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文明的摇篮(本站推荐)
三文明的摇篮
浩瀚的海洋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人类海洋文明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巨大而厚实的基础。海洋文明在整个人类文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海洋文明程度的高低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与否密切相关,对整个人类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看,远古时期的文明大多发祥于几大河流域,而在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则呈现了鲜明的海洋特征。
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450年乃至更早的年代,位于爱琴海的克里特岛上的皮拉斯基人创造了程度较高的古代海洋文明,并使当时的克里特成为海上霸主。它很早就能建造高头低舷的快速远航船,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曾控制过爱琴海的海上贸易,强迫周围的民族向它称臣纳贡。据记载,古代埃及新王国的法老图特摩斯三世曾租用克里特人的船从黎巴嫩向埃及运输木材。现代考古工作者在克里特岛发掘出新王国时期埃及的黄金、象牙及工艺品,证明了当时克里特海上商业之发达。
在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繁荣时期,地中海地区曾在人类文明史上大放异彩。以地中海为中心,古代希腊、罗马的文明曾影响到广大的周边地区,南至撒哈拉,东南至红海地区,东北至黑海地区,西出直布罗陀海峡,北至高卢与英国,时间长达几个世纪,因此,被人们称为“地中海时代”。古代希腊的工商业城邦雅典由于拥有曲折的海岸线和比利犹斯等良港,为其工商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中叶,雅典的比利犹斯港是古代希腊最大的贸易集散地,这里有来自地中海各国的商船、操不同语言的商人。港内有旅馆、剧院、仓库、商品陈列室和银钱兑换所等设施。通过中介贸易,不仅商业奴隶主获得巨利,雅典政府也抽得2%的关税。历史学家色诺芬在谈到雅典商业时说,雅典的航海贸易最使人向往,它有风平浪静的商港,还有到处可以通用的银币,所以它成了地中海乃至世界最大的商业中心。
以大西洋为中心的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是人类近代文明的最杰出的代表,被称为“大西洋时代”。航海技术的进步、新航路的开辟“大西洋时代”的发端。l3世纪,中国人民的伟大发明——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人欧洲,到14世纪,欧洲人已普遍使用,l5世纪又制造了载重千吨的快速多桅帆船,航海技术进步很快。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进步,地圆学说在欧洲也日益流行,这些都为新航路的开辟创造了有利条件。l5世纪末到l6世纪初,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开辟了从欧洲不经过地中海,直达东方的航路和横渡大西洋前往美洲的新航路,完成了第一次环球航行。著名航海家哥伦布(1451—1506)是开辟新航路的主要人物。l492年8月3日拂晓,哥伦布率领88名水手,分乘3艘帆船,从西班牙南端的巴罗斯港出发,经过69天的艰苦航行,于l0月12日到达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哥伦布命名为“圣萨尔瓦多”),1493年3月16日,哥伦布返回西班牙。在此之后,哥伦布又3次西航至美洲,先后发现了牙买加、波多黎各、多米尼加等岛,并到过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巴拿马以及南美洲大陆北岸,为西班牙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继哥伦布等人的探险之后,葡萄牙人麦哲伦(1470—1521)率领的船队经过3年时间的艰苦航行,成功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使地圆学说在实践上得到了证实。
虽然新航路的开辟带着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掠夺、扩张、殖民的深刻烙印,正如恩格斯指出的那样:“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但是新航路的开辟对欧洲的社会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航路发现以后,欧洲商人的贸易范围迅速空前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往来。原来局部的、孤立的地区,从此卷入了整个世界的经济体系。新航路的开辟,也使世界的主要商路从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使大西洋沿岸的许多城市成了世界贸易的中心,同时,也使近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一些经济机构如证券交易所、股份公司、航运保险公司等逐渐发展了起来。
中国自古以来是个农业国,以农业为特色的中国西北部文明,在中华文明中占主导地位。虽然如此,海洋为中华文明的产生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中华民族的进步历程中占有重要地位。考古学表明在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北方的龙山文化、红山文化,南方的良渚文化、河姆渡文化等,都具有极其浓烈的海洋特征。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长方形偏刃石锛被考古学家认为是一种专门用来加工舟船的工具。在渤海海峡庙岛群岛上发现了一些具有龙山文化特征的文化遗址,说明这里的早期文化是越海传播而来的。那么我们可以想像,古人以庙岛群岛为中介,通过航海活动使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文化进行了相当规模的交流、融合。在考古发掘中,辽宁丹东发现有距今6 000年前的舟形陶器,在与丹东隔海相望的长海县也发现了舟形陶器,在山东荣成发现有属新石器时代的独木舟一艘,可见北方海域的航海活动广泛存在着,龙山文化得以传播有着坚实的航海基础。同样具有海洋色彩的河姆渡文化,距今约7 000年,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以南的各省沿海及其岛屿,并向东太平洋传播。在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6只独木舟的船桨是我国至今发现的最有说服力的航海文物。依据考古发现来追溯史前海洋文明,含有一定的不确凿性。但通过文字记载,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把握华夏海洋文明的脉络。
英国学者李约瑟说:“在人类利用风力来推进船舶的多项主要成就中,中国的平衡式梯形斜帆确是名列前茅的。”可见,我们祖先在帆的发明及应用方面确有独具匠心之举。虽然古埃及人早在5 000多年以前就发明了帆船,但其单横帆只能顺风而行,而我国发明的平衡式梯形斜帆是古代性能最好的帆,能巧使八面来风,行船中的“调戗使斗风”的逆风行船术更令西方人望尘莫及。
《管子·禁藏篇》载:“渔人元人海,海深万仞,就彼逆流,乘危百里,宿夜不出者,利在水也。”说明2 000多年前我国的船只、网具和捕捞技术已发展到较高的程度。战国时期的齐国地处今山东沿海地区,由于“通鱼盐之利,国以殷富,士气腾饱”而成为“海王之国”。
公元lll7年成书的《萍洲可谈》中第一次记载了我国航海者“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可见,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指南针早已在古代航海活动中应用了。这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结晶,对世界海洋文明的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元代国际大旅行家马可·波罗从我国回到意大利后,第一次向西方人讲述了他在东方海域所乘的船上具有中国人设计的水密隔舱时,着实让西方人大开眼界。据考,我国的海船有多道水密舱的设计在晋代就已出现,到唐代就有了出土的实物船向世人展示这种能增加抗沉性和船只强度的发明。而福建泉州发掘出土的宋代古船上的l3道水密舱已为世人所共睹了。
可见,中国海洋文明的历史源远流长。今天,当我们去探寻中国丰富多彩的海洋文明时,也许会因为历史记载过少而失望,而把目光投向中国的诗词、笔记、神话和传说时,中国海洋文明及其在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就会从另外一个侧面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我们先从诗词这一最能反映中国古文化水准的文学形式来寻求对海洋的记载。《诗经·小雅·沔水》中的“沔水不溢,朝宗于海”、屈原《天问》中的“东流不溢,孰知何故”的描写,是古人对江河日夜奔流、千里人海、海纳百川l的朴素认识在诗中的最早反映。东汉王充“涛之起也,随月盛衰”的描写表明古人对潮涨潮落、周期性变化规律有了较深的认识,知道潮汐与月亮运动有着密切的关系。唐《海涛志》、宋《潮说》是古人对海洋进行科学认识与探索结果的记录,其中对潮汐作了科学论述,这些论点对古代文人有很大影响。在古诗中得到充分表达,如自居易《浪淘沙》“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李益《江南田》“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中把“潮汐有信”与爱人“无信”作比较,表明古人对潮汐有确定的时间认识已非常普遍了。古人对海市蜃楼这一奇特现象也有着朴素唯物的认识。我们知道海市蜃楼是大气中由于光线反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多于夏天在沿海一带或沙漠中出现。唐才子骆宾王《早发淮口回望盱眙》中的“岸昏涵蜃气”,反映了人们已知道海市出现须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宋元丰八年,大文学家苏轼调至登州五日后,便奉命进京,他求祈海神赐其海市一观,未果,遂浪漫想像了《海市》这一诗林佳作,诗中云:“东方云海空复空,群仙出没空明中0荡摇浮世生万象,岂有贝阙藏珠宫?心知所见皆幻影,敢以耳目烦神功。”苏轼在诗序中写道:“余闻登州海市旧矣,父老云常见于春夏,今岁晚不复出也。余到官五El而去,以不见为恨,祷于海神广德王之祠,明日见焉,乃作是诗。”看来,古人已对海市出现的季节及海市是幻景而非蛟蜃之气所致的认识已尽人皆知,连“父老”都能说出一番道理来了。
古人对渔盐之利、舟楫之便的记叙更是浩如烟海,且切合实际,描述生动,如唐王建《海人谣》:“海里无家海里住,采珠役象为岁赋;恶漫横天山塞路,未央宫中常满库”,反映采珠人之艰辛。另如,宋风流才子柳永《煮海歌》:“煮海之民何所营?妇无蚕织夫无耕……年年春夏潮盈涌,潮退刮泥成岛屿……卤浓盐淡未得闲,采樵深入无穷山;……船载肩擎未遑歇,投入巨灶炎炎热;晨烧暮烁堆积高,才得波涛变为雪……煮海之民何辛苦,安得母富子不贫!”不但介绍了煮海成盐的过程,也诉说了煮海人的辛劳。
古诗中的描叙除反映人们对海的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外,更多的是通过对海千姿百态景色的描写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借以表达其他思想感情,其数量浩如烟海、不胜枚举,如曹操《步出夏门行》:“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唐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唐王之涣《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唐李白《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梦游天姥吟留别》:“海客谈瀛州,烟波微茫信难求。”唐王勃《送杜少陵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唐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唐元稹《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等,不一而足。
除了古诗之外,描写海洋的古籍有《山海经》。它是记述古代神话传说和海外山川异物的书,共18卷,有图有文,由山经、海经、荒经三部分组成,除山经以外,其余部分都含有极为丰富的先秦时期我们祖先对海洋的认识和充满奇幻色彩的描述。如”精卫填海”的故事,“炎帝之少女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精卫,带衔西山之木石,以湮于东海。”表达了古人与大自然斗争的胆识和气魄。
在我国卷帙浩繁的文字宝库中,关于海的神话传说俯拾皆是,除《山海经》外,还有《史记》、《淮南子》、《太平御览》、《搜神记》、《西游记》、《神仙传》和《聊斋志异》等。《西游记》中孙悟空是人海底龙宫的常客;哪吒打死海龙王公子的故事流传至今;《史记·秦始皇本纪》载:“齐人徐福等人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日:蓬莱、方丈、瀛州,仙人居之。”至于“八仙过海”的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了。
中国海洋文明中“龙”的描述是有别于西方海洋文明的一大特色。《说文》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管子·水地篇》:“龙生于海,被五色而游。”《海龙王经·请佛品》谓“海龙王谒灵鹫山。”可见龙王主宰大海,海是龙的世界,能升天能人海的龙成了至高无上、威力无穷的力量象征,炎黄子孙成了龙的传人。说来很有趣,炎黄二帝是农业文明的代表人物,而子孙却成了海洋主宰——龙的传人。可见中国海洋文明与内陆文明在人们心目中是交融无问的。
描述海洋生物的诗词文章就更多了,特别是对海鲜的垂青使文人墨客不吝笔墨,如宋苏轼“不到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的感叹等。
至于生动有趣、富有浪漫传奇色彩的关于鱼、关于渔夫、关于舟船等等的海洋传说、故事在民间就有更为广泛的流传了。特别是渔民出于对海洋自然力量的畏惧而寻求保护时产生的对海神娘娘、妈祖的崇拜与信仰的传说至今流行不衰。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共有一个海”的旋律冲击着人类的灵魂,成为大自然中最伟大的乐章。海洋的蓝色无所不在,海洋的魅力无所不在,海洋文明无所不在,海洋使这个本来就千姿百态的大干世界更加灿烂夺目、万象纷呈。21世纪是海洋世纪,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海洋高新科技的进步,随着人们海洋意识的进一步增强,随着人们对海洋资源开发步伐的加快,人类将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海洋文明。
第二篇:山西外语导游词翻译 文明摇篮,史前三圣
文明摇篮,史前三圣
Cradle of the civilization,Three prehistoric sages 1.8 million years ago,the ancient people had been able to use the natural fire in the Xihoudu in Ruicheng Courty.The civilization of Chinese nation was bred in a very primitive cultivation method in the arms of the mother Yllow River with the illuminated(发亮的)scred flame.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symbols of human beings entering into the civilized society are the appearance of iron tools, the inventment of character, and the formation of a state.About 4,500 years ago, humanity entered the late primitive society.The famous Taoshi culture appeared in this period.The biggest city site at the time of Yao and Shun was discovered in the valley of the Yellow River.It reprsents that there had been a prototype ['prəutətaip](雏形)of state.Keeping records by tying knots had been taken place by the written words.Just since this time,human beings gave an end to the wild times.All of these indicated that the Chinese ancestors lived in this piece of land from the ancient times.This place was worthy of the cradle of the civilization.With the end of the legend of Emperor Xuan Yuan, Emperor Yao became the successor.He spent most of his lifetime in Shanxi province.He founded polises with complete functions,and established a capital in Pingyang,today’s Linfen city,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Chinese civilization.Yao invented the game of “go” and the oldest characters of China, passed the throne to Shun in the System of democratic demise.People had discovered that there had been state prototype ['prəutətaip] from the heritages of the Taoshi cultural site in Xiangfen courty.This is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civilization.Shun married to the two daughters of Yao, and Yao passed the throne to Shun at his old age.Shun restructed the tribal alliance council(部落联盟议事会)to aristocracy deliberative bodies(贵族议事机构)。He choose Puban(today Yongji city)for the capital.The new aristocracy deliberative bodies are improved to state organs(国家机关),and carried forward Chinese civilization with a further step.At the old age, Shun passed the throne to Yu, who was talented.Yu was the first hydrologists in China.He founded the first slavery dynasty—Xia dynasty.Democratic elections System of the tribal alliance was destroyed when Yu was died.His son, Qi, became the second emperor of Xia dynasty.It means that the end of primitive society and the beginning of slavery society.The 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Shanxi was beginning.The three of them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long history with their talents.They set out the proces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第三篇:《文明的摇篮》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四大文明古国标志性成就,初步感受文明的影响力。
2、感受中国文化遗产的价值,培养保护文化遗产的态度与责任意识。
教学重点:
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地古代文明探究的兴趣并对创造古代文明的劳动人民产生敬仰之情。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准备:
搜集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的图片资料。
教学时数:
1课时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们中国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留下了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迹和瑰宝,她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骄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2、板书课题
二、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有哪些?(出示图片)
1、提问:认识照片上的景物吗?知道他们的来历吗?了解他们的作用吗?
