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邓三分析简答论述(共5篇)

时间:2019-05-14 02:0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邓三分析简答论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邓三分析简答论述》。

第一篇:毛邓三分析简答论述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哲学的基本问题有什么重要意义?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有着丰富的内容,但最重要的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思维和存在或精神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物质和精神谁是本原、谁是被派生,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的问题;其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正确地反映存在,世界能否被人们所认识的问题。对第一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相互联系,但第一方面的问题是最根本的。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成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它在哲学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地位所决定的。具体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对世界上纷繁复杂的事物、现象的最高概括;一切哲学问题的解决都要以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为前提,对它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哲学的基本性质、方向和路线;对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同时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普遍存在的并且必须加以正确解决的基本问题。

(3)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前提;不能正确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不是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第二,只有掌握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才能在哲学派别的复杂斗争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和标准,识别出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以及区分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第三,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在人们的实际活动、实际工作中,具体地表现为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就要使主观符合客观,使思维正确地反映存在,并且充分发挥主观对客观、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一切实践活动、实际工作获得成功的思想关键和保证。

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的唯物主义之所以是直观的、机械的、形而上学的、不彻底的唯物主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不懂得什么是社会实践及其对哲学的决定性的作用。马克思的突出贡献之一就是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指出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并把实践,特别是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作为自己哲学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自实践,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2)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革命的,又是科学的。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其一,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在对一切现存事物肯定的理解中包含着否定的理解,必然灭亡的理解。其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体系,而无产阶级是最革命的阶级,是变革旧世界创立新世界的最伟大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首先是指它是完备的、彻底的、毫无片面性的唯物主义,它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结合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与辩证唯物的历史观的结合,从而使它成了真正具有科学性的哲学。其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自然科学的发展和成就为基础的,它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存在和发展。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革命性和科学性是不可分的。一方面,它通过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实践,充分地显示了自己的革命性,即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另一方面,无产阶级的实践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世界观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它可以避免和减少失误。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中,实现了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试述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关联,并说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1)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与建设的进程中,在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过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都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2)这两大理论既有密不可分的历史延续性,又有鲜明反映时代特征与内容的阶段性,是党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为完成时代赋予的不同使命与任务所形成的既有联系又各具特色的理论成果。(3)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的承上启下的环节。它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既是理论的,又是方法的;既是有体系的,又是发展的。学好毛泽东思想,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革命和建设,把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更好地领会和掌握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

(4)邓小平理论既是对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否定,更是对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5)在当代中国,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它们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是一致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基础来源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列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列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这对于我们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间的关系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一致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也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马克思列宁主义提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规律和总趋势,毛泽东思想提出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实事求是就像一根红线,连接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最基本的特征,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离开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就不可能产生和形成毛泽东思想;同样,离开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不可能产生和形成邓小平理论。正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经过与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结合,毛泽东思想成为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邓小平理论成为当代中国顺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开放的学说体系,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人类认识史上的最高成果,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总规律和总趋势。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个开放的体系,它并没有结束对真理的认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实践中产生,必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创立和形成于中国社会发展的不同时代,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社会不同时期的问题,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新发展。由此可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任何把三者割裂开来的做法都是形而上学的,因而都是错误的.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1)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毛泽东的精髓核心。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这些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作形成的伟大理论成果,离开了这些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没有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2)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贯穿和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之中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作为毛泽东思想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的独创性理论,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基本原则,都是这些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具体应用。

(3)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与根本方法,是党领导革命与建设,战胜各种困难和艰险,克服各种错误的干扰,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总之,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是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东西,不懂得它们,就不能说懂得了毛泽东思想,背离了它们,也就背离了毛泽东思想,所以说它们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灵魂。

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的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灵魂。试述这一科学概括的依据。(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不仅阐述了毛泽东思想在许多方面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而且指出实事求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这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构建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时的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是对毛泽东思想的新的发展。

(2)之所以说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因为:①它们集中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核心。②它们是贯穿和渗透于毛泽东思想科学理论体系各个组成部分中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③它们是我们党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战胜各种困难险阻,克服来自“左”或者右的错误干扰不断取得胜利的保证。④它们是毛泽东思想中最本质、最核心的东西,最能体现毛泽东思想科学性和生命力的东西。总之,这三个方面准确完整地体现了学习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的根本要求。如果背离了它们,就背离了毛泽东思想。

(3)这一概括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一脉相承的思路,科学反映了毛泽东思想的本质与特征,又是对毛泽东思想的一个重要贡献。对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的科学概括,使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宝贵财富并长期指导全党的行动,有了更加坚实、可能的基础。(4)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哲学总结,具有普遍的长远的指导意义,是我们党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已经充分证明,什么时候坚持了这三个基本方面,中国革命和建设就胜利;什么时候背离了,中国革命和建设就遭受挫折。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总任务在各个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但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与归宿的根本宗旨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根本工作路线,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把我们的方针放在自己力量的基本点上的原则立场,是必须遵循、不可改变的,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对我们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毛泽东指出,在中国建设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试分析体现毛泽东这一观点的主要思想及其意义。(1)中国共产党是在一个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大国里诞生和进行革命的,加之长期处在分散的农村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因而如何建设一个马列主义的政党便成为一项“伟大的工程”,为此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思想,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的建设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2)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这是毛泽东思想建党的主要内容和主要特点。要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的首位,必须做到普遍深入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时要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作用。第二,整风是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实现思想上建党的好方法和好形式。1942年延安整风开整风之先河。其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反对宗派主义,反对党八股,而以反对主观主义为中心任务。延安整风是全党范围的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运动,是建党思想原则的新发展。第三,在党的组织建设上,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根本的组织原则,其基本要求是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的结合。第四,加强党的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1945年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中,概括了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显著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主要标志。

(3)在民主革命时期党员成分主要来自农民的情况下,毛泽东的建党思想成功地保证了中国共产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在今天这些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了加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重要任务,而毛泽东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理论无疑会给我们以重要的启迪和指导。中共十五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而毛泽东关于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思想,对于党在新的时代如何保持并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如何更好地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同样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试述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特点。

从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毛泽东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思想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1)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毛泽东思想的本质特征,也是毛泽东思想的最显著的特点。正如刘少奇在中共七大上所指出的,毛泽东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又是中国的。第一,毛泽东思想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漫长时期里,始终如一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也正是在自觉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观察中国历史和社会、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问题的过程中,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了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观、方法论、宗旨、目标等方面,都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代表着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翻身求解放的锐利思想武器。第二,毛泽东思想又完全是中国的。中国革命需要马克思列宁主义,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并没有具体论述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因此,在中国进行革命和建设,必然会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这决不是靠熟读背诵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就可以成功的,这必须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必须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完全是中国的。第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的完美结合和高度统一,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片面肯定或夸大某一方面,而否定或忽视另一方面,都是形而上学的,都是错误的。在这个问题上,需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种是否定和诬蔑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右的倾向;一种是完全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的“左”的教条主义倾向。

2)毛泽东思想是毛泽东个人的杰出贡献和党的集体智慧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共同构筑的理论大厦,这是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的又一个显著特点.第一,毛泽东在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最重要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伟大工程的建设中,毛泽东的创造最多、贡献最大、水平最高。以他的名字来命名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天经地义的。第二,毛泽东思想又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党的许多领导人对它的形成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党的早期领导人李大钊、瞿秋白、蔡和森等,都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材料,作了重要铺垫。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主要成员的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等,更是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各自的重要贡献。他们在各个不同时期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和独到的见解,这些都成为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3)具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是毛泽东思想的另一个特点。第一,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然要有其自己民族的思想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这个实际,主要指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同时也指中国的历史实际、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第二,毛泽东思想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凝聚着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经验,而且融合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毛泽东批判地继承和汲取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中的精华,特别是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工业化的先进思想,把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推到了更高的境界,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第三,毛泽东思想不仅在思想内涵上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而且借用了中国传统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述形式。

论述毛泽东思想是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产物。

(1)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国家积贫积弱。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但最后都失败了。正是为了寻找国家的出路,以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人民大革命,中国的先进分子迫切需要正确的革命理论作指导。

(2)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环境,特别是中国无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中国人民斗争经验的积累,也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具体来说,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条件、思想理论渊源、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是:

一、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

(一)十月革命的胜利对中国政局产生重大影响,中国的先进分子开始以俄为师,把领导人民革命作为中华民族解放的开始。

(二)新文化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特别是五四运动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

(三)马列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根本前提。

二、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一)主渊或本源是马列主义。

(二)次源是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民主性的精华和朴素的政治哲学思维,富有爱国主义的革命传统以及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

三、毛泽东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

(一)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增长: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二)工人阶级队伍壮大和工人运动发展。

