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岳萍参观湖南第一师范旧址有感
参观湖南第一师范旧址有感
——纪念自己从教三十年
黃岳萍
这是我第三次参观少年毛泽东的学校。
第一次是在八十年代,我自己刚刚走出少年时代,也是毛泽东在此毕业时的年龄。我雄心勃勃壮志满怀,立志要做一个天下闻名的老师,完成中学时期作文里面写下的“像徐特立一样”的誓言。我走进毛泽东的第八班,坐在他的座位上,为自己高考选取的师范自愿而自豪,为自己放弃行政职业而庆幸。我想象着有一天我也有一位毛泽东似的学生来向我行礼......。
第二次是当教师十年后,带女儿来参观,目的是教育她要像毛泽东那样从小立志。看着女儿坐在第八班的那个特殊座位上,不料自己却感受很深,想着做不了徐特立,有些伤感。因为自己没有徐特立那样的毅力;没有徐特立那样的学识;没有徐特立那样的思想境界;更没有遇到毛泽东这样的学生。
二十年后,第三次参观时我已经是有三十年教龄的老教师了。感慨万千一言难尽呀!我不敢去坐少年毛泽东的座位,心里面隐隐的发虚,为什么?我花了三个晚上的时间找答案,不太确定,基本是以下三个原因:
一是我没有实现自己的誓言,当年立志当名师的美女不在了。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徐特立就是徐特立,黃岳萍永远只是黃岳萍。“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这是徐特立的风格,也是他的学校的风骨。我应该在第一次来参观的时候懂得的道理,现在才悟得,惭愧!不过终于悟得了比始终不悟要好。由此我又得到一个认识:我自己明白一个道理尚且花了三十年,怎能够在学生身上急功近利咧?
二是我没有遇到毛泽东式的学生。我没有徐特立“抽刀断指”的血性,所以我不配遇到毛泽东似的才子。“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我一直都还没有做好学生这个角色,作为学生跟做学生的毛泽东比真是天壤之别。
三是我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去做徐特立,更没有必要去奢求毛泽东似的学生。我就是我,只是一名中职学校的老师,就像一颗小小螺丝钉,钉在一个很不起眼的地方,应该也肯定有着一定的作用。不追求大显,也不羡慕大隐,凡人俗师而已,有什么不好?
徐老说得好:“读书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懂得知识,会思想,能工作。”三十年的日日夜夜,我基本做到了学习思想工作,我做不了大人物,但我有了与大人物一样的体会,这也算是一种成功吧?!他还说:“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理想,就是在最艰苦的时候,也会感到幸福。”说得好极了。我现在没有一点伤感的情绪,我年轻时有过那么大的理想,在最艰苦的时候也硬挺过,虽然且战且退,但经历了,回忆的时候感觉很棒。我甚至阿Q似的神想——我年轻时候的理想比很多人的要高尚得多,或者别人想了却没有像我一样去试过。
快意之极!
2014-1-18
第二篇:参观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有感
参观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有感
荔湾外语职中
陈慧聪
2017年12月12日,本人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不忘初心,弘扬革命精神”的主题党日学习教育活动,前往从化区吕田镇莲麻村,参观黄沙坑革命旧址纪念馆。
黄沙坑是吕田镇莲麻村与新丰县接壤的偏僻山村,而正是这条偏远的小山村在解放战争时期为中共革命事业作出重大的贡献。众多珍贵的历史图片和实物,回顾了东江纵队从化大队的战斗历程。参观过程中我深受感染和教育,仿佛置身其境的感受到了革命先辈们抗争外敌、保卫祖国的革命精神,感受到老一辈革命人士为革命、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不惜牺牲的大无畏精神,从而倍加珍惜当代的和平岁月和幸福生活。回顾革命历史,更要牢记历史。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加强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荣辱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党性修养,锻炼自己,做到不怕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立足本职工作,积极进取;做到学与用、知与行、说与做的统一;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把对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对教育事业的巨大动力,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勇敢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实现强国之梦。
2018年1月
第三篇:参观新四军旧址有感
参观新四军旧址有感
新四军陈列馆坐落在市内主干道旁,占地面积很大。远远就望见馆内宽阔的广场和平整的草坪,几幢灰、白色调的洋式建筑错落有致,掩映在绿树丛中,在车辆人群川流不息的喧嚣闹市里显得格外庄严肃穆。
我们首先来到的是陈列展示区的正大厅,一进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一把大型的金色军号,金光闪闪的军号上被红色丝带缠绕在周围就如谱写出的一首首不朽的乐章。
在军号的后面是一幅巨大的油画,画面与前面的人造场景连接起来再配上蓝紫色的天空浑然天成。整个大厅给人一种神秘而又庄严的感觉,陈列分为四大部分:“浴血坚持”、“谈判改编”、“敌后抗战”、“完成使命”。
第一部分:那一幅幅图片向我们展现了当时战况的激烈,我看到了新四军战士浴血奋战的精神。
第二部分:在这个部分四周的墙上挂放着一些关于“全国抗战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坚持原则立场、进行谈判斗争”的照片。中间还有一幅再现当时《南昌谈判》现状的油画。
第三部分:在这个厅内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反映当时境况的展示照片,还看到了象其他展厅内一样摆放的展柜,这些展柜里,有的展示了生活用品,有的展示了文献资料,有的展示了战斗武器。