2、讨论交流。
3、阅读有关资料。
三、“中国古代文明的十大象征“评选活动
①交流自己搜集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十项成就。
②通过投票方式评出全班同学公认的中国古代文明的“十大象征。
四、探究美洲、非洲等地有哪些古代文明?(玛雅文明)(啊兹特克文明)(印加文明)。埃及象形文字、木乃伊、金字塔
五、文明遗产的保护。
①濒危文化遗产浏览。
②危害文化遗产的因素。
③危害的结果。
④保护措施与行动。
六、探讨问题:
谈谈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人类文明遗产,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文明的摇篮
板书设计:
中国古代文明十大象征:故宫、长城、兵马俑、文房四宝、司南、麻将、泰山、筷子、陶瓷。
第四篇:啊摇篮观后感
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
---------《红色摇篮》观后感
刘冬明 10300170053 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摇篮》这部电视剧给我最大的感悟就是认识到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是多么的重要。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就是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结果,而这场革命在初期遭受的一场场挫折,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单纯的把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而不能结合中国国情与革命的实际情况造成的。
同样的,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抗日战争中,共产党率领的军队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以毛泽东为首的领导队伍能够准确的认识实际情况,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从而创造了一场又一场的奇迹与胜利。从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第一枪直到遵义会议之前,中国工农革命一直就没有对走怎样的革命道路达成一致,在当时中国城市中工人力量并不强大并且还没有组织完善的时候,革命的主要领导人就试图照搬照抄苏联的经验,通过城市暴动实现革命的胜利,但这种方法几乎在武装反抗国民党之初就被证明是行不通的。一次次战争的惨败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反思并开始在战略战术上做出改变,直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以及巩固,毛泽东总结出了“农村包围群众”,团结群众干革命这一条革命路线。“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条路线充分结合了中国等待翻身解放的农民群众大大多于工人阶级的实情,认识到了人民群众蕴含的伟大
不仅仅在十年内战时期,在抗日战争以及三年解放战争中,毛泽东也坚持着发动群众的路线方针。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本身的力量可以说是比较小的,但他们为什么可以成为抗日力量的中流砥柱,关键之处就是他们坚持了党的人民战争的路线,充分带动发挥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建立了一个又一个的敌后抗日根据地,让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在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何以能以弱胜强,用小米加步枪战胜被美军武装起来的国民党反动军队,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也是因为发动了群众的力量,这使解放军获得了稳定的后方以及源源不断的力量源泉。
把马克思主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才能发挥出马克思主义巨大的理论指导力量,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如此,在新中国的建设之中也是如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些伟大的战略决策,不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果吗?可以说,无论是列宁的思想,还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都是将马克思主义与国情相结合再加以发展的成果。
此外,马克思主义本身所具有的理论就注定了它不是一套死的理论,而是活的,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坚持发展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都是在变化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本身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从来都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发展的,不从实际,只从书本上静止的去学习马克思主义,那只会妨碍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学习,对马克思主义造成误解。
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的一套理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书本与实际结合起来,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再在实践中完善理论,理论与实践是绝对密不可分的。我们必须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去学习马克思主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绝对不能片面的、孤立的、静止的去看待问题。坚持辩证唯物论,坚持矛盾分析法,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群众观点,坚持发展联系全面的观点,这是我们正确学习马克思主义的保障,也是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我坚信,只有活学活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我们才能认识到真理并在行动中取得真正的胜利!篇二:《红色摇篮》观后感 我是非常崇拜毛泽东的。毛泽东是我们民族在的杰出代表,是一代伟人。这部影视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人五次反“围剿”,四次成功一次失败,并最终走上长征道路的过程,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毛泽东思想是正确的,但是在中国共产党中被承认是有一个曲折的过程的。里面有一个人说,如果有可能他愿意用自己宝贵的生命去捍卫毛泽东思想!当时的中国共产党还很不成熟,只知道盲目地照抄和照搬前苏联共产党的模式,不是犯左倾的错误,就是犯右倾的错误。还好毛泽东在不被自己的同志所理解的时候,在党内受到排挤的时候,他都没有垂头丧气和怨天尤人,而是依然坚信着自己的理念不动摇。他真是具有伟人的胸怀啊!他敢于坚持真理,善于分析形势,沉着应对各种困难局面,几落几起,百折不挠。我们学习的。
他的这种品质,是非常值得篇三:电视剧《红色摇篮》观后感
我看了电视剧《红色摇篮》,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红色摇篮》是继《长征》、《延安颂》、《解放》之后,又一部艰难岁月的恢宏史诗,让我们再次接受真实历史的震撼!这部电视剧所表现的内容,涵盖了1929年到1934年,中央苏区的军事斗争、土地革命和政权建设的史实。而这一段历史,恰恰是过去没有类似的剧本进行反映。
该剧由著名导演金韬执导,刘劲、金鑫、王伍福、曲高位等演员加盟。该剧再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多位老一辈革命领导人开辟中央苏区的革命历史。已经看了十集《红色摇篮》后,感觉这部电视剧拍得很真实、很传神、很动人,唤起了我们对当年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以瑞金为中心的赣南、闽西根据地创建中央苏区,开展共和国政权建设的伟大探索和实践的历史记忆。
如今,岁月流逝,硝烟散尽,伟大的人民共和国已经铿锵迈过60多个春秋,正反方的人物都走进了历史,成为了过去,国共两党又都握手言和了,但共和国初创的艰辛,烈士们为共产主义的理想所抛洒的鲜血,我想所有的人们都应该铭记。
这是一部气势恢宏震撼人心,再现中国革命伟大创举的史诗巨制,弥补了影视剧中缺乏我党从井冈山斗争到红军长征之间这段历史的空白,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有很高的历史文献价值。在2010年元旦之夜央视《群英汇》上,电视剧《红色摇篮》剧情主要演员上台的演说词中就能看出该剧的与众不同。
在艺术上,《红色摇篮》在伟人形象塑造上有新突破,注重了人物个性的描写,以平凡人的视角演绎伟人的人生,更能产生直抵人心的力量。剧中除了
历史真实的再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即中央苏区斗争的历史外,更是首度刻画展现了革命女英雄贺子珍的传奇形象,将她与毛东相互扶持共建革命家庭的事件一一还原展示,让观众在一片历史风云中切实感受到了伟人领袖既平凡又真实的一面。篇四:观后感1 《少年英雄》观后感
上个星期某一天早上,我们和老师一起兴致勃勃地观看了一场催人泪下的电影——《少年英雄》。
电影的主人公叫王二小,影片主要讲述了王二小为了给父母报仇、为了人民的安宁生活,刻苦学习、加入儿童团积极抗日的故事。他好几次出生入死地与敌人斗智、斗勇。有一次,他在放牛时被日军发现了,敌人让他带路进入村庄,王二小想到村里还有很多的老百姓,就机智地把日军引进了我军的埋伏区„„敌人被消灭了,而王二小也英勇地牺牲在了敌人的刺刀下。
看了这部电影,我们非常感动,都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我和当年王二小年龄差不多大,但和他比起来就差远了。虽然我们身边没有了昔日战场上的硝烟,但还是经常能见到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比如破坏公物、在街道上乱扔杂物等行为,我就没有胆量站出来制止。我要学习王二小的勇敢和机智,在努力搞好学习的同时,积极同社会上的不良习惯作斗争。“张思德”观后感
今天下午,我们学校组织老师们观看电影《张思德》。在没有看这部电影之前,我对张思德这个人物了解得不太清楚,也不太全面,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深入了。可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之后,我不仅了解了张思德是一个怎样的人,同时也被他的感人事迹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质朴的品格所吸引和感染。在那个年代里,在我们的部队里,像张思德这样的战士数不胜数。他们不像董存瑞、黄继光、丘少云等烈士那样被世人所知,被世人所赞颂,他们死后也许很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名字,也许很少有人知晓他们曾经做了些什么。但正如影片中毛主席所说的那句话:“正因为我们的部队里有许许多多像张思德这样的战士,才使得我们的革命取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是他们托起了新中国的希望!”是啊!无论是在过去的战争年代,还是在我们当前的现实生活中,都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小人物,他们默默无闻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任劳任怨地做着自己所能做的一切。他们不为名不为利,不怕苦不怕累,为了人民的利益和革命的胜利,他们可以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对比之下,我们这一代人甚至还可以说我们现而今的人们缺少的就是像张思德那样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以及对人对事认真负责的态度。就拿自己来说吧,虽然在工作中能够做到认真负责,也不惜牺牲自己中午或班后休息时间紧锣密鼓地为学生补课或精心备课,但往往缺乏主动性,不能时刻以主人翁的姿态来对待每一件事情。另外,当遇到紧急任务和任务比较繁重的时候,我有时不能够做到冷静、宽容和善待他人,有时候甚至还发一些牢骚。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真是没必要也不应该。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里,谁也离不开谁。所以作为社会大家庭里的一员,我们人人都应该尽职尽责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我相信,如果我们的社会中多一个张思德,就会多出一份爱,多出一线希望!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献出自己的一份责任、一份力量、一份爱心,那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
影片《雷锋》观后感
雷锋同志的一生是平凡而伟大的,我们学习雷锋就是要学习雷锋同志的一种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忠于人民、忠于党,雷锋同志对待同志像春天般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般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对待敌人像寒冬般残酷无情。
雷锋的精神在过去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起到了一种积极地推动作用,鼓舞了一代人的成长。
当前在改革开放发展深入阶段,我们更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在自己的岗位和社会生活中做对国家、对人民有益的事,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人与人之间要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充满活动。自觉遵循社会规则,规章制度和公共秩序,在社区这个大家庭里积极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从和谐家庭、和谐邻里、和谐楼幢做起,再现雷锋精神,愿我们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观《英雄儿女》有感 2005年11月26日上午学校组织看抗美援朝影片“英雄儿女”。50年代初,新中国才成立不久,是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其目的是想再次侵略中国野心,结果是失败而告终。当时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军事思想战备决策。
“中国人民志愿军”一出国、朝鲜人民军合作同心合力,打得美帝国主义头破血流,节节败退,一直败到了“三八”线,签订了停战协议,就这样美帝国主义吃一个大败仗,从后几十年里再也不敢碰中国。朝鲜战争是一场美帝主义侵略朝鲜的战争。
“英难儿女”电影是抗美援朝战争上千千万万英雄故事中,记述兄妹英雄故事。通讯兵——王成是工人的儿子,而五芳——文艺兵是一位地下共产党员的女儿,寄托在工人家里,成了兄妹,然而两代人在朝鲜战场上相遇,他(她)是抗美援朝是英雄人物的代表,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利益,贡献自己的一切。王成是通讯兵,勇敢作战坚守在前沿阵地,一个人打退了敌人无数次进攻,坚持到生命最后一刻。“发生向我开炮”英雄壮语,牺牲了自己保卫战争胜利。王芳——是一个文艺兵,在哥哥英雄事迹的鼓舞下,从后方上了前方,结合战地,重继英雄事迹。不怕苦、不怕累,在一次战斗中为了保护战友自己受了伤,在文艺兵中同样是英雄,他(她)这不怕死革命精神就是英雄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榜样。
电影《雷锋》观后感 今天老师带我们去看电影《雷锋》。
这里面讲了雷锋自身的许多事,其中最令我感动的事,是村长一手托着雷锋那补丁摞补丁的袜子,一手拿着雷锋寄去的一百块钱,说:“同志啊,你的钱我们不要了,把你的袜子留下吧!” “村长,袜子留着可以,但钱大家一定要收下。”说完雷锋就走了。我觉得雷锋对自己太“小气”了,可是当别人有了困难时,雷锋却毫不犹豫地捐出了许多钱。而我呢,东西没有坏又让妈妈给我买新的,衣服没有旧也要买新的。我看了《雷锋》这部电影后,下决心要把这些坏毛病改掉。
我们应该学习雷锋艰苦朴素的精神,把钱用在有益的活动上。2005年6月18日篇五:观《红色摇篮》有感-观《红色摇篮》有感
看了《红色摇篮>>,使我从另一个侧面了解了毛泽东。一代领袖毛泽东颇具传奇色彩,他的预见能力,指挥作战能力等等让人赞不绝口。毛泽东从湖南一个偏僻山沟子里的孩子,成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最高领袖,成为二十世纪名扬世界的伟人。他的成功之路是一条充满艰辛的智慧之路,他的成功靠的是他世所罕见的智慧。
他的诗句至今令我难忘:“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一个人要取得成功第一位的是要能正确认识行势,分析形势。在抗日战争中,毛泽东提出持久论战,以及外交史上一边倒的政策,都是正确分析形势而后确定下来的正确路线。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也要这样,我们要时刻警惕,真确把握当前形势,国家面对经济危机,不是盲目的逃避,而是迎难而上;当学习上遇到困难时,要审视局势,然后想办法改变学习方向。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己,让自己进步,让社会进步。毛泽东宽广的胸怀和对子女的严格要求也实在让人佩服,在抗美援朝中,毛岸英壮烈牺牲,但是毛泽东并没有因为儿子的牺牲而失声痛苦,他说:“革命战争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战士,为国际共产主议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尽的责任,不能因为他是我儿子,就不能为中朝两国人民共同事业面牺牲。世界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的。”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毛泽东强忍住了,他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国家大事上,用工作冲淡悲痛!抗美援朝最终胜利了,无数英烈埋骨他乡。我正想有没有一位老人祈祷世间一切和平,不要再有战争了。
一代伟人,生活俭朴,吃的却和普通大众一样,在饥饿的年代,还要将吃晚饭的碗用热水冲泡,将冲碗水喝下去,他的举手投足,谈笑风生间都洋溢着伟大。
平凡孕育着伟大。在那个年代,人人都会说艰苦朴素是一种革命精神。虽然进入二十一世纪,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也不能忘记革命先辈遗留下的美德。我们就应该学会节约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可以联想到自身或当代学生身上的一些弊病,不懂的艰苦朴素的道理,校园里更是弥漫着攀比之风;把大量时间和金钱都投入到网吧老板手里的大有人在;地上随处可见矿泉水瓶,却不知道放在垃圾箱里或是回收利用„„把传统美德忘的一干二净,这些问题不得不让我们产生警惕。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党经历了许许多多的风风雨雨,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用鲜血换来的经验,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幸福,我们后辈们应加倍珍惜,永久铭记,倍加珍惜。
第五篇:《摇篮》说课稿
《摇篮》说课稿
《摇篮》说课稿1
第五单元:音乐家舒伯特
演唱:摇篮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摇篮曲》,这是一节歌曲教学课。本节课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等四个方面进行说课。希望我将能给大家带来一堂丰富多彩的音乐课。
一、说教材
这部分内容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几个方面进行陈述。
1、教材分析
今天我所选用的教材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小学音乐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音乐家舒伯特》当中的演唱歌曲《摇篮曲》。《摇篮曲》是奥地利作曲家,“歌曲之王”舒伯特的著名代表作之一。这是他19岁时以克劳蒂乌斯的诗谱写的。摇篮曲(催眠曲)这类歌曲的特点是优美抒情、曲调温柔,表现了母亲对孩子的亲切祝愿。
