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二年级古诗训练
初二年级“古诗文积累与运用”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诗句与原文相同的一项是()
A.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现。
B.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C.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D.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载。
2、下列语句与原文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环堵萧然,不敝风日;短褐穿结,单瓢屡空,宴如也。
C.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3、下面四句诗中,反映我国古代民风民俗的一句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B.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C.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D.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4、想象一下,《春》中“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里钻出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下边的诗句中与它描写的画面最接近的一句是()
A.春风又绿江南岸
B.浅草才能没马蹄
C.风吹草低见牛羊
D.草色遥看近却无
5、选择适当的词句填入下面一首词的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
清平乐(晏殊)
金风细细。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
,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
A.叶叶梧桐坠
紫薇朱槿花残
B.清水出芙蓉
孤云独去闲
C.桃李阴阴柳絮飞
秋草独寻人去后
D.疏松影落空坛静
日暮东风怨啼鸟
6、选择适当的词句填入下面一首词的空缺处,正确的一项是()水调歌头(黄庭坚)
瑶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无数,枝上有黄鹂。我欲穿花寻路,直入白云深处,浩气展虹霓。只恐花深里,红露湿人衣。,拂金徽。谪仙何处,无人伴我白螺杯。我为灵芝仙草,不为朱唇丹脸,长啸亦何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归。A.桃花春水绿,水上鸳鸯浴。
B.坐玉石,倚玉枕。C.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D.春日游,杏花吹满头。
7、下面是李清照的一首《如梦令》词,可惜不完整,请你选出补充正确的选项: 昨夜风疏雨骤。浓睡不消残酒。,却道“海棠依旧”。,?应是绿肥红瘦!
A.我欲因之梦吴越
知否
知否
B.试问卷帘人
知否
知否 C.睡起不胜情
人静
人静
D.试问可否依旧
无踪
无寐
8、下面写了中秋月亮的一项是()
A.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B.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C.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9、下面对“鱼”的描写的句子出自不同的诗文,将它们配对后正确的一项是()①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②桃花流水鳜鱼肥。③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⑤《与朱元思书》⑥《渔歌子》⑦《惠崇〈春江晚景〉》⑧《答谢中书书》
A.①⑥——②⑦——③⑤——④⑧
B.①⑤——②⑥——③⑦——④⑧ C.①⑧——②⑤——③⑥——④⑦
D.①⑧——②⑦——③⑥——④⑤
10、将下列诗句按春夏秋冬景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③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A.②④③①
B.④③②①
C.①④③②
D.③②①④
11、下列诗词中并非以动写静的一项是()
A.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B.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C.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D.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12、下列诗句不是写“长江”的一项是()
A.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C.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D.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荫里白沙堤。
13、下列诗句中全是写春天的一项是()
A.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B.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C.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14.下面是陆游的一首词,它吟咏的对象是()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A.咏菊花
B.咏杏花
C.咏梅花
D.咏芍药
15.下面是顺序被打乱的七言律诗的后四句,请你根据相关的诗歌知识,选出排序正确的一项()
①三顾频烦天下计
②长使英雄泪满襟
③两朝开济老臣心
④出师未捷身先死 A.③①②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二、填空默写
1.江山代有才人出。(赵翼:《论诗》)2.
