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若干规定-武汉市

时间:2019-05-14 02:53: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若干规定-武汉市》,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若干规定-武汉市》。

第一篇: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若干规定-武汉市

武环〔2008〕80号 市环保局关于印发《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

管理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各直属单位,各分局,各处室:

为了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统一全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尺度,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我局编制了《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经局长办公会审定批准。现将《若干规定》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月十五日

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若干规定

一、总则

(一)为统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切实提高我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门槛,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以及相关文件精神,制定本规定。

(二)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环保审批及其相关环境管理活动,编制建设发展规划涉及相关的建设项目也应遵守本规定。

(三)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各区(含开发区,下同)环保局、各环保分局按照分级管理原则具体实施。

二、准入条件

(一)工业项目

1、工业项目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不得采用淘汰或禁止使用的原料、工艺、技术和设备。异地搬迁及新建工业项目清洁生产水平不得低于国家清洁生产标准的国内先进水平,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强度应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改扩建项目必须满足总量控制要求,努力实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要求。

2、工业项目选址应符合产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规划等相关规划,三环线内不得新建化工项目;新建工业项目原则上应进入经合法批准成立的开发区或工业园,避免分散布局(对用地有特殊要求的除外)。工业园区必须经规划环评审查并配套建设环保基础设施,有条件的工业园区都应推行集中供热或使用清洁能源。

3、环保基础设施不能同步配套的园区不得引进有污染的工业项目。未规划配套污水收集管网、污水不能经集中处理或按要求处理达标、尾水去向不合理的地块,一般不应用于工业开发;因特殊原因确需建设的必须按规定配套建设符合要求的污水处理设施。污水排入江河的应经处理达到相应的国家或地方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严格限制工业污水处理后的尾水排入湖泊等封闭水体。

4、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现有及规划的住宅区内不得新建工业项目;二环线内不得新、改、扩建有污染的工业项目。禁止在长江、汉江等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范围内以及全市重点保护湖泊周边建设污染水环境的生产性项目;长江市区江段上游、汉江武汉段严格限制建设可能对饮用水源带来安全隐患的化工、造纸、印染、电镀等工业项目,禁止建设可能排放剧毒物质以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工业项目。

5、新增排污量的工业项目必须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来源,不得影响区域污染物总量减排计划的完成。环境质量不能达标的区域、以及未按要求完成污染物总量削减任务的企业、流域和区域,严格限制建设新增相应污染物排放量的工业项目。

6、工业项目应根据其排放的污染物性质与周围环境敏感建筑保持一定的防护间距,其具体的卫生防护距离由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并应抄告相关部门。卫生防护距离内的环境敏感目标应当拆迁而无法拆迁到位的项目不得进行试生产和验收。

(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1、道路交通项目应在规划阶段充分进行线路比选,对生态敏感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水体以及成片居住区等环境保护目标进行有效避让;因特殊原因确需跨越敏感水体的道路、桥梁必须设置事故污水收集系统。

2、新城区道路排水工程建设应按照“雨污分流”原则建设排水系统,并应与市政污水处理厂收集管网衔接;老城区应逐步实施“雨污分流”改造,优先关闭排入湖泊、汉江等敏感水体的排污口。

3、建设经过现有居住区、学校、医院等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的城市快速公路和高架、轻轨道路,有可能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建设单位应当设置声屏障或者采取其他有效的控制环境噪声污染的措施。道路建设必须落实施工期环境和生态保护措施以及监测计划,按期完成环保验收。对渣土运输、土方开挖以及堆土场必须采取抑尘措施。

4、城市集中污水处理厂应结合受纳水体环境容量科学规划尾水排放去向与分期实施方案。尾水排入湖泊等封闭、半封闭水体的应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标准,原有尾水排湖的城市污水处理厂必须按要求限期达标;新建污水处理厂边界与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区一般应保持300米以上的防护距离。

5、垃圾卫生填埋场项目选址应当符合国家规定,其边界一般应与居住区等环境敏感区保持500米以上的防护距离,其主导下风向的控制距离应严格按批准的环评文件执行;垃圾渗滤液必须经收集在场内处理达标排放。垃圾转运站、公厕类项目在选址阶段应当征求社区或居民的意见。

6、新建加油站或加气站项目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设置卫生防护距离,且该距离一般不得少于25米,如防护距离不足25米,在采取阻燃抗爆强化安全措施,满足环境功能区指标要求的前提下,还必须征得安监、公安消防部门以及环境利益相关者的同意。

(三)房地产项目

1、房地产项目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并应取得规划选址意见,涉及新增建设用地或改变土地属性的,应取得国土房产部门的土地预审意见,属需在投资主管部门备案项目,应取得备案证件。利用原有工业企业土地开发的,应按有关规定和要求对该地块进行土壤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确需对土壤进行修复的,修复后方可实施项目。

2、沿湖开发的房地产项目(即与湖泊岸线切线垂直距离500米范围内房地产项目),必须满足区域规划以及湖泊“三线”管理规定,并应符合景观及生态要求;对区域内既有(或规划)建设城市污水收集管网的,其污水必须经集中收集管网进入城市污水处理厂,严禁就近(或规划就近)排入湖体;配套市政管网尚未完善地区,其房地产项目必须按要求自行配套建设强化的深度污水处理设施和中水回用设施,项目污水必须自行收集处理达到不低于一级A标准,中水回用率不得低于30%,严禁未经处理达标排放。地表水Ⅱ类水体周边严格限制房地产开发和其他与保护水体水质无关的项目建设,严禁任何项目污水或污水处理尾气排入Ⅱ类水体。

