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时达标训练19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时间:2019-05-14 19:06: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5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时达标训练19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5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时达标训练19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第一篇:2015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时达标训练19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课时达标训练19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梏扑(gù)

俊彦(yàn)..渲染(xuān)嘉言懿行(yì)..B.晷刻(guǐ)萦绕(yíng)酽茶(yàn)怦然心动(pīng)....C.黏膜(nián)陶庵(ān)笃信(dǔ)卷帙浩繁(zhì)..D.脊梁(jí)甄别(zhēn)..布衲(nà)披肝沥胆(lì)..解析:A项,“渲”应读“xuàn”;B项,“怦”应读“pēng”;D项,“脊”应读“jǐ”。答案:C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与饮食之气相薄 .

薄:贫瘠。

书:写。

次:按……顺序排列。要:要挟。矜:夸耀。质:抵押。遥思往事,忆即书之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 .C.惟大辟无可要 .经秋审入矜疑 .D.然犹质其首 .B.其轻系及牵连未结正者 正:治罪。.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别:另外的。.解析:A项,“薄”意为“迫”;C项,“矜”意为“矜悯”;D项,“别”意为“区别”。答案:B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B.C.D.解析: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表修饰。B项,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项,连词,表目的;介词,由于。D项,均为代词,他的。

答案:D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活用类型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牖其前以通明 ②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 ③贫则面语之 ④仇簪履也 ⑤贫亦....罄衣装 ⑥失足破其瓮 ⑦与胥卒表里 ⑧其枉民也亦甚矣哉 .....A.①②④⑦/③/⑤/⑥⑧ B.①②/③④⑦/⑤⑥/⑧ C.①③④/②⑦/⑤/⑥⑧ D.①②④/③⑦/⑤⑥/⑧

解析:①②④⑦名词作动词,③名词作状语,⑤形容词作动词,⑥⑧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答案:A

答案:B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苟入狱,不问罪之有无,必械手足,置老监,俾困苦不可忍。(2)狱具矣,胥某谓曰:“予我千金,吾生若。”(3)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

解析:(1)苟,如果。之,到。械,戴上刑具。俾,使。(2)狱,案件。具,判决。予,给。生,使动用法。(3)请,请示。罢,被撤职。

答案:(1)一旦投入监狱,不问有罪无罪,必定戴上手铐脚镣,关进老监,使他们痛苦不堪。(2)案件已经判决,某狱吏对他说:“给我一千两银子,我让你活命。”(3)再上奏请示,我们没有活的道理,主审官也会因此被撤职。

三、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9~13题。

新雨山房记

宋濂

诸暨为绍兴属邑,与婺邻。国初得婺时伐伪吴张氏①,相持未决,兵守诸暨界上。张氏恃诸暨为藩篱,乘间出兵侵掠,两军屠戮无虚时。故诸暨被兵特甚,崇甍巨室,焚为瓦砾灰烬;竹..树花石,伐断为楼橹戈砲②樵薪之用。民惩其害,多避深山大谷间,弃故址而不居。过者伤之。.今国家平定已十余年,生民各安其业,吾意其中必有修饬室庐以复盛时之观者,未之见。.今年,邑士方伯修为余称:其友张君仁杰,居诸暨北门之外,故宅昔已毁。及兵靖事息,始辟址.夷秽,创屋十余楹。旁植修竹数百,四时之花,环艺左右,琴床、酒炉、诗画之具,咸列于室。..仁杰未乱时稍有禄食,至今郡县屡辟之,辄辞不赴,以文墨自娱,甚适,号其室曰“新雨山房”,愿得余文记之。

一室之废兴,为事甚微,然可以占世之治乱、人之劳逸,非徒然也。方兵戈之殷,人有子女.金帛惧不能保,虽有居室,宁暇完葺而知其安乎?糗粮刍茭③之需,叫号征逮者填于门,虽有花木之美、诗酒之娱,孰能乐之乎?今仁杰获俯仰一室,以察时物之变,穷性情之安,果谁使然也?非上之人拨乱致治之功耶?

④自古极治之时,贤且能者运于上,陇亩之民相安于下而不知其所由。然饫饱歌乎,秩然.成文,成周盛时之诗是也。安知今不若古之时耶?仁杰其试为之。余他日南归,驾小车过北门,.求有竹之家而问焉。仁杰尚歌以发我⑤,余当鼓缶而和焉。..

(选自《宋学士全集》)注:①伪吴张氏:元末张士诚举兵抗元,自立为吴王,后与朱元璋对峙。②楼橹,军中所建用于瞭望攻守的高台。戈砲,此处泛指兵器。③糗粮刍茭:借指军需品。④饫饱歌乎:饱足后歌啸。⑤歌以发我: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故诸暨被兵特甚 .

被:遭遇、遭受。

B.民惩其害 惩:惩办、惩罚。.C.始辟址夷秽 夷:清除、锄去。..D.方兵戈之殷 殷:深重、酷烈。解析:B项,惩:恐惧、害怕。答案:B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环绕着种植在房舍附近。放琴的架子,温酒的炉子,写诗作画的器具,都陈列在室内。张仁杰在未发生战乱时曾有不厚的俸禄,到现在,州县多次征召他,他都推辞不应,以写诗作文来自娱,十分自得。他为自己的房舍取名为“新雨山房”,希望能够由我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一所宅院的兴和废,是一件很小的历史事件,但可以从中看到世道的安定和混乱、百姓的劳苦和安逸,并非没有根据的。当战争正值惨烈的时候,人们虽然拥有儿女财物,却担心不能保全,即使有供居住的房舍,可难道还有空维护修缮并体会居住其中的安适吗?粮草等军需品,整天呼喊着的征缴的人站满了门庭,即使有美丽的花草、可供娱乐的诗酒,谁又能享受其中的快乐呢?现在张仁杰能够活动在一个房子之中,来观察时事事物的变化,穷尽性情所安,谁使他能得到这种生活的?不正是在上位的人铲除祸乱使天下重归安定太平的功劳吗? 从古以来极太平的时期,贤能之士得以在朝廷之上发挥其才干,田间的百姓能安于下位但不知这种政局怎样得来的。但他们饱足之后,歌啸吟咏,整饬有序地自然成文,成就了周朝鼎盛时期的诗章,就是这样的。怎么就知道现在不如古昔呢?张仁杰先生你就尝试着去做吧。我改天南归,驾着小车经过诸暨的北门,会寻找种有竹子的人家去拜访你呀。希望张仁杰先生能歌啸以引发我的兴致,我会击缶来唱和。

