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
逃离 寻访心中的桃花源
还记得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吗?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安乐美好的社会,是中国传统隐逸文化所向往的理想家园。对桃花源的渴望,作为一种永远的精神情愫,拨动着无数人的心弦。千百年来,在尘世喧嚣中奔波劳碌的人们,都想找寻到桃花源去“独善其身”。时至今日,它仍然符合人们崇尚自然,追求田园牧歌式生活与追寻理想栖息地的观念。桃花源,或许只是一个符号,或许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寄托。
本期请跟我们一起,去寻访世外桃源里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心情,那些地方……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桃花源。
隐着是谁向往的生活
在中国古代,士人与隐者总是纠缠不清,士人可以超凡成为隐者,隐者也以入仕个官吏。那时,入仕是实现人价的唯途径,以隐求仕,才有了“终南捷径”。如今,们的自我意识慢觉醒,遵从心灵的安排成了很多人向往的境界。
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一直就有人愿意在山里度他们的一生:吃得很少,穿得很破,睡的是茅屋,在高山上垦荒,说话多,留下来的文字更少——也许只有几诗、一两个仙方什么的。他们时代脱节,却并不与季脱节;他们弃平之尘埃而取高山之烟霞;他们志存高远,而又默默无闻——他们孕育了精神生活之根,是这世界上最古老的社中最尊人。人们称他们为隐士。中国人一直很崇敬隐士,没有人曾经对此做出过解释,也没有人要求解释。隐士就那么存在了:在城墙外,在大山里,雪后飘着几缕孤独的炊烟。从有文字记载的时候起,中国就已经有了隐士。
最早的隐士大约出现在公元前2300年的尧时代。尧跳过了自己家族的成员而选择了一位隐士作为继承人。“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而逃去,于是遁耕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不仅如此,许由认为尧的话污染了他的耳朵,又跑到颖水河边洗自己的耳朵。但是尧决意要找到一个品德优秀的人,于是他去游说另一位名叫舜的隐士。舜接受了尧的禅让,“天下之人,不归尧之子而归舜”。后来,舜也想找一位隐士来做自己的继承人,“舜以天下让善卷”,没想到,善卷也跑了,“入深山莫知其处”。
看起来,中国人似乎从开始记录中国文明早期领导者的轶事时起,就已经同时记载了隐士的故事。这些久远的历史听起来更像传说,但是它们不仅仅是传说:真的有人更愿意选择荒野,而不是文明。这正是世界各地隐士传统的基础。家国天下,隐逸只是一种方法
中国人最熟悉的“小隐隐于林,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一语出于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之口。他当时接受了司马氏政权的拉拢,出仕做官,被人讥讽,但他对此不以为然,说了这句话来为自己辩解。
深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文化影响的中国人对这句话颇以为然。儒家以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为行为的根本,其隐逸观念与仕宦观念是相辅相成的。儒家“仕”与“隐”的界限在于邦有道还是无道,入仕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正所谓行义济世是儒家的根本,隐逸对于儒家而言只是权宜之计,是积极入仕的功能性环节,入仕才是其最终目的。
在古代,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一直都在整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入仕就意味着做官,仕途无疑是文人义士的一个最明智的选择。用桃花源记为世人刻画了一个没有战乱,么有纷争的世外桃源的东晋诗人陶渊明也不例外。陶渊明的曾祖陶侃做过晋朝的大司马,封长沙郡公。但到了陶渊明的少年时代,家族的显赫已经成为历史。我们在他的诗中颇能读到他曾急于用世的心情:《杂诗·其五》中“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写出少年陶渊明对建功立业的渴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中“时来苟冥会,宛辔憩通衢”写出了风云际会将有所作为的决心。
