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曾国藩家书的影响

时间:2019-05-14 19:01: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文:曾国藩家书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文:曾国藩家书的影响》。

第一篇:论文:曾国藩家书的影响

绪论

曾国藩(1811—1872),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他生活在清朝由盛而衰,内忧外患交困的时期,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作为一代清臣,他在推动中国历史进程中的是非功过至今难有定论;但在教育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却一直受到大家的推崇和认可。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不与其他官吏同朝合污,一生光明磊落。《曾国藩家书》虽然旨在教育家中子弟为人处世的准则和学习的重要性,但却在继承传统家书的基础上,以丰富的内涵、广博的知识、深邃的见地自成一家之言,形成曾国藩思想的集中体现,对后世产生重要影响。随着现代经济的高速发展,部分教育者和学习者抱着“功利”的心态,忘却了对语文本质的学习。写作本文,旨在告诉大家学习语文的重要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者的文学素养,建设学习者健全的人格,挖掘语文最本质的学习。从语文教育的角度阐述曾国藩家书所传达的教育思想,在审视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基础上,阐述《曾国藩家书》语文教育思想所提供的现代启示。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对《曾国藩家书》进行简单介绍,介绍家书的意义、地位以及《曾国藩家书》受到的儒家思想影响和他刊行的环境。第二部分,详细论述曾国藩家书的内容特点和蕴含的语文教育思想。从曾国藩以身作则的学习态度、具有操作性的教育理论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上进行论述;从语文教育最本质的读书、习作、书法角度阐述曾国藩家书蕴涵的语文教育思想。第三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指引下,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语文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从语文教育目标、教学内容和家庭教育的角度,论述曾国藩语文教育思想在这些方面的给予现代的启示。

一、《曾国藩家书》简介

(一)、《家书》概述

家书,也叫家信,在《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里的解释是:“家书是家庭成员之间彼此往来的信件”。家书首先是写给家人看的,大多数家书都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情感,它可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信息。比如“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2]。作为家人,在看到家书的内容时会去解读作者当时的心态和最近的生活状况。但有时,家书却可以超越个人和家庭的局限,通过某种方式进行大众传播,从而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传统文化的缩影被蕴含在家书文化中,而很多家书也因文学和思想的高度成为千古名篇,马援《诫兄子严敦书》、诸葛亮《诫子书》、《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就是其中的典范。这些家书在充满感情的文字里,反映出为人处世的准则、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强烈的爱国热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德力量,因而被人广为推崇和认可。一部家书,往往会涉及多个方面,因而又可以作为这个家庭乃至家族文化代表。可 以通过一部家书,看到其闪光面,形成一个家族的文化名片。优秀家书最突出的作用是传承家族文化的精华,蕴含传统家庭教育的光辉思想。因而,阅读家书可以帮助现代人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甚至可以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曾国藩家书》成书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

1、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我国的儒家思想由来已久。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创立儒家学说后来并逐步发展为儒家经学,成为封建时代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指导力量。西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儒家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形成了官方儒学思想。佛教传入后,与道教合流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兼容佛道的新儒学,宋明两代又发展出程朱理学。到了曾国藩时期儒学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变成了一种道德实践和行动指南。

曾国藩一生尊行儒家思想,用儒家思想文化要求自己和子弟,使得一百多年来在曾氏家族中没有出现过“败家子”,还成为一代侯门望族,这是曾国藩在教育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国藩事功大于学问,善以礼运”[3],说明曾国藩一生都在勤奋学习,坚持不懈,讲求学以致用,而非死读书;曾国藩的这种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是把前人的儒学思想融入自己的思想,继承并发发展了儒家思想。

梁启超在《曾文正公嘉言钞》序内评价曾国藩:“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然而文正固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钝拙;其所遭值事会,亦终生在指逆之中;然乃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所成就震古烁今而莫与京者,其一生得力在立志自拔于流俗,而困而知,而勉而行,历百千艰阻而不挫屈,不求近效,铢积寸累,受之以虚,将之以勤,植之以刚,贞之以恒,帅之以诚,勇猛精进,坚苦卓绝。”[4]从梁启超这段话中可见,小时候的曾国藩已经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并在日常的行为规范中就已经表现出来。曾国藩祖父曾玉屏读书不多,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自然让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从小就受到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因此曾国藩的立志“修身、齐家、治国、平太下”正是脱胎于“所谓修行在正其心者”,“所谓治国必先齐家者(《大学》)”的儒家思想,也正因如此,才有了《曾国藩家书》的思想高度。

2、为表忠心,发行家书

前面已经说过,家书可以传递作者的思想和信息,曾国藩写作家书除了向家人诉说自身情况和教导子弟外,另一个信息就是向大清王朝表明自己的忠心。曾国藩在攻克天京后,事业上达到了顶峰,权势很高,而且有一批得力的心腹战将,这难免让清王朝感到不安。咸丰帝曾在湘军攻克武汉时叹道:“去了半个洪秀全,来了一个曾国藩。”曾国藩具有丰富的政治经验和历史知识,熟悉历代掌故,因而在击败太平天国军后一方面自裁湘军,一方面把家书刊行问世,借以表明自己忠心为清廷效命,以塞弄臣之口。他借《家书》塑造出一个饱读诗书严于律己的曾国藩,长期在外,不能亲自对自己的子弟进行教导,写家书是 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和自己一样自省、自律,遵守“君臣之道”。