四、语言运用

14.将下面的长句改写为四个短句,可以调整语序、增删个别词语,但不能改变原意。日前某科学家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在青海湖的裸鲤身上找到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的一种灵敏度高、成本低廉、培养速度快、保存简单、使用方便并已经在上海苏州河治理、汶川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得到验证的水质检测好材料——非致病的淡水型发光细菌。

解析:解答本题时,要先提取出句子主干作为中心句,然后将定语、状语分成三个分句,最后合理排序即可。

答案:日前某科学家和他的团队历时多年在青海湖的裸鲤身上首次发现一种非致病的淡水型发光细菌。这种细菌是一种水质检测的好材料。这已经在上海苏州河治理、汶川水质安全快速检测中得到验证。它具有灵敏度高、成本低廉、培养速度快、保存简单、使用方便等特点。

第二篇:【志鸿优化设计】2014高中语文(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课时训练14]

课时训练14 方山子传 大铁椎传

一、夯基训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驰骋(chěnɡ)

当世(dānɡ)..矍然(jué).B.著帽(zhù).勋阀(xūn).C.奴婢(bēi).省亲(xǐnɡ).D.两骑(qí).岐山(qí).谪居(zhé).垢污(ɡòu).萧然(xiāo).言讫(qì).精悍(hàn).偕行(xié)仆倒(pū)..解析:B项,著”应读“zhuó”;C项,“婢”应读“bì”;D项,“骑”应读“jì”。答案:A 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阳狂垢污

B.善刀而藏之 C.扣其乡及姓字 D.鹊起于前

解析:A项,“阳”通“佯”,假装;B项,“善”通“缮”,修治;C项,“扣”通“叩”,询问。答案:D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并列关系;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C项,介词,在/介词,跟;D项,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答案:A 4.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C.泯泯然不见功名于世者 D.使从事于其间

解析:A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答案:A

二、课内阅读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5~9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余谪居于黄

谪:降职。.B.稍壮,折节读书 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行为。..C.方山子傥见之欤 .D.欲以此驰骋当世 ..

傥:或许。驰骋:纵马奔跑。

解析:D项, “驰骋”在文句中是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的意思。答案:D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解析:A项,均为连词,表递进;B项,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表转折,但是;C项,代词,指陈慥/助词,的;D项,表示……的原因/表示用来……的办法。答案:A 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 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④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⑥晚乃遁于光、黄间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④⑤⑥ D.②③④⑥ 解析:①③是描述他的“侠”。答案:C 8.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自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解析:A项,“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错误;B项,“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错误,因为他壮年时“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C项,理解有误,方山子自己就是一个“异人”,当然会同类相求。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解析:(1)注意“而”和“妻子”的翻译。(2)注意“因”和“马上”的翻译。

答案:(1)(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2)因而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三、延伸阅读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3题。

许秀才传

(清)魏禧

①许王家,字君聘,一字乂民,苏州长洲县人也。少好学,以名节自励。甲申国变,王家闻之,悲号不食。久之,奉父母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澄。乙酉,北兵南下,八月下剃发令,王家慨然太息曰:“父母冠我时,祝我为何如人?此发岂复可毁伤耶?”或劝王家曰:“君一秀才耳。未食天禄,奈何遽以身殉乎?”王家曰:“吾已名列学宫,亦朝廷士也。”以父母属妻顾氏曰:“尔善事堂上,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父母素知王家为人,亦忍涕谓王家曰:“汝行汝志,勿以我二人为念。”王家乃整衣冠赴河水而死,时年三十有九。

妻顾氏亦挈两女赴河,水浅,人救之不得死。亲戚乃群绕顾氏相与语之曰:“夫殉义,妻保孤可.也。且汝夫以堂上二人托汝,今背其言,陷夫于不孝,虽死,汝夫犹将恨汝。”顾氏泣谢诸亲戚,收王家尸殓之,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观者百数十人皆惊叹。

魏禧曰:王会者,笃实君子也。与禧善,长为禧道许秀才事。甲申国变,吴门诸生许玉重饿死于学宫。二许不知同宗族否。何许氏之多奇男子也?禧亦故诸生,方偷活浮沉于时,视二许能不愧.死入地哉?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禧曰:此不可以责望天下士。士苟奋然出

②此,虽圣人不以为过。主上殉社稷,公卿崩角稽颡恐后期。及夫毁章甫,裂缝掖,昔之鸣玉垂绅者,莫不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于此有贫贱士,不食朝廷升斗之禄,无一级之爵,顾毅然舍其躯命,以争名义于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虽夷、齐何以加焉?惜夫穷乡下里匹夫老生之以死殉义者,多有其人,禧不及闻,闻之或不详,而不能为之传也。.(选自《魏叔子文集》,有删改)注:①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皇帝于景山自尽。是年为干支纪年甲申年,时称“甲申国变”。②毁章甫,裂缝掖:章甫、缝掖均为古代儒者的服饰,此处以“毁章甫,裂缝掖”指清兵入关之后,勒令汉人剃发易服,改变华夏正统。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父母属妻顾氏

属:托付。.B.夫殉义,妻保孤可也 .C.何许氏之多奇男子也 .D.而不能为之传也 .