,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3.落红不是无情物。(龚自珍:《己亥杂诗》)4.前不见古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5.,关山度若飞。(《木兰诗》)6.,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7.策之不以其道,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韩愈:《马说》)8.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9.古代送别诗中,有很多情景交融的佳句,虽只字未提送别,笔端却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就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分别写出来。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中国诗词体现了丰富的酒文化,请你写出含“酒”字的诗三句。①
。②
。③。
11.李商隐《无题》一诗中,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诗句是:。
12.唐朝陆龟蒙《别离》诗中有“丈夫非无泪,不洒离别间”的诗句。如朋友远行,你借用王维的“,”这两句送别则略显伤感,不妨用王勃的诗句“,”来表达一种豪迈的情怀。13.写出表达了老当益壮的豪情的两句古诗词并写出作者。
①
,(作者:)②
,(作者:)
14.怀才不遇的人常用《马说》中的两句话慨叹:。而杜牧在《赤壁》一诗中借史抒怀,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
15.从我们学过的诗词中写出两句含“雁”字的句子。①
。②
。16.《观书有感》一书中作者读书心得的诗句是:。
17.《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运用了典故的两句诗是: 18.崔颢的《黄鹤楼》: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
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19.诗人笔下的景物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请在学过的唐诗中找出含有“风”“花”“雪”“月”的诗句各一句。
20.人生少不了“取舍”,陶渊明“舍”的是官,取的是“志”,只是矢志不渝,就是 “。”也乐在其中。请写出《归园田居》中诗句填在横线上。
四、默写全诗。1.《春夜洛城闻笛》(李白);2.《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
开放式默写训练(部分)
1、写出两句与船有关的古诗句:
2、写出你喜欢的两句描写春天的古诗词:
3、写出饱含悠悠不尽之情思的送别诗句:
4、写出一句咏莲的古诗文:
5、写出两句有关思乡的古诗词:
6、写出两句与春花有关的古诗句:
7、写出两句与春风有关的古诗句:
8、写出两句与春草有关的古诗句:。
9、写出两句与春雨有关的古诗句:
10、写出含“雪”的一句文言诗词:
11、写出含“柳”的一句古诗词:
12、写出咏梅的两句文言诗词:
13、写出一句含“秋”的古诗词:
14、写出一句含“鸟”的古诗词:
15、写出一句含“山”的古诗词:
16、写出一句含“日”的古诗词:
17、写出一句含“云”的古诗词:
18、写出一句含“海”的古诗词:
19、写出两句与长江有关的古诗词:
20、写出两句与黄河有关的诗词:
21、出两句描绘边塞风光的古诗词:
附答案:
1、①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2、①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②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①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②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①接天莲叶无穷碧②出淤泥而不染
5、①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②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①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③晚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①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②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③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8、①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②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9、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③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①楼船夜雪瓜州渡②独钓寒江雪③纷纷暮雪下辕门
11、①蛾儿雪柳黄金缕②客舍青青柳色新③柳暗花明又一村
12、①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②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③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3、①八月秋高风怒号②塞下秋来风景异 ③我言秋日胜春朝
14、①山光悦鸟性②千山鸟飞绝③月出惊山鸟
15、①悠然见南山②关山度若飞③一览众山小
16、①日月之行②日照香炉生紫烟③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17、①不畏浮云遮望眼②云横秦岭家何在③白云千载空悠悠
18、①海上生明月②以观沧海③直挂云帆济沧海
19、①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②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0、①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②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③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注:“河”,特指黄河。)
21、①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③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第二篇:初二年级作文训练
如何进行初二年级学生的作文教学
李维博
一、学会写作记叙文
在这一学期里,记叙文的写作仍然是训练的重点。往往学生在写作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只是泛泛地说,不能举出具体的事例。别管是写人的还是记事的文章,一般离不开具体实际的事,泛泛地说,没有说服力,写出来的文章不会感人。那么如何写好记叙文呢?