二、《曾国藩家书》的语文教育思想

(一)、曾氏家书的特点

1、治学有恒,以身作则。

曾国藩一生阅读了大量书籍,对于治学有着自己的见解。曾国藩认为,凡事,尤其是读书必须要持之以恒,方能取得成就。“纪泽看《汉书》,须以勤敏行之。每日至少亦须看二十页,不必惑于在精不在多之说。今日半页,明日数页,又明日耽搁间断,或数年而不能毕一部。如煮饭然。歇火则冷,小火则不熟,须用大柴大火,乃易成也。”[5]所以,曾国藩要求他的子弟们在看书的时候不能半途而废,不能“一曝十寒”,而要持之以恒。曾国藩写道:“男今年以来,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丛忙,亦不废正业。”[6]可以看出,在读书学习上不仅严格要求子弟,自己也是以身作则,坚持看书习字。

2、教育理念具有可操作性

《曾国藩家书》阐述的学习理论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他的一些教育观念虽然只是在书信里面阐述,但并没有停留在单纯的理论教育上。他要求孩子们用理论联系实际来处理日常生活琐事和日常事务,为平时解决和处理问题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他教导孩子们读书的目的在于运用而不是变成书本的跟随者,成为一个书呆子。曾国藩教育子女勤奋学习先哲的典范作品,在作品中去感悟先哲的写作技巧。在书法教育上,他做了一些阐释,包括门径,执笔技巧,临摹以及书法的审美等等。曾氏家书关于书法的教育的这些观点并不是空谈理论,值得教育工作者对其认真研究,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

3、教育方法灵活多样

端正态度,重视读书,这是曾国藩在家书中教导子弟读书的重要内容。曾国藩强调,读书先要端正态度。曾国藩对众多子弟谈到读书的重要性,在字里行间透露出端正态度的重要性。他说:“子贞现临隶字,每日临七八页,今年已千页矣。近又考订《汉书》之讹,每日手不释卷”[7],曾国藩对于子贞的这种学习态度是相当认可的。而且,曾国藩常年在外,对子弟不能亲自监督面授,但是却也在书信里对各位子弟的学习提出要求,并且要求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向自己汇报一次:“十一月前八日已将日课抄与第阅,嗣后每次家书,可抄三页付回。”[8]可见,曾国藩虽在外,但是对于子弟的监督时刻没有松懈。

正确指导,因材施教。这是曾国藩在教育方法上的一个新方法。曾国藩根据各个子弟的学习能力,给他们安排不一样的学习任务,在“八股文”的年代这是比较具有前瞻性的教育方法。曾国藩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要求各个子弟在端正学习态度和自学勤勉中成就自己,并且适时对他们进行鼓励,使得他们在学习中不至于感到焦虑和不安。

(二)、读书、习文、书法的教育理论

1、读书方法

曾国藩受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但却不是单纯的、不加变动的照搬思想,这是曾国藩在思想继承上的高明之处。他在读书方面讲求“格物致知”,在《与诸弟书》中指出:“格物,致知之事也。诚意,力行之事也。物者何?即所谓本末之物物也。身、心、意、知、家、国、天下,皆物也。格者,即物穷其理也。如事亲定省,物也,究其所以当定省之理,即格物也。事兄随行,物也。究其所以当随行之理,即格物也。”[9]但是曾国藩也强调读书不能带有功利和急躁之心,要潜心读书,讲究日积月累。

“看书不可不知择,韩退之为千古大儒,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柳宗元自述其所得亦不过十数余种。”[10]曾国藩教导子弟读书,不能贪多,而要选择那种有益的,自己喜欢的,要有的放矢的去选择,而非随意读书。讲究读书要有选择性,读书在精不在多。一本好书蕴含着先哲的智慧,凝聚了先哲的汗水,从书中读书者可以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不息。对于那种有价值的书,一定要熟读成诵,去体会书中的意思。这是曾国藩在读书上的第一个思想——要有选择性的读书。

“杂家”是曾国藩在给子弟的读书标准,就是要求读书不能专攻一样,不能只学一种,古代的先哲大多数是学富五车的,要广泛涉猎各个领域的优秀书籍,用以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与此同时在拥有足够的知识面后找到自己擅长的一面,然后再进行精读、精学。曾国藩曾说“用功譬如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11]很显然,曾国藩的意思是说不仅要广泛涉猎而且要做到一门精,要在自己喜欢或者擅长的领域深入阅读和研究,最后才能成为一个大家。所以,曾国藩在读书上的第二个思想是要在广博的基础上精读。

“虚心涵泳,切记体察”[12]是朱熹的读书方法,曾国藩认可这种方法,他认为,这八个字切中读书要害。曾国藩在家书中常常教导子弟:“读书不能体贴到身上去,则读书何用?虽能文能诗,博雅自诩,亦只算得识字之牧猪耳,安得谓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13]这段话的意思是说:书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应该去体会书中的意思并将书中知识联系到自己身边的事。在曾国藩那个八股文盛行的年代,不得不佩服他这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读书方法,佩服他独到的眼光。

读书贵在坚持,凡事坚持一定会有成就。这个是《曾国藩家书》在读书上的另一个观点。“人生唯有恒心是第一美德”

[14],曾国藩一生阅读了很多书籍,其秘诀在于具有恒

心,读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可以说,恒心是曾国藩读书的重要法宝,他用自己的读书经验告诉子弟,读书有恒心很重要,不可半途而废。

2、作文讲究

《曾国藩家书》最让人觉得难能可贵的是,他日理万机且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坚持给家里写信,而在这千余封家书中,让我们看到了写作在语文学习上的重要性。曾国藩运用他自己的写作经验教导子弟们。

首先,作为湘乡代表的曾国藩很喜欢古文,不仅喜欢阅读更喜欢写作,他很认可那种 气势磅礴、排山倒海、恢宏博大的文章,认为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种人生的豪放里面。他明确指出:“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东坡所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行气为文章第一义” [15]。自古以来,气势都是作文者极为讲究的,也把气势作为重点狠狠的下功夫练习。曾国藩认为:“作文有峥嵘雄快之气,则业进矣” [16],文章写得洋洋洒洒,纵横肆意,具有峥嵘之气,才算得上是一篇雄奇的文章,意思是说如果子弟的文章具有气势,才算得上是在学业上有了进步。