3、在规定的建设项目卫生防护距离内禁止建设房地产项目及其它相关的环境敏感项目;居住、商业、工业混杂区内新建房地产项目应当与周围产生污染的企业按照行业标准或审批要求保持足够的防护距离;临近铁路、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机场等情形时,应避让足够的防噪声、减振距离,并按照区域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4、房地产项目内部设置的商业内容应集中规划,其中可能产生扰民因素的商业内容原则上应在独立的单体建筑内实施。

需配套建设变电站、垃圾转运站、公厕的,应按照规范与临近住宅保持足够的卫生防护距离,且在时序上优先安排规划、设计、施工建设。

5、房地产项目施工期应严格遵守夜间施工有关管理规定,不得发生扰民投诉。

(四)餐饮娱乐服务类项目

1、在居民住宅楼底层和住宅楼内一般不应设立产生油烟、噪声、异味污染以及严重安全隐患的餐饮、娱乐、服务经营场所;确因特殊原因需要申请设立的,必须通过社区居民自治听证决定或取得环境利益直接相关者的书面同意意见。

2、中心城区内开办产生油烟污染的饮食服务经营项目,炉灶必须使用燃气或电能等清洁燃料,并应当安装与其经营规模相匹配的油烟净化设施,并通过专门的烟道排放,专用烟道排放口高度应高于周围20米内的居民建筑。项目所在建筑低于(或等于)周边民用建筑、学校教学用房及行政办公楼等敏感目标的,其专用烟道排放口与上述敏感目标应保持20米以上的垂直距离。远城区的城镇可根据当地实际条件参照确定。

3、安装空调器、排风装置产生噪声和热污染的,应采取措施进行防治;空调器、排风装置的设置与居民窗户距离不得低于10米,安装高度必须符合国家规范,在商业区步行街和主要街道两侧不得直接朝向街面人行道。在运营过程中产生噪声的须采取降噪、隔声、减振措施,达到当地固定噪声源厂界噪声标准。

4、在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内,餐饮废水应经隔油或残渣过滤措施及化粪池处理后排入市政管网,不得排入雨水管线或采取其他非正常方式排水;周围无市政管网的,应将废水处理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放。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残渣、废物,不得排入下水道。

5、商业门点不准使用室外音响招揽顾客,严格控制室内音响和高噪声设备噪声影响,达到所在区域噪声功能区标准。

(五)畜禽养殖业

1、项目规划定点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规定,城市三环线以内为畜禽养殖禁养区、三环线以外至四环线以内为限养区,四环线以外为适度养殖区。

2、项目选址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场界距居民居住区距离不得少于1000米。下列区域禁止设立养殖场: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及缓冲区;城市和城镇居民区,包括文教科研区、医疗区、商业区、工业区、游览区等人口集中地区;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规定需特殊保护的其它区域。

3、根据当地耕地可销纳能力控制养殖总量,一般不超过1头猪(存栏数,其他畜禽折算成猪)1亩地的控制标准。

4、新建畜禽养殖场必须采取配套的养殖污染物处理达标或综合利用措施,鼓励采取“零排放”工艺养殖。

三、管理与实施

(一)对于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各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的有关区域开发规划、城市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应当要求其同步开展规划环评,其中涉及建设项目的内容应符合本规定要求。

(二)各级环保等部门应主动协商辖区人民政府及其发展改革、经济、规划、土地、建设、水务等部门建立建设项目前期论证会商制度,共同做好重大项目的环境可行性论证工作,确保项目符合本规定。

(三)建设单位在开展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时,对明显不符合本规定的工业项目,应按本规定要求调整建设内容或选址。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中,应说明项目是否符合本规定,并就项目应当达到和实际能够达到的清洁生产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做出明确的分析说明。环保部门根据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污染物排放水平和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批准书中限定建设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和相应的排放标准,并将批准的新增总量纳入统计考核。

(四)对不符合本规定的工业项目,环保部门不得批准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必要时可将不予批准的意见书面通报相关规划、国土房产、投资、建设管理等行政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

(五)各区环保部门应严格按照国家及省、市分级审批有关要求进行环保审批,其中造纸、印染、农药原药生产及辐射类等行业的建设项目必须报省级以上环保部门审批;为加强统一管理,根据市委市政府的规定,市域内所有报告书项目以及电镀、化工、医药、酿造、建材、黑色和有色金属生产加工项目、跨区域的建设项目均报市环保局审批,其他项目除国家或省另有规定必须遵守外,均由区级环保部门审批,并按市委市政府规定报市环保局备案。任何擅自越权审批以及降低或提高环评等级审批均属无效。

(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区域,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以暂停审批其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1、对污染物排放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区域,暂停审批该区域内新增该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2、对生态破坏严重或者尚未完成生态恢复任务的区域,暂停审批该区域内对生态有较大影响的建设项目;

3、对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其配套管网建设严重滞后、已建成污水处理设施但无正当理由不运行、不落实污水处理收费相关政策的区域,以及水环境质量持续下滑的区域,暂缓审批该区域内新增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4、对未按期完成重点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确定的项目以及其他污染治理重点项目的区域,暂停审批该区域内新增该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

5、对没有完成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任务的区域,暂停审批该区域内同类行业新增生产能力的建设项目;

