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井口保健站工伤抢救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井口保健站工伤抢救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
井口保健站管理制度
一、井口保健站为职工医院常设的驻矿抢救值班室,每天24小时值班,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二、井口保健站值班人员由医院派出,业务上受医院领导,抢救工作由调度室领导,未经调度室同意值班人员不得擅自脱岗,对擅自离岗每次罚款50元。
三、井口保健站值班人员接调度通知后必须立即携带必备的抢救物品赶赴现场,对患者按工伤抢救程序细致检查,迅速做出诊断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抢救。
四、井口保健站值班人员接诊病人后必须按“三先三后”的原则对工伤患者进行抢救治疗,及时检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率及神志等情况,及时与医院工伤抢救小组联系,尽早送医院抢救治疗。
五、井口保健站值班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工伤抢救处理程序及规定和交接班制度,负责本岗位的卫生和包扎换药及抢救治疗工作,做好工伤抢救记录。
六、值班人员接班时须及时检查物品,保证药品齐全器械完好。
七、井口保健站为抢救治疗重地,室内禁止存放与抢救工作无关的杂物,禁止闲杂人员聚集影响工作,禁止打牌、下棋、酗酒,确保站内安全卫生、整洁。
井口保健站交接班制度
一、井口保健站为抢救治疗工作重地,坚持24小时值班,随时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二、井口保健站值班人员由认真负责的医师担任、站内备有抢救应用器材,接班人员须全面详细检查,保证药品齐全,器械完好。
三、井口保健站值班人员必须持证着装上岗,保持室内整洁卫生,为无菌操作减少污染创造良好的环境,接班人员在检查合格后方可接班。
四、井口保健站担负工伤抢救治疗工作,值班人员必须及时认真填写工伤抢救记录,在交接班记录中简要填写,向接班人员说明,未尽事宜须交待清楚。
五、井口保健站值班人员接班时要认真填写接班记录(包括室内卫生、药品、器械、工作情况及上级领导的指示),必要时向医院汇报,以保证站内工作正常开展。
井口保健站岗位责任制度
一、认真执行党的卫生路线方针、政策及矿6S管理标准要求,以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高度的责任心及严格的科学态度,全心全意为井下第一线的职工服务。
二、支持二十四小时值班制,随时对伤病员进行抢救,准备好现场一切抢救的药品和器械,与调度室配合根据情况做好转院工作。
三、负责外伤病人的包扎、换药和在工作时间内职工的就诊并向矿医院介绍病情按规定配备一定数量的药品。
四、做好各种药物的管理和各种器械的使用和维修。
五、及时向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供有关情况数据和资料。
六、各班医生要互创有利条件、团结协作、有条不紊遇事不误。
七、严禁脱岗、玩岗,搞好室内外卫生。
井口保健站物品管理制度
一、对办公用品、药品、器材要分类保管、定期检查,如有损坏、缺失、过期,及时领取、补充。
二、每次交接班时,必须有医院负责人参加核对。如有损坏、缺失、过期,追究当事人责任。
三、爱护使用各种物品,凡因不负责任,违反操作规程造成损坏,要根据医院赔偿制度处理。
四、掌握各类物品性能,分别保管及时消毒,注意保养维修,防止生锈、霉烂、虫蛀等现象发生,提高使用率。
五、药品使用消耗后必须登记,经手人签字,及时领取补充。重要物品及抢救器材使用后,要检查其性能,保证备用状态。
六、物品存放有序,特殊物品专门存放,定位存放,用后放回原位,以保证随时使用。
七、所有站内物品一律不准外借。
八、如因物品设备保管保养不当,影响井口保健站的正常工作,严格追究当事人责任。
井口保健站服务差错及事故防范制度
一、认真贯彻《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严格执行差错登记制度,建立完善责任追究制。
二、发生医疗纠纷必须及时上报医院,并迅速采取积极有效的处理和防范措施,不得隐而不报,更不能以一赔了之求息事宁人。如需必要,应依法通过医疗鉴定解决纠纷。
三、发生医疗事故,据等级和情节,可给予警告、行政处分、停职、劝退、或解除劳动合同等处理。
四、井口保健站人员负有医疗过失责任或擅自涂改、伪造、隐匿、销毁病历资料,医院将责令其暂停工作或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将上报有关部门,并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以医患双方协商解决的医疗纠纷,应将纠纷的经过、责任、处理结果等进行认真整理并以书面总结及时上报。
工伤抢救处理程序及规定
一、井口保健站医生实行24小时值班制,接调度通知后携带抢救药品器械,迅速赶赴现场,细致检查伤员神志精神状况。
二、接诊伤员后及时检测血压、脉搏、呼吸等重要生命指征,头部受伤患者注意观察瞳孔情况。
三、对工伤患者进行必要的紧急处理,如止血、包扎、固定,进行抗休克治疗,对心跳呼吸骤停者进行心肺复苏抢救治疗后,尽快指导搬运上井。
四、细致观察伤员的受伤部位。体征,了解受伤原因及受伤程度进行重点查体,指导对伤员的搬运及注意事项。
