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激励学生在数学探究中放飞思想
激励学生在数学探究中放飞思想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我们积极倡导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激励学生在数学探究中放飞思想,这是我们当前小学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性学习,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师生情感交流,积极营造探究氛围
“创造活动的一般条件是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心理安全才能导致心理自由,也才能导致学习的创造性。”教学过程不但是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只有在不感到压力的情况下,并喜爱所教科目的老师前提下,才会乐于学习。同时对学生要正确地评价与赏识。我们经常看到许多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争取发言,当他们的某个思路或计算方法被老师肯定后,从学生的眼神和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当学生在探究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一句赞赏鼓励的话,就缓和了学生的心理压力,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师生情感的深浅、教学环境的优劣、教学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建立平等、民主、友爱的良好师生关系,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前提条
第 1 页 件。这就要求我们开放教学环境,优化师生关系,将课堂自主探究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激励学生去讨论数学、研究数学,鼓励他们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敢于和同学老师对探究问题进行争论,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主动质疑的状态,营造一种积极向上、自然和谐的探究氛围。
二、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数学知识本身具有抽象性,与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和活泼好动的年龄特点相矛盾。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根据具体内容及学生思维发展阶段的特点,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充满疑问的教学情境,提高学生钻研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毫米的认识”时,先设计让学生猜测新华字典的厚度。学生已经有长度单位“厘米”的知识基础了,很快说出新华字典的厚度是3厘米多一些。再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一元硬币,要求学生估算出它的厚度是多少,然后使用直尺量一量它的厚度,这一下学生都惊呆了——它不满1厘米啊!怎么量呢?究竟是多少啊?此时学生都会产生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这样就把单调无味的知识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学生的求知热情、探究欲望、创新意识被有效地调动了起来。
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选择适当的探究方式
要遵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第 2 页 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探究学习的乐趣,激发学生一次又一次走向成功的彼岸;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探究方式,真正调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自主探究:就是让每个学生个体围绕探究问题,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充分地去探究、去发现,并引导他们用科学的研究方法,主动从事观察、操作、实验等去“研数学”,对所研究的数学知识进行再验证、再发现、再创造。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准备好材料(实物、长方形等),提出:“同学们,你能够把这些物体或者图形平均分吗?平均分以后可以得到哪些分数?”思考后让学生操作,写出相应的分数。学生迅速投入到自主探索的活动中,自由选择自己的实践材料,大胆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研究。这样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可以获得钻研探索的机会,都可以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
2、合作探究:“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你和我交换,仍然各是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有两种思想。”肖伯纳的这段话启示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评价讨论、合作交流的机会。因此,我们不断设计提供必要的探究素材和情境,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
第 3 页 探索的基础上,积极动手实践、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精神,集中群体智慧,提高研究学习的效率。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先让学生按小组进行操作,用12个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拼长方形,并根据所摆的情况,完成书上的表格。由于是按小组进行的,学生很快研究发现拼成的长方形有三种情况。接着学生讨论研究各自发表见解: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什么有关系?宽和什么有关系?面积和什么有关系?学生操作实践,此时此刻思维、讨论都非常活跃和热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四、及时进行激烈评价,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只有学生获得成功,才会保持足够的探究热情和信心,产生强大的内部动力,以争取更新更大的的成功。我们应该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设成功的机遇和空间,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和表扬鼓励,尊重学生个性之间的差异,实施不同层次的评价和要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体验到探究成功的喜悦和乐趣,从而获得更强烈、更主动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时,我先设计了一组算式:6/2=3,60/20=3……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被除数和除数各有什么变化?商有什么变
第 4 页 化?对于学生发表的正确见解,给予及时评价、肯定和表扬。有的学生提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商不变。我首先肯定了他爱动脑筋,并鼓励继续探索和思考。不一会儿,他迫不及待地说:“应该是这样的,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此时我不失时机地进行肯定鼓励,同时提出:他说的是只是同时扩大相同倍数时的情况,同学们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商也是不变的?马上就有学生抢着回答:在同时缩小相同倍数的情况下商也是不变的。学生都获得了探究成功的体验,探索研究学习的热情大大提高。
第 5 页
第二篇: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文章标题: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激励就是激发鼓励的意思,也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有一股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主要对调节人的潜在的积极性,去实现既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如何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的内在愿望和动机,这就要求我们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同行们想方设法优
化自己的管理方式,运用好激励这一强化手段,消除学生生理和心理的疲倦,调动其学习的内驱力。笔者试图就激励在学生管理中的运用谈几点看法:
一、巧设目标、动机激励