第三篇:初二年级[定稿]
初二年级组决心书
为创建一流的品牌初级中学,为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再创我校中考辉煌。在中考最后冲刺阶段,我们初二年级生地信息技术全体任课教师向学校领导郑重做出以下承诺,并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一、郑重承诺
中考目标:保三争二
二、具体措施
1、精诚团结,通力合作,齐抓共管,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2、坚定信念不动摇,不达目标不罢休,时刻保持最佳的竞争状态。
3、全体教师精诚团结,齐心协力,在今后的生地教学、复习过程中,分秒必争,科学计划,目标细化,真抓实干,力求实效。
4、精心钻研教材和考纲,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努力实现学校下达的生地会考目标。
三、初二生地会考,我们的感觉可以概括为八个字“意义重大,形势严峻”。
意义重大是因为:
第一、这两科的会考成绩要纳入我们明年升学考试成绩。生地两科会考的成败与否,对我们明年整个升学的影响可见一斑。第二、生地会考是初中阶段会考的起始战。打好这一仗,可
第四篇:人教版初二年级英语Unit7课后训练
人教版初二年级英语Unit7课后训练
一、用括号中动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Wouldyoumind______________________(clean)yourroom?
2.Couldyoupleas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lean)yourroom?
3.Whydontyou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lean)yourroom?
4.Whyno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lean)yourroom? 5.Please___________________(clean)yourroom?
二、连词成句。
1.yourroom,mind,clean,would,yo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getannoyed,I,when,talktome,someone,reading,Iam,whil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togetaSnoopydoll,fortwohours,inline,stood,w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小编为大家提供的初二年级英语Unit7课后训练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牛津译林版八年级英语unit5随堂训练
最新仁爱版初二英语unit8随堂测试:topic3
第五篇:初二语文古诗
1、《长歌行》赏析
作品简介:
“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的乐府规模较大,其职能是掌管宫廷所用音乐,兼采民间歌谣和乐曲。魏晋以后,将汉代乐府机关所搜集演唱的诗歌,统称为乐府诗。
汉乐府创作的基本原则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它继承《诗经》现实主义的优良传统,广阔而深刻地反映了汉代的社会现实。汉乐府在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表现在它的叙事性方面,其次,是它善于选取典型细节,通过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其形式有五言、七言和杂言,尤其值得重视的是汉乐府已产生了一批成熟的五言诗。流传下来的汉代乐府诗,绝大多数已被宋朝人郭茂倩收入他编著的《乐府诗集》中。
今译:
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
常恐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
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零百草的道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白白地浪费,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
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著露水,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
2、《野望》赏析
译文:
在黄昏的时候,我伫立在东皋村头怅望,彷徨徘徊心中没有主张。
每一棵树都凋谢枯黄,每一座山峰都涂上落日的余晖。
放牛的儿童骑着小牛回家,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相识,心情郁闷于是长声歌唱《诗经》中“采薇采薇”的诗句。
赏析:
《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
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熟读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
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佺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
作者介绍:
王绩:590(一说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隋末举孝悌廉洁科,授秘书省正字,出为六合丞。简傲嗜酒,屡被勘劾。时天下已乱。遂托病还乡。其后浪迹中原、吴、越间。唐初,曾待诏门下省、任大乐丞。后弃官归田,躬耕东阜。其诗多写田园山水,淳朴自然,无齐梁藻饰雕琢之习,对唐诗的健康发展有一定影响。有《王无功集》五卷。《全唐诗》存诗一卷。
3、《早寒江上有怀》赏析
[译文]:
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江上分外寒冷。我家在曲曲弯弯襄水边,远隔楚天云海迷迷茫茫。思想的眼泪在旅途流尽,看一叶孤帆在天边徜徉。风烟迷离渡口在何处?茫茫江水在夕阳下荡漾。
[题解]:
本诗是诗人离开长安东游吴越留滞江上而作的思乡诗,诗真切描写江上早寒的凄清景色,描写诗人船上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态,表现了诗人怀乡思归的无限怅惘之情和人生失意的郁闷。
这是一首抒情诗。根据诗的内容看,大约是作者漫游长江下游时的作品。当时正是秋季,天却相当寒冷。睹物伤情,不免想到故乡,引起了思乡之泪。再加以当时作者奔走于长江下游各地,既为隐士,而又想求官;既羡慕田园生活,而又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因而此诗流露的感情是相当复杂的。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这两句是写景。作者捕捉了当时带有典型性的事物,点明季节。木叶渐脱,北雁南飞,这是最具代表性的秋季景象。但是单说秋,还不能表现出“寒”,作者又以“北风”呼啸来渲染,自然使人觉得寒冷,这就点出了题目中的“早寒”。
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处身于这种环境中,很容易引起悲哀的情绪,所谓“悲落叶于劲秋”(陆机《文赋》),是有一定道理的。何况远离故土,思想处于矛盾之中的作者呢!