保:养育。何:为什么。传:作传。

解析:C项,何:副词,多么。答案:C 11.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刻画了许秀才“殉义者”形象的一组是()①王家闻之,悲号不食。久之…… ②挈家隐居澄河东之姚澄 ③此发岂复可毁伤耶 ④以父母属妻顾氏 ⑤色如生,衣冠肃然不乱 ⑥攘臂争先,效仿之惟恐其万一之不肖 A.①②③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解析:②表现许秀才的孝,⑥是“昔之鸣玉垂绅者”的所为。答案: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清军的剃发令,许秀才决心抗命殉国。得到父母的支持,许秀才投河而死。入殓时面色如

常,衣冠整齐。

B.在丈夫许秀才以死殉义后,顾氏也带着女儿跳河自尽,被救起后,亲友劝她不要违背丈夫的遗言,让丈夫背上不孝之名。

C.魏禧觉得自己在国破家亡之后未能跟随许秀才以身殉义而苟且偷生,自己的行为不能与两位许姓读书人的凛然大义相比,感到十分羞愧。

D.魏禧认为,那些以死殉义的平民百姓比那些效仿崇祯皇帝殉国的达官贵人更值得后人敬仰与铭记。

解析:C项,“未能跟随许秀才以身殉义”为无中生有。答案:C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尔善事堂上,吾不能终养为孝子矣。

(2)或谓以诸生死国难,及争毛发丧其元为已甚。

(3)以争名义于毫末,震天地而泣鬼神,虽夷、齐何以加焉? 解析:参考译文:许王家字君聘,一字乂民,苏州长洲县人。年少好学,用高尚的名誉节操来自我勉励。甲申年发生了国难,许王家听到这个消息,悲痛地号哭绝食。很久以后带着全家在澄河东面的姚澄隐居。乙酉年,清兵南下,八月下达了剃发令,许王家愤怒地说:“父母自我行冠礼时,向天祷告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这头发怎么可以再损伤呢?”有人劝许王家说:“你只是一个秀才罢了。没有得到朝廷的俸禄,为什么就要用自己的生命来殉国呢?”许王家说:“我的名字已经列于学宫的学生名单上,也算是朝廷的人了!”于是把父母托付给妻子顾氏:“你好好地侍奉两位老人,我不能做孝子供养他们终老了。”许王家的父母向来知道儿子的为人,也含泪对儿子说:“你就实现你的志愿去吧,不要挂念我们两老。”许王家于是整理衣冠跳河而死,终年三十九。

他的妻子顾氏也带着两个女儿跳河,因为河水太浅,被人救起来没有死。亲友于是围着顾氏一起对她说:“丈夫为了大义而死,做妻子的应该活下来养育他的遗孤。况且你丈夫把父母托付给你,你现在死了就是违背了他的遗言,让你的丈夫背上不孝之名,即使你死了,你的丈夫仍然恨你。”亲友们将许王家的尸体入殓,(看到)许王家尸体如同活着一样,衣冠端正没有凌乱,百十多个围观者都惊叹不已。

魏禧说:“王会,是一个忠厚老实的君子。和我关系很好,常向我说起许秀才的故事。甲申年发生国难,苏州的许玉重在学宫里绝食饿死。这两位许姓的义士不知道是不是同宗族。为什么许氏家族的奇男子这么多呀?魏禧我也曾经是生员,如今在当世苟且偷生、辗转沉浮,与两位许姓义士相比难道不要羞愧万分吗?”有些人把读书人为国家变故而死和为了保住头发而失去头颅这些事作为过分的事。魏禧我却认为:不能用这种观点来要求和期望普天下这样做的义士。如果他们是出于激愤而做这样的事情,就算是圣人也不会认为这种行为是过分的。崇祯皇帝殉国的时候,文武百官纷纷前来磕头下跪(生怕延误时间)。等到清朝定国,要变更华夏正统之时,昔日的明朝官员们又全都愤怒万分,争先恐后地效仿崇祯皇帝殉国,唯恐自己担上一丁点大逆不道的罪名。在这个时候有许多贫穷低贱的义士,没有接受过明朝廷任何的俸禄和官爵,却毅然地舍弃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在很小的地方争取美名与大义,使天地震撼、鬼神哭泣,即使是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又凭什么超过他们呢?只可惜在乡下地方为大义而牺牲的平民百姓有很多,而我魏禧要么没听说他们的事迹,要么听说了又没有详细了解,以至于不能为他们作传。答案:(1)你好好地侍奉两位老人,我不能做孝子供养他们终老了。

(2)有些人把读书人为国家变故而死和为了保住头发而失去头颅这些事作为过分的事。(3)在很小的地方争取美名与大义,使天地震撼、鬼神哭泣,即使是伯夷、叔齐这样的贤士又凭什么超过他们呢?

