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国以来国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和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共)
建国以来国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和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文章出处: 作者:思 闻
发布时间:2005-07-18
建国以来国内对毛泽东及其思想的研究和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1951年至1953年,先后出版了《毛泽东选集》1至3卷,当时的学习和研究,主要以毛泽东著作为主要内容并结合学习中国革命史进行。
1957年,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8年,毛泽东提出把哲学从哲学家的书斋里解放出来的口号;1960年,《毛泽东选集》第4卷出版。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毛泽东著作,语录及专题语录的出版到达了一个高峰。
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深入研究了什么是毛泽东思想,要不要坚持以及如何正确坚持毛泽东思想的问题。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制定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深刻总结了党的工作中正反两个方面的历史经验,对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评价。1982年9月的党的十二大对毛泽东思想的定义作了更加完整和准确的概括。从此,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突破了以往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的禁锢。
据统计,1949年至1978年,全国报刊发表有关毛泽东的文章1.2万篇,编印关于毛泽东的图书640多种。近10年,全国报刊发表有关毛泽东的文章800多篇,出版有关毛泽东的专著,传记和回忆录等500多种。1987年,湖南图书馆和韶山纪念馆在长沙举办毛泽东著作版本展览,共展出52种文字,2939种版本。
1989年以来,许多专家、学者深入研究毛泽东及其思想,积极撰写有关的著作;全国出版界竞相出版有关毛泽东的图书。1989年3月,河北人民出版社翻译出版了美国著名学者R·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中外文化出版公司出版了权延赤执笔,李银桥著的《走向神坛的毛泽东》。4月,权延赤的著作《走下神坛的毛泽东》,《领袖泪》和高湘泽等翻译的英国著名学者克莱尔·霍林沃思的著作《毛泽东和他的分歧者》出版。5月,汪东兴的著作《梁漱溟与毛泽东》,董志英编写的《毛泽东轶事》,权延赤撰写的《卫士长谈毛泽东》,《红墙内外——毛泽东生活实录》等著作出版。6月,郑宜等编写的《毛泽东生活实录》,贾思楠编的《毛泽东人际交往实录》出版。10月,武原主编的《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权延赤编的《毛泽东与赫鲁晓夫——1957年-1959年中苏关系纪实》出版。11月,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薄一波撰写的《领袖·元帅·战友》。12月,海鲁德等编著的《生活中的毛泽东》,华英编著的《毛泽东的儿女们》,逢先知等著的《毛泽东和他的秘书田家英》出版。
除此,全国各报刊相继发表200多篇有关论述毛泽东的文章,从不同侧面记述了毛泽东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再现了他的不朽功绩,激发了人们对他更加热爱和崇敬的深厚感情。
199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出版有关毛泽东的图书40多种,有关文章800多篇。1991年,全国出版毛泽东的图书60多种,有关文章700多篇。1992年,初版,重版的有关毛泽东的图书就有140种。
1993年,全国几百家出版社为纪念毛泽东100周年诞辰,精心策划向读者推出了许多有关毛泽东的图书,仅按照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规定专门报批的就有270种,例如,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年谱》,河北人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研究事典》,《毛泽东生平著作研究目录大全》,广西人民出版社和漓江出版社共同出版的《毛泽东大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研究》丛书,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思想研究》丛书,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之路》丛书等。
