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轼黄庭坚吃面条
典型写作案例:“苏轼与黄庭坚吃面条”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北宋党争,苏轼被贬谪至南疆,羁宦于千里之外,数度转徙。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也受到了牵连,于徽宗初年被贬至广西宜州。在上任途中,黄庭坚与从海南归来的苏轼相遇于梧州与藤县之间。师生二人相叙,见路旁有卖面条的小摊。于是一同就食。面条粗粝涩口,黄庭坚还是慢慢咀嚼,慢慢下咽;苏轼却极为快速地把面条吃完了。望着黄庭坚良久,苏轼说:“九三郎,你何必去咀嚼它呢?”说完,留下尚未回过味来的黄庭坚,苏轼大笑着起身而去。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哲学意蕴的片断,在这里,吃面条只是个表象,据此可见苏轼与黄庭坚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其实,这则材料的下面已给出了这则材料的题旨提示:“吃面条只是个表象,据此可见苏轼与黄庭坚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据此可知,文章的立意应是“体悟人生的态度”。在构思时应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材料的限制性——要求理解材料,以“两人体悟人生的不同态度”为切入点,不能脱离“人生态度”这个中心。二是它的开放性——既可以从黄庭坚的角度肯定“咀嚼”苦难的人生态度,也可以从苏轼的角度肯定旷达的人生态度;还可以辩证地看待,客观地评价两人的人生态度。
不管从哪个角度构思,都要求独立思考,力求使作文能成“一家之言”;立意要有积极意义;内容尽量写出“真我”,不写“假大空”。
佳作示例一:
接受,是一种豁达
浩淼的大海接受了波涛的汹涌与厮杀,于是更显出包容与深邃;广袤的草原接受了冬天的凛冽与肃杀,于是更显出坦然与祥和;同样,人只有接受了苦难的磨炼与洗礼,方能升华精神,平息灵魂。
接受,是一种豁达。
一粒沙,无意间进入了贝的体内。撕裂的剧痛和割心的难受,贝,没有拒绝。月升了,又落了;潮涨了,又退了。贝躺在软软的河床上,微微地翕张着,没有悔恨,没有怨言,只有一份淡定的接受。终于,在一个月色皎洁的夜晚,贝,吐纳了一个关于珍珠的故事。
一粒沙,便是一支关于苦难的心曲。一份从容的接受,便成了一段珍珠的传奇。
在这个世界上,成功与苦难总是并存的。人总是在一次次接受苦难的过程中成长的。
喜欢看史铁生的书,对他的印象是定格在那一方地坛中。那个喜欢摇着轮椅去地坛看树、听风、静默的年轻人,双腿残疾,他也曾失落,也曾感到不公和无助。
看了他的《设计命运》,才若有所悟。苦难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才会使人格和境界有一个质的跃升。
那个喜欢在海棠树下张望的男孩,那个曾经易怒而对母亲肆意发火的青年,那个摇着轮椅在北京城寻找逝去童年痕迹的史铁生,把苦难当作一剂良药,接受,咽下,于是活出了一份生命的豁达。
喜欢看雨洗后的青山。暴雨来临之际,乌云密布,天地昏暗,偶尔有归家燕子的剪影和低低的鸣叫。一阵乌云翻滚过后,暴雨霎时倾泻而下,紧一阵,疏一阵,拍打着青山。而青山的无言与坦然常常令我感动。风雨逝去,纵然折断了几根枝,吹落了一些叶,青山却更显青翠。它以接受的姿态,显示了它的不惧与坚守。于是,山更青,树更绿„„
人,要像这青山。
请接受生活吧!包括所有的不快与痛苦。相信,它终将使你的人生更从容,更淡定,更豁达。
评点
这是一篇从肯定黄庭坚“咀嚼”苦难的人生态度角度构思的习作。贝舍沙最终孕育出珍珠、史铁生接受苦难活出了一份生命的豁达和青山接受暴风雨的洗礼更显青翠几个事例的成功运用使文章颇具说服力。此外,对事物的独特感悟,以及整句和散句、长句和短句的灵活运用也使得文章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佳作示例二:
让苦难,随波而去
每一朵花都将经历风雨,一阵摇曳震荡之后,有的或许会跌下枝头,与叹息一同归于尘土;有的则仍旧傲立枝头,将微笑留给果实。
同样,每一条人生之路,也可能迂曲多阻,或遇虎豹当道,或遭骇浪当头。只是,当一些人抱着山石哭泣悲伤之时,另一些人已经挺起胸膛,撇下苦难,向着更光明的方向迈进。
苦难是人生的分水岭,乐观的人翻越而去,不再回头;悲观者则抱膝长叹,迍邅不前。其实,其间不管多么巉峻多么艰险,只要翻过这些山峰,背面就可能有山路,或蜿蜒曲折或笔直如箫,通向成功。
是的,山的那头,夕阳下,黄昏的天地金黄灿烂;就在天际,那青山与红霞相交处,正在演绎凤凰的涅槃,正在上映浴火的重生。
然而,就是这么一道道坎,伤透了多少人的心?它们的阴霾遮住了多少人的视线?有多少人没能挣出纠缠的曲线,又有多少人终其一生都抑郁彷徨!