但乱世并没有给他兼济天下的机会。东晋末年,政权更递频繁,宗室夺权激烈,一不小心就“站错队”,儒家的忠君思想和士大夫的气节失去了依托。正如他的诗中所说,他只不过是“误入尘网”,而“性本爱丘山”的他最后也只能无奈地选择归隐田园。但因为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对社会理想的实现还抱有一丝希望,于是才有了他的第二次出仕。在对当权者彻底失望后,他再次归隐,而且再也没有出来过。
看来,“大隐隐于朝”无非是知识分子的一厢情愿,走上尔虞我诈、利害分明的仕宦之路后,怎么可能超然于物外?真实的世界容不下“云深不知处”,无奈之下,只能一走了之,避祸全身。
“隐”“仕”都达到最高境界的是东晋谢安。他隐居会稽东山近20年,享尽诗酒山水之乐,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谢家子弟个个如芝兰玉树,才华出众,在朝在野都表现不凡。
谢安“隐居”是一点也不寂寞的。他不惜激怒朝廷,坚决不应召使得名望更高,以至有“安石不出,如苍生何”的呼声。到了晋穆帝时,他觉得时机已到,居然应召出仕了。一旦进入官场,他的老庄之学化为极其高明圆滑、以静制动的政治手腕,取代桓氏掌握了至高的权力。在他主朝政时,内举不避亲,重任侄子谢玄,立下了淝水之战大败苻坚的不世之功,谢安本人由风流名士成为一代风流名相,谢氏家族的显赫也如日中天。
但是他深知功高见疑、功成身退之古训,已经开始准备退路,只是还来不及再归隐东山就死于任上。终谢安一生可谓“隐”与“仕”都极尽辉煌,死也恰得其时,令后世读书人羡慕不已。不过这是特例,中国历史上几乎绝无仅有。
隐士大都先仕而后隐,不然百姓一个,已落至尘埃,何须去隐?但凡做隐士的男人当初么有不想出仕做官的,因为出仕在当时是体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想当年姜老太公,七八十岁了还没有放弃这个追求,天天提个鱼竿到渭水边琢磨事,最终还真“钓”出了一番功名。道法自然,都在深山更深处
与儒家的“修齐治平”不同,我过古代还有一种思想绵延几千年,那就是道家的隐逸思想,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庄子。冯友兰先生认为,“道家者盖出于隐者”。
《庄子》与儒家从社会仁义的基本立场出发不同,它强调“重生”、“贵生”的生命个体意义,注重高度自主、自由的精神生存状态。如何摆脱外物所役是道家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庄子认为,名利、仁义等对生命本体的危害尤为严重。因此,逃避名利、不愿为外物所累则成为道家不愿出仕的理论基点。
江苏省江阴县南阳岐村南至今仍有一座石桥,上面镌刻着一组对联,“曾有霞仙居北坨,依然虹影卧南旸”,赞的就是明末奇人徐霞客,世人称为“霞仙”。
1587年,徐霞客出生在江苏江阴的一个富庶之家,祖上都是读书人。他的父亲徐有勉一生不愿为官,也不愿同权势交往,喜欢到处游览,欣赏山水景观。徐霞客幼年受父亲影响,对四书五经不感兴趣,他喜欢读地理、历史和探险方面的书籍,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游历生活。
1609年,徐霞客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肩挑简单的行李,离开了家乡,开始了他的“探险之旅”。
在明末天下鼎沸,赋敛之毒横行天下之时,徐霞客没有依靠来自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捐助,先后游历了江苏、安徽、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16个省。东到浙江的普陀山,西到云南的腾冲,南到广西南宁一带,北至河北蓟县的盘山,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徐霞客并不是盲目地游山玩水、寻奇访胜,大自然的奥秘深深吸引着他,寻找自然规律才是他终极的目的。
浩荡的长江流经大半个中国,它的源头在哪里,很长时间都是个谜。他带着这个疑问“北历三秦,南极五岭,西出石门金沙”,查出金沙江发源于昆仑山南麓,比岷江长1000多里,于是断定金沙江才是长江上源。由于当时条件的限制,徐霞客没能找到长江的真正源头。但他为寻找长江源头,迈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直到1978年,我国派出考察队才确认长江的正源是唐古拉山的沱沱河。
在车载马驮、交通不便的400年前,徐霞客徒步跋涉,连骑马乘船都很少。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或是人迹罕见的边疆地区。他不避风雨,不怕虎狼,与长风为伍,与云雾为伴,以野果充饥,以清泉解渴。他三次遭遇强盗,四次绝粮,出生入死,尝尽了旅途的艰辛。有人劝徐霞客不如回去,但他却坚定地说:“我带着一把铁锹来,什么地方不可以埋我的尸骨?”
