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物简介
小学三年级
五、人物简介
1、金波,1935年生,著名作家。
2、陈木城,台湾彰化人,密苏里东北大学教育硕士。曾获洪建全儿童文学奖童诗首奖、儿歌首奖、大陆陈伯吹儿童文学奖散文奖。
3、萧红(1911.6.2-1942.1.22),女。黑龙江呼兰人。
4、柯岩,女,满族,广东南海人,1929年生于河南郑州。
5、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苏联教育家,是“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6、扁鹊:姓秦,名越人。战国时期医学家,医术高明。后人称他为神医,是中医切脉诊断的创始人。
7、刘伯承,1892年生于四川开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卓越领导人之一。
8、秦牧,广东澄海人,著名作家。
9、艾青,1910年生,浙江金华人,著名作家。
10、诺贝尔,1833年出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
11、罗丹(1840-1917),法国著名雕塑家。他的《青铜时代》、《思想者》、《雨果》、《加莱义民》和《巴尔扎克》等作品都是传世佳作。
12、陈景润,著名数学家。
第二篇: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范文: 杨冀同志 简介
北京特普丽装饰装帧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 杨冀
杨冀,北京特普丽装饰装帧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兼任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墙纸分会会长、专家委员会专家,中国建筑装饰协会材料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建材联合会副会长,北京中、小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北京市房山区私营经济个体协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
他把自己的所有青春和智慧都奉献给了中国墙纸业,在他的人生字典里,没有享乐,只有工作,没有困难,只有勇往直前的精神;他习惯了在逆境中成长,在中国墙纸行业繁荣的时候,他肩负起了延续中国墙纸发展的重任,在中国墙纸行业萧条的时候,他积极探索,为
第 1 页
共 2 页
中国墙纸行业的发展寻找出路;他始终坚持产品生产及工艺技术的创新,推动中国墙纸行业和特普丽墙纸公司不断发展进步;他三次参与中国墙纸行业标准的制订,见证了中国墙纸行业的起起落落,为中国墙纸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被中国建筑装饰装修材料协会墙纸分会评为:“中国墙纸行业突出贡献人物”。曾获得“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最近又被授予“2013中国家居行业基石 大人物奖”“2012中国家居产业最具影响力人物”。他从业30多年一直工作在墙纸行业第一线,三十多年如一日,被中国墙纸业界称为中国墙纸“第一人”。
第 2 页
共 2 页
第三篇: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王敏,1956年11月生,山东济阳人,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专业毕业。曾任中共山东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秘书长,济南市委书记等职。2014年12月18日,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调查。
《环球人物》杂志
记者 罗旻
“一个班子尤其是党委书记过不了廉洁关,就没有担当的资格。”5个月前,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在《中国纪检监察报》上刊文高调谈反腐时,恐怕没想过自己的腐败问题。12月18日晚9点25分,中纪委网站通报,“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王敏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调查”。据不完全统计,王敏是十八大以来落马的第七位中央候补委员,也是山东落马的第一位省部级官员。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第一时间获悉,王敏位于青岛的一个住处已被查抄。
突然被调查
王敏被调查前,没有任何征兆。此前他还在正常出席公务活动。记者从济南市政府网站看到,12月17日中午,王敏在济南舜耕山庄贵宾楼会见了深圳市某公司董事长陈某洽谈合作事宜,当晚还会见了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天凯一行。《济南日报》18日在其要闻版也刊登了《王敏会见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会长》《王敏会见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客人》两篇新闻。
12月18日上午,济南市委召开全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王敏在大会上作了廉政警示教育讲话。据济南电视台报道,王敏在讲话中强调,广大党员干部一定要从典型案例中吸取教训,做到敬法畏纪、遵规守矩,并要求党委书记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对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大问题亲自过问、重要案件亲自督办。当晚18点40分,济南电视台还将王敏主持警示教育大会的新闻放在第一条播出。但不到3个小时,就传出王敏被查的消息。