五、密切观察伤情变化,迅速作出初步判断,快速向调度室汇报伤情,诊断、神志、精神、血压情况有否转院的必要性。
六、及时向工伤抢救小组汇报病员基本情况,如初步诊断、可疑诊断、受伤情况、受伤部位、性质、程度、在井下的神志、精神、血压、心率、呼吸情况及采取的救治措施,病情危重者护送到医院救治。
七、事故处理完毕后,认真做好事故等级记录并将医院最后的检查结论和处理意见向调度室汇报。
八、当班事故处理没有完结时,向接班人员详细交代工伤事宜,包括姓名、单位、伤情、诊断及处理情况。向调度室汇报允许后下班休息。
九、井口保健站医生接班后认真检查急救药品及急救器械的完好情况,每次使用后,将所用药品及器械补充齐全,准备抢救应用。
十、井口保健站医生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和交接班制度,没有调度室批准,不得私自脱离工作岗位
井口保健站应急救治演练方案
一.演练目的
通过模拟井下冒顶事故发生,对应急响应、现场急救、确诊转诊环节进行现场演练,切实提高井口保健站应急救治处置水平,检验应急指挥、组织协调和处理能力。
二、演练现场和科目 演练现场为随机井下现场
演练分三个科目,分别是应急响应、现场急救、确诊转诊。
三、演练程序
(一)应急响应
1、模拟灾情发生:X年X月X日X时X分,X工作面工人被顶板落石砸伤。井口保健站医生接到调度室电话后,即刻电话通知医院急诊室和医院领导做好抢救准备,并在2分钟内做好准备(更换衣服、佩戴矿灯、自救器),立即携带氧气袋、担架和急救箱随从相关人员下井赶赴现场展开救治。
(二)现场急救
到达现场后,查看现场条件,简明询问伤情、受伤经过,认真检查生命体征(血压、心率、脉搏、瞳孔)、受伤部分、相关脏器(依据受伤时情况,重点检查相应头颈、胸腹、躯干、脊柱、四肢等)。根据不同伤情进行包扎止血、固定等现场急救。处理完毕,搬运至担架并固定病人,转运至医院。
(三)确诊转诊
1、值班院长遵照医院工伤救治预案,提前召集相关人员等待于急诊室和各相关部门(放射科、化验室、B超室和手术室等)。
2、病人到达医院后,开通静脉通路,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详细检查,并通过各种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如伤情严重,头颈、胸腹、脊柱等严重伤情,立即通知上级医院做好接诊准备同时由医务人员陪同进行二次转运。如伤情较轻,收入病房治疗或门诊观察。
3、院长根据病人伤情和处理情况,向调度室、集团公司应急小组领导和集团公司值班领导电话汇报: ① 给调度室汇报
② 给集团公司应急小组领导汇报 ③ 集团公司值班领导电话汇报
第二篇:劳动保健站规章制度
劳动保健站规章制度
1、在街道劳动保障所的领导下,开展宣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政策、法规和咨询服务工作。
2、负责办理就业登记、失业登记,掌握就业、失业人员就业状况,并及时更新信息,建立基础台账,实行动态管理。
3、收集、发布就业信息,开展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了解、掌握培训需求,收集、发布培训信息,掌握有培训意向人员的信息并及时上报,组织推荐辖区就业困难人员到公益性岗位就业。
4、做好就业援助对象的日常动态管理工作,受理就业援助申请,建立管理台账和及时更新信息库,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的申报工作,为就业援助对象提供各种再就业援助服务。
5、配合市、区劳动监察部门对辖区内的用人单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及时采集和维护用人单位在用工管理、工资支付、劳动标准、社会保险等方面的基本信息。
6、负责指导本辖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签订旅行情况报告备案工作,协助做好劳动争议的调解工作。
7、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开展社会保险扩面工作,督促本辖区应参保企业和个人办理社会保险登记;办理本辖区内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参保、续保手续;为辖区内服务对象查询社会保险参保情况,做好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的申报工作。
8、做好本辖区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了解本辖区内退休人员基本情况,并建立基本信息库,发放社会化管理服务联系卡,指导建立退休人员自管组织,开展日常文体娱乐、定期走访慰问、医疗保健等方面活动;对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各类人员进行资格认证和体检预约。
9、完成街道劳动保障所交办的其他事项。
第三篇:井口调车工安全操作规程
井口调车工安全操作规程
1、作业前,首先检查井口设备、设施无误后方可作业。
2、车停到可靠地点后,摘掉挂钩,人员离开2米,方准通知信号工送信号。
3、与司机取得可靠联系,车停稳后,方准摘挂钩。
4、遵守岗位纪律,搞好文明生产。
第四篇:急诊抢救室规章制度
急诊抢救室规章制度
1、实行24值班制,按时交接班,上岗时做到衣帽整洁、佩带胸卡。
2、为确保随时投入抢救工作,做到抢救室设备齐全,专人管理。
3、危重病人抢救时,当班医务人员应全力以赴,争分夺秒。一般抢救由该科值班医师及抢救护士负责,特殊抢救请示医务处或院领导组织有关科室共同抢救,各级人员做到明确分工,密切合作。