福克纳在他的小说中说道:他们在苦熬。许多人确实在苦熬、、他们幻想,假如架起柴火,把苦难放在瓮里煮烂,也许就会做出一道生命的好汤——可是,他们错了。他们用一生的心血熔化苦难,最终的结果是,苦难称心如意地将他们沦为钳奴,他们的生命,只不过是永不停歇地为苦难本身编织嫁衣。
走出苦难!
正像罗马一位诗人所说的:昨日之余,积于身,累于心,既如此,何不抛开苦难,忘记心中的痛楚!
《红楼梦》描绘了一个悲剧的世界,可是并非所有人都似黛五那般弱不禁风。在一片花丛当中,我们也找到了湘云这朵笑傲风霜的花儿。她的身世并不比黛玉好,不仅襁褓之中父母违,还受青春守寡之磨难。然而,我们从她的风谈玩笑当中,看不到忧愁的影子、接踵而至的苦难并不能改变这个豪爽的女子,她始终坦然潇洒地笑对人生。
回眸历史,雨井烟垣,也诈,我们真该比苦难随波而去。就像苏东坡吃面条的慨叹:九三郎,你何必去咀嚼它呢?花落就落了吧,抛下苦难,放一声旷达的仰天长啸!
评点
这是与前一篇立意不同的习作、就像本文所肯定的苏东坡旷达的人生态度一样,文章的內容也有一种大气、洒脱的特点,读采让人产生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罗马诗人名言和《红楼梦》内容的引用,给文章增添了说服力。不少句子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如“他们幻想,假如架起柴欠,把苦难放在瓮里煮烂,也许就会做出一道生命的好汤——可是,他们错了他们用一生的心血熔化苦难,最终的结果是,苦难称心如意地将他们沦为钳奴,他们的生命,只不过是永不停歇地为苦难本身编织嫁衣”,比喻贴切、形象、生动,耐人寻味。
笑对人生
沧海横流,白浪翻涌,自信的海涛不再念念不忘那翻越崇山峻岭的艰辛,只为汇入汪洋的峥嵘岁月,无垠的海为它提供编织未来的舞台。
流连花丛,翩然起舞,多姿的蝴蝶不再唠叨化蝶那一瞬间的苦痛,湛蓝的天空任她自由飞翔,勾勒华美的人生曲线。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智慧的人们不再咀嚼过去的挫折,美好的明天又是新的开始。聪明的人们总把自己放在最佳状态,笑对人生,迎接生命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只有明白生命真谛的人们才能书写大我的风采,那么,请笑对人生吧!
笑对人生,需要有直面困苦的勇气。需要我们将看似惨淡的人生经营得熠熠生辉!
面对那碗粗砺涩口的面条,他坦然咽下;面对人生的无数次贬谪,他长笑以对。这是怎样的一种豁达!被贬黄州,他东坡煮酒;被贬儋州,他赋诗和陶。得志时,他兴修西湖水利为国为民;失意时,他饮酒赋诗自得其乐。这是怎样的一种从容!苏轼以其笑对人生的淡定态度赢得了人们的认同和尊敬。
她因患小儿麻痹症而告别多彩的童年,她因遭遇车祸而下半身完全瘫痪,她因遭遇破产而产生过轻生的念头,但这些都已经褪为历史。如今的李丽是广为大家学习的“湖南张海迪”!坚强与她的生命一起成长,身体被命运抛弃,心灵却唱出强者之歌。在丽爱天空下,她用爱心绘出最美的轨迹。李丽的生命因她的笑容与勇气而愈发精彩!
智者是不怕苦难的,因为他们用豁达与从容洗去了一切悲苦。
笑对人生,还需要有超然物外的心胸,在平凡中成就伟大。
还记得那位与老马与山歌为伴的邮递员么?那执著于平凡的岗位在艰苦条件下一干便是20年的王顺友。他的笑容深深地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他纯朴的歌声承载的不是寂寞而是对生命的满足。谁说伟人一定要在卓越的岗位成就非凡的事业!王顺友用他坚定的信念与敬业精神诠释:平凡也能成就伟大,笑容终能战胜苦难!
笑对人生,更需要我们有坚定执著的信念,迎接未来,回报社会。
笑容,是苗乡的月亮,照亮李春燕行医在大山的路;笑容,是党的理论精髓,指引方永刚从北国漠河到南疆哨卡传播自己的信仰;笑容,是飘扬的军旗,让杨业功披千里冷月寒星,望一路鼓角莲营,即使身在关山外,梦里犹伴兵车行;笑容,是心中厚重的道德支持成龙为公益事业奉献的激情。
笑对人生,涤荡出最澄澈的心灵;
笑对人生,谱写出最绚丽的未来;
笑对人生,成就至真、至诚、至善的真我风采!