王敏被调查的消息在济南官场引起不小的震动。12月19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济南采访时,不少人用“惊讶”和“没想到”来形容获知消息后的感受。一名接近市委的官员告诉记者,18日当天下午,市委大院里来了不少警察,就知道中纪委的人来了,会有人被带走调查,但整个下午没消息出来。当晚,他和朋友吃饭时收到短信,这才得知下午被查的是王敏。另有济南当地的官员表示,他们私底下还曾开玩笑说,中纪委在别的省份查得很厉害,“可能还没腾出手来查山东”,但没想到这么快就来了,而且一查就是省委常委。这名官员还说,有人认为王敏也只是被调查的其中一个。言下之意,山东巨震还未结束。
官越大,架子越大
王敏1956年出生于济阳,是典型的山东人,浓眉大眼,宽脸阔鼻。1974年6月,不满18岁的王敏到聊城县曹庄大队下乡,成了一名知青,后来还当了党支部副书记。1978年,他考入山东师范大学政治系政治专业学习。1982年大学毕业后,王敏被分配到省委调研室工业处,正式进入仕途。
王敏的仕途可谓一帆风顺。从一名普通干部升为正科级只用了2年,而从正科到正处花了4年,从正处升到副厅级也才用了5年时间。1998年6月,王敏升任省委副秘书长、办公厅副主任,并于6年后正式进入山东省委常委班子。自2004年起,王敏出任山东省委常委一职长达10年。在此期间,他从省委副秘书长兼政策研究室主任、省委宣传部部长、省委秘书长升迁至济南市委书记。2012年2月14日,王敏在中共济南市第十届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济南市委书记。
在不断升迁中,王敏的行事风格也发生变化。据市委的一名官员向记者介绍,王敏虽个子不高,但很注意穿着。平时连皮鞋都擦得锃亮。当秘书时,王敏话不多,性格低调内敛,为人也很谦虚。但随着官越做越大,脾气也越来越火爆。该官员说,王敏批评下属从不留情面,尤其喜欢在人多的时候,或是下属面前痛骂他们的领导。据说,在一次上百人的工作大会上,王敏就曾大骂下属,跟当年的做派判若两人。
王敏不光脾气大了,架子也来越大。据一位接近王敏的人士透露,在一次非正式的聚会上,王敏就曾直接对一个部门的副手说:“你怎么配来这个场合,叫你们一把手过来。”王敏的大学同学也向记者证实了这点。该同学告诉记者,王敏升官以后,参加同学聚会时,就喜欢同学们说一些阿谀奉承的话,要是稍不合意,他就皱起眉头,不高兴了。
当然,王敏的仕途能如此顺畅,也有自己的手腕。上述市委官员告诉记者,王敏爱读书,脑子很好,笔头也不错。领导交代写的东西,往往第二天就能在办公桌上看到。他很勤快,喜欢搞调研。据说就是当了市委书记后,也常走基层,“基本上每个区县都跑,有的时候,一个区一个月还调研好几回。”
王敏最“耀眼”的政绩,就是他担任了2008年开年大戏《闯关东》的总策划。据说,时任山东省委宣传部长的王敏为了这部剧,与该剧编剧高满堂前后商讨了8次。“他不是摆摆样子,最后的样片他还审过,提了修改意见。”一位市委官员告诉记者。不仅如此,王敏还为该剧的主题曲《家园》作了词。后来,《闯关东》在央视播出后,广受好评。山东省委、省政府还为此召开表彰奖励大会。
落马或与房地产有关
今年7月,中央第四巡视组向山东反馈巡视情况,指出“一把手”违纪违法案件呈上升趋势。接到巡视组反馈后,王敏于9月开始布置省委巡视组对济南市的巡视反馈意见整改落实工作。11月,在学习十八届中央纪委四次全会精神的市委常委会上,王敏还表示要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但王敏想不到的是,山东反腐的第一棒正好落在了他的头上。
王敏究竟因何落马,不少人猜测是与近年来济南的一些市政工程有关。2006年至2012年间,王敏时任山东省委秘书长。当时,济南曾发生引发全国关注的“300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事件”。
据知情人透露,当时,山东某公司参与建设山东省直机关经济适用房,但因为钱款问题与政府发生纠纷,故该公司决定将其中的部分房产出售,并刊登了广告,随即引起媒体关注。此事反映到时任省委秘书长王敏那里。王敏授意,在山东当地媒体刊发声明,说此处房产是山东省省直机关经济适用房,任何人无权出售。此后,人们惊讶地发现这一被称为经适房的项目,其最大单户面积将近300平方米。
除此之外,关于王敏参与房地产交易的传闻在坊间也不绝于耳。有人爆料,王敏的女儿通过改名,参与房地产开发。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济南一个城建项目的地皮问题。据悉,当时该项目的地皮已有了买家,双方已签约,但突然被宣告合同无效,而该地皮最终被不久前落马的原江苏省委秘书长的儿子拿走。有知情人称,因为该秘书长与王敏是同学。临时改约事件在当地引起不小的关注。而在网络媒体上,至今还流传着王敏与不少地产商见面洽谈的新闻。可见王敏在此方面有自己的盘算。
一名当地官员对记者说,今年5月王敏前往中央党校学习。当时不少人都以为他要被提拔,现在想来,可能是“调虎离山”,方便调查。因为5月中央巡视组和山东省委巡视组在济南有将近一个月的交集时间,王敏的问题可能就是那时被发现的。王敏被派去学习,可能就是出于这个原因。
在王敏为《闯关东》主题曲创作的歌词中,他写道:“漂泊者的家到底在哪一边/回首故乡遥远/抬头前路依旧茫然/纵然只有倒下才是终点/我只有未来没有从前。”现在,恐怕他只有从前,没有未来了。
文章关键词: 反腐 王敏 卖地
第四篇:人物简介
人物简介