其次,“看、读、写、作”要同步进行,才能去培养出文章的气势。曾国藩认为通过多“看”,可以看出前人作文时的浩然正气。曾国藩说的“看”,并不是指随意的翻阅,而是有目的的去看,看文中的气势,语句,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去领悟作文的气势。一个人如果没有看过足够多的文章,写作起来,自然就会缺乏气势。

3、书法练习

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二月以来,日日习字,甚有长进。男亦常习小楷,以为明年考差之具。”[17]这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深知习字对于考试的作用,能不能写一手好字,也是考试的一个内容。同时,在给子弟的书信里也写道:“前二月间,因其初愈,每日只令写字养神。三月以来,仍理旧业,依去年功课。”[18]这里说明,书法不仅可以为考试之用,还可以作为养神的一大利器。在书法的教育上还作了一些诠释,比如执笔技巧,书写门径以及书法的审美角度等比较基础的学习理论。

三、《曾国藩家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一)、新教学目标下的语文教育

1、语文的定义

“语文”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在第六版里面仅仅解释为“语言和文字”。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它在小学被称为“国语”,中学称为“国文”,1949年合并改称“语文”。叶圣陶在《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做过一段解释:“‘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19]。此事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但是经过几十年的研讨和实践,学术界对“语文”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解释:“从广义上讲,语文是在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下对知识经验进行认识加工形成思想,在经过说写听读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行为,而从狭义上讲,语文是在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下对以综合性人文特征为主体的知识经验进行认识加工形成思想,再通过说写听读的方式进行交际的行为。”[20]从狭义和广义的比较来看,狭义更倾向于“语言和思维的共同作用”,更强调人文的综合性特征体现了我国几千年文化的精髓,有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任务。因此,对语文的定义和诠释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目的和语文教学的内容。

2、语文教育新课标下的基本特性

2011年修订的《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前言》对语文课程是什么做了回答:“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1]。可见,语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学生扩大知识面,要求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等,尤其是要求我们每一位老师都要注重创设教学情境,尊重每一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体验。语文学科既是人文学科,又是基础学科、工具学科,所以,它是“基础人文学科”,正因如此,语文课程标准和语文教学大纲在强调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同时,还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个性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中学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它是至关重要的。而语文学科的教育目的与功能是需要研究的。叶圣陶40年代的多篇文章中谈到国文课的文化价值,并要求通过国文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民族的“固有文化”。他谈到学校设置课程,通常根据三种价值观:“一种是实用价值,一种是训练价值,还有一种是文化价值”,[22]而语文的文化价值包括了“固有的”文化价值和“现代的”文化价值,而“了解固有文化”的价值在于“增强民族意识”和“发扬民族精神”。所以,语文蕴含着人文价值和传统人文教育思想。

(二)、《曾国藩家书》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1、对语文教学目标的启示

语文课程目标在语文新课标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的改革,提出语文课程目标要按照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这三个维度互相融汇,互相整合。新课标把美育和德育限定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维度,使目标指向具体开阔,不仅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而且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状况的实际。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恪守的一些封建伦理道德,虽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教导子弟长大成人,培养为人处世原则还是有很大的帮助。他教导子弟须要勤俭厚道、孝悌友爱、一心向善,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标准。在封建王朝下的道德品行教育,虽然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子弟大都勤俭节约,孝悌友爱,洁身自好,几乎没有道德败坏的名声。可以说,这是《曾国藩家书》给予他们在价值观上的教益。

现代语文教学最根本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健全人格最本质、最具有活力的因素。积极的人生态度表现为对生活不消极、不悲观、不懦弱,热爱生活、乐观自信,勇于进取,勇于克服困难,勇于创造。积极的学习态度是积极的人生态度的重要要求,通过积极的学习,在学习中认知自我,认知不足,最后达到自我完善。所以,语文教学的目标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建立健全的人格。所以好的学习态度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积极人生态度的。

2、对语文教学内容的启示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曾国藩家书》中,阅读写作的教学占了很大比例。曾国藩主张的看读写作对现在的教学都有借鉴的地方,在《曾国藩家书》中,教导子弟读书习文,倡导“修身”,获取知识,要求“读”“写”结合,培养出具有道德规范的子弟。因此,阅读与习作是联系在一起的,多读多写才能更快的提高语文能力。多读,能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多写,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这就要求要选择恰当的书籍,从中获取知识。选择的教学内容既要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学文化知识,也要“实用”,让学生能够有能力表达清楚、流畅。在习作上要选取有教育意义的题目,要能打开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视野。从气势,行文上进行讲究。读书是积累,写作是目的。“一个人不和人类崇高的精神对话,他的眼界一定不会开阔。”[23]当然,对于古人的作品,有着很多智慧但也有其局限性,这就需要我们去理解和把握,真正地创造、自由和教养才会出现。3、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家庭教育的发展对社会发展和进步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角色,担负着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在幼年时往往以家长的行为规范为准则,因而,正确的家庭教育导向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面对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部分父母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家庭教育意识变得浅薄,认为孩子在学校学习才是教育,学校的责任就是教育孩子,而忽略了作为父母的教育义务。这种类型的家长大多认为管好子女的衣食住行、提供优越富足的物质条件才是他们的责任,缺乏对子女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孩子们在成长中分辨是非曲折的能力缺乏培养,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更有甚者,用自己有限的是非观念来要求孩子,甚至打骂,使得家庭教育偏离真正目的。要让孩子养成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家庭教育应该与学校教育相互融合、相辅相成。虽然《曾国藩家书》是封建时代的产物,但是书中的教育方式却值得现代家庭教育借鉴。《曾国藩家书》蕴含的语文教育思想可以指导父母进行家庭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义务,与学校相链接,才能使孩子更好地成长。

