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

时间:2019-05-14 19:19: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

第一篇: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

中国古代传奇故事----孟姜女哭长城

关键词:传奇 孟姜女 哭长城 爱情 历史

摘 要:在中国古代传奇故事中,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家喻户晓,它反映了秦代徭役对百姓所带来的深重痛苦。从故事中我们解读到孟姜女对爱情的忠贞和秦政的暴虐,从而更深的了解中国历史。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奇人、奇事、奇景、奇物、奇技、奇艺、奇趣、奇迹??凡此代代相传,这就成了一篇篇使人好奇、令人惊奇的传奇故事。读这些曲折离奇、美妙感人的故事,不仅可以了解在民间传说中不同地方名胜的由来,还可以领略各地的自然风光,增进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故事内容

孟姜女的故事,作为中国古代四大爱情传奇之一(其他三个是《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和《白蛇传》),千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

这个故事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秦始皇正徵发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官府到处抓人去当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筑长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苏州有个书生叫范杞梁,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处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园,无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万喜良藏了起来。两位老人很喜欢万喜良,就把孟姜女许配给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泪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归来。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北风四起,芦花泛白,天气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远在北方修长城,一定十分寒冷,就亲手缝制了寒衣,启程上路,要到万里长城去寻找万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经历了多少艰难,吃了多少苦,才来到了长城脚下。谁知修长城的民工告诉她,万喜良已经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听到这个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觉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来后,她伤心地痛哭起来,只哭得天愁地惨,日月无光。不知哭了多久,忽听得天摇地动般地一声巨响,长城崩塌了几十里,露出了数不清的尸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尸骨上,她心里暗暗祷告:如果是丈夫的尸骨,血就会渗进骨头,如果不是,血就会流向四方。终于,孟姜女用这种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尸骨。她抱着这堆白骨,又伤心地痛哭起来。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丽,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应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办三件事:请和尚给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经,然后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亲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后,孟姜女要去游山玩水,三天以后才能成亲。秦始皇只得答应了孟姜女 的要求。三件事办完以后,孟姜女把秦始皇痛骂了一顿,然后纵身跳进了波涛滚滚的大海。

故事发展

孟姜女的传说一直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在民间广为流传。直到20世纪初,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她才被纳入到研究者的视野中。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将孟姜女传说的原初形态一直上溯到《左传》上的一个故事。《左传》记述这个故事是想褒扬杞粱妻(也就是后世的孟姜女)在哀痛之际,仍能以礼处事,神志不乱,令人钦佩。《左传》上没有哭声的杞粱妻,到战国时就沾染了当时音乐界的风气,增加了哀哭的一段故事。这是个很重要的转变,后世关于杞粱妻故事的变异就是顺着这“哭之哀”生发出来的。

第一个记述崩城之事的人,是西汉末年的刘向。他在《烈女传》中先重述了《左传》中杞粱妻的故事,然后他继续写到:杞粱妻没有子嗣,娘家婆家也都没有亲属,夫死之后成了个孤家寡人。杞粱妻“就其夫之尸于城下而哭之”,哭声十分悲苦,过路人无不感动。十天以后,“城为之崩”。唐代的有关记载,使杞粱妻的故事大变了模样。杞粱由春秋的齐人变成秦朝的燕人;杞粱妻的名字出现了,她姓孟名仲姿,或姓孟名姜女;杞粱的死因不再是战死疆场,而是因避役被捉后筑于城墙之内,所以其妻要向城而哭;而筑于城墙之内的死尸实在太多了,只有滴血认骨才能辨别。杞粱妻的故事经过六朝、隋唐时代的加工,把崩城和秦始皇联系在了一起,这是一个不小的创造。

元代,中国的民间剧种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杂剧大家和脍炙人口的作品,像孟姜女这样富有生命力和创作空间的故事,自然也成为戏曲创作的源泉。范郎的名字从范希郎、范四郎、范士郎、范喜郎到范杞良、范纪良、万喜良,出现很多种变异,故事的情节被铺陈得一

波三折,与他们有关的其他人物,如范郎的母亲也出现在戏曲之中,使故事日渐丰满。

明清以来,孟姜女的故事在民间仍继续发展演变。各地的口头讲述,把孟姜女说成是葫芦所生,由于葫芦(或瓜)牵连到隔壁而居的孟姜两家,所以叫“孟姜女”。孟姜女的故事不仅流传的时间漫长,受其影响的地域也十分广泛。不同的地方根据当地的民俗和民众的不同兴趣取向,对这个故事做了各种改造,使孟姜女的传说呈现出极其强烈的地域色彩。

故事解读

孟姜女能够枕着丈夫的尸体哭泣,可见这一女子的坚强的性格,人们欣赏的正是孟姜女身上这种坚贞不渝的爱情观,孟姜女理所当然地赢得了节义的光环,成为“英烈女神”接受着人们的顶礼膜拜。

一个烈女光辉形象在人们心中的确立,以及她对爱的痴情带给人们的震撼!孟姜女对爱情的坚贞不屈与秦始皇的残暴凶虐(这一点就见仁见智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这一点,在当前,重温现代人已经久违的情感,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一出轰轰烈烈的历史活剧,就这样拉下了帷幕。英雄与奸佞、志士与小人,无不在其中留下了鲜活的印记。留给后人的,是无尽的遐思。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名句“忠勇千秋想杞梁,颓城哀怨说孟姜”。

另外,孟姜女哭长城表达的是中国民间百姓对暴政强烈的、无声的抗议。

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普通百姓没有话语权,没有言论自由,也没有直面抨击统治者的条件与能力,因而民间故事便成了他们婉转表达自己心声的工具。正因如此,各种各样的民间文艺都选取这一题材,表演这个故事。中国封建社会普遍存在各种各样的暴政,处于弱势群体的普通百姓对于以皇帝为首的封建暴政又无可奈何,于是“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正好给了他们一个倾诉的平台,所以,这个故事便越传越广,越传越丰富。此时,“孟姜女哭长城”故事中的秦始皇已经和历史上的秦始皇没有太大关系了。“秦始皇”只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历史上所有暴君的统称;“修长城”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是历史上一切暴政的集中代表;而“孟姜女”也是一个文化符号,是无数百姓反暴政的一种心声表达。“孟姜女哭长城”是天下百姓反暴政的一种悄无声息的强烈诉求。

通过从爱情和历史两方面的论述,我们从另一方思索了历史留给我们的问题,也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了中国历史。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多了解其内涵、丰富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

公选课论文

选修课程: 身体密码与女性艺术 学生姓名: 张爱芳 学 号: 090806051339 所在院系: 数计学院 计算机系 班 级: 09 级 计三 班

2011 年 06 月 20 日

第二篇:中国古代四大民间故事

白蛇传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梁山伯与祝英台

从前有个姓祝的地主,人称祝员外,他的女儿祝英台不仅美丽大方,而且非常的聪明好学。但由于古时候女子不能进学堂读书,祝英台只好日日倚在窗栏上,望着大街上身背着书箱来来往往的读书人,心里羡慕极了!难道女子只能在家里绣花吗?为什么我不能去上学?她突然反问自己:对啊!我为什么就不能上学呢?

想到这儿,祝英台赶紧回到房间,鼓起勇气向父母要求:“爹,娘,我要到杭州去读书。我可以穿男人的衣服,扮成男人的样子,一定不让别人认出来,你们就答应我吧!”祝员外夫妇开始不同意,但经不住英台撒娇哀求,只好答应了。

第二天一清早,天刚蒙蒙亮,祝英台就和丫鬟扮成男装,辞别父母,带着书箱,兴高采烈地出发去杭州了。

到了学堂的第一天,祝英台遇见了一个叫梁山伯的男同学,学问出众,人品也十分优秀。她想:这么好的人,要是能天天在一起,一定会学到很多东西,也一定会很开心的。而梁山伯也觉得与她很投缘,有一种一见如故的感觉。于是,他们常常一起诗呀文呀谈得情投意合,冷呀热呀相互关心体贴,促膝并肩,两小无猜。后来,两人结拜为兄弟,更是时时刻刻,形影不离。

春去秋来,一晃三年过去了,学年期满,该是打点行装、拜别老师、返回家乡的时候了。同窗共烛整三载,祝英台已经深深爱上了她的梁兄,而梁山伯虽不知祝英台是女生,但也对她十分倾慕。他俩恋恋不舍地分了手,回到家后,都日夜思念着对方。几个月后,梁山伯前往祝家拜访,结果令他又惊又喜。原来这时,他见到的祝英台,已不再是那个清秀的小书生,而是一位年轻美貌的大姑娘。再见的那一刻,他们都明白了彼此之间的感情,早已是心心相印。

此后,梁山伯请人到祝家去求亲。可祝员外哪会看得上这穷书生呢,他早已把女儿许配给了有钱人家的少爷马公子。梁山伯顿觉万念俱灰,一病不起,没多久就死去了。

听到梁山伯去世的消息,一直在与父母抗争以反对包办婚姻的祝英台反而突然变得异常镇静。她套上红衣红裙,走进了迎亲的花轿。迎亲的队伍一路敲锣打鼓,好不热闹!路过梁山伯的坟前时,忽然间飞沙走石,花轿不得不停了下来。只见祝英台走出轿来,脱去红装,一身素服,缓缓地走到坟前,跪下来放声大哭,霎时间风雨飘摇,雷声大作,“轰”的一声,坟墓裂开了,祝英台似乎又见到了她的梁兄那温柔的面庞,她微笑着纵身跳了进去。接着又是一声巨响,坟墓合上了。这时风消云散,雨过天晴,各种野花在风中轻柔地摇曳,一对美丽的蝴蝶从坟头飞出来,在阳光下自由地翩翩起舞。

牛郎织女(叶圣陶 原文)

古时候有个孩子,爹妈都死了,跟着哥哥嫂子过日子。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叫他吃剩饭,穿破衣裳,夜里在牛棚里睡。牛棚里没床铺,他就睡在乾草上。他每天放牛。那头牛跟他很亲密,用温和的眼睛看着他,有时候还伸出舌头舔舔他的手,怪有意思的。哥哥嫂子见着他总是爱理不理的,彷佛他一在眼前,就满身不舒服。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

他没名字,人家见他放牛,就叫他牛郎。

牛郎照看那头牛挺周到。一来是牛跟他亲密;二来呢,他想,牛那麼勤勤恳恳地干活,不好好照看它,怎麼对得起它呢?他老是挑很好的草地,让牛吃又肥又嫩的青草;家里吃的乾草,筛得一点儿土也没有。牛渴了,他就牵着它到小溪的上游,让它喝乾净的水。夏天天气热,就在树林里休息;冬天天气冷,就在山坡上晒太阳。他把牛身上刷得干干净净,不让有一点儿草叶土粒。到夏天,一把蒲扇不离手,把成群乱转的牛虻都赶跑了。牛棚也打扫得干干净净。在干干净净的地方住,牛舒服,自己也舒服。

牛郎随口哼几支小曲儿,没人听他的,可是牛摇摇耳朵闭闭眼,好像听得挺有味儿。牛郎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出来,没人听他的,可是牛咧开嘴,笑嘻嘻的,好像明白他的意思。他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牛,有时候跟它商量一些事。牛好像全了解,虽然没说话,可是眉开眼笑的,他也就满意了。自然,有时候他还觉得美中不足,要是牛能说话,把了解的和想说的都一五一十地说出来,那该多好呢。

一年一年过去,牛郎渐渐长大了。哥哥嫂子想独占父亲留下来的家产,把他看成眼中钉。一天,哥哥把牛郎叫到跟前,装做很亲热的样子说:“你如今长大了,也该成家立业了。老人家留下一点儿家产,咱们分了吧。一头牛,一辆车,都归你;别的归我。”

嫂子在旁边,三分像笑七分像发狠,说:“我们挑顶有用的东西给你,你知道吗?你要知道好歹,赶紧离开这儿!”