2、教学目标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教学目标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教育者从事教育活动的指南。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四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及心理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来设置的。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摇篮曲》所表达的深沉、纯真的母爱。能够用悠长的气息,柔美、深情的歌声演唱歌曲,抒发妈妈对孩子无限的爱。
2、感受音乐文化差异,体会音乐来源于生活,一样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表达的情感是相同的。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对比聆听的方法,培养学生听辨旋律和分析旋律的能力。
2、采用聆听、视唱、比较、判断的方法学唱歌曲旋律,初步感受倚音在旋律表现中的作用。
3、运用模唱、聆听、对比、小组合作的方法演唱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和意境。
(三)“知识与技能”目标:
1、提高分析作品的能力,了解歌曲体裁;体会装饰音在刻画形象抒发情感中的作用。
2、从谱面上感知旋律,体会歌曲旋律特点,在理性的基础上演唱歌曲。基于音乐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通过对比聆听,体会同一体裁不同风格的作品,并能进行分析。
2、在演唱歌曲时,用悠长的气息,清晰的吐字,圆润、柔美、深情的歌声演唱摇篮曲,感受妈妈对孩子真挚的情感。
(二)教学难点:
1、掌握歌曲中倚音的唱法,感受装饰音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在唱好歌曲的同时能比较分析作品,掌握分析作品的能力。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第二方面说教法和第三方面说学法上面谈谈。
二、说教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设置情境教学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其视听结合,声像一体,形象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为学生创设了一系列优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基于本课的特点,我还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活动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等活动形式来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觉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只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音乐课应重视对学生的音乐实践,所以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且自由发挥。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方面我主要采取了以下的方法:体验法,交流法、听唱法、对比法,同时我还让学生多听多练,自省自悟,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最后我具体来阐述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
音乐欣赏导入音乐课堂——学唱歌曲——歌曲处理——创编活动
——拓展延伸。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一)音乐声中进入课堂,导入音乐课堂(2—3分钟)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营造一种愉快、欢乐的气氛,我让学生在《只要妈妈露笑脸》的音乐中进入教室,通过音乐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领学生步入音乐的殿堂。
(二)学唱歌曲(占时25分钟)
这是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这个环节我将运用听唱法、教师示范和学生分句模唱等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新歌。
一、激情导入:故事引入,走进音乐大师的人生
1、谈母爱
师:“世界上最伟大的爱!―――莫过于母爱” “下面我们来看看诗人和画家是如何表现母爱的。”
2、欣赏有关摇篮曲的图片,回忆自己的童年
3、想象为图画选择音乐应该是怎样的?(速度、力度、情趣)
3、引出《摇篮曲》这种体裁――哄孩子入睡演唱的歌曲叫作摇篮曲
4、故事一盘土豆激发情感,走进舒伯特
师:“下面要听到的歌曲就是一位伟大音乐家在菜单上写下的一首摇篮曲,你们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这位伟大的音乐家就是―――奥地利誉为天才作曲家舒伯特。
二、寓教于乐
1、欣赏大师作品《摇篮曲》感受情绪、速度、力度
2、采用听唱法哼唱歌曲,想象入睡的情景
3、观察旋律特点,发现重复句,了解曲式结构
4、难点突破:(采用的方法:体验式)
A、感受摇篮“摇的感觉”对比不带附点和带附点的不同,引导唱好附点节奏
B、装饰音的演唱(“快”字的演唱启发学生想象妈妈哄宝宝睡觉的心情怎么样?装饰音演唱自然、轻声一带而过的感觉。)启发学生边演边唱,边体验!
三、歌曲处理:有感情的歌声,永远是音乐教学工作者追求的最美境界。
1、再次聆听,想象歌曲意境(谈谈想到了什么?)生生交流,情感碰撞体会母亲的情感
2、探讨在声音、力度、速度以及包涵的情感的处理(自主发言)创造情境体验情感,对比感受,在试验中找寻美感。要让小宝宝入睡声音应该怎么样?力度是强还是柔?速度?演唱时妈妈的心情和内心的情感?(结合大家要抒发的情感与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3、完整有感情地演唱
师:“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依偎在母亲怀抱里的婴儿,或想想自己的母亲,感受、体会一下,带着柔和甜美声音,恬静、舒缓地再次演唱这首《摇篮曲》。”
四、创编活动(5分钟)
在同学们能够有感情、完整演唱歌曲的前提下,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小组,分组讨论如何回报妈妈对自己的爱。
师:通过你们的欣赏表演和演唱,让我感到你们与妈妈的之间的爱是那么浓厚,是啊,母亲的恩情就像温暖的阳光,无时无刻的照耀着我们,为了我们,妈妈付出了许多许多,看着妈妈眼角的皱纹,忙碌的身影,你们闭上眼睛,听着音乐,想一想你和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景,回味一下浓浓的母爱,此时此刻,你最想对妈妈说些什么?在爱心小卡片上写下对妈妈的祝福。大家在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任务,在合作中培养同学们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拓展延伸(3—5分钟)深化拓展,欣赏不同艺术形式的《摇篮曲》
1、聆听不同演奏形式的摇篮曲(合唱、小提琴,男女声重唱等)
2、谈谈自己的感受,跟自己演唱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带来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3、总结摇篮曲的风格
师: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有不同的表现形式,特别是它那舒缓的旋律,让我们愿意去听,还可以让我们在音乐中感受到了生活中的爱,以及美的存在。
常言道:“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在这节课的最后,我采用了归纳式的结尾,请学生说说《摇篮曲》的歌曲反映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请大家用自己的话说说对歌曲的理解?最后师生在《摇篮曲》的愉快的结束本课。
我衷心的希望,通过这样的设计,能让“音乐”这魅力无穷而令人神往的艺术,成为孩子们心中的花朵,让他铺满孩子们的人生道路,散发出不绝的芬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给予指导。谢谢大家!
《摇篮》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班音乐欣赏“摇篮曲”,这首歌曲有三段。这教材所含的知识点是:摇篮曲的节奏特点及情绪色彩。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能完全较为正确的来辨认音乐作品的情绪及节奏特点。因此只有掌握了摇篮曲具有的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为教学地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准备。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音乐教学的意义中所提到的: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的意义决不应局限于音乐本身,它同时也要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体力,陶冶幼儿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母爱、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2、发展幼儿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及表现力,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3、引导幼儿了解摇篮曲的性质特点,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民歌,启发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制订的依据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等而塑造出来的。而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是在时间中流动的,稍不注意就会流失过去,作为歌曲的欣赏幼儿可以借助于歌词来理解歌曲内容。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才能使幼儿与歌曲产生共鸣。
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情感体验与联想。难点制定的依据是: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幼儿的认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过理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及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来说及具挑战性,就象一个跳一跳就够得到的果实,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帮助,
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依据纲要的精神: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主要运用了欣赏法、启发联想法和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
第一种欣赏法,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赏法中又分为完整欣赏和分段欣赏两个层次。整首欣赏,其目的就是保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摇篮曲的性质。因此教学中的第一遍欣赏是完整欣赏,给幼儿初步的音乐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赏,这是幼儿对摇篮曲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在运用欣赏法时为幼儿创设安静温馨、有利于倾听的教学环境,借助于动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声情并茂的的演唱。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幼儿积极的刺激,使幼儿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有充分的感受,激发幼儿爱妈妈的美好情感。
第二种启发联想法,音乐是表现人们的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听众产生联想与想象。这首摇篮曲表现出的优美、温柔的情绪,妈妈对宝宝无限的疼爱与期望都会引发起幼儿的联想。比如在完整欣赏后启发幼儿:“你想想妈妈在唱着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时候脸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在分段欣赏时教师启发幼儿联想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从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产生爱妈妈的情感。在引导幼儿开展联想时我注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语言和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第三种情绪感染法,因为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很容易使幼儿受到情绪的感染,它在引导
幼儿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在活动中除了欣赏录音外,我特别注重让幼儿欣赏我的演唱,因为通过声情并茂,面带微笑的演唱,和幼儿面对面能将歌曲柔美的情感和妈妈对宝宝的爱传递给每个幼儿,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在孩子安静欣赏录音时,我会用温柔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幼儿,用轻柔的动作适时给予提示,与幼儿之间进行无声的情感交流。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三、学法指导
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养成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音乐是时间艺术,要想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效果,注意力集中是先决条件,只有认真地去倾听才能正确地感知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和表达的思想内容。为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帮助:1、根据新纲要中“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了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比如在导入部分,用动感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夜空“为背景,运用大型软积木搭出颜色鲜艳的房子、花朵、3edu,引导幼儿在环境中集中注意力进入美好情境。让其心情放松,没有任何压力的去欣赏。2、在重复倾听的时候,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妈妈在摇篮曲中唱了些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方法。首先,我采用了视听欣赏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视听欣赏的形式能调动起幼儿的各种感官,让
幼儿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在不知不觉中带着喜悦、好奇之心进入作品的美好境界之中。其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欣赏过程也在不断地暗示幼儿,应从哪里入手,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另外,利用与音乐相符的动作来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动作使音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音乐作模仿动作,能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这样,幼儿初步学习了欣赏的方法还会激发幼儿再次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促进了其情感的发展,陶冶了性情。为幼儿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由于幼儿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都有所差异,每个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通过音乐产生的联想也都不会一样。在学法指导中我注意了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使其在活动中获得自主权。说说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想法,这样既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间的相互学习;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又富于音乐作品更丰富更丰满的思想内涵。这也符合了纲要中“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音乐情景表演“小白船”导入课题。在这里用了多媒体课件和软积木两种教具。教师制作出动感的夜空美景课件作为背景,再用大型软积木摆成各种可爱的房子、花朵、弯月亮的造型,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进行表演唱,引导幼儿进入夜晚的美好情景。教师同时运用描述性语言引起幼儿的注意:“天黑了,整个大地变得静悄悄的,月亮姑娘来唱歌了,星星来为他伴奏,他们的歌声让静静的夜显得更美丽,你听--。”然后请幼儿边演唱边表演,这样可以稳定幼儿的情绪,以便进入摇篮曲的欣赏过程。第二部分全面展开欣赏,包含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完整欣赏,运用引导语:“夜晚真美呀,就在这时不知从那户人家的窗子里传出了优美的歌声,仔细听--。”接着大屏幕上出现了窗子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放录音伴奏
教师进行演唱引导幼儿进行第一边完整欣赏(教师演唱),通过欣赏教师的演唱,引导幼儿感受摇篮曲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和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接下来运用提问:“这首摇篮曲有几段?妈妈都唱了些什么?”进行第二遍完整欣赏,运用了课件演示。第二个环节分段欣赏,这一环节要完成重难点的突破。根据歌词将歌曲分为三段每一段都分别欣赏两遍。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运用了启发联想法,在提问上下功夫,力求问得巧、问得妙。
设计了两种提问,第一种是再现性提问,如:“歌曲中唱了些什么?“小宝宝做了一个什么梦?“一种是启发联想式提问,如:“你想想妈妈会怎样哄宝宝睡觉?“宝宝为什么会在梦中露出微笑?“用这样的提问激发幼儿的想象,帮助幼儿理解三段歌词反应的三层意思。除了用语言表述外,每一段都引导幼儿进行动作表演。比如第一段妈妈是抱着小宝宝轻轻的摇;第二段为了表达妈妈对宝宝的殷切希望会轻轻的拍拍宝宝,抚摩宝宝;第三段看到宝宝睡梦中都露出了笑容,妈妈会情不自禁的亲亲小宝宝。层层深入引导幼儿体会歌曲中那浓浓的母爱。
充分发挥了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德育的影响功能,自然的将重难点一一突破。第三个环节是情境表演,孩子们每人抱一个宝宝通过扮演妈妈或爸爸,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第三部分结束,让幼儿在摇篮曲宁静温馨的意境中,教师引导幼儿:“看宝宝睡的多香啊,让我们一起轻轻的把宝宝放到床上去吧。“教师和幼儿轻轻的走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请幼儿欣赏几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摇篮曲,组织美术活动为妈妈亲手制作“爱心卡”表达对妈妈的爱。体现了各课教学的整和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各位领导!