四、毛泽东思想产生的实践基础:党成立后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这些因素与条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形成了一种“历史合力”,共同推动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全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1)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在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理论。在走向新世纪的新形势下,面对许多我们从来没有遇到过的艰巨课题,邓小平理论要求我们增强和提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坚定性和自觉性,一切以“三个有利于”为根本判断标准,不断开拓我们事业的新局面。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归根到底都在于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20年的历史性转变,就是逐渐搞清楚这个根本问题的进程。这个进程,还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下去。

(3)邓小平理论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邓小平理论根据新的国际形势,确定我们党的路线和国际战略,要求我们要用新的观点来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邓小平理论鲜明的时代精神。(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毛泽东思想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理想基础。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继承、坚持同发展、创新辩证地统一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进入了新境界,达到了新高度。1.正反两方面经验的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源。邓小平理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进行科学总结的成果。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果断地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长时间的“左”倾严重错误,深刻地分析了它出现的原因,同时又坚决地维护和继承了过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所取得的一切积极成果。

2.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崭新实践,是人民群众生气勃勃的伟大创造,是理论发展的源泉。邓小平同志始终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列,热情地支持、鼓励、保护、引导群众的这种创造。他领导我们党从总结群众的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把经验上升为理论。3.当代国际局势的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邓小平同志精辟地分析了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新形势,阐明了争得较长时间和平环境进行国内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世界这个时代的趋势,研究了世界许多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行对外开放以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奠定了科学的基础,也为我们党在复杂变幻的国际局势中冷静沉着,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提供了明确的方针。

怎样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虽然形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面对着不同的历史任务,但都贯穿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都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脉相承的科学思想体系。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着一脉相承的基本立场,即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衡量一切工作成败得失的标准。江泽民同志强调,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出发点、落脚点。这既坚持了马克思重视人民利益的观点,同时又有新的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有着一脉相承的思想方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也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成果,同时,它又为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指明了前进的方向。(4)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又不拘泥于个别过时的结论;既珍惜已有的成果和经验,又不断有所创新和发展,从而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典范,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最现实、最生动的教材。在当代中国,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怎样理解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

(1)我们党历来非常重视总结经验,党的历史上指导思想和理论的两次大的飞跃都得益于总结党的历史经验。七大对党的历史经验的系统总结,奠定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对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系统总结,对于开创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实践经验,集中全党智慧,形成了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在此基础上,十五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在八十多年奋斗历程中,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

(2)江泽民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八十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3)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总结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坚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并强调,这些经验,联系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1)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今国际局势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形成的。冷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恐怖主义危害上升,一些地区的冲突和争端此起彼伏,世界还很不安宁。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国际经济、政治关系,以经济为基础、科技为先导的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当代中国发展趋势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发展,我国生产力水平大幅度跃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社会主义中国充满活力。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带来深刻影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在新世纪的三大历史任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对党的现状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的。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队伍发生了重大变化。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这给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我们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从新的实际出发,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

怎样认识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大意义?

(1)党的指导思想是党的旗帜和行动指南。党的事业是不断发展前进的,党的指导思想也必然是与时俱进的。早在中国共产党创立前夕,毛泽东同志就鲜明地指出,我们党应是“主义的结合”,“主义譬如一面旗帜,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所指望,才知所趋赴”。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经过遵义会议和延安整风,党的七大又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十二大、十三大、特别是十四大的基础上,十五大最终把邓小平理论写在党的旗帜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这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胜利发展产生了极重要的作用。

(2)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重要作用,郑重决定并在党章中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表明了在我们党的旗帜上,继写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后,又写上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我们党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这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事关我们党和国家在21世纪的发展前途和命运,是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对于保证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什么说江泽民同志坚持和发展邓小平理论,为我们树立了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光辉典范

(1)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上,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要做到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点,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二是必须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勇于追求真理和探索真理的革命精神。这一点,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含糊。江泽民同志指出:“这两个‘坚定不移、不能含糊’,始终是检验我们是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试金石。”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是错误的、有害的;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也是错误的、有害的。

(2)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始终强调,我们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1997年初,邓小平同志逝世,中国将向何处去?党内外、国内外都很关注。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庄严宣告: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必须毫不动摇、始终不渝地高举。在这个关系党、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大政治问题上,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含糊和动摇。他还始终强调,坚持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继续丰富和创造性地发展这个理论,这是党中央领导集体和全党同志的庄严历史责任。用在新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新的理论成果,来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我们就能更好地坚持邓小平理论,更高地举起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3)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定地承担起这一历史责任,坚持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当今世界,观察当代中国,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基本问题。这是对我们党八十年实践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伟大产物,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典范,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典范,是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的典范。

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统一的整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

1)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2)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只有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

4)发展先进生产力和文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其成果的享有者。

何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1)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2)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第二,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三,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第四,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实事求是源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反映论和辩证法。唯物论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在认识和把握世界时,要按照世界本身所呈现的样子来理解世界,从事实本身的联系来把握事实。马克思主义的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体的反映,这一反映过程随着人们的实践发展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并且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一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不断深化。辩证法本质上具有革命的、批判的精神,根据唯物主义辩证法,只能实事求是地肯定应当肯定的东西,否定应当否定的东西。(2)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必然遇到许多特殊的复杂问题。靠背诵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和照搬外国经验,没能解决这些问题,曾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毛泽东同志领导我们党克服了党内曾经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使人们思想从这种精神枷锁下解放出来,在全党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开创了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中国自己的革命道路。

(3)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恢复和发展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他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邓小平同志在关键时刻作出的每一项重大决策,都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革命胆略和科学精神相统一的思想路线。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推行。

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说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统—的无产阶级哲学。(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自身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实践性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显著特征,又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显著标志。(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是指它通过实践和自然科学的成就正确地揭示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和科学性是统一的。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特征的突出体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找出其固有的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如果客观实际发生了变化,那么我们的思想理论也要进行相应的转变,以和变化了的实际相符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永远拥有生机和活力的法宝。

(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邓小平同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又实现超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2)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3)邓小平理论第一次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因而成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四)当前,我们学习邓小平理论,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必须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旗帜。这样才能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胜利。

毛泽东是怎样提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它的基本内涵与基本要求是什么?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这本身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是最有特色、最根本的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出发点、根本点,它在其中占据着核心地位,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始终坚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路线。

第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提出过程:(1)1930年5月,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思想路线”这个科学概念。(2)红军到达陕北后毛泽东在《实践论》、《矛盾论》中系统地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3)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科学的解释:“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从此,实事求是就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集中概括。

第二,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1)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3)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第三,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1)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这种理论与实际的关系,毛泽东比喻为“有的放矢”,就是用马列主义之“矢”,去射中国革命之“的”。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还包括解放思想的深刻含义。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达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的重要条件。只有坚持解放思想,才能保证做到实事求是。(2)要做到实事求是,就必须对实际情况全面深入地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环节,也是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后来又提出“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的思想。(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一切从书本出发的教条主义和一切从经验出发的经验主义都犯了主观主义的毛病,特别是教条主义危险性更大。历史证明,党的思想路线正确与否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

试分析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1)实事求是是坚持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前提和理论基础。实事求是作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同样也是群众路线和独立自主的理论基础.(2)执行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实事求是的首要要求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不是要从客观的自然条件出发,更重要的是从社会的实际出发,而社会实际,主要就是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以及人民群众的客观实践。因此,必须从群众生活和群众实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只有如实地了解群众的生活与实践中提出的需要,才能提出符合实际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所谓理论联系实际,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科学的理论与群众的实践相结合。(3)坚持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的体现。独立自主的基本点,就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力量进行革命和建设,使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事业做好,独立自主就是遵照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为什么说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进行了前仆后继、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中国的封建统治,教训了外国侵略者。戊戌变法则把近代中国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的两大目标提到全新的高度,对中国的出路进行了可贵的探索。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开创了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革命的洪流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但是,由于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的辛亥革命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的的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了。中国革命必须有新的领导,必须走新的道路。

(2)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剧烈变动则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创造了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是:经济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政治上,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思想上,新文化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而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则成为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转折点,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3)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就是这样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走过来的。在辛亥革命后十年,马列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革命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进入了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历史事实证明,中国革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最终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所以,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

在回答“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最后胜利为什么是中国的呢?根据在什么地方呢?”等问题时,毛泽东指出:“中日战争不是任何别的战争,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日本之间在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一个决死的战争。全部问题的根据就在这里。”结合有关知识分析理解毛泽东所说的“全部问题的根据”并由此得出的“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是中国的”的结论。