一个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不仅可以激发人的动机,还可以强化行为,高教思想工作要有自己的按期、中期和长期的奋斗目标:如学生的专业思想、行为养成、思想素质、专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等。围绕这一目标,采取不同措施,分年级,分层次制定不同的目标。适当的目标不仅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也有助于政治思想工作者调整自身心态和对学生的期望,及时表示鼓励和支持,融洽师生关系,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制定目标一定要循序渐进,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把学生“道德素质培养”这一复杂的过程分解成许多小阶段,逐步加以完成。彩循序渐进的方法,可以树立学生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始终有一种成就感。
二、了解需要、情绪激励
了解每个学生的各种需要的程度,需要的结构,满足这种需要时的方法及需要不能满足时如何做工作。特别是了解一个人的情绪[本文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冲动对管理的效果影响很大。情绪就是个体需求能否得到满足时的个体反映,个人的情绪直接影响行为的引发和进行。如:老师批评的越严厉时,学生的“自卫反应”越强烈。甚至产生逆反应,情绪对行为的影响很大。学生对自己的体会较难,而发现别人的较容易,所以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情绪的变化,善于引导学生,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学生减轻或消除情绪对学习、生活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工作中以足够的耐心激励学生的自尊,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用激励的语言、适当的方式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内驱力。如:“一名后进生”偶而一次受到表扬就会引起强烈的情绪冲突,产生要求进步的需要,开始改变过去的不良行为,这种冲突是来自内在的需要的,经过引导,新的生命力就会进入学生的心里,就会产生持久的效果,促使其向好的方向转变;相反,对于不能满足的需要也要做好工作,避免产生消极的情绪。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德育目标的形成。
三、信息反馈、评价激励
几乎每一位成功的教育家都强调对学生的鼓励和赞扬,孔子就是一名成功的典范。孔子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启发式的教育方式也源于孔子。这也说明了对学生的长处要善于挖掘,并注重因材施教,要加强对学生的启发教育。著名的铃木教学法的创始人铃木镇一教学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步骤就是鼓励孩子,对孩子循循善诱。他说:“我经常大声的夸奖孩子:很好!教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信息反馈,使学生随时知道自己行为活动的结果如何,对于学生做的对的应该毫不吝惜的给予肯定,这将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老师的鼓励和关爱给予学生的自尊、信念,将直接影响其一生。因此,针对具体问题,分析原因,及时改进,以达到修正行为、加强学习、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效果十分明显。
四、巧用强化,激励行为
强化是心理学术语,是激励的一种方式,指通过外力来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联系,可以分成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正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予以肯定或奖励。使该行为巩固、保持;负强化是指对某种行为给予否定和惩罚,使它减弱、消退。强化理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往往表现为对学生的各种奖励和批评。对学生中的德操良好、勤奋学习、追求上进、有创新能力的应给予肯定和奖励,要维持动机,促使这些行为保持下去,物质奖励可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精神奖励可以满足心理上的需要。这种奖励和表彰,将会直到促进、引导和榜样的重要作用。惩罚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有效的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维护良好的育人氛围。但是,它也容易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恐慌和损伤,最后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想法。因此,在惩罚之后,要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去改正,当其有改进表现时,应及时予以强化,这样,可以产生良好的作用。
总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正确运用激励,注重强化学生情感,善于从学生身上捕捉到闪光点,关心和培养每一位学生,并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成长为符合时代需要、适应社会进步的复合型人才。
《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激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第三篇:中职学生激励方法探究
中职学生激励方法探究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
林亚军
摘要: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中学生的激励现状进行分析,论证了改善中职学生激励方法的必要性。提出了对中职生进行激励的方法与策略。关键词:中职学生 激励方法 必要性 探究
激励,是指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的总和。
目前,职业教育目前面临的共同困难便是学生的起点太低,就读于职业学校的学生多为应试教育的淘汰者,这就使职业教育的难度加大。我们应采用合理的激励机制,促使中职学生把外部的刺激内化为个体的需要和动机 ,变消极、被动、盲目的行为为积极、主动、自觉的行为,发现到自身的潜力,找回失去的信心,成为合格的社会劳动者.一.改善中等职业教育的激励现状的必要性
1.中职生接受职业教育的信心需要激励
近年来,由于社会中等职业学校的认知度不够,中等职业学校大多数因为教学设施不够完善,毕业后学生难以依靠自已的技能水平找到满意的工作,许多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招生难的问题,有的职业学校为完成招生计划,解决生存危机,对招生对象基本上是无门槛准入,造成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很差。以上诸多原因导致学生及家长对中等职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如果我们能够采用恰当的激励机制给学生以信心,吸引一些有志于成为高素质劳动者的学生来接收中等职业教育。
2.中职生的健康成长需要激励
中职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尚处于少年时期,心理尚未成熟,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适应社会所必须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尚未完全建立,容易产生各种困惑和迷惘,这就要求我们遵循中职生思想和心理发展规律,运用激励手段引导他们进行趋善避恶的选择,大张旗鼓地表扬和奖励良好的思想和行为,及时纠正错误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对中职生的需要、动机乃至价值观产生震动,形成明确的是非导向,促进他们朝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人的潜能是巨大的。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人的积极性和能力只发挥了20% ~30% ,而受到充分激励的情况下,人的能力可发挥到80% ~90%。即同一个人在通过充分激励后的积极性和能力可望提高到原来的3~4倍。因此,通过各种激励方法可激发中职生内在的精神动力,使中职生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信心.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促进中职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职学生现有的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1.学生评价体系落后
随着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趋增加,职业学校学生质量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对于中职教育来说,其教育质量决定了中职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中职学校的毕业生,应该是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劳动者,他们应具有必备的文化知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具有健康身心素质。但对中职教育来说,基本沿用了普教的学生评价体系,增加了学生所学专业相关工种的等级鉴定以外。而这种评价方式仍然是学业评价的指导思想,无法对学生进行比较全面的考核,无法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评价体系下,学生缺乏现代社会所必须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开拓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伴协作意识和团体精神、职业转岗和职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而这在极大程度上不仅制约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而且制约着社会的发展