牛郎听哥哥嫂子这么说,想了想,说:“好,我这就走!”他想哥哥嫂子既然扔开他,像泼出去的水,他又何必恋恋不舍呢?那辆车不稀罕,幸亏那头老牛归了他,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开家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

他就牵着老牛,拉着破车,头也不回,一直往前走,走出村子,走过树林,走到山峰重叠的地方。以后,他白天上山打柴,柴装满一车,就让老牛拉着,到市上去换粮食;夜晚就让老牛在车旁边休息,自己睡在车上。过了些日子,他在山前边盖了一间草房,又在草房旁边开了一块地,种些庄稼。这就算安了家。

一天晚上,他走进草房,忽然听见一声“牛郎”,自从离开村子,他还没听见过这个声音。是谁叫他呢?回头一看,微弱的星光下边,原来是老牛,嘴一张一合的,正在说话。

老牛真会说话了!

牛郎并不觉得怎麼奇怪,像是听惯了它说话似的,就转过身子去听。

老牛说道:“明天黄昏时候,你得翻过右边那座山。山那边是一片树林,树林前边是一个湖,那时候会有些仙女在湖裏洗澡。她们的衣裳放在草地上。你要捡起那件粉红色的纱衣,跑到树林里等着。去跟你要衣裳的那个仙女就是你的妻子。这个好机会你可别错过了。”

“知道了。”牛郎高兴地回答。

第二天黄昏时候,牛郎翻过右边的那座山,穿过树林,走到湖边。湖面映着晚霞的余光,蓝紫色的波纹晃晃荡荡。他听见有女子的笑声,顺着声音看,果然有好些个女子在湖裏洗澡。他沿着湖边走,没几步,就看见草地上放着好些衣裳,花花绿绿的,件件都那麼漂亮。里头果然有一件粉红色的纱衣,他就拿起来,转身走进树林。

他静静地听着,过了一会儿,就听见女子们上岸的声音,只听见一个说:“不早了,咱们赶紧回去吧!咱们偷偷地到人间来,要是老人家知道了,不知道要怎麼罚咱们呢!”过了一会儿,又听见一个说:“怎么,你们都走啦?难得来一趟,自由自在地洗个澡,也不多玩一会儿。——哎呀!我的衣裳哪儿去了?谁瞧见我的衣裳啦?”

牛郎听到这儿,从树林里走出来,双手托着纱衣,说:“姑娘,别着急,你的衣裳在这儿。”

姑娘穿上衣裳,一边梳她的长长的黑头发,一边跟牛郎谈话。牛郎把自己的情形都一五一十地说了。姑娘听得出了神,又同情他,又爱惜他,就把自己的情形也告诉了他。

原来姑娘是天上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织得一手好彩锦,名字叫织女。天天早晨和傍晚,王母娘娘拿她织的彩锦装饰天空,那就是灿烂的云霞。王母娘娘需要的彩锦多,就叫织女成天成夜地织,一会儿也不许休息。织女身子老在机房里,手老在梭上,劳累不用说,自由也没有了,等於关在监狱里,实在难受。她常常想,人人说天上好,天上好,天上有什么好呢?没有自由,又看不见什么。她总想离开天上,到人间去,哪怕是一天半天呢,也可以见识见识人间的景物。她把这个想法跟别的仙女说了。别的仙女也都说早有这种想法。那天下午,王母娘娘喝千年酿的葡萄酒,多喝了点儿,靠在宝座上直打瞌睡,看样子不见得马上就醒,仙女们见机会难得,就你拉我我拉你地溜出来,一齐飞到人间。她们飞到湖边,看见湖水清得可爱,就跳下去洗澡。织女关在机房里太久了,能够在湖水里无拘无束地游泳,心里真痛快,想多玩一会儿,没想到就落在后边。

牛郎听完织女的话,就说:“姑娘,既然天上没甚麼好,你就不用回去了。你能干活,我也能干活,咱们两个结了婚,一块儿在人间过一辈子吧。”

织女想了想,说:“你说得很对,咱们结婚,一块儿过日子吧。”

他们俩手拉着手,穿过树林,翻过山头,回到草房。牛郎把老牛指给织女看,说它就是从小到大相依为命的伴儿。织女拍拍老牛的脖子,用腮帮挨挨它的耳朵,算是跟它行见面礼。老牛眉开眼笑地朝她看,彷佛说:“正是这个新娘子。”

从此牛郎在地里耕种,织女在家里纺织。有时候,织女也帮助牛郎干些地里的活。两个人你勤我俭,不怕劳累,日子过得挺美满。转眼间两三个年头过去了,他们生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到孩子能说话的时候,晚上得空,织女就指着星星,给孩子们讲些天上的故事。天上虽然富丽堂皇,可是没有自由,她不喜欢。她喜欢人间的生活:跟牛郎一块儿干活,她 喜欢;逗着兄妹俩玩,她喜欢;看门前小溪的水活泼地流过去,她喜欢;听晓风晚风轻轻地吹过树林,她喜欢。两个孩子听她这么说,就偎在她怀里,叫一声妈妈,回过头来又叫一声爸爸。她乐极了,可是有时候也发愁。愁什么呢?她没告诉牛郎。她是怕外祖母知道她在这儿,会来找她。

一天,牛郎去喂牛,那头衰老的牛又说话了,眼眶里满是眼泪,说:“我不能帮你们下地干活了!咱们分手了!我死了,你把我的皮留着。碰见什么紧急事,你就披上我的皮„„”老牛没说完就死了。夫妻两个痛哭了一场,留下老牛的皮,把老牛的尸骨埋在草房后边的山坡上。

再说天上,仙女们溜到人间洗澡的事到底让王母娘娘知道了。王母娘娘罚她们,把她们关在黑屋子里。她尤其恨织女,竟敢留在人间不回来,简直是有意败坏她的门风。她发誓要把织女捉回来,哪怕藏在泰山底下的石缝里,大海中心的珊瑚礁上,也一定要抓回来,给她顶厉害的惩罚。

王母娘娘派了好些天兵天将到人间察访,察访了好久,才知道织女在牛郎家里,跟牛郎做了夫妻。一天,她亲自到牛郎家里,可巧牛郎在地里干活,她就一把抓住织女往外走。织女的男孩见那老太婆怒气冲冲地拉着妈妈走,就跑过来拉住妈妈的衣裳。王母娘娘狠狠地一推,孩子倒在地上,她就带着织女一齐飞起来。织女心里恨极了,望着两个可爱的儿女,一时说不出话来,只喊了一句“快去找爸爸”。

牛郎跟着男孩赶回家,只见梭放在织了半截的布匹上,灶上的饭正冒着热气,女孩坐在门前哭。他决定上天去追,把织女救回来。可是怎么能上天呢?他忽然想起老牛临死时说的话,这不正是紧急事吗?他赶紧披上牛皮,找出两个筐,一个筐里放一个孩子,挑起来就 往外跑。一出屋门,他就飞起来了,耳边风呼呼地直响。飞了一会儿,望见妻子和老太婆了,他就喊“我来了”,两个孩子也连声叫妈妈。越飞越近,眼看要赶上了,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玉簪儿往背后一画,糟了,牛郎的前边忽然出现一条天河。天河很宽,波浪很大,牛郎飞不过去了。

从此以后,牛郎在天河的这边,织女在天河的那边,只能远远地望着,不能住在一块儿了。他们就成了天河两边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织女受了很厉害的惩罚,可是不肯死心,一定要跟牛郎一块儿过日子。日久天长,王母娘娘也拗不过她,就允许她每年七月七日跟牛郎会一次面。

每年七月七日,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让牛郎织女在桥上会面。就因为这件事,所以人们说,每逢那一天,很少看见喜鹊,它们都往天河那儿搭桥去了。还有人说,那一天夜里,要是在葡萄架下边静静地听着,还可以听见牛郎织女在桥上亲亲密密地说话呢。

孟姜女

古代秦始皇时候,有个女子叫孟姜女,嫁个丈夫叫万喜良。两个人感情非常好。可惜结婚才一个月,官府就征万喜良去当差,并且限期很紧,立刻就得动身。到哪去呢?北方的荒凉地带。去干什么呢?修筑万里长城。多长时间可以回来呢?谁也不知道。当时各县各村都征人,人数成千上万,万喜良是其中的一个。

这真是个晴天霹雳。没出这件事的时候,一家人无忧无虑的过日子。公差一上门,马上就把家庭拆散了。公差凶极了,催人上路,像屠夫赶牛羊一样。孟姜女又是怕,又是恨,心慌意乱,一时也不知道怎么样才好。她跟着公婆送丈夫到村口,那里挤着很多人,送人的,被送的,都含着眼泪。她恨时间太短,说不尽许多话,身体要保重啦,冷热要留心啦,常常捎信回来啦,能回家的时候赶快回家啦„„说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公差催着赶快走,送行的跟上路的这才分开,却还是我追着望望你,你回头看看我,直到彼此瞧不见影儿。