殷美生、男、1962年出生于江西省湖口县流泗镇,乡村记者、擅长写新闻报道,业余时间喜欢诗歌创作。2007年,县团委向中国共青团青农部推荐他为“全国乡村青年文化名人”推荐名单,中共党员,镇历届党代表,荣获2007、2012流泗镇优秀党员,中国基层党建网驻地记者,江西省湖口县委中心报道组成员、1997、2008、2009年等年份荣获全县优秀通讯员、被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评为全国“十佳”通讯员、农民日报特约通讯员、九江《浔阳晚报》特约记者、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诗刊社“子曰诗社”会员、九江市诗词联学会会员、石钟山诗词学会会员、湖口县流泗诗词分会副会长、理事、会长助理、泗桥诗社社长。任《流泗诗词》副主编、编委、《泗桥俚歌》主编。在首都十大报纸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江西日报》等全国数百家媒体用稿数千篇,,在中华诗词学会网、《诗刊》,《中华诗词》、《当代诗词》.《江西诗词》、《诗词月刊》、《中华辞赋》、《中国诗赋》、《中国诗词月刊》、广州《诗词报》、《东坡赤壁诗词》、《长白山诗词》 等全国诗词报刊发表诗作300多篇,从事新闻报道20多年,其中连续报道[湖口油菜籽盼销路]获中国地市报好新闻三等奖。其新闻作品内容已被选入南昌市2013年初三思想品德第四次联考试卷,诗歌作品《五十感怀》、《反腐倡廉》等作品荣获2011“红豆杯”挝春鼓诗词竞赛二等奖、首届【莱吉杯】【七彩杯】文学征文大奖赛杂文一等奖、诗歌三等奖。2011年“炎黄杯”国际诗书画印艺术大赛诗词类一等奖。其诗词作品还入选中华诗词学会《中华诗词学会新会员作品集》、中华诗词学会《当代中华诗词集成》、中国当代诗人词家代表作大观大型丛书。【中国当代诗人作品】上卷、。
第五篇:李镇西人物简介
编辑本段教育家 简历
李镇西(1938一),男,汉族,中共党员,山西省汾城县(今襄汾县)人,研究员。现任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院院长、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山西大学和财经大学客座教授、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博士后工作站导师、山西省焦炭协会副会长、山西省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交流协会第一任会长。1963年毕业于太原工学院土木系,历任省建设厅技术员,省建筑委员会办公室秘书,山西省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省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省技术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1988年12月任山西大学校长、党委书记,1991年任山西省科委主任,1998年任山西省人大财经委主任。1983年至1997年期间先后被选为中共山西省委第五届省委候补委员,第六届和第七届省委委员,1998年当选为山西省第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成就
李镇西研究员在担任山西大学校长期间,整顿校风学风、形成了“勤奋、严谨、信实、创新”校训,同时,着力抓学校与社会的联系,结合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创办高新技术研究与开发实体,为扩大办学功能,使学校形成教学、科研、高新科技开发三位一体奠定了基础。
李镇西研究员长期从事宏观经济方面的研究和管理工作,曾发表关于产业结构、投资效益、区域经济、高新技术产业、科学与社会等方面的论文数十篇。退休后,继续以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院为平台,致力于推动山西产业信息化工作,并形成一个以相关领域专业学术带头人为主组成的软科学研究群体。同时,以宣传山西,树立我省良好的形象与信誉为己任,主编出版了《魂系山西》(新版)、《山西――黄土地的世界》(日文本)等著作。
编辑本段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副校长 人物简介
李镇西,男,1958年8月生,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现任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校长。
他认为“从‘心灵’到‘民主’,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因为‘民主’本身就是对‘心灵’――实质上是对‘人性’的关怀”。主要著作有《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随笔选》、《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随笔选》以及最新出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用心灵赢得心灵——李镇西教育演讲录》。人物成就
李镇西介绍:四川乐山人。1982年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乐山一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1991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2000年到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6月博士论文《民主教育论》获得通过,并完成博士学业。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2003年获得四川省获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后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书(做班主任),并任该校副校长。已发表数百篇文章,相继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12部专著作。