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这,是一个家(本站推荐)
这,是一个家
在09年参加新教师培训时,我们看过一个影片叫《班级》,这部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聚焦了校园暴力。看完电影,我体会到不仅是伤痛,更是忧心和震惊。我的心里一直在反复思索一些问题:我在教学管理中有没有忽视了谁?有没有学生遭遇和joosep相似的境遇?在这个班级中学习生活,到底有多少学生获得了幸福感?……这些问题让我越想越担忧!
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作为一个团体的大家长,我有限的眼界中关注到了多少学生的生存状态?有没有给学生创造安全的,安心的学习生活环境?
如何培养民工子女的班级归属感,让这些孩子释放安全需求,培养“家”的意识,我建议:给这些民工的孩子一个安心的“家”!
一、诱你入家门――布置环境,创造氛围
1.教室“基本”设施必须布置到位。学生走入教室,就会给教室的整体环境打分,无疑的,整洁、美观最能获得学生的青睐。教室基本的硬件,如图书角、公告栏等,是很重要的。我对我的学生这样说,“教室就是你的另一个家,图书角让我们获得知识……”。
2.教室的“创造性”设施也适时添置。一个“家庭”的管理政策必须实在、实用,符合这些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实际。同时的,一个教室的环境布置也要响应班级的管理方式。如我在本学期实践“家”的理念时,我在教室的后墙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家”字,最后在家的旁边画上60个小爱心,并且爱心都朝着“家”的方向飞。我以这样的方式,告诉我的孩子们,60个人就是一个家庭,在这里,无关成绩、家庭,你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3.教室的布置要让“家人”参与和维护。对这些务工孩子来说,他们渴望受到重视和肯定,把教室环境维护的任务交给他们,不仅仅是减轻了老师的负担,更是培养了他们保护教室环境的意识,让他们获得了为了集体付出而赢得同伴尊重的满足和成就感。
二、引你见家人――参与活动,培养情感
1.握手言和,不打自家人。如何利用他们的好胜心,转化为对他们成长有帮助的竞争呢?我想团体活动就是让他们增进感情的好机会,在活动中,创造合作、拉手的机会,在互帮互助中培养同伴间的良性友谊。班级经常组织集体活动,集体活动的设计形式多样,而且尽量活泼有趣,让每一个学生都轻松参与。面对活动中的一些小摩擦,也尽量“大事化小”处理,让学生在良好的活动氛围中握手言和,来个“不打不相识”。
2.荣辱与共,我们是一家。一个班级面对外部的活动就是一个集体,一个“家庭”,如参与各类文体活动。班主任要善于发动大家与外班甚至外校进行比赛。无论哪个级别哪个类别的比赛,都要动员学生积极报名参赛。“大家长”必须深谋远虑,讲究策略,务必让每一位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所负责任与所做贡献的重要性,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作好吃苦受累的准备。赛后,大力表彰为集体争光的个人或小团体。就算是没有取得良好的成绩,也要注重对努力付出者的表彰,集体并不因荣誉而存在,而因为集体付出的人而闪耀。
三、关门自家人――严慈并济,一视同仁
1.“不要让我担心。”面对这些格外调皮的孩子,安全问题无疑是挂在嘴上,惦记在心里的。记得前个星期,我们班的卢志祥周五下午一节课没有到,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情况下,我真的慌了神了。后来课后,杨震告诉我在校门口看到了卢志祥,我当时心里松了口气,心里的火也冒出来了。