湖南各出版社出版有关毛泽东的图书计有50多种,选题涉及哲学,史学,文化学,军事学及教育,文学艺术,体育等10多个学科领域。其中既有在早些年出版的《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和《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这些第一批有影响的读物,也有探索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研究毛泽东思想提供宝贵史料的《毛泽东早期文稿》,《毛泽东的青年观》,《青年毛泽东的思想轨迹》,《毛泽东思想发展的历史轨迹》,《毛泽东教育思想探源》等;既有以纪实的笔调描述感人的《毛泽东求学记》,《毛泽东外巡记》,《毛泽东和他的父老乡亲》,也有客观地表现伟大领袖风采的《湖南文化与毛泽东》,《民族精神与毛泽东》等;既有研究毛泽东思想的最新成果《论新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发展》,《第一生产力论——毛泽东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等,也有别具一格便于收藏的《毛泽东墨迹大字典》,《毛泽东邮票大典》,《毛泽东诗词字典》等。
毛泽东的家人也加入了编写关于毛泽东图书的行列。毛泽东的长儿媳刘思齐主编了《人民领袖毛泽东》。毛岸青和邵华主编了大型研究丛书《中国出了个毛泽东》,首次披露了许多有重要价值的材料。
然而,在国内出版的毛泽东图书中,也有许多令人不安的问题。
有些著作,热衷于记述“秘闻”,“内幕”,“野史”,随意选用道听途说的传闻,甚至迎合读者猎奇心理捏造事实,胡编乱造,内容严重失实。《毛泽东之子——毛岸龙》一书,就是明显的典型。此书涉及的党和国家许多高层领导人的情况,都纯属子虚乌有。所谓“毛岸龙”也是冒充的。1992年10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之谜》一书,借释谜之名,大量叙述没有任何根据的迷信传闻,不仅失实处甚多,而且有严重的政治错误。1993年2月,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的晚年生活》一书,违反国家出版管理规定,书中的记述严重损害毛泽东的形象,在社会上造成很坏的影响。
毛泽东的长儿媳刘思齐对这种严重违反出版管理规定,无中生有,随意编造事实、歪曲丑化毛泽东形象的行为非常气愤。她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谈话说:“我从1938年与主席相识,直到70年代初离开他老人家,作为主席家庭成员,对一些所谓„纪实‟闻所未闻,甚感惊诧。有的作者甚至大段编造主席的所谓内心独白,无论从历史还是从文学的角度,都是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有的著作,违背历史真实,大肆宣扬封建迷信,通过“算命先生”之口,以生辰“八字”,来证明毛泽东是“真龙天子”。甚至说.毛泽东打仗取胜全靠《周易》,因精通“奇门”而使北平和平解放。1993年3月,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巨人之谜——神秘的毛泽东与中国古代智慧》一书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此书记述说,按照精心研究《周易》的人得出的结论,南京在周易中属于“死门”,是“溃败枯竭之地”,因此不能居住和前往。毛泽东深受这种观念的影响,所以一生从未去过南京。而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的。毛泽东早在1920年四五月间,就曾到南京游览。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先后10多次到南京。
阅读有关毛泽东的家世,轶事和人际关系的图书,可明显看到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互抄袭的现象,不仅重现原书中的差错,而且还抄出了新的差错。特别是一些不法书商见利志义,为了牟取暴利大肆盗印曲版物。更为恶劣的是,还擅自编印一些胡乱编造的,以讹传讹的图书,因而造成很坏的影响。
上述种种,应当引起出版界和中央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第二篇:对当前活动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对当前活动课程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研究
王佩莹赵烽娄肇昆
当前活动课的开展存在以下问题: 1.活动课程的发展呈不平衡的状态