4、一切物品实行四固定(定量、定位、定人、定期检查)制度,抢救室物品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
5、抢救室工作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遵守各种疾病抢救常规程序,严格 执行查对制度,非参加抢救人员不得进入抢救室。
6、室内用物,使用后及时清洗、整理、补充和消毒,每日由专人检查。
7、患者经抢救病情稳定后,由医务人员送至病房或手术室,因病情不宜搬动者,留急诊科继续观察。
8、每次抢救工作结束后,由负责医师及护士(长)做总结。
第五篇:工伤鉴定操作规程
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文件 津人社局发〔2012〕58号
各区、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各有关单位:
现将《天津市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操作规程》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2012年11月2日
天津市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工作操作规程
为规范我市工伤职工劳动能力鉴定工作,维护用人单位及工伤职工合法权益,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国务院令586号)、《天津市工伤保险若干规定》(市政府令50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工伤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实际,制定本规程。本规程包括申请、受理、鉴定、送达、档案、信息管理与统计、附则等内容。
第一章 申 请
第一条 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其他有关单位,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能力鉴定事项时,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鉴定申请。
(一)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或者在停工留薪期内治愈,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应当及时提出鉴定申请。
(二)延长停工留薪期确认。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满,因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不能恢复工作,仍需治疗的,用人单位、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应当在原停工留薪期满前,提出延长停工留薪期的申请。
(三)配置辅助器具确认。工伤职工因日常生活或者就业需要,需要配置假肢、矫形器、假眼、假牙和配置轮椅等辅助器具的,应提出辅助器具配置申请。
(四)旧伤复发确认。职工在军队服役期间因战、因公负伤致残,已取得革命伤残军人证,退役安置到用人单位后原有伤情复发的,或者工伤职工伤情已治愈一段时间后,原有伤情复发的,可提出旧伤复发鉴定申请。
(五)伤与非伤界定。职工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的,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在工伤认定工作中对申请人提交的诊断结论,难以判断是否属于该起事故伤害直接所致时,应当书面告知申请人向同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伤与非伤的界定,申请人应当及时提出伤与非伤鉴定申请。
(六)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因工死亡后,其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供养亲属,可以申请供养亲属劳动能力鉴定。
(七)职业康复鉴定。按照我市工伤康复管理有关规定,工伤职工符合职业康复的条件并有意愿进行职业康复的,可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申请职业康复鉴定。
(八)再次鉴定。工伤职工或者用人单位对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做出的初次鉴定结论不服的,可在收到结论之日起15日内,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再次鉴定申请。
(九)复查鉴定。自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做出之日起一年后,工伤职工或者其近亲属、所在单位或者经办机构认为伤残情况发生变化的,可以申请劳动能力复查鉴定。
(十)委托鉴定。劳动仲裁、监察部门,属地人民法院以及其它省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处理与工伤有关的案件时,如需以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作为案件处理的依据,可以向同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委托鉴定申请。