2.激励方式单一化
物质激励只有转换为精神激励才具有持续性.中职学校在激励方式的选择上,常常忽视了其他精神的、内在的、发展性的激励手段的运用,影响了激励的整体效果。近年来, 国家对中职学校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各种激励、扶持、优惠政策不断出台。各中职学校纷纷八仙过海,招生策略五花八门,但形势依然严峻,招生工作的展开十分困难。如果我们能以优质的教育吸引学生;这无疑会给我们的中职教育带来减轻负担。很多中等职业学校都有针对优秀的学生奖学金制,对职业技能竞赛中获得奖项的学生也有一定的物质奖励。可是并没有后续的人文关怀以及与之做为榜样,并没有实现物质奖励向精神激励转换.。
3.激励措施不具备针对性。
中职学生就读职业学校的目的是学习职业技能,进入相应的职业技术领域,可是职业教育的学生常常无法与所学的专业相联系。也无法与学生的在校时评价相联系。即使有的学生在校时表现很优秀,也没有针对他们的就业激励措拖.只有深入地进行调查研究,不断了解学生需求层次,有针对性地采取激励措施,才能收到实效。
4.正激励与负激励不能有机的结合
所谓正激励就是对学生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所谓负激励就是对学生违背组织目的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正负激励都是必要而有效的,不仅作用于当事人,而且会间接地影响周围其他人
19世纪末,美国康乃尔大学曾做过一次著名的实验:将一只青蛙突然丢进沸腾的油锅里,结果青蛙用尽全身力气,猛然一跃安全逃出了油锅。半小时后,将那只刚刚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入同样大小并装有凉水的锅里,只见青蛙悠闲地来回游动。接着,稍微加热升温,青蛙仍然十分惬意地在水中享受着温暖。当它开始感到水太热以至熬不住而只有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一切都为时已晚……这一实验表明:如果动物受到外界的突然刺激,其神经系统就会迅速做出反应,使体内产生超乎寻常的强力,以达到自我保护,避害逃生的目的;如果动物身处舒适环境,其神经系统便会进入麻痹状态,即使环境慢慢地向反向转化,它也会凭借自身的调节,不断适应新情况,直至承受极限。这一实验在动机激励行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当容易抑制人的积极性的负面激励因素超过一定限度时它往往会激发人的巨大潜能,使人的行为发生逆转并产生足够的抗衡力量,以摆脱逆境,孙武在《孙子兵法》中说:“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这,就是“负激励效应”。
中职教师在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过程中碰到这样的难题:制定了多项纪律,讲了很多道理,可你教育的对象----学生却依然我行我素,各方面毫无进展,甚至违反校纪校规。可是中职教育因为招生难、担心学生流失很少采用负激励的方法对违纪学生进行惩罚。
三、对中职学生激励机制的建议
(一)精神激励
1.榜样激励.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中职学生通常中应试教育中的失败者.这种“无穷的力量”具有较大的自然渗透性,这种力量往往可以影响到受教育者的心路历程。通过树立正面典型,用优秀学生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感染和影响广大学生,刺激学生不断产生模仿、学习、超越榜样的行为动力。榜样激励有多种方式,如学习优秀的技能型人才,英模人物,评选表彰学生中的各类先进典型,组织学生先进事迹报告会等。运用榜样激励要特别注意:一是选择和树立榜样要贴近中职生的生活背景和成长经历,讲究真实性、代表性、层次性和时代性;能为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树立起良好的榜样.二是宣传榜样要实事求是,让学生感到他们可亲可敬可学,同时注意发现身边的先进典型,如技能竞赛中的优秀学和代表等.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风气;三是学习榜样要引导中职生对照榜样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深刻地认识到榜样值得学习,也可以效仿,自己只要勤奋刻苦也有成为他人榜样的潜质和可能。只有这样,才会激励学生像榜样那样勤学苦练,克服困难,勇往直前,才能真正起到教育学生、激励学生的效果。
2.成功激励
中职生在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时往往对自已信心不足,以往的学习经历让他们倍感挫折。如果让学生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获取的成功,将成为推动学生不断进取的关键因素。心理学证明,成功能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情绪体验,会增强学生进取的信心,提高学生的抱负,进一步激发更高尚的动机。反之,会使学生产生焦虑感、自卑感,丧失完成任务、目标的决心和信心。因此,我们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特长,经常为学生提供、创造展示自我才能和体验成功的机会,如组织竞赛活动、举办展览活动、先进事迹报告会等,对学生取得的成绩及时给予热情的鼓励和真诚的表扬,使学生获得成功喜悦的心理体验,尝到付出之后的甘甜。将会增强学生进一步付自信心和自觉性,促使学生向新的目标前进.我们的中职生会形成并增强追求新的成功动机与力量。
3.文化激励
文化激励是指中等职业学校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校园文化的激励功能,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发挥良好的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调节和激励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培养和激发学生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使学生的精神得到振奋和升华。校园文化的激励作用虽然是隐性的,但其激励作用是强大的,它时时处处感染着学生,无形地渗透在学生的意识之中,在养成习惯和形成气质上塑造学生。因此,要努力建立良好的校园文化,营造一个健康、文明、和谐、奋进的的教育氛围,对中职生产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激励作用。
(二)物质激励
中职学生大多数来源农村或城镇的低收入家庭,如果能将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结合起来奖励优秀的学生,不仅能减轻他们生活上的压力,而且可以使他们明白劳动和付出是可以得到回报,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树立自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渴望被人欣赏是人最基本的天性”。对职业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学校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为学生挖掘自身潜能,提升自身价值创造了良好成长环境,使之产生快乐的内心体验,从而增强自信心,推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
参 考 文 献
[1] 宋春玲.浅说激励教育的实践运用[ 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5, 15(6): 75-76.[2] 赵国锋.谈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激励艺术[ J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22(5): 72 – 73 [3]郑朝南.继续教育热点问题与观念的转变[J ].继续教育,2001(4)[4]李向东,卢双盈.职业教育学新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浅论我国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现状与激励机制[J].闫亚坤 李小红
第四篇: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浅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小学数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一门重要学科。小学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从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入手。日积月累的结果必然是学生 的探究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一年级的学生初入学.良好学习习惯尚未养成,爱说,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同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还不具备完全依靠推理等纯抽象的方法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我们该从哪些方面着手,达到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提高他们的探究能力的目的呢?