这是一种“兴”起的手法,诗很自然地进入第二联。作者面对眼前景物,思乡之情,不免油然而生。“襄水”,亦即“襄河”。汉水在襄阳一带水流曲折,所以作者以“曲”概括之。“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这个“隔”字,已透露出思乡之情。作者家住襄阳,古属楚国,故诗中称“楚云端”,既能表现出地势之高(与长江下游相比),又能表现出仰望之情,可望而不可即,也能透露出思乡的情绪。“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看来句意平淡,但细细咀嚼,是很能体味到作者炼句之妙、造意之苦的。
如果说第二联只是透露一些思乡的消息,带有含蓄的意味,而又未点明;那么第三联的“乡泪客中尽”,不仅点明了乡思,而且把这种感情一泄无余了。不仅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盼望着自己的归去,遥望着“天际”的“归帆”。家人的盼望,自然是假托之词,然而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了。
“迷津欲有问”,是用《论语•微子》孔子使子路问津的典故。长沮、桀溺是隐者,而孔子则是积极想从政的人。长沮、桀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嘲讽孔子栖栖遑遑、奔走四方,以求见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双方是隐居与从政的冲突。而孟浩然本为襄阳隐士,如今却奔走于东南各地(最后还到长安应进士举),却是把隐居与从政的矛盾集于一身,而这种矛盾又无法解决,故以“平海夕漫漫”作结。滔滔江水,与海相平,漫漫无边,加以天色阴暗,已至黄昏。这种景色,完全烘托出作者迷茫的心情。
本诗二、三两联都是自然成对,毫无斧凿痕迹。第二联两句都是指襄阳的地位,信手拈来,就地成对,极为自然。第三联“乡泪”是情,“归帆”是景,以情对景,扣合自然,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最后又以景作结,把思归的哀情和前路茫茫的愁绪都寄寓在这迷茫的黄昏江景中了。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赏析
张丞相即张九龄,也是著名的诗人,官至中书令,为人正直。孟浩然想进入政界,实现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给予引荐。他在入京应试之前写这首诗给张九龄,就含有这层意思。这首诗洞庭湖写得气势浩瀚。
诗的前四句写洞庭湖壮丽的景象和磅礴的气势,后四句是借此抒发自己的政治热情和希望。
开头两句交代了时间,写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浑然一体,景象是阔大的。“涵”,有包含的意思。“虚”,指高空。高空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太清”指天空。“混太清”即水天相接。这两句是写站在湖边,远眺湖面的景色。三四两句继续写湖的广阔,但目光又由远而近,从湖面写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笼罩在湖上的水气蒸腾,吞没了云、梦二泽,“云、梦”是古代两个湖泽的名称,据说云泽在江北,梦泽在江南,后来大部分都淤成陆地。“撼”,摇动。“岳阳城”,在洞庭湖东北岸,即今湖南岳阳市。西南风起时,波涛奔腾,涌向东北岸,好象要摇动岳阳城似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有的版本作“气吞云梦泽”),读到这里很自然地会联想起王维的诗句:“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整个城市都飘浮在水面上,微风吹起层层波澜,遥远的天空都在水中晃动。它们真有异曲同工之妙。
面对浩瀚的洞庭湖,自己意欲横渡,可是没有船只;生活在圣明的时世,应当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但没有人推荐,也只好在家闲居,这实在有愧于这样的好时代。言外之意希望对方予以引荐。“济”,渡的意思。“辑”,船上的桨,这里也是借指船。“端居”,闲居;“圣明”,圣明之时,这里指太平时代。最后两句,说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那些垂竿钓鱼的人,却白白地产生羡慕之情。古代俗语说,“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诗人借了这句谚语来暗喻自己有出来做一番事业的愿望,只怕没有人引荐,所以这里说“徒有”。希望对方帮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间自然流露出来的。