1.毛泽东所说的“全部问题的根据”,指的是中日双方四个矛盾的特点,即敌强我弱、敌小我大、敌退步我进步、敌寡助我多助。2.帝国主义的日本是强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弱国。强弱的对比,决定了抗日战争为持久战,而不是速决战。速胜论是错误的。

3.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处在进步的时代,已有了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已经觉悟的人民;中国进行的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必将得到世界人民的同情和援助。日本进行的是退步的野蛮的侵略战争,必然遭到包括日本人民在内的世界人民的反对。小国、退步、寡助和大国、进步、多助的对比,决定了日本必然失败,中国不会灭亡。亡国论是错误的。

4.由于这些原因,抗日战争是持久的,它将经历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战略反攻阶段,最后的胜利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阐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思想。结合中国国情阐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明确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因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并长期占据着城市。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权城市的道路。

(2)同时,中国国情也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性:因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分裂和战争;经过大革命影响的地方,具有建立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引起中国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并日益激化。这些都为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提供了可能。

(3)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试述在中国革命中建立统一战线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阐述中国共产党在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中的历史经验及现实启示。

(1)统一战线是中国革命的一个主要法宝,是因为:第一,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策略路线,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第二,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无产阶级孤军奋战,不可能取得胜利。同时,中国革命发展的不平衡及其长期性,决定了党要努力争取一切可以争取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第三,在中国建立广泛统一战线,不仅必要,而且完全可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当时世界各种矛盾的集中地,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在这种条件下,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基本依靠力量,民族资产阶级也能够参加,就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某些集团也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时期内参加反对某一个帝国主义的斗争。中国共产党要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必须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以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因此,毛泽东把它称为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之一。(2)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统一战线的实践中积累的经验有:第一,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必须牢牢掌握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的最根本的经验,也是革命成败的一个关键。第二,必须分清统一战线中的左、中、右三派,制定和实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不同策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最主要的敌人。第三,针对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第四,革命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

(3)统一战线过去是、现在是、今后将仍然是我们党的一个重要法宝。新时期统一战线已经发展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为加强、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首先,要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并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其次,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第三,继续发展扩大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第四,要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认真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

论述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及中共对资产阶级应采取的正确政策。

(1)中国资产阶级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包括买办、官僚资产阶级),另一部分是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革命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联中走过的,是中国革命的一大特点。

(2)无产阶级领导的统一战线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参加,并且在特殊条件下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以求最大限度地孤立最主要的敌人。

(3)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实行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政策;在被迫同资产阶级、主要是大资产阶级分裂时,要敢于并善于同大资产阶级进行坚决的武装斗争,同时要争取民族资产阶级的同情或中立。在同资产阶级联合时,主要防止右的倾向,如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的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和抗战初期王明右倾机会主义,只讲联合不讲斗争;在同资产阶级分裂时,主要是要防止“左”倾错误的出现,如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王明“左”的错误,只讲斗争,不讲联合,尤其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当作革命对象之一,更是错误的。

(4)在同资产阶级结成统一战线时,要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争取和坚持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是中国革命成败的关键。在这个问题上,中共党内出现过“左”、右两种错误倾向,给中国革命造成了严重危害。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道路,是在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走过的。请结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实际,阐述中国共产党在处理同资产阶级复杂关系问题上的经验。

(1)中国资产阶级包括依附于帝国主义的大资产阶级和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的民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同中国资产阶级复杂关系主要表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或被迫分裂革命的统一战线。

(2)在大革命时期,党同民族资产阶级建立了统一战线。但在后期,党内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对资产阶级妥协退让,统一战线最终破裂。大革命失败后,党领导工农大众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进行了坚决的武装斗争。党内“左”倾冒险主义将民族资产阶级看成中国革命的最危险的敌人,革命遭受挫折。(3)1935年后,党确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不仅同民族资产阶级再次建立了统一战线,而且把一部分大资产阶级也包括在内。党及时纠正了王明的新投降主义错误,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保证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发展。抗日战争胜利后,党领导他们同发动内战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统治集团展开了两种命运的决战,建立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在内的广泛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赢得了革命的胜利。

(4)综上所述,在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时,党内容易出现右的错误,在分裂时容易出现“左”的错误,正确的做法是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所谓联合,一方面是指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同民族资产阶级甚至一部分大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另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破裂时,要注意团结、争取民族资产阶级;所谓斗争,一方面是指在统一战线中,同资产阶级进行必要的斗争,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另一方面是指在分裂时,同大资产阶级展开武装斗争。

试析中国民主革命只能以长期的武装斗争作为主要形式。

首先,因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与资本主义各国有不同特点。在资本主义国家有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其外部没有民族压迫,有的是自己民族压迫别的民族。因而资本主义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任务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积蓄力量,准备最后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他们的组织形式是合法的,主要斗争形式是不流血的。但中国不同,中国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的合法权利。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地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入起义和战争,也不是先占城市后取农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在中国,革命不可能是和平的,必须是武装的,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战争,否则,革命不会胜利。其次,中国的反动统治阶级掌握了庞大的反革命武装,由于封建的分割,地主或资产阶级的政党或集团,谁有枪谁就有势,谁的枪多谁就势大,他们对军权抓得很紧,而且同帝国主义勾结起来,对人民实行恐怖统治,对革命实行武装镇压,因此,中国革命的特点,只能是武装的革命对武装的反革命。

再次,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看,敌人的力量非常强大,革命力量非在长期内不能积聚和锻炼成为一个足以最后战胜敌人的力量。只能有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武装斗争,才能打碎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中国。

从中国国情阐明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说明这条道路的提出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根据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实际,明确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革命只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革命的敌人非常强大并长期占据着城市,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开展武装斗争,建立农村根据地,进行土地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

(2)同时,中国国情也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可能性: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地方性的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统治阶级内部的长期分裂和战争,经过大革命影响的地方,具有建立红色政权的群众基础;引起中国革命的矛盾一个也没有解决并日益激化。

(3)同样,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压迫,为了使落后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中国必须利用一切与国计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乡资本主义因素,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共同奋斗。我们现在的方针是节制资本主义,而不是消灭资本主义。”结合有关知识分析党在当时采取这一方针的基本依据1.中国革命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所要消灭的对象,是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中华民族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动力之一,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反对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是党的一贯政策。

2.由于中国经济的落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因此,建国后还需要它们中一切有益于国民经济的部分存在和发展;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消极的一面,对此必须加以限制,而不能任其自由发展。

3.新中国成立前夕,重申这一方针,有助于防止出现“左”的偏差,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

(1)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实现国家工业化,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的宿愿。但中国要实现工业化,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主要依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近代中国历史证明,民族资产阶级没有能力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同样没有能力担负起领导中国实现工业化的重任。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使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好地显示出来。

(2)对个体农业、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发展农业和整个社会生产力的需要。分散落后的小农个体经济不利于发展多种经营和举办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限制了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日益增长的需要。个体农民尤其是缺少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贫农、下中农,为避免重新出现两极分化,为了兴修水利,抵制自然灾害,为了采用农业机械,确实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求。

(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的迫切需要。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改革在全国完成后,国内主要的阶级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家在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过程中,必然把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惟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总之,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

论述新中国的诞生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 20 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 20 世纪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巨变。(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开始。从 1949 年到 1956 年短短七年时间,我国基本上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基本上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宣告了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2)1956 年,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使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有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经济基础。说明几千年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剥削制度已经基本被消灭。

3)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也大大解放了我国的社会生产力,为以后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创造了条件。(4)伴随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近百年来横行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已被赶出大陆,官僚资产阶级已经在中国大陆上消灭了;原来的地主和富农正在被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新人;民族资产积极分子正处在剥削者变为劳动者的转变过程中;广大农民和其他个体劳动者,已经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劳动者;工人阶级已经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知识界也已经组成了一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队伍。广大劳动人民从此摆脱了被剥削被奴役的地位,成为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

5)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我国的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基本确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它为我国的社会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理解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

1)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探索者,从1956年《论十大关系》发表,提出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伟大任务算起,他整整经过了20年曲折发展的历程。集中的探索是在1956年全年和1957年上半年,以后,他出现了“左”的失误,但仍没有放弃这一探索工作。应当肯定,探索的起步是正确的,在探索中提出了许多经过实践证明了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具有长远指导意义的重要思想。后来,探索向着正确和错误两个趋向发展,最终陷入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因此,应当承认这种探索没有取得成功。2)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和党在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完成,我们党逐步找到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形成的,党的十四大确认的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所开辟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这是一条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自强之路,也是保障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较能经受风险、立于不败之地的胜利之路。在新时期形成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即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对这一理论的形成,薄一波所作的“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的概括,恰当地评价了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对这项伟业所做出的历史性功绩。