从22岁离家远游,至56岁去世,这位“霞仙”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旅行考察中度过的。他留下了240万字的旅游笔记,虽然大多失散,但保留下来的仅4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在世界地理史上都具有绝无仅有的地位。他这样特殊的人生,甚至使新中国一度踌躇,无法给这位千古奇人盖棺定论,最后名之“著名旅行家、地理学家”。而其实,他本就是个隐者。
如果不是他那从240多万字的游记中散存下的小部分片段,我们至今无法得知,在400多年前的中国,有一位世外奇人走进自然那么深,那么远„„
方外哲人,为人之本性而活
不啻中国,外国也有隐者,美利坚合众国的梭罗就是一位。梭罗的生平简单安静又耐人寻味。1817年,梭罗生于美国康科德城,1837年毕业于哈佛大学,但他没有选择经商或者从政,而是选择了心灵的自由和闲适。
1841年,当了两年老师的梭罗住到了大作家、思想家爱默生的家里,当门徒,又当助手,并开始尝试写作。1845年3月,他向《小妇人》的作者阿尔柯特借了一柄斧头,就孤身一人,跑进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独自生活。
瓦尔登湖附近是爱默生拥有的私人土地,就在康科德城边上。梭罗自己砍材,在湖畔建造了一个14平方米的小木屋,并在小木屋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又两天的时间。来到瓦尔登湖畔之后,他认为找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模式。
在此期间,那部著名的散文集《瓦尔登湖》问世。书中详细记载了他在瓦尔登湖畔的生活。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梭罗自食其力,他在小木屋周围种豆、萝卜、玉米和马铃薯,完全靠自己的双手过了一段原始简朴的生活。与大多数人想象中的单调生活相反,梭罗常常进城,也经常邀请朋友到他的小屋中参观做客,他甚至还举办过一次大型野餐会以倡导废奴运动。但大多数时候他都伏案读书,笔耕不辍。
1847年,梭罗回到康科德城。1848年,他又住在爱默生家里。此后他患了肺病,于1862年病逝于康科德城,未满45岁。
在梭罗短暂的一生中,他试图鼓励人们要简化生活,将时间腾出来深入生命,品味人生。他通过自己身体力行的生活实验,告诉世人不要被纷繁复杂的生活所迷惑,从而失去生活的方向和意义。他认为:假如人们能过宇宙法则规定的简朴生活,就不会有那么多的焦虑来扰乱内心的宁静。
梭罗曾向美国读者介绍过孔子和《四书》,认为儒家思想对当时的美国大有裨益。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写道:“古代的哲学家,不管是中国的,还是印度的„„他们是最贫穷的,他们的内心世界却是最丰富的。”他认为,人不是为了国家而活,不是为了天神或社会而活,也不是为了指导现代生活的历史而活,人是为了其本性、为了人本身而活的。但这并不能与自私混为一谈。为人的本性而活并非终点,而是一种省察生活的起点。
在中国,《瓦尔登湖》的读者并不多,但自有一批忠实拥趸,“在夜深人静时捧着它,像是找回生命最本真的意义。”正如译者徐迟所说,在繁忙的白昼他有时会将信将疑,觉得它并没有什么好处,直到黄昏,心情渐渐寂寞和恬静下来,才觉得“语语惊人,字字闪光,沁人肺腑,动我衷肠”。
或许,我们无法像梭罗那样身体力行,但我们起码可以通过他的甘醇、悠扬的文辞重返自然,进入澄明自省之境。
心之归隐,遵从内心的安排
隐者,多么让人着迷的那一群人。隐着,又是多么令人向往的生活。
遁避红尘的人,中国传统文化并不都是赞赏的,但起码并不排斥。熟知中国传统文化的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其笔下15部小说,就有9部小说的主人公,最终归隐。《神雕侠侣》中杨过厌倦了江湖纷争、不屑于世俗礼法,带着小龙女重返“活死人墓”;《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急流勇退、见好就收,将教主之位让给杨逍,那双挪移乾坤之手,自甘于为赵敏画眉;《笑傲江湖》中令狐冲与任盈盈分别辞去华山掌门、日月教主之位,新婚之日琴箫合奏《笑傲江湖》以示笑别江湖、忘情山水;《鹿鼎记》中韦小宝在忠义不能两全之际,脚底抹油溜之大吉,携家人(母亲及七妻三子)到云南隐居„„不独男女主角,一边搭戏的正派邪派人物,也总是或快乐、或凄凉地归隐。
“归隐”其实是金庸武侠文化的“亚主题”,也是金庸先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研习探究的心得。
归隐是一种精神境界,境界则有高下之分:豪杰草民躲灾避祸,或藏身于山野、或隐蔽于深宅,此为“功利之归隐”;士大夫说“冥心试观化,世故如丝棼”,厌倦了世事的纷扰,本着“惹不起,咱还躲不起么?”的心态归隐,视为“形势之归隐”;如陶渊明、严光不谙世事、不堪世扰,天性疏狂散淡、飞扬洒脱,归隐则为命运注定的归宿。性格使然,我们说这是“性情之归隐”。但如徐霞客、梭罗这般,不论身在何处,都得以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以真性情得大自在者,为“心之归隐”。