《摇篮》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物比喻成摇篮,描写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要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前利用散步、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诗歌中所提到的事物,如天空和花园,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的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学情分析:
本班幼儿以四到五周岁儿童为主体,这一年龄段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方式多以无意注意为主体,观察力随自身的兴趣产生或结束,并喜欢模仿,而且模仿出色,语言学习能力有了大大的提高,在这一阶段的幼儿中,想象力多是在游戏、制作、观察活动中有所发现而产生的突发奇想,所以在教学上要紧紧结合这一年龄段幼儿的特点来进行。
三.教学目标:
依据素质教育中“提高审美观,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制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
2、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初步尝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4、初步学习使用动词:飘、翻、吹,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这是依据了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这首诗歌的含义有丰富的知识性,用是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行朗诵。
教学难点是:正确的使用动词,根据诗歌的节奏和语言情绪进行诗歌的创编。语言教育能力激发起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作为中班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已经有了部分提高,幼儿往往不满足于一首诗歌的朗诵,他们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创编的渴望。可这种渴望要变成实践行动就必须有老师的指导和帮助,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所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跟诵法三种教学方法。
第一种游戏法:同中小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的羁绊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那么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配合游戏运用制作了教学挂图和小图片。首先,在课题导入部分,运用了音乐小游戏“模仿动作”。随着音乐引导幼儿模仿白云飘等动作,用动作理解诗歌里的动词。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它那别致的想象时,设计了游戏“送宝宝回家”。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活动结束时运用了音乐表演游戏“快乐宝宝”。
第二种视听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站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了探索性强的小图片和形象可爱、颜色鲜艳的大挂图。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哟而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探究性和启发性提问,比如:“谁会是宝宝的摇篮?”“你想想还会有哪些宝宝?谁又会是他们的摇篮?”。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诗歌的美,在示范朗诵时配上了优美的“梦幻曲”声情并茂的朗诵,充分刺激了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游戏中自由结伴讲、分组讲,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第三种分段跟诵法:在幼儿自由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利用大图片进行了分段跟诵的方法因为形象的的图片很容易在幼儿的头脑中引起对诗歌内容的表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获得知识,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由于这首诗歌描写了4个不同的场景,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所以,选用分段跟诵法,每一段设计几种不同形式的提问,使幼儿熟悉理解记忆诗歌中的语句。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片,适合幼儿操作的小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充分发挥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五.教学过程:(教学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听音乐“模仿动作”
导入课题,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说:“白云飘来了。”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白云飘,并用语言说:“白云白云飘啊飘,飘到蓝天上。”教师再将白云的图片贴到天空的背景图上。通过动作模仿来初步理解动词“飘、吹、翻”,为诗歌的学习做基础。
第二部分展开分为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语言游戏“送宝宝回家”。教师先出示小宝宝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小宝宝的家在哪里?”小宝宝想睡觉了,谁来哄他呢?怎样哄?“通过集体想办法,把小宝宝送到妈妈的怀抱里,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歌的第四段”妈妈得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即而启发幼儿想”这些宝宝的家在哪里?“谁是它们的摇篮?谁又在哄宝宝睡觉?”给幼儿充分的游戏空间,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边操作边表达。比如幼儿会说:“星宝宝的家在天上,白云是星宝宝的摇篮,月亮在哄星宝宝睡觉。”可能幼儿的想法和诗歌中的内容不同,可是教师也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因为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幼儿理解诗歌中描写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扩展幼儿的思维。
第二环节完整欣赏,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这些小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可高兴了,家可真好啊,你看他们都舒服的睡着了,仔细听一听诗歌里说了些什么?”(教师进行配乐诗朗诵)听完后启发性提问:“你觉得小宝宝舒服吗?为什么?谁是小宝宝的摇篮?”谁在哄宝宝睡觉啊?“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深入了解诗歌中的白云轻轻飘等动词的运用,感受诗歌中的美。
第三环节分段跟诵。首先,幼儿自选图片扮演各种宝宝学习有感情的朗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动起幼儿的感情共鸣,进行有感而发的朗诵。然后教师在组织全体幼儿进行有感情的分段跟诵。
第四环节有感情朗诵。由第三环节自然地过渡到第四环节完整的有感情的配乐朗诵,完成教学的重点。
第五环节仿编诗歌。出示各种宝宝的图片让幼儿自选一种与同伴讨论创编诗歌。利用这些图片能引起幼儿的思考,教师引导幼儿:”这些宝宝的摇篮是什么?“谁会哄小宝宝睡觉?怎样哄?”比如这只鸟宝宝,幼儿通过探索思考有可能编出这样的诗句“大树是摇篮,摇着鸟宝宝,树叶沙沙沙,鸟宝宝睡着了。”通过这样的仿编和操作活动,让幼儿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仿编,教师适时地指导和帮助,顺利自然的完成教学的难点。
第三部分结束:
音乐游戏“快乐宝宝”。教师进行情感启发:“每个宝宝都有一个家,都有疼爱自己的妈妈。妈妈爱我们,我们也爱妈妈。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宝宝们多么快乐啊!让我们一起快乐地跳起来吧!”在欢快的音乐中让幼儿充分表达那种仿编诗歌后的成功的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爱妈妈的情感。
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请幼儿欣赏几首摇篮曲和其他有关于摇篮的诗歌,或组织美术绘画等延伸活动,体现了各科教学的整合性。
六.板书设计:(幼儿园教学主要以图片或影响的方式展开教学,没有板书设计)
七.作业设计:请幼儿回家后把今天学过的诗歌有感情的朗诵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们也让他们找找“宝宝”的“摇篮”
八.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完成所定的教学目标的同时,利用游戏,谈话等多种方式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为完成所定教学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分段式教学法,孩子们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记住诗歌的内容,而且还能通过动作对诗歌所描写的事物进行立体的展现,充分的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在诗歌的创编上,孩子们通过老师所提供的图片,不仅找到了“宝宝”们的“摇篮”还能将其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完成了本次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也存在着几点不足,首先在对幼儿提问时,还需要进一步给予渗透和引导,在对幼儿的照顾全体和而别差异的引导上,还有所欠缺。在诗歌创编环节中,小图片的使用可以帮助幼儿突破创编诗歌的困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思维。在欣赏诗歌的次数上也略有欠缺,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逐渐的改正缺点,更好的完成教学。
《摇篮》说课稿4
一、说教材
本课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第14册第四单元《乐海泛舟》,《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歌曲作于1868年,它通过强弱节拍的起伏来塑造摇篮摇摆的形象。曲调优美抒情,语气安详平缓,细腻得勾画出一幅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这首歌曲虽为3/4拍,但作曲家巧妙地从第三拍起音,把节奏进行了细致的改变,将节拍的舞曲化性格化为内在的韵律,使音乐更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而适于语义。《摇篮曲》最初为母亲抚慰孩子入睡时咏唱的歌谣,后来发展到一种音乐体裁。摇篮曲的音乐形象一般具有温暖、亲切、安宁的气氛……这一体裁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欣赏性,不仅限于催眠和描写孩童入睡,更多的是在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刻画宁静而有诗意的精神境界。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材需要,我本着既能让孩子掌握知识,又能达到发展能力、陶冶品德的目的,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演唱《摇篮曲》,引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色与优美柔和的情绪表现歌曲(中文版),并从中体会母亲对孩子的似水柔情与疼爱。
2、能力目标:初步认识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充分了解摇篮曲的主要特征。
3、德育目标:通过课外搜集各种形式歌颂母亲的作品,并通过在课堂上的介绍、欣赏,充分感悟母爱的伟大,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懂得要感恩父母、回报父母。
三、说教学重、难点
结合本节课的重难点与学生的理解能力,本人订了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自然圆润的声色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歌曲八度大跳及双倚音演唱,使学生真正感受摇篮曲的美与母爱的伟大。
四、说教法、学法
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因此,根据初中生的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我采用灵活多样、新颖有趣的教学手段,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情景教学法和启发式、听唱法、才能展示法、欣赏互助法,让他们主动参与活动。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比较进一步认识摇篮曲的音乐特征,及课外欣赏歌颂母爱的歌曲,很好地渗透到德育教学,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愉快地学唱歌曲,在歌曲中深深的受到母爱的渲陶,从而不仅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还圆满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五、说教具准备
传统的教学是以静态形象为主,学生的学习会感到枯燥乏味,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却能集音、形、色、动为一体,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这是其他手段不可比拟的。因此,本节课我准备的教具有多媒体课件、电子琴。
六、说教学程序
好的教学设计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本节课我将以张熊飞教授“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诱导孩子们去探索、去尝试,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的动起来、唱起来、跳起来,全身心投入到学习过程中,达到本节课的预期目标。结合本节教材,我设计了以下三个教学环节:
1、情景导入,酝酿情感
苏联科学家巴浦洛夫曾说过:“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敏锐的观赏力是创造者的基本功”。在导入部分我先让学生观看一段情景音乐,并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情景音乐表现了什么内容,想到了什么,让学生了解到音乐也是一种情感艺术。接着再让学生从三种音乐体裁里找出一种适合妈妈哄孩子睡觉的音乐,从中导出了本节课要学习的歌曲。
2、学习歌曲,表现情感
(1)让学生欣赏感受,体会歌曲的意境及情感。初步认识歌曲的作者及摇篮曲这种音乐体裁。
(2)在学唱歌之前,根据歌曲的难点高八度演唱,为了让学生轻松地唱好歌曲,我设计了一段发声练习:1234︱5432︱1--‖(LU——),做好唱歌的铺垫。
(3)品味旋律,全体同学用“LU”字哼唱旋律,师生共同总结歌曲特点。
让学生理解歌曲的情绪、速度、力度、拍号,为做好表演唱的准备。
(4)学唱歌词
先让学生小声跟音乐哼唱,找出自己觉得难唱的乐句与歌曲中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然后再用电子琴带动与学生的讨论、尝试,结合老师动情的范唱,解决歌曲的难点,找到最好的演唱效果。最后引导学生模枋母亲哄孩子睡觉的情景演唱歌曲,让学生在音乐气氛下体会到母亲与孩子的爱深深地融化在一起。
3、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1)欣赏不同民族或国籍的《摇篮曲》,揭示《摇篮曲》的音乐特征。
通过欣赏不同国籍的摇篮曲,让学生明白《摇篮曲》表达共同的主题,那就是母爱都是伟大的。再进一步了解歌曲的音乐特征。
(2)搜集不同形式歌颂母爱的作品,请同学们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本环节我设计观看不同形式歌颂母爱的作品,从中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母爱的伟大,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对母亲的爱。很好的得到德育渗透,本节课达到最好的效果。最后让学生带着母亲的爱再一次演唱歌曲结束本课。
七、说板书设计
《摇篮曲》——(德国)勃拉姆斯
1=F
速度:稍慢、舒缓
力度:轻柔
情绪:温馨、亲切、安宁、优美,充满母亲对孩子(的爱)未来的祝福和希望。
《摇篮》说课稿5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第五册第五课表演曲《唱给妈妈的摇篮曲》,通过对歌曲的分析,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了解歌曲内容及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情带声,用正确的速度,柔美圆润的声音,完整、准确、深情地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感受歌曲宁静的气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通过情景表演,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对歌词的理解,对旋律的感受,激发学生对妈妈的爱,并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回报,从而使学生成长为“心中有爱”的人。
二、教材分析:
《唱给妈妈的摇篮曲》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叙事性歌曲,2/4拍,徵调式,歌词寓意深刻,它通过一个平日生活的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一片深情和孝顺之心,歌曲通过“八度大跳”、“切分节奏”的运用,营造了一种宁静的气氛,“MU”音的运用更是抒发了孩子对妈妈的热爱之情,使人有意犹未尽,余音绕梁之感。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深情的演唱来表现对妈妈的爱;
2、教学难点: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及表现力的培养。
四、教学准备:
与教学相关的多媒体课件、粘有银色月亮和星星的深蓝色窗帘,竖笛。
五、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组织教学:
“亲爱的孩子们,请伸出你的双手,和老师一起捧起一颗“感恩的心”(教师演唱并带领学生做手语。
设计意图:这里的律动《感恩的心》高潮部分为整个的教学做一个情感的铺垫。
(二)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上,我首先进行深情的道白:“孩子们,是谁把我们带到人间?是谁,用爱把我们温暖?是谁,哺育我们健康成长?是谁,给了我们温馨的家园?”学生会答:“是妈妈”。紧接着播放多媒体课件《妈妈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接下来进入对话:“孩子们,从出生到现在,妈妈为我们做过的太多太多,我们又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学生会有很多的想法,在这里要及时的肯定和鼓励),“那有一个给妈妈唱摇篮曲的孩子,她又为妈妈做了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在导入这一部分,我运用情境创设的方法唤起学生对妈妈的爱,我想,视觉和听觉的体验应该是最好的“激情”方式,而谈话法的运用又巧妙地为聆听设下了伏笔。
(三)新歌教学:
1、初听:“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聆听《唱给妈妈的摇篮曲》,看一看为妈妈唱摇篮曲的孩子都为妈妈做了些什么吧!”课件出示《唱给妈妈的摇篮曲》,并在欣赏前提出要求:“让我们一起来把听到的看到的编成一个小故事,比一比,看谁的故事最生动吧!”(初听后让学生来讲一讲歌曲讲述的故事,教师给予肯定的评价)
设计意图:这里通过视觉和听觉的体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对歌曲主要内容初步感知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2、复听:“多么美好的故事,多么动人的旋律,请听老师来演唱歌曲,感受一下老师是用怎样的速度、节拍来表现歌曲的轻柔和宁静的吧!请大家用身体的律动来配合老师!”