第二篇:宋诗(苏轼与黄庭坚诗歌)比较
其七
(宋诗)
《初到黄州》
《次韵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一)
——谈二者的宋诗特征及风格差别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唐代的确是一个“菁华极盛,体制大备”1的时代,然面对唐诗的极盛,宋人并没有一味循其声貌体制,而是在继承吸收唐人以及前人的诗艺基础上,又另辟蹊径,形成了与唐音面貌迥然有异的宋调,并且成绩斐然,差可以与唐诗比肩。于是乎,唐宋诗之争便成为了一大公案,历来诗论家持论不一,褒贬各异,而唐宋诗之争也历经数代、争论未已。张毅主编的《宋代文学研究》中的“宋诗学研究(上)”一章中对此有一甚为详备的阐述,对南宋时期、金元时期、明代、清前后期的唐宋诗论争做了一个总括式的介绍和评说,同时也介绍了20世纪以来近现代学者对唐宋诗的研究状况2。在论争和探讨中,宋诗的特征逐渐被认知、开掘开来,宋代严羽于《沧浪诗话》中言简意赅地指出其与唐诗“直是气象不同”,并且将其特征归结为“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4。此说虽并不全面,且严羽是在其“诗主盛唐”的诗学思想下言及的,但“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的确在很大程度言中了宋诗的特征,成为了后世论宋诗的经典。今人钱钟书先生以体性之异论唐宋诗之别,别具慧眼、甚为精到,指出“唐诗、宋诗,亦非仅朝代之别,乃体格性分之殊。天下有两种人,斯分两种诗。唐诗多以丰神情韵擅长,宋诗多以筋骨思理见胜”5,并且在《全宋诗》序中称道宋诗的“流派之众多,内容之充实,艺术之精湛”;程千帆先生也提出“唐诗近风,主情,宋诗近雅,主意”7,缪钺先生在其《论宋诗》中,对唐宋诗的差异作了详细的区分“唐诗以韵胜,故浑雅,而贵蕴藉空灵;宋诗以意胜,故精能,而贵深折透辟。唐诗之美在情辞,故丰腆;宋诗之美在气骨,故瘦劲。”8并以芍药海棠,寒梅秋菊等一系列物类作譬喻来说明之,并且说“盖唐人尚天人相半,在有意无意之间,宋人则纯出于有意,欲以人巧夺天工矣”,并且就“用事、对偶、句法、用韵、声调”诸端对宋诗的特征作了详细的论述。
概言之,宋诗的特征是和唐诗迥然有异的,并且也是丰富多样的,且不同时 129
沈德潜:《唐诗别裁·凡例》,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第1页
张毅主编:《宋代文学研究》之第四章:宋诗学研究(上),北京出版社,2001年版 3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144页 4 同上,26页 5 钱钟书:《谈艺录》(补订重排本),三联书店,2001年,第3页 6 钱钟书:《全宋诗》(钱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页 7 程千帆:《全宋诗》(程序),第5页 8 缪钺:《论宋诗》,《宋诗鉴赏辞典·代序》,上海辞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3页 9 同上,第4页 期的宋诗,不同作家的宋诗,其风格特征也是不同的。而苏轼和黄庭坚皆为北宋的诗文大家,并称为“苏黄”,是宋诗的代表人物。然而,由于性格、才识、经历等不同,两人诗歌的特征也是颇为不同的,这一点,已经被历代诗论家所体认,下面,我们通过对其具体诗歌的赏析来看其差异。
初到黄州(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这首诗写于元丰二年底(1079),苏轼得脱“乌台诗案”之狱,被贬为检校尚书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并于次年抵达黄州。从此诗的题目便可以看出,这是苏轼初到黄州时所作。这个背景是甚为重要的,观苏轼一生,很早就成为了文坛领袖,并且最初在仕途上也甚为得意,然其后却在新旧党争中备受排挤倾轧,而乌台诗案则给了诗人沉重的打击,以至于一时间他甚至认为自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写下了“是处青山可买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而出狱后又被贬谪至黄州,且到了黄州之后,他所受的迫害还没有结束,在黄州,苏轼“困踬之甚,出口落笔,为见憎者所笺注。儿子自京师归,言之详矣,意谓不如牢闭口,莫把笔,庶几免矣。”残酷的文字狱已经让诗人饱尝了仕途的凶险,而贬谪之地又有严密的监控,这些都导致苏轼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张毅在《苏东坡小品》中指出“贬谪黄州,是苏东坡思想和创作的重要转折点,可以以此为界,将其一生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他那种谈笑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那种经历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和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创作个性,是在贬谪黄州之后才真正树立起来的。”2而苏轼自己也在《与子明兄一首》中说到:“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世事万端,皆不足介意。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3 于是这一时期,苏轼身上早期的那种豪放雄奇渐渐积淀成清旷澹和,追求平淡自适。思想的转变,反应到文学创作上,便是其创作的重心“由对社会政治的关注转向对出处生死等人生问题的思考。在社会政治危机四伏、仕途风浪险恶的情况下,庄佛思想促使1 123 苏轼:《黄州与人五首》,《苏轼文集》,卷60,中华书局,1986年版,1846页