第四部分:“新四军火发展壮大演变”立体电子图完整的反映出整个新四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而新四军军歌歌谱反映出的铁军精神,还有毛主席的题词:“人民的胜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下午的参观活动已经落下帷幕,大家决定合影留念,记录下这一庄重和神圣的时刻。无需多说什么话语,凝重的神态、严肃的表情、短少的话语就足以诠释所有的一切。缅怀先烈、探访旧址就如同是我们同先烈们进行时空对话,我们从中能明白许多的东西。这就是我们此次参观活动的目的所在。
人是要讲一点精神的,一个人文精神失落的社会,是不健全的,甚至是危险的。我觉得这句话是有一些道理的,当前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同时我们也看到拜金主义、官僚主义等各种不良、不正之风盛行。所以,学习先烈那种艰苦朴素、自力更生、自由,平等的精神是有必要的。古人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样一个与时俱进的党的领导,这样一个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人民军队;领导我们的社会主义中国一定能走向繁荣强大。我们应该相信,得民心者的天下、天长变,道亦万变,只有永远与时俱进才能保持党和国家的生机和活力。“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上,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青年当有为,我想我们学子立志做大事,这是先烈和历史赋予我们最大的责任。
这或许就是这次新四军旧址参观活动给予我们这些学子最大的启示。其实我们对于红色文化的学习、对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对于先烈的缅怀,我么能够做的还应多些、再多些。说到做到,缅怀先烈、传承精神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去认真体会和行动来实现。
第四篇:参观第一师范有感(共)
参观第一师范有感
在赵老师对毛主席的文化熏陶下,寒风细雨中,我们踏着坚定的步伐来到了毛主席的母校——湖南第一师范,满怀着对革命仁人志士的无限敬仰之情。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进这充满革命气息,文化意蕴有“千年学府,百年师范”之称的学校,它座落在长沙南秒高峰下,面临滔滔湘水,与岳麓山隔江相望。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让我们花了不少时间去追寻它。今天我们踏上了这曾经培育了一代伟人的土地。去寻觅毛主席青年时期在这工作学习、工作、革命的影子,想象着曾在这发生的一切,领略悟着那份“与众不同”
记得《在恰同学少年》里,看见的毛主席精神和自信,在第一师范学校中毛主席的形象很是我敬佩,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毛主席在第一师范很受老师关爱,其实一个好的学生的背后一定有个好的老师,第一师范就是毛主席最好的老师。
渐渐地,典雅、古朴的阁楼映入我们的眼帘,集聚了东方文化内涵又融洽了西方建筑风格,不一样的建筑吸引着我们朝她走去,从正门而入,走进门是大厅,最惹人注目的就是墙上的那些“金字”,“要实事求是,不要自以为是”务实的作风是每一位人民先生的目标,而另一边是1950年12月为母校题写的校训“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周围的红漆柱子,木制楼梯以及这昏暗的灯光我们的激情,都让这“金字”照的熠熠闪光。
走出大厅看到的是长长的走廊,如园林一般,长廊两边有各种观赏植物。长廊尽头是第一师范的大礼堂了。由于天气的缘故,加上大礼堂没开灯给人昏沉沉的感觉,然而这感觉并没有让我们放弃去看一看这典雅的礼堂,我发现在窗与窗之间挂的字幅亦或是革命家。革命家的发人深思的话语。注视着他们留下的文字,周围的一切渐渐隐去,只留下两个人之间的亲切交谈,走出礼堂时眼前的路似豁然开朗起来了。不知是不是在黑暗的环境下呆久了的缘故罢。
又一次走入了长廊,然而这次却感觉不一样了,长廊右边有垂下来的叫不出名的植物,所有的纸条都悬空地保持着下垂而又不折的曲线姿态,似乎在向人诉说着什么,转个弯,一大片的粉红色涌入了视线之中,我们都不禁惊讶于眼前,熟透的樱花。让人不禁在脑海中浮现出毛主席当年站在湘江边,“看万山红遍”时的场景,是多么豪壮和壮观啊!与其说是樱花自己红的,还不如说是革命烈士的壮志与激情染红了“万山,尤其是被风吹过的时候,那樱花落下的时候,就像那烈士的血液在空气中沸腾。
告别了樱花;我们并没有依依不舍,而此时的天空好像看起来没那么浑浊了,我们的脚步更加坚定的向前迈去。通过悬空长桥,我们进入了一个四合院式的校舍,国道里有几束从房间射出的微黄的电灯光,与现代的白炽灯光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我们奔向那里,通过铁门上的空隙,我们看到了里面的两排床铺,都是木式老床。只有一个床上铺着老式的印花被褥和白里发黄的蚊帐。不用想,这就是毛主席当年休息的地方吧,是他晚上闭上眼睛后心里默默地想着,规划着自己梦想的地方。
渐渐地,我们都有了想见他一面并且和他亲切交谈的想法,尽管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去铜像广场吧,或许我们真的能看到毛主席呢”同学调侃似地说着。很快的,爬过陡峭的石板阶梯,我们来到了铜像广场。
雨还在一直地下着,苍白的天空下,铜像依然如故。站在铜像下,仰望着整座铜像,血管里血液在沸腾着。毛主席的两眼注视着前方,左手拿书,身穿长袍。整座铜像雕的是他走路的一个动作,而溅起的雨水恰如他走路时扬起的细尘。顿时,觉得整个铜像都活过来了一样。在这个近乎完美的场景前,我望着眼前巨大的铜像,凝视他的眸子,心里感慨万分。心随路转,路由心生。霎时间,全身都暖和起来了,雨伞却从手间滑落了下去。
走过先人曾经走过的路,想象着当年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地为人民所做的那份贡献,我不由得心生仰慕与崇敬。而如今我们也风华正茂,无数的挑战也迎面而来。我越来越觉得,我们应该拿出当年毛主席的“革命“热情,正确的面对各种挑战,勇敢地担负起来历史的使命。
现在在学校干部里担任一职,现在我的面对上面给我的任务我感到了压力。尤其的现在的课增多以后,课余时间根本忙不过来,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但想想毛主席的当年还是我们这样的时候的风采,不禁让我挺起了胸膛。自信的走下去……!