结论

本文对《曾国藩家书》的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语文教育思想、现代社会下的语文教育和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示做了论述,《曾国藩家书》是我国传统教育中的宝贵财富,并给语文教育和学生家长以启示。《曾国藩家书》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进而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有积极作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是尤为重要的。曾国藩是笔者比较喜欢的学者之一,他的书信集《曾国藩家书》也受众人推崇,近代以来,研究《曾国藩家书》的学者数不胜数,各种角度也是也有所涉及。笔者只是从语文学习的微观角度,即读书、习作、书法角度论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并且作为一部《家书》,对家庭教育是有积极作用的。

第二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 【养心】

1.能慎独,则内省不疚。

内而专静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功夫也。2人生第一自强-养心。

3总要养得胸次博大活泼,此后当更有长进。4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5但讲阔大者,最容易混入散漫一路。遇事蛮干,毫无条理,虽大亦奚足贵?等差不紊,行之可久,斯则器局宏大,无有流弊者耳!6.脚踏实地,求精而不求阔。二.【立身】

1.《中庸》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最主要的就是把不明白的变明白,不坚强的变坚强。2.早起也,有恒也,重(稳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物。

3.好汉打落牙齿和血吞,真处逆境者之良法也。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立: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办事圆融,行得通也。4.稳扎稳打,机动则发。5.才识平常,断难立功。

6.志大才疏,有心无力,故无成。7.无实学而有虚名,自知当有祸变。8.德无成,业无成,已可深耻矣。

9.人之气质,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变化气质。

10.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欲求变之法,总须先立坚卓之志。

11.读书以训诂为本,事(侍)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三.【奋进】

1.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

2.困时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由亨通精进之日。3.得不足喜,失不足忧,总以发愤读书为主。4.吾人只有进德、修业两事靠得住。

此二者由我做主,得尺则我之尺也,得寸则我之寸也。

5.凡人之情,莫不好逸而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

6.仅因为小小的科举考试不中就发牢骚,我私下也笑你志向不大,心中所忧虑的事情也不大。……正可困心横虑,大加卧薪尝胆之功,切不可因愤废学。7.自问立志之真不真耳!8.光阴难得,一刻千金。

9.凡事皆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10.凡全副精神专注一事,终身必有成就。凡人作一事,首尾不懈。若存一爱惜精神的意思,将行将却,奄奄无气,决难成事。精神愈用愈出,智慧愈苦愈明。四.【日日恒常】

1.诸弟须日日用功,万不必作叹老嗟悲之想。

2.人生唯有常是第一美德。余早年于作字一道,亦尝苦力思索,终无所成。近日朝朝一摹写,久不间断,遂觉月异而岁不同。可见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畜养,日见其大而不觉尔。

4.每日有常,自由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忽换彼书尔 5.欲稍有成就,须从“有恒”二字下手。

6.凡作一事,无论大小难易,宜有始有终。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7.大凡一件事,没有志气做不成,不坚定也做不好。

第三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本学期,有幸读了曾国藩的《家书》,虽然我只是匆匆翻看了几篇,但让我感受很深的地方有许多。如:在家书中让人感觉他是一个对子女的学习教育非常严格的父亲。他很多家书中都要求其子,把日常练习的字,诗词等作品寄给他看,然后,他再根据他们的学习情况加以指导,他指出“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同时他也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一次其子久病不愈,他信中仔细询问有没有在吃药,吃了什么药等等。还建议要想身体健康关键是平时要加强锻炼,不能一味的靠吃药,“饭后千步走”是个不错的健身方法。

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中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期历史的重要资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我很早以前就想读读曾国藩的《家书》,但是总因为一些事而搁浅,今年暑假,得偿所愿,我终于得以静下心来品读一番。

公元1825年的一个夜晚,有一个14岁的小男孩正在点灯苦读。此时这户人家的房梁上趴着一个贼,他就打算等这户人家的灯都熄了,趁着黑灯瞎火他好下来偷东西。这主意是没错,这想法也没错,可问题是底下读书这孩子他特别的笨。他在底下背《岳阳楼记》,磕磕巴巴就是背不下来。倒腾来倒腾去,十几遍下来小偷都基本上会背了。这个小偷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噌”的从房梁上跳下去了,劈手把他手里的书夺过来,往那个桌上一扔:“瞧你个笨样,你说这文章有什么难背的?”小偷一张口,就把《岳阳楼记》背了一遍。说完了袖子一甩满脸激愤地扬长而去,东西也不偷了。很遗憾,我们不知道这个聪明的贼叫什么名字,但是有幸的是,我们知道这个笨小孩他叫什么名字,他当时名字叫曾子城,这个名字大概我们都不熟,但他后来改了个我们都特熟的名字,就是曾国藩。

曾国藩作为国之栋梁,人们眼中最好的儿子、最好的哥哥、最仁慈的父亲,其后世子孙中大师级人才辈出,遍布海内外。曾国藩的家教或许给出了答案。在曾国藩的330多封家书中讲求人生理想、道德修养。他说:“凡人皆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的君子”。与曾氏家教比较,我们不难发现我们的教育目标发生了偏差,我们过分的重视了“才”的教育,忽视了“德”的教育。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君子”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振聋发聩,值得我们深省呀。

《曾国藩家书解读》讲述了:正如人生成长的阶段不可超越一样,生活的历练与世事的洞明是获取生活智慧和人生体悟的炼狱,更是走向人一生通达化境的必要旅程。跟随曾氏的朝圣之旅,感受一个生命的人生轨迹,参透一种人性的生命智慧,热爱生活的人都能从中找到你我正在寻觅的思想捷径。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