四、语言运用

14.请从学过或熟知的诗词中选出符合下面要求的诗句,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苏轼,和李白一样,诗文里多月。思其弟,情深却不悲戚,写出“, ”。念其妻,肝肠寸断,“

, , ”。也曾豪情万丈,“, ”。解析:注意题目中给出的“月”,说明诗句都和月相关。填写时,第一句注意“不悲戚”,第二句注意月和“肝肠寸断”,第三句注意“豪情万丈”。

答案: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 射天狼

15.请从下面这段文字中概括出“文化热”应具有的表现特征。(不超过22字)艾君曾经著文讲过,对于“文化热”之说他是不赞成的。文化这种人化的特殊的产品,不是由组织策动能达到“热的本质”的。文化热的表现形式是一种思维和理论被广泛认可,让百姓自动自愿参与其中的社会现象。而文化和经济的关系决定文化有时会受到经济驱动,产生一种“虚热”“内发热”,确切地讲是“文化利益驱动热”,这种热只能说是文化内部的分子建构开始活动,还没有表现出热量。

解析:这类题要求回答的内容就在文段中,首先要能准确找出相关语句,但也不能照搬语句,因为题目还有字数限制。因此,还需要具有概括提炼能力。答案:文化思维和理论被广泛认可并让百姓自愿参与。

第三篇:高中语文 6.3《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教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本站推荐)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篇记宴游的小序。文章虽然只有一百二十多字,但却比较全面地记叙了游赏缘由、游赏过程、自然景物、同游人及其思想情绪,文字凝练,机构紧凑,一气呵成,意绪贯通。此文安排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修)第六单元,重在品味古代散文文气鲜活之特征。古人在记宴游类的散文中大多充满着对宇宙人生的感慨寄托,而李白独特的个性气质更使这篇文章文短韵长。【学情分析】

在前面几个必修模块的古诗文积累和练习之上,学生可以自主阅读较为浅显的古代散文,因此此篇散文字词知识方面只需重点提示几个不太常见的词语。学生接触的李白诗文较多,对其个性已有充分把握,因此比较容易理解本文的情感。而同类比较则是学生比较生疏的地方,因此学习此文需要做的是把以前学过的相关散文与之做比较,让学生充分领略古代文人欣赏山水宴集赋咏时表现出来的精神气质。【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疏通文意,理解关键字词; 比较阅读同类文体的文章。[过程与方法] 置身文境,吟咏求气,体会作者感情;理解文中典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教学重点】

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豪情逸兴。【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同类“宴集序”文章,领悟李白独特的精神风貌。【教学方法】

指导诵读、问题讨论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南朝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二、作者及文题

(一)请几位同学用一两句诗介绍你心中的李白形象。

例:“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杜甫)“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魄。口吐天上文,迹作人间客。”(皮日休)

(二)文题:①题目点出了时间(春夜)、地点(桃花园)、人物(李白和诸从弟)、事件(聚宴)。

②“序”,文体的一种。有书序、赠序、宴集序等,本文属宴集序。古人在宴集时,常常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学过的文章有《兰亭集序》。

三、听录音,指导诵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欢快、明朗的语气。

四、理解文意。请学生指出难懂字词句,师生共同解难释惑。提示:注意文中的用典。预设:

(一)良:确实。有以:有原因。假:给予。已:停止。依:按照,依据。

(二)用典:本文中运用的典故很多,有的是直取其词,如“逆旅”取自《左传》,“浮生”“大块”出自《庄子》,“羽觞”源于《汉书》。有的是借用其语句,如“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就是直接援引曹丕的《与吴质书》中的话。又有用古人、古事的,如谢惠连之聪敏、谢灵运之擅诗。至于最后的“金谷酒数”则是把石崇金谷园的豪华宴会同他们弟兄的桃园夜集比并起来,随之就会让人联想到王羲之的兰亭修楔事。这样做显然能增添这篇小序的历史、文化内涵,读之意韵深长。

五、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从“夫天地者”到“大块假我以文章”)说明了此次春夜宴游桃花园的缘由:人生短暂,光阴易逝;天地有情,风月无私。

第二部分(从“会桃花之芳园”到结尾),集中叙述这次桃花园夜宴之乐:兄弟相聚之乐、幽赏清谈之乐、赋诗罚酒之乐。

六、探究

①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是文中集中描写宴会的句子。你觉得哪一个字最形象?(预设:李白从“羽”字着想,生动地用了一个“飞”字,就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②比较阅读:请结合阅读材料,谈谈李白的文章与同类作品相比,有何不同。石崇《金谷诗序》:“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 王羲之《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孙绰《三月三日兰亭诗序》“乐与时去,悲亦系之。” 陶渊明《游斜川诗序》“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

王勃《滕王阁序》“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预设:古人作的宴集序多有“兴尽悲来”的情绪转换,开始写乐,继而写悲。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情绪,始终乐观昂扬。全文充满着春天的生机,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高雅,格调明朗,虽有“浮生若梦”一句,但不会因这一句而生出消极情绪。这既是诗人的个性气质使然,也是时代的投影所致。)

③《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此文之游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说说你的理由。(预设:赏景,清谈,赋诗,诚为雅事。即王勃《腾王阁序》中“四美具,二难并”也。世俗浪游者酒徒者流,与之不可同日而语。)

七、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板书设计】

宴游缘由——人生短暂,光阴易逝;天地有情,风月无私。宴游之乐——兄弟相聚,欣赏美景,清谈高论,赋诗罚酒。

第四篇:2015-2016学年高中语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作品赏析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霍松林\《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鉴赏

这篇散文小品,洋溢着诗情画意,像一首优美的诗,长期以来,家弦户诵,脍炙人口。明代大画家仇英还把它转化为视觉形象,绘成图画,流传至今。

从题目看,这是一篇记事文。记事文,一般要包含六个要素: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何事)、how(如何)、why(为何)。题目即回答了四个要素:什么人?作者与诸从弟。什么时候?春夜。什么地方?桃李园。干什么?宴饮。这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泄露了主题。一看题目就知道文章的基本内容,又怎能引人入胜呢?然而一读全文,就立刻被那强烈的艺术魅力所吸引,陶醉于美的享受。原因在于:作者结合剩下的两个要素,对已见于题目中的四个要素做了进一步的、独特的回答,从而展现了情景交融、景美情浓的艺术天地。