一、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诱发探索欲望
我国过去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虽然它的确也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以及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我们很容易发现中国学生的能力的不足。过去的教学模式到底有什么问题呢?过去传统的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的思路必须完全跟随教师,不允许有丝毫的差池,更不许学生有自己的见解。否则在如此高压之下,天长日久学生的创造力被完全抹杀。陶行知先生曾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在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最大限度地表现和发挥。所以,在平等、民主、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展开其想象的翅膀,也才能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提高其探究能力。因此,广大教师要以友好、宽容、平等的心态对待每一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极力营造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学习是愉快的、老师是慈爱的、同学是友善的。
例如: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时,有很多学生分不清楚“几”和“第几”,我没有加以斥责,而是请十位同学站成一排,以游戏的方式来教学。如请左起第四个同学跳一跳,请右起的 3个同学拍下手,请你找到站在左起第8个的好朋友„„学生们在这种宽松、愉快的气氛中,较快的掌握了序数和基数。所以,我们只要能真正的做好这一点,学生就可以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实践证明,民主宽松的课堂环境,可以充分的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和畏惧心理,使他们敢想敢说敢问,激起主动学习的热情,充分表现出学生内在的潜能。
二、激发兴趣,诱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而学生只有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促使学生勤思多想,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诱发学生的探究动 机。
1.挖掘数学知识内在的魅力吸引学生。
数学知识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各种数学材料之间的有机联系、解题思路的开阔、各种特殊而巧妙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就构成了数学本身潜在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利用数学的这种内在魅力引导学生去联想发现并运用。如,在教学图画应用题时,先出示一幅图,问: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大多数学生都能用这样的话叙述“原来有10只鸭子,跑走2只后,求还剩多少只鸭子?”有的同学又说:“有10只鸭子,跑了多少只后,还剩2只?”还有的同学说:“跑来了2只鸭子后,一共有10只,原来有几只鸭子?”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和叙述,使学生从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向性上得到了应有的锻炼。然后,再请学生扮演小鸭子来反映图画的内容,同时叙述扮演的内容,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投入进来,这样的教学大大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运用直观教学,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意识。
儿童有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观察、操作,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欲望。三组组成的特点,从而为学生后面学习看一幅图写出两个加法式子作好铺垫。
3、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学习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
10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小学阶段最早出现的概念教学,它很重要,没有它,在以后其它的数的认识教学将难以进行;而它又很容易,许多学生在入学之前都见过,甚至会读会写。如何让这些“旧知识”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呢?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数字的形状,联系实 际,发挥想象力,想每个数字像什么,让学生自己找一些有关数字的故事讲给其它同学听等。通过这些,让学生感到其实数很有意思,而不是表面上的一个数字那么简单,同时又要让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他们自己发现,然后找到答案的,从而初步形成探究氛围。
4、采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发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激将式的设疑问难,将会“吊”起学生极大的求知欲望,从而个个跃跃欲试,自然而然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了。
5、采用符合教材内容的多种教学方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争强、乐胜的心理,适时、适当地开展多种形式的竞赛,如“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比谁最聪明”、引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得到自我评价、自我表现的机会,以不断深化学习动机,把学生从对分数的竞争引向追求知识、提 高能力的竞赛。从而达到增添兴趣,扩展思维,发展智能的目的。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探究氛围
在引导探究式教学法中,教师如何去引导的方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如何都需要教师用问题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教师提出的问题的水平,在引导探究教学法中特别是引导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它重要性主要表现在:
l、问题是教学的开端。问题存在本身就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这对教学的开展和创造性思维的启动是非常有利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伊始应首先创设问题情景,促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有指向性的疑问。
2、问题是教学的主线。
问题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
3、问题是教学的归宿。
教学的最终结果不应是用所授知识消灭问题,而应是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 引上创造之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困惑情境,巧妙设置疑问,可以很快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创造的激情也因此萌发。这样,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必然想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索。但是提出的问题停留在“好不好”、“行不行”、“是不是”这样的水平是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的。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营造出探究的氛围。
老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
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的热情,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
四、指导检查,引导讨论,及时小结,使学生逐渐形成自觉的探究习惯这一阶段主要是学生的活动阶段。
教师可参与学生的讨论和小结,但不可牵制学生。不要过分担心学生的自由讨论对某些知识的理解发生偏差甚至产生某些错误。一定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实践、争论与探索去获得新知。
笔者认为在这一阶段应主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通过指导学生收集、查阅资料,自己解决浅层问题。
如学生在认识了十以内的数字后,教师就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上的《单数》、《双数》的有关内容,这样既不冲淡课本主题,使学生的知识更紧凑,同时又为找规律填数作好了准备。这样就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不断探究数学奥秘的习惯。
2.通过引导学生讨论,使学生解决有争议的、有难度的问题,并能在这样的探究中找到乐趣。数学学习中难免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
3.及时辅导、整理、小结,使小结成为学习中不可忽视的环节。
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强调学习方法,使学生的知识能自如的迁移。