归根到底,归隐这种生活,其实是对于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我的一种回归。或恐惧、或淡漠、或淡泊、或执着,这些看似矛盾的词语才是归隐的真正动机。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宽容的文化中,对于追求独立自由的个人人格、个人意志和个人的独立精神,世俗其实都会体现出尊重。
就算到了今日社会,此时此刻,人一旦成为社会的动物,就不自觉地显示出复杂的社会性,受到各种潜在规则和制度的束缚。这也正是人们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桃花源”的原因,那里自然、美丽、质朴、纯净,可以安放下自己的身体,更加安放下我们的心灵。
所以,向往那种隐者的生活,其实是寻找你我真正自我的心路和征途。在我看来,追求身体的自由、追求环境的自由、追求性情的自由,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者。正如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创造者乔布斯所言:“要有遵从你的内心和直觉的勇气。”
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抛开了世事纷扰,我们能直指心性,扪心自问,归隐,是一种你曾经向往的生活么?
世外桃源在心里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世外桃源。在那里,可以休憩,可以张狂,可以开怀大笑,可以随心所欲……不以物累,不畏人言,似乎是这个世外桃源最吸引人的美好所在。
现代化将传统社会一劈两半:一半是发达便捷的城市生活,另一半是看上去很美的田园生活。多年以来,“到城市去”、“到大城市去”成为一代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梦想,然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在给了我们充裕物质的同时,也给了我们越来越多的惆怅。那么多自然、美丽、质朴和纯净的东西我们无处安放。“我们来到这座城市,经过多年认清了她的模样,却模糊了自己的理想”。哪里,才能让我们安放自己的身体,更安放我们的心灵?
逃离城市,人们把目光转回了乡间……那里,有田园牧歌、瓜果飘香,那里的人们不会行色匆匆、只顾奔忙。
请放慢你我的脚步,等一等你我的灵魂。厌倦了城市生活的人们,源源不断地来到近郊的农家,在此安置另外一个家,追求陶渊明笔下的那个世外桃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他们,身处城市中央,却做着农夫的梦。他们是城市里一群心怀田园梦想的人。这也是一群真正有勇气去实现梦想的人,他们真正住到了郊区,或是山林。
尽管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但核心却一样:自然和田园。他们工作在城市,却在乡间租房或是买房,在周末,在假期里,过足农夫瘾。
他们有的搬到了郊外,一步步撤离城市,在乡间花园里实现田园梦想。
他们甚至干脆辞职,放下城市的工作和生活,到农村办起了农家乐,把兴趣当作生活,把生活当作兴趣。
也许你会说,理想归理想,生活毕竟还是要继续,全职当农民、过田园生活不太现实。
是的,我们舍不得都市的繁华,也必然无法享受田间的欢愉。其实,生活已经给了我们选择,想要得到一些的同时,一定要放弃点什么。当我们想清楚想要的那个关键之后,其他的便不是问题。
逃离,也是一种回归 对于吴志轩来说,生活没有那么多宏大要义,质朴、踏实、温暖、自然,就好。
他来自江西农村。在村庄的山坡上疯跑过,听过风穿过松林的声音;在小河里摸过鱼、游过泳;在家门外的梨树下,埋葬过一只小鸟……
这些童年的经历,构成了吴志轩的气质:开朗,淳朴。
2000年,吴志轩从江西来到北京读书,大学毕业后,他成了乡亲眼中特别羡慕的白领——高收入、高学历,衣着光鲜,常出没于各大城市CBD,朝九晚五。吴志轩很满足,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大城市的生活中。
工作七年后,吴志轩事业小有所成,在北京有房有车,娶妻生女,生活似乎风平浪静。但他内心却疲惫不已,一心想逃离……
2010年,吴志轩来到江西婺源,立即被这里的自然风光和淳朴生活深深吸引。
2011年1月,吴志轩辞职,成为婺源“九思堂”的长租主人。他在这里开了一家客栈,远离尘嚣,纵情于山水之间。
逃离
在大城市生活久了,难免会有一些麻木的感觉。躯体日渐臃肿,思想日渐迟钝,情感也越来越沉入深深的心底,外面包着一层厚厚的硬壳,似乎很久都没有感动过。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周而复始地过着,我们也仿佛进入了一个轮回中,不得解脱。
只是我都还记得,在似乎并不是很久远的过去,身体是充满活力的,思想是灵动敏锐的,情感是柔软鲜活的。那种感觉真好!