张毅:《苏东坡小品》前言,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
苏轼:《与子明兄一首》,《苏轼文集》卷60,1832页 作家转向心灵的自我体认,转向内省”1。而苏轼的思想又是糅合了儒释道,这让他得以超脱于世俗之上而又与人世并无阻隔,敏锐地感知人世冷暖炎凉而又不为世态丑恶凶险所击倒。对于世间的穷苦凶险磨难,苏轼感受得甚为深切、痛切,而儒家的进取、道家的齐一以及释氏的融通在他身上汇融,使他身处逆境时会感到悲伤而又不会绝望。他的感受是真切的、丰富的、复杂的,而正是这些真切的丰富的复杂的感受给了他诗文上的灵动鲜活,而哲思又带来了其境界上的超脱和清旷,于是他的诗歌往往是有着深刻的思理而又蕴含着真切深厚的感情,是一种富有情韵的议论。他诗歌的风格是很多样的,面对不同的景物和人事,他的感情是不同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各异的,面对挚友亲朋,他表现出无比的深情;面对美好的景物,他表现出热爱和赞美;而面对险恶的处境,他则往往以一种调侃的戏谑的态度来面对,这首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首句言“自笑平生为口忙”,一个“自笑”将一份无奈和自嘲用看似豁然、不在意的态度表达出来,面对“老来事业转荒唐”的打击,诗人并不是作哀凄忿怨语,而是“自笑”,自我调侃为“平生为口忙”,并且用了“平生”“老来”来追溯生平,似乎是一个暮年老人在回顾自己的一生,不知情者不免会认为苏轼此时已至老年,果真是“老来”,而实际上,苏轼当时仅四十多岁,正当不惑之年,然仕途险恶,让诗人的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化,于是诗人戏称是“老来”,虽是嘲戏之语,却也不免实有一种心态的“老来”。为“口”忙,则是一语双关,暗示出自己因口舌而导致的祸端。此两句用戏谑的口气写自己所受的贬谪之灾,用语浅显易懂,感情也是内敛的,以戏谑语将不满怨愤平平常常地道出,完全不同于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的激越和震惊,而这也是和当时整个宋代士人的内敛心态息息相关的,不同于唐人面貌,体现出宋诗的平淡特征,并且又写得别有寓意、意味深长。
颔联“长江”两句,转向了对黄州地理位置的描写,“知”“觉”二字,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意识,面对被贬谪的处境,诗人所知的所觉的却是鱼之美味,笋之脆香,能于僻远的环境中发现其中美好的事物,这缘于诗人之主观情感,以我观物,物著我之色彩。
“逐客” 两句用典事而不显生硬呆板,只要稍稍知道此故事的人便会欣然 1 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5年,101页 会心,同与诗人一笑以解嘲。苏轼之于用典,是“以故为新”1的态度,《诗人玉屑》中说“东坡最善用事,既显而易读,又切当”2。这一联十分写得诙谐有趣,里面有幽默的调侃也有无奈的自嘲,“不防” “例作”将被贬谪的不满用戏语的形式写出,且由自己的被贬谪,想及历史上曾被贬谪的诗人,虽时空不同、朝代更迭,而诗人的不幸命运却总是不期然而然地重合,一种历史的大悲哀大不幸油然而出,并且又不以怨愤语道出,表达的甚是诙谐巧妙。东坡尝自得于自己的“一肚皮不和时宜”,黄庭坚亦訕其“东坡文章妙天下,其短处在好骂” 3,然苏轼的“不和时宜”大都以一种幽默的诙谐的调侃的嘲讽兼自嘲的口气表达出来,且其才力宏赡,自可以随意而又恰切的资取故实,无怪乎被誉为“苏眉山天才俊逸,潇洒风流,嬉笑怒骂,皆成文章;又因坡学力宏赡,无入不得。” 4
最后两句亦是以戏笔写出,写自己于世无济,徒费官家俸禄——压酒囊而已。表面上似是调侃自己的尸位素餐,而实际上则表明自己的官职只是徒有其名而已。且当时官员应得之俸禄又仅以“压酒囊”也就是废酒袋来代替,这又被苏轼巧妙地拿来幽它一默,面对己位之有名无实、所得之物的无用,诗人的心情自可想而知。
纵观全诗,语言通俗明白,风格诙谐幽默,而所用典事易懂而又恰切,增加了幽默讽刺效果,感情是平淡内敛而又别有深意的,用戏谑语写自己的贬谪遭遇,掩藏其后的是一种深层次的悲凉悲哀,给人以自我解嘲、苦中作乐之感,有强烈的主体色彩,很具有东坡诗的特征。
次韵蓋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一)(黄庭坚)
仕路**双白发,闲曹笑傲两诗流。故人相见自青眼,新贵即今多黑头。桃叶柳花明晓市,荻芽蒲笋上春洲。定知闻健休官去,酒户家园得自由。
这一首诗,时间也是元丰二年(1079),当时黄庭坚35岁,仍在北京任国子监教授。首先看其题目,就有明显的宋诗特征。宋人有大量的唱和诗,并且多有用“次韵”所和的诗,也就是按原诗的韵及韵脚次序和的诗(也叫步韵),而这就需要对诗人在诗歌用韵声律等形式技巧方面的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翻开黄庭坚 12 苏轼:《题柳子厚诗二首》,《苏轼文集》卷67,2019页
魏庆之:《诗人玉屑》,四库全书本,集部诗文评,1481— 3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山谷集》卷19,四库全书本,集部别集类,1113—186页 4 薛雪:《一瓢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108页 的诗集,可以看到里面有大量的次韵诗,由此也可见鲁直之于诗律技艺上之能事。
观鲁直的经历和其思想,则远不如苏轼之复杂,鲁直一生虽于仕途上不甚得意,但也并无受到大的打击,经历也较为简单,而他在诗艺上却甚为观点鲜明且身体力行地付诸创作实践。
鲁直自言“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1 并且在主张作诗“无一字无来处”的同时,又强调“夺胎换骨”,并且强调要多读书、读的精深,强调学问和功力。许总在其《宋诗史》中写有“奇峭兀立的黄庭坚”一章,对黄庭坚的诗歌创作和
