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文言文提升训练
七年级文言文提升训练
一、南辕北辙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於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 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今者臣来(我).B、方北面而持其驾(向着北方;面向北方)..C、将奚为北面(为什么)..D、吾用多(用处)
②解释下列句子中的“之”字 我欲之楚()此非楚之路也()..③翻译句子
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④这则寓言形成的成语叫做:
⑤写出它的寓意或给你的启示(不超过30字)
二、地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适客稷下,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忽闻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众骇异,不解其故。俄而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见楼阁房舍,仆而复起;墙倾屋塌之声,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河水倾泼丈余,鸭鸣犬吠满城中。逾一时许,始稍定。视街上,则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后闻某处井倾仄,不可汲;某家楼台南北易向;栖霞山裂;沂水陷穴,广数亩。此真非常之奇变也。①.选出朗读节奏正确的一项()A、鸡鸣犬吠/满城/中 B、俄而/几案/摆簸 C、人眩晕不能/立
D、栖霞山/裂;沂水陷/穴 ②.将文中的比喻句摘抄在下面的横线上
③.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A、众骇异,不解其故(原因)未布瓦,上轻,故如此(因为)..B、方与表兄李笃之对烛饮(正在)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才)..C、自东南,向西北去(从)六幕相持,自不能动(自然,当然)..D、方知地震,各疾趋出(疾病)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快)..④翻译下面的句子
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
⑤本文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找出这些标志性的词语。⑥找出文中体现人们情绪变化的词语
⑦文多角度描绘出地震时的情景。试分析文章是怎样表现自然界的变化的?又是这样表现人们的反应的?
三、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范氏之亡也()欲负而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己自.....闻之,悖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则钟大不可负: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3、你能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吗?
四、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下列带点的词语: 曾子之妻之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反()今子欺之().....非所以成教也()..
2、翻译下面的句子: 特与婴儿戏耳:
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3、这个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呢?你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吗?
五、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虎求百兽而食之”中的“求”应解释为()
A.要求 B.寻找 C.追求 D.哀求
2、把“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一句译写成现代汉语,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儿子敢吃我,这是违背天帝的命令。B.今天如果吃了我,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C.如果您今天吃了我,这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D.今天您儿子吃了我,这就违背了天帝的命令。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天帝使我长百兽()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求百兽而食之()是逆天.....帝命也()()
4、翻译下面的句子: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5、写出这个故事的寓意?
六、路边苦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子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说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尝与诸小儿游()()诸儿竞走取之()()取之信然()()唯戎不......动()
2、翻译下面的语句: 看道边李子树多子折枝: 取之信然: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吗?
七、沈复《闺房记乐》
余闲居,案头瓶花不绝。芸⒈ 曰:“子(你)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可谓精妙入神。而画中有草虫一法,盍⒉ 仿而效之?”余曰:“虫踯躅⒊ 不受制,焉(怎么)能仿效?”芸曰:“有一法,恐作俑⒋ 罪过耳。”余曰:“试言之。”曰:“虫死色不变,觅螳螂蝉蝶之属⒌,以针刺死,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整其足,或抱梗,或踏叶,宛然如生,不亦善乎?”余喜,如其法行之,见者无不称绝。
芸⒈:沈复的妻子。盍⒉:何不。踯躅⒊:徘徊。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作俑⒋:制造殉葬用的偶像,比喻做不好的事情。属⒌:类。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案头瓶花不绝()如其法行之()或抱梗()试言之()虫死....色不变()不亦善乎()..