试述邓小平关于社会本质的论断对社会主义的新发展及其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1.这一科学概括,既包括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问题,又包括了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问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突出地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纠正了过去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观念,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整个历史阶段尤其是初级阶段特别需要注重生产力发展的迫切要求,明确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还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解放生产力,体现了在当前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主义为回答资本主义严峻挑战所必须采取的战略决策。它突出地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基础,指出了我们发展生产力与剥削阶级统治的社会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根本不同。

2.这一科学概括,为我们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坚持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奋斗方向。邓小平同志说,“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毫不动摇地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在改革中,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归根到底只能根据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实际要求,根据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实际进程来确定。

3.这一科学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就从根本上解除了把市场经济当作资本主义特征的束缚,使我们明确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

4.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略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这对于我们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推进改革,指导改革沿着合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对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5.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根据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和当代中国国情的研究,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是解决这一系列基本问题的根本依据。

试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阐述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因素,但它不是独立的实体性要素,而是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一经渗透到生产力的务实体性要素中去,就会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在现代生产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科学技术已成为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现代生产力发展中的先导和基础,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根据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以及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们党和国家制定并实施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必由之路。

如何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立足中国现实,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新途径。

(2)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按照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人和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

(3)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持和深化改革。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4)必须相信和依靠人民,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结合有关知识分析第二次和第三次历史性巨变对中华民族振兴和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远影响。鸦片战争以来直至20世纪,中国一直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一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20世纪中国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中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新道路,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并且从新民主主义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第三次历史性巨变是改革开放,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是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在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进行的新革命。建国以来中国人民在革命与建设成就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的经验与教训,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道路,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社会主义中国显示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沿着这一道路走下去,中国就能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入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实现中华民族的腾飞。

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以发展这一主题贯穿的?

(1)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他还指出:“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能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落实,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巩固,使强国富民的要求不断得到实现。”(2)发展之所以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首先是因为做到“三个代表”都要以发展为前提。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体现了发展的要求,同时又必须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认识的深化。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一切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以生产力为基础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主义的基本任务就是发展,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推进社会全面发展,才能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这是对党的先进性本质的深刻揭示。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国际国内形势都要求我们加快发展,只有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中国的社会主义才有出路。江泽民同志指出:“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必须放到推动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放到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奋斗中去考察,归根到底要看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我们党要带领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基础上走向复兴,就必须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推进现代化的发展.为什么说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这是邓小平提出的科学论断。

(1)邓小平讲,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同过去的革命一样,都是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化到崭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细枝末节的修修补补,而是带有革命性的变革,必然引起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深刻变化。

(2)所谓“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夺取政权的革命而言的。第一次革民把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变成一个社会主义新中国。第二次革命将把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中国变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当然,“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中的“革命”同“革命”这个词的本意不完全相同:一是革命的对象不同,改革的是旧的体制;二是革命的形式不同,不是阶级对抗;三是革命的性质不同,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四是所解决的矛盾不同,改革所解决的是根本利益一致基本上的矛盾。

试述“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内涵与理论依据“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邓小平同志在1992年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提出的衡量各项工作的标准,即:“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下列矛盾运动原理:

(1)关于社会发展最终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的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的发展是引起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基本因素。社会发展总是从生产力的变化开始,然后再引起社会基本矛盾中其他方面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衡量各项工作的主要标准。(2)关于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的原理。(3)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原理。“三个有利于”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于:(1)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核心和基础,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2)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衡量生产力是否发展的直接尺度。总之,“三个有利于”作为相互联系的统一标准,更好地体现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使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和判断各项工作的是非得失.为什么必须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1)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本质要求出发,向全党发出“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的伟大号召。江泽民同志强调,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要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应不断前进,应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

(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创新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时代特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国情和实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就能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推向新的发展阶段。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二十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与我们不断进行的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等分不开的。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就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坚持理论创新的集中体现和取得的最伟大的成果。面对国际国内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继续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形成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3)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上不能停顿。理论创新是前提,是关键。其他一切创新都是在理论创新的指导和推动下进行的。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而向前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

(4)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在实践中发挥其改造世界的巨大作用、在实践中得以丰富和发展的理论。马克思主义要不落后于时代,要指导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就必须与时俱进,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离开实践,任何理论都显得苍白无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实践,既为理论创新提供了客观基础,同时又呼唤着理论上的新概括为实践创新提供理论指导。实践创新是基础,理论创新是先导,两者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我们的事业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向前发展。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迫切要求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总结实践的新经验,借鉴当代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

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为什么还必须要牢记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

(1)毛泽东在1949年3月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的“两个务必”,就是要“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当时党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由通过武装斗争夺取政权转向掌握全国政权,领导人民建设国家,党的工作重心将由农村转向城市。面对这个重大的历史转折,党中央和毛泽东深刻地认识到,如何使全党同志在伟大的胜利面前保持清醒头脑,在夺取全国政权后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是党面临的全新的历史性课题。毛泽东在讲话中不但提出了要用极大努力去学会管理和建设城市,各项工作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为进行,他还特别强调:因为胜利,党内的骄傲情绪,以功臣自居的情绪,停顿起来不求进步的情绪,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的情绪,可能生长。因为胜利,人民感谢我们,资产阶级也会出来捧场。敌人的武力是不能征服我们的,这点已经得到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捧场则可能征服我们队伍中的意志薄弱者。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预防这种情况。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提出的“两个务必”的思想,对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具有长远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又多次讲过这个问题,提出“艰苦奋斗是我们的政治本色”,全党要保持过去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进行到底。

(2)我们现在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经过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决不能自满、懈怠、停滞,而且必须看到,我们取得的成就只是在伟大征途上迈出的坚实一步,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完成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任务,要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肩负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还会很多,我们必须始终谦虚、谨慎、艰苦奋斗。

(3)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必须保持和发扬。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在我们党八十多年的历程中,艰苦奋斗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巍然屹立、敢于胜利。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艰苦奋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作为我们党的政治本色,是凝聚党心民心、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共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是我们党保持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重要法宝。

我们更要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清醒地看到激烈的国际竞争给我们带来的严峻挑战,清醒地看到我们肩负的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越是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即使将来我们的国家发达了,人民的生活富裕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不能丢。总之,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要牢固地树立为党和人民事业长期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思想。

试述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必要性。

台湾自古以来是中国的神圣领土。1949年后台湾与祖国大陆长期分离,是由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其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是个民族感情问题,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分裂是违背民族意志的。

美国等外国反华势力长期插手台湾问题,支持“台独”势力,阻挠中国统一大业,企业达到把台湾从中国领土上分离出去的险恶目的。因此,邓小平多次指出,只要台湾不同大陆统一,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地位是没有保障的,不知道哪一天又被别人拿去了。

用“一国两制”方式解决统一问题,台湾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不会改变,台湾人民没有任何损失。而且台湾资源贫乏,市场狭小,发展潜力有限;祖国大陆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迅速,市场潜力巨大。两岸统一后,利用广阔的大陆市场空间,台湾经济将得到更大发展。近20年来,两岸经济相互依存性的增强,祖国大陆成为台湾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实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趋势,台湾的前途系于祖国统一。无限期地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意看到的。中国人民完全有决心、有能力解决台湾问题,台湾分裂势力阻挠祖国和平统一的图谋必将遭到最终失败。

为什么必须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坚持党指挥枪的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建设的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其原因在于:

(1)无产阶级的军队,必须服从无产阶级的意志。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人民军队区别于其他一切剥削阶级军队的最根本的标志,也是革命军队能成为新型人民军队的决定性因素。(2)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使军队长期在农村环境中,不断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的思想,保持无产阶级的革命性,而不致沦为旧式农民武装。

(3)只有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才能保持和发扬红军的光荣传统,使军队在十分困难和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充分发挥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忠实地贯彻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执行革命的政策任务。

总之,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基本经验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坚持武装斗争为主要革命形式,坚持以农民为主体的革命军队为主要组织形式,关于把武装斗争这个斗争形式同城市工人的斗争等其他斗争形式,在全国范围内直接或间接地配合起来,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基本途径。因此,武装斗争成为中国革命的一大法宝。

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及其理论基础。

(1)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决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中国共产党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因此一切愿意为着共产党的主张而奋斗的人,不问他们的阶级出身如何,都可以加入共产党。”决议指出,能否为党所提出的主张而坚决奋斗,是党吸收新党员的主要标准。社会成分是应该注意到的,但不是主要的标准。

(2)“两个先锋队”的提法,首先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工人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终解放自己”的思想,是运用这一思想分析党的性质和使命得出的科学结论。“两个先锋队”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不但是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者,而且也是中国最大多数人民的利益的代表者,是全民族的代表者”。

(3)“两个先锋队”思想的提出,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增强阶级基础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群众基础,增强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样就能更广泛更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团结起来,组织千千万万的民众,调动浩浩荡荡的革命大军,共同投入伟大的抗日战争,为实现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奋斗。

试分析毛泽东关于党的作风建设思想。

(1)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创造,也是毛泽东建党思想中独具特色的重要内容。(2)1942年9月,毛泽东在《整顿党的作风》一文中,第一次明确使用了“党风”的概念。整风运动,是党的马克思主义学习运动,首先要解决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即要解决党的学风问题。要把马克思主义当作行动的指南,而不是僵化的教条。

(3)1945年4月,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第一次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优良传统作风概括为三大作风,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强调这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特点。毛泽东一面告诫全党,没有好的党风就难以建设一个好的党,就难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同时党风对整个社会风气,对党外群众具有重要的影响。此时一方面全党在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经受了抗战八年的严峻考验,形成了三大作风;另一方面,中国正处在“两个中国命运”大决战的前夕,要得到人民的支持,夺取全国的革命胜利,就要一个好的党风。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指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的总结。”请根据这段科学论述,分析说明党的群众路线是怎样提出来的?其基本内涵和基本要求是什么?

