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教育故事--忍怒解危机
我的教育故事
----忍怒解危机
20140424 今天,我上七2班历史课,在组织学生自学课文的环节,当巡视到第五组时,发现一小女生没有带书,坐在座位上无所事事。
“你的书呢?”我问。“没带!”她理直气壮。
“书都没带怎么学呀?”她目视着我,丝毫没有悔愧的表情。“就和同学一起看!”我有点儿命令的口气。我转身去了其他组。
“就是没带,你要把我怎样嘛!”声音很大,分明在挑战,好多同学的眼光齐刷刷地投向了她。
我转身看见她,显然被激怒了,正想发作。
但面对全班惊惑的眼神,还有那个小女生不服输的倔样,我立刻意识到:发火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
于是,我放下“尊严”,走到小女生跟前,话音不大不小地对她说:“呵呵,小同学,恐怕你弄错了,不是我要把你怎样,你看,是同学们在看你要把自个儿怎样!”她看了看同学们的眼神,似乎意识到自己“不是”,立即埋下了头。
当我再次把眼神转向她的时候,正翻着自己的书认真阅读着,一切就像没有发生一样。
感悟:学生的自我教育远比教师的“教训”更有效。
第二篇:怒上心,忍最高美文
记得那还是我上初一的时候,数学老师邓三毛把这句话用毛笔字抄写好后贴在自己的门上。那时年纪小,尽管经常看到这句话,却不知其中的深意。如今,我年近而立,才突然发现,这句话是那么地富有哲理,道出了生活中的某些真谛。
怒是一个人的一种心理情绪,这种情绪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有的甚至是灭顶之灾。谁会一直都开开心心呢?只要与人相处,就总会或多或少地在某个时刻产生这样的情绪,这不足为奇。然而当怒上心时,各人表现出来的态度与做法却不尽相同,甚至是大相径庭。殊不知,现实社会中有多少人因为一时冲动,为了所谓的“争一口气”而鲁莽行事、大打出手,最后酿成恶果,促成大祸,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怒上心,忍最高”。这句话主要是说一个人当他有了愤怒的情绪时,应当尽量地使自己保持冷静,沉住气,不要让愤怒的情绪肆意蔓延,以免伤害自己与他人。很多人会对这句话中的“忍”字产生误解,以为这个“忍”字是忍气吞声的意思,其实不然。这个忍我们应当理解成“冷静”。句中的“高”乃是“好”之意。
事临头,思而行;怒上心,忍最高。
第三篇:我看到的教育危机
一种不容忽视的教育失衡
《谁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和《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主要列举了农村和城镇教育的差距及教育的不公平现象,最近读了很有感触。
有时候觉得,不公平是一种心态,只要你心态良好,努力奋斗,生活总不会亏待你。但教育的不公平性是客观的。暂且不再重复两篇文章中所涉及到内容,我似乎在朦胧中感觉到了一种新的教育危机。不知道你发现没有?
尽管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有几年了,但中小学特别是中学仍旧以升学率作为教学、教育的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凡是升学率高的学校,教师待遇就高,学生生源就好,社会影响也就越好。于是,为了保证升学率,各个重点中学,就到处“挖”优秀教师,“挖”高才生。市里面的“挖”区县的,区县的挖“乡镇”上的。“挖”的魄力也够力度。比如 “挖”一个优秀教师,“挖”的学校给予“被挖”教师优厚的待遇而且可以不要教师办理任何手续甚至给“被挖”学校一部分资金,只要他愿意来;“挖”一个高才生不仅不需要转学证、不收学费和择校费,而且“挖”的学校还会给高才生几千到几万不等的赞助费,只要学生愿意。“人往高处走”,到好的学校,教师待遇大幅提高了,又有面子了,学生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以后出路更好了,谁不愿意?但是如此一层一层地“挖”下去,结果怎样?区县、乡镇里每成熟一个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就会流失,致使几所“名牌”学校,师资力量越来越雄厚,生源质量越来越好,而其他学校就会随着时间的蹉跎,师资力量越来越薄弱,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照理说,给予优秀教师更高的待遇让优秀教师有更好的展示舞台,让有能力有前途的学生有更好的受教育的机会,是件好事情。但是,教育是面向国家全体公民的,难道几所“名牌”学校的教育对象就是国家全体公民?恐怕只是受教育者微乎其微的一小部分。国家的发展是靠全体公民的素质提高和不懈奋斗,难道几个专家和高才生就能推动国家飞跃?恐怕不是。并不是几所“名牌”学校就能代表整个国家的教育水平,也并不是几个优秀教师和几个高才生就能代表整个国家的教师素质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的!长久的“挖”下去,农村和城镇的教育差距将越来越大,学生素质的差距也会越来越大,教育的公平性问题将越来越突出!社会的稳定、教育的初衷、国家的发展„„是不是会有所偏颇呢?