读《曾国藩家书》,不难联想到现在的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很大的成就,但有些问题也不容我们回避。邓小平同志晚年提

出的诸多教育问题。“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我们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现在的社会、家庭也为孩子的教育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与金钱,孩子们不堪学习重负也成为社会普遍现象。但教育的结果却不尽人意,信仰缺失、极度自我、道德沦丧、浮躁空虚等,教育问题不容乐观。现在不少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他们的“重负”主要来源于学数学、学写作、学英语、学各式各样的特长„„。与曾氏家教比,我们的道德教育大都停留在空谈、口号的层面。教育应当是生活教育,教育孩子们明白人与人的关系,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兄与弟的关系,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才能把人做好。让孩子们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应该做出哪些贡献,这就是教育。旧时代的《弟子规》就在规范孩子们的行为,培养孩子们有修养、明事理方面做的很好。《曾国藩家书》中对弟子的教育也是从生活行为入手,着眼道德培养。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却把这些忽略掉了。有人戏称我们和孩子是“非常6+1”的关系,6个大人围绕着1个孩子转。再穷也要富孩子,致使许多孩子生活不能自理,不知道生活的艰辛,追求享乐,攀比虚荣。许多孩子也习惯了自己的中心地位,人人为我,我还为我,极度自私。这样的孩子都不懂也不会去敬爱自己的父母,“孝”是“仁”的基础,不懂得敬爱自己的父母,又怎么会爱他人、爱祖国。对家庭失去责任感,又会去担负什么社会责任呢?不“修身”怎能“齐家”?更何谈“平天下”?

掩卷深思,曾国藩能够在清代这个封建社会的末期成就一番事业,帮助腐朽的清王朝苟且残喘60年,并被称作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倡导洋务运动的先锋。通过阅读他的家书,或许也可以看到他成功原因的端倪。我读过这本书后,深切感受到一个人想要成材确实不易。以前说一份汗水一份收获,在曾国藩看来,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一个人关心的应该是自身的努力,如果付出之后如果没有回报也要用坦荡胸襟以面对。他所讲的很多为学修身之道是不带有任何历史色彩和阶级特性的金石之言,对于我们年轻人的成材帮助很大。最后,我诚恳的向大家推荐这本并不是长篇大论,没有精工巧思但是充满朴素人生哲理的书,因为从它当中大家肯定可以淘出属于自己的黄金。

第四篇: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

读 书 心 得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在曾国藩家书中,关于读书、交友、个人修身、处理家庭关系的思想值得我们借鉴、学习。通过阅读,我从中学到了很多。

曾国藩常以早起为生活的起点,他说:“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他认为早起为人接触一天的开始,若人一开始就便显得疲惫不堪,何以应付繁琐的公文和自我学业的充实,所以早起也是人有朝气的象征。

曾国藩以善待亲族邻里为居家法宝, 可见他深知人与人之间,息息相关。绝不可能独善其身,或独善其家,所以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显得更为可贵。周济亲族.善待邻里,也是曾国藩显达时一直抱持的待人态度。

曾国藩不仅从小喜欢读书,而且在他做官后,仍然坚持读书。因此,他在读书实践中,有自己的亲身体会:读书宜专,习字宜恒。古人把读书与习字作为读书的两个重要方面,不可偏废,两者不可懈怠。曾国藩以书信的方式,先是为弟弟们,后为他的儿子们传授读书的方法。

不论读何种书籍,都要坚持做到:“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我认为,所谓有志,就是不甘为人后,应争先恐后;所谓有识,就

是知识学问无尽头,不能井底蛙观天;所谓恒,就是读书有恒心,雷打不动,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成事。

“无论何书,总顺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乱翻几页,摘抄几篇,而此书大局精处茫然不知。”一个人的知识是时间的积累;没时间的堆积,熟读书中的知识,就不可能透彻了解和系统掌握书中的要领,得到完整的知识。读书要专,还在于读书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这样才能掌握书中的全局,明了书中的精处。读诗,也是古人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曾国藩说:“弟要学诗,先看一家集,不要东翻西阅。先学一体,不可各体同学。盖明一体,则皆明也。”

曾国藩对习字也有他自己的看法。他教育弟弟们:“每日临帖一百字,万万无间断,则数年必成书家。”习字,也是古人读书的必修课。书法也是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方面。曾国藩在给沅、季两个弟弟的信中说:“沅弟的字骨劲秀丽,得力于你的天份,写得极稳。归之于你的练习。”

当今,倡导读书,也是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在全民读书活动中,不仅应倡导民众读新书、读好书;还要读些旧书。所谓旧书,就是那些被证明见解卓越,质量上乘的经典名著。当然,还要读些古人关于怎样读书,其中有读书的责任、目标、方法等的专著。这对于我们开展读书活动也具有深刻启示的。

曾国藩虽然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仅就他个人品质、修养来说,还有许多过人之处,可供后人学习。我读曾国藩家书之后认为,“修身之道”是他的思想基础;他的“处世之道”、“交友之道”、“用人之道”、“教子之道”、“为政之道”等等,都是来自他的修身之道。

曾国藩在他的家书中,有许多“劝学”之言,读书,就是掌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诚意,乃是身体力行,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做到理论与实际结合,做到学以致用。这些观点充分反映了曾国藩对人、对事乃至对社会、对自然界的朴实的认识。

他在劝告兄弟相处之道时说:“我去年曾与九弟闲谈,云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这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不是兄弟。”

这段话告诉我们,兄弟间要讲友爱,相互尊重,平等相帮,此外,在家族中,不应有愚蠢和贤能之分,各有长处,各有不足,取长补短。曾国藩是在劝告兄弟,也是在警告自己。

曾国藩又说:“凡一家之中,勤敬二字能守得几分,未有不兴;若全无一分,未有不败。和字能守几分,未有不兴。不和未有不败者。”这段话谁人都知道:家和万事兴。相互尊敬,相互爱护,相互关怀,这是兴家之道。如今,我国倡导的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家庭不也有这样的观点吗?