总之,学生探究问题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时时处处注意采取各种方式、方法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用创新教育的思想观念去从事教学活动,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学生的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 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3.10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再创造”,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掘出来,老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发掘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一个好的数学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励者、引导者、指导者。因为学生 的知识技能如果完全依赖教师的指导,那是死读书,被时代所淘汰。所以,学生要更好地获取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多少,学生学多少”的模式。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学习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因此,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必须体现自主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学习过程,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勇于创新的精神,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地全面发展。
自主学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动手动口动脑、生动活泼,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参与之中主动获取知识。如何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下面就此谈一些我的体会。
一、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
1、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育氛围。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采用民主型的交往方式,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的、宽松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学生在心情愉快、精神振奋,没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有压力的状态下容易自主学习。要让学生笑着去学,教师决不要扳着脸更不能训斥学生,真心尊重每个学生,把教学活动真正变成一种民主的学习生活,以民主化的教学塑造富有主体性的人。
2、创设情境,激发参与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主动性的人,他的活动受兴趣和需要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动,必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在课堂中运用直观形象和具体材料设臵问题、故事、等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好奇,从而增加学习的兴趣。
二、让学生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教师应允许和鼓励学生对内容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疑问有与众不同的解释。布鲁巴克曾说过:“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提出问题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并非对于知识的被动接受。因此,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处于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比较重视“讲清基本概念,抓住知识要点,培养解题技巧,解答学生疑问”,强调以教师 为主导作用的教育,造成学生长于求同思维而短于求异思维,使学生只会做“学答”而不会做“学问”。为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首先,让学生明白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创造一种人人都参与提出问题的氛围,促使学生增强问题意识。然而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为此我在教学中(特别是板书时)有意的出错,让学生抓住出错的地方来质疑,来提出问题。
三、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
1、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教师往往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几个学生回答,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至于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为什么会答错,则一概不予探究。由于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次答对了,下次不一定能答对。尤其是当几个学生的结 论存在不一致时,教师应该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你怎么知道的?你的思想过程是怎样的?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的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培养学生善于在学习中进行反思
2、引导学生自己寻找错误的原因
学生学习过程中总会发生这样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而这些错误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其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米就是把1米分成6份,取其中5份的长。”这一句话是对还是错。总有一部分学生认为是对的。于是我就让学生通过画线段比较与进行辩论。结论只有加上了“平均分”(或等分)这句话才能成立。学生在纠正错误方法的同时,又学到了一种判断的方法。每个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不尽相同,在同一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学习方法也互不相同。引导学生交流和总结学习过程,不仅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而且能优化每个学生的学习方法。
4、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要使学生自主主动地学习,教师必须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机会与时间。比如在教学“认识几分之几”这节课时,我把所教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用自备的正方形纸折出它的四分之一,方法越多越好。同学们很快折出了常见的几种。我继续问:“还有其它折法吗?”过了一会,又有两种新的折法被发现了。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对角折、得到的小三角形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把正方形纸对折、得到长方形,再将长方形相对的任意两个顶点重合对折,此时得到的小梯形也是正方形的四分之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和自己的好朋友找规律背口诀,找对手进行比赛。整节课学生们兴趣盎然,课堂气氛热烈。
四、自主探索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延伸
小学数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改变学生数学学习的方式。《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习数学的有效方式。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发现数学的规律,教师应该转变角色,成为真正的组织者、引导者。因此,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能自主探索。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充分发挥数学课的优势,与现代教 育理论相结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方面积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4.4