5、《黄鹤楼》赏析
作者简介:崔颢,(?—754),汴州(今河南开封)人。开元十年进士及第,曾出使河东节度使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丞、司勋员外郎等职。足迹遍及江南塞北,诗歌内容广阔,风格多样。或写儿女之情,几近轻薄;或状戎旅之苦,风骨凛然,诗名早著,影响深远。
诗词释义:过去的仙人已经驾着黄鹤飞走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荡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看见悠悠的白云。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有一片碧绿的芳草覆盖。天色已晚,眺望远方,故乡在哪儿呢?眼前只见一片雾霭笼罩江面,给人带来深深的愁绪。
《黄鹤楼》赏析: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记李白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崔颢此作,为之敛手,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传说或出于后人附会,未必真有其事。然李白确曾两次拟此诗格调作诗。其《鹦鹉洲》诗前四句说:'鹦鹉东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与崔诗如出一辙。又有《登金陵凤凰台》诗亦是明显地摹学此诗。为此,说诗者众口交誉,如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这一来,崔颢的《黄鹤楼》的名气就更大了。
黄鹤楼因其所在之武昌黄鹤山(又名蛇山)而得名。传说古代仙人子安乘黄鹤过此(见《齐谐志》);又云费文伟登仙驾鹤于此(见《太平寰宇记》引《图经》)。诗即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现以无作有,说它'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现世事茫茫之感慨。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适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此诗前半首用散调变格,后年首就整伤归正,实写楼中所见所感,写从楼上眺望汉阳城、鹦鹉洲的芳草绿树并由此而引起的乡愁,这是先放后收。
前人有'文以气为主'之说,此诗前四句看似随口说出,一气旋转,顺势而下,绝无半点滞碍,黄鹤,二字再三出现,却因其气势奔腾直下,使读者'手挥正弦,目送飞鸿',急忙读下去,无暇觉察到它的重叠出现,而这是律诗格律上之大忌,诗人好像忘记了是在写'前有浮声,后须切响'、字字皆有定声的七律。试看:首联的五、六字同出'黄鹤';第三句几乎全用仄声;第四句又用'空悠悠'这样的三字煞尾;亦不顾什么对仗,用的全是古体诗的句法。这是因为七律在当时尚未定型吗?不是的,规范的七律早就有了,崔颢自已也曾写过。是诗人有意在写拗律吗也未必。他跟后来杜甫的律诗有意自创别调的情况也不同。看来还是知之而不顾,如《红楼梦》中林黛玉教人做诗时所说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在这里,崔颇是依据诗以立意为要和'不以词害意'的原则去进行实践的,所以才写出这样七律中罕见的高唱入云的诗句。沈德潜评此诗,以为'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千古之奇'(《唐诗别裁》卷十三),也就是这个意思。倘只放不收,一味不拘常规,不回到格律上来,那么,它就不是一首七律,而成为七古了。此诗前后似成两截,其实文势是从头一直贯注到底的,中间只不过是换了一口气罢了。这种似断实续的连接,从律诗的起、承、转、合来看,也最有章法。元杨载《诗法家数》论律诗第二联要紧承首联时说:'此联要接破题(首联),要如骑龙之珠,抱而不脱。'此诗前四句正是如此,叙仙人乘鹤传说,额联与破题相接相抱,浑然一体。杨载又论颈联之'转'说:'与前联之意相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疾雷之喻,意在说明章法上至五、六句应有突变,出人意外。此诗转折处,格调上由变归正,境界上与前联截然异趣,恰好符合律法的这个要求。叙昔大黄鹤,否然已去,给人以渺不可知的感觉;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历历在目,萋萋满洲的眼前景象,这一对比,不但能烘染出登楼远眺者的愁绪,也使女势因此而有起伏波澜。《楚辞•招隐士》曰:'王孙游分不归,春草生分萋萋。'诗中'芳草萋萋'之语亦借此而逗出结尾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意思。末联以写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不可见的境界,这样能回应前面,如豹尾之能绕额的'台',也是很符合律诗法度的。