6、对不按法定条件、程序和分级审批权限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依法验收,或者因不依法履行职责致使环评、“三同时”执行率低的地区,暂停审批该区域内除污染防治、循环经济及生态恢复以外的建设项目;

7、对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开发建设规划控制区域,在完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前,暂停审批该区域内除污染防治、循环经济及生态恢复以外的建设项目;

8、建设单位原有建设项目应当完成“三同时”验收而长期不申请验收,或经催办在规定时间内仍不履行验收手续的,可以暂停受理该单位其他新申报的项目环评文件。

(七)建设项目在环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有关规定,做好公众参与工作,对公众反映强烈的建设项目,环保部门应组织召开论证会、听证会,广泛听取有关部门、专家和利益相关人的意见。在建设单位未提出妥善解决办法之前,环保部门不得批准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四、违规处理

(一)未经环评审批擅自建设的建设项目,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二)建设项目污染物排放浓度或总量超过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及其审批要求的,环保部门应责令建设单位限期整改或停产治理,并同时通报发改、规划、国土、金融等相关部门。

(三)对于违反分级管理规定,越权审批或擅自拆分项目、降低环评等级进行审批的,除撤消原审批决定外,还将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将视情节和后果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四)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工作人员违反本规定,造成环境污染事故或重大经济损失,尚不构成犯罪的,提请监察机关按有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五、附则

本规定由武汉市环境保护局负责解释。本规定从2008年9月1日起执行。主题词:环保 审批 规定 通知

武汉市环境保护局办公室 2008共印40份

年10月17日印发

第二篇:武汉市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武汉市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加强消防管理,预防和减少火灾危害,保障人民群众人身和财产安全,维护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湖北省消防条例》等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消防管理适用本规定。

第三条

市人民政府领导全市消防工作,将消防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依法对下一级人民政府履行消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保障公共消防设施、消防装备和消防队伍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区人民政府(含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管委会,下同)是本区域内消防工作的责任主体,将区内消防基础设施、消防装备和消防队伍建设等消防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按照市人民政府的工作要求组织开展消防工作。

第四条

市、区(含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武汉化学工业区,下同)公安机关对本区域内消防工作实施监督管理,日常工作由其所属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负责实施。

国土规划、建设、房产管理、安全生产监督、工商、城管、文化、教育、财政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消防管理工作。

第五条

本市将消防安全管理纳入社会管理与服务网格化建设。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社会管理与服务网格化工作的要求,依托全市社会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建立消防基础信息库,提高消防管理工作效率和灭火救援能力。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网格管理员,在公安派出所的指导下开展消防基础信息采集、消防安全巡查、消防安全宣传等消防工作。

第六条

街道办事处应当依托社区警务室、保安室等场所设置社区消防室,建立社区志愿消防队,配备消防电瓶车、摩托车等公共消防装备器材,开展经常性消防工作。

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应当在流动性人口较多的区域利用宣传栏、视频广播等方式,开展消防宣传和提示用火用电安全及逃生自救知识。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村级志愿消防队伍建设,配备相应的公共消防设施,提高农村消防和灭火救援能力。

第七条

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将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及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单位,确定为本区域内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

消防安全重点单位除履行法律、法规规定的消防安全职责外,还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确定或者变更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报所在地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二)消防安全责任人和消防安全管理人每年至少接受一次消防安全知识培训;

(三)制订并完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每半年至少组织一次演练。

第八条

市、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逐步建立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网络平台,对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实施实时监控。

设置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应当与城市消防远程监控网络平台联网,不得擅自关闭或者拆除。

第九条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单位除履行消防安全重点单位职责外,还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设立消防工作机构,建立消防安全管理制度,配备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相适应的消防器材装备和人员;

(二)保持出入口、疏散通道、消防车通道畅通,在站厅、站台不得擅自设置商铺或者临时摊点;

(三)劝阻和制止乘客携带易燃易爆危险品进入列车、车站等轨道交通设施或者在车站内存放易燃易爆危险品的行为;

(四)通过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手册等方式,向乘客宣传防火常识、消防设施(器材)的使用方法和避难、逃生方式等消防安全知识;

(五)定期检查通风、排烟等消防设施,保证其完好有效;

(六)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内的运营设施和广告设施应当采用不可燃材料。

第十条

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确定为火灾高危单位的,应当定期进行消防安全评估。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应当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开展,评估每年进行一次,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并报所在地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

火灾高危单位应当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实行严格的消防安全管理,并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投保火灾公众责任保险。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针对火灾高危单位消防安全评估情况,督促其加强消防安全工作。

第十一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及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制度,明确消防安全责任人和管理人;

(二)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巡查,消除火灾隐患;

(三)制订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每年至少组织一次演练;

(四)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

(五)划定停车泊位不得占用消防车通道;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职责。

物业服务企业不履行消防安全职责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提供给房产管理部门记入其物业服务企业信用信息档案。

居民住宅区未实行物业服务的,街道办事处应当督促、指导居民委员会组织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进行自我管理,落实消防安全职责。

第十二条

学校、幼儿园应当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完善消防安全设施、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和提示、有计划地开展消防安全教育,每学年开展一次避险自救、应急疏散演练。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指导辖区内的学校、幼儿园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协助开展消防安全演练。

第十三条

本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逐步推行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技术审查、消防验收消防设施现场检测与行政审批分离制度。

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核技术审查、消防验收消防设施现场检测与行政审批分离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公安部的要求会同市规划、建设、物价等有关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四条