班级:WX0904 姓名:罗业勤
第五篇: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有感
参观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有感
alan
在历史老师的号召下,12月3号下午,我们几个人一组参观了黄埔军校旧址。
设在广州长洲岛的黄埔军校,是1924年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共产党和当时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军事政治学校。孙中山亲任校总理,蒋中正、廖仲恺分别校长、党代表。军校以培养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形成了以“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卫民、不怕牺牲”为核心的黄埔精神,锻就出一批新型的军事人才和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举行的北伐战争中取得了伟大胜利;在后来的第二次国共合作进行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军校培养出来的将领,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单就一所军校对自己国家的深远影响、对决定历史走向而言,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1988年,国务院公布黄埔军校旧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目前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是全国、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众所周知,历史上黄埔军校可谓是精英云集,名将辈出,而这些军事人物和政治人物,在东征北伐、抗日战争以至解放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带着一份豪情壮志,最先步入的是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步入庭院,绿树成荫,环境优雅,面向珠江,风景美丽。一棵白兰树屹立庭中,孙中山先生故居是一座中西结合的两层洋房建筑,墙上嵌有“孙 1
中山先生故居”牌匾。也许很多人都在深思与回味,一代伟人孙中山的在这平凡的小楼里面创造出三民主义的思想精神,可见其重大历史意义。
走出孙中山故居和纪念馆,我们来到了黄埔军校旧址。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正门两侧围墙,粉刷着耳熟能详的孙中山先生遗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往里,就是校本部,俗称走马楼,建筑方正,共两层,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左右对称,这里就是当年军校办公及部分学生住宿与学习的主要场所,都按照原貌加以复原。沿着走廊,可以参观到孙中山、蒋介石的办公室,还有政治部、教练部、教授部、军需处等等,楼上还有学生宿舍和阅览室,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设施简陋,从中人们可以轻易想象到当时物质条件的局限、教员与学生生活的俭朴。但就在这样客观条件不足的环境里,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却培养出一颗颗勇敢与坚强的心!也很好地诠析那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名言。不是吗?
在众多的展览中,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校本部二楼校长会客厅中的一副对联:“登高望远海,立马定中原。”首次看到此句诗,不禁赞美此人生之壮景。其视野之高远,心胸之宽广,让我不得不产生景仰之情。而挥戈北上,征战沙场,立马定中原,又是无比的自信乐观。其雄心壮志,如日月之明,恰似天地之大。实在难以用言语文字来表达。然而立该诗在此作为警言的人是谁呢?万万不能想到的正是
校长蒋中正同志,乃人中豪杰也。这副对联很工整,也很有气势,表达了他立足黄埔,北定中原,统一中国的抱负,同时又抒发了革命情怀,深得游客的景仰钟爱。蒋中正与孙中山的斗争合作经历不得不让我震惊颤粟不已!蒋孙两人既是同事与朋友,又是敌人与对手。军校能够有这两位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真是时势造就英雄。
从黄埔军校旧址出来是,已是黄昏,纪念馆都将要闭馆了,我们登上总理纪念碑身前瞻仰一会。总理纪念碑正面刻有“孙总理纪念碑”六个隶体大字,碑身背面刻有总理像赞,西面刻有总理训词。碑上孙中山先生铜像身穿西服,左手叉腰,右手前伸,面向大众,神采奕奕,宛如他正站在讲台上给我们讲述“三民主义”的原理。人们一看到铜像就自然想到孙中山先生革命和伟大的一生。
乘船原路返回,尽管很累,但每个人心里面都莫名其妙地产生一份豪情壮志。这也许是一种对军人先烈的敬仰,一种对伟人壮士精神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