“同学们,谁来告诉老师第一节上了什么内容?”我一个问题引起了孩子们的你抢我答。
“老师第一节没有上课”“老师第一节课在找卢志祥!”……
不等大家说完,我所有的委屈都爆发出来了,“你知不知道,老师找了你整整一节课?”“你知不知道,我多么害怕你出事?”“你知不知道,你妈妈被你吓得都快哭了?”……急急地追问,宣泄了我所有的情绪。
在这件事的处理上,我选择了释放自己的情绪,因为我认为我就是要让学生感受老师最真实的担心,让他们去体会“你是我的孩子,我为你担心!”。
在碰到安全问题时,我认为应该严格要求。让孩子们感受到班级其实就是一个真实的“家”,这里有严父的约束,有慈母的关怀。
2.“看到你的进步,我无比开心。”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虽然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闪光点,但很有可能就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优点。
我赞成“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的做法。如我们班的张旺,虽然成绩只有个位数,但是记忆力绝佳,态度认真;我们班的彭晓松,虽然内向,但是写得一手端正的字;……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小特色,看到他们一点点的进步,我选择表扬他们,让弱势群体在“家”里不孤单,而融入大集体氛围。
四、关爱一家人――关注细节,传递温暖
1.我的“小储备”,家里物资齐备。作为他们的“大家长”,我该怎样关心他们,嘴皮子上的关心肯定是不够的,需要的是有物资储备。在自己的抽屉里放上午时茶、板蓝根、滋养霜、等等用品,干什么呢?当孩子们肚子闹小毛病了,就给他泡一杯热热的午时茶,哄哄他:这是老师见过最管用的药了,喝了马上就好的!当孩子的指甲又长又黑时,把他抓到跟前,给他的手打扫卫生。当孩子的脸因为风而干裂的发红时,给她的小脸来点滋养霜,夸她一句:这样就更漂亮了!
当我们班的孩子因为一包午时茶、一个杯子而露出腼腆的笑容时,我知道他们正在感受,感受温暖的关心。
2.我的“告状箱”,大家长无处不在。只有细心观察,才能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只有留心注意,才能捕捉孩子心中的渴望。在日常的管理中,与孩子保持良好的联系,多听听孩子的话,从中感受班级的整体氛围;在班级里设置“告状箱”,以不留名的形式“诉民间疾苦”,而我也采取明察暗访的方法处理“案件”,争取“原则不放松,小事化了”,让孩子感受到“大家长”侦查的公正、民主。
与家长保持联系,关注孩子在家的情况,从背景材料去了解孩子、分析孩子,重视孩子的内心需求。
“家”,如这个字,一个屋檐下,待着各有特色的孩子,每个得到爱的庇护。对务工子女来说,他们需要家的温暖,需要一个归属,那个令他们感觉安全、温暖的地方。
第二篇:读《家》有感―这真的是家吗
这真的是家吗
我有一个家,简简单单,没有几世同堂的热闹,也没有众多的房屋和财产,但是温馨而又幸福。高公馆是一个大家庭,四世同堂,诗传礼家,这是一个家,却没有四世同堂的喜悦和人丁兴旺的热闹,有的只是封建礼教的束缚,缺少了家的温馨和幸福。
《家》中的人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其中又以觉慧为代表的觉醒的年青一代和以高老太爷为代表的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对抗、斗争为主要矛盾线索,深刻揭露了封建家庭的罪恶,预示了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显示了革命激流的激荡。