已依法办理消防行政许可的建设工程或者场所,使用性质发生变化或者扩建、改建(含室内外装修、建筑保温、用途变更)的,该建设工程或者场所的业主单位应当重新办理消防行政许可。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加强监督检查,发现被许可对象地址、使用性质发生变化或者存在安全隐患,经整改仍不符合消防安全条件的,应当依法撤销其消防行政许可。

第十五条

建设工程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消防安全规定存放、保管、使用施工材料,并按照国家规定设置灭火器、临时消防给水系统和应急照明等临时消防设施。

建设工程和临时建筑不得使用防火性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材料。鼓励建设工程使用高于国家标准的外墙保温材料和内部装饰装修材料。

第十六条

设有消防控制室的新建建设工程,应当将消防控制室设置在建筑物首层靠外墙部位并符合相关技术要求。

新建公共建筑和高层建筑,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设置供消防车作业的场地。禁止在消防车作业场地内停放车辆、摆摊设点等占用消防车作业场地的行为。

火灾扑救面无自然采光口的外墙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技术标准设置灭火救援窗及提示标志。

在建筑物外墙或者顶部设置户外广告,不得封闭外墙门窗或者顶部烟道,影响建筑物排烟和灭火救援。

第十七条

不在现有消防站保护半径内的下列场所或者区域应当建立占地面积小、投资少、设备精良的消防站(以下称微型消防站):

(一)公安机关消防机构确定的人员密集场所;

(二)建筑面积达到___万平方米的建设工程项目;

(三)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经营单位和工业园区。

微型消防站由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按照消防专项规划和建设标准统一建设,建设用地由市国土规划部门统筹安排,建设专项经费纳入市、区财政预算。

微型消防站的消防专项规划和建设标准由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会同市发展改革、国土规划部门制定,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十八条

停车场管理单位应当加强对电动自行车用电安全管理,不得提供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充电设备和充电场所,充电场所应当配备相应消防器材。

第十九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禁止销售、燃放孔明灯等产生明火且不可控制的空中飘移物。

第二十条

市、区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根据火灾预防工作需要,可以提请本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开展人员密集场所、易燃易爆场所、建筑工地等场所的专项治理。

第二十一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进行消防监督检查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依照有关规定确定为区域性火灾隐患地区,并由同级公安机关书面报本级人民政府:

(一)普遍存在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等几种用途混合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的地区;

(二)建筑物密集、耐火等级低、公共消防设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城中村、老旧居民区。

第二十二条

区域性火灾隐患地区由所在区人民政府制订辖区内区域性火灾隐患综合整治工作规划,明确有关部门职责并组织实施。跨区的区域性火灾隐患地区由市公安机关制订综合整治工作规划报市人民政府批准,由有关区和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组织实施。

住宿与生产、储存、经营等几种用途混合设置在同一连通空间内的场所应当分开独立设置;确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时,应当分别设置疏散设施,配置乙级以上常闭式防火门,并进行完全防火分隔;按照国家标准不需要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的,应当设置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独立火灾报警系统。

确定为区域性火灾隐患的城中村和老旧居民区,其街道办事处应当改善建筑防火及安全疏散条件、配置公共消防设施、规范用火用电管理、加强消防宣传。

第二十三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与有关部门建立完善工作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

工商、文化、教育、民政等部门依法开展行政许可工作时,按照规定需要征求公安机关消防机构意见的,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按照并联审批的有关规定,及时将消防检查的有关情况函告相关部门。

第二十四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定期公布辖区内火灾预警、重大火灾隐患、消防安全重点单位、消防安全不良行为、火灾高危单位评估结果等信息。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通过手机短信、户外广告、广播电视、报纸报刊、公共交通播报系统等媒介发送消防提示短信,播放消防公益广告片、提示语,宣传防火知识和消防法律、法规。

第二十五条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设立并公布举报电话、来信来访地址、电子邮箱、政务微博,依法受理公民的举报投诉,并及时调查核实,反馈查处结果。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对举报属实,为查处火灾隐患和违反消防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提供主要线索和证据的举报人,给予奖励。

第二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消防机构责令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___万元以上___万元以下罚款:

(一)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变更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未向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备案的;

(二)建设工程和临时建筑使用防火性能不符合消防安全要求的建筑材料的;

(三)火灾高危单位未按照规定进行消防安全评估或者未委托具备相应资质的机构进行消防安全评估的。

第二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无固定经营场所销售孔明灯等产生明火且不可控制的空中飘移物的,由城市管理执法部门责令改正,并处___元以上___元以下罚款。

在固定经营场所销售孔明灯等产生明火且不可控制的空中飘移物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并处___元以上___元以下罚款。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燃放孔明灯等产生明火且不可控制的空中飘移物的,由公安机关予以警告,可以并处___元以上___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自___年___月___日起施行。

第三篇: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

武汉市防洪管理规定

第一条

为了防御、减轻洪水灾害,加强防洪管理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防洪管理工作。

第三条

市、区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负责本行政区内防洪的组织、协调、监督、指导等日常工作。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范围内的防洪日常管理工作由该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负责。

建设、交通、市政、规划、土地、公安等有关部门在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按照防洪责任制的分工,负责有关防汛抗洪工作。

第四条

市、区人民政府设立的防汛指挥机构,在上级防汛指挥机构和本级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指挥本行政区域内的防汛抗洪工作。