全文是以议论开头的:“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古文观止》的编者说这是“点‘夜’字”,即回答了“何时”。这固然是对的;但不仅如此。更重要的,还在于回答了另一个要素:“为何”。白天满可以“宴”,为什么要“夜”宴呢?就因为“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所以要及时行乐,连夜间都不肯放过。及时行乐的思想在我们看来是消极的,但在封建社会的某些知识分子和达官贵人中却是普遍存在的。《古诗十九首》有云:“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曹丕《与吴质书》有云:“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作者在行文上的巧妙之处,就表现在他不去说明自己为什么要“夜”宴,只说明“古人秉烛夜游”的原因,而自己“夜”宴的原因,已和盘托出,无烦词费。

“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是万口传诵的名句。《古文观止》的编者说它“点‘春’字”,即与第一段“点‘夜’字”结合,照应题目,回答了“何时”。这当然不算错;但不仅如此。它用一个表示进层关系的连词“况”承接第一段,进一步回答了“为何”。“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因而应该“夜”宴;更何况这是春季的“夜”,“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她的“文章”献给我,岂容辜负!因而更应该“夜”宴。其所以成为名句,就由于它的确佳妙。第一,只用几个字就体现了春景的特色。春天的阳光,暖烘烘,红艳艳,多么惹人喜爱!“春”前着一“阳”字,就把春天形象化,使人身上感到一阵温暖,眼前呈现一片红艳。春天地气上升,花、柳、山、水,以及其他所有自然景物,都披绡戴縠,分外迷人。那当然不是绡縠,而是弥漫于空气之中的袅袅轻烟。“景”前着一“烟”字,就展现了这独特的画面。此后,“阳春烟景”,就和作者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所创造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人们喜爱的语言,一经运用,立刻唤起对春天美景的无限联想。至于把天地间的森罗万象叫做“文章”,也能给人以文采炳焕、赏心悦目的感受。第二,这两个句子还把审美客体拟人化。那“阳春”是有情的,她用美丽的“烟景”召唤我;那“大块”也是有情的,她把绚烂的“文章”献给我。既然如此,作为审美主体的“我”又岂能无情!自然主客拥抱,融合无间了。

“会桃李之芳园”以下是全文的主体,兼包六个要素,而着重写“如何”。这一点很重要。试想,与诸从弟夜宴,如果是为了饯别,那就会出现“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琵琶行》)的场面,或“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的景象,未免大败人意。如今幸而并非如此。“会桃李之芳园”,不是为了饯别,而是为了“叙天伦之乐事”。这一句,既与第一段“为欢几何”里的“欢”字相照应,又赋予它以特定的具体内容。这不是别的什么“欢”,而是“叙天伦之乐事”的“欢”。看来,作者与从弟们分别很久了。作为封建社会里的“浮生”,难得享天伦之乐啊!如今,不但相会了,而且相会于流芳溢彩的桃李园中,阳春既召我以烟景,大块又假我以文章,此时此地,“叙天伦之乐事”,真是百倍的欢乐!当然,“天伦之乐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叙”法。那么,作者和他的从弟们是什么样的人呢?南朝著名诗人谢灵运的族弟谢惠连工诗文,擅书画,作者便说“群季(诸弟)俊秀,皆为惠连”。以谢惠连比他的几位从弟,不用说就以谢灵运自比了。“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不过是自谦罢了。人物如此俊秀,谈吐自然不凡。接下去的“幽赏未已,高谈转清”,虽似双线并行,实则前宾后主。“赏”的对象,就是前面所写的“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和“桃李芳园”;“谈”的内容,主要是“天伦乐事”,但也可以包括“赏”的对象。“赏”的对象那么优美,所以“赏”是“幽赏”;“谈”的内容那么欢乐,所以“谈”是“高谈”。在这里,美景烘托乐事,幽赏助长高谈,从而把欢乐的激情推向高潮。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两句,集中写“春夜宴桃李园”,这是那欢乐的浪潮激起的洪峰。“月”乃“春夜”之月,“花”乃“桃李”之花。兄弟相会,花月交辉,幽赏高谈,其乐无穷,于是继之以开筵饮宴。“飞羽觞”一句,实在写得好!《汉书•外戚传》引班倢伃赋云:“酌羽觞兮销忧。”颜师古注采用孟康的解释:“羽觞,爵也。作生爵形,有头,尾,羽翼。”爵,是酒器的名称;而在古代,“爵”字又与“雀”字相通。所谓“作生爵形”,就是其酒器的形状像活的雀儿,有头,有尾,有羽翼。正因为有羽翼,所以又称“爵”为“羽觞”。班倢伃独自借酒浇愁,“觞”虽有“羽”,却只能“酌”,不能“飞”。李白从“羽”字着想,生动地用了个“飞”字,就把兄弟们痛饮狂欢的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痛饮固然可以表现狂欢,但光痛饮,就不够“雅”。他们都是诗人,痛饮不足以尽兴,就要作诗。于是以“不有佳作,何伸雅怀”等句结束了全篇。《古文观止》的编者说“末数语,写一觞一咏之乐,与世俗浪游者迥别”,是相当中肯的。

开头以“浮生若梦”等句引出夜宴,在今天看来,思想境界当然不高,但在李白却有其社会原因。况且,开头一段,不过是为了引出下文;而其中的“欢”字,又为全文定下了基调。“况”字以下,写景如画,充满着春天的生机;叙事如见,洋溢着健康的欢乐。意境是崇高的,格调是明朗的。诵读全文,并不会滋生“浮生若梦”的消极情绪,却能于获得艺术享受的同时提高精神境界,热爱自然,热爱人生。