(1)群众路线形成和发展的过程。①周恩来最早明确使用群众路线这个科学概念。1929年9月由周恩来主持、陈毅参加起草的一个文件中,强调红军筹款工作,要注意“群众路线”这一工作方式的运用。②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第一次从哲学高度对群众路线作了理论概括,把群众路线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论有机地统一起来。③1945年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把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标志之一,也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④刘少奇在中共七大关于修改党章报告中概括了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第一,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第三,相信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第四,向人民群众学习。⑤1956年9月,邓小平在中共八大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群众路线包含两方面的意义:第一,人民群众必须自己解放自己,党的全部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和依靠群众。第二,党的领导工作能否保持正确,决定于它能否采取“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方法。

(2)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3)群众路线的基本要求是:①一切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②一切依靠群众。③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注重党的作风建设。

党的优良作风,是在党的建设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1954 年 4 月,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风作了简明概括,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作风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共产党人区别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途径,一是正确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对实际情况作调查;三是把丰富的实践提高到应有的理论程度,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试述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并说明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了中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

(2)两大历史任务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以近代工业为主的社会生产力,解决生产力的问题,实现中国的近代化、现代化。前一任务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3)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障碍,创造了广阔的前景。接着,进行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虽然经历了曲折但也取得了初步的可喜成就。改革开放以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以发展生产力和国民经济为中心任务,坚持改革开放,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因此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因此说“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二篇:毛邓论述

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

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工程? 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答: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 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

2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坚持从 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团结。3深化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 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4 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 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5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 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 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促政风带民风。6加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充分 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放在突出位置。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把工作和任务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度实施方针政策 的工作中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团结带领全族人 民为把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向前进而努力奋斗,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 心是实事求是?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 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根 本途径方法;在时间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 目的。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 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实质在马克思主义 的知道下打破习惯势力和偏见束缚,间就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在不同时期根 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 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 是。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如何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

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工程? 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答:高度重视和不断加强党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挫折中奋起,在战胜困难中不断成 熟的一大法宝,也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

2新经验。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坚持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坚持从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以党的坚强团结保证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团结。3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4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党的基层组织。5弘扬党的优良作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执政党的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在全党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促政风带民风。6加强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放在突出位置。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把工作和任务落实到党和国家制度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团结带领全族人民为把党和国家事业继续,向前进而努力奋斗,永远不辜负人民的信任和期望。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的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前提和基础;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方法;在时间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验证条件和目的。实事求是也内在地包含着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邓小平指出,我们讲解放思想,实质在马克思主义的知道下打破习惯势力和偏见束缚,间就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党在不同时期根据不同实践环境和具体任务,针对在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分别突出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其目的和归宿,都是实事求是。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

第三篇:毛邓三课后简答答案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后简答题答案

(整理:刘文菲)

第一章

1、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l)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实际相结合。

(2)具休地说: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没和改革的实际问题。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捉升为理论。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1)毛泽东思想

①时代背景

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②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

(2)邓小平理论

①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②实践基础

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而的历史经验,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的实践。

(3)“二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时代背景

世界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②实践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2)邓小平理论

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②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③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皆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①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

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科学发展观的含义、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核心思想、基本要求、重大意义

(l)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①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毛、三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②利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 1

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③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现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

①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②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③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④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4)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5)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

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l)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②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前提和基础。

③理论联系实际是途径和方法。

④实事求是是根本目的。

⑤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验证条件和目的。

(2)重要意义

①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②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③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方面,正是由于把握和运用了这个精髓,才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才有}六大以来的理论创新;

另一方面,这个精髓,又体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间的关系

(1)含义

①解放思想:是指打破习惯势利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②实事求是:“事实”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③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丁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④求真务实:所谓“求真”,就是“求是”,也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所谓“务实”,则是要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行去实践。

(2)关系

①实事求是内在地包含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等内容。

②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③解放思想、l万时俱进、求真务实的目的和归宿,就是实事求是。

④他们既反映了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的一脉相承性,又体现了结合实践发展在具体表现方面的时代特征。

第三章

1、中国革命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间的关系

(l)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2)没有中国革命的实践,没有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也就不会有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①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来看,没有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就没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

②没有建立和巩固农村根据地的实践,就不会有关于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

③没有革命战争的实践,就不会有建立人民军队和关于军事战略的理论;

④没有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实践,就不会有党的建设的理论。

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l)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2)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

①无产阶级是否掌握民主革命的领导权,是区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标志,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核心内容。

②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领导中国革命取得成功的重任,历史地落到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

③中国无产阶级除具有一般无产阶级的共同点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点:彻底的革命性;分布集中: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无产阶级的领导,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④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是通过自己的政党来实现的。无产阶级对中国革命的领导权,是在与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月争中实现的。

3、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l)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2)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

(3)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

(4)党的组织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l)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2)在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比重。

(3)由于社会主义压I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取最终的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

(4)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什么?

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简称“一化三改造”。

3、建国初期我国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

(1)建国初期我们几乎什么工业制成品也造不了。不改变这种落后状况,就不能摆脱被动挨打的命运。

(2)从历史上看,实现工业化有两条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时间长且痛苦。

(3)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证明,我国己经丧失了通过资本主义工业化进入强国行列的机遇,如果搞资本主义只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基本)经验

(l)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4)失误偏差:1955年夏季后,对个体经济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过于单一。1956年改造完成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欠妥当。

5、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l)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后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4)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是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五章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内涵、意义)?(l)内涵

①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②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A、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

B、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是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所必经的阶段。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要解决如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外,还有一个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发展的成果为全体人民所共享问题。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①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②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③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井钓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2、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①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②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③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2)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①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也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②能不能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

③坚持以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一条主要经验。

3、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2)中国共产党是以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

(3)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总目标是改造落后的生产力,提升传统生产力,4

发展先进生产力,最终整体达到发达生产力的水平。

(4)必须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开辟更广阔的途径。

(5)必须充分发挥全休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积极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

(6)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第六章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②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出这个阶段。

(2)利二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①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②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

③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④由文盲半文言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

⑤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

⑥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⑦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的历史阶段;

⑧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

⑨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

2、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

①含义: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这一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②内容:

A、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奋斗目标;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主要内容,基本途径;

C、“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是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

D、“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是根本立足点。

(2)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

①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的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离开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改革必然会失去正确的方向,走到背离社会主义的邪路卜去;离开改革开放谈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就会变成僵化的教条。

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谈改革开放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③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3、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联系与区别?如何认识21世纪的 5

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l)如何理解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区别与联系?