设计意图:复听歌曲,感受歌曲,让学生对歌曲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教师的演唱和学生的律动更能使师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3、哼唱旋律:“那下面就让老师带着大家轻轻地走进妈妈的房间,用最轻柔的声音来为妈妈哼唱摇篮曲吧!嘘,可别吵醒了妈妈啊!”
设计意图:在这里创设的情境主要是控制学生哼唱的音量与情绪的把握,歌曲情绪的把握应该从一开始接触唱就注意引导情绪的处理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不单纯是放在歌曲处理的部分来完成的。)
4、歌词朗诵:“我们把最动听的曲子唱给了妈妈,那让我们把最动情的朗诵也送给送给妈妈吧!”教师带着学生在伴奏下按节奏朗诵歌词。
设计意图:按节奏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是为了情感的延续,也是为下面的填词演唱做准备。
5、填词演唱:“下面就让我们把心中最美的歌唱给妈妈吧!”(学生随琴填词演唱,学唱的过程学生是主人,在这里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去唱属于他们自己的歌,教师只做一个引导者,参与者,教师可以在需要指导的部分加上提示的动作或符号、
6、完整演唱:音乐起,教师加入独白:“妈妈,我想您一定很累很累,不然为什么睡得如此香甜,夜已深,我要为您唱首摇篮曲!”学生完整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这里教师加入的一段深情的独白,一下子就会唤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从而自然地进行深情的演唱,很好地解决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在整个的歌曲学唱的部分,从感知歌曲到感受旋律,再到演唱,一个“爱”字贯穿始终,让学生感受爱,理解爱,表达爱,被爱感动,为爱歌唱!
(四)情景表演:
“孩子们,夜深了,听,妈妈的房间好静好静,(小声地呼唤)妈妈,妈妈……(做推门的动作)
设计意图:歌曲唱会以后,我为学生安排的是情景表演活动,为避免孩子对同龄人扮演妈妈产生不认同感,妈妈就由老师一个人来扮演,孩子分成若干组,进行排练,然后再一组组地进行表演,这里用深蓝色粘有银色月亮和星星的窗帘来渲染气氛,每一组表演的时候由其它小组来伴唱,这样不仅巩固了歌曲的演唱,最主要的是能够与同学合作完成比较难的即兴创编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造力,更加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
一个小秘密,今天老师为天下所有的妈妈带来了一份小小的礼物,(演奏竖笛)那你们有没有什么礼物送给妈妈呢?(学生汇报,选取在课堂可以完成的展示给大家,其余的作为课外延伸课下完成)
(五)拓展延伸:“亲爱的孩子们,告诉大家
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拓展,是学生对妈妈的爱得到一种升华,使学生懂得如何去感恩,如何去回报,做一个“心中有爱”的人!
(六)结束全课:
做《感恩的心》手语离开教室。
《摇篮》说课稿6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四年级音乐下册第四课《大海摇篮》,我对本课进行如下分析:
教材分析
“蓝蓝的海水,静静地沙滩,海滨是我童年的摇篮”。正如歌中所唱到的一样,大海充满着无穷的魅力,海边的孩子把大海比作做母亲,对大海有着深深地眷恋。本课以“大海”为主题来组织教学内容,安排了演唱大海的歌曲,听大海的乐曲,意在让海边生长的孩子能用另外一种形式来表现自己所熟悉和喜爱的生活情景,让不是在海边生长的孩子能通过演唱大海的歌曲,听赏大海的乐曲来感受海的气息,体验“海娃”的生活情趣。本课的教学内容有:演唱歌曲《海娃的歌》,听赏与跟唱歌曲《大海摇篮》,听赏乐曲《大海和辛巴特的船》,音乐活动“破译密码”。
根据四年级学生的特点及对音乐的理解程度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能学会演唱歌曲《海娃的歌》,并积极用身势动作参与表现歌曲。
在歌曲学唱中认识升记号,知道“#4”和“4”的音高区别,并能在演唱歌曲时准确运用。
能认真听赏乐曲《大海和辛巴特的船》,体验乐曲意境。
能随乐哼唱歌曲《大海摇篮》。
能积极参加“破译密码”的音乐活动,能准确找到每个乐句的结束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用轻快的声音演唱歌曲《海娃的歌》,并在身势造型《海娃的歌》中担任一个角色,结合歌曲进行表演。
难点:认识升记号“#”,并能唱准“#4”的音高。
教学设计思路(含教法设计、学法指导)
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本课创设了“清晨欢乐的海”、“黄昏宁静的海”、“深夜神秘的海”三个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与游戏。
1、在“清晨欢乐的海”中学习歌曲《海娃的歌》。首先进行“抓尾巴”的音乐游戏。整个游戏都用《海娃的歌》的旋律做音乐背景,让学生在游戏中一边熟悉歌曲旋律,一边感受乐句终止音。紧接着进行“浪花飞起来”的音乐游戏,聆听完整的歌曲。根据歌曲乐句的变化,作出身体的动作变化,并唱好歌曲后,为了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又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创造活动,鼓励和启发学生在“清晨欢乐的海”中积极探索,大胆参与身势造型的表演。
2、在“黄昏宁静的海”中,进行听赏游戏——《大海摇篮》,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玩一玩,感受音乐情绪的不同。
3、最后,在“深夜神秘的海”中,安排学生聆听《天方夜谭》第一乐章选段《大海和辛巴特的船》,让学生在情境中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感受音乐情绪,用语言描述音乐的情绪。
一、激情引趣
课件播放《海娃的歌》,学生随歌进入教室后随老师一起做律动(参看教材P19的身势节奏。此时学生不一定能跟得上,主要是引发学生兴趣和熟悉歌曲的情绪、节奏型等,为下一环节作铺垫)。
二、学唱歌曲
1、播放歌曲《海娃的歌》,学生认真聆听。
2、随老师按歌曲节奏念歌词(先熟悉歌词能使学生较准确地掌握歌曲情绪)。
3、老师带唱一遍歌谱后学生随老师的声音与伴奏跟唱一遍(提示学生注意歌中变化音的出现)。
4、随歌曲录音跟唱全歌。
5、由学生说出难点乐句后老师帮助突破。
6、全体随伴奏通唱全歌。
三、参与表现
1、身势节奏练习(参看教材P19的两组固定身势节奏)。
2、学生自由练习(先让学生猜猜身势节奏为什么要用黄、蓝两种颜色来标记,怎么用?)
3、全体按要求为歌曲进行身势伴奏。
四、乐曲听赏
1、播放《大海和辛巴特的船》,学生初步聆听。
2、老师简介乐曲背景。
3、整体复听,感受乐曲的情绪。
五、课堂尾声
1、师生梳理全课内容,学生谈体会。
2、师小结:音乐中的大自然是美丽多变的,时而欢快,时而宁静,转而又神秘莫测。今天我们不仅学会了歌曲《海娃的歌》,而且还用身势参与了歌曲表现……
《摇篮》说课稿7
一、说教材
《祖先的摇篮》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这首诗以儿童的视角,描写了祖先在她的摇篮——原始森林里自由快乐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以及保护环境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图和我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祖”“掏”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等9个字,会写“祖先、原始”等10个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能读好第二、三小节中的问句。
3、能展开想象,仿照第二、三小节说出人们还会在祖先的摇篮里做些什么。
4、能认出含有“摘”“采”等动词的词语,并体会动词的恰当使用。
识记生字,学习书写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重点;掌握不同事物动词的使用,培养积累词语的习惯是本课难点。
三、说学情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篇课文的内容不难理解,因为这篇课文所描绘的场景是学生日常生活常接触的。课时对主旨的把握,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法和学法
1、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图片引入。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用原始森林的图片引起了学生兴趣,同时引入课文的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体会祖先生活的自由及美好;在读中感悟文本,了解祖先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
2、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始终。在识字教学中,我让同学们用这种方法学习生字,同学们在掌握自己总结的识字方法的同时,还能学习别人的识字方法,这样,在学习的同时还培养了能力。
五、说教学过程:
1.图片引入,激发兴趣。
用原始森林的图片引入,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
2.读诗歌,感知文本。
首先,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边听边思考:祖先生活在哪里?他们的生活是怎样的?在他们的生活场景里,你感受到了什么?学习了生字后,我要求学生读这首诗,做到“五不”:不添字、不漏字、不回答、不读错字音、不读错句子。
3.精读这首诗,体悟文本。
抓住第二节和第三节来读,体会祖先生活的快乐,体会诗歌中充满的童趣。同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感受原始森林的美好,激发他们和环境和谐相处的愿望,激发他们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总结提升。
在总结全诗的基础上,感悟作者写作意图,并以此为课外拓展的出发点,把学生由课内引向课外,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体现“大语文”的教学理念。
六、说板书
《摇篮》说课稿8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 9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语言活动,诗歌《摇篮》,本次说课将从说教材、教法、学法、教学流程等四部分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本次活动内容选自:福建省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大班下册。纲要指出:“引导孩子接促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诗歌《摇篮》是在大班上册学习了《风在哪里》、《好孩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学习《毕业诗》做好铺垫。可以看出本课在诗歌领域中占有重要地位。
2、教材处理:(下面我来说说教材的处理)诗歌摇篮是一篇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构思独特,想象丰富,富有儿童情趣,形象的把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绘出了小宝宝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觉的那种宁静、温馨的画面。能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情感。非常适合孩子的学习。大班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具有一定水平的口语表达能力,选择这一教材符合大班孩子学习特点。根据纲要中指出,各领域的教育要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的精神。我巧妙的将语言与艺术、社会相整合。(在欣赏诗歌摇篮的同时,结合游戏《送宝宝回家》、情境表演加深孩子对诗歌摇篮的理解和体验。)我将单纯的语言活动《摇篮》处理成游戏式、互动式、表演式的活动。本活动原教材安排一课时,我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孩子的实际情况,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重点让孩子理解诗歌内容和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初步学习仿编。第二课时是巩固仿编,并把它画成画册,制作成图画书。本次活动是第一课时。
3、说目标:(接着说活动目标)
大家都知道,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孩子语言发展的实际情况,我确立了以下几点目标:
(一)认知目标:通过欣赏,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温馨、宁静的优美意境。
(二)能力目标: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使用“飘”、“翻”、“吹”,引导孩子大胆进行想像,学习初步仿编
(三) 情感目标:培养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4、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孩子要感受诗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我把理解诗歌内容,学习朗诵,感受诗歌意境美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孩子要仿编散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且需要丰富的想象力。而大班孩子知识经验不够丰富,想象力比较薄弱,因此如何引导孩子如何根据摇篮的句式,进行仿编也就成了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
5、活动准备:
为了帮助幼儿对活动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我为本次活动做了以下准备
(一) 经验准备:课前我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影视活动引导孩子观察诗歌所提到的景物:天空、花园、大海,让孩子亲自感受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摇篮》教学的开展奠定情感基础。
(二) 物质准备:将诗歌《摇篮》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能整首播放也能分段播放。还制作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背景图、和各宝宝的贴绒教具,以及歌曲《摇篮曲》
二、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针对活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本次活动所采用的教法有:(情境创设法、)多媒体演示法、启发提问法、分段教学法等主要教学方法。
情境创设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孩子的学习总是伴随着特定的情境。针对孩子对文学作品难以感受、理解的特点,我积极创设情境,在活动始,我创设了《摇篮曲》温馨、宁静的情境,导入新课;在活动中,我创设了《送宝宝回家》的游戏情境。帮助幼儿理解内容。通过情境化教学,调动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孩子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多媒体演示法:现代教育学研究认为,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容易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针对幼儿动作思维占优势的特点,活动中我将诗歌《摇篮》制作成生动形象的多媒体课件,音像结合进行教学,这样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形象,增强幼儿对文学作品内容的理解。
分段教学法:孩子教育实践告诉我们,从整体入手,分段教学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教法之一。在活动中,在让孩子完整欣赏的基础上,根据诗歌《摇篮》内容中结构的不同变化分成三段,按“扶—半扶半放——放”的认知序,进行分段教学,从而加深幼儿对作品理解和感受。)
此外,我还应用了表扬激励法、归小结法等教学方法。
三、说学法
教师应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体。本次活动我预设了以下几种学法帮助幼儿学习:
1.游戏体验法:学前教学学家陈鹤琴指出,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符合幼儿爱玩的天性,应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有活动中,我组织幼儿玩“送宝宝回家”的游戏,帮助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2.多感官参与法:有一句世界教育名言是这么说,听过了就忘记了,看过了就记住了,做过了就理解了。因此在活动中让幼儿看一看《摇篮》的课件、做一做“轻轻飘”、“轻轻翻”动作帮助幼儿理解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3.合作讨论法: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合作讨论是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有利于通过同伴互助、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在《摇篮》仿编中,我让幼儿合作讨论:小朋友,还有什么东西可以当做摇篮?它的宝宝是谁?谁摇宝宝睡觉?让幼儿在合作讨论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自主性。
四、说教学程序
本次活动突出了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把教育融入到生活、游戏中,因此,我遵循“以人为本,层层深入”的原则,我设计了五个环节:
1、律动引入,激发兴趣。
2、完整欣赏,初步感知。
3、分句感知,加深理解。
4、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5、引导仿编、体验创造。
第一部分:律动引入,激发兴趣。
环节目标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兴趣,让幼儿处于最佳学习状态。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启发提问法。
我设计了2个环节:
1、表演体验:活动一开始,我播放《摇篮曲》创设温馨、宁静舒服的情境,让幼儿学小宝宝走进入活动室。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2、谈话引题:播放“摇篮”的画面,提出问题:小朋友,这是什么?你知道摇篮是干什么用的吗?通过提问让幼儿对摇篮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后面学习做好铺垫。同时引出活动内容和活动课题。
第二部分:完整欣赏,初步感知
环节目标是:完整欣赏,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情境教学法、启发提问法、多媒体演示法,
本环节我设计了2个环节:
第1环节是教师配乐有表情完整朗诵散文一遍。提问:诗歌的名字叫什么?你听到了什么?通过提问,帮助幼儿初步感知散文内容。
第2环节是教师播放课件,完整欣赏儿歌第二遍。提问:小朋友,诗歌里讲了什么?你听完这散文有什么感受?通过这概括性的提问,让幼儿有了想象和自由讲述的空间,提高幼儿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引导幼儿用好听的词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如:温馨、宁静、舒服。
第三部分:分段感知,加深理解
环节目标是进一步理解散文内容,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多媒体演示法、多感官参与法、启发提问法。本部分是重点环节,
我设计了3个小环节。
1.教师精导,教学第一段
先播放课件1,提问:什么是摇篮?摇着什么宝宝?怎么摇?星宝宝怎么样啦?通过提问帮助幼儿理解第一段内容,在回答的过程中我结合动作帮助幼儿学习和理解“轻轻飘”,然后老师小结,教师结合动作完整朗诵诗歌第一段。
2.师幼互动学习第二、三段
播放课件,师幼表演再现二、三段内容,提出问题:什么是摇篮?摇着什么宝宝?怎么摇?鱼宝宝、花宝宝怎么样了?帮助幼儿理解二、三段内容,结合动作帮助幼儿理解“轻轻翻”、“轻轻吹”。
3.幼儿互动学习第四段
出示第四段画面,让幼儿自由交流讨论第四段内容,然后请全班幼儿想动作来表现第四段内容。幼儿边做动作边朗诵儿歌,并注意语气语调的变化。如:“星宝宝睡着了”,要用轻柔的声音来朗读。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学习,根据扶-半扶半放-放的认知顺序进行教学,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有机会说,并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内容层层深入,从而解决了重点问题,达到环节目标。
第四部分: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环节目标:进一步体会诗歌的内容
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游戏法、启发提问法
教师和幼儿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结合动作,完整朗诵诗歌一遍,然后提出问题:小朋友,你喜欢诗歌中的哪一句?把你喜欢的句子读给小朋友听一听。给幼儿提供一个说的机会。为什么说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是摇篮?这个问题是难点,我将用“送宝宝回家”的游戏帮助幼儿理解他们之间的依存关系。我准备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背景图,请小朋友将各宝宝的图片贴在相应的背景图上。教师进行小结,帮助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美,对幼儿进行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
第五部分 引导创编、体验创造
环节目标:通过仿编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采用的方法:自主探究、合作讨论、启发提问法
我设计了2个环节
1、让幼儿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幼儿朗诵儿歌,教师逐一出示相应的图片,然后引导幼儿纵向观察:
一 二 三 四
蓝天 星宝宝 白云轻轻飘 星宝宝睡着了
大海 鱼宝宝 浪花轻轻翻 鱼宝宝睡着了
花园 花宝宝 风儿轻轻吹 花宝宝睡着了
妈妈的手 小宝宝 歌儿轻轻唱 小宝宝睡着了
是摇篮 摇着()宝宝 怎么摇 ()宝宝睡着了
蓝天 月宝宝 白云轻轻飘 月宝宝睡着了
第一排,什么是摇篮?第二排,摇着什么宝宝?第三排,怎么摇?第四排,什么宝宝睡着了?