孟姜女跟着公婆过日子,体贴地侍奉着公婆,像丈夫在家时一样。公婆见孟姜女这样,心里也就得到了一些安慰。

可是万喜良一去就杳无消息。孟姜女时常到村口去看,希望过路的人给捎封信来。好容易遇见几个从北边来的人,问他们见着万喜良没有,他们都说不认识。孟姜女又时常抬头望天空,希望鸿雁落下来,脚上带着万喜良的信。可是一群群的鸿雁飞过去,远了,一只也没落下来。万喜良在外头怎么样了呢?累了怎么休息?病了有谁照顾?是不是平平安安的在那里?究竟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孟姜女这样想想,那样想想,心里越来越不安定。跟公婆说起,公婆也说惦记得要命,对着脸唉声叹气,谁也没有好主意。

一晃几年过去,这一年又到了冬天。猛烈的西北风刮起来,吹到脸上像刀削似的。孟姜女想,丈夫在北方,北方的风还要厉害得多。那里不但风大,而且满地冰雪。寒风和冰雪围住丈夫,他带的几件衣服肯定早就破烂不堪了,那怎么受得了?他怎么能得到新的寒衣呢?他没法得到,除非自己给他做。他怎么能穿上自己给他做的寒衣呢?他没法穿上,除非自己给他送去。

于是,孟姜女就动手做寒衣。剪刀忙忙地裁,针线密密地缝,就怕穿在身上不够暖和,做得特别厚。她一面做,一面祈祷北方的寒风吹得轻一些,天气暖和一些,不要跟丈夫为难。她一面做,一面默默地跟遥远的丈夫说话,叫他忍耐几天,自己正在为他做寒衣,做完就给他送去。

公婆也很惦记儿子,自然也希望媳妇能给儿子送去寒衣,可就愁她不认得路,不知道儿子在什么地方,送不到。孟姜女回答公婆说,她不知道丈夫在什么地方,可是知道那个地方总在世间,秦始皇能把丈夫派到那个地方,她就能找着那个地方。公婆听她说的有理,等她完工,就叫她即日动身,快去快回。

她背起包裹,包裹里是自己亲手给丈夫做的寒衣,辞别公婆,就起程了。一路上鸡鸣赶路,日落投宿,一直往北方走。她知道只要方向不错,总能到达丈夫所在的地方。

她一直往北走,道路越来越艰难了,可以说没有什么路,尽是崎岖不平的山石,山坡很陡,又盖着挺厚的雪。她常常要两只手着地,在山石上爬,累得要命,呼呼地喘气,心好像 要爆炸似的。背上的包裹越来越重,仿佛里面不是衣服,是石头。这些她全不管,一心只想丈夫在前边,自己要给他送寒衣,哪怕千难万难,非找着他,让他穿上不可。

一天,她望见远远的,连绵不断的积雪的山上有一条曲折的黑线,心里猛地一动,莫非这就是万里长城?要是这就是万里长城,那么丈夫就在眼前了。她一阵兴奋,好像添了好些力气,走得更快了。近了,近了,黑线变成黑带子了,随后看得清城墙城垛口了。向左右两边望望,只见那城墙沿着高高低低的山峰伸过去,望不到头。最后她走到城墙底下,抬起头来看,有二十来个人那么高:这果然是万里长城!

那里只有奔腾呼啸的风,听不见旁的声音。只有几只苍蝇在高空盘旋,看不见旁的生物。筑城的人们在哪儿呢?丈夫在哪儿呢?孟姜女起初以为找着万里长城就可以找着丈夫,可是,现在自己明明站在万里长城脚下,别说丈夫,连个人影儿也瞧不见!

她急着想找个人打听一下,就回过头来望。望了好一会儿,才看见山沟里有一家人家。她三步并作两步跑过去。开门的是个老大娘,满脸皱纹,眼里布满了红丝。

孟姜女把自己的事情跟老大娘说了。还没说完,老大娘的眼泪就扑簌簌地掉下来,说:“你的丈夫就是万喜良?万喜良,我知道,他是我儿子的好朋友。当时千千万万人修这该死的万里长城,他们俩常在一块儿。”

孟姜女问:“如今万里长城修好了,他到哪儿去了?”

老大娘哭出声音来了,断断续续地说:“埋了„„没等到„„万里长城„„修好„„累死了„„埋在„„万里长城„„底下了„„你丈夫„„我儿子„„还有„„千千万万„„累死的„„全埋在„„万里长城„„底下„„”

自从万喜良被征出门,孟姜女虽然惦记他,却一回也没哭过,现在听老大娘这么说,禁不住放声大哭。那哭声凄惨哀伤,牵肠绞肚,简直没法形容。

她没料到那一回送丈夫到村口就是最后的分别,从此再见不着丈夫的面了。她没料到自己辛辛苦苦做好寒衣,辛辛苦苦跑了那么多路,竟落了个空,穿衣服的人已经埋在地下。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想起在家里在路上做的好些个梦,不是夫妻俩欢欢乐乐地一块儿过日子,就是丈夫平平安安地回来,说从此再也不分开了。她想起自己编的小曲儿,虽然没有几句话,可是唱着心里就痛快一些,别人也喜欢听。如今好梦证明是空的了,小曲儿只引起悲伤的回忆。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想公婆在家里是怎样盼望,盼望儿子又盼望她。她想起公婆嘱咐她快去快回,最好是双双回家,至少也要带个平安消息。如今他们的盼望成了一场空,他们的儿子早已埋在万里长城底下。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

她不相信死了埋了就不能见面,她要跟丈夫再见一面,哪怕他死了埋了。她不相信万里长城就能压着她丈夫的身体,万里长城原来是人修的,每一块砖头石头全是人垒起来的。什么时候万里长城倒塌,丈夫的身体暴露,自己能跟他再见一面呢?她为这个哭,想一阵哭一阵。她不住地哭,也不知道哭了多长时间,直哭得天愁地惨,积雪变色。天空中风云奔腾,风声又大又急,好像海面上起了海啸。黑云尽在那里堆积,压得很低很低,几乎要碰着那些城垛口了。

忽然间,天崩地裂似的一声响,万里长城倒塌了八百里!

这是一件不得了的事情,秦始皇即刻就派人查究。查明万里长城是孟姜女哭倒的,就把她抓住。秦始皇非常气愤,决定重重治罪,办她个车裂。可是又听说她长得美丽,就变了主意,说只要孟姜女答应做他的妃子,就可以免罪。

孟姜女听人传言,冷笑了几声,说做妃子也可以,不过先得把万喜良他们的尸首捡出来,好好装殓,由秦始皇亲自祭奠。秦始皇满口答应,完全照办。

万喜良他们的尸首从倒塌的城墙下捡出来了,还没腐烂。孟姜女果然又看见她的丈夫了,抚着他痛哭一场,给他穿上亲手做的寒衣。万喜良入了殓,秦始皇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朝棺材祭奠。

孟姜女转过身来,一头撞死在山石上。

第三篇: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二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短篇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在人们口头流传的一种以奇异的语言和象征的形式讲述人与人之间的种种关系,题材广泛而又充满幻想的叙事体故事,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二,欢迎查阅。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二1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二2

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他原名公输般,因为是春秋末期的鲁国人,鲁班就成了后人对他的称谓。

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人间天堂,果然名不虚传。古城楼塔,次第排列,茶馆酒肆,热闹非凡。鲁班游兴倍增,揣摸着苏州建筑的特点,迷乐其间。忽然一阵嘈杂的吵闹声传来。鲁班循声望去,只见前面一块绿草如茵的空场上,高高耸立着一座新建的宝塔。塔前围着一群人,吵吵嚷嚷,不知干什么。他慢慢走过去,拨开围观者,看见一个身穿绸缎、头戴高冠、腰系香袋的老人正在发怒,青筋暴绽,瞠目竖眉,大有气冲斗牛之势。老人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双手抱头,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鲁班好生奇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那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准备修建一座宝塔,流传千古。

这项工程由那位工匠承接。运木起造,精心筹划,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可是不知怎么搞的,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经过测量,宝塔的确倾斜近十度。人们对此摇头相视,指点议论。富翁认为造塔反招非议,很是生气,也有损他的功德圆满,因此,亲自找工匠算帐: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要送官府严办。

这可难住了工匠,如果要推倒重建,自己就是卖儿卖女,倾家荡产也无法承受经济压力;如果把塔扶正,这也办不到,因为宝塔尽管是木质的,可依然有约百万斤,只能望塔兴叹!

鲁班绕着宝塔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

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

鲁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质的,属穿斗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结实,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办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进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倾斜。”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二3

过去,中国北方流传着一种避邪驱妖的习俗,凡是有人得了“撞克”,撞了鬼神,或被鬼妖缠身,巫婆神汉就给病人吃一种人血馒头。这种人血馒头是很有讲究的,必须从杀人刽子手那里获得。刽子手行刑时,事先准备下很多馒头,杀人后,趁关喷血,将馒头都染了。据说,这种染了血的馒头就能驱驱妖避邪,百灵百验。由此,这种血馒头价格昂践。

相传,这种人血馒头起源于蔡福蔡庆。

蔡福,人称“铁臂膊”,北京大名府两院押牢节级,兼弃行刑刽子手;蔡庆,是蔡福的弟弟,任小押狱,也是一名行刑刽子手,生来爱戴一枝花,为此,都叫他“一枝花”蔡庆。

蔡福蔡庆兄弟二人在衙门里混长了,见别的差事都油水不少,他们一个专事行刑的,没什么外快可捞,心里上很是不平衡,就也想捞点油水。怎么个“捞”法呢?找行刑的犯人去要?不行。他们两手空空,除了一个躯身,一无所有,自己又无权免了人家的死罪。琢磨来琢磨去,也没有琢磨出个门道来。

这天,蔡福蔡庆又去行刑。法场之外,跪着被行刑之人的家眷。家眷旁边堆放着一大捆烧纸,以便待人死后烧化。

给人烧纸,原来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也是自古留传下来的习俗,蔡家兄弟司空见惯,压根儿就没拿这当回事儿。

一天,兄弟二人去朋友家串门。朋友正给死去的亲人打烧纸。闲谈中,朋友问二位行刑官,可知烧纸的来历?