在《家》中,留给我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故事中的爱情纠葛。作为一个21世纪的新兴人类,我对爱情的关注和理解远比故事情节中的其他方面诸如金钱财产来的多,《家》的爱情悲剧给了我深深的感触,在封建礼教下,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幸福。
觉新是高家的长孙,我想我是同情他的,但是他的一味顺承,一味忍受,他的“无抵抗主义”“作揖主义”使我厌烦,发生在他、瑞珏和梅身上的爱情悲剧,多少都有他的懦弱性的原因。他一味的的承受,担负了家庭的重担,以至于在他的大妹淑蓉因肺病而死,给他带来悲哀的同时,也使他觉得心里轻松了一点,肩上的担子减轻了一些,这使我十分的难受,是什么样的家庭压力会让他以亲人的去世作为一种解脱呢?儿子的出生使他看到了希望,是他的生活有了依托,使他活着不只是为了挑起肩上的担子,不只是维持父亲遗留下的这个家
庭,他要把他的抱负拿来在儿子的身上实现。他的爱情悲剧的起因似乎是荒谬的,“八字不合,两命相克,否则女的会早死”造成了两个人的分离。他们俩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不能忘记与觉新之间的感情,最后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含冤死去。而瑞珏有何尝不是受害者呢?她爱着觉新,付出了自己所有的期盼,甚至生命,而当觉新真正意识到她的好时,她已经没有福气享受这份爱了。
觉新有着一腔冲破礼教的热血,可却在旧礼教前沉沦了,他受封建礼教的毒害太深了,在强大的势力下,他别无选择,只能屈服。我为他感到悲哀,更多的则是同情。他在梅和瑞珏之中痛苦着,但就是因为他的服从,他失去了自己的最爱,害死了最爱他的妻子,他的一生都在别人的安排下度过。
在觉新、觉民、觉慧三个兄弟中,我最欣赏和佩服的就是觉慧,欣赏他的个性,佩服他的勇气。他敢于与封建礼教作斗争,敢于追求心中所爱,同时琴也是我十分佩服的一个女性,她是黑暗家庭中一线希望的火花,她能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与觉民相爱,离家出走,她赞同女子剪发,这一切都体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和争取自由解放的气魄和胆量。
鸣凤与觉慧的爱情美好而又悲伤,在封建大家庭中,少爷与丫鬟相爱需要很大的勇气,但是封建势力强大,他们的力量根本不足以与封建家庭抗争。鸣凤不能决定自己的命运,但是她能够决定自己的生命,她没有自由,没有幸福的生活,她不能自主,受人摆布。但是她
能够摆布自己的生命,她用清白之躯捍卫自己作为人的尊严,用自己年青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在她死前,她清楚的知道她要和这个世界分开和一草一木分开,她十七岁的生命即将逝去,她要抛弃那些打骂、流泪的记忆,只留下那些美好的爱情,她知道,所有的人都有明天,而她的生活里是永远没有明天的了。“明天,小鸟在树枝上唱歌,朝日的阳光染黄树梢,在水面上散布无数明珠的时候,她已经永远闭上眼睛,看不见这一切了。”
封建大家庭中的大家长是这个家庭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高老太爷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的代表。他的封建专制酿成了觉新、梅和瑞珏三人之间的悲剧。他视下人如同牲畜,要将17岁的鸣凤送给60多岁的冯乐山做姨太太,最终逼死了鸣凤,酿成了觉慧和鸣凤之间的悲剧。丫鬟婉儿代替了鸣凤被送到冯家受煎熬。觉民与琴的离家出走与高老太爷更脱不了干系。他作为一个长辈,不但没有使子孙幸福,反而使子孙个个都生活在痛苦之中,这难道真的算是一个家吗?