活动课程的实践发展是很不平衡的。好的地区和学校是取得了多方面的成绩的,然而,不少地区和学校对活动课程重视不够,没有把它摆在同学科课程相辅相成的地位上,没有把它看作是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开展得不够理想,有的甚至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据在某地区47所小学的调查中发现,有31%的学校未正常开设活动课程,65%的学校六年级未正常开设活动课,有的时开时停。年级越高,正常开设活动课程的越少。在这些学校中,一、二年级活动课开设率为60%,三、四年级开设率为64%,五年级为60%,六年级仅为34%。在某地区33所有初中的学校里,真正开设活动课程的只有6所,占18%(其中多数学校到初三就不再开设);不能正常开设的,或是以课外活动作为活动课程,或是把劳技、计算机、书法等都作为活动课程的有23所,占70%;另外有4所学校没有开设活动课程,占12%。有的省、市、地区甚至根本没有开设活动课程,特别是没有开设重中之重的科技活动课。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客观上讲是因为活动课程是新课程,没有任何可依据、可借鉴的经验,一切要从头开始,这阻挠了一部分受旧教育模式影响较深的教育工作者对新生事物实践的脚步。另外,办学条件差,经费不足,场地不够,师资水平有限,再加上对实施新的课程计划的意义认识不足,认为活动课程只是课外活动名称的更改,把活动课程开成课外活动课?“拼盘”和“盆景”,也制约了活动课程的开展。此外,担任活动课程的教师大多数是兼职的。一些兼任活动课程的语文或数学教师常常把本应是学科课程以外的综合性的活动课改成“语文活动课”或“数学活动课”;把活动课异化成为学科课的补课或做作业,违背了开设活动课程的初衷。
2.对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滞后,在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包括选修课、劳技课、手工课等)的关系上模糊不清
有的教师认为活动课程是学科课程的补充和延伸,是为学科课程服务的,认为在学科课程里增加一些活动内容就可以取代活动课程,而忽视了活动课程的特征、作用。特别应该注意科技活动课程在教学目标方面;在前沿学科、高新技术、新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方面;在思维科学、创新教育方面;在探索未知方面和直接体验、动手制作方面都是学科课程不能取代的。有人提出活动课程不要给学生提供任何教材资料、材料,但又要学生自主活动、主动参与,使活动课程陷于随意性。这些理论认识上的问题没有理清,成为限制活动课程发展的障碍。
3.不少学校领导对活动课程管理不力
对活动课程没有明确的教育要求,缺乏系统的计划、安排和检查;对活动课程任课教师的水平心中无数,课时没有保证,教学质量更是无从谈起了。
4.现有活动课程师资水平亟待提高,新的师资来源匮乏
活动课程是一门新型课程,必须有一支较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而不少现任活动课程教师的科学素养不高,对活动课程认识不清,仍固守着以课本、课堂和教师为中心的学科课程班级授课模式,对活动课程的特点、方式、方法缺乏了解,导致随意性很大。目前,在师范院校没有开设活动课程,在课外活动中选择科技类活动的师范生比较少。活动课程特别是科技活动课程师资远远不能满足中小学开设活动课的需求。
5.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落后于活动的实践
活动课程具有自身的特点,只用学科课程的教学方法,显然行不通。但目前,活动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工作刚刚起步,还没有建立起像学科课程那样经常的教研活动,远远不能解决教师的燃眉之急。科技活动课是科技含量很高的一门课程,如果没有经常的教研活动,没有经验交流和课堂观摩,普遍提高活动课程的质量无疑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6.活动课程教材虽多,但精品太少
随着活动课程的开设,名目、品种繁多的教材、教科书一哄而上。这里不乏那些粗制滥造的、不成体系的“教材”和那些与现有师资水平不符的无法使用的“教材”。或是编印出版一些不符合活动课程要求的“教材”;或是以科普读物作为活动课程教材,使活动课变为阅读课。没有教材、资料等教学用书很可能使活动课程放任自流,造成随意性和盲目性。但是由于利益驱动又出现多种教材叠加的现象。某地曾经同时出现过三、四种教材,甚至以行政手段指令学生购买,大大加重了学生的经济负担,与素质教育相悖。面对这些问题,现在最需要我们冷静下来,研究解决问题的对策,真正将活动课程改革充分落到实处,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1.根除“应试教育”的影响,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是根本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而活动课程的设置,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切入口。我们通过对某市的活动课程实验校和非实验校、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学生进行的测试得知:实验校、班学生的知识面宽,求知欲、科学意识、实践意识、协作意识、学习能力、观察、思维、动手、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学习积极性都明显高于非实验校、班学生。活动课程确确实实能够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些显然?“应试教育”不能给予学生的。跟不上时代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的教育最终是要被淘汰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参与新课程改革,同时在报刊、影视、广播上加大宣传力度,使活动课程的重要意义人人皆知。2.恰如其分的定位,实施课程计划改革是保证