2、翻译下面的语句:
子(你)之插花能备风晴雨露: 用细丝扣虫项系花草间: 盍⒉ 仿而效之:
3、从这篇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七年级文言文提升练习答案
《南辕北辙》:①.D ②.之:到„„去;的。③.马即使是好马,但这并不是去楚国的路啊!④.南辕北辙 ⑤.做事如果方法不对,把方向搞错了,往往条件越好,距离目标越远。《地震》:①.B ②.“有声如雷”“喧如鼎沸”句 ③.C ④.人们头晕目眩,不能站立,(只能)坐在地上,任凭大地旋转倾侧。⑤.时间顺序:戌刻 俄而 久之 逾一时许等 ⑥.骇异—失色—稍定 ⑦.主要从声音和情态两个方面来写自然界的变化的。如“有声如雷,自东南来,向西北去。” “几案摆簸,酒杯倾覆;屋梁椽柱,错折有声”“楼阁房舍,仆而复起” 等。
写人们主要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其惊恐心理,侧面表现大地震的情形。“众骇异,不解其故。“相顾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趋出。”“与儿啼女号,喧如鼎沸。”“人眩晕不能立,坐地上,随地转侧。”“男女裸聚,竞相告语,并忘其未衣也。”
《掩耳盗铃》的译文: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寓意: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后来比喻愚蠢自欺欺人的掩饰行为。《曾子杀猪》的译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回家,等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杀猪。他的妻子阻止他说:“不过是和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等着父母去教他,听从父母亲的教导。今天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母亲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不会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用来教育孩子成为正人君子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顾:等到
反:同“返”返回
适:恰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则,言而有信。
《狐假虎威》的译文: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吃掉他们,抓到(一只)狐狸。狐狸说:“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来做各种野兽的首领,现在你吃掉我,是违背天帝的命令。你认为我的(话)不诚实,我在你前面行走,你跟随在我后面,观看各种野兽看见我有敢不逃跑的吗?”老虎认为(狐狸的话)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一起)走。野兽看见它们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兽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认为(它们)是害怕狐狸。寓意:用来比喻依仗别人的威风势力吓唬和欺压别人,虽然能够嚣张一时,但最终绝不会有好的下场。
《路边苦李》的译文:王戎七岁的时候,曾经和其他小朋友出去玩,看到了路边的李子树上结满了李子,多到都把树枝压断了.许多小朋友争相跑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李子树就长在路边但却结满了那么多果实,其果实必定是苦的。”后来别人摘来果实一尝,果然如此。尝:曾经。.竞:竞相。.走:跑去
.唯:只,仅。
5.信:相信。信然:确实这样。
6.诸:众多。
7.游:游玩,玩耍。
8.子:果实。
9.折枝:把树枝压弯了。
10.之:它,这里指李子。告诉我们要学会留心观察,根据事物的表面现象,推断出内在的联系。
看事物不能只看表面,要认真分晰,思考,才不会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
《闺房记乐》的译文:我闲居在家,桌上的瓶花总是不断地更换新鲜的。芸对我说:“你的插花中能够体现风晴雨露的特征,可算是十分精妙传神。在画画的技巧中有画草虫的方法,你在插花时为什么不仿效呢?”我说:“虫在插花上是会跑来跑去不听话的,怎么能仿效呢?”芸说:“我有个办法,就是怕那样的做法有罪过。”我说:“你不妨说说看。”她说:“虫子死后颜色不变,你可以捉来螳螂和知了、蝴蝶之类的昆虫,用针把它们刺死,用细丝系住虫的颈部绑在花草当中,整理它们腿的姿态,或者抱梗,或者站在叶上,就像活的一样,不也很好吗?”我很高兴,按照她的办法去做,看到的人无不称绝。善:好。
盍⒉ 仿而效之:为什么不仿效它呢?我们要像作者那样,善于观察、想像和联想,敢于创新,保持一颗好奇心,发现美与趣,做个有情趣的人。
第二篇: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相信自我是成功的基石,完善自我是成功的阶梯,突破自我是成功的钥匙,合谋共处是成功的翅膀,确立目标是成功的起点,付注行动是成功的号角!古代文人也不乏这种精神。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梳理归纳的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
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
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阅读训练】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
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A,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张溥之所以成为明末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
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吾曰:非然也。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
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不应而还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用原文回答)
答:
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答:
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阅读训练】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②教学相长()
③虽有至道()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2.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推敲《诗话总龟》
【原文】
贾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欲“推”字,炼之未定,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车骑方出,岛不觉得止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
【阅读训练】
1.下面句中加点“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退之立马良久之 B.何陋之有 C.久之,目似瞑 D.怅恨久之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一日于驴上得句云…… ② 炼之未定
③观者讶之 ④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3.这篇短文作者意在赞扬贾岛什么精神?
答:
勤训《恒斋文集》
【原文】
治生之道,莫尚乎勤。故邵子云:“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言虽近,而旨则远矣!
大禹之圣,且惜寸阴;陶侃之贤,且惜分阴,又况圣不若彼者乎?
【阅读训练】
1.文中表明观点的句子是
2.与“且惜寸阴”中的“且”字意义相同的两项是()
A.愚公者,年且九十。B.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C.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D.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3.作者举大禹、陶侃的事例,其用意是什么?