休看二人常见烧纸,要追根寻源说来历,二位真还不知。朋友便给他们讲了起来。

相传东汉时,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可是造出的纸没人买。夫妻二人合计了一个办法——装死。蔡伦“死”后,妻子一边哭,一边烧造出的纸。不久,蔡伦“活”了过来。蔡伦告诉众人,妻烧的纸,在阴间就是钱。他用这些钱,买通了阎王小鬼,就把他放了……从此,蔡伦的纸,成了抢手货,人死后,纷纷效仿。久而久之,成了民间习俗。

朋友讲的这个故事,原本是随口说着玩的,蔡福蔡庆却入了脑子。他们想,我们的老祖宗蔡伦夫妻能使计促销自己的货物,我们何不从自身优势上做做文章?于是,搅尽脑法,想出了“人血馒头”一事。

他们自己兜售人血馒头是不行的,必须找人给推销。找谁?他们很自然地想到了巫婆神汉身上。当时缺医少药,病人又多,巫婆神汉应时而兴,成了病人的“救星”。二人悄悄地和这些人相勾结,共同编造出了一套“人血馒头驱鬼邪”的鬼话。

从此,巫婆神汉便用从刽子手蔡福蔡庆这得到的人血馒头给人“治病驱邪”。此法越传越神,越传越邪乎。蔡福蔡庆发了财,巫婆神汉也发了财。久而久之,竟然在民间流传开,世代沿袭下来,成了北方一带的“习俗”。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二4

旧时妇女多有姓无名,张小女便是如此。她大约生于公元一九一七年,父亲姓张,她乃家中老幺,于是人称张小女。

张家在老营仓是大户人家,张小女生来就贵为千金,被人宠爱。但她自幼体弱多病,闺房之中,满是药味。父母多方求医,疗效甚微。

张小女十八岁出嫁,病情突然不治而愈,并声言自己能够把脉问诊。起初,大家不以为然。

来年春节,张小女回娘家拜年,正遇同村一人病重,请来本地有名的老中医诊断,结论是:性命难保,早备后事。大家都很沮丧,有些慌乱。张小女一直冷眼观望。待老中医走后,她照着老中医的样子,把脉一番。大家认为她是在胡闹,想要阻止。这时,张小女开口说出病人的症状和特点,病人不断点头称是。张小女并不识字,口述一张药方,要求去抓三副给病人服用。

病人家属将信将疑,把药方给老中医验证。老中医大为吃惊:何处请来神医?告知:此乃张小女胡诌药方。

老中医更奇:早知她自幼多病,我还曾为她救治过,尔今她拜哪位高人学医?家人如实告知并没有拜师学医,或许真是久病成医吧!

病人服下三副药,果然病愈。

张小女无师自通,能够治病救人、起死回生的消息,很快传播开来,于是,前来求医者络绎不绝。

张小女行医治病,先无须病人说话,而是由她把脉说诊。每每所说症状与病人感觉九不离十,这才对症下药。偶有疑难杂症,不能医治者,她则推断大概归期。病者及家属自然不信,转到大医院救治,结果常常被她言中。

张小女不仅能够治病,还会过阴。那一年,我爷爷英年早逝,奶奶十分悲痛,终日神情恍惚,家人疑似中邪。于是,请她来过阴。

据说,当时场面非常诡异,甚至有些恐怖。在堂屋中央,先烧香拜祭,画符祷告,口念咒语,只见张小女忽然间,挺尸般躺在那里。她脚穿一双崭新的草鞋,从双脚引出两根红线,连接到大门口,门口有专门守护,闲杂人等一律不得触动红线。只见她身体僵硬,双脚却上下起伏,如疾步行走一般。两根红线随之而动。

大约过去一两个时辰,只见她面无血色,大汗淋漓,如梦语一般突然开口讲话,说自己闯过十八层地狱,来到阴间,见过十殿阎王,终于见到我爷爷魂魄,我爷爷的鬼魂委托她传谕给我奶奶。这时,她的声音忽然变成男音,奶奶及家人听来完全是我爷爷的声音。家人提前请来识字的人,备好笔墨纸砚,将她所言一一记录下来。

大约又过两个多时辰,她忽然如梦方醒,站起身来。脸色恢复原来的血色。再看那双崭新的草鞋已经被磨秃了,仿佛走了几百里路一样,让人感觉十分奇怪。若不是我奶奶亲眼所见,简直让人难以置信。更为奇怪的是,张小女目不识丁,但她传谕的记录,完全五字一句,还有几分韵律,那口气完全如同我那略有文化的爷爷生前一般。但过后再问她刚才所言,她竟一概不知。

我们当地把过阴纪录的纸一般是火纸,纪录之后,将这些火纸装订成一本书一样的小册子,被成为谕书。我父亲就亲眼看到过张小女为我奶奶传的这本谕书。可惜破四旧时,这本资料被没收去焚毁了。

有年冬天,我们老家出现异常天气,有不少人开始生病,大家都感觉有些不祥,有些恐慌。于是请来张小女。她给许多人开出了药方,她告诉大家,要注意防范瘟疫。并且玩笑似的说:明年是一个灾年,本来要发生大面积瘟疫,病死很多人的,但武当山祖师爷发慈悲,保佑大家。用松毛虫的命顶替我们人类的命。大家明年就做好杀灭松毛虫的准备吧!

当时大家并没有在意她的话。没有想到,第二年春天,家乡山林突然遭受松毛虫大面积的袭击。一场灭虫护林的战斗在家乡无声的展开,历时竟然有一年多,杀灭松毛虫无数。

此后,家乡人对于张小女具有治病救人、知阴阳、断生死的独特本领,深信不疑。

张小女并不识字,没有经过任何医学方面的专业培训,但由她口述的中医药方,在任何大医院都能得到认可。有一个很重要的细节,我始终感觉很奇怪。早先中医药方,每味中药均是两钱抓取,后来,国家统一计量单位改用克。她竟然也能准确的用克,来配药方。

张家与黄家有亲戚关系,按照排辈,张小女与我祖父同辈,因此我们这一辈人称她为表姑奶奶。在黄氏三星和家族中,她与我的大奶奶、二奶奶及我奶奶等关系十分密切。黄家也如同她的娘家一般,往来频繁。我小时候多病,她曾给我开过多张药方。尤其我三、四岁左右曾经得过一种奇怪的病,几乎所有的医生都说:这孩子活不了!她却说:这病一时治不好,到也死不了。正是有她这话,才坚定了奶奶和家人给我治病的信心和决心。

张小女一生吃斋,饮食十分简单。她性格开朗,走到哪里,哪里充满欢笑声。张小女说:我的医术有神灵天助,如果贪恋钱财,医术就会失灵。因此,张小女为人治病,从不索要钱财。从十八岁到八十八岁,她救治了多少病人,没人去统计,大概她自己也说不清楚。不过我想,那些被她救治过的人,都不会忘记她,都会感激她、怀念她。

张小女,于公元二零零五年,无疾而终,享年八十八岁。葬十堰花果大路河。临终前,她曾叮嘱子孙不要用贵重物品陪葬,会有人盗其墓。众人皆不相信现代社会还有盗墓贼。没想到,第二年,她的坟墓果然被盗挖。她佩带身上几十年的一对金耳环、一个金戒指和一对玉石手镯被盗走。

张小女神奇的医术从何迩来?一直是个迷。而今随着张小女的仙逝,更无法考究。张小女是一个迷,这永远的迷凝聚成家乡人对她无限的思念,将演绎成一个美丽的传说。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二5

沿着左宗棠当年抗击沙俄时路线一路向西,除了路旁种了一些湖南的水曲柳外,路的两边则是茫茫荒原,怪不得茅盾看见几颗白杨树都写出了的《白杨礼赞》。在甘肃境内某地离开大路往西南方一拐,大约走上数十里却有一大片人工林,原来这里有一座监狱,多年来监狱的干警们带领劳改犯每年春季都种树,久而久之这座监狱就被人工森林完全淹没了,原本荒芜的地方现在有了这样一大片人工林自然就吸引了人来居住,老袁就是冲着这片林子迁居到此的第一户人家,老袁一家四口人原先只是依托这片林子种一点粮食和蔬菜,聊以度日。

一个天干物燥秋日,这片林子突然着了火,老袁第一个就冲进了火场,这里缺水,救火只能是用树枝扑打,等监狱警察赶来扑救时,老袁已经十多处被火灼伤了,火扑灭以后警察鉴于老袁勇于救火的精神把他送到南方一家的治疗烧伤的医院。医院里有一种国家保密配方烧伤膏,外形跟狗皮膏药差不多,但疗效显著,一般性烧伤贴上这种命名为的膏药三天就结痂,比较严重的烧伤部位一个星期扯下902药膏也可以看见新的上皮组织正在生长。几天以后老袁就能下地走动了,初次到大城市一切都是新鲜的,他信步走来不觉走到一个花鸟虫鱼市场。那些花、虫、鱼他都不怎么留意,因为他所居住的环境连水都很缺乏,唯独对鸟特别感兴趣,画眉、百灵、鹩哥、八哥这些日常见到的鸟现在都被关在鸟笼子里,他也是闲来无事随口问一问,一只画眉竟然价值九百元,一只鹩哥也卖到伍佰元,他感到十分惊讶!自己辛辛苦苦种一年地,全家收入也不过五百元。卖鸟的看他一副土头土脑的模样就说:乡下人没见过世面吧?告诉你,看到那边金刚鹦鹉没有?一只杂毛的可以卖三五万,那种纯白的可以卖到八到十万元。说完还撇了撇嘴,一副极为瞧不起的神情。

老袁回到医院就再也坐不住了,他向院方强烈要求出院,医院又拖了他几天就与监狱送他来的领导商议同意他出院回家。老袁一回家顾不上休息就张罗着捕鸟器具,在林子里支起了天网。老袁的妻子笃信佛教,就对老袁说:鸟是不能抓的,它们能在天上飞来飞去是经过上天允许的,你靠抓鸟发财那就是犯天条,生命是不能买卖的,死后要下十八层地狱的。

老袁说:人家卖十万块一只的鸟都没有下地狱,我抓几只鸟就下地狱,这老天爷也太不公平了吧?说完一甩手就走了出去,第一天老袁就捕获了十几只落网的鸟,但是有的鸟触网以后拼命挣扎死在天网上了。老袁的老婆一看捕获的鸟,尤其是看到死鸟当场大叫一声:啊然后就直嚷嚷头疼,老袁扶住他老婆找了一颗芬必得倒了一碗热水让她服下去,放到床上睡了。继续忙自己的事业,老袁在市场上问的是出售价,等到他把鸟卖给贩子实际价格并没有市场上的那么高,但是无论如何比种地收入高出很多。

老袁每天捕鸟,他老婆就每天头疼,遇到雨雪天,他捕不到鸟,他的老婆头就不疼,这种巧合丝毫没有引起老袁的重视,他甚至连自己的地也不种了,这地方人烟稀少,天高皇帝远,也没有人管理老袁,于是老袁就更加变本加厉地捕鸟。

终于有一天,他老婆对他说:神已经给我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你再捕一次鸟,他们就要我的命。