2其诗学理论有详细的阐述,多出新意而不循旧说,但其中也不免有过誉之嫌。而“点铁成金”“夺胎换骨”则为鲁直明确标榜的诗歌作法,在其创作中也体现的最为鲜明,从这首诗中便可窥一斑。
首先是用典。山谷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其诗歌创作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大量的用典。用典概可分为两端,一为前代旧事,一为前人诗文成辞。在本诗中,“青眼”“黑头”即为前代旧事,而“白发”“闻健”“酒户”“自由”则化用前人诗句成辞,且细细查之,的确是几乎每字都可找到其出处,诗人把这些典事巧妙地组织在一起,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不管是否做到了“点铁成金”“夺胎换骨”(窃以为这首诗中的典故化用的虽不太显生硬,却并未做到此等化境),却的确在用典技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大量用典也是宋诗的一个显著特征,尤其是自山谷后,用典更为繁富,虽然有不少因用典恰切而生彩的佳作,但也因此出现了大量纯是堆彻典故卖弄学识的诗作。即使是山谷诗文,也不免此弊病,苏轼即在赞其诗文“如蝤蛑、江瑶柱,格韵高绝,盤飱尽废”的同时也说到“然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 3。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中也对黄庭坚的用典有详细的论述,虽评价稍有贬低,但也很大程度上言及了其用典的弊病。4
其次看造句、用律及炼字。这首诗句意严谨,用字精工,如“闲曹”“诗流”等语显然为人力精心锻造而成,而“仕途**双白发”和“故人相见自青眼”又采用了拗律,而拗律是山谷诗的一大特点。颈联写的尤为典型,由写人事转向了 12 黄庭坚:《答洪驹父书》,《山谷集》19卷,四库全书本,1113-186
许总:《宋诗史》第四章,重庆出版社,1992年版苏轼:《书黄鲁直诗后二首》,《苏轼文集》卷67,2122页 4 钱钟书:《宋诗选注》,三联出版社,2001版,162,163页 秀美的自然景物,对仗工整,且造境清新,“明”“上”两个动词的运用,使诗境变得生动,格调也明快起来,并且又巧妙地衔接了前后诗句,让整首诗都紧紧围绕“休官”这个诗题展开,而围绕诗题组织诗作的结构也是山谷诗的一大特点。
此外,这首诗的感情也是内敛沉静的,但在表达上却是一层又一层,多方有意经营,不是感情的激情熔铸倾泻,而是一种迂回曲折的“吞咽”。
整首诗很明显地体现了宋诗的以学问为诗,讲究诗艺技巧的特点,多处用典,用字精工,造语谨严,在感情上并不是婉而动人,而是一种思绪的迂折表达,没有意境上的浑融玲珑,而是以意造境。
统观这两首宋诗,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在宋诗中,那种诗歌的一唱三叹之调大大减弱甚至消失了,诗歌中的感情既不是沉着痛快,也非优游不迫,而是一种以意为主,讲究思理的深微细致,感情由外露、热烈转为内敛,平淡;造语也非浑然天成,而是多方构造组合,且用语多有出处,化用语多,自作语少(这一点以山谷为典型),且所用语多瘦硬,不再是唐诗中的那种含蓄蕴藉,而多直切,这些都很好地体现了唐宋诗的差别以及宋诗的特征。
这两首诗,一为“东坡体”,一为“山谷体”,虽然同为以意为主的宋诗,但由于诗人的性情、才力、经历不同,也造成了这两首诗风格上的差异。在诗作的结构上,苏轼更多的是以气运笔,纵横开阖,并无一定之规,而山谷则往往围绕诗题来组织结构,用力经营,颇有法度可寻。在用事用典上,苏轼“胸有洪炉,金银铅锡,皆归熔铸;其笔之超旷,等于天马脱羁,飞仙游戏,穷极变幻,而适如意中所欲出”1,并且其所用典事多是众人所熟谙易懂者,且所用之典故恰与诗意诗境协,非纯为用典而用典,而是身处于一定的境地时,自然而然与某一典事相合,遂自然发而为诗,不但恰切更能增其神妙,如“逐客”两句便是如此;而山谷则是典事众多,几乎是“无一字无来处”,大大地提高了用典的技巧和范围,但有时候也不免造成诗意的晦涩和阻隔,纯为学者之诗,为一般人所费解。且在山谷身上,用典往往是其习惯之必然而非诗意诗境所必需,不免受人讥诮诟病。自情感言,这两首诗的感情都是平淡内敛的,所表达的内容也都是贬谪、休官之类,而二者又都不作怨愤语,但苏轼的感情是自然流露,并无遮掩,只是以一种戏谑嘲讽的口气道出,在自嘲的同时也顺带着将世事嘲讽了一番,在看似满 1 沈德潜:《说诗晬语》,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231页 不在乎的表面下隐藏着不满和嘲讽,是苦中作乐的自我解嘲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鲜明地体现了苏轼的个性,而山谷的感情则是吞咽式的,一层层表述,多方有意经营,表达得迂回曲折,虽然也有些许调侃在里面,但总体上情绪是温和的,并无太多嘲讽不满在里面,且虽然在诗句诗律上处处可见诗人的主观营造之功,但山谷的主观情绪却是幽晦不明、消隐于诗中的。
总的来说,苏轼往往是以天才笔力纵横,“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1,能做到不烦绳削而自和;而黄庭坚则是多重学识功力,“荟萃百家句律之长,究极历代体制之变”2。而天才使气难摹,法度体制则易学,故黄庭坚开启了江西诗派,尤为明显地体现宋诗的特征,故莫砺锋在《江西诗派研究》中提出,当时诗坛上创作成就最高的是诗人是苏轼,但最突出最集中地显示宋诗特色的诗人却是黄庭坚3,此言确然。
苏轼:《书吴道子画后》,《苏轼文集》卷70,2210,2211页
丁福保辑:《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478页 3 莫砺锋:《江西诗派研究》,齐鲁书社,1986年版
第三篇:黄庭坚名言