①区别

A、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开始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我国初步建成的小康社会,全面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②联系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与实现第三步战略日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阶段的重要战略,为我们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前进的方向。

C、总体卜达到小康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将使我国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如何认识21世纪的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①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己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②21世纪的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人均GDP将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以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跨越:如果应付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

③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有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四篇:毛邓三下简单论述汇总

第八章

单选: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简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1.突破公认的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作为两种经济制度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两种手段都有各自优势与缺陷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把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可以发挥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含义: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的特点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我所用

2.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坚固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空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使社会主义的优势与市场经济的优势都能得到充分发挥

市场经济与社会制度结合

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基本经济制度

含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作用:1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部分 2.是我国的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性质:非社会主义性质,但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确定的依据: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 2.我国还处于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

论述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经济制度

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 坚持公有制经济

1.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多选)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公有资产在社会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简)公有制的多种实现方式

A独资,B股份制,C合作制,D股份合作制 国有经济适用B,集体经济适用D,辨析:股份制就是私有制-----错

1.股份制本身不具制度属性,不等于公有制和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2.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3.实行股份制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有利于推进政企分开,实现所有权和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有利于实现转换机制和科学管理,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多选)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外资经济 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成分

简答:为什么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2.通过竞争,促进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增强市场竞争力

3.外资企业不仅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还带来不同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为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分配制度

为什么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简)

1.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只有坚持他的主体地位才能体现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2.保证人们相互之间在平等的经济关系基础上建立和谐的经济利益关系

3.保证向共同富裕这一目标前进

什么是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2.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

先富与共富: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的带动后富的,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先富是共富的前提,共富是先富的目标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两个大局思想:沿海地区要加快对外开放,带动内地更好地发展;发展到一定时候又要求沿海拿出更多力量来帮助内地发展

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1.因为劳动者的个人禀赋和家庭负担不同,实行按劳分配原者必然产生收入和富裕程度不同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种分配方式,拥有不同生产要素的不同社会成员也必然灰产生收入的差距

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价值规律和竞争的作用下优胜劣汰

4.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经济领域和部门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差别

如何理解社会公平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为何要建设,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两个趋向论断: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有普遍性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农业与农村协调发展也带有普遍性趋向.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2.总要求: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乡风文明是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

新型国家

1.含义: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2.为什么要建立? 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继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指导方针: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2.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推进各地区共同发展

简答: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

1.2.3.4.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完善法律法规,形成可持续发展体系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加大节能环保投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第九章

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无产阶级专政

特点: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人民是指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从概念表述上,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多选)

1. 直接体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在国民生活中居首要地位 2. 核心原则:一切权利高于人民 3. 不同于“三权”。。。

解析中国政党制度既不是一党制也不是多党制

1. 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2. 他们有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 3. 各民主党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的协商

4. 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都受到宪法的保护,享有宪法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

民主区域自制制度的优点

1. 符合民主统一,平等,合作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2. 有利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的权利,发挥各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 3. 有利于巩固,发展我国民族关系,抵御国内外的分裂,破坏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社会事务,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加强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是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 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2.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 3.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简)

1. 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积极性

2.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3. 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既要态度积极,又要步子稳妥

4. 必须坚定不移地走孜孜的政治发展道路,绝对不能照搬西方政治模式 依法治国的重要性

1. 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 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 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4. 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第十章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简)

1. 一个是政治文明,一个是精神文明

2. 方法和手段不同,依法治国主要是强治于国,以德治国主要是教育 3. 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依法为规范,以德为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特色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和谐文化是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简)

1. 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的社会,愚昧无知,失去理想,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2. 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增强国际竞争力,提高民族凝聚力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 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简)

1.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为指导 2. 全面贯彻科学发展

3. 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4.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 坚持以马克思 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4. 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于本国又吸收别国的先进优秀文化.5. 坚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十一章

1.十六大以来,反复强调构建社会回主义和谐社会,其现实依据在于:(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紧迫性(3个“必然要求”)

<1>这是我们抓住和利用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劳资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含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重点)

(3)如何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

<1>含义

<2>性质: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园牧歌”,也不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乌托邦”,更不是现代资本主义式的“福利社会”

<3>同三大文明的关系:这四者是有机统一的,紧密联系,不可分割

<4>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两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2.为何要构建和谐社会?

(一)其重要性、紧迫性:3个“必然要求”

(二)其重要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3)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4)实践意义:构建社会主义是“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应对国际环境的挑战都有重要意义。3.如何构建?

(一)指导思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

(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开放、民主法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三)目标任务:措施:(1)优先发展教育;(2)积极扩大就业,尊重劳动;(3)深化分配制度改革,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十七大,“要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第一大问题:台湾问题

1.(单选)性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是国内战争的产物

2.和平解放:1955年5月,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台湾有两种可能的方式,战争的方式和和平的方式(单选)

1958,美国提出“划峡而治”——制造台独,毛泽东起草《告台湾同胞书》1960,周恩来“一纲四目”——“一国两制”的雏形。“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四目”即(1)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的军政权、人事权归蒋;(2)经费不足由中央拨付;(3)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4)互不派特务,互不破坏对方团结。1966.“文革”爆发,内乱十年,隔阂加深至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1.(单选)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第2758次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地位,驱逐台湾当局的非法代表。

2.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提法。1985年3月,六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3.“一国两制”构想的内容和意义:

内容:(1)一个中国。这是核心;(2)两制并存;(3)港、澳、台高度自治;(4)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8)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意义:(1)把“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用于解决国家的统一问题;

(2)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中国在单一制的国家结构下带有某些复合制的特点;

(3)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策略灵活性;

(4)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

(5)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二大问题:“一国两制”在港、澳成功实践 1.“一国两制”的构想最早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2.“一国两制”构想的发展:

(1)1988年,蒋经国去世,李登辉继任台湾当局领导人——“台独”

(2)1992年,大陆海协与海基会在新加坡达成“九二共识”。核心:一个中国,各自表述。A.外交上,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B.两岸两党谈判,使用“中国”——包括大陆、港、澳、台(3)江泽民于1995年发表《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

(4)2005年3月4日,胡锦涛提出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重点)

(5)2005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重点)

第十三章

1.1985年,邓小平指出,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东西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南北问题)。2.(单选)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3.(简答)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南北方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是和平的重要基础;(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都没有得到解决。4.(论述)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

(2)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3)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的发展不能像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通过侵略和掠夺来实现发展,只能选择和平道路;

(4)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5)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

5.中国独立自主和平的外交政策形成: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1955年万隆会议,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6.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是独立自主

7.(简答)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3个原则,1个准则(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8.(单选)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根本目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9.外交理念——和谐社会。

(1)政治上相互尊重、共同协商,不应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2)经济上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应造成贫富悬殊;(3)文化上相互借鉴,共同繁荣,不应排斥其他民族的文化;(4)安全上相互信任,树立新安全观。第十四章

1.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人民群众)2.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地位)。

(1)由党和国家性质决定,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国体的性质是人民民主专政,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

(2)由其自身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现代化生产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联系;

(3)这是由工人阶级在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地位决定的。3.(选择)依靠力量(各自地位和作用)

A.工、农、知识分子——根本依靠力量(工:国家领导阶级;农: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知:工人阶级的一个部分);B.新的社会阶层——“建设者”;C.各民族人民;D.全球华人——广泛的、统一战线;E.人民军队——特殊的依靠力量 4.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地位)。(1)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2)由国情决定的。

5.(单选)在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和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基本力量。

6.(单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7.新的社会阶层:(1)组成。A.民营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B.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C.个体户D.私营企业主E.中介组织从业人员F.自由职业者

(2)产生原因。A.经济体制改革的结果B.经济结构变化的结果C.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3)作用。A.推动经济发展,增加了税收B.扩大了就业C.为社会公益事业作出了贡献 8.如何依靠——方针: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劳动是核心。知识是重要资源,只有通过劳动获得。人才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体现出价值。创造本身就是一种劳动。9.(简答)为什么尊重劳动是核心?

答:(1)中国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10.(简答)新时期统一战线中的两个联盟及其关系:

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联盟:一个是大陆范围内,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的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方面互相结合,互相促进,构成了一个整体,体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空前的广泛性。11.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宗教政策:宗教信仰自由。

12.新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矜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

13.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是政教分离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14.特殊依靠力量,人民军队。

地位:(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15.人民军队建设的总目标是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总要求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多选)

16.人民军队的性质:是一个执行革命的、政治的武装集团;建军原则:党指挥枪;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十五章

1.党的性质——两个先锋队:工人阶级的先锋队(阶级基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群众基础)。

2.党的地位——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政党,为什么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是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就是要把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3)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是要把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结合起来,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

(4)“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车工难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党的领导。(为什么)

(1)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历史性大变动之中,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2)从国内看,中国正处在历史性的伟大变革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党提出新的要求;(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党内存在着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组织不纯的现象,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

5.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1)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6.(单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

7.(单选)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的首位。8.(重点)如何理解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思想建设)的重要性? 答: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重点,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必须大力加强先进性建设。

(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只有根据时代的要求和人民的愿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才能更好地完成执政使命;

(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相继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的历史警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必须居安思危,用发展的眼光审视和要求自己,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

(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党员、干部和基层党组织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9.提高党的执政水平,领导水平:提高判断形势的能力;提高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10.(论述)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答:(1)中国现代化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在中国只有共产党能够代表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现代化有两种道路,一个是社会主义道路,一个是资本主义道路,西方国家依靠资本主义道路,但在中国此路不通。洋务运动、辛亥革命、第三条道路均走不通。