第二条 涉及工伤(工亡)职工的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应由用人单位提出。用人单位未按规定申请鉴定的,工伤职工本人或者其近亲属可直接向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提出申请,符合受理条件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受理。
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内治愈,在停工留薪期满之前申请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等级鉴定的,需工伤职工和用人单位共同提出鉴定申请并说明原因。
第三条 申请人提出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工伤劳动能力鉴定申请表》;
(二)工伤职工的身份证明及近期一寸彩照4张;
(三)工伤职工的《工伤认定决定书》或者老工伤人员身份审核确认表(伤残军人旧伤复发、伤与非伤界定及委托鉴定的除外);
(四)工伤职工的医学诊断证明(职业病诊断证明)、门诊病历、住院病历、主要检查检验报告等医学材料;
(五)法规、政策规定或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要求提供的其他资料。(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还应当分别提交相应证明材料:
1.申请延长停工留薪期和伤残等级鉴定的,应当提供《停工留薪期确认通知书》;
2.革命伤残军人旧伤复发申请鉴定的,应提供伤残军人证;
3.申请人为被鉴定人的近亲属,或者申请工亡职工供养亲属劳动能力鉴定的,需提供亲属关系证明;
4.申请伤与非伤界定的应当提供社会保险行政部门出具的伤与非伤鉴定通知书和事故经过说明。
5.申请再次鉴定的,还应提交初次鉴定的结论书、结论通知书原件,伤残等级鉴定的还应提供初次鉴定的伤残证原件。
上述材料除第(一)项及有特殊规定的外,均查看原件后保留复印件。第二章 受 理 第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收到的申请材料应当进行审核,符合条件的予以受理,不符合条件的不予受理。
第五条 鉴定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不完整的,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一次性书面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材料。补正时限一般不超过15天,遇有特殊情况的,经同意可适当延长补正材料时限。申请人未在规定时间内补正有关材料的,视为自动放弃鉴定申请。
申请人补正材料的时间不计算在劳动能力鉴定或确认工作时限内。第三章 鉴 定
第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按照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与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并由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劳动能力鉴定标准执行。
第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鉴定申请后,应根据不同鉴定种类及医学所属科别对材料进行分类、登记和编号。分类原则上按照骨科、神经内外科、眼科、五官科、普外科等常见医学科别进行分类。
第八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根据被鉴定人申请鉴定的类型及所受伤害的医学科别,按照鉴定工作安排从鉴定专家库中随机抽取3名或者5名相关医学专家组成鉴定专家组,同时确定一名主鉴专家。
第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明确鉴定时间、地点后,应及时通知专家组成员、用人单位、被鉴定人到场参加鉴定。
第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安排医学专家组对工伤职工逐人进行鉴定。鉴定专家组应对被鉴定人的鉴定资料共同进行审查,并由主鉴专家负责询问伤病情况及开展相应的临床检查,经专家组研究后,依据国家鉴定标准,提出鉴定意见,专家组的全体专家签名。如有需要,专家组可以指定被鉴定人到具备资格的医疗机构进行必要的检查。
第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自受理鉴定申请材料之日起60日内作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因伤情复杂、涉及医疗卫生专业较多或有其它特殊情况的,做出劳动能力鉴定结论的期限可以延长30日。
第十二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根据专家组的鉴定意见,出具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鉴定结论书应包含以下内容:
(一)基本情况。主要包括用人单位名称及工伤职工个人基本信息、所受全部伤情的简要介绍及查体情况、鉴定依据等。