只能逃离吧?我选择了婺源。
婺源是所谓“中国最美的乡村”,但我并没有对那些景点抱什么希望。我知道,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那些美好的东西早已被冲跑了,剩下的估计和城市里的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层厚厚的、僵硬的躯壳而已。
好在婺源很大,有成百上千个村子。
必然中的偶然,我来到了花园村,遇见了九思堂。
村子很美,山环水抱,山清水秀。宅子很雅,原是清末茶商所建,使用至今,房主年前才搬入新居,正好租给我用,租期40年。
宅子最有特色之处在于木雕,人物众多,栩栩如生,尤为难得的是保存完整。婺源的木雕经历文革,几乎破坏殆尽,尤其是人物,头部基本都被砍掉,百不存一。我在婺源去过的村子,不下百数,但如此完整精美之人物雕刻,不过两三栋而已。
宅子是吸引我的原因之一,环境也是原因之一,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民风。
花园村并非景点,故此民风仍旧古朴。这并非个案,在婺源但凡没有作为景区的村落,其民风明显好于景区。和村民交流闲谈,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而乡村的生活方式与生活内容,对于我也有很大的吸引力。
正因此,我毫不犹豫地租下了九思堂。
这大半年来,婺源让我体会到自己真实和快乐的存在。上山采茶、采蘑菇、挖竹笋、摘杨梅…… 下河游泳、摸田螺、乘竹筏、玩漂流……
游古宅,闲叙轶闻旧事;探野景,惯看飞瀑青松;访逸友,习做笔墨纸砚;品闲心,且观耕读渔樵;鸣虫盈耳,曾思童年山野;繁星满天,可忆旧时银河;春花秋叶,夏雨冬雪,无一时不蕴几分情趣;纸伞木雕,歙砚徽墨,无一物不显几分雅怀;徽饶古道,上千年川流至此;宋明理学,数百载积淀于今;更有百般景致,千种风物……
够了,够了,乱花渐欲迷人眼啊!
其实,我要的不多,不过是一分真情、一分闲心、一分逸趣。并于这真情闲心逸趣中,寻觅一个真我;真我中,期冀一种忘我;忘我中,存留一份自我。
我也知道,自己无法割舍城市,毕竟自己的家在那里,自己的家人在那里,自己的事业在那里。不过,有了真情、有了闲心、有了逸趣,在哪里还不都一样吗?
逃离,其实也是一种回归……
第二篇:心中若是桃花源
心中若是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很喜欢这样一句话,生命是一场虚妄。其实,我们每一个人不都是在人生的道路是跋涉。在真实的笑里哭着,在虚幻的梦里笑着。许多事看着看着就看淡了,许多泪流着流着就流干了,许多人聚着聚着就聚散了。
浮生若梦,梦如人生。人生究竟是真实还是虚幻,也许很多人都曾经有过这个问题,也许也曾静心思考过。然而,生活就是那么的滑稽,有时它让你飘飘欲仙,有时却狠心的撕扯你,遍体鳞伤,无力反抗。我们每个人都曾哭过笑过,爱过恨过,后悔无力过,悲痛欲绝过;也曾风光无限,也曾万众瞩目。但是,过去的辉煌早已随风飘去,连带着奋斗与汗水,苦涩与不甘。一切都已经从头开始。
Everything is going well at this moment.如果曾经不如意亦或是想去证明自己,如果曾经幻想改变自己却被生活改变,如果对现在的自己不甚满意,那就尝试去改变自己。改变其实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也没有那么空洞,但改变必须从现在或下一刻开始。只是一念,只是一个动作,只是一个习惯,都是一种改变。强大的人之所以强大的原因,就是因为他们有野心,有决心,有恒心。
Never give up!犹记得初中时班主任说过的一句话,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重复做。虽然,这句话的正确与否有待商榷。但显
而易见,它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坚持是成功不可或缺的条件。事实上,现在许多人平凡的原因,就是没有坚持。曾见证过无数的人几天前信誓旦旦,说要怎样怎样,几天后早已把自己的话抛到天边去了。不知道看了多少本励志书,不知道听过多少催人泪下的演讲,不知道多少次想着,这一次我一定要改变自己,让别人刮目相看。回首往事,过眼云烟,奈何奈何啊!养成一种好习惯很难,但是改掉一种坏习惯更难。时间就像是吃人的野兽,一口一口,吃掉你的激情,吃掉你的憧憬,吃掉你向往的美丽人生。