我们必须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摆正活动课程的位置,不恰当的定位便会失去它应有的作用。定位过低,课程得不到保障,全面发展、提高人才素质就成了纸上谈兵;定位过高,空讲话动课程的重要性又会起相反作用,又会将我们的改革引入另一个极端。活动课程属于课程范畴,必须将其真正列入课程计划,明确其与学科课程相辅相成的关系。活动课程的内容要形成合理的结构,有一定的比例,以确保科学知识的普及,科学技能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活动课程要适合全面发展素质的要求,在全面开足、开齐活动课程,又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它的比重;合并、删除一些意义不大的重复性科目,增加活动课程的课时量;加强对活动课程的管理,真正将活动课程列入课表,做到真正使学生全员参加;活动课程还要有相对稳定的教师任课以达到其教学目标;将活动课程的学习质量纳入学生学习的综合评价之中,将活动课程纳入教学的常规管理范围。
3.加强活动课程的理论研究,注意务实,切忌空谈
要加强地区间、学校间的交流,确定研究专题。如:大班容量的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怎样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搞好活动课教学、城市与农村活动课程的差异和借鉴等等。修订《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4.有计划、有组织地培训师资
现任活动课程,特别是科技活动课程教师的培训至关重要,应列为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要成立由领导挂帅的科研组、师资培训班,抓好骨干教师的培养;组建由专家、学者构成的辅导队伍,对教师进行系统科普讲座和岗位培训,提高教师的科学素质和教学能力,增强教学的规范性和科学性;以年级为单位组成共同研讨教材、教法的活动课程研究小组,互相说课、听课、评课;鼓励教师自学成才,获得一技之长。同时,在师范院校开设活动课程专业是解决活动课程师资问题的又一途径。通过活动课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使师范生掌握一定的活动课教学能力,能承担中小学的科技活动课程的教学任务。
5.加强活动课程教材、资料等教学用书的建设迫在眉睫
我们在一项题为“你认为影响活动课开齐、开好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的调查中看出,有90%的被调查的活动课教师认为当前影响活动课开齐、开好的主要障碍之一是“教材”问题。活动课程特别是科技活动课程的教学用书要经科研领导部门或教材审定部门的鉴定才能出版,杜绝粗制滥造;另一方面,活动课程的教学用书不宜由教育行政部门统一指定,应在试用的基础上由任课教师、学校领导择优选用,不要求统一。从新课程计划颁布到今天,活动课程的研究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它迈出的每一步,无不牵动着教育工作者的心。展望未来,我们感到任重而道远,也正因如此,认真搞好活动课程的研究才更有意义。
第三篇:对当前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研究及对策
对当前纳税评估存在的问题研究及对策
日期:2009-12-08 作者:夏洪保 【选择字号:大 中 小】
纳税评估作为税务管理的一项项内容和税源监控的一项重要措施,从2005年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以后,各地纷纷采取得力措施,推动纳税评估工作开展。从两年多的工作实践来看,收到了较好成效。不过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对于完善此项工作仍值得研究。
一、纳税评估在当前税收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在两年多的工作实践中,纳税评估工作对于推进税收精细化管理,加强税源监控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就其当前对税收管理的积极作用来说,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税收管理规范化。纳税评估工作是对税收管理的进一步细化,它不仅要求纳税人的财务管理要规范,而且要求税务部门内部工作在征管上要更细致,特别是它对纳税申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分析工作性质,一方面能够对纳税是否依法纳税进行评判,另一方面也能对税务部门内部征管是否规范进行评判,进一步促进税收管理规范化精细化。