黄庭坚名言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很多优秀的名言吧,名言是人们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的.提炼和总结。那什么样的名言才算得上是经典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黄庭坚名言,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黄庭坚名言11、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2、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3、海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
4、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5、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6、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7、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
8、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
9、贫贱交情富贵非。
10、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山一昧凉。
11、自成一家之言,谓之本色。
12、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是至公。
13、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14、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
15、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
黄庭坚名言21、"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2、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黄庭坚
3、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复》
4、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烟滕。——黄庭坚《寄黄几复》
5、此身天地一蘧庐,世事消磨绿鬓疏。毕竟几人真得鹿,不知终日梦为鱼。——黄庭坚《诗·黄庭坚诗选》
6、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黄庭坚
7、黄鲁直云:”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黄庭坚《黄庭坚文集》
8、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山一昧凉——黄庭坚
9、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黄庭坚《清平乐》
10、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黄庭坚《水调歌头·游览》
11、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黄庭坚
12、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黄庭坚《鹧鸪天》
13、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黄庭坚
14、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黄庭坚《清明》
15、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黄庭坚《茶词》
16、子瞻堂堂,出于峨眉,司马班扬。金马石渠,阅士如墙。上前论事,释之冯唐。言语以为阶,而投诸云梦之黄。东坡之酒,赤壁之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解羁而归,紫微玉堂。子瞻之德,未变于初尔,而名之曰元佑之党,放之珠厓儋耳。方其金马石渠,不自知其东坡赤壁也。及其东坡赤壁,不自意其紫微玉堂也。及其紫微玉堂,不自知其珠厓儋耳也。九州四海,知有东坡。东坡归矣,民笑且歌。一日不朝,其间容戈。至其一丘一壑,则无如此道人何。——黄庭坚《东坡先生真赞三首》
17、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黄庭坚
18、胸中洒落如光风霁月——黄庭坚
19、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黄庭坚《南歌子·槐绿低窗暗》
20、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黄庭坚
21、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黄庭坚《望江东》
22、妙语益难忘——黄庭坚
23、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是至公。——黄庭坚
24、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间。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黄庭坚《牧童诗》