曾国藩把做事要谨慎,对人要谦谨,作为人生载福之道:“凡动口笔,厌人之俗,谈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皆骄也。”这段话告诉我们:讨厌他人的俗气,嫌弃他人的鄙薄,议论他人的短处,揭露人家的失败,这全来自骄气。骄者必败,这是做人必须时刻注意与警惕的大问题。骄气乃人生大忌也!

曾国藩告诫各兄弟:“故立定此志,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若禄入较丰,除堂上甘旨之外,尽以周济亲戚族党之穷者。”

在人人都谋升官发财,人人都唯权势追逐银两,在贪婪、搜刮百姓的官吏处处可见的封建时代,曾国藩却立志,不以做官发横财,俸禄有余用来接济穷人,着实可敬。

曾国藩所处的时代,决定他忠实地维护封建主义制度,忠实地效力于封建皇帝的权力。但他也有另外一面,他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良好的品德,并把它传承给他的家人乃至后代。正像他说的那样:“余生平略涉儒家先人之书,且圣贤教人修身,千言万语,而要以不忮为重。忮者,嫉贤害能,妒功争宠,所谓怠者不能修,忌者畏人修之类也。”

“修身之道”系曾氏的思想基础。曾国藩又把儒家思想作为自己品德修养的典范。仅就曾国藩个人品质来说,仍有许多过人之处。要想树立品德,得先要去掉奢求之心;要想造福,得要去掉嫉妒之心。这也是当代人应该加强的一种修养。

第五篇:读《曾国藩家书》有感论文材料

三、关于仕途。曾国藩对于仕途之体验,可用“如履薄冰”来形容,他从四品直至封侯,是清代以文人身份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仕途顺畅,应该说是人生得意之事,难免有为保持既得利益和位置而有结党营私之事。但读他的家信,他认为宦海艰险,应及早登岸,结交的朋友也宁缺毋滥,逢年过节,每日只去一家赴宴,不像他所说的有些官员每日赴宴四至五桌。在军中时,从开始带兵就立志不私吞一分军饷,在那样的年代和氛围中,难能可贵。在书信中也教予弟弟如何以宽严应对悍将。真是中国传统的内方外圆之人啊。

换做一个时代,曾国藩的高度达到者寥寥,学习他的志趣、做人、韬略,使自己在大千世界中不至于迷失方向。

另外信中提到对兄弟们的要求中的“研几”也令人感触之深。曾公提到的研几的意思是认真对待瞬间的念头,细微小事,好的记下来,不好的也记下来用来批判自己,来达到灵魂的净化。身居要职事务繁忙的曾国藩几乎每天写这样的日记,这真让我深感惭愧。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的“三不朽”之说。曾国藩虽出身低微,却从小发愤图强,立志“澄清天下”;立志之后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对人对己坦坦荡荡,每日自修、自正、自省、自律,实现了立功、立言、立德的封建士大夫的最高追求,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理学名儒”。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中国人传统的道德理想。孔子曾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贵有志,但“志”对于人来说,不能仅仅作为一个目标,要立长志,而不能常立志,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切实去践行它。

《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庭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他认为读书要“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讲究“志、识、恒”,鼓励其弟“不能不趁三十以前立志猛进也”,“富贵功名皆人世浮荣,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教育家人“作人之道,圣贤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以“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悉心体会“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勤劳、谦逊、戒骄、宽容、节俭、坚忍、自强,在其家书中屡屡可见,言之切切、诲之谆谆。人们常说,子孙有用,留钱没有用;子孙无用,留钱也没有用。令人感慨的是,曾国藩身为朝廷重臣,手中实权在握,决不肯以做官发财,决不肯留银钱与后人,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可谓用心良苦。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

无意中看到一本好书---《曾国藩家书》。反复阅读后深有感触。借此处,对照日前流行的西方传来的领导学做一个简单对比。

管理中的领导学,一般来说企业的领导者有三项关键任务:战略、人和组织。战略,决定一个企业要做什么,如何做;组织,决定企业的内外部组织架构;人,具体实施战略。现在,企业领导者都醉心于战略,却忽视了人,而实际上,“人”才是领导者最重要的工作。这就是曾国藩之道的核心。

修身立志:

曾国藩强调的领导之道大多目光向内,即自我管理,是中国传统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顺序。修身与气势庞大的治国、平天下相比显得简单,事实是一旦真正实行起来,它远比战略困难得多。正人先正己,曾国藩上承三省吾身的教诲,下启自我批评的风气,时刻不忘修身养德。他的修身功课主要为诚、静、谨、恒。诚为诚实、诚朴,为人表里一致。静,指的是心、气、神、体都处于安静放松的状态。谨,主要指言语和行动上的谨慎,不打诳语,不讲无根据之话,不做无胜算之事。恒,指的有恒心,生活有规律,做事有毅力。他从三十一岁起,给自己订了个“日课册”,称为《过隙集》,“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不但内心反省,而且努力改正。《过隙集》刚写到第九天,他便猛省从前与某人结仇怨,错在自己当初“一朝之忿,不近人情”,当晚他即到某人住处“登门谢罪”。长谈之後,又请吃饭。从此前隙尽释。自此曾国藩时时反求诸己,处处修德养望,在人格、声望等几方面,为日后的绝大事业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推恩施惠

从管理的角度来思考曾国藩。曾国藩的领导方式有着更多的传统智慧,有很多朴素的真理蕴涵其中。他常说,自立立人,自达达人。自己想建功立业,则先让别人建功立业;自己想兴旺发达,则先让别人兴旺发达。这样的说法也许太过世俗,但却是真理。中国社会中的成功之道是合理的上下之道。上即“向上推恩”,下即“向下施惠”。,向上推恩,意即:有功劳的时候,要懂得将功劳往上推;才能获得上司的信任。上司会认为你不贪功,是可辅佐他的可用之才。他就会认为你是他培养出来的。从此容易信任有加。同时领导人士也要懂得“向下施惠”,将恩惠布施给下属。把功劳让给下属,他获得成就感的同时,也必然会助你成功。因为你的下一步成功,也就意味着他下一步的成功。何乐而不为呢?