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能力等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未来学习、工作、生活中运用创新意识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学生的智力和身心的发育时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逻辑思维和掌握学习方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对于其今后在学习和工作中进行发散性的思考,用创新的眼光看待问题大有益处。其次,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标的要求。根据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该标准中已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二、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主动参与学习是发展创新性思维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主动参与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作用,激发思维,发挥潜能,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阅读教学就得营造一种主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造一个有利于探索创新的学习情境,形成一种互动发展的学习空间。比如:在教《乌鸦喝水》一文中,教师可以让小朋友思考,还有什么别的方式可以使乌鸦喝到水,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使瓶子倾斜,有些小朋友提出可以在瓶子上戳个洞,有些小朋友甚至提出找一根麦管来吸,老师则应该把学生提出的方案一条一条列在黑板上逐一分析,并选择出最合理和可行的办法,不管形式如何,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鼓励和表扬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使其保持参与互动教学的兴趣。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2、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主动质疑,发展创新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一个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并在质问难讨论争辩中达到蓦然回首,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鼓励学生质疑。首先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每学一篇课文,我都要引导学生课前阅读自学,在预习阅读时就要求他们提出问题,并在讲读过程中不断启发和鼓励学生质疑的兴趣调动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并鼓励学生带着疑问自己去解决问题,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提高阅读能力的一种好手段例如在教学伟大的友谊这一课时,一位学生质疑:既然马克思主义是恩格斯和马克思 共同创造的,为什么只讲马克思主义,而不称马克思-恩格斯主义呢?针对该生提的问题,我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并指导学生抓住课题伟大的友谊这一中心,归纳形成这样一组辩论题:马克思主义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和马克思主义不署上恩格斯的名字更能体现伟大的友谊,引导全班学生进行讨论,我肯定了他们在辩论过程中得出的结论:伟大的友谊是建立在共同的理想共同的奋斗目标基础上的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大胆表达看法的积极性,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了阅读文章的分析能力,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还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指点发问途径教给发问方法,指导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使学生善于提问勇于质疑和敢于创新 通常可引导学生分析课题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中心词语提出问题,可引导学生根据课文重点句段提出问题,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类型特点和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
3、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想象,发展创造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概括世界的一切同时想像力也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东西,它是一种酶,能够活化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可利用课文中的插图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可对课文情节进行补描,可对故事结尾进行推理,也可对文章细节进行拓展等,让学生据图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想象,让学生在思维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4、通过自主探究的阅读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自主探究的阅读对于学生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大有裨益,这是因为通过自主探究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发挥自己对问题和事物的想象,从而在阅读中提高自身的创新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运用自主探究的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具体来说,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方式开展:第一,在课堂上,教师要给予学生主动探究、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在这里教师要注意 为了确保自主阅读的有效性和目的性,教师必须对自主阅读的主要内容有所限定,并事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思考,在阅读中运用自己的想象来回答这些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第二,鼓励学生多阅读优秀课外读物。小学语文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以及培养其创新思维能力的需要,股利其多阅读优秀的课外读物,让学生在书的海洋里徜徉,使学生养成自主读书、自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习惯。
5、利用现代阅读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和多媒体等教辅工具越来越多的运用于各类学科的教学之中,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通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网络并不陌生,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建立个人博客或网站,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把有益于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读物或作文等放于网上供学生阅读。
总之,追求教育的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还有很多,关键是我们能够树立创新教育的观念,引导得法,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3.11
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担负着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任务。《义务教育大纲》在阅读教学部分强调指出:“阅读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学习独立思考,学习怎样读书。”对阅读教学来说,这句话可谓是点睛之笔。这里所说的“自学能力”,也就是独立阅读。这句话有以下几层意思:“阅读实践”是达到独立阅读的途径;“独立思考”是独立阅读必须具有的最重要的一种能力。“怎样读书”包含着阅读的种种知识、方法、技能;所谓“着眼于”,就是出发点、落脚点。阅读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或者说,阅读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能够独立阅读。阅读教学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要解决以下认识和实际问题。
一、理解课文是为了培养独立阅读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课文,是目的、更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手段。这里说理解课文是目的,只是阅读教学近期的目的,而不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说理解课文是手段,意思是,作为教材的课文无非是个例子,教师要凭借这些课文训练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教师教“一”的时候不能只管这个“一”,同时还要想到“三”,要指导学生学会“反三”。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阅读、理解教材以外的书籍、报刊。这是阅读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的——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这才是阅读教学的成功。
二、阅读理解的基本内容
1.理解词语。在阅读教学中,理解词语是理解课文的前提。《义务教育大纲》要求:一是正确地读出和写出学过的词语,二是懂得词语的意思,三是注意积累词语并能运用。理解词语主要是理解重点词语、特别是对表现中心有重要作用的词语。有的熟词在新课文中有了新的含义;有的词语在课文中有特殊的表达作用;有些词语不理解影响理解课文的内容,这些词语应当指导学生准确理解。
2.理解句子。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但并不是说课文的每个句子都要深入理解,要抓重点。以下几类句子教师要着重指导学生加以理解:一是对表现中心有较大作用的句子;二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三是跟学生生活距离较远的句子;四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指导学生理解句子,主要是理解句子的意思,有的可以揣摩句子的形式,学习说、写这种句式的句子,但小学阶段不宜讲语法、修辞方面的名词述语。
3.理解自然段。理解自然段包括三项内容:一是从形式上认识自然段;二是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知道句与句在内容上是怎样连起来的;三是知道整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能够归纳自然段的段意。