结尾的“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用的是石崇《金谷诗序》(《全晋文》卷三三)的典故。李白的这篇序,从体裁、题材上看,也与《金谷诗序》相似。而《金谷诗序》却说“感性命之不永,惧凋落之无期”,情调很悲凉。其他同类作品,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前面虽说“仰观天地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结尾却“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发出“悲夫”的慨叹。孙绰的《三月三日兰亭诗序》(《全晋文》卷六一)也说“乐与时去,悲亦系之”,与王序如出一辙。陶渊明的《游斜川诗序》亦然:“悲日月之既往,悼吾年之不留”,调子是低沉的。直到初唐的游宴诗文,仍跳不出这种老套子。王勃的《滕王阁序》,不是也有“呜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的感慨吗?李白同样写游宴,却完全摆脱了“既喜而复悲”的陈套,给人以乐观情绪的感染。与古人的同类作品相比,本篇确是别开生面,“自是锦心绣口之文”。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与王羲之《兰亭集序》品析

抒情成分较多的“序”,多半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等。这种“序”的抒情,也都离不开议论和叙事。例如《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李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显然,这篇短文是桃花丛中欢宴的记实。饮酒赋诗,自古为文人一大乐事,加之春风和煦,百芳争艳,怎不引发诗性大作。故秉烛于桃花丛中,欢宴之余为从弟与其诗集 作“序”。这篇“序”,抒情、叙事、议论融为一炉,而人生短暂、需及时行乐的情怀是全篇的主干。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开头慨叹天地万物,如匆匆过客,虽慨叹,但不悲观,在他看来,既然“浮生若梦”“为欢几何”?那么,只要“人生得意”,学古人“秉烛夜游” 纵情欢乐,便无所遗憾。文题中一“夜”字通贯全文,“及时行乐”连夜也不肯放过,今天看来不免产生人生消极之嫌,但作者似仙人之语,胸襟如此旷达,可为一叹。“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这里用“春”照应题目,在这“春夜”之际,“阳春”用她的“烟景”召唤我,“大块”(天地)把他的“文章”献给我,这是何等的快慰与陶醉。所以,此句同他的“烟花三月”一样成为千古名句,为后人吟诵不已。作者借“烟景”,“序天伦之乐事”,“幽赏”助长“高谈”,快乐无比。“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这是春宴的最高潮。一个“飞”字,淋漓尽致地写出了兄弟们痛饮狂欢的欢乐场景。素有“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酒后“雅”兴油然而生,于是,以“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收束全文,其乐观情怀与豁达大度的慷慨人生感染着读者。

再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这是一部游宴诗集,作者借题发挥,表明了他的生死观,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因此,这篇“序”,带有明显的抒情色彩。文章开篇通过描写广阔的自然风景,抒发了对人生无限感慨的情怀。如叙述盛会的宴集之地,以绚烂彩笔描绘了所会之地的自然风光、环境:“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急湍,映带左右”。山林,幽深静谧;溪流,清澈明朗;激湍,飞花溅玉。作者将山水竹树之胜,清流飞泉之声这些景物写得清明幽雅,而又生机盎然。写景是为了抒情,写胜地引出饮酒,于是,他们纷纷临流赋诗。虽无丝竹管弦之兴,然而可以畅叙幽情,各抒“怀抱”。我们仿佛看到了这些雅士间儒雅的风度和诗意的人生,这种美好的聚会自此以后成为千古美谈。其中“仰”“俯”二字和“信可乐也”一语,说明这种“乐”是对兰亭美景的陶醉,是来自于兰亭集会的畅快。这就自然而然地写出良辰美景之乐,预示了下文将在写景畅叙的基础上抒发“幽情”。

“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承上启下,引发作者的感慨,衔接自然。接着列举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静”者,谈玄悟道:“悟言一室之内”,“躁”者,归隐山林,“放浪形骸之外”。尽管性格不同,好恶各异,但是“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大多数人会陶醉于一时的快乐,追求暂时的满足。这是因为王羲之所处的东晋时代是政治极为严酷、社会极剧动荡的年代,“天下名士,少有全者”,许多著名的文人都死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之中。所以天下名士,不得不把保全性命当成头等大事。然而,人在美好的时光中总会感到“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将至”,此中现象,道出了个中原由:不管生活方式有怎样的不同,人总是留念于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崇尚有生之乐。随后笔锋一转,由生说到死。人的寿命的长短,要听凭造化,无论寿命的长短,其结果是殊途同归,“终期于尽”,人总是要死亡,任何有情的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是如此强大而无法抗拒,个体的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的渺小而脆弱。于是作者水到渠成地提出了他的观点──“死生亦大矣”这个哲学命题。

接着,作者又宕开一笔,由读古人“兴感”之作时的体验,并用“若合一契”,说明古人也有感于死生之际;然后,再联系当前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力斥其非,这充分表现了王羲之抗拒人生虚幻的执著努力,然后把目光转向未来,逼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两句,以“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结束全文,大有余音绕梁之魅力,给读者留下无穷回味的余地。

总之,李白、王羲之的两篇序文,且都是诗序,皆出自大手笔,两篇序文,句句顺乎自然,情真意切。两文的共同特点都长于写景、叙事:一文“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一文则“会桃花之芳园”;王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李文则“群季俊秀,皆为惠连”;王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李文则“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两文语言都运用了较整齐的句子,都运用了铺陈夸张等手法;表达方式上都运用了描写、叙述、抒情、议论。但王文的描写更细腻,抒情也更具体,所占比例更大,且文笔清新洗练;李文用笔恣肆犷达。思想内容上,两文同样写到了文人雅士传杯喝酒、吟诗作乐;都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但李文的感情基调基本上以一“乐”字贯之,强调及时行乐。而王文的感情则曲折多变,先由乐而叹,后由叹而悲,最后从悲中渐出,积极面对现实──既然“死生之大”,我们当取高雅的人生情致,正所谓“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