正是由于此诗艺术上出神入化,取得极大成功,它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就是可以理解的了。
6、《送友人》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动人肺腑。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出告别的地点。诗人已经送友人来到了城外,然而两人仍然并肩缓辔,不愿分离。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这两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首联即写成工丽的对偶句,确是别开生面;而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诗笔挥洒自如,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
中间两联切题,写离别的深情。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离人就要像蓬草那样随风飞转,到万里之外去了。此二句表达了对朋友飘泊生涯的深切关怀。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不拘泥于对仗,别具一格。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却又写得十分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同时,诗人又巧妙地用“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天空中一抹白云,随风飘浮,象征着友人行踪不定,任意东西;远处一轮红彤彤的夕阳徐徐而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隐喻诗人对朋友依依惜别的心情。在这山明水秀、红日西照的背景下送别,特别令人留恋而感到难舍难分。这里既有景,又有情,情景交融,扣人心弦。
尾联两句,情意更切。“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是写了分离时的动作,那么内心的感觉如何呢?诗人没有直说,只写了“萧萧班马鸣”的动人场景。这一句出自《诗经•车攻》“萧萧马鸣”。班马,离群的马。诗人和友人马上挥手告别,频频致意。那两匹马仿佛懂得主人心情,也不愿脱离同伴,临别时禁不住萧萧长鸣,似有无限深情。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李白化用古典诗句,著一“班”字,便翻出新意,烘托出缱绻情谊,可谓鬼斧神工。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的流水,火红的落日,洁白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璀璨。班马长鸣,形象新鲜活泼。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这正是评家深为赞赏的李白送别诗的特色。
7、《秋词》赏析
赏析:
刘禹锡,字梦得,是我国唐代著名的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诗篇。其作品《陋室铭》为人们所熟知。一生经历坎坷。因王叔文案被贬为连州刺史,又接连被贬为朗州刺史、和州通判。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朗州后所作。诗人一改传统秋词的凄凉情调,赞美了秋天的开阔明丽,反映出诗人乐观情绪和不屈的斗志。
首句,从自古诗家词人逢秋而悲落笔,道出了诗人们对秋天的悲凉心绪,倾诉悲凉寂寞之感。一个“悲”字写尽历代诗人逢秋之心境,为下文诗人写出与众不同之笔铺垫。
第二句,诗人直率坦言,喻“秋日似春朝”,一个“春”字点出富有朝气,充满生机与活页纸力,恰与前句的“寂寥”形成鲜明比照,一下子放射出诗人乐观向上的心态,不因秋景之衰而气竭,也不因仕途的不顺而自馁。
第三句,借景抒情,以秋日晴空为背景,用“一鹤”正振翅冲破云层,翱翔天空来托物言志,借鹤而写离开“樊笼”复返自然,摆脱羁绊的欣喜跃然纸上。写景开阔明丽,令人精神爽朗,耳目为之一新,这是一只多么洒脱自在,奋发向上的鹤啊!