二是促进了税源监控管理。由于纳税评估是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评估,能够对纳税人是否依法纳税进行正确评判,因而,能为稽查部门提供纳税人发生偷漏税行为线索,对税源从源头上进行有效的监控管理。如去年,通过对11户企业进行纳税评估,实行补报收入与调减进项税额并补税款就达138074.41元。
三是激活了征管基础资料。由于过去的征管资料都在特定时期起过特定作用,在此之后一般都束之高阁,无人间津。而纳税评估的开展,不仅需要即时的大量的信息数据作为基础分析,而且还需要对以往的征管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发现问题,找出问题,从而将原来征管资料的死数据变为活数据,避免了陈旧征管资料闲置和无人管现象。
二、当前纳税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纳税评估工作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整个工作存在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并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和质量提高。综合起来,重点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法律地位上的软弱性。纳税评估是一项介于税收征管与税务稽查之间的税务管理活动。对它的定义是国家税务总局的国税发[2005]43号文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纳税评估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从这个定义的解释范畴看,属于一个部门性的规章,而在《征管法》与《征管法实施细则》等正式涉税法律中,没有明确的定义解释。因此,它就不可能像征管、稽查一样拥有法律赋予的如税收检查权、规范使用法律文书权等权力,这种先天性不足,注定了其法律地位上的软弱性,自然对这项工作的开展不会顺畅。如当被评估对象不配合评估人员工作时,评估人员不能动用法律有效手段对其进行制约,只能无可奈何,束手无策。
2、作用认识上的片面性。纳税评估工作还处于一个刚开展阶段,作用不明显,以致对其功能作用形成了一些片面认识。综合起来,主要有三种:一是稽查纠错代替观。认为对税务部门对纳税人出现的税收违法行为,各级税务局都成立了稽查部门,由稽查部门进行稽查处理,再设纳税评估部门属多词一举。二是纯收入任务观。认为税务部门的职责在于收好税,完成好收入任务,不需要搞纳税评估工作这些花架子。三是片面的服务观。认为各地政府都在强调所属部门要改善服务态度,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税务部门不要为了纳税评估,自套绳索,自找麻烦,引起社会的误解。这些片面性的认识,致使评估工作不重视、不深入,主要落实在形式上,应付上级检查。
3、实施条件上的不完备性。从内部来讲,缺乏一支专业人才队伍,未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工作体系。纳税评估从2005年开始实施以来,从总局到省局,一直未制订一套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缺乏一个规范统一的评价标准;对从事评估工作的人员缺少税收业务、评估方法、评估技巧等专业知识培训,未建立一支专业人才队伍,缺乏一个内部实施基础。从外部来讲,缺少一个完备的配合协作环境。纳税人是评估工作的核心,但是当前纳税人素质参差不齐,很大一部分被评估对象纳税人财会人员素质不高,建立的账簿也极不规范不健全,而会计执法主管部门对这种现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听之任之,不能如实、全面提供有关资料。如我县共有小规模纳税人企业80余户,都属于纳税评估范围,但是,其中有30%左右的企业建帐不健全。再者,税务部门与纳税人紧密相关的银行、工商等到有关部门未建立涉税信息共享制度,不能有效借助外部协作开展纳税评估工作,致使整个纳税评估还处在一个摸索阶段。
4、信息数据来源渠道的狭窄性。纳税评估数据应包括纳税人的纳税申报数据、财务数据、工商登记信息、银行资金往来信息、产品物价信息等多方面数据,评估部门只有在充分、全面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才可能确保评估的准确度。而当前,在纳税评估工作开展实践中,评估部门信息数据主要是由纳税人提供的纳税申报数据、财务数据与评估部门找管理员索取的掌握的纳税人有关信息,对工商、银行、物价等部门,因未实现信息共享,也就不能及时获取相关信息。信息数据来源渠道的狭窄性,造成评估的不全面,质量也就无法保证。
5、纳税评估手段的落后性。目前,纳税评估主要采取人工案头分析、现场调查等原始手段,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化等高科技手段,造成不仅工作繁杂,耗时费力,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引起评估人员的反感,产生厌恶情绪。
三、完善纳税评估工作的几点建议