全市防汛抗洪必须严格按照武汉市防洪预案执行。防汛抗洪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

第五条

全市防汛工作按以下水位级别进行部署:

(一)武汉关水位超过设防水位,但尚未达到警戒水位期间,市、区防汛的具体工作由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

(二)武汉关水位超过警戒水位时,全市防汛工作由市防汛指挥机构统一指挥;

(三)武汉关水位临近保证水位时,全市防汛工作进入全面紧急状态,实行紧急总动员。

第六条

防汛期期间,本市行政区域内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均应服从市防汛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承担防汛义务。

第七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河道、湖泊、水库,由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划定的范围,负责做好排涝、调蓄、治理、防护等防洪工作。

第八条

有堤防的河道、湖泊的管理范围为两岸之间的水域、沙洲、行洪区、滩地、堤身、堤防禁脚地、堤防工程留用地、地下工程控制范围,并按以下规定划分:

(一)堤身包括前堤脚至后堤脚。

土堤堤身为迎水面的防浪台坡脚至背水面压浸台坡脚(未达到规划设计断面的堤坡为规划设计断面压浸台坡脚);防水墙的堤身为迎水面防浪平台的挡土墙墙脚至背水面后戗台挡土墙墙脚(未达到规划设计断面堤段为规划设计断面);

(二)堤防禁脚地为前堤脚五十至一百米,后堤脚五十米;滩地不足五十米的,以滩地为禁脚地;背水面有道路的,以靠近堤身的规划道路红线为界;

(三)堤防工程留用地为禁脚地外延二百米;

(四)地下工程控制范围为前堤脚一百米,后堤脚五百米。

险工险段禁脚地、险工险段和缺土堤段的堤防工程留用地,由市人民政府另行确定。

堤防和水库大坝禁脚地范围内的土地,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划定意见,报市土地管理部门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核定并登记。

第九条

无堤防的河道、湖泊的管理范围为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和行洪区。

第十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起防洪作用的自然高地及原有防洪围堤由市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核定,作出明确标识,予以公告。

单位和个人因生产、生活需要使用自然高地的,应当采取保护措施,不得影响防洪安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废除原有防洪围堤;因城市建设确需废除的,须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按防洪要求必须修建替代工程的,建设单位应当按规定修建。

第十一条

禁止在河道、湖泊和水库管理范围内建设妨碍行洪的建筑物、构筑物。

在河道、湖泊和水库管理范围内修建符合防洪要求、城市总体规划的建筑物、构筑物,应当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并须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在港区范围内的,还须征得交通主管部门的同意)后,按照国家规定的审批权限报批。

对本规定施行前利用河道、湖泊滩地建成的建筑物、构筑物,由市防汛指挥机构责成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清理,对妨碍行洪的,由市防汛指挥机构责令限期采取补救措施,排除妨碍;对严重影响防洪,又不能采取补救措施的,责令限期拆除;逾期不拆除的,强行拆除,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单位使用的河道、湖泊滩地不得自行转让、租借或者改变用途;限期使用的,应当按期退出。

第十二条

禁止擅自在河道采砂。依法取得采砂许可证的,应当按照规定的开采范围和作业方式进行采砂活动。

禁止在市人民政府不允许堆放黄砂等物料的河道、湖泊滩地堆放黄砂等物料;在其他河道、湖泊滩地堆放黄砂等物料的,须报经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并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指定的位置堆放。

第十三条

建设堤防、水库、大坝、涵闸、泵站等防洪工程设施,应当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规程、标准进行设计、施工、监督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符合要求。防洪工程设施建设依法实行项目法人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项目法人对工程质量负全面责任,设计、施工、监理单位按照合同及有关规定对各自承担的工作负责。

本市行政区域内重点防洪工程设施及跨区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划定意见,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其他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由各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提出划定意见,报区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市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在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禁止进行爆破、挖塘、打井、钻探、采石、取土等危害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活动。

第十四条

经依法批准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应当按照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位置、界限和有关保护河道、堤防的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第十五条

在洪泛区、蓄滞洪区建设非防洪建设项目,依法应当编制洪水影响评价报告的,由市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认可的专业设计部门编制,并按规定报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第十六条

沿江河的通道闸口和下水道出口闸,由使用单位负责维修管理和汛期防守。

通道闸口和下水道出口闸,未达到抗洪要求的,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使用单位限期整治;影响堤防安全的,责令使用单位限期封闭。

堤防上的排水和引水涵闸、泵站,必须按照设计标准、规范要求运用。上述设施在汛期中的启闭,须经市防汛指挥机构批准。通道闸口和下水道出口闸,超过设防水位尚未达到警戒水位期间的启闭,由区防汛指挥机构批准,报市防汛指挥机构备案。

第十七条

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水行政主管部门对允许车辆通行的堤面、堤腰道路和与防汛有关的道路作出明确标志及规范通行要求;防汛期间,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可以根据防汛需要,禁止车辆和行人在上述道路通过。

车辆通过与堤防道路相连的排水和引水涵闸,不准超过规定的荷载。确需超重通行的,应当先报经涵闸管理单位同意,并采取安全措施;损坏涵闸的,应当负责赔偿。

第十八条

市水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专管堤防,由专防单位负责维修管理和汛期防守;专防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等活动不得影响河势稳定、堤防安全。

第十九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进行河道、湖泊整治和审查、审批工作,应当严格执行城市防洪规划、防洪标准和其他技术要求。