(原载《中学语文园地》2005年第6期)

第五篇: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江西省宜春市宜春中学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导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

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学习目标:

1.通过质疑解难,归纳梳理《伶官传序》一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文中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2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

一、导入了解基本知识 1.关于“序” :

序作为一种文体,序也作“叙”或称“引”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有助于读者理解有关书或文的内容。“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古代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等,前面都有一段序。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2.关于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晚年又号,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柳宗元,韩愈,王安石,曾巩,“三苏”苏轼,苏洵,苏辙合称“ ”。为北宋中叶文坛领袖。著作有《六一诗话》、《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3.背景介绍:

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 两个角度把握。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二 学习新课,朗读课文,读准音: 1.给下面词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李存勖()其矢()皆自于人欤()伶官()盛以锦囊().....誓天断发()抑本其成败之迹()四应()遗恨也()....智勇多困于所溺()泣下沾襟()有的放矢()仇雠()已灭 ....

三、自学,进入思议环节。独立完成一二段注释:

1.盛衰之理,理:道理 2.岂非人事哉,人事:人力 3.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4.与其所以失之者,所以:„„的原因 5.而皆背晋以归梁,以:而

6.尔其勿忘乃父之志,其:祈使副词,相当 于“应该”“一定”的意思。

7.负而前驱,负:背负 8.及凯旋而纳之,及:等到

三、自学,进入思议环节。独立完成第三、四段注释: 1.方其系燕父子以组,方:当;组:绳子 2.函梁君臣之首,函:用匣子装着

3.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意气:气势,指骄傲之气 4.抑本其成败之迹,抑:或者;本:推究

5.举天下豪杰,举:全、所有的 6.数十伶人困之,困:围困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忽微:微小的事 忽:一寸的十万分之一; 微:一寸的百万分之一

检测自学环节的“理、原、赐、恨、乃、负、抑、本、迹、系”9个实词的含义。理: 原: 赐: 恨: 乃: 负: 抑: 本: 迹: 系

积累掌握“人事、所以、从事、贼、意气、及其、组”等词的古今异义。

岂非人事哉(古义:人的行为;今义: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等工作)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名词,官名,这里泛指一般属官;今义:投身到(事业中去)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古义:叛军;今义:小偷)其意气之盛(古义:气势;今义:意志和气概)

及其衰也(古义:及,等到;其,它;今义:用作连词,连接并列的名词性词组)

系粱父子以组(古,绳索,今,组织或由不多的人组成的单位)

6、文言句式(A)判断句 ①梁,吾仇也。(“也”表叛断)②此三者,吾遗恨也。(“„„者„„也”表判断)(B)被动句 ①为天下笑。(介词“为”表被动)②而智勇多困于溺。(介词“于”表被动)(C)省略句

①(庄宗)请其矢,盛(之)以锦囊,负(之)而前驱。(省略主语和宾语)②(庄宗)还矢(于)先王,而告(之,指先王)以成功。(省略主语、介词和宾语)(D)倒装句

①盛以锦囊。(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锦囊盛”)②智勇多困于所溺。(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于所溺困”)

③方其系燕父子以组。(介词结构后置,应为“以组系燕父子”)

7、翻译全文,重点翻译:(1)、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之:助词,的。理:道理。这里指原由。事:动词,从事,做。“人事”,可译为“人干出来的”,“人为的”。一说,“人事”即“人为之事”。哉:助词,在句末表语气,相当于“吗”。兴盛和衰败的原因,虽然说是上天决定的,难道不也是人为的吗?(2)、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抑:连词,还是,本:推究„„根源。其:代词,那。之:第一个和第二个都是代词,指代“天下”;第三个是助词,的。而:两个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自于:由于。人:人为的。欤:两个都是助词,都表语气。第一个相当于“吗”;第二个相当于“呢”。难道是得到天下困难而失掉天下却容易吗?还是推究那成功和失败的事迹的根源,却都是由于人为的因素呢?(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夫:fú,语首助词,不译。忽微:名词,极细微的事。“忽”和“微”都是极小的计量单位。而:承接连词,不译。智勇:指智勇的人。文言中,定语修饰的中心词有时被省略,只剩下定语部分。于:两个都是介词。第一个相当于“从”;第二个相当于“被”。所溺:溺爱的人或事。“所”,代词,指代后边的“溺”涉及的对象。“溺”,沉迷不悟,嗜好过分。伶人:指伶官。也哉:语气助词,相当于“吗”。灾难祸害常常是从小的事情上积累起来的,聪明勇敢的人都被沉迷不悟之事所困惑,难道单单是几个伶官(造成的)吗?

五、检测环节

1、熟读文本,合作互译全文。

2、背诵文章1、2段。

3、新课程作业。

宜春中学语文学科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导学案2 编写:朱 宇 学生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把握《伶官传序》的论证结构和论证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本文语言特点,了解欧阳修散文语言的多样性。3通过探究讨论,理解本文观点,明确写作目的。

一、合作探究

1、《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对这句话你怎样理解呢? 明确:本文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具有提挈全文的作用,全文都围绕它进行论证。

2.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句话的理解?