1、深入宣传,正确认识评估功能作用。要采取行之有效措施,扎实开展纳税评估王作宣传,尤其要做好基层税务机关领导和征收一线干部宣传,深入宣传纳税评估的功能作用,去除纳税评估作用不大观念,正确认识搞好纳税评估是完善税收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促进收入增长的重要措施。通过强有力宣传,正确定位纳税评估的功能作用,使纳税评估工作在基层真正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
2、加强立法,扩大纳税评估部门权力。要针对当前纳税评估威信不高、开展较为困难情况,对现行的税法进行修改,将纳税评估概念纳入正式税收法律条文中,提高纳税评估工作的税收法律地位及威信。同时,在税法中,要赋予纳税评估部门一定的执法权限,如场地检查核实权,评估人员有权对被评估对象提供的有关数据进行实地检查核实;处罚权,有权对被评估对象不按要求提供资料数据等不积极协作配合的,采取一定的处罚措施,增强评估工作的法律刚性,确保评估王作的顺利开展实施。
3、建章立制,规范评估工作管理。要依照“统一、规范、高效”的原则,积极建章建制,特别是要重点抓好纳税评估人员管理、业务流程管理、信息数据采集管理与工作质量考核评价管理等各项制度,切实纠正当前工作中管理不科学、运转不顺畅、评价标准不统一问题,全力规范工作业务操作流程,科学管理业务活动,实现纳税评估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
4、健全机构,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要统一各级税务机关纳税评估机构和内部岗位的设置,建立完善的岗责体系,实行自上而下的归口管理,规范纳税评估工作内部管理和上下级之间的业务衔接指导。同时,着重加强评估岗位人员税收知识、评估技术等业务培训,全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从才队伍,确保工作有人抓、有人管,高质量抓、高质量管。
5、集中精力,加快纳税评估信息化建设。在现有的增值税、所得税评估应用软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资源整合,搞好软件升级研发,建设好纳税评估数据库;将纳税评估软件与CTAIS软件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利用CTAIS数据为纳税评估服务。同时,逐步与有条件的一些相关联的外部单位,如银行、工商等部门,共同筹建纳税人资料信息共享网络,积极利用信息化技术,提高纳税评估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第四篇:当前小金库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当前小金库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
2009年以来,我区相继在行政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国有企业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累计查处“小金库”金额360万元。在专项治理中,发现当前小金库现象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问题。
一、当前“小金库”现象的主要表现形式和特点:
1、小金库主要表现形式:一是部分收入不入账。较为典型的是单位资产处置、出租收入不入账形成小金库。二是以收抵支。将支出直接与部分收入款相抵形成小金库。三是虚列支出。以会议费、培训费、劳务费等名义,虚开多开甚至开具假发票,套取资金形成小金库。四是财务处理不当。部分项目款长期挂账形成小金库。
2、小金库主要特点和难点:一是从单位性质看,随着预算管理的加强,公务卡等制度的推行,一级预算单位财务、资金管理较为规范,小金库发生主要集中在下属部分企事业单位。二是从资金来源看,传统小金库多源于“三乱”资金或截留、挪用项目经费等,随着财经秩序的逐步规范,上述现象得到遏制,而虚列支出套取资金、单位资产管理等薄弱环节成为小金库主要来源。三是从资金使用看,传统小金库多表现为设置账外账、个人开户、现金保管,使用多为个人消费甚至私分资金等,而现在小金库实施手法更加隐蔽,从直接方式逐步向间接方式转变,多为通过虚列多列支出、虚开发票套取资金、通过下属单位报销开支等,使用也多表现为超标准发放奖金福利,上下级礼品礼金支出等。四是小金库核实查处难度加大。小金库认定出现一些模糊地带,一些部门片面认为只要不装入个人腰包,为干部职工谋福利就不算小金库,一些违规行为,由于财务处理、资金用途等方面较难界定,只能作为违反财政财务制度处理。虚开多开发票套现等手法的调查取证难度很大,若无举报或与往来单位核对明细,相当难以发现。
二、当前防治小金库的几点对策建议
1、推进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目前,由于资产配置不科学和使用监管不力,为小金库滋生埋下隐患。建议改变现在各自管理、各自为政的做法,将单位资产纳入统一管理体系,实现资产综合管理,确保资产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合理调剂,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对于闲置资产的使用、出租等,应经过相应审批程序,资产运营收入不应再作为单位收入自行支配和使用,应纳入财政统一预算和管理。