第二十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水政监察、法制宣传和防洪教育,依法建设、管理堤防、水库、涵闸、泵站等防洪工程设施,定期对防洪工程设施进行检查和监督管理,依法查处危害防洪工程设施的行为,确保防洪工程设施的安全与完好。

第二十一条

财政部门和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水利建设基金的征收和管理工作。水利建设基金应当专项用于水利工程设施和防洪工程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不得挪作他用。审计部门应当定期对水利建设基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监督,确保专款专用。

第二十二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因生产、生活需要使用起防洪作用的自然高地,不采取保护措施,影响防洪安全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规定堆放黄砂等物料,或者擅自在河道采砂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或者限期清除,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三)建设跨河、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排水等工程设施,建设单位未按照有关保护河道、堤防的技术规范进行施工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四)在防洪工程设施保护范围内进行爆破、挖塘、打井、钻探、采石、取土等危害防洪工程设施安全的活动,尚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五)未经同意,车辆通过与堤防道路相连的排水和引水涵闸,超过规定荷载损坏涵闸的,除负责赔偿外,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本规定的其他行为,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办法》及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二十三条

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在防洪管理工作中,不得滥用职权、违法审批、玩忽职守、徇私舞弊。

违反前款规定的,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四条

本规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武汉市日照管理规定

武汉市日照管理规定

一楼住宅日照不得低于___小时

这几年来,建筑高度超过___米的建筑较___年前有了大幅增加,建筑日照已成为居民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而此前,我市对建筑工程规划管理沿用的是___年前的标准,对建筑日照尚未涉及。此次,有关部门在对建筑日照、采光、通风等方面进行综合模拟分析后,在新规定中明确要求,住宅建筑应当满足底层一楼至少有一间房在大寒日时,满窗日照不低于___小时。

如果新建建筑挡了您家的采光,今后将得到补偿。新规明确容积率超过5.0的建筑项目对周边建筑日照产生影响的住宅将实施补偿救济条款。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正在加紧完善《武汉日照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日照要求。

除了有最基本的日照标准外,为了确保用户“采光权”,新规还将以往要求居住建筑间距由___米调整为___米。市规划局有关人士指出:“这样更适应武汉夏热冬冷的气候,同时避免土地资源浪费。”

一环内新建住宅一户一车位

住宅里抢车位是许多上班族的烦心事,造成这一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目前武汉市普通住宅停车位配套建设标准执行的还是___年前的规定,这两年普通住宅每___平方米不少于0.7—___个停车位,这相当于几户家庭共用一个车位。

这一现象今后有望改观。新规定明确一环以内的住宅将按一户一个的标准,预留停车位。一环到二环之间的住宅区每百平方米有___个停车位,二环到三环每百平方米___个车位。

据介绍,建筑物配建停车位的标准应当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交通运输、公安交管部门每___年评估一次,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联排住宅不得设独立院落

___年产权的挑高loft常被开发商形容为不限购的商住两用房,可它真的适合住宅吗?针对目前市场上热销的“联排别墅”“不限购的住宅”“酒店式公寓”等各类性质模糊的建筑产品,新规定进行了进一步规范。

新规定明确,联排式住宅不得设置独立院落以及独户使用的地下室,且与相邻套型应有公用山墙;办公建筑应每层集中设计公共卫生间,且不得设计飘窗。办公、酒店等公共建筑如确需设计阳台,阳台面积将计入容积率。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这是督促建设单位禁止擅自改变建筑性质,损害业主利益。

建筑外观色彩也不能随心所欲,除邮局、消防等国家规定有统一标识色彩的建筑物以外,城市景观节点区域内的建筑外观不得大面积使用红、黄、蓝、绿等高彩度原色。空调、水管、管线这些“小物件”也不再探头探脑了,在设计之初就得隐秘化处理。

主干道旁百米建筑要离马路红线___米

新规定对非居住建筑的间距给予了放宽,规定建筑高度___米以上的建筑物之间最近点距离不少于___米,其他情况不少于___米。

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解释,这是秉持了“严居住、宽公建”的原则,引导居住用地内建筑更加疏朗,改善和优化人居生活环境;鼓励公共建筑集中规划,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塑造较为集中的城市形象。

建筑退线以往未给予明确规定。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称,新规定中对建筑退线做出了具体的规划设计要求。比如,今后在建设大道这类城市主干道修建一座百米高的房子,需离马路红线___米远。

楼间距变为___米

或使超高层成主流

楼间距上限从___米变为___米,对买房人会有什么影响呢?记者昨天采访了解到,这意味着以后武汉的住宅楼将继续长高,___层以上的超高层将成主流。

听说以后规划的楼间距要变宽,准备在光谷买房的周小姐认为太有必要了。她看了光谷几个大楼盘,发现楼间距多在___多米间,有一家号称有___米的楼间距,但她实地看了后发现,其实楼栋间距离还是很近,到了中午房间里就没有阳光了。武汉一家排名前十的开发商有关人士表示,楼间距增大有利于房屋采光,但开发商开发楼盘的成本也很高,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要保证利润,要么调高容积率,要么在容积率不变的情况下将房子建高。

武汉市民用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郑国庆表示,在容积率不变情况下,楼间距增大就意味着房子要“长高”。他说,目前武汉市中心城区新建商品房小区,很多是___米左右的高层,楼层一般在___层上下,楼间距增大___米的话,就意味着开发商要建___米以上的超高层,楼层要增高到___层以上。由此可见,未来武汉住宅楼,___层以上的超高层将逐渐成为主流。