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具演示,幼儿应该会很快理解诗歌的结构特点。
2 、幼儿自由仿编,教师巡回指导,对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仿编。对能力弱的幼儿,我将示范仿编或提供前半部分图片让幼儿编后半部分,或提供后半部分图片幼儿编前半部分。对编得好的幼儿进行表扬鼓励、对仿编较困难的幼儿,鼓励他积极参与仿编活动。最后将仿编好的诗歌进行朗诵,体验创造的快乐。
总之,本次活动从有趣的音乐活动开始,然后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幼儿在充满游戏性、趣味性的活动中积极主动的感知理解和提升,从而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上就是我对本教材的理解分析和设计,谢谢评委老师!
《摇篮》说课稿9
一、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诗歌“摇篮”,这首诗具有奇妙别致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如天空和花园,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依据素质教育中“提高审美观,提高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及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情感。
2、引导幼儿能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为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初步尝试感情的朗诵诗歌。
4、初步学习使用动词:飘、翻、吹,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这是依据了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这首诗歌含有丰富的知识性,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美,才能在感情上产生共鸣进行朗诵。
难点:正确使用动词,根据诗歌的结构及语言情绪进行诗歌创编。语言教育能激发起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作为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的基础,幼儿往往不满足于对一首诗歌的朗诵,他们有想表达自己的想法,有创编的渴望。可是这种渴望要变成实践行动,幼儿靠自己是难以实现的,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跟诵法三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游戏法,同中小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那么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配合游戏运用制作了教具挂图和小图片。首先,在课题导入部分运用了音乐小游戏“模仿动作”。随着音乐引导幼儿模仿白云飘等动作,用动作理解诗歌中的动词。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它那别致的想象时,设计了游戏“送宝宝回家”。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活动结束时运用了音乐表演游戏“快乐宝宝”。
第二种是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了探索性强的的小图片和形象可爱、颜色鲜艳的大挂图。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究因性和启发性提问,比如:“谁会是宝宝的摇篮?”“你想想还会有那些宝宝?谁又会是他们的摇篮?”。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诗歌的美,在示范朗诵时,配上了优美的“梦幻曲”声情并茂的朗诵,充分刺激了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游戏中自由结伴讲、分组讲,充分表达自己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第三种方法是分段跟诵法,在幼儿自由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利用大图片进行了分段跟诵的方法,因为形象的的图片很容易在幼儿的头脑中引起对诗歌内容的表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获得知识,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由于这首诗歌描写了4个不同的场景,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所以,选用分段跟诵法,每一段设计几种不同形式的提问,使幼儿熟悉理解记忆诗歌中的语句。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片,适合幼儿操作的小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充分发挥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三、学法指导
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方面就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幼儿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教幼儿注意倾听,才能正确的感知语音、语汇和语法规则。根据纲要中让幼儿“想说、敢说”的要求,我就从想和敢这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指导和帮助:首先,我在示范朗诵前着意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诗歌中说了些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在示范朗诵中借助于想象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刺激幼儿的各种感官,为幼儿提供学习朗诵的榜样,激发幼儿想说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游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幼儿仿编诗歌的积极性,让幼儿敢说。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在启发幼儿通过探索尝试,进行诗歌仿编的方法。新纲要指出:儿童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教师和幼儿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因此,我为幼儿创设了支持性的语言教育环境,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我在引导幼儿进行仿编诗歌的时,提供了各种小宝宝的图片。由这些图片引起幼儿的思考,经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让幼儿在探索中自主的学习,突破教学的难点。
总之,在学法指导中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遵循了“幼儿是通过自由观察,积极探索进行学习的。”这一认知发展规律。为其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四、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听音乐“模仿动作”导入课题,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说:“白云飘来了。”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白云飘,并用语言说:“白云白云飘啊飘,飘到蓝天上。”教师再将白云的图片贴到天空的背景图上。通过动作模仿来初步理解动词“飘、吹、翻”,为诗歌的学习做基础。第二部分展开分为五个环节,第一环节语言游戏“送宝宝回家”。教师先出示小宝宝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小宝宝的家在哪里?”“小宝宝想睡觉了,谁来哄他呢?怎样哄?”通过集体想办法,把小宝宝送到妈妈的怀抱里,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歌的第四段“妈妈得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即而启发幼儿想“这些宝宝的家在哪里?”“谁是它们的摇篮?谁又在哄宝宝睡觉?”给幼儿充分的游戏空间,针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边操作边表达。比如幼儿会说:“星宝宝的家在天上,白云是星宝宝的摇篮,月亮在哄星宝宝睡觉。”可能幼儿的想法和诗歌中的内容不同,可是教师也要充分的肯定幼儿的想象。因为这个游戏的目的就是让幼儿理解诗歌中描写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扩展幼儿的思维。第二环节完整欣赏,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这些小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可高兴了,家可真好啊,你看他们都舒服的睡着了,仔细听一听诗歌里说了些什么?”(教师进行配乐诗朗诵)听完后启发性提问:“你觉得小宝宝舒服吗?为什么?”“谁是小宝宝的摇篮?”“谁在哄宝宝睡觉啊?”通过一系列的启发性提问让幼儿深入了解诗歌中的白云轻轻飘等动词的运用,感受诗歌中的美。第三环节分段跟诵。首先,幼儿自选图片扮演各种宝宝学习有感情的朗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调动起幼儿的感情共鸣,进行有感而发的朗诵。然后教师在组织全体幼儿进行有感情的分段跟诵。自然地过渡到第四环节完整的有感情的配乐朗诵,完成教学的重点。第五环节仿编诗歌。出示各种宝宝的图片让幼儿自选一种与同伴讨论创编诗歌。利用这些图片能引起幼儿的思考,教师引导幼儿:“这些宝宝的摇篮是什么?”“谁会哄小宝宝睡觉?怎样哄?”比如这只鸟宝宝,幼儿通过探索思考有可能编出这样的诗句“大树是摇篮,摇着鸟宝宝,树叶沙沙沙,鸟宝宝睡着了。”通过这样的仿编和操作活动,让幼儿利用刚学到的知识参与仿编,教师适时地指导和帮助,顺利自然的完成教学的难点。第三部分结束,音乐游戏“快乐宝宝”。教师进行情感启发:“每个宝宝都有一个家,都有疼爱自己的妈妈。妈妈爱我们,我们也爱妈妈。我们的生活多么美好,宝宝们多么快乐啊!让我们一起快乐地跳起来吧!”在欢快的音乐中让幼儿充分表达那种仿编诗歌后的成功的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爱妈妈的情感。
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请幼儿欣赏几首摇篮曲和其他有关于摇篮的诗歌,或组织美术绘画等延伸活动,体现了各科教学的整合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教学节奏速度,合理分配好时间。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摇篮》说课稿10
说活动材料
“摇篮曲”和“进行曲”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乐曲,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场合。根据中班幼儿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的不同,特设计本次活动内容,让幼儿学习对比性欣赏,并选择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的音乐,增强幼儿对乐曲的欣赏水平。
教材选用了勃拉姆斯优美抒情的《摇篮曲》和英国作曲家爱尔加雄壮有力的《威风凛凛进行曲》,让幼儿进行对比性欣赏。通过欣赏,让幼儿了解这两种不同性质乐曲的特点,以提高幼儿对乐曲的理解和鉴别能力。
近代学习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认为:熟悉程度过低的刺激,不易激发起主动探究、操作的行为。因此,在本次活动的选材和设计上,都努力确保幼儿对乐曲有充分的冗余度(熟悉程度)。《摇篮曲》是幼儿所熟悉的,小班时也欣赏过与本次活动选用的教材所类似的摇篮曲。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于1868年创作的《摇篮曲》,乐曲采用大调式,3/4拍子,简单的主题充满了温和安详的情绪,表现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威风凛凛进行曲》这首进行曲因为它非常形象,非常有感染力,所以现在已经为许多国家军队仪式所采用。乐曲速度较快,是大调式2/4拍。它分三个部分,表现了热烈欢快的气氛和辉煌、庄严、壮丽的场面。“进行曲”音乐形象鲜明,节奏明显,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也有精神饱满地列队、踏步、做操、开运动会等的体会,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感受音乐的经验,遵循以幼儿经验为基本出发点。
说活动目标
1.活动目标
根据音乐欣赏分类目标,以及中班年龄段音乐教学目标,同时注重考虑音乐对幼儿的可感性和可接纳性,我制定了本次音乐欣赏活动的具体目标:
(1)通过对比性欣赏《摇篮曲》和《威风凛凛进行曲》,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不同性质。
(2)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3)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音乐,选择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提高音乐的感受能力。
2.活动重点:
通过对比性欣赏《摇篮曲》和《威风凛凛进行曲》,让幼儿在倾听、感受基础上,了解两种乐曲的不同特点,并能区别出音乐作品的不同情绪及节奏特点。
[分析]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等)而塑造出来的。而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是在时间中流动的,稍不注意就会流失过去。作为乐曲的欣赏,幼儿只能借助于专注的倾听来理解作品内容。中班幼儿注意力开始发展,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引导幼儿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乐曲所表达的内容,才能使幼儿与乐曲产生共鸣。
3.活动难点:
能够自主、即兴地创作与别人不同的表情、动作来表现两种不同的音乐。
[分析]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幼儿的认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过理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及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来说极具挑战性,同时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帮助,让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说活动准备
1.软件上的准备:
教师熟悉两首对比欣赏的乐曲,了解两首乐曲的背景、曲作者。制作CAI课件,辅助教学所用。在CAI课件中,抒情柔美的《摇篮曲》配以宁静、祥和的风光与亲情摄影、绘画作品。节奏坚定的《威风凛凛进行曲》,画面配以世纪大阅兵队列行进的图片,帮助幼儿感受乐曲的不同性质。
2.硬件上的准备:
录音机和两首乐曲磁带,森林场景,装有信和磁带的信封一个。
说设计特色
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听、视、动相结合的方法。
1.从“听”入手。
引导幼儿养成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音乐是时间艺术,要想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效果,注意力集中是先决条件,只有认真地去倾听才能正确地感知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和表达的思想内容。为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帮助:
(1)根据新《纲要》中“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了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
比如在导人部分,用动感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森林”为背景,运用大型软积木搭出颜色鲜艳的房子、花朵、月亮船,引导幼儿在环境中集中注意力进入美好情境。让其心情放松,没有任何压力地去欣赏。
(2)在重复对比倾听的时候,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两首乐曲有什么不同?”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
2.从“视”入手。
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方法。采用视听欣赏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视听欣赏的形式能调动起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在不知不觉中带着喜悦、好奇之心进入作品的美好境界之中。其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欣赏过程也在不断地暗示幼儿,应从哪里人手,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一首音乐作品。
3.从“动”入手。