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教育哲学博士、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中学语文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论坛的斑竹。他告诉我们:“所有的学生都是爱老师的,关键是你能否感受到爱。”正如世界上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光。他告诉我们:“爱不等于教育的全部,但教育不能没有爱。爱不是迁就学生,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不是溺爱,要关爱。再拿一个令班主任和老师都头痛的后进生问题来说,他告诉我们:“不要把后进生当成头痛的问题,而要把他们当课题。”与其去争那几个有限的市级课题、省级课题、国家级课题,不如去解决眼前的实际问题。其实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就是在做研究型的教学,就是在做实际的课题。
1958年生,当代著名教育家,教育哲学博士,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2006年8月起担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荣誉称号
自1982年从教以来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主要经历
1982年四川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在乐山一中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兼任班主任;
1991年到成都市玉林中学执教语文课并兼班主任;
1997年到成都市石室中学任教。
2000年到苏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2003年6月博士论文《民主教育论》获得通过,并完成博士学业。
四川省新教育实验学校(原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教书(做班主任),并任该校副校长。教育理念
这里的质量当然指的是学校的“教育质量”,而非企业的产品质量。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抓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这样的说法,经常被不少校长挂在嘴边。从字面上说,这些说法本身并没有错。难道办学校可以不要质量吗?当然不是。如果一个校长不管质量,他应该立马下课!
李镇西
在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方面,李镇西老师有自己成功的经验和做法。我们的教育是一个开放式的教育。往往有这样的说法,在学校里老师们苦口婆心对学生进行着理想、信念、人生目标、人生道德教育,但是学生走出校门后,社会现实中的负面因素就会使这些教育顷刻化为乌有。的确,现实很残酷,比如说青春期教育就是一个非常难以进行的课题,某大学对青年学生进行青春期守贞教育时,北京一所大学一位所谓著名的性学教授,就大加鞭挞,大肆鼓吹所谓性是人生的自由和权利。我们不知道这位所谓教授是不是在人生方面有缺陷,这样大肆干涉一所大学的教育工作,是不是为了鼓吹什么“学问”,也不得而知,但是负面的影响却是必然的!这样的人究竟有没有社会责任心,究竟想给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一种什么样的影响?这些情况无疑给中学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困难,我们不想给中学生以性愚昧的教育,但是也不宜给中学生以性自由的说法。就是在西方所谓性自由也不是普遍的社会现象。难道这样的教授就是想看到十二三岁的无知女孩子挺起怀孕的肚子?看到不懂事的少女怀孕生产后从楼上将婴儿抛下?看到成群的女学生寒暑假排队做人工流产?
正像李镇西老师在文中引用的话,一个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完成不同的人生任务,享受相应的人生乐趣。既不要跨越,也不要耽误。中学生的任务就是快乐生长、好好学习,为人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人生的幸福寻找源头活水。如果这个阶段你缺失了或者虚度了,那么你以后想补,就会耽误下一个时段的任务,就会影响你这个时段的幸福。所以说,李镇西老师特别重视对学生青春期进行教育,对学生蒙蒙眬眬醒来的性意识、对异性的感觉,进行梳理。
李镇西
在这里,教师书房摘录的李镇西老师对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的实录,这个讲座是分四次进行并完成的。李镇西老师的语言诙谐幽默、生动精彩,可以给我们所有老师以启迪、借鉴。他不回避,真情面对;他不模糊,科学面对;他饱含情感,循循善诱;他真情关怀,从长远着眼,从细处入手;他不空空而论,而是细细道来;他不自言自语,而是真情互动。这一个片断,真实反映出李镇西老师的一个侧面剪影。教学
毫无疑问,民主教育当然不能仅仅由“语文”来承担,而应该是所有学科的共同任务;但语文作为“发展儿童心灵的学科”(叶圣陶语),在民主教育中所起的特殊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原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给教育下了这样一个定义:“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语文,正是一门解放心灵、唤醒自我、发展个性的“人学”!