住宅建筑应当满足底层一楼至少有一间房在大寒日时,满窗日照不低于___小时。

将以往要求居住建筑间距___米调整为___米。

一环内住宅将按一户一个停车位标准预留。一环到二环之间住宅每百平方米有___个停车位。二环到三环每百平方米___个车位。

城市景观节点区域内的建筑外观不得大面积使用红、黄、蓝、绿等高彩度原色。

今后在建设大道这类城市主干道修建一座百米高的房子,需离马路红线___米远。

联排式住宅不得设置独立院落以及独户使用的地下室,且与相邻套型应有公用山墙。

第五篇:武汉市离休干部医疗管理规定

武汉市离休干部医疗管理规定

(武劳社[2002]118号)

根据《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关于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试行)办法>的通知》(武办发[2002]3号)(以下简称《办法》)和《贯彻实施<武汉市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试行)办法>的意见》(武劳社[2002]116号),制定本规定。

一、离休干部宝点医院的选择

(一)定点医院选择范围为:

市一医院 市二医院 市三医院 市四医院

市五医院 市六医院 市中医医院武钢职工总医院

(二)离休干部在上述医院范围内选择1所医院作为本人就医的定点医院。“享受保健医疗待遇”的离休干部选择定点医院按市直公费医疗有关规定执行。

二、离休干部的用药、检查和诊疗项目执行市直公费医疗有关规定

(一)用药范园

1、用药范围执行《武汉市公费医疗中、西药报销范围》(以下称“用药报销范围”)。对未列入“用药报销范围”的药品,不得列入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处方应对非“用药报销范围”的药品注明自费,发票或收费收据亦应注明自费。

2、注有“*”记号的药品,系指限于规定病种范围内使用方予报销的进口及国产品种,但在使用进口品种时必须要有已使用同类国产药品的病历记录,无记录作自费处理。

3、因个别特殊的紧急抢救病例必须使用“用药报销范围”以外药品,由诊治科室主任签写申请单,医院院长签署意见后,定点医院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审批。

4、药品名称加[适]的药品应按其规定的适应症范围使用。

(二)诊疗项目

1、诊疗项目执行市物价局、卫生局、财政局制定的《武汉市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和《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关于核定和调整市管部分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的通知》(武价行费[1999]17号)所列项目及有关规定。

2、确因病情需要作核磁共振、CT、心脏及血管造影x线机(含数字减影设备)、单光子发射电子计算机扫描装置、医用直线加速器、长程心电图、超声诊断设备(含彩色多普仪)等特殊检查的,由诊治科室主任签写申请单,医院院长批准。

3、离休干部进行本规定范围内的单项收费在10元以上(含10元)各种检查时须自费5%。

4、因病情需要做器官移植术、安装人工器官和安装心脏起搏器时,需由诊治科室主任签写申请单,医院院长签署意见并出具病情诊断证明,由定点医院报市医疗保险中心审批,其费用个人自付10%。

(三)凡来列入公费医疗报销范围的费用不能列入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范围

1、根据《武汉市卫生局关于印发<武汉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保健、优诊人员公费医疗管理规定>的通知》(武卫[1996]163号)的规定,下列费用由个人自付:

①挂号费、门诊病历费、出诊费、伙食费、特别营养费、住院陪护费、特护费、护工费、暖气费、空调费、电话费。电冰箱费、住院床位超标准的费用等;

②各种生理缺陷的矫形、美容整形(含矫形器材)的全部费用;

③非“用药报销范围”的药品、异形包装药品;

④医疗咨询费、医疗保险费、特需医疗服务费、气功费;

⑤预防用药、接种、非《办法》规定的体检等检查治疗费;

⑥就医路费、急救车费、会诊费及会诊交通费;

⑦自找医疗机构或医师诊治的医疗费;

⑧疗养、康复、休养所发生的医疗费用;

⑨各种会议的医药费;

⑩由于打架、斗殴、酗酒、交通肇事、自杀、医疗事故等造成伤残所需一切费用。

2、根据《市卫生局、市财政局关于转发<公费医疗使用大型医用设备报销范围>的通知》(武卫[1997] 170号)规定,使用下列大型医用设备的项目不属于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报销范围:

①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装置[爱克司刀(x-刀)、伽玛刀(γ-刀)];

②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PET);

③电子束CT[又称:超高速CT];

④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

(四)医院新开展应用诊疗设备(装置)进行的检查、治疗项目,其审批程序按(武卫

[1997]170号)文件的规定执行。

三、就诊管理

离休干部就诊须持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管理部门统一制发的《武汉市离休干部医疗卡》(以下简称《医疗卡》)及《武汉市离休干部医疗手册》(以下简称《医疗手册》),在其定点医院挂号就诊,使用专用处方并按规定交纳应由个人自付的费用。

(一)就诊

离休干部在本人选定的定点医院就诊的医药费,属医药费统筹资金支付的,由定点医院记账,按期到市医疗保险中心结算,属个人负担的部分由定点医院直接向离休干部收取。

(二)住院

因病情需要住院治疗,先办理入院手续,入院的三日内由定点医院持离休干部《医疗卡》及入院通知书到市医疗保险中心领取记账单。出院结账时,离休干部按规定缴纳应自付的医药费用,并持出院证明和自付医药费收据到市医疗保险中心换取本人《医疗卡》。