(2)中国现代话必须要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而共产党是这些正确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A.走新型工业化道路B.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C.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D.统筹区域发展E.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F.积极扩大就业

(3)人民群众是现代化的依靠力量,只有共产党能够领导和团结最广大人民群众,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4)中国现代化需要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只有党的领导才能创造、巩固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国际战略:和平发展,外交政策: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第五篇:毛邓三材料分析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9分,第4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三、辨析题(每小题6分,共18分。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只有当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时,才要保护民族资本主义。1、[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并不取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

(2)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为基本内容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民族资本主义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历史进步性。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对民族资本主义必须始终采取保护政策。

(3)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具有两面性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但是,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2、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所以,公有制企业职工的收入是按劳分配的收入。、[答案要点] 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在公有制经济中,职工向企业进而向社会提供劳动,企业依据职工向企业提供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进行分配。所以,企业职工所得的工资、奖金等收入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由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公有制企业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多样化,在公有制企业中还存在其他各种分配方式。例如,企业职工认购本企业股票所得的股息收入;以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入股,获得的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收入。此外,在现实生活中,公有制企业职工还可以从企业获得各种福利性收入等。这些都不属于按劳分配性质的收入。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占主体地位,决定分配关系中按劳分配是占主体的分配方式,从整体上看,按劳分配是公有制企业职工的主要收入来源。、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却说:“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答案要点] 我国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享有宪法规定的广泛的民主权利。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列宁的话的意思是说,文盲由于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不能真实有效地参与政治活动。因此,不能充分享有宪法规定的各项民主权利,履行公民的职责。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列宁讲“文盲是处在政治之外的”。

落后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事业,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使公民的民主权利和行使民主权利的能力统一起来。

四、材料分析题(每小题9分,4小题10分,共37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以下是关于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态度的材料。材料l

“凡是毛王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摘自《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社论(学好文件抓住纲),1977.2.07)材料2

有些同志说,我们只拥护“正确的毛泽东思想”,而不拥护“错误的毛泽东思想”,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

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材料3

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恢复毛泽东同志的那些正确的东西嘛,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摘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1,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一种态度。(2)根据材料2,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另一种态度。(3)指出这两种态度的共同错误是什么。

(4)根据材料3,指出对待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是什么。1、答案要点:(1)材料 1 是对毛泽东思想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认为凡是毛泽东讲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肯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两个凡是”的观点就是想原封不动地把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思想坚持下去。(2)材料 2 是因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这是错误的。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这与毛泽东个人的思想其中有正确的思想,也有错误的思想是不同的。毛泽东个人的错误思想是不属于毛泽东思想范畴的。(3)上述两种错误倾向都是没有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加以区别,而这种区别是十分必要的。

(4)对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态度应当是:一要恢复、继承和坚持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那些正确的东西恢复起来,加以贯彻执行;二要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从反面吸取教训;三要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就是发展了的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党的十六大指出,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下表反映的是我国 2000 年农业现状及 2020 年农业发展目标等方面的具体数字。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的比重 城镇化比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000 年

15.9%

50%

36.2%

6280 元

2253 元 2020 年

11.5%

29%

56%

18000 元

8000 元

(1)请结合材料说明为什么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对比表中农业劳动力占总就业比重的数字,你认为应采取哪些措施来降低农业劳动 的比重?、答案要点:

(1)表中数字表明,“三农”问题是现阶段的一个突出问题,农业劳动生产率低,50% 的劳动力仅创造 15.9% 的 GDP,城镇化水平低,只有 36.2%,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仅有 2253 元。这些问题说明无论是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收入水平都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有较大差距。因此,“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意义。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全面进步,就没有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所以,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2)解决好“三农”问题,降低农业劳动力的比重是一个关键的因素。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改变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使更多的农民能够从事非农产业。为农民进入城镇就业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加快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使农民变为城镇居民,并通过这些措施使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

注:回答第 2 个问题,考生若列举出降低农业劳动力比重的其他合理措施,也可酌情给分。、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材料1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占世界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 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惩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

摘自《光明日报》 2001 年 5 月 21 日 材料2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材料3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制取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 38 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 1 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关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 《中国化工报》 2001 年 3 月 10 日 材料4

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

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 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 2001 年 5 月 22 日 请回答:

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

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从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3、答案要点

①人类社会与自然界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时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原因则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个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

②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 3 中,就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转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③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的实现受到客观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少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4、下面是有关我国所有制结构变化的材料:

据国家统计局的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 772.4亿元,其中公有经济实现56 676.2亿元,非公有经济实现18 096.2亿元,分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8%和24.2%。在公有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 295.6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380.6 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41.9% 和33.9%。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经济实现增加值651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 860.2亿元,集体成分1656.9 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 和2.2%,混合经济中的公有经济比1996年增加了 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分别增加了1.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测算资料表明,公有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请根据材料回答:

(1)概要说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2)说明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3)说明非公有制经济地位的变化。(4)说明国有经济地位的变化。4、答案要点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了重大调整和改善,已从单一公有制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不但没有影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

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主体地位未变。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的比重较大增长,因而必须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包括在公有制经济中;

(3)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4)非国有经济的迅速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但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有支配地位,对国民经济发展仍具有较强的控制力。

2006-2007春季学期毛邓三概论课复习要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内涵及其重要意义。(1)毛泽东在10月中共中央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命题 P1(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第一第二第三 P3(3)第一第二第三 P5-P6 2.毛邓三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1)毛:帝国主义战争……时代背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基础 P7(2)邓: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和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3)三: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实践基础: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主义的伟大探索 P18 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及意义。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第一第二第三 P25-P26 意义:科学发展观反映了时代进步的要求,体现了实践发展的需要,是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实质和核心是什么?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事实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实质核心:思想路线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 5.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分。(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其中“无产阶级领导的”是核心。区分: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社会主义 P50 我的qq380918715 喜欢柯南死亡笔记的加我啊 哈哈 低调低调 哈哈 6.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提出及其内容。政治纲领: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经济纲领:①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②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③保护民族工商业。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7.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及评价。P70-71第一到第三 8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的意义。p74-76 9.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及其内涵把握。· 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何理解: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提出及内容。基本路线的提出及其内容。· 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内容十分丰富而深刻。①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③“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④“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党的15大提出基本纲领 经济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毛邓三2》复习重点(有解答版)第八章

1.社会主义市场体制与资本主义市场体系间的关系?

P130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即相互联系又互有区别

(1)就其都是市场经济而言,两者具有共性:

A.从资源配置方式上看,两者都是以市场为基础性配置手段;

B.从微观层面上看,企业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

C.从经济活动看,市场经济规律起支配作用;

D.从宏观层面上看,政府的宏观调控主要是通过经济手段来实现的;

E.从经济运行上看,法治起着基本的保障作用。

(2)两者又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体现的是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

A.坚持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造性和特色所在。如果离开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就会走向资本主义。

B.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就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坚持以实现共同富裕为目标,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不具有的特征。2.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多种所有制实现形式间的关系。

P135 答:(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2)要巩固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还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3)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办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的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因为实现形式要解决的是发展生产力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的问题,只要能够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3.为什么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P144 答:(1)新型工业化道路是相对于传统工业化道路而言。所谓“新”,就在于它同信息化等现在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想协调;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2)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又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是在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3)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4.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P151 答:(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2)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毛邓三复习资料

一、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涵义及其重要意义.答:涵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者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2.毛泽东思想的科学涵义,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答:涵义1)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2)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3)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2)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

3)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3.邓小平理论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答:1)继承:A.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继承了理论精髓(理论联系实际)B.继承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无产阶级立场;C.继承了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原则,社会主义方向,社会主义道路,继承了基本方向----实现共产主义;D.继承了对根本任务的认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发展:A.坚持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心的实际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C.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做出了新的科学判断----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D.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社会主义建设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科学理论体系.4.“三个代表”的科学涵义,主要内容及其相互间的辩证关系和历史地位 答:涵义:1)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主要内容: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辩证关系:“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1)

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前提; 2)

发展先进文化,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思想保证; 3)

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

人民群众是创造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的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历史地位:

1)

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2)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南;

3)

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4)

是我们党建设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5.科学发展观的涵义和核心.答:涵义: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3)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核心:以人为本

1)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 2)

以人为本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3)

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 4)

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统一起来。

二、1、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一切从实际出发

从实际出发,就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就要全面地看问题,决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以偏概全;就要发展地看问题,决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就要把现象当做入门的向导,通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科学分析,揭示出事物的本质。2理论联系实际