然而,纵观语文教学现状,不少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剥除着语文教学中的人性:压抑学生的主体情感,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限制学主的独立思考,磨灭学生的思想锋芒„„结果是学生主体人格的失落,表现在语文能力上是思想贫乏,语言干瘪,思维僵化,唯师(或唯书)是从,最终失去了自我。当我们津津乐道于对每篇课文的肢解分析或按“考点”对学生进行各种阅读模拟训练时,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有的审美体验、激情燃烧、思想碰撞、心灵对话却消失了——一句话,作为精神主体的“人”失落了!语文教育理念
而李镇西认为,“人”--人的思想、人的感情、人的精神提升,人的个性发展,应该是语文教育的生命。
最近10年以来所兴起的语文素质教育热潮,特别是当前方兴未艾的语文课程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语文专制教育的反动,是对“语文人学”的呼唤。因为语文新课程标准(无论是已经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准》,还是正在征求意见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讨论稿》)的理念与民主精神是完全相通的。语文课程标准的每一条每一款,无一不体现了对学生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尊重,处处闪烁着民主的光芒:“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必须关注学生在原有基础、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途径,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条件和发展空间,支持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语文审美教育,应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发展,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应充分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尤其是通过鉴赏优秀文学作品,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以及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高中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使学生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研究习惯,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研究语言文学现象和人文社会等方面的问题,使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帮助学生克服自我中心的思想倾向,使他们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活动,学习正确自如地表达,敞开自己的心扉,同时也学习倾听他人的意见,吸纳他人的意见,深入到别人的内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协作和分享,学会宽容和沟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讨论稿》)
李镇西把语文民主教育的特征作如下概括―― 自由精神
1、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自由精神的教育。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而创造的基础是心灵的自由;自由本身不是创造,但没有自由就绝对没有创造。因此,语文教育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心灵自由的人。无法设想:一个迷信教材、迷信教教参、迷信高考题的教师会培养出富有创造精神的一代新人。教师的心灵自由,取决于教师宽阔的人文视野;我们应该博览群书,站在人类文化成果的高峰俯瞰我们的每一节语文课;我们的心灵应该向古今中外的大师们开放。心灵自由的教师必然具有海纳百川的民主胸襟,这首先意味着对学生的精神世界的信任和尊重,特别是要善待学生的精神个性。只有教师民主的阳光,才能照亮学生心灵的原野。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帮助学生破除迷信。这里所说的“迷信”主要是指学生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教师的迷信、对名家的迷信、对“权威”的迷信和对“多数人”的迷信。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特别是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思想自由的论坛:面对课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教师、学生和作者之间应该平等对话;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各自的理解甚至展开思想碰撞。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应允许学生写他们自己的文章。文章应该是思想感情的自然体现,写文章应该是心灵泉水的自然流淌。如果学生不敢在文章里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其文章必然充满充满新八股的气息,而八股文绝无任何创造性可言!
尊重学生心灵的自由,就是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感情的自由,创造的自由。自由精神当然不是语文教育所独有的内核,而且也不是语文教育的全部内容,但没有自由精神的语文教育,便不是真正的语文教育。平等精神
2、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平等精神的教育。