尾句,“引”字不仅有独树一帜,标新立新之效,还具有矢志不移的傲骨,更有“鲲鹏展翅九万里”的远大志向。
全诗落笔恢弘,从遥远的时空下笔,一幅“秋日晴空”既给悲秋者以肯定,又不落俗套地点化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写景为言志作铺陈,在一片开阔美丽的景色之中吐露自己的意图,这种大开大阖之作在唐诗之中也不多见。
8、《鲁山山行》赏析
译文:
恰恰和我爱好山野风光的情趣相合,山路崎岖时高时低。
一路攀登山峰,不断变换美好的姿态,幽深的小路,令孤独的我曾经迷路。
傍晚,霜落下的时候,熊已爬到树上,树林清静下来,鹿悠闲地在溪边饮水。
人家都在哪里?云外传来一声鸡叫,仿佛在回答。
赏析
这首诗是由北宋大诗人梅尧臣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梅尧臣是宋诗开山祖师,首联:看见了山野非常喜爱,心中很满足,群山连绵起伏的,时高时低,一个惬字,足以体会出当时作者的心情,颔联:优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静的小路上,仿佛走进了迷宫似的。一个迷字,说明诗人当时被路高迷糊了的优雅心情,颈联:霜落了下来,隐隐约约好象看见熊在上树,鹿在喝水,独特的视觉感受,让读者如临其境。尾联巧妙的运用了设问手法,写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语境,移步换景,一幅原生态的画面映入眼帘,表达出诗人超脱,淡泊的闲适恬静心态
作者介绍:
梅尧臣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皇佑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身。官至尚书都官员外郎。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注重诗歌的形象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象,意于言外。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在北宋诗文革新运动中与欧阳修、苏舜钦齐名,并称“梅欧”、“苏梅”。刘克庄在《后村诗话》中称之为宋诗的“开山祖师”。著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本。
9、《浣溪沙》赏析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这是一幅多么幽美宁静的山林景致啊!首七字既点出游清泉寺时的时令,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浸”字与“皋兰被径兮,斯路渐”(《楚辞•招魂》)中的“渐”字一样,均有“蔓延”之意。兰草此际始出“芽”,其芽尚“短”,但生机勃勃,长势很快,已由岸边蔓延至溪水中矣。杜鹃啼声凄婉,本是易引发羁旅之愁的。但作者此际漫步溪边,触目无非生意,浑然忘却尘世的喧嚣和官场的污秽,心情是愉悦的。兼之疾病始愈,有医者相伴游赏,故杜鹃的啼叫亦未能搅乱作者此时之清兴。总之,上片只是写实景,其内心所唤起的应是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回味,这就引出了下片的对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汉•《长歌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而作者此际面对着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非如道教徒所企求的“返老还童”,乃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所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白居易《醉歌》诗有“谁道使君不解饮,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诸句,乃嗟老叹衰之词也。作者尾句反用其意,认为即使到了暮年,也不应有那种“黄鸡催晓”、朱颜已失的衰颓心态,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此前,作者于熙宁六年(1073)曾有诗云:“江边身世两悠悠,久与沧波共白头。造物亦知人易老,故教江水向西流”(《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三)。乃是在钱塘潮来江水回流时所生发的感慨,与此词旨趣有相近之处。但当时作者是自请外任,以太常博士直史馆的头衔到美丽富庶的杭州作通判,是京官下派作地方官,仕途失意之感并不浓。此时则是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因此,此词下片所表现出来的对青春活力的呼唤,对老而无为的观点的否弃,便显得尤为可贵。可以说,这种在“命压人头不奈何”的逆境中的乐观奋发的精神,是苏轼之所以受到后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nbs, p;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赏析