最软弱的,是人;最坚强的;也是人。曾经我认为,环境什么的,对我的人生没有多大的影响。我的出身,我的起点,我周围的人和事,我所生活的城市家庭,都无所谓。如今,我才发现,我错了。氛围其实相当的重要,这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感染,一种相互的支持和鼓舞。因为如果在一堆疯子中,你是唯一一个清醒的人,或许别人会把你当成疯子。就好像众人皆醉我独醒一样,时间会慢慢将你推向那滚滚浪涛之中,随其波,逐其流。所以,在这个时候,毅力就尤其重要了。
然而,如何去实现呢?计划是关键的一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可以尝试每一天都写一个计划,或者在心中想想。不必过于细致死板,思考今天我必须完成什么,估计一下可行性,最好要有一定的预留。
停留是刹那,转身时天涯。
第三篇:心中的桃花源
心中的桃花源
夜,郁郁不睡,忽见明月当空,遂起身出行。借以月光指引,不知所踪。忽见一飞船大门敞开,似有邀客之意,便欣然起行。
机器启动,而船内则空无一人,似有落寞之感,但好在旁边有各大行星之伴,按照轨道运行,虽有规律,但却毫无束缚之感。我暂忘学习之压力。
时光飞逝,我来到名曰“太阳村”的星球。远远望见大片的花海,似是梅子黄时。到达村口,飞船大门自动敞开。漫步在柳叶轻拂的羊肠小路上,我看着一道道似杜家之枫,陶家之菊,王家之梅,白家之草的美景,我倍感亲切。天上有凤凰飞过,地面有灵狐狂奔,时不时还传来悠扬的乐声。真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见”。
不久,错落有致的高楼映入眼帘。一座座摩天大楼高耸入云,一条条宽阔马路洋溢超现代气息。路上的人看起来与我无异,但他们用不解的目光看着我,使我倍感无措。就在此时,迎面走来一身着红色鲜艳反光长裙的漂亮女士,礼貌问道:“请问,您就是此次太阳村邀请的贵宾月小姐吗?”过往的人们停住了脚步,好奇地望着我。“嗯……我是月,可是……”噢!天啊!我真的是贵宾吗?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那就是您了!我就是您此次和谐安宁地球村之旅的向导——零。”她激动地说,做了一个请的手势,让我受宠若惊。我不好意思地说:“您还是叫我月吧!”
“也许看起来我们和人类没有什么区别,但我们却是机器人。我们的身体和人类无异,可是因为我们的脑子里有一个小芯片,所以思维比人类敏捷的多。看,我身上的这条裙子,是纯天然的柔软钻石制造而成,它可以在白天吸收热量,晚上使我们冰凉的身体保持温暖。”零兴奋地说道,“当然,这里还有许多你看起来新奇的地方,让我慢慢介绍给你。哦!对了,你能来参加此次之旅是鉴于你的各方面压力太大,才让你来这里放松一下的。现在,我带你去参观一下我们这里唯一的一所学下吧。我们所有人都是从这里毕业的!”说着,在我向往的神情中,我们加速前进,来到了一朵巨大的含苞欲放的荷花之前,使我顿生“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之感。“我们这里的学生可以从出生起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没有人会约束他们,任他们自由发挥。至今还没有一个人作出有损村落的事呢!”她的脸上挂满了自豪的神情。我们慢慢走向了花苞的顶端。“这就是本校的图书馆。”说着,她便随手推开了门。台阶有上有下,无限延伸,每层书架上都有包装精美的书籍。然而里面却无人管理。零在前面出现的椅子上坐下,顺便帮我注册。她告诉我,这里的气味识别系统会为来到这里的人提供提前预定的服务。而且,只要我默想资料的主要内容,心里感应器就会通过自动隐现系统把最贴切的书送上。在这高级图书馆里,我读到了从未听闻过的知识。“看不完可以拿回家,不用办手续的。”零补充道。
不知过了多久,地球村我已逛的八九不离十了。零不舍地送给我一张卡片,我也对她笑笑,但她却转身跑开了,我明明看见她的眼里有液体在涌动。我信步乡村走去,打开卡片,只见上面写着:
天是透明的,因为雨慢慢地停了,因为风轻轻地吹着,所以我想念你了。
心是透明的,因为我不想隐藏了,因为你对我笑了,所以都无所谓了。
以后的日子多珍重!