利用与音乐相符的动作来感受理解音乐,用此方法激发幼儿的想像力,让动作使音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音乐作模仿动作,能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这样,幼儿初步学习了欣赏的方法,还会激发幼儿再次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促进了其情感的发展,陶冶了性情。为幼儿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由于幼儿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都有所差异,每个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通过音乐产生的联想也都不一样。在学法指导中我注意了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使其在活动中获得自主权。说说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想法,这样既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间的相互学习;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又赋予音乐作品更丰富的思想内涵。这也符合了《纲要》中“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摇篮》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班音乐欣赏“摇篮曲”,这首歌曲有三段,这是一首东北民歌,曲调优美,节奏缓慢,歌曲有三段歌词其中渗透着妈妈对宝宝的无限疼爱和殷切希望。教材所含的知识点是:摇篮曲的节奏特点及情绪色彩。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能完全较为正确的来辨认音乐作品的情绪及节奏特点。因此只有掌握了摇篮曲具有的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才能更进一步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为教学地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准备。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音乐教学的意义中所提到的: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的意义决不应局限于音乐本身,它同时也要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体力,陶冶幼儿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身心健康的成长。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1。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母爱。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2。发展幼儿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及表现力,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3。引导幼儿了解摇篮曲的性质特点,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民歌,启发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制订的依据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现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等而塑造出来的。而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是在时间中流动的,稍不注意就会流失过去,作为歌曲的欣赏幼儿可以借助于歌词来理解歌曲内容。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才能使幼儿与歌曲产生共鸣。
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情感体验与联想。难点制定的依据是: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幼儿的认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过理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产生情感体验及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来说及具挑战性,就象一个跳一跳就够得到的果实,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帮助,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依据纲要的精神: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主要运用了欣赏法。启发联想法和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
第一种欣赏法,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赏法中又分为完整欣赏和分段欣赏两个层次。整首欣赏,其目的就是保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摇篮曲的性质。因此教学中的第一遍欣赏是完整欣赏,给幼儿初步的音乐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赏,这是幼儿对摇篮曲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在运用欣赏法时为幼儿创设安静温馨。有利于倾听的教学环境,借助于动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声情并茂的的演唱。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幼儿积极的刺激,使幼儿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有充分的感受,激发幼儿爱妈妈的美好情感。
第二种启发联想法,音乐是表现人们的思想,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它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听众产生联想与想象。这首摇篮曲表现出的优美。温柔的情绪,妈妈对宝宝无限的疼爱与期望都会引发起幼儿的联想。比如在完整欣赏后启发幼儿:“你想想妈妈在唱着摇篮曲哄宝宝睡觉的时候脸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在分段欣赏时教师启发幼儿联想妈妈是怎样爱自己的?从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产生爱妈妈的情感。在引导幼儿开展联想时我注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语言和动作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第三种情绪感染法,因为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很容易使幼儿受到情绪的感染,它在引导幼儿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榜样的作用。在活动中除了欣赏录音外,我特别注重让幼儿欣赏我的演唱,因为通过声情并茂,面带微笑的演唱,和幼儿面对面能将歌曲柔美的情感和妈妈对宝宝的爱传递给每个幼儿,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在孩子安静欣赏录音时,我会用温柔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幼儿,用轻柔的动作适时给予提示,与幼儿之间进行无声的情感交流。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三。学法指导
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方面是引导幼儿养成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音乐是时间艺术,要想获得良好的音乐欣赏效果,注意力集中是先决条件,只有认真地去倾听才能正确地感知作品的旋律。节奏。速度和表达的思想内容。为使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我从两个方面进行了指导帮助:1。根据新纲要中“幼儿是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的”这一指导思想,我在活动中特别注意了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比如在导入部分,用动感的多媒体课件“美丽的夜空”为背景,运用大型软积木搭出颜色鲜艳的房子。花朵。月亮船,引导幼儿在环境中集中注意力进入美好情境。让其心情放松,没有任何压力的去欣赏。2。在重复倾听的时候,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妈妈在摇篮曲中唱了些什么?”让幼儿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去听。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引导幼儿初步学习怎样欣赏一首音乐作品的方法。首先,我采用了视听欣赏的形式帮助幼儿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视听欣赏的形式能调动起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目有所见。耳有所闻,在不知不觉中带着喜悦。好奇之心进入作品的美好境界之中。其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欣赏过程也在不断地暗示幼儿,应从哪里入手,从哪些方面去欣赏一首音乐作品。另外,利用与音乐相符的动作来感受理解和记住音乐的方法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让动作使音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随音乐作模仿动作,能加深幼儿对音乐的印象。这样,幼儿初步学习了欣赏的方法还会激发幼儿再次欣赏音乐作品的兴趣,促进了其情感的发展,陶冶了性情。为幼儿今后独立思考。独立学习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另外,由于幼儿的知识水平。理解水平和实际生活经验都有所差异,每个幼儿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通过音乐产生的联想也都不会一样。在学法指导中我注意了让幼儿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理解,使其在活动中获得自主权。说说自己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想法,这样既有利于自我的发展又有利于幼儿间的相互学习;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经验又富于音乐作品更丰富更丰满的思想内涵。这也符合了纲要中“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教学程序
教学程序大体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以音乐情景表演“小白船”导入课题。在这里用了多媒体课件和软积木两种教具。教师制作出动感的夜空美景课件作为背景,再用大型软积木摆成各种可爱的房子。花朵。弯月亮的造型,让孩子们乐在其中进行表演唱,引导幼儿进入夜晚的美好情景。教师同时运用描述性语言引起幼儿的注意:“天黑了,整个大地变得静悄悄的,月亮姑娘来唱歌了,星星来为他伴奏,他们的歌声让静静的夜显得更美丽,你听——。”然后请幼儿边演唱边表演,这样可以稳定幼儿的情绪,以便进入摇篮曲的欣赏过程。第二部分全面展开欣赏,包含了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完整欣赏,运用引导语:“夜晚真美呀,就在这时不知从那户人家的窗子里传出了优美的歌声,仔细听——。”接着大屏幕上出现了窗子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放录音伴奏教师进行演唱引导幼儿进行第一边完整欣赏(教师演唱),通过欣赏教师的演唱,引导幼儿感受摇篮曲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和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接下来运用提问:“这首摇篮曲有几段?妈妈都唱了些什么?”进行第二遍完整欣赏,运用了课件演示。第二个环节分段欣赏,这一环节要完成重难点的突破。根据歌词将歌曲分为三段每一段都分别欣赏两遍。在这一环节中我重点运用了启发联想法,在提问上下功夫,力求问得巧。问得妙。设计了两种提问,第一种是再现性提问,如:“歌曲中唱了些什么?”“小宝宝做了一个什么梦?”一种是启发联想式提问,如:“你想想妈妈会怎样哄宝宝睡觉?”“宝宝为什么会在梦中露出微笑?”用这样的提问激发幼儿的想象,帮助幼儿理解三段歌词反应的三层意思。除了用语言表述外,每一段都引导幼儿进行动作表演。比如第一段妈妈是抱着小宝宝轻轻的摇;第二段为了表达妈妈对宝宝的殷切希望会轻轻的拍拍宝宝,抚摩宝宝;第三段看到宝宝睡梦中都露出了笑容,妈妈会情不自禁的亲亲小宝宝。层层深入引导幼儿体会歌曲中那浓浓的母爱。充分发挥了音乐教育活动对幼儿德育的影响功能,自然的将重难点一一突破。第三个环节是情境表演,孩子们每人抱一个宝宝通过扮演妈妈或爸爸,以自己的亲身体验去表达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第三部分结束,让幼儿在摇篮曲宁静温馨的意境中,教师引导幼儿:“看宝宝睡的多香啊,让我们一起轻轻的把宝宝放到床上去吧。”教师和幼儿轻轻的走出活动室结束本次活动。
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方法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请幼儿欣赏几首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摇篮曲,组织美术活动为妈妈亲手制作“爱心卡”表达对妈妈的爱。体现了各课教学的整和性。
在教学活动中我掌握好宏观调控,调整控制好节奏速度,在提问时,注意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能力和水平的幼儿回答。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设计好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幼儿的实际反应和接受能力及时调整,这就需要教师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和灵活的教育机制,努力体现“以幼儿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请评委老师给予批评指正,谢谢各位领导!
《摇篮》说课稿12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中班语言活动诗歌《摇篮》,这首诗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宝宝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温馨、宁静的意境。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
—、教材分析
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散步、谈话等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如天空、花园,让幼儿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基础。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及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我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引导幼儿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
2、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温馨、宁静的意境,初步尝试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3、初步学习使用动词:飘、翻、吹,进行诗歌仿编尝试。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
教学的难点是:正确使用动词,根据诗歌的结构及语言情绪进行诗歌创编。
二、教学准备:
四幅大图片和一些小宝宝的图片。
三、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的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法、视听讲结合法和分段跟诵法三种教学方法。
四、教学指导
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
一方面就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大胆表述。
第二方面是启发幼儿通过探索尝试,进行诗歌仿编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听音乐“模仿动作”
导入课题,随着优美的音乐,教师说:“云飘来了。”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白云飘,并用语言说:“白云白云飘呀飘,飘到蓝天上。”通过动作模仿来理解“飘、吹、翻”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第二部分分为五个环节,第一个环节“送小宝宝回家。”教师先出示小宝宝的图片,引导幼儿讨论:“小宝宝家在哪里?”“小宝宝想睡觉了,谁来哄他?怎么哄?”通过集体想办法,把小宝宝送到送到妈妈的怀抱里,让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诗歌第四段“妈妈的手是摇篮,摇着小宝宝,歌儿轻轻唱,小宝宝睡着了。”即而启发幼儿想“这宝宝的家在哪里?”“是它们的摇篮?谁又在哄宝宝睡觉?”给幼儿充分空间,针对老师的提问一一回答。
第二个环节、完整欣赏。幼儿带着问题去听“这些小宝宝找到自己的家可高兴了,家可真好啊,你们看它们都舒服的睡着了,仔细听一听诗歌里面说了些什么?”诗朗诵]听完后启发性的问:“你觉得小宝宝舒服吗?为什么?” “谁是小宝宝的摇篮?” “谁在哄小宝宝睡觉啊?”通过这一系列的启发性提问让幼儿了解诗歌中白云轻轻飘等动词的运用,感受诗歌中的美。
第三个环节、分段跟诵。
首先,幼儿扮演各种宝宝学习有感情的朗诵,教师进行个别指导。然后教师再组织全体幼儿进行有感情的分段跟诵。自然过渡到第四环节———有感情的完整进行配乐朗诵,完成教学的重点。
第五个环节、仿编诗歌。出示各种图片让幼儿自选一种与同伴讨论创编诗歌。
利用这些图片引起幼儿的思考,教师引导幼儿:“这些宝宝的摇篮是什么?”“谁会哄小宝宝睡觉?怎么哄?”让幼儿刚刚学到的知识进行仿编,教师适时进行指导和帮助,顺利自然的完成教学的难点。
第三部分结束部分、游戏“快乐宝宝”。教师进行情感启发:“每个宝宝都有一个家,都有疼爱自己的妈妈。妈妈爱我们,我们也爱妈妈。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美好,宝宝们是多么快乐啊!让我们一起快乐的跳起来吧!”在欢快的音乐中让幼儿充分表达仿编诗歌后的成功喜悦之情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爱妈妈的情感。
另外,为了进一步巩固幼儿获得的各种情感体验、知识能力和学习的方法我又设计了延伸活动,请幼儿欣赏几首摇篮曲和其他摇篮的诗歌或组织美术绘画等延伸活动,体现各科教学的整合性。
以上是我对这个教学活动的理解、分析、与做法,不当之处请老师们给与批评与指正,谢谢!
