种阐述,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传承民族经典,弘扬黄河精神,就是要使九州大地河清海晏,黄河两岸河图再现。
结尾:在敬仰与图强中传承历史,在担当与奋斗中开创未来。弘扬黄河精神,我们要以“包容、博大、拼博、进取、团结”之心去迎接挑战,为实现河清海晏、官清民安、邦兴国盛的大好局面而奋斗!
【分析】
文章开头点出了黄河精神的内涵,继而点出了传承“民族经典,弘扬黄河精神”这一总论点。结尾处再次重申了此论点。
(二)总结分论点
即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结尾方法,通常是对论点,尤其是对分论点的总结。需注意的是,对分论点的总结不是对分论点的混乱堆砌,而应对分论点进行适当加工。通常,这种结尾方式是分论点与意义的杂糅表述。
【示例】
总论点:
汲黄河文化力量 建共有精神家园
分论点:
弘扬黄河精神,要挖掘黄河文化资源,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弘扬黄河精神,要更新治黄理念,真正按照自然规律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弘扬黄河精神,要注重文化创意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让人民群众在感受黄河景观中接受精神洗礼。
结尾:
黄河精神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将为民族发展提供永恒的精神动力。只有明确“弘扬什么、怎么弘扬”,才能使黄河精神代代传承。从挖掘文化资源、更新治黄理念、注重文化创意这三个方面努力,有利于促进黄河精神的弘扬,使之与时俱进、永葆生机。
【分析】
结尾先分析了黄河精神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利用精要罗列分论点的方式进行总结式写作。
(三)展望号召式
就是在采取措施解决文中问题并取得效果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升华文章的主题,一般采用感叹、反问等句式加重语气。
【示例】
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以安不忘危的思想统筹好、谋划好安全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维护安全的各项工作,让人民生活在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环境里,我们一定能够让中国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
【分析】
此段在号召从理念、思想、精神层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忧患意识、切实做好各项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顺势展望出让中国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简明有力,不乏感染力。
(四)借用名言式
即引用名言警句,并将其恰当地与文章的中心论点紧密联系起来,在增强文采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示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不忍想象一钩残月从布满垃圾污物的海平面升起,使古人诗句的意境空余一个苍白的回忆。要让后人看得到古人描绘的美景,眼前就要从我们手中做起,让海洋恢复健康,成为我们可以相依而生的永恒家园。
【分析】
结尾引用诗句,从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诗意中加以引申,对海洋污染持续恶化的未来展开联想,语言表述生动,意境幽远,引人深思。经验分享: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说的是自己在整个公务员考试的过程中的经验的以及自己能够成功的考上的捷径。首先就是自己的阅读速度比别人的快考试过程中的优势自然不必说,平时的学习效率才是关键,其实很多人不是真的不会做,90%的人都是时间不够用,要是给足够的时间,估计很多人能够做出大部分的题。公务员考试这种选人的方式第一就是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就是考思维,第三考决策力(包括轻重缓急的决策)。非常多的人输就输在时间上,我是特别注重效率的。第一,复习过程中绝对的高效率,各种资料习题都要涉及多遍;第二,答题高效率,包括读题速度和答题速度都高效。我复习过程中,阅读和背诵的能力非常强,读一份一万字的资料,一般人可能要二十分钟,我只需要两分钟左右,读的次数多,记住自然快很多。包括做题也一样,读题和读材料的速度也很快,一般一份试卷,读题的时间一般人可能要花掉二十几分钟,我统计过,我最多不超过3分钟,这样就比别人多出20几分钟,这在考试中是非常不得了的。论坛有个帖子专门介绍速读的,叫做“得速读者得行测”,我就是看了这个才接触了速读,也因为速读,才获得了笔试的好成绩。其实,不只是行测,速读对申论的帮助更大,特别是那些密密麻麻的资料,看见都让人晕倒。学了速读之后,感觉有再多的书都不怕了。而且,速读对思维和材料组织的能力都大有提高,个人总结,拥有这个技能,基本上成功一半,剩下的就是靠自己学多少的问题了。平时要多训练自己一眼看多个字的习惯,慢慢的加快速度,尽可能的培养自己这样的习惯。当然,有经济条件的同学,千万不要吝啬,花点小钱在自己的未来上是最值得的,多少年来耗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现在既然势在必得,就不要在乎这一刻。