“对话”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而“对话”的前提是双方的平等。虽然就一般情况来说,教师的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等等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语文民主教育,首先体现在师生关系上,不但是教师对学生人格和权利的尊重,而且把自己视为与学生平等朋友与同志。
教师的职责无疑是“传道授业解惑”,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知识的任何方面都超过了学生,教师更不应因此而以真理的垄断者自居。尊重学生,就包括尊重学生的思考,真正优秀的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也是和学生一起追求新知、探求真理的志同道合者。合作学习的态度,就是平等精神在语文教育中的体现。
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就应尊重学生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并且提倡学生与教师开展观点争鸣。学生的认识也许比较肤浅,他们的看法也许比较片面甚至有错误之处,但在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上,和教师是平等的。教师绝对不能因为学生的“幼稚”而剥夺学生思想的权利。更何况,在平等对话、共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并不一定总是比学生“高明”,更多的时候的确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与学生同志式地探求真理,还应该鼓励学生公开指出老师教学中的错误,心悦诚服地接受来自学生的批评指正。
平等,还不仅仅是人与人之间尊严的平等,更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权利的平等,特别是学生受教育的权利的平等。学生是否真正享受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每一个学生:语文活动,是让少数“精英学生”独领风骚呢,还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上公开课,只是让个别“尖子生”举手答问以显示教学效果呢,还是让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以展示所有学生的真实思维状况?毕业复习期间,是只重点抓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呢,还是面向所有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如此等等,都体现出教育者是否真正平等地尊重学生的权利。对任何一个学生来说,既然同样教了学费,既然都是学生,就理所当然地应该享受培养、享受锻炼、享受应有的荣誉,否则是被“侵权”。
教师不但自己应该对每位同学一视同仁,而且还应该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同学之间也互相尊重、真诚友好、平等相处的氛围。平等只能在平等中培养――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宽容精神
3、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宽容精神的教育。
在充满专制色彩的传统语文教育中,教师的思想是不容置疑的;相反,来自学生的任何不同声音,都会被认为是危险的异端而被教师好心地“纠正”。学生在阅读理解和作文表达中的任何一点富有个性的见解,都遭到教师有意无意的扼杀。正是在这毫无宽容精神的语文教学中,学生作为“人”却一步步被变成了教师得心应手操纵的机器。
民主就意味着宽容:宽容他人的个性,宽容他人的歧见,宽容他人的错误,宽容他人的与众不同„„作为教师,当然承担着教育的使命,对学生不成熟的乃至错误的思想认识负有引导的责任。但是第一,学生的不成熟乃至错误是一种成长现象,其中往往包含着求新求异的可贵因素,如果一味扼杀便很可能掐断了创造的萌芽。第二,宽容学生的不成熟和错误,意味着一种教育者的真诚信任和热情期待:相信学生会在继续成长的过程中自己超越自己,走向成熟。第三,教师的引导,前提是尊重学生思想的权利,然后通过与学生平等对话(而不是居高临下的训斥),以富有真理性的思想(而不是所谓的“教师权威”)去影响(而不是强制)学生的心灵。现象啊!因为,在这样的“引导”中,毫无宽容可言,学生表面上“思维活跃”,但实质上没有一点属于自己的见解,他们不过是在用自己的嘴巴说出老师的“正确观点”而已。
语文教师的宽容,说到底仍然是尊重学生思考的权利,并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不要怕学生说错,不跌跟斗的人永远长不大,所谓“拒绝错误就是毁灭进步”,正是这个意思。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考的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如果不许学生说错,无异于剥夺了他们的思考。在充满宽容的的语文课堂上,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以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倡学生展开思想碰撞,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努力使整个阅读教学课堂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
宽容,不仅仅是教师对学生的宽容,也包括学生对老师的宽容,更包括学生之间的宽容。独立思考决不是唯我独尊,更不是拒绝倾听他人意见;相反,在对话探究的过程中能具备海纳百川的胸襟是一种极可贵的民主品质。教师应善于在教学过程中以自己的宽容向学生示范,在鼓励每一个学生珍视表达自己见解的权利的同时,也尊重别人发表不同看法的权利――既勇于表达又善于倾听,既当仁不让,又虚怀若谷。妥协精神
4、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妥协精神的教育。