《摇篮》说课稿13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大班音乐欣赏:摇篮曲,这首歌曲有三段,这是一首东北民歌,曲调优美,节奏缓慢,歌曲有三段歌词其中渗透着妈妈对婴幼儿的无限疼爱和殷切希望。教材所含的知识点是:摇篮曲的节奏特点和情绪色彩。由于大班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欣赏音乐作品的基础,能完全较为正确的来识别音乐作品的情绪和节奏特点。因此只有掌握了摇篮曲具有的缓慢轻柔的节奏特点,优美抒情的情绪色彩。才干更进一步了解作品表达的思想内容,为教学地顺利开展做好铺垫准备。这一知识点的掌握在整个知识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局部,根据音乐教学的意义中所提到的:对幼儿来说音乐活动的意义决不应局限于音乐自身,它同时也要有益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体力,陶冶幼儿的情感、品格,形成幼儿活泼开朗、积极向上的个性,使幼儿身心健康的生长。制定了三个教学目标:
1、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母爱、享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2、发展幼儿的音乐理解力、想象力和表示力,培养幼儿注意倾听的良好习惯。
3、引导幼儿了解摇篮曲的性质特点,知道这是一首东北民歌,启发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对歌曲内容的理解。
教学重点是:引导幼儿注意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制订的依据是: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音乐形象是通过各种表示手段如旋律、节奏、速度等而塑造出来的。而音乐又是一门时间艺术,是在时间中流动的,稍不注意就会流失过去,作为歌曲的欣赏幼儿可以借助于歌词来理解歌曲内容。大班幼儿注意力的发展比较好,也具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因此只有聚精会神地倾听正确理解歌曲的内容,才干使幼儿与歌曲发生共鸣。
教学中的难点是:引导幼儿运用语言、动作表达情感体验与联想。难点制定的依据是:欣赏音乐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和里、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幼儿的认知程度具有感性大大超越理性的特点。因此在音乐感知的基础上,发生情感体验和联想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对幼儿来说和具挑战性,就象一个跳一跳就够得到的果实,借助于教师的引导协助,幼儿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依据纲要的精神:音乐教育不是用说理的方法,而是通过幼儿对音乐的审美感受,陶冶情操,丰富幼儿感情,启迪幼儿智慧,培养良好的个性。我主要运用了欣赏法、启发联想法和情绪感染法进行教学。
第一种欣赏法,这是音乐欣赏教学不可缺少的方法。在欣赏法中又分为完整欣赏和分段欣赏两个层次。整首欣赏,其目的就是坚持作品的完整不割裂,给幼儿一种完整的感受。分段欣赏的目的是引导幼儿进一步深入地理解歌曲的思想内容,感受摇篮曲的性质。因此教学中的第一遍欣赏是完整欣赏,给幼儿初步的音乐印象;然后再分段欣赏进行深入分析;最后再完整欣赏,这是幼儿对摇篮曲更深层次的理解与赏析。在运用欣赏法时为幼儿创设恬静温馨、有利于倾听的教学环境,借助于动感的多媒体课件、教师声情并茂的的演唱。在听觉和视觉上给幼儿积极的刺激,使幼儿对歌曲的节奏、旋律和情绪有充沛的感受,激发幼儿爱妈妈的美好情感。
第二种启发联想法,音乐是表示人们的思想,反映社会实际生活的艺术,它会给人以美的享受、思想感情的陶冶,在美的享受中能使听众发生联想与想象。这首摇篮曲表示出的优美、温柔的情绪,妈妈对婴幼儿无限的疼爱与期望都会引发起幼儿的联想。比方在完整欣赏后启发幼儿:你想想妈妈在唱着摇篮曲哄婴幼儿睡觉的时候脸上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在分段欣赏时教师启发幼儿联想妈妈是怎样爱自身的?从而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发生爱妈妈的情感。在引导幼儿开展联想时我注意给幼儿提供自由表示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艺术形式如语言和动作大胆地表达自身的情感、理解和想象。
第三种情绪感染法,因为音乐是一种表情的艺术,很容易使幼儿受到情绪的感染,它在引导幼儿欣赏歌曲的过程中起到了示范典范的作用。在活动中除了欣赏录音外,我特别注重让幼儿欣赏我的演唱,因为通过声情并茂,面带微笑的演唱,和幼儿面对面能将歌曲柔美的情感和妈妈对婴幼儿的爱传送给每个幼儿,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在小朋友恬静欣赏录音时,我会用温柔的目光注视每一个幼儿,用轻柔的动作适时给予提示,与幼儿之间进行无声的情感交流。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技术在活动中交替使用、相互补充,使教学活动动静交替。注意发挥了音乐作品的情感教育功能,重视了幼儿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
《摇篮》说课稿14
教材分析:
《小小摇篮曲》是一首亲切、抒情的创作歌曲。4/4拍,徵调式。歌曲的旋律起伏、节奏紧凑,民族风格的音乐进行给人一种清新的感受。歌曲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两个乐句,起伏的旋律流畅而抒情,似摇篮有规律地晃动。第二部分旋律重复较多,配合着紧凑的节奏和幻想似的歌词的叙述,极富童趣。想象使孩子进入了梦幻的童话故事,抒发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儿童活泼好动,但《小小摇篮曲》曲调优美、柔和。在二年级上如此安静的《小小摇篮曲》是违背孩子这一年龄段的这一特征。但同时这一学段孩子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充满好奇、模仿力强,对游戏、对有一定故事性情节的题材又非常感兴趣。因此,教师在本堂课中可以让孩子们浸润在游戏、故事的情境中,在愉快舒适的活动中学习、体验这一课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表演,体会歌曲所表现的甜美、宁静的情绪;
2、能够用自然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小小摇篮曲》;
3、通过表演活动,掌握摇篮曲的节奏特点,提高音乐表现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自然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体会摇篮曲的意境;
难点:歌曲中衬词的学习,节奏的把握、意境的把握。
教学用具:
钢琴、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齐唱学过的歌曲
二、游戏导入
1、情境创设:
(出示星空图),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看了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
生:晚上、静静的、轻轻的……
师: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在静静的夜里度过,咱们要静静地去学习,可不可以?
【设计意图:简单明了的一幅星空图作为导入,为整个课堂营造一种静、轻的夜里的气氛,使孩子们都能自觉投入到这种氛围中,从而为接下来的轻松愉快的学习做好铺垫】
2、推摆游戏:
师:现在老师先跟大家做个游戏,游戏规则是我来用手轻轻地推你们,你们呢,跟着我手推的方向轻轻摆动,明白了吗?来试试看。
(师温柔地做着推的动作,每两拍一次推;生按照老师的推方向进行摇摆。)
【设计意图:摇摆游戏,即节奏律动活动。通过这一师生互动,教师可从容地观测每一个学生的注意情况,使教师的推动和他们的主动律动成为注意的焦点。让孩子们在律动中体验愉悦、轻松的心情。】
3、感受“摇篮曲”:
师:老师现在要加大难度了,现在我边唱边推,你们来听、来做。我往哪推你往哪做。
师一边深情地唱舒伯特《摇篮曲》一边做推动动作,生进行律动。
师:你知道老师刚刚唱的是什么吗?——生回答(摇篮曲)
你所知道的摇篮曲是怎样的?
生:静静地、温柔地、轻轻地、晃动感……
师:摇篮曲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乐曲。
【设计意图:教师演唱舒伯特的《摇篮曲》,让孩子们在律动中初步感受到摇篮曲的静、轻、摇晃感等特征】
三、歌曲学习
1、初步聆听、感受
师:在这静静的夜空下,有一位小朋友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唱着她的《小小摇篮曲》哄着她的“小宝宝”睡觉呢。请你竖起耳朵听一听,小朋友唱的摇篮曲是怎样的?她的“小宝宝”是谁?
播放歌曲
生听后回答:“小宝宝”是布娃娃。
【设计意图:初步感受歌曲,认识歌曲演唱内容】
2、复听,进一步体验
师:听这位小朋友唱摇篮曲时真幸福!我也想学这位小朋友唱一唱《小小摇篮曲》了,但我还想要有人来当我的“小宝宝”,现在有谁愿意来做我的“小宝宝”让我哄一哄?
生反馈(师要鼓动全班孩子一起当“小宝宝”进行合作)
师:注意你要配合我。那么怎么配合我呢?
生回答。要点:动作——摇动;仔细感受
师跟伴奏演唱《小小摇篮曲》,生律动
【设计意图:在和谐的氛围中进一步体验歌曲,唤起情感经验,激起学习兴趣。】
3、第一段学习
(1)第一、二乐句:入睡
师:现在呀,我来当布娃娃,也就是你们的“小宝宝”,还记得一开始我还没入睡你是怎样唱的?
生回答
师展示前两个乐句歌谱,并播放
听后生跟琴演唱
师:这两次的“吔啰啰吔”用怎样的口气去唱?(亲切)
解决难点之一:师处理两处“吔啰啰吔”的演唱。(要求:安静、情绪比较平稳,没有太大起伏)
(2)第三、四乐句:梦中
师:小朋友们的歌声真动听真柔和,我听了真的要睡着了。我现在在梦的太空中遨游,小朋友们,这时候你会为我哄唱些什么呢?可以先读一读。
生读:你会梦见啰,小星星在听月亮讲童话,讲童话。吔啰吔,吔啰吔,在听月亮讲童话,讲童话。
师:一起听一听这两句吧。
师展示三、四句歌谱,并播放
师:这时候的语气应该是?
生回答(亲切、深情)
解决难点之二:第三乐句演唱
师:先念一遍,再随师唱。
解决难点之三:最后一处“吔啰吔,吔啰吔”演唱。(要求:表达无限的爱意,情绪有一点点激动。这时候配上摇摆的动作,用肢体的动作来表现自己感受到的情绪)
(3)完整学唱第一段。
展示第一段大谱表,生跟琴轻唱
师:请小朋友们一起完整地为我唱一唱,在碰到“吔啰啰吔”时,小朋友就摇动起来,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
生跟琴演唱
(4)合作学习:
师生接唱:师唱有意义的词,生唱衬词。
小组接唱:分两大组一部分唱有意义的词、一部分唱衬词。
(5)师指导每一句末尾字的唱法:要短促、轻。
(6)生有感情地完整唱第一段
跟伴奏演唱
【设计意图:通过“哄着入睡、梦中”这一具有故事情节性的过程,渐渐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歌曲,走进并沉浸在幻想的意境中。能演唱并体会歌曲不同的情绪。合作学习的过程也是师生、生生交往的过程,在这种自然的交往中学习,让歌声触动生命的内在经验,课堂就会变得很舒适】
4、学唱第二段歌词。
(1)师:小朋友们哄得真好,我觉得听不够,那这里还有一段,那你们愿意再唱给我听吗?先来听听歌曲中的小朋友是怎样唱的。
展示第二段歌词,播放这段歌曲。
听完后,师弹琴,生演唱第二段,师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在第一段落实好的基础上,第二段让孩子有质量地听一遍(倾听),再自己跟钢琴伴奏演唱,充分发挥孩子自觉能动性,培养孩子主动聆听、主动学习的习惯】
(2)认识“结束句”,指导最后一句的音准
师:这一句你觉得应该用怎样的情绪去唱?师用更加高兴的表情现场演唱结束句,请生判断。(更加快乐的情绪)
(3)改编动作完整演唱第二段
师:摇篮曲我们还可以用怎样的摇晃动作呢?
【设计意图: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也是检测孩子对摇篮曲节奏把握的情况的时候】
5、完整演唱歌曲。
师:想象一下,静静的夜里,我们手里抱着布娃娃,用最美的歌声将这首歌曲完整演唱一遍好吗?
生有表情地表演
6、个别表演
师生互评
【设计意图:检查学习情况,培养孩子们的表演能力;让孩子们逐渐学会听赏和评价】
四、拓展
欣赏舒伯特《摇篮曲》
师:其实摇篮曲不仅中国有,外国也有,全世界的许多妈妈都会唱摇篮曲,奥地利着名音乐家舒伯特就写了一首非常动听优美的《摇篮曲》。请小朋友们欣赏一下。
【设计意图:使课堂首尾呼应,再次唤起学生经验,去深刻体会摇篮曲的特征,拓宽知识面】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小小摇篮曲》,我们晚上回家你是否也可以为你们的爸爸妈妈唱一唱呢?
六、组织下课
请生听着《小小摇篮曲》音乐有秩序地静静地离开教室。
微评:
这一课为孩子们营造了十分安静的教学情境,孩子们十分投入,在静静的聆听、静静地感受、静静地学唱中,师生共同促成了这一课的较好完成。
但是这一课有个不足点,就是设计的情境极其脆弱,趣味性不强,容易让学生给破坏。这首歌曲的情绪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情节性也强,根据一点,再争对低年级小朋友好动、好模仿,侧重形象思维的特点,这堂课也许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层层推入,从演唱情绪方面入手来学习歌曲,效果会更好
《摇篮》说课稿15
一 、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诗歌《摇篮》,这首诗选自我们所使用的语言教材。这首诗歌意境优美,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宁静优美的气氛.我依据孩子园语言教学的任务,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内容。2、引导孩子能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发展孩子的想象力想象力。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初步尝试感情的朗诵诗歌。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法、视听结合法和创设情景法三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游戏法,同中小学不同的是孩子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孩子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了要给孩子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环境,要让孩子“想说、敢说。那么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激发孩子想说、敢说的愿望。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配合游戏运用制作了教具挂图和小图片。首先,在课题第一部分运用了小游戏开火车,组织孩子入座。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它那别致的想象时,设计了游戏”送宝宝回家“。通过这个游戏让孩子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二种是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孩子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孩子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在活动中引导孩子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安静的环境中,为孩子提供了大量的小图片和形象可爱、颜色鲜艳的大挂图。这些都充分的刺激了孩子的视觉感官,引导孩子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在朗诵的时候我加上了音乐,这就强烈地刺激了孩子的听觉效果。,使孩子能充分体验诗歌的美。在教学中为了让孩子充分体验诗歌的美,在示范朗诵时,配上了优美的”梦幻曲“声情并茂的朗诵,充分刺激了孩子的听觉感官。孩子通过在游戏中自由结伴讲、,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孩子的愿望,充分注重了个别差异。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分的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孩子处于积极的学习中。第三种方法是情景创设法,在配乐朗诵时,创造了优美的背景图,让孩子在听的同时,入境如情,因为形象的图片很容易在孩子的头脑中引起对诗歌内容的表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获得知识,符合孩子的认知特点。由于这首诗歌描写了4个不同的场景,所以,在活动区域有特别铺设了四个活动场景,使孩子真实地感受到诗歌中的语句,理解诗歌中的语句诗歌中的语句。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片,适合孩子操作的小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充分发挥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三、学法指导
教学中我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学法指导,一方面引导孩子注意倾听,大胆表述。孩子学习语言主要是通过倾听这一途径。教孩子注意倾听,才能正确的感知语言。根据纲要中让孩子”想说、敢说“的要求,我就从想和敢这两个方行具体指导和帮助:首先,我在示范朗诵前着意设计提问”仔细听一听,诗歌中说了些什么?"让孩子带着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认真倾听。在示范朗诵中借助于想象的场景和优美的音乐,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刺激孩子的各种感官,为孩子提供学习朗诵的榜样,激发孩子想说的愿望。其次,利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游戏,给孩子提供自由表达的机会。通过语言的激励调动孩子说话的积极性,让孩子敢说。
第二方面的学法指导是在启发孩子通过探索尝试,敢于说出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这环节主要体现着孩子贴了宝宝们以后,很兴奋,很想表达,所以,我就让孩子自己把诗歌说出来,这个时候说什么都没关系,都应该给予鼓励,这就符合新纲要指出的:儿童语言学习是开放而平等的学习。教师和孩子是构造愉快学习和交流过程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