老袁说:疯话,你天生的就是一个穷命,才过了几天好日子你就疯了。

当老袁再一次把捕获的鸟搬回家的时候,他的老婆也真的死在了床上,床边上放着一个农药瓶。老袁惊呆了,他说:这世界上难道真的有神灵?我的命怎么这么苦哇?还是种地吧!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二

第四篇: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一(共)

神话故事民间文学的一种,远古时代人民的集体口头创作,从古至今发生过很多传奇故事,那些或勇敢或悲壮或凄惨的事迹虽已离我们远去,但人们会将它们的伟大的英雄事迹流传下来,风靡人间!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一,欢迎查阅。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一1

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七十另二行,行行出状元。

清朝咸丰年间,胶州城出了个妙手回春的神医,不但轰动了胶州湾,还轰动了京城,轰动了皇宫。这神医姓匡,名懋忠,字砚农。是个囊过萤、映过雪的读书童子。

见乡里邻舍不少穷人得病,缺医少药,痛苦不堪,他便改行学了医。白天,他跟李时珍学样,攀悬崖,挂峭壁,尝草根,采草药,吃尽了百般苦。夜间,他把一口大缸灌满清水,放在院里,映着天上水中两轮明月光,读《本草钢目》读到公鸡啼鸣,不怕口渴嗓子乾。他边学边行医看病,边行医看病边学,几年工夫,便医术大进,成了道传路颂的活神仙,百病一把抓。耳听一片赞扬声,他并没飘飘然忘乎所以,而是忧心忡忡,常为碰上疑难病症,束手无策,不能帮病家解除痛苦而不安。他听说京城是藏龙卧虎之地,高明医家甚多,便起了寻师访友之念,想多学点治病救人的真本事。

恰好他哥匡懋敕在北京一所私塾教书,他便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投奔了去。刚落脚,还没来得及外出寻师访友,切磋医术。恰逢他哥教的一个读书童子的妈妈,得了个昏睡病,不知吃,不知喝,懒得梳,懒得洗,成天背着铺炕,一味贪睡。请过三个医生,求过三个神婆,不但没见强,那病反而越治越沉重了。病急乱投医,那家听说匡先生从山东来了个兄弟懂医道,就登门把他请了去。

他只望了望病人的气色,号了号脉,啥也没问,就抓起毛笔,刷刷开出个药方。只一付药,就把那麻缠了人半年的昏睡病,扯着丝头给抽走了。你道那读书童子的妈妈是谁?原来是个经常进出皇宫的巧手女裁缝。她病好之后,吃得红润润,穿得光鲜鲜,细梳洗,巧打扮,象风摆柳似地飘进了皇宫,舌头尖上抹蜜,出口就把匡神医夸了个神乎其神。

无巧不成书,正逢上咸丰帝宠爱的懿贵妃(就是后来统治咱中国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得了个疑难病症,卧床不起。头一位太医进鹿茸,二一位太医进七叶老山参,三一位太医进灵丹,四一位太医进仙药,可惜都不对症,把懿贵妃医得病体恹恹,一天重似一天。咸丰是个贪图享乐的甩手皇帝,眼瞅着个如花似玉,代他理政的好帮手用不上,急得团团转,抓耳挠腮,大骂太医无能,净是些混皇俸的吃货。恰在这时,进来个贴身太监向他献殷勤,说是从山东胶州民间来了个匡神医,善治疑难病症,如扁鹊重生,华陀再世,何不叫进给贵妃娘娘诊诊玉体。咸丰虽不大信,还是点头应允了。

匡懋忠应召进宫,提出了两项请求,一是要隔着珠帘,望望贵妃娘娘的气色,一是要隔着珠帘,亲手给贵妃娘娘号号脉。咸丰帝闻奏心头不悦,略微忖度了忖度,才破例吐口答应了。嘴上没说心里话,好你个胆大包天的走方郎中,你若果有真本事,治好朕爱妃的病,算你福大命大造化大。若没真本事,治不好朕爱妃的病,算你流年不利,朕定把你这胆敢欺君的奴才,喝令绑出午门,开刀问斩。

匡懋忠隔着珠帘望了望懿贵妃的气色,伸出三指号了号脉,微微一笑,说:“贵妃娘娘得的不是病,是喜,不治自愈。吃点安胎保胎药,就万安了。”

不久,懿贵妃果然生下一子,就是穆宗,也叫同治,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时,抱坐在龙廷宝座上的那个小皇帝,就是他。

匡懋忠因医道神奇,得到咸丰帝的赏识,赐给他一个五品文职官衔。后来,他不忘初衷,在京寻师访友,学到不少秘方验方,便上书苦苦辞去官职,又回到了民间,行医散药,治病救人,给乡里乡亲免了不少灾,造了不少福,匡神医的名声如雷贯耳,越传越响,越传越远。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一2

牛郎只有一头老牛、一张犁,他每天刚亮就下地耕田,回家后还要自己做饭洗衣,日子过得十分辛苦。谁料有一天,奇迹发生了!牛郎干完活回到家,一进家门,就看见屋子里被打扫得干干净净,衣服被洗得清清爽爽,桌子上还摆着热腾腾、香喷喷的饭菜。牛郎吃惊得瞪大了眼睛,心想:这是怎么回事?神仙下凡了吗?不管了,先吃饭吧。

此后,一连几天,天天如此,牛郎耐不住性子了,他一定要弄个水落石出。这天,牛郎象往常一样,一大早就出了门,其实,他走了几步就转身回来了,没进家门,而是找了个隐蔽的地方躲了起来,偷偷地观察着。果然,没过多久,来了一位美若天仙的姑娘,一进门就忙着收拾屋子、做饭,甭提多勤劳了!牛郎实在忍不住了,站了出来道:“姑娘,请问你为什么要来帮我做家务呢?”那姑娘吃了一惊,脸红了,小声说道:“我叫织女,看你日子过得辛苦,就来帮帮你。”牛郎听得心花怒放,赶忙接着说:“那你就留下来吧,我们同甘共苦,一起用双手建设幸福的生活!”织女红着脸点了点头,他们就此结为夫妻,男耕女织,生活得很美满。

过了几年,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过得开心极了。一天,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电交加,织女不见了,两个孩子哭个不停,牛郎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正着急时,乌云又突然全散了,天气又变得风和日丽,织女也回到了家中,但她的脸上却满是愁云。只见她轻轻地拉住牛郎,又把两个孩子揽入怀中,说道:“其实我不是凡人,而是王母娘娘的外孙女,现在,天宫来人要把我接回去了,你们自己多多保重!”说罢,泪如雨下,腾云而去。

牛郎搂着两个年幼的孩子,欲哭无泪,呆呆地站了半天。不行,我不能让妻子就这样离我而去,我不能让孩子就这样失去母亲,我要去找她,我一定要把织女找回来!这时,那头老牛突然开口了:“别难过!你把我杀了,把我的皮披上,再编两个箩筐装着两个孩子,就可以上天宫去找织女了。”牛郎说什么也不愿意这样对待这个陪伴了自己数十年的伙伴,但拗不过它,又没有别的办法,只得忍着痛、含着泪照它的话去做了。

到了天宫,王母娘娘不愿认牛郎这个人间的外孙女婿,不让织女出来见他,而是找来七个蒙着面、高矮胖瘦一模一样的女子,对牛郎说:“你认吧,认对了就让你们见面。”牛郎一看傻了眼,怀中两个孩子却欢蹦乱跳地奔向自己的妈妈,原来,母子之间的血亲是什么也无法阻隔的!

王母娘娘没办法了,但她还是不甘心织女再回到人间,于是就下令把织女带走。牛郎急了,牵着两个孩子赶紧追上去。他们跑着跑着,累了也不肯停歇,跌倒了再爬起来,眼看着就快追上了,王母娘娘情急之下拔出头上的金簪一划,在他们中间划出了一道宽宽的银河。从此,牛郎和织女只能站在银河的两端,遥遥相望。而到了每年农历的七月初七,回有成千上万的喜鹊飞来,在银河上架起一座长长的鹊桥,让牛郎织女一家再次团聚。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一3

秦朝时候,有个善良美丽的女子,名叫孟姜女。一天,她正在自家的院子里做家务,突然发现葡萄架下藏了一个人,吓了她一大跳,正要叫喊,只见那个人连连摆手,恳求道:“别喊别喊,救救我吧!我叫范喜良,是来逃难的。”原来这时秦始皇为了造长城,正到处抓人做劳工,已经饿死、累死了不知多少人!孟姜女把范喜良救了下来,见他知书达理,眉清目秀,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而范喜良也喜欢上了孟姜女。他俩儿心心相印,征得了父母的同意后,就准备结为夫妻。

成亲那天,孟家张灯结彩,宾客满堂,一派喜气洋洋的情景。眼看天快黑了,喝喜酒的人也都渐渐散了,新郎新娘正要入洞房,忽然只听见鸡飞狗叫,随后闯进来一队恶狠狠的官兵,不容分说,用铁链一锁,硬把范喜良抓到长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变成了一场空,孟姜女悲愤交加,日夜思念着丈夫。她想:我与其坐在家里干着急,还不如自己到长城去找他。对!就这么办!孟姜女立刻收拾收拾行装,上路了。

一路上,也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霜雨雪,跋涉过多少险山恶水,孟姜女没有喊过一声苦,没有掉过一滴泪,终于,凭着顽强的毅力,凭着对丈夫深深的爱,她到达了长城。这时的长城已经是由一个个工地组成的一道很长很长的城墙了,孟姜女一个工地一个工地地找过来,却始终不见丈夫的踪影。最后,她鼓起勇气,向一队正要上工的民工询问:“你们这儿有个范喜良吗?”民工说:“有这么个人,新来的。”孟姜女一听,甭提多开心了!她连忙再问:“他在哪儿呢?”民工说:“已经死了,尸首都已经填了城脚了!”