“妥协”,和“宽容”一样,也是现代文明社会公认的民主准则之一。在语文教育过程中,如果说“宽容”是善待他人的不同观点,那么“妥协”则是对话双方都勇敢地接纳对方观点中的合理因素,彼此相长,共同提高。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学生向老师妥协是再寻常不过的事了――不管这种“妥协”是出自内心的真诚还是由于对老师权威的绝对迷信;但教师向学生妥协,则非常少见。更多的情况是,教师明明错了,而且学生都知道老师错了,可当老师的怎么也放不下“面子”承认错误向学生妥协。我们所提倡的语文民主教育,尤其注重教师向学生妥协。――其实说到底,妥协也不是简单地向对方“认输”,而是服从真理以完善自己的认识。对教师来说,这本身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民主精神示范。
妥协的前提仍然是平等。教师要乐于以朋友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开展同志式的平等讨论或争论,并在这过程中主动吸取学生的合理见解。其实,更多的时候,所谓“妥协”并不是绝对的“甲错乙对”因而甲方在思想上向乙方投降,而是“双赢”――即在讨论争辩中,双方都不断吸收对方观点的合理因素进而使双方的认识更接近真理。当然,也有这种情况,面对学生的正确的批评,明明错了的教师更应该承认错误接受批评,并尽可能改正错误。
妥协,常常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的“遇事多商量”:大到制定语文教和学的计划是否可行,小到每天布置的作业是否适量,以及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进度的调整、教学形式的改革等等,尽管教师起着主导的作用,但学生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人们常常说,成功的语文教育,往往都是师生合作的结果,这“合作”之中便有“妥协”。创造精神
5。语文民主教育是充满创造精神的教育
民主是对人的本质的解放,而人的本质在于创造。发展学生的创造精神,是语文民主教育的使命。――注意,我这里说的是“发展”而不是“培养”。
作家陈燕丹曾这样评论上海《萌芽》杂志发起举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让我吃惊的是,那些在拾到一分钱的主题上开始写作文的孩子们,一旦给他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写作,他们还是会迅速地洗尽铅华,表现出一个原生的自己,那些长长的句子,纤细的伤感,那些富有含义的、幽暗的多愁善感的细节,那些欲说还休的情致,甚至是那些与作文训练格格不入的词库,他们在作文的覆盖下还有一个秘密的写作世界。”这段话,让我不由得对创新教育的理解有了一个新的思路。
直到现在,说起创新教育,有些教师首先想到往往只是思维品质和具体思维方法的培养,比如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或这样“性”那样“性”,以及“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等。应该说,针对学生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僵化思维模式,这些引导和训练当然是很有必要的。但我认为,我们更要思考一下,学生原有的创造精神是如何失落的?当务之急,不是对学生进行“从零开始”的所谓“培养”,而是“发展”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性――首先是要点燃学生熊熊燃烧的思想火炬,让学生拥有自由飞翔的心灵。我坚信,每一位学生都有着创造的潜在能力;所以,教师要做的,是提供机会让学生心灵的泉水无拘无束地奔涌,说通俗一点,就是要让学生“敢想”。创造,意味着思想解放。而学生一旦获得了思想解放,他们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往往远远超出我们的意料。
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有赖于教师创设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我们应使每个学生都具有心理上的安全感,从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气氛中充分展开认识活动,所以说,师生之间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平等和谐关系,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前提。然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我们过去的语文教育却有意无意地剥夺了学生的精神自由:无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封建文化的残余至今还阻碍着我们的教育走向民主与科学。在师生关系上,一些善良的教师往往不知不觉甚至是“好心”地损害着学生的尊严和感情;在某些语文课堂上,不但没有师生平等交流,共同研讨的民主气氛,反而存在着唯师是从的思想专制。也许这种“奇怪”的现象不是个别的:有的学生不喜欢上语文课,但在课外却对文学作品情有独钟甚至如痴如醉;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一筹莫展或套话连篇,但私下写的日记或随笔却灵气飞扬„„这说明了什么?我认为,这说明人的心灵一旦冲破牢笼,必将成为自由飞翔的思想雄鹰或纵横驰骋的感情骏马!我认为,民主教育首先是目中有“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者理应把学生看作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教师见解的复述者,更不能成为教师完成课堂教学任务的道具!我们不应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一个个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的空荡荡的容器,而应看作是一支支等待我们去点燃的火炬,它一旦被点燃必将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创新的光芒。因此,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与其说是手把手地教学生怎样去做,不如说是给学生提供一个个发表独立见解的机会,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向书本、向老师、向名家、向一切“权威”说“不”!