建议有条件的同学到这里用这个软件训练速读,大概30个小时就能练出比较厉害的快速阅读的能力,这是给我帮助非常大的学习技巧,极力的推荐给大家(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其次,从选择的复习资料上来说,我用的是学习软件,不是一般的真题,我认为从电脑上面做题真的是把学习的效率提高了很多,再者这款软件集成最新题库、大纲资料、模拟、分析、动态等等各种超强的功能,性价比超高,是绝不可缺的一款必备工具,结合上速读的能力,如虎添翼,让整个备考过程效率倍增。到我推荐的这里就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科目(也给做了超链接,按住键盘左下角Ctrl键,然后鼠标左键点击本行文字)
第五篇: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精彩开头结尾集锦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精彩开头结尾集锦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精彩开头集锦
文章写作是申论考试中的重中之重,而文章开头关乎考官对整篇文章的第一印象,所以写好开头至关重要。文章开头的起笔应开门见山,有力量、有气魄,要独具特色,如“凤头”一样短小、漂亮,令人一见钟情,过目不忘。写好申论文章的开头,主要应把握“有吸引力”、“快速切入主题”这两个核心要求。开头方式主要有:紧扣题目式、铺陈开来式、分析论述式、实例导入式、引经据典式、妙用修辞式几种。中公教育专家在此为考生展示如下经典、精彩的开头句,供考生考前迅速记忆。
(一)紧扣题目式
对于给定话题的文章写作题,即题目给出文章写作的话题(一般是给出给定资料中的一段话,或者是限定某一则资料)要求结合对这段话或者资料的思考,结合自己的经验或感受写一篇文章。对于这类题目,考生在具体行文中,必须在开头部分对题目中出示的话题加以引述、阐释,而后发表评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如此,既紧扣题目要求,彰显写作的严谨性,又能大大降低文章跑题的嫌疑。
【示例】
题目:“给定资料7”中讲述了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请你以这个故事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结合“给定资料”,并注意联系当前社会实际和自身体会;
(2)观点明确,内容充实,层次清楚,语言流畅;
(3)总字数800~1000字。(2012•国家•省级•第四题)
给定资料:前不久,一位普通农妇刘女士在骑电动三轮车赶集的归途中,遇到同村76岁的李老太太及其孙女步行回村,遂热心搭载她们坐“顺风车”。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三人均受伤,其中李老太太伤情最重,经抢救无效去世。出于愧疚,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经济赔偿,而李老太太家属四次坚决拒绝。刘女士说:“如果不是我好心办坏事,老太太就不会走得这么早。无论花多少钱都必须补偿!”李老太太家属则说:“我们不能让好人做了好事,却得不到好报。”(2012•国家•省级•给定资料7节选)
文章开头:中华民族历来有崇德重德、尚德倡德的传统,常言道,“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强调的就是道德对于个人修身立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作用。普通农妇刘女士出于好心搭载同村李老太太及其孙女,不料路上三轮车侧翻致李老太太伤情严重,对此,刘女士主动提出给予其经济赔偿却遭对方家属四次坚决拒绝。这一动人故事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社会公德之美,它犹如一股清泉,浸润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田。
【中公分析】
题目要求以“给定资料7”中农妇刘女士和李老太太家人之间发生的一段感人故事为话题写一篇文章。那么,具体行文中就应对这段故事加以简要概括、分析。示例文章开头部分首先强调了道德的重要作用,而后对题目中所说的感人故事加以概括,并由此自然引出了社会公德话题,实现了“紧扣题目”。
(二)铺陈开来式
即先交待问题产生的背景,首先肯定成绩是主流,随后话锋一转,指出总体上存在什么问题,这一问题有什么影响或危害,解决的必要性、迫切性,最后是简要阐述如何加以解决,提出总体思路。此所谓“开门见山,落笔扣题”。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此种开头方式必须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有自己精辟的卓见,并形成判断,提炼出文章的论点。
【示例】
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是农民生存的保障。但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集体用地被国家征用,而被征地农民的利益未得到有效的保护,严重影响了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土地是农民的命脉,土地征用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不但直接影响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经济能否稳定持续健康发展。可以说,解决好土地征用问题,既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为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切实有效保护农民利益,大力做好土地征用工作。(——《命脉》)