2、深化财政财务管理机制改革。一是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非税收入管理和公务卡、收支两条线制度等各项改革,努力前移监督关口,健全支出绩效考评体系,建立“三公”支出预算管理和考核机制,提高预算管理的透明度和公开化,从源头上遏制小金库产生。二是强化单位财务收支管理。切实抓好“票款分离”工作,严禁隐瞒、坐支各项收入,虚支支出费用。进一步规范行事单位收入分配秩序,完善部门单位内控和监督机制,强化单位银行账户管理,严格收支核算。
3、进一步健全监督监管机制。一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网络功能,加强对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状况的监管,及时发现和纠正单位财务异常行为,提高监管水平。二是实行监督常态化、公开化。完善落实一把手不直接分管财务、物资采购制度,健全纪检、财政、审计、单位内部监督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逐步建立部门预算公开、审计结果公开、财务收支结果公开制度,建立责任追究机制,切实做到经常性监督与突击性监督相结合,有效遏制财务违规行为。
第五篇:当前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产品质量管理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产品质量和交期是影响企业信誉、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从产品质量角度来讲,影响其高低的无非是“人、机、料、法、环”五大要素。以下对本公司在这五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进行一下分析。
首先是人的因素,这是五大要素里排在首位的因素
人是最难管理的,他受知识、技能、经验、性格、情绪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公司在人员管理上可能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人员职责不清、分工不细,许多工作看似有人管、实则无人管。比如现在实行工序管理,那么班组长的职责是什么,熔化、浇注人员的职责是什么,冷铁谁来管、浇冒口谁来管,不合适谁来协调解决…二是质量相关人员责任意识不强,质量工作被动应付,抓不住重点。比如当前质量问题的重点是什么,如何解决、谁来组织解决。我认为当前跑火问题就是一个重点,对于哈斯产品,尺寸、涨箱问题也是一个重点,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涉及到许多因素,比如砂箱不规范、无法锁箱,压箱铁不够,由浇注人员更换压箱铁等,但这个问题涉及到大部分产品,长期的结果会造成大量的废品,所以还是需要组织相关人员商讨解决的办法。至于单个铸件的气孔、砂眼,也需要分析解决,但不是重点。三是操作者技能经验不足,操作随意,不服从管理。比如椿箱前对模型的清扫,尽管多次要求,仍然有许多模型起箱后上面有许多浮砂就重新放箱造型了;起箱后要求箱口朝上放置,但为了省事,仍有许多箱起模后箱口向下放置,从而造成砂型脱裤、变形。
其次是设备问题,设备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设备经常出现故障既影响生产,也影响质量。目前公司设备存在的问题首先是小马拉大车问题,树脂砂的混砂机、天车、炉子、浇包等,都适合干比较大的产品,而不适合干小件,但由于市场的原因,这个问题比较难以解决。其次是许多设备年久失修,带病运转,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如再生机设备、除尘设备等。一些新装或改造的设备缺乏日常的维护和保养,并且设备的许多功能现在都没有了,如混砂机的快慢档、树脂调节、手动自动转换等。三是一些关键的生产设备不能定期保养和更换易损件,如混砂机的搅刀和搅笼。这些都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
材料也是影响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应该考虑的是如何保证原材物料的质量稳定,防止因市场和资金的原因造成材料的质量波动。这个在别的厂已有过先例,前几年在一个铸造厂因增碳剂质量问题造成出口铸件批量报废(硬度偏高),教训是比较深刻的。
方式方法也是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因素
工艺是对铸件质量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一个好的工艺不但能保证质量稳定,还能增加产品的出品率,提高效益。目前公司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一些老产品,没有工艺文件,出现质量问题有人认为是操作问题,有人认为是工艺问题,这需要从整个过程的操作是否规范、不规范的操作对产品影响多大来综合判定。如果是工艺不合理或该工艺不能充分保证产品质量,那就要毫不犹豫的对工艺进行调整。如果属于操作问题,那就要分析问题出现在那里,如何避免。内部沟通也是需要加强的,比如一种新产品来了,它的技术文件、质量要求、工期等要及时传递到相关人员手中,并且由职能部门制定质量计划,质量计划通常包括工艺方案制定、砂箱工装制作、模具制作、首件试制、首件检验等,这些过程的进度安排要留出工艺改进、模具调整、再制作的时间。再比如内废和外废的质量反馈和质量投诉,由什么部门,什么人及时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相关人员,微信是一种方式,但有时可能说不清楚,可能需要比如邮件、纸质文件进行传递。