(三)转院

1、离休干部患病因定点医院设备和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诊治,需要转院治疗的,由定点医院诊治科室主任签写转院单,经医院院长批准,报市医疗保险中心备案,方可转院治疗。转院治疗的费用先由个人或离休干部所在单位垫付,在医疗终结后15日内,由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持其病历、有效费用单据等资料到定点医院结算,转诊费用按市直公费医疗有关转院办法办理。

2、离休干部确诊为精神病、结核病、传染病的患者,凭其定点医院病情诊断证明及诊治科室主任签写的转院单,经医院院长批准后报市医疗保险中心备案,方可转到市级专科医疗机构。医疗费用由个人或离休干部所在单位垫付,治疗终结后由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持其病历、有效费用单据等资料到市医疗保险中心办理审核报销。

3、离休干部因紧急抢救在非本人定点医院住院的,其所在单位应在入院后5个工作日内到市医疗保险中心补办有关手续。病情稳定后需继续治疗的,应转回本人定点医院。在非本人定点医院发生的医药费先由个人或离休干部所在单位垫付,治疗终结后由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持其病历、有效费用单据等资料到市医疗保险中心办理审核报销。

4、离休干部在外地因紧急抢救入院治疗的,其所在单位应在入院后10日内到市医疗保险中心办理有关手续,离休干部病情稳定后,应转回本人定点医院治疗。在外地发生的医药费先由个人或离休干部所在单位垫付,治疗终结后由离休干部所在单位持其病历、有效费用单据等资料到市医疗保险中心办理审核报销。

(四)易地安置的离休干部医药费报销

1、易地安置离休干部未参加安置地离休干部医疗统筹的,可在当地选择1家非营利性医院作为本人定点医院,并在我市医疗保险中心登记备案。

2、离休干部在易地的定点医院就医发生的医药费每季度由其所在单位持病历、有效费用单据等资料到市医疗保险中心办理审核报销。

3、市医疗保险中心按照本规定对离休干部在安置地发生的医药费审核报销。

四、离休干部就医证件和医疗文书有关部门规定

(一)离休干部所持《医疗卡》和《医疗手册》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统一制发;与离休干部医药费保障医疗管理相关的处方、表格、单据,由市医疗保险中心负责制作。

(二)定点医院接诊时应审验离休干部《医疗卡》,使用《医疗手册》和处方及费用单据,并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求提供审核所需资料。

(三)市医疗保险中心应在《医疗手册》上注明其定点医院名称,以便医院接诊及结算,并按规定审核,按期拔付医药费用。

五、医疗限务管理

(一)定点医院要坚持因病施治、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收费的医疗方针,选配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医务人员为离休干部服务。

(二)离休干部医疗服务管理及费用结算工作,由定点医院明确承办部门,负责具体工作。

(三)定点医院接受离休干部住院治疗,不得向离休干部本人及所在单位预先收取任何住院费用(不包括按规定应由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不得将他人的医药费用记在离休干部的医疗账上。凡用非法手段骗取医药费统筹资金的,由市医疗保险中心责令退还,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

(四)定点医院应对离休干部医药费用单独列账管理,处方和费用结算单据应单独保管,并接受医疗保险管理机构的审核和监督。

(五)离休干部在定点医院发生的符合本规定的医药费用,由市医疗保险中心按期与定

点医院审核结算。

(六)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会同组织、老干、经委、财政、人事、卫生部门每年对为离休干部提供医疗服务的定点医院进行检查和考核,对违反本规定的定点医院提出批评,责令其限期改正。

二00二年十月十日

下载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若干规定-武汉市word格式文档
下载武汉市建设项目环境准入管理若干规定-武汉市.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武汉市水运口岸管理规定

    【发布单位】81805 【发布文号】武政[1997]95号 【发布日期】1997-10-21 【生效日期】1997-10-2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武汉市水运......

    武汉市建设项目试运行申请单

    武汉市建设项目试运行申请单武汉市环保局: 我单位投资建设的项目,建设地点位于武汉市区。该项目于年月经贵局审批通过(审批文号为)。该项目等建设内容及配套环保设施已基本建成,......

    武汉市城市园林绿化工程管理规定(本站推荐)

    【发布单位】81805 【发布文号】武政[1997]24号 【发布日期】1997-03-19 【生效日期】1997-03-19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武汉市城市......

    武汉市个人建设住宅管理规定

    政府令第192号 武汉市个人建设住宅管理规定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个人建设住宅的管理,规范个人建设住宅行为,确保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实施,根据土地、规划、建设......

    武汉市禁烟规定[推荐五篇]

    武汉市公共场所禁止吸烟规定 (1995年1月10日武汉市人民政府令第77号公布实施, 1998年2月26日武汉市人民政府令第97号修订, 2005年11月9日武汉市人民政府令第166号再次修订) 第......

    武汉市技术市场管理规定

    武汉市技术市场管理规定第一条为了繁荣技术市场,维护技术市场秩序,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以下称......

    武汉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

    武汉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第一条 为了规范本市住宅区物业管理,明确业主、使用人和开发建设单位、物业管理企业的权利与义务,保障住宅区物业合理使用,创造文明、整洁、优美、安全......

    武汉市道路旅客运输票据管理规定

    赢了网s.yingle.com 遇到保险纠纷问题?赢了网律师为你免费解惑!访问>>http://s.yingle.com 武汉市道路旅客运输票据管理规定 发文单位:武汉市交通局 发布日期:2003-9-27 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