例如曾国藩对待资深下属,做法就很独特。在创办湘军之初,他为维护内部完整统一,对另立门户者坚决抵制,但等他做大了,天下人才趋之若骛时,倒对“另谋发展”者予以支持了。这种情况下的“推恩施惠”的做法很值得今人玩味。

育才识才:

管理学者曾总结,“领导即教育”。很多成功的领导者,譬如韦尔奇和格罗夫,无不把教育当成他们的主要工作,并投入大量的时间从事这项工作。在教育上,曾国藩无疑是个杰出的领导者。他的幕府就是培养人才的学校,他既是军政长官,又是业师;幕僚既是工作人员,又是学子。他的弟子回忆道,“在营中时,我老师饭罢后,即围坐谈论,证经论史,娓娓不倦,都是于学问经济有益实用的话。”在幕府中,一般幕僚都尊曾国藩为师,从道德修养、为人处事到学术观点、文学理论,以至政治、军事、经济、外交等方面,他们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曾国藩的影响。关于识才,曾国藩说,选将才必求智士、严士、劳士。也就是说,挑选将才,必求智略深远之人,而且必须号令严明,能耐劳苦。他还认为,人才靠奖励而出,即便中等之才,若奖励得法,亦可望成大器;若一味贬斥,则往往停滞于庸碌不能自拔。种种事实证明,曾氏的人才观是成就大业的基础。

事过境迁,虽然百十年过去了,但是曾国藩文集中反映的文化的力量和人格的魅力,依旧具有顽强的活力。曾氏用入世精神以办实事,体老庄以寄闲情,由中国文化中培养见地,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以普通出身,凭自我奋斗,立大志,修炼人格,以大气度做事,以收敛态做人,认准目标,时常保持一种宁静如水的心态。这些积极的处事之道,时至今日,仍然会有借鉴意义。

曾国藩一个书生带兵,却打败了不可一世号称百万之众的太平天国,成为晚清中兴之名臣.纵贯曾国藩的一生,真的是坎坷啊.他说提倡的治心说为后世人所收益,刚柔相继.咸丰皇帝委任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练民团以剿灭当地的匪患.可是曾国藩却募勇成兵,并最终出省参加剿灭太平天国.曾国藩白手起家,到手握数十万湘勇,其中的艰辛也许只有曾国藩可以明白了.在曾国藩刚刚起兵,就有了岳州之败,靖港之败,岐山被围.在岳州战败后,曾国藩兵率兵5000余偷袭靖港,差点全军覆没。曾国藩兵败跳水自杀,结果被自己的幕僚李元度所察,派人救之.此后湖南舆论迭起,有上奏弹劾曾国藩的,有上书建议遣散湘勇的,个中流言纷纭不止。栖身与高霞寺的曾国藩.觉得时世太乱,而人性有太坏,要成就一点功业却要这么的难。而就在此后不久,曾国藩的好友,也是湘军系统的高级将领胡林翼在湖北六溪口战败,独身漂泊于六溪口的孤舟上,其中的凄凉只有他们才能体会.曾国藩在面对咸丰的不信任,依然忠心效力。进入江西后,湘军数年处于客军虚悬的地位,军饷粮草得不到正常的供应,与地方藩司督抚的摩擦时有发生。