《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里有句话写得很好:“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怨天尤人,这世界上的公平是相对的,这并不可怕,但是对不公平视而不见就非常可怕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的教育是不是更应该照顾区县、乡镇和偏远得没有教师愿去、没有人能上学的山村呢?
一个朋友给我讲了一件真人真事:
重庆某高校教师的儿子,高考590分,报考的中国林业科技大学,没被录取,后来通过各种关系被重庆大学录取。但他儿子坚决不去而非要读中国林业科技大学,家长考虑孩子的志向和兴趣,同意孩子复读高三。但家长又觉得孩子读书非常辛苦,于是每当放假或不上课就开车接送孩子回家。有一天,不知是因为其父亲因为准备申博材料太疲惫还是开车技术不是非常好,在接到孩子行驶至嘉华大桥转弯处踩错了油门,结果车冲到了桥下,父亲当场死亡,孩子肠断但经抢救和手术脱离了危险。这个不幸的家庭是冷老师的朋友,她说她去看他们时,孩子和母亲泣不成声。
到底是谁害死了他父亲?是孩子的固执?是申博繁琐的材料和程序?还是驾驶技术?还是天意?其实这都不是最根本原因,最根本的原因是教育体制,是大学的高门槛,是高考制度,是应试教育!如果不是因为中国林业科技大学的高门槛高分数、如果不是通过高考成绩录取上大学的体制、如果不是读中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孩子不会复读高三,父亲不会在心疼孩子的情况下死在接孩子回家的路上。
正好今天是去人民小学联系教职工子女读书的事情。我在人民小学的办公室看到了这样一些情景。有很多家长在那里为学生缴费,缴费报考两部分,一部分是学费,另一部分是几千至几万不等的捐赠费?我之所以是捐赠费,是因为我看到办公桌上放了很厚一碟印着上半部分是学生申请到学校读书的申请,下半部分则是捐赠书。问题在于,不交捐赠费不论你怎么申请都无法到这个学校读书!至于捐赠费的多少则根据年级高低不同。主任跟我们讲得很清楚,正常申请的没有办法少捐赠费,只有跟校长有关系的可以少交或者不交,那还要看跟校长的关系。
象这种情景比比皆是,包括初中、高中。小学、初中只是义务教育,应该说接受义务教育是孩子们的权利,为何接受义务教育还要交比学费高出几百倍的捐赠费?而且还得求着学校?还得找关系?还有这么多人愿意去做?那是因为这些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资源优化,人们为了孩子受到优质教育,不惜牺牲重金。(姑且不论重金得来是多么的辛苦。)这使得经济规律完全得以印证。人们为什么要让孩子受到优质教育?——为了高考考一个很好的高校,为将来工作提高起点。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下为什么优势教育资源会向少数学校集中?主要是因为学校的待遇好,在诸如上述学校的教师的待遇是农村教师的至少5倍以上,是其他城市里面学校教师待遇3-5倍。这必将吸引优秀的教师,所有教师都是优秀教师,自然教育效果会很好。这样就会使优质的学生和有钱的家庭将孩子送来就读。一方面要保证教师的待遇很高从而保证教学效果的优质,学校必须要有很多能承担和支付的资金;另一方面,有钱的家庭比学校招生名额多出可能几万几十万倍,自然只有经过考试和交钱来确定。这样就使得学校有了资金来源,也就有了保证教师力量和教学环境的资金。。良性循环。
另一种现象是,为了保证升学率,各个重点中学,就到处“挖”优秀教师,“挖”高才生。市里面的“挖”区县的,区县的挖“乡镇”上的。“挖”的魄力也够力度。比如 “挖”一个优秀教师,“挖”的学校给予“被挖”教师优厚的待遇而且可以不要教师办理任何手续甚至给“被挖”学校一部分资金,只要他愿意来;“挖”一个高才生不仅不需要转学证、不收学费和择校费,而且“挖”的学校还会给高才生几千到几万不等的赞助费,只要学生愿意。“人往高处走”,到好的学校,教师待遇大幅提高了,又有面子了,学生有更好的受教育机会,以后出路更好了,谁不愿意?但是如此一层一层地“挖”下去,结果怎样?区县、乡镇里每成熟一个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就会流失,致使几所“名牌”学校,师资力量越来越雄厚,生源质量越来越好,而其他学校就会随着时间的蹉跎,师资力量越来越薄弱,生源质量越来越差。
所以中国的教育呈现了三大奇怪的现象:
一是:接受义务教育是孩子的权利,却变成了求爹爹告奶奶还要交重金,并且几乎所有家长都认可只要能交得起重金的。
二是:教育优势资源高度集中,并呈现出强烈的“挖墙脚”现象;
三是:孩子想进的学校进不了,通过关系可进不想进的学校。
教育是面向国家全体公民的,难道几所“名牌”学校的教育对象就是国家全体公民?难道几个专家和高才生就能推动国家飞跃?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呈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我想这些问题的答案就是文章题目的最好答案!