这个家中有勾心斗角,有虚伪,有痛苦,有眼泪,有对幸福生活的破坏,有对美好生命的摧残,有挣扎,有反抗。这不是一个家,这就像是一个战场,文化的战争,财产的战争。封建制度不破灭,这场战争也永无止境。
第三篇:家风是一个家的灵魂
1
家风是一个家的灵魂,家风可以不同。但需要有一个恰当的力度,才能保证有教育意义。
家风应与现代的新式教育相结合才可以走得更远。
以往传统文化,形成相对稳定的说教、受教环境。因此,传统家风家教,或循循善诱,或“棒头出孝子”,但终不如,以“清白、礼仪、孝顺、勤劳、节俭”等为内容的好家风,总在代代相传。当历史走向新的时代,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伴而行,时而交汇,既带来精彩的人生出彩机会,也产生了些不合群的东西
时代早已打破已有的生存空间,与更多的东西相结合。太多的孩子对“家风家规”有“叛逆”。父母的说教的说教对他们产生不了太多的影响
方式不对,谁适应谁?父母引导得法,老的家风易于感染、传承。有些孩子喜欢“标新立异”,认为“上代那套不合时宜了”,也不好指责。新生代追求新潮时尚,总有其合理一面,社会进步正需创新的思维与意识。问题
是,有些观念太新,甚至新得离谱。那就是偏离人生方向。有的消极落后,看破红尘;有的极时享乐,玩世不恭;有的悲观厌世、易走极端。前阵子网上爆料:某地昔日高考状元,面对一份份工作不如所愿,干脆过起流浪街头的“生活方式”,甚至向一位老人询问: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类似这样“望子成龙”与“流浪街头”,产生的“刺音”,不仅刺耳,更刺心。
紧紧琴弦,整整琴弓。琴弦松松垮垮,琴弓再正,好音也不出来,反之亦然。传统家风有约束力。旧时,有子女违背家风,得受家法处理,“打是亲、骂是爱”似乎是公知,也造就了今天的“虎妈”、“狼爸”型家教,这种施教在部份家庭可能奏效。在今天社会开放、容易激进的年代,暴力家教也易产生逆反心理,如同弓太紧绷,效果往往适得其反。然而,倘若没有约束,对家风束之高阁,对子女的不良行为、所谓“新潮”,不加以严厉约束,不来点规矩、家训,态度暖味。放任自流,更是大错特错。有的父母,对子女很苛刻严厉,却自己不检点。子女读书,家长麻将;教育子女勤俭节约,自己奢侈无度。有老话:治家严,家乃和。弦要紧,弓要整。灌输家风也需要善于引导、劝导,更少不了监护、管制琴音定调,琴弦先调。一个家庭,父母的言行举止是家风的传承者,父母的自律,如琴弦保持正态。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振动孩子心弦。许多家庭,并没有立下家风明文规矩,但父母的影响,犹如于无声处的惊雷。
网上曾有热议:清洁工余友珍老人,因拆迁成了千万富婆,依然过着“扫帚生涯”本职。她还教育子女,热爱底层劳动,她用劳动的表率、低调的生活,诠释着传统家风中的“勤劳为本”内涵。网上也有爆料:江西老朱夫妇,以拾荒为生涯,十年捡拾900万个塑料瓶,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培养了二位大学生。小儿子已工作,大儿子已博士毕业,并留学过德国。原来,老朱曾看过一本书《宋氏家族》,被书中“宋氏一门凭读书发达”的家风感染,暗暗下决心,要以自己的行动,教育、影响二个孩子,老朱自己爱读书,鼓励子女勤奋好读,还从精神上引导孩子。老朱夫妇把吃苦耐劳、勤俭节约的“家传”,与积极向上的时代精神、人生心态融汇起来,捡拾的是垃圾,明净的是心灵。遗传的是中华好家风,创立的人才大事业。
琴弦琴弓,尝试交融。优秀家风传承,更需和谐的环境。恪守孝顺、勤劳、善良、节约、礼仪、好读等家风,总是有益的,但还需跟进时代的节拍,找到与子女共振频点。笔者身边有位村官志愿者叫钱志芳,平时她喜爱阅读,爱写家教心得,边积累家教经验,边以自己女1 2 2 儿做“实验”,她把母爱的情感,融化在全家和谐阅读氛围中,把丈夫培养成好读书的技术人才,把女儿培养成中国农大研究生。如今,她依然在总结现代家教得失,把传统家风与现代家教结合起来,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家长,找到了家风家教共振点:当好阳光父母,培养阳光后代。
好音好曲,心中有谱。有了好琴好弦,总想奏出余音绕梁之曲,要不依然是浪费。家风最大的内涵,莫过于“以德立家、以德治家”。如今,许多家庭物质财富丰厚了,也激励孩子多读书、上名校,却少了人格教育这一环,培养的往往是精神“空二代”。身边志愿者钱志芳,在传播先进家教理念中,总是投入大量精力,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以道德经典、读书故事、身边好人等为素材,投身志愿者家教活动,潜移默化教育感染家长与下一代,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打造了东渡亲子讲坛“新型家风家教”传播平台,一批家长得益于先进家教理念,同建东渡志愿者服务群体,成为奉献社会些、助人为乐的新一代家长。上行下效、示范影响,自然形成和谐育人的氛围,奏出一个“众乐乐”的盛景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说,自己最想传给下一代有两点:第一是勤学上进,第二个与人为善,营造一个和谐的、向上的家庭环境。父母的言行、家庭的氛围、阳光的育人,方能消弭传统家风与现代教育环境的不协调。