就在湘军渐渐步入佳境,步步告捷的时候.湘军高级将领劝进曾国藩自立为帝也在点到为止的进行.一天胡林翼前来拜访曾国藩,并赠送一联: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曾国藩大叫好.就在胡林翼该别时留有一纸条于几上,赫然写着:江南半壁无主,我公其有意呼?曾国藩发现后,惶惶将此撕成碎末.左宗棠更是写联劝进,曾国藩却改了左宗棠的联,使其意思大变.就在攻破南京后,一天晚上,湘军三十多的高级将领纷纷涌入帅帐,曾国藩明白他们的来意,就问九帅到了吗?曾国荃到后,曾国藩端坐在帅位,黑着脸不说话,湘军将领看到主帅如此,也是不敢说话.过了很久,曾国藩写了一联后退到内室.联上写着: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众将看了有摇头的,有点头的,有叹气的,有流泪的,表情不一.曾国荃看到大家如此说,今天的事就到这吧,以后大家都不要再提了,如果出了什么问题,我曾九顶着.在众多劝进派里,劝进最厉害的要数以为姓王的经学大师了,他认为<春秋公羊传>主在于拨乱,经术结合当以纵横天下.恰恰太平天国的起义给了他机会.他在寻找能拨乱之人.而曾国藩就是他最佳对象.结果次次曾国藩都是礼仪有加,却不听其劝进.他在他第三次使纵横计失败后大骂曾国藩不识抬举.民国后,这位王老先生在经历了清亡,袁世凯复辟败亡等重大历史事件后,终于对当年曾国藩不自立为帝的决定有了变化.后来有位珍藏了曾国藩的: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朱老夫子前来要王老先生写注评.“难道真的有这联吗?今日以前我只知一半,今日以后乃全知,吾老矣.微君相似,几不知文正之所以文正,左老三之所以左老三.”沉思片刻,既欣然命笔,另书一联曰:花鸟总知春浩荡,江山为助意纵横.书毕,对朱老夫子说:“吾不敢著磨于文正联上,以重污文正.另书一联,记文正之大,且以志吾过.”这就是当年那个以霸才自居的王老先生最垂老始悔的一幕.曾国藩是中国现代史上最显赫最有争议的人物,其生前身后,毁誉参半。既有“中兴第一名臣”的美称,又有“曾剃头”“卖国贼”的恶名。每当读到曾国藩被太平天国的将士们打得一败涂地溃不成军,作为湘军最高统帅的他,两次跳入长江欲为满清王朝“殉节尽忠”时则喜出望外。读到湘军攻破天京(南京)城大肆屠杀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又蹙眉拍案、余恨绵绵。由此对曾国藩的形象,正如历史教科书上说的那样,是个双手沾满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军鲜血的刽子手。后来又翻阅了张笑天先生撰写的章回小说《太平天国》,觉得曾国藩治军很严,对部下对被俘的太平天国将士,有礼贤下士、屈己待人的一面,在和农民起义军多次战场正面交锋中,运筹帷幄的战略战术超过太平天国的很多将领。他属于大清朝的中兴良臣贤吏,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多得的文武双全的儒将。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对他这位赫赫有名的同乡评价甚高,他在1917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吾与近人,独服曾文正。”蒋介石更是把曾国藩奉为终生学习曾国藩一生经历了中国衰朽的过程,后人多半想不明白曾国藩如何由一个文人变成一个有赫赫军功的湘军统领;为什么在湘军盛世时却要解散;为什么一个传统的理学家却开拓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先河;为什么在“天津教案”中要如此做法,使自己处于沦落的境地。

掩卷长思,近来对这位历史人物反复研究与推敲,我对曾国藩的人生及其功过有了新的、属于自己的认识。把他看作是一个自律甚严、有社会责任感、有理想、有抱负、忠于朝廷、思想开明的“马上书生”,可能更接近于真实的曾国藩。“应变而起,唯变而生”。以42岁的不惑年龄,曾国藩组建湘军时表现出了“治国平天下”的强烈信心。人处天地之间,生逢乱世,当有所成。“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在曾国藩身上,我还看到了这句名言。今天,我再一次看到了曾国藩的忍与坚持。什么是可变之变呢?曾国藩解散湘军时,我想他真正明白的楷模,在其任黄埔军校校长时,就把《曾胡兵书》列为必修科目。

《曾国藩家书》,细细阅读很觉有味,可圈可点处很多。全书分四卷九个内容,分别为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军和为政。纵观全书,隐隐约约、星星点点地透视出这位从湖南湘潭偏远的小村荷叶塘出来,通过科举入仕,以良吏的才干闻名于世,他致力于强盛国家之业,同时更是一位克己复礼的孔孟理学名士。虽然官至湘军统帅,后又任两江直隶总督,位居武英殿大学士高位,却终身崇尚俭朴、温良谦恭,教育家眷勿忘劳作、常思一丝一缕来之不易《曾国藩家书》,细细阅读很觉有味,可圈可点处很多。全书分四卷九个内容,分别为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军和为政。纵观全书,隐隐约约、星星点点地透视出这位从湖南湘潭偏远的小村荷叶塘出来,通过科举入仕,以良吏的才干闻名于世,他致力于强盛国家之业,同时更是一位克己复礼的孔孟理学名士。,在家书的字里行间他提倡黎明即起、每天读书、学习、静坐做学问,夜不出门并身体力行,处世确实不同凡响。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在戎马倥偬、异常动荡的环境下提出了做人的“八本”“三致祥”,即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治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和老致祥、勤致祥、恕致祥。教育部下、家人用平常心态面对生活,以积极心态看待事物,以从容有序的在家书中一再教育和告诫子弟立德、立业与立言的三者关系,其中着重强调立德最难,而曾国藩本人却做到了立德的一个相当高度的境界。心态包容一切。

下载论文:曾国藩家书的影响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文:曾国藩家书的影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 曾国藩是晚清大儒,为现当代诸多名人所敬仰万分,所以想试读读曾国藩的书,以增裨益。《曾国藩家书》收入了曾国藩自出仕始至终的经典家书,其......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也是研究曾国藩其人......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甚多,我读过他的家书的篇数屈指可数,但是我受益匪浅,包括学习、孝心、交友等。虽然背井离乡,谋职在外,但是心始终牵挂着家人,在家信中,他提及家庭成员......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5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第1篇:提到清代名臣,很多受电视连续剧影响,第一反应就是纪晓岚、刘墉甚至还有想到和珅的。可是历史上,尤其是晚清历史上,有个人不能不提,......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篇一】初读《曾国藩家书》,是在刚刚步入工作岗位的时候。在单位的书架上,不经意发现书架上放着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的《曾国藩家书》。这本书,是清代曾国藩所著,由名家唐浩明进......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家书》读后感1关于曾国藩,在中国近代史上是一个很显赫也是一个很有争议的人,关于他的家书,却是在平淡的家事中蕴含着真知良......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范文合集

    曾国藩家书心得体会大全《曾国藩家书》涉及的资料十分广泛,诸如:修身、齐家、为学、治军、政事、处世、用人、交友、理财、养生等各个领域,是其一生治政、治家、治学、治军的主......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曾国藩生于清代,早年的他并不聪慧,命运多舛。但他凭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晚清重臣。他的智力虽然不如别人,但他时刻检省自己。一点点努力,坚持了几十年。对后代的教育,曾国藩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