(二)鉴定结论。根据不同的鉴定类型,鉴定结论应明确以下相应的内容: 1.伤残等级鉴定应明确伤残级别,符合享受护理条件的,应同时明确护理等级;
2.延长停工留薪期确认应明确是否同意延长停工留薪期,同意延长的应注明延长时限和起止日期。
3.辅助器具配置确认应明确是否同意配置,同意配置的应明确辅助器具的名称和定点配置机构名称、联系电话。
4.伤与非伤界定鉴定应明确所申请的伤情是否与所受事故伤害有关。5.旧伤复发确认应明确是否属于旧伤复发,如属于旧伤复发且需要住院治疗的,应同时明确停工留薪期的时限和起止日期。
6.职业康复鉴定结论书应明确是否同意进行职业康复,如同意的还应明确职业康复的时限。
7.供养亲属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应包含是否丧失劳动能力及丧失劳动能力的程度。
(三)权利告知。初次和复查鉴定结论应明确申请再次鉴定的时限和部门。第十三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受理鉴定申请后,在规定时间内安排鉴定,如被鉴定人三次无正当理由不参加鉴定,且未提前说明原因的,劳鉴会在受理材料满60天后,将材料退回申请人,本次鉴定终止。第四章 送 达
第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做出后,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当及时将鉴定结论书、伤残证(仅伤残等级鉴定)送达申请鉴定的单位和个人,并抄送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第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书的送达方式参照民事法律有关送达的规定执行。
第十六条 劳动能力鉴定结论送达时,领取人应在结论通知书中签字并注明领取日期,存根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留存。
第五章 档 案
第十七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在劳动能力鉴定结束后,应建立完整的鉴定档案。鉴定档案应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证档案的完整与安全,便于工作查考利用。
第十八条 鉴定档案实行一案一卷,以“卷”为单位进行整理。鉴定档案的建立、整理、归档及保存等事项根据《关于印发《天津市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津人社局发〔2012〕45号)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信息管理与统计
第十九条 劳动能力鉴定工作实行信息化管理,相关业务操作全部纳入天津市劳动保障行政管理信息系统。信息录入、修改实行权限管理和实名负责制,需修改有关信息的,应向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上报情况,申请权限。
第二十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应建立日常统计台账,保证统计数字与信息系统、档案情况相一致。
第二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统计工作实行月报、半年报、年报制度,统计报表应于每月5日前报送。报表格式按照人社部及我市统一格式执行。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 工伤职工初次停工留薪期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诊断证明,按照《天津市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分类目录》直接确认,不适用鉴定程序。
第二十三条 申请人申请再次鉴定的时限应严格控制在收到初次鉴定结论之日起15日内。直接送达的,以领取鉴定结论时的签字日期为起始计算日期。以邮寄方式送达的,以邮件签收日期为起始计算日期。
第二十四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及其工作人员对劳动能力鉴定涉及的秘密和个人隐私应当保密。
第二十五条 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工作人员或者参加鉴定的专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回避:
(一)是被鉴定人或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近亲属,或者与被鉴定人或用人单位有直接利害关系;
(二)是工伤职工的经治医生;
(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应当回避的情形。
第二十六条 非法用工单位伤亡人员的劳动能力鉴定参照本规程关于委托鉴定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七条 本规程由市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负责解释。第二十八条 本规程从2012年11月2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