25、一种风流气味,如甘露、不染尘凡。——黄庭坚《满庭芳》
26、海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黄庭坚
27、桃花人面各相红,不及天然玉作容。总向风尘尘莫染,轻轻笼月倚墙东。——黄庭坚《次韵梨花》
28、老夫之书,本无法也——黄庭坚
29、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黄庭坚
30、贫贱交情富贵非——黄庭坚
31、自成一家之言,谓之本色——黄庭坚
32、"轻裘缓带多公暇,公独奈何犹不乐。——黄庭坚《次韵任公渐感梅花十五韵》"
33、晓日成霞张锦绮。——黄庭坚《题安福李令朝华亭》
34、寄黄几复黄庭坚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黄庭坚《寄黄几复》
35、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清风明月无人管,并做南楼一味凉。——黄庭坚
36、戏马台南追两谢,驰射,风流犹拍古人肩。——黄庭坚《定**·次高五藏使君韵》
37、夜半解围灯寂寞,樽前翻却酒阑珊。——黄庭坚《观叔祖少卿奕棋》
38、竹外桃花三两枝芳草萋萋鹦鹉洲露从今夜白书中自有颜如玉只是近黄昏青春作伴好还乡昨日之日不可留悠悠我心志在千里处处闻啼鸟——黄庭坚《骚客拾兰蕙》
39、世上滔滔声利间,独凭棋局老青山。心游万里不知远,身与一山相对闲。——黄庭坚《观叔祖少卿弈棋》
第四篇:白象干吃面调查方案
市场调查方案
一、前言
干吃面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说是必不可少但也是不可或缺的一类食品。近年来,山西各大高校的招生人数有着逐年上升的趋势,因此大学生在山西很多行业市场的消费地位也在不断提高。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在山西消费市场上占据着不可估量的地位,他们对山西的经济发展也是不可忽略的。
干吃面作为一种速食,消费群体广泛,所以大学生对干吃面的需求量是很大的。近日,白象新推出的花生夹心脆将进军本校市场,为了了解该干吃面在本校的行销环境,制定相应的广告策略及营销策略,预先进行本校干吃面市场调查显然大有必要。
二、调查目的了解目前的干吃面市场状况,为白象花生夹心脆干吃面进军大学生市场提供依据。
三、市场调查内容
(一)消费者
1、消费者统计资料(性别、年级、系部等)
2、消费者日常消费形态(花费、习惯、看法等)
3、消费者购买形态(购买地点、购买什么、选购标准等)
4、消费者理想干吃面描述
5、消费者对干吃面广告促销、包装的反应
6、消费者对本产品的反馈意见
(二)市场
1、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内及校区周围便利店、超市数量和销售状况
2、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目标市场消费者需求及购买力状况
3、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市场潜力测评
4、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目标市场销售通路状况
(三)竞争者
1、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校区及周围便利店、超市所拥有干吃面的种类、数量
2、目标市场中各种干吃面的销售状况
3、干吃面市场中各类品牌的销售状况
4、各类品牌干吃面的广告和营销策略
四、调查对象及抽样
随着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大学校园消费越来越受到重视,市场潜力无限。目前,大学校园里超市、便利店众多,为了使白象花生夹心脆干吃面更好地进军大学校园,我们选择了山西煤炭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抽样调查,学院分为南区和北区,我们针对目标消费者,点面结合,有所侧重。
调查对象:(1)消费者:南区和北区的在校学生。
(2)竞争对手:校园超市、便利店等的同其他品牌的干吃面。
五、市场调查方法及调查单位确定原则
本次对干吃面市场调查主要应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法、拦截访问法、文献调查法、入户调查法。
调查人员要求:
1、仪表端庄、大方
2、对将要进行的调查方式必须充分准备,要具有应对突发状况的预备方案
3、举止谈吐得体、态度亲切、热情,具有把握活泼气氛的能力
4、要具有认真负责、积极主动地调查热情
六、市场调查程序及安排
第一阶段:初步市场调查阶段
2第二阶段:计划阶段
制定计划
审定计划
确定、修正计划
第三阶段:资料准备
问卷设计
问卷调整、确认
问卷印制
第四阶段:实施阶段
问卷调查
电话访问
文献调查
入户访问
拦截访问
第五阶段:研究分析报告阶段
数据研究分析整理
报告书写
报告打印
七、经费预算
方案打印:
报告打印:
问卷打印:
文件袋:
电话访问(话费):个小时2013.1.7 一天2013.1.7 一天2013.1.8 两天2013.1.9一天2013.1.112元1.5元24元2.5元10元 —1.10
白象花生夹心脆(试吃):10元
资料查询(网络):10元
合计:60元
八、小组成员确定及工作安排
小组人数:10人
分工合作:制定总体方案10人
调查项目、调查问卷的设计、修改和制作5人负责,全部参与入户调查2人负责,全部参与
拦截调查2人负责,全部参与
电话调查2人负责,全部参与
文献调查2人负责,全部参与
问卷调查2人负责,全部参与
统计调查资料全部参与
分析调查结果、撰写调查报告
全部参与
第五篇:《清平乐》(黄庭坚)最终版
《清平乐》(黄庭坚)教案
清平乐
【教学目标】 1.了解黄庭坚。