猛地听到这个噩耗,真好似晴天霹雳一般,孟姜女只觉眼前一黑,一阵心酸,大哭起来。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连天地都感动了。天越来越阴沉,风越来越猛烈,只听“哗啦”一声,一段长城被哭倒了,露出来的正是范喜良的尸首,孟姜女的眼泪滴在了他血肉模糊的脸上。她终于见到了自己心爱的丈夫,但他却再也看不到她了,因为他已经被残暴的秦始皇害死了。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一4

清明时分,西湖岸边花红柳绿,断桥上面游人如梭,真是好一幅春光明媚的美丽画面。突然,从西湖底悄悄升上来两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怎么回事?人怎么会从水里升出来呢?原来,她们是两条修炼成了人形的蛇精,虽然如此,但她们并无害人之心,只因羡慕世间的多彩人生,才一个化名叫白素贞,一个化名叫小青,来到西湖边游玩。

偏偏老天爷忽然发起脾气来,霎时间下起了倾盆大雨,白素贞和小青被淋得无处藏身,正发愁呢,突然只觉头顶多了一把伞,转身一看,只见一位温文尔雅、白净秀气的年轻书生撑着伞在为她们遮雨。白素贞和这小书生四目相交,都不约而同地红了红脸,相互产生了爱慕之情。小青看在眼里,忙说:“多谢!请问客官尊姓大名。”那小书生道:“我叫许仙,就住在这断桥边。”白素贞和小青也赶忙作了自我介绍。从此,他们三人常常见面,白素贞和许仙的感情越来越好,过了不久,他们就结为夫妻,并开了一间“保和堂”药店,小日子过得可美了!

由于“保和堂”治好了很多很多疑难病症,而且给穷人看病配药还分文不收,所以药店的生意越来越红火,远近来找白素贞治病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将白素贞亲切地称为白娘子。可是,“保和堂”的兴隆、许仙和白娘子的幸福生活却惹恼了一个人,谁呢?那就是金山寺的法海和尚。因为人们的病都被白娘子治好了,到金山寺烧香求菩萨的人就少多了,香火不旺,法海和尚自然就高兴不起来了。这天,他又来到“保和堂”前,看到白娘子正在给人治病,不禁心内妒火中烧,再定睛一瞧,哎呀!原来这白娘子不是凡人,而是条白蛇变的。

法海虽有点小法术,但他的心术却不正。看出了白娘子的身份后,他就整日想拆散许仙白娘子夫妇、搞垮“保和堂”。于是,他偷偷把许仙叫到寺中,对他说:“你娘子是蛇精变的,你快点和她分手吧,不然,她会吃掉你的!”许仙一听,非常气愤,他想:我娘子心地善良,对我的情意比海还深。就算她是蛇精,也不会害我,何况她如今已有了身孕,我怎能离弃她呢!法海见许仙不上他的当,恼羞成怒,便把许仙关在了寺里。

“保和堂”里,白娘子正焦急地等待许仙回来。一天、两天,左等、右等,白娘子心急如焚。终于打听到原来许仙被金山寺的法海和尚给“留”住了,白娘子赶紧带着小青来到金山寺,苦苦哀求,请法海放回许仙。法海见了白娘子,一阵冷笑,说道:“大胆妖蛇,我劝你还是快点离开人间,否则别怪我不客气了!”白娘子见法海拒不放人,无奈,只得拔下头上的金钗,迎风一摇,掀起滔滔大浪,向金山寺直逼过去。法海眼见水漫金山寺,连忙脱下袈裟,变成一道长堤,拦在寺门外。大水涨一尺,长堤就高一尺,大水涨一丈,长堤就高一丈,任凭波浪再大,也漫不过去。再加上白娘子有孕在身,实在斗不过法海,后来,法海使出欺诈的手法,将白娘子收进金钵,压在了雷峰塔下,把许仙和白娘子这对恩爱夫妻活生生地拆散了。

小青逃离金山寺后,数十载深山练功,最终打败了法海,将他逼进了螃蟹腹中,救出了白娘子,从此,她和许仙以及他们的孩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再也不分离了。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一5

被称为“中国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

故事发生在东晋时期的浙江,与杭州有密切关系。传说当年浙江上虞祝家庄有个女孩名祝英台,小名九妹,她一心想到杭州求学,其父祝公远拗不过爱女的要求,同意英台女扮男装,并由丫环银心扮作书童相随从,来到杭州草桥门(今望江门)外,邂逅来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青年书生梁山伯与其书童四九,梁祝两人谈得投机,当场结拜为兄弟,这就是“草桥结拜”。

两人来杭州就读于万松岭的万松书院,同窗三年,山伯始终不知英台为女性。后来,英台接到家信促其速归。英台钟情于山伯,但又不便明言,只好将白玉扇坠请师母转交山伯,作为爱情信物。别时,山伯送行,一路上英台有18次向山伯暗示自己的情意,但忠厚老实的梁山伯始终未悟。两人行经凤凰山时,祝英台表示家有小九妹,愿为山伯做媒,望他早来祝家,这就是“十八相送”。

山伯后从师母处得到玉扇坠并获悉真情,急忙赶去祝家庄,但这时英台已被其父许配给太守之子马文才。英台据理抗婚,至死不从,并与山伯在绣楼中相会,表明心愿,这就是“楼台相会”。

山伯突遭此打击,气急而病,一病而亡,英台闻噩耗拼死到梁家吊孝,这就是“吊孝哭灵”。后马家前来娶亲,英台浑身缟素,要求途经山伯之坟一祭,祝父无奈只好应允。轿至山伯坟前,英台下轿祭奠痛哭,霎时雷电大作,风雨交加,霹雳一声坟头开裂,英台纵身跃入坟中。瞬间阴云四散,雨过天晴,一对美丽的彩蝶自由地在一碧长空中翩翩起舞,这就是梁祝精灵的化身,表示了生不能成婚匹配,死也要成双结对的强烈愿望。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初一

第五篇: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三编 民间故事(九)

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三编 民间故事

(九)《中国古代哲理故事》第三编

民间故事

(九)养豹捕鼠

从前,有一个人叫猗于皋。家里有很多老鼠,非常苦恼。他听说有一个叫尾勺氏的人,他家里养了一只豹,这只豹善于捕捉野兽。猗于皋很羡慕尾勺氏家养的豹子,心想自己也养一只那样的豹子该多好啊,能捕捉野兽一定能捉老鼠。于是,猗于皋就用一双洁白无暇的碧玉,把那只豹子换了回来。饲养起来,每天都杀牲口喂豹子。他还专门换回来以后,猗于皋把豹子精请工匠打造了一条精致的黄金绳索来栓豹子,还给它披上有花纹的丝绸,修建了挂满丝罗的豹房供豹子居住。

猗于皋得到豹子后非常高兴,在家里设宴请朋友们来庆贺。席间,猗于皋牵出豹子请大家观赏,还向朋友们夸赞豹子的捕兽能力。朋友们见豹子的确威武,都顺情说好话,异口同声地称赞道:“好豹!天下无双!”

过了段时间,有一只大老鼠从猗于皋的屋檐下跑过,他急忙解开豹子,想看看豹子是怎样抓老鼠的,可是豹子只是抬头看了看,接着又低头吃肉,对老鼠无动于衷,好像没看见似的。猗于皋气愤极了,开口就骂:“你这个没用的畜生,真是太懒了,连老鼠都不知道逮,要你有何用?” 之后不久,又有一只大老鼠跑了出来,猗于皋于是又赶紧解开绳子,让豹子去捉老鼠。这次豹子并没有多好的表现,仍然像上次一样对老鼠视而不见。猗于皋更气愤了,挥起鞭子对着豹子狠狠地抽了过去,把豹子打得嗷嗷直叫。猗于皋一边打一边骂:“不捉老鼠就别想再吃肉住豹房了!”于是,猗于皋把黄金绳索换成了粗麻绳,丝绸也不给它披了,豹房换成了牛棚,每天只喂它些酒糟吃。豹子的待遇降低了,他过不惯这种日子,整天垂头丧气,显出一副哭相。

猗于皋的朋友听说了这件事,感到猗于皋的做法很可笑,就责备他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比如名叫巨阙的宝剑虽然锋利无比,但补起鞋子来,还比不上一只锥子好用:有色彩的绸缎虽然华丽无比,但用来洗脸,它就不如一块尺把宽的粗布。这豹子虽然很凶猛,用它来捕捉老鼠则不如一只猫。你怎么这么愚蠢呢?为什么不用猫捉老鼠,放出豹子去捕野兽呢? 猗于皋听了朋友的话,心里豁然开朗,明白了万物各有所长,各有所短的道理,心里也很高兴。于是,他买来一只猫,让他来捕捉老鼠,而那只豹则让它出去打猎。

没过多久,猫把家里的老鼠差不多都捉光了:豹子捕到了许多诸如鹿、獐、麂之类的野兽,吃都吃不完!哲理点拨

猗于皋没有捉老鼠的实际经验,连区别豹子和猫的感性认识都没有,又不虚心请教别人,就凭着想当然,结果是“用非其才”闹出了笑话。

万物都各有长处各有短处,要用其所长,避其所短。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各尽其才的重要性。在用人问题上如果不能用人的专长,就会造成人才的最大浪费。工之侨卖琴

在很久很久以前,中国有一个很高明的琴师,他的名字叫工之侨。工之侨能够弹奏出一手动听的琴乐,同时还会自己动手做琴。

村里有个人知道工之侨很喜欢琴,特意从很远很远的地方托人弄来了一段好桐木,他把这段桐木送给了工之侨。工之侨拿到这段桐木后一看,高兴得不得了,这可是做琴的好材料啊。他连夜就画了好几张制琴草图,最后他挑选出一张最满意的,按照草图的模样在桐木上精雕细刻起来。工之侨整整花了一年时间,终于把桐木制成了一张琴。

简直出现奇迹啦!工之侨安上琴弦弹奏起来,发出的声音美妙极了,就像金玉合鸣。工之侨高兴地说:“我造了一辈子琴,也弹了一辈子琴,可是像这样的琴,天下少有呢!”他觉得这张琴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琴了。

工之侨得了一张好琴的消息立刻传开了。全村的老百姓都跑来看,啧啧称赞不已。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到了主管礼乐的官府。官府把工之侨叫了去,要工之侨说说这张琴的优点,并叫工之侨当场演奏一番。但是官府闹了半天,却无人识货,结果乐官们又叫了全国最好的乐师们来鉴定。这些乐师们本来就不学无术,而且根本就看不起工之侨。他们只是围着琴,这里弹弹,那里听听,说不出什么道理。最后你看我,我看你,摇摇脑袋说:“这张琴并不值钱,因为它不是古代的,它的年代不够久远啊!”乐官听了乐师们的意见后,就把琴还给了工之侨,并高声骂道:“这种不值钱的琴今后不准再宣扬!”