明确: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的作为吗? 重点是强调人在主观上是否努力

3、文中哪几个词语最能表现庄宗忧劳?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呢? 明确:,受、藏、遣、告、请、盛、负、前驱、纳

欧阳修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就是为了突出 “忧劳兴国”

4、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回答,在这几年里,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请同学们用课文中的话概括)908年(23岁),“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与:给)912年(27岁),灭燕,“系燕父子以组”(系:缚)

923年(38岁),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后唐(函:名作动,用木匣子装)926年(41岁),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为:被动)

庄宗得天下用了15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3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 什么原因,“衰”又是由于什么原因呢?(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强调“兴”“亡”使动用法)

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 5本文是怎样提出论点的?

本文开门见山提出盛衰由人的主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用一个“原”字推导原因,点出庄宗,作为立论依据,顺势引起下文 6本文结构层次有何特点?

第1段立论,2、3段论证,第4段承上小结,引出教训

全文用一个“矢”字作线索晋王以三矢赐庄宗——庄宗藏之于庙——用兵前:请其矢——负(矢)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一个“矢”字,把关于后唐所以得天下的许多史实联贯起来

五、本文是怎样运用正反对比来阐明事理的?

全文通过庄宗的“得天下”与“失天下”作为主线进行对比,事清而理明文章开头“盛、衰”,“得、失”并举第3段“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并举,末段又用“盛、衰”并举此外,又如两处“方其„„及„„”,对照鲜明,论点非常突出

六、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七、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本文语言感情充沛,富于变化文章多用短句,多用感叹句(可谓壮哉!何其衰也!岂非人事哉!等等)多用对称词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等)短句与长句交错,陈述句与反诘句交错(岂„„欤?抑„„欤?)又恰当运用虚词(虽„„岂非„„;方其„„及„„;岂„„抑„„;夫„„岂„„,等等)文字干脆有力,读起来琅琅上口

八、对《伶官传序》中“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我们今天应该如何评价?分析:作者的观点是有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的首先,作者把一个王朝的盛衰兴亡归之于某个国君,这是一种唯心史观如果根据作者的观点加以推论,似乎统治阶级只要能“谦”而不“满”、“忧劳”而不“逸豫”,封建王朝就会长治久安实际情况当然不是如此其次,作者对当时统治阶级加以劝戒,其目的无非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

但是作者的观点也有其历史进步性的一面虽然一个王朝的盛衰安危不能完全归结于统治者个人的忧劳还是逸豫,但统治者是骄奢淫逸还是励精图治,这对当时社会是有重大影响的北宋王朝之亡于女真族,南宋王朝之灭于蒙古族,其原因之一都在于两宋统治集团只求苟安享乐,毫无进取之心欧阳修早在北宋前期就把这一点作为严重问题提出,这说明他有一定的政治眼光另外,“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在今天我们建设现代化的进程中,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当堂检测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少牢(shǎo)

仇雠(chóu)

伶官(línɡ)B.俳优(pái)

欤(yú)

契丹(qì)C.盛以锦囊(shânɡ)

溺(nì)

汾州(fãn)D.度曲(dù)

沾襟(jīn)

李存勖(xū)解析:A项“少”应读“shào”;C项“盛”应读“chãnɡ”;D项“勖”应读“xù”。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及用法相同的一句是()A.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B.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C.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D.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解析:D。A项,“从事”,古义为一般官员,今义为做某项工作;B项,“人事”,古义指人的作为,今义为人事工作;C项,“所以”,古义表原因,今义表结果;D项,“凯旋”,古今义都是胜利归来。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其”字的用法与例句不相同的一句是()例句:抑本其成败之迹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B.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 D.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解析:B。例句中的“其”为代词,代庄宗。B项中的“其”为语气副词,表期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与”字跟其他三句意义不同的一句是()A.契丹与吾约为兄弟 B.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六国与秦皆诸侯 解析:B项“与”是动词,意为“给”;A、C、D三项“与”均为介词,意为“和”。

5、从词类活用看,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殚其地之出,竭其地之入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函梁君臣之首 D.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 解析:A项是动词作名词,意为“出产的东西”; B、C、D三项是名词作动词。

6、下列句子中括号里的成分是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还矢(于)先王,而告(之)以成功B.以三矢赐(于)庄宗而告之曰 C.请其矢,盛(之)以锦囊 D.未及见(于)贼而士卒离散

解析:D项无省略介词。

7、下列各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句是()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智勇多困于所溺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解析:D项“于”是介词,引出处所,不表被动。8.下列各句的诵读,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B.世言/晋王之/将终也

C.抑本/其成败/之迹 D.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 解析:C项应为:抑/本其成败/之迹。

阅读课文第三段、第四段,完成10~12题。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中的“夜”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函梁君臣之首

B.我得兄事之C.忧劳可以兴国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10、下列句子与“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句式相同的一句是()A.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B.燕王,吾所立

C.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11、根据文意,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章以庄宗极盛之时“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情景,与极衰之时“士卒离散”“泣下沾襟”的惨相进行对比,鲜明地推导出成败由人的道理。

B.“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前句以反问的形式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后句则强调成败在于“人事”。C.“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对称的语句与文章开头的论断相呼应,揭示了“人事”的具体含义,强化了文章的观点。

D.文章通过一个“夫”字,引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结论。这一结论既着眼于总结历史教训,又含蓄地提醒北宋王朝统治者,应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以免重蹈庄宗的覆辙。

9.解析:A项“函”名词作动词;B项“兄”与例句“夜”都是名词作状语;C项“兴”是使动用法;D项“困”无活用现象。答案:B

10.解析:D。A项是状语后置句;B项是判断句;C项是省略句;D项与例句都是被动句。11解析:B项两个反问句,第一句否定“得失难易”之说。答案: B 10.默写第三段: 对改得分: 订正:

下载2015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时达标训练19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5高中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课时达标训练19 狱中杂记 陶庵梦忆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