答:
陶侃惜谷《晋书》
【原文】
陶侃尝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曰:“汝既不田,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阅读训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见人持一把未熟稻 ②执而鞭之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汝既不田”中的“田”用法相同的是()
A.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B.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C.醉翁之意不在酒 D.去国怀乡
3.翻译:是以百姓勤于农植。
译文:4.作 者对陶侃的态度如何?本文表现了陶侃的什么特点?
答:
答案: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1.①书法②写字③临摹④有时 2.稍微不称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厌倦。3.本段文字赞扬了文明学习书法认真,一丝不苟的精神。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1.①降职远调贬官②总是③光,光亮④这 2.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3.A 4.略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1.离开 睡醒 2.杨时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学习。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1.①钞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见译文 4.C5.一丝不苟 天才出自勤奋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我说:不是这样的。
1.①教诲②这样③引,拉④聪明才智 2.只听弈秋的教导 4.阐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学习的人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1.①zhì;同“识”记 ②shuì;劝说 ③xuán;同“旋”,转身 ④cuō tuó光阴消逝 2.D.3.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4.C 5.要点:①学贵善思 ②不耻不问,择善而从之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1.①提出疑难 ②也许,或许 ③增加知识 ④判断,解决 2.C.3.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4.好学尤当勤问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进 ③虽,suī;即使;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2.①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3.教;学;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4.嘉肴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学不知其善;教学相长。
【译文】
贾岛初次参加科举考试,往京城里。一天他在驴背上想到了两句诗:“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又想用“推”字(来替换“敲”字),反复思考没有定下来,便在驴背上(继续)吟咏,伸出手来做着推和敲的姿势。(行人)看到贾岛这个样子都很惊讶。当时韩愈提任代理京城的地方长官,(他正带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直走到(韩愈仪仗队的)第三节,还在不停地做(推推敲敲)的手势。于是一下子就被(韩愈)左右的侍从推搡到京兆尹的面前。贾岛详细地回答了他在酝酿的诗句,用“推”字还是用“敲”字没有确定,思想离开了眼前的事物,不知道要回避。韩愈停下车马思考了好一会,对贾岛说:“用'敲’字好。”两人于是并排骑着驴马回家,一同议论作诗的方法,互相舍不得离开,共有好几天。(韩愈)因此跟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B 2.①想到②锻炼,此指反复思考 ③惊讶 ④详细 3.赞扬了贾岛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精益求精的精神。
【译文】
谋生的道理,没有什么比勤劳更为重要的了。所以邵先生说:“一天的计划决定于早晨,一年的计划决定于春天,一生的计划决定于勤劳。”这些话虽然说得浅近,可是意义却很深远哪!
像大禹这样的人,智慧、才能如此杰出,况且爱惜每一寸的光阴;像陶侃这样的人,品德如此高尚,况且爱惜每一分的时间,又何况在才干、品德方面都比不上他们的人呢?
1.治生之道,莫尚乎勤。2.B、D 3.以古代圣贤珍惜光阴的榜样来鼓舞读者,使读者警醒。
【译文】
陶侃曾经到郊外去游览,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拿这些东西干什么?”那人说:“走在路上我看见它,随便拔一把罢了。”陶侃大怒说:“你既然不种田,竟然还糟蹋人家的稻子!”就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陶侃爱护庄稼而执法严,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家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1.拿 用鞭子打 2.B 3.因此老百姓都勤恳耕种 4.赞扬。本文表现了陶侃重视农耕、爱护农业生产和农民有较深的感情的特点。
第三篇: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一
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D、及其稍长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 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16分)
4、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
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
④而身为宋国笑()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三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
(3)宁信度
()()
9、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1、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
而忘操之()
反归取之()
何不试之以足()、四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12、解释文段中加点的词语。
①蜀之鄙有二僧:______
___
②吾欲之南海:__
________
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______
__ ④是故聪与敏_______
___
13、翻译划横线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作者分别举“贫者”“富者”的例,采用的是一种________方法,这样写,是为了说明人之为学,关键在_____
_______。
五、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15、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⑤父怒挞之
⑥曷不听其所为?