工之侨气坏了,心里非常失望,回到家几天几夜没有睡好觉。难道是琴不好吗?不!那乐工连琴都没有弹一下,根本就没有听到它的音质,凭什么就断定这琴不好呢?于是,工之侨请来了刻工,在琴上添了些仿古的花纹,又请来了漆工,在琴身上刻了一些谁也看不懂的蝌蚪文字。最后工之侨又自己制作了一只美丽而精致的小盒子,把小盒子连同琴一起埋进土里了。

转眼一年的时间过去了。工之侨把琴和盒子从土里挖了出来,一看还真有点像古董,于是就拿到市场上去卖。这时有个大官路过这里,一眼看见了这张琴,琴身上斑斑驳驳,还有许多看不懂的蝌蚪文和古彩花纹。他接过琴看了半天,赞叹不止:“这可是张历史悠久的好琴啊!”他当即掏出了二百两黄金,出高价买下。

大官拿着琴献给了朝廷。朝廷又叫当初那些乐官来鉴评一番。这次朝中那些乐官见了,争相传看,一个个赞不绝口,一致说:“这张古琴简直是国宝,太妙了,音质好,造型好,文字与画也好。难得呀,难得。”

工之侨听到后想起当初无人识琴的情景,不禁摇头又叹气:明明是一张好琴,有些人不仅不识,而且偏偏要百般挑剔。如果是难得的人材,也是这样对待的话,那不是糟糕透顶了吗? 哲理点拨

这个故事辛辣的讽刺了那种只重形式,不管实质,一味厚古薄今的虚浮世风。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能力和素质,也是享受美好人生的要求。然而现实中的许多人却是追求外在形式的华美,而忽略了实际的好坏。这是万万不可取的。食菌成仙

古时候,有个叫粤的地方,这里漫山遍野都长满了草药,很多人都以采药为生。传说有一种灵芝,吃了以后能使人得道成仙,可是,从来没有人见过真正的灵芝是什么样子,人们都只是在心里想像着灵芝的样子,都希望能够得到它。有个人以采药为生,他非常迷信仙道,相信有使他得道升仙的灵芝,所以他采药的方法很特别,从来不去人们经常去采药的地方,而是专门去深山老林、悬崖峭壁,他甘愿冒生命危险为的就是能早日找到灵芝,可以升仙。有一天,这个采药人像往常一样告别老婆孩子出去采药。这一次,他又选择了一条从未走过的上山的路,因为这条路特别难走,从未有人走过,而他也一直未敢尝试。今天他下定决心要从这条路去采药,心里希望能采到他日思夜想的灵芝。

这条路上果真是遍布了荆棘,到处荒草丛生,蛇虫出没,采药人心中有些后悔,但是,心想既然已经上来了,就应该走下去,他相信最后一定是可以成功的。一路上,他采到了很多在别处采不到的珍贵的药材,而且有些还叫不上名字来,这更加坚定了他寻找灵芝的信心。

他继续向前走,忽然,发现前面一株菌子。这株菌子长得很特别,它非常大,采下来足足有一筐,菌盖一共有九层,色彩斑斓,鲜艳无比,散发出迷人的光亮,采药人心里一惊:难道这就是传说中令人得道成仙的灵芝吗?可是他从来没有见过灵芝是什么样子。只是听人说过灵芝的事,而没有告诉他灵芝的样子,所以他比较疑惑。但是又转念一想,能够生长在这里而且形态又如此非同一般的一定不会是普通药材,他认定了这就是他要找的灵芝,于是不仅禁喜万分,急忙把它采摘下来。

回到家里,他拿出这株菌子对他的妻子和儿子说:“你们看,这就是传说中的神奇的灵芝草啊!如果吃了它,人就可以长生不死,成为神仙。我听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这个福气得到灵芝的,只有那些与仙道有缘的人才会有如此之福,这么多人四处寻找灵芝却得不到,而我却有这个运气得到它。看来我是命中注定长生不死,会成为神仙的啊!”

他的妻子和儿子以及其他的家人听他这么一说也深信不疑,都感到非常兴奋,迫不及待地要吃掉灵芝,但是采药人却说:“灵芝是不可以随便吃的,要沐浴净身,斋戒三天以示诚意,才能吃灵芝,这样才有效。”

于是,他选了好日子,让家人郑重其事地沐浴更衣,然后,吃了三天素。之后,把这株灵芝放在锅里煮,煮熟以后,他毕恭毕敬地盛了一碗,满心欢喜地喝了下去。可他哪里知道这株外貌鲜艳的“灵芝”实际上一株有毒的菌子啊,他吃了下去不久,就中毒而死了。

他的妻子看到他吃了灵芝就倒在了地上,心里有点惊慌,忙问儿子:“你父亲这是怎么了?怎么吃了灵芝就不动了呢?不会是死了吧!”其他人也有同样的疑惑。

儿子看了看父亲,说:“大家不用担心,父亲已经比我们早一步得道成仙了。因为我听父亲说过,凡是成仙的人是不会为形体所拖累的,要成仙必须脱离他的形体。现在父亲把躯壳留在了这里,只是不想为形体所拖累啊!这并不是死而是成仙了。”说完,他就舀了一碗,埋头吃了起来。不一会,他也死了。家人一看儿子也成仙了,也羡慕起来,于是,大家一人盛了一碗吃了起来,结果,一家人全都死了。哲理点拨

这个粤人为了求得永生,吃了毒菌却落得个中毒而死的下场。更可叹的是,父亲吃毒菌死了,他的儿子和家人却还相信父亲的这一套成仙的说教,也跟着去吃剩下的毒菌。本来明明是毒菌,这并不是难以辨认的东西,却偏偏被粤人一家坚信不疑地认为是灵芝,就是因为他们总是幻想侥幸地撞大运,白白地获得好处,这真是利令智昏。要想过上好日子,只有靠自己踏踏实实劳动才是一条靠得住的途径,否则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

可见封建迷信、无知妄说真的是害人不浅啊!这个故事对于那些把错误的主观认识当作真理的人来说,确实具有教育意义。在二十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拿科学的思想来武装自己,和歪理邪说划清界限,不然,也会像故事中的粤人一样没有好的下场。楚人装虎

春秋时期,人们住的村子与山林离得很近,所以经常有野兽骚扰村落。楚国就有这么一个村子,坐落在山林旁边,有很多狐狸经常跑到村里偷鸡,那时老百姓生活不富裕,有的人家里除了种地就只靠养几只鸡过日子,今天被狐狸叼走一只,明天又叼走一只,带来了很大的损失,可是人们也没有有效的办法对付狐狸,有几次,村里人也组织起来捕捉狐狸,但收效甚微,狐狸太狡猾了,村里人为此感到非常苦恼。有个人在一个月之内,所有的鸡都被狐狸叼走了,于是他决心去寻找治狐的方法。他听说在山那边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智者,懂得很多事,就想去找他问问。他走了一天一夜,来到了这位智者的家里,向他诉说了他的遭遇。智者想了想,告诉他说:“虽然我不曾用过此方法,但也可以一试。老虎是百兽之王,所有的野兽都对老虎敬而远之。稍强壮一些的野兽见到老虎都被吓跑了,而小动物只有等死的份了。不如你画张虎皮来吓吓狐狸,也许管用。”

他谢过智者后就回到家里,马上着手画了一张虎皮,往身上一披,不仔细看还真以为是一只老虎呢。于是他迫不及待地要试验一下。到了晚上,他就披着虎皮等着狐狸。不一会儿,有一只狐狸悄悄地溜进他家里,慢慢走近鸡笼,刚要抓鸡,忽然看见一只老虎,正伏在地上虎视眈眈地看着它呢,顿时吓得魂飞魄散,一头栽在地上了。

第二天,这个人拿着抓住的狐狸给家人看,家人都夸他厉害,村里其他人也听说了这件事,纷纷向他来求教,很快,村里就很少有狐狸来偷鸡了,大家都过上了安心的日子,这个楚国人也受到了村里人的尊敬和赞扬。

过了没多久,这个人发现有野猪来他的田地里捣乱,很多庄稼都被踩到了。于是他又拿出虎皮,在田地里等待野猪。不久,野猪又来他田里糟踏庄稼了,楚国人披着虎皮冲了出去,野猪吃得正欢,忽然发现有一只老虎向它冲过来,吓得夺路而逃,不巧正好掉进村民事先挖好的陷阱。

野猪被抓住了,村里人欢呼雀跃,这个人也非常高兴,他完全沉浸在喜悦当中,心想:老虎真不愧是百兽之王啊,我只凭这张虎皮就可以降服天下所有的野兽,看还有什么野兽敢来骚扰。正想着,忽然看见远处又来了一只形状像马的动物,正在那里张望,他一时兴起,心想:刚捉住一头野猪又送来一匹马。于是他就披上虎皮追了上去。

有人认识那种动物,赶紧阻止他说:“别追过去,那是只“驳”,凶猛无比,比老虎还厉害,你会丢掉性命的。”

这时他根本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了,一心想要把这只动物抓住,再说他根本不相信世界上还有不怕老虎的动物,于是就一路追了过去,结果那个动物大吼一声,径直冲到他面前,楚国人这时感到有点害怕了,心想:“难道还有不怕老虎的动物?”来不及想别的,那“驳”猛地把他扑倒在地,张开血盆大口,朝着这个人的咽喉一口咬了下去,这个人顿时一命呜呼了。哲理点拨

楚国人用自己扮虎吓走狐狸和野猪的方法同样照搬照抄地用在对付“驳”这个凶猛无比的动物时,结果葬送了生命。俗话说得好,“一把钥匙开一把锁”。针对不同的问题,我们应该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如果因为用某种方法能够解决某种问题,就以为这种方法是万能的,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的,就一定会失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朝时,杭州是当时中国的一个比较繁华的城市,那里的商业发达,有很多的商店、店铺,很多大大小小的商人,街头上挑担叫卖的小贩也很多,全国各地的物资货物在杭州都有买卖。

在杭州城里有一个卖水果的商人,生意非常兴隆,过着殷实的生活。这全都多亏了他那卖柑子的买卖。他特别善于保存柑子,他保存的柑子,即使过一年仍然不会腐烂,而且从外表看起来一个个金黄油亮的,色泽鲜艳得很。他就靠了这种方法,先是买很多柑子,然后储存起来,等到别人的柑子都不新鲜时,他就拿到市场上卖。当然他的柑子要比别人的柑子卖价高出好几倍,可是买主们看到他的柑子外观漂亮,往往都争着要买他的,于是他挣了很多钱。

不过有一次却出了意外,有位顾客也是看中了他卖的柑子色泽鲜艳才买了他的柑子,虽然价钱不低,可是这位顾客认为能买到好柑子也值了。当他回到家中兴高采烈地切开柑子时,不是扑鼻而来的清香,而是一股怪味冲鼻而来,仔细一看,想不到这么好的柑子竟然完全发霉了,而且里面竟然都是干的,就好像一团烂棉絮塞在里面。

这位顾客气不打一处来,心想花高价买回的柑子原来一文不值,于是拿着烂柑子来到商人那里找他理论。顾客问他:“这就是你卖的柑子吗,你卖给别人柑子是拿来供神、敬客的吗?还是用它的漂亮的外表来蒙骗傻瓜和瞎子?大家都来看看,看看这个骗子卖的烂柑子。你这样来欺骗别人,也太过分了吧!”