【中公分析】
文章开头先指出了土地的重要性,而后笔锋一转,介绍了近年来出现的土地征用问题,分析其影响、危害、解决问题的意义,最后提出方向性的对策思路。
201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精彩结尾集锦
申论文章的结尾要求完整简洁且要言之有物,要做到言简意赅又能完整地表达文章的意思,切忌空喊口号,无实质内容。结尾方式可以有:照应总论点、总结分论点、展望号召式、借用名言式等。中公教育专家为考生展示几种精彩结尾句,以帮助考生写出精彩文章。
(一)照应总论点
这种结尾方式主要是对提出总论点的标题或开头进行回顾、照应,以达到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的目的,是最常规的一种结尾方式。
【示例一】
标题:从黄河精神中汲取民族前进的动力
结尾:不断认识、深入了解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化,是中华儿女民族精神代代相传的需要,也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让古老的黄河焕发青春,让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我们今天要大力弘扬黄河精神,为民族发展提供取之不尽的精神资源和用之不竭的强大动力。
【中公分析】
文章标题强调了黄河精神对于促进民族前进的积极作用,结尾紧紧围绕标题展开论述,再次强调、深化了大力弘扬黄河精神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点明主旨,深化了主题。
【示例二】
开头:一种精神,穿越时空,辉映未来。包容、博大、拼搏、进取、团结是对黄河精神的一种阐述,更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传承民族经典,弘扬黄河精神,就是要使九州大地河清海晏,黄河两岸河图再现。
结尾:在敬仰与图强中传承历史,在担当与奋斗中开创未来。弘扬黄河精神,我们要以“包容、博大、拼博、进取、团结”之心去迎接挑战,为实现河清海晏、官清民安、邦兴国盛的大好局面而奋斗!
【中公分析】
文章开头点出了黄河精神的内涵,继而点出了传承“民族经典,弘扬黄河精神”这一总论点。结尾处再次重申了此论点。
(二)总结分论点
即对全文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的结尾方法,通常是对论点,尤其是对分论点的总结。需注意的是,对分论点的总结不是对分论点的混乱堆砌,而应对分论点进行适当加工。通常,这种结尾方式是分论点与意义的杂糅表述。
【示例】
总论点:
汲黄河文化力量 建共有精神家园
分论点:
弘扬黄河精神,要挖掘黄河文化资源,激发中华民族的自豪感。
弘扬黄河精神,要更新治黄理念,真正按照自然规律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弘扬黄河精神,要注重文化创意与生态旅游相结合,让人民群众在感受黄河景观中接受精神洗礼。
辽宁中公教育http://ln.offcn.com/
结尾:
黄河精神是炎黄子孙的共同财富,将为民族发展提供永恒的精神动力。只有明确“弘扬什么、怎么弘扬”,才能使黄河精神代代传承。从挖掘文化资源、更新治黄理念、注重文化创意这三个方面努力,有利于促进黄河精神的弘扬,使之与时俱进、永葆生机。
【中公分析】
结尾先分析了黄河精神对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然后利用精要罗列分论点的方式进行总结式写作。
(三)展望号召式
就是在采取措施解决文中问题并取得效果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升华文章的主题,一般采用感叹、反问等句式加重语气。
【示例】
把科学发展的理念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以安不忘危的思想统筹好、谋划好安全发展,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做好维护安全的各项工作,让人民生活在一个充满忧患意识的环境里,我们一定能够让中国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
【中公分析】
此段在号召从理念、思想、精神层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树立忧患意识、切实做好各项安全工作的基础上,顺势展望出让中国列车运行得更加平稳顺利。简明有力,不乏感染力。
(四)借用名言式
即引用名言警句,并将其恰当地与文章的中心论点紧密联系起来,在增强文采的同时,进一步深化文章的中心思想。
【示例】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我们不忍想象一钩残月从布满垃圾污物的海平面升起,使古人诗句的意境空余一个苍白的回忆。要让后人看得到古人描绘的美景,眼前就要从我们手中做起,让海洋恢复健康,成为我们可以相依而生的永恒家园。
【中公分析】
结尾引用诗句,从张九龄《望月怀远》的诗意中加以引申,对海洋污染持续恶化的未来展开联想,语言表述生动,意境幽远,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