2.掌握意境分析题与手法鉴赏题的技巧。3.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寄托。【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春天一派朝气、生机勃勃的景象。古代诗人最喜春天,但春天却又是稍纵即逝的美景,大多诗人借写春表达一种惜春、惜时的情感。今天我们共同走进黄庭坚的《清平乐》看看他是如何惜春的。
二、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所选是一首悼春词。词人少年得意,中进士,任校书郎,修撰神宗皇帝的“实录”,又以诗文受知于苏轼,并为江西诗派开山大师。
2.写作背景:徽宗崇宁二年(1103),党祸已起,后因新党重新执政,作者政见偏于保守,晚年屡遭贬谪,有诗题为《十二月十九日夜中发鄂诸,亲旧携酒追送,聊为短句》,这“十二月”是崇宁二年(1103)十二月,黄庭坚至崇宁童年二月才过洞庭,五、六月间方抵达广西宜州贬所。此送春词作于贬宜州的翌年,即崇宁四年(1105)。同年九月黄庭坚便溘然长逝于宜州贬所。这首词写于被贬之时,此词的内容是“惜春”,而实际是影射时局。词人借伤春悼春来抒写暮年无为的感慨。
三、文本赏析:
(一)一读诗歌,整体感知。
1.阅读注解,掌握词意。
春天回到了哪里?找不到它的脚印,四处一片沉寂。如果有人知道春天的消息,喊它回来同我们住在一起。
谁也不知道春天的踪迹,要想知道,只有问一问黄鹂。那黄鹂千百遍地宛转啼叫,又有谁能懂得它的意思?看吧,黄鹂鸟趁着风势,飞过了盛开的蔷薇。
【思考1】这首词的题材是什么?——惜春。
【思考2】全文的线索是什么?寻春:自行寻春——请人唤春——询问黄鹂。
【思考3】词人为什么要寻找春的踪迹?结果如何?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关键词在于“寂寞”。
(二)二读诗歌,评品赏析。
【鉴赏1】这首词写春天,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在哪里?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在“归”、“行路”、“唤取”、“同住”、“踪迹”等词语上。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鉴赏2】词人思想感情的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结合全词分析所使用的层深手法。
春归无行路(寂寞伤春)→若有人知(假设希望)→春无踪迹(更加失望)→问取黄鹂(最后希望)→无人能解(彻底绝望)。觅春思春伤春之情层层深化。
【鉴赏3】感情的变化反映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此词为惜春之作,全词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与追求。《清平乐》(黄庭坚)教案 【鉴赏4】你认为本词构思中最有境界(趣味)的词句是哪些?请简单赏析。
“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欲唤春归来同住的奇想,有童稚的天真,唯其“稚”,故艺术地强化了诗意的穿透力。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向黄鹂询问,而黄鹂无语,且因风而逝。又一童话的联想,传达出一个永无答案之谜。暗示伤春的永无慰藉,表现出伤春是人类终极烦恼这么一个主题。
有情与无情的对立和童趣的想象与联想,是此作美学魅力的源泉;精心地捕捉形象并人情味地加以表现,是此作成功的奥秘。
(三)三读诗歌,总结归纳。
这是一首惜春词,表现作者惜春的心情。上片惜春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下片惜春之无踪影可以追寻。用笔委婉曲折,层层加深惜春之情。直至最后,仍不一语道破,结语轻柔,余音袅袅,言虽尽而意未尽。作者以拟人的手法,构思巧妙,设想新奇。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上片开首两句“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以疑问句,对春的归去提出责疑,春天回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连个踪影也没有,一个“归”字,一个“无行路”,就把春天拟人化了。“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两句,转而询问有谁知道春天的去处,要让他把“春天”给叫喊回来。这是一种设想,是有意用曲笔来渲染惜春的程度。使词情跌宕起伏,变化多端。
下片过头两句,把思路引到物象上,“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既然无人能知道春天的去处,看来只好去问黄鹂了,因为黄鹂是在春去夏来时出现,它应该知道春天的消息。这种想象也极为奇特,极富情趣。后两句“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这是对现实的描述。上面想象春天踪迹,也许黄鹂可以知道,然而嘤嘤鸟语,谁人能解?它不过也是自然中的一小生物而已,仅看一阵风起,它便随风飞过蔷薇花那边去了。于是春之踪迹,终于无法找寻,而心头的寂寞也就更加重了。
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全词构思新颖委婉,思路回环反复;笔情跳脱,风格清奇;语言轻巧,淡雅饶味;有峰回路转之妙,有超轶绝尘之感。
(四)【总结】黄庭坚词的特色:
A平淡朴实,委婉含蓄。B构思新奇巧妙。C多转折而层层深入。附:板书设计
理清思路 思春(归何处)
由现实到幻觉
惜春(无行路)
唤春(归来住)
清平乐
寻春
惜春
问春(知踪迹)
由幻觉到现实
解春(蔷薇开)
惜春(不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