这时,很多群众都被争吵声吸引了过来,得知情况后纷纷谴责商人不该这样。顾客认为在大家的舆论压力下商人会悔改,还可能退给他钱,但他想错了。

再看这位商人,从那位顾客一来就丝毫不为所动,面对众人的责难,他一点也不觉得心虚胆怯。他对自己卖劣质品骗钱的事不但不觉得羞愧,而且还面带微笑,并且理直气壮的对顾客说:“我做这个买卖已经有很多年了,我就靠这个生意来挣钱养家糊口。这么多年了,买我柑子的人多的是,别人都没有说过什么,为什么就你一个人有意见呢?再说了,现今这个世界上欺诈骗人的人多的是,又不止我一个人!难道你就没想过这个道理吗?你看看那些威风凛凛的武将们,穿着将军服,看起来比古时候的大军事家孙子、吴起都还要威武神气些,可是他们中有谁真正懂得兵法呢?你再看看那些身穿宽大的朝服,迈着方步、气度不凡的文官大臣们,又有谁真正掌握了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呢?实际上,他们什么本事都没有,强盗横行,他们没有办法剿除;老百姓生活困苦,他们不知道去救助;对那些贪官污吏,他们也不去整治;他们坐食俸禄,生活腐化,却一点也不知羞耻。这些人一个个身居要职,享受着高官厚禄,住着豪华的住宅,吃着山珍海味,喝着琼浆玉液,乘坐着大车名马,哪一个不是一副道貌岸然的模样?又有谁不是像我卖的柑子一样,表面上看起来如金似玉,而实质上不过是些烂棉絮呢?这些你都看不到,却只看见我卖的柑子!” 哲理点拨

这位卖柑者用“偷换概念”的方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对那些贪官污吏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鞭挞。

其实,在我们今天,这种外强中干的人也不少见。他们像“绣花枕头”一样,徒有光鲜的外表,但是做起事情来,一无是处。对于他们来说,追求的仅仅是外在的一时的浮华,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些东西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一样会逝去的。对于我们来说,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用真本领,真技能武装过的头脑才可以在社会上站稳脚跟,立于不败之地。仆人偷鞋

有一天,有个楚国人带着仆人到一个好朋友家里做客。他们交往了多年,感情非常深厚,朋友见到他,自然是非常高兴,于是马上让家人张罗酒席,盛情款待。

吃完饭,宾主一边喝着茶,一边叙旧。两人已有好长时间没有见面了,真是有说不完的知心话。不知不觉地,天色已经暗下来了,楚国人就准备告辞回家。朋友说:“嗨!你好不容易才来一趟,今天怎么能走呢?既然来了,就安安心心地住一晚,我们抵足而眠,痛痛快快地聊聊,怎么样?” 楚国人见朋友热情挽留,就不再坚持,住了下来。没想到,这一住不要紧,反而住出麻烦来了。他的仆人不知怎的看中了朋友的鞋子,就趁没人注意时偷偷地藏了起来然后把它拿回家了,楚国人一点也不知道。

他就拿了些钱,让仆人过了几天,正好楚国人的鞋子破了,想买一双新鞋,到集市上去买一双,仆人心想,正好偷回来的鞋也挺新的,不如换些钱来得合适,于是就偷偷地把钱留下,却把那双偷来的鞋子交给了主人。楚国人哪里知道这中间的猫腻啊?他以为这双鞋子真的是仆人从集市上买来的,就试了试,挺合脚,觉得非常满意。于是,他就穿着这双鞋子到处走。

楚国人的朋友在他走了以后就发现丢了一双鞋子,心里觉得有些奇怪,想道:“我与他交往了多年,他应该不是这种人啊!但他来住了一晚,我的鞋子就不见了,真是怪事啊!” 这一天,楚国人在街上碰巧又遇见了他的朋友,他非常高兴,赶紧过去打招呼。朋友的眼睛不经意地往他的脚上一瞟,不由得一下子楞住了,因为他看到自己丢失的那双鞋子正穿在楚国人的脚上。他心中大吃一惊,暗暗想道:“真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啊!想不到他是这种无耻小人,竟然偷了我的鞋子!现在还装模做样的和我打招呼!” 想到这里,他再也无法忍耐了,于是,面对楚国人热情的招呼,他却沉着脸,冷冷地说:“我没有你这种朋友!”说完,也不等楚国人答话,转身就走了。楚国人感到莫名其妙,呆呆地站在那里,半天都没有回过神来。他心里也很生气,想道:“我做错了什么,他要突然和我断绝交情呢?没有半点理由啊!朋友之间怎么能这样呢?!这样的朋友不要也罢。” 过了一年,那位朋友不知通过什么途径终于了解到了事情的真相,知道楚国人确实是被蒙在鼓里,完全是无辜的。于是那位朋友很后悔,终于鼓起勇气来到楚国人家里,诚恳地向他道歉,说:“那完全是一场误会,我错怪了你,请你原谅。都是我的不对,我没有了解清楚事实就做出了那样的事,真是不应该啊。我希望我们还能够像过去一样,成为知心的好朋友。”那位楚国人也是个心怀大度之人,原谅了他的朋友,从此两人感情比以前更加深厚了。哲理点拨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仅凭想像办事是不可取的。好在楚国人的朋友及时发现了其中的真相,主动承认错误,挽回了一段友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定要经过认真细致地调查,了解事情的真相,才能够下结论。如果只根据简单的表面现象和主观臆断盲目地下结论,就肯定会犯错误。楚人学舟 从前,有个楚国人,经常看到别人在河里海上驾驶着船乘风破浪,心里非常羡慕,认为能够在水上驾船行驶一件非常惬意的事,于是他就决定去学习驾船技术。他来到江边,打听到这里船技最好的是一位老船工,老船工大半辈子都在驾船,经历过大风大浪,经验丰富,跟他学习应该是不会错的。于是就找到了老船工,拜他为师学习驾船技术。老船工本来不想教人船技的,但想到自己孤身一人,而这个小伙子看上去态度诚恳,人也很精神,说不定以后能继承他的事业,于是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收下了这个徒弟。

楚国人开始学习非常勤奋刻苦,为了掌握一个技术要领,把手上的皮磨掉了都不在乎,再加上师傅对他非常器重,教得认真仔细,楚国人在不长的时间里进步很快,虽然还不能独自驾驶,但却能在师傅的指点下驾船了,对于一些基本的驾船技术,比如:挥桨、掉头、转弯、加速、减速等等在师傅的指挥下,他都划得像模像样的,师傅对他的进步也赞扬了一番。

这就使楚国人心里得意洋洋,心想:“原以为驾船技术很难呢,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嘛。这么短的时间我就学会了驾船,真是个天才。不过老是在师傅指挥下驾船总是不那么舒服,要是自己能一个人驾驶该多好啊。于是楚国人就对师傅说:“师傅,我学了这么长时间,您觉得我学的怎样?”师傅拍了拍他的肩膀说:“你进步得挺快,学得不错,我真没看错人啊。”听了师傅的夸奖,楚国人更是蠢蠢欲动,就对师傅说:“您觉得我一个人独立驾船能行吗?我想检验一下我的学习成果。”师傅思考了一会,同意了他的要求:“好吧,那么明天你就自己去驾船试试吧。不过要在那边那条小河里练习,流水比较平缓,你现在的技术还不够成熟,千万不要到下游的激流中去,切记!”第二天,楚国人兴高采烈地来到小河里练习驾船,他施展出所学到的技术,真是得心应手啊,不管怎么操作都称心如意,感觉自己像一个驾船高手一样。没有师傅在旁边指手画脚,楚国人觉得自己非常自在,迫不及待地把船驾到了下游河中央,得意地击着鼓,飞快地前进,谁知这里和他练船的地方大不一样,水流非常湍急,而且还有暗礁险滩,面对这样的境况,楚国人一下子就懵了,船也失去了控制,随着漩涡直打转,楚国人什么也做不了,船桨和船舵也被激流冲走了,他就只能大声呼救,毫无刚才得意之情了。哲理点拨

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在学习上浅尝辄止,盲目骄傲的人。它告诫我们:学习要脚踏实地,那种满足于一知半解,略有新知就骄傲自满,稍有进步就妄自尊大,以为已经掌握了所有知识,而不愿继续学习的人,最终就只有失败。

下载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古代民间故事论文 (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文--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范文大全

    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启示 这个学期有幸选上了中国古代人生哲学这门课程,跟随徐老师对中国古代人生哲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学习与思考。 哲学是一门令人增长智慧的学问,学习中国古......

    中国古代哲学论文

    浅谈中国古代哲学 在我使用“中国古代哲学”这个词的时候,已经先入为主地承认了中国是有哲学的。而且说到这个词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确实有实质的内容与之相呼应。比如先秦的......

    中国古代戏曲论文

    初见惊艳,再见,期望依然——秦腔的昨天与今日 一、初见,便有西北汉子的铮铮情怀——秦腔的起源 秦腔起源于遥远的秦代的秦地歌唱,《诗经》中有“秦风”这一部分,古代的诗又都必......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摘要: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有着独特的单体造型,中轴对称、方正严整的群体组合与布局,以及变化多样的装修与装饰和缤纷绚丽的色彩运用。 (一)以木构架为主......

    民间故事

    成语、民间故事篇 目录 1、大禹治水„„„„„„„„„„„„„„„„„„„„„2 2、神农尝百草„„„„„„„„„„„„„„„„„„„„2 3、盲人摸象„„„„„„„„......

    民间故事

    神话传说 白蛇传 神话传说是人类最早的幻想性口头散文作品。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文学的先河。神话产生的基础是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和人们为争取生存、提高生产能力而产生......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论文

    《中国古代诗歌》论文综述 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 78kXXX班 学号:XXXXXXX 姓名:XXX 古代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文字最精练,内涵最丰富的艺术形式之一,好的古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

    中国古代绘画鉴赏论文

    北宋山水画的辉煌与中国山水画的特点 宋朝前后延续了300多年,其绘画在隋唐五代的基础上继续得到发展。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出现前所未有的兴旺景象,达到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顶峰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