16、翻译下列句子:
①
王冕者,诸暨人。
②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
17、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季梁)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③②,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④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⑤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háng):大路。②方:正在。③持其驾:拿着缰绳,驾着他的车子。④奚为:何为,做什么。⑤御者:车夫。
18、翻译下列句子。①吾欲之楚。
②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
19、①用一个成语概括本文内容,这个成语是
②读了这则短文后,你受到什么启发?
答:
七、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20、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1、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2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3、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八、日攘一鸡
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
24、解释加点字:
1、是非君子之道()()
2、以待来年然后已()
25、翻译下面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
(2)是非君子之道。
译文:
(3)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译文:
九、楚人学舟
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②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遽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④犯在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 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旋:转弯。③椎:用椎敲: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犯:碰到。⑤柁:同“舵”。
2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始折旋疾徐()
乃四顾胆落()
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遂以为尽操舟之术。译文:
椎鼓径进……
译文:
28、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其弟争曰:“宜燔。”竞斗而讼于社伯。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则凌空远矣。
29、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引射之()(2)宜燔()(3)烹燔半焉()(4)已而索雁()30、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D
3、多读古人的文章 只是致力于读书.8.(1)dúo量(长短)(2)dù尺寸尺码(3)dù尺寸尺码
9.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他先自己测量脚的尺码,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10.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11.而置之其坐(脚的尺寸)
至之市(到、往)而忘操之(脚的尺寸)
反归取之(脚的尺寸)
何不试之以足(鞋子)
12.①边境。②到。③反而。④所以。
13.您凭借什么到(南海)?
14.对比,立志。
15.给加点字解释
捉:捡
掷:扔
废:放下
观:观看
16.句子翻译:
管宁划开席位分开而坐,说:“你不再是我的朋友了。”
17.略。言之成理即可。
18、①我想要去楚国 ②马虽好,但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19、①南辕北辙或 背道而驰
②要想达到预期的目标,必须认清努力方向。如果行动与目标完全相反,即使有许多优点和长处,也不一定能获得成功。20、:(离开)方:(正)欲(想要)还:(回去)
21、(老妪)
(以前的知识)
22、答: 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24(这)(做法)
2、(停止)25:(1)现在有个人每天偷邻居家的鸡。
(2)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3)请让我减少偷鸡的数量,每月偷一只鸡,来等待第二年再停止。
26、慢 看
27、于是就认为已经完全掌握了驾船方法(技术);
用椎敲着鼓,径直向前驶去
28、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不能自满或应该不断进取)
29、牵引 应当 烧 寻找
30、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31、三个人都不正确。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误战机。
第四篇:七年级下册文言文课外训练
(一)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
(二)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②反归取之()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 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 无自信也
C、郑人有且置履者 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 吾忘持度
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①反归取之()
②何不试之以足()
③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
②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
答:
(三)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
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四)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啖菱,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席上啖菱()②或曰()
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③臣闻之()
④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六)铁杵磨针
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姓武。今溪旁有武氏岩。注:[媪](ǎo)年老的妇人。[杵](chǔ)棒槌。[卒业]完成学业
1、加点词的意思
去:()方:()欲()还()
2、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
1)问之,曰:欲作针。()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4、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七)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为设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嬉: ②此非吾所以处子也
处: ③复徙居学宫之旁
徙: ④遂居焉
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常嬉为墓间之事
②此可以处吾子矣
3、你从孟母三迁的故事是得到什么教益?
(八)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苦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自废学,若吾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厮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何以异于织绩而食,中道废而不为?宁能衣其夫子而长不乏粮食哉?女则废其所食,男则堕于修德,不为盗窃则为虏役矣!”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1、解释词语 孟母方绩
孟子惧而问其故 孟子之少也
2、翻译句子
孟母以刀断其织。
旦夕勤学不息,3、孟子“遂成天下之名儒。”他成功了,你能从文中探知孟子成功的原因么?
孟母对儿子的谆谆教导,使人信服,你能对她的教育方法加以评点么
(一)1、① 跑 ② 放下 ③ 希望 ④ 自己
2、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二)1、① 坐 座 ② 反 返
2、D 度
3、① 尺码 ② 履 ③到、往、尺码
4、①(你)怎么不用其所长脚试试它呢?