综上所述,语文民主教育就是充满民主精神的语文教育,就是尊重学生各种精神权利的语文教育,就是给学生以心灵自由的语文教育,就是师生平等和谐共同发展的语文教育。
要特别强调的是,对语文教育而言,“民主”并不仅仅是教育手段,也是教育内容,更是教育目的――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和课堂氛围必然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发展乃至创造力的激活,而语文教育本身(包括教材)所蕴含的丰富民主养料将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铸造;但从长远来说,“民主”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所赋予语文教育的面向未来的使命――通过民主的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平等、自由、宽容等民主素养,使学生成为个性鲜明并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精神的现代公民 《做最好的教师》 课程目录
一、课程改革与教师成长 1.教师要与课改同步发展 2.教师的最高境界 3.教师应有的追求 4.做最好的自己
二、最好的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情怀 1.童心 2.爱心 3.责任心 4.专家
5.思想家 6.心理学家
三、反思型教师的特点
1.不停地实践 2.不停地阅读 3.不停地思考 4.不停地写作
四、每天的“五个一工程” 1.上好一堂语文课
2.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 3.思考一个教育或社会问题 4.读书不少于一万字 5.写一篇教育日记
五、教育的智慧从何而来
1.从实践中来 2.从困惑中来 3.从学生中来 4.从写作中来
六、教育为什么需要写作 1.写作的意义 2.在写作中成长 3.写作的四种类型 人物语录
1、我认为教育不应违背儿童的天性。当然,“不是违背”并非一味迁就,而是把童趣引导到正当的途径和允许的范围内发挥,这将会使学生的心和教师贴得更紧。如果教师本人甚至也保持或培养一点“儿童的天性”,那么,简直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心灵融为一体。
2、我有幸于从教之初,便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结识了这位可亲可敬的教育家。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日子里,他的许多精辟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教育,并情不自禁地解剖自己的教育。作为班主任,我立志让我所带的班富有勃勃的生机和强烈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因为在我的班上而感到成长的快乐。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得把教师的意图变成学生的意图――当然不是把教育者的意图简单地强加给学生,而是在教育者的目的同孩子的愿望之间找一个自然和谐的结合点,应该让全班学生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因为只有目标才能产生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首先在于激励学生自由地、自觉地实现集体的目标。”特别重要的是,这个目标不应该仅仅由教师一个人提出来,而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提出来。
3、班级的纪律管理变化,与其说是靠教育,不如说是靠爱的感化。
4、我认为,只要注意环境、场合,只要把握准学生的情感,教师的任何“过分”的亲切、幽默、嬉戏都不会是多余的,这只会让学生感到:“这老师真有趣!他真是我们的好朋友!”
5、精湛的教学艺术是你的立身之本!”这话我现在也常常拿来告诫年轻老师。
6、如果我们在无微不至地关心学生的同时,又不知不觉地伤害学生的自尊感,那么,这好比是我们一方面热心播撒师生感情的种子,一方面又在粗暴摧残师生感情的幼芽。正是对不止一次类似错误的反思,我越来越坚信:教师想尽量直接了当地帮助学生改正缺点,把他的缺点公诸于众,以使其他学生从中吸取教训,不犯类似的错误,这种方法是最不成功的,因为这无异于开“批判会”,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7、我告诉我们班主任老师,正是那时候的成功与挫折,喜悦与忧伤,欢笑与泪水、纯真与苦涩、骄傲与尴尬„„以及对这一切的反思,让我对教育对学生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我的教育情感也更加丰富,教育给予我的幸福也更加丰厚,并走到了今天。
8、我对“师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爱,不仅仅是和孩子一起玩儿,而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沉思。心得
任何时候,我们强调的都是当时所缺乏或忽略的,而不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面对现在课堂上教师依然是强势的状态――不管这种强势是表面的还是隐蔽的,我这里强调教师的对学生的真正尊重,强调阅读教学应该从学生的心灵出发。至少对我来说,这是我正在努力的方向。如果现在让我重教《孔乙己》,我可能会从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开始,虽然这些问题也许并非是教学重点,但这是学生急于解答的问题,教师没理由回避;我当然也会提问,但我的问题则尽可能地融入和学生的平等讨论之中。语文课有多种上法,不能定于一尊,但我追求一种自然、潇洒与“随意”,我不愿意把教案设计得太“精确”,而愿意课堂上有一些“突发情况”――这最能激发我即兴发挥的教学灵感;不要把课堂填得太满,留一些空间给学生,留一些空白给自己。教学的流程随课堂现场的情况而自然推进,教师“教”的思路和学生“学”的思路融为一体,教师和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对方的心灵,同时也走进课文的深处。
这才是我将努力追求的“精彩瞬间”。代表著作
已发表数百篇文章,相继出版了《青春期悄悄话――给中学生100封信》、《爱心与教育――素质教育探索手记》、《走进心灵――民主教育手记》、《从批判走向建设语文教育手记》、《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教育论文随笔选》、《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李镇西教育随笔选》、《教有所思》、《民主与教育》等12部专著作。
主要著作还有最新出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家长》,《做最好的老师》。所获荣誉
自1982年从教以来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成都市十大优秀青年”、“成都市十大教育明星”等称号,享受成都市人民政府专家特殊津贴,被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在数十家报刊上发表各类教育文章数百篇,出版著作十多部,其著作多次获得国家级图书大奖。
还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2003年获得四川省获成都市中小学教育专家的荣誉称号。人物评价
1998年12月,在北京举行的“纪念苏霍姆林斯基80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乌克兰教育科学院院士苏霍姆林基卡娅赞誉他是“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