4.理解篇章。理解篇章是一种综合的阅读能力,要在理解词、句、自然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篇章包括五项内容:一是了解自然段之间的联系,结合课文分段;二是归纳段落大意;三是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是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五是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这五个方面紧密联系,环环相扣,逐步提高。
三、常用的阅读方法
1.边读边想的方法:阅读和思考相结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古人说:“学而不思则罔”,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边读边想,读思结合,是被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那么在阅读过程中想什么、怎样想,是首要明确的问题。我认为,凡是课文中所包含的词句段篇都是属于阅读时思考的范围。比如,不懂的字词、一些科技名词术语。至于怎样想,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还要学会用联系的方法进行思考。另外,在阅读的不同阶段,想会么可以有所侧重。初读课文,尝试理解不懂的词语,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问题;深入理解课文,要学习抓住重点词、句思考理解,进而想全文主要讲什么,要说明什么,给自己有哪些启发、教育;最后还要想想学了这篇课文,在读书方法上有什么收获,在今后作文时可以学习什么。总之,一边读一边想,所想的问题随着阅读的深入应当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由简单到综合,有梯度、分层次。
2.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课文中有相当多的词语、句子,如果就词解词,就句析句,往往难以理解。如果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里,联系上下文琢磨,就能确切地理解。例如:《长城》一课中,“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其中“凝结”一词的意思是:气体变成液体或液体变成固体。而文中不含这个意思,这时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把“凝结”放在课文的语言环境中,才能理解它的含义。启发学生读这一段,把上下文联系起来思考,就会发现,万里长城靠的是劳动人民辛劳和智慧才能建成,因此,这里的“凝结”含有“建成”的意思,从而更加准确地理解课文。
3.联系生活和自身情感体验。语文课本内容十分丰富,许多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所运用的语言,与小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遇到这种情况,就需要启发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去寻找、发现与课文描写的事物相同的经验,把二者联系起来,帮助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例如《草原》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话:“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洒脱”这个词,通过查字典可以了解到,意思是(言谈举止)自然、不拘束。理解显然不能到此为止。学生接着读下去,从“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对“洒脱”有了较具体的理解,但是草原的辽阔,感受还不深刻。有个学生和自己生活联系起来,说自己在广场上骑自行车的体会,全班同学对“洒脱”有了实感,就能想象出草原上骑马、开车是怎样无拘无束,从而体会出只有用“洒脱”这个词才能准确、生动地写出草原上开车的感觉,衬托出草原的辽阔。
四、怎样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指导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主要靠教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之中,使他们经过一次次的阅读实践,一点一滴地逐渐领悟方法,并且反复地练习运用。这样才能慢慢形成阅读的能力。
1.在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渗透阅读方法 教师要有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的意识。在备课的时候,把指导阅读方法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目的写进教案,并且设计出实施的步骤和方法。在上课的时候,要把阅读方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之中。具体做法是读前提出要求,读中相机指导,读后引导学生回忆刚刚经历的学习过程,小结阅读方法。
2.从感性到理性、到运用逐步掌握 一种阅读方法的习得,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必须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熟练,最终形成能力。
五、加强训练、讲求实效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关键在“独立”,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探索、领悟、获取、掌握以及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等等都是学生自身的事,不能由别人代替。学生要达到“独立阅读”的理想境界,只有靠加强训练,在训练中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得以体现,教师为学服务的主导作用得以发挥,这是改进阅读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石城学校 张雪梅 2014.5
第五篇:数学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探究
数学实验教学在中职教学中的探究
浙江省桐乡卫校
王蓉
摘要:本文从中职数学教学的现状出发,阐述了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在对中职数学实验初步实践的基础上,借助模型教具、以计算机软件为实验平台,积累了一些数学实验教学实例。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数学成绩。关键词:中职数学 实验教学
进入中职的学生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学习能力低下,导致学习信心不足,目的性不明确,还存在着严重的自卑心理、厌学情绪和畏难情绪。为彻底改变“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这一教学现状,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职高学生学习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中职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数学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信心,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利用模型、教具进行实验教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学生在形成数学概念的最初阶段,都必须借助于感觉,先把对具体事物的观察和接触转化成与具体事物无关的感性认识,再把感性认识转化成抽象、概括的理性认识。所以在现代教学中,对于用具体模型和直观教具进行说明与进行演示操作的作用是很重视的,因为通过演示操作可以为学生形成数学的抽象理性认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1.构建电路图模型做数学实验
(1)充分与必要条件
“充分与必要条件”是中职数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教与学的一个难点,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学生对四种条件(①充分不必要条件、②必要不充分条件、③充分必要条件、④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的判断与掌握有一定的难度.设计如下四个电路图,设p:开关A闭合,q:灯泡B亮,给这四个条件以十分贴切、形象的诠释,能使学生兴趣盎然,对“充分与必要条件”的概念理解得入木三分。
图① 图② 图③ 图④
图1中开关A闭合,则灯泡B亮,反之,灯泡B亮,开关A不一定闭合,可闭合开关B,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图②中开关A闭合,灯泡B不亮,反之,灯泡B亮,开关A一定闭合,p是q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图③中开关A闭合,则灯泡B亮,反之,灯泡B亮,开关A一定闭合,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图④中开关A闭合,灯泡B不一定亮,反之,灯泡B亮,开关A不一定闭合,p是q的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条件。
(2)分类与分步计数原理
学生在区别与运用分类计数原理与分步计数原理解题时,容易将两者搞混、错用,为此进行如下设计:将分类计数原理看成“并联电路”,将分步计数原理看成“串联电路”。用图形辅助学生加深对2个概念的认识,牢牢抓住他们的区别:前者——每类方法都能独立地完成这件事情(任一开关闭合都能使灯泡亮),后者——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才算完成这件事(各个开关都闭合才能使灯泡亮)。
大多数的数学概念在周围环境中都有它们的现实原型,多留意周围的事物或其他学科,就能发现。将这两个实验引入教学,将抽象的概念化为简单易学的物理实验电路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全员参与。2.利用折纸做数学实验
每位同学事先准备一张顶点分别为A,B,C的三角形纸片,进行下述实验: ①过顶点A折叠纸片得到折痕AD,如图1,再将折叠后的纸片放置在水平的桌面上,如图2,请观察:折痕AD与桌面垂直吗? ②研究:如何折叠纸片,能使折痕AD与桌面垂直?如图3。
③在图3的情况下,若将折纸展平并让它竖起来,如图4,这张纸还能稳稳地竖立在桌面上吗?即AD仍与桌面垂直吗?