②(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呀。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言之成理即可)
(三)1、① 同“汝”,你 ② 回来 ③ 罢了 ④ 开玩笑
2、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妈妈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妈妈,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教育。
4、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意思对即可)
(四)1、① 吃 ② 有人 ③ 剥掉 ④想要
2、B
3、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五)1、①晚 ②怎么 ③ 听说 ④ 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六)1、离开
正
想要
回去
2、老妪
以前的知识
3、李白被老妇人感动了,回去完成了学业。
(七)1、游戏,玩耍
安置、居住
搬家
住
2、经常把处理丧事作为玩耍。这里可以用来安置我的孩子了
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环境对人熏染太重要 教育应重视环境的选择
(八)1、绩:把麻纤维披开再连续起来搓成线。这里指织布。故:原因
第五篇:七年级文言文
寄语: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2009.10.15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练习总编号:NO.1
5(一)曾子杀彘
选自《礼记》命题人:审核人:
【选文】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②。”适市回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⑥。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也⑾。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②女:同汝。顾反:反通返,顾与返同义。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④特:不过,只是。⑤戏:开玩笑。⑥非与戏:不可同……开玩笑。⑦待:依赖。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⑾烹(pēng):煮。
【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义
①曾子之妻之市②其子随之而泣 ③曾子欲捕彘杀之④妻止之曰
⑤听父母之教⑥今子欺之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二)凿壁借光
【选文】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②,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③。主人怪而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④。
【注释】
① 不逮:指隔壁烛光透不过来。逮:及、到。②邑:同乡。文不识:富户的姓名。③与:帮助。佣作:做雇工辛勤劳作。④大学:大学问家。
【演练】
1. 加点字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达到)B.邑人大姓(大户人家)
C.主人怪而问衡(奇怪)D.愿得主人书遍读之(希望)
2.下列句中“而”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邻舍有烛而不逮 B.匡衡勤学而无烛
C.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学而时习之
3.下列句中“以”字用法不一样的一项是()。
A.以书映光而读之 B.资给以书
C.非学无以致疑 D.以此戒之
3、翻译下列句子
衡乃与其佣人选而不求偿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通过这个故事你有什么启示:。
(三)朝三暮四
【选文】
宋有狙公者①,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狙之欲③。俄而匮焉④,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⑤,先诳之曰⑥:“与若芧⑦,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
①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② 损——损失,减少的意思。
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口粮。③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④俄——俄顷,不久的意思,表示时间短暂。匮——音(kuì),缺乏,不够的意思。⑤驯——音(xùn),驯服,顺从的意思。⑥诳——音(kuáng),欺骗,瞒哄的意思。⑦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芧——音(xù),橡实,一种粮食。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演练】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损其家口,充狙之欲(减少)B.俄而匮焉,将限其食(缺乏)..
C.先诳之曰(欺骗)D.与若芧,朝四而暮三(和,同,介词)..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爱狙,养之成群B.能解狙之意 ..
C.先诳之D.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 ..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指代的内容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4、翻译句子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
5.解释成语的本义和今义
朝三暮四
6.这则寓言给人们的启示是什么?
(四)持竿入城
【选文】
鲁有执长竿入城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①。俄有老父至②,曰:“吾非圣人,但见事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③”遂依而截之。
《笑林》
【注释】
①计无所出:想不出办法来。②俄:不久。老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③中截:从中间截断。
【演练】
(1)解释下面字的意思。
遂: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何不以锯中截而入?
(3)请分别从鲁人和老者的角度,写出此文给人们的启示。
(五)道旁苦李
【选文】
王戎①七岁,尝与诸②小儿游③。看道边李树多子④折枝⑤,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⑥。执:俄:但:以:
(《世说新语》)
【注释】
①〔王戎〕晋朝人。②〔诸〕众。③〔游〕玩。④〔子〕果实。
⑤〔折枝〕压弯了树枝。⑥〔信然〕真是这样。
【演练】
1、对下面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众多)B.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小孩)..
C.诸儿竞走取之(跑)D.唯戎不动(只有)..
2、翻译下列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3、你读了此文后受到怎样的启发?
(六)北人啖菱 【选文】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①,仕于南方②。席上啖菱③,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④
【注释】
①北人:北方人。菱:即“菱角”,水生植物的果实,鲜嫩时可作水果吃。
②仕:做官。③啖:吃。④坐:因为。
【演练】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席上啖菱(2)或曰:“啖菱须去壳。” ..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语
A.仕于南方B.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 ..
C.并壳者,欲以清热也D.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
3、翻译下列句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4、这个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