永远的朋友:零
我想不久后的我们就会再次相遇。猛然觉得绿荫不减来时路,还添得黄鹂四五声。
飞船的门自动关闭,我被送回。依旧是月朗星稀之夜,但心情却大相径庭。吾感陶潜之所见,遂作此文以记之。
第四篇:心中的桃花源
心中的桃花源
作者 杨雅迪单位 海城高中高二十四班姓名 徐欢欢 每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方净土,那里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风景,那里有抚平我们伤痛的泉水,那里有承载我们理想的风,却是一个别人不能污染,即使进去也不复得路的地方。
现代世界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界,诸多事物层出不穷,让人目不暇接。当然,其中有好的事,也有坏的事。我们没有能力阻止不好
事情的发生,却有能力捍卫心中的那方净土,保持它的干净和美好。
如果有两件事,你只有能力记住其中一件,你会选择哪一个?一件是中国航天上的又一大飞跃——天宫一号与神州八号飞船的成功对接;一件是药家鑫的杀人案,想必你怎么也不会愿意记得那个让人无法容忍的药家鑫吧!因为那会污染你的心灵,让你找不到去那片世外桃源的路。
古人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因为淡泊与宁静会使那片桃花源更美丽,更引人注目。还记得有个陶渊明吗?他为了使自己心净而隐居南山,他独在东篱采菊,独在山下种豆,在无人处畅饮,他在自己心灵的桃花源内避乱。他的心是那样得纯净,于是才有了一个“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陶渊明。
是啊!心中总有那么一方净土承载着心灵的伤痛。曾几何时,我们也奋斗在书桌旁坚守着自己的梦;也为自己的失败而伤心、疯狂。
在这时,心中的那方净土便是为你洗去浮躁、洗去疲惫的泉,让你能够躲在那里休养生息,诉说着不为人知的秘密。
有一颗纯洁无暇的心,就好像有了一个可以依托的桃花源:这里有欢歌的小鸟;这里有蔚蓝的天空;这里有可以放心的食物;这里有我们想拥有的快乐。有人说,王勃只是一个不懂世事的诗人,他辜负了都督的美意,可是谁曾想过,正是他的一颗纯洁的心,正是他的不愔世事,才造就了一代才子,才能让他留名青史,留下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只因为他的心中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正是这片心中的桃花源,让伤痕累累的他可以放心地休憩,惬意地吟诗,豪迈地放歌。
诗人李白“斗酒诗百篇”,也正是因为在他的心中有一方属于自己的桃花源,这才使得他能够不畏权贵,使得他能有资格让贵妃捧墨,力士脱靴,使得他不愿向权势屈服。这也使的李白有大量的时间游览名山大川,才能写出“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样的千古名篇。
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方净土,任外界黄沙漫滚,朔风凛凛,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便可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第五篇:与世无争,心中桃花源
与世无争,心中桃花源
尘埃落定,万物俱寂,暗夜又来临了!尘世的喧嚣,纷乱的思绪都随着夜的来临消散。
不去想尘世的烦恼;不去看生活的琐碎;不去听嘈杂的足音。卸下所有的伪装,独自享受这月下的宁静。月色很美,月光很柔,透视着人的心灵,荡涤着思想,细细地去聆听内心的声音。
一切那么坦然,无欲无求!世人苦苦寻找的陶渊明笔下的那片净土,它在哪?我想桃花源不就在心中吗?与世无争,看花落花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多么恬淡自然!
人在闹世,脱不了红尘,每天有这么个时间,放下戒备,去触摸这静夜,去研读心境,去谅解利益争斗,去感恩人事美好,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