在动手操作中,同学们很容易发现:仅当折痕AD是BC上的高线时,AD可能与桌面垂直。此时,AD⊥BD,AD⊥DC。引发学生思考:当AD⊥BD,AD⊥DC时,要使AD⊥面BDC,还需要补充什么条件?从而进入理论证明。
经过这样处理,一个抽象的数学定理就直观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实验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感知、记忆这个定理,而且能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知线面垂直的条件。
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
二、利用计算机软件做数学实验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多媒体实验手段,从直观、想象到探索、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及理论证明,从而使学生亲历数学建构过程,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真理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1.基于Excel软件的数学实验
中职学校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Excel就是其重要的内容,所以学生基本掌握了用Excel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有效性、分类汇总、内部函数、建立图表等操作。所以应用Excel对中职学生进行数学实验教学具有可接受性。
下面是用Excel绘制函数yx的图像:
教师反思:函数是中职数学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学生最怕的就是函数的题目,概念不清,碰到具体题目无从下手,导致函数的单调性与奇偶性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教学中利用现在较为便捷的信息技术,像几何画板、Z+Z智能教育平台、Excel、教学光盘中配备的助学软件等等,画出函数的图像,把函数神秘的面纱揭开,看清它的真实面目,那么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等特征就迎刃而解。
2.借助实验平台(助学软件)的实验
在指数函数的图像及性质学习中,过去通常是在教师的要求下,学生用“描点法”做出有限几个特殊函数的图像,通常是y=2,y=3,y(),y(),有时甚至是教师自己先做好图像而不让学生动手,然后就让学生观察这几个图像来讨论指数函数y=a的性质。
借助实验平台(助学软件)学生可以通过键盘输入任意的a值,并在同一坐标系内画出图像。通过一条条色彩分明的曲线牢牢地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力,发现原来是底数a影响并决定着指数函数图像及性质。由于函数的图像随着a向1靠拢而自然地聚集,学生清楚地看到a=1这条分界线,在此基础上,通过a的连续动态变化来演示函数图像的变化情况,更直观、清楚地看到指数函数的性质。教学方式从“讲授式”转变为“引导式、启发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听讲式、接受式”转变成“探索式、研究式”。图像的直观可以引导学生把思考重点放在a=1和特殊点(0,1)上,从而顺利概括出函数性质。
中职学校应开设数学(上机操作)课,让学生在学校机房亲自操作。此外,利用计算机软件还可绘制如一元二次函数、三角函数、幂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等图像,用助学软件演示偿还贷款试验,演示立体感很强的多面体结构、旋转体的形成,计算样本的均值、方差、标准差等。
三、数学实验教学有其强大的功用和价值
xxx12x 13x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实验拉近了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使数学变得容易亲近,新颖的导入、真实有趣的问题情境、扣人心弦的悬念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数学实验教学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学中乐,乐中学”,从而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愉快感、兴奋感,形成良性循环,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数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平等协作的交流和讨论,沟通和培养了师生间的感情,建立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使学生心情舒畅、情绪高涨,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渴望的探究的热情。2.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体验成功与挫折的舞台,真正体验了探求数学真谛的乐趣,对学生的意志品质、交往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动机的强化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使得学生在上课时积极主动地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主动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课后能主动地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能积极主动地思考数学问题,并能主动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3.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数学实验教学的实施,使得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把不变的数学结论活动化,便于学生理解概念和定理,感受它们的形成过程,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清楚,掌握更加牢固,知识的迁移能力得到提高,从而在解决问题时表现出更强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提高必将带动数学成绩的上升。
总之,“数学实验”教学方式的出现既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挑战,也是有益的补充。课堂教学应该是两种兼顾的教学,不能“矫枉过正”。如何将两者有机整合,它不仅为今后的数学教育改革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同时也为我们数学教育工作者设立了应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瑞明;渗透数学实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教学通讯·中等教育 2013年第12期
2.徐江培;数学实验教学初探.数学教学参考.20091~2 3.王敏;高中数学实验教学探讨.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5年15期
4.高建华;数学实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基础教育研究 2015年16期
5.陆华艳;探讨中职数学实验教学的实践.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2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