这首诗是绍熙三年(1192)十一月陆游退居家乡山阴时所作,是年六十八岁。这首诗的大意是:我挺直地躺在孤寂荒凉的乡村里,自己并不感到悲哀,还想着替国家守卫边疆。夜深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见自己骑着披着盔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
同陆游的许多爱国诗篇一样,这首诗充满爱国豪情,大气磅礴,风格悲壮。
当诗人在六十八岁高龄,一身病痛,孤独地躺在荒凉的乡村里,他会想起很多往事。人生匆匆近百年,回首过往,感慨颇多,幼年时的理想,青年时的挫折,中年时的抱负,老年时的失意都会像过眼烟云一样在心头闪现。
少年时在家庭中父亲对自己的爱国主义熏陶,和自己“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气,青年时科举考试时因才华过人而导致被权臣除名的挫败,中年时,短暂军旅生活的体验和出任朝廷重臣的踌躇满志,老年时作为主战派,受投降打击排挤独居乡村的凄凉寂寞,都会带着深深的山河破碎家国飘摇的烙印,一齐向心头袭来。
当时,金人南侵,宋朝丢失了大半壁江山,诗人由于主张对金作战而被罢官回乡,僵卧孤村,失意之思,经历之悲,病体之痛,家国之愁,似乎已穿越岁月时空,飘飘悠悠,在身边蔓延。然而,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悲愁中,诗人笔锋一转,写出了“僵卧孤村不自哀”,这“不自哀”三个字,便把个人之失,一己恩怨,小我之痛,暂且放在一边。是啊,在山河破碎,家国沦落,半壁江山尽陷金人的铁蹄之下面前,个人的得得失失又算得了什么呢?接着一句“尚思为国戍轮台,”一扫低落的情绪,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便跃然纸上。
这种磅礴之气报国豪情伴随了陆游的一生,当南宋皇帝偏安江南,朝中士大夫纷纷在江南的小桥流水中风花雪月、吟诗颂词之时,陆游无时无刻不在想着北伐,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祖国的统一,虽屡受投降派的谗毁排挤,始终矢志不移。
如今眼看家国飘摇,山河破碎,虽已病痛缠身,保家卫国的理想不渝,爱国激情始终在胸膛内涌荡,铁马冰河的梦想会在病痛的头脑中出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人在风雨洒落的夜晚,做梦都在想着,一身戎装,骑着战马,跨越北国冰封的河流,同敌人在疆场厮杀。对于一个伤病缠身的老人,在将近古稀之年,犹有如此豪迈的梦想,真是可歌可叹。在他的这种豪迈的梦想之下,激荡的该是怎样的激情与豪情?
这是怎样的一个梦啊,没有和平,有战场、厮杀、呐喊,他也许曾梦到过李广站在冰河边长啸,也许曾梦到过卫青在最前线厮杀,可能还梦到过霍去病在敌区的纵深处驰骋,这些令匈奴丧胆,在疆场上建功立业的人,是他追寻的榜样。
在他心中,大丈夫不能像李广、卫青、霍去病一样建功立业,青史留名,若得以快马扬鞭,纵横北国冰河,收复失地,虽不能留名千古,亦无憾。
是梦,而非梦,这是诗人现实中的理想在梦中的体现。
然而眼睁睁地看着“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纵然有万千豪情,满腹才华,却不能在现实中施展,收复失地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立足,这又是一种怎样的悲哀?是怎样一种让人抑郁不乐的心情?
在荒凉孤村的夜晚,听北风萧萧,淫雨洒落,铁马冰河只能在梦中相见,空有一腔抱负而不能施展,如此以来,家国之愁又多了一层,无法收复旧山河的惆怅又增添了几分,风雨飘摇中的南宋王朝似乎更加岌岌可危。
整首诗,作者的满腹愁绪就这样通过大气的笔触一一展现,现实的理想就这样借助厮杀的梦境去实现,较少卿卿我我,无病呻吟。就连自身的病痛,大自然的凄风苦雨,也在老而不衰的爱国激情中,在铁马冰河的梦想中,变轻变淡,最终成为一种似有若无的陪衬,使得整首诗洋溢着一种豪迈悲壮的风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这种豪迈悲壮之情,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永远给人以鼓励和激励。
这首诗在我国古代所有的爱国诗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古典诗歌史上写下了积极厚重的一笔,也以豪迈和悲壮的风格为浩如烟海的诗歌海洋增添了独特的色彩,并以其永恒的魅力永远影响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