第五是环境问题
目前环境问题主要是现场粉尘较大,照明不足这两个问题。粉尘较大不但对人有影响,对设备也是有影响的,尤其对设备的控制系统和传动系统。照明问题则直接影响操作者作业的精细程度、尤其对作业后的检查,如下芯和合箱。
以上问题有些是铸造行业的共性问题,有的是我们自身存在的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拟提出如下解决措施:
1、由职能部门负责,对生产、检验、质量、技术等部门与质量有关的人员职责进行界定,尤其对车间主任、各工序的班组长所需要负责的工作进行详细规定,并由本人签字确认,使其起到应有的作用。
2、对生产中出现频次较高或影响较大、造成后果较大的质量问题,要由质量部门组织技术、检验、生产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并对结果进行验证。这样的讨论会每周至少开一次,召开时由质量部门汇总一周来发生的所有内外废及其它质量投诉,由与会者进行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对这些措施落实到的部门和人员进行规定和限期整改;在下一次质量会时要对上次质量会确定改进的质量问题进行评估和总结。以上质量会要有记录,责任人要签字。虽然公司建有微信群,一些生产和质量问题能很快反馈,但这样的质量会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
3、对操作者,尤其班组长进行培训,使其严格按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班组长是质量管理中承上启下的人员,在质量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使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得到不折不扣的实施,首先要使班组长提高认识,并督促操作者去实施。如果一些工艺要求和操作规程或制度,班组长都不能很好的去执行,让操作者去执行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4、加强对班组长的考核,使其收入不但与产量挂钩、更与质量挂钩,只要是工序内出的质量问题,班组长是第一责任人。其次对班组内人员要细化考核,比如合箱工序,可以分成几个组,对每组的产量和质量进行考核,这样就能促使下工序检查上工序。不合格的产品下工序有权拒绝使用。对有争议的,比如型芯、冷铁,可由现场技术人员进行判定。
5、有模型修理人员长盯现场,每天生产前对现场使用的模型和芯盒进行检查,对损坏的模型和芯盒及时修复。有专门负责冷铁和陶瓷浇口的人员,当冷铁不足或不合格时能在最短时间内解决。
6、恢复再生和除尘设备的功能,保证再生砂的质量(灼减量低于3.0%,如果能小于2.5%更好),逐步恢复混砂机各种调节按钮的功能,如自动手动转换、快慢档转换、树脂流量调节等,建议将树脂流量的调整全部改成数显变频调节,这样既可以直观检查树脂流量的变化,控制树脂、固化剂、再生砂加入比例,提高树脂砂质量,又能有效控制树脂用量,降低成本。
7、生产部门加强过程质量控制,并及时向技术、质量部门/人员提供工艺改进所需要的各种数据,如炉前成分、浇注温度、浇注时间、打箱时间等,尤其首件试制时,检验部门要向技术、质量管理人员及时反馈检验结果、包括外观、尺寸、性能,必要时包括金相检查结果。
8、一些大的、重要的产品,制定工艺文件时,应根据产品的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工期要求进行充分的讨论,在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后,选取最佳的工艺方案。考虑到工期的要求,首件产品应对工艺制定、模型制作、首件试制、清理检验的日期做出计划(质量计划)。
9、在入库前,对新进厂模型尺寸、工艺及模具质量进行检查,尤其对模具的尺寸进行检查,在确保模具尺寸、工艺等符合要求时,才可投入生产。
10、客服部门应及时向技术、质量、生产部门反馈接到的外废和客户投诉,除微信外,一些大的质量问题、大的客户投诉,可以用邮件、纸质打印进行沟通。质量部门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分析原因、提出纠正预防的措施,并进行改进。
11、对生产现场的照明进行检查,在光线较弱的工序,尤其下芯合箱工序加强照明,以确保操作准确和到位。
12、在现场画出责任区,规定操作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和过程后,做到工完场净。现场使用的材料和工具放至规定区域,这些规定的区域应使用划线或标牌的形式进行标识,并规定责任人。以上区域划分和材料、工具放置位置及责任人可以在看板上画出。公司组织职能部门和人员每周进行检查,已督促落实。
考虑到人员、资金、设备的原因,以上措施可以分步实施。有资源类需求的问题,如5、6、9、11,可以逐步解决。尤其第6项,可以制定计划作为一个长期目标,其它不需要大的人力物力就可解决的,可以尽快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