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要吃透理论,不仅要认识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更要注重把握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要搞清实际,不仅要有对中国实际的感性认识,更要上升到对其本质的理性把握。3实事求是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由于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我们通常把党的思想路线简明概括为“实事求是”,把党的思想路线称作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第一,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丰富和发展。第二,它的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

第三,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三大作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概括为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作风。)

2、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及其辨证关系

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确定我们党领导人民改造中国、建设中国的战略策略,实现推动历史前进的目标。群众路线,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辨证关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缺一不可的辨证统一关系

1实事求是在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中占着最重要的位置,起核心地位的作用,是思想路线、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思想基础

2群众路线是坚持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是实现实事求是的根本途径和方法,群众路线、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的运动,体现实事求是的根本要求

3“独立自主”是“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从中国实际出发,依靠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必然结论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涵义和相互关系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和内在要求 2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

3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社会实践 4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1实事求是是重新确立和推动保证拨乱反正的进行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推动改革开放的进行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各个方面

5、与时俱进的涵义和基本要求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坚持与时俱进要求创新 2理论创新是关键

3实现理论要求反对三种倾向: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丢掉老祖宗;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并非所有的标新立异的观点都是理论创新。

三、1.近代中国的性质、主要矛盾,根本任务 <一>近代中国的性质 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二>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重要),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近代中国社会的根本任务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涵义,主要内容

1、新民主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

主义的革命(涵义)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领导者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革命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根本动力是农民,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但不是旧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而是新的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而不是资本主义。(内容)3.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

(1)涵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即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它的基本内容是:在中共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红色政权和建设。(2)基本内容及其关系

坚持党的领导

土地革命是中心内容 内容

武装斗争--主要形式

根据地建设是战略依据

关系:有机整体相互依存 相互促进 缺一不可 土地革命是中心,是开展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根据地的基础和条件;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农村根据地建设和土地革命的强有力保证;农村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战略阵地,是进行武装斗争和开展土地革命的依托。(3)意义

1.历史意义: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反映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是指导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理论;

2.实践意义:他对于推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反映中国革命发展的归路,指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3.现实意义:无论革命还是建设,要坚持实事求是,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无论革命还是建设,都需要借鉴别人经验,但又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创新.4.为其他国家夺取政权具有借鉴意义 4.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经济主要)<一>政治纲领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经济纲领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收官僚资本,保护民族工商业 <三>文化纲领

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主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1.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坚持马列主义作指导,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坚持走自己的革命道路,才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2.新民主主义革命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哈加强党的建设 3.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4.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内容

5.三大法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 党的建设

6、走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必然性

1、由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所决定的,对内无民主制度受封建压迫,对外无民族独立,受帝国主义压迫,而这些条件又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形式--武装斗争;

2、由中国革命的可靠同盟者--农民所决定,农民人口多占80%,要深入农村建立根据地,只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才能得到支持;

3、由中国革命的敌人所决定,敌强我弱,力量悬殊,农村是敌人统治的薄弱环节,要在农村积蓄力量。

四、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

答:新民主主义是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具有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主要矛盾:1949-1952年之间是中国人民大众同帝国主义、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之间的矛盾;1953-1956年之间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矛盾。

2.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主要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答: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概括为“一化三改”。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一化”是主体,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三改”是两翼,是实现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3.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要意义

答:(1)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

(2)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3)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4)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5)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它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4.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方针、政策、途径、步骤。答:(1)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政策: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剥削的农村阶级政策。步骤:循序渐进,逐步过渡。

由互助组,临时互助组发展到常年互助组。

建立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半社会主义性质的集体经济组织)。③

建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2)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方针: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步骤: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走生产合作的道路。(3)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政策:利用,限制,改造。途径:国家资本主义

步骤:第一步主要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第二步主要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第三步是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五、1.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涵义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答:涵义:(1)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从生产力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2)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论述了社会主义本质;(3)共同富裕是从社会主义最终价值目标的角度来论述社会主义本质;

(4)社会主义本质最终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时期共同富裕达到的目标不同。

意义: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有重大意义.2.发展才是硬道理

答: 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1)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2)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3)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3.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依据.答:1)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2)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

3)是党实现对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四 4.科学技术的地位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3)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

六、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必然性、长期性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前一层含义阐明的是初级阶段的社会性质,后一层含义则阐明了我国现实中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必然性和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决定的。2.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大意义 答:(1)它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和理论基础;(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党制定和实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防止或克服在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段的“左”“右”倾错误倾向的有力武器。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含义和内容

答: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以一个中心和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坚持中国共产党为领导,依靠全国各族人民,通过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先代化国家。4.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不动摇 答:(1)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2)必须把两个基本点统一起来。

1)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立国之本(保证社会主义方向)

2)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强国之路

3)两个基本点统一的途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A.四项基本原则是坚持改革开放的政治基础

B.改革开放为四项基本原则添加了新时代的内容

4)“一个中心”与“两个基本点”的关系: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的保证;两个基本点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经济建设为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提供物质基础保证。

(3)要排除“左”“右”倾错误倾项的干扰: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必须坚决抵制反对改革开放,反对市场经济的思想。

零散知识点

1.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以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2.中共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党一切工作的指南,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3.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20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引发了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

4.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 包括: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物质基础: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 5.毛泽东思想的萌芽阶段(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927年)主要著作:《中国社会和阶级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形成阶段(1927年8月八七会议--1935年1月遵义会议,即土地革命中期)主要著作:《井冈山的斗争》《红色政权为什么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完善阶段(1935年--1945年6月党的七大)主要著作:《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 进一步发展阶段(1945年--1978年,经过了解放战争)主要著作:《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

6.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的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7.时代主题的转换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根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邓小平理论的起点;1983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正式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8.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现所包含的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9.国际局势和社会体系所包含的内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10.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11.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2006年3月十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 12.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条件

13.党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定有一个过程:1)毛泽东在1929年6月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正式确立2)1930年5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中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3)1937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等著作中,对党的思想路线做了系统的哲学论证4)1941年5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做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14.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目的、前途是资产阶级共和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革命目的是建立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前途是转化为社会主义

15.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革命统一战线包含了两个联盟:工农联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 16.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经历了四个时期: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工农民主统一战线,抗日民主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17.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坚持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在同顽固派进行斗争时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18.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19.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20.社会主义的改造基本完成,使我国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已占绝对优势,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

21.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我国社后主义根本制度的确立 22.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建立的同时,我国的政治领域也发生了重大改变,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23.1956年4月,毛泽东做出了《论十大关系》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初步成果,1956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里程碑,1957年2月,毛泽东做出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重要理论成果

24.1992年邓小平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初步论断:“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0世纪80年代(1981年)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25.“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的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力,第二是共同致富。”这句话是1986年9月邓小平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的

26.生产力的三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如果说生产力两要素是劳动工具和劳动者。

27.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

1949-1978 十一届三中全会,认识不清楚,导致了大跃进和文革的错误 1978-现在,逐步认识到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和发展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报告《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87年十三大,第一次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事关全局的基本国情 1992年十四大,我国处于长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之中 1997年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01年十六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不可逾越的阶段

2007年十七大,重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不便,社会矛盾不变 29.新民主主义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是继新民主主义后的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新民主主义区别在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否成为社会经济的主体

30.十五大提出四化:工业化,市场化,社会化,现代化

31.1957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

1979年邓小平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中明确回答了什么是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问题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2.周恩来四个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

33.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确定了以现代化经济建设、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为标志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总任务。

34.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5.十三大前邓小平提出两个基本点。十三大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7.大三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1991-20世纪末,再翻一番;到21世纪中叶,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小三步:21世纪第一个十年,翻一番,形成比较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个十年,经济再发展,制度更加完善;最后基本实现现代化

下载毛邓三分析简答论述(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邓三分析简答论述(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概大题(简答,材料,论述)(合集5篇)

    大题(简答,材料,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1. 紧密联系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的问题。 2. 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

    毛邓三试题[★]

    毛邓三试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解 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 ①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必须坚持而不......

    毛邓三习题集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习题 集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在全党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

    毛邓三复习资料范文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

    毛邓三复习资料

    第一章:  1、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是(b ) A、李大钊 B、毛泽东C、刘少奇 D、周恩来  2、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 c ) A、遵义会议 B、党的六大C、......

    毛邓三选择题范文

    一、单项选择题 1.最先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这一伟大任务的是() A.陈独秀 B.王稼祥 C.毛泽东D.刘少奇 2.毛泽东最早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科学命题的......

    毛邓三暑假作业

    关于城市生活用水污染问题的调查报告 作者:云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2007级统计学专业孙丽娜,学号 20071910111 班次:11 序号:102 调查时间:2009年7月15日----20日调查地点:东明县县......

    毛邓三复习提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是: A、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三个有利于”标准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