牵动新时代琴弓,让古老的琴弦,伴着阳光育人、道德育人“乐谱“,展示时代新琴音。
我爱你
芳华刹那
第四篇:2016维护民族团结演讲稿 家是一个家
2016维护民族团结演讲稿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每当我听到这首歌,都会激-情澎湃,我国56个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一起用双手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祖国。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几十年来,全国各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结下了血浓于水的深厚情谊,有什么理由不感受到党和人民给我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呢?我们生活在一个大家庭里,在我们的生活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民族团结的感人事迹:海原县郑旗乡撒堡村回族妇女马志英,不顾病痛,以顽强的毅力和慈母爱心,12年来先后救助抚养了186名回汉贫困女童,被称为“回族妈妈”。有同心县韦州镇韦一村,回族妇女马兢花不离不弃,抚养汉族弃婴“小风雪”11年的故事。
这些事迹早已深深印在各族人民的心中,他们的精神传遍了大江南北,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各族人民。
千百年来,在这块神奇的热土上,各个民族共同生活在一起,早已水乳交融,不分你我。汉族群众向回族群众教授农业耕作技术,回族群众向汉族群众传授经商之道。每年逢回族开斋节、古尔邦节,汉族兄弟前来贺节;到了汉族过春节的时候,回族兄弟同样前往祝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互相离不开”,在宁夏各族群众当中已形成共识,深入人心。
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社会增添一份和-谐,我们的每一滴汗水都将折射出太阳的光芒。让我们乘着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的浪潮,并肩携手、同心同德,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祖国统一的神圣使命,弘扬民族团结精神,爱我中华,共创祖国辉煌的明天。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什么是关爱?这就是关爱
什么是关爱?这就是关爱
人与人之间有父爱、母爱、友爱、陌生的爱,还有关爱„„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要博爱、关爱,要互相爱护。而孙中山先生就是一个这样的人!
孙中山先生曾经当过一次临时大总统。有一天,孙中山先生忽然有一个紧急而又十分重要的会议要到参议院出席。有一个看门的卫兵看到了一个穿着随便的人走过来,卫兵拦住了这个人,并大声地说道:“这可是一个重要而又紧急的讨论会,孙中山先生看到你穿着这么随便,一定会非常生气的!”那个人笑了笑,问道:“呵呵呵呵„„你怎么知道孙中山先生会非常生气?”卫兵大声说道:“你到底是什么人?快拿出证件!”那个人笑眯眯地拿出了自己的证件:啊!原来这个人就是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卫兵看到手里的证件惊呆了,真不敢相信这个穿着随便的人竟然是孙中山先生啊!卫兵跪地求饶,孙中山先生立刻把卫兵扶了起来,笑着说道:“你不要害怕,我不会打你的!”卫兵低下了头小声说道:“孙中山先生,真是对不起!我这是有眼无珠,实在对不起!”说完,卫兵深深地对孙中山先生鞠了一躬,表表示歉意。“记住,以后办事要处处留心啊!不要盲目地办事情。”说完,孙中山先生也深深地对卫兵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走了。卫兵感动万分,一直看着孙中山先生走进参议院,才才回过神来。
孙中山先生就是一个博爱、关爱别人的人!
什么是关爱?这就是关爱!
马台街小学五年级:杨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