第四篇:德育故事:公艺百忍
云心教育eme.com.cn 诗曰:唐张公艺,九世同居,睦族之道,忍字百余。
唐朝张公艺,他的家里竟有九代同堂,住在一块不分家,也因为这么和气兴盛,引起皇帝的注意。他家祖先从北齐开始得到当时皇帝重视,表扬这户人家能和睦共处,足以成为邻里的典范。到了隋朝以及唐朝太宗皇帝时也一样得到朝廷的表扬。等到了唐高宗时,这户人家依然兴盛。有一次,高宗皇帝到太山路过当州这个地方,就来拜访张公艺,问他:“为什么你们这一家可以和乐融融,这么多人都能居住在一块呢?”张公艺就请求用纸笔来对答,高宗皇帝就给了他纸笔,他提起笔竟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呈给皇上,并且说:“一个家庭一切都得利于„忍‟。宗族为什么不能和睦相处呢?最主要是领导人有偏颇、私心,在衣食住行方面会徇私,家人当然就会起愤愤不平之心。除此之外,长幼是否有序,也是一个重要的关键。如果一个家庭没有尊卑,没有次第,那么这个家一定是很混乱,在一起相处时一定会纷争不断,更何况彼此之间如果不能相互的包容,就会相互争吵,彼此不能同心协力相互合作,不愿意努力生产,家里的产业就不能蒸蒸日上,这个家就没有办法维持下去了。如果每一个人,都积极为家里做贡献,在平时互相协助,都能用这个„忍‟字,做到礼让,那么家庭当然就能和睦了。”
从上述的故事我们看到,张公艺的家能够九代同堂的秘诀是一个“忍”字,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应该学会“忍”。经典中云:“一切法得成于忍”,这个“法”就是一切任何事情的成就,都是你要能忍耐下来,如果你没有忍耐的功夫,就一事无成。如果我们学会了忍耐,那最终的结果是“百忍成金”。
第五篇:怒从何来哲理故事
一位年轻人自己觉得对“空”的意义理解得很透彻,便夸下海口,走遍天下,也没有有人能够难倒他。
他果然所言非虚,一路过关斩将,名声日隆。人们惊叹不已:他有问有答,滔滔不绝,真是后生可畏!
每经过一座禅林,当地禅师都以特别规格的礼仪接待他,这使得年轻人更加口若悬河。想想他也确实有一些功夫,他能以哭泣把《大品般若》里的“二十空”讲述十个小时!
因此人们建议他去结交一位三十年胁不至席的坐禅大师。
和那位大师面对面坐下,年轻人按捺不住夸示自己的悟境之高:“心、佛也众生,是三重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凡无圣,无施无受!”
那位大师静静地听着。其间一会儿请年轻人喝口茶水,一会儿请年轻人享用水果。可年轻人哪里顾得上,只顾说自己的,言谈有如悬崖瀑布,绵绵不绝。
忽然,大师出其不意,用手边的烟管打了这位年轻人一下年轻人立刻愤怒地站起来,斥责道:“大师为何突然有此之举?”
“既然一切皆空!”大师悠悠说道,“试问怒从何而来?”
禅思禅悟:佛家讲究“四大皆空”,看哪个是一种境界。故事中的年轻人自以为理解了“空”所有的含义和奥秘,到处出吹嘘,最终在真正的大事面前路出马脚。满瓶酒不响,半瓶酒丁当,往往只有那些“半瓶酒”才会到处去虚张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